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技术范文

2024-07-21

X线摄影技术范文(精选12篇)

X线摄影技术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危重新生儿床边胸片1000张, CR胸片500张:男286例、女214例;常规胸片500张:男323例、女177例。年龄:1d 180例, 2~7d 158例, 8~14d 64例, 15~21d 58例, 22~28d 40例, 最小者仅出生后1h, 最大者出生后28d。

1.2 摄影方法:设备:CR摄片应用美国GE AMX-4+ 300mA充电带红外遥控移动式X线机, Orex CR系统、影像板 (IP) 、图像管理软件和基于PC的阅读工作站; AGFA Drystar 5500干式相机及医用干式胶片。常规胸片摄影也同样使用美国GE AMX-4+ 300mA充电带红外遥控移动式X线机, 富仕医用X线感蓝片配中速增感屏, 柯达3000RA洗片机医用柯达显定影套液。摄影方法:全部检查均采用双上臂固定仰卧位, 滤线器 (—) , 焦片距为80cm。中心线对准第3胸椎下缘或第4胸椎上缘 (即胸锁关节下方约三横指处) 或向足侧倾斜5~8°角 (减少膈肌与肺野重叠) 。

1.3 分析方法:全部胸片均经集体阅片:由一名主任医师, 三名副主任医师, 二名主管技师, 三名技师, 按照《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的标准, 应用主观目测法评级, 将新生儿胸片分四级, Ⅰ级片 (优质片) , Ⅱ级片 (良好片) , Ⅲ级片 (差片) , Ⅳ级片 (废片) 。Ⅰ级 (优质片) 的标准: (1) 摆位正确:要求两侧胸锁关节对称, 胸廓两侧骨性结构均包入片内。 (2) 适当的密度与良好的对比度:肺、纵隔软组织等不同密度的组织层次分明。 (3) 良好清晰度:要求心缘及膈面轮廓锐利, 肺细微结构显示清楚, 无任何污影、划痕及人工伪影。 (4) 心影内胸椎间隙可以辨清, 左心后或横膈下肺纹理隐约可辨。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 (V11.0) 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χ2, 计量资料以t检验。

1.5 重点分析: (1) CR进行急症新生儿胸部床边摄影的优势和价值; (2) 新生儿床边胸部摄影优质率不高及出现废片原因。

2结果

2.1 新生儿CR胸片与常规摄影胸片影像质量分级情况:

CR胸片与常规摄影胸片两组影像质量有明显差异, CR组胸片质量优于常规组, 卡方检验χ2=77.45, P<0.01, 见表1。

X2=77.45, p<0.01

2.2 废片统计:

两组摄影方法均出现了废片, 共计38张, 其中, CR摄片废片4张, 常规摄影废片34张, 废片原因见表2。所有废片均重照后满意。

3讨论

3.1 CR系统与传统X线成像方式的异同点

CR系统和传统X线摄影都是间接成像方式, 但载体不同。CR系统的信息载体是成像板 (imaging plate, IP) , 其感光涂层内为辉尽性荧光物质, 主要的成分为含有微量铕离子氟卤化钡结晶 (BaFXEu2+, X=Cl, Br, I) , 该结晶在已知的光辉尽性物质中光辉尽发光现象最强。而传统X线摄影中的载体则是胶片, 胶片中的感光物质主要为卤化银颗粒 (AgX, X=Fu, Cl, Br, I) , 卤化银光吸收程度与发射光谱密切相关, 其固有吸收光谱在蓝、紫光范围。

3.2 CR在急症新生儿胸部床边摄影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3.2.1 CR提高了优质片比例及摄片成功率:

根据表1显示, CR胸片与常规摄影胸片两组影像质量相比有明显差异, CR组胸片质量优于常规组胸片, 卡方检验X2=77.45, p<0.01, 而且CR胸片优质片明显高于常规摄影胸片优质片, 明显提高了优质片比例。我们知道, 常规床边摄影有不足之处, 常规床边摄影使用屏胶系统, 受干扰因素太多, 如摄影条件、洗片机、药水新旧程度等, 使其质量较难达到诊断要求, 故胸片质量不高。而CR胸片摄影是以IP板作为成像的载体, 它有较高的宽容度, 动态范围广, 灵敏度高, 即使原始图像质量不高, 经后处理可使图像改善, 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

3.2.2 CR显著降低了X线曝光剂量:

基于X线具有放射性损伤及电离辐射等缺点, 所以只要涉及到X线工作就应尽量减少X线的照射量。有文献报道CR照射剂量为常规X线照射剂量的1/2~1/20。但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 为保证图像质量, 我们的CR摄影曝光剂量约比常规摄影剂量减少一半, 虽不能完全达到文献报道的结果, 但这对患儿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数值。CR系统的曝光宽容度大, 对比分辨率提高以及各种后处理功能的实施, 缩短了曝光时间, 可显著降低照射量, 减少患儿和医护人员所受的照射剂量, 提高了安全性, 同时使该项检查更易于令患儿及家长们接受。另外, 我们不主张采用“三大一小”法 (即大照射野、高 kV、高mA、缩短曝光时间) , 我们主张应用尽可能高的kV、低mA、短时间、小照射野, 并选用相对较远距离的摄影距离进行投照, 同时保护性腺和防止射线对新生儿皮肤及敏感器官的损害。

CR组的一级片率明显高于常规屏/片组, 而废片率小于常规屏/片组。在新生儿胸部投照过程中, 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 (如呼吸频率难掌握、体位易动等) , 一般难以达到一级片的标准。CR系统因降低了曝光剂量而缩短了曝光时间, 加之IP中辉尽性荧光物质对X线的投照可得到高质量的影像, 经过丰富的后处理后, 即可获得一张影像清晰的照片。由于动态范围扩大一次曝光可以在同一图像中清晰显示肺与纵隔, 对于心前、后肺野及纵隔肺野的显示也较常规照片有利, 明显提高了影像质量。CR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床边胸部摄影中可提供稳定的最佳密度的高质量影像, 大大降低了重复检查 (重拍) 率, 科室内胸部X线摄影领域内以荧光存储为基础的影像对于纵隔、心后区及膈下隆突区的显示优于X线摄影。在发现肺部结节及阴影时相当或优于传统胶片。White报道:应用CR技术做实验兔模型评估正常新生儿胸腔功能性余气量, 结果表明CR能准确的估计新生儿功能性余气量等。因此, CR系统提高了信息的显示量和照片的质量, 减少了重检率和废片率, 这些都是传统X线摄影所不能比拟的。

3.3 急症新生儿胸部床边出现废片原因分:

两组摄影方法均出现了废片, 常规摄影废片34张, CR摄影废片4张, 而运动伪影造成的废片就有9张, 占所有废片23.67% (9/38) 。究其原因:急症新生儿CR胸片废片主要原因是运动伪影和异物, 而常规摄影胸片废片主要是由于暗室技术运动等造成。详细原因见表2分析。常规X线床边摄影由于技术原因 (如暗室、曝光条件控制) 使照片质量难以保证而出现废片, 而CR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大的宽容度, 并有高于常规屏片系统摄影的密度分辨率, 加之丰富的后处理功能, 弥补了常规摄影的不足, 但仍有由于运动 (主要是呼吸运动) 造成的废片。而对于运动伪影造成废片, 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新生儿没有屏气控制的能力, 加上患儿易哭闹、躁动等原因。

3.4 提高急症新生儿胸部床边摄片的体会和建议

3.4.1 正确的摄片摆位, 减少位置不正影响照片质量:

一般是摄取仰卧前后位胸片, 摆位时要两臂自然展开、沙袋固定, 据我们观察, 造成位置不正的原因往往由于头颅扭屈造成的, 另新生儿头颅相对较大, 去掉垫枕可减少与肺野重叠, 所以摄影时除固定四肢外, 应撤去枕头, 摆正头颅。

3.4.2 胸部摄影条件:

尽可能以短的曝光时间和适当的毫安值以及相应的高仟伏提高优质片率。我们的体会是应根据新生儿的胖瘦以及不同年龄组的生理特点和病种的特殊情况等选择恰当的摄影条件, 如:根据不同年龄组的生理特点选择摄影条件, 出生后3~4d内新生儿可出现暂时性生理性体重下降, 约于生后3~4d达最低, 7~10d恢复到出生体重, 而且在急症新生儿尤为明显, 故出生2~7d的新生儿摄影条件要比出生1d的新生儿低。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选择摄影条件主要是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调整。

3.4.3 选择最佳的曝光时间, 减少运动伪影:

急诊新生儿多为腹式呼吸, 一般认为在深吸气末至呼气前有0.05~0.15s的短暂间歇期, 是曝光的最佳时间, 特别是肺炎患者, 吸气末照像可使横膈下降、肺泡充气膨胀, 增加胸片对比度, 我们建议要根据新生儿腹部运动情况进行曝光, 即在患儿腹部鼓起当时马上曝光。

总之, 提高急诊新生儿的优质片率对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CR系统在急症新生儿胸部床边摄影中充分体现出了这一价值。CR实现了影像的数字化并直接进入PACS系统, 降低了X线照射剂量, 获得了质量良好的影像, 大大的提高了床边片拍摄成功率和优质片率, 是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的影像检查方法。但是, 要获取高质量的优质胸片, 除重视上述提到的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外, 我们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医风医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这样, 我们才能使摄片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3, 27 (2) :134.

[2]林世龙.婴幼儿X线胸片摄影的几个问题[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1998, 5:31.

[3]祁吉, 高野正雄.计算机X线摄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3-7.

[4]袁聿德.X线摄影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53.

[5]孙自玲, 朱淑梅, 咎志生.床边小儿胸部CR摄影中S数与L值的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 2004, 14 (1) :77.

[6]祁吉, 高野下雄 (日本) .计算机X线摄影[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7.

[7]王骏, 陈君坤.计算机放射摄影和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8]White KS, Muelenaer AA, Beam CA, et al.Determinationof functionalresidual capacity from digital radiographs of thenormal neonatal chest:studies in a rabbit model.AJR, 1991, 156 (6) :1209-1214, 33:857-858.

X线摄影室管理制度 第2篇

一.每日上班后应先开机、开空调。检查病人前先作球管预热,不许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病人。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二.进行x线摄影检查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和会诊单,检查号码是否准确,严防错号、重号和病人重名重姓。除去病人身上金属、膏药等物品。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上级技师,或与临床取得联系。

三.摄影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病人和摆位,以免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四.病人检查结束后,应填写曝光条件、日期;特殊摄影应记录摄影体位,最后签名。

五.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六.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和空调,并在机器复位后进行清洁卫生工。

暗室管理制度

一.每早清洁暗室、洗片机、打印机,检查自来水、红灯,备足胶片。

二.检查清洁洗片机和打印机各部分结构,检查运转状况,包括循环、补液、显影和干燥、温度。

三.洗片机工作前先走废片数张,并记录走片时间是否正常。打印机每天工作前先作Reset,确定情况正常再进行日常工作,并装满胶片。

四.定期检查、清洁暗盒;看看有无破损、污迹,并做好记录。

五.暗室工作人员应随时关灯,非暗室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入内。

六.下班前进行安全检查,包括电源、水源、空调、洗片机和打印机等,并做好桌面卫生保洁工作。

综合读片制度

一.设立专门的读片室。

二.每天早上8:00-9:00科主任带领全科医生、进修、实习医生进行读片。三.值班医师准备该片内容,挑选一天中一些疑难的、典型的或具有教学意义的病例,收集这些病例的病史及各种影像检查的信息。

四.读片时值班医师汇报病史,分析影像,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需解决或存在的疑问,上级医师进一步分析病例,综台各种影像信息,相互印证;做出最终结论。

五.记录疑难病例讨论结果。

科主任职责

一、在院级领导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 行政管理工作。

二、制定并组织和实施本科工作计划,实行对常规X线、CR、DR、CT、MRI、DSA与各种介入放射治疗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三、根据本科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 分工,保证对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

四、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实施科主任领 导下的常规X线、CT、MRI和介入治疗的综合读片制度。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参加临床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经常检查放射诊断治疗、投照质量。

五、经常和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 见,改进工作。

六、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开展科学研究。承担教学任务,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七、组织和领导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检查防护情况和设备使用与保养情况。严防差错事故,及时处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保障医疗安全。

八、制定本科人员轮换、值班、休假、参加学术活动及外出进修制度。

九、组织本科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

主任医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和指导科室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工作。

二、担负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参加院内会诊和疑难、死亡病例讨论。

三、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审签诊断报告。

四、制定和主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科学研究,指导下级医师开展科研工作和论文撰写工作

五、担任下级医师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教学和指导工作。

六、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七、指导本科各级医师做好综合影像诊断工作,有计划的开展基本功训练。

八、对各级医师业务能力、工作实绩作评定。

主治医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科室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工作。

二、主持集体阅片,修改和审签下级医师的诊断报告。

三、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检查医疗质量,严防差错事故。

四、学习和运用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参与科研。做好资料积累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五、其他职责同住院医师。

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管理制度

一、严格管理,高标准要求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

二、专人负责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进修实习计划。

三、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在上级医师带领下参与日常工作,学习各种临床检查技能。

四、上级医师负责指导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书写影像诊断报告。

五、定期给进修、实习生上课,提高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六、建立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早上读片制度,锻炼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的读片能力。

七、建立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请假制度。请假应经科主任批准。

暗室岗位职责

一、在科主任的领导下,暗室岗位应相对固定,专人负责。每天工作前,必须检测洗片机运转情况,特别注意显影、定影和烘干的温度、药液量是否充足,补充液及漂洗液是否正常。当天工作结束后做好整理清洁,每周对洗片机进行1~2次清洗。

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暗室环境既要确保暗化,又要保证空气流通,暗室内严禁吸烟和进食。

三、上岗前检查当天胶片用量是否准备充足,随时把感光条件、投照位置等信息反馈给投照部门。及时冲洗和整理胶片,核对会诊单后分别送往各书写报告或指定会诊点。

四、记录暗室质控统计及洗片机运转状况。

放射科医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和主治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二、负责X线诊断和放射线治疗工作,按时完成诊断报告,遇有疑难问题,及时指示上级医师。

三、参加会诊和临床病例讨论会。

四、担负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五、掌握X线机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及投照技术,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严防差错、事故。

六、加强与临床科室密切联系,不断提高诊断符合率。

放射科技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和主治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二、负责投照工作,参加较复杂的技术操作,并帮助和指导技士、技术员工作。

三、负责本科机器的安装、修配、检查、保养和管理,督促本科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则。

四、开展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指导进修、实习人员的技术操作,并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

五、参加集体阅片和讲评投照质量。

放射科技士职责

一、在技师、医师指导下,担负所分配的各项工作。

二、按照医师的要求,负责进行X线之投照、洗片、治疗工作。

三、配合技师进行本科机器的安装、检修、保养、整理和清拭工作。

四、负责机器附件、药品、胶片等物品的清领、保管及登记统计工作。

五、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科研工作。

六、技术员的职责主要是协助放射科技士进行以上工作。

X线摄影室岗位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上岗人员必须爱护各种影像设备,进行经常性保养;及时调整机房温度和湿度,保证X线检查的正常运行;各种仪器设备及附属用品使用完毕后应复位并整理机房、清洁设备。

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规定的使用条件进行工作,不得擅自更改设备的参数。未经岗位责任者同意,任何人不得开机使用设备。实习人员必须在老师指导下工作。

三、根据临床要求,进行常规和特殊摄影以及特种造影,及时和相关岗位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反馈质量信息。各种检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应请患者稍候观察结果,在使用碘对比剂时,工作结束后再观察15分钟,及时发现迟发反应。

四、坚守工作岗位,按时检查机房内不得会客和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机房内不准吃食物,严禁吸烟。发生医患纠纷时,应克制、忍耐,多做解释,妥善处理,及时汇报。

五、加强防护意识。在对患者敏感部位进行必要的照射时,应尽量使用最小照射野。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正在工作的环境。对陪护人员应进行防护辐射教育和提供防护措施。

放射事故应急响应计划

一、发生放射事故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故影响,保护事故现场,并向县以上卫生、公安部门报告,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必须同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

二、发生射线装置事故后,肇事单位必须及时采取妥善措施,保护现场,减少和控制事故的危害和影响,并接受监督部门的处理。

三、处理事故时,应首先考虑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迅速安置受照人员就医,组织控制区人员撤离,防止事故扩大。

四、对事故受照人员,要通过个人剂量计,模拟实验,生物和物理检测方法,迅速估算人员受照剂量,对一次受照剂量超过0.05Sv者,应给予医学检查,对一次受照剂量超过0.25Sv者,应及时给予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医学处理。

放射诊疗安全防护制度

1、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X线检查的临床判断,遵循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正确、合理地使用X线诊断。

2、除临床必需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3、放射工作人员在透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4、用X线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都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摄影时,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根据使用的不同管电压更换附加过滤板;并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同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6、摄影时,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当受检者需要携扶时,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7、只有把受检者送到固定设备进行检查不现实或医学上不可接受情况下,才可使用移动式和携带式X线机施行检查,检查时做好防护措施。

8、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须报请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9、进行X线检查时,对受检者的性腺部位要特殊注意防护。非特殊需要,不得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孕妇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以避免对胎儿的照射。

10、在放射科临床教学中,对学员进行射线防护知识的教育。

放射科(室)工作制度

一、各项X线检查,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急诊病人随到随检。各种特殊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

二、重要摄片,由医师和技术员共同确定投照技术。特检摄片和重要摄片,待观察湿片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开。

三、重危或做特殊造影的病人,必要时应由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对不宜搬动的病人应到床旁检查。

四、X线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进修或实习医师写的诊断报告,应经上级医师签名。

五、X线是医院工作的原始记录,对医疗、教学、科研都有重要作用。全部X线照片都应由放射科登记、归档,统一保管。借阅照片要填写借片单,并有经治医师签名负责。院外借片,应有一定手续,以保证归还。

六、每天集体阅片,经常研究诊断和投照技术,解决疑难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工作人员要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要妥善安排休假。

X线摄影技术 第3篇

【关键词】 X线:放射科,数字化影像技术

放射影像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影像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为放射科普通X线摄影开辟了新纪元。X线摄影技术数字化是传统X线摄影的重大突破,放射影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临床医疗工作中,解决了临床诊断,提高了X线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更高的要求,如CR,DR,CT,MR,介入等技术系统,信息发展,X线技术人员随着数字化的到来,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型医院, CR, DR, CT,MR介入等技术已经普及,所以迫切需要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更新的技术,并提高工作量和摄影拍片质量,使X线照片质量稳步提高。

数字化影像包括: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CR)、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数字化胃肠机,为90年代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它以数字化的方式采集、储存、传输和处理图像。本文就我院2010年5月至11月间的数字化影像及医学影像存储的应用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6 937例次门诊及住院经数字化检查CR7 508例次;DR 8 158例次;数字化胃肠机摄片1 271例次。

1.2 影像质量的评判 按投照部位的显示情况,满足诊断要求程度和有无人工伪影等综合判断,分为优(影像清晰,位置合适,无人工伪影,完全满足诊断要求),良(影像欠清晰,位置欠佳,可见人工伪影,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差(影像不清晰,位置不合适,有人工伪影,勉强或不能诊断)三类。

2 结果

16 937例次数字化摄影中,CR检查7 508例次;DR检查8 158例次;数字X线胃肠机摄片1 271例次。影像质量为优16 891例次,占99·72%,其中8 158例次DR片全部为优等片,良46例次,占0·27%。均为CR照片中有人为的伪影;其中33例次如同穿着毛线衣样,13例次影像如同磨玻璃一样。差9例次,占0·05%。7例为在数字X线胃肠机作静脉肾盂造影的造影平片,肠道准备不充分,肠内容物多,影响照片质量,2例为床边(CR)照片部位无包全,要重照。

3 讨论

3.1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的应用

3.1.1 传统的X线照片受多种因素影响,废片率远远超过了2%的允许范围。我科近两年统计,优等片平均只有40%~45%。因为,DR与CR及数字X线胃肠机的共同点都是将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对X线的反应在全部范围内都是线性的。因此,所得影像对比与曝光水平无关,易于处理成最佳对比、亮度和影像细节。自实行全数字化影像以来,大大地解决了放射科照片质量差的老大难问题,优等片达到了99·72%以上。

3.1.2 鉴于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所具备的许多优点,数字化X线机必然取代非数字化X线机,近几年来,国家有部分院校开设影像技术大专班,教育层有了较大提高,但与X线成像技术数字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要想适应这一变化,增强自身努力,提高教育层次也是必由之路,要普及影像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随着基础X线技术的发展, CR成像系统进入医院,在CR系统中可直接将影像检查数据,病人资料及暗盒上的编号结合在一起,每当一幅影像在处理时,放射技术人员可继续进行下一幅影像的拍摄,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使得工作更加有效,这样减少了病人在检查中等候时间,而且可选配一个或多个远端操作面板,系统标准配置在线存储多幅影像功能,可十分方便地将影像信息传送至网络中任何需要的终端,可选择在CR系统中监视影像或直接传送数据至激光打印机,诊断后处理工作站或存档数据库。

3.1.3 X线数字化摄影采用了强大的现代化计算机后处理功能,摄影一次成功率大大提高,避免了重复摄影,X线数字化摄影实现了数据库管理,患者的影像信息被存储,可随时查询和影像比较,同时患者可自带照片和诊断报告,X线数字化摄影技术为医院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奠定了基础。X线数字化摄影技术系统较于传统的X线摄影技术有以下优点: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如测量(大小、面积、密度)局部、对比度转换,具有高灵敏度,空间频率处理。协调处理、时间减影、能量减影、体层伪影抑制,动态范围控制等。

3.2 PALS系统的临床应用

3.2.1 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数字化医学影像是PALS应用的基础。PALS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将所有患者的信息数字化处理,便于对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所作的检查作前后纵向对照、或对同一患者用不同检查设备(包括CT ,B超、胃镜等)所取得的图像作横向比较[’],更有利于患者得到最高的诊断治疗效益 .满足了诊断报告的快速存储、检索及日常工作量和综合信息的统计工作。

3.2.2 无胶片化管理放射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是普通胶片的储存和管理。利用PALS可以加强对这些影像资料的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功能,可远程会诊,提高了工作效率与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东生. 中国现代医用X线设备产业发展回顾[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 (01) .

[2] 季志民,殷衡基. 探讨X线数字化影像系统在体检中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9, (04) .

[3] 方华. 更快使用数字化放射图像和加速诊断进程乃当务之急[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9, (01) .

鼻骨外伤X线摄影技术探讨 第4篇

1 鼻骨的解剖与成像特点

鼻由骨、软骨及结缔组织共同组成,鼻骨占外鼻的上1/2,主要构成鼻腔的前壁,而鼻腔的侧壁由上颌骨的额突和鼻骨共同构成。鼻骨为左右各一的长方形薄骨片,中线相接,上窄下宽、上厚下薄,上即鼻根以鼻额缝与额骨相连,两侧以鼻上颌缝与上颌骨额突相邻,远端为鼻尖,由于个体差异,鼻骨长短不一。

鼻骨X线侧位像为鼻腔前上方自鼻额缝向前下的细长三角形致密影,其前缘光整致密为双侧鼻骨汇合部,向后密度略低。可见骨缝或神经血管沟如鼻间缝、鼻上颌缝和鼻额缝,均为线状透亮影,结合紧密、连续、等宽。而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常为线样骨折,骨折线可为横行、斜行或纵行,出现在正常骨缝以外,表现锐利。因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或移位不明显而易漏诊,或把正常骨缝或神经血管沟认为是骨折线而误诊。

2 投照方法

常规拍摄左右侧位片,必要时加摄轴位片。

2.1 鼻部X线侧位片

患者端坐于摄影床一端(不易配合者可用俯卧位拍摄),头侧转贴于暗盒上(右侧位,右脸靠片;左侧位,左脸靠片),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暗盒平行,瞳间线与暗盒垂直[1],将鼻根下方2cm处放于暗盒中心。中心线:对准鼻根下方2cm处,与暗盒垂直。

2.2 轴位

胶片平放于摄影床一端,患者下颏置于暗盒上,头放正,眉间齿槽联线垂直于暗盒,颏部前缘置于暗盒中心。中心线:沿眉间齿槽联线垂直射入暗盒。

3 常规X线和DR检查的比较

目前X线侧位片仍是临床检查鼻外伤的常规手段。在常规X线检查中,诊断有无骨折主要看有无透亮线以及有无背腹侧的移位情况等。采用屏/胶组合系统的常规X线摄影时,影像最终显示的好与坏都依赖于X线曝光量及不同时期药液浓度的影响,加之患者鼻骨形态,鼻区结构的重叠,一次投照得到的影像不能清晰显示整个鼻骨,这些都会降低X线检查对鼻骨折诊断的阳性率,增加漏、误诊率,有文献报道常规X线检查鼻骨侧位片只能发现62%的骨折[2]。造成误诊的原因主要是常规X线密度分辨率低,再加上双侧鼻骨骨质的重叠,以及摄影技术,摄影条件的影响。

DR是用X线探测器代替传统的屏/片组合来接受穿透人体的X线,与常规X线片比,DR摄影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可以通过调节图像的窗宽、窗位使图像对比度达到最佳状态,边缘增强作用可以使病灶边缘信息增强,增强病灶的显示能力[3]。因此鼻骨侧位DR片组织分辨率层次高,除可观察鼻骨上部厚骨质,鼻骨下部薄骨质及周围骨骼外,对鼻部外形轮廓、软组织都能清晰显示,使常规X线影像不能发现的骨折线能清晰显示,降低了漏、误诊率。

我们曾对鼻外伤并有明显压痛的40例患者,分别进行鼻骨侧位的传统X线摄影和DR摄影,两种检查方法检出鼻骨骨折的结果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两种检查方法对病变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体会

⑴对于鼻部外伤患者,由于X线检查方便快捷而且费用较低,临床上仍然以X线侧位片作为首选检查方法。目前CR,DR在我国还未完全普及,特别在县级以下医院主要使用传统X线机,拍摄的胶片密度分辨率低,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再加上左右鼻骨重叠,使鼻骨的骨折线显示较模糊,容易引起误诊和漏诊。因此应把同片双侧位对比投照法作为鼻部外伤的常规拍摄方法,必要时加摄轴位片可以大大降低漏、误诊率。

⑵由于DR具有宽的曝光宽容度及多种后处理功能,对组织的显示比传统X线平片清晰,而且鼻部外形轮廓、软组织都能清楚显示,细节显示更清晰,使许多常规X线不能发现的骨折线都能清晰显示[4],因此,在有DR设备的医疗单位DR是鼻部外伤患者常规检查的理想手段。

⑶X线检查对鼻骨骨折的漏误诊率还是较高,并且不能很好显示鼻骨以外的骨情况。CT由于其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薄层扫描和图像重建等优点,能够全面地观察鼻骨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5],笔者认为,对鼻骨骨折的诊断有疑问或需进一步明确病变程度的病例,CT扫描是必备的检查项目,可为临床提供更详细的影像学资料。

参考文献

[1]林立勇,袁仁松.鼻骨侧位摄影方法的改进[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1994(增刊):131.

[2]陆兴.鼻骨和上颌骨额突骨折[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8):380.

[3]Robert G Fraser,C Sanders,GT Barnes,et al.Digital Imaging of the chest[J].Radiology,1989(17):299.

[4]高登发,王海军,张爱林,等.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鼻骨摄影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081-1083.

[5]相爱华,刘士海,囤荣耀.鼻区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探讨[J].放射学实践,2005(20):1070-1071.

X线摄影技术 第5篇

地点:放射科

时间:2009年9月23日

人员;放射科全体人员

主讲:窦铁祥

内容:正确X线摄影体位的评价标准和质控要点

X线摄影是通过正确的体位操作和选择适当的摄影曝光条件和适宜的胶片冲洗技术使被摄体成为可见的影像。被摄体的解剖结构、形态和细节等征象在影像上的再现是高质量影像的首要条件,这些征象的可见性决定了X线诊断的可靠性。一张能符合X线诊断的影像质量,首先取决于正确的体位技术操作:应使影像能在胶片上显示被摄体的解剖组织的形态、大小、外形的二维性;能显示被摄体的重要影像细节大小;能显示与诊断有关的关键解剖结构的影像特征。具体来说摄影体位正确应是:

1.要求观察的解剖部位组织影像必须全部在胶片上显示:如胸部摄影包括外胸壁的肋骨,两侧肋隔角,肺尖上软组织;腹部应包括肾脏上端和耻骨联合及两侧腹壁脂肪线。2.临床重点观察的解剖组织结构必须界限清楚而无其他非观察组织阴影重选,即使有不可避免的组织重选,也应清晰显示。

3.被摄的组织影像显示应符合正常解剖投影而无失真变形。

4.被摄体应能显示解剖方位和结构的序列:如脊柱应含有相邻段的一个椎体;四肢骨应含有邻近的关节;肋骨应含有第一或第十二肋骨。

一、常用解剖部位正确摄影体位的评价标准和质控要点:

书签引导

肩关节 踝关节 跟骨 膝关节 髓关节 颈椎

腰椎 胸部 头颅 乳突 副鼻窦 视神经孔

(一)肘关节 肘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挠关节面无骨性重选; 1.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鹰咀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 1.3挠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挠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晰;

1.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165o~170o(女多为165o,男多为170o)。2.质控要点:

2.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 2.2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踝中点下1英寸。肘关节侧位: 1.评价标准:

1.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

1.2鹰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 1.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呈“Δ”形重迭显示。2.质控要点:

2.1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 2.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 2.3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二)肩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肱骨头与肩胛盂有 1/3呈“纺锤状”重迭面;

1.2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m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 1.3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2.质控要点:

2.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 2.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

2.3为要肩关节无肱骨头重选呈切线显示,应取15”斜位设置。

(三)踝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踝关节间隙呈„]‟中括号显示:上端为胫距关节面;内侧胫距关节面;外侧腓距关节面,仅上端关节面有少许胫骨影重选;

1.2距骨上缘水平线同胫骨切线,腓骨切线互成交角各为80o; 1.3胫骨的中轴线与距骨的垂直轴线相接续。2.质控要点:

2.1小腿平伸,足趾自然向上垂直,不内斜或外斜; 2.2中心线垂直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达胶片。

(四)跟骨轴位 1.评价标准:

1.1跟骨投影其横径与纵径之比为1:2; 1.2距下关节应显示。2.质控要点: 2.1足底与胶片垂直;

2.2中心线35o向头通过第五跖骨基底部。

(五)膝关节 膝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膝关节间隙内外两侧等距约4~8mm,股骨内外髁关节面切线与胫骨相应关节面切线平行;1.2胫骨嵴分离呈“笔架”样; 1.3腓骨头与股骨仅少部份重迭; 1.4髌骨居内外髁中间略偏外。2.质控要求:

2.1由于胫骨关节面前缘高于后缘,内侧关节面前后倾角约13o,外侧关节面前后倾角约10o,因此体位设置应在股骨下方垫一小棉垫使股骨前缘约成13o角,这样,膝关节间隙呈切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髌骨下缘。膝关节侧位: 1.评价标准: 1.1股骨内外髁重迭;

1.2股骨与髌骨分离,髌股关节间隙清晰。2.质控要点:

2.1身体侧卧股骨下垫棉垫使股骨与胶片成6o角; 2.2跟骨下垫高使胫骨平行胶片; 2.3中心垂直通过髌骨下缘。

(六)髓关节 髓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髋关节面呈半圆形,股骨头约1/2与髓臼重叠; 1.2股骨颈完全显示,不与股骨大粗隆重迭,小粗隆可见。2.质控要点:

2.1由于股骨颈前旋18o,则应取下肢足内旋18o,可避免大粗隆与股骨颈过多重选; 2.2骨盘端正,两骼前上棘等高;

2.3中心线垂直通过骼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下1英寸。髓关节侧位: 1.评价标准:

1.1股骨颈完全显示不变形,无股骨大粗隆重造影; 1.2股骨大粗隆与小粗隆相重迭。2.质控要点:

2.1为使投影正确应掌握二个平行面,即:中心线同髂前上棘与耻骨连线平行;胶片与股骨颈轴线(即:与骼前上棘同耻骨连线的垂直线)平行。

2.2中心线与胶片垂直通过骼前上棘与耻骨联线中点垂直下5公分达胶片。

(七)颈椎 颈椎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椎间关节显示清晰的“心”形状(即不完整“心”字样)及双侧钩突关节(路施卡关节)显示;

1.2下颌骨与枕骨相重迭,两侧下颌角呈“Δ”形显示; 1.3应显示颈椎3—7椎体。2.质控要点:

2.1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头不偏斜; 2.2仰头使听鼻线垂直胶片;

2.3中心线15o向头通过环状软骨下缘达胶片。颈椎侧位: 1.评价标准:

l.1颈椎 1~7全部显示; 1.2各椎体后缘呈单边显示; 1.3下颌骨不与颈椎重选; 1.4齿状突显示清楚。2.质控要点:

2.1标准体位站立,两肩下垂、挺胸、眼平视、颈椎呈自然屈度;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 2.2外耳孔垂线居胶片中线,片上缘包括外耳孔; 2.3下齿反咬推出下颌骨使不与颈椎1~2重选; 2.4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环状软骨垂直胶片; 2.5焦点胶片距离取180~200公分。颈椎斜位: 1.评价标准:

1.1颈椎 2~7椎间孔显示在椎骨影像正中偏后,对侧椎弓根位于椎体中线前缘,无下颌骨重迭;

1.2颈椎2~7椎间孔显示长类圆形;

1.3构成椎间孔前缘的上/下相邻椎体的唇状椎间隙界限清楚。2.质控要点:

2.1身体自然站立,身体旋转使冠状面与胶片成45o~50o角; 2.2下颌骨前伸、齿反咬、两肩自然下垂;

2.3中心线水平投射15o向头,通过环状软骨达胶片;

2.4后前斜位观察同侧椎间孔,前后斜位观察对侧椎间孔,片上左、右标记应注明清楚。

(八)腰椎 腰椎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腰椎1~5及骶椎l—2显示; 1.2腰椎椎体上/下缘呈单边显示; 1.3腰大肌影清浙。2.质控要点:

2.1为减少腰椎生理性前突,尽量与胶片平行,应取双膝屈曲肩部垫高,使腰背贴紧床面; 2.2中心线垂直腰椎3达胶片。腰椎侧位: 1.评价标准:

1.1片含腰椎1~5及腰骶关节;

1.2椎体呈“四方块”影,无上/下或后缘双边影; 1.3腰椎棘突显示。2.质控要点:

2.1身体背面垂直床面,腰下垫棉垫使腰椎棘突联线平行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腰椎3达胶片。腰椎斜位: 二.评价标准:

1.1片含腰椎1~5的斜位影像; 1.2腰椎上/下关节面清楚;

1.3椎弓部份的“狗”的侧面形象界限清楚(被检测的横突相当狗嘴;椎弓根似为狗眼;上关节突为狗耳;下关节突为狗前腿;椎板为狗腹;峡部为狗颈;对侧横突为狗尾;对侧下关节突为狗后腿)。2.质控要点:

2.1仰卧体轴整体旋转,使体背部与胶片成45o角; 2.2中心线垂直通过腰椎4达胶片;

2.3腰椎右后斜位观察同侧,而骰骼关节显示为左侧,左右标号应注明。

(九)胸部 胸部后前立位 1.评价标准: 1.1两胸锁关节对称; 1.2两肩胛骨推出肋外; 1.3两侧肋隔角显示;

1.4两锁骨居平与第4后肋重选且仅与肺尖下1/3重选; 1.5布局合适。2.质控要点:

2.1收腹、前胸紧贴胶片;两肩放松,两手背贴臀上部,两肘前推两肩紧贴胶片; 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五胸椎达胶片。胸部侧位: 1.评价标准:

1.1胸椎4以下椎体呈“四方块”侧影,后肋基本重迭,两侧肺门重选,前后肋隔角显示; 1.2从颈部至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 1.3心脏、主动脉、降主动脉阴影明确; 1.4胸骨呈侧位投影。2.质控要点:

2.1两手臂上举,两手抱头,眼平视,收腹; 2.2前胸壁和后胸背垂直胶片;

2.3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五胸椎达胶片。胸部右前斜位: 1.评价标准:

1.1片含肺尖及两侧肋隔角;

1.2自膈顶处胸椎体前缘至胸后壁与胸椎体前缘至胸前壁所占比例为1:1.2; 1.3心前间隙的狭窄倒三角形和心后间隙清楚。2.质控要点:

2.1左臂抱头,右臂下垂手背贴紧臂部,右胸贴片,体轴旋转使冠状面与胶片成45o-55o角(45o角心尖前缘为左心室,大于45o则为右心室。心后缘的左心房和右心房显示当角度小时右心房在左心房下占范围大;旋转角度大时,右心房比例小,大部显示左心房); 2.3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六胸椎平面达胶片。胸部左前斜位: 1.评价标准:

1.1片含肺尖及两侧肋隔角;

1.2自膈顶处的胸椎前缘至胸后壁与胸推前缘至胸前壁的比例为1:1.5; 1.3主动脉窗显示。2.质控要点:

2.1右臂抱头,左手背贴臂部,左胸贴片,体轴旋转,冠状面与胶片成60o-65o角; 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六胸椎平面达胶片。

(十)头颅 头颅后前位 1.评价标准:

1.1两眼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显示,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 1.2岩部显示在眶内不与眶上缘重选,可见内耳道阴影。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两耳孔等距,听毗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后枕粗隆。头颅侧位: 1.评价标准:

1.1蝶骨嵴、乳突重选显示,下颌骨支部基本重迭; 1.2蝶鞍前/后状突重合无双边显示; 1.3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2.质控要在:

2.1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线垂直胶片; 二.2中心线垂直对准蝶鞍(听眉线后3.5cm处)。颅底颌顶位: 1.评价标准:

1.1下颌骨喙突至两侧颅外缘等距,下齿列与眉间重合;齿状突在枕大孔内中间偏前,但不与寰椎前缘重选;

1.2中颅窝的卵园孔,棘孔清晰显示。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两耳孔等距; 2.2听眶线与胶片平行;

2.3中心线垂直听眶线通过外耳孔前3公分达胶片(当患者不能达到听眶线与胶片平行时,则中心线给适当角度使与听眶线垂直)。头颅前后向半轴位(汤氏位Towne‟s位)1.评价标准:

1.1两侧颞骨岩部弓状隆突对称; 1.2枕大孔内显示寰椎后弓和鞍背后床突; 1.3两侧内耳道显示。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两外耳孔等距、听毗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30o向足,通过外耳孔达胶片。

(十一)乳突

乳突伦氏位:(Runstvom‟s)1.评价标准:

1.1因中心线35o向足倾角,则外耳孔上界清楚,下界与内耳重选边界不清楚(即:内、外耳孔并非呈完整的园形显示);

1.2鼓窦入口的透亮线可见,乙状窦界限较清楚。2.质控要点: 2.l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线垂直胶片,外耳孔置胶片中心; 2.2中心线35”向足通过外耳孔。梅氏位:(Mayer‟s)1.评价标准:

1.1小脑侧岩部呈锐利切线显示;

1.2上鼓室、鼓窦入口,鼓窦组成的“3A区”显示清楚;

1.3岩部呈轴位投影有放大,但无失真,显示完整;其纵径与横径之比为4.5:1.0。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45o角,听毗线垂直胶片,外耳孔与胶片纵中线重合,并在胶片横中线上方;

2.2中心线45o向足通过外耳孔达胶片横中线上。斯氏位(Stenves s): 1.评价标准:

1.1岩部平面显示,岩尖至弓状隆突近似水平显示,乳突尖在枕骨外显示; 1.二可见内耳道,及三半规管。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45o角,听眶线垂直胶片。2.2中心线12o向头,通过外耳孔达胶片。

(十二)副鼻窦 副鼻窦:瓦氏位(water‟s)1。评价标准:

1.1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侧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

1.2两侧上颌窦的三壁一孔(即内侧壁、外侧壁、底壁及窦上的国孔)显示。2.质控要点:

2.1头听毗线与胶片成37o角,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 2.2中心线通过鼻前棘达胶片。柯氏位(Caldwtll‟S)1.评价标准:

1.1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 1.2两眼眶及眶上裂对称显示。1.3岩部显示在眶下缘下方。2.质控要点:

2.1前额和鼻尖贴片、听毗线垂直胶片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 2 2中心线 23o向足通过鼻根达胶片。

(十三)视神经孔瑞氏位(Rnees‟s). 1.评价标准:‟

1.1视神经孔显示在眼眶的外下1/4象限中成卵园形阴影; 1.2视神经孔管壁三条骨壁线显示,构成视神经孔的轴位投影。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53o角,听鼻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眼眶外1/3处达胶片。

二、讨论

1.摄影体位标准是符合临床要求和X线诊断的首要条件,也是优质X线影像的基本条件。2.摄影体位标准是以能使特定解剖结构在胶片上真实准确显示为标准。

3.为要获取优质正确的摄影体位影像,必要掌握人体三维结构在胶片上二维显示所应处置的确切方法:如选择正、侧或斜位;中心线投射角度和投射方位。必须掌握大体解剖和体表定位的关系。

4.摄影用器材如球管倾角、量角板等必须准确无误。

X线摄影技术 第6篇

【关键词】 乳腺癌; 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73-01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令许多女性感到恐惧,常由于乳腺局部的微小变化或体检时发现异常而就诊,但是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5 年生存率,因此关爱女性,加强乳腺疾病的普查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医务工作者的义务。目前检查乳腺的方法较多, 但乳腺钼靶摄影检查仍然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1] 。本文就收集的80例乳腺疾病患者采用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资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在其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8月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80例,均为女性, 全部进行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并有术后病理检查结果。78例患者有生育史,年龄23-72 岁, 平均44.6岁,其中< 40 岁10例, 40-50 岁22例, 50- 60 岁35例, > 60 岁13例;76患者以乳房肿块或皮肤改变而就诊, 4例体检时发现乳腺异常, 伴有不同程度乳腺疼痛38例,橘皮样外观9 例, 乳头内陷15例, 乳头溢液8例(其中5例为血性溢液),伴腋下淋巴结肿大10例;其中52例可触及乳腺肿块, 位于外上象限25例, 外下象限17例, 内上象限6例, 内下象限2例, 乳晕区2例。80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46例为乳腺癌,34例为乳腺良性病变。

1.2 设备与检查方法

采用全数字化钼靶X线机GE公司全屏数字化钼双靶乳腺摄影机,机型为Senographe 2000D,投照体位采用常规双乳拍摄头尾位、内外斜位,选择性作局部点压和放大摄影,采用全自动曝光条件。两侧乳腺对照比较, 因两侧乳腺有一定的对称性,出现病变后对称性受到影响和破坏, 便于鉴别诊断。阅片时注意观察病变发生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有无钙化、血管增粗、乳头内陷、皮肤增厚、腋窝淋巴结肿大等。

2 结果

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为86.95%,特异性为79.41%。46例乳腺癌患者中假阴性为6例,34例乳腺良性病变中假阳性为7例。钼靶表现:其中①15例表现为< 2 cm的结节状肿块影,包括毛刺状肿块(以肿块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的白色条索状致密影)、分叶状肿块(肿块周边凹凸不平,形成深浅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沟陷)和边界模糊肿块(肿块无明确的边界,表现为磨玻璃状致密影);②恶性钙化灶的10例,表现为簇状分布的泥沙样钙化,或细长不等的棒状钙化; ③肿块合并钙化8例;④恶性大导管相: 8例出现乳腺导管扩张,表现为管径> 0. 5 cm扩张的大导管相互粘连、变形、扭曲,边缘不光滑;⑤异常血管: 10例癌灶周围出现变异血管影,表现为迂曲扩张,呈放射状排列的血管影;⑥淋巴管癌栓: 5例淋巴管扩张在肿块周围形成细条影,呈管尖状表现。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大都发生在40 岁以上妇女,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部位以外上象限为主,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要加强40 岁以上女性的乳房普查,以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乳腺癌可有多种技术检查,如钼靶摄影、彩超、MRI、CT 等,各有优点,但其他检查均不能替代X线检查,高质量钼靶摄影仍为首选检查方法。X线机对早期乳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全数字化钼靶X线机采取特殊的光电转换技术,故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常规钼靶X线机[2 - 4],其影像高分辨率、高清晰度,呈现了更为丰富的早期乳腺癌征象,可发现小于0. 1 cm大小的恶性钙化灶,从而减少了乳腺微小癌漏诊率。乳腺钼靶X线检查,乳腺癌可有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直接征象包括:毛刺样肿块,不规则或泥沙样细钙化。间接征象包括:大导管相,漏斗征,血管异常增粗,厚皮征等,结合病史,可直接作出明确诊断。有一种直接征象加2种间接征象者,大多可提示乳腺癌[5-6]。本研究中80例乳腺疾病的患者中經过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后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比如乳头内陷、乳房肿痛以及皮肤改变等,对于患者乳腺疾病的诊断是很有帮助的。

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是目前诊断乳腺疾病的首选和最简便、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测手段,痛苦相对较小,简便易行,且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留取的图像可供前后对比,不受年龄、体形的限制,而且价格相对其他检查手段便宜,值得临床使用。但是在乳腺疾病的诊查中,还要结合其他一些方法,比如超声、CT、CA-153的检查,更好的为临床提供可靠资料,以帮助确诊,达到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雪梅, 陈颖, 栾玉学. 乳腺癌的钼钯X 线诊断[J] .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5, 39( 5) : 459.

[2] 徐向红,王宏德,崔怀萍,等. 乳腺癌的早期X线诊断. 实用放射学. 1997, 13: 5292530.

[3] 潘芝梅,李强. 乳腺癌的临床X线分析.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 17:1862188.

[4] 陈道瑾,黄祖发主编. 早期乳腺癌诊断. 第1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5227.

[5] 白从驹.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7-402.

DR胸部X线摄影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第7篇

关键词: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X线平片,胸部疾病

直接数字X线摄影系统是在计算机X线摄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和计算机X线摄影以及常规的增感屏/胶片组合系统相比,性能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1,2,3]。我院2005年9月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FX设备以来,主要用于门诊、急诊,住院患者和体检中心的胸部检查任务。经过三年来的使用,我科为我院各临床科室提供了高质量的医学影像,许多普通X线胸部检查无法检测到的影像信息,在DR胸部检查得到了再现,满足了门诊、急诊,住院部和体检中心的诊断需要。现就三年来DR胸部摄影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西门子FX数字平板X线机

我们用西门子FX数字平板X线机,采用碘化铯/非晶硅数字探测器,影像采集区面积为43 cm×43 cm,悬吊球管+悬吊平板,外形与普通X线设备无任何区别,摄影时无需暗盒,从采集到最终显示时间8 s,无易损、易耗品。该系统动态范围广、量子检出效能和调制传递函数较普通X线高,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满意的影像资料,方便的图像存储与PACS系统的使用是普通X线系统不能比拟的。

1.2 胸部摄影硬件配制

摄影装置:悬吊球管+悬吊平板,采用碘化铯/非晶硅探测器。滤线栅:栅比15:1,栅密度80线/cm,FFD:180 cm;摄影管电压125 k V,曝光量:胸部正位1.00~1.50 m As,侧位3.05~4.60 m As,防护屏蔽:标准防护。深吸气后屏气摄影;使用程序AEC曝光控制功能。标称焦点值:0.6/1.0 mm。检测灰度级:14比特(bit);西门子高级影像工作站;支持His/Ris/PACS连接、患者数据传输等;柯达8900/6800激光相机。影像的存储:影像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通过激光打印机以胶片形式打印出来,并传入我院的PACS系统。所有列入观察胸片均由资深技术人员及医师共同分析。

2 结果

DR胸部X线摄影,胸部组织密度差异大,不同的图像经后处理更有利于发现病变,特别是纵隔、心影后膈下肋骨重叠部位的病变,明显扩大了普通X线胸部平片不能涵盖的范围(见图1~4)。

3 讨论

3.1 DR胸部X线摄影所获得影像信息应具备以下几点

a)胸部两侧对称,由两锁骨近端与胸椎棘突中心之间的位置来确定。b)肩胛骨内侧缘摄影于肺野之外。c)横膈以上的整个肋骨架显示。d)可见全脊椎影。e)胸部解剖结构显示有气管与临近的支气管,心脏与主动脉边缘,横膈与双侧肋膈角。f)心影后肺野和纵隔可见。

3.2 DR胸片与普通X线胸片主要区别

3.2.1 肺野末梢部

a)DR胸片:訩清晰可见直径为2 mm的血管影像。訪能明显跟踪到直径1 mm的末梢血管影像。b)普通X线片可见血管影像。

3.2.2 肺野纵隔部

a)DR胸片:訩清晰可见直径为5 mm的血管影像。訪明显可见左上肺动脉动脉弓的边缘。訫明显可见右下肺动脉边缘与重叠影像。訬可见与肺静脉的交叉、支气管透亮区。b)普通X线胸片:訩可见直径为5 mm血管影像。訪可见左上肺动脉动脉弓的边缘。訫可见右下肺动脉边缘与重叠影像。訬隐约可见与肺静脉的交叉、支气管透亮区。

3.2.3 纵隔部

a)DR胸片:訩明显可见主支气管边界。訪明显可见气管旁线,支气管分叉。訫可见与主支气管交叉的奇静脉上区凹陷的边界。訬可见奇静脉弓部。設可追踪到左、右主支气管下缘。b)普通X线胸片:訩可见主支气管边界。訪可见气管旁线、气管分叉。訫隐约可见与主支气管交叉的奇静脉上区凹陷的边界。訬隐约可见奇静脉弓部。

3.3 物理因素

3.3.1 锐利度

a)DR胸部摄影,肋骨、锁骨骨棱、心脏与横膈边缘清晰锐利。b)普通X线胸部摄影,肋骨、锁骨骨棱、心脏与横膈边缘较清晰锐利。

3.3.2 对比度

a)DR胸部摄影:訩纵隔与肺野最大密度匹配。訪肩胛骨与侧方向重叠的肋骨处于可见范围。b)普通X线胸部摄影:訩纵隔与肺野最大密度匹配良好。訪肩胛骨与侧方向重叠的肋骨处于隐约可见范围。

3.3.3 颗粒度

a)DR胸部摄影肩胛骨下方软组织颗粒好,脂肪线、皮肤线可见。b)普通X线胸部摄影肩胛骨下方软组织颗粒良好,脂肪线隐约可见。

DR应用于临床以来,图像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在细微结构和微小病变的处理上,比传统的屏胶系统有很大的优越性[4]。DR系统可以一次对部位的曝光后,通过调节窗宽窗位后处理,对病灶和投照部位,病灶大小、范围、边缘、表面及与周围的关系,作不同的调整[5]。

DR系统胸片具有以下优点:图像锐利度高、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曝光宽容度大,操作方便,成像迅速,免除暗盒操作,减少了患者摄影等待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可数字化储存,传入我院PACS系统,实现了数字化质量管理,有利于查询和比较,实现资料共享。

参考文献

[1]Nessi R,Pozzato C,Castellana L,et al.Radiographic enlargement in the study of hand diseases.Digital versus conventional techniques[J].Radiol Med,1994,87(5):597-602.

[2]Phillips NJ,Stockley I,Wilkinson JM.Direct plain radiographic methods versus EBRA-Digital for measuring implant migra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J Arthroplasty,2002,17(7):917-925.

[3]陈勇.CR DR体位设计与临床优化选择[M].甘肃: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2.

[4]李世怀.数字化CR、DR与屏胶摄影临床应用及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2):165-166.

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的优势 第8篇

1 DR提高了图象的质量

1.1 暗室明室化,优化曝光条件

DR射片后由激光打印胶片,完全取代了普通X线影像技术的暗室装片、洗片过程,摒弃了显影液、定影液的使用,使暗室明室化,去除了因暗室内操作失误而影响出片质量。

而在曝光条件的选择上,普通X线影像技术选择曝光条件须考虑患者投照肢体的厚度及年龄、体质情况等,还须考虑显影液、定影液等的具体情况,这要求操作者具有丰富的摄影经验,能掌握不同部位和体位的曝光条件变化规律,即不同体型的人、同一人不同时间、不同拍摄要求的曝光条件不同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曝光条件选择的难度,时常会影响图象的质量。DR设备在曝光控制界面上都趋于标准化、程序化,通常可预先设定各摄影部位的默认参数值,在选取摄影部位和相应体位后,可即时调整曝光条件的参数组合,使操作简单化[1],提高了工作效率。

1.2 强大的后处理功能,降低废片率

普通X线影像技术一次拍摄完成后,影像质量无法再改善,要待X线片冲洗后符合诊断要求才可让患者离去,质量达不到要求须重复拍摄,给技师及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DR曝光后所摄取的影像,通过调节窗宽、窗位可使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的图像信息重新显示出来,解决了摄影部位组织间的密度或厚度的差异造成的信息缺失,经过各参数的调整,使每次曝光后的图像都能取得预期的显示效果;同时可以随意使图像反转、黑白翻转、局部放大;还可剪接去除不需要的结构、组织及伪影,保留有价值的影像,使影象一次成功,避免了重复拍摄,同时也提高了影像质量,废片率几近于0。

2 DR降低了影像科技师工作强度及其与患者的受辐射风险

DR辐射剂量明显低于普通X线影像技术,且成像速度快,可一次成功出片,避免了重复照射,极大降低了技师的劳动强度,亦减少工作人员及患者接受射线剂量。

3 DR信息存储方便,节约存储空间

普通X线影像技术成片须建立片库,存储数量庞大的胶片。因病例数目庞大,错档、遗失事件时有发生。DR系统具有良好的数字化存储功能,可直接存储于电脑中,且方便查阅片子,还可刻录光盘,永久保存。

4 DR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首先,DR成像更清晰、分辨率高,且层次分明、动态范围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其次,DR图像显示的信息量大,对骨、关节、软组织的显示优于普通X线成像。如在骨关节系统的检查中不受金属植入物以及石膏绷带的影响,避免干扰,可观察到骨小梁、骨皮质和骨髓腔的情况,提高骨折或骨质破坏的检出率;再次,DR能较好的区分软组织、肿块及肿胀。如肺部的病变,特别是心后病变的显示明显增加,提高了肺部小结节的检出率。此外,可以放大图像,集中观察病变部位,还可以通过调节窗宽、窗位使病变显示更明显,更有助于病灶的发现,避免漏诊。最后,DR便于远程会诊,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通过远程会诊就可享受到大医院一对一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综上所述,DR较普通X线影像技术具有丰富、高质量的成像效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废片率。且X线剂量小,降低了工作人员及患者的受辐射风险,而其便于存储的特点更为医院节约了成本,也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清晰有力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乳腺钼靶X线摄影误诊病例分析 第9篇

乳腺疾病是妇女的常见疾病, 应用乳腺摄影能有效地检出乳腺疾患。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某些乳腺疾患, 包括乳腺癌仍被误诊或漏诊。本院自2013年以来400例患者中, 发生漏诊、误诊72例, 均做术后病理切片, 其中误诊29例, 漏诊43例。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误诊、漏诊原因, 总结结验, 以减少漏诊、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8~75岁, 平均43.5岁, 其中30~50岁57例;触及肿块62例, 其中肿块大小 (0.3×0.5) ~ (8.0×10.0) cm。均有腋下淋巴结肿大, 主诉病程1月~1年不等。

1.2病理

良性35例, 其中增生28例, 炎症2例, 纤维腺瘤4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恶性37例,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5例, 浸润性小叶癌6例, 粘液癌2例, 髓样癌1例, 导管内原位癌3例。

1.3 摄影方法

使用SIMENS MAMMOMAT Inspiration高频乳腺钼靶X线机, 全部摄双侧乳腺, 侧位、轴位片, 摄影条件自动调节。

1.4 分析方法

1名副主任医师及3名主治医师共同阅片。将诊断错误分为二类:Ⅰ类, 主观性错误, 是指肿块显示, 因诊断经验不足误认为正常腺体或未发现肿块而漏诊、误诊;Ⅱ类, 客观性错误, 由于机器设备原因, 影像对比度低, 肿块未显示, 而导致漏诊。

2 结果

X线未显示肿块30例, 肿块显示而误认为正常腺体5例, 肿块显示而漏诊1例。肿块X线表现:乳腺的X线显示阳性肿块26例, 其中良性12例, 恶性14例。肿块小于1cm 1例, 1~3cm 5例, 3~5cm 14例, 大于5cm 6例。良性肿块表现:肿块均边界清楚, 1~2cm 2例, ≥5cm 6例;其中见粗大钙化8例。恶性肿块表现:边缘毛刺9例, 边缘分叶7例, 边界清楚3例;均见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3 讨论

为了避免误诊, 提高乳腺X线诊断的准确性,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每个患者投照时必须触诊, 以初步了解肿块的大小、形态、硬度、活动度等, 确保肿块在照射野内。适度压迫乳腺, 尽量减少肿块与腺体重叠。 (2) 必须仔细观察并分析各种X线表现, 包括直接和间接征象, 掌握各种良恶性病变X线表现, 综合分析。 (3) 良性肿块多呈均匀膨胀性生长, 肿块多较大;恶性肿块多呈浸润性生长, 周围征象明显。 (4) 对于致密型乳腺扪及肿块而X线未显示肿块阴影患者, 必须仔细寻找间接征象, 如肿块周围水肿、皮肤的稍增厚和凹陷、皮肤淋巴管的扩张、血管的最多增粗迂曲等以帮助定性。如无明显上述改变, 可对肿块穿刺活检或建议B超、热像图, 甚至CT、MRI检查等。 (5) X线摄片如显示微小泥沙样钙化, 但无明显其它恶性征象, 应同时考虑良性病变可能, 此时亦应做活检以明确钙化的性质。多发微小钙化是浸润性导管癌的特点之一, Newstead等报道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钙化率达45.5%。据学者统计如钙化在1cm2范围内有≥5粒钙化群集时, 则癌的可能性很大;<5粒钙化者, 密度均匀, 恶性可能性较少[1]。 (6) 同乳腺科、病理科密切联系, 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X线摄影技术 第10篇

1线扫描数字化X线摄影术的成像原理

1.1 成像原理

线扫描成像原理已在X线骨密度测量仪、口腔曲面断层机以及CT定位像的扫描中得到初步应用, 但将该原理用于常规X线摄影, 则是近年来随着影像数字化和探测器技术的进步应运而生的新事物。其代表产品:国内有“低剂量直接数字化X线机” (仅用于人体局部摄影) , 国外所见有南非LODOX公司产“STATSCAN数字化X线全身扫描摄影仪” (可用于人体全身摄影) 。这种设备是通过对准直器、采样方式以及影像接收装置的重大改革和优化, 采用计算机自动智能毫安控制技术, 并依靠强大的计算机图像后处理功能, 将传统的“面曝光”一次投影成像改变为线扫描快速成像, 使低剂量成像不再以牺牲影像质量为代价即可满意获得 (图1) 。

1.2 成像过程

X线管球发出的X线束经窄槽 (裂隙栅) 聚焦成一窄束高能量趋于单色的圆锥扇形X线束, 在人体Z轴面射线宽度仅为0.4~1. 0mm, 类似管球小焦点发出的射线。穿透人体后的X线束由多丝正比电离室式高灵敏度探测器接收。探测器接收的信号经放大器、模/数转换器以及缓存器等处理完成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经计算机22~88ms完成重建, 并可将影像 “实时再现”和输出。

2线扫描数字化X线摄影术的优越性

2.1 低剂量、“零”散射

X线经聚焦成一窄束后, 与激光原理相似, 其纯度和强度显著提高, 加之使用高kV摄影自动曝光控制技术, 使被照体的每个局部的照射剂量均得到精准控制, 被照体无论密度厚薄均勿需采用铅条板, 既降低了投照条件又减少了散射线量, 使影像本底灰雾度降为“0”。采用“STATSCAN”完成一次成人全身的X线扫描, 所用射线剂量约等于CR摄影胸部正侧位的剂量 (表1;使用国产设备拍摄胸部正位所用射线剂量为0.035mGy) [1]。由于聚焦后的X线束被严格限制在探测器所调宽度范围内, 曝光时测量:在135 cm外无散射线泄漏, 可达到无“线”安全程度[2]。因此该设备不需要设铅防护墙, 也无房间规格和固定安装的特殊要求, 不但提高了设备的机动灵活性, 还大大降低了配套设施成本。利用该原理还制成了广泛用于人员、货物安检, 以及工业探伤和产品质量检测用X线机。

2.2 数字化、高清晰

目前线扫描影像质量已达到像素大小为0.12~0.48μm;对比分辨力1.4~5.0LP/mm;影像灰阶显示达12000~48000[3];其技术指标优于目前最先进的DR设备。而且利用数字影像后处理软件, 一次扫描所得的影像数据可分别突出显示人体的高密度 (骨组织) 和低密度 (软组织) 影像, 也可将两者密度同时兼顾显示在同一幅影像上[4]。还可在全身影像上任选局部进行放大“微观” (如观察密度差较大的颈、肩部侧位影像) , 使影像诊断从检查范围到结构层次上均无遗漏。据文献报道的“脊椎X线影像两种摄影方式的比较”, 线扫描成像术的正确诊断率为96%;而计算机X线摄影 (CR) 仅为87.5%[3]。

2.3 操作简便、快速成像

使用线扫描成像术对需全身扫描的患者操作时不需传统的特殊摆位, 仅取正常自然仰卧位即可, 通过调节管球“C”型臂的不同角度即可扫描获得正、侧或任意角度位的不同体位影像。使创伤、骨折及危重患者免去了挪动翻身所带来的痛苦和副损伤, 而且扫描期间允许患者携带输液、输氧或其它急救装置, 这样即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间, 又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完成一次成人的全身成像, 扫描时间仅需13s[5]。

3线扫描数字化X线摄影术的临床应用

线扫描成像术用途广泛, 可用于人体的局部或全身X线摄影, 还包括普通造影和血管造影等检查。尤其在以下领域更有其它成像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3.1 复合外伤拍摄“全身X线像”

传统全身X线照像的方法是分段多次曝光, 然后拼接成像。此法费时、费力, 影像放大失真, 诊断定位存在较大误差, 同时患者需接受较大照射剂量。线扫描术用于全身X线成像仅需一次曝光即可快速、完整地完成受检者的全身X线检查。不需要重复选择中心线、调整照射野以及翻动患者, 不但操作快捷、定位准确、诊断无遗漏, 而且射线量大大降低。据美国华盛顿中心医院使用该设备后的对比统计:采用常规或CR设备拍摄成人全身X线影像, 一般需分别曝光8~10次, 所用辐射剂量超过1.5mGy, 平均每个患者的摄影全程需耗时17.2min。而采用线扫描术, 仅需一次曝光 (13s) , 辐射剂量降至0.35mGy[[1,6], 摄影全程仅需7.4min。因此该技术非常适宜创伤急救、灾害医学和急重患者的快速X线诊断 (图2) 。

3.2 婴幼儿

在儿科疾病的诊断中, 医生常常面临“两难”的选择。一面是许多儿科疾病的诊断是以X线影像学为“金标准”, 而另一方面婴幼儿是辐射损伤的高危人群,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 (NAS) 发表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第七次报告”成人受照射200 mSv、儿童100 mSv就会产生明显的生物效应。因此婴幼儿是射线防护的重点人群, 需谨慎选择X线检查。对影像技师也有技术难点, 一面是婴幼儿体积小、密度低、自然对比度差;另一方面, 患儿不合作要求技师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 必须采用低剂量摄影技术, 并尽量减少复照率。线扫描成像术使医生和技师的难题得以圆满解决。采用该技术因剂量低、安全性高于同类任意一种X线检查, 而且摆位简单, 不但婴幼儿可以接受, 甚至包括孕妇在内 (在诊断特殊需要时) 也可选择该项X线检查方式。根据儿科不同X线检查方式的对比测试:相同部位的照射范围, 采用线扫描成像术通常仅需常规摄影术射线剂量的18%~20%[6], 同时影像质量的主要指标均高于常规摄影。

3.3 超重患者

随着超重人口 (体重指数 (BMI) =体重 (kg) / 身高 (m2) , 该指数≥25为超重) 的逐年递增, 由超重引发的疾病需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患者日趋增多, 目前的影像设备在体重指数 (BMI>30) 时, 受设备承重量、输出功率以及MRI机扫描孔经的限制, 均无法进行影像学检查。线扫描X线机已兼顾到未来影像学检查所要面临的新问题, 以“STATSCAN”为例:在机器设计上可承重204 kg;输出功率可达80kW;最高使用电压为145 kV; 常规扫描条件下, 可持续曝光时间为16s[3]; 同时因高灵敏度探测器的应用, 显著降低了射线使用量, 使得超重患者的X线检查均可达到满意的影像诊断效果。

3.4 法医学和解剖学

在枪击、爆炸以及凶器暴力伤害案的刑侦断案和法医鉴定中, 通过全身扫描成像, 可查明包括:人体内子弹、爆炸物以及暴力伤是否存在、数量、类型、伤及部位、进入方向、穿过路经以及致命 (伤) 原因和程度[7], 上述问题的解决, 为案件的侦破和鉴定提供了方便快捷而有价值的信息。据统计南非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年均发生枪击案1500起。在该市的法医中心实验室有64%的这类案件需通过“线扫描技术”来获得鉴定结果。

在临床尸检病因的探查中, 线扫描成像术在不损坏人体条件下可实现虚拟尸体解剖, 为部分尸检死者查明死因提供了大量客观准确的信息, 使死者家属在感情上更容易接受这种“尸检”方式。

在解剖标本制作前, 如预先将尸体扫描, 也可避免标本制作中许多事先不可预见的故障 (如畸形、变异或病理原因的缺陷等) 发生, 导致标本制作中途报废。

3.5 乳腺X线检查

近年来随着人类接受的各种射线照射剂量逐年加大, 以往作为安全检查方法, 用于妇女乳腺肿瘤检查或普查的乳腺X线摄影。近年来, 由于射线防护标准和人们防护意识的提高, 许多相关专家通过实验研究, 对这项检查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目前, 在尚无新的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产生前, 为进一步提高乳腺X线摄影的安全性, 线扫描X线仪在发明初的“第一时间”即被应用于乳腺X线摄影的技术改造, 采用线扫描原理制造的小型乳腺专用X线机, 有效克服了 “面曝光”投影方式无法在射线剂量上根据乳腺形态结构的特点 (近胸壁密度大;远端则密度小的解剖特点) 进行逐一局部的线量调节的缺欠, 实现了射线剂量调节的个性化, 即根据解剖密度大小逐一进行局部调节。根据对比测试: 常规乳腺X线摄影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一般为3mGy, 而线扫描摄影术仅为0.22~0.44mGy[8], 患者接受的射线剂量平均降低86%。在影像质量上, 通过两者检查方法的调制传递函数 (MTF) 测定, “常规法”测值为25%, “线扫描术”为60%[8], “线扫描术”大大优于“常规方式”。由此证明, 乳腺X线摄影采用线扫描术是目前该检查方法中最为安全有效的。

3.6 血管造影

线扫描成像术由于扫描时间短, 成像速度快, 还适用于普通造影和部分血管造影检查 (如静脉肾盂造影、下肢动脉或静脉造影) 。在血管造影中, 尽管目前仅限于“手推式” 造影剂注入方式, 而且成像速度还不及DSA, 但在急诊抢救中它却以操作便利和节省时间优于DSA, 以下肢血管造影为例:DSA完成一次检查至少需要20~30min (其中包括搬动患者) , 而线扫描术毋须搬动患者, 可在检查床上直接采用手推式造影剂注入方式进行, 在10~15 min内即可完成一次下肢动脉或静脉造影检查[2]。是急、重患者快速诊断赢得了宝贵抢救时间的应急诊断方法。

4展望

随着现代医学对影像检查的需求日趋增加, 公众接受X线检查的机率不断上升, 对X线检查的射线剂量、对人体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已成为公众关心的问题, 为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射线剂量, 应积极推广“合理使用低剂量” (ALARA) 的X线检查原则[9]。线扫描成像术使“剂量”与“质量”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和统一, 是目前所有X线检查方法中射线剂量最低, 影像质量 (在同类摄影方法中) 最佳较为“安全”的检查方法。限于目前设备造价昂贵和认知程度上的原因, 线扫描术尚未普及。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它将像数字化影像设备 (CR、DR) 逐步淘汰模拟影像设备一样, 迅速在常规X线检查技术领域独领风骚占据主流。

关键词:线扫描,数字化,低剂量X线摄影术

参考文献

[1] Lisa A, Stuart E, Lois Harris, et al.Total-body digital radiography fortrauma screening:Initial experience.Applied radiology, 2004, 33 (8) :8

[2] James S, Kenneth D, David L, et al.LODOX critical imaging technolo-gy.www.lodox.com.2007

[3] Stuart E.Recent study gives STATSCANhigh marks over traditional com-puter radiography (CR) .LODOX auntminnie.Com.2005

[4] Mulligan M, Flye Ch.Initial experience with Lodox Statscan imaging sys-tem for detecting injuries of the pelvis and appendicular skeleton.Emer-gency Radiology, 2006, 13 (3) :129

[5] Jame S, Dennis S, Thomas M, et al.Full-body X-ray for trauma.www.advance web.com advance for imaging and oncology.Feb 2005

[6] Boffard KD, Goosen J, Plani F, et al.The use of lowdosage X-ray in ma-jor trauma:comparison between low dose X-ray and conventional X-raytechniques.The journal of trauma, 2006, 60 (6) :1175

[7] Knobel GJ, Flash G, Bowie GE, et al.Lodox Statscan proves to invalua-ble in forensic medicine.South african medical journal, 2006, 96 (7) :594

[8] Lease A, Vaughan Ch, Beningfield S, et al.Feasibility of using LODOXtechnology for mammography.Medical Imaging, 2002, 46 (4) :656

关于X线照射的问答 第11篇

连续馓几次X光透视,摄片或胃肠检查,是否照射过墨?怎样计算剂量?

答:目前,国家对X光机器防护比较重视,要求新出的X光机要符合卫生防护规定,过去的老机子要改进防护。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连续数次透视、拍片,病人受照剂量一般也不会太大。为了便于你自己掌握,可以根据《祝你健康》1984年第三期第23页中表格上的参考数值,乘以各种检查的次数,进行粗估。如七次胸透,二次拍胸片,可以用0.87×7+0.02×2=6.13伦琴(实际人体吸收剂量要比此值小)。若在25伦琴以内,一般不会产生任何症状,不需要进行治疗。

经数次拍片、透视,出现乏力、头痛、失眠,甚至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是否就是患了放射病?

答:若因数次拍片、透视,然而不是经常接触或并非大剂量照射,虽以后;出现乏力、头痛,失眠等自觉症状甚至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但是身体上没有其它系统的明显病变,脱离射线接触或不脱离射线接触都能迅速恢复正常,这种暂时性变化属于放射反应,不是放射病。

另外有很多疾病能产生于类似于放射病的症状,必须进行鉴别诊断,不能一出现上述症状,就认为是射线引起,或患了放射病。

还有部分同志,因对射线有恐惧,虽接触少量射线,就产生不适感觉,这可能是一种心理作用。

有时,为什么同样射线剂量,有人出现痉状和体征,有人就没有反应?

答:这是各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对射线的敏感性也不同。放射病或放射反应是射线对人体的损伤作用和机体的防御、适应和修复作用这一对矛盾斗争的结果。当修复战胜了损伤,就不会得病或使病减轻,相反损伤超过修复,人就要患病。人体修复能力与体质条件、神经精神类型,营养状况等都有关。为了加强修复功能,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锻炼,适当增加营养,增强抵抗力,必要时进行一些治疗和预防。

未孕女子月经期摄X光片,会影响后代健康吗?

答:因医疗需要透视或拍片,这是必要的,权衡利弊,利多害少。当然,未生育或未孕的妇女应尽量减少照射机会,免得影响后代的健康。但是仅一次或数次透视或拍片,受到的射线剂量还是很小的,因此使后代产生先天畸形或疾病的机会也很小很小。科学家做了大量动物实验,据实验结果推导,当雌鼠受到1拉德的X射线照射,其生出的幼鼠,一百万只中,仅有八只是先天畸形,因此发生率是极低的。虽然人对X射线比动物敏感,但仍是沧海一粟,不必为此担心。

新婚并准备怀孕的女子,应选择什么时间作X线检查为好?

答:除因医疗急需即刻作X线检查外,为避免射线影响后代健康,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选择从月经开始的头十天内做X线检查为妥。因为月经规则的妇女排卵时间大多在两次月经的中间,即第14~15天,故头十天一般为非排卵期,在此期内的卵泡由于尚未成熟,对辐射不敏感,由此而发育成的卵子或受精卵受射线影响也较小。

如接受了X线过量照射,如何治疗?

男性出现明显的性欲下降、阳萎者,可注射丙酸睾丸酮。作为病人来讲,要消除恐惧心理,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加强对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可增加些高蛩白食物,多喝浓茶(胃不好或睡眠不好者除外>。为了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可以适当地跑跑步,练练气功,打打太极拳,有时胜过吃药打针。接受了X线的过量照射,如何治疗?

芮林甫

答:非放射工作的人员,除发生意外放射事故(如《血疑》中幸子的遭遇)以外,一般接受几次拍片、透视,是不会得放射病的,不必进行特殊处理和治疗。

X线摄影技术 第12篇

1 德育为先, 课程育人

本课程是直接面向X线检查技术职业岗位的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现代医学观,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防护意识。在X线检查技术教学过程中, 应用临床案例、角色互换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使学生更加崇敬和珍惜生命, 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2 围绕X线检查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设计整合课程

校院合作开展专业调研, 掌握X线检查技术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 并进行研讨分析, 构建新的X线检查技术课程。围绕X线检查技术职业岗位能力, 改革教学内容, 将原有学科体系中的X线影像仪器设备的成像原理、工作原理、设备管理和检查技术等知识、技能有机融合, 突出课程与X线检查技术岗位的针对性, 培养学生具备X线影像设备结构与原理认知能力、岗位专项检查技术操作技能、岗位专项顶岗实训能力, 使课程教学与岗位知识、素质、能力培养达到高度统一。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更多新型的X线仪器设备在临床中应用。本课程将数字化等较新型的检查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 解决了教学内容滞后于职业岗位需求的问题, 达到与临床实际应用同步, 使学生掌握新型X线影像设备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挥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优势, 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 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 贯彻“三个统一, 一个系统”理念, 即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高度统一;技能培养与岗位操作流程高度统一;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高度统一;实践教学成系统。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优势, 在校内模拟工作环境中边教边做, 在临床实际工作岗位中边做边学,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达到学生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为使学生早期感受工作岗位氛围, 可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实施分组教学。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X线检查工作流程组织安排教学, 根据医院X线检查技术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让学生以实际操作者的身份来领取任务, 结合课程所学内容, 以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 写出完成任务的工作流程。教师审核修改后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任务, 最后由评审组 (课程教师+专业教师+临床行业一线专家) 进行评定总结。

3 实践教学成系统,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突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特色

本课程通过建立“实训—见习—模拟—操作—总结”技能培养途径, 使实践教学成系统, 模拟教学与实际操作并重, 针对岗位工作任务选取实践教学内容, 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岗位基础技能实训, 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岗位专项、岗位综合技能实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强化综合技能的训练, 为课程知识和技能向职业能力的迅速转化奠定基础, 使学生岗位基础、岗位专项、岗位综合技能递进提高。

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操作技能训练以递进方式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教与学并重;技能熟练提高阶段学做结合;技能综合运用阶段以做为主, 模拟完成岗位实际工作项目。

4 “三时段”教学模式的创新

X线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以“准定位、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构建了“三时段”教学模式。将X线检查技术课程分为3 个时段, 第一时段完成X线影像设备工作原理、成像原理和设备管理等教学内容, 包括理论和校内外实训教学;第二时段在校内仿真医学影像科和医院完成X线检查技术教学内容, 在临床实际岗位中实施分组教学, 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一致, 达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现“教、学、做”合一;第三时段在医院实际岗位中进行X线专项顶岗实训, 逐步递进地培养学生岗位基础、岗位专项、岗位综合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

5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程教学始终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和生命线, 不断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讲座和以“主题工作任务”为主线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 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 制作了融图片、文字、音像资料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实现了本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结合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计算机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开发教学软件, 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开发助学型、助教型、网络型多媒体课件, 为帮助学生加强X线检查技术的实训练习、规范操作X线仪器设备, 学校与影像技术专家及软件公司共同研制开发了模拟X线检查技术的操作软件, 涵盖人体各系统的X线检查技术, 建立X线检查技术实训网络化教学模式, 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备, 从而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空间的新型X线检查技术实习教学模式, 改革了传统X线检查技术较为单一、抽象的教学模式, 增强了整个实习教学系统的效能, 促进了现代X线检查技术实习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转变。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对系统中的虚拟病人进行X线检查, 全方位模拟临床X线检查的全过程, 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X线检查操作技能, 使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评价, 最后达到自主发展、自我完善。

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促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网上传了本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 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学习方法指导、思考题库、CAI课件、参考文献目录, 并建设了网络X线检查技术图库。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信息化教学, 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网络学习, 这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课程网站不断更新形式和内容, 为学生提供课程最新进展。

6 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智力保障, 以课程发展需要为原则确定教师培养计划, 通过“三重一强”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专职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 组织其定期到医院X线检查技术岗位学习实践, 不断积累临床实践经验, 提高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对兼职教师进行专题教学培训, 不断提高其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重点培养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 每年安排不少于3 个月的医院进修, 制订“老带新”培养计划, 由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指导, 传授教学经验。将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 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强化实践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通过参加临床进修和理论知识培训, 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的目标, 提高实践教师的带教能力。经过多年师资队伍建设, 校院合作, 共同构建了以临床影像检查技师为主体, 理论教学规范、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优良, 具有“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保障了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由校内专业教师及医院影像医师、技师共同组成教材编写组, 共同制订X线检查技术教材编写大纲, 以保证教材适应新的课程模式。教材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每一章节的理论内容都配有相应的实训项目, 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且适用性强的特色教材、X线检查技术资料、数字化信息、声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活教材”或“学习包”, 便于及时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更全面地满足课程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 有效帮助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 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X线检查技术课程的教学特色。

X线检查技术是针对X线操作技师整合序化重构的新课程, 本课程更加针对职业岗位。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引领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方向。课程新的教学方式已运用多年, 每年通过专业调研反馈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 并得到行业专家及用人单位的认可, 尤其是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改革后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更加有兴趣, 与岗位契合度更高, 就业后可以熟练地完成各种X线检查工作, 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

摘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各级医院影像检查技术及相关岗位, 包括X线检查技师、CT检查技师、MRI检查技师、超声操作员、影像核医学检查技师等。X线检查在影像检查中占很大比重, 尤其在基层、社区医院, X线检查在影像检查中占重要位置。针对X线检查技师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改革原有学科体系, 将X线影像仪器设备的成像原理、工作原理、设备管理和检查技术等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 构建X线检查技术新课程。校院合作, 发挥各自优势, 依据X线检查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按照岗位工作过程设计课程, 为X线检查技术岗位培养“技术精炼, 理论扎实, 素质优良”的X线操作技师。

上一篇:家居产品绿色设计研究下一篇: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