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小学高效课堂

2024-07-06

营造小学高效课堂(精选12篇)

营造小学高效课堂 第1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高效课堂,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 “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 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在教学《纳税》一节时, 我巧妙地利用“办税服务厅纳税”引入教学主题:纳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生活中教学无处不在, 自觉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随后帮助学生理解纳税的意义和作用, 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意识到:作为公民, 纳税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明白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

二、活用教材——还学生一方创造的天地

我们知道,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也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我们应该认识到, 教材并不能决定效果, 关键是我们是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教材。课堂上, 有些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法是教师预想不到的, 甚至有时他们的想法超越了书中或老师心中最好的答案。因此, 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开放性地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并注意随时捕捉时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决不能让写在纸上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蒙住了双眼, 捆住了手脚。否则, 学生就不敢标新立异了, 学生也失去了自我, 失去了创造能力。长此下去, 教学课堂就如一潭死水, 缺乏生机与活力。我在教学《利率》一节课时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折扣、纳税和利息的知识, 然后从学生们的资料中挑选一些有趣的情境引入, 让他们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税率说明其表示的意义。这样就把税率的新知识与原来的百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轻松地解决了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对于税率, 则采用自学的方式, 从中获取有关存款的信息, 并由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本金、利息的含义, 引导其理解利率的含义。让学生主动探索利息的计算方法, 构建利息计算的模型, 这样处理教材, 既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给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舞台和空间。

三、自主共建———学习自己的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恪守这样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 创造的舞台。因此, 在处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时, 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对于本课中的难点之一:税率的理解, 是从学生自己搜集的材料中选取的, 再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来理解他们的含义。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利息, 则是通过学生的自学来解决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 主动观察, 大胆交流, 不但对税率和利率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 对存款中的有关专用术语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同时, 也理解了计算税款和利息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个过程, 我试图改变那种或明或暗牵着学生走的学习方式, 顺着学生的学来引导, 在引导中让学生探究, 使学生得到启迪, 悟到方法, 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数学,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四、联系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

如在《利率》的练习中, 首先, 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明白只有超过部分要缴税;其次, 根据每个人的收入不同, 应当选择不同比率的税率;最后明白怎样计算个人所得税。对于利率,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张存单, 了解在存单上的本金、利率、时间的数值, 然后帮助小朋友计算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 最后设计了一道挑战题, 同样存500元钱, 帮助选择合适的存法。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 提供感兴趣的生活事例, 可操作的生活材料等来作为学生探索对象和内容。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 并非一日之功。我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 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业务水平, 积极探究,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努力营造小学高效数学课堂。

摘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开放性地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 创造的舞台;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 提供感兴趣的生活事例, 作为学生探索对象和内容, 努力营造小学高效的数学课堂。

感受数学乐趣?营造高效课堂 第2篇

作者:高蓓

来源:《教师·中》2013年第03期

高效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策略,来吸引学生,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能抓住他们这一年龄特点,营造高效课堂教学,从小培养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一、用“思考的钥匙”开启课堂

只有思考才会有所得,特别是自主的、独立的思考,是萌发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同样,同一问题,多元的思考方法也会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将自主思考与多元思考相加,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素材,让他们有所想;给学生提供多元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有所得,才能有效地抓住教材中的因素,培养学生既独立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首先用“百变金刚”揭题,接着又向孩子们发起了挑战:“老师用○、□、△拼成了百变金刚,你能用这些图形拼成什么呢?”接下来便是孩子们“埋头苦干”的场景,我简直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想象力有那么丰富:有诱人的“糖果”,有欢快的“鱼儿”,有五彩的“花园”,更有飞天的“神舟六号”……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有丰富故事情节的,真是应有尽有。这难道不是创新思维的萌动吗?当下课铃响时,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手中还摆弄着学具,这就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试想,他们放学以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所以,高效课堂会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其终生。

二、用“交流的平台”搭建课堂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的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不要将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形式化。不见得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当意见发生“纠缠”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就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使学生既在充分交流中吸收了别人的想法,增加了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7”。接下来就是本班学生对“9+7=?”的算法探索过程。有的学生说可以看图数;有的说可以从9接着数7个算;有的说可以把9凑成10,10+6=16;有的说把7凑成10,10+6=16。当我问:“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全班同学发生了争议,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自己的方法。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公布答案,学生一定不服。这时就需要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地说 :“噢!大

龙源期刊网 http:// 家都非常欣赏自己的方法,说明你们都很自信!但是我们还要善于学习别人的方法,勇于学习你没有掌握的方法,这样一节课下来你就会学到很多东西,才会不断进步。在你没有掌握的方法中,你最想学谁的方法呢?请你告诉你旁边的小伙伴。”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只听“我不学看图数的方法,如果没有图怎么办?我要学凑十法。”“接着数太慢,凑十法多快呀!”学生们交流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我知道他们已经讨论出结果了。经了解,大多数孩子都愿意学凑十法。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得出结果,其课堂效果远远胜于教师的千言万语所起的作用。

三、用“生活的音符”弹奏课堂

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的,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猪老大和猪老二要去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猪老大的座位号是23,猪老二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司机叔叔想考一考猪老大和猪老二,就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猪老大和猪老二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小朋友,你们能帮帮他们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成为乐于助人的孩子。这时,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并导入新课,学生就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学数学如何营造高效课堂氛围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校教学;营造气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93-01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是处于一个最好奇、最积极也是最活泼的学习阶段。虽然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困难而又乏味的,但是无可置疑的是数学却是所有学科中内容最丰富,最能培养思维的学科。但是随着数学知识的逐渐深入,数学已经不简简单单的是1和2的加减乘除了,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出现,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出现等等,使得学生逐渐的排斥数学,甚至讨厌数学。当然,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构建快乐高校的数学学习课堂,是数学教育过程的重要任务。

一、抛砖引玉、创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小学的学习主要是以基础学习为主,所以在课堂学习中不可以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应该保持着一种以学为乐的学习心态。而要想保持这种快乐轻松的学习心态,除了有自身方面的因素外,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课堂气氛所决定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互相交流,教师指引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课堂中形成良好热烈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会对于数学产生兴趣,才会“心甘情愿”的去学习。如果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运用一些比较有感染力的语言,经常性的表扬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喜爱和信任,会对于数学的学习更加热爱。

所以,如何以一种吸引人的课堂导语来引出相关知识,这对于课堂高效进行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好的课堂导语可以促使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由传统的“要求学习”变成“要学习”,从最根本上减轻了由数学带给学生们的心里压力,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数学。

小学教育中,教师不过是教育的媒体,而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只要有了兴趣,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才会高效进行,才会为高效的课堂气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不然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只会“强迫式学习”。

二、转变教学模式,趣味化数学教学

在众多的学科中,数学无疑是最具有趣味性的学科,因为数学是最能吸引学生进行思考的学科;但是数学又无疑是最乏味的学科,因为数学实在是“太费脑筋”了。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关键在于每个人接受数学时候的经历。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所以这是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利条件,而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还不完善,很多问题无法做出有效的思考或者解答,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如何从关键处着手数学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找出数学知识中的有趣内容,将趣味性应用于教学中,刺激学生对于数学趣味性的探求,并引导学生在趣味中分析问题,提出疑问。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活动主要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以各种有趣的数学情景将即将学习的知识表现出来,让学生由趣到思,由思到学,使趣味变为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鼓励学生放开大脑,积极思考,还要鼓励学生放开嘴巴,提出质疑以及自己的独特见解。高效课堂的氛围营造是需要学生学习的快乐,学习的高效,所以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更是不可缺少。

三、辅助教学,吸引学生进行学习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深入课堂教学中,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图文交替,动画闪烁以及动静结合等现象,使得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板书或口授等形式,并且将抽象的数学思考进一步的具体化了,让学生在理解起来更加的轻松。并且通过各种声音和动画的效果,学生的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中的极大的一个困难就是数学的抽象化以及逻辑性较强,而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虽然说不可能完全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是可以最大程度的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将逻辑性的问题变得直观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数学知识具体形象的放在了学生的面前,再由自己进行相关的知识点教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的讨论和分析,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新奇的课堂中积极参与,又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点,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一切的教学学活动要学生为中心,刺激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数学的趣味,在享受中学到知识。高效的课堂氛围表现在轻松愉快课堂教学,表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表现在学生留恋忘返、学不生厌的课堂教学。所以,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们的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冯志伟.《数学与语言》.[J]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2] 杨重骏.杨照昆.《数学与电脑》.[J]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营造高效历史课堂 第4篇

“一流的教师教思想,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三流的教师教知识。”笔者认识到:教得好的老师,不仅是因为他下的苦功夫比我们多,而是因为他的方法比我们有效。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好,也没有大量繁重的作业,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善于教学的人,教师很闲适,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很好,学生都归功于教师教学有法;不善于教学的人,教师虽然很辛苦、很忙碌,学生学习效果却不好,学生都埋怨教师教不得法。那么教师要怎样教,学生要怎样学才能营造高效率的课堂呢?

以湘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开篇,第十五课《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一课教学为例。

一、教师要学会“解读教材—驾驭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学应该是教师立足教材文本,对教材进行学法的加工,要对教材的内容拓宽、加深,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必须经过一定的、积极有深度的思维活动,才能获得知识。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使新旧知识发生交互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方式将新知识有效地融合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新的、更高级的知识结构网络,并实现有效迁移,使知识在应用中提升为智慧。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知识转化成学生个人知识,把人类智慧转化为学生个人智慧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含量。学习了十五课中的九一八事变后,教师可以联系现实,提一提“钓鱼岛”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我们要专注课文中的基本知识,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例如,课本提到在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下,日本又阴谋策划华北事变。教师要讲清,日本想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基本知识是智慧含量最高的知识,要讲深讲透。基本知识是能够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迁移的知识。因此教师钻研教材,首先自己要“懂”,要弄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追根究底,实现教材的重组与再创造,使知识变得鲜活、生动、简练与凝重。其次要“透”,即透彻地理解教材,一知半解只能照本宣科。再次要“化”,教学的功夫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化”的功夫。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静态为动态,化被动为主动。最后是“活”,即不但要活学,更要活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产生新的发现。例如,学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学生通过探究得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海峡两岸可以合作,构建和谐社会。这样教学得到拓宽。教学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活知识,教师要善于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以最有效的方式与手段交给学生。

二、做好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让学生自主学习

1. 创 设 情 境 ,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让学生想学

教师除了钻研教材,还要做好教学预设。预设学情,课前询问学生,在前面的课堂或课外活动中与学生交流;在正式或非正式的交往中,了解学生的兴趣、个性、态度、学习方式及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个性差异和能力等做好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知道歌曲《松花江上》,利用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展示东北的美丽富饶、日寇的入侵、东北人民流亡的图片导入新课。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提问:大家知道这首歌与历史上什么事件有关?这件事的经过、真相你知道吗?东北人民为什么流亡?用歌曲图片、教师的语言双管齐下来营造有效的情境。因为教师的语言能力,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知识的表象;精炼、一语道破的语言,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清晰;通俗深刻的语言,使学生觉得通俗易懂;抓住本质、声情并茂的语言,使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苦役而是享受。这样,把学生融入教学内容中去,实现学生知识经验与教材内容的有效对接。

真实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学生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了问题,处于一种困惑与矛盾的状态之中。欲知其究竟,使人产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发生兴趣之时,也就是情境营造有效之时,学生的自主性就调动起来。他们自己就会“钻进去”,即主动地去学习。欲求其明了,欲罢不能的学习内驱力,就会使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探求“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真相,国民政府不抵抗导致东三省沦陷,人民流离失所,伪满洲国的建立,东北人民的局部抗战。这样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愉悦的体验,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不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又如何能培养起学生对所学学科的热爱。”因此,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要满怀热情,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想学、自主地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

2.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 引导学生学会适应性学习

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当,长期被动学习、逼迫的学习和机械记忆、背诵学习等,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能让学生品尝失败的苦果,使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导致“差生”越来越多。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知识被老师教得枯燥、乏味,学生厌学,不堪重负。他们宁愿去劳动,过早地接受体力劳动对他们的惩罚,而不愿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接受学不会的心理折磨。转变差生承载着多少家长的期盼,也承载着社会更多的责任。积极成功的体验能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这是教育永恒的指点,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速度和步伐前进,不仅是一种宽容而且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和美德。任何一门学科最初的教学目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恰当的启发,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与行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自信。在第十五课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讲述知道的局部抗日英雄的故事。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启发学生认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又阴谋策划华北事变,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材料“1935年底,北平学生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呼声”。师生一起分析认识“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教师的适时启发,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真正的求知欲由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激发出来了。只有遵循知识本身系统的启发教学,学生才会越学越求知欲强,积极性高,才会变得聪明。

三、让学生尝试去合作、去探究,获得理智与情感的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学习的本质是交往、对话、互动和分享。它有双重目标,即学业目标和交往技能目标。在第十五课的教学中,对西安事变爆发后国际、国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和主张,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提升学生的智慧和人格。

西安事变应该怎样解决?它的和平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学习。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激发学生的灵感,打开思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学会了与人交往、相处、合作、互助。

合作、探究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对自己的合作、探究结果进行整理、表达。整理的过程可以使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互助分享,形成共识,也可能是各种意见和矛盾无法统一,需要在全班进一步合作、探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选择最佳解决的方式,在教学中始终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以发现的眼光、以质疑的心态,超越老师,超越教材,超越自我。

四、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后巩固和拓展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是让学生去“温”,让学生梳理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体系,发现知识之间的内涵和关系。学生通过使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表述,这是一个深入理解知识,创新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就不需要学生进行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学生的课业负担得到减轻,教师只要适当引导评价即可。如果教师过于勤奋,什么都自己小结、归纳,必然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懒惰。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必要的补充。作业不是机械重复,而应通过作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兴趣。在第十五课的教学中,我们布置的作业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1936年,张学良却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联共抗日,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后来,江泽民同志评价张学良为伟大的人物,你怎么评价张学良?在历史上,他还有什么贡献?

应用电子白板 营造高效历史课堂 第5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这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具有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再现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拓展课堂形式、启迪学生思考、强化重点、点化难点等优点,这些优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能明显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广受教师好评。原来,我们的课堂上就是教师用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挥洒汗雨,整个课堂单调平和。

如今,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互动电子白板用于课堂教学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实现了高品质、高效率的教学模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平台,对比黑板及电教平台两种教学方式,取其精华(黑板的互动性及电教的丰富性),去其糟粕(黑板的单调性及电教的单向性),我们的课堂变得形式多样、声光俱全了。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而且使我们的课堂既丰富多彩,又呈现现代的时尚感。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多媒体,它为整合课堂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自2011 年以来,我校逐步建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全覆盖的现代化教学体系。这种新型的多媒体系统,整合了电子、感应、网络技术等,将传统的黑板和投影仪、电脑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白板教学平台。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历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已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模式转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需要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板,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强有力的途径。适时适势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功效,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强有力地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里,从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方式作一探讨。

一、展示形象直观的历史图表资料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言描述历史图表材料,让学生看教材的图表材料,而且使得课堂显得单调乏味,学生缺乏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低效”。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教学,就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料库把有关图表资料调出来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方便讲述,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时,就可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等世界名画及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等雕塑作品等图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成就,并通过对作品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理解文化名人所创造的世界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历史价值所在。

二、呈现大量的历史文献材料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材料题占分值为60%左右,所以对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必要经常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判断、分析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在课堂上对历史材料的运用,从而影响打造高效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就能随心所欲地把自己要摘录的材料用抓屏的方法从Word 文档调离展示在屏幕上,或者从计算机直接调出来呈现给学生。这样既方便省力,又能增加材料的阅读量,可谓一举两得。

三、直观演示历史进程、构建结构体系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构建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去记忆一些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要学好历史,必须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整体、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并从中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这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简明扼要、形象直观地把历史进程和知识结构及内在联系在课堂上演示出来,做到既便于学生掌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我是这样设计的:

这样,让学生清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情况,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趋势。

四、师生互动、增强课堂训练效率

2011年3 月,我校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开始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课堂训练是该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培养能力的重要作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把大量作业展示出来进行课堂训练,不仅方便,而且能节省时间,增大训练内容,还能在师生互动、当堂批注中提高教学效率。

五、播放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我们单凭主观想象或借助语言文字描述去认知历史是很不够的,现代科技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更多地直观感知历史,让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走进他们的视野。例如,在讲述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可以借助电影《兵临城下》中的片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情况,这样效果就好得多。

以上是我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一番探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白板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才能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面对流光溢彩的新技术,我们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应该注意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炫耀高技术,分散学生注意力。

如何营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导入;关注

课堂气氛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为了能够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营造轻松以及活泼的教学氛围。轻松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随着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得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相关的知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二、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設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查看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从这次听课来看,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不少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总之,“教无定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即: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学生

1.用微笑、目光的交流来流露你的关注。 记得一位老师报告时,他说了这样一个现象。外国某教育研究机构曾就老师的视野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作过探究,结果表明,在老师扇形视野区里的学生成绩往往优于这个区域之外的同学,这说明什么呢?一句话——关注很重要。

2.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一定要找到欣赏、夸奖的理由,找到欣赏、夸奖的方向,找到欣赏、夸奖的那些“点”。学习不好,成绩不好,是与没兴趣、不努力相联系的。如何使他兴趣跟上来,努力跟上来,成绩也跟上来,你就要找——找出那些值得夸奖的、值得欣赏的优点,找到他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积极性,一点点的学习的热情,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这一点点的积极性、一点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3.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 一位老师说到这么一件事,在一节课后有学生批评他不公平,原因是课堂上该生举了五次手要求发言,只获准了两次,而邻座的同学也举了五次却被获准三次。可见我们的学生是多么地看重那不经意的允许呀!其实藏在背后的是学生的被认可感,是一种被承认的需要。

4.用“中断定势”的形式表现你的关注。当一个学生表现得没有积极性,否认自己的积极性的时候,教师用“中断定势”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的认同。

什么叫中断定势?就是把他原来的思路打断,比如他说,我就是作文不好,你打断他这种固有的想法,告诉他,你某次的作文不是写得挺好吗?现在作文不好了,这不要紧,你能作好文的。比如他不爱学习,你就这样说,其实你挺爱学习的!那一回你复习的时候,一连坚持了十几天,怎么说不好呢?比如他抱怨自己不被重视,你就要告诉他,不,在老师的心目中,你是非常重要的。

你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再产生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想法和行为,这时,你的课堂效率就会自然上去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 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 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 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摈弃 以往把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 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 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 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林宏亮 , 营造轻松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学周刊 》2015年20期.

营造宽松氛围 催生高效课堂 第7篇

一、整合教学资源,以“趣”带动学生快乐学习

课堂教学中,良好氛围的创设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从而达到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目的。所以,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情趣因素,从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潜在的情趣因素进行再创造。生动、新鲜的教学氛围具有“导趣”功能,能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感觉,给教学带来良好的开端。再有,生动而充满激情、理性且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燃烧和灭火》中的灭火方法时,在网络上搜寻滑稽可笑的灭火方法作为引导,首先让学生说明这些灭火方法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看谁能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以及相关的原理,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二、巧设悬念,诱发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初中学生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巧设悬念,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事物,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执教复习课《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图像》时,用投影向学生展示奥运火炬传递的图片,告诉学生奥运火炬外壳是用硬度较大的铝合金制造的,那么“祥云”图案又是怎样在它的表面显现出来的呢?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笔者通过问题制造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巧用导语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主动参与学习,需要教师用激情去营造一个激励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创设情境,巧用导语。如笔者在执教复习课《水的净化》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一瓶浑浊的河水,告诉学生这瓶水来自于蓟运河,其中含有很多杂质。其实我们每天所用的自来水就来源于河水,河水是如何被净化为自来水的呢?它有几种净化方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又如在讲授《物质的除杂之海水净化》时,指出海水的主要成分为NaCl,经过初步提纯后还会含有CaCl2、Na2SO4、MgCl2等杂质。那么如何除去杂质,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呢?用投影展示相关习题,显示“物质的除杂”是中考的一个重点考查内容,由此引入本课。笔者借助习题调节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促进了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营造活动探究氛围,以“动”带动学生快乐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师生共同营造生动活泼的探究氛围,带动学生快乐学习。实验是化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又最爱做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讲授《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时,教师提出问题:你家中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学生回答用洗洁精。然后教师提出疑问:洗洁精为何能将油污清洗干净?并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教师用投影展示实验方案,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各组观察水与油混合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并观察液体倒掉后试管是否干净。然后各组完成实验表格,并通过探究总结出乳浊液的定义、乳化现象、乳化剂及乳化作用。利用实验对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提出问题,通过直观现象,引发学生探究,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配合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布置学生积极完成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针对少数几个在家庭中无法找到药品的实验,可适当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把家庭小实验搬到学校实验室来做。通过家庭小实验,不但大大地鼓励了学生对实验的爱好,促进了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激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

总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才会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挥洒自如,营造生动的化学教学氛围,开辟化学教学的新天地。

摘要:营造宽松自由、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会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对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巧设悬念,巧用导语来活跃课堂氛围,营造活动探究氛围,诱发兴趣,带动学生快乐学习,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营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初探 第8篇

一、课前教师用心备课, 学生认真预习

(一) 教师应该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

教案融合了教师思路以及心血, 每写一篇教案, 教师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时候, 精心备课, 可学生们却没有意想中的表现, 这难免让人有些心灰意冷。这就说明, 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学生的需求, 所设置的问题过难或者偏于简单。学生们在学习中虽然需要增加一些自信心, 但是毫无难度的问题对他们也无益。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 设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教师也应该多向前辈们请教, 适当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应该正确对待教师的参考资料, 不能过度依赖, 要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读经典, 多看教学类期刊, 增进自己的学识,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当然,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初中学生是否喜欢教师, 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教师应该严于律己, 与学生之间友好相处。

(二) 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 做好课前预习

学习语文课程和其他学科一样, 初中学生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不能因为不满语文教师而厌烦语文课, 也不能因为语文课程难度较小而三心二意。学生们应该谨记学习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受益者是自己, 认真学习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也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学生在课前预习时, 应该先熟读课文, 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 了解文章大意, 大概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要按照教师的要求, 完成课前任务。课前预习不是应付差事, 而是为了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中。对于需要查询的资料, 不能简单地摘抄, 应该认真辨析资料的取舍, 并且要适当进行分析。

二、课上教师循循善诱, 学生融入其中

(一) 教师逐渐引导, 做课堂的引路人

一般教师都会采用简单的两三句话作为课堂的导语, 既可以以所学过的知识为引子, 也可以生活琐事为导入。例如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可以引用之前所学过的关于秋天的诗句, 刘禹锡对于秋天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与大多数悲秋的文人骚客不同,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刘禹锡的乐观精神, 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外界的环境虽然会影响自己的心情, 但还是依靠自己主宰。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讲《苏州园林》教师可以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播放相关的图片, 使文章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表演活动, 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等。例如在讲《海燕》时, 可以让学生准备朗诵, 进行比赛,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可以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体会到海燕的勇敢与坚强。

(二) 学生积极参与, 融入课堂之中

学生是课堂中最重要的角色。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难免有些无趣。初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和教师进行互动, 快速融入课堂。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 应该适当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不能置身事外, 把小组讨论当作闲聊时间。但也不能过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对他人的意见置之不理或者进行攻击。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敛, 不太愿意举手回答问题, 尽管自己知道正确的答案, 也要等他人回答问题。这种行为并不是值得肯定的举动, 学生们应该适当放开自己, 不必过分拘谨, 一来可以引起教师的关注, 二来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学生不能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 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

三、课后师生多加总结, 互帮互助

每一节结束后, 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总结, 这是师生共同的任务。教师应该针对自己的教案, 结合上课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改, 并写出自己的上课的感受以及收获。教师也应该适当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学生同样是当事人, 初中的学生们说话比较直接, 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教师还可以去听一听其他教师的课程, 然后进行一个比较。学生在课后除了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也要认真进行总结。分析自己的课前预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哪些方面是错误的。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对于文章中的优美句段, 应该进行摘录可以适当背诵, 之后可以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之中。师生之间应该互帮互助, 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 促进学生的进步, 学生也应该为教师的教学积极提供意见和建议,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承担自己的责任, 共同努力。在课前, 教师应该认真备课, 备课是一件枯燥而又漫长的过程, 教师应该结合班级的实际学习情况, 设置课堂目标与任务, 也可以学习前辈们的教学经验, 推陈出新, 改进自己的教案。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学生应该用心预习,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带着问题学习更加有效。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做好课堂的引路人, 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设置合理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文章的奥妙。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认真听讲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与小组组员团结合作。在课后, 师生都应该进行总结, 分析优势与不足, 积累经验, 提高自我。

参考文献

[1]陈金缺.怎样教好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

[2]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编委会.中学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教程: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开展合作学习,营造和谐高效课堂 第9篇

一、科学合理地分组,建立融洽的合作小组

为了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应对全班学生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成绩、兴趣等因素。我采取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合作学习,这便于课堂上随时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采用前后位的坐法,便于灵活地调整配对的形式进行活动。学生上、中、下搭配,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适当调配,从中选出一个最有主导能力的学生来做小组长,由小组长根据各人的优势分工合作,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都承担一个相应的角色。如设置organizing, shorthand, reporting等角色,便于各司其职组织好讨论,角色在定期内进行互换。同时考虑到学生性格的互补、知识结构、特长的发挥等因素,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擅长口头表达与擅长书面表达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这样就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同时,每个小组还可以给自己起个名字,拥有自己的口号(slogan)。这样可以营造一种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习带来一定的趣味性,刺激他们合作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合理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营造和谐的合作氛围

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合作学习,应该适当地选择。

1. 小组合作学习单词朗读、记忆。

单词的记忆是枯燥无味的,特别是死板地跟老师朗读,更显得无趣。教师检查每个学生对所学单词的掌握情况要花很多时间,效果也不一定很好。所以我采取先检查部分学生的发音,然后组织四人学习小组学单词,给学生5到10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纠正发音,最后组织比赛的方式教学单词。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加练习量,又能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促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平时不愿开口讲英语的学生,这时候也会表现得特别积极主动,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为了集体的荣誉,每个组员都不甘落后。如我在教每个单元新单词时,先用10分钟的时间让全班学生跟着磁带读,当成绩好的学生已经能够认读时,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教读,再进行小组比赛,结果效果非常好,平时学习一般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带领下也积极起来。

2. 合作学习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同时也是评价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方法。但是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一大难题。学生害怕写作文,对于老师来说批改一个班六七十个学生的作文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然而却往往事倍功半。如果能坚持面批面改效果会很不错,但是高中老师一般都要担任两个班(将近150个学生)的课,工作繁重,显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实可行。

采取合作学习,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让学生写一篇小文章,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批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他本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短文改错能力和善于问题的能力。然后指导学生把组内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归类、作汇报。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对这些错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后让学生推荐出自己组内优秀作品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大家。

3.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对话。

对话的教学和表演是英语教学中的难题,在教学中,让学生面对全班表演总会出现冷场,要么没有学生敢站出来表演,要么表演时声音很小,尤其是那些害羞和自卑的学生,一点效果都没有。但采取了小组合作练习后,效果显然不同。每节课在课前的5分钟自由对话时间,以及教学课文或对话后,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在小组内学说、操练,然后进行表演。先在小组表演,学生的害怕心理没有了,尤其是在自由对话里,学生的合作练习、表演更显得淋漓尽致。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会带动较弱的同学,好的学生会因此变得更好,而较弱的同学也会因此而提高,这就是成功来自于合作。

4. 合作处理测试中的练习。

每次小测验、单元测试、月考或者是期中考试过后,都要对学生做错的题进行一一解释,有时老师费了很大的劲,可是学生印象却并不深刻,下次做的时候可能还会犯类似的错误。所以在每次评卷的时候我总是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去攻克这些难题。他们做错的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对于那些个性的问题组内成员可以互相帮助解答,成绩好的带动成绩差的。这样有些比较容易的题在组内就可以解决掉。而对于那些大多数学生共同犯的错误,大家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查词典,找工具书或跨组求援。最后找一到两个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解释一下。这样学生们对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掉的问题记忆会更深刻,而且可以营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氛围,建立对话式、互动型的教学形式。

三、及时对合作结果进行评价、反思,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各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自评,评价内容主要是总结合作成功的经验和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讨论成员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合作技能、学习成效等方面的表现,并相互提出改进建议,这就为小组的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反馈。

营造历史学习环境, 打造高效课堂 第10篇

一、学习历史, 激发壮志

历史是必须学习一生的学问, 往圣先贤尽在其中, 治市良方藏于其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胸怀大志, 心灵纯净, 志存高远。心理健康的人, 脚踏实地, 不屈不挠, 如果坚持不懈的话可登陆成功;反之, 心胸狭隘, 患得患失, 纵然才华横溢, 天赋超人, 也难创造伟业。只有心理健康, 学成技艺, 藏器于身, 待机而出, 庶可不负父母劬劳与国家养育之情, 而学习历史, 常常从中得到激励。

胸怀大志, 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不虚度青春年华, 了悟人生的意义, 心思天下、志在寰宇, 这样才会有无穷的动力, 才能够学习历史上的伟人和英雄, 才能够正视一切挫折, 做到斩钉截铁的进取。志行万里者, 不会半道固步;比翼鸿鹄者, 不与鸡鹜争食。有了大志向, 有了困难善于化解, 做事能够承担, 发生龃龉, 能够置之一笑。

二、要给学习目标定位

学习, 必须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感觉目标清晰明确, 形象具体, 操作简易, 情趣浓浓, 意义无限。历史总结往昔成败, 归纳过去兴衰, 启蒙当下, 昭示未来之学问, 是文明的集结, 是人类的日记。比如, 学习秦始皇的时候,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秦代是怎样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多大?学历史, 效先贤之丰功, 仿豪杰之伟绩;学习历史, 将历史知识升华为热情的激发、做人的圭臬, 哲匠思想救世, 英雄武功建国, 学海茫茫, 趣味融融, 学习历史, 抚今追昔, 转痴迷为智慧, 变昏暗成光明。

三、设计好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 为了体现差异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层次性, 仍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例, 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 让他们反复参考课文领会, 有问题随时和教师探讨, 至于学习优秀的学生, 要进一步研究, 多读一些教师书籍, 可以给他们开出一些书目。水平一般的, 读一读简单的文章, 比如, 杜牧的《阿房宫赋》、贾谊的《过秦论》、苏辙的《六国论》等等, 理解能力强的, 可以学习一下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等等。这样布置的目的, 就是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

四、让学生参与表演

要想留下最深的印象, 就是参与。“文成公主入藏”一段历史, 经过我的安排, 学生精心投入编成了历史剧, 学生自导自演。在表演之前, 学生先仔细阅读教材和资料,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隆重“上演”, 大家穿上五颜六色的服装, 用接近历史的语言, 逼真的表演, 再现了文成公主入藏的传奇, 学生大胆演绎, 塑造了令人钦佩的、美丽动人的文成公主的形象。文成公主为了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 为了国家的利益, 抛弃个人的得失。历史剧活灵活现, 学生被深深地感染, 在有趣的表演中, 学生感受到了文成公主的善良美丽、感情细腻与真挚。这样的学习, 学生可以说是终生难忘的, 对历史的领会也匠心独具。

营造小学高效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    习作    个性

现如今的小学校园已经普遍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在教学时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频率也逐渐增加。多媒体设备的配备和使用方便了教学工作的开展,由于多媒体具有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多样的教学表达形式,其在教学过程中也都获得了很好的应用成果,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营造高效小学语文习作课堂的前提。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习作热情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习作课堂的应用,能够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并且为学生创建一个身临其境的习作环境。新课标中对写作的要求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能够把声音、图像、视频、影视等资料通过教学设计安排穿插在课堂授课当中,使传统的以静态图片、教师讲述、板书文字为基础的枯燥的课堂转变为适合学生写作的情境相融的教学环境,通过环境的渲染和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融入作文意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写作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提前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材料的搜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搜集到我们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并利用软件技术进行有效的截取和处理,令这些教学资源更适应课堂运用。

比如说小学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三《我的理想》教学,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和表达的基础上进行一次习作训练。为了激发学生的交流热情和表达意愿,我们就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资源来实现。比如播放《风雨哈佛路》电影片段,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能够切实了解为什么在理想面前燕雀和鸿鹄是平等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学生播放动漫《火影忍者》片段,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知道理想的达成是建立在勤奋、努力和坚持的基础上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的应用,老师可以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而多媒体资料和学生思考为教学主体,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思考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小学高年级习作与低年级有很大差别,低年级重视的是表述,而高年级则涉及一定的逻辑表达训练及词汇和素材运用能力。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由于词汇量和写作素材的匮乏导致写作内容干巴巴,习作普遍缺乏逻辑性,这种 “流水账”的写作现象是让小学语文教师最头疼的现象之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学生词汇量和作文素材积累不足,主要是由于平时对词汇及素材的积累缺乏兴趣,因而导致其在写作时即便有好的写作思路,也难以很好地表达出来。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量和写作素材。比如说利用多媒体社交手段,我们在平时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并经常在这些社交平台上给学生发一些图文或者词语素材积累,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手段,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积累词汇量和写作素材。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视频摄像技术也能给我们的素材积累带来很大的帮助。比如说为了准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作文《难忘的校园生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手机、DV机等视频录制设备将学生的课堂生活、运动会、文艺会演、课外活动等录制下来,并且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给学生。在讲授课程时,截取难忘的片段编辑成视频短片,在教学时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分享给学生。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回忆起校园生活的美好、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激发了学生对即将告别的校园生活的不舍和留恋,从而使学生情景交融,达到最好的写作状态。

三、利用多媒体培育学生鲜明的个性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取得更好的作文成绩,教师一般都会采用直接命题、学生按题目写作的授课方法。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和特色。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应试教育的作文题目也告别了传统的命题作文形式,而以看图作文和自主命题作文为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授课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写作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了达到解放学生思想的效果,在作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就变得尤其重要。当今的时代是全球信息一体化的时代,我们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精彩,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完全有能力带领学生在课堂遨游整个世界。比方说在讲到如何描写建筑物时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在领略长城雄伟之后还能身临其境地欣赏到埃及金字塔的神奇;在教室中,就能够畅游欧洲的城市,欣赏欧式建筑风景,鸟瞰故宫的斗拱飞檐,品鉴我国的传统建筑精粹。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展现给学生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而将学生的思想从三尺讲台和狭小的教室延伸到更深邃的思维空间,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古为今的效果。

比如说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民族风俗单元的写作训练时,如果不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普遍写的都是身边的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在准备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不同民族的建筑、服装、视频等文化元素,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分享给学生,也可以利用音频手段为学生播放民族音乐,从而增进学生对该民族的了解。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把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对多彩内容的所看、所感、所想反映到作文写作中,从而将学生各自的感情寄托在字里行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习作质量,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独立思考,以自己的角度看待和描述问题。学生对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自然会将这些思索和思考反映到写作中,因此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其各自特点,绝不会再出现千篇一律、毫无精彩可言的教学习作。

四、利用多媒体优化作文评改

作文评改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必要工作,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步骤。及时有效的作文评改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重要帮助。在传统的作文评改中,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基本上评改工作都是由教师一人完成,这种评改模式虽然能够起到指导效果,但由于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指导地位,所以对其作文水平的提高效果甚微。虽然也有老师尝试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实施学生之间作文互评的方法,但由于学生的作文基础水平不一,而且缺乏一定的作文评改能力,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作文评改带来了新的模式,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全班同学对一篇作文进行评改。有句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全班同学的智慧进行一篇作文的评改,通过大家自由谈论和老师的指导,能够达到完美的作文评改效果,而且学生也能作为作文评改的实施者参与进来,在完成评改任务的同时还强化了学生对作文写作基础能力的掌握。

为了进一步发挥多媒体设备在作文评改上的技术优势,教师还可以挑选几篇典型作文进行点评,然后通过网络能把好、中、差的写作直接播送到计算机屏幕上,让全班学生读,让他们参与评议和修改。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赏,能从中得到启发;对不够好的文章进行集体讨论和修改,能够再一次强化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平台把学生作文中优秀的描写、用词、段落和文章内容结构展现给其他同学,不仅能起到对优秀作文学生的激励作用,还有利于其他同学在日后的写作中对这些好的作文思路、结构、用词、段落和描写进行参考和借鉴。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优生与差生的共同提高,还能为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对学生语文课堂习作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帮助的。教师还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典型例作,利用多媒体讲评作文,提高讲评的效率。

【参考文献】

营造小学高效课堂 第12篇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可见, 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能否快速获取知识有很重要的影响。只有构建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习, 自然身心愉快, 学习效率大幅提高。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 学习的主体是十几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 争强好胜, 但同时自尊心很强, 又有一点点叛逆。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具体情况, 数学老师必须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使孩子觉得老师值得尊重, 老师关心自己。只有这样, 初中生才会踏踏实实学习数学。反之, 如果数学老师不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仍然像对待小学生那样, 严厉有余而亲和力不足, 就会很容易伤到学生, 进而引发他们的叛逆心理, 处处和老师对着干, 导致课堂效率十分低下, 甚至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基于以上原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势在必行。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

一、教师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时时不忘自己应该做学生的表率, 处处以“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来要求自己。这样的老师很容易让学生敬佩, 他们会打心眼里喜欢这样的老师, 愿意打开心扉, 向老师倾诉自己的一切。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仪表, 注意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问题, 要有较渊博的知识, 善良、正直的人品, 以及爱岗敬业的师德。学生们带着对老师尊敬、爱戴、信任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 就会更加专注、积极, 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反之, 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 就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 学生又怎么会喜欢这样的老师所教的科目呢?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爱护学生

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懂得尊重学生, 只有尊重学生, 学生才会尊重老师, 这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比如在数学复习课上, 老师叫某个同学介绍一下锐角三角函数的公式, 被叫到的同学站起来后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显然回答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候, 老师最忌讳的做法是大声呵斥学生或者使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挖苦学生, 也不可以面无表情地生硬地让学生坐下。这几种做法都会严重伤害到学生, 使学生丧失对老师的崇拜之情, 不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心启发学生、鼓励学生, 给学生创造正确回答问题的条件,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教师要学会接纳学生, 把学生平等对待。只有与学生平等对话、赏识和鼓励学生, 师生关系才能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2]。在这种宽松亲切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也会在交流中日益成熟。

三、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 注意因材施教

治病需要找准病症, 教育也要找准学生的问题所在。所以, 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在充分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 制定适合学生的措施。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对待学生切记不要“一刀切”,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 都有自己独特之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然后针对不同的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否则, 如果标准定得过高, 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屡遭打击之后, 学习就会灰心;如果标准定得过低, 学生就会有吃不饱的感觉, 而且浪费时间, 更容易使学生滋生骄傲的心理。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关注每一位同学,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使每一位同学都得到充分发挥, 不能顾此失彼, 偏爱个别学生。

四、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

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切忌独断专横, 应该适当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 应该鼓励学生敢说、敢问, 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只有这样, 学生的思维才会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比如, 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 教师先设定出一个未知数, 找到一种正确的解法。此时, 还要问学生,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答?可不可以设定一个其他的未知数?学生经过七嘴八舌谈论, 可能会找到更简便的解决方法。如果教师在开始就压制学生的思路, 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毫无疑问, 教学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总之, 高效数学课堂的建立离不开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帮助, 只有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与老师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才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才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王军民.打造绿色的师生关系共建绿色的数学课堂[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 2012, (1) :25.

上一篇:企业单位税务管理下一篇:特高压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