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免疫范文

2024-05-09

成人免疫范文(精选7篇)

成人免疫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18~65岁健康人群935名, 告知乙肝疫苗的接种条件、方法和免疫前、后血清学采集要求, 按知情同意的原则, 免疫前检测乙肝HBsAg和抗-HBs均阴性, 按0、1、6月程序完成3针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股份公司、批号20061028-4) , 免疫后检测乙肝抗-HBs, 抗-HBs GMT<10mIU/ml为免疫失败者,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免疫接种

将免疫失败者随机分两组, 分别在上臂三角肌内按0、1、6月程序再次注射10μg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3针 (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股份公司、批号20070101-4、) 或20μg重组 (CHO细胞) 乙肝疫苗3针 (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A20061201) 。

1.2.2 免疫效果检测和判断标准

采集每个对象完成再次免疫后1个月静脉血3ml, 抗HBs检测采用双抗原夹心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 抗-HBs诊断试剂盒 (IFM法) 由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抗-HBs≥10mIU/ml为抗-HBs阳性。

1.2.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乙肝抗HBs阳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两组间抗-HBs几何平均滴度 (GMT) 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经检测935名健康人群检出乙肝HbsAg和抗-HBs均阴性773名, 3针全程接种后采血检测720人。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失败者53例, 免疫失败率7.36%。其中男性35人, 女性18人, 男女性别比为1.94∶1;年龄分布在20~60岁之间, 其中20~29岁9人, 占16.98%, 30~39岁15人, 占28.3%, 40~49岁12人, 占22.64%, 50~60岁17人, 占32.08%。

2.2 免疫失败者再次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1个月后检测

结果显示, 53例免疫失败者抗-HBs阳性44人, 阳转率为83.02%;抗-HBs GMT为225.24 mIU/ml, 其中18.87%的抗-HBs在10~100mIU/ml之间, 64.15%的抗-HBs≥100mIU/ml。

男性抗-HBs阳转率80% (27/35) , 其中65.17%抗-HBs ≥100mIU/ml。女性抗-HBs阳转率88.89% (16/18) , 其中61.11%抗-HBs ≥100mIU/ml;男女阳转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0.185, P=0.667) 。见表1。

免疫失败者再免后不同年龄的抗-HBs阳转率在76.47%~100%之间。抗-HBs 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抗-HBs ≥100mIU/ml的比例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见表2。

10μg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组抗-HBs阳转率为75% (21/28) , 20μ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组抗-HBs阳转率为92% (23/25) , 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1.636, P=0.201 ) 。其中10μg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组57.14%的抗-HBs≥100mIU/ml。20μ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组72%的抗-HBsGMT ≥100mIU/ml。但两组抗-HB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0.14, P=0.89) 。见表3。

3 讨论

乙肝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给病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是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乙肝发病年龄以青中年人占多数, 发病后对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损失, 故成人是乙肝防制的重点人群。应用乙肝疫苗被全球证实是预防控制乙肝的唯一有效的手段。了解乙肝疫苗对成人的免疫效果, 分析成人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后再免的效果, 提高成人抗-HBs阳转率, 对减少成人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发病率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表明,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不应答原因与疫苗的质量、接种的部位、剂量、途径以及一些机体因素如吸烟、饮酒、精神因素、免疫缺陷、遗传学因素和乙肝病毒变异有关[4]。对乙肝疫苗无或低应答且非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1次或数次加强免疫是十分有效的措施[5], 53例免疫失败者经再次免疫后, 抗-HBs阳转率为83.02%, 抗-HBsGMT为225.24 mIU/ml, 其中64.15%抗-HBs ≥100mIU/ml。说明对乙肝免疫失败者更换疫苗再次接种后不但具有较高的抗-HBs阳转率, 抗-HBs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再次接种乙肝疫苗对阻断成人乙肝病毒感染的效果明显。40岁以上高年龄组阳转率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 说明成人免疫失败者再次接种乙肝疫苗实施年龄越小, 控制乙肝感染的效果就越好。

由此认为,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 除了要严格遵守乙肝疫苗接种规范、自觉戒烟限酒, 以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外, 同时对免疫失败者应尽早更换疫苗开展再次接种, 提高成人抗-HBs阳转率, 以减少成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发病。

参考文献

[1]Alper CA.The human immune response to hepatitisBsurface antigen[J].Exp Clin Immunogenet, 1995, 12 (3) :171-181.

[2]Pasko MT.T.R.Beam.Perisistence of anti—HBs amonghealth care personnel im uniz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Am[J].J Public health, 1990, 80:590.

[3]J.Pillot, T.Poynard, A.Elias, at e1.Week im umogenicityof the Pre s2 sequence and lack of circumventing efect onthe unrespernsiveness to the hepatitis B virus vaccine[J].Vaccine, 1995, 13 (3) :289-294.

[4]胡章勇, 毛笑难.乙肝疫苗低、无应答的原因及对策[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2, 4 (5) :250-252.

成人麻疹免疫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搜集整理:2008年本地区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麻疹疫情分析。(2)调查询问:所有麻疹患者麻疹疫苗免疫史,核对免疫接种卡、预防接种证等相关资料。(3)采集麻疹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冷链备存。

1.2 方法

(1)通过麻疹病例年龄分布、居住环境因素及家庭背景资料,探讨麻疹病例之间的内在关联,成人麻疹与儿童发病的关系。(2)通过麻疹病例的免疫史调查,分析麻疹疫苗接种后罹患麻疹的原因。(3)采集麻疹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IgM抗体,根据麻疹IgM抗体阳性率,判断成人实际麻疹发病程度。(4)探讨成人麻疹的发病原因,对低龄与初免失败儿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例分布及内在关联

在2008年报告的1 015例麻疹中,<8月龄106例,占10.44%;8个月~2岁175例,占17.24%;3~9岁272例,占26.80%;10~19岁253例,占24.93%;20~29岁110例,占10.84%,30岁以上99例,占9.75%。发病最小2月龄,最大51岁。分布区域广,呈现高度分散性;家庭聚集性明显,一户2例及以上247例,占24.33%,呈现不同程度的点状暴发,以母婴之间同一潜伏期内共同发病为主,发病158例,占15.57%,说明成人麻疹与儿童发病密切相关。

2.2 免疫史情况

在1 015例麻疹病例中,未接种麻疹疫苗171例,占16.85%;接种一次麻疹疫苗585例,占57.64%;接种两次及以上麻疹疫苗34例,占3.35%;不详225例,占22.17%。<8月龄因未达到免疫起始月龄,不能通过接种麻疹疫苗获得免疫保护,其病例数106例,占10.44%;8月龄~19岁未接受免疫35例,占3.45%;成人未接受免疫或不祥207例,占20.39%。通过走访及调查等综合因素分析,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可能与接种方法不规范、疫苗保存不当、接种剂量小、免疫持久性差、滥用抗生素或应用免疫制剂等有关。低月龄儿童发病还可能与母乳中被动抗体缺失或非母乳喂养有关。

2.3 实验室检测

通过2008年本地区499例麻疹临床诊断病例血清麻疹Ig M抗体检测,麻疹Ig M抗体阳性334例,排除165例,阳性率为66.93%,被确定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从中反映出麻疹实际发病率在25.75/10万左右。

2.4 成人发病原因分析

除儿童时期未传染过麻疹外,个别人也有二次感染麻疹的经历,说明自然感染也不一定获得终身免疫[2]。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日常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由于成年人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吸烟、酗酒、饮食起居缺乏规律性,致使机体免疫力低下,原本只局限于婴幼儿发生的麻疹,正逐渐向大龄人群推移,成人成了易感人群,日益受到被传染的威胁。

3 讨论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成人除了容易被传染外,成人麻疹同样具有传染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染源,消除麻疹,成人免疫是关键[3]。鉴于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后,高水平的接种率已经使儿童获得了有效的免疫保护,成人正逐渐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尤其怀孕期妇女免疫力低下,可直接导致婴幼儿母体被动抗体缺失,成人麻疹对低月龄和免疫失败儿童是一个严重威胁。因此,在今后的预防接种工作中,除了要进一步加大专业知识培训、规范接种行为外,在制定免疫规划和消除麻疹策略时,应将成人麻疹疫苗接种纳入工作日程,制定消除麻疹策略应重点抓好成人免疫环节,成人免疫问题应该受到更广泛的重视。

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麻疹疫苗接种与麻疹疫情暴发、流行的关系,为制定免疫规划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既往所有麻疹病例进行个案对比,同时采血进行IgM抗体检测,分析不同年龄组及亲疏关系对麻疹疫情形成的影响。结果 共查阅本地区2008年麻疹病例1 015例,其中成人占20.59%,实际检测499例,IgM抗体阳性率为66.93%,儿童麻疹发病率与家庭聚集性及成人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通过探讨,基本弄清了既往麻疹疫情发病状况,对儿童采取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及应急接种后,成人麻疹将可能成为最主要的传染源,消除麻疹,成人不容忽视。

关键词:成人麻疹,消除麻疹,成人免疫

参考文献

[1]马瑞,董红军,边国林,等.宁波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2):135-137.

[2]刘敏,姜静.上海市徐汇区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6):439-443.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第3篇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 28岁, 因口渴、多饮、多尿7年, 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入院。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 当时外院查空腹血糖10.2mmol/L, 餐后血糖14mmol/L, 诊断为“糖尿病”。经控制饮食及口服中药治疗6个月, 症状明显改善, 血糖监测正常, 自行停药。两年后又出现此类症状, 外院诊断“2型糖尿病”, 注射胰岛素治疗, 血糖一直控制正常。患者于入院前两天因漏打胰岛素两次, 于次日上午出现头晕、恶心、频繁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进食、进水后即吐, 无腹泻, 口渴、多饮、乏力明显。当时未测血糖, 自行注射胰岛素治疗, 下午症状无缓解, 就诊于外院, 测血糖22.6mmol/L, 尿常规:葡萄糖+++、酮体++、蛋白+, 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给予静脉滴注胰岛素、补液及对症治疗, 病情无明显好转, 急转来我院, 查随机血糖2 0.9m m ol/L, 遂收住院。

本次发病以来, 患者精神差, 尿量无明显变化, 近期体重下降15kg。既往无耳聋及特殊病史, 家族无糖尿病病史。查体:体温36.5℃, 脉搏106次/min, 呼吸25次/min, 血压80/60mm Hg, 体重指数19kg/m2。轮椅推入病房, 神志清, 精神差, 呼气有烂苹果味, 口唇干、无发绀。心率106次/min。四肢音叉振动觉正常。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0.06×109/L, 中性粒细胞78%。尿常规:葡萄糖+++、酮体+++, 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动脉血气 (未吸氧) :p H 7.1 0 9, 血氧饱和度9 3.9%, 氧分压9 2.4 m m H g, 二氧化碳分压1 6.4 m m H g。血生化:葡萄糖24.37mmol/L, 尿素9.89mmol/L, 尿酸618.7mmol/L, 钾5.34m mol/L, 钠13 3.3 mmol/L, 余正常。糖化血红蛋白9.3%。空腹C肽96.9pmol/L。胰岛细胞抗体 (ICA) 、谷氨酸脱羧酶 (GAD) 抗体阳性。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 10 5次/min, 偶发室性过早搏动。四肢血管多普勒及感觉阈值测定正常。眼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期) , 余未见异常。诊断: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期) 。

入院后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一条胰岛素泵持续滴入小剂量胰岛素, 另一条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同时给予疏血通改善微循环、硫辛酸抗氧化应激及甲钴胺营养神经等治疗。给予心电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血糖, 反复查尿常规、记出入水量, 间断吸氧。第2天患者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纠正, 血压正常, 酮体转阴, 症状明显改善, 在强化糖尿病教育的基础上, 改用“4针法”注射胰岛素 (诺和锐:早餐前6U、午晚餐前8U;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16U, 晚餐前) , 根据血糖监测调整胰岛素剂量。期间胰岛素即使只有1U的调整, 患者血糖就会明显波动。1周后, 患者血糖控制平稳, 空腹血糖在5.1~6.0mmol/L, 一般状况良好, 各项异常指标恢复正常, 复查心电图正常, 准予出院。嘱出院后继续“4针法”注射胰岛素, 坚持随访。

2 讨论

LADA属1型糖尿病的亚型, 系免疫介导性发病机制, 但又不同于经典的1型糖尿病, 其自身免疫反应的强度不如1型糖尿病迅速, 胰岛β细胞的免疫损害为缓慢进展。

目前L A D A无统一诊断标准。公认最基本的有3点[1,2,3]: (1) 成人发病 (多≥30岁) ; (2) 诊断糖尿病后6个月内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无酮症发生; (3) 胰岛自身抗体阳性。体型、空腹C肽值、易感基因可作为LADA的诊断参考[4]。排除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及青少年发病的成人糖尿病 (MO D Y) [1,3]。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胰岛功能改变类似LADA, ICA或GAD抗体亦可阳性, 但该病有母系遗传史、耳聋及突变基因。MODY的特点: (1) 有三代及以上糖尿病家族史, 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 (2) 发病年龄<25岁; (3) 无酮症倾向, 至少5年内不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后、肥胖患者, 很少自发性发生酮症酸中毒,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阴性, 可与L A D A鉴别。

LADA的治疗主要是控制非胰岛素依赖阶段, 减少胰岛细胞自身免疫损害, 尽可能保留残存β细胞功能, 延缓依赖胰岛素阶段出现和减少酮症酸中毒发生, 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目前确认的治疗方式是:LADA确诊后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磺酰脲类药物因促进胰岛素分泌, 会加速胰岛β细胞的损害, 不主张用。双胍类及格列酮类药物可酌情应用[1,2,3]。

该患者为成年起病 (21岁) , 体型偏瘦, 病程演变有两个明显阶段, 非胰岛素依赖期和胰岛素依赖期。非胰岛素依赖期:患者起病后6个月内, 自服中药及饮食控制就能将血糖控制正常, 无酮症发生。胰岛素依赖期: (1) 患者起病2年后又出现糖尿病症状, 坚持胰岛素治疗, 血糖控制可, 入院前因漏打胰岛素便出现严重不适及酮症酸中毒; (2) 入院后胰岛素治疗, 患者对其非常敏感, 1U的调整就会使血糖明显波动。从病程及入院后查血清C肽水平明显下降, 说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受损, 为缓慢受损。

参考文献

[1]周智广, 杨琳.LADA的诊断要点与治疗方式[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1) :1-4.

[2]池莲祥, 李秀钧, 童南伟.成人缓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15) :955-957.

成人免疫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选取白水县16岁以上具有乙肝疫苗接种史者, 且“两对半”全阴性的200例作为被试对象。

1.2 试验材料和方案

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规格为60μg/m L/支, 批号为20100732-1的疫苗220支。按照其说明书上的接种方法接种, 每人一针剂, 受试对象均无禁忌证。

1.3 不良反应观察

对所有受试者于接种后24, 48, 72 h通过电话或随访的形式了解异常反应情况;所有受试者1个月后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后检测表面抗体。

1.4 实验室检测

接种前血清筛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 做"两对半”, 试剂盒为杭州艾康公司市售产品。接种后1月的血清样本用荧光发光法检测抗体, 试剂选用美国雅培试剂。以抗体滴度大于10 m IU/m L为阳转的判断标准, 计算抗体阳转率。

2 结果

2.1 安全性

在接种后1, 2, 3 d电话随访或访问被试者, 所有接种者中均未出现大的不良反应报告, 个别疼痛者在24 h后无症状。

2.2 免疫效果

在接种60μg乙肝疫苗后30 d~35 d内, 采集被试对象的血清, 检测抗体水平和抗体阳转率, 在采集到的200份血清中, 有196名达到保护水平 (抗体滴度≥10 m IU/m L) , 保护率达到98%, 抗-HBs几何平均滴度 (GMT) 达到150.88 m IU/m L, 属于中应答水平。

3 讨论

我省自采用5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酵母) 实施新生儿计划免疫已20多年, 这些新生儿在上幼儿园体检时, 体内抗体水平低下, 有30%多的儿童达不到保护要求[2]。国外研究表明, 接种乙肝疫苗15年后, HBs抗体阳性率下降至50%, 加强免疫的有效率为100%[3]。因此我们需要对16以上青少年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已有研究表明, 基础免疫所用的乙肝疫苗的抗原含量越高, 体内的免疫记忆越强[4], 因此, 接种小剂量的乙肝疫苗难以刺激其机体产生很高的抗体滴度, 也不能保护较长的时间。有部分人可能免疫低下或其他原因, 也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滴度, 因此需要加大接种剂量。60μg乙肝疫苗按说明书正是解决这些人群无应答状况的疫苗, 但是自该疫苗上市以来关于免疫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试验还比较少。本次通过在白水县成人中, 接种该疫苗进行效果和安全性的试验, 得出结论:采取一针免疫程序, 所有200名接种者, 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且阳转率在98%以上, 抗体滴度均大于100 m IU/m L, 达到中应答水平, 对人体的保护持久性更长[4]。说明深圳康泰生产的60μg乙肝疫苗安全性好, 免疫阳转率和保护持久性均达到较高水平, 也可用于成人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

参考文献

[1]刘宗柏.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状及预防[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6, 30 (增刊) :6-7.

[2]董昭强, 姚锁良, 赵和平.西安地区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调查[J].中国基层医药, 2006, 13 (11) :1827.

[3]Floreani A, Baldo V, Cristofoletti M, et al.Long-term persistence of anti-HBs after vaccination against HBV:an 18 year experience in health care workers[J].Vaccine, 2004, 22 (5-6) :607-610.

成人免疫 第5篇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乙肝发病率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

收集无锡市1990~2008年法定报告的乙型肝炎疫情资料, 对15岁以下及15岁以上二个年龄组进行乙肝发病率分析;收集无锡市1990~2008年之间出生的新生儿人数和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资料。根据卫生部规定,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为0个月、1个月、6个月3针, 接种剂量为每次0.5mg/l。

1.2 20岁以上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

于2007年4~6月选择城区二个行政区域内的二个街道作为调查点, 调查点内20岁以上人群3744人, 受检率为85.09% (3744/4400) [1]。凡有明确接种时间者, 不论是否全程接种均视为有接种史。用中国2000年标化人口构成比计算20岁以上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

1.3 全人群乙肝免疫水平

为调查无锡市全人群免疫状况, 将上述调查点内20岁人群、城区部分幼儿园、小学、中学及高中学生抽取静脉血, 经离心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EIA试剂盒 (河南华美) 测定血清中乙肝抗-HBs标志物。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判定标准[2], 乙肝抗-HBs阳性者可视为对HBV具有免疫力, 用人群单项乙肝抗-HBs阳性率推断人群免疫水平。用中国2000年人口年龄组构成比进行标化, 以分析无锡市全人群乙肝免疫总体水平。

2 结果

2.1 发病率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

统计无锡市19年来乙肝年发病率情况, 1990年为43.44/10万, 2008年为14.00/10万, 2008年比1990年下降了67.77%, 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其中15岁以下 (包括15岁年龄组) 人群下降了97.84%, 15岁以上人群 (不包括15岁年龄组) 下降了65.10%,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8年乙肝病人主要为15岁以上人群, 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19年来全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常年率保持在95%以上 (图1) 。

2.2 20岁以上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

在开展的3744名20岁以上居民基线调查中, 对3339名信息齐全者统计乙肝疫苗接种率, 有明确接种史者393名, 接种率仅为11.77%, 经标化后为20.20%, 未接种者和不清楚者分别占64.81%和23.42%。随着年龄的增加接种率下降, 30~和40~岁组的中青年人群接种率不到20% (表1) 。信息缺失者405名。

2.3 全人群乙肝免疫水平

对无锡市2007年不同年龄组乙肝发病率和单项乙肝抗-HBs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 4274名检测乙肝抗-HBs者阳性率为48.46%, 经标化后的阳性率为46.004179%。其中乙肝抗-HBs阳性率0岁组高达52.48%, 15组开始下降, 至60岁以后又开始上升, 图2中显示乙肝发病率从10岁组开始上升, 至20~40岁组为高峰, 而乙肝抗-HBs阳性率从10岁组开始下降, 至15岁年龄组最低 (表2) 、 (图2) 。

3 讨论

3.1 无锡市乙肝防制成效显著

2008年与1990年相比总体发病率下降了67.77%, 有计划的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19年后, 1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发病率2008年比1990年下降了97.93%。无锡市自1990年率先在江苏省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自费接种, 至2006年6月1日按江苏省规定实施免费接种。近20年来, 群众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接受程度较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健全, 并于1997年在社区接种点推广信息化管理以来, 已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以方便、及时和提高接种率等优点使全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 新生儿及时得到有效的免疫保护, 母婴传播阻断效果良好。

3.2 开展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和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意义重大

研究结果表明, 无锡市20岁以上成年人乙肝发病率高, 乙肝疫苗接种率低, 标化后的接种率为20.20%, 人群乙肝免疫水平低, 2007年标化后的乙肝抗-HBs阳性率为48.46% (包括乙型肝炎康复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 。由于在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群未能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20~40岁年龄组是社会人群的主流, 工作和社交活动较为广泛, 可增加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 是导致无锡市目前20~40岁年龄组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分析了无锡市2007年不同年龄组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免疫水平的关系, 表明人群乙肝免疫水平上升时乙肝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相反, 当人群免疫水平下降时乙肝发病上升。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效保护时间为10年左右, 至15年时, 该年龄组乙肝抗-HBs阳性率已下降至30.77%, 与国内报道相一致[3]。为此, 我国在近年内分期分批开展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疫苗补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有计划分步实施新生儿以外的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

3.3 开展成人乙肝防制策略研究十分必要

众所周知, 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是预防乙肝的最佳措施, 其生物技术和可操作性较为成熟, 通过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成人乙肝的防制是一项全社会系统工程, 具有一定难度。为推动无锡市乙肝防制工作的开展, 以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9年6月, 无锡市卫生局和药品监督局联合下发文件, 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医保管理系统, 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人提供社保划卡接种乙肝疫苗的服务。同时有市疾控中心制定接种技术方案, 明确接种对像、技术要求, 实行成人乙肝疫苗接种证制度, 这些措施目前正在实施。通过医保管理来推动乙肝防制, 目前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研究还是空白, 其持效性需要政府和社保部门的大力支持, 对于成人的免疫策略和免疫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摘要:目的阐述无锡市乙型肝炎发病特点, 开展成人乙肝免疫策略研究。方法收集无锡市19年乙型肝炎年发病率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 用横断面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城区二个调查点、部分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学生, 开展入户问卷调查, 采集空腹血样, 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抗-HBs。结果19年乙肝发病率下降趋势明显,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 2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经标化后为20.20%, 2007年全人群标化后的乙肝抗-HBs阳性率为46.00%, 其中15岁年龄组乙肝抗-HBs阳性率为30.77%, 乙肝发病率以20~40岁年龄组为高峰。结论无锡市乙肝防制工作成效显著, 但成人发病率仍较高, 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率低, 全人群乙肝免疫水平低, 对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和成人开展乙肝免疫策略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乙肝病毒,人群发病,成人免疫

参考文献

[1]钱燕华等.接种乙肝疫苗对成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8, 42 (12) :1-2.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G].2005, 12, 2.

[3]梁晓峰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杂志, 2005, 26 (9) :655-658.

成人免疫 第6篇

一、明确培养目标

成教学生大多是来自县、区、社区、工厂和农村的基层医务人员, 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 学习目的非常明确。针对这些接受再次医学教育的成教学生, 我们的课程建设应以培养“基础扎实, 口径较宽, 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立足点,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 重视临床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 不少高等医学院校成教教学没有成教专用的教材, 使用的是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统编教材[2]。结合成教学生已掌握一定医学基础知识的特点和课时较少的实际情况, 在授课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大纲, 合理取舍教材内容。比如涉及前期相关基础学科的内容, 如免疫器官、免疫组织的结构等可完全舍去, 对某些非重点非难点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免疫应答。首先在绪论时我们便将讲授的重点放在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上, 让学生对免疫应答的完整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随后的免疫器官免疫组织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定居并发挥效应, 即免疫应答的场所;然后的抗原是启动免疫应答的物质, 也是免疫应答的效应靶向;再然后的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分别在免疫应答的不同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接下来讲授免疫应答就可以很轻松地进行。这样, 每一章的内容都被串到免疫应答这条主线上, 不再是孤立分散的。同时, 教学内容还应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对与成教学生临床工作相关的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实验室检测以及免疫性疾病应讲深讲透, 比如讲到主要组织性相容复合体 (MHC) 时可以例举MHC分子在器官移植、亲子鉴定及法医上的应用, 这样学生可以体会到医学免疫学尽管是一门基础学科, 但学好了它对于面临的临床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学科新进展, 与医学免疫学相关的临床疾病以及学科热门话题,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与学习兴趣。

三、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宰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从属地位, 导致学生思考空间狭窄,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4]。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引入启发式、讨论式、PBL、CBL等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比如在讲绪论时, 首先简单描述一些临床上常见的如青霉素过敏、乙肝预防、输血及器官移植配型等现象, 随后引出医学免疫学与疾病的发生、诊断、预防、治疗等息息相关, 以此说明学习医学免疫学的重要性;再比如讲超敏反应前, 先对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提问:为什么有些人在春季花开时会诱发鼻炎或哮喘?为什么有些人喝牛奶后容易出现腹痛、腹泻?为什么右眼贯通伤后需及时摘除, 否则左眼也会发炎?这样书本上的抽象知识便成为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例。在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如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等有一定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 可采用PBL教学法, 进行病例讨论。课前将病例及问题如肿瘤如何逃逸肌体的免疫防御, 炎症与肿瘤发生及进程的关系等发给学生, 让学生查阅资料, 自学总结, 准备小组讨论提纲;课堂上围绕病例所提出的问题, 首先由组长发言, 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 最后由授课教师进行小结。这些强调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受到了学生以及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 随着滨州医学院多媒体教室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多媒体教学的推广, 医学免疫学课程也逐步采用动画、幻灯、录像、多媒体软件等教学手段, 使得讲授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提高了学习效率[5]。比如补体活化过程中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涉及C1-C9等多种成分, 过程比较复杂, 我们通过Flash的方式进行展示, 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形象, 容易理解和掌握;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动画演示, 清楚地展示外源性抗原, 如细菌突破固有免疫防御系统侵入肌体后抗原提呈细胞捕获抗原、迁移成熟、加工处理抗原, 提呈给Th细胞, T、B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发挥效应及T、B细胞相互作用的完整过程, 该动画将前后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 使复杂的内容变得一目了然, 降低了教学难度。除此之外, 我们还建立教研室网站, 提供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录像、电子课件、参考资料、试题库等相关学习资料, 并随时更新网站内容;通过网络教育平台, 我们可以布置和批改作业, 学生也可以提出和讨论问题。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形成了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四、完善考核制度

根据医学免疫学的课程特点, 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实行连续性考核, 即除了常规的期末考试, 还另加了“形成性评价”, 包括不定时课堂提问、抽出课前或课后10-15分钟的时间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简单测试、课堂结束后留下思考题形成书面作业、PBL病例讨论成绩和考勤等, 平时成绩以20%-40%的比例计入最后的课程总成绩中。这样, 改变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单一的考试方法, 将考核贯穿于课程学习的每个阶段和环节, 带动了学生学习重心的转移, 不但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获得适应医学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6]。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7]。为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制订了师资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个人年度发展规划, 在教研室内部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形成了“传、帮、带”的工作格局;鼓励青年教师到重点大学作进修、与重点大学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或教育教学会议等。同时, 我们积极参加校、院两级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以促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要求。除此之外, 结合医学免疫学自身特点和成教学生的需求, 我们要求教师加强临床理论知识的学习, 比如可以利用少课学期听一些相关临床学科的课, 并多与临床教师沟通。这样,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临床实践, 使成教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确是学有所用。

我们在建设成人高等教育医学免疫学特色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教学管理落伍、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建设经费不足等。今后, 我们仍将进行不断的探索, 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靖磊, 廖仕湖.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3) :33-35.

[2][3]李念虹.浅谈成人专升本《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1) :1530-1531.

[4]许文, 李心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 促进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J].检验医学教育, 2009, 16 (2) :22-23.

[5]王华强, 李成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08, (8) :96-98.

[6]张泽华, 宋文剑, 胡松.多元化考核方式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实验考核中的应用[J].热带医学杂志, 2007, 7 (12) :1242-1243.

成人免疫 第7篇

关键词: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型糖尿病属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高发疾病之一,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其主要由于免疫抑制细胞功能出现衰退而造成免疫性细胞活化水平异常提升的现象,若不加以及时控制,将对患者生命健康形成严重威胁。临床上治疗该病症关键在于患者血糖水平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有关研究显示,胰岛素强化法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了进一步证明胰岛素强化法的治疗有效性,该研究通过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型糖尿病患者与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法的治疗效果对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5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A组对象,将同期收治的4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的B组对象;两组患者分别符合WHO组织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A组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25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3岁,最小为64岁,平均年龄为(69.21±4.36)岁。B组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23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4岁,最小为66岁,平均年龄为(70.13±3.06)岁。两组患者的基础性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该研究对A、B两组患者均采用胰岛素强化法进行治疗,选用的胰岛素为冬氨酸胰岛素。(1)基础胰岛素使用数量:90例患者日胰岛素使用量×0.5;(2)根据患者的糖尿病分型情况、患者年龄情况以及患者近期内血糖水平情况等资料:基础胰岛素使用量×(1+0.1);(3)输注量/h:基础胰岛素使用量÷24;(4)在输注量/h基础上的剩余量以1∶1∶1的比率分别于三餐进行分配,以患者餐后2 h血糖水平为依据进行使用量调整。在上述基础上,若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处于正常状态,则应以6段基础率为准;其中,处于凌晨阶段的为最低水平,处于黎明阶段的为最高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变动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计划,完成实时监测与调整基础率的任务。

1.3 观察指标

该研究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餐后2 h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以及胰岛β功能水平。其中,胰岛β功能水平以HOMA公式进行计算基础(HOMA-IS=20×胰岛素/(空腹血糖水平-3.5)。另外,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空腹采血,以葡萄糖口服为途径进行血清胰岛素与C肽水平的检测,于餐后2 h进行血糖水平测定;以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血糖水平的测定,以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以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胰岛素水平的测定。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得数据的统计分析操作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比

据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且P0.05;治疗后的相应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P<0.05;A组治疗后相应水平与B组无显著差异,且P 0.05。具体见表1。

注:*与B组治疗后相应指标无显著差异,且P 0.05。

2.2 餐后2 h胰岛素、C肽水平对比

据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治疗前的餐后2 h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且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相应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餐后2 h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且P<0.05。具体见表2。

注:*相应指标B组显著高于A组,且P<0.05;**B组相应指标均显著高于A组,且P<0.05。

2.3 胰岛β细胞功能对比

据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无显著差异,且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该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P<0.05;治疗后,A组的胰岛β细胞功能水平明显低于B组,且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提高,且P<0.05。

3 讨论

胰岛素强化法属于新阶段治疗糖尿病的新型治疗手段,通过日均3~4次的胰岛素泵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剂量调整完成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任务。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中,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出现显著的下降甚至完全消失的情况,但仍然存在可逆转性;因此,可通过早期的胰岛素强化纠正患者的胰岛素β功能,通过短时逆转途径降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进而减少胰岛素β细胞的负担,以对其进行保护。该研究通过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法的对比,发现该方法对于治疗前者疾病效果更佳。

从该次研究的具体结果看来,2组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法的治疗基础上其免疫失控现象均得到了显著控制;但从治疗后A组餐后2 h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显著低于B组,以及治疗后A组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低于B组的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可知,胰岛素强化法在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有效阻断胰岛β细胞损坏进程基础上达到了更稳固的保护效果,对于患者胰岛素抵抗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胰岛素强化法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免疫失控现象,对保护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效果显著,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庞伯健,常艳华.胰岛素强化方法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5):4247-4249.

[2]金月萍,苏晓飞.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诊治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6):570-573.

[3]胡艳红,黄承洲,罗义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6例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15,33(5):459-460.

[4]苏长春.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与重症2型糖尿病临床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2(30):26-27.

上一篇: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下一篇: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