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盖的作用

2024-05-18

地膜覆盖的作用(精选10篇)

地膜覆盖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马铃薯,地膜覆盖,原理,作用,栽培技术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提高地温、蓄水保滴、改变生态环境、改良品质、促进早熟、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高投入和高产量的栽培技术。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解决加定镇浅山、半浅半脑地区马铃薯生长中长期存在的低温、干旱、无霜期短等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实现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量、早上市,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膜覆盖的基本原理

1.1 增温原理

马铃薯的生长条件必须以一定的温度为条件。外界温度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内部的生理变化和产量与品质。因此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是作物早生、快生、促进增产的主要原因。运用这一原理,创造适合马铃薯根部发育的良好土壤温度,达到早熟、优质和高产的目的。覆盖地膜后,白天塑料薄膜的透光率很高,太阳辐射的光能透过薄膜而直接投射到膜下的地面上,把光能转化成热能量,地膜上凝结的露珠可以阻隔长波通过因而地面升温。同时,由于多贮存的乱流或平流送给贴地气层的一部分热以及水分蒸发而带走的一部分潜热被保存下来,并向下层土壤疏松,因此地膜下面各土层的温度都高于露地。夜间,将这些多贮存起来的热量,不断地疏松给膜内的地面,减缓了覆膜地面温度的下降速度。此外,由于夜间低温,因此夜间膜内地面温度和各层土壤温度也均高于露地。根据记录,马铃薯从播种至出苗期覆盖地膜后0~20 cm不同土层的日均地温比露地增加0.6~4.7℃,出苗至封垄前10 cm土层地温平均增温1.9~3.6℃,覆盖地膜的有效积温也明显增多。

1.2 保水作用原理

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水分在土壤存在和运动的状态,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的生育,而且影响土壤本身的化学、物理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地膜覆盖是土壤表面设置1层不透气的物理阻隔,使土水分垂直蒸发受到直接阻挡,切断了土壤水分同近地气层的水分交换通道,迫使水分在膜下循环和横向蒸发,使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相对减缓,从而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地膜覆盖的土壤含水量经常保持在70%左右,为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养分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3 对土壤性状及肥力的影响

地膜覆盖后,一方面由于明显改善了土壤的水热状况,因而引起了一系列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有利于土壤水、气、热的协调,促进根系的发育,确保根系正常生长,增强根系的活动;另一方面,土壤覆盖后,使土壤表面避免风吹、雨淋的冲击。减少中耕除草、施肥、浇水等人工和机械操作的程序,能够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疏松状态,有效地防止板结。地膜覆盖后,土壤微生物增加,促进了土壤养分的转化,从而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作物对有机质的利用率,以培养和维持地力,发挥覆膜的最大增产效应和作用。

1.4 对病虫草害的影响

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生态环境。因为马铃薯地膜覆盖后,生育进程加快,根系发达、枝叶旺盛,体内营养高,能够抑制病害的循环侵染和传播速度。同时,通过覆膜,马铃薯出苗早、生长快、成熟早、缩短了病虫害的危害时间,减轻危害程度。但是地膜覆盖后,地温高、湿度大,易于病菌传播。因此,要注意种薯的选用和处理工作,否则将会影响覆膜的增产效果。农田中的杂草既消耗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又与农作物争空间、争光照,而且诱发病虫害,严重阻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覆膜后,土壤表面的高温和通气不良,可抑制杂草生长,防治效果一般在60%~70%。但如果覆膜不严紧,有孔隙,不仅难以抑制杂草,相反,土壤水、热状况好,杂草生长更旺,可把地膜顶破,严重影响覆膜效果。为了提高除草效果,在注意覆膜质量的同时,播前使用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才能提高防效。

2 马铃薯地膜覆盖的主要作用

2.1 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

地膜覆盖后增加了土壤温度和有效积温,充分满足了马铃薯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播种后能早发芽、早出苗,使马铃薯整个生育提前,有力地促进了其生长发育。覆膜后马铃薯均表现为叶多、叶大、叶色深绿,根茎粗壮,生长势强,因而加快了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进度,各个生育期相应提前,可以提早成熟。

2.2 促进根系生长和块茎膨大

地膜覆盖栽培,使土壤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对马铃薯根系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根系数量、长度等各项指标明显增多,根系分布范围广。根粗、匍匐茎增多,生长速度快,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增强,为早熟增产奠定了基础。马铃薯块茎是主要的食用部分,块茎生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马铃薯产量的高低。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6~18℃,温度低于2℃和高于29℃时,块茎停止生长,而加定镇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时期的日均温度大部分浅山、半浅半脑地区低于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应用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以弥补有效积温的不足,满足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对温度的需要,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

2.3 增产效应

马铃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主要是能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产值,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需求,地膜马铃薯栽培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明显提高,根据试验、示范、推广表明,覆膜马铃薯平均产量达40.2 t/hm2,比对照未覆膜的产量净增4 185 kg/hm2,增产率达11.5%。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技术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市场价值,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今后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3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3.1 深耕整地

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为马铃薯的根系生长发育和薯块的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马铃薯的根穿透力较差,在块茎播种后出苗前,根系在土壤中发育的愈好,幼苗出土后植株生长愈强,产量愈高,所以深耕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基础。要求深耕30~40 cm,产量增加70%~85%。一般条件下深耕20~25 cm为宜,严格做到土地平整细碎,表里一致。最终达到其保湿、保水、保肥、除草效果[1,2]。

3.2 选用抗病品种

良种是增产的内应,覆膜是高产的关键。选用良种要以脱毒马铃薯为主,重点选脱毒65、青薯8号等脱毒品种。播前要精选种薯和催芽处理,以利幼芽提早发育,减轻环腐病、晚疫病等的危害。

3.3 起垄覆膜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采取宽垄双行密植,一般垄宽60~80 cm,垄高20~25 cm,垄距15~20 cm为宜。要求垄面平整细致。整地起垄后,要立即盖膜,以免土壤水分蒸发。最好一次完成整地、起垄、覆膜、盖土等多项作业。在春季多风季节要经常注意对地膜的维护,及时检查破裂口,并随时用细湿土封压好[3]。

3.4 适期播种

整薯播种可以避免马铃薯环腐病、黑胫病等病害通过切刀传染。该播种方式出苗率高,苗齐苗壮,生长势强,耐寒、耐涝、耐霜冻,早期生长发育快,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多、产量高,可早上市,效益好。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整薯播种比切薯播种可增产25%~70%。一般要求选择10~25 g种薯最为适宜。地膜覆盖马铃薯的适宜播种期应选在晚霜前10~15 d,土壤温度达3~5℃时,一般加定镇适宜播种期4月上旬至5月中旬。播种量因种薯大小而定,一般下种1 500~2 250 kg/hm2。株数保持在6.0万~7.5万株/hm2。播种方式采取“品”型交错穴播种,播深10~15 cm。播后按穴用土盖压地膜[4]。

3.5 加强田间管理

出苗期随时检查,及时放苗,以免幼苗接触地膜烧伤或烫死。并对缺苗穴孔及时补种或移栽,确保苗全苗齐。覆膜后地温增高,有机质分解能力强,前期能使土壤中的硝态氮和氨态氮含量提高,马铃薯生长快,养分消耗多。因此,地膜覆盖必须增施有机肥,防止作物后期缺肥和土壤肥力下降,引起作物生长后期脱肥早衰。因此,根据马铃薯的需肥利用率,按计划产量指标30 t/hm2计标,可增施农家肥30.0~37.5 t/hm2、氮肥150~225 kg/hm2、磷肥30~60 kg/hm2、钾肥225~300 kg/hm2,以保证作物生长中后期对养分的需求。水地开花后期浇水,水量不宜超过垄高的1/2。使土壤保持疏松潮湿的状态,有利于薯块的生长[5]。

3.6 病虫害防治

目前,马铃薯常见的病虫害有马铃薯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蚜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在病害防治上,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将带病种薯调入无病区,建立无病种田,选用抗病品种。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种2 h左右,晾干播种。也可用0.1%~0.2%的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防止病害的发生。在虫害防治上,对地上部分虫害用50%敌敌畏500倍液喷雾,对地下害虫采取土壤处理、毒饵诱杀等方法防治。也可用农业防治法,以减轻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3.7 适时收获

当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达到枯萎,块茎停止生长时是马铃薯收获的最好时机,应及时收获。

参考文献

[1]戴亨仁,吴建军,韦禄春,等.江西红壤区马铃薯高产、高效、优质综合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74-76.

[2]唐虹.脱毒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轻型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5(6):39-40.

[3]李性勤,马淮勤.脱毒春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3):30.

地膜覆盖的发展及应用 第2篇

1978年石本正一先生来到北京参加12国农技展览,首次展现了他的地膜覆盖技术。随后邀中国农业部原副部长一行到日本参观考察,代表团到达日本后看到农田里“天上地下”到处都是地膜,很是震撼。日本友人当时说:日本的农业全靠地膜支撑。在中国只知“盖天”(只知在大棚、温室、拱棚上盖膜),不知“盖地”。其实“盖地”是一种省工、省钱、增温(土温)、省水节肥、防病的有效措施。日本 的“盖地”技术使中国人深受启发,于是第二年首次在蔬菜、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上推广了660亩,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过几年在东北三省、北京、上海及内蒙古等13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研制试行,在16个省市农业区域生产示范,确定了是一项适合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科学技术。从1983年起做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向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回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中花卉、蔬菜、烟草、花生等经济作物有今天如此突出的成绩,薄膜的支撑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薄膜的种类虽很多,但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只有黑色膜和透明膜两种。在我国覆盖地膜多数是为了提高地温,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所以大多采用透明膜,透明膜的用量远远高于黑色膜。透明膜除可保湿外,提高地温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尤其在春季露地生产中,在阳光的直射下,晴天5~10cm土层的温度可比不覆膜的高出3℃~5℃。但遇阴天或叶片遮盖膜面,直射光被阻挡后,透明膜的增温作用基本消失,只剩下保湿作用。此时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杂草在阴暗、水肥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猛长,把膜拱起,不但保湿作用丧失,而且杂草大量消耗水肥,给作物生长带来极大危害。笔者曾在蔬菜定植或播种前于垄面喷洒除草剂,但草害并不能得以彻底解决。膜下的杂草不能锄也不能拔,如果要彻底清除,唯一办法就是掀开地膜,这样地膜的长效保湿功能也就彻底不存在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为了解决杂草危害,又能充分利用膜的保湿功能,日本等国开始覆盖黑色膜。在日本,黑色膜的利用面积几乎超过透明膜。

这一现象可能有些人不理解,但如果仔细琢磨,这一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黑色膜的增温效果没有透明膜强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黑色膜阻挡了太阳短波辐射进入垄面土层变为热能提升地温。但黑色膜吸收热量会提高自身温度,并把一部分热量传入土中,这说明黑色膜也有一定的增温作用,黑色膜的增温效果虽比不上透明膜,但若综合来看,它的防草、保湿效果所带来的生态效益要远高于透明膜的增温效益。尤其在温室、大棚的生产中,由于棚室内温度较高,地温升得较快,因此提高地温已不是主要矛盾,而防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由高湿引起的病害,在棚室生产中显得更为重要。

玉米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 第3篇

(1)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地膜覆盖后,土壤温度明显增加,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所需的热量,从而促进了玉米的发芽、生长。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时期,平均可增温2℃以上,尤其在玉米拔节前的5~6月份,5厘米土层平均温度可增加3℃以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加大,增温效果趋于降低,上下土层间平均相差1.5℃左右,但下层土层依然有一定的增温效果。

覆膜后,表层与深层土壤的温度差,在白天远远高于未覆膜,而在夜间,其温度则低于未覆膜,由此证明,由于薄膜的阻隔作用,白天光照充足时,覆膜比对照上层土壤温度上升迅速;在夜间,覆膜后的热量散失减少,而向下层传递增多。

(2)地膜覆盖的保墒效应。覆盖地膜以后,由于土壤蒸发量的减少,土壤水分一般比未覆膜增加1%~3%,最高可增加7%。同时,由于地膜阻隔了雨水的进入,土壤含水量在降雨后增加速度缓慢、平稳。不覆膜土壤在降雨当天水分就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迅速下降。而覆膜后,由于水分散失减少,以及下层水分的逐渐提升和降雨后外界水分的渗透,土壤含水量保持相对稳定。

(3)地膜覆盖对土壤养分分解的促进作用。覆膜后提高了地温,保留了土壤水分,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增加,活动增强,促进了土壤中养分的分解,从而提高了土壤的供肥能力。尤其在玉米生长前期。速效氮、磷的增加非常明显,到十三叶展时,覆膜土壤速效氮的含量依然高出未覆膜的三倍,而土壤速效钾的增加量较少,且后期有降低的趋势。

(4)地膜覆盖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覆膜使土壤表面避免了雨水冲淋,同时,膜内水分子的胀缩运动,使土壤结构得到了改善,增加了土壤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田间持水量。一般覆膜后可使容重降低0.03克/立方米,总孔隙度增加1%~2%,田间持水量提高3%。

蔬菜地膜覆盖的九种新形式 第4篇

二、适合栽培圆葱、甘蓝等蔬菜的覆盖形式。平畦100~110厘米,畦长可根据地块自定。定植前可将地膜平铺在畦面,四周用土压实。这种形式比高畦省工,但灌水时容易污染畦面,提高地温不明显。

三、适合栽培青椒、甘蓝等蔬菜的覆盖形式。大垄的规格是:垄底宽73厘米,垄面宽40厘米,垄高17厘米。将地膜覆盖在垄面上,每垄定植双行或3行。

四、适合栽培大架芸豆的覆盖形式。垄底宽53厘米,垄面宽33厘米,垄高16厘米。将地膜覆盖在垄面上。

五、适合春小白菜、水萝卜、宿根菜的覆盖形式。在早春小白菜、水萝卜播种后,或老根菠菜、韭菜等宿根菜返青前,将地膜短期覆盖在畦面上,促其生长。

六、适合栽培青椒、黄瓜、甘蓝、番茄、芸豆等蔬菜的覆盖形式。在高畦畦面上做成宽40~50厘米、深15~20厘米的沟,将菜苗定植(或直接播种)在沟内,然后覆盖地膜。缓苗后(出苗后)把植株顶部的地膜扎眼或割口放风,晚霜过后将苗引出膜外。这种形式可在本地晚霜前提早定植。

七、适合栽培土豆的覆盖形式。在高畦畦面或大垄垄面上,用打眼器按株行距打15厘米深的定植孔,将种子或者菜苗播种或者定植在孔内,然后覆盖地膜,出苗或缓苗后扎眼放风。

八、适合栽培青椒、黄瓜、茄子等蔬菜的覆盖形式。将大垄破成双垄,将种子或者菜苗播种或定植在双垄的内帮上,然后覆盖地膜。使种子或菜苗在两垄之间的空间生长一段时间。晚霜过后,将苗引出膜外。

玉米地膜覆盖技术 第5篇

传统的玉米栽培模式制约着玉米产业的发展,是玉米产量徘徊不前的直接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是玉米种植的改革,是一件简便易行且能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高产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特别是在无霜期短的地方,增产效果更为显著。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其增产效果明显高于露地,地膜覆盖在表现的优点共有以下几点:1地膜覆盖提高前期土壤温度,抑制棵间无效蒸发,节水增产效果显著。2地膜覆盖玉米成熟期提前7~13天,玉米适种海拔高度提高100m,为中晚熟高产品种的利用创造了条件。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保持土壤疏松状态,透气性良好,孔隙度增加,容重降低,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4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增温保墒,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快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分解,增加土壤养分的含量。

2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原因

1)地膜有明显的正文保墒作用。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增加活动积温100~200℃,同时土层的含水量也有相应的增加,使种植晚熟高产品种成为可能。与直播的玉米相比优势更大。

2)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动。与直播的对照地块相比,地块0~30cm耕层的土壤结构明显改善,容重降低0.024~0.120g/cm3,总空隙增加了4.9个百分点。容积含水量和土壤空气都有相应的增加。由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微生物活性的增强, 增加了有效养分的供应。

3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玉米地膜覆盖是一项有效的抗逆栽培新技术,但因为广大农民朋友对其种植要点掌握不好,使其不能推广。现正值春耕备耕,为广大农民朋友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好的收成,就多年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以供业内人士及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1)优良品种选用。地膜玉米可增加150~200℃的有效积温, 生育进程快,提早7~15天成熟。根据这一特点,选用适期品种。 如当地露地种植115天左右的品种,地膜覆盖田可选用125天的品种。所选品种应为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

2)整地。选地势平坦肥沃,土层深厚,排灌方便,土质以轻壤、中壤为宜。适时耕翻,整细整平,清除根茬、石子等,做到上虚下实,能增温保墒,表土细碎松软。

3)盖膜。应选用透光率高、增温效果好、拉伸力强、搞撕裂、不易老化的低压聚乙烯线性薄膜。规范化宽窄行种植玉米选用幅宽80cm、厚度为0.008mm的地膜为宜。盖膜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先播种后盖膜,出苗后破膜放苗。这种方式适于机械化水平高,土壤墒情好的水浇地或湿地采用。应及时打孔放苗,否则容易烫苗。另一种是整好地及时盖膜保墒,掌握好:盖早不盖晚、盖湿不盖干的原则。播种时打孔点籽。播后遇雨易使播种口上的盖土板结,影响出苗,应及时松动。

4)施足底肥。地膜覆盖给追施肥料造成困难,所以要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满足植株一生对养分的最大需求。

5)喷除草剂。覆盖地膜前,必须喷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 铺膜后,田间杂草不易清除,由于温度高,水肥条件好,杂草长势旺盛,与苗争肥水,甚至撑破地膜,影响铺膜效果。

6)选择种子。根据我区气候特点及积温条件可选生育期适当、叶片上冲及抗逆性强的中晚熟品种为宜。如先玉335、承玉358、农华101等。

7)播种。时间一般比露地提早7~10天,或膜下5cm处地温稳定在6~8℃时播种。播种深度一般为4~5cm;还应根据墒情而定。播种时最好做一标准打孔器,使播种深浅一致。

8)田间管理。先播种后盖膜的地块,要及时破孔放苗。放苗时间,应避开风天和中午。先盖膜后播种的地块,出苗后封严苗孔。幼苗3~4叶时定苗,除去弱苗;小苗、病苗,每孔留1株健壮苗。发现缺株时,可在相邻孔中留双株来补缺,比移栽或补种要好。定苗后,中耕垄沟,松土保墒,清除杂草。待苗长出分蘖,应及时彻底除掉,以免消耗养分和水分。喇叭口时期要防治玉米螟和黏虫。此时追施剩余20%氮肥并浇水,防止早衰,提高粒重。

9)清除废膜。玉米收获后要彻清除废旧膜地膜,净化土壤,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较好地防止农田污染和公害,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滕树仁.玉米地膜覆盖技术[J].吉林农业,2007,(10):15.

[2]胡喜芳.玉米地膜覆盖技术要点[J].Henan Nongye,2011,(19):40.

玉米地膜覆盖播种技术 第6篇

关键词:玉米,地膜覆盖,播种

1 播种时期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适宜播期, 主要根据温度和土壤墒情来确定。玉米种子能够在10℃~12℃条件下正常发芽, 可作为确定播期的依据。地膜覆盖后可使膜内5~10 cm深处地温提高2℃~3℃, 因此当表土层地温稳定在8℃~9℃时即可播种。土壤水分要求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

2 播种方法

2.1 先播种后盖膜

春雨早的地区, 采用先播种后盖膜, 引苗出膜的办法。好处是能防止膜面土壤结壳, 避免种子盘芽;工序少, 整地、施肥、播种、盖膜连续作业, 一次完成, 适宜机械化作业:从盖膜到引苗出膜期间, 膜面无土无孔, 采光面大, 有利于增温保墒;播种深度一致, 出苗整齐。问题是用工比较集中, 放苗不及时容易烧伤幼苗, 造成缺株。播种时要按规定的株行距播种, 播深4 cm, 深浅要一致, 播后盖膜保温。出苗后及时检查, 打孔放苗, 以防高温灼伤幼苗。

2.2 先盖膜后打孔

播种常有春旱发生的地区, 整地施肥后先盖膜, 可提前10 d左右盖噗, 待播种适期一到, 在膜面上按要求株行距, 用简易打孔器打孔播种。一般深度4~5 cm, 膜孔直径2~3 cm, 然后适量浇水, 用细土压好膜边和膜孔。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提早增温、保水、提墒、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不用放苗, 节省用工, 对保证全苗有明显作用, 能使整地、施肥、盖膜和播种分开作业, 缓和劳力紧张矛盾。缺点是膜面用土压膜孔, 不但减少采光面积, 降低增温效果, 而且遇雨土壤容易结壳, 影响出苗, 还有一部分出苗不对孔, 需及时引苗出膜, 然后用细土盖严膜口保温。提早盖膜有利于土壤增温保墒, 是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根据土壤解冻情况, 盖膜时间可提前到3月末和4月初。在整地作床, 喷除草剂后即可盖膜。盖膜要掌握盖早不盖晚, 盖湿不盖干的原则, 如果土壤墒情较差, 就应浇水补墒后再盖膜。旱地要顶凌整地盖膜, 力争保住返浆前的土壤墒情。早盖膜还可缓解春播期间劳动力紧张状况, 有利于提高盖膜和播种质量。

3 播种质量

3.1 适墒播种

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时, 才能满足玉米种子发芽出苗的需要。低于此含水量, 应造墒播种。如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时, 也对玉米发芽出苗不利, 应晾墒后再播种。足墒播种的办法, 一是抢墒播种, 播一垄盖一垄, 减少水分散失。二是先播种, 暂时不盖地膜, 等雨后抢墒盖膜。在播种期间遇到连阴雨天气, 土壤中水分饱和, 盖膜后会使土壤形成泥团黏糊, 影响透气, 对出苗不利, 应等土壤半干时播种盖膜。

3.2 垄沟播种当春季土壤表层干旱, 底墒较好时, 可

采取垄沟播种的方法。一方面使玉米种子播在含水量较高的土层中, 有利于出苗。另一方面, 在沟上盖膜使沟内形成一个小温室, 有利于增温保墒, 避免玉米出土后, 立即接触地膜而造成伤苗。

3.3 等穴点播

按计划的行穴距挖窝或打孔点播, 每穴播种2~3粒。精选的玉米种子, 要按大小粒分级播种, 可以提高出苗整齐度, 保证苗齐、苗匀、苗壮。

3.4 浅播薄盖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适宜播种深度, 应当根据土壤墒情、籽粒大小、种子活力等具体情况而定。由于盖膜栽培能增温提墒保墒, 因此可比直播露地栽培玉米正常播种深度浅1~2 cm。土壤黏重湿润, 种粒较小的要播浅些, 但不宜浅于3 cm。土壤墒情差, 地表干土层厚, 种粒大的可适当播深些, 但不宜深过5 cm。

3.5 种肥错开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施用底肥量较大, 其中化肥也比较多, 又多是集中施用, 播种时要注意种子行位与施肥沟位保持一定距离, 避免种子与肥料直接接触, 腐蚀损伤幼根, 降低出苗率和整齐度。在窄行中间开沟施肥的, 要沿施肥沟两侧开播种沟:不要在施肥沟上面开播种沟。化肥要与有机肥料混匀深施, 不要单独把化肥施在播种沟中, 也不要随种子下化肥作种肥。

4 盖膜

4.1 人工盖膜

人工盖膜的操作方法, 一般每组4人, 在垄的一头挖沟, 将地膜一端埋入沟内10~15 cm。然后沿垄方向放膜, 膜要放正拉紧;两人在垄两侧挖沟, 把地膜两边放进沟内, 膜边用土埋严压实, 保证盖膜质量。

4.2 机械铺膜

土地要求平整, 无根茬, 无杂草, 无大坷垃, 无残膜等杂物, 松土层在10 cm以上。

地膜覆盖的作用 第7篇

一、广开肥料来源, 提高农肥施肥水平

据调查, 近十年来农肥用量呈现减少趋势, 重化肥轻农肥现象日趋严重, 玉米田亩施农肥量在2~2.5吨之间, 且有相当一部分地块1吨以下。分析资料亦表明, 多数地块有机质含量 (与上世纪90年代初比较) 下降0.08%~0.15%, 有的地块土壤板结, 理化性质明显变差, 土壤肥力水平降低已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制因素。因此, 要广开肥源, 因地制宜地采取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等积造农肥措施, 大力提高农肥施用量, 覆盖田每亩用量达到4吨以上, 为实现稳产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二、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 提高土壤调节水肥能力

通过近年来推广的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表明, 该项技术措施, 对于增加土壤有机质,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土壤温度, 增加各种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归还率, 减轻环境污染, 提高生态效益, 实现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实地调查及分析化验资料, 秸秆还田地块较一般田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 当年覆盖即可增加0.13%, 连续三年的秸秆还田可增加0.12%。另据多年多点试验, 连年秸秆还田地块10~20土层含水量提高2%~3%、土壤空隙度增加3.2%;土壤温度在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分别比对照提高1.8℃、3.5℃、3.8℃, 含水量增加2.19%、3.3%、2.8%。综上所述, 秸秆还田年限越长, 培肥效果越好, 调节土壤水肥能力越强、大大增加了作物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生产实践亦表明了这一点。五台县闫家寨、松台等秸秆还田试验示范区, 连年推行该项技术, 在去年和前年连续干旱情况下, 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灾能力, 较之一般田亩增产50~78千克, 增产率10%~16%, 平均单产分别达到了500千克和560千克, 大旱之年实现了稳产高产。

三、科学合理投入, 提高平衡配套施肥水平

近年来地膜玉米单产下降趋势, 其原因除地力下降、栽培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外与氮磷化肥投入量不足, 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比例失调, 施肥上的随意性、盲目性有很大关系。氮素亩用量一般在4.5~8千克, (纯养分, 下同) 、磷素用量3.5~4.5千克 (纯养分, 下同) 。甚至有的农户施氮不施磷, “三轻三重”的现象仍较普遍。实践表明, 采用地膜覆盖后土壤热量、水分条件及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 其施肥总量、氮磷配比, 以及产量指标与露地栽培相比有很大差别。根据试验和定点观察:五台县旱地地膜玉米覆盖区域土壤肥力可分为中等肥力和中上等肥力两种类型, 中等肥力土壤有机质0.8%~0.99%, 中上等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1.2%。在普遍施农肥3吨以上情况下, 中等肥力地块为首玉米指标为400~500千克, 亩施氮肥6.8~8.5千克, 磷肥5.6~7千克, 氮磷比为1︰0.82;中肥力以上地块亩产玉米指标500~600千克, 亩施氮素8.5~11千克, 磷素6.3~7.7千克, 氮磷比为1︰0.72。若考虑到连年施磷累计效应时 (乘以系数0.7) , 中等肥力可亩施磷素4~5千克, 中上等肥力亩施4.4~5.4千克, 此外, 多年的玉米连作, 部分地块表现缺锌症状, 施锌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一般以亩施1~1.5千克为宜, 高产地块亦要考虑钾素的补充, 亩施硫酸钾5~10千克。

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与综合技术的应用, 开展肥力动态监测和土壤养分测定工作, 为提高科学施肥提供可靠依据, 做到以地定产, 以产定肥, 将是发展玉米生产和可持续农业的必然趋势。

四、规范栽培技术,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地膜覆盖技术突出的增温保水、调肥效应, 对于高寒干旱地区玉米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由于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的影响, 偏重和依赖于地膜单一增产效应, 而忽视了培肥地力、科学施肥、规范种植等。综合配套技术的完善和提高, 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玉米单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评分表现在整地质量差, 耙压不平, 根茬不净;覆盖度低, 覆膜宽度不足50厘米 (覆盖度仅45%) 水热条件利用不充分;群体结构不合理, 密度在2500~2700株之内, 栽培管理粗放, 膜上覆土过多等。综合近年来栽培管理实践, 一般地膜带宽以1.1米为宜, 覆膜宽度60厘米, 露地50厘米, 覆盖度55%, 一幅膜种两行玉米, 形成宽窄行, 大行为65~70厘米, 小行40~45厘米, 玉米株距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确定, 一般40~43厘米, 亩留苗2800~3000株, 高产地块可适当加大密度, 采用单双相间留苗法, 亩株数达到3300~3500株。整地质量达到地平土碎无坷垃无根茬。铺膜做到拉紧、铺平、紧贴。播种出苗严格把关, 墒情不足进行点水抗旱播种, 提高出苗保苗率。中后期及时间苗定苗深中耕, 锄杂草。高产地块可采取底追并重施肥法, 即底施总量氮素的2∕3, 追施1∕3, 掌握在拔节期进行, 不宜过晚。

五、采取综合措施, 加强防病治虫

近年调查表明, 地膜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 一般在1%~4%之间, 个别严重地块达到30%。2000年陈家庄乡松家庄村80余亩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发病率10%~30%, 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玉米螟的危害亦有加重趋势, 虫蛀率常年在10%~20%之间, 个别年份危害率达到70%, 玉米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影响。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选择抗旱品种, 进行立体套种, 如套种大豆、马铃薯、谷子等, 结合种植结构调整覆盖种植其它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既提高了经济效益, 又达到了防病治虫创高效的目的。玉米螟的防治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甲拌磷颗粒剂灌心。

六、拣拾清除残膜, 控制土壤污染

地膜覆盖栽培对胡麻衰老进程的影响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9年在甘肃天水农业学校试验农场进行,当地年降水量500~550 mm,土壤有机质含量1.06%,碱解氮51.5 mg/kg,速效磷16.95 mg/kg,速效钾88.56 mg/kg,p H值7.8。参试胡麻品种为陇亚8号。

试验共设大田和盆栽辅助试验2部分。大田试验设地膜覆盖和露地条播2个处理,重复4次。4月5日播种,地膜覆盖行距20 cm,穴距12 cm,人工点播;露地条播行距20cm,2种处理密度均为450万株/hm2。盆栽辅助试验采用直径40 cm、高50 cm的塑料桶填涂后,埋至于地面,整平,每桶点播10穴。从地膜进入覆盖栽培枞形期开始,每小区15d取样1次,测定根系活力和植株叶绿素含量。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5],使用TTC法测定根系活力[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下根系活力的差异

通过对表1不同栽培方式下根系活力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

未覆盖盆栽:y=64.24-0.267 x

地膜覆盖盆栽:y=70.53-0.395 x

由2个回归方程可以得出:地膜覆盖盆栽根系活力最大可达70.53μg/(h·g FW),而未覆膜盆栽根系活力最大为64.24μg/(h·g FW);地膜覆盖盆栽的根系活力衰老速率为0.395,大于露地栽培的根系活力衰老速率0.267。

(μg/(h·g FW))

2.2 不同栽培方式下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通过对表2不同栽培方式下叶片叶绿素含量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

未覆盖盆栽:y=2.600-0.016 x

地膜覆盖盆栽:y=2.624-0.021 x

由2个回归方程可以得出:地膜覆盖叶片叶绿素含量最大可达2.624 mg/g FW,未覆膜叶片叶绿素含量2.600 mg/g FW,两者基本相当;地膜覆盖的叶片衰老速率为0.021,大于露地栽培的叶片衰老速率0.016。

(mg/g FW)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胡麻生育前期根系活力高于露地胡麻,进入快速生长期后,根系活力的衰老速率又大于露地胡麻,而且差异明显,原因可能是在进入快速生长期时,地膜覆盖胡麻地温高于露地胡麻,而胡麻是喜凉作物,地膜覆盖土壤温度超过了适宜温度,抑制了酶活性而使根系活力下降。由于根系活力下降,根冠不平衡,进入现蕾期后,地膜覆盖栽培下部叶片黄化,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导致光合作用下降,从而影响干物质的运转。由此可以认为,地膜覆盖栽培胡麻在光温资源丰富的地区不宜推广,而适宜推广的区域是高山冷凉干旱地区。

参考文献

[1]赵崇耀,苟文峰.陕西关中西部山旱地胡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3,11(2):13-19.

[2]胡汉民.胡麻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0(5):14.

[3]赵谦,王天华.定西旱区地膜胡麻集雨抗旱种植技术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01(2):30-31.

[4]李科,岳粉琴.旱地胡麻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甘肃农村科技,1999(2):33.

[5]牛俊义,杨祁峰.作物栽培学研究方法[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

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技术 第9篇

关键词:玉米种植;地膜;覆盖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17

1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1.1 地块选择

选择中低产地块,低洼、冷凉、草炭地、水改旱地、二洼地等,增产效果显著。

1.2 机械整地

要求深翻25厘米以上(秋翻更好,可蓄墒)并要及时耙耢,做到不漏耕,无大土块和残茬,整地要平整细致,最好用旋耕机旋耕。

1.3 品种选择

地膜玉米最突出的效应是增温保墒,可选用比常规玉米晚7~15天的增产潜力大的中晚熟品种;因播种期提前,生育进程加快,早出苗,早成熟,应选用生育期偏长,株型紧凑的品种。柳河县可选用平全13、平全9等品种。

1.4 种子处理

1.4.1 晒种 消毒杀菌,减少种子病害的发生。播前将种子摊开在阳光下翻晒2~3天,可以打破种子休眠,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

1.4.2 种子包衣 播种前一天将包衣药剂与种子搅拌均匀,摊开阴干后即可播种。

1.5 科学合理施肥

1.5.1 底肥 纯氮30%~40%、全部磷肥(留2.5~3.5公斤口肥)、全部钾肥、全部锌肥,整地前结合农家肥一次施入,底肥要深施,深度在12~15厘米,深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

1.5.2 口肥 随种子同时下地,能够促进苗期生长,一般2.5~3.5公斤,最好用二铵或复合肥,要种肥分开,一般隔5~8厘米,以免烧种(烧苗)。

1.6 起宽垄

打成垄底宽120厘米,垄顶宽70~90厘米,高10厘米的宽畦。

1.7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品种的特性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要求气温稳定通过8 ℃,5~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0 ℃时即可开犁播种,4月20~5月5日,机播或人工点播。双行,株距27~33厘米,行距40厘米,亩保苗3300~3600株。按种子粒大小分级播种,墒情好的地块播深3.5~4厘米。疏松干燥地块可深播于4~6厘米深。播后,覆土均匀,镇压得当。

1.8 化学除草

选用50%乙草胺每亩0.1~0.15公斤加38%阿特拉津0.2~0.25公斤,对水30公斤,均匀喷洒在垄面上封闭除草。

1.9 覆膜

选用100厘米宽,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4~5公斤/亩,人工或机器覆膜。要铺平拉紧,贴在垄面上。两边用土压实,每隔1.5~2米横压一条土带,以利防风截水。

2 加强田间管理

2.1 剪孔引苗

当出苗第一片针叶普遍展开时,及时引苗间苗,并用土封严引苗孔避免风大揭膜。4~5 叶时及时定苗。

2.2 及时除分孽

如有分孽产生将消耗养分,要及时去除及时拔出田间大草。

2.3化控

6月28日打矮壮素对玉米进行化控,防止倒伏,但是矮壮素的使用不可过量,过量将抑制生殖生长造成减产,减收。

2.4 大斑病防治

在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病,苗期发病率较少,到玉米生长后期,尤其是在抽穗后发病逐渐加重。在大喇叭口期用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2.5 玉米螟防治

生物防螟。心叶末期用辛硫磷1~2克/株撒施心叶内;灯光诱杀、性诱方法防治玉米螟虫。最常用的是利用赤眼蜂把玉米螟消灭在卵期。赤眼蜂被释施到田间后,在田间羽化出蜂,雌蜂寻找寄主玉米螟卵,然后将产卵管刺破玉米螟的卵壳,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并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供子代发育,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产出的是赤眼蜂,赤眼蜂将阻止害虫的发育。赤眼蜂卵在玉米螟卵内经过卵、幼虫、蛹、成虫阶段,最后咬破玉米螟卵壳飞出,交配后,雌蜂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赤眼蜂就这样在田间往复、不断繁殖后代,将大量玉米螟消灭在卵期,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一般柳河县在7月5日、7月12日两次放蜂治玉米螟。

2.6 粘虫防治

粘虫在吉林省每年可完成2代,间歇发生,不能在当地越冬。一般在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一般年分减产10%以上,重发年份可达颗粒无收,短期内吃光叶片。8月中旬用高效氯氰菊酯类药喷施心叶内。

2.7 追肥

一般用总氮量的60%~70%,在大喇叭口施入,如果追肥过早,易造成后期玉米脱肥早衰倒伏现象,追肥过晚,当玉米小花分化时用不上劲,不利于果穗小花分化,实现不了穗大粒多,(柳河县一般7月10日左右)。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分2次追,第一次用总氮量的50%,第二次在玉米抽雄开花期占20%,这时玉米需要水肥最多,特别是大喇叭口期,对肥、水反应十分敏感,要注意施穗肥。随着产量的提高,玉米对氮肥钾肥的吸收量相对增加,磷肥吸收量变小,说明高产玉米需要增加氮肥与钾肥的用量。追肥方法最好为穴施,在两株玉米之间用扎眼器施肥,深施10~12厘米,施后要及时覆土。

3 适时晚收

为使玉米充分成熟、降低水分、提高品质,在收获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晚收。玉米收获越晚越好,后期叶和茎里的养分全都输送到玉米籽粒上,收的越晚籽粒越成熟,色泽越好,粒重增加,提高产量,含水量也低,适当晚收可增加产量。柳河县一般在10月5~15日收获较为适宜。一般活秆成熟的玉米,每晚收一天每亩可增产5~10公斤。

浅谈地膜覆盖对耕作制度的影响 第10篇

地膜覆盖技术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而且作为一项新技术而言也会影响作物的耕作制度,因而要求以新的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和病虫杂草防除制度)与之配套。当然它是在现行耕作制度的基础上,改变了其不合理部分而形成的。其改变之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中心,耕作制度的改变集中地反映在种植制度上。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后,在种植制度上的变化更明显地反映在种植方式上。

作物群体是形成物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同时它又和其他作物产量因子,如穗(株)粒数、千粒重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因而掌握好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处理好个体和群体关系的基础。地膜覆盖提高了肥力因子转化供应的能力和速度,在客观上,为尽量降低影响个体发育的前提下加大单位面积作物群体提供了可能。同时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也告诉我们,在一定的限度内提高单位面积作物群体会增加作物产量。

作物种植密度加大以后,如不改变作物株行结构,势必会影响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进一步影响到产量。要改变作物的个体营养状况和通透风光条件,必须改变现行耕作制度等行距均匀播种的种植方式。宽窄行和簇种植就是群众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是针对等行距匀播种的缺点,从加大作物群体密度的实际出发,以改善个体营养状况和通风透光条件为目的种植方式。宽窄行种植是以行距不等有宽有窄,宽窄相间的方式改善作物通透条件的,其宽行使垄边的两行均能形成边行优势,而窄行的作用正在于加大单位面积的作物密度,簇种植是将几株作物作为一个共同的营养体种植在一起,使它们享受等同的肥力条件,这样可以在加大作物密度的前提下,其株穴距不变或加大,从而使作物通透条件和营养状况仍处于良好状态。实践也证明这样是可行的。

间作套种和复种可使叶面积系数加大,边行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从内涵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还可以使用地养地结合起来,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后,为了更合理地利用覆盖时间和覆盖空间,必须将间作、套种和复种这几种种植方式与覆盖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品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在因素,作物的某一品种能否在某一地区种植,主要是由该地区的气象因子如有效积温、积极温度、无霜期和品种本身生育期等因子决定的。采用地膜一盖后,气象因子发生了变化,据调查和记载,在作物苗期,地膜覆盖比对照地温可提高2.2℃,整个生育期可提高230~260℃的有效积温。由于提高了地温和整个生育期的积温,可使作物提前播种并推后收获,因而相对和绝对地延长了作物生育期。作物可生育期的延长,使一些原来在栽培区域上受限制的品种扩大了种植范围,这样就为那些产量高、品质好而地区适应性不强的优良品种的推广开辟了新的途径,增强了优良品种的地区适应性,因而,在采用地膜覆盖后,可以根据积温增加数量和作物可生育期延长数量以及种植方式的要求选择增产潜力最大的品种。地膜覆盖增加了积温,提高了复种指数,扩大了复种作物种类,因而作物的轮作制度也要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土壤耕作制度

土壤耕作制度是通过机械力调节土壤肥力条件而控制土壤肥力因素的措施体系,通过土壤耕作可以调节土壤中水、气、肥比例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在采用地膜覆盖措施后,减少了土壤裸露程度。增加了土壤保水保肥力。改变了土壤耕层特别是表层的理化性质。

平作和起垄是两种不同的耕作方式,起垄有利于提高地膜、接纳雨水也有利于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但易于造成跑墒。覆盖增加了土壤保水性能,因而在水地区对土壤耕作的要求,从保水供水转移到了控水排水。因而要根据地性把起垄作为该技术中的一项措施,因地制宜地分别采取水地起垄,旱地平作的措施,这样会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增加作物产量。

中耕的作用在于减少蒸发,疏松土壤,清除杂草。覆盖后,其保墒的作用已被地膜盖所取代,而杂草的清除也不能用中耕来实现。因而可以免中耕。

三、施肥制度和病虫杂草防除制度

为了适应新情况,我们在制定施肥制度时必须把肥料的种类数量、时间和方法作出相应的改进。

现行耕制度在施肥种类上一般以施N、P肥为主,速效肥多,缓效肥少,在数量上适应现行耕作制度的产量计划的要求,在施肥方法上有基肥、种肥、追肥等,在施肥时间上除早春外作物中后期也施用相当数量的肥料,一般整个生育期肥料用量的1/3。

农业生产技术是以增产增收为目的的,当然地膜覆盖技术也不例外。肥是形成作物产量的基础,在采用覆盖技术后,如仍按照现行施肥制度执行,就会造成某些元素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成为增产的限制因子,同时,在生长季节不能进行常规追肥,易造成作物中后期脱肥,最终造成减产。

地膜覆盖使作物生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给病虫杂草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加之中期锄草困难,使草荒易于发生,这就赋予了化学除草不可代替的作用,成为新型耕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

上一篇:电脑进行时下一篇:新华公司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