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一体化训练

2024-06-30

读写一体化训练(精选12篇)

读写一体化训练 第1篇

一、以“文”为本促写作

1.使用好精品文本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既有传统的典范之作, 又有优秀的当代美文。 这些佳作中, 无论是作者的写作技巧, 还是表现主题的材料选择都是指导学生写作的精品。 对于这些篇章, 既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写作技能。 所以,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的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好“读”, 在指导学生层层深入的阅读中, 使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然融入老师的讲解中, 让其学会写作基本知识和技能, 然后应用到写作中, 从而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在写作中巩固技巧运用。 如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 教给学生采用“凭借快速浏览阅读法, 抓住文章主要问题, 进行大略学习的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冯骥才先生是怎样对待鸟儿的”及“鸟儿又有什么样的反应”两部分内容, 通过对比阅读、师生对话阅读、情境教学等方法,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领悟人与鸟之间由于彼此“信赖”才“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旨。

2.打造立体认知结构

一篇文章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写作手法、创作意境等构成了文本独有的“立体”之美, 如何指导学生深入这种“立体”的认知结构, 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指导。 笔者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指导学生精读文本内容的同时, 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总—分—总”的篇章结构, 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对比状物的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等。 学生理解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按一定顺序展开丰富想象, 表达自己真挚的思想感情。 这样, 学生形成立体的认知结构, 于是, 我布置与所学课文体裁相似的习作——《家乡的山》,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如“总—分—总”结构、对比手法、排比句和比喻句的修辞手法等, 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二、读写一体同提升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语文教学中把读和写紧密联系起来, 抓好读写一体化训练,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写作中拓展、在读写结合中触类旁通。

1.补白策略

语文教材中, 有的课文没有直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部分正如绘画中的“留白”。 教学中, 教师若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咀嚼文句, 领略文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想象、思考诠释“补白”, 既能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体验更深刻, 又能使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文本思想产生共鸣。

如《顶碗少年》一文后面有这样一段话:“他镇静下来, 手捧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细节,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顶碗少年由“不知所措”到“镇静下来”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请你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写出他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通过这样的练笔实现文本“留白”处对阅读者的召唤,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并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训练。 这种“补白式”练笔活动是在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 当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有了表达冲动时, 往往是训练写作能力的最佳时机。

2.续写策略

一个人的想象力常被看做其能力发展空间的体现, 续写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写作训练方法自然离不开想象力。 续写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 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一般来说, 续写前必须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文主要内容, 再展开合理想象, 从而使续写与原文的思想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一致性, 体现内容的逻辑联系和思想表达的合乎情理。

如学生阅读了《凡卡》这篇文章后觉得意犹未尽, 这时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大胆想象, 如果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将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进行新奇大胆的畅想。 于是, 我设计了这样的续写任务: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 但梦总是要醒的, 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请你发挥想象, 续写接下来的故事好吗? 这样续写旨在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打开他们的想象空间。 语文老师应在教学中抓住这些读与写同步训练的机会, 达到读中练笔、以读促写的目的。

3.仿写策略

通过仿写特定篇章宜于提高学生布局谋篇能力。 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 如《我爱绿叶》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 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引出“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 点出我爱绿叶的感情之深。 接着用“我爱绿叶, 因为……”的句式分别说明我爱绿叶的原因。 最后与课文开头照应, 表达作者的愿望。 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仿写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哪种仿写, 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 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读写一体化训练 第2篇

作文题目--人与人之间

例文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坐车,坐车呀,机动灵活小客车,车费便宜。”

“的士轿车,不多收您一分钱。”

“住店,住店了。客家旅店,宽敞明亮,屋内彩电,宿费低廉。”

车站检票口前挤满了上车下车的旅客和接送站的人,夹杂着出租车司机、旅社招揽生意的叫喊声。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在人流分散的路口,站着一位背包裹的老妇。她望着横竖交叉、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犹豫着。

“大娘,您……”我迎上了去。

“俺到百草路”

“俺也到百草路。”

百草路,好熟啊。我上小学时写的那篇《百草路上的微笑》还获得了优秀作文奖呢。

写我冒雨送一位去百草路探亲的阿姨.。当时费尽周折,找到了她的亲人时,阿姨感激地拉着我的手,笑着说:“谢谢你,小朋友……”并把那又甜又脆的白京梨塞到我的手里。

嘿,真巧,二十年后,又碰上了一位去百草路的老人。

老人用那浑浊的目光打量着我,本已伛偻的身子,被包裹压得更弯了。

“大娘,去百草路。来,我 帮您扛。”

“您帮我……”老人脸上那刀刻般的皱纹聚得更深了。

“大娘,我年轻,有的是劲!”说着,我伸手去接她背上的包裹。

不料,她却紧张地用干枯僵硬的双手拉着包裹不放,低声说:“小伙子,大娘没多少脚钱呀……”

“脚钱?”我迷惑着,提高了声音,“大娘,我不是脚夫,我送站路过里……”

“啊、啊……”老人含糊地说了句什么。

僵持的片刻,我毅然地替老人背起了包裹,抬脚向前走去。她默默地跟在后面,不知什么时候,竟悄悄扯住了我的衣角。

我的心陡然地颤抖起来,像谁用针刺了一般。我,我该向她说些什么呢?一种无名的悲哀和委屈涌向心头,我真想哭……

“大娘,您,您看这个……”

我慢慢地掏出了工作证,递给她。

“小伙子,你,你别介意。大娘怕跟不上你……”她松开了扯着的衣角,也没有去接工作证。

重,好重阿。这才 十几公斤的包裹竟压得我难以透过气来。

“小伙子,你歇一会儿吧。”

我摇着头。

……

“啊,到了。小伙子 ,快进屋歇歇吧。”

“不,不了。”

“小伙子,你……”老人嗫嚅着 ,眼里透出一丝歉意,慌乱地打开包裹。

“快,快尝尝大娘家乡的京白梨。”说着她笑了,笑得有些苦涩。

阿,京白梨,又是京白梨。

我呆呆地拿着她塞到我手中的京白梨。忽然发现她那布满皱纹的眼角,闪动颗浑浊的泪球……

1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2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充分利用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小说中写了 “我“与大娘的哪几次对话?其主题各是什么?

4小说一开始的`环境描写什么作用?

5文章中有一段文字写的是二十年前的事情,这段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6下面语句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A嘿,真巧,二十年后,又碰上了一位去百草路的老人。

B她默默地跟在后面,不知什么时候,竟悄悄扯住了我的衣角。

7小说中“我”感觉到的那种“无名的”悲哀和委屈是什么?你也有过这种感受吗?

8小说为什么要以“京白梨”为题?换成“再走百草路”或其他题目不行吗?

(1我是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人。2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少了,主动助人反遭怀疑。3略4既为人物出场作铺垫,又与我默默助人形成鲜明的对照。5不能去掉,正是这段文字的存在,才说明我的行为是二十年如一日的,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6我以助人为乐的心理;老大娘对我不太放心。7指的是由于自己的好心好意和义举被误解而引起的失望、悲观、痛苦等心理。8作者之所以以京白梨为题,一是它肥能够连接起二十年间的事情,二是它暗含着背起来很重,但品味起来又甜又脆的象征意义。)

作文题:

读写一体化训练 第3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读写训练;一体化

学生读写水平低下的状况直接导致他们在考试中失分过多,英语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以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7 的阅读文章Different weather makes people feel different为例,谈读写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谈论天气对人产生影响的话题

设计思路:由于本文有着清晰的“总—分—总”(introduction-body-conclusion)结构,在general reading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框架结构(outline);在detailed-reading部分由浅入深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细节信息;在post-reading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我所设计的话题“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来减少炎热天气在期末考试前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让学生学会解决真实问题。讨论结束后,指导学生仿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讨论的内容写一篇题为“Beat the Summer Heat”的短文。

教学步骤:

1.Lead-in导入环节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的开始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就是自扮不同的表情,让学生用一个英语形容词来描述我的表情。学生在欢笑声中给出了happy,excited,sad,surprised 等词汇。接着让学生观看两个flash动画,并回答所观察到其中的天气及人物的心情。这个环节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导入了文章的阅读。

2.Pre-reading读前环节

根据标题及之前的视频,给出与标题同义的句子,The weather can influence people’s feelings.让学生猜测其中influence的含义,培养猜测词义能力的同时,帮助扫除阅读中词汇障碍。接着抛出问题“Does the weather only influence people’s feelings?What else can the weather have an influence on people?”(天气只影响人的情绪吗?它还会对人的哪些方面造成影响?)引起学生思考并自然过渡到while-reading阅读环节。

3.While-reading读中环节

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環节我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因为要进行小组间的得分竞赛,学生带着问题立刻投入阅读中。在发现“天气主要影响人的健康、智力和情绪三方面”的同时,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理清文章的“总—分—总”(introduction—body—conclusion)结构,为后面的仿写做了充分的铺垫;接着学生根据老师指导的查读方式完成了一些事实细节及分析推理类型的选择和是非判断题;教师在检查学生反馈的同时对所涉及的重要词句进行了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

4.Post-reading读后环节

在学生对文章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话题“How to reduce the hot weather’s bad influence?”让学生分组讨论,给出一些减少炎热天气不良影响的建议(以祈使句呈现)。由于对讨论的结果要在数量和合理度方面进行组间评比,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而且思维异常活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非常多。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将课文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引发其联想,促成其迁移,学生自然而然地会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处理和表达日常生活实际问题。

5.Extension拓展环节

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以Beat the summer heat为题,仿写一篇有着同样introduction—body—conclusion结构的短文。因为学生是高一年级,尚处于书面表达能力较弱的阶段,为了降低写作难度并鼓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本节课的写作训练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即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班级分为若干小组,再把这篇短文的写作分成若干小任务。在学生上交他们的习作之后,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现场展示并批改。批改时,先确定框架结构是否合理,再关注词句语法的使用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对写作的总体构思、单词拼写及语法结构等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也利于错误的改进。小组写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文质量较高,学生受到表扬和鼓励,对写作充满信心。

二、读写一体化合作训练的英语课堂取得的成绩

事实证明,这次读写一体化合作训练的英语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收获,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读写聚合”让写作变得有据可依

传统的英语读写教学往往是读的多,写的少,为了读而读,为了写而写,学生读时了解到的篇章结构和词句等语言点得不到强化,写作也屡有“无从下手”的苦恼。事实上,语言习得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学生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有据可依”。“读写”中“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这种把阅读与写作两个板块聚合起来,先研究语篇结构,捕捉好的语言表达,再以读仿写,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顺利地习得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集中生智”突破了课堂的重难点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解决难题的金钥匙。本节课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想出了丰富的“减少炎热天气对我们造成不良影响”的办法;在合作写作阶段,为每组任命一位组长,再由组长给各组员安排诸如构思框架、写主题句、遣词造句以及审稿等不同的任务,教师只在学生求助的时候稍作指导。合作竞争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组织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强化,同时他们克服了以往对英语读写的畏难情绪,增强了英语学习的信心。要特别说明的是,亲历合作写作全过程的学生,对英语写作有了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今天的合作是为今后的独立习作所做的准备。

3.“师导生学”实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

这节读写课上,我作为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主持人或是导演,我的任务是让学生都能动起来,去积极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本节课的阅读环节,我通过“天气只影响人的情绪吗?它还影响人的哪些方面?怎样影响?”等一系列设问逐步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框架结构,然后提醒他们记住这个重要的结构以应用在今后的写作上;在读后的开放式讨论阶段,把“如何减少炎热天气对人的不良影响?”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给出灵活多样的答案;在合作写作阶段,为每组任命一位组长,再由组长给各组员安排诸如构思框架、写主题句、遣词造句以及审稿等不同的任务,教师只在学生求助的时候稍作指导。处在被激活主动状态下的学生,做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比以往更高质量、更具创造性地完成了课堂任务。

当然,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提高并不能一蹴而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大读写训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相信中职学校单招读写教学一定会是一片希望的天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读写一体化训练 第4篇

不管是英语学习还是英语考试, 教师们都有一个共识:“得阅读者得天下”。在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 我们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这些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我校地处农村, 学生英语底子薄, 学习习惯不好, 读写能力差, 英语阅读量偏少, 阅读理解能力差;缺乏系统写作训练, 甚至害怕写作, 考试不写作文。阅读和写作是制约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部分学生由于英语成绩差, 制约总成绩的提高, 直接影响其考取理想的大学, 部分差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 甚至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 自暴自弃。

对语言学习本身, 我们也有一些困惑:

困惑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太零散了。有没有一种专题式的学习方式, 把零散的东西系统化呢?

困惑二:当学生问到如何学习英语, 教师给的建议大多是多读多写。“天天读两篇, 升学英语至少130”, 这是英语名师和高分学子们的经验总结和共识。建议是好的建议, 也是语言学习的实质。但现实是, 各科教师都知道“practice makes perfect”, 数理化要求多做题, 政史地要求多背诵, 学生只好挤占英语学习时间。学生的时间有限, 在政史地、理化生、大语文、难数学等多学科压力下, 英语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呢?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坚持天天读写。除去天天读写之外, 有没有一种更加具体, 能够事半功倍的方法呢?

带着这些困惑, 我们不断思索, 并向各级教研员请教, 向其他学校老师学习。最终, 我们探索出了基于课标话题的“话题读写一体化”整体训练模式, 并在各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 积极申报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英语整体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 在日常教学和高三备考中不断实践和丰富我们的读写材料, 初步形成了适合农村薄弱学校的英语话题阅读语料库和英语话题写作语料库。

二、“话题读写一体化”整体训练模式相关概念的界定

话题阅读:本课题中的“话题阅读”指的是以话题为单位进行阅读训练, 在一段时间内, 阅读相同话题的多篇文章, 通过相关话题的核心词汇和语言知识不断浮现重复, 帮助学生掌握单词和语言知识, 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此处所指的话题是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 (教育部2003) 中的高中英语话题项目表所列的24个课标话题。

词汇、阅读、写作一体化:根据《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话题项目表所列的24个课标话题, 整合教材, 组织基于话题的读写训练。以话题为目标, 统揽英语教材内容, 构建出话题下的分散在不同学段 (必修和选修) 中的语言内容。

以每一册为单位整合教材内容, 把同一话题下的内容放在一起学习。同时选取课外多篇同类话题的阅读材料进行训练。基于话题开展读写活动, 以达到一体化突破词汇、阅读和写作。

三、“话题读写一体化”整体训练模式的拟创新点和研究思路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我们基于《标准》所列的24个话题项目表, 整合教材, 组织基于话题的读写训练, 读中学写、以写促读。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 组织分级读写活动。我们准备在以下方面做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

(一) 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在基于话题的读写训练中积累材料, 并分门别类, 建立规范的语料库。对读写材料进行分级处理, 划分好适合高一至高三各年级的读写训练材料, 逐步建立适合我校特色的阅读写作语料库。

(二) “话题读写一体化”整体训练模式的研究思路

通过“话题词句记忆, 话题阅读巩固, 话题写作提升”, 努力做到词汇阅读写作一体化整体推进,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建立适合我校特点的英语阅读语篇语料库, 以及适合我校特点的英语写作素材、范文、练习语料库, 形成成熟的“词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思路。

四、“话题读写一体化”整体训练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 通过分层阅读, 成就信心、激发兴趣, 利用赞美、信任和期待的力量

通过精选材料让学生读出信心, 读出兴趣。“成就一个人首先要成就一个人的信心。”通过分级读写重建差生的信心, “让差生读出信心, 让优生信心百倍”是我们的目标。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力量, 我们要用积极心理学武装我们的头脑, 积极研究师生沟通的艺术, 在师生融洽的英语读写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和成绩。

(二) 整合教材, 组织基于话题的读写训练

以每一册为单位整合教材内容, 把同一话题下的内容放在一起学习。同时选取课外多篇同类话题的阅读材料进行训练。

1. 依据课标, 确定话题、分解话题、精选话题材料

我们课题组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进度, 把课标规定的24个话题进行分解, 每个备课组负责一部分话题。同类话题下选择至少10篇相关文章。备课组内通力合作, 搜集相关话题的阅读材料。相关话题的材料指的是我们努力做到与话题内容相关或者是话题的延伸, 也就是说, 要有同类话题词汇的复现, 并且复现率要高。阅读材料的形式不局限于阅读理解、完形填空, 还包括没有阅读问题的材料。对于没有阅读问题的材料, 我们自己设计了相关的题目, 并且尽量做到所选材料新颖, 学生阅读兴趣高。

2. 设计同话题下的分级阅读

对选择好的材料, 根据难度进行分层划分。设计分级阅读, 划分好适合各年级的分级阅读材料。高三年级负责近几年高考题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题、阅读表达等题目的研究和分类。高一、高二年级根据安排负责各类话题的选材, 总结出同类话题下的话题词汇、分层推进的话题阅读材料。

在实践中, 为了保证分工合作, 有效地推进话题读写活动, 我们设计了工作日志 (如下表) , 以督促各备课组完成任务目标。

3. 充分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 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 有目的地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根据本单元的教材特点, 精心选择能把“读”与“写”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教学任务、活动, 使学生从阅读活动中得到在随后的写作训练中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戴军熔2010) , 并且给予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的练笔机会, 读写活动要做到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这样的阅读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 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 通过信息填写—语境中造句—缩写短文—模仿写作—自由创造性写作等方式逐步训练学生的学习、创造的能力。

五、“话题读写一体化”整体训练模式所取得的阶段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断探索, 并注重积累, 取得了以下阶段性成果:

(一) 逐步形成了“话题导引, 语篇带动, 突出阅读, 提升写作, 注重交际”的新授课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在2006~2011六年间, 我们英语教研组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单元整体教学, 逐步形成了“话题导引, 语篇带动, 突出阅读, 提升写作, 注重交际”的新授课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在单元整体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在2011~2012学年高三备课组全面分析学情的前提下, 在艺体生的高三备考中探索了“基于话题阅读的词汇、阅读、写作一体化”的复习思路, 在市教研室高三视导中得到了市县教研员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当时的学情分析:毕业班艺考生2月20日艺考结束返校学习后, 我们进行了摸底测试, 特长班英语平均分38分。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词汇量、阅读量和阅读质量的提升以及对学生的分层指导、分层要求。时间紧、任务重, 常规的复习办法不能奏效, 面对复杂的学情, 我们积极进行课堂改革, 采用在常规方式指导下的“非常规训练思路”。选择了“话题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复习中整合课本, 基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话题项目表所列的话题进行读写训练。用话题词汇记忆、话题阅读强化、话题写作应用, 做到词汇、阅读、写作三位一体推进英语教学。

一体化复习实施办法:话题词汇复习+话题阅读巩固+话题写作应用。根据《标准》上的高中英语话题项目表所列24个课标话题, 结合课本上的课文整合了10个话题, 以话题为单位突破词汇、阅读、写作, 探索一体化复习教学方式。同时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采用循环滚动复习的办法。关注5分钟、30分钟、12小时等短期记忆周期和1天、2天、4天、7天、15天等长期记忆周期。按照记忆周期循环复习, 采用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高三英语复习的效益。

总结2012届高三特长生的备考, 从艺考生返校学习到高考, 三个月的时间, 从第一次摸底考试平均分38分到高考平均分72分, 学生的平均分提升了30多分, 增加了我们坚持运用“话题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信心。

(二) 积累材料, 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特点的英语阅读语篇语料库和英语写作素材、写作范文、写作练习语料库

在“话题读写一体化”整体训练活动中, 我们注重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 艺体生英语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读写教学中, 我们逐步扩充材料, 形成了初步成型的“英语话题词汇+话题作文”语料库。为了更好地进行话题读写训练并不断总结读写材料, 我们课题组决定建立英语阅读素材语料库和话题写作素材语料库。采用大家都熟悉的office办公软件为主要操作软件, 以“简单、易查询”为原则, 建立了一个加密的语料库文件夹, 并共享在学校网站上, 每个备课组根据自己所教年级整合话题材料, 并以周为单位把话题读写材料上传到英语语料库中 (姜发兵2010) 。在这些基础上, 我们积极筛选高考常考各类话题的常用词汇, 并辅以语境 (句子或者段落) , 初步形成了英语话题词句语料库和英语阅读素材语料库。该语料库按照课标话题分类整理了高考常考的如下话题:个人情况, 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 学校生活, 个人感情, 人际交往, 节假日活动, 文娱与体育, 旅游与交通, 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历史和地理、社会、文学与艺术。在教学中, 我们以话题为单位, 训练该话题下的阅读材料 (基础分级材料+高考整体) , 并形成话题核心词句。学生熟读并记忆话题词句, 在阅读的基础上, 训练相关话题的写作题目, 把所学的话题词句应用到写作中。努力实现话题阅读训练、话题词句学习、话题写作提升的训练模式, 并在训练中细化环节, 形成“与互助相关的常用语”“介绍地点常用语”“介绍人物常用语”“研究发现话题常用语”等迷你话题语料库。

(三) 整合总结话题读写活动, 积极申报研究课题

2012年6~8月, 我们整合总结高一、高二年级的新授课单元整体教学、话题读写活动和高三年级的一体化复习办法, 在邹平县教研室杨克昌老师和分管教科研的杜静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直接领导下, 积极申报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小学英语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NAFLE0212002) , 通过立项, 学校被选作课题实验基地。这更增加了我们英语组话题读写活动的信心和干劲。现在, 正在高三年级积极推进“话题读写一体化”整体复习模式, 在高一、高二年级实施“话题读写一体化”整体训练模式, 组织“话题阅读, 分级推进, 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式英语话题读写活动, 进一步优化我校的英语阅读语料库和英语写作语料库。我校高一英语备课组开设了英语校本课程《基于课标话题的英语视听盛宴》,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英语歌曲、英文电影欣赏成为我校英语教学的助推剂, 这成为我校一体化化教学的又一个成功探索。

结束语

“话题读写一体化”整体训练模式 (“话题阅读, 分级推进, 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式英语学习模式) 不仅对农村薄弱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帮助, 在一所生源相对较好的学校选取两个班级进行试验后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还需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补充实验, 以期取得更加明显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戴军熔.2010.基于话题的立体式语言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1) :6-12.

姜发兵.2010.小型高中英语语料库的建设[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1) :24-27.

读写训练教学设计 第5篇

山泉镇中心学校

陈伟华

【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篇幅较长,作为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明白下面几个问题:一是文章写的是谁?二是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她)?三是作者是怎样突出这一人物性格的?同时将写作方法应用于作文训练中。因此,教读本课至少需要三课时,熟读课文,感知人物需一课时;探究写法,明确主旨需一课时;片段展示,加工润色需一课时。

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阅读——感知——分析——归纳——探究——实践”的方式,逐层深入,目标检测,让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尽量体现教材在写作训练中的示范作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快速阅读记人散文的方法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阅读,了解阿长其人

一. 直接导入新课 二. 设疑导读

(一)初读思考 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为《阿长与<山海经>》,其中阿长是何许人也?(身份,地位,与本人的关系)山海经为何种书籍?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此环节,由题目切入,纲举目张,逐层深入,遵循写人记叙文的阅读规律,使阅读过程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徐徐展开。)

(二)成果汇报

1.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家里雇佣的女工,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2.《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3.《山海经》是儿时鲁迅渴慕已久的绘图宝书,是阿长为他买来的,正因如此,作者鲁迅对保姆阿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崇敬和怀念这位长妈妈。

(三)感知人物 问题设置:

作者眼中的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依据是什么?

(提示:可以用这样的句式:阿长是一个 的人,因为。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示例: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因为她睡觉时经常摆成一个“大”字。)

此环节从写人散文的特点入手,调动学生的阅读初体验围绕人物特点筛选主要信息,能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果预测: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因为我的饮食起居都由她来照顾。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因为作者说她生的黄胖而矮,“长”字也不是什么形容词。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因为家里人都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因为她总是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因为我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要告诉我母亲去。

„„ „„

三. 师生鉴定

通过刚才的阅读分析,你认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可以发现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四.学以致用

说说:我身边的“阿长”

同学们,在你的周围有没有类似阿长的人物,请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他的特点,可以模仿上面的句式。

(此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搜集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并能利用老师传授的评价人物的方法给心中的人物定性,可谓学以致用。)

五、方法探究

通过阅读,你觉得要想快速读懂记人散文的关键是什么? 分组合作,讨论探究 师提示:

记人散文,大多以刻画人物为中心。而刻画人物就离不开典型的事例,一般来说,一篇记叙文往往要选取一两个或者几个事例,每个事例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而要想把事件说的生动形象就要突出细节,抓住了细节,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另外,无论是记人还是记事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小组代表发言:

师生归纳:

1.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2.从事件入手,归纳人物性格 3.从细节入手,透视人物形象

4.从抒情语句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课外拓展

运用所学的快速阅读方法,阅读几篇记人散文,写成百字左右的读后感。如:本单元的《背影》《老王》《台阶》等。

(要想做到学有所得,必须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情感追踪,写法探究(分析作者写此文的动机,即为什么写阿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感情,怎样突出人物性格的?)

一. 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阿长这一人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大作家鲁迅会对她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去体会他的感情变化。二.速读课文,情感追踪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四.跳读课文,归纳事例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作者“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五.精读课文,写法探究 分小组,合作讨论:

七件事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这些事中哪件写得最细,最精彩。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七件事中的前四件都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一是长毛攻城时护城事件;一是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而最详细,最感人的事件就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因为“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因此,“山海经”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经”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正是欲扬先抑写作手法中“扬”的部分。也是作者鲁迅写此文的关键触发点。

而这两件事之间又夹杂了谋害我的隐鼠一事,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

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就叫先抑后扬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这也是本文构思的主要特色。

六.纵观全文,浓缩主旨

齐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主旨归纳(先由学生自主回答,后教师明确)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文章通过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七、角色体验 写法再现 问题设置:

假如你是大作家鲁迅,你能毫不吝啬的告诉同学们你是用什么方法把文章写得如此精彩的吗?请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例如: 首先,我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因为,要写的事实在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事例,才能说明问题。请同学们接着说。(典型事例显性格)

回答预测:

第二,我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确定所叙事件的详略,因为都详细的写,也就没有重点了,那么要表达的中心也就不明确了。(详略得当突主旨)

第三,为了使文章跌宕起伏更有吸引力,我还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先说人物不好的一面,再说好的一面,然后,突出我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欲扬先抑掀波澜)

第四,最关键的是,我在写作中有意刻画了一些细节,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处处细节,它可是你了解人物的一把金钥匙。(放大细节是关键)

八.手口合一 片段演练

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说说身边的阿长”选取一两个典型事例,突出其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片段展示,润色成文

一.导入 二.片段展示

1.学生朗读自己的片段习作

2.师生评价人物性格与事件本身是否相符

三.列出提纲

根据自己所写人物及情感的表达,合理安排事件顺序,列出简略的写作提纲 四.加工润色

1.运用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突出人物特征 2.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合理布局

3.详略得当,加工成文 五.习作心得

1.请写出你认为自己的作品中最得意的片段或用词造句最满意的地方。2.请说出本次习作过程中你感到最头疼的问题或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六.作业

搜集整理同学们的反馈信息,师生明确归纳学生提出的典型经验或问题,研究探讨解决方案,以备下次写作借鉴。

综上设计依据记人散文的特点:从感知人物性格入手,归纳其相应的典型事例,再到写作手法的探究。

逐层深入,分三课时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一堂,联系现实,为人物定性;第二课时,选取典型事例,突出性格特点;第三课时,列出提纲,布局谋篇。

2010.10.11 星期二 晴 教后记:

本篇文章我本想按照原计划的三课时进行讲授,但总体下来,还是感觉时间很紧张。实际用时将近四课时,当然如果没有课前提问,效果也许会更好,时间也会更充足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合理,既完整又能很好达成目标。尤其是感知人物和学以致用两个环节同学们配合表现都很出色。只是归纳方法时学生感到有些难度,这时我又进一步启发,师生合作明确归纳,最后的环节阅读方法实践,我让同学们把读后感写在了日记本里当作当天的日记,同学们没有感到增添了额外的负担,完成质量相当好。第二天上课,我让几位学生到前面朗读自己的读后感。写《背影》读后感的学生居多。但是其他几篇文章也都写得很到位。我觉得这次阅读实践非常成功,因为同学们真的把方法融入到阅读过程中了,还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做到了细致的预习。可谓一举两得。

相比之下,第二课时的课堂内容就显得有些多,对重点段落研读的不够详细,现在想来,最好的办法还是把第七环节和第八环节下移到第三课时,第三课时就是方法归纳和片段写作及展示,把第四课时安排成片段变成文训练。如果将写片段和成文放在课下来完成自然会减少一课时,但是,没有在课堂上完成的质量好。

总体感觉是学生在方法归纳探究时感觉有难度,即使,我在方法归纳前都给同学们展示范例,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入手,我想这就是平时训练不够,也就是平常的教学很少涉及方法的归纳,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作文水平才停滞不前,因为没有很好的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致使大部分教学时间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悄然流逝。

这是我最新的感悟,我也会以此为鉴,做好后续的教学工作。

(本篇教学设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张老师和各位同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课时 学生练笔节选

妈妈是一个时尚的人,因为他是一个购物狂; 妈妈是一个爱玩的人,因为她整天泡在麻场里;

妈妈是一个厨艺高超的人,因为她总是为我烹制出美味的菜肴。

《背影》读后感

2011.10.10 801班 顾佳

《背影》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朱老先生年轻之时,一次父亲送她回北京,原本打算不送的,但最后还是因为放心不下,而决定去送朱先生,在朱先生还未乘车离开之时,父亲为朱先生买橘子。

当朱老先生看见父亲胖重的身体翻过月台时,眼泪竟不争气的掉下来,但是并没有让父亲看见,而父亲翻过月台时的背影,成了朱老先生一生无法释怀的记忆。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真的要赞叹父爱的伟大,人们常说父爱如山,的确,父亲并没有母亲的细腻,所以,人们常常以为父爱不及母爱,但实际上父爱不比母爱逊色。相反,有时父爱比母爱还要更温暖。

但是,父亲的角色,却是一个冰山的形象,所以,那爱的熔浆无法冲破冰层,只好徘徊在出口,等待着有人去发现,但是却很少有人发现它,于是,他越来越寂寞,越来越退缩,但,退缩并不代表它不再存在,其实,它一直都在,从不曾放弃过,只是我们没有勇气冲破冰层去寻找。

请不要让爱寂寞,既然爱就要说出来。

本文部分语言虽然显得不够凝练,但却是小作者的真知灼见,是真实的阅读体验。

第一课时课后练笔节选 读《背影》有感

大多数人都喜欢歌颂母爱,但在朱自清的心中,父爱更为温馨。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但这篇课文却写父亲的背影,这是我感到很特别。(此处谈出阅读的兴奋点和阅读感悟)

写爱的文章,往往淋漓尽致的描写,但这篇文章的语言却很朴素。从朴素中我感觉到了父爱的伟大,如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虽然这

句话是生活中的小细节,而且也显得那么平常,但这却使我感到很贴心。像这样的话还有很多,我想作者也一定很满足,因为他有这么一位慈祥的父亲。在父亲离开作者的时候,作者看着他的背影流出了眼泪,因为父亲为他去买橘子了,他的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路自然很费事,但他宁愿费事也要让自己的儿子吃到橘子,这种精神实在太伟大了。

其实我也有一个像作者这样慈爱的父亲,(此句有歧义,应改为:我也有一个父亲和作者的父亲一样慈爱。)我很感激父亲对我的疼爱,虽然父亲不善表达,但我能感觉到,他是非常爱我的。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能抓住文章的与众不同之处。

建议:

此份设计思路清晰,重点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能够从文题切入文本的阅读,此问题设计的非常好,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设置有层次、有梯度,层层推进,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课时安排合理。

但应有几个问题需要与老师交流:

1、既然教学目标中确定的是“掌握快速阅读记人散文的方法”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那么训练中为什么没有进行加强“快速阅读方法”的训练,而进行了写作训练;如果是进行写作训练,为什么在教学中又没有写作方法的归纳?(方法:如,(1)、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性格,(2)、叙事之中有详有略,(3)、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等)

2、在第三课时,课堂教学程序安排的较好,有层次,形式多样。但在写作训练后,为什么又安排了阅读训练?我想这个阅读训练应该在学习了“快速阅读记人散文的方法”之后,进行训练。总体感觉是将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混淆在一起了,两项内容不是不能放在一起学习,但最好是一项一项地解决,这样比较清楚,学生也不能混淆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的区别。

分层训练 读写共舞 第6篇

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机械记忆占优势,思维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之上。根据这些特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低年级说话、写话的教学。

一、课外阅读,丰富积累,读写共舞

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大量的阅读,使学生丰富积累,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观察思维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有效提高表达能力。低年级孩子识字量小,我们可以适时推荐一些注音读本、连环画形式的书籍,由课内阅读导向课外阅读。比如:孩子们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对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书籍。实践证明,许多孩子爱上了阅读后,写出来的文章很有文采和思想。

二、句式引领,梯度练习,有效写句

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指导应从指导有效写句开始。教学中,笔者对教材进行了的整合运用,采用立足生活、梯度递进的练句指导方式。如教学《风娃娃》一文第三自然段中的“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时,笔者把教学与写话结合起来,先让同学们读句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谁干什么?有几个动作?结果如何?接着,笔者再引导孩子观察句式构成与标点的使用,掌握写单个人做连续动作的构句方式。接着,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长句梯度递进整合教学。《酸的和甜的》是紧接下来的一篇课文。笔者抓住训练点“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让学生感悟动词“爬”前的“迫不及待”在表达句意上有什么好处?(更生动,具体!)笔者让孩子把之前写的连续动作的长句拿出来,在每个动词前加上恰当词语,把句子写具体。如:“上课铃响了,老师(轻轻地)推开门,(温柔地)望了望我们,(快步)走向讲台,给我们上课。”写得多生动啊!同学们在分层递进的练习中,说话、写话能力不断提升,为以后写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活用教材,示范引领,有效构段

写段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只要我们指导得法,就能化难为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挖教材,采用示范引领、由易到难的分层指导方式。

1.从课内阅读入手,学习简单的段落仿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第二自然段中有状物的描写:“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品读这段文字,思考:它描写了什么花?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通过交流,孩子们总结出了构段方式:作者先写了花的名称,再写了生长的位置,接着写了花的颜色,最后写了花的动态美和香味。根据蔷薇花是一种植物,属花草类,我们引申出:介绍植物,先写静态(在什么地方生长,有多少数量,什么颜色,叫什么名称),再写动态(北风吹时的样子或引来蝴蝶、蜜蜂等),最后写花的香味和给人带来的感受。通过这样的递进思维引导,对状物类的构段写法,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跃跃欲试的写话愿望。学生笔下一段段介绍水仙、月季、山茶花等的高质量片断产生了。

2.活用教材,有的放矢,有效构段。学生有了一定的仿写段落基础,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学习因素,适时加深写段难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葡萄沟》一文第一自然段写道:“那里盛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引导孩子看看这段文字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很快发现:第一句总写了那里出产水果,第二句具体写了什么时候会出产什么水果,属于先总说,再分说的构段方法。笔者相机出示类似梯度练习:“课间十分钟,操场上真热闹!东北角的球台前_______,西北角的草地上_______,西南边的读书角_______。” “学校花坛一年四季都那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很快说出并写出了“总分”写法的段落。同学们在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中,成功地掌握了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及写法,有效提高了写话能力。

总之,在低年级说话、写话的指导中采用“分层训练,读写共舞”的教学方法不但把学生从教室和课本的禁锢解放出来了,还从根本上解决了低年级学生写话后劲不足、活力不够的问题。它能把写话教学从课内的局部空间,扩展到课外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关注生活,多读多写,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写话的教学质量。

读写一体化训练 第7篇

1.想象说话活动, 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多以条框束缚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 因而学生“张口说话”的欲望不强。面对教育改革的今天, 教师应该深挖文本中的想象说话训练点, 以读促说, 以说促写, 实现完美结合, 从而营造活跃、自由、宽松的读写氛围, 激发学生的读写欲望。例如在教学 《草原》 过程中, 教师挖掘文本读写训练点, 促进学生自由表达。原文中有一句:“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想象一下, 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你认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草原?”有的学生说:“作者会高歌一曲乌兰托娅的 《陪你一起看草原》。”有的学生说:“作者会高歌一曲凤凰传奇的 《月亮之上》, 并想象着在风轻月高的晚上在草原上欣赏月亮的情景。”以教材为本, 通过想象说话训练活动, 学生对 《草原》 有了更深的感悟, 因而能够激发学生“说”和“写”。在学生表达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 让学生有更强的动力说出想象, 从而带动学生深入地“读”, 最终促进学生的“写”。

2.设计仿写活动, 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仿写, 作为教师常用的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式, 收效颇高。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文本仿写内容, 引导学生仿写, 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仿写前, 为了促进学生得到更深的感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读, 如高声读、轻声读等, 读出自己的感悟;然后再结合自己的个性, 进行大胆仿写, 仿出自己的语言特色和个性。例如在教学 《黄果树瀑布》 过程中, 教师深挖文本中适合仿写的句子, 引导学生大胆仿写。原文中有一句:“瀑布激起的水花, 如雨雾般腾空而上, 随风飘飞……”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撒金街”的奇景。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于所观看到的事物、所感悟到的情景等具有差异, 为此, 教师以“瀑布激起的水花, 如……”句式为例, 引导学生仿写。有的学生说:“瀑布激起的水花, 如烟又似雾。”有的学生说:“瀑布激起的水花, 如碎玉, 似飞花。”除了仿写句子,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仿结构”“仿写法”等, 从而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的写作技巧。如 《黄果树瀑布》 一文中一会写瀑布声音小, 一会写瀑布声音大, 看似矛盾, 但实则作者运用了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因此, 在描写景色, 教师启发学生“仿”这样的写作顺序。

3.填补空白活动, 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浅析 第8篇

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作文处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在课堂上很少练习写作,一个学期,作业大作文要求的数量是7篇,即使是在写作的时候也只是单独地在讲作文,在讲授作文的时候,似乎与生活完全地脱节。好的文章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却没有让学生脑海中树立一种“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的意识。所以,现在中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程序化、概念化; 胡编乱造、抄袭、思想肤浅、内容空洞、矫情泛滥、无病呻吟、词藻浮华、不知所云等现象的出现的确令人堪忧。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有一句名言: “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这门学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第四学段( 7 ~ 9年级) 的学生阅读和写作阅读应达到的水平,在阅读方面,学生在这些地方做的不到位:

1.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写作方面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

1.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 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 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 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 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通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和写作的规定,表明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水平共同的提高呢? 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对写的支撑; 宋代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揭示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朱德熙先生说: “听就是用耳朵来读,读是用眼睛来听; 说是用口来写,写是用笔来说。”阅读和写作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但是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把它们完全的割裂开来,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读写一体化,通过读来促进写,通过写又反过来促进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所谓读写相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那么,在授课的时候,究竟如何进行操作呢?

一、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侧重于三大文体的讲授,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当然里面也穿插了诗歌、小说、散文等。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阅读篇目,可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模仿写作的优秀范本,但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过分的侧重于字词的书写、词语的理解、句意的把握、段落和篇章的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局限于一篇文章,没有能够把文章系统化,没有真正的发散思维,理解一种文体,所以,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枯燥的分析、感性的品味和局限的赏析层面远远不够,应当把阅读的落脚点放在写作上。如通过《背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和材料的详略得当来刻画人物; 通过《中国石拱桥》学会怎样用具体、准确、真实的文字来说明熟知的事物; 通过《敬业与乐业》学会运用缜密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等。

学生模仿优秀的范本进行写作,教师在此过程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模仿,要注意评价和指导,使学生的写作有针对性形成系统性。当学生充分理解消化阅读课文的写作构思规律或描写方法技巧,真正体味作品的情感内涵和人文精神,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再加上充分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运用丰富的联想或者想象,就会形成自觉写作的内在动力,进行主动性写作模仿。在此过程之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会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提高。阅读到写作的转化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我们生硬的灌输给学生的,学生对这样的阅读教学更有兴趣。

二、通过写作深刻地把握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模式: 解题———范读———分段讲评———串讲,把握主题———总结写作手法———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看成一个已知的对象,然后再对它进行阅读、分析、鉴赏。那么,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一定程度地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想象乃至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先把阅读教学的题目或者是文章体现出来的主题看成作者为我们创设的写作情境,进行写作; 然后,师生共同的评价作文,找出欠妥的地方,然后学生阅读文章,把阅读课文看成优秀的范本,看课文写作的优点在哪,哪些词句、思路、写作手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接下来学生对自己最初的文章进行修改,完善。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使学生作文与阅读能力融会贯通共同提高。

读写一体化,将阅读和写作二者结合在一起,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阅读为写作积淀了素材、写作的手法、深刻的思想内涵,海量阅读和正确的阅读方法,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写作,写作中产生瑕疵也会促使学生阅读。如此良性的循环,使读写相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将阅读和写作完全割裂开来,尽管教师劳心劳力,结果却不尽人意。其实,阅读和写作本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读写一体化,通过读来促进写,通过写又反过来促进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所谓读写相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初探 第9篇

一、观察课文中插图,促进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中绘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生动、形象,色彩绚丽。学生对插图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插图导课,也可以利用插图找到读写之间的结合点。例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可这样导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翠鸟》一课。首先,让我们观察一下插图上的翠鸟,说说它是什么样的。观察后,学生纷纷发言,用自己的话描述了翠鸟的羽毛、爪子、眼睛、嘴等,教师进行评价之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其次,让学生把刚才观察到的翠鸟的样子写下来,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翠鸟的外形,然后再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作者的写法,进行自我习作修改,达到了读写结合的效果。

二、赏析课文中重点词语、好词佳句,促进读写结合

在学生的习作中,经常会发现用词不当,句子不通的毛病。这是缺乏良好的语言基础导致的。对课文中重点词句,好词佳句的品读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可以采用比较式、换词式、增删式、等方法。例如,在教学《花钟》一课时,当教师引读到: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一段时,教师问学生: “能不能把句子中表示花开的动词短语都换为‘开了’? 教师读原句,学生对应齐读改后的句子,说说怎么样? 学生比较后,感觉到改后的句子太平淡、乏味了,几种花到底怎么开的? 不生动。接着,又进行删词读,把表示时间准确的词“左右”删去,让学生再读读,看看这样可以吗? 学生说不行,蔷薇不一定正好是五点开呀,昙花不可能都在九点开。这样一来,学生便理解了写作用词要准确,还要富于变化的道理。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花? 能不能也仿写一下它是怎么开放的? 学生边读边悟边应用,促成了读与写完美的结合。

三、抓住课文空白点,促进读写结合

“补白”,是指充分利用文本留白,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走进文本,超越文本的课堂练笔。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引导学生读“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 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会到海底的鱼之多之美。再让学生想象补充练习: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然后迁移下段补白训练: 海滩上有捡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有的……有的……有的……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最后迁移生活见到的景物: ————,好看极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班级涌现出了许多小诗人,有的写天上的白云,有的写草原的羊儿,有的写妈妈的衣服,还有的写操场上的学生……真是百花开放,多姿多彩。这样教学的结果,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更训练了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实现了读写有机结合。

四、利用有悬念的结尾,促进读写结合

很多课文中的结尾都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可能。对于这样的地方,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进行读写结合。如《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朗志万给孩子们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是,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多数孩子没有经过动手实验就随意回答,只有伊琳娜回家做了实验,结果发现水还是漫出来了。她很生气,质问朗志万: “你为什么要这样哄骗我们小朋友呢?”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说: “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课文结尾处进行拓展,以“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可能会说……”把想到的话写下来。这样的课堂练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是对文本意蕴的进一步开拓,从而完满了文本的情感体验。

五、激发学文情趣,促进读写结合

每当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到一篇文章学习的高潮时,学生的兴趣高涨,正是进行创作的好时机。比如,在学习了《太阳》一课后,学生开始交流自己收集的太阳的相关资料,然后我请了几名同学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资料,随着信息量的不断扩大,学生对太阳更加充满好奇,疑问越来越多,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时候,我让孩子们掏出本子,把自己想对太阳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兴趣浓烈,才思如泉涌: “太阳,您是个大火球,无私地把爱给了我们,谢谢您! ”“太阳啊,太阳,你是那么高高在上,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抬头观察你的行踪。你有着无限的权利,你的神力温暖着我们的心窝……”“太阳,太阳,你是那么大,会不会是吸收自然的能量,也会不会是身体里有剩余的光芒……”“你是调皮的孩子,每天在路上追你,你却从一个山丘,跑到另一个山丘……”学生的兴奋点一旦被激起,就会觉得不吐不快,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从而达到读写结合的最佳效果。

六、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促进读写结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除了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让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之外,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也是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效手段。在学习《古典名著之旅》这个单元前,指导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之一,理解主要内容,感悟一下人物形象。读后可摘录好词、好句、精彩片段,也可点评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或写体会、读后感等; 把读书成果准备在课上与大家分享。这样训练,就使读写结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阅读像蜜蜂采粉,习作像蜜蜂酿蜜。所以,“阅读”和“习作”是密不可分的。课内读中得法,写中用法; 再把这种读写方法延伸于课外。这样的读写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就可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效果的目的。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读”重在理解,“写”重在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课文插图、重点词句、课文中的“空白”、悬念的课文结尾等教材资源,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并引导学生写作,把读和写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效果的捷径。

古典诗词读写一体化教学初探 第10篇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 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更是教学的难点。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这个难点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其中不乏有益的方法总结和模式建构, 但我总以为大多要么侧重在理论的构想上, 要么在细枝末节的所谓“秘诀”发掘上, 同真正的鉴赏尚有一定距离。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是动口较多, 动手较少。基于此, 本文将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主要从实践上对古典诗词鉴赏活动做一些可供实际操作的初步探索, 让古典诗词阅读鉴赏真正落到实处。首先申明, “读写一体”的“写”不是写格律诗词, 而是根据不同的阅读鉴赏需要或兴趣, 写性质不同的白话文段或篇章。概略说来, 有四“读”四“写”:一、搜读背景, 叙写背景;二、悟读诗词, 描写诗意;三、品读情蕴, 精写短评;四、扩读诗意, 铺写成文。

一.搜读背景, 叙写背景

在上《登高》的前两天, 我就布置了预习任务:搜集杜甫的生平思想、理想抱负方面的资料, 尤其注意其在写《登高》时的人生境遇, 整理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为了更易于操作, 我还提供了一个简要的操作流程:

搜集资料→→删繁就简→→连缀成段。

第三天上课一开始, 同学们就纷纷展示了他们的成果, 绝大多数都能围绕杜甫“困顿的一生”“一生颠沛流离”“国恨家愁”来写, 有个同学这样写道:

“三十五岁时,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到长安求官, 但不久父丧, 杜甫不得不作诗投赠奔走于权贵之门, 望得引荐, 最终仅获参军卑微之职。安史之乱爆发, 杜甫只身逃出长安, 投奔避难凤翔的唐肃宗, 官左拾遗。但不久因申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接着又丢掉了官职, 流落蜀川。是时整个国家剧烈震荡, 王朝倾危, 生灵涂炭, 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入蜀不久, 又遭严重军事叛乱, 杜甫再次逃离, 携家流浪, 过起逃难生活。后流寓夔州两年, 本诗就作于此间。五十七岁乘舟出三峡, 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 最后在五十九岁上, 死在耒阳附近的旅船上。”

这应该是比较完整而集中的背景资料了, 像这样,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不仅减轻了教师一番“知人论世”的负担,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背景的了解, 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悟读诗词, 描写诗意

背景解决之后, 我接着抛出了第二个任务:联系刚才你所了解的背景, 结合课文注释, 领会诗意, 发挥联想想象, 先把诗意在头脑中构画成完整的图景, 再把这幅图景描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要求独立完成。我同样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操作程序:

理解诗意→→构画图景→→语言描绘。

10分钟后, 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 有的面露喜色, 跃跃欲试。我趁机点了其中的一个, 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他的作品:

“苍天空远, 猎猎秋风肆虐大地;两岸哀猿啼啸声声, 凄厉而悲凉;小洲青幽, 白沙闪闪;鸥鸟低飞, 缱绻盘桓。无边无际的枯叶纷纷扬扬随风飘落, 无穷无尽的长江浩浩汤汤奔涌而来又奔流而去。漂泊万里远离故土的异乡客愁肠百结;人已暮年, 又百病缠身, 重阳了, 独自一人登上江边高台。时世艰难身世飘零, 遗恨现在白发日增两鬓染霜;潦倒困顿因病刚刚停止饮酒, 忧愁何以排遣?”

从这段文字来看, 这位同学应该基本上读懂了诗歌, 至少准确地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思, 而这对于诗歌鉴赏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三.品读情蕴, 精写短评

诗歌美, 除了美在图景美在意境外, 更美在情蕴, 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趣以及表现这种情趣的方法。于是我布置了第三个任务:诗中哪几个字 (意象) , 哪联诗情蕴精妙?请选择其中的一处或几处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评。这可能有一定难度, 所以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照样, 我还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路:

找字找句→→析字析句→→联系诗意→→点精短评。

有几个小组争论很激烈, 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诸如“哪一联最精练传神”, “‘悲’‘独’哪个更能体现诗歌情蕴”上。

十几分钟过后, 教室渐渐安静下来, 同学们都有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强烈愿望, 我让他们充分发言, 并适当点化补充, 我们来看一则短评:

“颔联写景, 落木无边无际、萧萧而下, 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 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 也有“滚滚”之势, “无边”“不尽”, 又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生动, 落木窸窣有声, 长江汹涌澎湃, 让人顿觉身临其境。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 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 苍凉悲壮, 气势雄浑壮观, 境界宏阔深远。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 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 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 用语精当, 情蕴精妙, 气势宏伟。” (笔者略有改动)

老实说, 我已经非常惊叹了, 学生不是专家, 只要能就诗中的某一点做适当的分析就很不错了, 何况这则短评几近完美呢?

四.扩读诗意, 铺写成文

完成这些步骤, 时间已所剩无几, 我赶紧布置下一步任务:根据诗意, 结合杜甫当时处境, 发挥合理的联想想象, 将《登高》复原为一个较为详细的登高情节, 演绎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并强调, 这是一篇作文, 三天后交, 要求独立完成。为了可供操作, 我还是给了他们一个简单的流程:

诗意情蕴→→彼情彼景→→情节复原→→演绎成文。

三天后, 作文交上来, 我粗略地看了一遍, 发现大都能复原一个情节, 并辅以一定的环境和心理描写, 写得有板有眼, 我们来看一篇文章:

《高台独伫秋江悲吟》

“风, 是迅急的秋风, 吹得他的衣襟飒飒鼓动。临风, 闭眼, 多少抑郁在胸中萦回缱绻, 思绪如潮;苦恼, 烦恨, 在孤寂中肆意涌动, 不能自已;痛极, 睁眼, 向高天长吁一气, 枯眼微润。

青天碧空, 风肃气爽, 却不能使他的心情有丝毫舒放。又闻老猿哀啼, 凄怆无比, 自然是悲不自禁, 一颗浊泪滴入江中。望极天涯, 只见水中小洲晴朗, 岸边沙堆雪白, 还有那盘旋的飞鸟, 久久地打着圈儿, 正如盘在心中的离愁哀怨一样, 挥之不去。群山之间, 树木凋零, 落叶纷纷;水天之际, 长江奔涌, 浪花层层。春去秋来, 诗人韶华渐去两鬓霜染;长江滚滚, 应是时光流逝, 一去不回。

一个人流落他乡, 如果他常年飘零, 那样的心绪肯定是非常伤感的。而如果他又体弱多病, 那悲凉的意绪肯定是无比浓烈的。在一个讲究平和安定、安土重迁的古国, 如果到了晚年仍颠沛流离, 那情形自是凄不可言。而如果他连一个可倾诉的人都没有, 那么, 其荒凉、孤独的心境更似霜天雪霰, 冰寒不堪。

他这一生是如何地颠沛流离呵!漂泊就是他的生活, 孤舟就是他的寄所。为求生计, 得那禄米半升, 为了一展鸿图, 实现尧风舜世, 有多少回重阳独饮菊花, 有多少回月夜独披清辉。在这悲伤的季节, 又该是一种怎样摧心断肠的痛楚!

垂老、疾病、孤独, 人生所不能承受之三大痛苦, 都重重压到了他一人身上。登台, 本来还想放开一下胸怀, 涤荡一下悲思愁绪, 再找一找当年“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豪气。无奈, 何意而今渐老, 凄苦的际遇使他满腹苦水, 一身疾痛。恨!天不识英才, 自埋没于湖海;恨!天不予多时自苍老于无奈。若能痛饮浊酒三千, 释放这满腔悲苦情怀, 倒也此生畅快!但, 天!为何连他这点小小的梦幻也剥夺了!现实, 痛苦的现实, 避无可避, 改莫能改……

一团阴霾在心中氤氲多年, 终于啸成了一曲千古悲音: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叶依旧萧萧, 秋江依然滚滚, 悲吟和着江水, 流向远方, 流向远方……”

我们很难说, 这篇文章可算美文, 但作为一个学生就一首诗能演绎如此真实、动人的文字, 也属十分不易了, 至少可以说, 他真正地读懂了这首诗, 甚至读懂了杜甫这个人。

读诗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读有所“知” (知识技巧) 读有所“得” (心性修养) 吗?像这种读写一体化的诗歌教学方法虽不敢说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至少是有一定的效用的。何况, 在新课标背景下, 本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加强合作, 除了掌握语文知识技能外, 还要提高语文素养呢?我们不是说所有的诗词都要经由这四“读”四“写”, 我们可以精选几首如此, 而另一些诗词二“读”二“写”甚至一“读”一“写”就够了;我们也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这些读写一体的要求, 有些可全部达到, 有些只要达到一两个就够了。这种读写一体的方法也不排斥其他一些方法, 如诵读法, 我在课堂里就多有穿插, 一节课一首诗, 应熟读成诵才好。

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 第11篇

一、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的内涵

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史上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主张通过不断的训练方式来达到向学生传授主体式感受的目的,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这点具体表现在,通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移,调整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写作水平,使阅读和写作变得日益密切,息息相关,二者起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由此看来,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有读写相长的好处。

二、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通过一体化教学的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意识,学生就会主动的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以及中外名著,来得到更多的写作灵感,激发出更大的写作热情。在初中时代,学生主动写作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性小,学生写作具有被动性,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教师布置或是考试的需要,学生才会进行写作,而在这种情况下的写作缺乏思想内容大多会显得枯燥无味,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缺乏实用性,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写作形成厌烦、惧怕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写作。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一体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地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的魅力,写作与阅读相结合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

(一)在阅读中培养写作技巧

读写一体化是指阅读与写作的一个整体,阅读课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的作文教材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写作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身的写作当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写作技巧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阅读课的同时,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把握住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以及结构模式。例如,初中语文人教版的《故乡》,在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另一方面,文章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另外,在对文章进行总结后,教师应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让学生以自己对故乡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在阅读环节中锻炼写作技巧。

(二)在模仿写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层次理解

关于“读写一体化”板块设计的构想 第12篇

一、“读写一体化”概述

在现代教学中, 一体化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到底什么是“一体化教学”呢?就是在教学中, 将并不具体、不系统的语文科目与教学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整体化的教学环境中, 进行完整的一体化语文学习, 从而全面掌握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

近几年来, 对于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实践成为一些学校的重点之一。可是在现实的教学模式中, 我们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 仍沿用传统的基本教学模式将阅读和写作相互分离, 没有将读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单纯地以课本中的阅读素材进行讲解, 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读懂、理解课本的层面上;而在作文教学中, 又单单只是以写作谈写作, 没有很好地将读、写两部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学生摘抄佳句美词, 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没有将课外阅读与习作良好结合, 使阅读教学与习作变成了没有联系的个体。此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还存在这样一个较突出的问题, 就是多数教师只重视课文的阅读, 往往忽视写作部分, 多半时间用于学生的阅读教学培养, 逐渐形成“读书效率高, 写作能力差”的局面。

二、板块设计一:在阅读中提升写作水平

在这个板块中, 读写结合的主要内容有: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 将读写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阅读与写作教学同时进行。可进行具体的写作练习, 如根据当堂课所学的课文, 做一个小小的写作总结、随笔, 这样便在阅读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将读写一体化真实地体现在教学中。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归纳总结了详细的培养模式:点拨—感悟—理解—积淀—运用。在这五个培养步骤中, 要充分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同时还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这几个环节的实践教学, 符合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过程。在点拨过程中, 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而感悟、理解、积淀这三个环节, 则需要以学生为主体。

1.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一边进行阅读讲解, 一边进行适当的点拨。点拨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引导”的过程, 即通过某些关键词语或者一些简单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蕴含读写结合的段落、语句及词语的学习, 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让其思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庐山的云雾》, 本课的读写结合点之一是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丰富多彩的颜色词语描写运用。在本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针对本课做了以下几个层次的引导。第一层次:读了课文, 你们喜欢庐山的云雾吗?庐山的云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第二层次:在作者的眼中和笔下, 庐山的云雾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认真体会这些语句。第三层次: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出来的?找出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的词语, 体会作者描写云雾的手法, 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点拨环节的主要作用是逐渐引导学生对读写结合点的关注, 同时为下一环节的感悟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在阅读感悟中学习写作手法。

在这一环节中, 感悟也就是感知。学生阅读课本中读写结合点所在的段落、语句或词语, 通过反复阅读加深对作者写作手法的理解。仍以《庐山的云雾》为例。在教师进行引导以后, 让学生对课文中描写庐山云雾的语句反复阅读, 领悟其中描写云雾神态的语句, 使学生了解描写庐山云雾神态的特点和作用。

理解就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读写结合点所涉及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庐山云雾的词语, 如“轻妙”“变化莫测”“千姿百态”“朦胧”“白茫茫”“若隐若现”“瞬息万变”“云遮雾罩”等, 理解这样写作的好处, 为下一环节的积淀做好准备。这里的积淀主要是积累的意思, 即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写作素材, 为今后的习作打基础。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的过程中, 通过上面几个环节的准备工作, 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本课的写作特点, 并且掌握了描写事物神态的词语, 清晰地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了写作模式。

3.阅读感悟后, 模拟写作练习。

运用是将积累的素材合理地运用到写作过程中, 即对积累的素材进行合理的模仿、应用。在《庐山的云雾》一课结束后,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家乡的雨》练笔, 这样合理地将文中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写作中,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板块设计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阅读积累越多, 写作表现手法越丰富;而在写作中, 可加强对阅读文章的理解, 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写作要求,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时所积累的素材、写作方法等, 将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写作中, 将学与用有效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通过运用在阅读中积累的素材与表现手法, 可深入体会其妙处, 从而对之前阅读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便可达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下面以一篇写作练习为例。写作的要求:“秋天给人以淡淡的凄凉的感觉, 很多人只看到它的荒凉, 但忘却了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 是丰收的季节。请以‘秋天’为题, 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

1.在写作前进行回忆, 组织文章结构。

在这篇作文写作前,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以前所积累的关于秋天的阅读素材, 并进行筛选, 选择合适的素材;其次, 对这些素材进行梳理, 选择一些优美的语句, 写在草稿纸上, 反复地推敲, 从中体会句子的优美, 并将其恰到好处地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在将所有的素材进行有效的筛选以后, 要组织文章的结构。比如可以借鉴《庐山的云雾》这篇文章是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的, 以及是如何描写云雾的。

2.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通过对自己积累的素材的运用, 从而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巩固了课本中的知识点、描写手法, 同时,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 在《秋天》一文的写作中, 可以将平时积累的关于秋天的词句, 如“金黄”“黄橙橙的梨”“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凉爽”等运用于写作中。在写作完成后, 要反复地阅读, 并对文章中较好的句子进行梳理。将阅读的素材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写作中, 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读与写结合的好处, 深刻领悟读写一体化的奥妙。

四、结语

上一篇:三级联创论文下一篇:金融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