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商与出版家论文

2024-07-31

出版商与出版家论文(精选12篇)

出版商与出版家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融合

一、中小企业出版模块发展现状

传统出版指的是在新兴技术介质融入之前, 以纸质材料和印刷术的应用为基础的文字资料出版, 其突出特点是以纸张为载体且具备收藏保存功能, 这种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满足了大部分读者的知识需求。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因此, 转而依赖于更加方便快捷且经济实惠的电子资料查阅。这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中小出版企业, 周转资金不甚充足, 进行产业转型和创新需要担负非常大的风险, 稍有不慎将会带来灭顶之灾, 但仅仅依靠传统出版模式的运行, 其产品成本高且不易携带等特征都阻碍了销售市场的开拓。因此, 很多中小企业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徘徊难定, 这主要是由于两种出版模式之间的矛盾。

(一) 传统出版模式的优缺点

传统出版方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且经久不衰, 主要产品形态有图书、期刊、报纸等,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每一出版产品从版权到编辑、排印都经过严格的审定程序, 制作精良, 文字错讹少且其纸质材料便于附记心得体会和长久收藏, 对于具备很大价值的出版商品, 人们一般都趋向于购买纸质产品, 因为材质稳定, 不易毁坏。传统出版企业基本都拥有固定的签约作家和忠实的读者群, 这是数字出版只能“望其项背”的。

而传统出版业发展的障碍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种种不足,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内容与介质不能分离。出版产品体积大、不易运输和保存, 而且价格偏高, 这与追求经济实惠和简单便捷的国民消费心理是相背而行的。特别是价格方面, 就目前而言, 一般的单本纸质书籍, 其价格基本在30~40元之间, 读者购买这一产品, 读完基本弃于角落, 书本也就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和功能。且现代出书风甚嚣尘上, 很多书籍缺乏足够的价值, 经不起推敲, 所具有的知识价值甚至还不如购买价值, 这就很容易造成消费者心理不平衡, 从而产生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失望。

(二) 数字出版所遇瓶颈

数字出版固然是不可逆转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但在转型的过程中, 依然避免不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版权层面, 将作者的脑力劳动变为可供读者查阅和分享的数字资料, 首先要征得作者同意并购买相关版权。中国目前大多数的电子资料提供网站都存在侵权违法行为, 如百度文库侵权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后来以韩寒为首的网络作家群体自发形成了作家维权联盟, 发表了联名抗议书, 据估算中国出版行业由于苹果等公司侵权造成的损失超过十亿人民币。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不解决作家版权问题, 数字出版的道路将曲折难通。中小企业出版量不高, 很多从业人士缺乏版权意识是致命的问题。

二是推广层面。推广数字化产品的方式有很多, 最简单的是出售扫描版的PDF文件, 但这也需要公共的销售平台, 这一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严重的打击。一方面自己的产品可能不受到大的销售平台的承认, 难以达成合作;另一方面, 自己所能投入技术设计的金钱额度有限, 即使能够做到自主开发, 平台的推广也是难上加难, 而若得不到读者的认同, 就等于走进了数字化发展的死胡同。

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双向共赢策略

国家出台了很多改革, 支持传统出版行业向数字出版的产业转型和发展, 并指出这是“十二五”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种种问题, 只有认真分析, 着力解决, 才能寻找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 认清问题所在,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其一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的第一道门槛——盈利问题。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这是毫无疑问的, 关键是在融合发展之后, 企业出版的方向如何设定。既然要融合, 肯定要结合两者优势, 利用传统出版的人才和口碑优势, 推动相关数字产品的开放和推广。

其二是电子资源严重不足, 拥有版权的资源少之又少。一般而言, 企业对其出版刊物的版权只有5年, 超过5年则失去资源的使用权和出版权, 这就给受欢迎书籍的再版再印等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困难, 且难以掌控产品的销售策略。

其三是用人机制不完善, 没有形成固定的作家群体, 缺乏与优秀人才的合作, 这就直接造成了优秀资源的匮乏。为改善这一情况, 必须做出战略调整, 与优秀作家达成长期合作协议, 必要时做出一定的让利, 实现合作共赢。

(二) 形成长效产业链

传统出版基本流程是编印发, 这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有了数字出版的加入, 应该从源头开始, 注重资料的采集和编辑、管理, 以及后期的推广, 形成“采、集、编、传”的一体化战略措施。也就是说, 从资源开始, 探索用户的关注和需求, 采集相关读物和作品, 再进行内容的编辑和处理, 然后通过合适的平台推出。可以是将传统载体转变为电子文档, 也可以是对原本电子资料的再处理。总之, 通过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合作的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全方位的产业链条, 从而推动自身企业的发展。这一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同步发展的模式, 投入不多, 工序也不复杂, 是大多数中小企业能够负担得起的。

(三) 坚持“内容为王”, 推出文化精品

“内容为王”仍是互联网环境下出版的核心要素。网络能够提供的数字资源“汗牛充栋”, 也因此读者对文本的内容价值要求甚高, 出版内容只依靠侥幸心理, 经不起时间考验。中小出版企业必须立足长远, 以制作精品为目标, 推出自己的主打部分, 坚持做良心商人, 推良心产品, 这样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以近年来网络上很火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为例, 该网站起初只是一群年轻人由于兴趣做起来的影视小基地, 突出特色就是提供了很多当下其他视频网站没有的优秀资源, 且它对于境外的影视资料都有自己的跟踪与了解, 其特色字幕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媒体与出版的关系密不可分, 因此这一案例足以给中小出版行业提供很好的借鉴。

(四) 树立“平台为王”理念, 实现最大收益

平台是出版企业从背后走向台前的不必要因素, 不论是自己开发还是与其他销售平台合作, 都需要有自己的平台管理机制。在企业文化方面却是要坚持“内容为王”, 但是在产品销售和推广层面, 则不得不坚持“平台为王”的牌子, 因为这是与实际收益挂钩的关键一步。如果借助其他平台, 则必须和该平台达成有效协议, 尽量多地形成良好的销售渠道, 并同时注意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若是自己开发平台, 则一定要坚持以读者为上帝的理念, 分析读者的消费心理, 设计合理的平台框架和内容设计, 以及妥善处理广告招商等板块。韩寒的自主开发软件《一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软件推出不久就得到了读者群体的响应, 这固然得益于韩寒的个人名气, 但更多的是《一个》所主打的简洁风格非常符合大多数青少年读者群体的阅读体验, 这也是非常值得中小企业推敲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中小出版企业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很容易被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 必须意识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各自优势, 寻找融合的最佳途径,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实现人才、内容、平台的体系化发展, 才能在新时代找到更好的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

[1]杨毅.阅读方式变革与出版业格局嬗变[J].中国出版, 2014 (23) .

[2]贺小霞.传统出版业的挑战与机遇[J].传播与版权, 2014 (5) .

[3]杨毅.数字出版的勃兴与中国出版业的转型升级[J].现代出版, 2013 (6) .

[4]陶喜红.我国期刊出版业区域集中的测度与分析[J].科技与出版, 2013 (8) .

出版商与出版家论文 第2篇

新闻出版标准是保证出版物产、供、销获得最佳秩序的规则;新闻出版法规是规范新闻出版活动的法律规范。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二者的关系会表现出良性、中性和恶性三种状态。我国应该着手建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良性互动关系,加强二者在内容、功能、性能方面的协调,建立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增强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发达国家标准与技术法规之间往往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外普遍的做法是,立法机关在制定技术法规时尽可能引用自愿性标准。如果没有适合的标准可供立法所用,立法机关再制定有详细技术规定的技术法规,或者委托标准机构制定立法所需的技术标准。根据ISO/IEC指南2的规定,被引用的标准成为技术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属性。标准机构在制定标准时,采用总体援引法规的方式,如“根据法规的要求”等。①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建设是保障我国新闻出版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两者的协调发展,不仅能有力推动新闻出版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实现生产、服务和管理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而且能有力推动新闻出版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掌握贸易竞争的主动权。因此,研究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概念构成及功能特征

1.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概念

(1)新闻出版标准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化原理委员会第2号指南《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以下简称ISO指南2)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②新闻出版标准则是指涉及整个新闻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能够保证出版物产、供、销获得最佳秩序和效果,经过协商一致制定的可以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③

(2)新闻出版法规的概念

新闻出版法规是规范新闻出版活动的法律规范。广义的新闻出版法规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的总称。我国有关新闻出版的法规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国际条约、法律解释七种具体形式。④

2.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构成与功能特征

(1)新闻出版标准的构成与功能特征

新闻出版标准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保证出版物产、供、销获得最佳的秩序和效果;第二,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第三,可以共同和重复使用。

新闻出版标准的功能特征包括:第一,生产属性。根据新闻出版标准的技术性文件或管理规则来组织生产,不仅可以保障新闻出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力和管理水平。⑤第二,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新闻出版标准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是以满足生产和使用要求为基础的,经过生产实践的新闻出版标准符合技术先进原则,能具体地指导生产活动。第三,经济性。当前,标准不仅是控制生产的手段,而且已经发展为调节贸易的手段。新闻出版标准化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生产高质量和高效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

(2)新闻出版法规的构成与功能特征

新闻出版法规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法律明晰的权限;第二,调整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第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新闻出版法规的功能特征包括:第一,强制性。新闻出版法规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第二,管理性。新闻出版法规是由国家明确规定的有关新闻出版事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包括了管理新闻出版事业的各项要求。第三,稳定性。新闻出版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关新闻出版活动的行为规范,制定和修改都有严格的程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二、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比较

1.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共性

新闻出版标准是为了在新闻出版领域内获得最佳的秩序和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对新闻出版活动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而新闻出版法规则作为规范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手段,是通过对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保护来实现行业发展的正常秩序。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在为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运行秩序方面具有公共目的的一致性。

2.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差异

第一,本质属性不同。新闻出版标准的自然属性为自愿性,而新闻出版法规属于法律范畴,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第二,规范对象不同。新闻出版标准是对新闻出版产业链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包括产、供、销等活动进行规范和协调;而新闻出版法规是对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进行协调。

第三,主要内容不同。新闻出版标准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出版、印刷、发行以及信息化等一系列过程所应遵循的普遍的技术要求和具体的技术细节。新闻出版法规的内容则是侧重于规定有关新闻出版事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

第四,制定程序不同。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应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的有关规定进行。具体而言,标准一般由企业、科研单位负责或组织工作组制定,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专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组织审查。而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等。

三、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关系模式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程度、新闻出版标准本身的市场适应性、法律制度的演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关系会表现出良性、中性和恶性三种状态。

1.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良性互动关系

在这种状态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能够形成一种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

(1)新闻出版标准对新闻出版法规的补充作用

新闻出版标准包含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复杂的工艺以及科学成果,经过市场检验的新闻出版标准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例如国际标准书号ISBN在行业发展中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在制定新闻出版法规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时,就可以借助有关标准来解决,即引用能满足立法需求的新闻出版标准。这样,立法部门既有效地解决了技术问题,又充分利用了标准的技术性。标准配合法规对市场进行调节,也保障了新闻出版法规执行的可操作性。

(2)新闻出版法规对新闻出版标准的推动作用

新闻出版法规为了保障所引用标准的有效实施,规定违反标准造成不良后果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通过强制性手段规范实施新闻出版标准的行为,从而有效地防范违法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安全等可能构成的危害,维护公共利益。同时,这样也保障执法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标准实施的职权,促使标准实施主体能够自觉地遵守标准。因此,新闻出版法规对新闻出版标准的实施具有推动和保障作用。

2.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中性互动关系

我国的标准体系采用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相结合的模式,标准一开始就从形式上进行区分。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出版法规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互动。如国际标准书号ISBN(推荐性标准),在相关法规的配套实施下,在行业内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新闻出版法规制定时也有采用相关标准的例子,如《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中就采用了国家标准《出版物发行术语》里的概念等。但是由于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关系没有理顺等原因,造成了新闻出版标准在行业内应用不足,新闻出版法规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等问题。

3.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恶性互动关系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关系还取决于新闻出版标准的水平和市场适应性。新闻出版法规具有强制性,如果所引用标准内容不够科学合理,市场适应性不足,反而也会影响新闻出版法规的实施。目前,虽然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标准化意识有所提高,但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仍然存在着透明度不高,企业参与度不够以及标准发布后宣传不够等问题。而在国外,标准制定有严格的、科学公正的程序,标准制定要求广泛参与、协商一致、公开和透明,以相关利益各方为制定主体,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⑥

四、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

1.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内容的协调发展

新闻出版标准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规定新闻出版产品的功能、性能和实现这些技术要求的方法和途径;二是新闻出版各环节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及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新闻出版法规的内容一般包括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个部分。管理要求主要是出版物的管理以及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技术要求主要是包括新闻出版各领域涉及到的公众基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内容。

(1)新闻出版立法要充分重视对于相关标准的采用

从许多发达国家技术法规采用标准的研究来看,标准与法规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规的科学性、降低制定法规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标准化的健康发展。新闻出版标准凝聚了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反映了最新的技术水平。新闻出版法规要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和技术的合理性,就需要以新闻出版标准为支撑和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说,新闻出版法规是总体目标,新闻出版标准则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工具。

因此,要确保新闻出版法规内容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提高新闻出版法规对于行业的管理水平,立法就应充分重视对标准化成果的引用。第一,立法推动新闻出版法规采用标准化成果。即通过制定相关法规,要求和鼓励政府部门制定法规时尽可能采用标准化成果。第二,规范引用标准的方法。在国外,法规引用标准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注明日期引用;二是不注明日期引用;三是普遍性引用。⑦笔者建议更多地采用注明日期引用或者是不注明日期引用,两者都需要列出标准代号和顺序号,给出标准的名称。普遍性引用需要对“特定机构或具体领域内”的所有标准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找到适用于法律或法规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实现难度较大。

(2)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要以新闻出版法规为依据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标准化组织向支持和维护新闻出版法规目标的方向发展。如美国政府就积极与标准化机构合作,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与政府成员之间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政府法律法规所需要的标准。⑧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这种做法,使政府对于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政策引导作用。

因此,这就需要建立立法机构与标准化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一方面立法机构在制定新闻出版法规时,如果需要技术支撑,可以与新闻出版标准化组织取得联系,了解法规制定所需的新闻出版标准,经过评审,直接引用或修改后引用。另一方面,新闻出版标准化组织对于已被法规引用的标准,要集中整理和持续关注,及时告知立法部门被引用标准的修订、废止、被替代情况,以便于立法机构对于法规中所引用标准的实时了解。

2.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功能的协调发展

新闻出版标准具有技术性和可操作性的功能特征,而新闻出版法规则具有强制性和管理性的功能特征,两者功能上的良性互动,对于提高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市场适应性和有效实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新闻出版法规的强制性促进新闻出版标准的应用

多年来,虽然陆续出台了多项新闻出版标准,但除个别标准因行政上强力推行而普及率较高外,大多数标准的实施力度很弱,实施效果也不理想。原因主要在于:其一是标准的自愿性属性;其二是标准的宣传力度不够;其三是是否采用标准既不会影响到出版物的销售,也不会影响到出版单位的年检、评奖等,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意识不强。⑨新闻出版法规对于所引用标准的实施具有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即被引用的标准成为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了强制属性。具体做法是可以将新闻出版标准通过法律的形式纳入到企业的年检、评奖等工作中,通过法规规定标准实施主体的行为,对于没有采用标准或者违反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机制,从而达到对新闻出版标准应用的保障作用。

(2)新闻出版标准的技术性提高新闻出版法规的适应性

当前,要实现法规的可操作性,就需要靠引用标准作为支撑。一方面对于行业中现有的标准进行分析梳理,将普及率和适应性较高的标准引入到新闻出版法规中,在解决新闻出版法规遇到的复杂技术性问题的同时,使得现有新闻出版法规能够很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在进行着集团化、数字化等改造,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漏洞。笔者建议可以采取标准先行的策略,具体做法是:标准化组织和立法机构充分沟通,标准化组织要了解立法机构立法的目标,立法机构要了解标准制定的技术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标准和法规,由于标准的灵活机制,所以就制定出来的标准先对行业进行微观协调,后制定出来的法规只需包含原则性和目标性的规定,具体操作就引用已经制定出来的标准,从而达到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宏观调节。

3.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性能的协调发展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性能的协调一致表现为:首先,新闻出版法规标准体系强制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体系并存,既可直接发挥新闻出版法规的作用,加大强制性新闻出版法规的实施力度,又可使自愿性的新闻出版标准不直接受法律的约束,具有适应技术进步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新闻出版产品和技术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新闻出版法规标准体系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统一:新闻出版法规只对强制执行的技术要求作出原则性规定,不需要经常修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新闻出版标准对技术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修订,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五、结 语

我国新闻出版标准体系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不同,标准与法规体系的良性互动也与国际先进存在着差距。当前,我国应着手建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良性关系,并建立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确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协调发展应遵循的原则等,力争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注释:

“传统出版” 与“数字出版”辨析 第3篇

喊的热闹与干的冷静

近一年来的中国出版,随着“企业化”(出版社转企改制)和“集团化”的基本完成,出版的“数字化”就成了行业内最热门的话题。领导的重要讲话、业内的重大活动、媒体的主要版面,要是没涉及数字出版,简直就不可想象。“数字出版”将超越“传统出版”成为出版的主流,已成为出版业毋庸置疑的共识。如果把各出版社将本社专有出版期内的纸质图书的电子版权(经作者同意)卖给阅读器硬件商、图书数字化服务商、网络发行商等,也视为参与数字出版的话,几乎全中国的出版社(或出版商)已都在从事数字出版了。

那么,中国的数字出版真的已经这样热火起来了吗?如果我们以较为严谨的“数字出版”概念[《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若干意见(新出政发〔2010〕7号)》指出:“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网络等。”]来观察目前的出版界,就可以发现,除一些出版集团和少数大社真正在试水外,绝大多数出版社还只是在观望。

新闻出版总署近期公布的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产业数据(参见2011年9月10日《中国图书商报》第1-2版)也佐证了这一点。2010年,全国非纸介出版的总产出为1080.7亿元,其中电子书仅24.8亿元(其余为手机出版349.8亿元,网络游戏323.7亿元、互联网广告321.2亿元、数字报纸6亿元……);而2010年,全国纸质图书的造货码洋为936亿元;电子书是纸质书的1/38。

总之,截至目前,在数字出版领域鼓浪弄潮的,主要是和信息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比如:手机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等。而传统出版企业,绝大多数都有点迷惘、有点彷徨。没资金、没技术、没人才,就算想做数字出版,又从何处切入呢?

传统出版社为何对

向数字出版转型不热心?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和“一个个具体的传统出版社转型为数字出版企业”,二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极端地说,即使现有的纸介质出版社全体坚决不介入数字出版,也无法阻止数字出版超越传统出版的步伐,出版的本质属性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和积淀。由于信息技术的产生和飞速发展已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人类获取知识、传播信息、积淀文化有了更高效快捷低成本的新方式,所以,出版方式转型进入数字出版是历史的必然。而且,中国政府也在大力倡导、促进这一转型。

那为什么传统出版企业对此会彷徨、观望呢?上文提及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客观要素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是根本的,关键问题在于: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做数字出版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任何企业,盈利都是第一目标,一件明摆着缺乏盈利模式的事项,很难让企业投入进去。然而,数字出版的奇特性在于,它尽管目前没有令人信服的盈利模式,但他拥有令人眼红心动的盈利前景。

目前,传统出版企业做数字出版,实现产品销售的方式主要有:

A.把纸介质图书数字化→把电子版权有偿转让给电子阅读器硬件商,如汉王等,获取利益;

B.把纸介质图书数字化→把电子版权有偿转让给数字销售上,比如北大方正、中文在线等,获取利益;

C.把纸介质图书数字化→把电子版权有偿转让给门户网站,供读者付费下载或在线阅读,从而获取利益;比如:

D.把纸介质图书数字化→把电子版权有偿转让给电子书店,比如即将开张的当当,从中获利。

事实上,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信息化人群(上网人数、持有手机人数,持有电子阅读器人数);据调查,去年中国人的电子阅读量已超过了纸书阅读量;这几年下来,传统出版社几乎都已把可以转让的纸书电子版权转让出去了,而且是非独享的、重复地转让出去了。但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传统出版社通过以上模式获取的利益是很少很少的,绝大多数社一年仅在几万元甚至更少。

不仅传统出版社不获利,上述模式中的其他参与者,无论是图书数字化服务商、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技术供应商以及大多数终端阅读器生产商,都没有盈利,都是在用不知哪天可以实现的盈利希望在支撑着一天天朝里面烧钱。

传统出版社被迫转型

的节奏越来越紧

如上所述,传统出版企业找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所以对转型数字化出版不积极,而且,数字化出版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占领全球。

其实不然。

中国出版有一个特殊性,即出版利润率牢牢和教育联系在一起。在产值、赢利模式上占据前三四十位的出版社,全部都是以出教育类图书为主的社,尽管目前数字出版上最热闹的是文艺出版,但数字出版对国内传统出版发行致命冲击的首先将是教育出版领域。2011年9月27日,《文汇报》发表了一篇通讯《电子书包:一场静悄悄的教学改革》,且引其中一段:

“上海电信推出的电子书包去年11月经历了虹口区小规模试点之后,目前同样得到了闵行区闵行中学广大师生、家长的欢迎。最近,电子书包项目又传来好消息,电子书包在虹口区内将新增试点学校30所,且将步入金山区各学校的课堂,预计覆盖人数新增3000人。”

“电子书包是上海电信和虹口区教育局、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内容提供商共同合作推进的一种数字化学习方案,它将书本电子化的内容植入到一套针对中小学设计的电子化教学辅助系统平台中,学生、老师均可以借助笔记本电脑、上网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完成相应工作。”

“据了解,美国加州已进入了电子课本推广期,另外,在我国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也正在推动实施‘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2010年11月8日,上海电信与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英特尔(中国)公司和微创公司签订了共建‘基础教育电子书包’项目协议,从硬件、软件等多方面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对上述引文,不知道其他人会有什么感觉,我的反应是:第一,中小学课本,纸书被电子书取代,已开始计入日程表了;第二,这项颠覆性变革中,目前还没有出版社参加;第三,由于中小学课本的特殊性,最终肯定会有出版社参与的,但其他类别的出版物呢?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国内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中,最先遭到冲击的将是中小学课本,将被电子阅读器取代。恰好看到今年9月18日《出版商务周报》第3版对美国世哲出版社亚太地区总裁保罗·埃文斯(Paul Evans)的采访,埃文斯认为:“中国数字化最大的机遇在于教育市场,因为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如果能够制定统一的标准,生产一种学生共同使用的、价格合适的电子阅读器,将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是文艺类图书,主要是小说散文杂文被手机阅读、网络阅读取代;随后是学术著作、大专教材被网络取代。较不易为数字化取代的大概会是低幼亲子读物和高档画册。

这个过程会多长?会从何处何时开始?恐怕没人知道。但它一定会开始,无论现在从事这些领域的传统出版社愿意与否。

传统出版社介入数字出版

的优势何在?

既然无可避免,则与其被转型,不如争取主动转型。目前来说,全世界的数字出版都才刚刚起步,没有一个出版企业可以说已具备成熟的数字出版模式。传统出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有一套相当成熟的运营模式,无论怎样变换花样,无非都是编——印——发三者的整合。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套用编——印——发的运营模式。

那么,在其中,传统出版社的优势何在呢?目前较典型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传统出版社具有内容上的优势。还有与此相关的一种说法:出版无论千变万化,归根到底是内容为王——言下之意,别看数字出版技术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网络销售商多么闹腾,出版最终还得看我传统出版社的。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更多的是传统出版社的虚荣和自恋在膨胀。因为很简单,只要问一句:内容真的在传统出版社手里吗?

进入公共领域的图书无所谓内容在谁手里,引进版权书基本上不会把电子版权给你。剩下的是本版书,现在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了解知识产权了,已开始把电子版权和纸书版权分离开。即使全部授权给出版社,也只有最多10年(现在一般只有5年)的专有使用权,且其收益还要和作者拆账。这样,可以说内容掌握在传统出版社手里吗?这样掌握的内容在转型初期也许会有一定优势,因为这时的技术供应商、网络商根本没有内容,但一旦传统出版社把有限的一些内容都转让完了;一旦传统出版社以外的企业也开始介入内容生产(这绝非不可能,就好比当年民营出版从非法——默许——半合法的进程一样),到那时,传统出版社还好意思讲拥有内容上的优势吗?

我们认为:传统出版社的优势在于资格上的政策垄断性。简单地说,做纸质出版,要有出版资格,只有国家批准成立的出版社才可以;做数字出版,同样会需要有相应的资质,所谓“自出版”是不可能的。也许有人会举网络出版的例子。其实现在的网络出版,只是一种网络发布,是一种事实存在,而非合法存在。举一个有点庸俗的说法,网上发布的作品可以去评职称吗?可以去评茅盾文学奖吗?

即使不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讲,仅从科学性上来看,对作品的审查把关加工提高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有人讲,“文责自负”;这是不错的,但只是一个方面。一部科学性上有错误的作品发布出来,在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作者负得了这个责吗?

而且,数字出版超越传统出版的其中一点即是出版量的无限放大,现在已有人提出“云出版”的概念了,越是海量的出版,遴选审查把关就越显得重要。

“平台”作为一种商务模式,

不是传统出版社适宜介入的

“平台”是一种高明的商务模式,无论平台中的运营者盈亏如何,构建平台者都能确保自身的盈利。比如,赌场就是一种古老的商业娱乐平台,无论赌客输赢如何,开赌场的都有抽头。大卖场也是一种平台、淘宝网也是一种平台。所以,平台运营的关键是能让足够多的顾客进入采购。具体到出版的内容平台,如果想让零售商即终端服务商感兴趣、想令终端读者感兴趣,首先要有图书品种量的保证,其次要有图书品种质的保证,第三要及时补充更新添加新的内容,第四要价格优惠;而这些,绝不是传统出版社可以做到的,哪怕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出版集团也做不到可以独力构建内容平台。任何出版社,规模再大,其品种也不可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分工是一项基本原则,做数字出版也不会例外。在目前,传统出版社比较现实的是做好一个内容供应商(这也是很多人引以为优势的原因)。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结局

会是1:0吗?

目前,数字出版还只是传统出版的补充角色,短时期内还不能承担纸质图书在社会文化建设上的使命;但恐怕没有人会怀疑它终有一天会远远超出传统出版。那么,这种超出会不会出现1:0的局面,即传统出版被数字出版彻底取代?

我们认为,电子介质的出版物对于纸介质出版物,不同于当年纸取代竹木简,其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更深刻,到底会发生什么,无人可以预料。

之所以要提出会否1:0这个问题,只是想说,即使最终结果是1:0,但这個结果还很遥远,传统出版尽管如夕阳西下,也还会有一段如晚霞般的绚丽灿烂。

网络出版的兴起与传统出版的选择 第4篇

一、关于传统出版

1. 传统出版, 坚守阵地

传统出版作为最早的出版方式, 主要是纸质印刷出版, 囊括了人类历史文化最基础的部分, 这是不变的优势, 使其适应并生存在市场这片广大土壤之中, 不断发展。

首先, 传统出版方式使用自由、功能独特。印刷出版的刊物携带方便, 没有任何条件的约束, 不需要借助仪器等各种设备的承载, 也不需要特别的技术领域支持, 随意阅读性较强。曾有人做过一些调查, 表明刊物与借助媒体类阅读比较, 真正的读书效果要比其他方式更具有知识结构的思维逻辑性, 比如教科书和参考书等, 因此在一定时间内, 传统出版物还是无法取代的。

其次, 大部分人对于阅读的审美需求。很多人会有阅读的习惯, 而这种习惯仅仅是对于印刷书刊的要求, 是电子设备所不能比拟的, 比如纸卷散发的油墨气味、翻动书页发出的声音等都是印刷刊物所特有的优势, 是大部分人所坚持的追求, 是审美和品位的一种象征。

再者, 传统出版具有合法主体性, 出版物都是经国家相关部门严密审核而发表的。

第四, 传统出版拥有成熟的制作班底, 制作流程虽繁琐, 但具有严格筛选等过程, 从编辑到发表再到宣传, 都可以累积更多的经验, 以求更好的发展。

第五, 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当下, 很大一部分不发达地区的人们对计算机并不熟悉, 传统出版物对于他们而言是获得新闻消息的主要来源。

2. 传统出版走势低迷

传统出版虽然拥有一系列独特的优势,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 存在的诸多不足也愈加明显。

首先, 阅读书库的逐渐上升, 使较厚的书成为行程中的负担, 这时就需要电子载体的存在。

其次, 阅读习惯的逐渐改变。人们对新生事物总抱有一定的新鲜感, 特别是对于网络载体而言, 多样化、多元化的选择, 让人流连忘返。

再者, 纸质作为载体正在被替代。如今, 日益先进的电子文化能够生产出完全可以模拟纸质的阅读页面, 使纸质这曾经唯一的载体地位被撼动并被逐渐取缔。

第四, 纸质图书造价相对较高, 售价自然也就比较高, 相对网络的大面积免费化自然处于劣势。

第五, 传统出版模式单一, 而在新意横行的新世纪, 墨守成规只会被淘汰。

第六, 传统出版方式传播时效和范围有限, 不及网络化的大范围迅速传送消息。

二、关于网络出版

1. 网络出版多元化创新思路风靡市场

首先, 网络出版具有快速大范围的传播能力, 能在最短最有效时间内达到传播效果, 使新闻消息更加及时。

其次, 信息反馈的双向个性化。

再者, 购买方式方便多元化。

第四, 读者和作者的沟通实现了面对面。

第五, 信息的海量化。一个小小的媒介, 一条条虚拟的看不见的信号数据, 编织成巨大的信息网络链, 让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可以随身携带, 其方便不言而喻。

第六, 形式丰富, 多媒体合一。

2. 网络出版的不足之处

众所周知, 网络的多元化背后隐藏着愈加明显的不足之处。

首先, 新闻消息等的杂乱不可靠性。很多没有经过严格审查就发表的新闻, 经常混淆人们的视听, 让群众不知真假, 容易跟风造势, 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其次, 网络出版会导致翻版刊印现象的发生。网络的容易输入性导致大量不法商人投机取巧, 刊印大量网络新闻, 低价销售, 扰乱市场正规营销。

再者, 不良信息趁机肆意宣传。现在很多网站存在恶意广告现象, 并且屡禁不止, 特别是针对少儿青少年阅读的网站, 很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遍布全网。

三、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强强联合

网络出版迅速、高效、及时, 不受载体容量限制, 但是网络出版物内容浩如烟海, 难以保证质量, 而传统出版内容经过编辑的把关, 质量较高, 便于用户系统学习和利用其文献信息。时效性很强、系统性不强的新闻与一般信息的发布, 或者大信息量的古籍出版物, 以及最新前沿进展等信息, 通过网络出版进行传播, 比传统出版要有优势, 可以在获取社会效益的同时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而系统性很强的科技著作、经典著作、教材等, 以传统的图书方式出版更便于利用。还有很多方面可以二者联合、共同发展进步, 这一联合的方法值得广泛推广利用, 最大程度地满足阅读者, 也让发售方获取更大的利益。

摘要:随着各种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 网络出版的兴起正以一定速度占据着传统出版在社会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逐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在传统与新兴之间的各自利弊中难以选择。网络出版的出现无疑对传统出版予以重大的冲击, 传统出版怎样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新兴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本文将就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各自的利弊及其关系进行讨论, 以求得最好、最可行的选择。

关键词:网络出版,传统出版,选择,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冬红.论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J].新闻传播, 2012, 6 (11) :150-151

[2]寇德江.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矛盾共赢[J].决策管理, 2012, 8 (11) :11-13

航空法规与出版物 第5篇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航空法规与出版物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飞行的民用航空器必须具有: A、中国的国籍登记证 证 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发布和实施的日期是: A、1987 年 5 月 4 日发布, 6 月 1 日起施行 B、1987 年 5 月 4 日发布, 7 月 1 日起施行 C、1987 年 6 月 1 日发布, 7 月 1 日起施行 D、1987 年 7 月 1 日发布, 1988 年元月 1 日起施行 A 3.民航局通过什么手续来通知飞机所有者及其他有关人员,说明不安全的 状况并规定产品可继续使用的条件? A、适航指令 规定(TSO)A 4.哪一部《中国民用航空规章》规定了适航证和特许飞行证的申请和颁发 的管理规则? A、CCAR23 部 5.B、CCAR21 部 C、CCAR25 部 D、CCAR39 部 B B、补充型号合格证 C、故障或缺馅报告 D、技术标准 B、公共登记证 C、国籍登记证 D、特许飞行

有关航空器识别标志的规定,可在下列哪一部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中找到? A、CCAR21 B、CCAR39 C、CCAR45 D、CCAR25 C 6.适航指令是用于: A、提供临时的维修程序 程序 B、阐述航空人员的权限 C、提供建议的维修

D、排除不安全因素 D 7.对维修人员实施管理的是哪一部中国民用航空规章? A、CCAR23 部 B、CCAR25 部 C、CCAR39 部 D、CCAR66 部 D 8.对飞机和动力装置维修执照申请人的要求包括在下列哪一部 CCAR 中? A、CCAR25 B、CCAR45 C、CCAR66 D、CCAR145 C 9.查? 中国民用航空局依据哪部中国民用航空规章对维修单位进行维修许可审

A、CCAR45 部 10.B、CCAR145 部

C、CCAR66 部

D、CCAR39 部 B

铝合金的固溶热处理与退火相比 A、两者加热温度相同,只是冷却方式不同 B、两者加热温度不同,其中 退火的加热温度较低 C、两者加热温度不同,其中退火的加热温度较高 D、两者加热温度相同,只是保温时间不同 B 11.下列关于软管的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异丁橡胶管适用于磷酸盐脂基液压油,但不适用于石油产品 B、丁腈橡胶管适用于石油产品,但不适用于磷酸盐脂基液压油 C、聚四氟乙烯软管可适用各种液压油 D、氯丁橡胶管适用于芳香族汽油 D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的发布单位是: A、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代表大会常委会 C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全国人民 13.适航性所指的对象是: A、民用航空器B、民用航空人员 C、民用航空器有关的组织机构 军用航空器和民用航空器 A D、14.15.我国民用航空器的国籍标志是: 适航证的有效期为: A、自颁发或重新签发之日起1年有效 B、自颁发或重新签发之日起2年 内有效

C、自颁发或重新签发之日起,至下一 12 月 31 日 D、自颁发或重新签发之日起,至本 12 月 31 日内有效 C 1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飞行的民用航空器必须携带什么证件? A、国籍登记证 B、国籍登记证和适航证C、适航证 D、国籍登记证、适航证、无线电电台执照 D 17.持续适航管理工作三要素是指: A、维修机构、维修人员、民用航空器 B、适航部门、设计部门、航空器 营运人 C、设计部门、生产制造部门、航空器营运人 D、质量保证系统、工程技 术系统、生产计划系统 A 18.民用航空器的持续适航性责任由下述哪个部门负责? A、适航部门 19.B、航空器设计部门 C、航空器营运人 D、制造单位 C

维修人员执照包括哪两个部分? A、维修人员执照和检验人员执照 B、基础部分和机型(或专业)部分 C、I级维修部分和 II 级维修部分 D、机体部分和发动机部分 B 20.适航部门要求哪些人员必须取得维修人员执照? A、直接从事民用航空器维修的人员 B、检验人员和维修管理人员 C、放行人员、检验人员 D、放行人员、检验人员、维修管理人员 C 21.我国适航信息网分为几级?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C 22.适航信息分为A类和B类,它们分别为: A、A类包括运行重要事件,B类包括检修重要事件 B、A类为重要事件信息,B类为航空器使用、维修情况统计信息 C、A类为运行重要事件快报,B类为航班不正常情况统计月报

D、A类为航班不正常情况统计月报,B类为航空器单机使用和发动机单台 使用月报 B 23.我国规定民用航空器年检的范围是: A、大型运输机 B、专业航空器 C、所有在中国注册的航空器 D、所有在使用的航空器和当年解除封存的航空器 D 24.民航总局针对某些航空器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的强制措施是: A、颁发《维修人员管理指令》 C、颁发《补充型号合格证》 25.B、颁发《适航指令》 D、颁发《适航信息通报》 B

已取得下列证件的航空发动机另部件,要安装到民用航空器(发动机)上,哪个证件还要申请装机批准? A、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CTSOA)B、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PMA)C、CTSOA 和 PMA D、适航批准标签 A 26.外国人制造生产的民用航空器及其发动机等航空产品首次进口中国,该外 国制造人应向民航总局申请领取什么证件? A、型号合格证 B、型号认可证 C、出口适航证 D、生产许可证 B 27.维修人员执照持有人连续中断与执照相对应的工作多长时间,执照将失效 或吊销? A、一年 B、二年 C、二年以上 D、三年 C 28.可用件,待修件和报废件 A、可以混放在一起 B、要挂牌区分后放在一起C、不要挂牌,但要隔离 D、要挂牌区分并严格隔离 D 29.下列哪一种说法正确? A、维修单位必须先取得国家计量合格证,有定期检验并标志和记录制度 B、维修单位不须取得国家计量合格证,只须有定期检验并标志和记录制度

图书出版如何与手机出版联姻 第6篇

日前亚马逊公司表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来浏览Kindle电子书,而无需购买Kindle。搜索巨头Google也在近日宣布开发了移动版图书搜索功能,通过手机浏览器可搜索150万本图书,并且可以全文阅读。国外手机阅读的热潮值得中国出版人深思。

从国内的情况看,面对连年下降的国民阅读率,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中国的图书出版业也应该低下高昂的头,好好地审视下自己“内忧外患”的生存处境了。面对内部越来越严重的图书同质化出版现象以及外部其他传播媒介的白热化竞争,出版人应该考虑自我的突围之路。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到来之际,中国图书出版业是否可以利用这个契机为出版业插上数字之翼,是否可以利用好现代媒介拉动自身的赢利增长点,来体现这一行业的社会价值,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手机,伴随3G时代的加速到来,更是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锐媒体。手机已经“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后的第五媒体。它的便携性,随时随地通话的可操作性、多媒体性,都使得它成为信息时代的宠儿,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传播方式。

现代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在于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更多的国民没法拿出太多的时间去感受书本的厚重文化,追本溯源,还是因为传统图书的时效性差,互动性弱,网络出版抢走了更多的读者,那么,在网络阅读率不断攀升的现代社会,传统图书出版业应该如何做好“移动式阅读”这块蛋糕呢?又怎么样与媒体新贵一一手机媒体做好对接工作?

一、图书出版业借道手机媒体的可行性

1阅读时间的保障

今天没有哪一种媒体能像手机这样随时随地地跟随在自己的身边,相信现代人很多都有“手机病”,也就是没有手机在身上会感觉很不自在,也都有过掉回头去取手机的经历,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发展,手机在传送的质量和范围上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移动的便携性可以使得阅读图书的时间化整为零,读者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阅读,真正地实现“移动式阅读”。

2阅读方式的转换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转换以及新媒体的出现,更多的人喜欢在网络上阅读作品,越来越多的人“不习惯”看书了,这就要求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做出改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下,充分挖掘手机和传统图书内容资源的深度和广度,采用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多样式的风格,来吸引读者,培养读者的新型的阅读方式。

3互动机制和参与性

传统图书出版周期较长,而手机媒体出版周期则大大缩短,手机媒体的互动性较图书有很大的提高。图书的互动只能是售后的问卷调查,具有延时性和滞后性,读者参与的热情不高。反馈的渠道不是很畅通,相反,手机却可以利用短信平台或者网络系统实现即时互动,能够让出版社对所出版的书的情况有很快捷的了解,同时也方便了读者。

二、手机媒体和图书业融合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几点的分析,笔者认为手机媒体和图书业融合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任何一个媒体的出现,都要完成自身的赢利目标,只有“志同”才能“道合”,也就是说两者有没有共同的赢利点呢?是什么驱使二者共同奋斗呢?

在竞争白热化的现阶段,媒体的形式固然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容,内容才是王道,而目前手机媒体恰恰缺少的就是内容的权威性,比如黄色短信,垃圾短信,可以戏谑地称为“信骚扰”,在这样的情况下,图书的传统权威性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点,更多的读者还是“尽信书”的,是“唯书”的。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手机媒体可以利用现存的图书资源发掘自己的特色精品内容,还可以利用出版社的人才资源,从传统图书开发新选题,打造新品种。

具体地说,图书出版与手机出版结合有以下优点:

1阅读便捷

携带的便利性,贴身性,以及多媒体性为手机阅读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方式,手机的高分辨率的屏幕以及背景灯的设计也为阅读增强了时尚性和舒服感。

2内容有保证

传统图书都是经过严格的“三审三较”程序才正式出版的,这为手机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可靠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内容资源。

3资费低廉

图书出版的成本,从纸张、印刷到发行,一本书的价格显然不会很低的。手机出版实现了零纸张,零印刷、零运送,可以说是成本比较低廉。读者也就是需要定制好订购业务,每个月花一定的资费就可以阅读多本书籍,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调整升级,这种资费还可能会下降。

三、借手机为媒。开发创新图书的内容资源

笔者认为,图书出版与手机出版的联姻,就是传统图书的内容向手机媒体这一形式的转换拷贝,或者是把图书内容转换成声音、图片、视频等在数字这一介质(比如手机存储卡)上的存储,然后可以在手机终端上供读者阅读的新样式,是跨媒体的出版物,也正如保罗-莱文森所阐述的“补偿性媒介”理论那样,媒介发展到今天,是多种介质整合的结果,每一种新的媒介都是在原来媒介功能延伸和整合的基础上得来的。手机媒体也如此。

1手机出版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图书内容资源

a满足读者要求,以读者为中心

信息时代是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要求出版者有敏锐的眼光,从有着多层次需要的读者中捕捉共同点,找出他们的共性。手机图书的主要读者大都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一定的经济能力,对信息时代资讯敏感的年轻一代,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这其中在校学生是个很广的读者群,他们能够接受新生事物,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参与度。可以针对这一阶层做调查分析,开发选题。

b语言有独特个性,设计有独特风格

手机图书一定要重视语言风格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特点,才能脱颖而出。由于手机界面的限制,语言应该是以简短凝练为好,要让读者有阅读的轻松感。对阅读界面也要精心设计,中国首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城外》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新鲜感,在左上角印有手机信号标志的小图案,强化了书籍的特色,深受读者和业界的好评。

2图书与手机资源的相互利

自从第一部手机连载短信小说面世以来,就陆陆续续有手机诗歌文集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把经常在网络上出现的爱情短信,或者节假日用来祝福的短信,集结成册,用来出版,拓宽出版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传统图书,形成图书手机版,对图书内容进行二度开发和利用。可以把一些好的叫座的,既富思想性又具备艺术性的图书,尝试改编成手机版,也可以根据图书内容开发具有声音、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功能的手机版,打开更宽的市场,延伸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播面。当然,图书的改编必须适合手机阅读的特点。

四、手机——撬动图书市场营销的杠杆

手机持有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手机多样性服务的出现,以文本、声音、视频、图片等形式出现的多媒体样式更是丰富了手机的功能,人们已经进入“掌上时代”,现代科技已经慢慢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形势下,图书出版业应该怎样利用手机这一多媒体来开拓自己的营销空间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呢?

1图书营销的新的渠道

现代市场营销离不开媒介,营销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媒介的媒体价值。图书出版业在面临内忧外患的紧迫形势下,也应该采取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营销手段,从报刊上的杂志、广告、书评、连载,到图书节目、图书网站的开发,再到现在的可以利用手机营销的阶段,可以看出营销的多媒体化进程在加快。

按照传播学家施拉姆的“选择的或然率”公式来考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由此就不难解释手机营销在图书出版中的可行性了。众所周知,拥有更广泛更快速更廉价资费资源的手机,正好符合了人们“投入最少,产出最多”的理念。

2手机的分众传播特点有助于图书定位销售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才是开发图书市场真正要考虑的问题,“消费者即市场”。“顾客就是上帝”,怎么样才能满足日益分众化的消费者呢?

a不同价格定位,不同机型的手机硬件是分众营销的前提

手机通讯市场也日益关注消费者的不同构成,有针对学生使用的手机,有针对成功商业人士的,有针对普通消费者的,这些都是按照消费者的身份、年龄、收入状况制定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分众营销,不同的手机款式和性能提供的服务也是不一样的,高价位的手机的服务肯定会更加多样化。

b手机运营商的分众化策略

就目前手机出版市场来说,有联通和移动两大运营商,联通又有“UP新势力”,移动又分“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等等,不同的资费标准包含不同的服务种类。

3手机分众传播的优势在图书营销中的运用

根据以上提出的几点传播优势,图书营销应该主要针对信息层面来满足受众的需求。比如,可以根据人们的阅读兴趣,根据人们常用的分类标准,把图书信息分成“文学类”、“生活类”、“传记类”、“娱乐类”、“小说类”、“励志类”等,然后把这些信息储存于数据库中,再上传到手机里,供有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根据手机来了解图书信息,同时,出版社也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营销计划。

还可以利用应用广泛的手机彩信业务做一些相关书业的调查和宣传活动,例如邀请用户发短信FDG到5865,然后做相关图书的宣传,可以引导读者订购。

五、图书出版与手机出版联姻的赢利模式分析

赢利的核心问题是靠哪些途径来增加收入。传统的书业是靠卖内容来赢利的,报纸、杂志则是通过好的信息内容来吸引读者,将读者的注意力卖给商家,也就是将版面卖给商家,靠广告赢利。手机出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出版了,简单的依靠内容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媒介的多元化,就要求手机在个性化的点对点的传播模式下,不断拓展赢利渠道。

1通过改变内容的获取方式实现赢利

人们常说内容为王,但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就可能是便利为王,丰富多彩的内容获取方式可能是赢利的关键。用户可以下载单本书,那么就只收取一本书的下载费用;用户也可以包月交取下载费用,随心所欲下载;也可以按照下载的流量大小收取资费。这些都可根据读者需要来制定。

2通过插入广告实现赢利

单从目前投放在网络上的广告数量比投放在传统媒介上的多看,以后网络广告向手机这一移动媒介转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出版者可以在上传的文字版面中穿插一定的广告页面,可以在上传的根据图书内容制作的多媒体出版物中穿插视频广告(手机存储卡的容量越来越大),手机出版商可以根据用户下载的时间长短和次数来收取资费。

压力与动力同在。图书出版者面对多媒介竞争的态势,必须养精蓄锐、整装待发,投入到与新媒介竞争的状态中。

挑战与机遇共存。传统图书出版人更应该抓住当前的机遇,借势手机出版这股东风,谋生存,求发展。这样,传统的图书出版市场才能更加开放,更具活力。

出版商与出版家论文 第7篇

一、数字时代出版的新内涵

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大行其道”的数字时代,与技术紧密相关的出版也有其新的概念和内涵,重新审视、理解出版的内涵,才能对出版传播的新模式有准确的把握,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应对策略。

目前国内学界对出版的定义大多是以传统出版为考察对象的,且多偏重于“编辑复制发行说”。这种观点认为,“出版是选择文字、图像或音响等方面的作品或资料进行加工,用印刷、电子或者其他复制技术制作成书籍、报纸、杂志、图片、微缩制品、音像制品或机读件以供出售传播。”[1]《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出版”定义为:“把书刊、图画、音像制品等编印或制作出来,向公众发行。”简明扼要地勾画出了出版活动的三个主要阶段:1.编辑对汇集来的大量作品进行筛选,并对被选中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成为有价值的、适合受众消费的出版物。2.对加工后的作品使用技术手段进行大量复制。3.通过这种手段将复制品公之于众,进行广泛传播。这是对传统出版内涵的提炼和总结。在数字化时代,出版传播活动有了新的特点和变化,比如即时性、交互性、多媒体表现形式等,出版的概念也相应有所变化。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考察出版的内涵,则可以总结为:“出版是指传播主体通过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和渠道,以内容的创新和编辑为中心,以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公之于众为目的,实现信息传播与共享的行为与过程的总和。”[2]

在上述数字时代出版新内涵中,可以发现出版传播活动呈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传统出版中,传播主体为经国家相关机构批准的有出版资质的组织机构,即各类报社、杂志社、出版社,而在数字化出版中,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了传统出版单位,一些内容提供商、数字营运平台、技术提供商也参与进来,与传统出版单位共分一杯羹。传播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更明显地体现在个人出版上。博客、bbs、贴吧等为个人出版提供了丰富便捷的平台。

(二)编辑的“把关人”功能逐渐淡化

传统出版中,编辑担当了“把关人”的职责,负责筛选、加工作品,但在数字化出版中,作者可以跨过编辑这一关,直接将作品发表到网络上,或者说作者和编辑已经合二为一,无法清晰地做出区分。

(三)传播媒介发生变化

一说出版物,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报刊、书籍、磁带、录像带、光盘这些有形物质。确实,在传统出版中,出版传播链条中的信息载体就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之后的复制、发行环节也离不开这些实物。但在数字化出版中,传播媒介由“实”转“虚”,出版物被数字化后可以下载到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众多终端,个人所掌握的出版物数量激增,不再受到储藏空间的限制,只要有足够大的内存,个人也可以拥有一座图书馆。

(四)复制将不仅仅是完成出版的技术环节

传统出版中,复制环节是为了使信息内容最大化地到达受众手中,没有复制,就无法完成传播。而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内容即便不经过复制,也可以到达一定的受众。对数字出版物而言,复制的目的是“共享”,是为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传播。在不断的复制,也就是转载转发过程中,受众还可以对其进行修订,融入自己的认识,然后再传播。

二、数字时代出版传播的基本模式

根据以上对出版定义、内涵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勾勒出数字时代出版活动的新的传播模式。

李新祥曾在《出版传播学》一书中列举了出版传播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即传播者(出版人)、传播内容(作品)、传播媒介(出版物)和接收者。这些因素单向流动。这是对传统出版活动传播过程的描述,数字时代的出版活动有着不同于传统出版的传播过程和模式。

数字时代的出版活动的传播要素包括:传播者(作者和出版人),传播内容(信息内容),传播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传播渠道(发行、销售、转载、转发),传播对象(受众),以及受众反馈。

在数字化出版中,作者和出版人都是传播者,不管是传统出版机构的从业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实现传播。受众不是传播过程的终点,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对接收到的信息内容做出评价和反馈,甚至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如维基百科,就允许参与者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增删。

总而言之,传统出版活动的模式大致是先筛选再出版,而数字化出版活动的模式是先出版再筛选。数字化出版中,信息消费者也即内容生产者,每个人都是信源,都是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作品,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法在作品出版前对其进行审查。受众只能依靠个人经验有选择地阅读和接受。这就带来海量冗余出版内容泛滥,并伴生了信息失真、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损害出版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传统出版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传统出版是分离单一的媒介活动,有自己完整产业链的自循环系统,按照组稿策划、编辑加工、复制、发行的线性生产流程,形成封闭的回路产业流程,有国家资质认证的出版单位独立组织小而全的生产,所涉足的市场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日趋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实现了在传播内容、传播载体和接收终端等环节的多媒介融合,其纵向一体化的市场逐步瓦解,横向一体化市场逐渐形成。“由于能够成为数字出版的技术、内容或服务供应商,很多非传统出版单位也进入到数字出版领域,成为数字出版的重要参与者和出版主体。”[3]在数字出版的大环境下,民营、电信等领域的新兴数字出版商纷纷涉足出版行业,成为出版市场的分食者,围绕内容供应、传播载体、接收终端等展开激烈竞争。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出版的受众面日益萎缩,单一形式的出版物也无法满足受众个性化、多元化、细分化的需求,传统出版面临巨大挑战,赢利空间缩小,发展前景堪忧。因此,传统出版要积极求变,找准定位,寻求与数字出版共生共赢的发展之道。

(一)重内容,重包装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内容始终是出版活动的核心,也是传统出版的最大优势所在。专业的编辑负责筛选有价值的作品,继而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加工,减少作品中的错误率,保证信息内容以最接近准确真实的状态到达受众那里。对于受众来说,尤其是对于缺少鉴别力的青少年来说,这是实现有效阅读的最有力保障。而数字化出版降低了出版的门槛,使人人都可以成为出版人,在扩充了信息内容来源的同时,也消解了出版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因此,传统出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这一优势,精选内容,细致加工,帮助受众在海量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降低受众的信息甄别成本。

从前述分析中可知,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在传播载体上存在明显不同。传统出版物是有形的,数字出版物是虚拟的。对于出版物来说,除了内容,人们最关注的是其包装。包装是出版物品质的延伸。尤其对于“书香文化”来说,书籍精美的装帧设计更能体现阅读者的品位和喜好。而数字出版物则不具备这一特质,不管使用什么接收终端,总是冷冰冰的,闻不到书香。数字出版之所以无法代替传统出版,笔者认为,传统出版物的有形物质载体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是其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因此,传统出版要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除了重内容,还应该重视出版物的装帧设计。

(二)向跨媒体出版倾斜

在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融合发展,传统出版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单一形态,恐怕很难立足。“实施跨媒介出版,根据需要选择多种传播媒介对内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多次使用相同的内容资产,可以充分挖掘出版企业开发的内容资源的价值,从而可以增加出版企业投资回报,取得收益的最大化。”[4]据笔者所知,很多出版单位都已经意识到这一趋势,也逐步向跨媒体出版倾斜,如在传统纸质教材上附上PPT课件光盘,或者提供下载地址供授课教师下载使用;将纸质书籍数字化,加上多媒体应用手段,发布到数字出版平台,等等。多种出版形式互相配合,可以争取到最大化的市场,也使得信息内容获得最大增值,最终以最适合受众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定位细分行业

在数字化出版呈泛滥之势的时代,传统出版不能以“大而全”作为追求的目标。随着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数字出版可以呈现海量的内容,几乎人们需要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传统出版无法在大而全方面与数字出版相匹敌,只能转而寻找其他出路。同图像、声音适合表达生动、表层、具象的事物,而文字适合表达深层的、抽象的意义一样,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出版物更善于汇聚有深度的、需要静心思考的内容,这是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并不擅长的领域,传统出版应该充分认识、把握自己的这一优势,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找准自己的细分市场,深入挖掘题材,做深做透,力争成为某一具体领域的领军者,而不能贪大贪全,丢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重新培育阅读文化

随着各种移动终端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阅读报刊、书籍。“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字阅读需求。同时,从阅读消费需求看,数字阅读方式渐成主流,2011 年《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相关数据显示,中国18 至70 周岁国民综合阅读率为77.6%,其中数字阅读方式接触率为38.6%。”[5]阅读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并导致各种快餐文化的兴起。这种碎片式阅读将人们的阅读切分成断续的、不连贯的行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简短的、快捷的、表象的信息,而忽略了深层阅读。因此,传统出版是否能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阅读文化能否重建。阅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中人的行为,因此,传统出版应该致力于引导人们积极健康的阅读方式,培育正确的阅读文化,塑造有利于出版传播的大环境,从而为自己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总之,数字化浪潮已经汹涌而至,我们既不能对其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也不能一味悲观失望,妄自菲薄,认为传统出版已然穷途末路。从现今出版传播的特点和模式来看,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关系,它们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扬长避短、互相借鉴才是发展之本。传统出版不能置数字化大潮于不顾,继续墨守成规,固守原有的经营之道,也不必对数字化出版有畏惧之心,全盘否认传统的出版形式。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应当合理调配力量,寻求二者平衡发展之道。

摘要:出版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和模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传播也随之出现新模式、新特征、新挑战。数字化给出版业带来了机遇和新鲜血液,同时也使传统的以有形物质为载体的出版活动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自的优劣势、传播模式与规律,试图为传统出版找到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出版传播,数字化出版,传统出版

注释

1[1]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1990(6).

2[2]姜蕊.数字时代出版概念及出版传播过程模式新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3][4]汪曙华.论数字化趋势对出版传播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出版商与出版家论文 第8篇

一、纸质图书的媒介形态不会被电子图书所替代

电子图书的媒介形态难以完全代替纸质图书,这是由媒介系统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不同媒介形态的独特功能所决定的。

1.媒介系统的发展规律表现为新旧形态叠加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主体符号系统是一样的,以静态的文字符号、图像符号为主,它们只因介质不同而形态有异。媒介系统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新的媒介形态、媒介工具对旧的媒介形态、媒介工具只会叠加,不会取代。“新的传播革命爆发后,人类在旧的传播革命中所使用的传播手段不会被随之抛弃,而总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又出现在新的传播活动之中。它们的生存与发展似乎不遵循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法则,好像更符合互动互助、共演共进的原理。”⑤

任何一种新媒介技术推生的新媒介形态都对倚赖原有技术的传播媒介形成过巨大冲击,电视的新兴一度引起人们对广播生存的疑虑,网络的横空出世也对电视市场产生了一定争夺,无线互联网络的飞跃发展分流了固定互联网络上的访问量,但传播媒介的进化不适用丛林法则,每次媒介变革的结果都是共进、互补,有时一种新的媒介取代了传统媒介的某些使用领域,但也会激发传统媒介形态的自身演进。新的媒介技术也会给传统媒介的延伸提供新的机会,例如电视借助新的介质由无线电视发展到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以及网络电视,广播在网络介质上也找到了新的伸展空间。

纸张媒介经历了电子媒介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在固定网络时代创造了出版量和销售量的双高,在移动互联时代,纸张媒介有一定的分化,但不会被简单地替代。在网络技术的耀眼光芒下,印刷工艺也在不觉中突飞猛进着。循着历史的经验和规律,我们相信:电子图书也许将分离纸质图书的部分占有域,但纸质图书形态不会因此而消亡,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将长期共荣、复线发展。

2.每种媒介形态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所有新旧媒介共处共存,构成了一个开放的、不断丰富的媒介系统,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会带来媒介系统内媒介功能的调整和整合,但媒介系统内的每种媒介形态都由特定的技术手段为支撑,都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优势。新的媒介迅猛冲过来时,我们容易看到旧有媒介的缺陷,而冷静下来,我们一定会发现它起着许多默默无闻、我们长期因习惯和想当然而忽略的独特作用。一种媒介的优势凸面,往往是另一种媒介的功能凹面。

具体到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使用,我们可以体验到它们不同的功能优势。纸质图书的优势面在于:稳定长久的保存、自然环境下无条件便携、能呈现高精度的图片、注解笔记方便、对书籍历史形态的承载等,所以在无电条件下的便携书,需要反复勾画、视觉消耗度高的学习书,以及精美度要求高的画册、电子文档的校对备份、古籍文献保存等领域,纸质图书具有它难以替代的应用地位。

而电子图书的优势面在于:信息密度大、存储空间小、可随机检索、可异地快速传输、自然物质消耗率低等。所以,需要方便检索的工具书,在有网络覆盖时的联机下载,有电条件下的多本次便携阅读,纸本书籍的备份存储等领域,电子图书具有它独特的应用地位。

不同的媒介满足了人的不同细分需要,使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有了更贴近需求的选择。我们想快速检索时会求助电子书,陪孩子读童话时会选择纸质书,办公室的我们、城市里的我们也许常常在看电子书,而在自然野外的无电环境下旅行,我们恐怕仍然得用纸质地图。有戏剧意味的是,我们在生产电子图书的过程中,必然消耗多份纸质打印本用来校对和审读,正是不同媒质的独特功能带给了我们不同的细微满足。

二、电子图书出版仍然将遵循出版传播的固有规律和体制

电子图书所倚赖的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具有多向发散性、交互性、传播便利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传媒机构的传播垄断,使得大众有了相对自由和平等的发表渠道。由此,网络媒介的资本方和网络传播的参与者都开始构建这样的理想:每个人都能成为自由发表的作家和出版者,个人将与机构一样成为出版主体甚至取代机构。这个理想真能成立吗?答案是否定的。电子图书的出版仍然将遵循出版传播的固有规律和体制。

1.完全的发表自由将导致信息泛滥,侵害公众接受合理信息的权利

发表自由、出版自由是在观念市场严重受禁锢的历史语境下提出来的,思想禁锢的危害不言而喻,但是在表达渠道多元化、相对传播自由的环境已经建立的网络时代,绝对的发表自由所带来的危害更加不容忽视。

完全的发表、传播自由,意味着绝对的信息泛滥成灾。信息泛滥将致使真实的、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虚假的、无关的、无使用价值的信息所淹没;将致使大量为搜索、筛选信息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资源白白浪费;最终将严重侵害公众在合理的时间接受合理价值信息的权利。正如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说,“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⑥

学者们在20世纪80年代对信息泛滥忧心忡忡时,他们面对的主要是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而这些上一代电子媒介所发射的信息与当今网络媒介所生产的吨量信息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藉由电子媒介的自我发表、自助出版、自由散播,张扬了个人表达的愿望,也产生了太多无用的垃圾。无用信息是泛滥之源,是对他人的侵害,遏制无用信息的产生需要传播体制的约束,需要媒介组织、传媒机构的过滤和协调控制。

2.单纯的媒介技术不会改变出版传播的固有规律,电子图书的出版主体仍然将以专业的出版机构为主

新的电子媒质为一直对传统出版体制、机构颇有微辞的社会公众进行门槛较低的个人发表提供了可能,而资本吸引能力强的互联网企业为了更多赢得原创的内容资源,也纷纷开发自助出版平台,如亚马逊公司的Kindle Direct Publishing平台,巴诺连锁书店旗下子公司推出的Nook Press平台等。

个人自助出版不同于简单的网络张贴发表,出版就意味着作者要保证内容的编辑质量,要精心设计制作版面,要制定价格,要维护版权,要市场宣传,要准确分发,要扩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事自助出版的个人也是微型出版机构,但个人代替不了出版传播组织所必须负载的公共功能、专业功能。

出版传播机构,无论是公营还是私营,它都是一个社会公共机构,动用了一定的社会制度、法律、经济资源,同时也必须负有社会效益责任,它起着对信息进行检查、评价、提炼、加工、导向等正确过滤的作用。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所倚赖的媒介技术不同、媒质不同,但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实质没有变。图书出版机构必须执行对文字、图片进行编辑、修正、技术规范处理的专业功能,还要遵循市场规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宣传、推介图书产品,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服务,协调这些功能并完善执行,需要专业分工、集体合作,这样才能生产高质量的出版作品,保证知识信息的有价值传递。

在自助出版发展的早先阶段,我们看到它的优势是——出版周期较短,作者有主导和控制权,作者最大化拥有版权,版税较高、支付较快,而它的劣势是——生产过程复杂使作者压力巨大,难以进行实体销售,质量不佳。⑦但随着自助出版品的数量越来越多,作者们发现自助出版的某些优势变得难以言说,比如以作者为主导权付出的代价是一颗操碎的心,作者的所谓最大化拥有的版权和版税其实处于网络平台日益垄断的阴影之下,不知名的普通作者即使付出巨额的营销费用,也难以让自己的作品不被淹没,而它的劣势依然严峻,“很多人还在庆幸进入平民出版时代的同时,自助出版行业的泡沫已经大量存在”,“因为自助出版的很多作品质量平庸,存在严重的虚假繁荣。”⑧过度的自助出版,就是一种新形式的信息泛滥。

自助出版是传统出版模式的多元化的有效补充,但个人化、去机构化不可能成为出版的主流。随着自助出版的发展成熟,可以预见,这种个人出版模式本身将越来越被专业机构所左右,单纯的媒介技术不会改变出版传播的固有规律和体制,电子图书的出版主体与传统图书的出版主体不会有什么本质不同。

结语

电子图书出版对纸质图书出版的替代性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电子图书的媒介形态能否代替纸质图书,二是电子图书出版能否形成不同于传统图书出版的模式和体制。实质上,这一是关联到社会生产力的问题,二是关联到社会生产关系的问题。媒介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没有脱离政治、经济关系的生产力,没有脱离政治、经济因素的媒介技术,新的媒介技术总是最终被控制社会的政治、经济力量所掌握,技术本身不能左右它的社会效用的方向。认为新媒介技术的交互性将带来媒介形态和媒介机制质变的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夸大媒介技术社会作用的类似电子乌托邦的思想。

从媒介形态和媒介机制两方面来说,电子图书出版都难于全面替代传统图书出版,电子图书出版对纸质图书出版的替代不仅是曲折而缓慢的,并且最终将是局部的,纸张介质和纸质出版将长期存在,电子图书出版将在传统图书出版的侧翼并行发展。

摘要:电子图书出版对纸质图书出版的替代性,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电子图书的媒介形态能否代替纸质图书,二是电子图书出版能否形成不同于传统图书出版的模式和体制。本文认为,新的媒介技术的社会作用不可夸大,从媒介形态和媒介机制这两方面来说,电子图书出版都难于替代传统图书出版。电子图书出版对纸质图书出版的替代不仅是曲折而缓慢的,并且最终将是局部的,电子图书出版与纸质图书出版将长期并行、复线发展。

关键词: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出版

注释

1叶颖.国外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J].出版参考,2000(19):14

2(3)(4)[美]迈克尔·塞勒.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M].邹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49,63,65

3(5)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

4(6)[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姚琮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3

5(7)刘蒙之.美国自助出版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评析[J].现代出版,2012(06):63-67

出版社数字化出版平台设计与实现 第9篇

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 出版业务的数字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数字资源存储, 存储类型转换, 信息检索等。从独立的应用角度来看,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技术, 但把这些技术综合起来应用到出版业的数字化出版系统中来,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出版社不仅要考虑怎样将传统出版读物 (如图书、期刊、报纸等) 通过互联网发行或者直接出版为数字资源, 而且需要考虑怎样将各种广受欢迎的音频、视频三维虚拟资源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目前, 也有不少出版社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出版系统, 但其功能都并不完善。本文就出版社建立数字化出版平台给出完善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通过互联网以及云计算技术解决数字化出版存在的实际问题。

2. 设计思路

数字化出版必然成为趋势, 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大众阅读习惯, 目前的出版趋势变为传统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并重。因此, 出版社数字化需要解决的就是传统和未来出版物的数字化出版问题, 如何更好的增强读者、作者的用户体验, 如何更好的进行数字资源管理、网络发布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 对数字化出版系统设计的总体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研究中, 评论服务以及社区服务采用与其他评论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相同的处理模式, 而对核心模块电子商务服务、用户、作者管理、数字资源检索、资源管理、在线投稿以及在线阅读建立了新的应用模式。

2.1 用户、作者管理

系统中每个子集功能均采用插件模式独立设计, 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充和可维护能力在整个数字化出版系统中, 把用户分为三类:订阅用户、作者和管理员, 订阅用户属于浏览系统、检索数字资源的一般用户, 这包括了VIP用户。管理员能够掌控整个系统, 控制不同的用户角色, 发布、管理数字化资源以及作者和订阅用户等信息。

2.2 数字资源管理

数字资源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格式定义, 对于出版社无论是已经出版的传统图书、期刊、音像制品还是即将出版的出版物。如何将其数字化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然而将传统图书、期刊、音像制品转换为数字化内容的软件系统很多, 其基本上都遵循了工业标准Epub电子出版物的格式, 同样还有PDF等格式。在对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转换中推荐使用Epub电子出版物格式, 这是因为Epub采用的元数据均为XML格式数据, 内容采用XHTML格式, 这使得对阅读提供了无比的方便。有条件的出版社也可定义自己的格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格式, 数据的存储都以XML格式为主, XML数据格式为处理数据带来极大方便。

在元数据的处理上, 系统分成两个部分, 公共元数据和私有元数据, 公共元数据中, 包括了所有资源都会包括的内容, 如标题, 作者, 出版社等, 而私有元数据部分包括各个分类资源的自身独有的元数据, 如视频帧率。

系统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由于采用XML数据结构, 在输出数字化内容时, 通过XSL或者CSS作为样式定义以实现多样化处理, 对不同需求或不同设备展现不同用户体验模式。从而大大提高用户方便性, 同时系统还可提供给用户定制能力, 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内容布局等。针对期刊的主要主题CSS样式参考如下:

针对不同的显示设备, 系统根据需要提供不同的CSS样式表, 如屏幕设定采用@media screen关键字, 而打印机采用@media print, 针对手持设备由于屏幕较小, 可采用@media screen (max-width:500px) 方式进行定义。这将让用户在不同的设备上得到不同的体验。

在整个系统的研究、实践应用中都以云计算存储设备为主要存储系统, 同时采用云计算备份技术, 实时进行系统备份, 从而降低系统数据丢失的风险。云备份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包括较高的可扩展性且能够很好的节约成本;先进的技术提供高效可靠性, 多方位数据保护能力;具有较快的恢复能力, 云备份不存在本地备份, 原始数据与备份数据均处在云端;高的可用性, 增强数据恢复保险系数。

2.3 在线投稿系统

作者可通过系统在线投稿, 与传统的在线投稿不同, 数字化出版系统无需作者自己对文档进行精心排版, 通过在线投稿系统可帮助作者完成稿件的自动化排版。传统的在线投稿系统仅仅是接收来自作者的稿件资料, 并提供编辑以及专家审稿, 而作者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稿件的排版上, 出现退稿时, 作者还得按照投稿稿件要求重新编排, 这让作者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为了减少作者因排版浪费的时间, 在投稿系统的设计上依然采用了模板格式, 这让作者无需再花费大量时间在排版上, 在线投稿系统让作者通过出版社预先设定的模板进行自动化排版。

通常每个期刊或图书其格式基本固定, 在作者投稿时只需按照要求提交相关内容, 系统根据作者提交的内容可创建Word或PDF等格式文件。在线投稿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在模板解析上采用PHP的DOM处理技术, 通过XSL定义相关样式, 并采用XSLT技术将模板转换成对应的格式文档, 转换方式如下:

有了转换好的XML格式文件, 进一步将XML文件转换成需要的格式文件, 如Word文件或PDF文件。针对Word采取Open XML格式直接转换, 而PDF格式文件可根据需要选择TCPDF转换引擎。

2.4 数字资源检索

在经过努力比较、测试研究后, 在数字化出版系统中, 搜索引擎采用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全文搜索引擎Solr系统, Solr是一个基于Lucene的高性能全文搜索服务器, 选择Solr的重要原因Solr操作的数据是XML这样的标准格式。支持自定义数据字段。

在建立资源检索索引时, 考虑到资源库按照不同分类进行集合化管理, 通过采用这种模式的管理, 对资源的唯一标识按照统一格式定义, 其格式采用数字方式为:

<3位父级集合编码>+<3位子集合编码>+…+<3为子集合编码>+<6位资源编码>

这样的结构模式将有效提高检索效率, 同时实现了分类子集检索的能力。在对外服务上, Solr提供了一组Web Service接口以方便操作, 同时, 带有一些查询相关的参数, 因此在使用的方便性上, Solr也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请求发出后得到一个$response响应对象, 内容包括了搜索结果, 以XML格式反馈回来, 这样很容易通过XSL样式定义和XSLT进行格式转换。转换为Word格式依然采用Open XML格式, PDF可采用TCPDF引擎转换。

2.5 电子商务服务

系统提供了与电子支付平台的接口, 可根据出版社的实际需要, 提供多家电子支付平台服务, 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网络银行等大型支付平台的接入, 方便用户和作者进行在线支付。系统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 提供用户不同的服务, 如年费服务和季费服务等。

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 系统提供了自动化提醒服务, 让用户随时掌握自己的在线阅读账户的消费情况, 以切实保障用户的自身利益。

2.6 在线阅读服务

系统在设计在线阅读子系统时, 充分考虑了用户阅读时采用的设备, 包括打印、PC电脑屏幕、手机、平板电脑等, 由于系统采用标准化的XML格式存储数据, 并通过XSL和CSS为数据提供展示的样式定义, 对不同的显示设备, 系统提供不同的模板定义, 同时, 系统提供了读者自定义模板方案, 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自己采用的不同设备定义自己的阅读风格, 从而达到更加人性化的在线阅读服务。

对于图书、视频这样的大数据量的数字化资源, 在线阅读过程中提供了方便用户阅读的导航机制, 读者可根据章节、页码、翻页等方式进行导航。直达用户喜好的内容区域, 并提供书签功能, 让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度设置书签以方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实现简要说明技术)

系统设计中, 考虑到微信系统的方便性, 从而提供用户微信在线阅读服务, 用户可通过微信平台根据关键字检索自己喜欢的文章或图书, 系统根据用户预设值的基础参数提供用户搜索结果资料。

增加系统实现和应用效果分析, 说明系统创新点和实现技术难点或关键点。

3 结语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出版企业以及软件公司的参与让研究中的技术以及业务处理得到了有力保障。通过对数字化出版系统的不断研究, 对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 基于云计算技术平台的数字化出版系统在实际出版业务中得到了切实应用。为出版行业走入数字化出版服务建立良好的应用平台。两年来根据出版社的使用反馈, 不断的改进系统, 目前该系统已成为成熟的集社会化网络、电子商务服务的数字化资源出版系统统一平台。

摘要: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以及对和现有出版社出版业务的分析, 提出了数字化出版平台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 解决了出版社稿件的在线投稿、数字化资源的样式化自助排版、云存储、多渠道快速检索等问题。该平台集社会化网络、电子商务服务、数字化资源出版为一体, 满足了作者、出版社、读者三方对出版物数字化出版的功能需求关系。

关键词:数字化出版,模板,全文搜索,云计算

参考文献

[1]雷万云著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

[2]徐强, 王振江编著云计算:应用开发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

[3]李朔, 石明贵, 张暾编著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

[4]王关义等著中国出版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8

出版商与出版家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复合出版,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

一、复合出版的概念与特点

复合出版的发展是基于双轨出版和跨媒体出版等相关概念上提出的。复合出版包含了双轨出版和跨媒体出版的特点, 并对二者进行了技术改良。复合出版不仅有内容和形式相分离的特点, 并且更加注重内容和内容间的关联。总的来说, 复合出版就是“将一份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加工, 然后再分成不同层次来表达, 最后在所有的媒体上发布, 并且按照读者需求来提供服务”, 简而言之, 其核心是“全媒体发布”和“按需内容服务”。复合出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是跨媒体出版的更高级别的出版模式。在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复合出版将为出版社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极大地提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二、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1. 数字化转型的含义

所谓的转型就是指主动去改变原有的模式, 或者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和改革的一个过程。而数字化转型就是指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对传统出版社的形态结构、模型的运转以及出版意识等进行本质上的变革。

2. 数字化出版的特点

(1) 更加方便快捷

数字化出版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的查找,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字就可以很快找到所需的资料或相关书籍。随着数字化出版的发展, 人们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图书馆或书店查找资料。

(2) 更加环保

传统出版大多数是以纸质的形式出现的, 必然加大了对树木资源的需求。从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数字化出版则是采用二进制手段将信息存储在计算机或互联网上的, 所以更加环保。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空气造成的负担。

3. 传统出版社存在的问题

(1) 资金不足

由于出版单位自身的实力条件不同, 所以他们发展数字化出版的速度和力度自然也不同。部分资金实力强大的传统出版业者向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快, 也因而从中获益较多。而部分传统出版单位由于自身规模小、资源少、资金缺乏等原因, 很难完成数字化的转型。从而阻碍了传统出版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发展。

(2) 运作模式不成熟

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十分迅猛, 但是也存在着资金、资源以及人才等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这样必然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传统出版单位和数字化的技术提供商的合作模式不成熟, 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传统出版单位提供核心的“内容”, 而数字技术提供商负责让“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传统出版单位本应该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实际上技术提供商却是主导, 传统出版单位的利益获得远少于技术提供商。这样的利益分配, 严重阻碍了传统出版单位的发展, 同时也制约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的转型。

(3) 法规政策不完善

我国政府虽然极力倡导发展与数字化相关的文化产业, 但是我国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显然不能满足我国传统出版单位向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提供、融资渠道等方面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4) 管理不完善

数字化出版的格式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规范或是统一的格式, 每个出版单位的格式都不一样。有的格式还必须下载专门相对应的阅读器才能浏览观看。这种模式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不变, 同时也存在着多次加工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现象。

(5) 内容印刷, 创新较少

目前的数字化出版物的“内容”都是传统出版单位旧有的“内容”, 只是展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传统的是以纸张的形式, 数字化的是以电子书的形式。所以, 目前的数字化出版物只是一种后印刷技术的产物。

三、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执行策略

1. 做到“内容”为王

复合出版由于自身所有的特点, 已然是我国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一条必经之路。传统出版单位经历了长时间的文化资源积累, 拥有了其自身独有的天然优势。所以说, “内容”的创新应该是最重要的, 这个是吸引读者的最强法宝。出版物不管是采用传统模式或是数字化的新型模式, 只有在真正的做到“内容”为王, 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2.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运作模式

积极发掘融资渠道, 筹集资金。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中, 应该加大新技术的资金投入, 研发出让读者满意的技术的同时, 还要扩大自身的内容资源。并且, 在运作模式上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传统出版社应该夺回其主导地位, 并延伸产业链。只有这样, 传统出版社的效益才会越来越好, 加快加深向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和程度。

3. 重视人才培养

现代社会中, 人才是社会、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中, 更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进行实际操作和运转。拥有一支优良的精英团队, 必然会如虎添翼, 事半功倍。

四、总结

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化转型已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了, 而复合出版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向。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广度的不断发展, 这些为传统的出版社向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传统出版社转型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加以分析, 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只有这样传统出版社才能更好更快地向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左健, 孙辉.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J].中国出版.2010 (4)

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共赢共生 第11篇

一、网络出版的特点

网络出版以其“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信息载体弥补了传统出版物发行手段单向、效率低等弊端。具体来讲,网络出版具有如下特点:

1.出版主体的合法化。目前,凡是具有合法出版权的机构,均可从事网络出版业务。

2.网络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出版在产品形态上表现为网络出版物,即产品的数字化。

3.流通方式的网络化。网络出版物在流通形态上表现为通过互联网以下载形式完成流通过程。

4.交易方式的电子化。网络出版,从产品形态、流通方式到支付方式等交易过程均实现了百分百的电子商务。

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图书的编辑、出版、销售的网络出版模式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传统出版相比,网络出版的优越性表现为:

1.资源利用。网络出版不需要纸张、油墨,是纯电子、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

2.物流方面。网络出版不需要运输、库存,不需要物流费用,而且库存永远充足。

3.加工制作。网络出版数字内容的更正、修订、改版易如反掌。对于短版和几乎绝版的图书显得更加实用、可行。

从商业前景来看,由于网络出版手段的日益先进,出版成本大大降低,吸引了大量读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网络出版的成本还会下降。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高技术手段的涌现使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远的将来,网络必将脱离传统意义上的有线网络体系,依靠近地轨道卫星系统实现互动式网络信息传递,从而使网络出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5W出版。

二、网络出版是传统出版的有益补充

目前,网络对传统的出版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是,网络出版并不是传统出版的杀手,而是传统出版的有益补充。网络出版的迅猛发展,促成了传统出版业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实现了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共同发展。

其一,传统出版通过与网络出版的携手合作,可实现两种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出版社密切关注网络读者需求的动向。

其二,网络平台为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渠道。网络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全天候三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出版社及期刊编辑部可以做以前做不到的事。

其三,网络平台为编辑与读者的交流提供了双向沟通渠道,成为编辑获取选题资源的平台和工具。对编辑部而言,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及时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

三、二者联手是发展趋势

虽然网络出版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出版,但网络的飞速发展使我们不能对其漠然视之,而应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将二者有机结合。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联手是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传统出版业应及时转变观念,辨证地看待网络出版,正确认识网络出版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及时调整步伐,积极发展网络出版。

2.发挥出版社的资源优势,强化精品意识。内容是竞争的核心和根本,技术是手段,传统出版借助于网络和其他数字化手段,是为了让内容更丰富,因此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时不能本末倒置。

3.传统出版应向个性化出版方向发展。以读者为核心,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是网络出版的新概念。出版社应准确定位自己的领域,在专业领域做大、做强;准确定位目标读者及发行渠道,建立个性化终端客户渠道网络;同时还应根据自身的内容定位等因素,个性化设计出版社内部组织结构与权利分配结构,激活组织、人员的活力与创造性。

4.传统出版业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纸质版与网络版的比例关系,同时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网站提供的内容必须是读者关心和需要的。因此,网络出版要与传统出版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立体出版,并要做到互相宣传,互相促进。

5.出版社应积极规划网站建设,投资网络出版,培育未来市场。出版社要有自己的网站来销售网络出版物,才能掌握市场销售的主动性,才能最大地实现自己的利益,从而有目的地拓宽市场。

6.要培育一批熟悉网络出版的专业人才。在网络出版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出版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欠缺的情况日益突出,传统出版结构应紧跟数字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大力培养和吸收适应网络出版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出版商与出版家论文 第12篇

1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带来的冲击

数字出版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其作为新兴技术,在我国出版业迅速崛起。当前,数字出版的相关产品类型主要包括手机出版、数据库资源、网络游戏、数字期刊、数字报纸以及电子图书等,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在2006数字出版产值就实现214亿元,到2015年,其出版产值就高达1 053亿元,除去电子阅读器以及网游等收入,2016年,其产业收入就实现710亿元。2009年,我国针对数字出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进而促进了其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对数字文化的重视,为数字出版指明了发展方向。

数字出版具有空间大、价位低、发行、印刷、出版同步、出版周期短、节省资源、查阅快捷方便、市场大等特点,这是传统出版所不具备的。数字出版凭借以上优势对传统出版造成严重的冲击,甚至行业断言,数字出版在未来将完全替代传统出版。这种断言虽然当前无法证明,但是其对传统出版带来的冲击确实不可忽视。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出版都感到数字出版带来的压力,并且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这种压力都将存在。

2 传统出版的价值

虽然数字出版发展迅速,并且对传统出版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出版依然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价值。

2.1 环境舒适、阅读便捷

由于纸张具有方便阅读、印刷以及书写等功能,因此,传统出版产品可以给读者提供舒适而良好的阅读环境,同时阅读也更加便捷,进而承担起积累、发展以及传承人类文化的重任,这个优势是数字出版不能比拟的。第一,纸质图书是传统出版的最重要特质,其体现了传统出版的单纯性和纯粹性;第二,纸质图书的文化属性是传统出版的又一特性,这种价值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其具有的传递和负载价值是数字出版无法比拟的文化享受和文化使命;第三,逻辑性、完整性以及系统性是传统出版的第三重要特点;第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相比较,在阅读过程中,其可以保护视力、对身体没有危害、无噪音、无消耗、无干扰以及无障碍。因此,即使数字技术高速发展,传统出版依然是读者的阅读首选。

2.2 可以长时间存放

传统出版产品具有耐久性的特点,如果不遭到意外灾难或者恶意破坏,在良好的存放环境下,其可以长时间使用或者留存,对传承和记录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出版产品是一种虚拟存在,从信息保存上分析,数字储存的长期性以及可靠性依然存在缺陷,其信息保存需要依靠电子设备以及技术手段,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电子设备以及技术手段的更新速度持续加快,因此,这对数字出版产品存留的长久性造成影响。

2.3 有效保护版权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发展,传统出版已经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行业标准以及版权管理体系,具有自身的版权保护技术、保护策略以及保护模式,让供应商、销售商、读者、出版社以及作者的相关权益都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数字出版的相关版权保护以及法律并不完善,因此,版权保护是数字出版面临的重要问题。

2.4 社会认可度较高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传统出版的认可程度很高,无论是科研工作以及职称评审等方面,特别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学术论文,都一定要通过纸质进行出版,这样才能得到学校以及社会机构的认可,如果只通过数字出版,则不具备较强的认可度。

3 传统出版的生存与发展

3.1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充分融合

当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数字出版已经占据社会主流,虽然传统出版依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其已经受到数字出版的严重冲击,这是传统出版当前的困境,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不矛盾,因此,行业要注重将两者的优势进行互补,实现共同发展。数字出版具有传统出版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一定要取长补短、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和丰富传统出版,形成优质互补,进而形成一股合力。

3.2 传统出版的超越和转换

想要实现传统出版的超越和转换,就要进行创意出版,其主要是指出版人依靠自身的创意、智慧以及知识,对出版活动进行策划创新,进而提高出版物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在为读者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时,实现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创意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核心区别在于创意两字,实现创意出版可以提高出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这是应对数字出版带来冲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传统出版实现超越的重要途径。传统出版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组成环节,因此,积极推动创意出版,对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具有时代意义。在传统出版中融入创意是一个创造审美的过程,要充分落实到出版的相关流程和环节中:第一,在对出版物进行定位的时候,要充分满足读者以及市场的显性需求和潜在需求;第二,在挖掘读者以及市场潜在需求的基础上,要强化体验的升级和转变;第三,在实现创意出版的过程中,要实现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转变;第四,在创意思维方面,要实现模仿思维向创新思维的转变。同时,创意出版严谨抄袭和模仿,独特性以及原创性是创意出版的原动力和生命线,将技术和智慧充分结合,将出版和创意充分集合,才会实现传统出版的增值和发展,这是创意出版的魅力,同时也是传统出版实现超越和转换的关键。

3.3 传统出版的变革和改造

按需印刷是实现传统出版变革和改造的重要途径,其是随着储存技术、数据传输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而催生的印刷方式。按需印刷实现了无缺货、无印版以及零库存,在读者和网络出版之间架起实际通道,进而降低了传统出版的风险,转变出版社的经营理念,进而明确内容价值优先的新型出版理念。按需印刷是新形势下出现的出版方式,其不仅突破了以往出版模式的限制,同时还对出版流程的相关环节进行重新组合。从当前环境优化以及资源节约的社会要求分析,按需印刷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起到关键作用,是传统出版的未来发展趋势。按需印刷是一种符合市场需求以及数字化环境的新兴技术,其将促进传统出版的整体发展,进而调整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帮助其树立全球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的发展战略。同时,按需印刷的应用和发展也将赋予纸质图书生命力,实现传统出版的变革和改造,赋予传统出版以新活力。

4 结束语

党和国家在各个重要会议中多次提出,要持续加快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以及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展,当前,随着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已经进入了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重要发展时期,因此,加快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共同发展,是出版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熙.数字出版冲击下我国传统出版的优化发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2]罗香,赵龙祥.数字出版冲击下我国传统出版的生存与发展[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87-89.

[3]胡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2011.

[4]本刊记者.数字出版,提升传统出版业态新途径[J].编辑之友,2011(2):11-21.

[5]杨慧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上一篇:几点启示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