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2024-07-30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精选3篇)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1篇

笔者以为, 身处新课程一线的教师, 要将国家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并让前者引领后者, 离不开基于课程标准的三项设计———模块学程纲要、专题计划 (单元教案) 、课时教案。继拙作《新课程教学:从制订“模块学程纲要”开始》[1]后, 就连接“模块学程纲要”与“课时教案”的桥梁———专题计划 (单元教案/单元设计) 作论述, 以期为读者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一、专题计划:设计的必要性

1.从“单元”的性质看

根据美国学者古德莱德 (J.I.Goodlad) 在《Curriculum inquiry》 (课程探究) 的五种课程理论和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提出的课程运作系统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教师理解的课程、师—生运作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 各地开发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属于“正式的课程”。单元 (专题) 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匠心”, 不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都有必要尊重“正式的课程”的组元方式。不同的单元组织方式, 往往体现着教材编写者的不同学科思想和编辑理念。即使是变革所采用的教材架构, 重建新的组元方式, 可以超越“正式的课程”却无法回避“单元”自成为系统的性质。教学设计就不能无视“单元” (系统) 的存在, 不能从“模块学程纲要”直奔“课时教案”。这对语文学科来说, 更是如此!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 (如数学、政治等) 比较, 内在缺乏逻辑性。语文教材的最小单位是选文及相关学习资料, 但其编写不是将几篇文章简单排列在一起, 而是有结构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依循, 语文教材和教学都必将流于无序状态。语文教材组织单元的方式有多种, 或按文体/流派组织单元, 或按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 组织单元, 或按能力 (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等) 组织单元, 或按主题组织单元, 每一种组织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无法回避语文学科和教材的“单元”存在, 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就不能逃离“单元设计”, 否则语文教学永远走不出“脚踩西瓜皮式”的孤立地教单篇课文的教学困境, 也无助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等课程价值的实现。

3.从“苏教版”教材结构看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5套高中语文实验必修教材 (苏教版、人教版、广人版、鲁人版、语文版) , 使用最多的是“人教版”和“苏教版”。“人教版”偏重于范文的语体和体裁形式, 白话文和文言文分开单元编排, 相同的文体编在一个单元, 可称之为“文体单元”。“苏教版”以范文的主题内容为依据编排, 只要主题内容大致相同, 不论古今中外, 也不论什么体裁, 都可以编在一个单元中, 可称之为“主题单元”, 但编写者和使用者习惯称之为“专题”。

“苏教版”采用“选文及相关学习资料→学习板块→专题→模块”的结构方式, 突出“整合”这一编写理念。实施这种“整合”的关键便是选文及学习资料的人文内涵。编者注重对文本及学习资料的人文性挖掘, 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分类、归纳, 最终以“专题”和“学习板块”的形式有机地呈现到教师和学生面前。

4.从基本的教学现象看

无需借助宏观教学理论的分析, 乔治·J.波斯纳《学程设计》说得好:“教学不是独立的、日复一日的活动或任务的集合。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些教师, 他们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的前一个晚上制订目标和设计活动。这样的教学过于简单化了。学生的学习不是每天按部就班的;如果我们的意图包括认知在内的话, 这点就尤其重要。日常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做, 但是这些日常方案必须来自于一个一般性的、基于对课程广泛综合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教学策略。”[2]这个“来自于一个一般性的、基于对课程广泛综合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教学策略”, 可以指“专题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在《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文指出, 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必须经过多重转换:课程标准 (一个学段结束后要达到的结果) ———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既然“目标”要经多重转换,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又何尝不需要多重体现, 我们不仅需要“模块学程纲要”和“课时教案”, 也需要连接两者的桥梁, 即单元 (专题) 计划。

中学语文学科是如此, 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二、专题计划:基本框架

解决了“为什么”要设计专题计划的问题, 自然要追问“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 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经验或教科书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付诸实施。然而,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 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 教学应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美国非营利性教育组织CLASS主席格兰特·威金斯博士提出的源于目标和评价的“反向设计”[3]可以参考, 引录如下:

1.确定所期望的结果 (标准) 。

●学生应该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2.规定该结果的适当证据 (评价) 。

●我们怎样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

●我们应把什么作为表明学生理解力和熟练程度的证据?

3.详细规定有效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达到预期的结果, 完成特定的任务,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有效知识” (事实、概念、原理) ?

●为了有效果表现,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有效技能” (步骤、策略、方法) ?

4.设计有效的工作 (活动和经验) 的适当顺序。

●什么样的“有效活动”可能发展学生实现目的的有效理解力和技能?

●什么样的设计方法将使该有效的工作最能吸引人, 反映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设计怎样为学生提供机会, 以便他们更深地探究、修正思想, 使表现臻于完美?

5.详细规定所需要的教学和辅导。

●为了确保有效的表现, 我需要传授或辅导什么?

●为了确保最好的表现, 需要收集或提供什么资料?

上述五个方面, 相应于教学领域的五大问题:“为什么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教/学什么”“怎么教/学”“需要什么条件”, 为简明起见, 我们归纳为“专题目标”“专题评价”“专题内容”“专题实施”“专题资源”, 在“专题目标”前加上“引言”和“相关标准陈述”, 就构成专题计划的基本框架。

(一) 引言———专题简单的描述

也可以称之为导言、导论、导语, 对专题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 “苏教版”中每个专题都有专题名称和导语。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 如“和平的祈祷”这个专题名称, 一眼便知这个专题是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话题展开。专题的命名很有讲究, 纵观20个专题名称, 大都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 如“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此情可待成追忆”等等。在专题的前面, 还有百字导语, 用简练概括而又精彩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各专题的名称和导语可以作为“引言”的参考, 但仅此还不够。我们以为, 引言可以介绍专题的内涵、板块的构成、重要性何在、怎样依托于模块、与上下专题的关系 (如果需要的话) , 字数在三五百字, 让教师同行和学生能快速抓住专题的概貌。

(二) 相关标准陈述———专题内容/表现标准的表述

这里的标准指内容标准、表现标准, 标准要解决“为什么教/学”的问题, 需要在《语文课程标准》和专题信息之间寻找依据。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必须解读课程标准的相关陈述。一方面, 专题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都要依托课程标准的相关陈述, 要保持它们之间的一致性, 必须在专题目标之前明确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 陈述相关标准, 为教师同行观摩和学生执行提供“最高指示”, 也为检验专题计划品质好坏提供依据。

标准的陈述应该是具体的, 然而在语文学科很难。《语文课程标准》只有理念标准、目标标准, 没有清晰具体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其内容标准是通过语文目标领域直接表达, 必修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领域表达, 选修则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领域表达。

当然“难”不意味着放弃, 可以对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 选择与年段基准、专题文选、编者意图相关的条文尽可能明确地陈述。

(三) 专题目标———专题的任务/结果/表现

专题目标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问题, 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目标。何谓“预期的学习结果”?波斯纳解释为“就是对学生要学习的东西所进行的一种陈述 (statement) 。它可以是一种关于事实、观点、原则、能力、技能、技巧、价值观或情感的陈述”。如何确定专题目标?确定目标, 就是明确学生应该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好的专题目标必须具体到陈述可以观察的行为,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因为强调行为, 我们把满足这一要求的具体目标称为行为目标 (或表现目标) 。行为目标应是可以被观察的, 但鉴于目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某些内隐的目标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不能被直接观察。即使如此, 目标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 因此目标的陈述应以学生为出发点, 而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 要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 这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难点。

(四) 专题评价———任务/结果/表现的证据和评分

专题评价解决“教/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当确定了预期的学习结果后, 就应该思考评价问题。传统的考试是一种评价, 然而“学会掌握某种东西需要接受和利用反馈, 只是在讲授教学内容后举行一次单元测试或期终考试, 是不可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表现的。因此, 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 借助评估设计指导教学, 如能够指导课的内容设计, 指导课的计划和节奏, 指导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

如何评价?格兰特·威金斯主张教育性评价, 即提供给学生真实性任务 (有价值的成人工作) , 提供有意义的、有用的、及时连续的反馈推进学习, 即“表现—反馈—修改—表现”, 智力可以通过口头、书面和展示等表现。波斯纳则提出真实性评价的三种基本方式:纸笔形式、演示、档案袋。其演示可以围绕多种媒体来表现, 包括口头呈示 (如演说和辩论) 、表演艺术、多媒体呈示、示范等。这些理论, 对语文的专题评价设计颇有价值, 我们可以设计专题的任务/作业 (如朗诵比赛、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等) , 制订评分标准, 很符合语文实践性特点。

在成文的专题计划中, “评价反馈”应列具哪些内容?参照多家说法, 我们以为作为专题评价的设计, 包括: (1) 评价什么 (证明学生达到标准的途径) ; (2) 收集哪些证据 (表现/任务/作品/作业) ; (3) 怎么评价 (评价准则/评价标准/评分规则) ; (4) 预设的修正措施 (即预想对学生的表现证据作出评估可能出现的情况, 提出若干补充措施) 。

(五) 专题内容———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专题内容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有了目标与评价, 就要设计课程以支持所有的学生做出出色的表现 (助学生成功) , 因此, 理想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怎样选择和组织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时表现突出”。对于语文学科, 我们要从教材角度思考。作为语文必修模块的专题教学, 是有教材资源的。众所周知, 传统教学, 是“教教材”;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用教材教”。怎样才能正确定位于“用教材教”呢?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达成上述目标与评价, 如何处理教材的内容?还需要哪些可利用的资源?

前一问解决“用教材”问题, 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即增 (新加内容, 如补充材料, 或主题活动、实验操作等) 、删 (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 、换 (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 、合 (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 、立 (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 开发全新的内容) 等五种组织策略。后一问解决资源的延伸和拓展 (本模板在“专题资源”项目中体现) 。这样的操作, 是很合适于语文教学的专题设计的。

语文专题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最大的方法是“整合”。苏教版本身已突出“整合”这一编写理念, 但还需要教师运用难易/主次整合、求同/求异整合、活动/问题/学法整合等多种整合手段, 对教材做二次开发。如此, 通过标准、教材、评价、资源等的勾连, “专题内容”就不再是教材目录的简单呈现。

(六) 专题实施———教学活动/策略/时序

学习犹如旅行, 学生在进行旅行, 教师则充当旅行的向导, 教育目的和预期学习结果就是目的地, 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就相当于确定出具体的交通方式和日程, 准备解决旅途问题的“锦囊妙计”。“专题实施”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教/学”和“按什么顺序教/学”等问题。

如同“专题内容”的设计, “专题实施”也需要勾连目标与评价来思考, 围绕目标与评价, 思考怎样组织适当的教学和活动、必要的方法和策略、单元学习的时序等, 使“专题实施”成为课时教案的总规划 (总目) , 发挥模块学程纲要和课时教案之间的桥梁作用。要注意苏教版各专题不同呈现方式 (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的特点, 特别不要把“问题探讨”“活动体验”都设计成为文本研习, 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空间。

从文本操作角度看, 可以包括: (1) 有哪些有效活动/训练 (书面/口头/展示、课内/课外、个人/小组) ; (2) 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怎样的设计使活动更有效更有趣) ; (3) 提供怎样的机会/情境/氛围; (4) 每课时安排的任务 (课时教案的总目) 。

(七) 专题资源———教师/学生可用资源

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教材、语文读本都是学生手头现有的资源。在有限的师—生互动课堂时间内, 语文不可能实现语文素养的最终提高。因此, 如何用好教材资源?如何做好语文读本?如何做好名著导读?如何实现“精读于课内, 略读于课外”?如何将课内外的读写听说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此等等, 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基于专题, 拟列与专题相关的教师可用的资源、学生可用的资源、网上资源, 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

以上框架内七个元素, 也可以整合体现, 如“专题目标”与“专题评价”整合为“专题目标与评价”, “专题内容”与“专题实施”整合为“专题内容与实施”, 甚至可以将专题计划用表格式呈现。下面的案例未采用整合, 以便读者理解专题计划的基本框架。

三、一个案例:“和平的祈祷”专题计划

【引言】

苏教版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从人与社会的角度, 围绕“战争与和平”主题, 借助两篇小说、一组日记、两组图片等学习材料, 告诉我们要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反思战争的危害, 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迫切的任务, 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本专题分三个板块, 综合三种学习方式, 这在苏教版必修20个专题中是唯一的。第一板块“遭遇战争”, 对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 (节选) 》、伯尔的《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做文本研习;第二板块“黑暗中的心迹”选读《安妮日记》9则, 用问题探讨;第三板块“历史画外音”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两组6张图片, 开展活动体验。

本专题学习材料丰富, 呈现方式多样, 人文内涵突出, 表达的“珍爱和平环境”主题, 与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 (珍视历史) 、第四专题“慢慢走, 欣赏啊” (欣赏文学作品) 共铸“大爱”的主题。

【相关标准陈述】

●《课程标准》“总目标”最相接近的表述:

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 领悟其丰富内涵……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应用·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最相接近的表述: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 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11.……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最相接近的表述:

3.……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

9.……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 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专题目标】

1.阅读作品, 认识作品中的“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2.将作品阅读的成果外化, 根据要求写作故事概要、人物描述、颁奖词、内容提要、解说词、墓志铭, 总字数不超过1000字。

3.选择朗读精彩段落, 摘出重要字词并注音, 搜集作者、现代小说常用手法做交流。

4.选择一幅图片写20字以内的说明和800字左右的故事, 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

【专题评价】

1.评价项目:独立阅读/小组讨论的表现, 作品完成的质量。

2.证据内容: (1) 教师的课堂观察、学习小组长的反应; (2) 作品包括故事概要/人物描述、颁奖词、内容提要、解说词、图片说明/图片故事、墓志铭; (3) 用以体现基础知识积累的“语文园地” (语文基础专用本) 。

3.评价准则:表现欠缺点名的, 扣减1分/次;每件书面作品按时参与小组交流2分, 推荐全班交流的加1分;“语文园地”按其日常标准执行。

4.修正措施:在学习期内及时修订, 有困难的小组帮助、教师辅导。

【专题内容】

●贯穿专题的学习内容

1.认识“索科洛夫”、《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中“我”、安妮和图片中的“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2.摘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做好注音, 搜集有关作者、现代小说常用的手法 (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反讽等) 的资料, 写在“语文园地”上, 在小组内交流。

●第一板块:文本研习

1.单篇研习, 独立、快速阅读后, 写150字左右的故事概要/人物描述。

2.整体研习, 个人评点/小组交流, 写200字的颁奖词, 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身份。

●第二板块:问题探讨

1.课前阅读9则安妮日记, 为每则日记写一句话 (20字内) 的内容提要, 课堂抽查。

2.围绕“让我敬佩的安妮”“战争的罪过”等问题, 小组讨论并形成总结在班级交流。

3.参考“名人墓志铭”撰写安妮或自己的墓志铭, 班级交流欣赏或课外评选。

●第三板块:活动体验

1.就读图感受、图片评论、取材和画面艺术等小组讨论;

2.选择一幅图片, 写150字左右的解说词, 并加一个小标题。

●积累与应用:朗读品味, 图片展览

1.选择朗读《一个人的遭遇 (节选) 》《安妮日记 (节选) 》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段落;

2.每人搜集1张“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并做20字以内的说明, 小组选择推荐2张图片由活动策划组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

3.选择教科书或图片展中一幅图片, 展开合理想像, 自选叙述角度, 写一个800字左右的故事, 在小组内分享, 然后每个小组选出最佳作品1件, 交由活动策划组纳入图片展;

4.教科书其他活动: (1) 搜集数据并报告、战乱灾荒大事记、仿诗加节等3题删除; (2) 读图感受与第三板块整合。

【专题实施】

●教师要提供的有关帮助

1.文体知识:小说、现代小说的常用手法;故事概要、人物描述、颁奖词、内容提要、解说词、图片说明、图片故事、墓志铭等文体写作范本。

2.初读问题导引:如《一个人的遭遇 (节选) 》, “索科洛夫”有什么样的遭遇?他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从其平静的语气和质朴的语言中, 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内心世界?

3.精读评点指导:如整体研习两篇小说时, 个人开放式评点有困难的, 教师提示叙述角度、叙述语言、悬念运用、环境描写、精彩细节、主题深刻性、巧妙构思等。

4.平台搭建:个人阅读和撰写、小组交流、班级分享。

●教学时序:六课时

第一课时:《一个人的遭遇 (节选) 》初读

第二课时:《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初读

第三课时:《一个人的遭遇 (节选)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对比研读

第四课时:《安妮日记 (节选) 》的问题探讨

第五课时:图片两组的活动体验

第六课时:积累与应用

【专题资源】

1.辅助学习资料: (1) 有关作者、现代小说的常用手法等; (2) “二战”人口损失情况; (3) 李德藻《纳粹为什么疯狂迫害犹太人》; (4) 故事概要、人物描述、颁奖词、内容提要、解说词、图片说明、图片故事、墓志铭等写作范本。

2.拓展学习资料: (1) 中国古代有关战争的诗歌《诗经·采薇》、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杜甫《石壕吏》《春望》等; (2) 《一个人的遭遇》《安妮日记》全书; (3) 视频《一个人的遭遇》《魂断蓝桥》《辛德勒名单》, 音频《答案飘在空中》等。

参考文献

[1]林荣凑.新课程教学从制订“模块学程纲要”开始[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8 (1上) :3-6.

[2]乔治·J.波斯纳, 艾伦·N.鲁德尼茨基.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M].赵中建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0-231.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模版] 第2篇

国家休育总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

(体群字〔2001〕102号2001年8月14日)

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预期目标已经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根据未来10年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和《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作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一)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根本任务。

(二)继续坚持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的道路。

(三)深刻汲取法轮功的教训,增强阵地意识、政治意识,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逐步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全民健身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同时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完善居民开展健身活动的条件。

(五)继续抓好建身边场地、抓身边组织、办身边活动的“三边”工程,切实把全民健身事业的基础建设和制度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全面部署,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推动普及。

二、目标和任务

(六)经过10年努力,实现全民健身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和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

(七)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到占总人口的40%左右,国民体质普遍增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显著提高,城市社区和乡镇建有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阵地在现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普遍建立体育指导站(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65万人以上。

(八)群众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国家与社会、个人共同兴办,充满生机活力的全民健身运行机制。

三、对策和措施

(九)进一步强化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职责。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地方全民健身事业.(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作为工作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

(十一)加强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各类学校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按照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全面性的原则,坚持寓学、寓练于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十二)加强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工作。要建立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

协为纽带的组织网络。大力开展“因地制宜、科学文明”贴近广大农民的体育活动。

(十三)加强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各单位人才、资源和场地等条件,建立各类体育协会、健身俱乐部等便于居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社区体育要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

(十四)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体育。要依托社区开展老年人、残疾人体育,发挥社区体育组织在老年人、残疾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加快社区老年人、残疾人体育设施的建设,公共体育场所要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十五)倡导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

(十六)重视军队体育。军队体育由军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组织,国家体育总局将继续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部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增强官兵体能,活跃部队文化生活,提高部队战斗力。

(十七)继续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工作的力度,各级体育宣传主管部门要推动和协助新闻媒体报道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情况、典型经验和典型事例,重大活动要集中报道,扩大影响。

(十八)开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五个亿万人群”(即:亿万青少年儿童,亿万农民、亿万职工、亿万妇女、亿万老年人)的健身活动。抓好每年全民健身周活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适合不同人群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引导好广场体育、公园体育以及节假日体育。

(十九)积极推进群众体育科技进步,加强全民健身研究与服务工作。在继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研究。重视群众体育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普及工作,反对伪科学。

(二十)加强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体育指导站(中心)建设,做到“有人员、有阵地、有经费、有活动”。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社会团体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二十一)加快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步伐,不断扩大队伍,对在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从事体育组织和指导工作的人员,逐步施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二)加快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开放。建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集中一定财力,有计划的建设社区、乡镇和居民区公共体育设施。全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要做到全部用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做到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

(二十三)加强相关法规建设,积极制定社会体育工作、体育社会团体、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及保障不同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加强体育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的体育权利。

(二十四)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资金投入,鼓励厂矿、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支持全民健身事业。

(二十五)国家体育总局在继续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抓好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同时,实施“雪炭计划”,扶贫帮困。从2001年开始,集中一定数量的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如三峡库区、革命老区、老少边穷地区和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援建公用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形象工程。

(二十六)施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工作,力争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国家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并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状况。发挥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工作的社会效益,争取逐步使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成为学校和行业招生、招工的基础指标.(二十七)实施对西部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四、实施步骤

(二十八)按照“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要求,第二期工程分为二个阶段。2001一2005年为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第3篇

http://news.QQ.com2006年03月21日19:10新华网

突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瓶颈制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亮点解读

新华网北京3月20日电(记者李斌、吴晶晶、周婷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

日向全社会公布,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正式纳入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入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新时期。

新华社记者日前连线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对《纲要》亮点进行权威解读。

国家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社会工程

[纲要原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

会工程。

[背景与现状]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我国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而且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

下,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邓楠点评]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这样才能肩负起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是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等之后,国家提升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公民是参与主体,政府负有主要责任

[纲要原文] 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背景与现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政府在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投入不足、资源分散、缺乏协调整合的问题。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渠道和方式都较为缺乏,公民参与科技教育普及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邓楠点评]实施《纲要》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群众的自发行为,而是政府、社会和全体公民都来参与和推动的一场广泛的社会行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公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主体;政府在《纲要》实施中起领导和推动作用,负有主要责任;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科技教育、传

播与普及等相关部门应共同为公民提升科学素质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渠道。

重点内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纲要原文]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背景与现状]由于我国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的缺乏,导致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生产生活中安全事

故频频发生,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邓楠点评]科学发展观对国家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只有使坚持科学发展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意识,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关的科学素质内容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在内容上的重点,体现了《科学素质纲要》的时代特征。

四大重点人群: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

[纲要原文]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

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背景与现状]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六分之一,农民享受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公共服务的机会远低于城市居民;适龄劳动人口科学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干部和公

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则直接影响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科学管理。

[邓楠点评]实施《纲要》要面向全体公民,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令人堪忧,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任务十分繁重。从国家及社会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客观条件和能力尚不足等实际情况出发,当前和今

后一个时期,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要突出重点,未成年人和农民是重中之重。

四项基础工程:加强薄弱环节,完善公共服务

[纲要原文]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

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背景与现状]长期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薄弱。科学教育与培训资源(主要包括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基础设施等)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需要,而且分散于不同部门、单位和团体;科普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而且有限的资源在分配上也存在着区域、城乡、人群之间的不平衡;作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主渠道之一的大众传媒存在科技传播力度不大、质量不高的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

求。

[邓楠点评]针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纲要》提出25项具体措施,旨在优化整合队伍、建立新的平台设施、集成国内外资源和信息、发挥媒体的优势、打造科普

品牌,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形成合力:统筹规划、系统安排

[纲要原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背景与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都获得很大发展,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但三个方面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合作,资源不能

共享,影响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效益和效率。

[邓楠点评]《纲要》首次对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相关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和系统安排。将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加以有效统筹、整合和集成,促进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和

效率,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完)

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存在两大“误区”

2020年我公民科学素质将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初水平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将重点面向四类人群

我国将通过多渠道投入经费保障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将实施四个基础工程

公民如何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上一篇:低温处理技术下一篇:瓦斯爆炸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