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点滴谈

2024-05-09

初中英语教学点滴谈(精选12篇)

初中英语教学点滴谈 第1篇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获得成功的源泉,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神秘力量。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 适合青少年学习;多媒体感染力极强,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功不可没。它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潜质, 能够激发联想, 激励探究, 使学习环境温馨良好, 学生学习起来其乐融融、轻松愉悦, 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 教学《单质碳的性质》的时候, 我找来网上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五牛图”,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 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 各具状貌, 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 一翘首前仰, 一回首舐舌, 一缓步前行, 一在荆棵蹭痒。个个憨态可掬, 同学们看得入神。我在屏幕上设计了疑问:“韩滉是唐代画家, 时间距今久远, 为什么这幅画会年长日久而不褪色呢?”同学们议论纷纷, 举手答题, 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 能很快领悟学习内容。

在化学多媒体教学中, 还可以从一些化学家的小故事、科学史实、化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动画等方面着手, 紧密联系教学目标, 配合教学内容。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充实教学的表达方式, 补充了传统教学“一支粉笔, 一张嘴”的不足, 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感知深度, 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教授化学要注重德育

在《绪言》中, 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之一, 造纸、火药、指南针、烧瓷等发明举世瞩目。精巧美观的青铜器在商代即有出品;冶铁和炼钢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早有记载, 彪炳史册。不过, 外国人依靠中国的发明来侵略中国, 用钢铁制成的战舰和大炮攻击中国, 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炸中国人民, 开了我国的大门。这些历史让学生了解到, 辉煌只属于过去, 不前进就只有挨打。以此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提高素质, 为增强国力而努力奋发拼搏。

三、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学习化学必须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落实知识的点点滴滴。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 不仅要记住定律的内容, 还应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学生可按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 尽量查找自己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面的漏洞, 将知识一一落实。

为了加强学习的效果, 教师要注重实验, 离开实验, 化学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都异常浓厚, 实验教学的效果奇佳。实验是使学生全面开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良机。学生在学中情趣盎然, 不感觉到学习化学有丝毫的枯燥, 这样,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充实了教学手段, 丰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教学艺术。

四、引导学生讲究记忆方法

哈柏说:“记忆力并不是智慧, 但没有记忆力还成什么智慧呢?”所以说,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生掌握了记忆方法, 学习效果会大大增强。在化学教学中, 联想记忆比较容易掌握, 因为联想记忆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例如, 酸酐的记忆, 只要联想到关于“含氧酸失水”的规律, 就会想起很多酸的酸酐。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点滴谈 第2篇

篆角初级中学 陈福光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工具性学科,人文性学科。教语文容易,教好则难。难怪好些中文专业毕业的教师也不愿意选上语文课。其实,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潜移默化地传承人文素养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前行、共同提升的过程。学好语文首先要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要有兴趣,吃得苦,肯用功,有苦才有乐。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要善于引导学生向课本学习语言,向名著名篇学习语言,向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学习语言,向身边的人学习言语,向社会学习语言,向生活学习语言。然后,能够把自己学习到的有用的东西和所感所悟通过口头或文字符号的形式表达(现)出来。

时代在发展,教学要创新。教学语文光靠传统的方法和手段不行,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创新。要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做到“三化”。即:大众化、农耕化、本色化。“大众化”就是要达到“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的目的。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农耕化”一要播“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要除“草”(做到目标简明、结构简单、过程简洁,切忌冗繁庞杂);三要施“肥”(重在积累好词好句、精彩段落、优美篇章以及生活体验);四要归“仓”(让学生做到学法迁移、写法迁移和语言移植)。“本色化”就是人们常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重视认读

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点滴谈 第3篇

一、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

“任务型教学”必须有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真实是情境创设的第一要求。杜威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或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从事活动类似的形式。”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活动课最显著的特征,除了真实以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意义。杜威也强调,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我认为,这种让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就应该是活动的意义了。活动只有有了教育意义,才能引发学生联想、感悟,才能起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作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8B)Unit 1 Past and Present 前,我曾经布置学生利用假日回家了解家乡近30年的变化。一次上课,我告诉学生,课本中提到的星光镇在这30年里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接着,我就开始播放星光镇过去和现在的图片。学生观看以后兴奋异常,有部分学生甚至高兴地说:“ I hope I can visit Starlight Town and see the changes myself.”(我希望我能游览星光镇,亲自看看那些变化。)利用学生这种亢奋的情绪,我水到渠成地组织了以小组为单位谈家乡变化情况的讨论,强调在用英语交谈时注意区分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又回顾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

二、设计阶梯型任务链

所谓阶梯型任务链,是指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它由数个微型 “任务链”构成。阶梯型任务链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虽然在平时教学中,不少的教学过程都基本上遵循这样的操作规律,但那并不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行为。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新理念,明白了这一道理以后,我在备课时常能主动设计阶梯型任务链。比如阅读教学中,我常将问题的设计分成三种微型任务链。初级:能够直接从文章里找到某段落,找到关键句和主题句;中级: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意,也就是需要学生自己分析、综合;高级: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出一些让学生思维发散的题目。这三种微型任务链呈现出由低到高的阶梯式结构,符合新课标的“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输入后输出,使教学呈现阶梯式,层层推进”的提法。在每一单元结束以后的训练中,我也注意到这种由浅到深的训练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会将本单元所出现的词组、句型、语法等分成几个微型的任务链,交给学生合作讨论。比如,词组句型点击(有时还有如牛津8A Unit 4中“because和because of”这样的辨析)→重点句式搜索→语法小练习(如牛津8A Unit 3 中,动词不定式作宾语)→中考全接触(主要是针对课文中有可能出现的考点进行举例分析)。这种做法,既使知识作渐进式呈现,避免了炒冷饭,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任务型教学”的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在“任务型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圆满实施的重要保障。比如,我在讲牛津8A Unit 1时,设计了一个小型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即用英语介绍人物。活动以后,我准备对用英语介绍人物这个知识点作一小结,但是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小结。当时距离下课还有3分钟,如果我来小结,基本上到下课正好可以讲完,但我没有那样做,还是采取了学生小结、教师补充的做法。我这样做是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教师小结虽然会全面一点,但是对学生来说,那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标理念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现在,学生既然有这样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提供方便,给予鼓励。二,举手的学生中,有两位平时寡言少语,现在能够举手,这是很难得的张扬学生个性的机会。让这两位学生发言,无论对错,对他们都是鼓励,也许这正是转变他们学习方式的契机。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推测和做法是正确的。

“任务型教学”在不断的实践中还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但如果能紧紧抓住上面这三点,我认为也就基本上抓住了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点滴谈 第4篇

一、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

“任务型教学”必须有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真实是情境创设的第一要求。杜威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或活动出发, 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 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从事活动类似的形式。”新课标指出, 英语教学活动课最显著的特征, 除了真实以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意义。杜威也强调, 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 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 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我认为, 这种让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就应该是活动的意义了。活动只有有了教育意义, 才能引发学生联想、感悟, 才能起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作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 (8B) Unit 1 Past and Present前, 我曾经布置学生利用假日回家了解家乡近30年的变化。一次上课, 我告诉学生, 课本中提到的星光镇在这30年里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接着, 我就开始播放星光镇过去和现在的图片。学生观看以后兴奋异常, 有部分学生甚至高兴地说:“I hope I can visit Starlight Town and see the changes myself.” (我希望我能游览星光镇, 亲自看看那些变化。) 利用学生这种亢奋的情绪, 我水到渠成地组织了以小组为单位谈家乡变化情况的讨论, 强调在用英语交谈时注意区分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 一方面又回顾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

二、设计阶梯型任务链

所谓阶梯型任务链, 是指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前后相连, 层层深入, 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 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它由数个微型“任务链”构成。阶梯型任务链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 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虽然在平时教学中, 不少的教学过程都基本上遵循这样的操作规律, 但那并不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行为。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新理念, 明白了这一道理以后, 我在备课时常能主动设计阶梯型任务链。比如阅读教学中, 我常将问题的设计分成三种微型任务链。初级:能够直接从文章里找到某段落, 找到关键句和主题句;中级: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意, 也就是需要学生自己分析、综合;高级: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 出一些让学生思维发散的题目。这三种微型任务链呈现出由低到高的阶梯式结构, 符合新课标的“在语言技能方面, 应当先输入后输出, 使教学呈现阶梯式, 层层推进”的提法。在每一单元结束以后的训练中, 我也注意到这种由浅到深的训练方式。一般情况下, 我会将本单元所出现的词组、句型、语法等分成几个微型的任务链, 交给学生合作讨论。比如, 词组句型点击 (有时还有如牛津8A Unit 4中“because和because of”这样的辨析) →重点句式搜索→语法小练习 (如牛津8A Unit 3中, 动词不定式作宾语) →中考全接触 (主要是针对课文中有可能出现的考点进行举例分析) 。这种做法, 既使知识作渐进式呈现, 避免了炒冷饭, 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任务型教学”的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在“任务型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圆满实施的重要保障。比如, 我在讲牛津8A Unit 1时, 设计了一个小型的任务型教学活动, 即用英语介绍人物。活动以后, 我准备对用英语介绍人物这个知识点作一小结, 但是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小结。当时距离下课还有3分钟, 如果我来小结, 基本上到下课正好可以讲完, 但我没有那样做, 还是采取了学生小结、教师补充的做法。我这样做是考虑到两个方面:一, 教师小结虽然会全面一点, 但是对学生来说, 那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标理念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现在, 学生既然有这样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提供方便, 给予鼓励。二, 举手的学生中, 有两位平时寡言少语, 现在能够举手, 这是很难得的张扬学生个性的机会。让这两位学生发言, 无论对错, 对他们都是鼓励, 也许这正是转变他们学习方式的契机。后来的事实证明, 我的这种推测和做法是正确的。

初中英语教学点滴谈 第5篇

摘 要: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本文通过优化初中历史课程导入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课堂问题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比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中的有效教学也可表述成是教学所得与教学所耗的比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教师教的效率,通过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因此,只有增加有效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重视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使之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等心理特点,精心编制导言、设计新课的导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节高质量的历史课其课堂教学的导入必须十分精彩,精彩的开头就像磁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可以分以下几种方式:

(一)利用图片导入

图片比较直观、形象,所以在历史课堂中运用恰当合适的图片进行导入,就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美国独立战争》中就可以采用图片导入法导入新课,出示美国的国旗,然后介绍国旗的特点和含义。当今,美国是世界上的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可是200多年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走上独立道路的?华盛顿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导入

语言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历史教学中,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感请,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动人故事,感人肺腑、慷慨悲壮的人物命运,气势磅簿、刀光剑影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课堂本身不同于其他课堂的魅力,通过教师的语言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

(三)多媒体导入法

在历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体现改革理念的重要举措。而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将具有历史价值的一些影视资源,如纪录片、科教片、新闻片,进行适当剪辑,然后作为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课堂导入,这样的历史课堂能冲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生动的理解和体验历史。

(四)生活实际导入。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问题,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体现知行一致的教学原则。如在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可以这样开始:“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最不能少的电是怎么来的?我们出行离不开车,车是谁发明的?我们与他人的交 往越来越密切,电话是谁发明的等”。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追根溯源导入新课。

需要注意的是,导语不要太长,也不要偏离教材,要做到恰到好处,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完成为宜。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只有不断探求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结构模式。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是教“书”而是教“学”,即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的目的,要把教学实践从原来只重视研究“教”转变为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从原来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重中之重。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主动利用各种学习媒体有目的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点、线、面知识归纳串联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点”,即历史基本知识点。历史知识虽然纷繁复杂,但以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能够完成对课本基本内容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展经过的归纳,教师就应该将这部工作交由学生完成,不要包办代替,要相信学生。历史的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

所谓“线”,就是历史线索。将繁杂的历史知识时间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进行概括归纳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用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理出一条条线索,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并对他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保障。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作业,归纳课文内容。另外还可以,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学习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 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

所谓“面”,就是历史知识体系。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前面已有叙述。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

实践证明,学生的能力不能由教师“赐给”,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己观察分析、总结归纳而获得的。所以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与学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提问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若干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历史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提问,教师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教与学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教师的提问要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的价值,问题设计要合理。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优化历史课堂提问的方法,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

(一)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重视分层提问。历史知识本身是有层次的,学生对知识也是分层次理解和接受的。因此,设计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初步的引导中如剥茧一样明白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规律

(二)提问应有针对性 在历史教学中,要问的灵活性很大,但不管怎样设计,都要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提问应有针对性。首先,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提问。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做到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其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能力习惯都存在着差异,学习成绩自然就有好、中、差之分。况且每个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消化吸收知识的程度和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同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所以,提问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分层次的进行提问,让问题能够切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三)提问应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提问主要是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对“问题”是处在“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把握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不断吸取新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不断自我创新,加强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操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不断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08 [2]新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河北省教育出版社.2007.[3] 张向阳.历史教学论.长春出版社.2011-08

初中语文教学点滴谈 第6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 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83-01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问题

1.教学材料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不仅需要学生探索,还需要教师的勘探和开采。而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教师应积极研读教学材料,寻求课外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教师在延伸课外知识、设计课外活动时应该有“度”的限制,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的转变

任何形式的课堂形式(包括使用电子媒体)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学活动应防止配方、程式化的,即防止一些单一的、机械的课堂讨论,或在枝节问题上的争论;上课完全是用鼠标代替粉笔,使用磁带,而不是教材,等等。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完成实际的语文教学任务,有作秀的嫌疑。

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但更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干预,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文本,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课堂教学的建议

为了使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顺利实施,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改变学习方式,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意味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意味着教与学的角色转化和调整。对此,教师应该从课堂主宰变成学习方向的引导和学习方式的指导,改变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平等对待学生,让他们有自信、有能力积极改变学习状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独自决策的能力。自主学习的引导要贯穿于教育学的整个过程。一些中学教师接受培训的讲座,内容之一就是“每个课堂教学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这是培养教师独立意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模式。

2.发挥指导作用

教育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教师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无作为、不作为,而是要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基本内容做一个方向性的把握。没有了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会变得毫无目标,或者漫无边际,学生学习会失去该有的方向,学生在迷茫中可能会放弃学习。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予以一定的监督和指导,鼓励和检查。这样,学生更能够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教师也要通过评比和奖励,激励所有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地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的全程陪伴和指导下积极学习,努力实现教育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学习成功,教师必须适当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习学习。

3.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学校教学中,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看起来很活跃的课堂互动,可能只有一部分人积极参与,很多人属于消极被动。这样,久而久之,那些积极主动的学生变得思维敏捷,对课本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身信心和对知识的兴趣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这些学生会极大地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他们甚至会对除学习之外的事情不感兴趣,从而形成所谓分高低能的群体。相反,那些思维慢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毫无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会放弃学习。这两种情况其实都不好,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不要对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活动不闻不问,而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应该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小说文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然后让全班同学看。而且,学生的评价、总结,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

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 第7篇

一、教学语言要幽默生动

数学学起来使很多学生感觉枯燥, 要扭转这种局面语言必须幽默, 让学生产生兴趣。我从各方面探索过, 其中有教学方法的探讨、学生作业的批改、个别指导、课堂提问、了解学生需要等等。比如,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把有理数运算这部分内容编成顺口溜进行综合练习效果较明显, 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 记忆力增强。关于有理数运算的顺口溜:

有理数运算很重要, 运算之前先定号。

只比小学多负号, 定好正负已半了。

同号相加随号走, 然后只把和去求。

异号相加取“大号”, 用“大”减小便罢了。

互为相反和零, 零加几来得原形。

多个加数在一起, 按号分家更容易。

减去等于加反数, 加减统一不足奇。

加减混合在一起, 统一成加就便宜。

省略加号更清晰, 按号排顺更容易。

乘除定号只看“-”, 偶为正来负需奇。

乘方不是新东西, 因数一样才定义。

混合运算定顺序, 括号乘号要积极。

有理数运算在生产、生活及工作中用途很广、很重要, 在运算之前先确定运算结果的符号即“+、-”, 实际上确定符号的过程本身就是有理数运算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否则, 就不是有理数运算了。

有理数运算和小学算术相比, 没有什么难的, 只是比小学算术中多了一个符号, 即“-”, 运算时若把正负号确定对了, 该运算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顺口溜口诀朗朗上口, 有的学生倒背如流, 教学效果良好。

二、宽容学生的错误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在所难免, 教师要准确对待。以前, 严厉批评的态度屦见不鲜, 这样学生就会恐惧, 形成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对待学生的错误一定要避免消极, 要宽容对待, 耐心讲解, 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是成功的第一步。

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发挥学生的个性

我们教过的学生每一个都是唯一的, 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因此, 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个性, 使他们都得到发展。教学期间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相辅相成。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感受到肩负重任, 同时我也得到更多的快乐。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点滴谈 第8篇

历史需要记忆年份, 记得多了, 难免混淆, 有没有好的办法呢? 有的。 比如,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日期处理:1839 (谐音, 一把香蕉)

联想记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候, 一边销烟一边让士兵把吃完的香蕉皮扔进去烧了。

1840年 —1842年鸦片战争

日期处理:18 (十八罗汉) , 40 (司令) , 42 (烧鹅)

联想记忆:清朝的罗汉让英国的司令把鸦片放进烧鹅里, 引起不满, 引发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日期处理:18 (十八罗汉) 、41 (石椅) 、5 (钩子)

联想记忆:十八罗汉把英国侵略者 (英国军人) 按在石椅上, 用钩子从他的衣服里钩出三元 (三元里)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日期处理:18 (罗汉) 、44 (石狮)

联想记忆:罗汉骑石狮去美发 (美法) , 他要望下黄色床铺 (望厦黄埔) , 才签美发协议。

一下子抛出这么多串联的思路, 你是否有灵感了? 记住历史时间, 其实也不难吧?

如果你能够举一反三, 就可以尝试在“数字+关键词”的条件下, 增加多个关键词试试, 就可以应用到记忆历史的事件, 或者政治概念知识上。

二、以图激趣, 以情激趣

图文并茂是初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数量众多,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美图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很受学生青睐。 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 它具体形象, 不但给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提供丰富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 而且插图中包含许多文字所不能包容的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插图,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探究色彩的问题,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例如我在执教七年级历史第1课《中华大地远古人类》时让学生观看了图一《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像》、图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图三《山顶洞人的骨针》、图四《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观察, 你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认真观察, 发表观点:北京人的眉骨高耸, 嘴巴外凸, 还保留猿的一些特征。山顶洞人的长相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我打趣地说:“瞧, 你的同桌多像山顶洞人。 ”学生会心一笑。 山顶洞人有了害羞之心, 爱美之心……

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求教师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化理为情, 融情入理, 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才能触其灵魂, 震撼其心, 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

在讲授“19世纪的文学艺术成就”时, 播放《命运》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 用饱含激情的教学语言介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抗衡, 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 进行音乐创作的故事。 许多学生被他的顽强毅力感染, 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提问:“作为中学生, 我们从他身上学习哪些可贵的品质? ”学生们纷纷表示:学习他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向困难、命运低头的精神。 接着教师拓展:你能再举出古今中外通过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克服困难, 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吗? 教师这么一问, 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 列举了众多人物。 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在讲解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时, 我饱含热情地说:“在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上, 空缺着两位中国外交官的席位。 他们用无声的语言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无奈、失望、愤怒、抗议。 可以这样说, 在国内人民的斗争支持下,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说‘不’, 但没有同学们说的那样铿锵有力, 为什么? 因为今天的中国富裕了、强大了。 而昔日的中国积贫积弱、政治腐败。虽然说了‘不’, 但那么苍白无力, 对德和约明文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辱国啊! ”引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共鸣, 爱国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

三、将史实故事化, 变枯燥为生动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 教师切忌照本宣科。 值得尝试的是, 将历史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之中, 把史实故事化, 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 学生有兴致, 易接受, 对教材的理解能加深。

例如讲《拿破仑的文韬武略》一课时, 为了突出拿破仑的一生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我整个课堂都以拿破仑一生的野史或正史里的传奇故事贯穿, 这样学生不但对课堂饶有兴趣, 而且对拿破仑的一生与其人有了更鲜活的认识。 接下来的是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更全面更真实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 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 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 补充必要的情节, 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 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四、巧妙构思导入方式, 激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生是好奇心极强的群体, 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 有极强的求知欲。 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入方式引入新课, 打动学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便成功了一半。 笔者在讲《伟大的转折》一课时, 这样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气般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设计如下问题: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喻指什么? 老人指谁?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又指什么? 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声音, 寻找答案。

导入的方法是多样的, 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 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 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 上课一开始, 就让学生感到新奇, 有悬念, 有学头, 愿意学, 喜欢听。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了, 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 将学生带入知识海洋。

综上所述, 历史教学需要创新, 并且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学习历史, 引导学生汲取先人经验, 扬长避短, 服务于人民, 奉献个人力量, 升华人生价值。

摘要:历史是人类记忆中的一首回旋诗, 是启迪智慧的钥匙。本文首先论述了记忆时间的技巧, 其次解读了图画对学习历史的作用, 再次分析了历史的故事性特点, 最后分析了学生的好奇心对学习历史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点滴谈 第9篇

当老师难, 当语文老师更难;当老师累, 当语文老师更累。每一节课无不是你智慧的结晶, 也许为了一个知识点你要在图书馆呆上几个小时;每一篇作文无不浸透你的心血, 也许为了明天的作文课你要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语文教师的确比较累, 但你真正做起来, 用心去做, 这“苦”中的“乐”呀, 却是最多、最感人!

一、真心喜欢语文

做语文教师, 首先要自己喜欢语文, 要有丰富的语文情结, 并且一定是真心的!当你真正喜欢语文了, 你才会真心地、热情地教学生学语文;你才能“站在情感的磁场边沿, 用纤纤温柔之手, 爱与美与智的歌曲”感化学生, 鼓舞学生。这样, 学生才会喜欢你, 喜欢你的语文课。

二、乐在用心读书

学生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程度;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若是你不喜欢读书, 你的知识和眼界就是狭窄的, 你的精神和语言就是贫瘠的, 你的课堂和引导就是乏味的。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得有一条永流不止的小溪。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我最喜欢读苏霍姆林斯基和魏书生的书, 我最爱看的杂志是《语文教师之友》和《青年文摘》。现在, 我又有了新的读书方式———上网读书。渐渐地, 我发现我的学生也爱上了读书。

三、勤于练习书法

本学期我带七年级, 每天必做的事就是练字, 要求学生把字写规范, 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功, 同时还能教育学生修身养性, 培养良好的品德。

四、经常动手写作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又与阅读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自己喜欢写作, 才能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来更好地设计作文教学环节, 从而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改革。“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经常动手写作, 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观点, 培养自己的创作思维能力。可见, 教师的身体力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五、师生共同学习

每学完一篇课文, 我喜欢和学生一起朗读、背诵;我喜欢和学生一起讨论, 同学们的真知灼见总是令人耳目一新;我喜欢和学生同场竞技,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和学生一起学习, 你才会感受着学生的感受, 幸福着学生的幸福;与学生一起学习, 你才会把好学生的“脉”, 更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点滴谈 第10篇

一、加强课文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英语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学生基础差及大多学生不能自主地学习英语, 缺乏阅读英语的习惯和兴趣。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时候, 我明确告诉学生什么叫读懂课文, 也就是要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意思, 不一定每一个单词发音都准确, 关键在于结合上下文理解每个单词的含义, 然后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向学生说明, 读懂课文应该是学生每天的必修课, 做到会读、熟读。进行英语的课文教学, 要把课文作为一篇阅读材料, 让学生通过努力, 先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其次结合现阶段的新课改情况及初中学生的认知情感, 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快提高, 我认为在课文教学中应采用“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巩固”五步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很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下为我在教授冀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第六册Unit 2:Lesson10“What is DNA? ”时采取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如下:

StepⅠ : 提问 (Asking) , 要求学生自己快速阅读课文 (skimming) , 并找出下面这些问题的答案。

1.Why are you different with your friends?

2.Do you and the students near you look the same?

3.What’s the same 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

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意思, 当然这样简单的问题会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对于个别不会的问题,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或和老师交流以解决问题。

StepⅡ: 阅读 (Reading) ,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 (scanning) 每一段落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 并回答下列是非判断题。

1.Our body uses the pattern to build itself. (T)

2. Each living thing has its own unique DNA. (F)

3. Your mother and father are related to you. So are your uncles, aunts, and grandparents. (T)

认真读, 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 通过回答问题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并且明白学生的掌握程度, 使下一步对学生的讲解有的放矢。

StepⅢ:思考 (Thinking) 。

即对文章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深刻的挖掘, 当然不能全靠学生自己,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讲解等方式对课文进行深层思考, 弄清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或要说明的事情等。

StepⅣ:复述 (Retelling)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完成对文章要表达意思的再表达, 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课文内涵,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及学生的英文口语能力。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对于个体差异, 可以让学生分部分复述。

StepⅤ:巩固 (Consolidating) 。

即通过复习, 让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的句段, 改写课文或将课文缩写, 也可将其改为完形填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以实现对阅读理解的再提高。

采取五步教学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可以很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是很有实效的。

二、精心选择课外读物,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 仅以课文为材料提高阅读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必须增加学生的课外读物以弥补课本上面阅读教材的不足。那么到底选择哪些课外读物呢? 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帮助他们精心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材料的选择一定是思想性强、趣味性强的阅读材料, 最重要的是与教材相关。可以经常运用这些阅读方法, 对学生进行帮助、引导, 并用实例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以取得好的效果。

“冰冻三尺 , 非一日之寒”,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 并不是短期内就能达到一定高度的, 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不断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完善阅读教学, 并引导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只有不断积累, 才能在词汇量、阅读能力方面有较大突破, 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道胜.中国学生英语阅读中的文化障碍[M].外语教学, 2001 (4) :73-77.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点滴谈 第11篇

[关键词]答题技巧积累中考语文

时光荏苒,转瞬即逝。

不知不觉,我已送走我的第一届初中语文毕业生。

回想走过的这三年,亦喜亦忧,有苦有甜,风雨坎坷。对于教第一届学生,摸着石头过河的我来说,确实不容易。

教学工作是一个枯燥乏味却又兼怀希望的高级劳动过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分析试卷……将这样的教学程序贯穿整个初中阶段,说难也易,说易也难:说它容易,是因为它的教学目标简单:无外乎教授知识给学生,只要加以时日达到熟练,教学就变得非常轻松。说它难,是因为要想让每个学生明白教师讲授的内容,甚而爱上这门课程,并在考场中考出高分,那就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了。

在这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算是边教边学吧;没有经验,只有靠自己边积累边总结。不知道重难点,只有向老教师请教。虽然这三年的教学时间很短,但因为我平时就注意把每次教学后的一些感想写下来,然后从中总结经验得失,所以三年下来也有不少的心得与感悟。下面,就中考语文各类题型,来谈谈与之对应的答题方法及技巧。

一 基础拼音,字形。

字义的考察。这一部分虽说是考查基础知识点。但得分率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它考查的是学生最容易读错,写错,对字音,字形记忆模糊,混淆不清的内容。比如2009年资阳中考第一题;苦心孤诣(yì).莘莘学子(xīn ).酗酒(xiōng)纤维(xīan)。 这几个字音都是常见却非常容易读错的。又如,2011年资阳中考第二题:

.下面书写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脏款 旁征博引金榜题名走投无路言简意赅

B.脉搏 礼贤下士自暴自弃一愁莫展 眼花潦乱

C.震憾 迫不急待一如既往草管人命 一诺千金

D.膺品墨守陈规 谈笑风声 滥竽充数 洁白无暇

此题难度较大,考生若不是有较强基本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出正确答案的。

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应对此类题型,在中考考场时间相当紧迫的情况下,有一对“火眼金睛”迅速找出正确答案呢,我认为,功夫还得下在平常。那就是建议每个学生人手一部字典。随时遇到生字生词随时查。这样学生对拼音,生字生词的敏感度将大大提高。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李瑞英几乎认识字典里所有的字,所以播音二十多年来,即使在新闻联播开播前一分钟才拿到稿件,也很少读错过字。这就是她平时扎实的字词积累的结果。她说她的工作间随时都放着一本最新的新华字典。没事经常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这对于她的工作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因此,我们的学生若也能像李瑞英一样,在课桌上随时放一本字典,一本成语词典,遇到生字词随时查阅,那么三年下来,该要多积累多少生字词啊。另外,从初一开始,对于课本上出现的生字词,老师完全没必要包办,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查阅。这样做,比老师直接板书字音,讲解字义效果不知好多少倍。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爱动手的习惯,对他们高中的学习也是不无裨益的。

二、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是这几年资阳中考必考的一个题目。其命题范围是中国古典的诗,词,曲名篇。重点是唐诗和宋词。但此类题要求学生能对诗歌主旨有全面把握,能体会作者写作此诗(词,曲)的意图,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但受个人阅历和知识面的有限,在答题时,往往肤浅而不透彻。学生无法将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还原在答卷上。故得分率不高。

那么,对于诗歌鉴赏题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不是。我觉得只要考生善于总结思考,是有办法提高分数的。比如可以这样做:

1,从题目,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去把握作品的情感倾向。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名家名篇。李白,王维。杜甫,范仲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的作品是考试常客。因此考生在平常学习中就应该注意了解和把握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性格爱好。人生经历。这样,再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鉴赏就有了大致方向。像李白生活在国富民强的唐代,他的个性又开朗洒脱,因此他的作品多呈现飘逸豪放的特点,而同时代的杜甫因安史之乱多辗转逃难,命途多舛,因此他的诗歌多忧国忧民的特点。南宋的陆游,李清照,辛弃疾都遭遇金兵南下,家破人亡的惨境,所以他们的诗歌中很多都流露出对收复失地,渴望建功立业,盼望山河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意……考生若能在平常就有意识的关注名家名作,相信在考试中会有更多的得分机会。

2,要将作家生平资料,作品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三方面结合起来记忆。

①熟练掌握作家生平资料。

我们先抽取近几年资阳中考的几道题目看看:

2007年诗歌鉴赏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2008年王湾《次北固山下》,2011年陶渊明《饮酒》。

这三道诗歌鉴赏题都涉及到对作品作者的考查:2007年考题中D项陈述:苏[苏轼],李[李清照]两人是宋豪放派代表。2008年考题中D项陈述:在唐代,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2011年考题中C项陈述:晋朝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从这三道题考查的内容来看,考生务必要熟练而牢固的掌握作品涉及的作者相关资料。因为它能让你迅速找出正确答案。

②诗歌中使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也是常考的一方面。

2007年考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2008年考的王湾《次北固山下》都涉及到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而2009年更增加了难度。要求考生从抒情方式上对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把常见的几类表达方式[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的用法及作用弄透彻,这样方能在考试中对答如流。

③全面理解诗歌主旨。

资阳中考语文中诗歌鉴赏的篇目一直来源于教材。因此,考生除了要在平

常学习认真听讲外,在中考临近前,将平常所记的课堂笔记重温一遍,尤其是对教师讲过的诗歌中心,题旨进行重点记忆,相信会在考场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

1.资阳中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部分一般有两道大题:试题类型从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三种体裁中任选两种。从我三年的改题感受来看,此类阅读题得分率普遍不高,但得分空间较大。

从学生答题试卷来分析,答题时思路不清晰,分析概括文章主旨能力较差,甚至有的考生连文章写的什么内容都没搞懂……因此,学生普遍不擅长做阅读题,拿高分的人少之又少。当然,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做此类题的能力较不现实,因为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理解分析能力,概括文章的能力的高低是分不开的,而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因此,我们就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和方法了。

多做题。做好题。做题好。正所谓“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写手生”。熟才能生巧。巧才能生精。学生只有做得多,见得多,他们的做题速度和答题思维才能被训练出来。因此,从初一开始,教师可安排每周一节课专门用于现代文阅读题的训练。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一篇现代文的阅读与解答。]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体裁交叉练习]。然后教师统一讲解,分析文章。再督促学生找出自己的错失,从中总结答题方法和技巧。真正做到将阅读题训练落到实处,那么三年下来,还愁学生做不来阅读吗?

就答题技巧来说,可选用倒读法。即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找答案。这样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另外,尽量在答题时列出番号。例如;① ,②,③点。这样,阅卷老师一看便知,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在无形中就为考生增加了印象分。

2,古文阅读因为远离学生生活时代,再加上大量文言生字,生词充塞其中,因此读来拗口别扭,做起题来就更如坠雾里,不知所云了。因此,学生说古文好难学,老师抱怨‘古文好难教’就不足为奇了。

我在最初教古文的时候也觉得很难,明明自己觉得很容易就能翻译出来的古句到了学生那里怎么就变得那么困难了呢。学生也时常抱怨根本都不懂一篇古文到底在讲什么意思,因此学习古文成了老师学生倍感头疼的事情。那时候,看着学生们做古文题的迷惘和艰难,我心里像热锅里的蚂蚁一样,想帮忙又帮不上,别提有多困惑了。好在,我后来时常向老教师请教他们的教学经验,经常去旁听他们讲课,然后查阅网络书籍上名师们教古文的方法与技巧,慢慢的,我边教边思考总结,就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了。原来,只要有方法,文言文教学并不是那么恐怖。。

如同学习英语一样,教授学生古文语法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现在教学要求中不再将语法学习纳入其中,但若能系统的讲授古文语法,让学生弄懂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间的结构关系,那么在分析文章主旨的时候,难度将大大降低。反之,没有接受过文言语法系统讲解的学生,他们分析起文章来,是很困难的。比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句中“安”的意思是“什么地方”,那么按照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应该是“沛公在安?”,学生就无法明白为什么会把安字提前。原来按古文语法来讲,这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在这里就提前了。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又如,隧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这句按现代语法结构应该是隧率子孙三夫荷担者。那在古文中为何不一样呢?原来这样的情况叫定语后置。[文言文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因此,可以推断,学生若没学过语法,他们在翻译文章的时候往往是顺序颠倒的。因为文言中的句式实在太讲究了。若不知它属于什么句式,那翻译的时候语序就会搞错,就会丢分。因此,教师应该花时间来专门讲解语法知识。“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基础打扎实了,成绩自然会提高。

将文言中常见的实词的释义整理出来,让学生反复记忆,以至背诵。同学习英语一样的道理,谁掌握的单词越多,谁就能更容易读懂文章。古文也如此,在一篇陌生古文中,势必会出现一些学生没见过的词语。那么很明显,平常就记住了很多古文词语释义的同学肯定比掌握得少的同学更能读懂文章大意,因此,要求学生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是大有裨益的。

课内课外抓紧时间要求学生多读简小精炼的文言小文章。每周可安排一节课用于阅读。文言阅读材料来自学生手中的语文读本。上面的古文难度适中,篇目短小。很适合学生做课外阅读材料。可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读完。并指名学生轮流翻译,讲解词义。明确主旨。这样,多练多做,积累扎实了,学生的文言语感,阅读能力就练出来了。

初中三年会做很多古文练习。为方便学生中考集中复习,可让学生将每次做过的报纸上,考卷上的文言题部分用小刀裁下,将它们整理出来用订书钉装订好,这样,复习起来就集中方便多了。而且,多看自己做错的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不足,查缺补漏,以后就不会再犯相同的错。

四,作文。

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师头疼的问题,教师苦于教,学生苦于写。甚至到了“谈文色变”的地步,这真是何其悲哀啊。本来写作是一种尽情释放,是学生对生活体验的尽情抒写,是他们情感的强烈迸发,应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举目望去,每到作文课,往往是唉声叹气,一片抱怨,如进刑场了一般,这真让人寒心。若不是中考要考写作,相信不止学生,老师们也要大呼万岁吧?!而那样的场景,已经远远的背离了写作的初衷。几乎所有老师都认同,作文要写好,功夫必须下在平时。而怎么来提高写作技能,靠什么方法呢,那当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而在这里,我将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来谈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1.连词成文。

写作是一种快乐释放,前提是吸收和积蓄。没有不断吸收,写作就如同无源之水,很难下笔。因此我在教课文的时候就让学生把每一课课后的词语连成文章,顺序不限,数量不限,多多益善。学生在最初觉得有点困难,因为他要想方设法把不相干的词语按照某一定顺序连起来,还要意思通顺,这是很费脑筋的,但后来慢慢的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做得多了,也就得心应手了。这样连词成文的做法,实际上相当于一次小作文,它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词语去想象各种情景,然后再把它们合理的串起来,这就大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每一课都能得到小作文训练,而不仅仅是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课上才能写作。真是一举多得。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作文教学课上,教师往往讲的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不尽人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泛泛而谈,缺乏新意。究其原因,就是平时积累少,胸中无物,自然内容空洞。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来自生活,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观察累积,哪里来的知识与经验呢?所以古人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若学生善于饮取生活的这股“活水”,就不愁没有好素材了。那么,如何来具体实施呢?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重要性。并且要求他们不只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动脑筋想,用心去发现,以情去体会。自然界的美好风光,花鸟虫鱼都能引发人们美好的遐想,社会生活中每天都有大事小事发生,多看电视,多听新闻,必定受益匪浅。因此,只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体验,写作素材是不难发现的。

其次,要求写生写周记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写周记不强求学生必须写够规定字数(有的老师要求写600字,有的要求写800字)但务必选取每周新鲜有趣,有感的事情写下来。譬如和同学在教室中对学习的讨论,在宿舍和朋友的有趣谈话,每周周末在家和父母的交流沟通,节日上街买菜,逛街看到的新鲜事物,人们在四季穿着有何不同,春夏秋冬植物的变化……总之,求质不求量。这样的作业既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又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不再无话可说。

3.重视学生作文书写。

中考作文分值50分,几乎占了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而作文的书写又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正所谓“人靠衣服马靠鞍”,这作文的衣服就是学生的书写了。毋庸置疑,衣服干净,工整,规范,自然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反之,那些字迹潦草的作文肯定是不受欢迎的。因此,结合这几年来学生中考作文字迹普遍需要规范的趋势来看,抓好学生的书写训练实乃当务之急。语文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就注意搞好学生书写工作:在平常作业中要加大监管力度,对那些字迹不规范,潦草的学生要进行专门指导,督促他们抽出时间多写小字,把字迹规范好。另外,可在班级举办书法大赛,鼓励学生热爱书写,争取都能写一手好字。在寒假暑假中,亦可做相应写字要求,这样,三年下来,学生的书写就不成问题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体会点滴谈 第12篇

一、巧设问题,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都很强的学科, 教材表述及教学内容不像历史、语文等学科那样语言丰富、趣味性强。而中学生的一个普遍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有的教师认为他们缺乏自制, 不好管教, 但是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起他们这一心理特征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好奇心和上课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讲到课上内容时力求简单、通俗、有趣、生动,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样反而会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和最佳的营养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不顾学生反应, 一味采用传统的高压、满堂灌的方式, 这样下去最终结果只能是学生越来越觉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深入研究下去, 数学其实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学问, 只要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得当, 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学数学, 在情境中进行教学, 同学们会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 逐渐喜欢并爱上学数学。

比如,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一章题目是“字母表示数”,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经过思考后这样来引入教学内容:“同学们, 我现在猜出你们每个人的真实年龄, 你们不用告诉我, 只要把你的年龄值乘以5减去7, 再乘以2加上14, 然后告诉我结果, 我就能说出你的年龄了!信不信?”有的同学不信, 我说那好吧, 试试看啦!结果有的同学一算, 告诉我结果是130, 我马上告诉他, 你13岁, 对不对?学生听了觉得非常神奇, 主动说:“老师, 你快点教给我们吧!”我说:“好啊, 这就是我们今天课堂上要学的内容, 认真听好了啊!”同学们因为好奇心上来了, 异口同声的喊:“好!”这就是巧妙挖掘数学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变消极被动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当然, 作为一名授课教师, 只有对自己所教授的教材每一部分充分了解、深刻理解了, 才能够抓住教材背后的实质问题, 挖掘出内在的趣味因素;只有对教材全面掌握了, 才能够运用自如、信心十足。这里面既包含着教师的智慧, 又饱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

二、采用多媒体在内的各种科技手段, 辅助数学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包括幻灯、实物投影、图像、声音在内的多媒体教学产生形象、直观、生动的课堂效果, 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恰当的运用计算机模拟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 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然、如鱼得水, 大大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如初中数学一年级的教材中有一章“截一个几何体”, 里边涉及到截一个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概念, 由于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 空间思维能力欠缺, 没有直观的形象演示, 不论老师如何解释, 始终理解不了。这时候就显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和好处了, 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开包括五边形、六边形在内的每一种截面的具体形成过程, 同时配上实物操作, 这样直观演示无形中降低了学习难度, 实际操作又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再有畏难情绪了。

三、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 只有和实际结合起来, 尤其是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难题, 学生才会觉得这门功课没有白学, 学习起来才会保持住长久的学习热情。因此, 我们要想办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先给同学们摆出难题, 再运用我们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难题, 这样就会有说服力了。

在学了初中数学教材中“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后, 我就在班里面设计了一个24点的竞赛游戏, 就是把整个班的同学一共分成12个小组, 每个小组里的获胜者再代表本组成员参加下一轮的淘汰赛, 一直到选出优胜者才算结束。学生们本来就好胜心强, 一听说竞赛, 个个情绪高涨, 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结果学生不仅学会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培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还增强了他们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精神, 提高了快速运算反应能力。

竞赛结束后, 在课堂总结时再对学生给予适时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和赞扬, 学生认识到自己被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之后, 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更加增强了自信, 学习态度更加积极, 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 听课更认真, 再上数学课效果也就更好了。

总之,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全方位向同学们展示数学学科的美, 激励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来体验、感受、欣赏数学的美, 把数学学习当做是一种享受, 享受它的和谐、有序和简洁。

参考文献

[1].王国海, 杨树才.《改造“注入式”寻求“导学式”》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第7期) .

上一篇:活性作用下一篇:社会法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