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美育教育

2024-07-20

中等职业学校美育教育(精选6篇)

中等职业学校美育教育 第1篇

一、中专语文教学中需要遵循的美育原则

(一) 立足时代变迁原则。

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美的熏陶。在不同阶段, 那个时代的作家会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阶级立场等制约, 影响作家的思想道德、审美的价值和情趣等方面, 导致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美的形式、情趣及标准不尽相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时, 要考虑到上述方面对文艺作品的影响, 客观地、真实地评价作品中蕴含的美的观点和形式, 从中领悟美的真谛。

(二) 重视知识落实原则。

现代心理学家明确指出:“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 绝大多数学生认识世界和生活, 不仅仅是依靠自身的感觉器官, 更重要的是在足够的知识积累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要想深入学习文学作品, 首先要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条件, 具备一些常用的历史知识;其次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政治观点, 需要有相关的社会学知识辅助;再次要认真研究语言的运用, 需要具备广博的语言学知识;最后要集中解析文学艺术特色, 感受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运用丰富的美学知识等。因为出色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高度的思想性和精致的艺术美统一。

(三) 突出实践运用原则。

把美育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是美育的 最终目的, 也就是说为了“学以致用”, 将外力内化为自身实践只有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 才会自觉养成美的行为习惯, 在内心深处自觉埋下美的种子, 不断反省并付诸实践, 久而久之成长为美的捍卫者。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 我们要将突出实践放在首位, 让学生依据美的原则、方法、标准约束自身行为 , 对美的东 西产生渴 望 , 懂得热爱 生活 , 用心体验 生活, 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美, 循环往复, 积少成多, 创造崭新的生活。

(四) 把握适应发展原则。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时间和空间, 美的因素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美的标准和美的形式不可能总是停留在特定的水平上, 审美教育需要不断更新观念, 创新形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任何知识的形成都要受到某些特定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美育亦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思想将不断涌现, 这必将作用于美育。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走在时代的前列。

(五) 拓宽形象思维原则。

只凭借抽象的反复说理和枯燥无味的推理很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就好比纸上谈兵, 缺乏实战经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活灵活现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等达到美育的目的, 这就是说需要通过渲染感情激起师生共鸣, 通过直观教育形象思维达到美育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去探幽寻美, 汲取自然精华的生气, 吸取人类智慧的锐气, 充分释放个性光彩的豪气”。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启发学生采撷美的花朵。语文美育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审美因素, 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习心理最满足、情感体验最愉快、创造性思维最活跃的灵动过程。

二、在作文教学中表现美

社会的发展 需要的是 心理结构 趋向完美 的现代人 , 这是一种相对的完美并非绝对要求, 作文教学作为拓展学生思维的手段自然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教学途径。学生进行构思, 写作的过程就是利用文字语言表达观念和传递情感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形象思维起到了突出作用, 它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应该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基础上,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潜在的美, 挖掘生活美的本质, 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评判自然和社会中的美丽和丑陋, 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由此可见写作是阅读的再创造, 是情感表达的继续和深入在作文教学中蕴含诸多美的契机, 在作文指导中同样可以渗透美育。

(一 ) 习 作练 习 , 表 达 美 。

学生需要到现代社会中寻求感知和感受审美, 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社会中存在的美, 不仅仅表现为大自然的朴实美, 更表现为生活的平凡美, 它虽不能用惊心动魄的事件震撼学生的心灵, 但可以真实反映生活的真善美, 具有完善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感受世界, 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深入发现引人入胜的美, 达到心灵的共鸣和灵魂的触动。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学生缺少观察能力, 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上为写文章而苦恼, 由于思路呆滞闭塞, 形象空泛苍白, 面对纸张而叹息究其原因之一是社会实践太少, 二是缺乏想象能力。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耐心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和体验生活, 积极投入社会实践, 不断开阔视野, 增加阅历, 这样有了丰富的社会实践作基础, 作文就不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自然美是天造地设、令人赏心悦目的奇观壮丽景致, 这些自然景观都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 教师可以在外出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山水美景,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事物, 细心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山势的险峻、树木的蓊郁、湖水的清澈、花草的芬芳和鸟语的幽鸣等美的事物, 积累丰富的美的表象, 这些表象会成为学生作文表现美的材料。教师应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和感受人物的行为美语言美、人格美, 也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丑, 并对其进行揭露、批判, 以此反衬美的事物, 使美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 习 作 评 改 , 提高 美 。

美的世界无边无际, 除了在教材中引导学生欣赏美, 在生活中感受美之外, 教师更应当通过对学生习作的评改, 进一步调动审美因素, 教会学生对作文中的新颖题材, 优美语句, 精湛的表现形式、手法等认真点评, 激发学生共同分享创作的兴趣, 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此外, 学生在感知现代生活的同时, 难免会接触到丑恶的事物。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 对假恶丑进行揭露, 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趋于真善美, 达到美育的目的。在作文评改中, 要培养学生识别丑恶、批判丑恶的能力, 让学生在反映生活中丑恶一面时, “注入自己的理智和情感, 并在作文中表现出美的力量, 从而使反面素材获得正面批判的美学价值, 使学生能疾恶如仇, 心志中逐渐摒弃消极的因素”。

总之, 进行美的教育, 教师需要在各种教育活动中, 用美的形式和手段播种美的种子, 语文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美的因素可以挖掘运用。中职学生的美感往往十分强烈, 但比较肤浅且不易持久。因此,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既要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其“共性”美, 又要挖掘审视“个性”美。只有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春风化雨, 点滴入土, 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摘要: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领悟、体验、理解、玩味, 得到审美愉悦和提高思想认识等的过程。中专语文教师应自觉遵循美育原则, 将美育意识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

关键词:美育原则,中职作文教学,习作练习,习作评改

参考文献

[1]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邰启扬, 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出版.

浅谈学校美育教育 第2篇

关键词:学校美育 美育渗透 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

文章摘要:学生接受审美教育,同时音乐更是一门美的艺术。它用情感陶冶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所以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的教学目标。当然美育仅仅是这些还不够,还要充分展示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健康的审美情乐教师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美的榜样,陶冶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无时无刻都处

于美的沐浴中,让学生感受到美其实到处都有!

综上所述,再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美育渗透,可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使学校成为音乐摇篮,为培养“四有”新人作贡献,为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作贡献。

正文: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学校教育是主要的。音乐与其说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不如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其比别的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情感、人的心灵。同时音乐更是一门美的艺术。它用情感陶冶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这种美的陶冶,虽然需要漫长的积累,持久的滋润,需要潜移默化,但它的效果却是刻骨铭心的。所以应重视再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一、从育人出发,进行审美教育。

我在教学中,都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容,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如教学《儿行千里》我先从谈话引入,再进行歌词学习,让学生找找哪些词要读重些,通过这样,再进行小结:妈妈爱我们,她平时为我们操了很多心,所以我们要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为妈妈多分担。

二、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快感的,其中包含了生理快感的成分。音乐不仅对人类,对动物也是这样(国外有给奶牛听音乐以提高牛奶产量便是一例)。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我们有的教师看到女孩 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 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 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 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 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 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以上老师的片面做法 ,究其根源还是对审美教育认识不足。

三、根据听觉来逐层深入感受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的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乐曲的感悟可分为初步聆听、理解聆听、评价聆听三个阶段。由于受生活经理、文化素质、欣赏情趣、性格特点、艺术修养的制约,学生欣赏能力有限,因此教学时必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当然美育仅仅是这些还不够,还要充分展示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一个知识丰富、充满睿智的音乐教师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美的榜样,陶冶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无时无刻都处于美的沐浴中,让学生感受到美其实到处都有!

浅谈职业学校如何提升美育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美育教育 校园文化

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的产品在国际上的总体形象还是劣质低价。中国要由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不仅要提升科技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还应该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劳动大军的整体素质,包括目前还没有被充分重视的劳动者的美学素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设计了一种飞艇,但在实验过程中总是存在质量不过关的问题,设计师对此无能为力。后来,别人推荐了一个美术家修改设计,美术家看了设计图,在图纸上进行了简单的改动,结果制造出的飞艇,竟然再也没有出现质量问题。大家向美术家请教其中的奥秘,美术家说:“我不懂自然科学,也不明白飞艇的飞行原理,我只是用美学的眼光去欣赏它。因为我相信,好的设计必须是美的,这是大自然中最普遍的规律。”

美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所有美的通性应是能够引起人们感官愉快和精神愉悦。美不具有实用性,没有功利性。但实用的、功利的东西也可以是美的,美从实用性、功利性发展而来,又高于实用性、功利性。大量的商品交换实践活动说明,实用而又精美的商品极易推销,实用但形式不美的商品不易推销,不实用又不美的商品无法推销。为了更好地增强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实现商品的“美”的环节上多下工夫。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中国制造业劳动大军的主力,对于劳动者审美价值的培养、审美观念的形成、审美情趣的提升和审美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中的美育对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大力提升职业学校的美育水平。本文就如何开展美育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实施美育实践,实现美的创造

发现美、审视美虽说是一种心灵体验,但过渡到创造美就需要有一定的切身实践和体会。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寻找美、描述美、体验美、制造美的活动。例如,利用周日学生逛街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商店的物品、装修、服务、设计,举行诸如“美在某某产品之视觉美”“美在墙体广告之营销美”的主题征文或者讨论活动,让学生增强创造美的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布置教室、宿舍,举行手工比赛等制造美的活动,增强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针对营销、物流专业的学生,要多讲一些创意产业的典型案例,例如《牡丹汽车为中国女足喝彩》,厂商审时度势制造轰动效应而为牡丹汽车打开了市场之门;《复旦管理学院的品牌形象传播》,以“视有界,思无界”表现了复旦的博大人文、胸怀世界的学术追求。这些案例非常值得品味和学习。

二、组织社团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学校可通过组织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绘画、技艺、歌舞、影视、摄影、着装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寻找、发现身边美的行为,获得美的体验,把对美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参加文学、艺术、书法、写作、棋类、体育等社团组织和兴趣活动小组。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完善人格,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还可以结合热点时事,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学习长征精神、为烈士扫墓、听先进人物的演讲等,通过这些使学生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美的氛围

校园文化一头联系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另一头联系着社会大众文化。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校园文化在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越来越复杂。流行文化的恣意蔓延,商业文化的长驱直入,恋爱文化的广泛普及,手机和网络文化的堂皇入室等,在使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庸俗化的负面影响。

学校要利用校园的资源,通过创造性的设计,营造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利用校标、名言警句、宣传展板,激发学生不断拼搏、努力学习;用充满智慧和力量之美的塑像等,启发学生于高雅的精神世界中发现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要创建和谐校园,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的氛围,弱化功利性, 抵制低俗化,淡化娱乐性,构筑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

没有美育的职业教育是不完全的职业教育,没有美育的职业院校不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要将美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学习文化知识,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具备美的行为、美的品质,创造美的事物,给世界带来美的享受。

中等职业学校美育教育 第4篇

(一) 幼师生的水平及特点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 生源质量难以控制,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素质每况愈下, 由过去的“尖子生”变成了“双差生”。我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 整体素质良莠不齐, 尤其是学生的艺术教育, 基本处于萌芽阶段, 她们的美术大多停留在初级的依葫芦画瓢的简单临摹水平。

(二) 幼师美术教育现状

当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育存在着一些弊端, 幼师美术教育未能与幼儿教育新理念有机结合, 美术教师重美术专业技能, 忽视教师职业能力, 美术教师几乎很少或没有执教幼儿的经历, 他们多半传授给学生许多绘画的技巧, 缺乏幼儿绘画的情感体验, 在美术基础的教学训练中, 过于注重素描色彩的造型基本功训练, 课堂教学重临摹少创新, 忽视了艺术就是创造的特点, 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研究的必要性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与发展动力, 大力开展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美术教育, 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提出幼儿园艺术活动目标“喜欢艺术活动,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强调了艺术活动中的创新。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真正意义上启蒙教育的第一任老师,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前专业是我校的示范性专业, 学生毕业后将输送往各县市幼儿园, 成为各幼儿园的骨干教师, 她们的美术教学, 直接影响着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我们应积极探寻更好的教学思路, 更新理念, 加强实践。

基于这样的认识, 结合当前幼师生的教育实际、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及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笔者认为加强幼师生美术的创新教育是对幼师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是幼师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内在需要, 是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实践探索的策略

幼师美术教育应紧密结合幼儿教育这一特色, 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本文从幼师生实际出发, 紧密联系幼儿教育新理念, 探索幼师美术教学方法, 着重幼师生在学习方法、自学习惯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养成, 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素质、能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一) 更新教学理念, 创设环境氛围

托兰斯认为, 创造教学应营造一种民主、合作、宽松的教与学的环境, 区别于原来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 让学生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 在学习活动中留有创造思维的空间与余地, 促进学生各学所需, 各尽所能。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催化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萌发和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

美术教学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环境和条件, 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 营造创新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因。教师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 尊重学生的个性, 相信学生的潜力, 相互尊重、互相沟通, 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让她们有较大的自由度, 允许超越常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培养观察、创意、表现、交流的意识和技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艺术创作贵在创新, 个性在美术创作中的意义显而易见。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相信学生的绘画潜能, 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感受, 正确对待她们的标新立异,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 多为其提供创造尝试的机会和条件, 使学生产生大胆表现的安全感, 愉快自如地投入活动,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产生强烈的学习绘画的愿望, 在感受美、表现美的基础上, 体会创造美的乐趣。同时, 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景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对激发创造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物质情境,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 切身体会到独立思维与独立操作能获得较好成效的乐趣。

(二) 培养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巨大推动力。因此, 教学中应重视兴趣的培养。

在上《简笔画——人物的动态画法》时, 由于学生们刚刚上完体育课, 以至于美术课上课后, 大部分同学都仍处于兴奋状态, 如果这时直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上课的话, 效果是不理想的。相反, 我笑着问学生上节体育课上了哪些她们感兴趣的内容, 她们平时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哪些?这些看似与美术课毫无关系的问题,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争相回答起问题来。我总结出最受全班欢迎前三项运动:幼儿体操、跳绳、排球, 并写在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并总结出这几项运动的不同之处, 并让三位同学在讲台前摆出该项运动最为经典的造型, 在其余同学善意的笑声中, 我以这几位同学为模特来分析:在该项运动中人物造型的重心、重心线、动态线, 以及她的支撑面等具体的问题。并要求下面的同学自己动手, 按前面所学的人体比例把三位同学的经典造型画下来。同时, 我也在黑板上画出标准的示范画, 加深学生的记忆。事实证明:让学生参与课堂设计的方法, 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的兴趣, 更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确定适当目标, 激发创新热情

为培养幼师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把她们从"被动填鸭"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 转向"观察--探索--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跳起来摘苹果”, 鼓励学生向自己挑战。但这一挑战性的目标要建立在对本班学生发展水平及学习特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如学生已初步把握人物整体结构、表现简单动态的基础后, 我们尝试以另一种方法让她们做画, 因为已形成固定思维, 许多学生感到有些陌生和"难", 但随着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及同学们学习交流, 大家很快适应新方法, 越画越流畅, 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由此, 让我们看到, 学生在挑战面前经历了由焦虑、困惑到顿悟的过程, 也就是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它满足了学生探求新的发现的心理需求。

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主要手段, 教师的独特新颖会使学生感到好奇、兴奋, 从而诱发出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因此, 教师要勇于开拓创新, 精心设计并组织好每一次美术活动, 让学生每次美术活动都能感受到新、巧、奇、趣、活, 从而激发她们美术创新的热情。如在绘画课上, 我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作画地点、工具、形式, 将学生带到操场, 利用小拖把和水, 让学生在广阔的场地上自由作画, 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她们对美术活动的积极性, 正是在尝试新材料运用的同时, 让学生产生新感受的创作。

(四) 变革教学方式, 实施创新教学

美国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曾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发展的潜能, 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安排条件使这些潜能得以实现。假若教师或家长对他们施加压力, 或是允许学生照抄照搬画本, 他们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可见, 模式化的美术教学直接阻碍幼师生的认知发展, 它们先入为主, 使她们的作品失去个性, 缺少心灵感受。过去, 美术教学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就是临摹法, 教师出示范画, 学生一笔一笔临摹, 没有创新和自己的想象。长期如此, 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产生厌学、不想学的思想, 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改进活动方式方法, 实现师生互动, 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真正有兴趣想“动”、有足够的条件能“动”、有充分的信心愿“动”。

幼儿天性喜欢童话故事, 喜欢动画片, 喜欢与玩具自言自语, 喜欢让静止的画面都有生命, 她们的思维状态常介于奇妙的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之间。这种状态其实正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表现状态。在静物写生教学中, 除了让幼师学生了解基本的形状, 观察比较和进行形状组合外, 还引导她们看罐子花瓶像什么, 联想它们与人和动物等其它物体的相似之处, 从而使学生的创作思维变得异常活跃, 带把的花瓶变形为叉腰的女人, 小茶杯变形为调皮的小男孩, 甚至整组静物幻化为一个童话世界。这种拟人画法在写生教学中的应用, 使学生想象的空间无限拓展, 拟人化的观察与写生改变了以往画什么看什么想什么的单调的思维模式, 充分调动了人的思维想象及创造能力, 达到尹少淳先生所谓的“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 超脱常规的成习, 去看待我们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的经验世界, 发现组织和创造新的形象”的效果。

在《线的情感》美术活动中,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 在椭圆形表示的脸上, 用不同线来描绘人物的喜、怒、哀、乐。我尊重他们的个性, 让他们可以按客观去描绘, 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 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 也可以夸张、变形。然后从中挑选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 展示给大家看, 让大家去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线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 它们又有何不同特点呢?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 我们从而得出了线的粗细、浓淡、虚实、曲直、疏密等笔法的变化, 可以给人以刚直、柔弱、古朴、清新、明晰、单纯等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一结论。然后再就不同线的不同特点 (直线——刚劲正直、曲线——活泼优美、粗线——古朴强化、细线——盈秀柔弱, 线轻则流畅飘逸、线重则厚实古朴、线疏则明朗清新、线密则充实丰富) 让学生分别用直线、曲线、粗线和细线来完成4幅作品, 题材不限。通过学习, 同学们利用线条的不同特点, 创造出很多令人耳目一新、风格各异的画来。

斑斓出彩的活动, 学生们尽享其味。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幼师学生一改刚开始作画时的谨小慎微、中规中矩, 思维的缺口一旦打开, 想象的翅膀已然伸展, 她们大胆地无拘无束地像一个孩子那样作画, 想象力、创造力、受压抑的绘画热情皆得以释放。结合幼师生将成为幼儿教师的实际, 为增强教育教学经验, 我与活动指导老师紧密联系, 让她们去幼儿园上美术课, 将自己这种体验性学习运用于幼儿园教学实践, 并创造性地加以发挥,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五) 正确评价激励, 充分肯定学生

对学生的作品作出合理的、充满人性的评价, 不断地肯定与激励,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我得出的一个小小的经验。在简笔画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书本中的图例必须让学生学习掌握外, 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部分, 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那么, 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更好的锻炼。所以, 在美术课堂上, 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 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学生的想象意识。学生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 他们天真的童趣, 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在辅导学生作业的过程中, 我降低标准, 不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们的作品, 也不用“画得像不像”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大大地鼓励了我的学生, 使他们对学习美术充满了兴趣。从事充满色彩的艺术教学的教师, 千万不要吝啬用最美好的语言激励你的学生。如:“你画得真棒!”“你的想象力连老师都自愧不如!继续加油!”……学生们画好一幅画的信心会因此而得到鼓励, 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也许对学生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学, 将间接影响着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我们应不断更新观念, 转变教法, 积极探寻更好的教学思路, 更新理念, 加强实践, 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2000.

[2]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薛梅《浅谈美术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教育艺术2010.

中等职业学校美育教育 第5篇

太平中学始建于1994年,坐落在川黔交界的美丽的赤水河畔。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学校依山傍水,气候宜人;环境优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窗明几净。蓝天与绿地相伴,假山共池沼齐辉。现有教学班18个,教职工58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20人,市骨干教师6人,学生1000余人。学校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红色扬校”的办学方针,先后荣获“二级合格中学”、“县文明单位”、“县校风示范学校”、“县级教工之家示范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有市级普教科研课题和实验教学课题。学校管理规范,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校园局域网、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每年输送优秀学生上百人,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

建校以来,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太平中学的建设和发展,都倾注了诸多的建设投入和人文关怀。学校各界领导也十分重视自身内涵提炼,不断挖掘适合太中自身发展的教育形式,努力构建“普职联教”、“警校共育”、“家校同教”、“红色扬校”等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美育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充分依托“四渡赤水”的鲜活红色历史题材,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红色文化”的特色教育、美育教育模式,使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1.在办学理念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校坚持弘扬太平老区革命传统,按照“凸显特色,求实创新”的教育思路,从办学理念、“三风”建设等方面构建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我校的办学理念是“秉承传统、弘扬红色、特色兴校”,办学宗旨是“思想先进、设施一流、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学校精神内涵是“理想、团结、坚韧、求实、勇胜”,校风是“严谨、文明、活泼、和谐”,教风是“治学严谨、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学风是“勤学、严格、多思、好问”,校训是“重德、求实、守纪、创新”。这些思想理念都体现了红色文化特色,以此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的一代新人。

2.在基础建设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在校园基础建设上,学校非常注重彰显红色文化。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空间和校园空旷环境,积极打造 “红色文化”,在全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在修造太平中学校门时,学校就精心设计规划,四根立柱代表“四渡赤水”,校门整体颜色采用暗红色。这些都充分体现“红色文化”的理念构想。同时,学校还精心打造了“红军园”和“国学园”。在“红军园”中设置“四渡赤水出奇兵”石刻壁画和“韧”字警语石,在“国学园”中设置《弟子规》。这些也充分营造了“红色文化”氛围。其次,在学校围墙上设置中外名人浮雕和建立“红色文化墙”,在教学楼走道上设置中外名人、伟人画像及其名诗名言警句。这些都凸显了我校浓厚的“红色文化”特色。

3.在班级文化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校还创造性的让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红文化建设。在学校统筹安排下,班主任结合本班特点规划本班目标和班主任寄语,班训主标和副标、条幅内容及张贴板块名称,学校专人规划班牌模板及教室内红文化体现形式,包括字体及颜色、大小,各个板块的大小及体现红文化的图片。力求做到每一处设置都展现红文化的元素,充分营造班级红文化氛围,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上进、快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专人规划下,七—九年级的张贴板块的名称分别为“精细班务栏”、“互动展示台”和“智慧管理窗”,体现本班特色的张贴板块有“乐园”、“起点”、“起跑线”、“等。条幅设计上,七、九年级都采用了窗口形状,八年级则采用双手握物形状,并用暗红作为主色调,同时插入学校开展各类各次红色教育活动的图片。寓意我们各班都要弘扬革命精神打造形象窗口。所有这些设计,充分彰显学校打造红文化特色学校的理念。

4.在营造舆论氛围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展板、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同时展示我校红色文化建设 成果。学校广播室开设专栏,每天广播时间30分钟,除了定期播放红色歌曲、红军故事及文稿外,还宣传学校好人好事、褒正贬邪,传递正能量。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5.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红色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和永恒的课题,找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德育教育渠道,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法。(1)深入德育基地参观。学校利用“清明节”或少先队建队节,组织学生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渡赤水纪念碑,瞻仰纪念碑,听红军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学生昂扬斗志;到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纪念馆,亲眼目睹一幅幅真实的图片和一件件珍贵的遗物,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学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集中向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和革命理想教育。学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学校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红色教育,如语文课、思品课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元素,与长征、“四渡赤水”的故事有机融合,向学生传递长征精神、“四渡赤水”精神;美术课上,组织学生编写以“清明节”为题材的手抄报,并开展班级手抄报比赛活动,让学生亲自搜集相关红色故事,写读后感,使学生受到长征精神、赤水精神的熏陶和感染。音乐老师多年来一直把红色歌谣作为音乐教学的校本内容,精选了如《赤水船歌》等多首革命歌曲,教学生传唱。同时,学校还组织力量,结合我校地处毛泽东在长征中创下的“赤水传奇”这一特有的革命绝笔,编写了题为《红色记忆》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供教师 上课使用。

实践证明,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学校德育,进而实施美育教育,既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统一,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美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传统的精神内涵和教育魅力,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虽然,我校结合地域特点在美育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特别是“红色文化”建设上开展了很多工作,但也有一些困惑值得我们思考并去解决。学生在这样的美好环境中学习激情并不高涨,缺乏解决大困难的毅力和做事情的持久恒心,仍有一些行为习惯与学校创设的红文化环境极不相称。同时,我们编写的校本课程形式还较单一,内容还较贫乏,如何去挖掘、搜集、整理、编纂更具特色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更让我们感到困难之大。凡此种种,都是我们太中人需要努力去做的。唯有这样,才能将学校美育建设特别是红色文化建设做得更好。

农村学校美育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 美育教育 探索实践

近几年来,我校以“土沃苗壮”办学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特色体育和美育教育为两翼,创建有特色的农村学校,取得了良好效果。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育教育研究,我校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育的成败教师是关键,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具体做法是:安排美术素质较好的老师担任美术专职教师。学校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观摩的必要时间。使用好绩效工资,打破平均分配制度,实行按岗位职责和工作量计酬的结构工资制度,把教职工个人收入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调动教职工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力求教师队伍的稳定。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本着整合优化教师资源,建立骨干教师库,对培训美育教师,实施骨干教师带动战略,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着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与教学研究水平,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开展创先争优,师徒结对等活动,缩短成熟周期。

近年来,我校实施骨干教师做普通教师的师傅,搞师徒捆绑式的考核奖惩机制,明确规定:“师傅”把“徒弟”带好了有奖,带差了受罚。徒弟可以直接使用师傅的教案,师傅也必须每周坚持听徒弟的汇报课,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共同提高。校长、教导主任坚持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教师教学少走弯路。落实教师的培训专项经费。将美术教师的培训专项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为美术教师培训提供物质保障,并出台相应的政策,落实培训,规范培训管理,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把名师“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和专业水平。有力地提升了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热情。

二、在美育教育中注意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德为首,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他方面再优秀也难成为国家的栋梁。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充分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思想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观点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让学生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推动美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2009年我校申报了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苗族、土家族民间工艺粘贴画的传承研究,苗族土家族民间工艺粘贴画亦称“苗土”民间工艺粘贴画,是我们巴渝民间艺术的精华,属中华民族文化范畴,是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土家族劳动人民几千年在生活中为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并传承的艺术,体现了苗土人民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就是将挖掘收集整理创作苗土民间建筑艺术、苗土服饰、石碑图案、竹器编织、陶瓷器图案及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民风民俗等素材。

(一)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利用植物的种子、枝叶,废旧布线、蛋壳、纸巾等。通过粘贴画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出精美的作品,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解决了经费不足、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让传统美术进课堂

在完成教材任务的基础上开设纸巾画、粘贴画、沙画课外活动课,以保证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探索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活动课程的思路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现活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把教学方法归纳总结,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以教师主导、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用作品欣赏、教师示范、学生演示,学生活动、师生对话等形式,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增强技能,注意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纸巾画、粘贴画、沙画发展的历史,优秀作品赏析,使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创作作品时,运用所学知识与能力创造性地确定主题,根据主题选择素材,由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三)传承与创新结合

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并且带领学生走进社区、田野、林间、农家小院,体验生活。以身边的景和事作为创作素材,不断积累,传承了苗土民间艺术文化。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四)开设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更具灵活性、实效性,目的是培养特色学生。在普及纸巾画、粘贴画、沙画艺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每周一、二、三下午定为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安排专门的活动教室和教师。活动时间一到,同学们便兴高采烈的来到美术教室开始自己的创作,同学们共同探究,聆听老师的精彩讲解,在互动中学习进步和提高。通过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学生灵巧的双手便制作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美术教育的逐渐向前发展。

(五)编写校本教材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过几年的研究探讨,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报告,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低、中、高三段,编写了课程教材。该教材的编写,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成为校本教材的成功之作,得到上级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将美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构建美育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是向学生传

授知识的主战场。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在吃透新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美育教育的因素,把美育教育纳入本学科教学目标。比如,《自然》课中让学生欣赏田园风光、自然风景培养审美能力;《数学》课中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等。这样各科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育的时空,又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观访问,欣赏书法绘画、建筑艺术,剪纸手工等各种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爱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创造想象等综合能力。通过美术活动课,举办画展、现场作画,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注重美术特长生培养。经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六、将师生成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土沃苗壮”、校训《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右行轻声、慢步礼让”等文明行为用语;安全警示语制作成的粘贴画、并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楼梯、走廊等醒目的地方,从而创建了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上一篇:经鼻蝶窦下一篇:隐性知识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