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哲学思想述评

2024-06-17

柏拉图哲学思想述评(精选5篇)

柏拉图哲学思想述评 第1篇

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 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 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 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 前后8年。苏格拉底去世后, 他离开雅典, 四处游历。前387年, 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 收徒讲学, 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其一生著作颇丰, 所著内容多以对话体出现, 他的精神和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阿尔福莱德·诺尔特怀特海所说的“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 可以说是对柏拉图思想最富价值的概括。柏拉图倡导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品德, 使社会各阶层的公民都能够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整个国家从而达到一个至善、正义、公正的状态。

2理想国的大背景

教育不仅仅是《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这本书的一个大背景。柏拉图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者, 他所提出和教导的哲学就是建立在苏格拉底的教学基础上。因为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手段, 统治者可以通过教育而将人性朝着正确的方向塑造, 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国家。现代的人们不能不感到惊讶的是, 柏拉图竟然用那么的篇幅来讨论教育的问题, 竟然用那么直言不讳的方式宣称国家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他本人把教育称之为“惟一重大的事情”,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 教育占据着极其显著的地位。卢梭就曾经说过, 《理想国》这本书几乎根本就不是一部政治著作, 而是迄今为止当时最伟大的讨论教育问题的专著。在理想国的第2卷和第3卷中, 苏格拉底对灵魂、知识和现实的性质的探究还不够深, 但是他已经察觉到了教育的首要性。在第376节中, 在描绘完护卫者那种哲学之犬式的特点之后, 苏格拉底问到:“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培养教育他们呢?”接着, 在第423节中, 有一句贯穿理想国始终的陈述, 他向阿德曼图建议道,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和培养”。因为, 如果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以及在425节中的“很可能……教育给人带来的爱好会决定其他……”。教育是如此的重要, 必须与整个社会团体联系起来。

《理想国》的内容众多, 但是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深刻论述思想仍然凝聚在他的洞穴想象上。文章描述了眼睛可能从两个方面被迷惑:从黑暗到光明或是从光明到黑暗的瞬间转变。他说:“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 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 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中去似的”, 而“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 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 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 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 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 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 即我们所说的善者”。灵魂本身具有一种知识的能力, 教育只是使这种天赋固有的能力能够掌握正确的方向, 使它从黑暗转向光明, 从变化世界真实世界, 转向真理, 认识善的理念。教育并不是在空板上记下知识的内容、信息甚至是技巧, 而是对目光、思想以及灵魂的洗涤。

3柏拉图的关于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柏拉图认为既然赋予了教育以这等程度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便不能听任私人要求和某一商业化机构的左右, 而必须由国家本身来提供所必须的手段, 必须确使公民们真正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训练, 并且必须确保所提供的教育与国家的和谐相符合, 柏拉图的计划就是要实行一种由国家控制的义务教育体制。柏拉图的教育规划主要分为几大部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柏拉图还主张全民教育、男女平等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

3.1学前教育

儿童在三岁以前, 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 “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嫰的阶段, 最容易受陶冶, 你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 就能成什么型式”。胎教也是必要的, 应该“指示怀孕的妇女要注意运动”, 是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孩子出生后, 必须确保女仆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给他有益的运动和空气, 尤其是不许孩子由于过早走路而伤害自己。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 应该把他上下摆动, 让他歌唱, 以便使他免受惊吓, 这是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 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 饮食起居由女仆负责。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柏拉图对幼儿教育很重视, 认为讲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 剔除不健康的, 应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

3.2初等教育

理想国中勾画的初等教育计划主要是对当时通行的教育方式的一种改革, 而不是发明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 主要包括音乐和体育方面的训练, 还有诗以及各种高级形式的文学。儿童在6岁时开始进入男女分校学习, 接受同样的教育, 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 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 形成节制的品德。18岁毕业后, 大多数人, 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富人家的子弟在18—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 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 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柏拉图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认识美。认识美、爱美, 才会最终认识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智慧, 才会爱智慧, 这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柏拉图和大多数希腊人特别强调音乐, 把它列为“七艺”中的重要课程, 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儿童长大了更富有创造力。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 是灵魂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音乐能更好的教育灵魂, 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也会与那些在行为举止上表现优美的人交往, 而远离那些表现粗俗的人。这样就会出现“美好的灵魂与形体和谐地结合为一体”这种最美好的景象。音乐教育之后, 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 音乐和体育是互补的。

3.3高等教育

这是国家对极少数具有所谓金质潜能的年轻人所施加的促使其灵魂转向、直观善的理念而最终成为理想的统治者——哲学王的教育。其内容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声学。依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级上升, 最后达到辩证法——哲学的世界。在理想国的第七卷, 苏格拉底对哲学王的教育提出了一个精练而又极为抽象的计划。在感知中有些事物是不需要借助理性思维的, 单是感觉自身就可以作出适当的判断, 这就是不能同时引起相反感觉的事物。可是有些事物却是会同时引起矛盾的感觉的, 这就需要理性思维来考虑, 这是由可见世界向可知世界迈进的第一步。需用数学来“教育我们的那些天赋最高的公民”, 即哲学家和拥有哲学思维的统治者。第二, 几何学。这门学科从产生那天起, 就不是纯思辨的。无论是在农业, 还是在军事上, 它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力。“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的事物, 而不是某些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第三, 天文学。这门学科作为灵魂转向的内容, 虽然“天的制造者已经把天和天里面的星体造得不能再好了”。但我们要真正研究天文学, 并且正确地使用灵魂中的天赋理智的话, 我们就应该像研究几何学那样来研究天文学,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而不去管天空中那些可见的事物。

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 是为最终的哲学规律——辨证法作准备的, 辨证法是在《理想国》中规定的一个过程, 一个提问的过程, 它是一种绝对的开端或第一原则, 它不赖于其他的假设, 而是停留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柏拉图将这第一原则称为善的理念。这些阶段结束后, 其中的极少量的天资聪慧的, 造诣较深的人可继续受教育, 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 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 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同时也成为哲学王。到此为止, 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标就完成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他认为, 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 就是教育, 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 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所提出的不仅最有特色而且也最有原创性的建议就是高等教育制度。

4全民、全面、平等教育

柏拉图主张应当在全体公民中实施全面的社会教育, 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文法、修辞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和辨证法, 称为“七艺”。柏拉图认为教育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 不要企图将灵魂所没有的东西硬灌输进灵魂中去, 而要采取诱导的方式, 更难能可贵的是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最先提出男女的平等教育问题, 柏拉图相信男孩和女孩的天赋能力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不论男女都应当受到同样的教育, 而且妇女也应当和男人一样适合于担任公职。柏拉图的主张旨在使全部公民的天赋能力都能够为国家所用。同时柏拉图也认为教育是义务的、终身的, 这种教育理念已成为各国普遍遵守的教育原则。

5总结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 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和各个方面。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一个教育的理想国家, 而教育就是使灵魂转向以达到最高理念的唯一方式。他不仅为理想国家设计了完整的教育制度, 而且也依据灵魂提升的阶段性, 设计了理想的教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阶段性学习和训练就可以促使灵魂逐级上升, 并最终获得真、善、美的知识。但他的教育思想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他的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 带有强烈的阶级性。尽管提出终身教育, 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 而是分等级的, 是对第一、二等级即统治阶级实施的。尽管如此, 他的教育思想对整个西方的教育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柏拉图, 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518B-D[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简析柏拉图哲学思想中的悲剧精神 第2篇

简析柏拉图哲学思想中的悲剧精神

悲剧精神是欧洲思想文化中的精髓,是欧洲繁荣发展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悲剧精神在柏拉图哲学中和欧洲思想史上的.地位、柏拉图哲学中的悲剧表现以及柏拉图哲学悲剧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入手,简析柏拉图哲学中的悲剧精神.

作 者:李银兵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8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年,卷(期):20033(3)分类号:B502.232关键词:柏拉图 悲剧精神 二重世界

柏拉图修辞哲学探析 第3篇

柏拉图痛斥智者们传播的修辞学是奉承术、骗术和诡辩术。柏拉图严厉斥责道,他们并不是善良的和真正的艺术家,没有使正义在公民的灵魂中扎根,从灵魂中消除不义;他们只会为一己私利,无视事实,鄙视真理,抹杀善恶、美丑、是非的标准和界线;他们蛊惑大众,危言耸听,信口开河,哗众取宠,煽动群众,制造仇恨,愚弄欺骗人民。

(一)智者修辞学是一种“奉承”的技巧和形式

柏拉图说:“我们现在已经发现了一种修辞学的形式,是说给由儿童、妇女、男人、奴隶、自由人组成的民众听的,这种形式我们不能过分地加以崇敬,因为我们把它说成是一种奉承”。[1]339柏拉图认为这种奉承修辞学是一种“坏”的修辞学。

柏拉图分析到:其一,修辞家(政客)的“奉承”伪装和假冒政治家的“正义”,以快乐和利益为诱饵来捕捉大众的意愿。就像健美的身体被美容化妆假冒了一样,成了一种有害的、欺骗性的方式,一种卑劣的活动。其二,修辞的奉承像化妆一样以形状、颜色、光滑、褶皱来欺骗大众,使人们追求一种外在的魅力,而放弃凭借锻炼产生的内在的自然美。其三,修辞奉承“因为它不能产生原则用以规范它所提供的事物,因此也不能解释他所能提供事物的本性和原因。”[1]341其四,奉承修辞学不管正义,只要能起到影响了人的心灵的效果即可;所以,它不管善恶,不分是非,不论好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其五,修辞奉承对人的灵魂的影响就是一种恶的诱惑。承奉承者的邪恶的灵魂,裹着漂亮的身体,装扮成一个伪善的君子,讲着正义的话语,诱惑着听众的眼睛和耳朵,把大众的欲望引向罪恶的深渊。[1]421这样的修辞学连“劝说”都不是,它的本质就是“奉承”,专务把假恶丑说成是真善美的技艺,是把天赋良好的人变坏的技艺。[1]372所以,奉承修辞学对不想作恶的人来说是没有用处的。

(二)智者修辞学是一种骗术

柏拉图认为,政客不顾事务的本质、原则,就称不上修辞学,更像是一种骗术。柏拉图认为民众对真理只有模糊的感受力,只不过修辞家(政客)基于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事实做细微的偏离,或夸大事实,或隐瞒部分细节,或只选用有利于自己的事实,对完整的事实裁剪等,或者从听众的“信念”或以其所需出发,对于同一事实或事件或同一人,时而说其公正,时而说其邪恶。[1]178

柏拉图分析到,智者修辞家宣扬,打算做修辞家的人,根本不需要验证是否是事实,只要让听众相信是事实即可,因而不是依赖于真理;他也不需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真正的美,只要知道听众对善和美的看法就可以了,因为说服的效果取决于听众的意见。[2]175这就是说,修辞家不需要是知识渊博的人,也不需要是有道德的人,只要修辞家了解大众的心理和意见即可。柏拉图说,这样的演说家所使用的演说术“播下的种子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呢?”[3]177他可能因为说服或影响观众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权力。

柏拉图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这种政客演说家的话特别动听,特别受听众的欢迎?柏拉图认为,一方面,大多数追求欲望的普通人,因其欲望天性,只顾眼前利益和自己的“善”,这样的灵魂不是“正义的灵魂”。因此,当政客的演说“使快乐成为诱饵”,会“使人相信它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1]341演说家迎合听众意见,把听众的心里话说出来了,因而获得听众的支持。另一方面,政客为讨好听众或其他目的,对事实或真理的做了细微的或适当的偏离,在一定程度上,修辞技术使真理走向反面。这种蒙骗听众的“偏离技术”,使听众不能识别完全的真相,把真理已经变成谬误,但民众不知,还蒙在鼓里。

柏拉图对于这种具有强大说服力量的政客骗术给予嘲讽和批判:第一,政客不是真正知道,只是“显得”知道。即政客的演说无法向大众传授真正的知识。[1]334第二,听众也不是真正理解,只是暂时接受一种“信念”。[1]329-330因为,能够提上议程的往往是国家大事,这样的事情往往异常复杂,牵涉太多复杂的议题,一般民众即便被说服,也往往是一种信念,并非能产生确信地知识。所以,柏拉图认为,民众的感受和政客的私利是政治演说术头上的紧箍咒,这就是政客的演说术,是一种坏的修辞术。

(三)智者修辞学是一种诡辩术

柏拉图认为,智者修辞家的诡辩术的本质是,可以把“弱”的论证变为“强”的论证,可以驳斥和攻击任何一个正反命题(亚里士多德在《辩谬篇》中认为智者诡辩术违反了逻辑规律)。智者高尔吉亚就说:“修辞学家有能力谈论任何主题,反对任何人。”[1]330柏拉图深刻地指出,他们只是为了胜辩,强辩任何正反论题,导致是非不清,善恶不分,两面三刀,使修辞学变为诡辩术。

柏拉图说,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够找出就像“垃圾”[3]186的智者修辞学的破绽[2]188:其一,看他们的可能性论证。“他们把‘可能性’看得比真理更值得重视,他们能够运用语言的力量,使微不足道的东西显得很重要,使重要的东西显得微不足道,使新颖的东西显得陈旧。”[2]186为此,他们不怕谈论任何话题,都能胜出。其二,看他们如何使用假话、大话和空话来蛊惑听众。“用哀婉动人的语言来使穷人和老人落泪;把民众煽动起来以后,又能用咒语使民众的情绪平息下去;在进行诽谤和破除诽谤方面无人能胜过他,无论谣言来自何方。”[2]187其三,看他们如何把“无知”变为劝说的力量。修辞家认为有了修辞学这种知识的力量,我就是一个能干的演说家,并可以传授他人成为演说家,即使对其他知识无知,而只知道修辞学的知识。

总之,智者修辞学的话语像魔咒一样,既可以把人变成天使,又可以把人变成魔鬼;他们以蛊惑的言辞博取群众的好感,逢迎媚俗,朝令夕改,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或以虚假而坚定的语言鼓舞、激励、愚弄人心,似乎他们所许诺的幸福前景立即会到来;或以犀利尖刻的语气攻击对手,让人立刻感到他的敌手道德败坏、能力低下,不可信任,将公民大会变成他们争权夺利打击异己的工具。

二对科学修辞学的哲学探索

柏拉图对科学修辞学的探索主要是在《高尔吉亚篇》中进行的。詹姆斯·卡斯特里(James Kastely)认为,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并非是对修辞的否定,而是通过对智者修辞学的批判进行修辞哲学的探索,这种修辞哲学“不断地反驳我们自己和他人对世界的理解,以保证这些理解不趋于僵化,避免我们对其他声音充耳不闻”[4]。

(一)柏拉图对“修辞学是什么”的追问

柏拉图分析关于“修辞学是什么”的第一个命题是:修辞学是话语的艺术。“修辞学知识的范围是‘话语’,或者说,修辞学是关于话语的艺术”。但这个定义立刻会遇到这样的反驳:“每一门技艺都与话语有关,这些话语都涉及技艺的主题”,“那么,既然其他技艺都与话语有关,何不把它们都称作‘修辞学’呢?因为你把关于话语的技艺称作修辞学。”[2]322显然,这样的修辞学定义范围太大,修辞学的研究可以从话语技艺缩小到言语效果的范围。

于是,柏拉图又分析第二个命题:“修辞学是通过话语或言语来产生影响的技艺”。这个定义要说明,第一,“修辞学处理的不是这些体力活动,而是所有那些以话语为中介来完成的活动”;第二,“修辞学是完全通过话语来获得和实现其全部功能的技艺之一”。这样,修辞学把“话语”作为手段和中介,而修辞学的真正目的是话语的影响效果。但是,这个命题遇到的问题是,话语的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影响。柏拉图认为,修辞学可以“给全人类带来自由,也给每个人带来控制他自己国家的和其他人的自由”;“修辞学使用的话语的主题可以是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事物”,也可以“拥有这种力量,你可以造就医生,你可以使教练成为你的奴隶,使你的商人不为自己挣钱,而为他人挣钱,因为你能对众人谈话,可以说服他们。”[1]323于是,柏拉图进一步得出结论:修辞话语的效果就是“说服”。

为此,柏拉图又分析第三个命题:“说服正是修辞学的全部和本质”。他说:“修辞学是说服的创造者,它所有的活动都与此相关,这就是修辞学的全部与本质。修辞学在听众的灵魂中产生说服,你还能说出修辞学比这更加广泛的范围吗?”这样,修辞学就成了关于说服的理论和学问。但是,柏拉图认为,这个定义同样会遇到难题:“你认为只有修辞学产生说服,还有其他技艺也产生说服”,“比如算数、医学、体育等技艺。似乎所有的技艺都可以产生说服力。修辞学并非是唯一的说服的创造者。”[1]328

那么,什么样的“说服”是修辞学的说服?于是,柏拉图分析第四个命题:修辞学是关于确定人们的信念或信仰的说服技艺。柏拉图指出:“那么修辞学显然是确定信念的创造者,它是说服性的,而不是关于对错的一种指示。”对此,柏拉图通过一个关于“知识”与“信仰”的著名比较的论证加以探讨。柏拉图说,“我们是否可以确定下来,有两种说服:一种产生没有知识的信仰,另一种产生知识。”他认为,“那些学会了的人和相信了的人都是被说服了的人”[1]329。人们“学会了”的是“知识”,而“相信了”的是“信仰”;知识总是真实的,不会有虚假的知识,因为虚假的东西不会成为知识的,而信仰有真实和虚假之分。显然,智者的修辞说服只是让他人相信即可,只是确立信念,而与传授知识无关。

(二)科学的修辞学究竟是什么?

通过柏拉图的以上探索可知:第一,真正的修辞学与语言艺术有关;第二,与修辞学有关的语言艺术不是纯粹的语言艺术,而语言使用的技艺;第三,语言使用的技艺不过是修辞学的手段,真正的修辞目的是劝说,而非语言本身;第四,劝说总是劝说者对听众的劝说,所以,修辞学首先要关注劝说者的品格问题,坏的品格导致坏的修辞学,好的品格导致好的修辞学;第五,听众的灵魂是修辞劝说的对象,对听众心灵的分析是修辞学的关键问题。

在柏拉图看来,旧修辞学的内容都不具有科学知识的特性:第一,修辞主体没有真正的关于真理和美德的知识;第二,也不具有关于受众(劝说对象)灵魂差异的真正知识;第三,不懂的真正的科学论证的知识(柏拉图的辩证法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只是使用诡辩的技巧;第四,没有真正的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以花言巧语蒙骗听众;第五,不愿了解论题所谈论的对象世界的知识,以为用修辞学的技艺可以代替一切认识。

那么,柏拉图心中“好”的修辞学究竟具有什么特点?柏拉图通过探索认为,真正“好”的修辞学应该是这样的:好的修辞学是治疗灵魂疾病的医术。灵魂有一种疾病状态:不义、纵欲、胆怯、无知、贫穷等。使人摆脱贫穷的技艺是挣钱的技艺,使人摆脱疾病的技艺是医学,使人摆脱邪恶和不义的技艺是什么?是好的修辞学[1]362。即,真正的修辞学是如何能使正义和善在人们的灵魂中扎根和生长,并从灵魂中消除不义,驱除邪恶。柏拉图说:“我们的演说家,他是善良的和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用他的眼睛关注这些事情,用他说出来的话语和他的所有行为给我们的灵魂打上这样的印记,把他要给我们的东西赐给我们,把他想要取走的东西取走,他的心总是被一个想法占据,这就是如何能使正义在公民的灵魂中扎根,从灵魂中消除不义,如何能使一般的善在公民的灵魂中生长,从灵魂中驱除邪恶。”[1]398所以,正义的修辞学,不仅能拯救我们的灵魂,而且能从巨大的危险中拯救我们的身体和财物。正义的修辞学不包括任何虚假的成分,它是有规范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令信者的心灵对其功能感到震撼。[1]407

三对科学修辞学的理论构建

柏拉图在批判旧修辞学的基础上开始初步构建真正的修辞学的理论体系。在《斐德罗篇》中,柏拉图初步探索了真正修辞学所涉及的几个知识要素,即真正修辞学的构成要素:1.主体(品格和知识等素质,如人格、语言和逻辑能力、洞察听众心理倾向的能力);2.受众(听众心灵结构);3.话题(真、善、美、爱、情等);4.场合或情景(公共场合、法庭、私下闲聊等);5.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技巧(语词、语义、语用知识);6.逻辑论证能力(辩证法能力);7.最终的修辞说服效果(灵魂的矫正)。

1.关于修辞主体。柏拉图说:“要想成功地发表一篇好的谈话,首要条件是谈话人心里对所谈主题的真相拥有一种知识。”[2]176那么,所谈话题真相的知识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是正义的知识,是真理的知识,是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真正的美”的知识,这些知识是能否取得说服效果所依据的基础,而非取决于听众的意见。

2.关于修辞受众(即听众、观众、读者)。柏拉图指出:“从总体上说,修辞的技艺是一种用语词来影响人心的技艺。”[2]177“我们可以说,医学研究身体的本性,修辞学研究灵魂的本性。”[2]191所以,对听众心灵或灵魂的研究是修辞学的重要内容。柏拉图详细分析道:“任何严肃地运用修辞学这门知识的人,首先就要准确地描述灵魂,看它的性质是不是单一的或均质的,这种单一性相对于身体的复合性而言。其次,他得描述灵魂通过什么方式,对什么事物起作用,或灵魂凭借什么能对事物起作用。第三,他得划分谈话的类型和灵魂的类型,以及灵魂受影响的各种方式,解释产生各种情况的原因,就每一种类型的灵魂适合用哪一种谈话提出建议,说明要在一个灵魂中创造信念或在另一个灵魂中产生不信要用什么样的谈话,还得说明为什么。”[2]194

3.关于修辞场景(或语境、情景、场合)。修辞场景是修辞学的总体性的限制框架,是修辞活动发生的场合,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修辞特点,而且随着修辞场景的变化,即使是同一个论题、同一件事对同一个人,也有不同的说法。柏拉图如是说:“从总体上说,修辞的技艺是一种用语词来影响人心的技艺,不仅在法庭或其他公共场所,而且在私人场合(在空闲的时候用来消磨时光)也是如此。”在不同的修辞情景中,“拥有这种技艺的人可以随意就同一件事对同一批人,时而说它是公正的,时而说它是不公正的。”[2]178修辞家因场景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同时也会让你一点一点地改变立场,直到走向对立面。

4.关于修辞的语言技艺。柏拉图不否认智者关于“修辞是一种使用语言的技艺”的说法,并进一步指出:“修辞的技艺是一种用语词来影响人心的技艺”,而且强调“用语言进行争论是一种实践活动”[2]178。但是,语言现象极其复杂,而且修辞语言更复杂。柏拉图不仅在《斐德罗篇》中讨论了个别语言问题,对语言现象的研究散见在他的整个对话文本中。在《斐德罗篇》中,他探讨了一下几个修辞语言问题:

其一,关于语词系统的划分问题。“想要学习修辞学的人首先要对语词作系统的划分,把握区分两类不同语词的标准,知道民众对哪些语词的看法动摇不定,对哪些语词的看法是确定的。”[2]181这个划分首先涉及“事实词”和“价值词”的区别。他说:“如果有人说‘铁’或‘银’,我们心里马上都会想起相同的物体,是吗?但是‘正义’和‘善’这些词怎么样?我们的看法不就大相径庭,不仅相互之间争论不休,而且也会自相矛盾吗?”[2]180(这就是后来的“休谟问题”。)显然,听众对价值语言的看法是动摇不定的,这几乎是修辞学专务的事业。

其二,关于语义分析的方法问题。那就是著名的柏拉图“语义下降”的“划分”和“语义上升”的“综合”相结合的语言辩证法。柏拉图说:“我本人就是一名划分与综合的热爱者,因此我可以获得讲话和思想的力量。要是有人能察觉出事物的一与多,我就敬重他,追随他,就像‘追随神的足迹’。进一步说———这样说是对还是错,只有神知道———当前那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我称之为‘辩证法家’。”[2]185

其三,关于语用学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修辞学就是语用学。当然语用学不会像修辞学那样专项研究与劝说有关的正义、善、思想、逻辑、心灵等问题。显然,语用学涉及了语言的音、形、义、用、美等各个方面。这是传统修辞学的特长,柏拉图也高度重视。柏拉图修辞学和智者的修辞学是一种批判和继承的关系。比如,“修辞的技艺是一种用语词来影响人心的技艺”,这是柏拉图提出的语用学历史上的第一个“命题”。又比如,对语用学消极作用的说明,“这种语言的技艺是由追随信念的人,而不是由知道真理的人来展现的”。“一个知道真理的人能够用修辞术与听众开玩笑,误导他们”[2]179等等。

5.关于修辞学的认知和教化功能。柏拉图在《费德罗篇》中提出:修辞应该是一种哲学智慧应用于实践的学问,因此他主张把追求真理和至善的辩证法与以坚持真理和伸张正义的修辞学相结合,形成一个哲学修辞学才是真正的好的修辞学。所以,后来的亚里士多德首先把修辞的逻辑论证作为修辞哲学的首要内容,并说:“哲学在务求真知时,辩证法专务此道”[5]60。柏拉图强调修辞的真理属性,希望把修辞学奠基在辩证法的基础上,使“坏”的修辞学革新为“好”的修辞学。在柏拉图看来,世界的现实图景和可能图景总是由人类的修辞创造活动而产生。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背景和基础的人相遇就会产生劝说:一方影响另一方。知识和真理总是在人们的讨论、对话、交流和相互影响中实现的。因此,修辞的劝说功能导致修辞的认知功能。所以,崇尚科学,追求理性和美德,是柏拉图修辞学的主要特征。

6.关于最终的修辞说服效果的分析。是否实现了灵魂的矫正关键是对修辞学理论的全面了解,并在实践中加强训练。柏拉图在《高尔吉亚篇》中说:“由于修辞的功能实际上在于影响人的灵魂,因此想要做修辞学家的人必须知道灵魂有哪些类型。经过辨别,对不同类型的灵魂就要有相应不同类型的谈话。某种类型的听众容易被某种类型的谈话所说服,并因同样的原因而采取行动,而另一类型的听众有可能对这样的谈话无动于衷。”[2]194所以,要获得最好的修辞说服效果,必须要求主体是否是一个知识的渊博的人、善良道德的人和把握言说技巧的人;同时劝说主体所谈的话题、所用的语体、论证的逻辑形式(省略或非省略式的)、例证、感情的表达等,都要适应受众的灵魂反应,即得体。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需要或不需要表达感情等等。所以,修辞说服最终是否有效果,是否能实现对灵魂的矫正,需要我们全面学习修辞学的整体理论和进行艰苦的修辞学实践。

由上分析可见,真正科学的修辞学应该是,具有良好品格和丰富知识的劝说者,通过事实、语言和逻辑技艺的使用,去说服听众,使听众获得知识、确立信念、得到快乐和愉悦,最终取得影响听众心灵的效果。

总之,柏拉图通过对智者“坏”的修辞学的哲学反思和探索,开辟了创建真正科学修辞学的第一步,勾画出了科学修辞学的基本框架和方向,为亚里士多德完成修辞哲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原创性的东西总是艰难和不完善的。比如,柏拉图试图想搞清楚科学论证的真正理论,但没有发现逻辑学;他力图想认识语言使用的规律,但仍然是片段的知识;关注主体和受众的道德和心理分析,但没有完善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关于修辞论题本身的问题,却纯粹是一些经验。但是,我们不能苛求一个思想探索道路上的伟大开创者,他的思想火花照耀着整个修辞学的历史。

摘要:柏拉图通过对智者修辞学的哲学反思和探索,认为智者修辞学为奉承术、蒙骗术和诡辩术,是“坏”的修辞学;而真正“好”的修辞学应该是治疗灵魂疾病的艺术,是具有良好品格和丰富知识的劝说者,通过事实、语言和逻辑技艺的使用,去说服听众,使听众获得知识、确立信念、得到快乐和愉悦,最终取得影响听众心灵的效果。柏拉图对真正“好”的修辞学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构建,勾画出了修辞哲学的基本框架和方向,为亚里士多德完成修辞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柏拉图原创性的思想火花照耀着整个修辞哲学的历史。

关键词:柏拉图,智者修辞学,修辞哲学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3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KASTELY J.Rethinking the rhetorical tradition:from Plato to postmodernism[M].New Haven:Yale UP,1997:46.

柏拉图哲学名言 第4篇

2、财富与贫穷,一个是奢华和懒惰之母,另一个是卑劣与恶毒之母,而两者都是不知满足的源头。

3、当事物状况最佳时,最不易被其他事物改变或影响。例如,强壮的身体不易受饮食或劳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健康的植物也不易受阳光、风、雨等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人的心灵不也是一样的吗?最勇敢、最智慧的心灵是最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改变的。

4、任何一个东西都有一种特有的功能,某个工作或许只有它能做,或者它做得比其他更好。

5、一群被迫生活在洞穴里的人,无法走出洞穴,于是只能通过外界的事物留在洞穴中的一面墙壁上的影子来了解外部世界。

6、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7、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

8、节制就是天性优秀和天性低劣的部分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不管是在国家里还是在个人身上)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一致性和协调。

9、而那种敏于怀疑的狡诈之徒,以及那种自己干过许多坏事的人和认为自己手段高明瞒得过人的人,当他和自己同类人打交道时,他注视着自己心灵里的原型,便显得聪明能干,但是当他和好人或老一辈的人相处时,他便显得很蠢笨了,因为,不当怀疑的他也怀疑。见了好人,他也不认识,因为他自己心里没有好的原型。可是,因为他碰到的坏人比好人多得多,所以无论他自己还是别人就都觉得他似乎是一个聪明人而不是一个笨蛋了。

柏拉图哲学思想述评 第5篇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在古希腊有着不可超越的地位。他不仅仅在教育理论上造诣很高,同时一生致力于国家教育实践问题。

(一)国家教育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从国家角度来谈教育。他认为,为国家培养人才必须先立足于国家,并且将教育与国家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主张教育是保证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所以国家应承担起发展教育事业的责任。同时他还坚持主张,由国家负责培养起来的人才才有义务报答国家,为国家建设出力。反之,则没有义务报答国家。为了国家能长治久安、为了公民理想能实现,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实现和维持公民心中的理想国的基本手段和根本保证。所以,柏拉图坚决维护教育的绝对地位,认为国家有义务去制定统一的教育法规和相关政策、投入教育经费、建立学校等相关手段来发展教育。

(二)学前教育观

柏拉图认为教育在儿童阶段就应该受到重视,并且为未满七岁的儿童制定了一个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他主张,每个家庭应该请保姆来监护孩子,并将这些三到六岁的孩子集中到庙宇附近的专门场所中,柏拉图认为人的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因为在心理尚未成熟阶段,才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去塑造我们想要的样式。特别是儿童教育,他以后的性格、行为方式和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柏拉图认为胎教显得格外重要。柏拉图认为国家应该安排专职护理人员来照顾刚出生的婴儿,并且需要专门建立国家育婴所来负责这方面的事务。

(三)和谐发展教育观

柏拉图的和谐发展指的是心灵和身体和谐发展。同时认为音乐和体育是雅典公民的两项基本教育,因为音乐能陶冶情操,体育则能强身健体,二者缺一不可。更深层次的说是为了使爱智和热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和发展和谐。

(四)终身教育观

柏拉图关城邦政治,认为国家需要优秀的治国人才,所以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人成年参加工作以后是否应该继续教育的问题。他主张:教育是不分时间阶段的,应该存在于人的一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为了塑造统治者。为了让合格的统治者一直保持该有的品质,柏拉图对于人的一生中受到的教育进行分类,一是从成长各阶段,包括婴儿时期的教育、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中老年时期的教育,二是从成长的各方面,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于是他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并对人成长的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提出具体详细的教育要求。

(五)理性教育观

理性教育观是柏拉图思想的核心。也是柏拉图教育理论的核心关键词,贯穿于柏拉图教育理念的整个过程,在这里,理性教育指的是将理性的智慧和能力的掌握结合起来,理性教育的过程就是两者相互结合的过程。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奋斗,这就需要我们有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当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还是不够完善,在学校里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高低和学分考试直接挂钩,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意识到智力和已有知识的储备是教育对人的影响的基础,对事物有不一样的看法就会有不一样的品质内涵。早期教育注重培养节制、公正、果敢等品质;高等教育则更加注重理性的智慧和集体主义的品质。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阅历不断丰富,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一直接受教育,由于在人的一生中,不同时期所掌握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不一致,这要求在人生的各阶段——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确保在人生中的各个阶段的教育能与我们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柏拉图认为人的早期教育以及教育选材非常重要。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好坏与他所受到的早期教育如何息息相关。所以,柏拉图的的教育目的最终是提高人的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更加应该重视其“育人”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儿童抓起,从早期教育时就应该重视,而不是到中学到高中再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就应该有这方面的内容学习,给孩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式教育。再循序渐进的进行后期教育。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以“成人”为德育目标,再进行“成才”教育,“成才”教育和“成人”教育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正如柏拉图所说:无德有才的人是最危险的一类人,只有用“德”来约束人的行为举止,才能有助于实现“成才”的目的。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柏拉图认为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教育,他规定在十八岁以前,要学习文学和音乐,音乐和文学能培养人的温和的性格,使人具有理性的品质,不仅仅是对公民,对于统治者,柏拉图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他给统治者安排了教育课程,并且需要执政者到社会底层去进行锻炼,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理论、政策、思想观念的直接灌输,缺少对身体素质、精神意志、思维逻辑方式探索方面的引导。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早期教育开始就注重于形式,而忽略内容。导致了很多学生虽然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历,却承受不了思想道德冲击的能力,在困难挫折面前自暴自弃,甚至陷入绝境。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应该如此,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强化自己的本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应变能力。

(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柏拉图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了男女教育应该平等的教育理念。他主张:男女之间在天赋上是一样的,男人能担任的职位,女人照样可以,女人照样需要担任国家职务,担负保卫国家的职责,女人和男人都可以成为执政者和卫国者的候选人,不存在专属男人或者女人的职务。所以男女教育教育权利同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具有广泛性。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涵盖整个人民大众,对社会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要加大力度、拓展深度。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涵盖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性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场所、经费等一切相关项目都应该由国家提供,这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由国家提供,这个国家提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薪水由国家支付,并且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的待遇。国家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目前在国家公办的学校中有一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的教师,但是在私立学校,这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薪水并不是由国家支付。第二“国家定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专门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的建设、发展输送人才,这些人接受的教育要有统一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腾飞.《教育的皈依与灵魂的转向——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上一篇:爱国华侨下一篇:定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