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制度文化范文

2024-07-21

特色制度文化范文(精选10篇)

特色制度文化 第1篇

1 市场化模式积弊显现

2004年10月, 我国职业足球以首例“罢赛事件”为标志, 足球市场化的改革开始遭遇空前困难, 俱乐部联赛风光不再, 各种存在于稚嫩足球改革中的潜在问题如潮水般涌现出来。在此之前, 我国足球已开始呈现一系列乱象。国内联赛中, 赌球问题、裁判问题、球风问题、球霸问题、后备力量培养问题、足球俱乐部与足协与体育局矛盾、教练问题等等;国际赛场上, 成绩全面滑坡, 2008年国字号球队全军覆没。执法不公、竞争缺乏公平、管理乏力、操作不透明等, 整体足球市场环境日益恶劣。长期积累的足球西方模式运作与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特点的矛盾, 并未因联赛形式或内容的改变而有所缓解, 反而逐渐明显和尖锐。全面挫败使国人开始反思中国足球的发展模式。

2 我国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坚持中国特色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探析

优势竞技体育项目是竞技体育历史发展的产物, 我国经济发展和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取得的成就在于选择了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经济、政治及体育制度文化。

2.1 发挥“举国体制”优势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我国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中国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 完成了由体育“第三世界”跻身于准体育强国的伟业。这一成功跨越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是我国“举国体制”的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强大支撑的经典之作。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竞技体育上的集中体现。其运作模式就是“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利用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 把丰富的体育资源挖掘出来、充分选用起来, 通过竞争和协同, 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竞技训练、竞赛体制和运行体系的体育制度文化。

2.2 制定符合国情的、正确的发展战略

实践证明, 科学地决策与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战略, 对我国优势竞技体育项目保持健康高速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早期我国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是以发展高水平竞技为先导, 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及时而有效的措施, 集中优势、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分类管理, 对竞技运动优势项目的布局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同时, 充分遵循“国内练兵, 一致对外”的原则, 加大了培养后备力量的力度。实践表明, 正确制定并实施符合我国国情和体育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是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保持高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3 从足球改革失败看我国足球制度文化建设的缺陷

从当前我国足球制度文化运行的机制来看, 足球职业化改革以前缺乏足球俱乐部制度文化的发展及其运行, 这就客观上造成了我国足球俱乐部制度文化的缺失。虽然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后, 我国足球制度文化的运行机制也包含了俱乐部文化的运行机制和球迷文化的运行机制, 但受其发展的历史影响, 最终也造成了我国足球文化和国外先进足球文化的差距。

我国的足球改革是以全民所有制资源无偿转让为代价的, 足球的职业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但我们却把它当作一种目的来实施。为了职业化而职业化, 照搬西方国家的职业化制度, 却没有搞清楚职业化的精髓和体制, 最终使我国足球制度文化建设的水平一落千丈。我国足球从壳上看确实是职业化了, 但从本质看, 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没有严格的制度建设, 球员没有职业化精神, 只是拿职业化工资;投资商也没有职业化精神, 甚至直接或随意干预工作运行。在这种情况下, 问题多多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根本上, 在于足球制度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 没有很好的地利用举国体制。

所谓“举国体制”, 并不是指长期在球员集训等方面作文章。就拿青少年球员的培养来说, 各俱乐部大多属于私人老板, 即便是球队缺人, 也只是想着花钱买。同时, 某些地方俱乐部根本不把地方体育局放在眼里, 这也严重影响了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于是, 一旦出问题, 地方体育局基本不愿插手。这都导致了我国足球的青少年培养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外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在足球运动的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却无法见到, 换言之, 相关部门对职业足球制度文化建设处于“失控”状态。

4 足球改革必须以中国特色足球制度文化建设为重心

在我国足球最困难的时候, 党中央发展足球的坚定态度无疑成了中国足球再次改革的强大推力, 我国足球需要进行历史性大变革的共识已经达成。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国情, 借鉴足球强国的经验, 吸收我国其他优势运动项目的成功做法, 积极探索“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有效的足球制度文化,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足球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 凝聚起推动足球运动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4.1 全面建立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和竞训体制

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坚持以发展促改革, 建立和完善竞赛体制。在搞好职业联赛的基础上, 继续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联赛制度, 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校联赛制度以及俱乐部不同年龄阶段球队的联赛, 以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局面。同时, 应加大基层教练员的培养力度, 尽快促使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提高科技含量和科学化训练程度。

4.2 理清体育行政部门、企业和俱乐部的关系, 政府相关部门主导足球改革, 企业资助俱乐部运作

科学完善的足球制度文化体系, 不仅是足球这项运动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也是人们对足球精神和足球文化理解状态的集中体现。先进的足球制度文化建设应着力推进先进的足球制度建设。由于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在资源的配置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个体对资源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所以诱致性制度变迁在我国还没有法发生的, 我国的体制改革只能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足球改革作为我国改革大环境下的一个子系统也必然实施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另外我国足球的现状也决定了政府参与的必要性, 这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足协等部门主导足球改革, 制定发展规划, 同时努力建全和贯彻我国足球制度文化发展的微观运行机制。针对足球改革和制度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当前的特点要搞好传统文化促进我国足球制度文化的发展影响研究, 摒弃不利因素。开展与世界足球文化发达国家的交流活动, 学习其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的发展, 结合我们的情况大胆尝试制度和机制创新。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足球制度文化建设的道路又是一个深刻的长期利益重组过程。这一过程也需要企业运作足球俱乐部的个体行动, 这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广泛参与性的过程, 需要较长期的努力。作为一个社会性企业, 俱乐部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社会职能,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各足球俱乐部在今后的工作重点就应以培育我国的足球市场、提高俱乐部的营运能力、完善俱乐部的经营机制为主, 以提高我国足球的竞技水平和满足广大消费者欣赏高水平的比赛为己任。只有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和俱乐部的微观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我国足球的整体水平。

4.3 淡化足球行业的逐利性, 营造健康和谐的足球制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环境

足球是一项参与度很高的运动, 不仅数以万计的球迷是这项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足球研究者和评论家、各类媒体记者、赞助商、足球产品开发和制造者等也为足球运动的发展推波助澜, 他们共同营造着足球赖以发展进步的文化大环境。在名利的驱动下, 特别是受到西方伦理道德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 引发了一些足球运动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当前足球界的各种腐败、不道德的事件直接损害了体育精神内涵, 影响了足球制度文化建设及改革的发展。因此, 特别要加强足球运动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职业道德, 凝聚民族精神, 还要与时俱进,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足球制度文化。

4.4 加强和完善监管体系, 有效遏制足球行业腐败

加强和完善监管体系, 要强化足协主动性、持续性的行政监管的功能, 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保护市场投资者和球迷的正当权益, 将严肃执法、打击假球、黑哨、赌球等违法、违规行为作为其工作的惟一目标, 并以此目标规范自己的监管行为, 实行简单的、稳定不变的监管原则, 增强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制止各种损害市场行为的效能。同时要看到各体育媒体不管是对执法机关还是对市场行为者的监督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势头, 虽然媒体对监管执法活动的监督还做得不够完善, 但也充分发挥了媒介的监督作用。

足球市场的监管还应以法律的规制为基础, 以法院的司法和足球协会的行政执法与立法为保障, 强化自律监管和媒体监督的地位, 拓展自律组织的作用空间, 发挥它们自律、协调和相互制衡的功能, 形成一个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监管层次多元化、相互协调与制衡的高效的足球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锐, 虞勇, 裘姿静.中国足球之殇---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J].辽宁体育科技, 2009, 31 (03) :3~4.

[2]杨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8 (01) :1~7.

[3]汪华斌.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失败的联想-----就只有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是失败的吗?[EB/OL].化导刊, 2004, (02) :15~16.

[16]李磊.论我国足球产业化进程中足球精神的缺失[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2 (04) :62~65.

[17]黄坚雄.对中国足球10年改革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研, 2005, 26 (01) :33~37.

特色制度文化 第2篇

关键词:藏传佛教;和谐发展;文化价值

一、 藏传佛教文化的内容

1.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据史料记载,佛教是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释迦摩尼即乔达摩·悉达多为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而出家、苦行和坐禅而悟出的“四谛”、“五蕴”、“八圣道”、“十二因缘”等真理并且为众生传法而形成的,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吐蕃即现在的西藏,与吐蕃本土的苯教在文化冲突和斗争之下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发展经历了“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并以公元11世纪印度阿底峡大师入藏弘法作为两个阶段的划分标志。公元15世纪,藏传佛教形成了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派别。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西藏是典型的“政教合一制度”,民主改革之后,藏传佛教在社会主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下,经过了自身的改革,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健康发展之路。由此可见,藏传佛教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由人类社会发展决定的,是物质社会的客观反映,同时这种意识形态又影响着物质世界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意识形态进行正确而有力的指导,以发挥宗教在社会存在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是社会的发展。

2. 藏传佛教文化的内容

从理论结构层面分析,藏传佛教文化有印度佛教中的小乘经部、大乘自序、应承、唯识论等哲学理论和印度佛、法、僧为唯一皈依与藏族本土苯教中的神学内容相结合的宗教神学理论,藏传佛教在实修层面有严格按照佛教经的经院性实修和按照民间的需求的世俗性实修两个层面,这些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入了各位藏族传统文化和高僧见解,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及本体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指导着僧尼和寺院的行为,也影响着他们对世俗社会的价值判断,影响着藏传佛教在民间社会的地位和功能。

从学科层面分析,藏传佛教有“内明”类学科和传统“共同明”类学科以及“文学”、“历史学”等新学科。“内明”和“共同明”是藏族的精英文化,“内明”包括中观、因明、般若、俱舍论等显宗和密宗两类,其内容主要关于佛教神学、哲学理论和生命观等。“共同明”类学科有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小五明,小五明有历算学、诗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藏传佛教学科在世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和自身传统精英文化发展之下,不断地形成了完整而又具有特色的学科体系。

二、 藏传佛教的文化价值思考

在宗教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中强调宗教对社会整体的功能,其中有从宗教对维系社会结构的静态分析,也有从宗教对社会发展功能的动态分析。涂尔干认为宗教是人类群体的“集体表现”,是“集体”的,也就是社会的①。李向平认为宗教可以“使道德的价值、情感和行为体系的规范具有认识上的意义”,宗教“平衡了合理期待行为后果和实际能看到的结果之间的差异”②。韦伯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方面认为,宗教是调节人类生存的体系,宗教是通过道德的方式来实现其社会功能的。还有学者从宗教有其维系社会秩序的神圣力量,它对苦难、死亡等无秩序现象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合理化论证,也就变成了另一种秩序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些理论是否适合中国的现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这些理论给我们提供一种研究宗教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视角和宗教为社会发展提供正功能的可能性探讨,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宗教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藏传佛教的功能有宗教性功能和世俗性功能,宗教性功能有实体性功能如内部的凝聚功能、神职人员的支撑功能等,神圣性功能如社会认同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心里消解功能、群体功能和情操美育功能;世俗性功能有经济、文化功能等。在现代文化多元、意识形态多样化、个性化的形势下,宗教往往发挥在科学无法解释的伦理问题、价值问题和心理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发挥在解释功能、心理消解功能、信仰治疗功能等文化价值的世俗性功能方面,这也是藏传佛教在适应现代文明不断理性化、保持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的结果。藏传佛教追求宽容而不是为我独尊,追求自我反省而不是心存怨恨,追求道德伦理和奉献社会的精神,这是现代社会所需的有道德取向,也是藏传佛教文化发展的趋势。

三、 发展藏传佛教文化与创建和谐社会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藏传佛教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条件。首先,藏传佛教的伦理禁欲主义有助于抑制人类的物质欲望、减少资源浪费、消除社会不满情绪、稳定社会。藏传佛教有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诸善广为”的爱国理念,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其次,藏传佛教中“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克己利他”的教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倡导慈善和济贫济弱、服务众生,有助于引导佛教以及社会企业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佛界援建希望小学、孤儿院、医院,援助灾区等等,都是其见证。再次,藏传佛教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教义和不邪淫不妄语不偷盗的戒律,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相符合,有助于和谐生活、和谐社会的构建。总之,藏传佛教界应该多多挖掘和整理其理论层面和学科层面的优秀文化资源,发挥自身的文化价值优势,同时一定要克服和纠正其对社会负面和消极的因素,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创建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本文是“藏传佛教文化与和谐社会”项目成果之一,系西藏自治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基金科研项目

注释:

①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4页。

②J.M.Yinger:《宗教社会学经典快读》,李向平、博敬民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229页。

参考文献:

[1]尕藏才旦. 藏传佛教文化概论[M]. 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9.

[2]多尔吉 刘勇 王川. 藏传佛教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作用[M].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1.

[3]乔根锁 魏冬 徐东明. 藏汉佛教哲学思想比较研究[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4]谭全万. 藏汉佛教寺院的社会功能[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

[5]于洪. 北京藏传佛教史[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

[6]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特色制度文化 第3篇

一、思想重视,做到早安排、早部署

乐清建县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的文物大县(市)。在这块热土上,瓯越文化底蕴浓厚,不仅有优美的神话传说、大量的史前文化,众多别具风情的民俗活动如繁星点缀。先贤们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特色文化,做好传承文章,为文化大市建设服务,为丰富和活跃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近年来,乐清将“文化特色村”创建工作列入党组议事日程,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坚持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验收。吸取历年创建经验,今年初设计制作市文化特色村创建审批表下发至各乡镇,并在各乡镇上报申报的基础上,与有关村取得联系,做好调查摸底,确定有条件的进行指导。

二、认真落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为了完成创建任务,一方面,要求各乡镇文化站对辖区范围各村进行全面调查,扩大宣传面,把申报表送到各村;另一方面,把握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契机,以普查结果为第一手资料,再深入到有条件的村,进行实地了解摸底,指导创建。对上报创建的村,我们严格按“乐清市文化特色村创建量化标准”执行,不搞迁就,不降标准:1.一定要有实物;2.至少有一个50平方米以上的展示厅并布展;3.一年至少举办两次以上文化活动。此外,局机关业务科室还明确了专人做好文化特色村创建的业务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力求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三、成效显著,体现深挖掘,促发展

在创建过程中,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重特色、突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创建工作,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坚持办出实效,挖出特色,促进发展,实实在在地为村民办实事。

淡溪镇孙家垟村通过“非遗”普查发现该村的瓦当技艺可追溯到明代,现在许多老房子还存有土制的箸笼瓦当等物件。镇文化干部及时与村双委和老协取得联系,积极策划文化特色村创建工作,不顾酷暑协助村双委四处征集各类物件,所布展的瓦当展示厅较有特色,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蒲岐镇北门村的“老鼠嫁囡”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曾获得市首届民俗文艺会演一等奖。通过挖掘整理和精心指导,该艺术奇葩又焕发新的光彩。仙溪镇下北阁村越剧票友众多,有较浓厚的群众基础,她们自发组织,自娱自乐,既陶冶了情操,又和睦了邻里关系。

文化浸润特色彰显 第4篇

一、营造学校精神文化,展现学校文化特色

学校精神文化是由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底蕴所在。良好的精神文化能推动学校更健康、稳定的发展。

1.合力凝练学校“一训三风”

确立“一训三风”需要寻根,因为文化是有根的,根在历史中,在社区里,在师生的心灵需要中。笔者所在学校仓下中学通过挖掘学校历史和社区资源,在师生的讨论中确定了“一训三风”。学校坐落在唐朝诗人李绅、元末明初大画家倪瓒的故里,是在仓下村原仓下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仓下小学创办于1911年,据传“仓下”地名的由来是吴太伯禅让王位赴梅里后,在梅里一带发展农业生产,在此建造了天下粮仓,故此而得名。为了进一步发展,1952年学校从仓下小学分离出来,迁至原江南十大古刹之一的祇陀寺,至今已经历了两次大的扩建改造。由于学校地处江苏省无锡市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近7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家庭条件、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家长期望值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导致他们对爱的缺失;而本地户籍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导致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众所周知,佛教文化的精髓是“善”,即与人为善;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即以人为本,仁爱天下。基于这些因素,学校把“至仁至爱,臻善臻美”的仁爱文化作为办学的核心理念。确立的校训“爱”既是师生的行为准则,也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校风“爱满天下”,彰显我们的教育理念,即“用爱心育人,育有爱心之人,让世界充满爱”。这既是育人的目标,也是育人的手段。教风“以仁化人”,即用仁爱之心、关爱之情感化教化学生,体现教职工的价值追求,体现心的交融、爱的传递,体现灵魂塑造灵魂。学风“为正蕴真”,即要求学生端正行为、坚持正义、追求真理、掌握真知、传递真爱。这样的“一训三风”融传统和创新于一体,在古典中彰显现代。

2.大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鼓励各班大力创设并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氛围。首先,引导全体师生明确教室的设计布置,在教室墙壁上让学生精心设计多个栏目,如我爱我家、我们的榜样、青春誓言、成长足迹、班规公约等,它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其次,鼓励各班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如利用班会、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它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反映了班级的精神风貌,是班级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具体体现;最后,指导各班形成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班风学风、班级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它是班级文化的内核。

二、夯实学校课程文化,打造学校课程特色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最重要途径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它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活动课程规范化,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夯实课程文化基础,形成课程特色。

1.在学科课程中体现学校文化

仓下中学构建的“三全三情”人文课堂,是以“全体参与、全程关注、全面提升,情境创设、情愫交流、情感升华”为目标和框架,力求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宽容和爱心关注每位学生,通过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设疑解惑,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例如,语文学科的“科学认读,诵读经典”;数学学科的“创设情境,问题导入”;英语学科的“阅读训练,分层辅导”;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探究,能力训练”;政、史、地学科的“感悟生活,体现人文”;音、体、美学科的 “欣赏体验,真切感悟”等,都是人文课堂的具体体现。

2.在校本课程中彰显学校文化

开发校本课程,其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来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校特色得以充分彰显,学校文化力得以充分释放。学校充分挖掘校园及其周边的资源,发动校友提供资料,组织师生编写《倪云林其人其事》《追根溯源》以及传统文化教育读本《走进经典》等校本教材,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为使用好校本教材,学校专门安排课时确定专人定时开展活动。例如,每周安排语文老师带领班级到“德馨苑”开展《走进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到阅览室进行阅读;与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手在各班建立“伊顿书屋”,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在活动课程中浸润学校文化

学校坚持围绕“仁爱”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活动形式。

①金秋艺术节活动。金秋艺术节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如今已连续举办了24年,为提高学生素质、活跃校园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其中设有十多项专场比赛。例如,在演讲比赛中,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演讲主题:初一是“我爱我校”;初二是“懂得感恩”;初三是“放飞梦想”等。这些主题紧紧围绕着“仁爱”等内容展开,使全体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让爱心、责任心、报国心这些民族精神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

②一事一议活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不相同,德育工作就是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的“三观”与现实社会的标准相一致。开展“一事一议”活动能在这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为防止考试作弊,我们将“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作为议题;为杜绝乱倒剩饭剩菜现象,我们将“这是小事一桩吗”作为议题……通过这些活动,把学生的思想行为逐步统一到合乎中华传统道德规范的轨道上来。

nlc202309031225

③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及推进“仁爱”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每学年制订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初一年级开展“认识我们的校园”、参观“东亭污水处理厂”等活动;初二年级开展“认识历史名人倪云林”活动,通过查阅倪云林生平事迹等,体味其高尚操守,以及开展走近世界五百强企业“伊顿公司”等活动,让学生感受高科技的魅力;初三年级开展“走进清华同方科技园”活动,参观清华同方空调车间的工作流程,听取车间负责人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撰写调研报告让学生获得深刻感悟。

三、打造学校生态文化,彰显学校环境特色

再好的文化也要有外在的表达形式。学校要通过外在的校园规划和环境设计来表现学校的精神,树立鲜明的形象,形成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应因地制宜从校园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布局、专题活动开展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统一和谐的学校文化。

1.科学规划,创建生态温馨花园

仓下中学环境建设确立了“热爱生活,拥抱自然,珍爱生命,美化环境”的理念,通过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了“三化”(绿化、净化和美化)的校园环境。目前学校绿化覆盖率达65%以上,植物品种达150多种,初步建成了“仓中植物园”。我们通过种植慈孝竹,并修《慈孝竹记》;通过开挖滴水池,撰《滴水池记》,从物化层面诠释中华美德之孝心与感恩心。校园已做到“林中有鸟,地上有草,池中有鱼,四季有花”。生态型校园环境发挥着环境育人的积极功能,为教学观察和实践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2.精心设置,构建仁爱和谐书园

中央大道正面巨石上的“爱”字时刻警策着每位学生要做有爱心的人;飞虹桥前的“大爱”牌坊,两面横匾分别镌刻着“爱满天下”和“志存高远”,柱子上的对联为“教研相辅终成大器,学用并臻须做真人”以及“重道承前奠定根基增砥砺,育才启后提升境界获琳琅”,这是对师生的勉励和鞭策;在学校道路两旁的石块上镌刻了“公、义、诚、信、礼、智、律、毅、美、俭”等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的警策词,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激励;在教室外走廊里,我们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摘选了一百多条富有哲理的语句,印制成宣传标语张贴在上,时时给予学生精神的洗礼、品德的修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道德境界;为了彰显校训“爱”,学校的五栋主要建筑分别被命名为仁爱楼、笃爱楼、博爱楼、珍爱楼和友爱楼;为校园的每个院落命名,“师竹园”即以竹为师,学习它“虚心、有节”的品格,“文心园”即要求师生用心学习、潜心作文,“涌泉园”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德馨苑”即要求教师做师德高尚、敬业爱生的好教师,要求学生做道德品质优秀、学习刻苦勤奋的好学生。

3.认真谋划,打造健康成长乐园

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学校注重加强师生低碳环保教育,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和爱护身边花草树木开始,养成绿色环保的文明行为习惯。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气象日、地球日、环境日等开展主题教育和专题讲座,以演讲、辩论、征文、摄影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其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四、建构学校行为文化,体现学校管理特色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良好校风的形成与保持,须要有严格的纪律和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规章制度的有形约束转化为师生的无形自律,形成师生的行为文化。

1.修订完善制度条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进一步健全学校教代会、理事会、家委会等组织机构;积极推行校务公开,规范办学行为;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即师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建设,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倡教育文明用语,努力为教师提供最有利的专业发展路径,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塑造仁爱与精业的教师行为文化。

2.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

学校致力于学生成长路径的建构,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做到知行统一,打造为正与博爱的学生行为文化。

①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校园新声广播是学校宣传的重要阵地之一,学校每学年在开学报到时物色学生播音员,进行岗前培训,坚持每班参与,学生组稿,指导教师审稿、定稿。各班通讯员的来稿内容有学习方面的,有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也有历史名人的故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功能。近几年,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学校开设了校园有爱电视台,报道校园内的重大新闻,关注校园内的师生动态。通过电视展播,表扬先进,弘扬正能量。

②办好《银杏》校刊。2010年秋学期开学以来,学校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模式,决定编印校刊—《银杏》。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从全体学生中征集校刊名“银杏”,通过由学生题写校刊名,来激发他们练好书法的热情。学校通过精干的编纂班子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设计出了由“校园动态”、“学生天地”、“教海探航”、“家长频道”等众多版块构成的富有特色的校刊《银杏》,并将它印发到每位学生,由学生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学习和交流。校刊《银杏》已成为师生交流、家校互动、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

总之,学校文化应该是基于学校的,具有校本化和特色化;学校特色是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学校文化具有一致性和匹配性,学校特色促进了文化建设和文化培育。

特色制度文化 第5篇

关键词:餐饮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餐饮市场, 很多餐馆除了在提高饭菜质量、降低经营成本上狠下功夫外, 还以主题文化为核心, 在特色菜肴打造、环境布置、氛围营造上大下功夫,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物质层文化、行为层文化、制度层文化及精神层文化四个不可或缺的层次。大东南人家正是聚焦了这四个层次, 从多维度彰显出岭南餐饮文化特色的。

1广西玉林特色菜品成就大东南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显性文化, 在餐饮业中具体指宏观上的酒店环境、餐饮氛围营造, 也指微观上的烹饪技术、工具、原料、食品等有形的文化设施。餐饮行业的竞争从价格竞争逐步向品牌文化竞争转化。其中, 高端客户吃的是气派, 中端客户吃的是环境、文化和愉悦的心情, 低端客户吃的是价廉物美。大东南人家主要针对中端客户, 进行全方位立体文化塑造。

系列菜肴承载桂东南地方饮食文化特色。菜品的文化“包装”是文化营销的基础, 大东南人家从菜肴命名、选料、加工、切配造型、烹调到器皿的选择、装盘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大东南“兼容并包”的文化渗透。为体现其“弘扬桂东南饮食文化, 倡导绿色健康新理念”, 在菜品的设计上, 将饭店主题的文化核心与广西饮食习惯相结合, 创造出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文化菜系。例如酸甜扣猪手、大东南回香鸡、玉林牛巴、金牌客家煎豆腐、横县鱼生等系列菜品, 不仅在菜名上体现出桂东南玉林地区饮食文化特色, 而且在制作上讲究色、形、味、名、音的美感。还有酿豆腐, 煎酿三宝, 博白空心菜、小炒等等, 由几十道具有桂东南文化组成的特色菜肴, 与当地名山大川文化的包厢名称相映成趣, 被誉为“桂东南文化餐”。

餐厅环境氛围彰显“大东南”文化底蕴。现代消费者在饮食消费上, 往往注重进食时的环境与气氛, 要求环境“场景化”、“情绪化”, 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感性需求。为此, 大东南人家从酒家整体布局, 到包厢名称、厢内挂画、地脚线铺设都无不体现出以桂东南文化为核心, 结合玉林菜的制作精髓, 辅以特色化的服务, 给食客“桂东南文化大餐”的深刻感受。进入餐厅, 抬头可见楼梯拐角处的巨大玉林风景名胜画卷, 大东南包厢名称皆融入其中, 给人以桂东南风景名胜整体概览的印象。从楼梯间一路上到二楼, 沿途皆是有关桂东南特产的小挂幅, 并配有文字解说:桂东南舞狮、博白空心菜、陆川猪、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音乐——玉林八音, 让客人在饭前感受着视觉文化大餐。一楼两大包厢:万花楼与东南阁。其地脚线上皆为一幅幅名胜风景图。二楼有贵妃苑、绿珠女、勾漏洞天、都峤山、宴石山、云天城、谢鲁山庄、真武阁、龙泉九个小巧精致的包厢。包厢内皆配有与其名字相应的各景点图文介绍, 美轮美奂, 使食客宴请间无不在文化的沐浴中。这些包厢名称皆出自桂东南各处景点, 既有丹霞地貌的代表博白县宴石山等优美的自然资源。更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代表宗教文化的“二十二洞天”的北流市勾漏洞;代表历史文化的岭南重要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铜石岭;代表民俗文化中国四大私人庄园之一的陆川谢鲁山庄。桂东南地方文化丰富多彩, 体现了一种兼容的品格, 其宗教、历史、民俗文化等等, 都以菜名、包厢名、挂画等形式成为大东南很好的卖点。一间间包厢宛若一间间客居小屋, 其窗棂、玄关、壁上书画, 客家风格的清雅淡定随处可见, 坐在里面心地自宽, 成为食客必吃理由。

最后, 做强文化名牌菜, 成就大东南气势。作为餐饮企业, 食客最终看重的还是饭菜质量, 尤其是需要有招牌菜作支撑。为此, 大东南从进货到成品, 要求都极高, 严查把关, 确保普通菜的高质量。就原材料选材上, 大东南十分慎重, 例如回香鸡, 其鸡皆为桂皇品牌鸡, 豆腐为自家制作, 味道纯正鲜美。在打造招牌菜方面, 更是下尽功夫。其酸甜扣肉王获“十七届中国厨师节”奖, 其他还打造了多个招牌菜。“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云天佛手骨是最受欢迎的菜式之一。其肥瘦相宜的骨肉, 经过大厨3个小时的“伺弄”, 肉酥烂而香醇, 酱汁的味道渗进骨头里, 如果你牙口够好, 不妨用这味道十足的骨头“磨磨牙”。玉林的牛巴粉也很有名。手工制作的粉韧弹而晶莹, 汁香浓而爽口, 牛巴干香而味足, 点缀着紫苏、香菜和自家制作的各种酸料, 各种搭配缺一不可, 才衬出一碗牛巴粉的精工细作。大东南人家深得其中三味, 所以每桌客人都不会错过这等美味, 来晚了只能下次请早。正是这些具有玉林风格的特色菜, 撑起了“桂东南”品牌。以品牌造势成就了大东南人家在南宁较高的知名度, 在消费者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并由此获得了“2006年南宁餐厅人气奖”。

2个性化服务彰显大东南行为文化

行为层文化反映企业员工的品德、风格、习俗、人际交往方式、工作娱乐方式、语言、仪表等, 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 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企业行为层文化包括企业家行为、模范人物行为及企业普通员工行为三方面的内容。

和谐进取体现特色。大东南人家首先是一个和谐的团体。老板、员工亲如家人。一位洗碗工每当谈到苏朝昌董事见其用滚开的沸水洗碗, 关切地嘱咐其注意别伤到自己时总是满怀感激。其次, 从管理者到员工都积极进取, 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服务方式。比如在客人日益增多, 每晚满座的情况下, 经理随即提出学习“海底捞”服务方式。并且为提高翻桌率, 在客人愿意等时, 酒家给予相应折扣和热情的接待, 包括微笑服务、端茶递水。这种学习之风上至总经理, 下至员工, 都结合各自岗位需要, 从认识更新到行为方式的转变争相学习。虽然餐厅员工中文化水平较低, 但在这种学习之风带动下, 切实使得员工各方面素质都有提高。

个性化服务。大东南人家强调:要针对客人的不同需要和心态让客人感动、惊喜。在服务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性别和文化层次的人, 设计文化内涵丰富的服务方式。巧妙地将民俗利益、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内容, 艺术地嫁接到饭店服务环节中去。首先服务员根据经验判断出客人类型, 再根据不同的客人类型采取相应的策略。比如介绍菜名时就根据客人的性别特征和心态需求, 给年轻人加入爱情传奇故事, 给军人加入英雄故事, 给谢师宴添加报恩故事等, 展示个性化的文化服务, 提高产品的品位。其中作者参与服务的“金榜题名宴”给我印象很深, 那是为一位考上公务员的青年举行的庆贺宴席, 其菜名就是特别订制的, 类似师生情谊、鱼跃龙门、前程锦绣、一鸣惊人等。这使其宾客均很满意。为了全面推广个性化服务, 大东南在月总结会中在全勤员工中选出十几名优秀员工, 主要是某方面有突出业绩, 富有服务个性的员工。这些优秀员工作为模范人物, 且当月有着一定的奖金, 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得到其他人的竞相学习, 逐渐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好的行为之风。

3 “六常法”管理凸显大东南制度文化

餐饮企业制度, 是餐饮企业精神的承担者, 也是餐饮企业行为的规范者。对餐饮企业而言, 员工的统一行为通过制度来规范, 企业文化也必须通过企业制度来推动和巩固。

“大东南”采用“六常法”管理方式。概括而言, “六常”就是常分类、常整理、常清洁、常维护、常规范和常教育。常分类, 就是把酒店管理的所有物品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再用了的;另一类是还要用的。常整理, 就是把不用的物品清理掉;把还要用的物品数量降至最低用量, 然后摆放井然有序, 贴上让人一看就能明白的标签。常清洁, 是整理完了就要给物品、设施做清洁工作。常维护, 即对前面“三常”的成果进行常维护。常规范, 即把员工的一切行为以文字和图表上墙的形式规范起来。常教育, 即通过批评教育, 使全体员工养成“六常”习惯。通过这套基本管理方法, 大东南人家使得餐厅能高效运作。并且通过六常法的“常维护”, 使得这种制度要求逐渐成了员工自觉的行为习惯。

在制度实施中, 彰显管理文化。良好的管理队伍是形成优秀制度文化的保证, 酒楼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强制的影响力, 需要有人去推动。为此, 大东南将管理人员和优秀员工组成“六常”小组, 成为公司的核心力量。大东南每月进行两次月总结会, 一次为所有员工参加, 一次要求“六常”小组人员参加。“六常”小组参加的月总结会, 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人性化管理, 不再是经理的独角戏, 而是各部门代表发言总结。之后, 高中层管理者一起上课, 还请专业人士讲述工商管理课程, 一起具体分析大东南人家现状, 并举行相关论述比赛, 提高学习积极性。“六常”小组参加的月总结会,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 高中层管理者直接参与企业未来发展规划, 使得一般管理层对餐厅文化的认知向认同尽快转化, 把餐厅一些核心价值观问题内化为一种持久的餐厅发展意识, 然后再通过中层管理者在执行中以行动向一般员工传达。同时, 这样的活动培养了这部分优秀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据了解, 这部分员工流动性很小, 大部分自大东南人家创始之初便已是这里的员工, 他们大多从基层做起, 一步步做到了现在的管理层。

4以大东南文化成就酒楼的精神灵魂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 并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

大东南人家的精神, 从其店歌中可见一斑。大东南店歌从三个方面集中凝练地体现了其经营理念。店歌内容:①不读孔雀东南飞, 却闻东南佳肴美, 山海珍奇贵不贵, 大东南人家最实惠, 味更美。这表明了大东南人家以经营东南佳肴为其特色, 讲究味美价廉的经营理念。②不饮三杯方可醉, 笑容盈门桌上堆, 春意盎然绿色环绕, 四海宾朋来相会。这体现了以微笑服务、营造优美的东南名山大川文化氛围, 吸引四海宾客, 积聚人气的服务理念。③大东南人家, 健康你我他, 满堂喝彩乐开怀;大东南人家, 健康你我他, 年年好歌唱天下。这是其倡导绿色健康新理念, 不断做强做大的信心。笔者作为其中一员, 每当面对着店外大路上来往的行人, 唱着这首歌, 油然感受到一种作为大东南人的荣誉, 自信而微笑的向着路人表达着大东南的热情待客之道。

凝练出汇聚大东南精神的企业灵魂, 是其文化品味提升的关键所在。笔者在与同事的深入交谈中, 发现许多员工对大东南餐饮文化具有认同感, 形成了忠诚和个性化的服务意识, 人文化的和谐共处追求等。这些表明, 其倡导的企业精神具有渗透性的影响力。但笔者在大东南的短暂工作中, 并未明显感觉出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外化, 觉得其凝聚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 其在每日例会上, 倡导“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似乎又没有突出桂东南文化精神的特征。因此, 根据现有大东南文化和管理文化状况, 努力挖掘、提炼、升华其内在精神的核心理念, 形成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词语上易于理解, 场面上能贴近食客心理的文化精神内核, 是进一步提升现有文化境界的难点。此外, 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大东南人家的特色菜及其文化资源, 皆因只有短短五年的原因尚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站, 抓住机会在电视上露脸等, 以多种方式宣传大东南人家的特色菜, 弘扬桂东南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德锐.刍议中小企业文化建设[J].魅力中国, 2009, (33) :58-59.

新三板制度特色探索 第6篇

一、新三板制度概况

“新三板”是相对于“老三板”而言的,是社会上对全国股份转让系统的俗称。“老三板”挂牌的企业由于质量较低、股票品种少,几乎无法再次转到主板上,市场长期交易活跃度较差,被投资人冷落。为了改变我国资本市场场外柜台交易落后局面,同时为更多高科技成长型企业提供股份流动的机会,2006年初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新的股份转让系统。为区别“老三板”,2006年开始的以中关村园区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层次称为“新三板”。2013年1月16日,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挂牌运营,对原证券公司代办的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全部承接。“新三板”作为对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习惯性俗称,伴随全国股份转让系统的正式运营,已用以专指全国股份转让系统。[1]

根据201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场外证券业务备案管理办法》,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如今已被正式划归到“场内证券交易”行列,新三板的挂牌企业地位已经等同于A股的上市企业。但从新三板的挂牌条件、交易制度、融资制度以及投资者管理制度等设计来看,其与A股相比形成鲜明的自身特色。

二、新三板制度特色

(一)适度的挂牌条件

从新三板的挂牌条件来看,远远低于A股挂牌门槛。挂牌公司是经证监会核准的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东人数可以超过二百人,不受股东所有制性质的限制,不限于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标准包括:(1)依法设立且存续满两年。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存续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2)业务明确,具有持续经营能力;(3)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合法规范经营;(4)股权明晰,股票发行和转让行为合法合规;(5)主办券商推荐并持续督导;(6)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要求的其他条件。[2]降低进入门槛可以提高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有以下制度性好处:

1. 降低进入门槛:

可以使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因为市场规模及财务指标上的限制,上不了中小板和创业板,进而融资困难,丧失快速发展机会。“新三板”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相比,同样提供了一个融资平台,但在对盈利能力、利润、公司规模要求较低的优势下,创业型、创新型及成长型中小微企业会获得更多的低成本资金。

2. 助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目前中国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新兴民营企业效率相比国有企业要高很多,而上新三板的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助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最终匹配经济新常态,因此适度的简化挂牌条件对产业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3. 不设财务指标:

没有对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资产规模及股权价值等相关指标的设定,同时也降低了券商等中介机构的审核难度,减轻了中介机构的工作量,企业间接减少了中介费用成本负担,更重要的是这样大大提高了民营中小微企业挂牌的成功率。

4. 体现尊重市场选择:

运营机构不对企业价值做实质性判断,而是由主办券商着眼成长性自主遴选推荐企业,回归投资银行本色;投资自主判断、自负盈亏;全国股转系统做好了制度安排,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5. 减少了自有裁量空间: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明确了挂牌准入基本条件,新三板同时也发布挂牌条件适用基本标准指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有裁量空间,落实了“可把控、可识别、可举证”的工作原则。

(二)多元、灵活、小额、便捷的融资制度

融资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满足新三板市场中企业的高效融资需求是新三板成功的基石,在一个流动性相对不活跃的市场中,好的制度建设体现了监管者的智慧,同时也体现了新三板成长的空间。与A股进行对比,新三板有以下制度特色:

1. 多元的特定投资人:

A股要求定项增发不超过10人,而新三板特定对象是35人,其中特定对象投资者合计不得超过35名的规定包括:公司股东;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员工;符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定的自然人投资者、法人投资者及其他经济组织。这样就扩大了投资人的范围,保证了能够有较多特定对象投资人参与,间接增加证券市场流动性,使新三板挂板企业更有利于融资,另外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员工作为特定对象,可以与股东利益捆绑,降低道德风险,而且也可以给核心员工以股权激励,更好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2. 无锁定期:

A股锁定期为12个月,而新三板定项增发对象除自愿作出限售外无锁定期,这是新三独创的,考虑了融资的便利性和投资人的需求,加大了投资机构退出的便利性,所以自2014年下半年起,私募、公募、券商等多家机构纷纷发行新三板产品。

3. 小额豁免制度:

A股目前没有小额豁免制度,而新三板则规定,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后股东累计不超过200人,或者公众公司在12个月内发行股票累计融资额低于公司净资产的20%的[3],不需要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核准,同时对新三板公司也只做“形式审查”,提高了发行的便利程度,做到“随用随发”,极大提高了新三板企业的融资效率。

(三)多元的交易制度

1. 多种交易方式:

新三板根据中小微企业的特点,创新设计了协议、做市、竞价三种交易方式,摆脱了A股仅有竞价交易的一种模式,满足了数量众多的挂牌公司多元化的股票转让需求,同时也顺应了市场建设和发展基本规律。截止2015年7月31日,今年挂牌公司股票成交额累计达到1183亿元,其中做市方式转让的股票成交累计为649亿元,新三板股票的流动性不断加强。

2. 可选择及转换交易方式:

企业可以自主选择交易方式,可以选择做市商或协议转让,挂牌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经营规模和发展战略适度选择交易方式,例如:在挂牌初期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时可先选择协议交易,这种方式成本比较低,协议价格可控,可以达到避税等目的;而在挂牌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时,需采用做市商交易方式,挂牌企业可以对投资者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相比协议转让因流动性有较大提升,还能增加对投资人吸引力;最后因流动性的增加,股票的价格会趋向合理,更有利于发挥证券市场融资、并购重组等作用。

(四)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针对中小微企业经营不稳定、投资风险大等情况,新三板要求投资者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建立了较高的投资者准入标准:

1. 机构投资者:

符合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法人机构,实缴出资总额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合伙企业,可以申请参与挂牌公司股票公开转让;集合信托计划、证券投资基金、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以及由金融机构或者相关监管部门认可的,其他机构管理的金融产品或资产,可以申请参与挂牌公司股票公开转让。

2. 自然人投资者:

投资者本人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终证券类资产市值500万元人民币以上;证券类资产包括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在沪深交易所和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股票、基金、债券、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等,信用证券账户资产除外;具有两年以上证券投资经验,或具有会计、金融、投资、财经等相关专业背景或培训经历;投资经验的起算时间点为投资者本人名下账户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发生首笔股票交易之日。同时符合以上条件的自然人投资者可以申请参与挂牌公司股票公开转让。

从上述投资准入制度来看,市场投资的主体为机构以及专业的自然投资人,可以进一步防止市场风险。而对于不符合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的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专业机构设计发行的基金、理财产品等间接投资挂牌公司。

三、新三板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挂牌企业扩容压力

新三板快速扩容,造成市场流动性下降,进而投资者难以合理估计企业的市场价值,无法进行投资交易,企业更加难以有效进行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致使创业型、创新型以及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无法获得低成本资金,不能达到融资的预期目的。

(二)挂牌企业质量良莠不齐

截止今年7月底,新三板挂牌公司达3018家,远远超过了沪深主板公司数量。由于现行新三板的挂牌门槛很低,难免有一些质量不高的企业也来挂牌,造成投资者对新三板挂牌企业质量无法判断。

(三)流动性同市场规模严重不匹配

进入2015年6月以来,随着A股的快速下跌,新三板也由前期的火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程度,被质疑人气不旺、缺乏流动性,其中7月份成交总量为76.04亿元,远远低于交易最活跃的4月份353.14亿元,约是4月份的22%,流动性随着市场挂牌家数的扩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流动性同市场规模严重不匹配。

(四)转板机制还未形成

新三板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有其政策制度的原因,也离不开转板对中小企业的吸引,有一部分企业实际上是怀揣着上A股转板梦想挂牌新三板,还有一部想把新三板作为上市二级市场的跳板。然而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转板机制。若不实行转板制度,一些较大规模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可能不愿意直接上新三板,同时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企业基本面得到重大改善,也无法到创业板或战略新兴板等具有更高流动性的证券市场上市。

四、新三板制度创新的建议

(一)控制扩容速度提高挂牌企业质量

在控制新三板的扩容速度的基础之上,还应严格按照挂牌标准审核企业,提高挂牌公司的质量,对于夕阳企业审慎推荐,从而从源头降低新三板市场的风险性。

(二)增加市场流动性,尽快推出竞价交易的模式

新三板为了提升市场交易效率,正在研究扩大做市商的内涵。2014年8月,新三板做市转让方式正式实施,载止2015年7月31日新三板做市转让企业数量已达到663家,作市转让企业增长十分迅速,部分解决了流动性问题。但目前面临着流动性同市场规模严重不匹配问题,新三板制度设计者应尽快引入集合竞价和连续竞价机制,由交易系统自动撮合交易,成交效率可以大大提高,真正满足市场对流动的需求。

(三)设立转板制度,统筹平衡各方利益诉求

多层次市场间转板机制是个较复杂的问题,转板制度应结合A股注册制的推出同步进行。对于达到A股上市条件的企业,可适当简化注册手续,同时不能将转板门槛设定过宽、转板数量过大,兼顾新三板的长远发展,保证新三板优质企业资源不流失过多过快,从而引导投资者的投资目标集中于企业本身质量,而不在于跨市场套利。

笔者建议首先考虑先在新三板跟创业板之间的转板机制进行试点;其次为了不对二级市场造成新的扩容压力,也可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转板到战略新兴板;最后综合行业性质、企业规模、股权条件、融资需求等定性定量条件,促使新三板企业与A股公司的转板与流动存在动态平衡。

(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监控机制

高效的监控与监管机制是保障新三板市场健康运行的必要前提。提升新三板监管方法的灵活性,应注重由宽到严的渐进引导和监管标准的弹性空间,以此引导企业逐步适应资本市场环境。首先应提升新三板持续督导工作指引法律层级,提高对券商的硬性规定,将工作指引变成明确的工作要求,并由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主办券商开展的持续督导工作实行业务监管;其次应制定持续督导效果的行业评价机制,由中国证券业协会督促其勤勉尽责履行尽职调查和督导职责,具体包括确定评价机构、制定评价标准、组织评价等内容;最后应发挥证券行业自律监管作用,由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确立持续督导效果的行业评价。

注释

1[1]张弛.啃碎新三板:新三板前世今生之深度啃析.中国市场出版社.2015年5月。

2[2]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制度汇编.2015年2月。

特色制度文化 第7篇

关键词:黄龙乡,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从中央、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不同层面, 通过创新形式和创新载体, 对新时期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本的目的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满足精神需求,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达到人的更高境界。基层乡镇地域特色文化建设, 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列入基层文化工作议题, 应该把“发展繁荣工程”重点突出加强地域特色文化建设, 现就乡镇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提出几点看法和思路。

一、黄龙乡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1. 黄龙乡基本概况。

黄龙乡以岛建乡, 位于我国东海东部, 地处东海大陆架和长江口区, 是崎岖岛群。岛上松木成荫, 怪石嶙峋, 气候宜人, 人杰地灵, 风景优美, 是个旅游休闲的好地方。黄龙乡作为一个纯渔业捕捞乡, 世代渔民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 生产商贸, 民居文化等彰显特色。

2. 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 在县委县政府、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积极引导下, 黄龙乡深入挖掘非遗文化, 传承发展乡土文化, 加强特色文化建设,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东海石村”——峙岙原生态渔村, 呈现出来的区域特色和建筑工艺, 成为政府实施旅游计划的首选项目, 正着手规划建设;“蛟龙腾飞”—黄龙渔民开捕节, 是黄龙乡政府搭台, 渔民参与的典型渔村节庆活动, 自2004年举办以来, 连续举办了六届, 成为“一乡一品”的品牌节目;“渔用绳索结”—省级非遗文化传承项目, 经过招商引资, 研究开发文化产业, 将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充实经济舞台;随着乡镇特色文化的不断挖掘、发现、传承, 一支支热情奔放的文化文艺队伍也快速成长起来, 一些具有渔乡地域代表性的文艺团队相继诞生, 群英荟萃, 黄龙乡的地域文化品牌正在打响, 并将成为“印象黄龙”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3. 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追根溯源, 黄龙乡文化情系大陆根蔓, 绵延海岛经络, 文化底蕴深厚, 渔民朴实憨厚, 但是由于地处偏远海岛, 交通落后, 信息闭塞, 当地群众思想保守, 观念落后, 乡镇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受主观群众因素和客观环境影响, 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首先是概念模糊, 黄龙乡是嵊泗县的重点渔业乡镇, 生产、生活、休闲, 民风、民俗、文化等这些文化基调大多数是与其他海岛渔村文化类同, 显示不出“特”字。为此, 乡镇地域特色文化还待深入去挖掘、去发现、取精华、剔糟粕。其次, 档次不高, 黄龙乡地域特色文化由于注重群众的广泛参与性, 缺乏对群众演员的精心筛选和节目的精深提炼, 导致文化层次不高, 文化品味不深, 地域特色文化有待精益求精, 进一步拔高和升华。

二、建设乡镇地域特色文化的思路

1. 拓宽文化思维空间, 挖掘特色

首先, 进一步挖掘原生态的渔村文化, 譬如:黄龙乡峙岙村的原生态石屋村落, 这是个全省及至全国难得发现的至今保存完整的石屋村落, 该村落资源丰富, 盛产花岗岩石材, 渔民就地取材, 自建民房, 从中体现渔民的勤劳纯朴的民风, 也呈现出传统精湛的建筑工艺;提取当地的渔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入石屋村落, 使村落文化更加具体, 内涵更加丰富;村落有系列石景, 形象逼真, 个性生动, 摩崖石刻, 古迹历史, 有机串联村落文化更是妙趣横生;为此, 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 合理规划历史文化村落, 加快典型的“东海石村”村貌复原工程, 推进原生态渔村建设, 使其成为乡镇地域特色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其次, 乡党委政府通过举办“蛟龙腾飞”——黄龙渔民开捕节活动, 要不断挖掘渔村的民间民俗文化, 给渔村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 展现文化的空间平台, 同时也要不断激发渔民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 让这渔民节庆活动保留乡镇地域特色, 进一步集思广益, 拓宽思路, 在创新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求特色, 形成乡镇品牌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

2. 提升特色文化层次, 丰富内涵

第一, 在合理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 按照文化乡首先应当是生态乡的思路, 着力搞好生态保护、山体修复和水系改造, 并与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素质提升相统一;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行罗列分类, 精品提炼, 有选择地开展传承和发扬;有序推进“东海石村”原貌恢复工作, 使渔村建筑风格更加明朗, 让乡镇地域特色文化村落与众不同, 彰显特色。

第二, 提升“蛟龙腾飞”——黄龙渔民开捕节档次, 在办节中探索, 在办节中总结, 在办节中积累经验, 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 不断实践,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精品意识, 树立发展意识, 提升和整合渔村文化, 进一步形成乡镇地域特色文化。

第三, 要以点带面, 扶持老品牌不断提升壮大。对渔民开捕节等原有特色文化通过资金扶持, 专人指导, 培育新人等措施壮大特色文化, 培育特色文化产品, 进一步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 形成影响和辐射更强的一乡一品特色文化。

3.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储备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财富。人才资源整合得好, 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 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一是要始终坚持抓骨干、带队伍、打基础、做储备, 壮大人才培养存量和增量基础。二是要始终坚持动脑筋、促创新、出精品、打品牌, 在自我超越上下功夫。三是要始终坚持搭平台、给机会、搞展示、扩影响, 在优化文化环境上下功夫。四是要始终坚持抓思想、抓教育、抓作风、抓团队, 在激发源动力上下功夫。激发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参与节庆活动的源动力, 确保了节庆期间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模式刍议——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研究[J]文化学刊, 2010, (06) .

文化特色 第8篇

这里的“文化”特指“地方文化”。各种地方文化与主流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参差多态、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地方文化资源是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地方优秀的文化营养,可以帮助同学们加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提高文化品位和语言水平。

文化特色专题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以文化的姿态关注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丰富多样,比如地方的历史沿革、环境建筑、山川名胜、名人轶事、方言土语、传统习俗、风土人情、饮食起居等,这是一个地方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这些文化,把它们当作地域生活的特色和宝贝加以爱护,而不是高高在上,视而不见;更不能无端蔑视,蓄意打压。

2. 以语言运用的方式处理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要想获得传承和发展,传播方式尤其重要,以语言的方式传播地方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中考地方文化题的考查主要是以语言运用的方式进行的。比如推介或宣传就要抓住要点,说出特点,必要时还要绘声绘色,感染别人;谈认识或看法则要实事求是,客观辩证,既要弘扬传统,又要剔除糟粕,跟上时代的步伐。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2014·上海)爱因斯坦与上海有特殊的情缘,他曾在1922年两次到访上海,前一次他踏上堤岸就获悉自己得到诺贝尔物理奖的消息;后一次他在福州路工部局礼堂演讲“相对论”。这两次抵沪,他都入住在理查饭店,即今天外滩的浦江饭店。

为了纪念这份特殊情缘,让更多市民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2008年6月,高达2.8米的爱因斯坦雕像(见下图)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揭幕。按原计划,这尊雕像将安放在上海的某一个地方。当时有媒体称“爱因斯坦,这个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从此常住上海”。谁也没有想到,6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这尊雕像至今仍存放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此事引发了上海市民的热议。

(1)假设可以在以下地点安放爱因斯坦雕像,你会选择哪一处?请简述理由。

A. 南京路步行街B. 外滩街心花园

C. 东方绿舟智慧大道D. 陆家嘴金融区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爱因斯坦雕像拟一个恰当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还要在这尊雕像底座上写一段简要说明,以下写入的两项内容是( )。

A. 雕像设计者和立像时间、单位B. 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

C. 爱因斯坦生卒年份D. 爱因斯坦与上海的情缘

E. 雕像四周的环境特点F. 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

2.(2014·天津)

某班开展了“美丽天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蓟北雄关———黄崖关长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城墙石垒砖包,坚如铜墙铁壁。层峦叠嶂之中,战台林立,高地相连,前后呼应,置身其间,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材料二】将在我市举行的第三届绿博会,日前已经完成基建工程,48家参展单位被分别划分到六大主题区域,各参展单位已于6月陆续进场施工。

【材料三】海河风景线宛如一幅长长的风景画卷,装扮着美丽的天津。夜幕降临,两岸若明若暗的各色灯光,倒映在河水中,似绚丽的彩霞,使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思。

【材料四】高度位列世界第四、亚洲第二的天塔,坐落在波光粼粼的天塔湖中央,犹如一剑穿天,直插云霄。这里地势开阔,花草繁茂,湖光塔影,相映生辉。

【材料五】“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内容包括清新大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和绿化美化。通过“四清一化”行动,市民将享受到更多的碧水蓝天。

上面是某同学以“寻找津城最美风景”为主题搜集的一组材料,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两则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1.(1)首选当然是跟爱因斯坦最有渊源的地方,就是B。爱因斯坦曾入住外滩浦江饭店,雕像安放在外滩街心花园,有利于市民和游客走近历史人物曾经生活过的空间,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其他的标志性地方也可。比如选A,要突出南京路步行街游人众多,便于扩大了解范围;比如选C,突出该地名人雕像多,利于培养游人的科学意识;比如选D,突出该地金融精英汇集,便于激发其创新意识等。(2)雕塑拟名首先要指向明确,其次要切中特点,再次最好富有诗意。雕像是头部特写,像“爱因斯坦与上海”这样的答案属指向不明,“爱因斯坦的头脑”则过于直白。鉴于文中有“爱因斯坦,这个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从此常住上海”一句,截取“最聪明的‘大脑’(或‘头脑’)”就是最好的名字。其他像“‘相对论’之父”点明了他最大的贡献,也可。(3)既然是“简要”说明,就只能选择最主要的写,如生卒年月、主要贡献。与上海的情缘当然要写,否则上海为什么要为他立像?设计信息也要写上,因为这既是知识产权,也是应有格式。至于“环境特点”,环顾可知;“生平事迹”可阅可查,不必再写。所以选B和E。

2. 材料二和材料五都是活动,不属于“风景”。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材料一】徐州云龙山长3公里,由9节山头组成,因蜿蜒如龙,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山上苍松翠柏,蓊郁蔽日,殿宇楼台,掩映其间。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知徐州期间,曾在《放鹤亭记》一文中这样赞美云龙山的瑰丽景色: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材料二】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我国西北高原。这条古老河流从宋代至清代在徐州流淌了600多年。市区长达14里的黄河故道像一条弧形的碧玉带穿徐州城而过,河两岸高楼鳞次栉比,花坛长廊相连,绿树掩映,古迹众多。黄河故道带状公园,与河中交辉的日月一起,成为徐州一道亮丽的都市风景线。

【材料三】徐州汉文化景区是集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汉文化保护基地和精品旅游景区。核心区由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汉文化交流中心(展示汉画像石艺术)、竹林寺、水下兵马俑博物馆等两汉文化精髓景点组成。景区“有俑有陵有汉画、有山有水有古刹”,成为集“两汉三绝”为一体、国内最大的汉文化主题公园。

为了吸引外地游客来徐旅游,徐州电视台打算拟写两句简洁易记的公益广告语,已经根据【材料一】写出了上句,请你根据【材料二】或【材料三】拟写下句。

上句:云龙山巅,腾云,腾雾,腾龙,腾通五湖四海

依托地方文化打造岭南文化特色课程 第9篇

近年来,番禺区教育局提出推进岭南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全区正致力于提炼番禺传统岭南文化内涵,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本土化、区域性现代学校文化体系。推动学校由“一般学校”向“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跨越。在这样的背景下,番禺区石碁第四中学申报的课题《石碁古建筑艺术中的岭南文化要素的研究》被批准立项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第四批),本课题主要围绕石碁古建筑的艺术特征及其岭南文化要素,研究区域文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并进行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我国对课程设置实行的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的目标、价值、责任和任务都不同,看似完全独立,互不关联,实际是紧密依存。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地方课程由地方自主开发、实施,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开发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三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有机整体,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从近年课程改革实验情况看,各学校都十分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特色课程的建设。尤其是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打造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岭南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此影响、教育青少年一代,让他们从小扎下传统文化的根,铸造起中华民族的魂,因此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广州市高中特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已经正式启动,如何将此项研究延伸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呢?虽然,目前对特色课程尚无明确的定义,但我认为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的内涵至少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必须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文化精神;其次是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课程建设能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推动学校成为特色学校乃至品牌学校。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的打造不应只追求表面的“乡土特色”,而应力求彰显文化品味,弘扬文化精神。应把岭南文化特色课程打造得更美一些,更具体一些。特色课程不但要有岭南文化的形式美,更要体现岭南文化的内容美。黑格尔说:“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内蕴和特征的东西(形式)。”是的,只有美的形式,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只有美的内容,才能体现地方文化课程的特色;只有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和谐统一,才会使学习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享受。

《石碁古建筑艺术中的岭南文化要素的研究》课题以“石碁古建筑”为切入点,依托学校附近丰富的传统古建筑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建筑中的岭南文化要素,从古建筑的形式美出发,探究古建筑的内容美。并以此为基础,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地方课程计划、学校办学哲学和学生需求,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我校的岭南文化特色课程。

用制度创新打造特色品牌 第10篇

1 学校制度现状制约着特色发展

作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和普通中专学校的目标定位和特色追求, 这种定位和追求是由学校在经济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有的高职院并没有为达成自己的目标做好制度准备而匆忙上马, 他们大多沿袭着既有高校的制度安排, 结果不但失去了办学特色, 而且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当前存在的一方面社会急需各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很多又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从表面上看, 这是高职院校的目标错位所致, 实际上与深层次的制度根源有很大关系。

2 制度创新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关键

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以其凝练的办学理念为基础而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办学特征, 是在其办学风格和理念上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性特征, 也是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管理水平的反映, 也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独特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和源头, 引导着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其实就是追求理想、践行理念的过程。然而, 独特的办学理念只能作为一种精神标志, 表征着学校的理想意愿、目标追求和社会责任, 他不等于办学实践, 不能直接地、自然地变成学校的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必须有富有特色的制度安排作为保障。

从中职迈向高职, 制度安排问题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离开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是一种愿望和可能, 他虽然可以影响个人的行为, 但不能形成统一的集体意志和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与共同追求, 不能变成学校经久不息的特色发展实践。

事实上, 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是办学理念通过制度转化为办学实践, 办学实践遵循制度呈现办学理念的双向互动、共同提升的过程。因此, 要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必须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做出与学校组织目标相吻合的制度安排, 使得这种办学理念具体化、操作化, 成为学校办学实践中的价值规范。因此, 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学校办学理念的实现, 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问题。

由中职迈向高职, 学校的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这些新问题仅凭现有的制度资源及其组合是难以解决的, 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我们所说的制度创新, 就是为了解决升高职后学校追求自身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一种更有效的制度替代原有制度的过程。它包含对原有制度的改进和超越, 以及对新制度的创建和完善。

制度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关键是要选择好切入点。由于制度与特色的关系蕴含在人的活动中, 而特色发展不仅仅是个体力量的展示, 更是整体力量的展示, 因此学校制度创新应围绕自身目标的达成, 从分析学校人的活动入手,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所有的人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从这一点上来说, 激励机制是一种动力机制, 它是学校特色发展整体意义上的创新条件和活动源泉。

因此, 通过制度创新, 才能使得学校真正形成一种全新的激励机制, 把全校所有教职员工的注意力引导关注社会需求、关注市场信息、关注专业建设、关注人才培养、关注教学质量上来, 靠质量、靠声誉来发展学校的特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制度创新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

3 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选择

制度一方面是实现自由、张扬个性的工具和途径, 另一方面又是独立于人意志的非人格化机制, 是任何个人难以支配和控制的前提性结构。学校的制度创新, 就是打破原有的制度安排, 构建一种富有特色的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本质上是学校适应外部环境与符合自身逻辑的辩证统一。为此, 学校从中职迈向高职的过程中, 必须进行以下创新。

第一, 构建学校运作的社会参与制度。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社会经济和职业世界联系最紧密的部分, 随着企业在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局面随之形成。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各项工作 (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 必须转变为多元主体需求联动模式。为了使得各办学主体和利益相关者都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 除了重大教育问题实施决策听证和咨询制度外, 还应在学校管理中建立行政听证制度, 确保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治理。

第二, 创新师资建设和管理制度。教师是教育之本, 没有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组织目标就无法实现。当前学校教师队伍的根本问题是二元结构现象:理论和实践教学队伍的分离。重理论、轻实践, 重学术、轻技术, 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一部分教师中普遍存在。尽管学校也强调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 也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 这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因此, 学校必须从师资引进、师资培训到教师晋级职称评审等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 使双师型队伍建设真正落在实处, 改变二元结构现象。这是学校建设高职院实现自身目标的根本保证。

第三, 构建可选择的学习制度。赋予学生以更广泛的学习选择权, 是学校的应尽义务和服务职责。因此, 学校应努力改变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和标准件式的培养方式。在专业管理制度构建方面, 应考虑给予学生至少一次更换专业的机会, 允许他们转专业或跨专业学习, 为他们成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在课程管理制度方面, 应建立可选择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均衡的课程体系, 为学生提供套餐式课程内容;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 应建立弹性的学习制度、学分制和学分转换制, 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段;另外, 还应建立和完善学习咨询制度和就业指导制度, 对学生的选择进行帮组、指导和信息支持。

上一篇:大学写作课教学现状下一篇:工业集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