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论文范文

2024-08-28

教学目标论文范文(精选12篇)

教学目标论文 第1篇

一是阶段目标不明显,或是越位,或是不到位。比如,默读本是中高年级要着重训练的一种阅读技能,而有的一年级老师却定下了“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目标。又如,高年级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可有的老师还是“让学生领悟熟字带生字的学习方法”。

二是单元训练重点不突出。一个学期里所有课文的学习目标几乎相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意思,体会文中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是表述结果不清楚明确,笼统含糊。学习生字新词是每位小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基本目标,可不管什么年级,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第一条里都是写“学习生字新词”,至于在具体的一篇课文里究竟要认识哪些生字,会写哪些生字,理解哪些新词,读者肯定不明白,甚至有的执教老师也说不清楚。

四是概念混淆,将“教学目标”写成“教学目的”。

五是教学角色分辨不清“,使学生……”“让学生……”是老师们表述目标时常用的句式。

六是缺乏独立思考。编写教案、导学案与教学设计时,不是先钻研教材,而是翻开《教学参考书》与身边的教案集、学案集,一股脑地抄下来。殊不知,虽然内容相同,但学情不同,教学目标也应有所区别。

什么是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制订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如何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本文谨结合个人经历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教学人员对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所以它也叫行为目标。它为每一门课程、每一单元或每一节课的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规定了明确的方向,在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说到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了解与之相关的一个概念———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提出的概括性要求。它与教学目标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教学目的是系统的整体目标,较为概括和不具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一个领域、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个课时之后的学习成果的具体陈述,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具体关系如下:

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由此可知,我们平时为课堂制订的是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目的。

二、怎样准确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指南,有的放矢,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师生轻松;无的放矢,教学自然是事倍功半,师生疲劳。如何准确制订教学目标?

1. 认真研读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它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学生各学段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提出了语文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价的建议。不同板块、不同学段的目标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制定每一个单元、每一课书及每一课时的纲领性基础。

2. 深入钻研教材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毫无疑问,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怎样钻研?下面我以课文为例说说看法。首先,要放下“教师”身份,以普通读者身份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叙述顺序与写作特色,理解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重要标点的意义,弄清课文内容所涉及的百科知识,积累优美语言。其次,以学生身份阅读,想想哪些地方能读懂,哪些地方读不懂。最后,以老师身份阅读,弄清哪些内容该教,哪些内容不需要教。

3. 关注“单元导读”

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页面的导读内容。“导读”一般由两个自然段组成,前一个自然段用优美的语言(排比句较多)介绍本单元主要内容,后一个自然段说明单元训练重点。单元训练重点,就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情暖人间”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本单元有五篇课文(《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永生的眼睛》《船长》)。“单元导读”里明确指出“阅读时要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这就是说“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是本单元训练重点,这一重点正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

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教材编者通常会在课文后面编写相应思考题,在“语文百花园”的“拓展与交流”栏目也会强调这一思想。

4. 关注课后生字条与词语花篮

目前,不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后面都有生字条,双线条中的生字是会认字,方格里的字是会写字。会认、会写相关生字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词语花篮”是语文出版社所编语文课本中的一个内容,其中的词语均来自本篇课文,一般为常用的成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及其他俗语,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课文应着重理解、积累的词语。

5. 关注课后思考练习题

纵观课后思考练习题,不外乎这些内容: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优美语段,复述课文内容或重要情节;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给每部分加小标题,回答与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相关的问题;读读写写含有本课会写字的新词,品味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相关片断的写作技巧、方法及作用。细细琢磨这些练习题,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思考练习题就指向着学习本课的目标。

6. 关注“语文百花园”里的“理解与积累(运用)”“拓展交流”栏目

“理解与积累(运用)”“拓展交流”栏目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语文百花园”中“温故知新”板块的小栏目,前者指向的是理解、积累词句的方法与技巧,后者指向的是本单元课文里所渗透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所有这些正是学生学习的目标。

7. 充分考虑学生实情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教育的宗旨,学生实情是教学的起点,是准确制订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前提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都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制订目标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8. 整体考虑重点突出

一篇课文可让学生学习的点很多,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文本、学情全盘考虑,重点突出,切不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否则,什么目标都落实不了。

三、如何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般可分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知识与能力”领域。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如“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穷人桑娜与丈夫的善良,体会作者对穷人的同情与赞美”。

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是行为目标。一个完整的行为目标含有“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是行为目标描述的对象,即解决“谁”的问题,从上述目标可以知道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此,表述教学目标时,句子主语应是“学生”(通常情况下可省略)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即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如背诵、积累、记忆、默写等词语。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评估的,尤其是“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更是如此,如“背诵并默写文中三首古诗”。

行为条件,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是否使用手册或辅助手段,如“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中的“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说的就是行为条件。二是提供信息和提示,如“在给出的名人名句中,解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的意思”。三是完成行为时的情景,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中的“在交谈和讨论中”说的就是行为情景。

表现程度,就是所要求的行为完成的质量、数量水平。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说的就是行为质量。“会写闰、捏、柄、胯、匾、缚、稻、猬、谓、汛十个生字,理解一柄、所谓、潮汛、一望无际、无穷无尽、稀奇事八个新词的意思”中的“十个生字”“八个新词”说的就是达标数量。

教学目标论文 第2篇

湖北十堰张湾区炉子小学

作者:陈伟

在以往看到的体育课的教案上,目标部分不是用教学目标就是用学习目标来表述,然而,这两种目标表达形式有没有本质区别?分别该如何表述才更加准确?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线教师较为困惑的问题,本研究分别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如何具体在文本中表述目标内容,讨论了具体的方法和硬把我的几个关键点。旨为一线教师更好地把握目标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是不是一回事

过去有人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体育课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什么区别?教案上究竟应该用教学目标还是学习目标呈现目标的具体内容?就以上问题的回答,首先我们需要搞明白,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些人在教案上用教学目标,而有些人用学习目标?实际上,不但存在着认识上的不统一,还存在着概念的不清晰现象。

1.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

无论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字面上比较,还是从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内容上来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概念上来看,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有人在对学习目标的概念进行界定的时候,只是说“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显然,并没有揭示出学习目标的本质。实际上,从字面上来解释的话,学习目标无外乎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预期要达到的结果。二者的区别在于:教学目标是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综合角度设置的,内容的表述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而不是仅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学习目标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置的,内容的表述也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呈现的。

2.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共同的载体是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二者又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共同的载体就是教学活动,离开了教学活动无从谈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也不复存在。除此之外,二者的共同点还在于无论是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的角度描述,最终达到的都是学生在体能素质、运动技能、健全人格方面要发生的变化上。即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提高是目标的精髓。所不同的是教学目标教师来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制定略显不妥,因为,学生差异性所在,学习目标之差异也固然存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目标的把握也难以达到准确。因此,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明显的不同。要能够认清此不同,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案中的目标的合理表述。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混淆现象

既然体育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就不能混淆,更不能视为等同,在撰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混淆现象发生。下面针对一些混淆现象展开讨论。

1.名称是学习目标内容却是教学目标的表述现象

有的教案上在目标栏中,标题写着学习目标,但具体的目标内容却依然是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如有份高一年级“快速跑”教案是这样表述学习目标的,“学习目标:采用游戏、接力的形式,进行加速跑、往返跑练习,发展学生速度以及快速跑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从这份教案可以看出,目标内容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表述的,很显然用“教学目标”定位为更为准确,而本节课用“学习目标”显然是不准确的。这一现象说明,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现“学习目标”的表述以来,由于没有对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在内容表述上有何区分的进一步解释,因此,有些老师在教案撰写,尤其是在用“学习目标”替代“教学目标”的时候,对两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很清晰,结果就很容易导致“换汤不换药”现象发生。即将已经熟知和习惯了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不加调整地照搬到学习目标之中。这一现象,或许尚未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是,这种现象说明了在教案中该如何规范设置目标把握还不够到位。追求教案的规范性,就要使每一个要素能够准确反映出应有的作用和呈现形式。而且,如果是糊里糊涂地写,就有可能会导致不明不白地教。

2.名称是教学目标内容却是学习目标的表述现象

不能用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去表述学习目标,同样道理,也不能用学习目标的表达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然而,在过去的个别教案上却呈现有此类现象。如有份高三年级“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案,将教学目标表述为:“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3)情感目标:培养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队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该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三维目标内容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表述的,这种表述方式显然也有失妥当,因为,标题是“教学目标”,而具体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内容都是“学习目标”的表述语句。这种现象在撰写教案的时候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3.同一目标内既有教学目标又有学习目标的表述现象 在同一目标内,如果出现既有教学目标的表达语言,也有学习目标的表达语言,说明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概念是混淆的,尽管这种表达有可能对教学的效果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这种表达是不够严谨的,也是不够规范的。如有份“搏击操”教案,将教学目标表述为:“教学目标:(1)了解搏击健美操的概念和搏击健美操的基本动作,激发学习兴趣;(2)掌握搏击健美操前五组的动作技能,在创编健美操过程中,提高健美操动作的组合编排能力,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3)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从该案例中,我们显然看到了既有教学目标的表述语句,如“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显然是站在教师教授的角度来说的;又有学习目标的表述语句,如“了解搏击健美操的概念和搏击健美操的基本动作,激发学习兴趣”,显然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的。由此看来,这种表述表明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表达形式有混淆现象。

三、体育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取舍及规范撰写要求 一份完整的体育教案上,究竟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目标,一方面考虑教师的习惯性写法,另一方面看要突出什么。至于选择什么,并没有明确要求一定要用教学目标或一定要用学习目标。因此,在二者的取舍上,任课教师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该如何取舍,什么样的表述是基本符合要求的?下面分别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1.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取舍

撰写教案的时候,究竟是选用教学目标的形式来表述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来表述,就二者的取舍问题下面谈几点认识。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定的。而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根据教学的情况、自己原有基础和自己发展的需要自主设定的。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分别是由教师和学生各自设定的教学或学习的程度。但,实际上,目前大家对两者的认识,并非如此。在一些教案上也出现有教师为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现象。但这样的话,教师为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生为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就会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从这种情况下来看,教案上的目标用教学目标或许会更容易把握。

其次,由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呈现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如水平一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的学习目标是:获得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因此,学习目标已经被一些老师逐渐在教案中替代了教学目标的表述现象。这样表述并不为过,只是在目标的具体内容的表述上,要与教学目标的角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学习目标内容具体呈现的时候,最好不要出现“能够使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培养学生.....”等的表述形式。

第三,假如选取了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作为教案中的目标表述形式,最好能够在整个单元,整个学期的每一份教案上都能够保持一致的写法。不能一个单元内,这节课的教案是用教学目标,而另外一两节课又是用学习目标。同样,在同一个学期内的教案上,每个单元的目标表述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也要保持一致,最好不要在一个学期中这个单元用教学目标,下一个单元又用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性是规范性的另一种体现形式。

2.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表述案例分析

无论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作为目标的标题呈现,都会涉及到内容的规范性表述问题,下面分别从三维目标的表述案例来分析一下,目标大致写成什么样基本上符合要求。

就教学目标而言,我们先来看一个目标案例,该目标是某任课教师为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一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设置的。目标维度采用的是知识技能学习目标、体能素质锻炼目标、情感品质培养目标三个方面。具体目标内容是:“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单手肩上投篮的正确的动作要领,使80%的学生能够运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完成投篮练习任务;使20%的学生达到完成该项技术时能够全身协调用力。(2)体能素质锻炼目标: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上肢力量及全身的协调性上得到锻炼,并通过课课练提高学生的速度和灵敏素质。(3)情感品质培养目标:通过合作练习及分组比赛,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勇于展示,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从该目标的维度和具体内容表述情况来看,用这三个维度较为合理,相对比“认知、技能、情感”三维度目标更为准确和全面;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更容易撰写。从具体的目标表述内容来看,采用“使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品质”等语言表达方式能够明确地看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定的目标。因此,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范式。

就学习目标而言,也首先看一个目标案例,该案例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击剑:佩剑的基本动作”课,该课任课教师设置的目标是:“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击剑的基本步伐,掌握佩剑防守与进攻的动作要领;(2)通过练习,锻炼协调性、上下肢力量,以及反应能力;(3)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提升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意志和集体荣誉感。”很显然,该表述方式与前面所说的教学目标截然不同,从具体内容中,我们没有看到“使学生能够...”等的表达形式,三个目标尽管没有写明哪一个目标是属于哪一个维度,但是,这三个方面的目标表述中都没有出现“学生”这一名词。无论从字面上还是从具体内容上来理解,都能够感觉到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的目标。尽管不是由学生亲自设置的,但是,当教学目标调整为学习目标表述呈现的时候,语气调整一下,就能看出二者的明显区别了。当然,更具体、适宜的学习目标应该有学生自己来设置,或学生与任课教师共同协商来确定。不过,有时候,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与学生有过接触,并能够充分把握学情的话,教师设置学习目标也不是不可能。

四、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设置应把握的关键

体育教案上关于目标的撰写,无论是用教学目标还是学习目标,都要确保准确、具体和适宜。这是目标是否合理、规范的关键性问题。1.准确性是清晰呈现目标的前提

一线教师在撰写教案设置目标的环节,首先要把握好一个概念就是“准确”。如何才能准确?准确是否有明显的特点?如何才能达到准确?这是设置目标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准确一词,可以基本定位在“与实际或预测完全相符。” 或换句话说是“严格符合事实、标准或真实情况”。就目标而言,确保目标准确,意味着实际教学结果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完全吻合。那么,什么样的才算是准确呢?无论三维目标中的哪一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都应有所体现,而且,课结束的时候,每一个维度都应该是完全达到了。缺少任何一个维度的准确性,都不能称为目标准确。由此可以看出,结果与目标“相符”是准确性的最本质特性。如果从目标的角度来评价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具有准确性的目标设置是不合理的;如果从教学实施的角度,我们可以说,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教学也不是最有效的教学。因此,准确性,也同时是体育教学的根本要求。

2.具体性是目标能够操作的保障

要想使目标能够体现出设置的准确,及目标设置与实际教学结果相一致,有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认真把握,即目标的具体性。具体性是目标规范、合理与否的又一大特性。

具体,言外之意就是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目标具体与否,也同样体现在目标的设置是否抽象、笼统,细节是否明确。从具体的含义可以看出,具体的目标要求是不抽象的、不笼统的,更重要的是细节要明确的。纵观过去有很多的目标中出现的“初步了解”、“基本掌握”、“进一步提高”等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显得较为笼统和抽象。不具体的目标本身也缺乏可操作性,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也难以做出准确的评价。因为,什么是初步了解了,什么基本掌握了,什么算是进一步提高了,甚至提高多少都难以度量。为此,要想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用具体的表达,尤其是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的表达,才能具体操作,包括教学的具体化和评价的标准化。如箱上前滚翻的“基本掌握”的目标语言,可以调整为“在同伴的保护和帮助下能够按照动作要求完成箱上前滚翻技术动作”等。

3.适宜性是学生发展要求的标准

前面谈到目标设置准确、具体十分重要,否则,就难以评价和操作。但是,假如所设置的目标与教学实际相脱离,与学生发展相违背,尽管目标较为准确,也体现出了具体性,依然不能算是一个合理的和规范的目标。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脱离实际、背离发展的目标缺乏适宜性。然而,适宜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适宜?

所谓适宜,即合适、相宜。目标适宜是难度合适的,要求相当的,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过去的诸多目标设置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不适宜现象,或体现出目标设置与实际教学两张皮现象,甚至有的老师在设置目标的时候,未与实际课堂教学相结合,出现写教案是为了上交文本,至于上成什么样,有时候反映出是跟着感觉走的教学,说明将事先设置好的目标早早仍到一边去了。如一节小学二年级的“前滚翻”课,教师为本次课设置的体能素质目标是:“通过游戏,使学生的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力量等都得到一定的发展。”首先,我们会从目标表述中发现,该目标呈现出了大而全的目标设置不良现象,一节课要想使几大素质都能得到发展,是很难或几乎是不可能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办到的。另外,与学生的素质发展敏感期不相一致,其中的耐力和力量素质并非是在小学二年级就需要很好地发展的,说明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该目标也缺乏适宜性。因此,从目标层面上来讲,适宜的目标才有利于学生发展。反之,学生发展需要设置适宜的目标体系。

五、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其中,目标的设置问题,是长期且深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困惑之一。长期以来,有很多人在为如何规范设置目标而纠结,本研究认为,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只是具体命名上的自主取舍问题,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为体育课设置目标,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只是在表述形式上有所区分就可以。但是,假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目标最好能够由学生结合教学目标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或最起码也要在学生的参与下,师生共同确定,这样设置的目标才能够更加准确、适宜。

教学目标论文 第3篇

一、把“教学目标”当成“学习目标”

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理当明确教学任务,形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等,用以引导和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那么,阐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体现教学性,即明确教师活动的要点、步骤和预期结果等。

比如《散步》一文,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1.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学习课文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3.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这里的教学目标体现的是“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要实现的目标。学生读到这样的句子,能够明确《散步》这一课要完成哪些任务,预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要求。但是,从教学的角度,并没有体现出“教学性”。

所谓教学性,即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性、指向性、策略性,表现出教师本位的设计思想。所以纳入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应当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规定、约束、引导作用,其表述的语言应当告诉执教者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改为:

1.通过点拨、示范、播放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在朗诵、品读中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结合具体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揣摩用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

3.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师生分享对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

这样的设计即体现出师本位的思想,专为教师量身打造,服务于教,具体说明了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比如目标1“通过点拨、示范、播放视频”,这是指出具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表明教师活动的性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是具体的预期结果。可见,目标阐述从方式方法到预期结果,比较全面地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什么是教学目标?它“是指由一定的教学理念支配的、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即帮助教师弄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的问题,是专门提供给教师参照执行教育教学活动的。

令人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在出示目标时,竟然把“教学目标”赫然呈现出来。学生有必要了解领会教师的设计意图吗?他们只要明白“学习目标”就已经足够。比如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找出课文精彩的细节描写,说说课文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方法表现主题的作用。

3.勾画最为精彩的语句,初步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这样的设计体现出学生本位的思想,把教师本位当成学生本位阐述,从源头上出现方向性错误,自然不能强化教师的主导意识。

二、把“学习目标”当成“课堂目标”

凡是在课堂上展示“学习目标”的教师几乎都犯了一个错误,即混淆了“学习目标”与“课堂目标”的概念,致使目标展示的针对性不强。

“学习目标”应该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标准和要完成任务的总称。它的达成时空可以横跨各个领域,也可以纵向勾连一个时间段,不一定限制在狭隘的课堂时空里。学生为了完成某些“学习目标”,可以凭借教材,也可以查阅资料,收看视频,甚至走出校外、家庭,到社会上访问、调研、考察等。比如《散步》一文的学习目标,学生为了完成这三个目标,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查阅资料,或者收看微课视频,也可以充分和他人探讨,只要凭借自主的设计、布局,有了自主的学习体会,经历了整个目标达成的过程就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而“课堂目标”则特指学生在课堂活动场所的限定内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它有一定的限制性: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方法。

如《散步》一文,我们不应当把“学习目标”不加调整地当做“课堂目标”。请看笔者的加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和大家分享蕴藏其中的感情。

2.结合具体例子赏析细节描写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3.积极与大家分享你对课文中富有表现力语言的赏析。

对比“学习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课堂目标”的表述语言符合课堂活动的特点,体现出课堂活动所需要的情境、动作,如“分享”一词即现场展示,为大家营造一个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氛围。其中“诵读”、体会感情、“赏析细节描写”、“分享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学习活动,完全可以适应课堂情境,学生也能听得真切,准确领会其中的意图。

可见,语文课堂目标,是教师“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在课前设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效果的预期设想”。它必须体现出从教师出发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出发的“学习目标”、从课堂出发的“课堂目标”的高度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定义出师生共同活动的课堂情境所必须的“课堂目标”的概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继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走势[J].中学语文·教师版,2014,(05).

[2]林超.浅谈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有效变更[J].中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5,(07).

教学目标论文 第4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目标叙写

一、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意义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技术是为更好地理解和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提供保证和服务的,因而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叙写是课程的需要

课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作并产生效果的。从课程的运作系统来看,课程的层级包括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教师理解课程、师生互动课程等。《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所列出的目标相当于“正式课程”,它具有全国统一要求的特点。《浙江省高中化学学科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教师理解的课程”,它具有全省统一要求的特点。而课堂教学目标指向“师生互动课程”,它具有“一个班级统一要求”的特点。做为教师,必须明确从《课标》目标到《指导意见》到课堂教学目标转化是课程的需要,是教学行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需要

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其中存在较多的变量,而这些变量有些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是无法控制的。如教师、学生这两个变量,是无法控制的,我们不可能让全省的教师一个样,更不可能让全省的学生一个样。

在同一个课程下实现不同的课堂价值追求,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学校间,不同层次的班级间,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二、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策略

(一)策略一:使用目标陈述技术,规范目标的叙写

面对一个教学知识点,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必须应用目标陈述技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是一种行为性的目标,而行为性的目标叙写通常采用以下结构化的文字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

行为主体一般为学生,而行为条件是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核心,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并由教师控制与实现。

如对于某一个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设计:

1.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需要观察来完成信息的获取,然后对信息进行辨认再做出判断或解释。

2.设计为学生验证性实验,学生需要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然后对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

比较1、2两个设计,不同的行为条件必然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不同的行为条件下,学习行为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行为动词是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描叙。《课标》虽有具体的陈述,但缺少清晰的对象,外化的行为过程也不明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要更为明确、更为外显。

如《课标》中“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仅是一种心理描叙,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则必须要清楚地表达如下:

1.认识电子层及每层的电子容纳数量;

2.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3.辨认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区分原子和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5.比较氮与磷、氧与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6.画出指定原子或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行为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一种外化的、可测量评估的行为。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追求最为直接的证据。如:大部分学生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部分学生能归纳出稳定结构的基本特点。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清晰地肯定,通过四个维度的差异性陈述,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二)策略二:明确目标叙写步骤,合理构建课堂教学目标

当准备叙写某一课时的教案时,我们必须先对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进行逐一化解。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列出《课标》及《指导意见》中对该知识点的叙述,画出概念图。

第二步:设计出每个环节的学习条件、学习行为、学习结果。

第三步:叙写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完整的教学目标叙写结果要让阅读者只通过目标的阅读就能清楚本节课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什么、学得如何等要素。

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目标设计步骤。

第一步:列出《课标》与《指导意见》中相关陈述,画出硝酸性质概念图。

《课标》: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描叙非常模糊,不具有操作性。

《指导意见》: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指导意见》虽然比《课标》详细了些,也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性或直接应用为教学目标。

硝酸的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硝酸是挥发性酸,浓硝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挥发时现象。

2.硝酸的不稳定性,浓硝酸易分解,分解条件、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3.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能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还原产物与浓度的关系,反应时相关现象及有关方程式书写。

第二步:设计学习条件、学习行为、学习结果。

1.硝酸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可以通过观看新闻类视频(硝酸泄露事件视频),硝酸的强氧化性可以通过实验(考虑污染可安排教师实验)。

2.对于现象可以用“说出”,对于方程式可以用“写出”,对于还原产物可以用“归纳”或“概括”,可以用“熟练书写”、“全体知道”、“准确描叙”等。

第三步:完整书写出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材料,知道浓硝酸是挥发性的酸,能准确描叙浓硝酸挥发时的现象。

2.通过观看视频材料,说明硝酸是不稳定性物质,能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硝酸的分解反应,并能解释硝酸的保存与运输方法。

3.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能说出硝酸(浓、稀)与铜反应时的现象,并能根据现象判断生成物的特点,且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反应,能根据以上结论,预期硝酸与其它金属单质的反应并用方程式表示反应。

三、案例展示

(一)案例一

教学内容:高一化学(苏教版)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认识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置:

1.通过观察课堂实验,结合产物的判断,能描叙硫酸与铜反应时的实验现象,并会用方程式表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通过观察课堂演示实验,会准确的描叙实验现象,并解释硫酸的性质与实验现象的关系。

3.会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境,判断浓硫酸体现的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酸性)。

(二)案例二

高一化学(苏教版)专题2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并小组讨论后,说出从海水中获得氯气的方法,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海水中制取氯气的原理。能用图示法表示生产过程。

2.通过观察实验,能描叙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操作步骤,能说明两极产物的检测原理。

3.阅读课本,了解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基本特点。

4.通过实验,体验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教学目标论文 第5篇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镇北小学(318020)阮林萍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目标检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式,即教学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检测的核心是关注教学目标,特征是教学评价先于教学设计。本文主要讨论三个话题:什么是目标检测?为什么提出目标检测?如何实施目标检测?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目标检测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镇北小学(318020)阮林萍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目标检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式,即教学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

创新政治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 第6篇

一、建立一支多元的教师队伍

以校内思想政治教师为主,构建多元参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1.国学名师进校园。将区域国学研究与实践有较深造诣的国学专家、名师邀请进校园,作为青少年学生政治工作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生命哲学教育、礼义廉耻教育、传统艺术教育,为他们打开安顿精神生命的智慧之门,培养他们无论身处何境,都能乐得其所的崇高境界。

2.社会好人进课堂。在感叹世风日下的同时,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具有大德、大爱的“社会好人”,我们将“善行河北”“邢台好人”等典型的先进人物聘为学校德育教师,以身边的人和事来进行言传身教,开展感恩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

3.警校共建促成长。聘请公安、司法界同志任法制副校长,让他们结合青少年犯罪特点和多年的工作经验,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懂法、守法教育,有效防止和杜绝青少年犯罪,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采取一套创新的教学方法

1.故事法。把思想品德、法律法规等学生感觉枯燥的知识,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他们在喜闻乐见的生活故事中接受教育,受到启迪。

2.表演法。在开展社会公德、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课堂中,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编排成一个个生动的小剧目,由学生自己当演员、做观众,自我评判,自我纠正,从而有效地、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展示法。搜集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各种案例、图片,分为不同主题,以展板、图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予以呈现,使他们对相关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并转化为能力。

三、建立一套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课本为基础,针对学生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体系。

1.自编校本、乡土教材。分别以励志、修德、安全等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分册编印思想政治教育小册子,增强可读性,突出实效性,对国家教材形成有益的补充。

2.利用好当地教育资源。利用当地历史、传说,文化名人、志士等为题材(如《宁晋风物》)等,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用可闻可见可探究的真实事件,使较为空洞的教育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3.电子教学资源库。针对青少年学生喜爱电脑、喜欢上网的特点,融入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成才教育等内容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丰富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创设浓厚的育人环境。建立德育文化角、国学教育墙、校史展览馆,并通过广播、橱窗、班报、标语、讲座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浸染、熏陶学生;开展德育先进集体、德育标兵等评选活动,以榜样育人。

2.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行为教育。构建家校联动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给家长的一封信、家校联系卡等形式,适时把握教育机会,形成德育合力;开辟县烈士陵园、县光荣院等校外德育基地,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歌咏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借助节庆日,开展雷锋活动月、法制安全月、感恩教育月等主题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能力。

3.进行丰富的精神滋养。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建立《后进生转化档案》,针对一部分学生自卑、悲观的心理,开展“心灵阳光工程”,通过团队辅导、拓展训练、心理社团和个体咨询等途径,还学生以轻松、自然的正常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4.以制度建设促进规范养成。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展“文明标兵”“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等评选活动,实行典型引领。突出应用,用行动提高实践能力,在完善、系统的制度下形成了浓郁的制度文化。

五、形成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

1.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由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与评价体系,每学期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记录,探寻学生成长的足迹,及时纠正偏误,鼓励前进。

3.健全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并对执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以“二维”目标关照教学目标的陈述 第7篇

一、教学目标的界定

教学目标按具体化的程度, 在教育或教学实践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级水平是相对抽象的, 陈述的目标较为宽泛, 它界定某一教育阶段, 如小学、初中、高中等, 努力实现的总目标, 并为安排各种类型的课程和领域提供依据。这一层次的目标在我国往往被称为“培养目标”或“办学宗旨”;第二级水平的目标稍具体些, 它是根据某一具体的学习领域和学生的发展状况, 用行为目标的形式把宽泛的目标分解得更加具体, 通常用来作为课程标准。这些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的目标对界定一门教程或一系列教程的目标来说十分有用, 因此常称为“课程目标”;第三级水平的目标分析到操作化的程度, 它往往与具体的情景联系在一起, 对体现较抽象的目标的行为结果给予明确界定, 引导教学的开展, 因此称为“课堂教学目标”。在本文中所论述的教学目标单指第三级水平的教学目标而言, 即“课堂教学目标”。那么, 课堂教学的目标究竟是指什么呢?《教育大辞典》将教学目标定义为“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教学目标“一词在1934年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泰勒首先提出。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认为, 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发生有重大意义的变化。现代心理学普遍认为,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学生学习的结果是通过学生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通过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学习, 学生的行为变化可以得到明确的测量, 这一点大家都没有争议, 但是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变化如何被测量呢?实际上, 学生产生情感、思维方面的变化之后, 它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方式。因此, 可以通过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来判断学生心理的变化, 但要以行为方式的变化来反映学生的心理变化时, 就必须确定具体而且能反映学生心理变化的代表性行为, 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的结构

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必然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哪些方面的变化;二是变化成怎样。“哪些方面的变化”划定了教学的内容, “变化成怎样”则规定了对应于该教学内容、预期学生在教学结束之后所能养成的那种行为。在这个由内容和行为所组成的教学目标体系中, 内容确定了行为所发生的领域, 而行为决定了在该内容领域上学生所发生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拿“能写出清晰而有条理的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这个目标而言, 它所指明的内容领域是“社会学科计划”, 学生通过学习要养成的行为是“能写出清晰而有条理的报告”, 其中“能写出报告”是该行为的方向, “清晰而有条理”是行为所达到的程度。如果把教学目标比作一栋大厦, 那么内容就是这座大厦所坐落的地皮, 而行为是大厦的样式, 它包括了大厦的设计风格、高度等。

三、泰勒教学目标陈述技术

介于教学目标必然要包含行为和内容两个要素, 因此, 良好陈述的教学目标既要指明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 又要指出这种行为所能在其中运用的内容领域或生活领域。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 泰勒提出采用以内容和行为作为两个维度的二维图表形式来陈述教学目标。在这个图表中, 纵列代表行为, 横列代表内容, 这样每一项内容都有对应的行为, 每一个行为也都有其所立足的内容, 于是就出现了每一项内容与每一个行为的交叉点, 那就是教学目标, 教师只要在这些教学目标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目标即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这种图表的功能只是提供一种陈述目标的形式, 而绝非选择目标的方式, 教育目标的删选有其他的程序, 要考虑的因素也与目标的陈述不尽相同, 在图表中列出的这些目标是已经筛选过的目标。比起其他目标陈述的形式, 这种陈述形式使目标的意义更加清晰, 同时也使利用目标来安排学习内容的方式更为明了。不过, 根据这种图表形式陈述目标、有时候确实可以获得以前尚未确认的其他增加的目标, 在这个图表中一开始没有被选择的目标, 其本身就意味着存在这种可能性, 也许有人会识别出某一未被选择的目标, 把它填入这个空格。

四、不恰当陈述的教学目标举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陈述教学目标的情况并不十分乐观, 总结教师不恰当陈述教学目标的方式比较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 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培养学生……”“使学生……”“帮助学生……”“介绍进化论”“演示p H值测定的实验”“培养”“使”“帮助”“介绍”“演示”, 这些词语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的事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而无法作为教学的目标。

(2) 将教学目标陈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过程。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九九乘法表”, 这种陈述只规定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 没有规定经过这种学习活动后, 学生习得了什么, 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因而也不能算是教学的目标。

(3) 直接把教学的内容陈述为教学目标。例如在物理课中, 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能量守恒定理”, 地理课中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季风的形成”。这种以内容要素的形式陈述的教学目标, 确实指出了教学目标的内容领域, 但是它没有具体指明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之后要养成哪些行为, 因此也就无从决定学生要如何学习这些内容。例如, “季风的形成”这个教学目标, 教师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单纯地记住季风形成的原理, 还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季风形成的原理来分析现实的气候变化?这个问题的回答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 显然, 以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因此这种陈述目标的方式不尽人意。

(4) 用比较含糊的术语来陈述学生的行为。如“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鉴赏力”“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理解科学原理”。用这种形式陈述的目标确实指出了学生通过学习所要养成的行为, 并大体上也指出了教学的内容领域, 但是根据已知的训练迁移的结果来看, 要达到如此高度概括化的目标, 教学是不大可能富有成效的。就拿“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来说, 仅仅指出目标是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而不具体指出唤起和刺激这些兴趣的各个方面, 也不明确指出形成兴趣后的行为表现, 这说明目标的阐述还不够清晰, 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也很难判断学生是否通过学习发生了预期的行为变化, 教学目标有没有达到就很难判断, 更无从判断教学的效果。在多数情境下, 这些含糊的术语都可以用具体的术语代替, 例如“理解科学原理”这个目标就可以具体化为“用自己的话描述原理的内容, 识别原理的例子, 陈述基于原理的可靠假设, 运用原理解决新问题, 区分两条原理”的教学目标。但是, 在难以找到具体行为术语的情况下, 目标陈述中可以出现这些术语, 如高级的情感态度目标。

五、以泰勒“二维”目标模式关照教学目标的陈述须引起重视

本文第三部分已经介绍了泰勒提出的用行为和内容两方面要素作为两个维度来陈述教学目标的二维图表形式, 这种陈述目标的方式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 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和内容, 是一种有效的陈述形式。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出版至今已经将近60年, 该书对课程编制、课程研究都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但是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陈述依旧存在很多诸如上述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 以泰勒“二维”目标来参照教学目标的陈述可以应对以上提到的现存教育目标陈述中的诸多问题。在陈述目标时时刻不忘以学生要养成的行为和该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内容领域或生活领域为核心, 便能避免将教学目标陈述成教师要做的事, 或陈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过程;避免将教学目标直接陈述为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含糊的术语来陈述目标。例如, 在“九九乘法口诀表”的教学中, 若以学生要养成的行为和该行为所在其中运用的内容领域或生活领域来陈述目标, 那么目标就可以陈述为“能熟练背诵九九乘法口诀表, 并能运用九九乘法口诀表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数学问题”。我们很清楚地看到, 这个目标所展示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行为的变化, 其中指出的行为是“能熟练背诵, 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该行为发生的内容领域是“九九乘法口诀表”, 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将教学目标陈述为教师要做的事、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过程、教学内容等的风险。

只有以良好陈述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奠基石, 教师才能对教学目标有准确而清晰的认识, 教学活动才能更有效地开展,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泰勒陈述教学目标的方式可以将目标呈现得更为清晰、准确, 因而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以泰勒的二维图表方式为主, 辅以其他的目标陈述方式, 使目标陈述得清晰、准确、明了。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发表近60年的今天, 我们用它来参照今天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各项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0) .

[2]施良方译.瞿葆奎校.拉尔夫.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施良方, 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 .

[4]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10) .

教学目标论文 第8篇

一、备课指向策略:确定教学目标

1. 研究教材, 领会教材意图

设计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为了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我们常常研读教材、翻阅教参, 而忽略了最不应该被忘记的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曾指出,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因此,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必须来源于课程标准。

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 探明教学思路。从教材中提取知识点, 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 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 要收集哪些材料, 运用哪些教学手段, 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

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点出发, 我们可以把数学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大类。不同的学习类型反映了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 要求达到的认识水平也由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了解 (认识) 、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来要求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用“经历 (感受) 、体验 (体会) 、探索”等过程性动词来要求数学活动水平。对此,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2. 综合考虑, 有机统整目标

教学目标一定要综合考虑, 要有理论的支撑, 这是准确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 既不能单纯地考虑人知性目标, 也不能将发展性目标制订得面面俱到, 失之笼统;既不能将三个维度的目标简单叠加, 也不能将整体目标机械分割, 要在对教学内容、学生状态和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有机地统整三维目标。如设计教学“制作纵向复式统计图”教学目标, 若是定为简单的“学会制作纵向复式统计图, 并会简单地分析统计结果”, 就显得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目标, 缺少对学生认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思考。要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 目标阐述上既要注意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又要使学生在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中, 体会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还不能忽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目标指向, 从知识体系上看已经打破了“就画统计图教统计图”的单一被动模式, 将其纳入整个“统计系统”之中;从目标的维度上看, 已经将原来的单一目标变为了多元目标。

3. 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实际

在目标的制订时, 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即学生从事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应具备的心理发展状态, 它包括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注意、思维发展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指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 设计适度的目标。上课时内容的提炼, 既要符合课程标准、教材要求, 又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目标应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如果确定在学生现实水平之下, 这个目标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定在学生潜在能力发展之上, 学生有可能因无法达到而放弃目标。因此, 在制定目标之前, 必须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状况, 而这一点是不能主观臆断的, 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与分析。在教学目标的实施中,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程度的实际出发, 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 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 首先要考虑到这一点。目标的设计不能过难, 也不能过易。过难, 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犹如让一个两岁的孩子拿100斤的东西, 东西再好再贵重, 他也是无能为力的。目标设计难了, 就不能完成教学目标, 久而久之, 会误了育人的事业。过易, 则无趣, 教学没有进步, 同样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二、课堂引导方法:围绕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是形式, 而是对整堂课的提纲挈领。课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学目标必须做到教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通过什么去做, 做到什么程度。有些老师根本没领会制订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和最终目的, 认为只是把教学目标写进备课本。殊不知, 教学永远在路上, 教学目标就是一个个路标。假如教学没有目标, 就会虚无漂渺、偏离方向, 最终只能“跟着感觉走”, 从而出现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现象。因此, 将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是成就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1.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

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把教学目标作为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准绳。课堂教学中要实施、落实教学目标, 不仅要求教师首先设计出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首先, 教学内容要恰当地体现目标。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图时, 让学生在课堂中花大量时间去画单式统计图, 显然在教学设计上脱离了教学目标。其次, 教学内容要全面地体现教学目标。如在一次听课时, 教师教学对称图形, 并布置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教师在学生判断出对称图形后及时让学生总结对称图形的概念, 使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知识进行了巩固。第三, 教学内容要准确地体现教学目标。

2. 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活动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就好比路标和路的关系, 有路标而没有路, 路标则是空洞的口号;反之, 有路没有路标, 行走之人将迷失方向。因此,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到顺利实现。教学时,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从教学目标看一个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从教学目标评测教学效果, 更是要求我们制订教学目标时, 不要空洞, 要有价值, 要与设计内容相一致, 要清晰明确, 还要抓住课文特点, 突出文本特色。

教学目标论文 第9篇

按传统观念该实验也很失败,但我从中看到了成功。实验课上,我布置了两大任务、四个主题。

任务(主题)一: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任务(主题)二: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主题三:连接串联电路并观察其特点连接并联电路并观察其特点。主题四:分别将电流表接入电路的不同位置,测出对应的电流值分别将电流表接入干路和各支路中, 测出对应的电流值。

实验过程与以往一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的不会连电路, 有的把电流表并联,也有的把电流表反接了也不知道,还有的电流表量程选大了也不知道换……一节课下来,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将所有的任务完成,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只是将串联电路的电流测出来,所有的同学都把任务一中的主题一完成了。

这次实验又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神经。我总想设法改变这一现状,但这节课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果,难道这只是一种理想?

之所以我自己觉得很失败,还要从教学目标观分析了。从课改任务、课标要求看,我们教学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去设定,这在每位教师的心目中都扎下根,也被教师所接受。这是十几年课改的成果。但不能否认, 教师接受是接受了,但要完全达到课标、课改要求,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原因是教师的知识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虽然教学中也设定了三维目标,但知识与技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核心仍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处于被动地位或是知识与能力的衍生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还与当今教学评价、评估方法与课改要求的相对滞后,仍以知识与能力考查为主有关,这就使得知识与能力的主导地位得以不断地加强与巩固。所以,教学中对目标达成度的考查仍以知识与目标为主。在上面的实验中,由于学生没有完成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这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完成,就使我有了开头的感叹与困惑。

我们不能不承认差异的存在,特别是实验动手能力上更是差异很大,因为有些同学需要慢慢地反复地练习才能掌握。这使我想到了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创造的神奇的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

雷夫·艾斯奎斯来到中国后给中国教师的建议是:教师的价值要看学生10年后!这很耐人寻味,教师的教学效果不要只是看眼前,要看长远,看自己的教育对学生长远的影响。再回到上面的实验,我觉得每个学生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能力,那就是成功的。这些成功实际上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上的成功。在实验中,一部分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一些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一段时间内困惑自己的一些问题……这对他以后的学习成长是有帮助的,这就是成功的实验。

所以,在实验目标设计上要有所考究,要分层,要有基本目标、任务目标、终极目标。这样,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完成自己能力段的目标,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可能有些学生开始只能完成基本目标,任务目标和终极目标目前没能力完成, 这没有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会逐渐完成任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

从实验目标使我想到了教学目标。实验课只是物理的一种课例,那么在其他课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呢? 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往往从“可能考什么”上去设计的。这就脱离了学生实际和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基本目标, 能力的培养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是通过教师的活动设计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已有的知识、能力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不可能通过做几道题或教师的讲座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学生自己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得以提升的。

实际上雷夫·艾斯奎斯的做法正是我们课标所预期的理想状态。雷夫·艾斯奎斯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他所提倡的“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正是我们课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它在我们的学习上或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要想完全落实课标要求,教师还要继续解放思想,要消除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要有大局观,要有长远观。同时,教师要走好教学的每一步,扎扎实实,循序渐进,要把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促进能力的增长,才能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从而真正成才。

摘要:当前,教师对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的理解、落实上仍存在一定的距离,重知识与能力目标,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象仍很严重。因此,教师只有将三维目标并重,齐头并进,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通过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创造的神奇的56号教室的故事,更加坚信了教师的信念:要继续解放思想,全面落实课改精神,真正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教学目标论文 第10篇

《记一件小事》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辨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加强德育渗透。

2.了解写一件小事要选材真实, 内容具体, 能够体现文章的中心。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构思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写童年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确立一个写作中心、学会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知识。

2.能力培养:通过听说看读活动, 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通过有意引导, 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领会“立意、选材、构思”的写作思路,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3.情感渗透:感悟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通过与人分享童年往事, 懂得珍视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感。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教学目标都是从“人”出发, 即都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可是, 这里面却潜伏着极大的险情———除去空高的口号目标外, 如学习做人, 开发智力, 德育渗透, 热爱生活, 良好的写作习惯等, 最为突出的就是——写作知识, 写作技能方法, 表达能力。这些本应当服务于人的内容, 写在目标里就很容易让教师突显出来, 成为独立于人外的目标, 于是就出现了学生作文里没有应用某写作知识, 没有学会某一写作技能, 就被批评, 作文就得不到好的成绩。学生为习得某一写作知识, 掌握某一表达技巧, 而苦不堪言地重复着训练。教师为了知识、技能可以罚学生, 可以批评甚至讲评时公开“刺”学生, 人与知识、技能的位置转换了, 人已不再是目的, 写作知识与技能成为教学的目的。可怕的是这样做了却没有反思, 一次次地把人当着手段, 把知识技能当着追求的目标。

所以, 千万别把写作的目的当成教学的目的;也千万别把写作知识与技能跟人的位置调换了。我们要追问———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 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目的都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写作热情和作文责任感。

一、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

课堂作文指导不是让学生能写出一篇在教师指导下的好作文就达到目的的活, 作文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产生了写作的高度热情, 进而有了习作的意识, 能自主地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自觉地积蓄素材, 主动地提笔练习, 才是最好的效果。

自己产生了写作的意识才能做到留心周围的生活, 没有这个前提, 说培养学生留生活、留心周围的事物, 都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一个对作文没有感觉的学生, 更不用说对作文感到害怕的学生, 他怎么有可能去留心周围的生活, 就算留心了, 他也很难想到要写作文。而作文水平作文能力的提升真正的是要看学生是不是有了自主习作的欲望, 在生活中开心了、难过了, 便想到要作文;在生活中看到了、听到了新鲜事会想到作文;在阅读中兴奋了、冲动了、痛苦了、震撼了就想到赶快提笔, 这样的意识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中, 时常感到没有什么事可写,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习作的意识, 众多的生活素材来临时, 学生没有意识到要作文、要记录, 而到课堂上要作文时, 却没有了生活的影子。所以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 就是培养学生写作热望的基础上, 养成学生记录的习惯, 养成思考的习惯, 养成敏感生活、敏锐观察, 热于阅读, 读写不分家的好品质。主动阅读、主动探究生活, 又勤劳动笔, 则作文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不至于要教师布置, 家长下令才写作文。

二、培养学生的作文责任感

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有了自主、自觉的写作热望, 他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 都写不完, 何必要去虚拟呢?所以也就不存在诚实做人而作文的教育。至于社会公德、生活道义, 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作文无须去宣扬与光大, 他们还小, 没有这个义务, 习作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情趣而已, 至于认识上有所偏颇, 那也是容易沟通的。我们的习作教学培养人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自己对自己负责, 自己的文字责任自已承担。而这种责任最初就体现在对自己作文的修改上, 你写的文章, 你不能没有表达清楚就交给别人, 你得自己认真看一看, 有没有错字会让别人误解, 有没有表达会让人误读等, 自己修改清楚了再上教, 这种修改的习惯就是一种责任感, 即文字责任感, 要改变学生随便写完就上交作文的习惯, 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所以培养人, 在作文教学中, 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 养成自己事自己完善、自己负责的精神。

由此作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问, 小学习作到底教什么?不是教学生写会一篇篇你想要的作文;也不是教学写作的知识与技法;也不是德育渗透教作文就是教做人这么高而玄的内容。而是在教学生有作文兴趣的基础上产生习作的热情;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写作的意识, 常常想到这个应该记下来, 这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自己写的东西自己一定要认真审察, 不要出差错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从这些内容出发, 我们的课堂习作指导就有另一种面貌了。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灵魂 第11篇

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

无论哪门学科,课堂教学都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无论哪一种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都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是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它反映着教师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哪些进步与发展的期望与追求,并且“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必须服从它”(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听课和评课》)。

语文课程目标的要义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目标的陈述采用了“总——分”的形式,体现了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特点。有两条线索:纵向线索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总目标的十条当中,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横向线索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新的课程目标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出发,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现代社会对语文活动和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告诉我们,“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亮点所在,“维度”一词可能使我们联想到几何学中的长、宽、高,这是物体的三个维度;由于有这样三个维度,物体呈立体状,而不是点、线、面的平面状。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也应该理解为立体的目标,而不是单一的线性目标或呆板的平面式的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呢?我们认为,语文的人文性是在语文的工具价值实现过程之中得到体现的。人文教育应该是所有学科都要承担的共同责任,而不是语文所独有的。语文,只有首先使其工具价值得到体现和实现,才具有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所谓统一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体现一定的人文性,而不是只追求单纯的语文,不只盯着工具,不排除承担一定的人文责任,在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美好的情感,陶冶审美情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吴心田)。

在语文学科人文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有些过分地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于知识和能力目标,—带而过,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听说读写能力受到很大影响,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和思考,应该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有落实的载体。

2.过程、方法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关系。

过程是一种途径,过程的价值在于使学生经历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与建构,经历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喜悦。方法是学习的方法,探究的方法,合作的方法,方法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过程和方法”是一条基本线索,用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具体地说:语文知识分为内隐和外显的两类,内隐的语文知识要在过程中内化、吸收与表达;外显的语文知识也不能脱离内化的过程,直接以结果的形式出现;语文学习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言语,应用与实践的能力,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形成和提高;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无一不是体现在言语实践与教学过程之中。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过程和方法”为主轴,或者说是核心目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应该在“过程”中体现,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不应该是我们刻意和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隐含和糅合在前两个维度实现的过程之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1.拟定准确的预设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拟定准确的预设目标,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语文教师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从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出发,要有意识地从三个维度考虑,要避免遵从习惯思维而顾此失彼,要三维一体,三维并重。

(2)根据具体内容、学生与情境来确定目标的重点:尽管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是我们陈述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因素;其次,教学内容的不同,也会使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有些课可能知识技能的成分多一点,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学目标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基础;有些课比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提醒幸福》一文,可以将目标定位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心体会幸福的真正含义,在生活中发现幸福,品味幸福,珍惜幸福,享受幸福。

(3)教学目标明确有序。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是有层次的。从宏观层面上讲,有阶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直至课时目标等不同的层次。在确定课时目标时,教师首先要把握住宏观的层次,以便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从微观层面上讲,课时目标的层次更具有操作价值,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组织起一种定向、有序、系统的教学活动。

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而定。一般说来,在学习陈述性知识时,应根据“掌握知识的三级水准”(懂——会——用)来确定;而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角度考虑。如《三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四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利用书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写的是什么);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并说出它的作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运用课前搜集的资料或学过的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声情并茂的“三峡导游词”,(高认知水平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技能性、积累性目标);

前三条连起来就是一个非常有序的学习过程,第四条可穿插在此过程中进行。

2.充分重视生成性目标

课堂教学除了预设的目标,还要善于捕捉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目标。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索活动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思考角度、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性与差异性,都是学生创造的生动的教学资源,只要注意倾听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能从中提炼、生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据此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就可能实现超越预设目标的跳跃式发展。

如《斑羚飞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新授课结束时,有同学提出课文的标题可以改动一下,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生生互动,列出了以下标题:(1)永远的彩虹;(2)死亡桥墩;(3)彩虹的姐妹;(4)永不消逝;(5)血染伤心崖:(6)敬畏生命。不敢说学生修改后的标题究竟比原标题高明多少,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课文标题的修改活动,自我解读了课文,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发展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达到了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这样,语文课程对于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才能承担起应该担当的母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教学目标论文 第12篇

新标准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重视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笔者认为, 新目标的提出对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设置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确立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所以也理应成为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2.教学内容

在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 通读整个教材, 分析单元及课时教学内容并宏观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后, 从而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3.学情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纪的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有基本英语语言素养,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 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二、设定课时目标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在明确课程要求、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确定课时目标, 使目标之间相互配合, 相互衔接, 从而产生整体效应。

2.发展性原则

在制定课时目标时, 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使课堂教学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同时还要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3.可检测性原则

在新课程目标体系下, 教师用具体的、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表述课时目标, 如, “要会用如下两个句型描述我们学校”等。教学是否有效, 一方面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预设, 更要看学生在一堂课中收获了什么, 收获了多少。我校规定教师必须要在课后留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检测, 就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监控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 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设置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1.行为主体应为学生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为目标,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如, “T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two sentencepatterns.”很显然, 这是主体错位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所以, 应该确定为““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master the two sentence patters.”

2.各个层面的目标有机统一, 融为一体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所以,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 教师不能顾此失彼, 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

3.将课件教材与课时目标有机结合

部分教师认为, 有了课件就再不需用写教案, 课件就是最好的教案。他们一般不会制定任何教学任务, 只是按照教材和课件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 课件仅仅是为了达到课时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不能代替课时教学目标以及教案。

总之,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明晰教学目标的课堂是盲目、随意和效率低下的。增强目标意识、创设目标导向教学的英语课堂, 是成功实施课程目标的保证。

摘要: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有必要对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置

参考文献

[1]郭美红.重视教学目标设定,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9 (09) :7-11.

上一篇:露天矿区下一篇: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