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融合论文

2024-05-10

多媒体信息融合论文(精选12篇)

多媒体信息融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云共享,多媒体信息融合,内容传输网,流媒体实时传输,多点触控

1 研发的背景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 工业用电量急剧攀升。同时, 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生活用电量也在急剧攀升, 人们对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对国家电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它既要满足日益增长的供电需求, 又要确保供电的安全, 特别是要应对由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所导致的供电中断或供电不足, 确保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供电。这就要求国家电网有一套有效的信息化系统, 能迅速调动分散在各地的人力物力资源, 进行应急会商讨论, 及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共享, 以最快的速度拿出最合适的应急方案, 并迅速行动。信息化系统能够综合处理和显示这些多种媒体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融合信息, 而不是单一形式的信息或几种类型信息的简单组合。这里所说的信息共享是指这种多媒体融合信息的全方位的实时共享, 即多对多的实时共享, 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或双向的信息共享。这就要求信息化系统让每一个人都能发送信息给所有其他人共享, 同时也能接受多个其他人发起的共享, 并能在自己及他人发起的共享信息上阐述自己的意见, 实现多对多的实时商议。

此外, 随着近年以音视频的数字化技术及IP网络传输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 以及云计算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我们有更多的技术手段来满足国家电网的上述需求, 实现多媒体融合的信息化系统。但是, 尽管如此, 单纯用这些技术还是不能满足国家电网的上述要求。比如:利用视频会议技术可以实现音视频的共享, 但不能实现分散在各地的多路视频的随意共享, 特别是不能实现音视频信息的预览选择和让任意一个音视频信息进行共享, 也很难实现多个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的同时共享。再比如:使用类似于群件 (groupware) 技术可以实现多人的文档共享和作业共享, 但不能实现高清多媒体的实时共享, 更不能实现多种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的同时实时共享。同时, 此类系统一般都需要由中央服务器 (MCU等) 来管理中转信息, 容易导致服务器负载过度集中及服务器端网络负载超荷, 成为系统瓶颈。所以, 单纯使用这些技术都不能完全解决类似于国家电网分散的高速大容量多媒体的多对多信息实时共享的需求, 而只有有效利用和整合这些基本技术, 研发一个多媒体融合的多对多信息即时共享平台, 才能满足分散的高速大容量多媒体的多对多信息实时共享的需求。本文阐述的多媒体融合信息云共享技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 为满足上述需求, 由上海金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和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联合研发的技术。

2 多媒体融合信息云共享技术的开发

多媒体融合信息云共享的第一个课题是对信息量最大、实时性要求最高的音视频信息进行处理。我们首先在音视频的数字化和信息压缩上采用了先进、稳定、商业化程度最高的H.264和AAC国际化标准音视频编解码技术。这些技术是目前商业化LSI芯片及商业化硬件设备所能实现的最先进和最成熟的技术, 保证了音视频的高质量、高传输效率和高产品稳定性, 具备了实现商业化信息系统的基本条件。

多媒体融合信息云共享的第二个课题是多地、多数量、多类型的多媒体信息的高效实时传输。首先为有效解决多对多音视频媒体的实时传输问题, 在研究了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传送网) 、RTSP/RTP音视频实时传输协议及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 自行研发了基于上述技术的多媒体网络传输方式及其系统架构。

如图1所示, 我们首先在云端设置了多个接入服务器, 用户可以选择最靠近己方的服务器接入, 包括所有可能需要共享的信息源, 都可以注册登录到云端最靠近己方的服务器上。选择最靠近己方的服务器是为了确保信息传输效率达到最高。云端服务器之间具有相互通信、互相交换共享信息源及客户端的信息实时共享机制, 客户端或信息源接入注册到某个服务器后, 此信息会即时传递给云内所有服务器进行共享, 形成一个云信息共享平台。这样, 任何一个客户端只要接入此云信息共享平台, 既能接收到共享平台上的所有信息, 又能把自己的信息共享给平台上的任何其他人, 这样就实现了多对多的信息共享。云端服务器之间的网络架构, 建议采用mesh状的网络拓扑架构, 或至少每个服务器有两条通道分别连到另外两个网络节点以确保核心网络内当某条网络出现故障时, 至少有一条迂回通道, 不会因此而使系统缺失部分信息源或部分客户因此而无法正常获取信息。同时, 为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在云端的服务器之间采用CDN方式的信息传输技术和Cache Server (缓存服务) 技术, 即对于音视频等流媒体信息, 当某个用户所需信息源不接入在本服务器上且又没有任何接入在本服务器上的用户在接收此信息时, 该服务器会找到此信息源所在服务器, 向其索取信息流分发给所需用户。当有用户在接收此信息流时, 服务器不会再向信息源所在服务器索取信息流, 而是自动复制一股流分发给第二个以后的用户。对于文档之类的file (文件) 型信息, 当服务器第一次收到此信息时, 会向信息源所在服务器索取此文件, 并自动缓存此文件一段时间, 之后当有第二个以后的用户前来索取此信息时, 服务器不用向信息源所在服务器去再次索取信息, 直接将缓存的文件传送给用户。这样极大地缓解了云内传输网络的负担, 实现了信息共享的高效和稳定。云端的用户接入服务器 (Edge Server) 对于流媒体传输可采用单播或组播方式。即使是单播方式, 通过采用CDN的Edge Server分发传输方式, 服务器之间的核心网络不会因为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加重网络负担, Edge Server会根据用户数量自动调节分发数量, 最大程度地降低网络负荷;若是使用组播方式, 也是在Edge Server和客户终端之间采用组播方式, 以减轻Edge Server的分发负荷, 同时把组播的影响范围缩减到最小。服务器之间的核心网络无需使用组播, 也无需因用户数多而增加流量, 既减轻了核心网络的管理负担, 又消除了核心网内因组播而引起的安全问题。

多媒体融合信息云共享的第三个课题是多媒体的融合呈现和统一操作, 也就是多种不同形式的媒体怎样在用户使用层面无区别地使用同样的操作方法来操作和呈现。为此, 首先选择大尺寸的多点电容触控屏, 这样用户就可以使用界面友好、操作便捷、符合其直观操作习惯及使用手势的触控操作方式。同时, 在软件制作方面, 采用Saa S (Software as a Service) 架构, 把每一种媒体的呈现作为一种服务嵌入到软件系统中, 把每一个信息作为一个信息源与它的呈现服务绑定, 并集中用图标或预览窗形式呈现在信息源栏里。当用户需要收看此信息时, 只要拖拽信息栏里的图标或预览窗至显示窗内, 应用软件就会将此信息以绑定的方式呈现在显示窗内。这样, 任何形式的媒体都能以统一的形式来操作调用, 实现了多媒体的融合呈现。同时, 其他的应用软件及控制操作 (如手写批注等) 也同样采用Saa S架构, 作为单个服务功能模块嵌入到应用软件内, 需要时, 点击按钮即可启动此服务。为规范和方便用户操作, 用户终端软件如图2所示。根据功能分类, 分为4个部分, 分别呈现在用户界面的中央、左侧栏、右侧栏和下侧栏。中央为显示区域用于显示信息, 左侧栏为信号源栏用于显示信号源, 右侧栏为操作栏用于显示操作按钮, 下侧栏为批注栏用于对信息进行手写批注标绘。左侧栏、右侧栏及下侧栏均为可收起的滑动栏, 需要时点击展开使用, 不要时可收回, 从而确保界面简洁, 同时可让中央信息显示面积最大, 可充分高清晰地展示信息。

多媒体融合信息云共享的第四个课题是分散在各地的多种多个信息源的预览。众多的信息源来自各方, 如果没有预览功能, 用户几乎不可能知道哪些信息是能为己所用, 无法区分信息和认知信息的有用性。为此, 建议在系统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信息预览功能的必要性, 为信息预览研发了一套高效的实现手段。首先对于视频信息, 在视频编码端采用双码流编码方式, 一股选用1080P高清码流用于信息的实际显示, 以清晰显示信息内容, 另一股采用低分辨率及低码流视频用于信息预览;同时在Edge Server端采用组播形式传输, 以最大限度降低网络负担和服务器分发负担, 可让所有用户都能预览到信息。对于文件形式的信息, 截取文件首页的缩略图连同文件名一起分发至各Edge Server, 并通过Edge Server分发至各个客户终端。一般文件的首页常带有文件标题, 大多数文件名也能传递文件的主题, 这样用户通过首页图片和文件名就能大致识别文件的内容, 以达到识别信息的目的。还在客户端界面左侧设置了信息源预览栏, 通过在预览栏内的上下滑动可预览所有共享信息和本终端的信息, 并可识别信息源头。用户可较便捷地接触到所有共享信息和本终端的信息, 不但可以快速地查看他人的共享信息, 也可便捷地把本终端的信息共享给他人。

通过以上技术探究和研发, 基本实现系统稳定、可用性高的多媒体融合信息云共享。

3 多媒体融合信息云共享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综上所述, 电网是国家的命脉, 国家电网从国家级、省/直辖市/自治区级、区/县/地市级到末端的变电所等呈多级的网状架构, 电力调度/应急响应都需要各级各地的协调配合、联合调度。为准确、迅速、高效、安全地实现电力调度和应急响应, 大到国家电网整体, 小到各电力公司都需要一套分布式、基于网络架构、多媒体信息融合及信息即时共享的协同会商系统。另一方面, 多媒体融合信息云共享技术及其平台既满足电力的现有需求又极具先进性和可扩展性的技术平台。在此技术平台上, 为电力行业的应用设计添加了一些更贴切实际应用的功能和操作手段。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所建的利用此多媒体云共享技术的调度会商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首先, 我们添加了基于云共享技术及CDN技术的控制信号传递手段。这些控制信号如同前述的流媒体信息一样, 首先由发起者终端发至相连的最近的Edge Server, 然后由Edge Server分发传递至云内的其他Edge Server及与本Edge Server相连的其他终端, 其他Edge Server收到控制信号后, 同样也分发传递至与本Edge Server相连的终端。这样控制信号就被传递至所有云共享系统内的终端上, 达到控制信号“共享”的目的。利用这个控制信号的共享机制, 用户可以方便地发出信号召集分散在各地的人员、发起会商讨论、控制所需共享的信息并将其显示在参与者屏幕的指定区域内, 或控制文档翻页、放大、缩小, 并使所有共享者同步显示与发起者一样的内容。在这个控制信号传递机制的基础上, 还开发了手写批注共享功能。当用户使用手写批注时, 终端软件会启动手写批注软件服务, 在用户界面的最上层叠加一层透明的窗, 在此窗内, 用户可选用不同颜色和不同粗细的笔, 用手指触摸屏幕进行书写;当书写完一笔时, 软件会利用同样的信号传递机制发起一个共享控制信号, 连同笔画的轨迹信息一同传递给其他参与者。其他参与者也可同样发起手写批注共享, 这样就实现了除音视频以外的第三种形式的协商讨论交流。同时, 利用这个控制信息共享机制, 还追加了一些方便于实际应用的控制手段。比如, 在每个地方都设置了一个主席位 (或叫控制席) 用于控制本地设备开关机、本地信号的切换及共享、本地其他客户终端的控制 (显示内容控制、锁屏、重启) 等。在市调度中心还设置了一个级别更高的主席位, 它不但能控制本地设备, 还能控制远端其他地方的设备。

其次, 在电力的各个节点安装必要数量的IP音视频编码器, 并通过矩阵与信号源连接, 使各节点的音视频信息能上传至云端供信息共享, 并通过控制切换矩阵能使更多的信息可用于共享。我们把控制信号延伸至矩阵切换和设备开关机, 使用户可通过云共享平台控制远端的信号和设备, 这样就可以做到设备和信号的远程统一管理、统一控制, 更方便用户的使用和操作。

此外, 在市调度中心还追加了分组功能。市调度中心的调度会商系统可分成多个组, 分别与其他地方同时进行协商讨论, 信息共享和共同决策。同时, 通过接入调度培训系统, 实现远程调度培训考试的审查、观摩、监督功能。

4 结束语

多媒体信息融合论文 第2篇

2010年国务院先后下发了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确定了三网融合12个试点地区名单,制定了快速推进三网融合的目标。并将三网融合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三网融合的新形势给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广电新媒体,促进新老媒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成为目前广电业的一项紧迫任务。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参与三网融合。广播电视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从广播到电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电子技术每一次进步都使广播电视发生了大的变革。新媒体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催生了更加多样的媒体形态,对固有的广播电视形成了挑战。因此在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科技发展主流的今天,在广播电视及平面媒体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影响,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相互渗透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三网融合,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只有积极投身三网融合,抓住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发展新媒体,抢占新阵地,利用新媒体提升传统媒体,不断延伸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占领信息和文化传播制高点,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才可以在三网融合中把握主动权,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第二,要尽快调整发展思路。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促进了媒体的融合,同时打破了广电系统长期封闭、垄断的局面,对原有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运行模式等形成严重冲击。必须顺应形势,尽快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战略转型,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三网融合形势下的广播电视科学发展之路:

首先,充分认识三网融合,无论技术如何变革,用何种网络传输,业态如何更新,只要具备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都视为新媒体,大力加强建设。

其次,要认识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拓展,又与传统媒体有明显的差别和不同,要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再次,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并最终走向融合的关系,积极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因此 1

无论广播电视行业政策制订者还是广播电视的播出机构、传输机构的从业者,对此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推动调整尽快实现。

近年来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强劲,节目内容丰富多彩,覆盖范围不断增大,广告收入不断增长,不但有效实现了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到世界各地的目标,也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促进了产业发展,保障了各项宣传任务的完成。

第三,积极探索新媒体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广电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中国的文化思想宣传阵地,既具有行业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台、电视台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也为大力发展产业、巩固宣传阵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相比较而言,作为新媒体的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公共载体视听节目、多媒体交互点播等业务,在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较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具有更强的产业属性。因此,电台、电视台在推进新媒体发展时,既要牢牢把握住媒体核心业务,坚守宣传阵地,又要根据新媒体的形态更为多样、传播更为广泛、渗透力更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加大力度,促进新媒体健康持续发展。要更加注重内容创新,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适应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收入层次的,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形式生动活泼的各类新视听产品,满足群众各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绝不能把简单的传统媒体节目照搬到新媒体上面去。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不但要创作更多高科技含量的视听产品,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创新传播渠道,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同时也为新媒体视听节目监管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信息安全和传播安全。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更为高效、快速、灵活的体制机制,及时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媒体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产业格局;影响

[作者简介]丁芳芳,四川农业大学。

媒体融合在如今拥有广泛的研究市场,它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展示出信息传播的理想状态,也可以说,它是展示理想状态的一个动态流程。科学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使得世界的媒体融合脚步加快。作为媒体数字化时代开启的媒介,媒体融合对于媒体的产业格局和舆论格局以及对思想政治、文化都有着巨大影响。就此而言,不但传统媒体对于媒体融合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而且全世界的人们也将注意力投入到媒体融合上,许多国家以各国的媒体现状和发展形势对媒体融合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虽然我们不知道未来的媒体融合是怎样,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效果如何,但是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能够阻挡和改变的。同时媒体融合必然会给传统媒体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对于传统媒体是一个不小的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格局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自身进行自我完善与改革,在媒体融合的发展形势下,最终会寻求出一条自主创新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产生媒体融合的因素

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是1983年由任职教授浦尔提出。他认为,媒体融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从某一方面讲,未来,某一物理介质将会承载所有的语言、文字、图像、视频以及各种信息的传递。虽然媒体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短短30年,但实际上,这一概念由来已久。社会是由人类构成的,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进行信息交流,交流的信息如何进行传播,媒体就应运而生。现在人类看到的和使用的报刊、图书、广播、电视、视频及网络都是媒体的一种体现,人类的文化信息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行融合的过程。

从最早的人类拿绳子作为记事的工具时代开始,信息的载体就在不断进行更替,跟不上发展的介质就会在发展中被淘汰,现今社会人类所认为的“新媒体”在很多年以后,也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被人们称为传统媒体。因此,媒体融合不是由媒体自身进行选择的,而是社会信息传播发展的必经之路。过去人们通过笔和纸来记录信息和传递信息,缺点在于记录信息以后,如果想要传播出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这使得信息不能及时被传播和利用,不能实现实时的信息交流。而如今的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只要动动几根手指头,就能看到实时发生的事件,而且能看到全世界在某个时间发生的所有事情,信息的记录和信息的传播也能够在同一时间进行;随着微博的出现,让更多的人快速获得信息,并且能够发表自己对于这些信息的看法与见解,方便了信息的传播,促进了信息的良好交流互动。这些从根本上来说就回归到了人们对信息的沟通交流的需求。网络不仅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还使得在全世界的人们能够更快捷、更方便、更近距离地进行交流沟通,为世界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可以说,媒体融合是社会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必然产物。

二、新媒体与媒体融合的发展状况

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演变。“新媒体”这一概念是相对而言的,对于早期的广播来说,电视的出现和普及就是新媒体;对于电视来说,发展至今的网络又可以被称为新媒体。

一本在美国出版的《新媒体百科全书》,从社会大环境、人类文化发展和信息传播媒体的方面诠释了新媒体的内容和含义,这本书的诞生从理论上为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依据。但是由英国一家出版商出版的《新媒体概论》又阐述了新媒体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不断变化,很难使新媒体形成自己的一个系统理论,很难被社会各界认可。因此,如今对新媒体的释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社会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新媒体融合”理论,只能说因为媒体融合使得现在很多新媒体的产生方式发生了大范围的改变,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在面对巨大改变面前只能选择接受媒体融合带来的挑战。新媒体在信息资源上的占有率和对资源的开发都比传统媒体更高,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达到的,也就是因为如此,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过,新媒体在短期内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发展的同时也在为传统媒体提供不断改变的机会。现在的媒体融合在社会资本的推动下和产业格局的不断调整下,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不同阶层和不同利益关系之间存在“明争暗斗”,诸如此类都是影响具有媒体融合特点的产业构架发展的原因。因此,媒体融合还有待继续研究和探讨。

三、如何解决传统媒体存在的问题

在各种传播媒体面前,无论何种方式传播都应该具有大量的传播资源和多样的传播方法及途径。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时代趋势下,人们会通过更加快捷方便的信息资源载体作为介质而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相互传播交流丰富的经验和见解,从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达到自己在交流、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目标,因此,人们也渐渐摒弃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通过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也存在缺点:第一,新媒体的诞生加快了文化传播的娱乐性发展。新媒体方便快捷、低成本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也使自身转换成文化产品的制造者,通过网络渠道快速传播,文化发展的景象出现混乱和荒唐。第二,媒体融合产生的新媒体对于未来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安全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使原有的媒体介质在传播文化中的态势发生倾斜,当文化传播的广泛性和全球性带来的认知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时,根深蒂固的原始民族文化认知逐渐被侵蚀与占据,人们淡忘了原有文化。第三,新媒体在文化传播的消费和获利方面增加了筹码。各种传播介质的技术发展和形态会令人们的观念和心理变化产生波动,多元化的文化信息通过媒体传递给人们,增加了人们对文化消费的行动力,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使现代人的消费意识变得盲目化和非理性化。媒体融合和传统媒体并存的时代,无论从技术抑或政治、经济来讲,距离人们理想的、完美的“媒体融合”都存在很大差距,对媒体融合的研究还处在逐渐的摸索阶段。因此,传统媒体在对资源的系统化和深入化开发利用的同时,可以发展得更大更强。

现存的传统媒体中,如果报刊、广播、记者采访和电视等共同协调发挥作用,对信息资源进行多样化的采集和传播,不但扩大了信息资源市场,还节省了信息的采集成本,丰富的信息资源创造了丰厚的利益。3G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带宽被增加几十倍,高速的语音和数据传播速度,为网络传播创造了更好的发展前景,促进了人们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0年的下半年,世界各国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销售量之和就逾越了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总销售量,由此可见,人们通过媒体信息的传播在消费水平上有了更大提升。

传统媒体与媒体融合产生的新媒体相比,具有对信息资源的独立采编权,并且对采编的信息资源有着提取和进行深入加工的权利。无论是固定的网络,还是移动的网络,所承载的信息都依赖着传统媒体所提供和加工的信息资讯,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离不开传统媒体所带来的信息资源。处在移动网络时代的人们,已经离不开从网络途径获取丰富的信息资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若传统媒体利用网络这一载体,使自己拥有优势的信息资源和采编权得到充分利用,就能够持续长久地发展。

在媒体融合的汹涌发展趋势下,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下,不是没有一席之地,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悄然消失的传播媒体。传统媒体可以积极地进行产业发展和整合,开发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新的展示平台,准确判断时机进行投入发展,充分意識到自我优势和缺点,在经营理念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创造出符合传统媒体发展的一条系统化管理经营模式,在与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下开辟出一条两者共存的产业发展之路。

[1] 梁晓敏. 探析媒介融合对文化传播的影响[J]. 青年记者, 2009(23).

[2] 潘锐. 以大智慧大勇气完成“鹰”的蜕变——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影响[J]. 新长征, 2011(5).

[3] 蔡雯. 资源整合: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一道难题[J]. 新闻记者, 2009(9).

[4] 荣华. 新媒体的兴起及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3).

多媒体信息融合论文 第4篇

微博:140个字的革命

微博即微型博客, 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 信息长度通常限定于140个字以内。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发布, 其核心是社交功能, 通过“关注”和“转发”可以与关注人群实现有效互动, 并达到信息的快速传播, 微博人群叠加的效应十分明显。由于微博具有简洁方便的特点, 且进入门槛较低, 因而容易吸引用户并维持热度。微博在2007年进入中国, 2009年8月随着新浪微博进入公测开始快速崛起, 2010年微博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据权威统计, 截至2010年10月, 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2亿。微博的影响力正在推动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互联网信息传播革命。

微博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使得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人人都能发声, 人人都可能被关注, 其“自媒体”的属性显而易见。在微博鼻祖Twitter网站的主页上赫然写着:分享和发现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而Twitter的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曾说过:“即使是再庞大的新闻媒体, 也不会像Twitter一样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新闻记者。”这绝不是大言不惭。2009年6月, 伊朗德黑兰大选后发生骚乱的消息在Twitter上大范围传播, Twitter成为伊朗人对外发声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就连一向高高在上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注册了账号。

借助微博, 每个人都被置于传播活动的顶端———既是起点, 又是终点, 一张纵横交错的人际联络网由此铺开。微博的信息传播方式, 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 (One To One) , 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 (One To N) , 而是一种网核状、裂变式的传播 (One To N To N) 。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 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

微博特性:很草根很大声

集群性。微博集群性的特点非常突出。微博用户在关注感兴趣人群、发布原创信息以及转发信息的过程中, 可以迅速扩大个人社交圈, 形成人际沟通的集散节点, 微博用户会感觉自己处于一个不断扩大的关注圈的中心, 从而对微博的兴趣大增, 形成黏性使用需求。交互方式可以一点对多点, 也可以点对点。

即时性。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只有直播才能实现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而对于随时随地可以发布信息的微博来说, 即时性的特点也是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微博用户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通过手机、互联网、客户端等手段第一时间发布出去。内容和媒体形式的便捷性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微博用户页面上信息的即时性。

草根性。微博用户不论身份有何差别, 人人都能发声, 都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微博使得每个个体成为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 他们也有了向其他个体或群体自主发布、分享信息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昔日传统媒体所独占的渠道不再成为信息传播的唯一, 在渠道层面, 微博改变了固有格局。与此同时, 微博碎片化的发布方式也让往日里受意见领袖影响而选择沉默的大多数有了表达自己的机会。在微博的话语体系里, 也许你很草根, 但同样可以很大声。

共享性。共享是互联网的精髓之一, 作为开放信息平台的微博, 用户在个人页面上发布的所有信息都可以随时查阅, 用户彼此之间的互动内容也很方便看到, 没有任何信息接入的门槛。微博开放API (应用程序接口, 允许其他网站借助微博平台发布游戏之类的网络产品) 接纳了大量第三方软件, 通过这些软件提供的服务, 可以获知用户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同一社会事件的倾向性态度、一个用户被其他用户关注的程度等。微博的门户越开放, 产生用户青睐内容的可能性就越大, 用户的认可度自然也会随之提升。

微博弊端:简短琐碎雾里看花

微博实现了传播方式由一元向多元的升级, 创造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但不可避免地, 在微博快速传播的平台上, 虚假信息、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以及谣言等也会滋生, 这也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垃圾信息漫天飞。微博140字的表达容量, 造就了其方便快捷的特性, 但同时, 140字究竟能体现多少新闻价值、是否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微博强调草根表达的特点使得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乐观, 相反, 一个微博用户一天可以多次更新, 微博网站上频繁刷新的微博条数相当庞杂, 这其中, 灵光妙语只是偶有闪现, 更多的是个人情感、情绪的无谓倾吐, 传播的信息毫无价值可言。

信息真假难辨。一条微博一经发布, 若通过数个加关注的用户转发, 其传播速度和广度难以想象。很多的门户网站、企业、社会机构等正是看中微博的这一特性, 试图通过微博聚拢人气, 与用户互动。而一些不法分子也隐匿其中, 发布虚假的中奖信息、诈骗信息, 通过微博中的短域名传播不良网站等现象多有发生, 大量的企业微博、机构微博、名人微博, 其身份的真实性也有待甄别。

谣言传播的温床。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 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 也不排除个别人通过微博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言论, 以制造舆论焦点的目的。2010年2月6日, 微博上忽然传出了“金庸在香港尖沙咀圣玛丽亚医院去世”的消息, 引来无数网友震惊、猜测。一时间, 不明真相的微博网友迅速转发、评论, 事件的轰动性和传播效果不可谓不大, 但在短短22分钟后, 媒体人闾丘露薇就发布微博辟谣, 证实这一消息系谣言。目前, 国内大多微博网站已经设立不实信息曝光专区, 发动网民共同举报和辟谣;对传播机制也进行了修正, 当用户删除其微博的时候, 所有转发微博的信息中会显示“原作者已删除”, 这条微博不允许再传播。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在理论研究领域, 手机微博已经被列入第五媒体的应用形式之一。所谓的第五媒体, 官方定义为:基于无线通信技术, 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 展现信息资讯内容的媒体形式。不可否认, 第五媒体具有很多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对受众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但从媒体的发展演进阶段来看, 传统媒体与第五媒体, 以及第四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体并不是替代关系, 而是逐渐呈现出一种互相借鉴、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的格局, 不同的媒体形态其实是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不同层面的需求。

从内容信息角度来看, 第五媒体目前主要的内容源还是来自于传统媒体;而第五媒体特殊的传播途径和传播终端, 也对传统媒体内容的价值有着革命性的创新。微博, 一直在走着互联网和手机跨平台融合发展的道路;传统媒体开通手机门户 (手机电视) , 实现应用方式的移植, 从而使得传播终端更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 微博的海量信息可以成为传统媒体的新信源, 同时也加强了媒体与受众的联系, 扩大了传统媒体在网络世界中的影响力。传统媒体记者可以将微博作为发布信息的第一渠道, 以吸引注意力, 再通过传统媒体平台发布事件的进展, 进行深入解读, 评论事件影响。这应当是微博时代对一个全能记者的素质要求, 而传统媒体在内容深度领域的权威性, 也将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先天优势。第五媒体要打造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也离不开权威内容的支撑。除此之外,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互动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可堪开发的空间还很大, 在未来的发展中, 传统媒体产业与新媒体融合创新的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 并将在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变革的推动下, 实现协同发展。

媒体融合论文 第5篇

关键词:三网融合; 电视媒体; 电视传播; 可持续发展

从20xx 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开始,“三网融合”一词渐入人们视听之中。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其中互联网是核心。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使电视媒体产生多方面的变化。

首先,三网融合使电视媒体节目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视媒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地面、有线、数字电视。在地面和有线电视阶段由于技术限制,电视媒体的转瞬即逝、选择性差等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可如今面对三网融合,电视要数字化,互动是数字电视的重要特性。电视媒体将进入全方位、立体化的模式。当然,这种模式可使电视节目能充分利用双向互动的特点,在这个特征下,电视不再转瞬即逝、选择性差。受众可通过点播、回看来观看喜欢的节目。同时,电视节目形式更加丰富,受众现场参与感更强烈。

其次,三网融合使视频内容播出方式发生变化。如今的有线电视可以提供电视回看、视频点播等多种选择方式,那么电视网、互联网、手机网融合在一起,就是要用户在任意时间、地点,用电视、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等收看从高清到标清等各种格式的视频内容。三网融合是用户的需求,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政策的逐步放开更是促使电信与互联网行业都积极进军电视媒体视频领域。现如今的视频传输,既包括传统地面模拟电视广播、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以及直播微星电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又有有线电视网、电信网提供的围墙式交互数字电视,再加上互联网上的网络视频,可谓是丰富多彩的,电视媒体处于变革与融合之中。

第三,毋庸置疑的是,受众收视习惯将产生较大变化。三网融合后的电视媒体功能也不再是单一不变的,受众不仅能用电视拨打电话、炒股、理财,还能和朋友对战游戏,通过在线学校学习交流等。面对日益增多的电视功能,受众需要适应变化,改变原先的观念及习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者应尽快让受众改变对传统电视只接受节目单一功能的刻板印象,电视媒体将成为真正的家庭信息及多媒体中心。

面对这些变化,在三网融合趋势下,电视媒体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发展自己,对电视业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必须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

就目前电视媒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提升节目质量,丰富节目种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那么面对三网融合,我们需要的是日益丰富的节目内容以支撑,在大的视频市场上,还是要以内容为主。电视媒体一直以来是大众传媒时代的一个重要宣传阵地,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无论从节目内容上还是节目质量上都是网络视频内容无法比拟的。电视媒体除了自身拥有优质的节目内容渠道来源,而且还拥有经验丰富的节目创作队伍,这样的硬件条件使得电视媒体制作的节目代表着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广大受众对电视媒体播出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十分认可。并且多年来电视媒体形成的尊重版权、依法播出的规章制度,对规范网络内容版权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有着良好的内容优势,同样也需要提升节目质量。近几年来一些调查可知,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过渡后,画质有提高,但最本质的节目内容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数字电视互动功能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导致面对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崛起而流失了部分的受众。因此,电视媒体因以市场需求为主来开发和编排节目做好市场调查,去了解消费者需求。

2 了解受众需求,做足市场分析

三网融合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意味着节目已不仅是面向媒体自身提供的,更重要的是面向大视频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受众的需求、做充分的市场分析,对于不同网络、不同渠道、不同用户对节目内容的不同需求,只有满足了用户需求,才能够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举例而言,利用网络,为了配合电视媒体的播出,先期在网络上播放利于节目宣传的片花,利用前沿的网络平台如微博来针对手机用户市场提供节目中的精彩画面和文字介绍,等等。通过多方面的市场调研分析搜集配合受众的需求来确保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中占有一席之地。

3 形成品牌化,不断创新

利用电视媒体独有的内容和资源优势,力求在制作上满足大视频市场需求,独立创作完成,积极引进相应人才,提高整体素质,注重节目质量,做大、做强、做专,在掌握节目版权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品牌。而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的手段开发新的产业运作模式是电视媒体面临的最大考验。要摒弃传统的单一的传播形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采集来的文字、声音、图片、影像集于一体,在视觉传达上打造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信息产品。面对新媒体、新市场,需要有不断的创新精神,开辟新媒体市场,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媒体时代,使电视媒体存续自身的媒体地位。三网融合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创造了一种电视与互联网共赢的未来发展模式。三网融合为电视传播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给电视传媒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这样一个新局面,电视人应当不断探索电视传播的新型传播形态,努力形成一种立体化传播的新格局,并与其他各类媒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才能推动电视传播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中国电视传媒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珺君,吴朝阳. 加快三网融合进程的几点思考. 通信企业管理,20xx(5).

[2] 徐名文. 三网融合未来信息网络的发展方向. 移动通信,20xx(19).

[3] 韩鹤. 电视在全媒体环境下的突围之策. 当代电视,20xx(4).

[4] 郭宏峰. 三网融合给电视传播带来的契机. 中国信息界,20xx(5).

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技术 激情引趣 化静为动

一、运用多媒体激情引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在教学中,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兴趣,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个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幻灯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幻灯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是稳定,不能持久。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将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便于突出特征,揭示规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公式、法则。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历来是教学的难点。通常的教学,总有一些学生会忘掉小数点的同时移动,针对这个难点,计算机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先出现两道除法算式:0.84÷0.21,84÷21,请他们猜猜,这两题的商谁大?这时众说纷云,各抒己见。然后,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使0.84和0.21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一位、两位,这个过程学生看得清清楚楚,从而推出:它们的商相等,根据是商不变的性质。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可以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由于动觉的参与,学生很快掌握了算理算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相遇问题也是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特别是第二种解法,用速度和乘以时间求得路程,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运用计算机进行分解演示,声像并茂。如果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相遇的动态情境学生就容易理解。“这是两人1分钟走的,这是两人2分钟走的,这是两人3分钟走的,这是两人4分钟走的,他们相遇了”。化静为动,又化动为静,学生很快发现“速度和×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三、分层练习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知识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同学们解答。可是在做练习、布置作业时,却很难按学生的层次区分。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效帮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资源。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不同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练习时,要注意资源的重组和整合,由易至难地编排练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即优秀生可以快一点前进,后进生可以慢一点。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差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差生吃不消,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而不是替代,更不是赶时髦,摆花架子。我们应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发扬传统教学的长处。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总之,我们只有不断探索、研究,注重实效,优化整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多媒体信息融合论文 第7篇

基于网络发展起来的各种传媒渠道, 包括门户网站、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社交平台、手机APP等, 都是本文讨论的新媒体范畴, 相较于传统的纸媒和广播、电视, 这些新媒体具有一个共同特征, 就是在信息处理速度方面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同时, 对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产生深远影响。

二、网络媒体对受众生活的影响

(一) 网络媒体影响受众生活态度

媒体对社会价值观和态度起着导向作用, 即媒体信息会影响受众的生活态度。在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时代, 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比较有限。因此, 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趋于一致。但在网络媒体环境中, 多渠道的信息来源、同源信息的多角度解读, 使信息的传播和处理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受众更愿意行使话语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更深层面地介入信息传播过程;人们不愿再被媒体权威垄断, 被动地去接受信息, 转而开始挑战权威的声音, 发出自己的呐喊。在新媒体时代, 人们生活态度更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二) 新媒体对受众行为习惯的影响

(1) 碎片化的视听行为。人的生活中有许多零散细碎的空闲时间, 如等公共汽车、在餐厅排队、在聚会中发呆等等。如何将这些细碎的空闲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是每个人的一种习惯。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让人们在空余时间的使用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 一些追求效能的人士在乘坐地铁时, 习惯带上一张报纸阅读获取资讯, 以避免细碎空余时间被浪费。人们甚至会在洗手间常备几本杂志以备阅读。如今可互联互通的手机、平板等新媒体设备攻城略地, 开始更多地占据人们生活中的细碎空余时间。乘坐地铁赶早班的人可以打开平板电脑APP查看新闻, 人们利用在餐厅等上菜的空闲, 用手机给远方的商业伙伴发邮件或者处理办公文件, 在上菜的时候甚至会用手机拍两张美食照发到社交媒体上进行分享。碎片化的空余时间越来越被人拾捡起来, 用于工作、娱乐、分享信息、获取资讯。据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每天多次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达到67%, 这些手机用户会利用空闲时段享受智能手机所带来的乐趣;同时, 超过10%以上的使用场景为逛街购物、上厕所或洗澡、外出游玩、上下班途中、上班休息时等车无聊中及下班后在家里。由此可见, 碎片化的视听行为必将导致媒体生态发生重要变化, 受众的注意力在传统媒体和其他媒体间重新调整和分配, 因为手机平板等新媒体设备的使用方式能适应碎片化时间的节奏, 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为新媒体, 腾出更多的时间比例。

(2) 非线性的视听行为。大容量存储设备、高速宽带、服务器点播访问为受众进行非线性视听提供了条件。人们不再需要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的开始, 或者被报纸有限的版面所束缚。上网搜索、随点随看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20世纪80、90年代, 《西游记》《渴望》等电视连续剧屡屡创下收视神话, 每当节目开播, 人们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观看, 一集播出完, 想看第二集, 人们只能等到第二天节目再开播时才能继续往下看。传统电视媒体的线性传播规律使人们无法自由选择剧集或者跳看某段情节。而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兴起, 新媒体技术手段的介入, 已经彻底打破这种被动的线性收视行为。人们不需要在固定时段被绑定在电视机前, 而是可以自由地选择视频点播收看, 甚至不需要线性的收看, 可以随意拉拽时间线, 跳过情节。近年来, 许多视频、电视节目、电影等被放上互联网供受众下载点播, 并迅速走红。例如, 美国著名的流媒体公司奈飞 (Netflix) 公司, 针对受众这种非线性视听习惯, 在互联网上推出了连续剧《纸牌屋》而大获成功, 该公司通常将一整季度的剧情拍摄完, 一次性投放到网上供用户点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喜好, 在任何时段点选观看任意一集剧情。

(3) 交互性的视听行为。近年来, 社交网络风生水起, 大行其道。Facebook、微博、微信以超越以往所有媒体平台的姿态更深入地介入人们的生活。“互粉”、“扫码加微信”等新名词的出现预示着人们的交友与交际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在交流中, 人们不再满足于传递信息, 而更重视互动行为;人们不仅仅停留在我发现什么, 获取什么信息, 而是满足一种更深层面的展示自我, 表达自我的心理需求。微信 (We Chat) 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网络社交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用户可以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多元信息, 同时, 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 还可以将微信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在成立不到三年时间内, 微信注册用户量迅猛增长, 突破6亿, 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而其基于“朋友圈”建立起来的网状互动分享功能, 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引发的受众变化

新技术手段在媒体上的创新与应用, 使传统媒体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新媒体在改变受众视听习惯的同时, 打破了传统媒体以往独占渠道的垄断性优势, 甚至不断挤占传统媒体的受众市场份额。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走基于内容为核心竞争力, 跨平台传播的融合媒体之路。未来的社会将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 受众也需要更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更有力的互动, 传统媒体如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那么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必将下降。因此, 传统媒体应该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 巩固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纽带。例如, 在电视新闻播放之后, 发表来自网络的新闻评论, 或报道一些在电视中因时间有限而并未播出的新闻, 或者公开公众感兴趣的新闻的细节等。直接开通电视台微信公共平台, 请主持人、记者与公众进行直接交流, 这些方式更符合当代受众接受和使用信息的习惯。

有人说, 新媒体崛起意味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 谁占用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 谁就更易获得成功。诸如愤怒的小鸟这种社交小游戏, 在等地铁、等出租等时间都可以玩;诸如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 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轻松使用, 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 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分享给其它用户, 或者随时随地关注阅读各种信息。无论我们是否已准备好迎接信息碎片化时代, 这已成为发展趋势。时下, 一些传统媒体在进行跨平台传播时, 仍停留于传统媒体的视角, 或者直接将传统媒体的节目、文章未经加工直接放到网上传播, 有些内容篇幅太大或者视频时间太长, 互联网受众往往会对这种大而长的内容产生抵触心理, 无法完整看完, 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传统媒体应该适应这种碎片化的节奏和阅读习惯, 在内容制作上将信息进行碎片化处理, 将大文章精简成短文, 将长视频化为短视频, 以适用碎片化网络用户阅读的趋势, 让同一内容在多平台呈现, 跨平台传播时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有一个明显的不同, 就是用户路径的可追踪性。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无法精准收集到受众的信息, 如一个电视节目的编辑永远无法知道具体有多少人收看了节目, 传统的收视率调查也无法全面了解到受众的性别、年龄结构、个人喜好等。而新媒体却可以通过点击数来统计节目的阅读次数, 甚至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来追踪受众的各种信息和习惯。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及运用比传统的调查方式更便捷、高效。传统媒体应该注重对大数据的采集和应用。例如, 电视媒体可以通过机顶盒来收集用户数据, 为节目的制作和广告投放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基于网络搭建起来的新媒体有着更为海量的信息储存和传播能力。但人们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大量的信息噪音不仅没有带来便利, 反而会降低用户的信息利用效率。因此, 如何精准传递用户所需要的信息, 成为所有媒体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搜索、订制、订阅、推送等功能的开发, 为新媒体在进行信息传递中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技术渠道。使传统媒体单向信息传输、受众被动接收, 转变成用户主动搜索、订制, 新媒体根据受众需求更精确地推送信息。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 传统媒体应该更加细分受众, 走专业化道路, 让信息从广播变成更精准的窄播, 在保证信息达到率的同时, 提升信息在用户端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应该改变单向传播的方式, 利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 开发互动平台, 让受众可以轻松地订阅反馈信息。例如, 可以开发手机端APP或者节目的网络社区, 让受众可以通过最方便的渠道订阅、搜索节目资源, 并与编辑或节目制作人员互动, 制作人员也可以更有效地了解用户的需求。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受众接受和使用信息的行为习惯, 传统媒体应利用好互联网技术, 使新媒体传播优势为我所用, 才能继续发挥其对公众舆论的导向作用, 为人们提供优质的信息, 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摘要:本文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进行简要的阐述, 分析了在新媒体环境下, 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及信息处理行为的变化。希望本文能够为新媒体研究和媒体融合提供帮助。

多媒体信息融合论文 第8篇

1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的新特点

1.1 新闻来源范围变广

媒介融合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信息的来源范围变广,同时信息的传播范围也在不断变大,出现平民化发展方向。要求记者对来源、敏感度以及新闻重要性进行分析和验证,让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在收到来源是匿名信息时,要充分了解信息源的背景和资料,对信息提供者的动机进行分析,从而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客观判断。此外,在报道具有争议事件时,新闻工作者对于信息源平衡性的把握需要格外注意。由此可知,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信息来源显著变大,但是却没有与之对应的信息质量,使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量进一步增加,这就要求其工作的针对性。就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天天630》民生栏目而言,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线索电话,除了固定热线电话,还有新闻频道客户端,以及短信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但很多线索都没有价值,剩下的就靠记者敏锐的嗅觉加以判断,只有对后面的深入采访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有机会挖掘到较好的新闻素材。

1.2 新闻传播途径多样化

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新闻传播渠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具有多种多样的新闻传播方式。报纸、广播和电视是传统新闻传播途径。如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脑、手机等电子社交软件等大大增加了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途径。针对如此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作为电视新闻,更应该用好老百姓对官方媒体的信任度,时时采用新闻直播的方式,对大事件进行直播报道,这样老百姓的知情权就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

1.3 新闻报道模式全方位化

在国内,线性结构报道主要是传统新闻报道途径。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新闻报道趋势,传统的线性结构报道已经被全方位的报道模式所取代,成为新闻报道的新模式。在全方位报道模式下,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这样可以对新闻背景或社会问题有一个清楚地认识,更加透彻地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人员的应对策略

2.1 强化对信息价值的评估能力

新闻报道的质量直接由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所决定。要求新闻采编人员不断培养自身的新闻意识和洞察力,让自身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在提高过程中,才能对解新闻和信息的实际价值进行真正了解,从根源上让新闻报道的质量得到提高。所以,新闻采编人员获取新闻信息后,对自身工作的优势要充分发挥,集中精神对信息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以此让新闻报道质量得到保证。此外,为了让新闻传播收获良好效果,可以选择合适的媒体报道平台。

2.2 不断提升自身综合业务水平

媒体工作部门之间的距离在媒介融合时代体现的不是太明显,各业务部门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这就直接导致了新闻媒体工作者所面临的工作跨度较大。因此,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意识必须提升,这样才能让媒体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在媒体工作中,新闻采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新闻采编工作质量和效率要求也较高。新闻采编人员在工作时,对于采编流程要熟记于心,同时要求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还要求其对新闻媒体内其他相关业务有所了解,在某些时候还会“兼职”到其他部门进行工作。所以,新闻媒体工作者对于自身的综合水平要不断提高。处于媒介融合的大时代,只有新闻工作者的综合业务水平有所提升,才有可能出现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2.3 让新闻工作者新闻报道策划能力得到加强

在采编新闻时,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报道的策划能力要重点加强,只有策划不断完善,才会出现高质量的新闻。目前,媒体的竞争不再是简单地体现在新闻和信息来源上,更多倾向于新闻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新闻采编人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策划能力,对新闻进行更全面、更完善地提炼和加工,不断加强新闻报道质量,才能不断地让自身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才能促进自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媒体融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新闻采编人员面对全新的工作特点,要求其只有对自身评估信息价值的能力和综合业务水平有所提升,才能胜任在新闻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工作,从而不断加强新闻报道质量,以便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报道。

参考文献

[1]薛雪.试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征[J].大众文艺,2014,(10):202.

[2]刘玉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特点探究[J].企业导报,2014,(5):191-192.

多媒体信息融合论文 第9篇

1 正确、准确判断信息资源,提高新闻传播价值

媒介融合下,新闻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但与此同时,也无法全面保证这些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及价值性。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工作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资源时,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判断力,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提炼新闻主题,传播更具新闻价值的新闻。

1.1 紧扣新闻事实: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采编的工作核心。面对纷繁的新闻信息源头和内容,新闻工作者应在尊重当事人发言权的同时,具备对社会生活的敏锐嗅觉和对社会动态全面的把控力,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理解和洞察,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比较、鉴别,坚持实事求是,保证采制播出的新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传播价值。

1.2 弘扬时代旋律:

坚持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传播和谐之声是新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功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新闻工作者应通过对新闻信息的准确判断和解读,在全社会营造正确、先进的舆论氛围,切实生动地宣传好时代的精神典范和正能量。

1.3 坚定舆论立场:

作为新闻传播媒介,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以敏锐的新闻信息判断力和主流的价值取向,来坚定正确的舆论引导,杜绝以虚假镜头、虚假陈述误导舆论,以促进新闻传播价值的提升。

2 创新传统的新闻采编方式,提升新闻报道质量

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新闻工作者应创新新闻采编方式,以提升新闻报道质量。

2.1 创新采访方式:

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在新闻事件现场,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临时记者”,任何一个新闻媒介,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来源渠道。这不仅扩大了传统新闻媒介的报道面,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信源采集形态。新闻工作者应该顺应形势,创新采访形势。

2.2 创新编辑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数字信息技术、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普及,使媒介融合日益扩大、深化,极大地改变了新闻的传播形态和生态,推动着新闻编辑方式的创新。新时期,在新闻策划上,新闻工作者应树立新思路、新意识,精心选材,量体裁衣,创新编排方式,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调整、重组,以实现新闻信息整体的优化组合。同时要借助媒介融合的优势,巧妙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报道元素,实现主体新闻与相关报道的有机结合、动态新闻与演播室访谈的有机结合、现场报道与背景分析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新闻编排的立体化效果,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3 对多家媒体竞争的新闻专题进行策划,体现新闻报道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新闻专题报道策划是通过信息传播渠道的综合运用和新闻编排方式的整合,为社会大众提供最佳信息的创造性新闻报道活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新闻专题策划成为新闻媒体竞争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各新闻媒体在信息资源挖掘这一环节中出现了“无差别化”“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化现象,不仅加剧了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态势,还转移了竞争重点。媒介融合背景下,各媒体间的竞争重心逐渐由新闻信息资源的采集转向新闻采编人员的专题策划能力上,如何制作出不同反响的新闻专题是新闻采编工作者采访水平、编辑质量、制作实力的综合体现。因此,针对多家媒体所竞争的新闻专题,新闻工作者应提高新闻策划能力,针对主流受众对新闻深度的诉求,从采访视角、叙事手法、编辑风格和传播理念上杜绝新闻“同质化”,遵循“差异化”竞争策略,形成自身特有的独家内容、采编模式、独特版式和品牌栏目,从而体现新闻报道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新闻采编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东霞.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分析[J].新闻传播,2013(12).

[2]崔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工作[J].中国传媒科技,2013(10).

多媒体信息融合论文 第10篇

在历次媒体变革的浪潮中, 新奥特总能立于潮头, 引领着媒体技术发展的方向。从高清、超高清、多通道采编, 到全台网、云计算, 新奥特提供的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始终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和用户的需求, 为广电媒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CCBN2016, 新奥特以“融合所向, 媒体所想”的主题成功参展, 《广播与电视技术》采访了新奥特全媒体融合技术与发展事业群副总经理舒文琦和全媒体融合技术与发展事业群产品规划与设计中心总监吕辉, 请他们为读者展示新奥特带来的融合媒体解决方案能为广电媒体融合提供哪些有力帮助。

融合所向媒体所想

新奥特融合媒体解决方案英文名为“CDVAnywhere”, 其中CDV是新奥特的英文简称, Anywhere突显出融合媒体“随时随地”的特点。CDVAnywhere融合媒体解决方案以其开放的平台架构、标准的平台服务、自助式的资源申请、灵活的业务构建方法成就广电媒体无限的创意可能;通过能力建设、开放接口、流程重构, 支持媒体机构敏捷生产和新业务的弹性部署, 有效支撑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

新奥特参展CCBN2016的主题是“融合所向, 媒体所想”, 舒文琦介绍了其中的含义。在如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 传统广电媒体如果不主动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 他们的用户和业务必然会遭受相当大的损失, 融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同时媒体融合有政策为导向, 媒体要以内容产品和用户为导向, 由此产生了“融合所向”。对于传统媒体自身来讲, 用户、广告收入被新媒体分流, 传统业务吸引力下降, 这些都给电视台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如何与新兴媒体融合, 如何创新业务形式, 如何在大融合的环境下完成流程的再造、产品的再造、架构的再造, 这些问题成为传统媒体尤为重视的问题, CDVAnywhere为媒体所向即“媒体所想”。新奥特作为行业厂商, 紧跟政策导向和技术发展趋势, 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技术、内容、业务全方位的融合方案, 并且已经成功落地, 参与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荔枝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华云”、浙江电视台“萧山云”等重大媒体云平台项目的建设。

媒体融合“工具箱”精彩亮相

今年参展, 新奥特展示了融合媒体解决方案中Newsphere融合新闻、Edisphere融合制作、Mediasphere全媒体内容库、Opshpere融合运营、Distsphere融合发布、Onair Paas+云管平台等一系列产品, 吕辉对各项产品逐个做了介绍。

Newsphere全媒体新闻融合服务平台从新闻发现、新闻生产、新闻传播以及新闻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流程再造, 最终实现线索资源共享、资源统一调度、内容融合生产、发布统一管理和流程统一监控。Editsphere媒体内容生产平台打破了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 无论是在办公网还是互联网, 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随心的编辑体验, 并以“按需建设”为原则, 提供面向全台的多租户、多生产业务的支持。Mediasphere媒体内容中心采用平台化的架构, 整合全台在线全媒体内容资源, 以统一界面提供服务, 实现跨媒体、跨空间的内容资源管理, 为融合媒体的核心内容提供支撑, 实现面向多业务、多租户的统一内容管理和共享服务。Distsphere融合发布除了通过传统有线网、卫星、地面等广播方式发布以外, 还充分支持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无线传输网络等新的发布渠道, 提供了炫云微电视、网台/APP、互动播出、Signal over IP、TS over IP等多种播出方案。Opsphere融合运营基于版权的内容运营、基于行为分析的用户运营、面向租户的平台能力运营, 为用户提供统一用户运营、星云媒资云服务、统一用户管理等最新、最潮、最炫的运营服务。ONAIR Paas+云管平台通过统一媒体资源管理实现基于云的内容管理和共享, 通过统一用户管理实现不同业务的无缝集成;通过工具服务能力管理汇集不同厂商的产品, 通过运营支撑系统实现服务产品的计量计费, 持续运营, 撑起“广电云+互联网”全新产业生态圈。

从内容生产到运营管理整个流程的产品线, 构建了CDVAnywhere媒体云平台的坚实基础, 成为广电媒体实现媒体融合丰富完备的“工具箱”。

参与“白皮书”编制彰显技术实力

2014年起,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的牵头指导下,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以及广播科学研究院开始联合编制《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 并于2016年2月正式印发。白皮书对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 引导规范我国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制播平台建设, 提升广播电视台面向媒体融合的综合制播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 新奥特全程参与了《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的编制过程, 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项关键技术被“白皮书”采用。舒文琦谈到了“白皮书”的演进。IT技术和广电技术不断进步, 媒体融合也给电台、电视台内容生产和发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很多理念已经发生了转变, 频道转变为平台, 内容转变为产品, 观众转变为用户, 渠道、终端、服务方式也都发生了转变, 《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传统的电视台系统架构解决了各个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然而到了融合媒体时代, 各个系统成为了孤岛, 形成了烟囱式架构, 不利于内容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间的传递。在此背景下, “全台网白皮书2.0版本”呼之欲出, 也就是现在的《电台、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它在“全台网白皮书1.0”版本的基础上, 指导电台、电视台如何过渡到融合媒体平台, 保护了原有的投入, 满足了媒体融合的需求。

舒文琦说,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优化融合”是融合媒体平台的特点。新奥特总结分析了媒体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利用成熟的IT技术云平台基础架构弹性、动态、灵活的优势, 把媒体的属性加入其中, 使云平台更专注于对视频图像的处理, 把媒体应用打散工具化, 把每一个应用工具做精, 使其能够快速的迭代更新, 让媒体具备快速、灵活、共享、互动的互联网特性, 实现了贴合媒体需求的融合媒体云平台。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 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终于落地, 并在多家电视台成功应用。

媒体融合助力两会融媒体报道

在2月19日举行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要推动融合发展, 就必须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提高业务能力, 勤学习、多锻炼, 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全国两会便是集中检验媒体发展的一次重大新闻宣传战役, 新奥特在这场战役中为新闻媒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吕辉介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和云南广播电视台利用新奥特融合媒体云平台成功完成了对全国两会的全媒体报道。

为了更好实现全媒体互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云南广播电视台在北京设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和生产调度中心, 以此作为云南广播电视台两会报道的中枢指挥中心和信息集散整合发布中心。云南广播电视台北京新闻中心, 形同一个中央信息厨房, 分为演播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部分, 包括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区域, 其形式则涵盖了音频、视频、高清图片等。打破传统的发稿模式, 按照同步安排、统一采集、多次生成的原则, 对大会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为提高新闻视频传输效率, 云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引进了新奥特的“云通联”技术。新闻通联云平台可以实现新闻视频的高速上传、下载和文稿成片编辑, 是新闻外场覆盖移动终端和PC端的新闻生产工具, 是电视新闻节目全终端制作的利器, 功能包括采集收录、快编转码、存储管理、多终端视频发布等。这样的超级强大的云计算平台和云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播控系统的结合, 为这次两会报道提供了极为便捷的体验。在北京的记者可以运用云通联独有的网络上传加速技术, 实现大文件高速上传, 支持断点续传, 确保视频播出质量,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改变了原来极度依赖卫星传输、网络传输受时间、编码、转码等带来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新奥特融合媒体云平台的支持下, 云南广播电视台在人民网2016全国两会全网传播“省卫新闻”融合力榜单中上榜10次, 成绩斐然。

结束语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初探 第11篇

一、新旧传媒融合的必要性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不言而喻:新媒体的出现,使传播渠道得到了更新和飞跃,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传播信息。在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是“记者”,信息传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彻底冲破了传统媒体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大融合的趋势正在呈现。

所谓媒体融合,即是在新技术环境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通过合作的方式,密切互动,促进双方的资源整合、产业共融,形成集约化、集团式的管理运营模式,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面对新媒体不可遏止的扩张与发展,传统媒体纷纷利用这个契机因势利导,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力量扩张自己,更大限度地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积极优化整合自有资源,进行跨平台、跨媒体、跨地域的市场化、规模化运作,实现利益最大化。当下,媒介融合成就了多种媒体借力共赢的格局,而最多的还要数报、台与网的融合。众多的报刊杂志纷纷开辟了网络版,门户网站的新闻版面则加进了音频和视频,广播和电视融入了网络传输,手机兼具上网的功能,媒介已经形成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格局。

近几年来,广播电视、报纸等与各门户网站的深度合作、项目互动屡见不鲜。央视国际等国内49家电视台与搜狐网形成了战略合作联盟,除了在网络平台建立推广专区之外,还开展了短信互动增值业务、流媒体电视、博客播客、大型活动的共同策划推广等一系列深度合作,有效地实现了电视信号之外的二次传播,极大地拓展了电视节目资源。湖南卫视近两年来举办了“超级女声 、“快乐男声”等极具影响力的活动并大获成功,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市场接轨,利用网络新媒体、移动通讯等科技手段,全方位宣传、包装活动品牌形象。他们在与新媒体的竞合中锻炼了自己,壮大了自己,开辟了新的市场和空间。在一定区域内,对传播资源进行跨媒体融合,实现广播、电视、报纸和新媒介的网上融合的这一模式,兼具报纸的强大新闻采编能力、广播电视先进的制作传播手段,加上网络双向传播的亲和力,可谓是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跨媒介网上融合可提供网上多媒介信息服务,解决目前单一媒介融合信源不足、服务单一化等问题,使得这一信息平台的信息量倍增。跨媒介网上融合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特征。比如广播电视是即时传播、顺时播放的,受众不能像翻阅报纸般随意选择,也不能随时欣赏自己喜爱的内容。而现在,广播和电视纷纷登陆网络,不仅可以随时点播,而且可以重复播放,弥补了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缺憾”。

尽管传统媒体已经很难与新媒体完全割裂开来,但传统媒体专业、权威、便捷的新闻传播则是新媒体不能替代的。“伦敦大爆炸”中,虽然当天新闻摄影的第一张图片像被手机一组抢了风头,但传统媒体后来居上,报道深度与规模的长项发挥使得“伦敦大爆炸”的报道更权威、更深入。在新媒体传播技术日益增强之时,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助力,彰显和突出传统媒体优势,放大传播效果?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策略

应该说,跨媒介网上融合仅仅只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冰山一角。对传统媒体来说,在传媒的冲击下,把握和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实施“全媒体运作”,整合媒体资源,借助和利用新媒体资源放大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是媒体融合中传统媒体必须追求的目标。

作为传统媒体开发媒介固有资源实施全媒体运作,可以借助自身信息资源、资本资源、品牌资源,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不同介质及数字新媒体传播资源的新空间,向全媒体延伸,以弥补和拓展传统媒体自身的传播覆盖率和信息影响力。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报业集团都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增加多媒体报道记者和视频信息内容。在英国,BBC已将电台、电视台以及网站的编辑部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新闻编辑部,开始探索全平台的360度采编;国内有好多传媒也已经开始走全媒体之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拥有9个广播频率基础上,又开辟了北京广播网、DAB手机电视、数字多媒体机、数字电视动感音乐频道、IPTV网络电视、《新广播报》、《音乐周刊》杂志,将现有的广播资源整合融入新媒体。《宁波日报》全力打造综合传播平台,探索重大主题报道互动联动滚动机制,在提升媒体趋势下的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从创办中国宁波网,到推出宁波手机报、互动多媒体报、户外电子屏保、电子纸报、宁波动码新媒体,再到目前加强视频内容信息的建设,逐步确立了报业作为新媒体内容供应商的市场定位,平面媒体逐步向新媒体靠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整合集团所有媒体记者,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了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在许多重大或突发事件报道中实现了新闻一次生产、多形态展示、多渠道发行、多介质阅读的采编流程再造,整合了新闻资源,提高了集团整体作战水平。

纵观已经进行全媒体运行的传媒,其更加突出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优势,通过内容生产流程再造,延 伸新的价值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既能保持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不可替代的受众认可,又能形成集约化的运作模式和宣传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包括进行新媒体实验项目,搭建以媒体资源为平台的网站等;搞好全媒体新闻部门的组建,建设高素质的全能媒体记者队伍;打造集新闻采编、经营管理于一体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从传统媒体独立作战向全媒体整合运营转变等等。在全媒体运作这一过程中,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全媒体记者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多媒体生产的能力,熟悉不同媒体的生产要旨,使新闻作品能够适用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这是全媒体运作的关键,也是根本。

参考文献:

[1]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 第12篇

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主要考虑以下用户需求。

1.1 使用便利性

统一通讯管理目前发达的通讯系统虽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联络到人, 如语音电话、即时消息、电子邮件、视频电话, 但各种通讯手段都相对独立, 打电话找手机通讯录、发邮件找企业邮件通讯录、视频电话找视频通讯录、即时通讯找好友通讯录, 真正意义上用户实现统一通讯录管理都很少做到。

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帮助实现所有的通讯终端都实现完整的统一通讯录管理, 无论你联系的对象是何种终端 (手机、PC、视频、集群电话) 均可一键式发起通讯。

1.2 平台深度融合

多系统、平台的互联互通目前基于窄带语音的各种通讯系统 (无线通讯、软交换、集群通讯系统) 已经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而且基于标准的SIP/H323协议通过网关能够与视频会议的音频互通。但因为各种应用系统的协议标准不同存在系统间互通性问题, 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将众多的专业通讯应用整合在一起, 如常见的较难实现具备双向语音的视频监控与语音/视频会议的音视频互通。

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帮助实现对各种通讯终端的互通需要, 视频监控终端、视频会议终端、移动手机终端、电脑终端等都可以直接进行互通。用户只需关心通讯的对象和内容, 而且操作过程中无需任何调度中心的协助。

1.3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行业LBS应用

地理位置信息可广泛的应用在集团企业中, 包括人员管理、车辆管理、物流管理, 特别在应急指挥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快速、精准调度管理的效果。如何把GPS定位、GIS地图管理与现有的通讯手段进行集成将成为一种突破。

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可随时随地的获取各种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 结合用户主动上报、基站多点定位、轨迹记录、预测分析等技术手段, 为特定行业提供专业化的位置信息服务。将来在专业生产调度中不仅可以基于电话号码来调度, 还可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来进行生产调度。为企业级专业化调度创造坚实的基础。

1.4 安全通讯管理

安全的通讯手段是各种行业最重视的管理要素, 通讯安全提出了非常高的安全行业标准, 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业规范和指令。

不仅需要利用具有专业防护功能的通讯系统来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而且要对其他通讯工具进行统一管理监控。一旦有不符合要求的安全隐患发生, 系统将提出告警信息, 还可以根据终端的类型 (普通手机、智能手机) 通过电话、多媒体信息或者短信方式各种手段即时提醒该用户。

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和终端信息管理系统, 进行安全控制管理, 对符合防爆要求的手机、集群终端实行常态化监控管理, 对不符合条件的终端进行远程控制锁定。

2 系统应用范围

该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如应用在多种企业或集团当中, 不仅可以将现有各种通讯手段融合构建起企业级的全方位通讯网络, 还能带来各种丰富的特定行业应用。

⑴车载、携带式移动监控应用:可用于企业级的安全生产/工作流等监控。

⑵传统视频会议系统应用:可应用与企业或集团内部的视频会议交流。

⑶智能终端BYOD管理系统应用:可按需随时转化个人通讯工具为融合通讯工具。

⑷多媒体应急指挥调度应用:可实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应急指挥调度。

⑸单兵工作系统应用:可实现定制化的单兵系统无缝接入。

⑹企业类社交化信息交互系统:可实现公司公告、部门通知、员工信息交互。

⑺公、私网模式的专用通讯系统:可实现企业内外网的视音频数据无缝对接。

3 系统架构

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 是采用云计算架构, 利用视音频传输技术、移动互联网网络传输技术, 凭借开放多应用API平台、定制化的单兵工作系统配合多媒体融合模块结合组成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具体分为如下几个模块:

⑴云视频服务模块:云架构模式负责后台视音频资源动态调度和分配。

⑵移动视频模块:负责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智能终端接入。

⑶视频会议模块:负责传统H323终端接入。

⑷视频监控模块:负责单工视频监控画面传输接入。

⑸单兵系统模块:负责专业的单兵系统无缝接入。

⑹定制嵌入模块:负责工作流等嵌入式接入。

⑺多媒体数据模块:多媒体数据发布、录制、存储等。

⑻多媒体融合模块:负责处理云视频服务模块、移动视频模块、视频会议模块、视频监控模块、单兵系统模块的音视频及数据整合。

4 多媒体融合框架示意

4.1 统一语音通讯系统框架

语音融合通讯实现的是与传统PSTN交换机、软交换、移动通讯、PBX、IPPBX、电话会议、集群系统等等语音业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基于标准的通讯协议SIP、ISUP、PRI将各语音通讯系统无缝的衔接在一起, 如图1所示。

在现有软交换设备的中继网关直接与公网的电信、联通、移动交换机相关联, 内部接入网关负责公司各部门的通讯节点接入。整个语音通讯系统挂接了集群通讯、调度系统等相关联的系统。

多媒体融合通讯系统的语音网关通过标准的SIP、ISUP或者PRI接口与软交换系统进行互联互通, 将现有语音系统的语音无缝的接入到多媒体融合通讯系统中与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应用实现无缝对接。

4.2 统一视频通讯融合框

视频通讯包含了视频会议、SIP视频通话、视频监控、视频调度多个应用。因为视频编码、控制协议等技术体制的不同, 这些视频通讯手段间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早期广泛使用的调度中心采用视频拼接技术来整合视频流, 但只有在调度中心才能看到所有的视频信息, 而其他场外节点均无法看到完整的视频源内容。

在实现统一视频通讯的各种思路上, 采取全方位的视频集中融合才能真正做到对全网用户的融合视频业务覆盖。各种类型的视频信号由多媒体融合视频处理后可以做到对终端的全兼容, 无论是视频会议还是视频监控、移动应急指挥的视频的信号都可以在各种终端上无缝的进行呈现。

管理中心作为最高级别的统一的监控、调度、管理职能中心, 采用上墙的大屏式监控管理模式, 配合多媒体融合调度平台全方位的进行石化的生产、存储、安全管理;各级生产管理中心按照具体的生产管理需要配备多媒体融合调度平台或者一体化桌面式调度平台进行, 如图2所示。

该体系构架特色:

⑴在调度工作模式下, 调度中心可以指定任何形式的视频信号源送到各地的分级调度中心的视频终端和视频会议终端, 甚至是移动终端也可以获取相应的视频信号源。

⑵在非调度工作模式下, 召开视频会议时管理员也可以将视频监控、移动视频终端的视频源轻松的加入到会议里。

⑶配备了统一通讯管理模块后, 移动视频终端、视频会议终端可以自主的调用可用的视频信号源。

⑷所有的视频信号均可以通过多媒体音视频融合处理平台通过标准的H.323的协议上行连接到总部, 便于总部的工作指导。

4.3 多媒体数据融合框架

多媒体数据应用主要包含了即时通信、多媒体信息、电子邮件、企业电子公告、文件传输等功能。这些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数据通讯手段都相对程度的独立, 每个应用都有独立的客户端来实现, 且这些客户端之间的数据都无法直接共享, 甚至还需要格式的转换处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多媒体数据应用的时效性、便捷性。

多媒体融合通讯中重要的数据融合就是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将现有复杂的多媒体数据通讯应用进行深度整合。用户只要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就方便的处理了所有的这些应用, 而且相关的数据还可以直接进行分享, 如图3所示。

多媒体融合主要融合点:

⑴多应用客户端的统一。

⑵多应用入口API开放。

⑶应用数据的快速共享

⑷统一数据存贮。

⑸多类型终端的数据呈现。

5 应用创新点

5.1 丰富的内容支撑远程协作

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以云架构为基础为不同级别和属性的用户群体提供视音频/数据协作及文字交流服务。如为互联网个人用户, 提供点对点/5+多点的视音频信息交互;为SMB企业用户, 提供人数为20+范围讨论式信息交互;为政府/集团级别的用户, 提供大规模并发/广播式的会话信息传递交互;为行业用户提供嵌入式的视音频灵活接入。

5.2 网络适应性

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作为首个在互联网环境下提供第三方应用的视频服务平台, 一直致力于提高云视音频服务的整体性能和应用范围。考虑到国内网络架构的复杂性、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 (带宽、抖动、延时、丢包、多路由节点等问题) , 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开发, 推出最新的SVC (Scaled Video Coding) 网络编解码技术。可根据网络环境和用户端的设备编解码能力, 智能提供对应的图像质量和属性, 满足各种类型的用户群的视音频交互需求。同时采用独特的路由视频处理方式, 降低了带宽的限制和网络延迟带来的图像滞后现象, 使每一个视音频参与者, 都可以流畅清晰与处在世界各地的朋友客户企业进行视频通信。

5.3 灵活的桌面接入性

独创了业界颠覆性的云视频服务架构, 该架构可极大地优化提升各种设备的接入性能, 使所有用户皆可无缝同步于同一视频会话进程中, 充分享受到视频沟通的超强扩展性。多点视频通讯第一次同语音通讯一样, 成为大众可普遍使用的服务。云视频服务平台通过丰富的扩展能力, 使我们的Windows/LINUX和MAC系统的笔记本电脑或个人PC端 (只需配置便携式摄像头和麦克风即可, 无需增加其他硬件外接系统) 。其充分利用SVC技术和路由视频处理能力, 无论用户身处何方, 只要有网络接入, 就可以为用户提供自然流畅、低延迟、高品质的多点或点到点的远程呈现体验。

5.4 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 通过其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专利路由视音频技术、单次编解码技术、低延时技术及SVC技术, 可将i OS或Android系统的任何智能手机或平板设备转变为高性能的视频接入端设备。同时通过智能的网络分析适应模块, 可以让任何的移动终端通过2G/3G/4G/WIFI等的网络环境下仍可以变现出高品质的视音频效果。更可以通过SVC技术智能的判断移动终端及网络环境, 为不同的终端提供不同分辨率/帧率/质量的最优视音频。

5.5 单兵系统解决方案

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 通过对特定行业用户用户工作生产流程的研究, 研发并定制符合用户工作流程的单兵系统。通过开放的API模块进行定制化开发, 将单兵系统的实时视音频及各种数据流, 接入到云视频服务平台中来, 从而实现移动端、软件端、传统视频会议端、单兵系统的统一融合;

5.6 系统兼容性与整合性

通讯融合平台作为综合性的视频服务平台, 充分的认识到, 企业级别的用户在使用云视频的同时, 不可能摒弃所有的遗留系统。Gateway帮助用户轻松地将遗留下来的传统H323硬件终端或其他多点控制单元系统整合至全新的H.264/SVC系统中, 实现无缝式的互操作。Gateway能够在不受与会者所处位置限制的情况下带来高品质的视频会议体验, 这一点对低成本通用IP网络通信尤为重要。

而另一些企业早已部署了如微软的lync, IBM的SAMETIME等即时通讯系统, 云视频服务采用软件整合嵌入的机制, 使原有的文字通讯系统演化成视频通讯系统, 与此同时完全不改变用户原有的使用习惯。

云视频服务平台采用多种的兼容整合嵌入式机制, 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扩展了用户通讯系统的原有投资, 不但对企业通讯的使用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展, 更是对已有通讯系统的通讯方式体验的深入提升。

5.7 高可靠性

考虑到互联网用户的大规模并发性, 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 提供高可用及可靠性的后台系统运行机制和维护机制, 作为面向综合业务的视频服务系统, 核心交换平台的稳定结构, 对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后台核心设备采用双机热备或多机热备机制, 可在最短时间内切换核心设备备份机制。同时可根据时时探测的安全机制, 智能的分配视频资源, 保障单台服务节点的健康良性运行。

5.8 系统的扩展性, 客户定制化 (API)

在对国内典型行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后, 发现不同行业用户对云视频服务有着差异化的需求, 因此从平台的角度考虑, 云视频服务平台将提供行业API模块, 为行业用户定制开发。在利用云视频资源的同时, 提供更加符合行业用户使用特点和使用习惯的服务模块。

6 技术创新点

⑴云架构:采用分布式部署、集中式管理、虚拟化应用、资源池动态分配等技术, 为大规模并发提供适合的系统架构。

⑵视音频路由转发机制:打破传统的二次编解码图像处理机制, 采用路由转发, 单次编解码, 低延时, 抗抖动。

⑶H264SVC技术:H.264可分层编码, 在保证高效的视频压缩性能的基础上, 视频广播端可以通过一次编码产生具有不同帧率、分辨率的视频压缩码流, 以适应不同网络带宽、不同的显示屏幕和终端解码能力的应用需求。

⑷多应用API模块:提供API、SDK为行业用户定制开发, 符合用户原有使用习惯。

⑸网络自适应技术:网络自适应能力能有效的降低因有效带宽不足引起的数据丢失问题。

⑹低带宽占用技术:高效音视频编码算法将音视频应用的带宽降低30%以上。

⑺公私网穿越技术:在不同的模式下提供不同的业务体验;提供更高的数据安全保障。

⑻H323接入模块:提供传统视频会议终端的标准H323接入模块。

摘要:云计算在国内仍处于SAAS的起步阶段, 但勿容置疑, 这种模式将成为云架构平台上扩展性最好、应用性最强、覆盖性最广的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各种软件服务, 则以语音视频协同办公平台最为典型, 应用最广。文章通过对SAAS模式和云计算的深刻理解, 结合目前企业级别的融合通讯理念, 以其领先的底层开发技术和独特的系统架构模式, 讨论了国内最为先进的一种多媒体统一通讯融合平台。该平台采用虚拟模块化的技术, 云计算的架构, 分布式的服务端部署, 集中式的逻辑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硬件集中部署, 资源固定分配等理念, 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系统资源使用率。采用专有的视音频及数据路由传输机制, 避免了网络延时带来的视频效果不理想, 同步性差等问题;同时采用网络自适应及终端 (包括软件端、移动端、固定终端、定制化单兵系统) 自适应技术, 扩展了平台应用的承载层范围。

关键词:通讯融合,云计算,SAAS,多媒体通讯

参考文献

[1]王记春, 李兆祥.关于PBX在通信市场发展中的几点思考[J].科协论坛, 2013 (1) .

[2]李君, 郭玉东.关于融合通信的企业应用探讨[J].科技信息, 2009 (5) .

上一篇:文化自觉自信下一篇:硬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