现实主义的非现实表达

2024-07-20

现实主义的非现实表达(精选4篇)

现实主义的非现实表达 第1篇

关键词: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不平等,分离均衡理论

一、引言: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有一个著名论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 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中国改革开放的30 年正凸显了一种迅速推进的现代化和相对滞后的现代性成长之间不断加剧的断裂和紧张关系。而这种断裂和紧张关系的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冲突加剧二者并存。

社会冲突的形式多样, 结合中国具体国情, 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形式是群体性事件。而有一类群体性事件以其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影响社会稳定并且逐步多发等特征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本文采取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把冲突分成“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两类之说, 将此类群体性事件称之为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 与学界一般称情绪主导型社会群体事件、非直接利益冲突、社会泄愤事件等概念类似。

学界一般谈及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 都着重于对其特征和后果做一定的描述和解释, 但对其产生逻辑鲜有透彻的分析。这是因为其逻辑相对于“现实性”群体性事件而言更加复杂和不明显, 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但若从社会不平等的角度着手, 可以比较清晰合理地理顺这一动态的博弈过程, 揭示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产生逻辑。由此也可对其特征做出更好的解释,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别于“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之道。

二、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产生逻辑

首先, 就产生逻辑来看, “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产生逻辑一般比较直接明了, 即由于一定地域内具有相似身份和地位的社会团体在自身权益受到现实侵害或即将受到侵害时, 自发且有组织地结成特定的利益共同体并以温和的行为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因此一般可以控制, 易于解决。

但是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则不然。其一般规模较大, 群体无明显利益诉求, 基本无组织性, 行为方式比较暴烈, 化解较困难。这些特征归根到底在于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 其产生的逻辑过程相较于“现实性”群体性事件更加复杂深刻。它至少包括两次不平等的输入:第一次客观输入即整个社会处于不平等的环境, 第二次则是主观输入即强势群体以一个突发事件彰显不平等。

首先, 客观不平等输入即整个社会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这种不平等根源在于社会分层及阶层封闭。具体来说, 由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体制转换、机制设计等方面也存在缺憾, 所谓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动态均衡和稳定”并没有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利益的两极分化, 一端是人数较少但是拥有大量财富和社会资源的强势群体, 另一端则是人数众多掌握资源却少的弱势群体。这是因为强势群体通过代际传承、婚姻、结盟、利益交换等方式使得社会资源进行了“圈内转换”, 这种“不落空”的资源流动方式阻碍了社会流动, 固化和封闭了强势阶层, 并最终造成了包括财富、权力、声望在内的结果不平等以及更为深层次的机会不平等。

但上述不平等的第一次输入只是造成了一种不满和怨恨情绪。而这种不满和怨恨情绪因制度化利益表达的失效只能被迫沉默。但沉默是暂时的, 它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对立的外部环境”“, 需要外部的刺激才能粉墨登场”。这种所谓的外部刺激就是本文所说的第二次不平等输入, 是一种主观不平等的输入即通过强势群体表达一种冲突姿态以彰显不平等的客观存在。这就会引起弱势群体的“回答反应”, 最终造成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需要强调的是第二次输入的不平等信号虽然是一种冲突的姿态, 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暴力、剥削等形式, 而可能只是语言、行为等即只要表达出了强势群体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绝对优势, 彰显了强势和弱势群体在权力、财富、声望上的不平等就可以认为发出了客观不平等是真实存在的“信号”。弱势群体就会采取冲突的姿态即制造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进行回应, 表达对于不平等真实存在这一现象的接收, 并借此宣泄自身的不满和怨恨情绪。

此外, 还需补充的是, 非现实性群体性冲突影响甚大还在于其“不平等情绪感染”和“行动模仿”的特征。就“不平等情绪感染”而言, 当事者受到来自强势群体的直接伤害之后, 不平等的认知在旁观者中蔓延, 旁观者出于原本就由不平等带来的不满和怨恨情绪宣泄的需要, 以及结合自身遭受不平等的经历, 对当事者表达同情并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愤怒情绪, 选择支持并参与进去。而“群众一旦形成, 他就想要由更多的人组成, 向往增多的冲动是群众首要的和最大的特点”。参与进去的群众则往往会进行“行为模仿”, 使整个人群尽管没有领导者和组织者却产生一致的行为, 看到别人怎么做, 自己也跟着响应, 而若有人采取了暴力行为, 这种暴力就会蔓延, 这也就是为什么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行为暴烈的原因。

至此, 从不平等角度思考, 中国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机理便完整展现出来: (1) 社会层级的固化和封闭导致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2) 不平等现象在弱势群体心中积累成为不满和怨恨的情绪, 并缺乏表达和宣泄的制度性渠道。 (3) 强势群体展现冲突姿态, 彰显不平等。不平等概念被弱势群体接收并进行了主观构建。 (4) 弱势群体以冲突姿态回应强势群体的冲突, 以宣泄对社会不平等的不满和怨恨情绪。而“情绪感染”和“行为模仿”使得这一回应的规模和影响增大。

三、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预防

诚然在上述对于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描述中我们已经能够找到避免其发生的途径, 即减少两次不平等输入的可能, 具体包括减少整个社会的不平等, 以及制约强势群体的冲突行为。但是为了更好地说明, 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索一下, 使得推理更加严谨, 并且弥补了经济学在该领域的空白。

具体的研究思路是:引入斯宾塞信号理论中关于分离均衡的定义, 找出强势和弱势群体出现各自分离均衡即选择冲突临界条件, 分析该条件不成立时的情况以找出避免冲突发生的方法。

首先, 建立三个假设:

(1) 社会中某个群体要选择冲突所需要的支付成本为k 。具体来说, 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选择冲突需要支付的成本分别是ks和kw。

(2) θ 表现制造冲突状态的效用评价系数, 且 θw≻ θs。这时因为弱势社会群体的成员, 他们处于社会底层, 无社会影响, 他们要“发声”需要更多的努力, 而这些努力原本用于解决温饱等基本的生存问题。因此, 这种资源分配的转移, 使得制造冲突所造成的损失非常之大, 故他们制造出冲突状态的效用评价系数 θw较高。相反, 强势群体拥有较多的剩余资源可以用于支付制造冲突状态的成本, 故其信号成本的效用评价系数 θs较低, 即 θw≻ θs。

(3) 假设社会成员在制造冲突的过程当中所获得的净收益等于收益和成本的差值, 则强势群体的效用函数是:

弱势群体的效用函数是:

当强势群体的成员制造冲突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达到一定的临界, 它就倾向于制造出冲突的姿态。此时的收益函数为:

同理, 弱势群体制造冲突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达到一定的临界, 它就倾向于制造出冲突的状态。而显然弱势群体制造冲突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比强势群体需要投入的要大, 此时的收益函数为:

根据上述假设和推导作图1。

上图1 中, 两条斜线分别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制造冲突所获得的效用函数的无差异曲线。其中弱势群体由于制造冲突的效用评价系数 θw较大, 斜率较高。而图中水平的四条线, 分别为对应的上述ws和ww。

分析图1 可知, 强势社会群体S出现分离均衡的临界条件为:

同理, 弱势社会群体w出现分离均衡的临界条件为:

因此, 该模型表明, 强势和弱势群体的制造社会冲突进行“剥削”和“反抗”的成本越小, 他们就越倾向于选择制造冲突, 反之, 成本越大, 则倾向于选择和平。也就是说, 要使得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博弈从 (冲突, 冲突) 的动荡状态转向 (和平, 和平) 的和谐稳定状态, 就要增加强势和弱势群体制造社会冲突的成本。

具体来说, 增加强势群体制造社会冲突的成本, 一方面就是使得他们不再拥有主要的社会资源, 避免他们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掠夺和剥削;若他们仍选择进行调用, 所需要支付的机会成本就会增加。这就要求构建社会平等的大环境, 矫正存在的机会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现象。具体比如通过制度和体系建设构建阶层间流动渠道、再分配的时候更加公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另一方面形成一种“威胁”, 让他们产生“制造冲突”是不划算的心理。比如加大媒体、社会的监督力度, 使得这种制造社会冲突更容易被发现和识别;立法和行政机构也应对这种制造冲突的行为进行判定和制裁。

而就弱势群体而言, 增大他们制造社会冲突的成本的基本思路就是使他们选择冲突就要放弃的机会成本更大, 而这意味着他们原本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给了他们与强势群体同样的机会实现财富增加。此外, 提高其社会福利水平, 使得其无法通过斗争再争取到更高的福利, 即他们没有动力偏离目前的社会状况。据此, 在现实中应努力弥补社会分层带来的割裂, 在允许差异存在的前提下提供同等的机会, 使得阶层间可以流动。最直接的比如教育资源供给的城乡均等化, 改革户籍制度的限制等。而对于社会封层的结果也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减少处于两极的人口, 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 形成“纺锤型”的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 无论是增加强势群体还是增加弱势群体制造冲突的成本, 都要对社会客观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做出矫正, 而对于强势群体来说还特别要求规制其制造冲突姿态的行为。这与上文中分析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产生逻辑之后提出的预防之道是对应的。

亚里士多德评述希腊的政治变革时指出:“纵观所有这些事例, 煽动叛乱的原因全在于不平等”。中国的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虽未达到煽动叛乱的程度, 但它的出现无疑昭示着中国政治生态已走向一个更具危机性的新阶段, 党和政府应对日益增加的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给予高度重视。

出于提高治理能力, 巩固统治合法性基础, 维持政权稳定的考虑, 政府至少要做到两点:第一, 分清“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在某一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迅速进行甄别并做出判断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第二, 针对非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产生逻辑和预防, 应对社会不平等端倪给予高度重视并通过制度予以矫正。

参考文献

[1]埃利.斯亚卡内提.群众与权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2.

[2]克博.社会分层与不平等:历史、比较、全球视角下的阶级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3]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上海:华夏出版社, 1989:35.

[4]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31, 41, 43.

[5]李培林, 李强, 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1-12.

[6]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7:21.

[7]徐晓军.阶层分化与阶层封闭: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封闭性专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表达很现实的说说心情短语 第2篇

1) 女的要是有资本,就不怕男的花心。男的要是有实力,就不怕女的现实

2) 靠一条网线来维系起来的爱情都是虚幻的,现实中在一起并能永远在一起的爱情才是真实的。

3) 我总觉得他是我的命可现实偏又说他是梦。

4) 我本纯良,奈何现实逼良为娼。

5) 好想活在梦中,噩梦都比现实好。

6) 他们说网络很假,我笑了,好像现实很真一样 ? / *

7) 世界上有条很长很长的路叫做梦想,还有堵很高很高的墙叫做现实.

8) 世界太假,人心太黑,现实太狗,我们太傻

9) 幻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虚幻的,就如同爱情可有可无,若即若离。

10) .女人没魅力才觉得男人花心,男人没实力才觉得女人现实。

最新很现实的说说

1) 现实中,我试问有哪个男人真正爱过一个女人,没有吧 虚伪

2) 是现实,把我的假装不在乎变成了真正的不在乎

3) 连你的现实都比理想心酸,你过的确实不怎么的。

4) 努力赚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爱情受到别人金钱的考验——这就是现实

5) 现实里没有谁能波澜不惊,不是吗?

6) 现实本是重口味,何必强演小清新

7) 动画片里面的美少女,大眼睛、小鼻子、小嘴巴。那在现实生活中,那不是外星人了?

8)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己# 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

9) 女性没魅力才觉得男人花心,男人没实力才觉得女性现实。

10) 有时候你需要接受现实,有些事永远也回不去以前的样子了。

精选很现实的说说

1) 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2) 现实点咱们不是小说里的猪脚,没那么多桃花运,守住一个能一辈子都属于的她,就足够了。、

3) 有时候现实会堵得你哑口无言。

4) 社会狠现实,思想狠无奈···

5) 谁不是从一个心地善良的傻子被现实折磨成一个心机深重的疯子@

6) 你有没有特别特别相信一个人,友情也好 ,爱情也罢,却反手被现实狠狠打了一个耳光。

7) 我在默默地期待,相信自己的存在,现实中的无奈,最后终于信赖,眼泪流下一瞬间才明白

8) 现实就是逼自己不得不接受那些不愿意看到的东西

9) 越在QQ上聊的火热的人,在现实中话题越少,在QQ上话少的人,越在现实中聊的火热

10) 现实错乱的年代 谁分不清黑白

11) 我不知道,你是否也一样的难过,我只能说服自己接受现实。

12) 他们说网络很假、我笑了、好像现实很真一样、。

13) 谁不是从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被现实折磨成一个心机深重的疯子.

14) 现实与,未来,拉近距离,可是一切都变的那么凄凉

15) 昔日的甜蜜已遥不可及 现实的悲哀却寸步不离

16) 不恋爱不唱k不抄作业初吻还在 这些现实么

17) 多少人的爱情都败给了现实。

18) 慢慢才知道,快乐常常来自回忆,而痛苦,常常来自于回忆与现实的差距。

19) 亲,这是现实而不是童话,别把爱情演绎得像那么回事,最后的最后感动的还不是只有你自己。

20) 这么近那么远,现实和梦境相叠。

21) 其实我们都是好孩子、只是现实所迫而已。

22) 爱情爱情,有钱就有爱情,这就是现实。

23) 现实就是这样,你才消失一会,整个世界就都把你忘了。

24) 现实中的我却没有自己想象中的坚强 如今 我喜欢把泪藏在心底

25) 现实会告诉你,无论你是男是女,不努力就会被生活踩死。无需找什么借口,一无所有,就是拼的理由

26) 现实告诉我这世上没有如果。

27) 我曾害怕孤独 怕黑 怕背叛 怕现实 但我如今什么都不怕了 我倦了

28) 曾经以为你会爱上我,可是现实好残酷

29) 现实再美゛也美不过虚伪つ

绿盛:链接虚拟与现实的非竞争联盟 第3篇

杭州绿盛集团组建于2004年,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牛肉干生产商之一,销售网络覆盖全国15个省的50多个地级市,销售额从2000年起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迅猛递增,2006年预计可完成7亿元的销售目标。

2006年营销创新

绿盛集团在现实和网络世界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营销结合点,首创在网络游戏中卖牛肉干,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渠道。

这种模式并不复杂:绿盛集团通过《大唐风云》的“游戏商务平台”让玩家在游戏中下单,用信用卡付款或货到付款购买真实商品,而平台的开发商天畅科技将根据交易量与游戏运营商分成。此外,《大唐风云》游戏将为绿盛集团度身定做“绿盛牛肉店”场景,让玩家在游戏中体验绿盛集团的牛肉干文化。这种网络与虚拟结合的方式被绿盛集团称为“R&V”(现实+虚拟)非竞争性联盟。据说在美国,这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可以注册专利。

以此作为交换,绿盛集团将拿出自己最核心的媒介资源──所有产品的数亿包装袋以及所有的促销宣传品,无偿宣传推广《大唐风云》游戏。通过R&V资源互换、平台共享,不仅节约了3000多万元的广告费,更重要的是既能丰富绿盛集团的产品文化,又能在未来《大唐风云》数百万的游戏玩家中形成产品与品牌认同。

获奖企业自我总结(杭州绿盛集团董事长、总裁 林东)

这个创意是受007系列电影里故事与宝马汽车相结合案例的触动而产生的。对于绿盛集团来说,在广告中加上《大唐风云》和太平公主的形象不会给绿盛集团带来任何损失,反而会带来网络食品的时尚形象;而《大唐风云》给我们3000万点卡的回报,我们将把这批点卡反馈给消费者,这无疑也将促进绿盛集团的销售额。

R&V并不等同于我们常见的那种隐性营销。R是 Reality,是现实;V是Virtuality,是虚拟。R&V是一种基于现实资源和虚拟资源全新整合的商业模式。与已有的竞争性战略联盟不同,R&V联盟是个非竞争性战略联盟,考虑的是如何让一方资源为另一方所共享,并在共享的基础上让双方都享受到共享带来的额外收益。

专家点评

论绘画再现性表达的现实意义 第4篇

一、再现性绘画的主观精神表达

1.“再现”作为技术手段不等同于没有自我的客观描摹。

再现性绘画中对客观物象的描摹是其艺术语言的重要特征, 但如果仅从这一点去判定再现性绘画是保守的, 显然就是武断的。艺术的主观性与个性精神是相当一部分论者最重要的艺术态度, 也是绘画的再现性表达倍受争议的地方。首先, 我同意对主观与个性的认同是艺术的核心价值之一, 但另外一方面, 显然艺术的个人化不应该与艺术表达的语汇上的客观性对立起来。从某个角度说, 艺术表达上的客观性是建立在特定的主观价值观基础之上的, 以“再现”作为技术手段去体现创作者主观意向的方法, 可以说在主流绘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不论是古典绘画抑或现代主义的语言革命, 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共同关注的都是关于“人性”的终极关怀。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流派的背后精神实质是相通的。绘画如果仅仅停留在写实或者非写实的层面上去讨论似乎显得苍白。

2. 主流的绘画史中“再现”的价值:外部世界与人性精神的统一。

西方写实绘画体系中的透视、解剖、光影表现等技术手段并非单纯的科技进步的结果, 从文艺复兴的绘画及雕塑来看, 这种技术的根源在于艺术家对神性与人性崇高感的热爱, 该技术背后蕴涵着古希腊哲学及宗教对世界本源思考的复苏。可以说, 这种形而下客观描摹背后的核心是形而上的精神信仰。它的核心不是以画出视觉真实的物象为目的的, 而是表现一种理想化的经典和完美追求。安格尔就曾经这样说:“应当记住, 最精美的雕像从任何局部看, 都永远超越不了客观自然, 而我们所构想的也不可能高于我们从自然造物身上所见得到的美。我们唯一可做的, 是学会把这些美收集到一起。严格地说, 希腊雕像之所以超越造化本身, 是由于它凝聚了各个局部的美, 而自然本身却很少能把这些美集大成于一体。”古典主义大师们崇尚依赖自然而又人为赋予其“永恒的美”。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 所谓“美”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 但是古典主义以及之前文艺复兴乃至古希腊的艺术创造了视觉真实与精神真实之间平衡的法则, 把视觉真实的复制上升到人文理念的再现。

在《塞尚谈话录》中当埃米尔·贝纳尔问及塞尚对大师的看法时, 保罗·塞尚说:“……他们很好。在巴黎我每天早上去卢浮宫, 但最终我与自然站在一起, 你必须创造你自己的视觉。”塞尚继续解释说:“作为画家, 我对视觉的信赖感受胜过一切。”在塞尚那里, “再现性”更像一种实证精神。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制造一个属于绘画的世界, 但他的制造完全不是凭空或者想当然的, 他非常执着于最朴素的绘画方式:写生。他在创作中不断陷入沉思, 作品完成的速度非常慢。他精心描绘的是一种超越视觉的“内在结构”, 但这种“内在结构”却是来自于他孜孜不倦的写生。

艺术家们通过现实的感官感受, 在精神层面获得凝炼与升华, 最终以艺术作品呈现, 这样一个艺术创作的基本模式千百年来都未曾改变过。不论安格尔的《大宫女》或塞尚眼中重构的世界, 都可以看作是特定历史时期艺术家对人性精神与真实世界的自我注解。美术史中风格流派的更迭中更重要的是找到其“恒定”的东西。这种“恒定”是来自艺术家内心对人的精神性的深度思考, 也是绘画创造的本质。

二、作为一种态度的再现性绘画

1. 流行文化、商业文化对绘画精神构架的破坏。

绘画的个性价值因人而异, 世界的多元化造就了多元的艺术面型。抛开林林总总的个人性因素, 在我看来, 再现性的绘画语言对创作者而言首先意味着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植根现实关怀的基本立场。艺术思考的厚度也是仰仗其对现实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深度, 相信在“图式风”、“符号风”泛滥的中国绘画现状下, 这种反思是尤为必要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艺术之于现实的表达看起来更多的是流于肤浅的表象, 过于商业化的社会现实导致大众缺乏理想主义的精神关怀转而走向功利、短视和犬儒, 在文化层面上这种“实用主义”更是无所不在。大众传媒似乎抱定了一个宗旨, 大众要看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丧失了文化人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铺天盖地的“娱乐性”在所谓“群众喜闻乐见”的口号下大行其道。社会的多元化结构必须给知识分子一个思考的空间, 在文化的导向上更应该体现出思考在精神维度的深度, 在我们的文化现实中, 肤浅和欺骗“屏蔽”了深度的思考和理想主义价值观, 在绘画上, 它体现在画家、机构、藏家对“符号”的狂热崇拜, 诸如“卡通”“政治人物”“中国符号”“流行图像”, 绘画的使命似乎仅仅是一个符号的载体而自身价值却在不断萎缩。所谓的“卡通”、“艳俗”标签下的绘画作品的尴尬在于:把常规的消费文化通过油画或者水墨作为介质进行表达。这种组合由于技术手段 (如绘画技巧等) 的隔阂, 既没有真正呈现消费文化的本质, 又破坏了绘画艺术自身的精神性价值。就绘画和社会而言, 可以说是“双输”的选择。

2. 关注现实与内在的真实是创作的出发点和基本态度。

绘画当然不应该是少数人孤芳自赏的圈子游戏。画家应该通过自我的某种方式去介入现实。这种现实关怀不是表征的挪用, 而是一种自觉自省的真实表达。这种真实应该是源自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认知, 进而在艺术上表现为一个“创作态度”。

弗朗索瓦·利奥塔就客观描绘的情景论述道:“画家想用图画描绘的正是这种特别的在场……把它画出来就相当于把它理解成为一种意义。于是, 绘画对于某人而言应当是某个事件 (物) ……某种颜色、某个清晨。再现并不困扰它, 在场没有从它被再现的事实中丢失, 它转到了绘画作品上。”再现性绘画表达中的自我立场的隐匿不代表放弃自我的表达, 我觉得某些时候这种引而不发的表述也有其内在的力度。对于这一点, 欧洲现实主义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是十分出色的。正如评论家哈里斯所言:“法国的整个文化和社会是高度政治化的, 库尔贝的绘画作为这一转变的成分, 在这个时刻获得了生命的意义。”立体派画家格莱兹和梅青格尔曾指出, 库尔贝降低了“轶事的价值”, 即作品中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瞬间, 呈现出对现实真实的表达。在我看来, 这种生命的意义的表达并非仅来自于政治的驱动, 这种表现是自觉的。我们在库尔贝的画作中显然能够感受到这种崇高感和悲剧性, 如他的代表作《打石工》中流露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性的光芒, 并将其融入于质朴的色调和纯熟的描绘之中, 使我们在平和之中感受着他作品内在的力量。

我觉得写实的画面氛围似乎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它毫不声张地平铺直叙, 似乎在从容地叙述着什么。某种程度上的现实主义回归, 不论在视觉还是精神层面, 都意味着一种反思“图式风”“符号风”的基本态度。

三、结语

绘画的再现性表达显然不仅仅是作为绘画学科的具体方法论, 还是对自然的实证精神, 更是一种内在感悟的物质表达。每个创作者都存在于绘画史学经典与日常现实的坐标点上。通过两者的动态比对, 我们或多或少地获得了大师们再现自然的秘密。生活在继续, 艺术的思考便没有终结。绘画史的经典显然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我们只需要找到我们生存的现实中真正需要什么。今天的绘画已经不具备社会教化的现实功能, 作为画家自我表达的一个方式, 绘画能真实和深刻地表达实在的人性与性情, 哪怕只是某个微小的片段, 只要足够真实和诚恳, 就可以了。

摘要:再现性是绘画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再现性作为一种创作的态度而存在, 认同日常现实与艺术家个人创造性的一致性。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 再现性的直接价值在于其现实关怀的主观表达。不止于此, 绘画史不同时期的风格在不同程度上透析着再现性的元素, 甚至成为他们艺术语汇的关键词。绘画的再现性表达并非试图再树立一块“符号”、“图式”的样板, 它只有源自创作者自觉自省的切实感悟才显得有意义, 再现性绘画的更进一步层面的价值即在于呈现作者源自现实的生命感悟, 这是作者现实关怀的内化与内省。

关键词:再现性绘画,主观精神表达,态度

参考文献

[1]易英主编.世界美术文选.江苏美术出版社.

[2]朱伯雄译.安格尔论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现实主义的非现实表达】相关文章:

现实主义06-08

美国现实主义06-10

现实主义绘画08-07

现实主义绘画06-16

批判现实主义论文05-16

现实主义西方文论08-07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07-23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07-23

现实主义绘画的真实07-04

新现实主义的探究06-20

上一篇:《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下一篇:农村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