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范文

2024-06-05

南方日报范文(精选12篇)

南方日报 第1篇

“深度”这一要素作为《南方日报》的核心竞争力, 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可行性方面, 深度报道是党报的强项。党报具有毋庸置疑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且在群众中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大的影响力。面临重大问题, 人们更愿意从党报了解信息。从必要性角度来说, 《南方日报》做足深度, 一来是为了应对其他媒体, 特别是互联网对党报影响力造成的冲击。只有抓住它们“只泛不深”的软肋, 在“深度”上做文章, 才能从容应对挑战。二来是满足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南方日报》的受众群体是各级领导者、决策者, 各层面的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和研究者。这部分人群更为关注政治经济类信息;更需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深层次的影响与意义;更需要了解各方对事件的态度以及专家学者们对事件的权威解读。如果报道浮于表层, 无法满足这部分受众信息需求的话, 最终会导致《南方日报》受众群体的流失。近年来, 《南方日报》在深度上做足了文章。

内容上:政治+经济。《南方日报》着力做会议报道、工作报道、政策报道。这些严肃的报道是大多数都市报所避开的内容, 恰恰是《南方日报》体现自身深度与权威的地方。不过, 鉴于一些党报习惯于把政治新闻做成公文样式, 行文枯燥乏味, 《南方日报》对报道方式进行了调整。不仅报道政治动态、政治事件, 而且将重心放在对各方信息的梳理上, 放在政策的解读上;报道会议和工作时, 不“一网打尽”, 而是结合受众的信息需求, 报道他们感兴趣的、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不仅注重报道的信息量, 而且着力提高报道的可读性。

2010年4月16日, 广州两会落下帷幕, 4月17日的《南方日报》用3个版面对会议成果做了报道。头条新闻不是传统的闭幕式场景描写, 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广州市委书记和新当选的市长到各个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场看望市人大代表一事。报道的语言平实诙谐:“作为荔湾区选出来的‘老代表’, 张广宁来到荔湾代表团就有如‘回娘家’”, 还恰到好处地引用了领导们的语言, “张广宁笑着向一路跟随的记者们挥手致意:‘谢谢你们!谢谢你们陪同了我一程。’”短短500余字, 就让广州新一届领导集体务实平和的形象跃然纸上。在随后的版面上, 《万庆良:年富力强改革干将》一文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广州市新上任的市长万庆良, 细数他2008年1月起就任广东省副省长期间, 为广东发展所作的种种努力。同时附上了万庆良、张桂芳和林元和三人的简历, 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三位官员。第三版上, 选取了会议上颇受民众关注的提案进行了报道, 还开辟《有话好好说》一栏, 选登政协委员韩志鹏的微博文章, 以及报社记者撰写的《跑会有感》, 从不同侧面反映两会, 向读者展现出会议背后的新闻。

经济新闻在《南方日报》上同样占有很大权重, 不仅周一到周五设有“南方财富”专版, 周一还有“投资周刊”, 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形势予以关注, 对于新颁布的经济政策加以解读, 对于经济热点进行跟踪。当楼市问题为读者们普遍关注时, “南方财富”专版连续刊登了多篇文章分析我国楼市问题, 预测政府将要采取的调控措施。在政府出台严厉的房贷政策后, 该专版又接连刊出《住建部封杀售楼“潜规则”地产商被逼到十字路口》, 《茅于轼、张立群、谢国忠做客南方日报经济圆桌, 把脉“最严厉”楼市调控原因、方向及效果 (引题) 新政真能根本解决楼市泡沫问题吗? (主题) 》, 《二套房认定规则明晰打压投资投机空间 (引题) 全民炒楼时代暂告段落? (主题) 》等报道, 分析房贷政策将带来的连锁反应, 帮助读者看清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形式上:导读+专题, 新闻+评论。《南方日报》还在深度报道的形式上推陈出新, 采用导读与专题相结合、新闻与评论相呼应的方式, 对重大事件进行组合式报道, 实现了深度上的再挖掘。导读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被《南方日报》人称为“1+1”模式, 就是在头版提炼一篇新闻性强的消息, 然后在综合版做一个有深度、有广度的专题报道或者专题报道版。 (1) 3月28日, 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153人被困井下。4月5日零时30分许, 经过紧张的救援, 9名矿工成功获救。《南方日报》对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进行了报道, 当天的头版头条刊出了《王家岭矿难9名生还者升井张德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胡锦涛温家宝致以慰问》一文, 大幅的现场图片加上800多字的报道, 向读者们介绍了救援现场的情形。随后的02版被辟为“王家岭矿难生死大救援”专版, 既有对奇迹发生一刻的现场描写, 又有对救援过程的梳理总结, 分析了救援人员克服的一个个难题和做出的不懈努力。专题还配发了4张记者拍摄的救援现场震撼人心的照片, 以及1张井下被困人员所在位置的示意图。详尽的文字报道加上形象的新闻图片, 让读者对这次救援有了直观、全面且深刻的了解。

“1+l”这种有短有长、先略后详的深度报道模式, 有三大好处:一来让受众拿到报纸后, 能立即对事件有大致的了解, 掌握事件的核心信息;二来激发了读者进一步了解事情详情的欲望, 增强了后面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三来明确的分工让专题报道或专题版面可以专注于对深度的挖掘, 而不必再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南方日报》另一体现深度的形式就是“新闻+评论”。为提高引导舆论的力量, 该报非常重视评论, 封面二版是其固定的评论版, 成为报社自身, 或专家学者, 抑或读者意见表达的阵地。这些评论多是缘“事”而发, 议论对象多为重大事件或热点话题。《南方日报》在对这些事件或热点进行深度报道的同时, 在评论版上刊登出各方对于事件的态度, 前者为后者充当新闻背景, 后者为前者提供多方解析, 两者互为补充, 共同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事实。

人员上:记者+智库。为了让报道更有深度, 《南方日报》在提高记者团队整体素质的同时, 还注重报纸“智库”的建设。报社领导认识到, 记者们虽然有很强的业务能力, 甚至在一些专业领域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记者毕竟不是各领域的专家, 对一些涉及专业层面的报道, 操作起来仍旧会碰到很多难题, 存在不准确不深入的问题。要使报道更专业、更权威、更有深度, 《南方日报》需要与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建立起合作关系, 让他们充当新闻报道的高参和传媒发展的智囊, 帮助提升报道品质, 促进传媒发展。

2008年3月17日, 在全国人大会议间隙, 20名代表和委员接受了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亲自送上的聘书, 成为该报新闻智库首批入库专家。这些新闻智库成员将为《南方日报》提供报道题材, 接受该报记者采访;定期填写调查问卷, 为提高报纸的报道水平提出意见。 (2)

《南方日报》的专家团队还在不断地扩充, 这些人士的加盟, 为该报的深度报道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 他们既能为如何做出深度提供意见, 又能通过接受采访、发表权威观点为报道增加深度的因子。

注释

1 杨兴锋:《找准位置及时顺变---由〈南方日报〉看党报的新定位》, 《新闻战线》, 2005 (4) 。

南方日报评论三打两建 第2篇

今年2月以来,‚三打两建‛统一行动在全省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广东市场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如今,经过两个月的探索,‚两建‛试点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对于社会各界而言,‚两建‛到底要‚建‛什么?该怎么‚建‛?今日起,南方日报推出‚两建在广东‛专栏,连线权威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解读‚两建‛的体系建设、剖析‚两建‛探索中的个案、介绍‚两建‛工作进展,并围绕各界关心的话题多方互动,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的‚两建‛工作,以飨读者。

8月16日,全省‚三打两建‛工作会议对‚三打‛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并全面部署‚两建‛工作。随后,省‚两建‛办、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工商局,以及‚两建‛各专责小组牵头单位,及时组织成员单位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建设方案、具体工作分工、部署试点工作,使‚两建‛从筹备、谋划进入到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经过两个月的探索实践,目前‚两建‛试点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昨日,省‚两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两建’办‛)负责人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就‚两建‛工作两个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建设重点、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政府推动 市场运作 社会参与

当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会员制模式。参照这三种目前较为完备的模式,广东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该走哪条道路?

‚广东应该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进行探索。‛省‚两建‛办负责人表示,广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综合现有体系建设经验,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

难点全社会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广东目前仍处于体制转型期,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意识薄弱、征信中介机构发育迟缓,单纯依赖信用服务市场的自我发育,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善信用环境

省‚两建‛办负责人介绍,广东目前仍处于体制转型期,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意识薄弱、征信中介机构发育迟缓,单纯依赖信用服务市场的自我发育,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善信用环境,因此,广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综合现有体系建设经验,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

‚首先,政府应充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充分发挥自身在规划引导、立法执法、资源整合、需求培育、示范带动、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其次,积极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加快培育引进和规范发展一批专业信用服务机构,有序推进信用服务产品创新,推进形成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再次,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在行业信用建设、诚信宣教、外部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进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良好格局。‛该负责人表示。

重点全省征信系统将共建共享

广东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将通过共建共享方式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征信系统,促进行业和部门之间信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省‚两建‛办负责人表示,政府应加快建设公共征信系统,建立健全全省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与运行机制,并通过信用服务市场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市场机制,最终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建立起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

围绕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广东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征信系统。省‚两建‛办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从完善地方性法规、建立完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和培育引进专业信用服务机构等方面重点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据介绍,针对当前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各类征信行为缺乏法制保障等问题,省‚两建‛办正抓紧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规范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等行为,保护信用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将针对‚三打‛中发现的法律制度漏洞,开展立法论证。

‚政府相关部门在工作中,掌握了大量信用信息。因此,要推动这些行业和部门建立完善信用信息系统,加强对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建立完善信用档案,并实施信用分类监管。‛上述负责人称,为了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将通过共建共享方式,建设公共联合征信系统,促进行业和部门之间信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社会成员信用行为的行业和部门联合奖惩。此外,还将培育引进专业信用服务机构、推动信用服务市场发展,促进信用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实现对社会成员信用行为的社会联合奖惩。

亮点实现社会信用主体全覆盖

广东在加强企业和个人信用建设的基础上,将医院、学校、慈善团体等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也纳入了社会信用建设的范围,实现信用主体的全覆盖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已经成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但目前我国这一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省‚两建‛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正因为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探索相对空白,广东将继续‚先行先试‛,从理念、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等方面入手,努力争取并做好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当前个别医院、学校、慈善团体等的失信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加强企业和个人信用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将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也纳入了社会信用建设的范围,实现信用主体的全覆盖。‛该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针对当前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难等问题,省‚两建‛办正努力完善中小微企业和农村社会成员信用信息标准、采集方式和信用评价方法,加强对其等级评定结果的应用,从而推进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此外,广东还将进一步探索推进政府公共征信系统与人民银行等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征信系统的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推行守信公开承诺制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建设十大子体系 执法权下移

‚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省‚两建‛办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主要是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各自的市场监管活动分散实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没有形成合力。‛省‚两建‛办负责人表示,在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上,主要是改革创新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重点推进市场准入体系、市场竞争秩序监管体系等十大子体系的建设。

重点推进十大子体系建设

通过对现行制度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三打‛实践,广东发现市场监管体制现行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在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上,将改革创新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

省‚两建‛办负责人介绍,通过对市场监管体制现行制度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对‚三打‛实践发现市场秩序失序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市场监管体制现行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法律法规不健全,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打击;职能交叉,责任不清,一方面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另一方面又互相推诿、扯皮;重审批轻管理,市场主体准入环节多,门槛、成本高;社会监督机制没建立,对市场经营行为的管理靠执法部门唱独角戏;还有信息资源不共享,各职能部门间的监管信息相对封闭,形不成监管合力;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不畅顺,以罚代刑,使犯罪分子得不到有力惩治等,都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省‚两建‛办负责人介绍,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上,主要是改革创新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重点推进市场准入体系、市场竞争秩序监管体系、市场监管法制体系、市场监管信息平台体系、行政执法体系、行业自律体系、消费维权和社会监督体系、质量监管体系、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等十大子体系的建设。

亮点降低准入门槛多元监管

构建了‚宽进严管‛的准入体系,同时通过改革尽可能将执法权下移,并实现市场监管向多元监管、信用监管、柔性监管、综合监管和事前防范转变

针对市场监管体制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省‚两建‛办从创新市场准入机制、创新行政许可机制、创新行政执法机制、创新投诉举报机制和创新市场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市场准入机制方面,省‚两建‛办通过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和注册资本金制度改革,构建了‚宽进严管‛的准入体系,降低了准入门槛和准入成本。

对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多个机构许可的,调整为一个机构统一行使许可,一个窗口对外;对一个审批项目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多环节许可的,按职能就近原则,调整为一个部门许可,从而创新行政许可机制,方便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效能。

与此类似,在行政执法方面,对同一违法行为涉及一个部门多个机构的,调整为一个机构集中执法;对同一违法行为执法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按照职能就近原则,确定一个职能部门承担。‚涉及前置审批事项的违法行为,由前置审批的部门统一执法;不涉及前置审批事项的违法行为,由品种或行业管理部门统一执法。‛上述负责人介绍,通过改革,尽可能将执法权下移,同一职能部门多个层级都有执法权的,一律下放到具有法定执法权的最低一级执法部门行使执法权。

而在投诉举报方面,省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将群众投诉举报集中到一个平台受理,整合投诉举报电话,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的方式,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统一督办、统一考核‛。

‚在此基础上,通过体系建设,实现市场监管向多元监管、信用监管、柔性监管、综合监管和事前防范转变,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从而创新市场监管机制。‛

难点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创新

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创新的工作,要善于发现体制机制、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大胆探索,勇于在体制机制、制度上创新

‚由于没有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模式,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创新的工作,因此不能用老办法、老经验,像拼积木一样把原有的、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制度、办法一拼了事,要善于发现体制机制、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大胆探索,勇于在体制机制、制度上创新。‛省‚两建‛办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大、部门多,体系建设的组织架构层次也多,这就要求试点地区和行业、负责体系建设的牵头单位、负责子体系建设的专责小组牵头单位以及具体承建子体系建设任务的工作小组牵头单位,加强和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在工作中形成合力。‚要注意通过试点工作取得的建设经验,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赢得良好开局。‛

■评论

做好‚两建‛工作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为期半年多声势浩大的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三打‛工作基础上,目前,广东展开了对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顶层设计的建设。广东为什么要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当作一个整体来抓?开展‚两建‛用意何在?

先来看广东面临的宏观环境。当前是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就外部而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经济发展压力增大,国内其它地区后发优势凸显,广东原有的优势逐步减弱;就内部而言,国内普遍存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影响科学发展的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等问题。其中,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失位,欺行霸市、商业贿赂、制假售假等,在广东均有

不同程度存在。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都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持续深入开展‚三打两建‛工作,既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帮助企业应对困难、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建设幸福广东的迫切要求;还是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目前广东‚三打‛工作已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不仅提高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创造了帮助企业克服金融危机影响的大环境,同时也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市场长效机制及构建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打下了基础。

现阶段,‚三打两建‛工作重点由集中‚三打‛逐步转入‚两建‛,并不意味着‚三打‛的结束,而是表示‚两建‛作为广东今后五年内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作重点,对在‚两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击整治,以‚建‛带‚打‛,推动‚三打‛向纵深发展。‚三打‛、‚两建‛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项系统工程,两者密不可分、互相促进。

与‚三打‛行动相比,做好‚两建‛工作要更加注重系统性、基础性、稳定性、长期性,更加强调从总体设计的高度统筹规划,更加突出从制度建设的层面完善机制,更加注重从体系创新的角度打开局面。

回望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无论经济发展还是市场体制建设方面,广东均领跑全国。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省委、省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当作一个整体来抓,可谓抓住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牛鼻子‛。通过对试点地区和行业的探索,接下来广东‚两建‛工作的成果和经验或将为全国其他地区发展转型和改革创新提供样板,广东也将继续成为中央总结推广改革开放经验的试验田。

■链接

23个专责小组

合力推进‚两建‛

根据《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广东省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两建‛工作将细化为16个子体系,成立23个专责小组,各个小组设牵头单位,并明确其工作职责(见右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成立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任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任常务副组长,在统筹小组下设立11个专责小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方面,成立省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由副省长许瑞生任组长,省工商局局长卢炳辉任常务副组长,在统筹小组下设立12个专责小组。

■进展

各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8月16日全省‚三打两建‛工作会议后,各地区、特别是试点地区迅速明确了试点行业,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召开了试点工作推进会,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珠海、顺德作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两项工作试点地区,按照省‚两建‛工作各子体系和行业试点的工作要求全面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各子体系及各县(区)的工作重点,确定了重点试点行业和项目,制定出详细具体的试点工作方案。

广州市在全市开展了食品、农资、装饰材料三个重点行业监管体系建设试点,并在海珠区开展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综合试点。

云浮市充分发挥信用建设基础好的优势,把‚两建‛与信用云浮建设有机融合起来,重点抓好联合征信系统建设、信用村建设、中小微企业信用合作平台建设。

肇庆市明确提出‚2+2+1‛的试点模式,把省里确定的食品、农资两个行业和该市自行确定的河道采砂、玉器加工销售两个行业作为全市试点行业,把高要市作为全市综合试点地区。

南方日报 第3篇

此期间(11月23日起至12月12日)投资者可前往工行、建行、招行等各大银行及券商处进行申购。

南方恒元开放申购

據了解,南方恒元此次开放申购设置了50亿元的规模上限,若提前达到规模上限,将提前进入第二个保本周期。

而南方恒元进入第二保本周期一般不接受日常申购,三年内仅此一次申购机会。业内人士表示,从历次南方保本基金申购热潮来看,想要认购南方恒元保本基金的投资者需尽早认购。

据南方基金市场部相关人士介绍,从本次恒元到期操作的情况来看,南方恒元一期的持有人绝大多数选择默认转入下一个保本周期,另外根据南方基金客服调查问卷显示,接受访问的持有人中愿意再追加投资的占比超过半数以上。

首只保本基金发行人

据记者了解,作为国内首只保本型基金发行人,南方基金是目前管理保本型基金规模最大、业绩最好、经验最丰富的基金管理公司,在保本基金方面的丰富管理经验和已有保本基金的优秀历史业绩已经为南方保本基金树立了强大的品牌效应,旗下保本型基金每次打开都获得投资者踊跃申购。

据悉,“南方避险”曾6次开放申购,均受到投资者追捧,2009年6月开放仅两天就销售48亿元;2010年5月南方避险再现一日售罄,当日申购额超过27亿,超过可供申购的规模上限,启动比例配售机制,配售比例低于30%,创近几年基金申购配售比例新低。

而今年新发行的南方保本混合基金在新基首发规模“冰点”期掀热卖高潮,认购金额达到52亿元,突破该基金50亿元的募集上限,启动末日比例配售机制。

据悉,南方恒元第二个保本周期的业绩比较基准是三年期银行定期存款税后收益率。

Wind统计数据显示,南方恒元保本基金在过去近三年保本期内实现了19.33%的收益,年化收益率为6.07%,不仅远超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三年期银行定期存款税后收益率”,同时也跑赢了同期通胀水平,真正实现了保本又增值的目标。

保本基金第一品牌

国金证券报告显示,从2003年国内首只保本基金南方避险到2008年南方恒元,再到今年6月第三只保本基金南方保本混合,南方基金截至6月底管理保本基金规模合计175亿元,是目前管理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管理时间最长的保本基金管理人。

据了解,南方避险成立8年,完成5个保本周期。国金证券报告统计显示,从南方避险5个保本周期的管理业绩来看,都取得了明显的超额收益,其中有三个保本周期的业绩都超过100%。

尤其是在2007年到2010年这一保本期中,市场经历了牛市顶点到熊市再复苏的周期,在上证指数下跌38%的背景下,南方避险实现7.17%的增值,且好于业绩比较基准5.95%的表现。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1月2日,南方避险成立以来累计净值增长率为260.25%,年化收益率为16.58%。

而今年6月成立的南方保本混合,作为南方基金公司旗下第三只保本基金,于今年5月底首发,首募规模突破上限50亿元人民币,启动末日比例配售机制。该基金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正收益。

南方日报 第4篇

中间阶层的相关概述

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社会处在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之下, 我国的社会分层并不复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分工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但原有的阶层发生了变化, 而且各个阶层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在这一背景下, 我国的中间阶层得到了并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中间阶层概念的界定

中间阶层, 顾名思义, 即处于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一个群体。与中间阶层意义相近的概念包括中产阶层、中间阶级、中产阶级等。中间阶层的定义一直都较模糊, 国内外学术界约定俗成的定义是, 所谓中间阶层, 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按一定分层模式划分的、处于中间等级状态的社会群体。

在我国, 许多学者从收入、心理、职业等方面对中间阶层的概念加以界定, 而对中间阶层职业体系研究得最为详细的要数陆学艺, 他在《当代社会各阶层研究报告》中认为, 就现阶段其所涵盖的职业、职务来看, 主要有八大类:第一, 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 以及未评定职称的专业人员。第二, 中小企业的经理、企业家, 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等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第三, 各级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我国的中间阶层得到了壮大, 并逐步发展为我国的中坚力量。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 “中间阶层”就成为传媒表达体系中的关键词之一, 该阶层的生活方式也频频被构筑为传播内容的重要议题。

公务员、办事员。第四, 行政事务、公共事业专职管理者。第五, 私营业主、小业主、小商贩等。第六, 技术工人, 包括“白领”工人、流动民工中有一技之长者。第七, 商业、服务人员。第八, 自由职业者等。

本文所研究的中间阶层, 笔者主要倾向于从职业上对中间阶层的界定, 参考收入和心理因素。这主要是因为, 新闻报道中报道对象的职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因素, 一般没有太大的浮动性, 对本文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再者, 正如丹尼尔·贝尔对中间阶层表述的一样:“职业是划分社会阶级与阶层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故从职业特征上看, 本文所研究的中间阶层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人员、职业技术人员 (医生) 、行政办公人员、营销人员、文学艺术工作者、律师、经纪人、记者、专家以及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等。

2.中间阶层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塞缪尔·亨廷顿曾说过:“中间阶层与稳定的关系, 颇似富裕与稳定的关系一样, 一支庞大的中间阶层犹如普遍富裕一样, 是政治上的一支节制力量。”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的产生能够使一个社会获得良性、健康的发展。中间阶层的扩大将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保障社会稳定。中间阶层的成功和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也不会引发人们的不平等感和“相对剥夺感”, 而且还会因为这种成功是现实可感的, 便于其他阶层学习, 这样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同时, 中间阶层也从思想意识形态上发挥引导功能, 中间阶层的地位特殊, 对社会价值观及社会规范具有引导功能, 对社会利益矛盾具有缓冲功能。如果中间阶层的这种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时, 便能成为社会上层和社会底层的缓冲层, 极端的和激进的思想冲突就很难有存在的市场。

3.媒介在中间阶层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 “中间阶层”就成为传媒表达体系中的关键词之一。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频频被构筑为传播内容的重要议题, 媒体将与“中间阶层”这一群体生活有关的内容纳入自己反映的重要范畴, 以各不相同的命名做过报道。此时的中间阶层已远远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了, 媒体上的中间阶层“优雅、智慧、收入丰厚”;“他们着眼未来、创造财富”;“因为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稳定而丰厚的经济收入, 他们追求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 物质生活上即使不是异常阔绰也达到了小康水平, 它是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财经理念”。

4.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中间阶层的研究涉及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 如, 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张宛丽的《中间阶层的兴起及社会功能》、郑杭生、李璐璐共同编写的《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李强的《社会分层与社会发展》、周晓红的《中间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孟繁华的《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时尚>杂志解读》等。这些著作都对中间阶层有较为详尽的探讨和分析。但新闻学领域对中间阶层报道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 涉及中间阶层新闻报道的研究也寥寥可数, 何晶的论文《报刊对中产阶层的话语建构》、新疆大学李鲤的硕士论文《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背景下的网络传播》。这些研究都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但纵观以往研究, 系统地对中间阶层的媒介形象、新闻媒体在中间阶层形象构建上的作用进行的研究几乎没有, 而这正是本文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5.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我国报纸对于中间阶层的新闻报道研究, 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第一, 报纸对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第二, 报纸呈现的是什么样的中间阶层形象?

6.研究方法

本文在凸显应用新闻学研究方向的基础上, 辅以内容分析法, 通过对《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北京青年报》2000年-2008年的150份报纸, 共计312篇中间阶层报道进行抽样分析, 分析报纸对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新闻报道的特点, 及报纸呈现的中间阶层的形象。

中间阶层新闻报道的特点分析

从本文所抽取的样本中,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间阶层新闻报道总体情况。从整体上看, 各家报纸对中间阶层的报道较为平均, 对社会中间阶层这一群体的报道量在2000-2008年的时间段内没有明显放大。

2. 中间阶层新闻报道的基调。

从报道基调上看, 不同媒体的报道基调有所不同, 《人民日报》以正面报道居多, 占了76%, 《南方日报》和《北京青年报》则多偏向于中性报道。

综合三家报纸的报道, 正面报道以展现中间阶层人物的事业成就、精神境界为主, 如《南方日报》的报道《总有一天我会碰到一个明白人》, 文章展现了主人公追求自身理想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中性报道则多为事件报道或解读, 如《南方日报》的报道《丁克家庭:谁解个中味》, 文章展现了中间阶层人物生活的压力与困惑。绝大多数负面报道为违法犯罪新闻, 占据了92.5%。如《北京青年报》2008年4月7日的报道《“老鼠仓”基金经理被罚市场禁入》, 报道了涉嫌“老鼠仓”的两位基金经理唐建和王黎敏遭到了监管层的严惩。这种负面报道集中在违法犯罪新闻上的现象, 究其原因, 在于中间阶层人物占有一定的资源, 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对于他们的负面报道往往是与他们的职业特征相关的负面行为, 而这些负面行为往往是违法行为。同时报纸对于中间阶层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关注不够, 只有当他们出现违规或违法行为时, 才能够引起媒体的关注, 从而引发新闻报道。

3. 中间阶层新闻报道的体裁。

从三家报纸的总体报道体裁上来看, 消息体裁的报道最多, 占到全部中间阶层报道的近41%, 其次是通讯占到23%和访谈占到10%, 三家报纸的评论比例都不大。不同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采用的体裁也有所不同, 《人民日报》与《南方日报》、《北京青年报》形成了强烈反差, 《人民日报》的报道中, 通讯占据半壁江山, 占到了52%, 且绝大多数是人物通讯, 访谈占据13%, 消息占16%, 这种文章体裁比例, 符合《人民日报》的宣传功能, 在报道中多采取人物视角, 对所报道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进行正面宣传。而《南方日报》和《北京青年报》的中间阶层报道中, 消息均占大多数, 分别占据59%和49%, 这两家媒体对中间阶层的形象塑造以消息居多, 较注重新闻性。访谈分别占9%和13%, 通讯分别占15%和13%。以特定人物为重点的报道, 较《人民日报》来说比例较小。就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来看, 这种在《人民日报》的样本中没有出现的体裁, 在《南方日报》的报道中占据了8%, 在《北京青年报》中则占据了13%。这恰恰反映了当今报纸的追求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体现了报纸编辑部应对电子媒体挑战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4. 中间阶层新闻报道的主题。

主题在新闻报道中从标题、导语中可以显露出来, 主题分析最能够分析出新闻报道的意义和倾向所在。一般情况下, 受众接触一篇报道后, 对该报道的主题往往是历久而弥新, 故报道者都极为重视报道主题的建构, 并常采用多种方式强化或突出主题。

本文将所抽取的中间阶层人物报道样本按照“工作和事业、生活状态、思想追求、观点和情感、其他”几个类别进行主题编码, 并结合不同媒体的特点对三家报纸报道中间阶层人物报道的主题进行分析, 得出中间阶层人物报道的主题特点。

通过分析中间阶层人物报道样本中的主题得出, 在中间阶层人物报道中, 大多数从中间阶层人物的工作和事业角度出发, 这一类的报道占了报道总数的66%, 主要关注中间阶层生活状态和思想追求的报道不多, 分别占到14%和8%。报道主题所呈现出的比例说明, 报纸对于中间阶层群体本身的关注不足, 涉及中间阶层人物的报道更多是“就事论事”, 并没有对这一阶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进行主动的、有意识的关注。

《人民日报》以对中间阶层人物成功事迹的宣传为主。其报道大多叙述主人公如何走向成功, 记述主人公如何提高管理水平, 描写主人公如何带头致富等。如《胶园巾帼——记海南新中农场胶工徐兰香》用“吃不一般的苦才能做不一般的贡献”、“这片土地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来记述主人公的成功之路。所选取的样本中主题对于中间阶层的生活状态基本没有关注, 对这一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的刻画不多。

《南方日报》的中间阶层人物报道则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既有正面宣传报道, 如对基层行政机关改革创新的报道, 又有市场化媒体所需要的大众视角, 同时在一些报道中体现了这两种要求的结合。

《北京青年报》的报道中没有了宣传报道, 其报道选题大多从老百姓密切关心的事出发, 从民生新闻的角度, 来构建中间阶层人物的媒介形象。几乎没有从个人的角度出发, 进行典型人物报道的样本。党报对中间阶层人物的报道, 以对精神事迹的宣传为主, 相比而言, 都市报的报道则和新闻事件密切相关, 专门关注中间阶层人物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少。

5. 中间阶层新闻报道的职业特征。

在本文所抽取的300余个样本中, 将中间阶层人物报道样本按照“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企业管理人员、职业技术人员 (医生) 、行政办公人员、营销人员、文学艺术工作者、律师、经纪人、记者、专家、其他”进行了分类, 几个类别进行编码, 并结合不同媒体的特点对三家媒体报道中间阶层人物报道的职业特征进行分析, 并分析了不同职业报道的倾向性和主题特征。

通过对被媒体报道的新闻人物的职业特征的分析发现, 被媒体报道最多、关注程度最大的是行政办公人员, 占到31%, 其中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等, 由于他们的职业特征, 一方面, 他们容易被当作典型进行宣传, 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也接受媒体的监督, 腐败等违法行为受到媒体的关注。职业技术人员、律师、经纪人、记者、专家也受到较多的关注, 他们是新中间阶层的代表, 媒体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体现了新闻报道对象的拓宽和报道重点的延伸。

综合三家报纸的报道, 不同职业在中间阶层新闻报道中呈现出不同形象。企业管理人员的中性报道占据大多数, 且负面报道多于正面报道。负面报道的主要关注点即职权犯罪、经济犯罪。但具体到不同媒体, 《人民日报》对企业管理人员未作一篇负面报道, 《人民日报》视野下的企业管理人员, 都是在企业管理与改革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管理者、经营者, 对这一职业群体没有相应的负面报道。《北京青年报》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负面报道的比例又高于《南方日报》, 企业管理人员在其报道话语中不是仅以“领导”、“改革”、“吃苦”、“创新”为关键词, 而是更为多元。

专业技术人员在三家报纸的报道中较为统一地呈现出正面的形象, 如《人民日报》2006年4月25日的报道《当代高素质高技能工人的楷模——记大连重工·起重集团高级工人技师王亮》, 反映了主人公以自己的技术创造更高价值的实际。

行政办公人员的报道从倾向性上看, 呈现出“两级分化”的特点, 正面宣传性报道和负面批评性报道均占据一定比例, 且负面报道主题比较集中, 主要是行政办公人员在工作中的不称职和违法情况, 也有报道关注这一职业群体的生活。

对专家学者的报道中, 全部是正面或中性报道, 没有负面报道, 反映了媒体倾向于认同专家学者的身份和意见。

中间阶层媒介形象展示

所谓形象, 就是人们对于人或事物

报道对象的职业

积极形象要素

企业管理人员

能吃苦、善于把握机遇、具有创新精神、具领导力

专业技术人员

有知识、技术高超、肯钻研、品格高尚

行政办公人员

清正廉洁、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文学艺术工作者

艺术造诣高、思想深刻、注重精神追求

律师、经纪人、记者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具有良好道德情操、求实、有专业素养

专家学者

创新、奉献、品格高尚、敬业

认知信息的总和。媒介形象是一种再现形象, 所谓再现形象就是人们通过其他人或组织的再现活动获知的、对于人或事物的认知。媒介形象作为一个词组在现实的使用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含义, 其中一个含义指“媒介的形象”, 另一个则是指人或事物“在媒介上的形象”, 也就是人或事物在大众传播媒介上被再现的形象。

本文所讨论的中间阶层的媒介形象, 即是纸质媒体所呈现出的中间阶层人物的媒介形象, 是一种再现形象。这种媒介形象必然与事物的本质有一定的差别。本文试图分析这种媒介形象, 找到媒介在塑造中间阶层人物形象的过程对中间人物本质形象进行了什么样的、何种程度的加工, 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 使用了什么样的话语, 从而讨论媒介在中间阶层人物报道中的角色发挥。

1.中间阶层媒介形象的构成要素。本文将不同职业在中间阶层报道中的形象要素分为积极形象要素和消极形象要素加以分析, 不同职业在中间阶层报道中的形象要素见下表:

从整体来看, 中间阶层展示了勤奋、有知识、善于把握机遇等形象要素, 基本上是正面的形象, 且展现的形象要素与其职业密切相关。在报纸媒体上反映出的整个中间阶层的形象是积极的, 其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是“创新”、“专业”、“勤奋”等, 可以得出, 中间阶层的总体素质较好, 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和文化修养, 在社会中普遍遵纪守法, 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媒体构建的中间阶层人物形象, 包括善于把握机遇的企业家、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权威专业的学者等, 这些形象大同小异, 好像经过了一定的“模板”, 尽管各有不同, 但是实质形象定位相似。同时也存在“见利忘义”“贪污腐败”等“模板”, 每每出现负面报道, 总是可以在其中觅到踪迹。

消极形象要素

见利忘义、非法得利

侵犯知识产权

懒散、教条、贪污腐败

剽窃

利用职业之便犯罪

/

社会所期待的中间阶层, 是阶层意识健康的中间阶层, 是理性的、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栋梁。从这个意义出发, 对中间阶层人士共同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进步, 必将要求形成这样一种社会机制, 即中国社会各阶层能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协商和妥协, 最终达成大家都乐意遵守和维护的社会契约, 而这其中, 媒体在塑造该阶层的形象、培养该阶层的阶层意识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中间阶层以积极健康的形象赢得其他社会阶层对新阶层社会角色的认可, 就离不开新闻报道的帮助。

2.中间阶层媒介形象的呈现特点。对中间阶层的报道, 多从他们的职业特征出发, 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中具有的新闻点出发, 从他们所完成的事业出发, 较少关注这一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仅占14%。对他们有关思想和情感的报道, 也多是和他们的工作和事业相关, 关于个人的不多, 在报纸上呈现出的中间阶层形象从总体上看不够鲜活。对中间阶层中的特定群体关注较多, 包括公务员、专家、企业管理者, 其他群体的关注度较低。

从样本中的新闻报道来看, 在报纸媒体上, 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有特点的中间阶层媒介形象, 三家报纸所代表的主流报纸对于中间阶层的报道比例未见明显提升, 且没有形成声势的专题, 也没有专门的栏目。以正面性的宣传报道和负面性的犯罪新闻多, 从客观的角度刻画该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的不多, 社会中间阶层作用的发挥与新阶层社会形象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中间阶层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参与者, 是经济增长的推动者, 是自主创新的促进者和社会事业的践行者, 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 媒体所塑造出的中间阶层形象却远没有实际生活中的丰满。

前已述及, 由于各种原因, 社会中间阶层的整体媒介形象仍然较为模糊、片面、单薄, 社会公众甚至存在一些怀疑和误解。中间阶层作为社会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社会角色的准确定位, 对当前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发挥着重大作用。该阶层社会角色能否实现准确定位, 既有赖于国家、社会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对其作用的正确认识, 也有赖于新社会阶层自我认知的觉醒, 但在这个过程中, 媒体应该更好地发挥能动作用, 更加全面、真实、丰富地对其进行形象塑造, 推动该阶层的意见表达和准确自我定位。

中间阶层新闻报道现状分析及建议

由于媒体自身的特征, 其在对中间阶层这一整体形象的构建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在宣传倡导新生活方式的过程中, 大量涉及了中间阶层人物的报道。媒体在其传播过程中, 同时完成了以中间阶层作为被形塑的对象和阅听的主体的两个方面。

中间阶层与90年代以来传媒的关系可以在各种报刊样式的内容里寻到踪迹, 中间阶层成功人士或曰当代英雄取代了过去的“典型”、“榜样”成为新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当以中间阶层为目标受众的刊物开始大张旗鼓地铺陈着一个又一个老板成功发迹故事的时候, 主流报纸相对来说较为含蓄, 没有过于渲染和铺陈。因此, 他们在中间阶层的形象构建中, 并没有发挥太大的影响力。

以本文所关注的报纸媒体——《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主流报纸为例, 他们的目标群体不仅仅是中间阶层, 而是更为广泛的社会大众, 因此他们的报道关注点不可能像精准定位的其他媒体一样集中在中间阶层人物身上。同时, 这些媒体并没有对中间阶层进行全面的构建, 其构建的中间阶层人物形象集中在善于把握机遇的企业家、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权威专业的学者等, 这些形象是存在一定的模式的, 并且在报道中不断塑造、重复这种模式, 和杂志塑造的“消费偶像”形象不同, 报纸塑造的中间阶层形象更为正统, 甚至带有典型人物的色彩。

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 最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媒介话语对于某一阶层的形象建构, 一方面受制于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 媒介话语的惯性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数十年来没有中间阶层的媒介话语建构, 突然产生到开始建构必然有一个时间过程, 再到完整的建构中间阶层的所有特征,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阶层的媒介建构确实存在缺位和不足, 这是话语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也是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政治经济条件的变迁。中间阶层的出现, 首先是一个经济基础上的新兴事物, 然后才开始演化并影响上层建筑。话语显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它不仅被经济基础决定, 也敏锐地反映着经济基础客观条件的变迁。因此, 对中间阶层话语构建的不足与缺失, 也是这一阶层经济属性与经济特征尚不稳定并存在边界模糊的结果。在政治经济发展的环境下, 这一话语有待进一步得以确定和建构。

二是媒介自身特征方面的原因。随着中国传媒事业的改革, 媒体也全面呈现出整体的“市场化”面貌, 在市场竞争态势下, 一家媒体要生存发展, 首先必须打造一支有着高附加值并有足够规模的读者群。但由于在目前广告市场格局中, 广告投放方处于卖方市场的有利地位, 而作为被动方的媒体因经营压力, 其传播内容很大程度上会或明或暗地受到二次售卖需求的影响。二次售卖的传媒经济基本流程、受众细分的经营基本法则都使得中间阶层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目标受众, 因为中间阶层是广告商十分看重的群体。这种传媒市场化发展对于二次售卖需求的推动, 也是中间阶层报道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因此, 报纸相对于其他新媒体而言的市场化驱动不足, 同时它传统媒体的媒介特征也制约了它的报道量和范围。因此, 报纸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是杂志和新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报纸媒体应该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 来塑造中间阶层的形象, 构建话语空间, 从而更好地推进自我阶层认同。

中间阶层新闻报道建议:

报纸媒体对于中间阶层的报道现状, 虽然受限于社会意识形态和媒介经营管理的需求, 但报纸作为大众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间阶层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中间阶层的自我阶层意识构建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1.突破人物模板, 塑造多元形象。报纸需要有意识地突破人物报道中“非褒即贬”的模板, 从人物真正的生活状态入手, 从他们的工作、家庭、情感入手, 塑造更加多元的形象, 而不只局限于勤奋、能抓住机遇、专业, 抑或是贪污腐败。

2.寻找多重唯度, 客观全面反映。报纸应该多关注中间阶层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收入、就业、晋升, 生活中的困惑、矛盾和挣扎, 他们的爱情、亲情、友情关系, 甚至他们的住房、纳税、子女教育、养老等各个方面, 只有这样, 新闻报道才有可能相对客观、全面地反映这一阶层的生活, 塑造出较为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

3.发挥能动作用, 开放话语空间。报纸一方面应该提供给中间阶层以自我表达的空间, 如开展与中间阶层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的争鸣, 或为中间阶层提供固定的自我表达的栏目;另一方面应该使社会的其他阶层参与进来, 使中间阶层在与社会其他阶层的碰撞与争鸣中获得更为清晰的自我认同, 从而促进社会舆论更加和谐。

结语

“中间阶层”这一名词, 是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关注的社会话语之一。中间阶层的壮大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南方日报 第5篇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在前往塔吉克斯坦的专机上,习近平对记者说

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自然禀赋”就会充分发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就会更新换代升级。全国还有近2亿各类专业人才和各类技能劳动者,如果大部分能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形态,体力加脑力,制造加创造,甚至可以开发出先进的技术乃至于所谓颠覆性的技术,中国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上新的台阶。

——在日前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致辞

如果我们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想赚大钱,你最好离开这个平台,你跳出去,别在这儿干,也照样能赚钱。我觉得意义不在赚钱,你把一个大公司发展好了,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了,像我们这些人,我的国际同行就尊重我,我走到世界哪儿我受尊重,我觉得这是中国人很难得的东西,比工资重要,比收入重要。

——日前,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谈及高管限薪等国企改革议题时表示

自从西非部分国家出现埃博拉疫情的蔓延之后,我国积极防控,认真研判疫情形势,加强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疫情国的沟通、联系,研判疫情在西非的发展情况,以及传入我国的可能性、趋势。同时,构筑坚强的境外、途中和口岸三道防线。落实境外离境检疫、途中症状申报和询问、口岸体温监测和医学询查工作。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下一步要做的是按照各项方案和预案的要求进一步严密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1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这种质疑没有什么依据。中国的反垄断执法均严格依据法定程序,且始终从垄断行为出发,完全公正透明,没有针对任何市场主体,更没有针对外资或境外企业,不存在所谓选择性执法问题。中国开展反垄断执法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竞争,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不是保护民族企业的工具。

2效力。三者关系中,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居于核心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在未来的6年中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极为艰巨。执行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显性系统。

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互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是国家治理上的两种思想方法。“顶层设计”是一种战略筹划、宏观调控能力,表现为善于从战略大局上运筹帷幄、谋篇布局,擘划大政方针和改革方案的分阶段进程表。“摸着石头过河”则是一种循序渐进、“尊重现实”的治理能力。从根本上说,国家治理的动力和需求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变迁和发展,“摸着石头过河”是对现实治理需求的诊断、把握和遴选。这种治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善于从现实发展中提炼治理命题、引入治理动力、确定治理任务,同时善于将成熟可行的治理探索上升为法规制度,及时将成熟可靠的改革创新上升为法规制度或全局性公共政策。把握好两者关系,做到相辅相成,既是提升治理能力的条件,亦是提升治理能力的表现。

摘自9月8日《学习时报》

一介书生的价值

周虎城

汤一介先生走了。

9月9日晚8时55分,这位北大哲学系教授、一代国学泰斗在北京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7岁。汤一介先生的一生与北京大学紧紧相连,他学于北大,教于北大,连爱人乐黛云也是北大的名教授。汤一介先生出身书香世家,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进士,父亲汤用彤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与陈寅恪、吴宓并称为“哈佛三杰”,是中国近代史上融汇中国、西方、印度的学术大家。自汤霖先生而始,及至三代,皆为学术名家,这大抵算是中国学术史上少有的佳话。

汤霖先生有一句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这样的家训也经由汤用彤先生传给了汤一介。“一介”之名,源于“一介书生”。以汤一介先生的一生而言,自然当得起这个名字。他曾经如此写道:“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他一生朴素,待人真诚,自1980年代迎来自己学术生涯的春天以后,勤奋用功,多次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哲学命题,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性的融合。汤一介先生却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承认自己是大师,也不喜欢别人叫自己为大师。他认为,当代中国还没有大师,是因为还没有出过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还没有出过一本类似《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样的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

这是何等的清醒啊!在一个大师帽子乱飞的年代,真正的大师却又隐去了。上海有一位文化学者,名气颇大,当地给他设了一个大师工作室,他倒说:“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两相对照,高低立现。笔者并未有机缘访问过汤一介先生,对他的了解主要源于一些典故,研读中国文化史,又怎么能够不研究汤先生一家的笔墨春秋呢?未曾当面听高见,只能背后读文章,这实是一种遗憾。但我想,一个国家,总是需要有人仰望星空,汤一介先生的祖父、父亲做到了,他与他的夫人乐黛云先生也做到了。

无论社会如何变迁,财富如何累积,官场如何变幻,唯一不变的是民族内在的精神追求。我们的确需要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创富传奇,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奋斗诠释着市场经济时代的风云,但百年以后、两百年以后、三百年以后,也许财富传奇早已湮没不闻,流传的仍然是李白、杜甫、王阳明,是鲁迅、胡适、梁实秋,抑或汤用彤、汤一介、乐黛云,是那些致力于人文研究与追求的哲人、文人们。一介书生的价值,不能用市场来衡量,而需要用历史来评价,对一个社会的贡献,也许那些堂吉诃德更为重要,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才会成为永恒。而我们,仍然在渴望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的诞生。

一介书生的价值,远远超越当下。

“9·11”并没有深刻改变美国

丁建庭

在21世纪的国际大事件中,“9·11”毫无疑问是里程碑式的一起,它对美国民众的安全观念、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世界的安全形势产生了直接影响。在13年后的今天,再次审视后“9·11”时代的美国,关于这一事件的记忆犹在、影响

本埠媒体先前报道说,中秋节当天,广购开始对架上图书进行打包,做装修的准备。此言着实差矣。中秋节前5天的一个中午我去逛的时候,打包就开始了,在一楼、三楼的不少区域,五六格的书架大抵已经清空了下面的三四格,以至于要找的书踪影皆无。问店员怎么回事,说要给书重新编号,现在看来那是装修时间表正式公布之前,“不足为外人道也”。设施、器材、墙体等老化和损耗,肯定该动一动,安全第一;但以我的感受而言,广购其他硬件就现在而言也还是说得过去的,他们要适应读者对书店的要求,不必在安全之外的硬件上做过多的文章,关键更在于软件,就是他们所说的“服务配套”。

至少有两点需要配套吧。一个是图书的分布得更便于读者查找。有一次我因为忍不住了而问店员:为什么同一个作者同时出版的套书分散在几个地方,根据什么这样分类?答曰:按照封底印着的“上架建议”。不错,新出的书大抵都有个“上架建议”,但是不妨在遵循的同时,再想个什么办法能集中起来放置。与此同时,对新书该有一目了然之效,不能像一滴水汇入汪洋大海,每次来逛,都需从头到尾看上一遍。这一点,广购有了微信之后好多了,但利用微信得先知道书名,是找书;逛书店人的惊喜,更多时是自己发现心仪的新书。再一个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得有提升。这一点不想多说,免得有损人家的饭碗,只举一例。有一次我去找朱涛的《梁思成与他的时代》,本来微信“书架号”会显示方位,但那回出现的却是“咨询店员”,然几个店员竟然都不知梁思成是什么人,这……恐怕不行吧。

想起关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热词:凤凰涅槃。凤凰我们都知道,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西汉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就是弹奏了一曲《凤求凰》。然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却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这种,而是西方传说中的不死鸟,这种鸟每500年自焚为烬,再从灰烬中重生,循环不已。虽然这个热词舶来的意味很浓,但以之比喻立志变身为“智慧书城”的广州购书中心,非常熨帖。不知广购方面以为然否?

以改革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南方日报评论员

在日前举行的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致辞,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当全球经济从谷底艰难爬升之时,人们都在谈论“创新”。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处于价值链上游还是下游,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谁就能更快地摆脱危机,进而抢得先机。创新对全球经济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从未像现在这样生死攸关。

我国经济的活力正是来自创新。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2009年间,中低收入经济体在全球研发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增长了13%,其中中国贡献份额超过10%。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研发投入第二大的国家。目前中国在技术创新上已有了长足进步,在一些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如中国电信企业、太阳能产品等。此外,中国每年的申请专利数量已经高居全球第一。实践表明,改革发展与创新紧密相连,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创新不仅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且具有乘数作用,可以放大各生产要素的效应,从而提升全社会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转型升级。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理念、制度、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在引进国际资本时,还要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经验等,同时,要建立自主创新机制,提升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培养和重用人才,整合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将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应用,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制度创新则是指通过改革将一些不合理的制度改过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新规则。一年来,中央政府以简政放权、大力度地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逐步剥离了错接在政府身上的手;以探索规范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着眼点,清晰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开辟了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主体经济的渠道;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立足点,构筑起区域经济发展和要素市场一体化的战略布局。

泰国《星暹日报》 第6篇

小楼边上政府所立的一块告示牌,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地名的由来和小楼的历史。时移境异,那家著名钟表行早已销声匿迹,已是曼谷一处建筑文化景观而被政府加以保护的小楼现为泰国一家华文报的社址。

保存完好的三层小楼,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与泰国华文传媒业一百来年的历史相差无几。泰国现有6家华文日报之一的《星暹日报》,就设在其中的一座小楼里。

推开小楼那扇玻璃门,门后墙上挂着的两个镜框映入眼帘,镜框里是昔日闻名全球的“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先生和他的兄弟胡文豹先生的遗像。他们就是《星暹日报》的创办者。

1950年1月1日,东南亚著名侨商胡文虎、胡文豹兄弟俩出资创办的《星暹日报》,正式创刊。其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十余年间的泰国华文传媒业开始复兴,步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曾涌现上百家华文报刊,《星暹日报》即为其一。

《星暹日报》的问世,扩大了星系报业的版图,主要报道国内外政治、时事和经济新闻。有国际了望、内地新闻、工商经济等栏目以及娱乐、消遣性内容。经营多元化的胡氏兄弟1929年开始进军报业,先后在中国香港、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创办报纸,颠峰时期多达十几家,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的星系报业集团。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因为经济困难,泰国一些泰文报纸和英文报纸倒闭了,但是泰国的华文传媒却没有一个倒闭的。很多人很奇怪,《星暹日报》总编辑马耀辉说:“为什么华文报纸能够坚持?因为很多华人有华文情结,愿意自己掏腰包资助。”

华文传媒以及其代表的“华文情结”凝聚了海外华侨华人。再次参加华文传媒论坛的马耀辉很感慨:“华文传媒论坛给大家提供了难得的交流研讨机遇,如果这多华文传媒能更进一步,相互合作,形成合力,那么面对西方主流媒体我们就不会吃亏。”

岁月流逝,盛极一时的星系报业已成过眼云烟,作为星系报业后起之秀的《星暹日报》却依然坚守海外华文传媒阵地。《星暹日报》社董事总经理李坤珊女士说,《星暹日报》已是胡氏家人还在掌控的仅有的一份华文报了。

李坤珊女士是胡文豹女儿胡清心女士之女。胡清心女士及其丈夫李益森先生1971年接掌《星暹日报》以来,李益森先生亲任董事长兼社长至今,该报稳固发展、声誉日隆。泰国总理他信在他致该报55周年的献词中称,《星暹日报》有着悠久的历史,肩负着向读者提供丰富新闻资讯的使命,也扮演着泰华社会的桥梁作用,促进社会的团结和国家的发展,是值得赞赏的一家媒体。

创刊55年来,自称为“中立性报纸”的《星暹日报》秉持公正办报、服务读者、报道客观翔实之作风,在过去动荡不定、反复无常的泰国政局中均幸免于难,从未被勒令停刊,也从未易手他人。在遭遇金融风暴而经济萧条的时候,该报没有裁减人员。

百年小楼,半百报纸。独处小楼,《星暹日报》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一样设有编辑部、经理部、广告部、发行部、营业部、印刷厂等各个部门,现有员工200多人,据说在泰国6家华文报里人数最多。

南方日报 第7篇

关键词:新型主流媒体,转型融合,舆论引导,全媒体综合服务体系

传媒市场风云变幻,舆论生态日趋复杂。面对挑战,南方日报在珠海地区的新闻生产和市场运营均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区域舆论引领者的地位日益巩固。这背后有什么动力?

按照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耕主业,多元开拓,加快转型,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依托集团和报社的优势资源,南方日报珠海全媒体坚守党报使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珠海地区全力探索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地方版,创新了理念、内容、方式、手段等,以技术为支撑,以内容为根本,着力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巩固壮大了主流舆论阵地,较好地诠释了“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的角色,也为今后继续攻坚克难、加快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1 从相加到相融,优化平台的传播力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读者”转变为“用户”,“一纸风行”演化为“一键风行”“一码风行”“一机风行”。对于传统媒体的发展而言,渠道重建、连接重建、关系重建是首要问题。

为适应并满足用户分众化、社交化、个性化的需求,南方日报在珠海地区初步搭建了以报纸、网站、客户端、微信等平台为主的全媒体传播蜂巢,以报纸做深做透做专业、新媒体做快做活做实用为原则,推动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周期传播向即时传播、低效传播向精准传播转变,推动各平台优势互补、有机互动、同频共振,谋求实现“1+1>2”的“此长彼长”效应。

具体来说,南方日报全省全国版以“重要动态+深度”为主,体现权威性、可读性、专业性;珠海观察定位为周刊化的报纸平台,每周出版两期共8个版,发行于广州、珠海地区,以独家新闻、独家视角、独家分析为主,突出建设性、思想性、前瞻性;“南方+客户端”珠海频道以重大即时新闻、重点深度报道、重要服务资讯为主,强调时效性、权威性、服务性;珠海观察微信公号则以有料、有用、有趣的内容为主,侧重精品性、实用性、互动性;南方网珠海频道以即时新闻、专题策划等为主,彰显即时性、全面性、综合性。

以2016年6月珠海荣获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为例,南方日报珠海全媒体就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作用。在消息宣布之后,南方+客户端、南方网第一时间率先发布了核心信息,珠海观察微信公号则进一步按照移动互联网传播的要求,整合文字、图片等元素,使用户更全面、直观地了解珠海生态文明建设。次日,南方日报全省全国版推出了“封面导读+头版消息+专题解读”的重磅组合报道,深度分析了珠海生态文明建设持续领跑的原因及下一步发展方向。随后出版的珠海观察,则主要聚焦珠海获奖背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以及各级行动。总体来说,此次全媒体报道实现了差异化传播、立体化传播,社会评价良好。

媒介融合不是简单的平台相加,而应该是在内容、渠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共享融通,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然,这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制度创新护航。

根据报社的整体部署,南方日报珠海全媒体着力进行理念再造、机制再造和流程再造,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强化采编团队的全媒体意识,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探索打造“中央厨房”,进一步优化“记者报题—新闻部领导指导—记者采写或编辑改造—内容审核把关—多平台发布”的全媒体发布机制,强化报网端多渠道分发能力,根据内容题材风格等不同特点,推动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面提升传播能力。

与此同时,南方日报珠海全媒体不断健全考核机制。对于记者、编辑在报纸、网站、客户端、微信等多个平台发布的内容产品,新闻部根据工作难度、质量、反响等因素进行综合考核,确保新媒体的内容绩效不低于乃至超过传统报纸的内容绩效,以激发团队转型融合的积极性,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2 从资讯到思想,提升舆论的引导力

媒体是典型的知识型组织,优质的内容产品始终是其核心竞争力,是发展的生命线。因而,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在强调技术驱动和完善立体传播格局的同时,必须继续坚持“内容为王”,创新品质传播,从资讯输出迈向思想输出,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秉承党报的使命与担当,南方日报珠海全媒体一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遵循“五个向度”(高度、精度、深度、温度、角度),追求“三个独家”(独家新闻、独家视角、独家分析),依托扎实的采编力量、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权威专业、分析解读等比较优势,并延伸和拓展到各新媒体平台上,提升在珠海地区的舆论引导能力。

一是强化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掉低端重复产能,做大做强主流政经产品。在压缩同质化内容、通稿类内容的基础上,南方日报珠海全媒体集中精力打造拳头产品,牢固树立“全球视野、中国命题、全省大局、珠海实践”的观察格局,进一步将中央、广东省的重要精神、重大政策与珠海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展开新闻策划与生产,力求权威解读珠海焦点政情,专业剖析珠海经济趋势,敏锐捕捉社会热点,有效回应社会关切。

在政经新闻领域,珠海全媒体要重点做好政策解读类、区域观察类、事件分析类、舆论引导类等四类时政产品,以切入政府决策链;从区域、行业、企业、人物等四个维度深耕经济新闻,推动影响力向经济圈层渗透。譬如,针对珠海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生态文明、西部开发等中心议题,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报道,包括“创新驱动的珠海方法论”“珠海横琴法院将不设审判庭”“魅族布局深圳之思”等内容,在区域引起显著反响。在社会新闻领域,南方日报坚持独家视角、深度聚焦,其策划的“榜单上的珠海”“生鲜鸡上市,珠海准备好了吗”等报道在当地独树一帜。

二是强化议题设置,抢抓关键节点,抢占舆论高点。2015年,珠海经济特区成立35周年,瞄准这一历史性节点,南方日报策划推出了“峥嵘岁月——珠海编年史:1980—2015”大型系列报道,不仅突出了历史叙事,更突出了精神叙事,形成了包括系列报道、特刊、新媒体专题等在内的产品链,填补了当地的空白,受到主流读者群的高度认可,在全市掀起了关于特区发展的新一轮回顾与展望。

三是强化思想引领,突出创新供给,助推区域发展。南方日报珠海全媒体注重增强系统学习与专项学习,努力构建具有全球视野、专业思维的知识框架体系,立足珠海又跳出珠海,通过深度调研、对标先进、问访专家等方式,打造智慧型、思想型的精品、“爆款”产品,体现对地方发展的助推作用。2016年4月开始,珠海全媒体策划推出了“大学·城——共筑校地创新共同体”系列报道,从高教科研、学科、人才、模式、融合等方面全面、深入探讨了珠海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系列命题,为珠海高等教育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富有思想性、建设性的内容产品,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建议。

3 从新闻到服务,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如何衡量媒体转型融合是否对路?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

随着平台、产品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南方日报珠海全媒体正努力打通多方资源,以“新闻+”为理念开放生产、开创市场,从品牌输出迈向价值输出,加速向资源整合、知识服务、活动策划等方向拓展和延伸,发挥聚合效应、乘数效应,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依托南方舆情等项目打造新型智库,助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当前,珠海正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各种战略机遇叠加,但社会矛盾也处于高发时期,舆情生态日益复杂。南方舆情传承了南方报业“担当、创新、包容、卓越”的价值观,通过“大数据技术+民意调查+学术研究+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发挥“人脑+电脑”的服务资源与优势,为党委政府推动科学民主决策、提高治理能力提供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近几年来,南方日报珠海全媒体与南方舆情数据事业部协同生产,为珠海党委政府提供了舆情预警、研判、应对等方面的一揽子服务,及时、全面、深度地反映珠海或外界涉珠舆论场中的真实情况,对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扮演着第三方沟通桥梁的角色,促进社会多方凝聚共识、妥善处理各类事件,体现智囊的作用。

发挥品牌优势、平台优势、资源整合优势,参与地方实践探索,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南方日报积极连接可以连接的资源要素,全面介入并引领地方创新发展。作为主办方,南方日报策划发起了2015年珠海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培育行动,培育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挖掘社会治理创新亮点,实现了两大转变:对社会治理项目的孵化由行政支持向行政指导与思想引领并重转变,项目评选由官方评选转向政府、学界、社会三方公选转变。这个为期半年的活动吸引了近百家单位与广大公众的参与,有力地提升了珠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并进一步增强了南方日报在珠海地区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突出产品思维,打造垂直领域新亮点。针对目前在产品开发、转型融合方面仍存在的短板,南方日报珠海全媒体正以新媒体为依托,打造与用户深度交流的互动平台,整合形成大数据库;以活动为切入口,将线下用户向线上导流、将线上用户向线下拓展,推动线上与线下平台及其资源的互联互通。在上述基础上,构建新闻报道、互动社区、线下活动等在内的全媒体综合服务体系,并将在教育、旅游等垂直领域探索相关开发的可能性,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斌,霍小光.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16-02-20)[2016-06-05].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6-02/20/c_135115968.htm.

[2]不详.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EB/OL].(2014-08-18)[2016-06-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18/c_1112126269.htm.

[3]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EB/OL].(2014-04-23)[2016-06-05].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4-04/23/c_126422954.htm.

南方日报 第8篇

关键词:党报头版,欠发达地区,新闻价值,新闻报道

众所周知, 头版是报纸的门面, 能登上头版的新闻必然是所有报道的重中之重。党报头版通过对新闻价值的严格把关, 根据新闻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含量来选择报道, 关注对老百姓影响深远、引导和体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全局, 反应时代脉搏和发展趋势, 贯彻弘扬党的方针政策新闻信息, 融权威性和亲民于一体。[1]通常情况下, 省级党报头版新闻报道对象除了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外, 大多为中央领导或省领导的会议讲话或出行活动报道, 留给各地市新闻的空间不多, 版面十分紧张。而对于欠发达地区, 其若想在党报头版中获得一席之地更是难上加难, 笔者以《南方日报》为例, 统计了最近一个月, 即7月的报纸头版新闻, 新闻报道总数达225篇, 只有18篇为欠发达地区的新闻报道, 仅占总数的8%, 且31天中有18天的头版未刊登来自欠发达地区的新闻报道。

由此可见, 欠发达地区的新闻报道在有限的头版版面中所占比例很小, 那么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 欠发达地区应当如何经营省级党报头版新闻?如何在众多的新闻稿件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必须准确把握以下三大关键:一是选材。二是写法。三是时机。

一、选材:挖新闻价值, 显地方特色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严格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具体实际来制订的, 它既反映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 又顾及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局, 这就要求写稿人一定要对全局有个很好的把握,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2]而实际上, 省级党报发展至今, 已从会议、外事、政治新闻搭台唱主戏的局面发展至让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和服务性新闻等走上头版的趋势。因此, 欠发达地区的新闻稿件要上省级党报头版, 选材尤为重要。以《南方日报》为例, 欠发达地区的新闻题材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是事件报道。二是典型报道。

事件报道包括突发性新闻事件, 当突发事件特别重大, 影响广泛, 极具新闻价值时易争得头版之位, 而一般情况下, 欠发达地区的事件报道多为地区经验报道。经验报道要登头版, 关键在于报道的经验举措是否具备开创性、先进性。例如, 《南方日报》7月9日头版刊登的《阳春春苗工程, 留住青年村官》, 该篇新闻主要报道了阳春市为解决后发山区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难题, 于2011年启动“春苗工程”, 在农村青年中选拔一批优秀村级后备干部这一新举措。此类报道的新闻价值就在于强调地方经验的开创性及先进性, 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学习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类似难题, 且突出了地方的自主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 是事件报道的重要题材之一。又例如, 《南方日报》于2014年5月24日头版刊登的《高州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听民意议民生暖民心》于2015年6月29日头版刊登的《群众维权走向理性陆丰:三次征地大不同》和2015年7月31日头版刊登的《梅州“三项整治”加强基层治理》等文, 报道内容均为欠发达地区为加强基层治理所实施的新举措, 措施效果显著, 备受关注,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潜力, 因此相关报道才能登上头版。

此外,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 典型报道也是争上头版的重要选材, 而典型报道的成败之处在于报道对象是否具有典型代表性、是否具有独特的人物个性或生活经历、是否具有可挖掘的新闻价值。例如, 《南方日报》去年12月22日头版发表的《毛主席警卫员回乡当起“牛司令”》中的主人公李连庆, 如今虽只是一个生活在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珠川村的平凡老人, 但他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当了19年警卫员, 主席逝世后, 他又当了叶剑英元帅10年的卫士长。文章主要讲述李连庆年轻时参军改变命运, 年老后返乡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此文之所以能够作为南方日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子系列《老兵新传》的首篇刊出, 笔者认为它的成功首先在于人物对象选择精准独到。该人物通讯巧妙地选取了集“平凡”与“不平凡”于一体的一个“老兵”作为报道对象, 从这个平凡“老兵”身上挖掘不平凡的精神内涵。一篇生动的报道看似简单, 但从不同程度分析, 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主人公精彩的生平事迹, 更能够读到普通中国人敢梦、追梦、圆梦的故事, 感受到字里行间所弘扬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这也正是该通讯从报道对象身上所挖掘到的新闻价值所在。

事实上, 欠发达地区的报道要想争夺头版之位, 应加强题材的筛选能力, 在强调新闻价值的基础上, 更要有意识的突出地方特色, 不断创新进步。例如, 《南方日报》7月3日头版刊登的《云城:党代表刘石明工作室有了“连锁店”》一文, 表面看来是一篇典型报道, 实际上融入了地方干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元素, 二者结合报道既彰显新闻价值, 又展现了云浮基层工作的整体精神面貌。

二、写法:语言精炼而不失活泼

做新闻就像做菜, 单有上好的原料并不足够, 加工技巧同样重要。有了好的题材后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具备头版竞争力的好新闻?这就要求相关的新闻工作者对语言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因为头版版面紧张, 所以语言精练是第一要义, 要在极其有限的篇幅内向读者展示最重要的新闻点, 提供关键信息。例如, 《南方日报》7月4日刊登的《石奇珠同志任汕尾市委书记》一文, 全篇仅139字便将消息讲述清晰, 短小精悍的篇幅助其争得头版一角。然而, 随着省级党报的观念转型, 其语言风格也渐渐摆脱了以往的拘束, 尤以长篇报道为著。当前党报头版的报道中, 长篇报道被新闻的倒金字塔方式取代;叙述不强调完整, 更加的追求精彩和震撼;文本不刻意全面, 更推崇精要和简洁;情节让位给抓生动的细节, 推力让位给发现典型的论据。[1]因此, 语言精炼的同时, 也要尽力做到不失活泼, 尤其是进行典型报道的采写时, 要懂得抓细节, 用生动的细节表现人物形象, 从而使文章的真实性更突出, 同时也能够增强趣味性, 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就如上文所提及的《毛主席警卫员回乡当起“牛司令”》, 文章描述了李连庆简陋的办公室墙上的毛主席画像、叶帅之子叶选宁对李连庆的高度评价、李连庆归乡前后的村貌对比等细节, 朴实的笔触把多个细节串成一体, 将李连庆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例如, 《南方日报》去年4月21日推出的《“医痴”夏明凯》长篇人物通讯, 文章花了不少篇幅描写清远“医痴”夏明凯因患淋巴瘤卧病在床时与心内科主任张小勇及院长进行“限号”谈判的具体细节, 引用了不少类似“我一天不看病人, 全身都不舒服”的谈判对话, 将夏明凯身患重病仍坚持争取为更多患者治病的画面生动再现。而该文关于夏明凯花半年工资买一本“大部头”医书、在病历上用荧光笔“画重点”以及为病人开便宜又好用的药等细节描写都令其“医痴”形象更为丰满, 令读者更为动容。除了注重大量细节描写外, 该篇报道的叙述风格同样值得一提。文章开篇便写“明媚的春光, 暖暖地洒在洁白的病床上。夏明凯合上厚厚的《实用内科学》, 放在床头。‘我有点累, 想休息一下。’他对护士笑了笑, 缓缓躺下……”, 明显摆脱了党报典型报道传统导语的写法, 用一个具体的情景作为报道对象的出场, 开篇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全文不强调全方面展现人物特点, 而是紧紧围绕“医痴”这一核心进行叙述, 语言朴实简洁、精炼有力, 全文风格与以往严肃拘谨的报道风格极为不同, 让人物有血有肉。该篇报道登上头版后影响深远, 《南方日报》随即推出“寻找‘医痴’夏明凯”系列报道, 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学习夏明凯教授精神的热潮。由此可见, 欠发达地区的报道若足够出彩, 同样能够借头版的影响力发挥重大效力。

三、时机:见缝插针, 巧抓时机

根据《南方日报》今年7月的头版新闻统计数据显示, 该月超过半数的头版版面没有欠发达地区新闻的容身之地。欠发达地区的新闻报道能否登上头版,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天主要政治领导人的活动报道数量占用头版大小而决定的。就笔者长期观察总结的经验而言, 通常情况下, 周末国家领导和省级领导的相关会议或活动报道相对较少。因此, 周末和周一的头版具有比较大的发稿机会。欠发达地区的新闻工作者应当善于观察总结工作经验, 善于发现排版规律, 从而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提前谋划新闻选题, 赢得时间与空间, 把力气用到对的地方。

此外, 党报作为机关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积极、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是, 党报坚持宣传价值不动摇, 并不等于以僵硬死板的思维、缺乏创新的形式来完成报道任务。从党报的实践来看, 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能偏废其一。所谓新闻规律, 就是新闻传播的规律, 它主要包括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重要性等。欠发达地区要经营好头版新闻, 必须学会分析当前形势, 把握国家主要政策方针, 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重大宣传主题有意识地积累素材, 捕捉重大题材。[3]所谓重大题材, 是指新闻作品的内容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 乃至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为社会所关注。地方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成就、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 就是我们报道的重大题材。[4]而若能在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上及时推出与之切合的相关重大题材报道, 那也是提升地区新闻头版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例如, 2015年7月31日《南方日报》头版见报的《梅州“三项整治”加强基层治理》, 该新闻巧借“梅州8县区畜牧局长落马”这一重大案件浮出水面的时机推出, 以点带面地深入阐释了梅州市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基层治理的部署而开展的以“严格预防和查处村官贪腐、严肃查处涉农职务犯罪、集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为内容的“三项整治”行动, 这也与当前国家重点加强基层治理的形势高度契合。此篇报道的运作者正是通过分析国家的政策导向, 提前策划该选题, 继而巧妙地抓住了重大案件浮出水面这一时机, 最终成功将其推上头版。

四、总结

欠发达地区要经营好省级党报的头版新闻, 既要善于挖掘切合当前政治环境的重大题材, 也要运用精练的语言勾勒新闻点, 必要时应当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现细节, 将题材发挥好, 还要把握政治动向, 看准发布报道的时机, 从而能在头版占有一席之地, 令其影响力成倍增大。

参考文献

[1]王海涛.中国省级党报头版研究——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省级党报[D].山东大学, 2007.

[2]吴国瑛.试论报纸头版头条的精品意识[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2) .

[3]吴凡.省级党报头版报道风格研究[D].暨南大学, 2005.

南方日报 第9篇

1 常见应用的种类

南方果树在南方地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按景观用途可分为①行道树类:芒果、扁桃、树菠萝等。②庭院、公园绿化植物类:人心果、荔枝、龙眼、石榴、枇杷、无花果等。③亲水植物类:蒲桃、洋蒲桃、椰子等。④攀爬植物类:葡萄、西番莲等。

2 观赏价值

南方果树在南方地区也属于乡土树种, 根据其适应能力强、抗污染、耐修剪、易繁殖、易管理、生长快等特点, 构成了园林景观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南宁行道树“果树上街”这一独特景观享誉全国, 如华西路的芒果树、新华路的木菠萝等果街[2]。这些果树主要生长良好、树冠易成型, 栽种后不久就可以达到“绿叶成荫”的效果。在庭院、公园绿化中, 南方果树的花色与叶色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月季石榴到了4~7月份都会绽放出朵朵朱红色葫芦状的小花, 成片的石榴花能使人赏心悦目。而银杏到了秋季, 满树叶片金黄色, 烘托出浓厚的深秋意境。在滨海的地方肯定少不了椰子树, 整片的椰林营造出了热带风情的景观。葡萄树是园林花架上常用的藤本植物, 到了果实成熟的季节, 浓密的叶间若隐若现着几串紫红色的果实, 实在让人流连忘返。还有“古荔枝”树作为园林孤植树, 也是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凸显出南方特色的园林景观。

3 生态价值

许多南方果树树种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对象, 和其他非果树类绿化树种一样也是环境绿化的良好材料, 能有效地起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一些果树开花的时期, 会招来一些访花昆虫, 如蜜蜂、蝴蝶等;而到结果的时期, 也会吸引大量以植物果实为食的鸟类和小型动物。例如无花果成熟的时候, 就吸引许多相思鸟来觅食, 鸟儿悦耳的叫声, 成为了“自然的音律”;荔枝、龙眼等果实成熟时, 到了晚上就成为“果蝠”的美味大餐;最后, 果树上的果实瓜熟蒂落, 成为地下的蚯蚓的丰富食物。而蚯蚓与鸟类的粪便就是果树优质的肥料。所以, 果树的存在对生态食物链的构建起着一定的作用。这种人工建成的生态群落, 通过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协调与发展, 最终形成平衡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

4 南方果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4.1 道路绿化中的应用

作为行道树通常选择一些树干通直、树形优美、分枝点高、耐修剪等特性的树种。适宜作为行道树的南方果树有芒果、扁桃、木菠萝等。在南宁市扁桃作为行道树随处可见;广州市也有许多道路采用芒果作为行道树。不过, 采用果树作为行道树, 也有担忧的地方。由于个别市民缺乏修养, 爬树摘果, 不但影响了市容市貌, 甚至有可能酿成意外事故。因此, 设计者采用果树作为行道树时, 也需要考虑好同一种果树选择适宜的品种去栽种和之后的养护管理等工作。如芒果作行道树, 常采用结实率低的红花芒或白花芒品种;到果树的开花期, 最好喷洒落花剂来控制好果树的结果率等。

4.2 庭院、公园绿化中的应用

在庭院栽植果树要与园林造景相结合, 特别树种的选择要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遵循“因景制宜”的思想;结合当地条件与果树的特点, 营造富有特色的景观, 使果树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景观效果。桃红柳绿是植物搭配的经典, 可以收到“落花有情”的寓意[3]。南方的果树还可以群植, 片植成林, 形成“桃林”、“桑园”、“葡萄园”等, 再配置草坪和花卉创造出优美的田园风景, 游人可以边赏边玩, 别有一番雅趣。

4.3 南方果树作为盆景的应用

果树盆景就是把果树栽植在盆内, 使其开花、甚至结果的一种栽培方式。而南方果树盆景可以继承和发扬南方“岭南派”盆景的造型艺术, 经过精心雕琢, 形成既可观叶、观花, 又可观果的艺术品。常用的南方果树品种有荔枝、番石榴、葡萄、佛手等。

4.4 观光果园的应用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追求新的旅游方式, 使得观光果园应运而生。观光果园是集果品生产、科普示范、度假休闲、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果园。南方果树品种的多样性为观光果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从而推动南方观光果园产业的发展。

5 总结

南方具有丰富的果树资源, 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兼顾游人的爱好与游憩需求, 合理选择适合园林栽培观赏的果树种类进行艺术规划和设计, 不仅丰富了园林植物的品种, 还提供市民认识南方果树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房英, 吴少华.南方果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7 (1) :49-54.

[2]林秀莲, 赖钟雄.热带亚热带果树在园林中的应用[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6 (4) :279-280.

南方日报 第10篇

一.西方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是一个笼统含混的概念。从历史角度看, 它包括古希腊罗马的幸福主义价值体系、中世纪以上帝为轴心的价值体系、近代以个体为轴心的价值体系和当代以个性自由发展和整体和谐有序指向的价值体系。从横向看, 它指西欧、美国及继承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所信奉的价值观。从纵向看, 它指思想家主张的、社会倡导的和人们实际奉行的所有价值观。西方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基点, 个人幸福为目标, 个人奋斗为实现途径, 正义为制约规范的价值观体系。自由、平等、幸福、正义、责任是其基本价值范畴。

二.美国个人主义思想

1. 个人主义内容

个人主义是西方核心价值观之一, 源于欧洲人对法国大革命及其启蒙运动思想的普遍反应。个人主义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 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 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其他任何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的外在因素。同时, 个人主义又是一种价值体系, 一种人性理论, 甚至是某种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一种态度和倾向.

2.个人主义在美国

个人主义在美国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 概念侧重点也随着美国社会发展而变化, 但核心内容始终不变, 即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任何人不得干涉和操纵。美国个人主义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个人与社会的亲合期、个人主义滥觞期 (个人主义充分发展。个人与社会矛盾初现) 、个人与社会矛盾激化期、个人与社会发展相对平衡期 (美国为了维持社会整体发展与稳定, 抑制个人主义, 基本维持了资本主义秩序稳定) 以及个人与社会进一步调整期。自20世纪80年代, 新保守主义使美国经济增长加快, 通货膨胀率下降, 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运年递减, 甚至储蓄盈余。这一进步是通过打压中下层民众个人主义的享乐主义倾向实现的。由此, 个人主义与社会发展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之中。

三.从南方小鸡看美国个人主义表现形式

1.个人选择

南方小鸡的辉煌成绩, 是其坚持自己选择, 坚持自我得来的。

艾米丽·罗宾逊、玛蒂·马圭尔和娜塔丽·麦恩斯都是本着对音乐的热爱, 选择加入乐队的。她们都受家庭音乐氛围的熏陶, 自幼爱上音乐, 在各种演出中锻炼自己。三个德州姑娘, 没有选择常人走的道路, 而是坚定地走上音乐之路, 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2. 个人奋斗与成功意识

南方小鸡的辉煌成绩也离不开其个人奋斗的精神和与生俱来的成功意识。

南方小鸡的演出时刻表, 数年之前就已拟定。从街角, 租用的小型演出场地, 到烧烤城和俱乐部舞台, 再到当地的护理院, 杂货店配料部, 甚至葬礼, 都留下了她们的身影。十年的经历虽辛酸但也使得第一张专辑Thanks Havens for Dale Evans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之后, 南方小鸡更加用功。第二张专辑Fly, 她们除了演唱, 还参与词曲创作, 乐器配置, 效果制作, 封套设计, 几乎包揽所有制作过程。正如娜塔莉所说:“唱片折射出我们的奋斗过程。”

3. 个人自由、权利平等

作为公众人物, 南方小鸡没有为了挽留歌迷而做违反自己意愿的事, 这使得其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美军出兵伊拉克前十天, 英国伦敦牧人布什帝国剧场, 正在演出的娜塔丽是反战派, 为了消除欧洲认为美国人都支持战争的误解, 她在演出间隙时说:"Just so you know, we are ashamed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from Texas."这在被9.11情绪严重影响的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尤其是乡村音乐大本营——保守的中西部地区。大量电台和听众开始抵制她们的歌曲。有人还组织反南方小鸡联盟, 销毁其专辑。娜塔莉收到了死亡威胁信。

对外界反应, 南方小鸡并不服气。娜塔莉指出, 她们愤懑不平不是因为布什的政治立场, 而是她们受到不公正待遇, 她们热爱祖国, 支持美国军人, 但作为公民, 她们有言论自由。由于其反对伊拉克战争, 不满布什的政策, 在2004年积极参与民主党候选人约翰·克里竞选美国总统。

第49届格莱美的奖颁盛典, 美国著名乡村音乐组合南方小鸡在她们所获提名的五个奖项中 (年度最佳唱片、年度最佳专辑、年度最佳单曲、最佳乡村乐队和最佳乡村专辑) 全部胜出, 成为最大赢家。这是对南方小鸡的音乐和追求自由平等、崇尚个人奋斗和成功的精神的鼓励, 更是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

四.结论

作为西方价值观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利益。美国的个人主义鼓舞了自我奋斗的人生态度, 张扬了人性, 促进了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 增强了自尊、自爱、自助、自强、自信以及大胆创新的信念。个人主义给美国带来了繁荣和进步、勃勃生机, 这是它积极的一面。但是, 个人主义可能导致自私自利、自由散漫、唯我独尊和无政府主义, 导致人与人之间疏远隔离, 缺乏融洽和心理沟通, 以及过分强调个人主义而产生利己主义, 甚至于无视法律的负面影响。

因此, 对于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看待。要学习和借鉴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中平等、自由、民主及尊重个人合法权利等合理因素, 避免盲目崇拜。随着中美文化发展, 对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应放在该国的文化背景中加以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

摘要:本文浅析了西方价值观及个人主义, 并以美国著名乡村音乐组合南小鸡为例, 阐释了美国个人主义的几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西方价值观,个人主义,南方小鸡,体现

参考文献

[1].H.皮埃尔.1 8世纪的思想对法国革命的影响[J].思想史学刊, 1949, (10) .

[2].[美]亨利.康马杰.美国精神[M].南术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张涛.美国战后“和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03-106.

在南方渍酸菜 第11篇

后来我因为做生意的缘故也从东北来到广州,一晃已经有八年了。开始的时候我也想吃酸菜,可是在这里没有吃酸菜的习惯啊。后来我想自己渍酸菜,做了几年都失败了,因为这里的气温偏高,白菜总会腐烂。

后来住的年头多了,我逐渐对这里的天气有了认识,每年广州到了十二月初,气温就会逐渐下降,只是保持在零上十几度到零上七八度,这个时候,就是我动手渍酸菜的最好时机。我先把白菜晒上几天太阳,然后找来塑料桶——因为南方这里买不到北方渍酸菜的大缸,在桶里码好一层白菜后撒上一些盐,然后再码下一层。以此类推,把一桶码满后上面盖上一层白菜叶子,再找个大小合适的石头压上。过了一天后,等到桶里的白菜下沉了,再往里面添加冷水,加到略有溢出即可。这样到了春节前后,酸菜就能食用了。我这样渍的酸菜味道正宗,绝对不比家乡的酸菜差。

临近春节时,我把渍好的酸菜打包,分送给小区里的几家东北老乡。他们看到酸菜都喜出望外,这比送什么礼物都好啊。我临走还不忘嘱咐人家,吃不了的酸菜切成细丝,团成一个个小团,用塑料袋装好,然后放在冰箱里冷冻。这样,一年四季就都可以吃到家乡味的酸菜了。

责任编辑/刘洋

南方日报 第12篇

一、研究方法与类目建构

(一) 研究方法

框架分析 (Framing Analysis) 是基于框架理论 (Framing Theory) 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传播学者广泛重视, 近年来国内学者常用于比较研究国内外媒体在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构架的差异性。

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 框架一件事, 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 在报道中特别处理, 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 及处理方式的建议[1]。吉特林 (Gitlin) 把框架定义为持续不断的选择、强调和排除, 框架能够使新闻记者迅速而常规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并将其包装进新闻报道里, 从而把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受众[2]。就报纸而言, 报纸要表达其观点除了通过文字表现之外, 还可以通过主题设置、关键词和基调、新闻来源、照片或图表的使用等要素来表现。这些要素是微观而具体的, 但又往往是媒体宏观、固有的认知取向、思想倾向的放映, 具有一定的常规性。因此, 分析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的架构方式有助于我们细微观察隐藏在新闻事实背后的本质属性[3]。那么对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逝世, 各国媒体有何反映, 对朝核问题的发展与解决有何直接的影响, 新闻构架是否受外交政策、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采用框架分析法有利于本文客观、理性地梳理与分析这些问题。

故对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 对《人民日报》和韩国《中央日报》的新闻报道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二) 类目建构

1. 样本分析:选取《人民日报》和韩国《中央日报》为研究样本。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 是中国第一大报, 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报纸能够及时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中央精神和中国政府最新政策与决定[4]。《中央日报》是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 是韩国较全面、值得信赖的新闻载体之一, 同时也是平面媒体的创新者。该报也是韩国人较爱读的报纸, 以其可靠、深入的新闻报道吸引了韩国高级知识分子和高收入读者的关注[5]。选择这两家报纸, 能够代表在中国和韩国对金正日逝世及后续报道的主流声音。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 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有利于分析比较。

2. 样本分析的要素:主题设置;关键词和基调;新闻来源;照片或图表的使用;评论。

3. 研究时段:本文的研究时段分为两个时段:一是朝鲜的全国哀悼期 (2011年12月17日到2011年12月29日) , 二是2011年12月30日至2011年1月5日, 哀悼期之后的一个星期。《人民日报》在此时段对此事件的新闻报道约有30篇, 《中央日报》约有106篇。本文从主题设置、关键词和基调、新闻来源、照片或图表的使用、评论五个方面分析《人民日报》和《中央日报》的新闻构架。

二、研究发现

(一) 《人民日报》与《中央日报》主题比较

比较两家报纸对金正日逝世报道主题可以看出, 双方的关注点完全不同。《人民日报》报道集中于中国国家领导人吊唁金正日的信息, 以及强调中朝深厚友谊的新闻报道。文章体裁多是消息体裁, 只有一篇通讯报道《中朝友谊的象征》。

从整体上看, 《人民日报》对金正日逝世并没有做专题报道, 而是做常规性报道。

而《中央日报》视金正日的领导为独裁者的专制统治, 以及质疑新上任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执政能力, 重点报道了韩国国内对金正日逝世的反应和影响,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韩国在面对金正日逝世的立场与观点。

两家报纸在报道金正日———这位在世界政治舞台上颇具争议的人物逝世的新闻报道时, 报道主题截然相反。

《人民日报》主题分布

《中央日报》主题分布

对于朝鲜金正日的逝世, 中国政府的立场与态度是:对金正日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面对两国未来发展, 要传承传统友谊, 开辟崭新篇章。而韩国政府对金正日逝世的态度谨慎, 只是表示向朝鲜居民表示慰问, 将“朝鲜政权与居民分开对待”, 期待朝鲜尽早恢复稳定, 韩朝为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努力。中韩两国政府在对金正日逝世立场与态度上截然不同。而这两家媒体在报道金正日逝世的新闻框架上是与中韩两国政府的立场趋于一致的。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两国媒体的报道出发点还是出于两国与朝鲜的国家关系, 明显表现出了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国家外交政策的导向性。

(二) 《人民日报》与《中央日报》报道基调与关键词比较

“构架是通过使用或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 通过某些事实和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6]媒体在新闻报道要表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往往通过一些关键词和形容词的使用, 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我们通过分析新闻报道关键词的使用情况, 可以看出媒体的新闻构架, 从而可以看出媒体所要表达的真正涵义。

1.《人民日报》关于金正日逝世报道基调与关键词

(1) 报道中国国家领导人吊唁朝鲜金正日逝世的基调与关键词

《人民日报》用“谨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向全体朝鲜人民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和最诚挚的慰问”、“中国人民将永远与朝鲜人民站在一起”、“中朝两国的传统友谊”、“为维护朝鲜半岛和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等官方话语报道中国国家领导人吊唁金正日逝世。

在中共中央唁电中, 《人民日报》也明确使用了“社会主义”这一措辞, 为“朝鲜式社会主义”, 凸显了与资本主义的差异。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 《人民日报》的立场、态度与政府的立场是一致的, 对金正日逝世的态度表现出了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

(2) 报道朝鲜国内对金正日逝世基调和关键词

《人民日报》从朝鲜人民、朝鲜领导人以及朝鲜各界人士等多角度报道朝鲜国内吊唁金正日逝世, 多用“沉痛哀悼”、“化悲痛为力量, 战胜困难”、“永不磨灭的革命业绩”、“绝对支持和信赖”、“以生命捍卫以金正恩为首的党中央委员会”、“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战斗任务、总攻击战”。

(3) 报道联合国对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基调和关键词

《人民日报》主要引用潘基文、联大主席纳赛尔的直接引语, 主要基调为“表示慰问, 并重申将继续致力于朝鲜半岛和平与安全”, “表示哀悼, 默哀”。

2. 韩国《中央日报》报道基调与关键词

(1) 报道韩国政府对待金正日逝世基调与关键词

对金正日的突然死亡感到震惊 (shock) , 攻其不备 (blindsided) , 采取观望 (keep a close watch) 的态度, 密切关注朝鲜未来的外交政策, 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但对金正恩所执政的朝鲜能否建设成为强盛富裕的国家表示质疑。

(2) 报道韩国民众对待金正日逝世基调与关键词

报道韩国民众对待金正日的死亡感到震惊, 却持有不同的态度, 但整体是比1994年金日成的逝世要冷静 (calm) 许多。有的民众希望金的死能够为南北朝鲜带来统一, 有的民众担心带来战争, 有的民众将金正日称之为“臭名昭著而又冷血的金正日该死” (The notorious cold-blooded leader deserved death) 。

(3) 报道朝鲜民众对待金正日逝世基调与关键词

用极度痛苦来形容朝鲜民众的精神状态, 多用图片表现。

(4) 报道金正日基调与关键词

《中央日报》对金正日的评价持否定态度, 总体评价是“独裁者, 专制者” (dictator) , 推行以“军事优先”的强国政策, 使得朝鲜现在成为“贱民核大国” (untouchable nuclear pow er) , 导致的后果让朝鲜经济崩溃并使他的民众挨饿贫穷, 对其评价为“金正日所遗留下的是残忍与压迫, 他的独裁使得朝鲜成为全世界最残暴国家之一, 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没有言论自由, 没有结社的自由, 更没有检举的自由。”

(5) 报道朝鲜新任领导人金正恩基调与关键词

《中央日报》对金正恩的评价是:年轻, 无经验;对金正恩的执政能力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 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 能否建立自己的权威政权是最大的问题, 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掌控朝鲜最高决策机构———国防委员会。

由于双方报道的主题完全不同, 那么意味着报道的基调与关键词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对金正日的政治评价。《人民日报》称之为“伟大领导者”, “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 是高度地赞扬金正日, 功大于过。对于金正日的“军事优先”的军事外交政策和坚持朝鲜核武化都未提及, 均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评价金正日个人政绩。而《中央日报》则完全是批判的口吻评价金正日, 一律用“dictator、tyrant (独裁者) ”来形容, 在2011年12月20日第五版专版题为“A tyrant who was predictably unpredictable (一位曾经喜怒无常的暴君) ”, 完全否定金正日的执政。

二是对朝鲜新任领导人金正恩的评价。《人民日报》是转引中国政府官方消息, 祝贺金正恩当选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 “相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朝传统友好合作关系一定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中央日报》则多次表示对金正恩的执政能力表示怀疑。2011年12月20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Can the center had around Kim Jong-un? (朝鲜能否围绕以金正恩为中心呢?) ”大大的问号对金正恩能够掌控局势表示深度怀疑。

(三) 《人民日报》与《中央日报》新闻来源比较

《人民日报》新闻来源

《人民日报》主要还是采取了官方消息, 传达中国政府的立场, 但是缺少中国民众的看法。

《中央日报》新闻来源

《中央日报》的新闻来源比较丰富, 比中国官方媒体关注要多, 可见金正日的逝世对韩国的影响至深。该报与《人民日报》不同的是, 它采访了韩国国内的民众, 采用直接引语, 报道了韩国民众对金的死持有不同的看法。引用知识分子的观点和官方的消息, 表现出了该报的立场:期待和平, 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对朝鲜的发展持观望态度, 随时准备任何突发不利的情况发生。

(四) 《人民日报》与《中央日报》新闻图片比较

《人民日报》图片使用情况

《中央日报》图片和图表使用情况

《人民日报》所采用的图片十分有限, 只有五张图片, 主要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吊唁的图片, 显示出“沉痛悼念”, 另外就是朝鲜人民参加金正日追悼会的情景。对金正日、金正恩均无图片显示。而《中央日报》采用了70张图片, 其中包含8张图表。对金正日图片的使用均以“独裁者”标明, 而选取金正恩图片的标准则是凸显金正恩的年轻和稚嫩, 还有对朝鲜人民的关注选取的是万分悲痛, 下跪痛哭的照片, 还有金的死对韩国经济的影响。因此在图片使用的情况上看, 《中央日报》是多角度呈现金正日逝世后的韩国、朝鲜的情况, 由此体现出韩国、中国、朝鲜三方关系中, 韩国对朝鲜现在、未来的状况的高度关注, 随时准备各种突发可能性。

(五) 《人民日报》与《中央日报》评论比较

在研究时段中, 《人民日报》无评论, 以消息体裁为主, 对有关金正日逝世的新闻报道是按照常规性报道, 以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口吻表示慰问与哀悼, 与官方的观点与立场保持一致。

而《中央日报》评论总计42篇之多, 设置了“金正日之后 (After Kim-II) ”专版, 请韩国国内学者、以及日本、美国、加拿大、中国的有关教授、记者、华侨等人士撰写评论, 阐述对金正日个人评价以及对金正日死后朝鲜未来的发展, 韩国应做何反应, 做了全方面地探讨。如2011年12月20日第八版评论《勿被“四大力量”鲁莽干涉》 (No rash intervention by“big four”) , 强调保持朝鲜半岛和平, 积极发挥四大国的力量, 尤其是中国、美国的力量支持。在2011年12月20日第九版的“观点” (Opinion&Perspective) 栏目中, 德国一位人权研究的博士教授发表了《有责任保护朝鲜免于饥荒之死》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in the North death to starvation) 一文, 谈到了朝鲜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压力, 处于贫穷状态, 文中更提到了朝鲜“糟糕”的人权问题。在2011年12月21日第八版、第九版分别发表了评论文章《引领朝鲜改革》 (leading North toward reform) 、《需要深谋远虑》 (A need for prudence) 、《在暴风眼之中》 (In the eye of the storm) 、《金正日让世界成为惊恐之地》 (Kim makes world a scary place) , 主要表达了韩国政府应时刻准备面对所有突发状况, 猜测朝鲜会袭击韩国, 以转移其政治问题;评价金正日的统治为独裁统治, 质疑金正恩的执政能力, 担心朝鲜半岛的安全与稳定。此外, 评论版块还是加设了《他者声音》 (Other view s) 栏目, 报道了日本《朝日新闻》、《产经新闻社》、美联社、中国《中国日报》对金正日逝世的观点与态度。

《中央日报》评论文章的主题和判断基调都与新闻报道相呼应, 完全一致, 和《人民日报》无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结论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人民日报》和《中央日报》金正日逝世报道的新闻构架, 可以看出两家报纸的新闻构架往往在各自政府立场利益下定义框架。

朝鲜金正日逝世的消息一出, 能够立即成为中韩两国政府、媒体报道关注的重点, 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朝鲜半岛局势是否稳定直接关系着中国和韩国的国家利益。对中国来说, 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的角度去分析, 朝鲜半岛都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就地理位置而言, “朝鲜半岛是北太平洋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 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朝鲜是中国东部的邻国之一, 是中国东北的天然屏障和战略缓冲地带, 是中国重要的战略要地[7]。而朝核危机能否和平解决对中国与美国、与东北亚地区国家关系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中国对朝核问题的解决都应积极介入, 在朝鲜半岛局势的未来发展过程中, 中国都应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占据主动的地位, 也借朝核问题的解决制约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行动, 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 牵制美国“西扩”的战略部署。因此中国政府在对待金正日逝世的态度上, 强调中朝的传统友谊, 开辟外交新篇章。

《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在对待金正日个人的评价和朝鲜目前所处的状况时, 对其报道的基调都反映了政府的立场, 高度评价了金正日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对朝鲜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采取的是常规性报道。

在朝核问题上, 韩国与中国政府都希望在六方会谈框架下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但是由于朝韩两国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 长期处在对峙的状态。朝核危机每次爆发都直接威胁着韩国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因此韩国政府在面对朝鲜金正日逝世的态度上表现得相当谨慎, 又加上韩国总统大选在即, 李明博更要权衡国内各方立场, 谨慎处理当前与朝鲜的关系。韩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保持随时联系的同时, 对朝鲜半岛未来的发展持观望的态度, 全国保持警戒的状态面对任何突发状况, 这与中国政府对待金正日逝世的态度上表现出很大不同。

《中央日报》作为韩国最大的报纸之一, 深受国内知识分子、读者喜爱, 该报从得知金正日逝世消息后, 对金正日逝世后的朝鲜现况一直是该报关注的重点。在研究时段中统计, 新闻报道共有64篇之多, 还约有42篇的主题评论, 涉及朝鲜各方面的问题以及韩国如何应对此次危机, 献计献策, 为韩国在朝鲜问题上能够更加积极主动营造舆论。该报对此事件做了深度报道、专题报道, 新闻报道的基调是与韩国政府的立场保持基本一致, 对金正日持否定的态度, 质疑新任领导人金正恩的执政能力, 直言不讳地批判金正日领导的朝鲜是专制统治的国家, 完全是从资本主义国家的角度对其进行新闻架构。

由此可知, 《人民日报》与中国政府的态度保持一致, 都是以支持、认可的新闻框架报道此事件, 而韩国《中央日报》与韩国政府态度基本保持一致, 以否定、怀疑的新闻框架报道, 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两国的国家利益不同, 也就导致两国对待朝鲜的外交政策也有本质的不同。

可见, 国家利益是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是国家对外行动行为的最基本动因[8]。而政府根据本国的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政策。一国的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深受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影响, 都不同程度地遵循本国的外交政策的导向, 为本国的外交政策服务。因此在面对同一国际事件, 各国的媒体都会根据本国的外交政策导向予以报道。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所揭示的那样, 在阶级社会里, 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与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密切相连的基本属性, 必然反映掌握它们的利益集团及国家机器的政治利益。任何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与控制机制相联系, 不受控制的传播者实际上是没有的[9]。

综上所述, 一国的国家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 往往是要受到国家利益、外交政策, 这种可预知的方式的影响, 影响到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报道角度、内容和主题的选择, 从而最终决定了两国媒体的新闻构架[10]。具体而言, 外交政策是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的方向标, 而政府制定的外交政策最大程度上都要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国家利益是决定政府制定外交政策、媒体新闻构架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框架理论[EB/OL]. (2012-01-02)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3721.htm.

[2]Pan, Z.&Kosicki, G.M.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New Discourse[J]//王玲宁.国内新闻框架研究现状述评.中州学刊, 2009 (6) :254.

[3]金苗, 熊永新.美国25家日报要闻版伊拉克战争报道新闻构架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3 (3) :71.

[4]百度百科.人民日报[EB/OL] (.2012-05-24) .http://baike.baidu.com/view/38274.htm.

[5]百度百科.中央日报[EB/OL] (.2011-05-24) .http://baike.baidu.com/view/6068301.htm.

[6]Entman, R.M.Framing: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paradigm[J]//李希光, BradThompson, 于家娣, 包丽敏.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 2000 (1) :18.

[7][8]陈丽芬.浅析朝核问题中的中国国家利益[J].知识经济, 2010 (2) :162.

[9]刘继南, 周积华, 段鹏等.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38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南方日报】相关文章:

南方日报编辑考核办法06-16

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10-13

《佛山日报》05-15

上海日报05-25

西藏日报06-25

《红河日报》06-26

《衢州日报》07-04

《世界日报》08-03

泰州日报范文05-20

《人民日报》改版07-12

上一篇:策略有效性下一篇:21世纪智能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