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师问的艺术

2024-05-13

语文课堂教师问的艺术(精选8篇)

语文课堂教师问的艺术 第1篇

一课堂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知识中需要感悟的有很多, 但是也需要教师用准确的语言去诠释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如一些近义词的辨析, 最好用字典上的语言解释给学生听, 如果学生还不明白, 那教师就可以用适当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

如爱护、爱抚与爱戴这三个词的词义相近, 但存在差异, 是不能混用的。教师应用精确的语言进行描述:爱护指爱惜并保护, 指人时常用于上对下, 指物时, 可以是具体事物, 也可以是抽象事物。爱抚指疼爱抚慰。爱戴的意思要高一层, 指敬爱并拥护, 只指人不指物, 常用于下对上, 大多用于对领袖也可用于对有名望、有突出贡献的人, 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学家应受到人民的爱戴。

还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因为预习作业不便全体检查,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产生懒惰心理。所以, 要重视预习作业的检查。可以在不同的年级布置不同的预习要求, 要求要准确具体, 便于学生操作。如一年级的预习要求为一标、二词、三读, 意思是给生字注音、给每个生字组词两个、把课文读三遍。这样扫清文字障碍后, 学生能初步朗读课文, 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课堂语言的生动性

一名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仅具有准确性是不够的, 准确性的语言得到学生关注的时间往往不会很长, 还要丰富教师的语言,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每天至少要上6节课, 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 极有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最好能学习一些关于发声的技巧, 这样既使自己的课堂受学生的欢迎, 又保护了嗓子, 免受职业病的困扰。

教师可以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使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比喻、拟人可以使句子丰富起来;排比的修辞方法可以使句子气势贯通,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讲求句式的变化, 使语言生动活泼。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 以便水到渠成,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课堂语言的鼓励性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能看到一个机会, 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能看到某种忧患。”教师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传授给学生知识只是初步的, 还要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克服困难, 主动学习。

课堂中的突发情况较多, 很多看似自然美好的生成其实源自于教师的认真备课、来自于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尤其是在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时, 教师的语言可以将他送上天堂, 也可以将他打入地狱。这时如果亲切和蔼地对他 (她) 说:“换一个角度想想, 或许会有新发现。”或者让其他学生发言后, 再让这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一定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

四课堂语言的简洁性

简洁是指说话、行为等简明扼要, 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洁的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抓住教师语言的重点, 也便于学生做好文字记录。

简洁不等同于简单, 它指的是没有多余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对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了然于心。对某一知识点针对不同的年级讲到什么程度, 多讲一句是超标, 少讲一句学生听不懂、点不透。

一般情况下, 新授课的导入要简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充分的时间留给感悟文本和朗读指导上。如果导入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课件就用去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会大大降低, 这绝对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还有复习课中的讲解要简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讲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了解学生思维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如果教学时间紧迫, 教师就更不能就一个问题洋洋洒洒地谈, 最好是一针见血, 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总之, 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 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 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注意语言的准确、生动、激励、简洁, 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浅议物理课堂导问的技巧和艺术 第2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产生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导问,也有很多导问技巧和艺术.下面将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观察、思考与大家一起探讨,通过大家对导问进行研讨,使“问题式教学模式”更趋完善,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导问要把握三个度

1.1巧设坡度

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导出问题,由浅入深,展示教学思路.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教师的导问,要考虑到学生智力和能力水平,认真准备将要学习的内容、论题和教学任务.所导出的问题要控制难度,巧设坡度.既顾及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又考虑个体差异.教师要针对所有学生提问,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个学生.这样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的思考问题.但不同难度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按照预先计划的秩序导问将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

1.2增强跨度

导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水平,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有整体性、导向性、系统性.能刺激学生思维,集中注意.导出的问题要讲求价值,富于启发性,问而生思,有比较大的思维容量.通过导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跨度,也便于小组讨论.

1.3巧选角度

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不断巧妙的导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讲究感情色彩,创设环境,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相应的策略、巧选角度达到有效导出问题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问在教学中的真正功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导问有以下几个层次

2.1教师将课本知识结构转换为问题结构导问

教师通过深钻教材,将课堂要传授的知识结构,设计成由浅入深,既能涵盖主要知识点,又能突破重难点的若干问题,形成问题结构,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应同样重视预先准备的问题和临时出现的问题.预先准备的问题是那些在备课过程中已经准备好的问题.教师在倾听学生讨论和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其一可以确认学生的知识水平,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二是会发现新出现的问题,对于新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要回避,属于本节课的知识马上解决,否则要给学生一个交待.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诱导,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还通过小组讨论借助他人的力量再解决一些问题.充分凸现学生主体,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取知识.

2.2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将知识变为问题导问

教师课前充分准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情景,让学生生疑.有的知识问题,教师提出,尽量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生疑提出问题,形成积极发表见解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要给学生造成提问的机会,并将探索活动进行到底.在支持性的情感气氛中,赞许或鼓励,接纳和运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想做出反应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尽量减少教师讲解时间,使学生敢于相互交流,乐于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解决疑问,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3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自己设计问题导问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使学生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教师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面对任何新知识敢于思考,自己设计问题导问,善于思考,找到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3导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3.1创造一种有利于思考的气氛

教师愉快的面部表情、点头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口头认可等都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导问时应具有启发性,在听学生的回答时,教师应持赞扬的态度.如果教师使用严厉的语气打断学生的回答,这会给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其他学生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总之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氛围.

3.2教师要简要、清晰地陈述问题

教师提问时应做到简要、清晰,避免问题的模糊性,避免无休止的提问,不然会使学生受到挫折或迷惑.事实证明,表述清楚的提问能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让学生感受到答对问题的愉悦,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有进一步求知的愿望,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反,教师措辞不当或对同一主题提出多个问题,教师可能无意间会给学生一些提示,导致教师不能准确的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3.3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让学生回答前和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都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留给学生的考虑时间应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而定.这样教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和掌握.

3.4使用自愿和非自愿相结合的回答办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的自愿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但是,有些内向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会很少回答问题,因此教师应使用自愿和非自愿相结合的办法,以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3.5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耐心的听取学生的答案,不打断学生的回答.除非学生的回答很离题.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时,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评价要恰当、具体、适度、有针对性.不要讽刺、谴责、指控和对学生进行个人攻击.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自己的言辞,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正面肯定,否定时应给出正确答案,以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第3篇

语言是一门神奇的艺术, 它能将世间一切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能传达世间一切微妙的情感, 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语言是其最有力的传播媒介, 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语言更是连接他们理解的桥梁, 因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就要不断去探索这种语言艺术的奥秘。

一导入语要“异”

“异”是指语言形式不同寻常、标新立异。着装漂亮新异的人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同样, 课前导入语就像是漂亮的衣服, 只有奇特、新颖才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而教师们的任务就是给导入语穿上新奇的漂亮“衣服”。

传统的课堂导入常常以千篇一律的“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这节课, 我们将继续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为开头, 课间玩疯了的小学生们对此根本提不起兴趣, 或已经麻木了, 而他们又缺少高年级同学的自制力, 因而极易失去兴趣, 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影响听课效率, 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要想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吸引其注意力, 就要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受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影响, 知识来源渠道多样, 孩子们既可以通过电视, 又可以通过报刊、网络等, 知识面不断拓宽。那些陈旧、古板的陈述已吸引不了他们, 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新颖奇特、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导入语。

导入不一定需要教师的语言, 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介的语言, 如在讲《劳动最光荣》时, 以一句简单的“同学们, 你们听……”导入, 随即播放事先准备的配乐朗诵, 孩子们很容易便进入“听”的角色。由此可见, 新颖的导入语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魅力, 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过渡语要“顺”

顺则通, 通则美, 教学中的过渡语起着承接、小结的作用, 是新旧知识的过渡, 是教师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基础知识点, 也是教师巧妙运用和组织语言, 使得整个课堂更加连贯、和谐。

如在学习《冬天》一课时, 为了更能让学生明白“冬天到了, 青蛙、刺猬、熊为什么不见了?”我的过渡语是这样的:“同学们, 天气变凉了, 我们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用简单的一个问句来过渡, 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又在思考中帮助孩子理顺了文章的脉络结构, 轻松地理解课文。《马莎长大了》中有一个片段, 马莎想快点长大, 她想出了好多好办法:穿上妈妈的高跟鞋, 又学姑姑的样子把头发卷成卷儿。在将这个片段与“马莎真的长大了”这一片段进行衔接时, 我采用这样的过渡语:“光拥有美妙的歌喉, 漂亮的外表就算得上长大了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这样,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片段, 使整堂课连贯起来。

由此可见, 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过渡语, 不仅能让孩子们领略语言的和谐、连贯之美, 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

三提示语要“精”

“精”有细致、精巧, 除去杂质, 提炼精华之意, 提示语就好似黑暗中为人们照亮前进方向的一盏明灯, 又好似一个掌握方向的舵手, 使船只顺利驶向彼岸。

在学习《小母鸡种稻子》一课时, 为了让孩子明白小鸭、小猫为什么脸红, 是由于看到小母鸡通过辛勤劳动终于种出了稻子。就在学生们为“赞扬小母鸡, 还是赞扬小猪”争论不休时, 我给他们这样的提示:“小猪的确说得很好, 但它的认识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小小的提示使孩子们明白, 作者是通过写小猪的认识来间接赞美小母鸡的辛勤劳动, 从而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细致、巧妙的提示语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 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结束语要“悬”

悬念往往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曾这样对我说:“一堂成功的、优秀的课, 不是上完后学生认了多少字, 读了多少书, 而是上完之后学生仍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小学语文都是根据名人的名著改编, 编排精巧、寓意深刻, 值得孩子们去读的往往是思想内核而非识文断句。要使孩子在课后还有一些思索和回味, 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下课前的那几分钟, 设置悬念, 引发思考。结束语不能只顾“悬”, 还要“全”, 即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整篇文章的意思, 言简意赅地总结所学知识。

可见, 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不仅是表达美的途径, 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 它的美学艺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摘要:语言是一种艺术,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导入语要“异”, 过渡语要“顺”, 提示语要“精”, 结束语要“悬”。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第4篇

教学艺术是多元化、多因素的统一,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时代性和艺术性,教学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不是一层不变的条条框框,它有其独特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具体说,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艺术,是知识、才华、个性等的综合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有着明显的执教者的个性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唤醒、启发、诱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探索奥秘。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艺术。

一、开讲新,设计妙

一堂语文课,别开生面的开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常见的开讲形式有解题式、介绍人物式、设疑式、展现意境式、游戏导入式等等。这几种开讲形式常常根据执教者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文内容的需要交叉综合运用。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开讲:春天,人们欣赏独具秀色的远山、湖水,赞美别有情趣的柔柳、青草,称赞娇艳无比的杏花、桃花,但你们可知道,有谁从老远的南方赶来参加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并且给春天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吗?它们,就是春的使者,活泼可爱的小精灵——燕子。这样的开讲既清新,又优美,给人以浓郁的春的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开讲形式就是设问式和展现意境式的综合运动。

二、语言美、感情真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年级特点,既要准确、生动、形象,又要清晰、简练、畅达,还要有鲜明的节奏,不快不慢给人以美感。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要能抓住人心,打动人心,深入人心。

现行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状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好文章为人们所借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学习遣词造句,行文表达的写作技巧。在教学这类文章的时候,教师应该用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去引导学生。

三、提问巧、点拨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课堂的提问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揭示认知上的差距,教师的点拨能矫正学生学习方向。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是一堂语文课成效的关键。恰到好处的提问,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启开学生心灵的门户。精当的点拨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刻的训练和发展,使其能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大都是单向发问。即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主。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一个“巧”字。提问不但要紧扣教学目标,而且要“巧”,要“妙”,要有层次,做到一问多雕。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教师的提问不但琐碎杂乱,而且浅表化,没有层次性,问风盛行。有人戏称:“一堂语文课,十万个为什么”。因此,巧妙地设计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提问既要和语言文学的训练相联系,又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力求做到“文道统一”。 .

巧妙的设问,精当的点拨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潜心教、指导学

一堂好的语文课,往往体现了执教者独具匠心的精巧设计。语文课堂上教师教的艺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有位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学生作文中的“谦让”一词,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场面:讲桌上放着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老师对请上台的两个同学说:“我准备把这两个苹果奖给你们,但你们谁先拿苹果?“两个同学不假思索,不约而同地指着对方说:“他先拿!”这时老师就问:“同学们,他们都想让对方先拿苹果,这就叫做什么?”“谦让”。答案出来了,也许有的教师也觉得这个词的理解可以到此为止了。但是这个老师没有到此为止,他又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这样谦让对吗?同学们各抒已见,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老师看准火候,再加以引导:“同学之间互相谦让是对的。但在苹果面前,让别人先拿,别人当然是先拿小的,留下大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应该谦让的。什么时候该谦让,什么时候不该谦让,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老师再让学生讨论什么时候该谦让,什么时候不该谦让。同学们讨论得出结论:在荣誉面前要谦让,在公共汽车上要谦让……。

这样巧妙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而且使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巧妙的教学设计,于教师,是一种创造,于学生,是一种享受,他们对于这样的场面印象探刻,甚至于将终身不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课堂教学艺术对于人生最初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第5篇

一、以情激情,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性和形象性

一堂四十分钟的课, 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更应努力驾驭好课堂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 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如,教授《秋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多媒体显示画面)教师叙述:“秋天,天那么高,那么蓝。蓝蓝的天空飘着一朵朵白云。地里庄稼成熟了,瞧! 稻子黄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的金子;高粱红了,沉甸甸的穗子把秆儿都压弯了; 棉花开了, 雪白的一片。这么美好的季节,这么美丽的景物,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走进大自然去亲自感受一下。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课文里的小朋友去郊外‘秋游’。”

二、深入浅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和适当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曾听一位教师讲《台湾的蝴蝶谷》,多媒体课件中翩翩飞舞的美丽蝴蝶让整个课堂为之一亮。孩子们置身于蝴蝶的世界, 听着教师极富感情地描述:“人们把蝴蝶比作会飞的花朵,虫国的佳丽,有生命的灿烂图画。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那五颜六色、上下飞舞的蝴蝶像什么呢?”学生们一个个浮想联翩,灵感大发。有的说像空中飘飞的树叶,有的说像彩色的纸片,有的说像五彩的花瓣,有的说像五彩缤纷的风筝,有的说像五颜六色的星星,还有的说像彩色的雨滴。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 正是由于教师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们智慧的火花,才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如诗如画。

三、严密准确,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美感性

教学语言的精炼、规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简练、鲜明。所谓准确,就是要发音标准,遣词得当,观点明确,语气清晰,推理符合逻辑,造句符合文法,用语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见解独到深刻,耳目一新。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实感情。这样的语言才会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才能像春雨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科学知识的美好的思想一道带进去。

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充分驾驭课堂语言,善于发挥汉语的优势,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要学生驰骋想象的地方,应以声传情,并辅以适当的手势。还要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整齐美”、“错落美”、“节奏美”,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 这也是语言的规范性和美感性的魅力之所在。

四、抛砖引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它真正的美是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表”,从而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受到感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 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学生, 去认可学生。

总之,语言是一门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成为语文教学中超越时代并具有永恒价值的应用软件。

语文课堂教师问的艺术 第6篇

一、规范为基, 融入情感化的语言

科学、规范的教学语言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障,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教师应在使用科学规范的教学语言的基础上, 融入富有情感化的语言, 营造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1. 注意语言的简洁性。课堂时间宝贵, 要求教师能够用最少的语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因此, 教师的语句应避免烦琐啰嗦, “少说废话”, 即所说的“言简意赅”。但是, 语言简洁并不是一味地削减语言的数量, 而是要求教师做到重点突出, 抓住关键, 用高质量的语言去表达内涵, 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2.注意语言的严谨性。教师肩负着身为垂范的重任, 不能为了形象、生动而随意地歪曲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既要求教师能够运用科学严谨的书面语去准确无误地传递教学信息, 不绕圈子, 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运用灵活生动的口语去解释、化解教学难点。只有将这两者高度统一, 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和领悟教师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

3.注意语言的逻辑性。教学中, 诸多知识都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层次和条理科学地输送给学生, 尤其是在传授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环节的衔接, 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避免环节的简单拼凑, 实现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的过渡, 这样的课堂才是一个自然的整体。

二、通俗为要, 注入形象化的语言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 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不难想象, 如果教师的语言每天都是同样的句型、单一的语调, 那么这样的课堂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 又何谈积极思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 教师应遵循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性,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等通俗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帮助学生掌握要点, 理解和内化语言。

比如在教学中我发现, 有些学生容易将“拔”与“拨”、“厉”与“历”、“竞”与“竟”等字写错, 提醒多次也不见效。为此在课堂上我结合易错字设计了这段形象话的语言:同学们都听过《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 一只小白兔种了一只很大很大的萝卜, 可它一个人怎么也拔不动。于是, 它喊来了好多好朋友一起动手来拔。所以, “拔”字是“扌”加个朋友的“友”字多一点, 那“友”字上的一点就是那只大萝卜, 同时, 我在黑板上写下拔萝卜三个字。而“拨”字, 是“扌”加头发的“发”字。想一想, 用一根头发能拔动大萝卜吗? (学生大笑) 所以, 这个“拨”只能轻轻地“拨拨灯芯”。同时, 我在黑板上写下拨灯芯三个字, 形象化的语言加上清晰的对比, 这节识字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可见,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和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 可以化平实的内容为生动、形象, 通俗的语言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三、幽默为辅, 加入风趣化的语言

“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的话告诉了我们, 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体现着教师高度的智慧和睿智。小学生活泼好动, 课堂40 分钟, 很难做到从始至终都能集中注意力。因此, 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加入幽默风趣的语言, 就像是为教学增添兴奋剂一样, 使原本枯燥的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例如, 有一次在教学中, 我在黑板上出了两个题目, 请二位同学到黑板前做题, 凑巧的是, 这两个同学的字都由下往上的斜着写的, 又小又丑, 非常难看, 甚至有几个同学都哑然失笑了起来, 这时我顺势说道:“同学们别看这些字虽然写得歪歪扭扭, 诗意却浓的很。”学生不解。我指着黑板上的字笑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时间, 同学们个个都捧腹大笑。我以“诗意却浓”这四个字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 待我补充说明后, 幽默感也就油然而生, 这不仅使得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也能培养学生认真书写文字的好习惯。

幽默是金。幽默的语言如同是空气清新剂一般给学生大脑洗了个澡, 创设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 消除了学生的厌倦情绪, 富于情趣的教学语言使得学生解颜启齿, 开怀大笑。之后进入教学正题时, 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地去倾听, 跟随教师的节奏。

学无止境, 教无止境, 对语言艺术的追求同样无止境。作为小学一线教师的我们, 应该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曲折动人的“剧情”, 以科学化的教学语言吸引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打造出富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摘要:教师的语言表达决定着师生间的人际交往, 是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神圣使命的重要工具。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做到规范、严谨富有逻辑, 又能融入情感化、形象化、风趣化的语言, 才能消除学生的厌倦情绪,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杨建.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与作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39-40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 第7篇

一、教师应具备独立思考精神和教学自信心, 为巧妙提问提供先决条件

教师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 更应该是一个思考者, 应该有新锐的思想、独特的意识、高深的问题分析能力。教师要坚信自己是知识分子, 而非“知识贩子”。不可人云亦云, 只是泛泛地把教参上的知识贩卖给学生, 没有自己的个性思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师的每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在上课之前, 必须潜心于文本, 深入思考, 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 对自己要有自信, 而这种自信是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不要一味偏信教参, 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 为巧妙实施课堂提问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和精神支持。

二、积极创设师生和睦融洽的课堂氛围, 为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夯实基础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 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 他接受外界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 求知欲就会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需放下威严的、高高在上的架子, 和学生保持人格上、地位上的完全平等, 用爱心和尊重看待每位学生。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解除心里戒备, 愉快接纳教师授课。教师更要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地进入课堂, 用自己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学生的求知欲自然会非常强烈, 并愿意和教师形成良性互动, 为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创造优越的心理环境。

三、巧妙创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和谐情境, 保证学生融入文本

提问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互动, 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水乳交融的渗透过程。在缺乏互动的课堂上, 文本与学生之间有着莫大的距离, 好似隔着一堵厚墙, 更有甚者, 某些作品与学生的生活时代完全脱节, 更像隔着千山万水难以穿越。那么, 如何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与作者对话呢?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

1.背景运用。可介绍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作品诞生的前因后果, 补充作者生平事迹, 简介其重要思想等, 缩短现实与文本的差距, 将学生思绪带入作者的生活情境。如执教李清照《武陵春》时, 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女词人的这种浓情悲苦, 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无病呻吟”。这时, 教师可以把李清照的遭遇介绍给学生:作此词时, 作者避难浙江金华, 时年53岁, 处于国破家亡之中, 丈夫病故, 文物流失, 自己更是流离异乡, 无所依靠。目睹风卷残花, 词人想到了自己的命运, 于是凄苦之情由心而发。这样, 学生就能很准确地触摸到词人悲苦的内心。

2.音乐创设情境。选取和文中情感同类风格的音乐, 可以更快地深入学生的内心, 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 百合花经过自己的努力开出了第一朵花, 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此时, 播放轻音乐《眼泪》, 更能让学生体会到那种艰辛付出后的极大喜悦和满足, 对理解文章主旨有很大帮助。

3.讲小故事。这是抓住学生注意力、有效进入文本的快捷方式。

利用这些小窍门, 可使学生快速融入文本, 与作者、文本交流对话, 拓宽课堂提问的深度和广度。

四、注意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1.教师在提问之前要精心设计问题, 提问时要表达清楚、言简意赅、并且目的性强, 所提问题应能发人深省。

2.抓住时机发问。什么时候才是发问的最好时机呢?学生处在孔子所言“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 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异常活跃, 对教师的发问能入耳入心, 并积极思考, 此时发问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发问的语气、句式。少用理性的学术语言, 尽可能使用自然的、生活化的语句。少用冰冷的、命令似的疑问句, 尝试使用商讨式的句子, 如“你喜欢他的哪个地方?”“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等, 这样更容易得到答复。

4.巧妙待答。在课堂提问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 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后, 教师也需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实践证明, 等待3秒或更多, 教学效果会更好。在提问时, 教师切勿因为问题一时没有人回答就烦闷急躁, 不自觉地把这种情绪表露在脸上和肢体动作中, 这样会让学生有压迫感, 课堂气氛会更沉闷。给学生构建答案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思考才会更全面、更深入。

5.注意聆听。营销学上有一条著名的定律:“25%的发问与谈话+75%的聆听=最有效的营销”。学习与营销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课堂上, 只有真诚地聆听, 并根据学生所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智慧地发问, 才能实现师生水乳交融的互动。

6.及时评价。课堂上学生给出的答案我们一定要及时反馈、评价, 并且要加强正面强化, 一方面不能挫败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要对正确和遗漏的地方予以表扬和补充, 使学生学到健全的思维模式, 思想更为严谨。

7.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新课程同样强调要给学生留下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会学生“在无疑处发问”。

8.灵活使用提问的方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本, 灵活使用各种提问方法。 (1) 激趣法。这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教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 我抓住 “九月二十五日” 这个细节, 故意卖了个关子:“九月二十五日对鲁迅来说是个什么日子?”很多同学知道这是鲁迅的生日。紧接着, 我又抛出一个问题:“鲁迅为什么在生日当天写这篇文章呢?”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 他们积极阅读课文、查阅资料, 经过讨论后得出了结论。这一问题的巧妙设计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了鲁迅的爱国之心。 (2) 发散法。这是一种将思维发散, 不拘泥于一个角度, 多侧面、多角度得出问题的方法。《谈读书》一文结束后, 我抛出一个问题:“关于读书, 学完本文之后, 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看法?”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 有的涉及读书态度问题, 有的涉及读书内容问题, 有的涉及读书方法问题。因为有自己的思考, 答案来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 (3) 对比法。讲授温庭筠《望江南》和李清照《武陵春》时, 我提出一个问题:“两首词中都提到了‘梳洗’这一具体动作, 但两人的表现却不同, 你能说一下这反映出两人心中怎样的情感吗?”学生通过对比得知, 《望江南》那名女子内心还是有着无限希望的, 正是因为希望越大, 等“过尽千帆皆不是”后, 失望才越深。但《武陵春》中的李清照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因为连梳妆打扮的心情都没有了, 更能突出其凄苦无依。通过巧妙对比, 学生更好地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4) 迁移法:教授《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之后, 我提出一个问题:“在生活中, 如果面对失意、挫折、打击, 你会怎样做?”这样的问题, 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又能指导实践, 一举两得。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刍议 第8篇

一、保持教学语言的精简性, 提高语文教学的知识性

在教学过程中, 语言作为信息的重要传递方式, 要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需要保障教学语言运用的精简性, 提升语言的含金量, 众所周知, 准确且富含知识的语言, 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因此,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其语言运用的精准性, 避免教学中出现多余的无效信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干扰。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时, 根据所教学的内容, 提炼出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从课程讲授到课程结束之间, 老师讲述的语言必须具有其一定的教学逻辑。针对教学中较为复杂的语言理解类的问题, 将其分解转化为简单的语言组成, 化原本较难理解的教学语言为简单、易于理解的平实的话语。在授课期间, 注重语言的转换, 在课程理论知识讲授时注意语言的严肃性, 同时针对课程活动等活跃环境, 可以适当采取较为放松的语言, 从整体上保障教学语言运用的连贯性, 注意把握语言转换的度, 在授课期间让学生的思维伴随老师讲授的语言而变化, 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善于发挥幽默的语言艺术, 提升授课的趣味性

在课程教学中, 若一直运用较为严肃的讲授方式, 不但不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 在教学过程中, 若适当运用幽默的艺术, 不仅能够提升教师授课的趣味性, 同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其全身心投入课程学习中。具体针对语文教学而言,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方式, 它能够将语文教学中较难理解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哲学道理更加清晰化, 将原本生涩难懂的道理更加简明化, 同时能够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学习情绪, 调动其学习热情。据相关调查统计, 有超过98%的学生更加愿意在具有幽默感的教师的课程上进行学习。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老师需要充分发挥幽默性的教学语言的功效, 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俗语、成语等穿插于语文教学过程, 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将复杂的知识通俗化、趣味化, 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化, 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语文知识, 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另外, 老师还需把握幽默的度, 若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交流为课堂主题, 忽视了知识的讲解与回馈, 则也是无效的幽默艺术。

三、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进一步落实, 传统的老师主导、权威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于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 在教育领域, 越来越多地开始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同样, 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也需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以学生为本, 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老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 将知识进行合理规划与整合, 将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作用的发挥, 适度地将难点进行有效点拨, 运用启发性的语言, 将学生导入课程思考中, 同时针对较难的理解性语文知识, 老师需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将关键思路予以启发点拨, 帮助学生逾越思维障碍, 使之能够有效地理解文章内涵, 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重视鼓励的作用, 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

语言具有其强大的感染力, 在语文教学中, 老师如果恰当运用鼓励性的教学语言,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激励是学生学习信心的来源。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老师需要重视鼓励的作用, 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 充分发扬学生的课堂作用, 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示, 聆听学生的独特见解, 并对其给予肯定。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处于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考虑问题的重点及模式也不尽相同, 因而, 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 需要多角度思考其考虑方向, 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答题方案予以不同程度的肯定, 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运用富含激情的教学语言, 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 老师需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功能, 通过从保持教学语言的精简性、发挥幽默的语言艺术、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及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等方面出发, 去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启发性, 让学生愿意充分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在语文学习中调动自己的全部学习热情, 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进而从整体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摘要: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落实, 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与创新, 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程讲授时开始注重技巧的发挥。同样, 中学语文教学也有了本质的改善, 不仅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同时提升了课堂的艺术含量。具体针对语文教学而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语言应用的课程, 在课程讲授中老师主要以课程讲述语言作为依托, 来向学生教授相关的语文知识, 在此过程中, 不仅老师的教学方式会对教学效率产生影响, 同样老师的语言运用也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 中学语文老师需要在教学中, 把握语言的艺术, 来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夏武.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认识[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 (33) .

[2]熊苏杰.在语言深处挖掘语文的美——浅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J].江西教育, 2012, (27) .

[3]王金金.让学生在美的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居”——小议创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1, (10) .

[4]罗丽华.医院财务分析方法和指标体系[J].华北煤炭医学院院报, 2009, (11) .

上一篇:大头鱼和小头鱼下一篇:国家科技计划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