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民俗文化旅游

2024-09-21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精选12篇)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 第1篇

1 桂林主要饮食文化产品概况

桂林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 自古为府治之地, 不仅以历史文化悠久、文物丰富、人物俊秀、山水甲天下而驰名中外, 在饮食文化上, 善于吸取南方诸菜系精华, 充分利用本地山珍菜蔬,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味。

1.1 桂林菜系

历史上, 桂林菜曾经同湘菜、粤菜等齐名, 上世纪80年代以后, 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菜得到不断发掘和整理, 逐渐形成了独具风味的桂林菜系。桂林菜集合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 以白果、马蹄、板栗、荔浦芋头、沙田柚、蛤蚧、竹鼠、蛇、鳝鱼、漓江鱼等桂林地方特产为原料或辅料制作。“荔浦扣肉”、“脆皮欢喜”、“生焖狗肉”、“荷叶鸭”“叫花鸡”“白果炖老鸦”“柚针滑鱼丝”“三花醉鸡” (选料是桂林三花酒、三黄土鸡) “马蹄炒鸡球”“桂林竹板鱼”“红扣竹鼠”等都是极具桂林风味的特色名菜。

1.2 桂林风味小吃

桂林风味小吃种类较多, 经桂林市传统风味研究会收集整理出78个风味小吃品种。主要有以马蹄糕、芋头糕、年糕、茯苓糕、白果糕、枣糕、碗儿糕、水糕、发糕、松糕为主的糕点类, 这些糕点多是以糯米、面粉为主料, 配以桂林本地自产的马蹄、白果、荔浦芋头等果蔬产品制成;以桂林酥糖、叮叮糖、琴糖、胡子糖、卷包糖等为代表的糖类, 其中以桂林酥糖最为有名, 据史料记载, 我国武汉三镇和闽南漳浦县杜任镇的酥糖, 与桂林酥糖三足鼎立, 而其中以桂林酥糖最妙, 同时桂林酥糖还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清代乾坤十三年 (1784年) 创制到今天已有250多年历史。

此外还有桂林米粉、东坡肉、混沌、大肉混沌、尼姑素点心、素面、卤腐竹、凉棕、板栗棕、豆蓉糕饭、八宝饭、沙谷米、薏米白果粥、马蹄粉糊、米豆腐、豆腐脑、绿豆沙、芝麻糊、花生糊、油条、糊辣、散子、糖炒板栗、盐脆花生、南乳花生、水字花生、发饼、油炸豌豆饼、汤圆 (桂花汤圆、水晶汤圆、麻蓉汤圆、大肉汤圆) 、油煎面粉鸡蛋糕、搭连、印品糕、印字粑、油堆、油鲜子、油煎大芋头、水糍粑、蕉叶粑、高粱粑。这些小吃的原料都是桂林本地自己生产的, 风味别致, 价格便宜, 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携带。

“桂林米粉”久负盛名, 物美价廉, 是桂林小吃典型代表, 米粉是桂林人的传统膳食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海内外, 米粉本身是没有味道的, 关键在于它的调味品———卤水, 桂林米粉因其调料、配菜的不同, 一般可分为汤粉、卤菜粉、马肉米粉和牛腩粉四大类。在桂林, 米粉店遍布了各条大街小巷, 可以说是五步一家, 十步一店。据统计, 桂林城乡的米粉店铺有两千多家, 较有名气的有:味香馆、石记米粉、又益轩、红鼻子米粉、刘伯娘米粉以及荣贵米粉等。

1.3 桂林少数民族食品

桂林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 不同的民族又有着其独特的民族食品, 如壮族的烤乳猪、芒鸭、白切狗肉、花色糯米饭等;苗族特色饮食:苗家打油茶、苗家粑粑仔、苗家腊肉、苗家甜酒, 还有独具特色的苗家酒俗;侗族的侗家三宝 (酸鱼、酸肉、酸鸭) ;瑶族的油茶、荷包扎等。其中以恭城和龙胜两地的打油茶最有特色, 油茶甜中含苦、苦中透凉、凉中溢香。

2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桂林旅游发展的情况看,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桂林米粉、灵川狗肉、阳朔啤酒鱼、荔浦扣肉、恭城的油茶等, 都已经被旅游者深刻了解到, 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宣传促销上, 由于各种节事旅游活动的兴起, 桂林的美食旅游活动也逐渐有所发展, 例如有桂林市美食节、恭城月柿节、2004年中国桂林国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2007年开始的桂林兴安米粉节等, 这些节事活动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就整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 桂林的专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能把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更是少见。目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文化韵味不足

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没有经过文化的整合和创新, 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机结合, 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 且餐饮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刻板,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 从而导致文化韵味不足, 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

2.2 受外来饮食的冲击严重, 自身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 在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中, 没有将桂林地方饮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和保护, 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 一些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在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 不少餐饮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 盲目地追求食品的多、杂、全, 导致桂林地方口味不地道。如桂林有很多餐馆都推出“粤菜”“川菜”“重庆火锅”之类的招牌, 这就使得桂林地方特色饮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饮食所代替, 地方特色不再, 传统手艺逐渐失传。

2.3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 无法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旅游者要在饮食中获得完美体验, 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 仅仅通过“吃”是不够的, 更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食品的制作过程中, 真正体验到食品制作的乐趣。桂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 饮食旅游的开发多数以提供饮食成品为主, 缺少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 不仅无法让游客体会到饮食制作中的乐趣, 更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利于桂林饮食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饮食文化的宣传。

2.4 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桂林对外的旅游宣传, 基本上以自然风光为主, 对饮食方面的宣传几乎没有。同时, 桂林菜自身知名度不高, 无法与中国知名的八大菜系相提并论。旅游者初到桂林, 因无法获得本地相关特色饮食产品信息, 只能在就餐时往往会受传统观念影响, 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菜, 而不会轻易尝试名不见经传的桂林地方菜肴, 因而也无法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饮食文化旅游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 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 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是以独特的各色食物、饮食程序、方式、规则等为旅游外在吸引物, 是旅游者在参与制作、品尝各色食物的同时, 得到审美的旅游活动。要发展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 首先要做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设计生产出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 让旅游者有所选择, 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首先应该围绕旅游城市的中心, 合理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 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来营造旅游的城市氛围;其次要注意围绕整体旅游产品, 设计配套各具特色的旅游饮食。

3.1 注重挖掘桂林饮食的文化内涵, 突出地方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桂林饮食文化产品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求得可持续发展, 就要注重挖掘桂林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前对其相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 尽量搜集关于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资料, 在设计饮食文化产品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 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

由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各色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这些方面, 还包括饮食器具等。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桂林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 还可以建设桂林饮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按不同内容分区:特色食物区、饮食风情区、饮食器皿区、少数民族饮食陈设区等, 展览区内尽可能用实物做展览品, 并附加相关的文字说明, 同时配有专门培训过的讲解员。让旅游者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 实现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发展。

3.2 增加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饮食产品开发者首先要树立饮食文化产品观, 真正把饮食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开发, 同时在饮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时经营者要根据需要, 以文字说明、口述或者让游客参与到饮食产品的制作中等方式向饮食者介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让旅游者在桂林的饮食生活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让游客参与到菜肴食品的制作过程中, 引导游客享受劳作中的愉悦, 吸引游客学习和实践独具魅力的烹饪艺术。

3.3 打造桂林饮食文化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产品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只具备地方特色是不够的, 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品牌形象。所以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要努力把自己的地方品牌特色品牌打造起来, 首先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让桂林的饮食旅游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然后通过举办各种美食文化节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形象。桂林已经举办过大小不同的各种美食节, 但由于宣传不够, 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食节要有突出的特色和主题, 令人耳目一新, 桂林旅游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 所以美食节要注意结合桂林山水风光等方面定期举办, 以此来让更多旅游者了解桂林的饮食文化。

3.4 加强宣传, 拓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渠道

由于目前桂林地方饮食知名度不高, 所以应该根据桂林当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加大宣传, 尽量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情况, 要全方位的从桂林饮食的独特文化、菜肴的口味、特色菜名艺术、菜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让旅游者首先从菜名上感受到它的新奇, 然后产生品尝的欲望。同时还要从其他方面加大开展对饮食文化产品的宣传, 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和推介, 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 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进行营销宣传。总之, 要扩大桂林饮食文化产品的影响力, 提高旅游者对桂林饮食这个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就要不断创新, 加大宣传, 不断扩大桂林饮食产品的营销渠道。

总而言之, 美食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饮食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 要真正把饮食文化开发成一个专项旅游产品, 就必须加大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因此, 要加大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挖掘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内涵, 促进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 提高桂林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从而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 虽然进行得比较早, 但长期以来扮演的只是旅游产品中的配角而已, 要把饮食文化产品做成一个主题突出的文化旅游产品, 是近年来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桂林主要饮食文化产品的概况入手, 分析了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深度挖掘饮食产品文化内涵、突出桂林地方饮食特色以及加强宣传等开发策略。

关键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参考文献

[1]朱盟芳.桂林老板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周邦, 侯小兰.桂林文史资料第七辑之桂林传统食品概述[M].漓江出版社, 1992.

[3]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3 (4) :118.

[4]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3) :112-115.

[5]韦家瑜, 吴忠军.龙胜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2006 (2) :38-41.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 第2篇

桂林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宗教文化聚观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典型的景区有七星公园的栖霞寺、祝圣寺、尧山景区的白云观、象山公园的普贤塔、能仁禅寺、金山禅院、西山公园的摩崖造像等。尽管桂林市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大力的讲解宣传,很多游客印象淡薄。因此,要发展好桂林的宗教文化旅游,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一、正确对待宗教历史文化

宗教历史文化是中华K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歲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宗教历史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关系,提取其中积极优秀的部分,并使这些优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展现。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有关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坚决杜绝借开发旅游资源之机,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更不允许从事违法乱纪活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开发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也是促使宗教历史文化本身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发掘宗教历史文化中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并积极地推向市场,推向社会,使一些古老却无人知其真价值的东西重放光彩,使其为旅游业发展,为宗教历史文化发展开拓一条新的途径。

二、发掘宗教旅游中的文化因素

当今人们由于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大都向往宗教圣地的清幽、和平的境界。那些以旅游者身份前往宗教名山名寺的人们,并不是真要去皈依宗教,而是去追觅凝聚于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去领略一种在都市环境下很难体会到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宗教历史文化旅游的精髓就在于直接接触和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在普通人看来,佛寺、佛塔、道观、以及其它宗教历史文化固化了的艺术成果固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高深莫测的精神领域的东西更令他们向往。因此,很多到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游览的人都抱着猎奇心理,希槊对出家人的n常生活、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对各种宗教仪式及所包含的意义有所了解。

(一)宗教生活体验和搞好宣传

宗教庙会是一种最有吸引力的宗教活动,也是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方式。栖霞寺、能仁禅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有“浴佛节”,游客如云。如能定期举行诵经、讲法等活动,那么游客就能亲身体验寺庙生活,增加游客对宗教气氛的感受。在法会期间,在寺庙所在景区组织游人与僧众零距离接触,游人便可真切地体味隐伏在青灯古殿里的出家生活,诸如观览僧众n常起居>早诵、夜礼等n常礼仪习俗,这既能满足广大游人的好奇心,又增强人们对宗教知识的认知,让人们能自觉的抵制邪教。各大旅行社要对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进行多元化的促销宣传,如发送融自然风光与宗教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明信片、邮资信封、画册、多媒体光盘和图书等,以扩大其影响力。

(二)展览宗教文物,培训高素质的导游

目前寺庙内珍藏的有些文物未向游人展示,并且寺庙内各种文字注解说明较少,游客每到一处,往往不知其历史和价值。因此如能将有关的文物适当展出、增加详尽的文字注解,既可增加游览项目,又能让游人更好?/解这些寺庙曾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强化宗教寺庙的旅游形象。

宗教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对导游的要求特别严格,除必须具备导游人员基本素质外,还应有较深的宗教知识修养,因此导游人员必须进行宗教知识的学习。在不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前提下,可仿效南岳福严寺、西藏大昭寺的做法,聘请寺庙的僧侣担任最点的讲解员,免费给大?家做导游。作为宗教界的?员,僧侣&寺庙以及周边的景观的理解更深刻、更独特。他们也乐意提供无偿的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董,造福一方。

三、正确开展宗教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活动

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之一,就是与秀美的山水结合,与自然生态相结合。所以在开发宗教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找到与生态旅游的契合点,搞好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由于大城市的生态环境曰益恶化,加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使都市人们渴望到那些淸新幽静、自然生态未受破坏的大自然中放松身心,调节疲惫的身休。因此,生态旅游迅速发展。宗教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借助自身的优势,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注人一股新的活p。但是在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绝不能以发展旅游的名义,做出开山破石、毁坏林木、破坏环境的亊情。要保持旅游产品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在点开发的寺庙(如栖霞寺、祝圣寺)和节日庆典中,要严格控制香客的烧香攢,最好以栽花种树、文明进香等形式取代传统的“烧高香”的做法,这样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在干净的环境中游览观光,也可以减少安全隐患,美化环境。通过景区的标识牌提醒游客检点自己的行为,不做有损于最区环境的事。通过建议游客“惜福”,做到不浪费资源,养成物尽其用、节约资源的4惯。“名山胜地的承要寺#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对这类寺观等宗教活动场所,要精心加以维护,使文物得到良好保管,建筑得到妥善维修环境得到充分保护,使之成为淸洁幽静、环境优美的游览胜地=”.

四、处理好旅游活动与正常的佛教活动之间的关系

要充分意识到宗教中存在葑许多旅游文化开发的禁区,这是宗教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a如果禁区被打开,宗教的神圣性庄严性就不复存在,宗教存在的基石也就动摇。游客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T?扰了宗教传统的iH常活动,对佛寺、莒观的功能和宗教人士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冲击。作为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历史文化具有脆弱性和非商品性的特征,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保存传统文化精华的关系,决不能把建设丌发搞成建设性地破坏。无论是宗教文化主管部门、旅游部门还是寺观的管理部门以及寺观中僧侣、道士、游客罅,都有责任保护已流传了千年的宗教历史文化。因此,在桂林的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既要利用发展机遇,大力开发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同时乂要保证宗教活动正常有发展。

景区管理处应配合桂林城市管理处对业已形成的诸如花鸟虫龟、古玩字画、书刊音像、邮票钱币、风味小吃、休闲等摊点进行整顿,坚决取缔那些无证经营的浮商游贩,尽量减少非佛教旅游商品的摊贩数ift,在较小面积的地方划定摊位,并严格禁止商贩使用喇叭吆喝兜售。

在进入寺庙、宫观之前,导游和领队应强调游客要尊$:宗教宏大场所的规则;同时,宫观、寺庙也要在寺庙大门侧旁树立醒目的“友情提示”标IH牌,以减少在庄严的仪式进行时,游客的相机闪光灯、大卢喧哗、探头探脑等现象的发生,做到封大程度地维护宗教圣地应有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五、改革相关的旅游管理体制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 第3篇

关键词: 文化旅游培育;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

桂林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正是这些旅游资源的支撑使得桂林一跃成为国际旅游胜地。然而,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即便是桂林这样的国际旅游胜地也面临着诸多的意外风险,因而桂林要想在竞争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自身的旅游资源外,还需要加强文化旅游培育,借助于文化旅游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作用

(一)文化旅游培育为桂林旅游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概念,不在局限于单纯的自然资源欣赏上。而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旅游区域一下从国内扩展到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也因此联系在一起,桂林也在国际化旅游业的发展下一跃成为国际上的旅游胜地。每年慕名二来的外国游客多达几十万人,这极大的促进了桂林旅游行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比拼还有文化、习俗的较量[1]。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为了加强桂林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大力的培育文化旅游,借助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的提升桂林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旅游培育赋予桂林国际旅游胜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于桂林的发展而言,文化旅游培育给桂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着力发扬桂林地区的古建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发祥地文化,自此基础上打造红色旅游、红色创意体验。让游客能够在各种文化的浸染下,获得丰富多彩的旅游感悟。这种文化旅游培育模式,除了给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外,还赋予桂林旅游胜地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是今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文化旅游主要的发展方向。

二、 文化旅游培育在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中的应用

(一)桂林文化旅游形成独具的特色

旅游业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的服务业,它既要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求,还需要拉动桂林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旅游业在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桂林文化旅除了单独作为旅游行业之外,还可以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以其他产业的发展来提升桂林文化旅游的生产力[2]。

此外,桂林文化旅游除了當地的历史古文化之外,还有现代的潮流文化,一古一今正好满足游客对文化的多种需求,从而也形成桂林特有的文化旅游特色,同时这也有助于桂林国际旅游文化胜地的竞争地位的提升。尤其是在当今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当中,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多数依赖于桂林文化和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也是这特有的桂林文化特色,才促成了桂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1、强化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对现有的文化进行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一种行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借助于高科技的手段应用,实现网络化的文化创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应用,是为了满足桂林旅游业多重发展需要,丰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产业发展。

2.历史遗留文化和潮流文化等多项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培育是指以借鉴传统文化、追寻文化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文化培育。桂林作为国际旅游文化胜地,在寻求文化享受文化的过程中已经是当前旅游业的风向标[3]。桂林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因为桂林旅游涉及范围广,应用的文化知识较多,而且还不断有新文化的融入,因而桂林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新鲜活力的新兴产业。如今的桂林文化旅游包括多个文化旅游项目。比如,历史遗迹、民族艺术、现代建筑等内容。这些文化旅游项目中涉及到的不仅是历史文化还有现代的潮流文化以及异国文化,因而涵盖内容较多,几乎囊括了所有与之相关的产业。虽然,文化旅游产业,是近几年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但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到来给桂林旅游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如今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所涉及到的产业融合也更加广泛。如今桂林的文化旅游已经成为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人们在旅游当中也可以获得多种精神层次的满足[4]。以上表明,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应用,就是以旅游企业的经营人员,发展多项文化、休闲娱乐方式,使桂林国际旅游文化胜地的旅游者可以在桂林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的各项文化活动。

结语:

综上所述,桂林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旅游区域,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国内的旅游景区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随着时下全球一体经济化的发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要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单独依赖于桂林山水是远远达不到市场的竞争需求。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桂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还为桂林的旅游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菲,粟维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之文化旅游培育[J].社会科学家,2014,(7):89-93.

[2]亢琳.桂林宛田瑶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学术论坛,2011,34(6):139-143.

[3]黄月玲.基于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桂林刘三姐茶园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799-20802.

[4]黄春丽.桂林文化旅游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机遇[J].科学与财富,2015,(4):390-390,391.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 第4篇

桂林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明显跟不上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提高,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尝试分析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措施。

1 相关概念分析

1.1 体验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

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书中首次提出了“体验经济”这个概念。体验经济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最新的经济发展浪潮。换个角度来说,体验经济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一样是生产力发展与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相互作用的产物[1]。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基础上,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与推动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服务的内容,如设计、研发、软件、咨询、会展策划、印刷包装等,也涉及消费性服务的内容,如信息、文化艺术、时尚消费和娱乐等[2]。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在于:第一,知识和文化艺术含量较高,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社会中的不断更新的注意力要素,并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需求导向。第二,既依附又独立,它既分散于各个传统行业中并以之为载体,又可以脱离原有的生产、销售企业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被完全剥离出来,以创意服务的形式进入到外包服务领域。第三,高附加值与高风险并存,它聚焦于各行业价值链的高端,通过创新获得高于传统营利方式的回报,但由于本身的开创性、扩张性和投机性,又使其发展前景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

1.2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和延伸,也是对旅游策划下的广告、节庆等旅游文化产品和活动的产业提升。在旅游活动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今天,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特”,注重体验参与的特点日趋增强,在创意理念的引导之下,将智力因素和思想的火花与原有的资源完美结合,通过重组、整合原有的静态旅游要素并加以模型化和动态活化来重新定位和推出,可以进一步增强原有产品、服务的体验性和吸引力,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并充分彰显旅游的魅力[3]。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除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一般性特征之外,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基于创意元素与旅游元素的完美融合。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依托于旅游元素的感知度、服务性和创意元素的新奇度、体验性,并在双方相互渗透的基础上,通过“创意火花”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搭建桥梁,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与科技、文化、艺术、生态等多个领域的产业要素在产业链的高端有机整合。第二,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较之传统的旅游产业而言更加注重探究旅游者的潜在需求与深层次需求,针对旅游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和产品的体验性,为旅游者提供更为明显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将创意产业原有的高端科技产品通过娱乐、休闲、游戏以及旅游资源静态活化等方式引入到大众旅游者的身边,进一步增强了创意成果的互动参与性与传播、推广力度。第三,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连带效应。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涵盖了传统旅游产业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业要素和创意产业中核心的科技要素,而且由于其与国际先进理念的紧密结合,将进一步带动更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连带效应和宣传连带效应。

2 创意产业与体验经济的关系分析

2.1 体验经济是创意产业发展的综合概述和时代特征

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提就是在于顾客需求层次的提高,并显化在体验层面,创意产品正是满足于顾客这种需求层次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行业,它的出现又将使得满足顾客需求更加专业化,进而构成体验经济条件下的主要支撑经济部门。没有体验经济形态的价值变迁就不会出现创意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

2.2 创意产业将具体化和深化体验经济

任何经济形态的出现总是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的高度概括,也许一个时代我们对于经济形态的概括可以有多种,但是一个时代总有个别产业或者几个产业是被大家公认为这个所在时期的主要产业。创意产业的萌芽可以追述到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但是一直未能走到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位置,就在于社会发展经济水平达不到体验经济状态要求,体验还没有走向需求的重要舞台。当一种经济形态出现后往往会成为政策制订关注的焦点,并给予大力支持。反过来支持了产业的发展。

3 桂林发展旅游文化创意经济产业的优势

3.1 独特的休闲娱乐氛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桂林是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在2007 年被《小康》杂志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名列第三位。桂林地区聚居着壮、瑶、苗、侗等28 个少数民族,淳朴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桂林旅游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魅力。桂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淳朴而浓郁的民俗风情也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3.2 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

桂林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长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桂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拥有较为有利的基础条件。桂林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藩城和南方重镇、近代革命运动的重要城市,再加上特有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是其它历史古都城市不能替代的,这也正是桂林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的价值和内容。

3.3 巨大的市场需求机遇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预测,到今年年底,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 000美元。按照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就进入了文化旅游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这个“门槛”,人们对文化旅游的消费就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人均接近或超过5 000美元,就会出现对文化旅游消费的“井喷”阶段。

3.4 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的示范效应

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其核心产品《印象·刘三姐》实景剧场,依托秀丽的漓江山水实景,以刘三姐为文化创意主题作为引力源,赋予原本较为模糊的山水自然之美以明确的、集中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主题形象[4]。先后获得首届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奖,首届文化部创新奖,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中国乡土文化艺术特别贡献奖。该产品大大提升了桂林旅游的文化品位,成为桂林旅游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标杆,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4 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制度和政策供给不足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多属于知识产权领域内容, 其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制度体系支撑, 尤其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主。另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多方面优惠政策支持。目前桂林市关于创意产业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还没有专门支持创意产业的优惠政策出台。

4.2 生存环境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投资作为保障。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企业生存环境不够良好,近几年来破产率过高,使得民营资本不敢大胆进入,不敢做规模性的投资,导致整体上投资不足。

4.3 创意产业人才不够

人才是产业发展之本,而了解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的专业人士与创意人才的沟通与合作则是推动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目前专业从事旅游创意的复合型人才与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缺口。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够的弱点。

5 基于体验经济的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略

5.1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

任何产业在培育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但桂林文化创意旅游业至今没有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的旅游扶持政策。应尽快制定出台鼓励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奖励政策,以加快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伐。

另外桂林市政府要加大对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相关的重点项目,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民间资本对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和开发。同时,桂林各区县也结合各自产业优势和功能定位,投入相应配套资金,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区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5.2 遵循市场规律,注重品牌经营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经济产业,市场是任何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因而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桂林旅游创意产业建设与发展的策划应是从旅游市场的需要出发,避免盲目性的“跟风”,避免不问桂林旅游产业的客观实际,不问旅游市场客观需求的实际,盲目的“照搬”、“克隆”与“复制”其他城市成功的旅游文化创意项目而造成桂林资源与财力的巨大浪费。

品牌也是创意,品牌的形成蕴涵着在创建过程中的品牌智慧。桂林建设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不可忽视已形成的桂林旅游品牌的发展,发挥旅游品牌在构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带头作用。“桂林”已成为广西省的旅游品牌,乃至国家的旅游品牌。需要用“桂林” 旅游品牌去带动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5.3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结构层次

目前,桂林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并不高,尚处于成长期。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要求桂林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促进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使得桂林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向国际化旅游创意城市靠近。在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应积极调整产业内部的结构层次,积极提高技术含量,争取国内甚至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5.4 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创意教育

在推进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高等院校设立旅游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重点支持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内部基础较好的专业和科研组织。要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如专利激励、产权激励等,同时在住房、落户等方面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和留住旅游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

构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进行一个旅游文化创意的教育,提高桂林旅游产业管理者、旅游企业经营者的文化创意意识和文化创意能力,需要推行文化创意的原则,探索对传统的、固有的发展与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与突破,对现有的旅游产品与旅游项目进行文化创意深化, 使之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构建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摘要:桂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具有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体验经济是一种最新的经济形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和体验经济关系紧密。本文主要研究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桂林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略。

关键词:体验经济,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

[1]派恩,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89-190.

[2]魏晓霞.文化创意产业开拓旅游新空[N].中国旅游报,2005-05-31(4).

[3]傅首清.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挑战[N].科技日报,2009-01-15(3).

桂林旅游总结 第5篇

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同行五人于2015.1.1乘坐公司汽车前往桂林,正式开启了接下来的桂林二日游。

一、旅游经历

早上8点,我们集合完毕从冷水滩出发,一路上便对桂林的山水风景、人文地理进行着讨论交流,不知不觉便到达了桂林市阳朔县。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对这被人们赞为“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阳朔风光充满着期待。经过简单整顿,我们在下午2点左右来到了旅游景点第一站:金水岩岩洞。进入溶洞,我们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欣赏洞内的瑰丽风光。洞内钟乳石雄奇突兀,纵横交错,道路也是婉转曲折,回环叠生,高兴的我们拿着手机不时地拍下那些独特的岩溶风貌,感受这纯天然的喀斯特地貌风格。

在穿越了横通三座大山的金水岩地下河水晶岩洞后,我们向着那充满刺激与挑战的下一站进发——攀岩。到达目的地,同行的两位女同事难以抑制那勇攀高峰的心,毫不犹豫地说道要一试攀岩。经过一番准备与指导,她们来到了攀岩石壁脚下准备向上攀爬。只见她们小心地向上爬去,或是用手扣住石缝,或是用脚蹬踩岩点,每向上攀爬一步都需多番尝试,格外留神,我们在下面望着她们,也不时地为她们加油鼓劲。在她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到达了最高点,当她们面向我们大声呼喊,并挥舞手臂时让我顿时产生出对她们身上那坚强勇敢精神的佩服。

高兴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攀岩后已临近天黑,于是我们就乘车赶往桂林市中心,准备接下来在桂林游玩。

第二天我们便早早地吃过早餐,准备去游漓江。来到码头,各式各样的游船便进入我们的眼帘,进入所选游船之后,环顾四周,我们感受到了漓江的美,一种静谧而又雄壮的美。随着游船的缓缓前进,平静的江面泛起一道道涟漪,跟随涟漪消散的方向,我们的视线也望向了远方,只见远处的山峦或孤峰独立,或连绵起伏。不同的山峦形状、特点也各不相同,有的似蹲坐望江的猴子,有的似准备展翅腾飞的雄鹰,有的似深思的老人,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当然,最著名的莫不过为人熟知的象鼻山了,当我们行近象鼻山时,游客们也竞相拍照留念。桂林山的独特秀丽,漓江水的清澈静谧共同造就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充分享受桂林山水给我们带来的美感之后,我们准备去体验另一种乐趣——尧山索道。吃过中饭,兴致正高的我们经过40分钟的车程后来到了尧山索道。通过乘坐索道,充分感受到了尧山高大雄浑的壮阔,站在山顶俯瞰群山更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之感。下山时我们体验了滑道,通过自己掌控加速,减速,乐趣颇多。乘坐索道、滑道,这是放松与刺激的完美结合,也使尧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一起相互映衬,融为一体。

二、旅游感想

为期两天的桂林旅游在2015.1.2下午5点回冷水滩的途中美好结束。在这两天中我们除了欣赏到了桂林的美丽风景,感受到出游的欢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 第6篇

摘要:旅游宣传画册的翻译有其特殊性,本文运用文化翻译观的有关理论对旅游画册的文化信息翻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文化翻译理论;旅游宣传画册; 翻译原则;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引言

进入21世纪,国际旅游业已经从简单的度假或者观光旅游阶段发展到文化旅游的新时期。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更期望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桂林风景秀丽,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是世界旅游组织向全球首推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欧美旅游者到中国的首选旅游目的地。目前,桂林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如果要想在国际旅游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进一步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就必须做好对外旅游宣传。而旅游宣传画册的英译便是重中之重。如何使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宣传画册的英译更加规范,更能容易被国外参会人员接受和喜欢,从而促进思想各文化交流,扩大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反思和研究。

一、文化翻译理论

传统上,翻译被认为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活动。20世纪70年代左右,文化研究开始在西方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兴起,翻译活动逐渐从过去的“重文本和语言”的静态系统,开始向“文化研究”转向。翻译研究更加细致地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码转换,更加注重对文本的研究。1990年,“文化转向”的倡导者苏珊·巴斯纳特(Susan Bassett)在《翻译.历史.文化》一书中提出了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發展方向。她认为: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为基本单位,而不能只注重文本层面;第二,翻译不仅是文本间的纯语言解码的语言结构转化,而且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第三,翻译的本质就是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功能的等值;第四,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文化翻译应遵循“文化传真”的原则,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和风格,即把原语文化信息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

二、旅游博览会宣传画册的翻译原则

旅游宣传画册的翻译是以国外普通旅游者为对象、以传递旅游信息为主要目的、十分重视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文本翻译。

三、旅游博览会宣传画册的翻译技巧

旅游博览会宣传画册中的文字材料题材丰富,语言生动,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在翻译旅游博览会宣传画册时,译者不但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还要

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在翻译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性,特别是旅游文化的不同之处,才能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旅游文化的特点,同时不会引起误解。

3.1音译或直译

宣传画册中出现的带有人名或地名的景点基本都是由“专有名称+通名(种类名称)”构成。而且专有名称最能体现景观的独特之处,反映当地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由“专有名称+通名(种类名称)”这类景点时最好采用音译的办法,尽可能保留景点特有的文化内涵。如:“漓江”应译为“Lijiang River”,“灵渠”译为“Lingqu Canal”,“木龙湖”译为“Mulong Lake”,“桂海碑林”译为“Guihai Steles”。但对于具有明显特点的、能够反映当地来独特的文化或者自然地理特征的景点,则适宜用直译。如:“象鼻山”应译为“Elephant Trunk Hill”,“月亮山”译为“Moon Hill”,“骆驼山”译为“Camel Hill”。

3.2音译加注释

对于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点,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来翻译。这样既可以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又可以通过释义来帮助译语读者理解异域的文化。如: “七星岩”的名字是取自天上的北斗七星这一独特的文化寓意的, 因此“七星岩”译为“Qixing Cave (Seven-star Cave)”会更好保留这一文化特色。“龙隐岩”译为“Longyin Cave (hidden Dragon Cave)”会更好,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有很重要的文化内涵,表示吉祥和权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却表示邪恶和灾难。

3.3变通

有些旅游景点专有名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或性质,英译时需要变通,采用译文读者比较熟悉的方式来表达。如:“文庙”应译为“Confucius Temple”,“广寒宫”译为“The Moon Palace”,“世外桃源”可以译为“Shangri-La”。

3.4增词释义

在旅游宣传画册中有很多人名、地名、民间传说和风土人情等都是中国文化特色的,在西方文化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因而,译者可以采用增词释义的方法对宣传资料中的有关词语增补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方便译语读者了解相关情况,从而理解中国文化。如:

1)石洞和寺庙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译文为:In stone caves or Buddhist temples there are “16 Arhats”, “18 Arhats” or “50 Arhats”. The arhats is a Sanskirt term which means a Buddhist who has reached the stage of enlightenment.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 第7篇

长久以来,西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旅游文化资源缺乏发掘利用创新意识。除了《梁祝》《白蛇传》《刘三姐》《阿诗玛》《阿凡提》等少数几部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影视作品被旅游演艺界创编成功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创新发展之外,其他大批经典的民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民歌、长诗、史诗等文学艺术作品,依然沉睡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等数量庞大的原始文献资料库之中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真正将之转化成为宝贵的旅游文化创新资源加以创新成为社会、经济、文化效益巨大的旅游文化创意经济产品及其产业。远没有上升到集聚化、规模化、产业化创新创意发展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广西桂林市“古东瀑布景区”,地处漓江东岸一个壮族村落边缘,原来只是桂林市诸多旅游景区中一个很不起眼的乡村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但是,经过十年时间不断创新发展,目前业已建设成为国家AAAA级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是目前桂林市发展最快的民营特色旅游景区。景区占地面积8220.83亩,2010年游客量80余万人次,年经济收益约7 000多万元。目前已初步建成森林瀑布亲水区、森林文化游憩区、森林观光游览区、森林娱乐体验区、森林湖泊风情区、森林瀑布休闲度假酒店区和森林徒步探险区等旅游功能区,周边壮族乡村观光农业区、森林草地跑马场和森林高尔夫练习场等项目正在配套筹建发展过程中。景区内溪谷、森林、瀑布、亲水、游憩、生态、拓展等旅游资源,通过攀瀑、穿林、溜索、吊桥、滑道、节事、娱乐、探险、科考、美食、娱乐、文化等旅游项目活动,得到了较好地开发和利用。同时,景区的环境改造、生态建设、项目拓展和文化建设,也被提升到了新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加以认识和研究。公司试图采用壮族森林神话、童话等民间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实施创新创意并采用高新生态及相关信息科技手段,提升其科技含量和文化水准,彻底改变壮族历史文化特色魅力不足,高端新型特种旅游产品缺乏,森林生态高新科技利用率低下,旅游淡旺季波动现象明显,旅游商品购物消费程度不高,休闲度假等过夜住宿游客明显偏少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产业合作发展机会不多等问题,快速将古东瀑布景区转型提升发展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区。

类似桂林古东瀑布景区的地方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根据创意经济理论原理,[2]根据相关机理、模式和路径,[3]吸取迪斯尼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资源,经过“隐性文化有形化,有形文化景观化,景观文化动态化”转换思路,经由以下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发展新型特种民族旅游文化创意产品,逐步建设完善特色独具的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即可获得强大的创新发展动力和广阔发展空间。

一、通过“地名文化阐释法”透彻整合产品形象特征

民族语传统地名,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信息载体,也是最为形象直观的“旅游形象代言人”,抓住地名积淀深厚的语音语义及其精神内涵,旅游景区景点形象特征豁然开朗。根据语言文化考证,“古东”为当地壮语地名,“古”即老虎、溪谷或山谷;“东”即森林或山林,意为“有森林老虎的地方”或“森林遍布的深山溪谷”。“古东”地名,不但说明这里是原汁原味的壮族传统聚居地,而且原来是溪流淙淙、瀑布连绵、森林遍布、鸟兽众多、老虎出没,生态环境都非常良好的地方。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古东瀑布景区周边村落依然聚居着以秦姓为主体的以稻作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没有完全汉化的壮族,占地面积达两万多亩的古东瀑布林区是周边村落的主要水源林地,这里树木参天,枫林如火,鸟语花香,溪流瀑布连叠,青山绿水明净清幽,村民祖祖辈辈流传着各种各样有关“雷王”、“布伯”、“洪水”、“森林”、“老虎”、“猴子”、“青蛙”、“山怪”、“人熊”、“人家”、“山神”、“花婆”、“芭蕉精灵”、“竹王将军”等民间神话传说和奇妙生活故事,构成了壮族黑森林文化非常完整的结构体系和时空序列。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古东”之外,其他地名、物名具有同样重要的文化信息和创新开发价值,认识到这一点,深度挖掘并巧妙整合古东瀑布景区现有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和壮族黑森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创意研发原创独有、特色鲜明、内涵深刻、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并逐步衍生发展形成产业,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通过“民间作品分解法”实施系列化景观设计

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景观场景,往往能够反映出地方民族最鲜明的景观特征和文化内涵。在黑森林神话和童话中,老虎是壮族“天界(雷王和青蛙等)、地界(布罗陀和布伯等)、水界(龙母和龙王等)、幽界(老虎和猴子等)”四界宇宙观念中的“幽冥之王”,民间大量存在《老虎和青蛙》《老虎和水牛》《猴子和青蛙》《猴子和老虎》《杜鹃鸟》等童话故事流传,其情节生动、妙趣横生,意涵隽永。这些以老虎、青蛙、猴子、人熊、芭蕉精灵等为主角的壮族黑森林童话与古东瀑布森林公园的情调氛围极为贴切,是体现古东瀑布森林生态特点的精神灵魂所在,也是提升古东瀑布文化内涵和旅游魅力之所在。童话中的经典情节场景,如“森林小屋”、“人熊捉鱼”、“人熊敲门”、“险遇人熊”、“人熊娶亲”、“南瓜滚人熊”、“蛙虎比跳”、“老虎背猴子”、“芭蕉精灵”、“群蛙争鸣”等,可以设计成为新颖奇特的橡胶、塑胶、木雕、根雕、壁挂、动漫等生态仿真景观艺术品,有情节、成序列地巧妙布置在森林、瀑布、溪河、水潭、岩石、草地、饭店等处,成为极具创意性的旅游景观景点。

三、通过“梦幻情境营造法”组织渲染民俗信仰活动

旅游景区景点的最大魅力不只在于点景造景,而在活态化、情景化和体验性的旅游活动项目设置和景区景点的梦幻情调氛围。在壮族神话传说中,人伦始祖姆六甲和人文始祖布罗陀都是天地万物和森林草地之间的智慧之神、创造之神、宽容之神和美好之神。智慧之神布罗陀,神通宇宙万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雷王、蛙神、布伯、龙王、龙母、老虎、乌鸦等,都是布罗陀根据人类特定需要和动植物所应有的特性而有序创造安排的;花神姆六甲在花海中裸体诞生,并制造了人间万般花童并赋予他们男女性别,成为万众敬仰的生育和爱情之神,民间“起花楼”、“接花婆”、“挑花篮”、“抬花轿”、“游花神”、“架花桥”、“抢花炮”、“唱花歌”、“演花灯”等传统民俗活动,皆源于此。这些与天地万物和山野森林密切相关的文化,都可以通过挖掘整理、创意生成和巧妙组织,建构成为古东瀑布森林生态文化区文化创新的来源本底。也可以按照“螟蛉子钻爆宇宙”、“布罗陀降生人间”、“姆六甲花海诞生”、“四界宇宙分野”、“花神幻境世界”等神话传说序列布景造景,使之构成时光倒流、宇宙诞生、人类繁衍、生机勃勃的奇妙家园幻境之感。

四、通过“情节故事转换法”展开娱乐项目策划

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多数是由巧妙构思而成的情节故事组合而成,用以表情达意并表现历史生活现实和奇妙幻想世界的神奇美妙。壮族民间文学艺术经典中的《人熊姑爷》《人熊外婆》《田螺姑娘》《老虎和青蛙》《老虎和水牛》《猴子和青蛙》《九头老鹰》等森林童话故事情节曲折婉转、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都可以通过情节分割、转换再现等现代景观设计手段、娱乐项目创意技术,将童话故事中最为风趣幽默、妙趣横生、美轮美奂的情节内容及其场景道具描写,创造性发掘研制成为男女老少不同年龄段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娱乐设施设备和旅游娱乐体验项目,巧妙策划如“智圣飞船”、“群蛙争鸣”、“老鹰飞索”、“南瓜滚熊”、“人熊吐娃”、“棒打人熊”、“劈杀九头鹰”、“田螺变美人”、“软体螺姑娘”等一大批新型特种旅游设施设备及其主题娱乐产品。这些设施设备和主题原料产品应当与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特征保持一致,尽可能使用新型、环保、生态材料并创造性使用声、光、电、磁等感应、控制装置,将其转化提升成为拥有独家知识产权的时尚游戏娱乐体验文化产品。

五、通过“创新创意研发法”创造新型旅游商品

文学艺术旅游商品,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经济收益效应的旅游体验服务消费对象,市场前景巨大。其中,民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儿歌、童谣、史诗、长歌等传世作品数量惊人,而且充满地域民族历史文化风情和独特艺术魅力,创新创意发掘的潜力无可限量。然而在我国,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转换生成的旅游购物商品还相当少见,他们往往通过民间剪纸、木刻、皮影、木偶、神像、木雕、布贴、刺绣等形式出现在民间社会生活之中。壮族系列森林童话故事的“人熊姑爷”、“人熊外婆”、“田螺姑娘”、“老虎和青蛙”、“老虎和水牛”、“猴子和青蛙”、“九头老鹰”等角色造型、故事情节都可以创意衍生发展出无以计数且别具一格的文学艺术旅游商品,通过现代技术做成塑胶、硅胶、电子、语音、影像、壁画、烙画、动漫、陶瓷、陈设、装饰、用具、文具、玩具等现代工艺技术产品,不但可以极大丰富景区景点的旅游购物商品种类,提升文化氛围,增强文化内涵,而且还可以带动景区周边村民积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这些产品。其前提是这些产品必须先由景区、公司、园区等旅游文化创意基地组织人才队伍实施创新设计和创意开发,并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个人或单位授权限量生产和出售。所创新创意研发的系列文化艺术旅游商品一旦投入到景区景点周边社区设施批量化和专门化生产和销售,即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社区村民与旅游景区长期因土地占用和经济利益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诸多矛盾冲突问题,形成基地、创意、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良性循环发展的产业态势。

六、通过“影视动漫演绎法”创编演艺娱乐产品

民族旅游景区景点普遍存在过夜游客不足问题,演艺娱乐旅游项目创新开发是增加过夜游客的最佳手段之一,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就是最好的成功范例,每年为阳朔带来的过夜游经济拉动效应至少5亿元人民币,其本身的品牌价值估计已达10亿元人民币。而演绎娱乐旅游产品创新创意开发的最佳创意源泉就是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桂林古东瀑布景区的淡季过长,过夜游客量严重不足,急需创新开发淡季和夜旅演绎娱乐项目。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壮族森林神话、童话系列创意资源,经过精心策划、设计、创编、排演并加上影视动漫技术处理,即可成为激动人心的淡季和夜游旅游产品,大量吸引入境、国内和本地游客前来观赏、体验、娱乐消费。目前,可以用于森林童话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绘画技术、塑胶技术、芯片技术、信息技术、光电磁人体感应技术、数字雕造技术、动漫网络技术、数字成像技术、水幕投影技术、水体雾化技术、影像音效技术、灯光造景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多有现成的技术产品可供借鉴和使用,只要将古东瀑布南国森林童话与之有机整合,相关系列技术产品的创意开发就不算是太困难的事情,而且投资规模相对于具有相当实力基础的景区来说并不算大,效益却可成倍甚至成数倍地增长。目前桂林古东瀑布景区的演艺剧场,可将水幕电影、3D视频、网络漫游等技术引入其中,只要处理好森林瀑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现代科技利用之间的融合关系问题,即可将其打造成为桂林市、广西区,乃至全国性的顶级森林瀑布文化创意旅游景区。

七、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法”塑造旅游新形象

民族旅游景区景点要想引起游客市场的广泛关注,除了创造性开发新颖独特的旅游产品,更要采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实施旅游景区景点形象塑造和形象宣传。现有的壮族森林神话和森林童话就是最好的宣传创意策划对象,如果能够将《人熊姑爷》《青蛙与老虎》等任何一个童话故事创编开发成为动漫影视产品,即可实现最深刻最广泛的信息网络媒体宣传效果。如果将桂林古东瀑布景区,同时建设成为壮族森林童话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森林瀑布、森林童话、森林生态、环保低碳、动漫科技和网络漫游实施网络信息化传播,必将成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重大产业示范点,届时参观学习、会议交流、考察研讨、追新探奇等旅游人群将源源不断而来,对外影响力激增。

综上所述,如果单就桂林古东瀑布景区而言,将来的创新发展道路,应当是“森林瀑布+森林童话+科技动漫”所形成的新型特种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其中,森林瀑布是其本底,不可撼动或偏废;森林童话是其内涵,必须深挖善用,不可视而不见;动漫科技是其手段,必须与生态、环保、低碳相得益彰,不可杀鸡取卵、盲目扩张。放大到全国民族旅游产业未来十五年的长远发展来考虑,重视并创造性发掘利用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快速走上“自然人文景观+民族文学艺术+科技动漫影视”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然之路。

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具有无限伸展力和无限创造性的创新创意文化产品,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本身就说明了其语言文化艺术魅力的无穷而巨大。民族民间优秀经典的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笑话、寓言、史诗、长歌、童谣、儿歌等艺术形式,是民族旅游文化创新创意的最佳突破口和爆发点,需要与现代高新技术融合,在个人创新创意灵感之下,向现代时尚旅游市场需求目标扩散推进,衍生拓展出包括景区景点、建筑艺术、美食服饰、文具玩具、演艺娱乐、手工制品、影视动漫、互动软件、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可以无限度延伸的创新创意发展空间,是可以产生千亿元社会、经济、文化效益的重大文化创新创意产业。我国传统的民族旅游文化产业需要创新创意发展理念引导,其旅游规划设计理念和思路需要及时更新调整,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人才队伍必须与旅游相关企业相互联合,充分发挥资源发掘、理论研究、研发生产、创新探索、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创新实践的领先带头作用,重视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及其现代转换技术的强大创新创意作用,使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有目标、成系列、健康良性循环发展。

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不能光靠一时一地、一景一区的人才储备、技术力量和资金实力进行简单改造、转换提升或独善发展。必须借助地方政府、省区政府、中央政府、社会资本力量和国内外专家及技术人才力量的全面投入并产生多重有机结合,才能将民族旅游文化创意经济产业做强做大。国家中央政府和西部省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旅游文化创意经济产业发展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重大科技立项、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创新发展、旅游改革发展、实验试点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和创意企业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和专项资金支持,以大视野、高起点、大旅游、内涵式、高科技、产业化、集群化、可持续等理念,将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锐意创新发展成为可以抵御外来竞争,确保文化安全,保证边疆稳定,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文化综合效益的重大产业。

摘要:通过对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景观环境的创造设计、家园梦幻的情境设置、娱乐项目的产品研发、动漫影视的创新创意、旅游商品的基地建设、网络宣传的策划推动,可快速形成集聚化、规模化、衍生发展和扩散力强大的民族旅游文化创意经济产业体系,推动产生千亿元的社会、文化、经济综合产业效应,最终实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及其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和创新保护目标,并获得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提升转换和民族文化旅游创新繁荣的永续发展活力。

关键词:地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旅游产业,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明甫,金星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77-196.

[2]易华,诸大建.创意经济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6,(9):91-93.

桂林的旅游资源 第8篇

桂林位于东经119°36′-111°29′, 北纬24°15′-26°23′之间, 北、东北与湖南交界, 西、西南与柳州地区相连, 南、东南与梧州市、贺州市接邻。从全国范围看, 桂林靠近广东省、港澳和东南亚, 国际交往便利;北近江浙两湖发达地区, 国内经济交流方便,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桂林离海洋不远,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950毫米, 年平均温度19.3℃, 最冷月 (1月) 平均气温为4℃-8℃, 最热月 (7月) 平均气温为27℃-29℃, 可谓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说:“五岭皆炎热, 宜人独桂林。”桂林地处中国岭南山系的西南部, 平均海拔150米, 遍布全市的石灰岩在亿万年的漫长岁月里, 由于雨水的溶解、风化和剥蚀, 逐渐形成了众多奇特的峰林、峰丛和孤峰以及地下溶洞、地下河等。风景秀丽的喀斯特 (岩溶) 地貌, 被许多外国岩溶学者称为“世界喀斯特的首都”。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三山两洞一条江”旅游热线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大量游客, 如痴如醉的游人, 欣赏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岩溶景观, 浏览“百里画廊”漓江, 参观灿烂名胜古迹, 领略民俗风情。真是慕名而来, 尽兴而归。

一、奇特秀丽, 婀娜多姿的山

桂林四周青峰环绕, 东、北及东南部地势较高, 中部及西部地势较低, 市区则坐落在岩溶盆地之中。盆地两侧和中部, 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构成的峰林和孤峰。这些山峰, 拔地而起, 巍峨多姿, 青翠秀美。有的亭亭玉立, 飘云腾雾;有的连绵起伏, 奇峰一片;有的伏地而卧, 像狮、像象、像老人、像骆驼……形态栩栩如生。如独秀峰、伏波山挺拔矗立, 似擎天一柱;叠彩山似锦缎堆叠, 西山山石棋布, 峰峦竞秀;象鼻山宛如大象饮水;驼山似骆驼昂首远眺;穿山、月亮山如明月高挂;书童山、老人山像书童、仙翁……山体形态奇异生动, 处处风光明媚, 给人以一种奇特的感觉, 宋代诗人范成大说:“桂山之奇, 宜为天下第一。”

二、蜿蜒明净, 如情似梦的水

水, 是桂林的血脉, 是桂林的灵魂。整个桂林城的四周都围绕着水, 桂林人谓之为“两江四湖” (漓江、桃花江、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 。桂林这块浸在水中的软玉, 处处扑鼻而来水的丰盈的味道。象鼻山前, 静静的漓江水和清幽的桃花江在这里汇合;叠彩山下, 木龙湖波澜不惊, 涟漪淡淡;老人山脚桂湖清澈如练, 绿水妩媚;阳桥两侧东为杉湖, 西为榕湖, 繁花似锦, 碧波涟涟, 宛如镶嵌在城中的碧玉。漓江是桂林水的精华, 她犹如一条柔软透明的绿色绸带, 自北向南穿桂林城而过, 萦绕于玉笋瑶簪般的群峰之间。唐代诗人韩愈描述道:“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漓江河道迂回曲折, 河水时而傍山流转, 时而流经宽谷。江水忽而湍急, 水声轰鸣, 船只倏忽而过;忽而缓慢, 水面平静如镜, 群峰倒影江中, 恰是“分明看见青山顶, 船在青山顶上行”。

如今两江四湖纵横桂林市和城区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集体, 形成襟江连湖, 山水相融, 山环水绕, 斗折蛇行的环城水系。清水荡舟, 叠彩飞瀑, 宋街连城, 座座新桥, 各呈异彩, 清澈湖水, 倒影奇峰, 双塔映月, 船闸游舟, 为甲天下之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三、瑰丽壮观, 神秘莫测的洞

桂林最令人神往的美妙景色是岩溶洞穴。这里是世界喀斯特地形最典型、最丰富和最集中分布的地区, “无山不洞, 无洞不奇”, 已发现人可以进入的岩洞有400多个。有的洞中有洞, 洞洞相连;有的上下贯通, 纵横交错;有的流水潺潺, 可以泛舟;有的大如厅场, 可供跑马。个个都是妙趣横生, 奇丽多姿, 神秘莫测的世界, 仿佛鬼斧神工成就, 荟萃国内外洞府所有景物之精华。仅有名的岩洞就将近100个。如白龙洞、水月洞、还珠洞、龙隐洞、穿山腹洞等“虚秀”奇美;特别是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的芦笛岩, 千奇百怪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构成了异彩缤纷, 气象万千的景象。“第一洞天”之称的七星岩, 附会了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壮族歌仙刘三姐对歌、猪八戒寻找孙悟空、女娲补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叶公好龙……不由得使人遐想联翩, 如痴如醉。

近20年先后开发的漓江冠岩、荔浦丰鱼岩、兴安世纪冰川大溶洞等等都深邃高大, 幻若迷宫, 迅速传为世界级名洞。1999年开发的银子岩, 距桂林市中心85公里, 属于堪称甲桂林的阳朔风景区域内, 洞中形象各异的石柱、石塔、石幔、石瀑构成世界岩溶艺术万般奇景, 洞内“三宝” (佛祖论经、独柱擎天、混元珍珠伞) 、“三绝” (音乐石屏、水镜倒影、银子钻石) 发育完整, 独领风骚, 被法国地质岩溶专家誉为“世界溶洞奇观”。洞外自然风光恬美迷人, 被游人们称为“诗境家园典范”。

四、丰富多彩, 妙趣横生的民俗风情

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令人神往, 而且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也让人迷恋。桂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 逐渐演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话”。封建科举时代桂林话被定为“南方官话”。

这块山清水秀的土地上居住着壮、瑶、苗、侗四大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服饰、居住、节庆以及民族歌舞方面都呈现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服饰中上衣多以无领对襟、大襟和斜襟为主, 下身则是宽口平脚裤、短裤或百褶裙。工艺精细, 衣裤上的领口、襟边、下摆、袖口、袖间、裤脚边都镶着花边。花衣、彩裙、头巾、腰带、围裙等都绣着各种构思奇特的花型图案。房屋建筑以干栏式为主, 它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建筑文化, 房屋材料以木、竹为主, 采用榫卯结构, 不用一钉一铆, 屋顶铺木皮或瓦。房屋分三层, 下层堆放杂物, 关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为谷仓。壮族以麻栏木楼为主, 瑶族以纯木结构的半边楼为主, 苗族以干栏吊楼最有特色, 而鼓楼、风雨桥、外廊式吊脚木楼、戏台是侗族村寨的四大建筑。各族节庆也很多, 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花炮节。桂林的民歌主要有山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几大类, 其中以山歌最有名, 传唱最广泛。民间民族舞蹈丰富多彩, 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有壮族的采茶舞、瑶族的长鼓舞、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多耶舞等。

桂林旅游产业SWOT分析 第9篇

桂林,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被国务院命名为“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曾获“全国旅游重点建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自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已成国内外旅游业的一面鲜艳旗帜,也成为衡量旅游业兴衰的晴雨表。但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制定了旅游兴市的战略,不断挖掘开发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桂林旅游产业又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类型单一、重复开发、创新度不高等问题。因此,现在桂林旅游产业既拥有自身的优势,又面临巨大的挑战。

1 优势

1.1 桂林旅游产业历史悠久

1973年桂林被列为国家首批24个对外开放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国最早建立中国合资涉外饭店、最早建立大型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最早形成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较完整旅游产业体系和较完善旅游接待设施的旅游城市之一。在旅游营销方面,桂林开创了旅游纪念品销售和利益分配的方式;在旅游政务管理方面,桂林率先成立旅游质量监督机构,率先开通旅游咨询热线。桂林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取得的丰富经验,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势之一。

1.2 桂林旅游产业知名度高

“桂林山水甲天下”世界闻名,漓江百里画廊享誉海外。桂林是世界旅游组织首批向世界推介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据统计,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克林顿,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等在内的150多位国外元首、政要到桂林考察旅游过,累计接待入境游客1652万人次,近两年来每年入境游客均超过125万人次。从小学课本的漓江山水到博鳌论坛的承办地,桂林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可取代。桂林可以依托已有的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高整体竞争力。

1.3 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

(1)桂林自然风光旖旎秀丽。桂林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著称,依托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洞穴自然景观,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景点。桂林的山,百态千奇,有“碧莲玉笋世界”之称;桂林的水清澈透明,山水环抱,相映生辉。真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2)人文景观韵味浓厚。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汉至清乃至近代,历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兴安灵渠、恭城文庙等,文物古迹丰富。其中,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故居及官邸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等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文学、历史、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二者浑然一体,相互辉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得天独厚的资源给桂林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1.4 市场经验丰富,企业集群效应明显

桂林旅游产业形成较早,经过市场的洗礼已经具有相当的经验,开发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开发产品,如何维护产品持续发展等问题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发展潜力的联动旅游也是依靠一定的产业规模才能运行的。而桂林旅游企业集群效应明显,旅游企业已初具规模,对于统一市场,规范标准,推行专项技术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 劣势

2.1 产品类型构成不合理,观光型旅游为主

观光旅游是指以观赏风景名胜为目的的旅游活动,重复性低,很多游客终身只游一次,客源局限于新生旅游者和尚未来过的旅游者,他们停留时间较短,花费少。桂林旅游产业是靠山水观光起步的,在初期适应了国内外游客对于山水观赏体验的需求,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观光为主的旅游方式不再适应顾客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应深度拓展旅游种类,消费者不单一选择山水观光,还对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产品有需求。而且,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山水观光型旅游产品不断开发涌现,争夺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桂林旅游产业急需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2.2 旅游产品缺乏系统性

桂林旅游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热点太热,冷点太冷,系统性不强,地区间带动联系不足。特别是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不仅没有意识到新产品与老产品之间的联系,以利用桂林老产品的品牌优势促进新产品的发展,而且在建设开发中还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例如,溶洞景观近年来开发的比较多,阳朔的冠岩、莲花洞,全州的龙岩,兴安的乳洞岩等,这些景观经过多次开发以后,只有个别收益较佳,其余景观或因为没有特色,或因为宣传不够,大部分都客流量低,顾客往返率低,一直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目标[1]。

2.3 经济效益不佳

据统计,桂林市“十五”期间已开发和规划的旅游产品69个,单一观光型产品29个,占总数42%,观光休闲产品(缺乏度假设施)28个,占总数40.6%。有度假休闲功能或集观光、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只有12个,占总数的17.4%。与此相对应的旅游消费结构中,交通与游览消费占的比重较大(38%),依次排序为商品销售(22%)、文化娱乐(11%)、住宿(12%)、餐饮(11%)、邮电(4%)、其他消费(2%),平均逗留时间在3天左右[2]。由此可以看出,桂林旅游产业消费结构并不十分合理,直接影响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应该在产品开发和规划中增加商品和娱乐业的比重,以刺激游客消费,提高经济效益。

2.4 开发中缺乏品牌意识

桂林旅游产品开发数量较多,但是在海内外市场中颇具知名度的却不多。产品开发中存在散、乱、杂的现象,未能充分注重新、老品牌的联系,在向游客宣传和推广中也没有准确定位自身特色、彰显自身优势。以至于游客游览一番之后,对新开发出的景点仍旧没有深刻印象,后期也无法形成口碑传播。

3 机会

3.1 政府对桂林旅游业的重视

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作出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对于推动广西旅游业再上新台阶、促进桂林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桂林旅游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桂林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打破制约桂林旅游向更高层次跃进的问题和瓶颈,只有这样,桂林旅游业才能在其他城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实现在全国以至世界的领先发展。

3.2 信息技术和交通的发展提供支持

旅游产业的高速健康发展,要求有配套设施的支持。现代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不断进步,更是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特别是,随着贵广铁路的建设和桂林-新加坡航线的开通,桂林交通环境也有了质的提高,为扩大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基础。

3.3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桂林旅游业提供后劲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桂林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以及节假日的增多,也使人们对旅游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居民把旅游纳入了月度计划或年度计划,旅游也成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4 威胁

4.1 旅游法规制度不完善

桂林旅游产业宏观管理水平不高,法规制度不健全,政府调控力度不足,产业政策方面扶持不充分,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其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

4.2 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旅游资源不断被发掘,旅游产品不断创新。桂林旅游资源虽然具有自身的一定优势,但是,山水观光型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例如云南贵州也有喀斯特地貌,因此,桂林的旅游产业就存在一定的威胁。在各省各市大兴旅游产业的今天,桂林更应该立足自身优势,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优化、创新旅游产品,以在国内外市场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4.3 桂林市旅游人文内涵不足

旅游业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产业,对人文内涵的重视也是旅游者对旅游的本质诉求[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注入人文内涵的景观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是低层次的旅游产品。目前,桂林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动,虽然形式多样,但是人文内涵不足,品味不高,缺少高水准的精品娱乐项目。

4.4 环境资源受到破坏

青山绿水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基本要求和期望。桂林也是因山水秀美、清澈、多姿而闻名天下,然而,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旺季游客接待量过多、游客旅游期间不注重保护、周边工业区的污染、城市不合理布局等等因素,都严重威胁到桂林绝美的自然风光。

5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SWOT图表可以看出,桂林旅游产业优势明显,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何在国内外竞争中保持优势、克服不足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5.1 优化产品类型,深度化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将桂林旅游产品类型向多元化、深度化发展,是提高桂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桂林在优化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同时,开发完善休闲度假型、商务会议型、红色文化型、健康生态型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游客的消费需求。

5.2 创新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在旅游产品开发和维护的过程中,要将创新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在保持特色、新颖的同时,注意与其他旅游景观的联系。要开发一处,就做强一处,尽量避免因重复建设、过度开发造成浪费的资源。做到开发前认真考察规划,开发中扎实建设,开发后用心维护更新。

5.3 进一步完善软环境建设

在打造好桂林交通、通信、水电设施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桂林的软环境建设。从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优化桂林整体文化氛围、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等方面入手,打造美丽、文明、高效的桂林。

5.4 凭借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充分注入人文内涵

桂林作为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在风景观光旅游上充分发挥了其优势,但是对历史文化方面的关注不足,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也没能与桂林山水的“甲天下”相得益彰。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等,都未能成为桂林旅游的主要吸引点。只有赋予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才能使游客产生感官和精神的共鸣,才能让顾客在桂林更加充分放松、更加充实感受,流连忘返。给桂林旅游业注入人文内涵,是充分发挥桂林旅游优势、彰显桂林特色的重要举措,也是桂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摘要:桂林作为享誉中外的旅游名城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仍存在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人文内涵不足等诸多问题,在当今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如何自身现状、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针对桂林旅游产业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了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城市旅游产业,SWOT分析,桂林

参考文献

[1]王晓迪,邓小桂,苏英蔷.桂林旅游产品开发与推进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3).

[2]严启坤,孔运铎,黄清汉.桂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 第10篇

关键词:营销伦理,中小宾馆,桂林

桂林是中国旅游的一张名片, 旅游产业是桂林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桂林在旅游产业的建设与经营上积极投入, 并取得了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

2012年11月,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成功得到国家批准;2013年1-11个月桂林市接待游客总人数3367.53万人次, 同比增长9.14%;实现旅游总收入321.26亿元, 同比增长25.91%。旅游总收入增幅大大高于游客量增幅, 表明旅游产业质量持续提升。2013年12月9日, 2013中国 (国际) 休闲发展论坛于此间发布“第三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榜单。丽江、桂林、三亚等城市入选“第三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3年第三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 桂林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游客, 游客满意度持续提升, 列全国第七。

桂林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是桂林广大旅游产业从业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桂林总体城市规模有限, 旅游产业的大中型企业数量有限, 桂林中小旅游企业数量众多, 对于桂林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

1 桂林中小旅游企业营销伦理研究简要说明

进入21世纪以来, 商品市场的发展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三鹿事件”等忽视消费者利益及社会利益、危害地球环境等缺失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的经营问题使得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越来越引起关注。在科学发展的同时提倡企业诚信经营又重新回归企业经营本位。

旅游行业因其行业特点和产品特点, 经营者更容易出现营销上的伦理缺失。“海南天价海鲜、天价停车”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旅游伦理缺失的典型。

因此, 对旅游产业进行营销伦理研究可以更好帮助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认识下, 桂林中小旅游企业的诚信经营及营销伦理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提出, 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进一步促进桂林旅游的发展。

在旅游产业中, 住宿是旅游的重要内容, 通过住宿的环境、宣传、从业人员素质等可以很好反映该旅游地的旅游业的经营水平。桂林的游客众多, 很多游客从成本等角度出发, 会选择中小宾馆作为来桂林旅游的住宿首选, 因此桂林的中小宾馆非常多。

本论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选择桂林中小宾馆作为桂林中小旅游企业诚信经营及营销伦理的研究点。

2 桂林中小宾馆营销伦理调研说明

桂林的旅游地点很多, 桂林中小宾馆营销伦理调研选择了阳朔、龙胜这两个游客数目较大、中小宾馆数量众多的旅游地进行数据收据。

在调研过程中, 住店的游客对于该宾馆的经营数据是我们优先收集的数据, 但同时为了更好佐证及进行对比研究, 也对中小宾馆的所有者及从业人员进行了数据收集。

在调研问卷的问题设计上, 结合营销伦理的专业知识, 主要针对产品提供、宣传等进行问题设计。

3 调研数据

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收集, 针对中小宾馆经营者的有效问卷74份, 针对消费者的有效问卷127份。

3.1 中小宾馆经营者的调研数据说明

(1) 经营者认为所经营宾馆的卫生管理。在74份问卷中, 认为所经营宾馆的卫生条件好的经营者有48位, 所经营宾馆的卫生一般的经营者有25位, 没有人选一般和不好。

(2) 所经营宾馆提供个人洗漱用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在该题的选择中, 认为所经营宾馆提供个人洗漱用品不存在质量问题的经营者有70位, 认为所经营宾馆提供个人洗漱用品偶尔有质量问题的经营者有2位, 没有经营者选择经常出现质量问题。

(3) 所经营宾馆的顾客对宾馆的服务满意度程度。在该题的选择中, 认为所经营宾馆的顾客对自己宾馆服务非常满意的经营者有28位, 认为所经营宾馆的顾客对自己宾馆服务基本常满意的经营者有45位, 没有经营者选择不满意。

(4) 对顾客不满意的处理。在该题选择中, 对顾客不满意认为所经营宾馆会不推卸责任, 努力解决的经营者有56位, 对顾客不满意认为所经营宾馆偶尔会出现内部推卸责任不能很好解决的经营者有6位, 没有经营者选择经常出现内部推卸责任。

(5) 借助媒体宣传所经营宾馆是否存在言过其实。在该题选择中, 选择借助媒体宣传所经营宾馆不存在言过其实的经营者有70位, 选择偶尔会言过其实的经营者有1位, 没有经营者选择经常言过其实。

(6) 所经营宾馆显眼的位置张贴类似“衣冠不整者恕不接待”的行为。在该题选择中, 选择不会张贴行为经营者有71位, 选择有张贴的经营者有1位。

3.2 游客消费者的调研数据说明

(1) 游客消费者对中小宾馆卫生条件的感受。在127份问卷中, 认为入住中小宾馆卫生条件一般的游客消费者最多, 达到93位, 占比72%;卫生条件很好的游客消费者的有31位, 卫生条件差的游客消费者的有3位。

(2) 游客消费者对中小宾馆提供的个人洗漱用品的质量认识。认为入住中小宾馆提供的个人洗漱用品的质量好的游客消费者是25位, 占比为20%;认为入住中小宾馆提供的个人洗漱用品的质量一般的游客消费者是73位, 占比为59%;认为入住中小宾馆提供的个人洗漱用品的质量差的游客消费者是26位, 占比为21%。

(3) 游客消费者对所入住宾馆的服务满意度。认为入住中小宾馆提供服务质量好的游客消费者是16位, 占比仅为13%;认为入住中小宾馆提供服务质量一般的游客消费者是101位, 占比为80%;认为入住中小宾馆提供服务质量差的游客消费者10位, 占比仅为7%。

(4) 游客消费者对所入住宾馆服务不满意的处理。认为入住中小宾馆对消费者不满意的解决对策满意的游客消费者是86位, 占比为68%;选择一般的游客消费者是36位, 占比为28%;选择不满意的游客消费者有5位, 占比仅为4%。

(5) 游客消费者对所入住中小宾馆的宣传与其实际感受之间的差异。认为入住中小宾馆宣传与其实际感受基本一致的游客消费者是114位, 占比为90%;选择实际感受要好于宣传的游客消费者是4位, 占比为3%;选择实际感受要明显差于宣传的游客消费者有9位, 占比仅为6%。

(6) 游客消费者对所入住中小宾馆的消费者歧视认识。认为入住中小宾馆存在消费者歧视的游客消费者有2位, 占比仅为2%;认为入住中小宾馆存在消费者歧视的游客消费者有2位, 占比仅为2%;认为入住中小宾馆对待消费者一视同仁的游客消费者有102位, 占比为80%;对所入住中小宾馆是否存在消费者歧视不了解的游客消费者有23位, 占比为18%。

4 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调研数据, 比对桂林中小宾馆经营者及消费者双方就桂林中小宾馆营销伦理的实际信息, 本次调研认为:

(1) 桂林中小宾馆经营者经营还比较规范, 具备一定的营销伦理意识。桂林中小宾馆业因为竞争较为激烈, 在经营上考虑到竞争因素, 对经营也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设施设备的提供上能不断完善, 在宾馆上管理上能不断规范。

(2) 桂林中小宾馆对待消费者比较诚信。桂林中小宾馆在进行经营宣传时也比较客观, 能诚信传播相关信息给消费者, 能一视同仁对待不同消费者。

(3) 桂林中小宾馆为桂林旅游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桂林旅游的发展是各方面群策群力、努力经营的结果, 在提供游客住宿上, 桂林中小宾馆为更大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罗林.AC宾馆市场营销策略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 2012.

[2]周贤东.吉安白鹭宾馆营销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9.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 第11篇

摘 要:桂林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能为桂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搭建平台,探索音乐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如下:明确政府定位,转变政府职能;提升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队伍建设与管理;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于桂林当地音乐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合理布局桂林市音乐旅游资源。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使音乐产业与旅游产业达到共赢,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

关键词:音乐旅游;国际旅游胜地;桂林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94-02

广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是桂林市的主导产业,利用音乐作为旅游景区的传播媒介,可以发展旅游景点的特色文化。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将桂林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胜地。

一、桂林市音乐旅游资源的概括

桂林市的音乐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特色的有《梦幻漓江》《山水间》《象山传奇》《印象刘三姐》《漓水·古越》等表演,还有文场曲艺、桂剧传统戏剧、民俗婚庆、节庆演出。其中《梦幻漓江》《山水间》属于室内乐,《象山传奇》《印象刘三姐》《漓水·古越》属于音乐与山水结合的实景剧。文场曲艺、桂剧传统戏剧、民俗婚庆、节庆演出则属于桂林市当地的传统音乐。另外桂林市区以及旅游景区的商业中心地带还有音乐休闲的娱乐资源。

桂林市音乐旅游资源分布的位置大致如下:《梦幻漓江》《山水间》等室内音乐旅游资源以交通为主导,集中在市区中心地带。《象山传奇》位于象鼻山公园,《印象刘三姐》《漓水·古越》则位于阳朔。这些山水实景剧都以旅游景点为主导,集中在自然风光秀美的旅游景区。桂林的传统音乐有文场曲艺、桂剧传统戏剧、桂林渔鼓、民俗婚庆、节庆演出等。多分布在县城、乡镇。音乐休闲旅游资源则依托于商业中心布局。

桂林室内演出的音乐特点主要是以演员和舞台特效的结合来诠释桂林的音乐旅游资源。《梦幻漓江》通过不同的场景和主题鲜明的脉络:通过现代声、光、电舞台效果的运用;采用芭蕾与杂技这种亚洲首创的完美组合来充分展现漓江的历史变迁。山水景观和人文情韵,从古至今地表现桂林这片神奇土地的传奇色彩和那令人惊叹的美丽。《山水间》以桂林地域文化为根,以一位骑自行车的“自由行游客”角色为引线串联全剧,将桂林群峰、秀水、神仙之奇和生活之趣揉入跌宕起伏的剧情,以神奇的艺术手法打造出“旅游舞台剧”。桂林市的室内音乐主要突出了桂林当地的旅游特色。

《象山传奇》主要是以象山为背景的大型实景演出。《象山传奇》实景演绎是2013年桂林市委市政府落实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精神,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开篇巨作,是旅游企业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创举。桂林第一个以自然山水实景观光和文化科技体验游相结合的主题景区,演绎流传了千百年的象山传奇,颠覆了桂林山水观光游览的传统模式。

桂林的传统音乐文场曲艺、桂剧传统戏剧、桂林渔鼓、民俗婚庆、节庆演出等。桂林文场:主要流布在桂林市及柳州部分市县。广西文场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简称文场。广西文场较有影响的是桂林文场。桂林渔鼓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桂林的节庆演出有很多,如秀峰区三月三民歌歌圩节、阳朔渔火节、阳朔福利民俗文化旅游节等,这些节庆演出大都是依托桂林的风俗习惯而衍生的音乐旅游资源。

桂林市的音乐休闲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例如市中心、步行街、阳朔的音乐休闲酒吧可供游客休闲娱乐。酒吧文化在中国不过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它发展迅速,可以称得上是适时而生。多年前在茶馆和酒楼听传统戏曲是当时大众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对音乐取向的变换和选择也是必然。

二、音乐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确

历史上音乐旅游资源开发商业特征并不明显,所演奏的基本上是原生态传统音乐,而且以不收取报酬的义务演出居多。现在的桂林音乐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经营的项目之一,音乐旅游资源已全面推向文化市场,为了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与同类型的音乐旅游资源竞争,就要力求使音乐旅游资源适应旅游者的需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开发此项目的负责人在选择音乐旅游资源时,会注重资源的多样化,则忽视了其原本的姿态。甚至还夹杂着通俗性及现代流行音乐。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符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当地的传统音乐应居于主导地位,而开发者则担心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音乐会不受游客们的喜爱,造成传统音乐精华的流失及異化甚至到消亡。

(二)宣传、营销方式过于单一

桂林市音乐旅游资源的宣传与营销大多依托于当地的旅行社,旅行社大多是考虑游客的需求为主,而音乐旅游资源不太为游客所熟知,所以造成音乐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效果不够理想。在媒体融和时代,音乐旅游资源没有很好地发挥网络、广播、电台、报纸等大众传媒的作用。许多人来到桂林只会想到山水,却不知道桂林有太多的音乐旅游资源值得大家参观欣赏。

(三)创意不够

桂林音乐旅游资源就整体来说注重形态,忽视神韵,忽视了文化内涵。由于桂林市原本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文化发展区域,在规划开发这些由历史遗址和文物古迹为主的音乐旅游资源时,往往忽视了孕育这些文化的神奇美丽的自然山水风光,缺乏纯真烂漫的童话人格精神和神奇魔幻的艺术表现手法,所以缺乏情趣,有些枯燥。

(四)定价不科学与恶性竞争

近年来,一大批依托于音乐旅游资源开发的桂林旅游景点落地开花,很多项目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把公开的销售门票价格抬到很高但是却把对旅行社的内部销售价格压得很低,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价标准,不少游客因为不合理的价位而错过了观赏节目。

三、国际旅游胜地视野下桂林市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一)明确政府定位,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应遵循“市场化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节庆旅游应逐渐淡化政府色彩,演出旅游市场应逐步规范化管理,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合理定价、有序竞争。政府推动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规划、市场行为监管、公共产品供给、传播方式的更新,提高音乐旅游市场开发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另外,要创造良好的市场开发环境和公共交通条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尽可能避免多头管理的现象,为音乐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新闻媒体要大力配合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做好招商招展及配套服务工作,节庆地点要在展务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公安、交通、卫生、旅游、工商、技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展会期问的社会治安、消防安全、交通疏导、卫生防疫、食品安全等工作,不断优化音乐旅游业发展环境,提升音乐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二)提升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队伍的素质

游客欣赏音乐旅游资源需要从业人员的讲解与分析,更需要展现音乐旅游资源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的专业与认真,导游的解说是否精彩、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旅游景点的游客评价通过口碑传播影响着旅游景点的评价。桂林部分景点的导游在进行景点解说中植入音乐元素、插入有关音乐的话题,这也要求从业人员对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与掌握。桂林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导游员的教育和素质作为全局工作之首,将桂林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一一改善。桂林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认识导游作用、关心导游成长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并在桂林旅游学校的院、系,以及职业培训所使用的相关教材中充实这一内容,以加强学生对导游职业认识的教育。申请将导游列入国家职称系列,由人事厅、劳动部来承办导游职称的取得,而不是仅仅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来处理。不断提高导游员的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导游员要关心政治,自觉参加政治学习,自觉做到不断提高政治修养。

(三)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于桂林当地音乐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桂林音乐元素的开发应该有机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去充分发挥音乐在旅游中的特殊作用。旅游有三个系统环节:一是出发点;二是中介机构(包括交通、居住、饮食);三是目的地(即景点)。

要将桂林音乐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将音乐元素充分渗透到中介机构及目的地这两个环节之中。如:在宾馆餐厅、咖啡厅、休闲茶吧、酒吧或城市的小吃街,桂林市十字街和阳朔县西街完美地根据游客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设置相关的背景音乐,引导游客欣赏音乐作品,将音乐与美食、美酒有机结合;将制作好的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乐器、不同地方特色纪念品和不同形式、不同体裁(声乐、器乐曲、交响曲、风光音乐片等)的音像制品(包括录音带、CD、VCD)在交通工具(火车、飞机等)及景点设置的音乐茶座上播放;建立独具特色的音乐博物馆,音乐实景剧等音乐旅游产品;依据具体条件开发音乐主题酒店或音乐主题客房,在客房内配备MTV、CD播放器等音乐设备,设置配套音乐小吧,这些能保護桂林商业化冲击下的音乐元素。

(四)合理布局桂林市音乐旅游资源

整体上来说,桂林市以及各个区县音乐旅游资源空间密度分布不均衡,桂林市音乐表演场所使用缺乏系统的规划,缺乏依托高等学校音乐学院、科研机构的音乐旅游资源依赖体,建议合理规划,通盘考虑音乐旅游资源优化调整分布发展方案。充分利用高等学校音乐学院、科研机构的音乐旅游资源,使桂林市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

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第12篇

1973年国家正式批准桂林对外开放, 此后, 桂林的旅游业才开始慢慢地发展了起来。可以说, 桂林是我国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但桂林旅游业发展, 一路走来也可谓是一波三折。

迈入二十一世纪后, 桂林提高了自身的综合旅游实力, 加强了各类旅游设施建设, 开发了许多景区景点, 同时承办了许多旅游相关活动和会议, 使得桂林旅游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都昂首挺胸地直线上升。虽然桂林旅游发展迅猛, 但在中国的入境旅游市场比重中, 桂林还是有所下降的。因为改革开放后, 已经不只是桂林有相关优势政策了, 新兴的旅游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再加上老牌知名旅游城市也稳步提升实力, 对桂林旅游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近年来, 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不断推进, 桂林旅游产业的规模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2013年, 桂林共接待游客3, 584万人次, 同比增长8.9%, 其中入境游客194万人次, 同比增长6.2%。实现旅游总收入348.48亿元, 同比增长25.9%, 其中入境旅游收入53.85亿元, 同比增长16.1%。

二、桂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以著名的漓江为例, 上游地势险峻、降水丰富, 土壤植被等发育保护较好;而下游地区以低洼的地形为主, 土壤稀薄甚至基础岩石裸露, 植被多以人工林木为主, 生态承载力有限。2008年, 冻灾、雪灾过后, 漓江上游的猫儿山等3处常绿阔叶林受灾严重, 水源林群落结构被破坏, 其调节水量、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另外, 漓江两岸的护岸工程也对自然景观产生影响, 干扰或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再加上近几年旅游市场的火爆, 高峰期的游客人流量远远超出了漓江的应有游客承载量, 很容易让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 发展模式亟待改变。

桂林自然山水旅游资源独特, 品位较高。但近年来旅游开发一直偏向于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 造成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 桂林旅游发展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发展, 处理好周边竞合关系。要深入挖掘周边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 团结合作, 提升综合效益。

(三) 旅游产品急需丰富。

现在许多旅游城市都强调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可是无论是产品类型, 还是在产品经营上, 桂林旅游都未能很好地实现多元化。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不能仅仅依靠漓江、依靠阳朔、依靠象鼻山、依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口号。桂林更应该与特色文化、特色农业、创意产业、景区地产等等方面结合在一起, 延伸繁衍出更多的、更新的旅游产品。增加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文化内涵和体验内容, 通过多元化的产品组合来提升竞争力。

三、桂林旅游产业转型的建议

(一) 由规模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

旅游业的发展, 起步阶段自然需要强调客流量, 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但是在旅游业发展到瓶颈时, 或是不能以此顺应社会潮流时, 旅游发展模式便应朝内涵发展型转变。即原来的旅游需要做“大”, 而现在的旅游需要做精、做强;过去需要大力追求人数增加, 现在则重点放在如何将这些客人的旅游天数增加以及消费额度提高上;从前的游客多以团队形式旅游, 而现在自驾车、高铁、动车、飞机等旅游交通方式已成为了许许多多家庭的选择。高铁所构成的3小时经济圈越来越便捷, 促使桂林客源趋向于散客化。桂林游憩节点、景观节点、交通节点的设置应趋向人性化、精品化、自助化, 充分考虑游客分流问题, 避免拥堵。

(二) 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休闲旅游应注重居民参与和体验型旅游项目的开发, 桂林旅游界对历史和现实发展深入思考, 提出新的发展战略。留住客人、久留客人, 将观光产业转型为休闲产业, 桂林的旅游将向前迈进新的一步。同时应丰富以漓江为载体的桂林文化内涵, 加强漓江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深入挖掘漓江的文化潜质, 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精品。系统开发, 提升漓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从而促进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旅游产业链的融合, 提供一站式的旅游服务, 将新型城镇化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整合, 让游人在观光结束后, 还想留在桂林。

(三) 旅游公众服务体系朝智慧型旅游转变。

智慧旅游一词其实很好理解, 以手机为例, 非智能机的功能少、APP较少、受众面也有局限性;而智能机则反之, 功能多样化, 软件繁多且数量与日俱增, 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智慧旅游便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一种“智能机”。它利用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 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归整, 然后为广大的旅游者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智慧旅游可以称为一种系列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 因为桂林旅游者来自世界各地, 所以智慧旅游有着特有的营销内容广泛性, 营销手段也是呈现多元化的, 营销目标长远, 注重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桂林作为著名旅游城市, 且要建设成为国际旅游胜地, 除了对外宣传需卓有成效外, 对内的管理也非常重要。智慧旅游对于桂林旅游行业的作用, 可体现于旅游公众服务体系。有了智慧旅游的系统, 便可更好地满足世界各地游客们的需求。食、住、行、游、购、娱, 如何优化且人性化, 并非使用简简单单的“删减”、“省略”、“去掉”等词汇便可以解释的。“优化”可以拆开来, “优”可以理解为“更优质”, “化”则可以理解为“精炼简化”。如何做到精炼简化后还能保持优质且会更为优质, 这个便需要智慧旅游概念的灌输。

桂林的酒店和旅行社, 可以通过网络媒介、预定平台、客史档案等渠道进行旅客资料的收集分析。量的积累将会产生质的变化, 这样将会使得酒店的服务针对性更强, 盲目性更少。从而减少经验主义错误, 进而为旅客提供更优质的管理服务。景区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游客量、安全容量的掌控。在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旅游背景下, 景区可以更好地、更直观地掌握实时数据, 从而管理控制好游客流量, 进行合理调控。

无论是何种旅游企业, 智慧旅游都为其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措施, 建立了智慧型的旅游公众服务体系, 推动了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 2000

[2] .张凌云.“十二五”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学刊, 2010

[3] .周作明.桂林旅游资源开发30年回顾与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 2000

上一篇:中学历史知识的特点下一篇:经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