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教育范文

2024-07-08

自闭症教育范文(精选12篇)

自闭症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音乐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人们从只关注健康儿童的教育,到逐渐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特殊儿童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的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对于他们行为能力、语言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自闭症儿童概况

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儿童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起病于婴幼儿时期,其中男孩患自闭症的比例,是女孩的4倍,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表明,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150。儿童自闭症的主要表现为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缺乏目光接触,存在学习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差,严重的自我封闭,有些孩子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表现出喜怒哀乐,存在语言障碍,不能正确使用语言,反复使用无交流意义的语言,还存在反复重复刻板动作的行为障碍。

二、音乐教育与特殊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是一种以音乐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人类的自身发展的产物。音乐教育自然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一门在时空展现表现人的情感为目的的声音的艺术,以美的形式所表现美感对人的感情领域或精神领域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和教育的,所以音乐以特殊的形式给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非语义性,更能以特殊的方式激发人们的情感空间。

2、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矫治、治疗的可能性与患儿的年龄有很大关系,年龄越大,治疗效果越差,作用也越小,反之年龄越小,效果就越好,作用也就越大。因此,如果患儿从小就能得到良好的、正式的音乐教育,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近几年随着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发展需要,许多专家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些的成效。

3、音乐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是与他人之间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由于大部分的特殊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和认知方面的障碍,他们无法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但是音乐可以作为他们表达交流的工具,可以让他们在音乐中尽可能的展现自我。音乐教育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形式,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促进患儿与其他孩子之间的沟通,增强他们的群体意识、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以此来改变自闭儿童在生活中孤独、封闭习惯。

三、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学模式

1、从节奏入手,进行感知训练

开展自闭症儿童节奏训练,通过视、听、触、嗅等感受,以及拍打自己的身体、使用打击乐器、肢体律动等活动,提高自闭症儿童参与的主动性和活动的专注力。为了更好地感受乐曲的拍子,在课堂中进行简单动作的重复,包括走、跳、跑、身体摇摆、肢体行进、敲击物体、点头、拍手、拍腿、踏脚等。这些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基本的动作,可以从中得到最明确的节奏感受。

2、以辅助手段促进交流

自闭症儿童大都是理解能力差,与他们的交往常常需要“身体语言”的辅助。因此,我们在音乐活动中,尝试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与自闭症儿童交流,例如教师的面部表情、目光、姿势与手势、语言与声音、视觉图片辅助等,以提高交流的实效。

3、以音乐和游戏愉悦情绪

打击乐器对自闭症儿童是有吸引力的。可利用他们对音色的自然兴趣,在歌唱歌曲时运用打击乐器伴奏。乐器与歌唱的配合,给自闭症儿童提供视觉和触觉的体验,帮助他们发展对各种不同音色声音的体验,创造原始音调、节奏、声音的想象力。同时,打击乐器的节奏帮助他们提高对拍子的稳定感,从而安抚情绪。

四、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重要意义

首先,音乐可以安抚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并给他们带来快乐。很多自闭症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无法融入到同龄孩子中,并长期受到冷落和疏远,导致他们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有时还会出现情绪暴动,而演奏乐器或聆听音乐可以把他们带入到另一个快乐的世界,获得身心的愉,悦减少他们焦虑、躁动和情绪发作。

其次,音乐可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无论我们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怎样的教育,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能够适应社会,融入到社会当中。自闭症儿童在接受过音乐的干预后,可以明显发现不管是人际交往能力还是感知、认知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再次,音乐对自闭症儿童有康复和治疗的作用。国内有一些专门的康复机构,通过音乐对特殊儿童进行一些康复和治疗。治疗师得到患儿的信任后,可以通过一些即兴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来矫治患儿的刻板行为,增强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有语言缺陷的患儿,可以通过一些反复演唱简单的儿歌,让患儿填唱歌词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因为乐曲一般都是短小、熟悉的,容易使他们感兴趣并接受。

五、结论

在音乐课堂上,音乐对自闭症儿童的吸引力非常大的。我们可以发现,音乐对于自闭儿童来说是一种愉快的体验,绝大部分的患儿都有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对于课堂上的音乐教育都有很好的反应。通过音乐的教育,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可以缓解自闭症儿童的学习障碍、语言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刻板行为等方面。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自闭症儿童行适时适量的音乐教育。自闭症患儿在经过系统的、有计划的训练后,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发展,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改善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在音乐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改善和发展。特殊儿童比普通人群更加需要音乐教育,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到这些需要帮助的特殊儿童,关注并加强对他们的音乐教育,让他们能跟普通孩子一样得到这个社会公平的待遇,给他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孙韵.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3]龚文嘉.浅析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J].黄河之声,2009,19:106-107.

[4]贾磊.音乐在特殊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5]刘英曼.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影响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如何教育自闭症孩子 第2篇

由于自闭症的语言发展迟滞,导致其难于沟通与交流,但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对其改善越有帮助。我们先撇开自闭患儿的一些异常举止不说,自闭症患儿同正常儿童一样有学习能力发展上的不足,这些学习能力的不足,通常是阻碍他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也是行为异常的症结所在。那如何去指导训练他们呢?

首先,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

1.调整家庭成员心态

2.舒解家庭的压力

一般家庭在得知孩子为自闭症或是自闭症倾向时,多会造成有形无形的压力,通常焦虑.紧张.无助,甚至埋怨自己或家人,对问题的解决毫无意义,患儿的状况不是父母所造成的,此时更重要的是正确调整心态,视之为不可避免的现实,更加团结起来一起合作帮助患儿,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创造适合患儿的学习环境

指导.训练自闭患儿时,要灵活地创造适合的学习情境,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其次,教学方法与技巧

自闭患儿在学习新的事物时,会抵触正常学习方法,对新事物冷漠,当指导者方法不当时,容易让患儿产生不适应的行为,包括发脾气,无法表达情绪或拒绝时的自我伤害或伤害指导者,如果这些行为出现频繁或强度很大,便会干扰他们的学习与训练,效果也打了一个折扣,怎么办呢?

1.利用患儿喜欢的视觉玩具或依赖的物品作为诱饵,以帮助患儿配合。

2.尽量将指导.训练项目分成若干个小部分,逐一学习。

3.指导者说话语气要坚定,音亮大而慢,指示内容清楚.简单,不要让他们同时完成两个指令。

4.奖惩要分明,最好即时奖惩。

5.重叠式阶梯型强化。

以下几种对自闭症教育训练时常用的方法:厌恶法.拥抱法.互动法.游戏法.行为法.冷却法等。

最后,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系统性

自闭症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及相应的沟通能力,因此在教材内容上的选择及达到的要求都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由易而难,由简入繁,不断重复,不断强化,以帮助自闭症儿童提升学习能力。在进行指导.训练时,指导者要了解:

1.儿童能否听,先撇开句意或指令的理解不谈,儿童能否听与否可从日常生活中获知或到医院进行听力测评。

自闭症教育 第3篇

1.全纳教育概述

全纳教育,顾名思义,即容纳所有的学生的教育。全纳教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美国民权运动,是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全纳社会的同时实现全民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全纳教育”的理解还没有统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澳大利亚学者贝利的思想、英国牛津大学的学者汤姆林森以及中国学者黄志成,这些学者对“全纳教育”的理解有一个相似之处,即,残疾学生(包括身体残疾和心理障碍)可以和其他正常的学生一样在普通的学校里学习和生活,反对歧视,反对排斥。让这些残疾儿童感觉自己是和别人一样的。

2.全纳教育中存在的个别现象

全纳教育的的提出主要是针对那些受排斥的学生,要求人们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孩子,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全纳教育要求教育学者“积极参与,减少排斥”。努力使每一个儿童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使所有的特殊儿童能与其他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但仍然有些问题存在于日常教育当中。

2.1特殊儿童的排斥现象

在幼儿园中幼儿遭到排斥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幼儿的身体或心理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幼儿的入园都非常困难,因为现阶段的大多数幼儿园是不接受残疾儿童的。有些幼儿园为了维持生计,接受特殊儿童。但教师也会以各种理由不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2.2学校中的分层现象

由于应试教育在中国的根深蒂固,许多学校仍然无法摆脱“排名现象”。考试成绩决定一切,在班级中自动形成“优,良,差”的分类现象。老师为了自身荣誉只是“照顾”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也只能是“望穿秋水”,成绩越来越差。

这些现象也说明了全纳教育的有待深入,只能说全纳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理想境界,趋于无限接近状态。全纳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更需社会大众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接受,一线教师对学生的接纳。

3.自闭症儿童的现状分析

由于多重原因,自闭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自闭症儿童的未来发展以及治疗方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其发病原因在此不做深究,一般是由遗传或是受疾病传染引起。自闭症儿童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语言发展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社会交流障碍”等,当属“特殊儿童之最”。面对这样一群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的提出无疑是“对症下药”,而如何让社会大众接纳这些孩子,让自闭症儿童能与普通儿童一起共同学习,仍待研究。

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家长对残疾儿童表示同情,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但仍然有少数的家长害怕残疾人,排斥残疾人,但仅占百分之五。而关于全纳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作用,社会大众仍持不同观点。据统计,百分之五十的民众认为自闭症儿童应与普通儿童分开,进行单独教育,单独训练,这样自闭症儿童不会在大家异样的眼光中产生自卑感,教师能统一管理,幼儿能康复的更快;另外的百分之五十的民众认为,全纳教育的实施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他们相信全纳教育对自闭症儿童产生的良好作用。

4.全纳教育中,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指导要点

在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儿童是与普通幼儿一起生活学习的。由于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性,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家长等做好心理干预;教师,园长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学会改变,做好接纳准备。教师要做好家长洽谈工作,课程要做适当的改变等等。

4.1关于教师

幼儿教师,可以说在幼儿园当中是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之外,还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年龄特点。这样在与自闭症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就能时刻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幼儿。特别是全纳教育的幼儿教师,更要无偏爱的对待每一个孩子,给每一个幼儿公平的教育机会。

4.2关于课程

课程是幼儿老师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关乎到幼儿的人格养成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所以,课程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全纳教育的课程选择不仅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要符合自闭症幼儿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自闭症儿童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交往障碍以及情绪发展障碍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能力。如果按照正常幼儿学习的教材去对待自闭症儿童很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儿童的课程选择要具有实用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方向。

结束语:

除了教师准备和课程准备以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会制约着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比如说“环境、社区、幼儿”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总的来说,全纳教育的实施只是给自闭症或者是特殊儿童提供了一个生长空间,幼儿的发展还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赤峰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内蒙古】

自闭症教育 第4篇

一、积极接受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不太容易被家长发觉, 即使家长发现些许异常表现, 也很少会向自闭症方面考虑, 因为家长都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是自闭症患者, 家长对于自闭症儿童不正确的看待方法可能导致家长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自闭症状, 因而错过了最佳治愈时期。所以, 要想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的帮助教育, 首先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对自闭症儿童的平等的看法, 不要将这一症状看得过重, 这样对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舆论的伤害。

二、积极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自身发展优势, 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

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他们的自身缺陷, 而将教育重心放到缺陷恢复上面, 忽视了孩子其他潜能的发掘和培育, 这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自身发展, 或许还会因为外界对其发展缺陷的过多关注而使自闭症儿童更加缺乏信心, 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康复。

三、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自闭症儿童大多会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 进而遭到公众的指责, 从而对自闭症儿童产生偏见, 认为自闭症儿童应该远离公共场所, 这对于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我们社会应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社会环境, 用包容心对待自闭症儿童和家长, 给他们最基本的尊严。

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应该从自闭症儿童的内心需要出发, 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充分挖掘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潜能, 而不是将视角放到儿童存在的发育缺陷上, 从而将孩子的健康发展之路阻塞。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要用力过猛, 也不要予以诟病, 最好抱以平常心态, 这样才不致使自闭症儿童缺乏康复信心, 这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过多注重自闭症儿童的缺陷, 采取的相关教育也是从自闭症儿童的自身病症出发, 是一种病理式的教育模式, 严重阻碍了自闭症儿童身心的发展以及潜能的开发, 因此, 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应该摒弃这种教育模式, 站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 为自闭症儿童教育提供真正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自闭症儿童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96-306.

[2]高健.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小学现状的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 2005, 137 (2) :33-34.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研究 第5篇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越来越重视,从理论研究、制度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目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问题。本文从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和康复教育困境出发,提出改善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的建议,以期社会广泛参与,为自闭症儿童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研究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自闭症康复教育

一、什么是儿童自闭症

(一)儿童自闭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儿童自闭症的学名叫儿童孤独症,孤独症是它的书面语言,现在也把这类疾病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自闭症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也叫心理发育障碍,也被称为大脑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它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在出生前,他的大脑因为种种原因,其发育或者某一个领域的发育就受到了影响,导致出生以后,他的各种发育的进程,他的语言,他的社会交往,他的运动等各种能力发育受到迟缓受到阻滞,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功能的障碍。

(二)儿童自闭症的临床表现

自闭症儿童多于三岁前起病,其中约2/3的孩子于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孩子经历了1-2年的正常发育后出现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

第一、社会交往的障碍。自闭症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质的缺陷,不同程度的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典型的表现是回避目光、对呼唤缺少反应、缺少与人交往的兴趣等。

第二、交流障碍。自闭症的孩子在儿童语言发育方面和非语言交流方面均存在着障碍。非语言交流障碍主要表现为交流的表情、动作、姿势很少,语言交流障碍表现为语言理解能力受损、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形式及内容异常、语调语速异常、言语运动明显受损。

第三、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患自闭症的孩子兴趣范围比较狭窄,行为常常比较刻板、重复,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去应付日常的生活。另外,其他方面伴随的症状,情绪以及行为的异常。

第四、智力障碍。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三)儿童自闭症的诱因

第一、遗传因素。据研究表明,自闭症在同卵双胞胎中的共患病率较高,在60%-90%;对于异卵双胞胎则比较少见。在兄弟姐妹之间自闭症再患率仅4.5%,尽管比例少,但也表明存在遗传倾向。

第二、感染与免疫因素。据研究表明,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都可能导致自闭症,当孕妇感染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腹中孩子,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

第三、孕期理化因子刺激。如果孕妇怀孕时有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酗酒等情况,也会增加孩子自闭症的机率。

除此之外,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压抑、药物或饮食不适应也会诱发儿童自闭症。

(四)儿童自闭症的不利影响

1、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自闭症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是在人幼儿时期开始发作。如果忽略该疾病任由其发展下去,那么不光会影响到病人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的日常生活。

第一、精神危害。该疾病很容易导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同时还容易出现精神封闭等状况。

第二、影响智力。幼儿时期发作的自闭症还会影响到人的智力发育。

第三、不能和人正常沟通。因为患有自闭症的人,日常生活当中的逻辑以及形式和正常人并不相同。可能他们的内心世界非常的丰富,但正常人是难以理解的,所以经常会做出一些普通人不能理喻的行为。

第四、影响神经功能。一旦在人幼年时期发作自闭症,就会导致人的神经功能发育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发展停滞的状况。

2、对自闭症儿童患者家庭的影响

(1)家庭经济压力

主要是自闭症患者在康复训练与教育上的花费。根据调查,月收入低于3000的自闭症家庭约占50%,而康复教育费用在低于3000元的家庭只占比约9%,康复费用普遍高于家庭收入。

(2)自闭症儿童父母心理压力

在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后,家长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应激反应,经历从否认到迷茫到愤怒到内疚到痛苦再到逐渐接纳的过程。而在育儿过程中,自闭症儿童父母由于缺乏照顾自闭症儿童的技巧,缺乏有效的亲子互动,得不到情感的正向回馈,不懂得如何处理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等,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在自闭症儿童成长过程中,自闭症患者父母还会面临就医、康复、教育、就业等诸多问题,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阻碍都会使自闭症患者父母感受到社会排斥,产生较大心理压力。

(3)自闭症儿童父母身体压力

据调查发现, 自闭症家人患上心脏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等致死性疾病的几率是常人的10倍以上。同时,自闭症儿童到来的打击与缺乏相关经历与知识造成的无措,承受能力较弱的父母甚至会萌生弃养的念头。

二、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

(一)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

90年代到21世纪之前,我国儿童自闭症的研究正式进入全面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初,陶国泰教授在国内首次发现和诊断出4例自闭症儿童,并发表了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这是我国对儿童自闭症的初次探讨。1984年,陶国泰教授创立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不到两年时间共收治12例自闭症儿童。1987年陶教授在美国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婴儿的自闭症”的研究报告。1989年,我国开始有了“儿童自闭症”的诊断。1990年,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才开始分析1986年以来所有确诊的自闭症患儿。

进入21世纪,我国对儿童自闭症的研究步入迅速发展时期。首先上升到国家层面。2001年,中国残联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自闭症和不典型性自闭症成为精神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自闭症康复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的工作计划中。

2010年,以自闭症为题材的电影《海洋公园》在全国公映,为观众直观呈现了自闭症家庭的真实面貌。央视还曾在“新闻联播”中推出自闭症专题节目“自闭症儿童”,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

为了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使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各地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中国残联据此制定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按每年人均12000元标准对自闭症患儿康复训练给予补助。

2016年的全国助残日期间,首次将关注聚焦于自闭症儿童,主题为“关注自闭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2016年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的主题定为“包容及神经多样性”,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美国自闭症之声联合北大、浙江工大等各大单位,齐聚央视塔下,共同为自闭症儿童点亮蓝灯。

2015年以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等编著,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发布了三部,对中国自闭症儿童研究干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自闭症发病的严峻形势,给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自闭症领域里的科学研究进展,帮助自闭症患儿和家庭重获幸福;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普及科学干预方法,促进行业规范;培养自闭症干预领域的专业人才,敦促高等院校尽快建立相关专业。

(二)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现状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自闭症患病率估计约1/68,自闭症人数超过1000万,0-14岁的儿童超过200万,并且每年以20万的数据增长。

根据2019年《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发布的数据,自闭症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长,中国目前有超过1300万自闭症人群,其中18岁以下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人数可能就超过400万。根据我国人口出生率,按1%来算,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每年以接近20万的数字递增,可见情势严重,触目惊心。

三、儿童自闭症康复教育方法

(一)儿童自闭症一般治疗办法

1、心理疗法

自闭症本质上就是心理障碍疾病,因此心理治疗也很受重视,他们大多寄希望于这种疗法,期待在该疗法的作用下能真正挖出患儿心理上的“病根”,但是因为心理治疗持续的时间很久,需要患者能持之以恒。

2、饮食疗法

科学研究发现,奶制品、麦制品及粮食酿造的酒类中含有的谷蛋白和酪蛋白对患儿的大脑具有麻醉作用,影响到患儿的行为、智慧、情绪、痛感的极限以及对声音的敏感度,因而造成脑子反应缓慢。该疗法就是通过控制食用该类食品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3、高频音乐疗法

可以帮助自闭症患者调整身体状况,大大改进孤僻的生活状态。这种疗法能把孤僻的症状缩小到很小的程度,它的原理在于通过刺激听觉系统,达到刺激大脑的目的。

4、药物疗法

实际上,在自闭症治疗过程中,像药物治疗是最为常见,且这样的疗法往往要持续很长的过程。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药物并不能真正解决自闭症所带来的困扰,可能在药物的作用下会形成其他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二)国际先进教育康复理念

1、要正确规划自闭症儿童的人生

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把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作为孩子的人生目标,而忽略对其社会交往和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以及内心幸福感的涵育。其实,上学无非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途径,而不是目的,因此,要不要上学和怎样上学,都应服务于实现孩子的人生大目标。基于自闭症的特殊性,自闭症儿童无论功能高低都应当确立的人生目标主要是:一,解决生活自理问题;二,能够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三,培养一技之长。这样他们将来才能独立生存于社会。至于具体目标的制定,则需考虑自闭症儿童的实际功能水平以及发展的不同阶段。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很多家长过于关注自己孩子的缺陷和问题,一旦有什么不适当行为,就倍感焦虑和恐慌,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更大压力。自闭症儿童首先是儿童,有着和普通孩子一样的发展规律,也有各自独特的闪光点。作为家长,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想方设法使之巩固和光大。我们看到孩子的优点越多、鼓励越多,孩子的进步就会越大,这是许许多多家长的共同经验。如果看到的只是问题,这问题就会被更加放大。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遭遇太多挫折,需要我们加倍呵护。

3、要有意识地培养自闭症儿童独立学习能力

爱孩子的正确方法不是包办,不能什么都替孩子想、替孩子做。有些家长习惯于以自己的想法来控制孩子,甚至课堂上来个客人回头看一下的自然反应也要矫正,结果把孩子训练成没有思想的“机器人”。这种方式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机会,而在结果上则只能加深加重他们对于家长的依赖。爱孩子就要用正确的方法使之不断受到锻炼,让他能尽早独立。

四、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困境

(一)治疗费用高

每年国家财政都会拨出一笔经费,用于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补贴。过去,孤独症儿童家庭想要领取补贴需要提供残疾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放开政策,只要家庭能够提供正规三甲医院诊断证明,就可以拿到政府提供的康复训练补贴。“国家明确规定,各城市每年应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每户一定的补贴,各地残联如果有资金可以再补充一部分。”

然而,在高收费的康复机构面前,“可观”的补助似乎也显得杯水车薪,更让孤独症儿童家长揪心的,还是自己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去了康复机构,仍得不到规范化的干预。在孤独症儿童患者中,只有不到2%的孩子能够进入专门的机构接受专业康复。

(二)行业无标准

孤独症儿童康复领域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众机构共同向行业标准看齐,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提升能力,最终促进行业整体建立好的口碑,将康复工作落到实处。如果行业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专业的老师和医生,就可能出现机构以盈利为主,高收费而治疗收效甚微的情况。

(三)缺少专业人才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上看,由于没有相关的专业设置,儿童康复老师所修专业基本上属于师范类、康复类、学前教育类、心理类、体育类,这些专业很大程度上跟儿童康复专业领域并不完全契合。因为专业门槛高,机构很难从社会上找到成熟的儿童康复人才,很多都得从零开始培养,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显然需要很长时间。非“科班”的人从进入孤独症儿童康复行业到成为此行业比较专业的人才,成长周期一般是1~3年。

(四)父母抱团取暖

很多患者家庭由于经济原因或对治疗机构不信任, 会采取“抱团取暖”, 他们自己创办机构, 或独自在家庭开展教育康复活动, 但在实际中往往很难取得成效。

五、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建议

(一)把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对0-16岁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康复训练费用予以一定比例的报销。为每一位自闭症儿童设立一定数额的受教育基金、特殊强化干预以及就业辅助基金,提高对自闭症患者及家庭进行补贴的标准及补贴的受惠面,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学习、提升。设立自闭症儿童公交出行免费、看病绿色通道制度。

(二)建立大龄自闭症患者就业体系

建议多部门联合行动,根据自闭症患者患病程度不同,提供包括竞争性岗位、辅助性工作、专门供养及看护机构等不同的支持保障。对于认知和行为能力接近正常、生活可以自理和安全出行的自闭症患者,提供竞争性岗位就业培训;对于认知能力低于常人、无明显情绪问题、经过辅导和培训能掌握一定工作技能的自闭症患者,提供辅助就业的场所,如企业内专门设立辅助性工作岗位;对于认知能力远低于常人、偶尔会有情绪问题,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但在专业人员干预与带领下可以慢慢提高生活技能并逐步适应集体生活的自闭症患者,鼓励其参与部分社区的简单手工活动。

(三)建立自闭症社会生活与养护中心以及看护机构

目前,世界上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如日本的榉之乡,中国台湾的肯纳园等。建议民政和残联等部门制定这类机构的标准和管理认证办法,对该类机构给予营运费用一定比例的资助,保证每一位孩子的培训以及看护费用分拨到每个中心。逐步建立自闭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建立自闭症示范康复训练基地,培养康复训练专业技术人员,为居家养护和需要提供上门服务的自闭症患者提供服务。

(四)倡导全行业实施科学救助,全社会给与接纳和关爱

倡导全行业对自闭症人群采取“科学干预、主动参与”的态度,以科学的理念认识自闭症,采取科学的体系和方法进行干预,积极主动参与救助,改善自闭症人群的社会境遇。引导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干预观”,对孩子进行早期抢救性干预、训练,不错失挽救孩子的黄金时期。以自闭症人群“生命全程”为视角,以科学干预为手段,支持自闭症人群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社会公众也应当去聆听、欣赏、接纳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去了解、理解、关爱他们。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第6篇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 教育干预 研究热点

1943年,美国Kanner医生第一次对自闭症下了定义之后,各国专家学者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越来越多。2013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DSM-V),重新修订了“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不再使用“广泛性发育障碍”;核心障碍也归为社会沟通与交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归为两大类障碍。但是由于这类儿童个体差异较大,干预方法有上百种之多,各种干预方法对儿童适用性和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教育干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和干预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一、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干预方法的分类

从采用的教育干预方案的角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项干预(Focused Intervention Practices),指使用某种具体的干预方法对自闭症幼儿进行干预[1]。另一类是综合干预,又称综合治疗模式(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odels,CTMs),是指把多种干预方法和技术整合使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多种缺陷和发展目标而设计,以此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2]。

从干预方法的有效性的角度,可分为已证实的有效的干预方法,正在形成效果的干预方法,尚未证实的干预方法。2009年,美国自闭症研究中心(National Autism Center,简称NAC)出版了《自闭症国家发展报告》(National Standards Report)。该报告用循证实践的方式对已有的干预方法进行筛查、评估、解读,最终发布了11项已证实的有效的干预方法:行为套件疗法、共同注意力干预、示范、自然语言策略、同伴介入、核心反应训练、故事本位干预等[3]。正在形成效果的干预方法,是指那些已经有部分研究文献说明,但并没有完全达到循证实践要求的干预方法,包括扩大替代沟通系统、模仿干预、自发性训练、音乐干预、同伴介入教学安排、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等[4]。尚未证实的干预方法有学科技能干预、听觉统合干预、增进性沟通、感觉统合疗法和饮食疗法[5]。

二、国内常用的几种教育干预方法

(一)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与传统的行为疗法相比,应用行为分析的运用非常强调个体化,即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刺激和强化策略;更注重个体内在需要,强调行为功能,巧妙运用各种行为矫正技术,从个体的需要出发,采用“ABC”的模式消除问题行为或塑造社会适应性行为。A(Antecedents)即前提,指问题行为发生前的情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他人行为等,它会刺激问题行为的发生;B(Behavior)即行为,指需要干预的问题行为;C(Consequences)即结果,指问题行为发生后的情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他人行为等,它对问题行为有强化作用。这种高强度密度针对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动作及常规的习得都是其他治疗方法做不能替代的[6]。

(二)地板时光。地板时光就是坐在地板上和儿童互动,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让儿童通过游戏互动和做事学习,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建立眼神交流、逻辑思维交流、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该方法由美国斯坦利·格林斯潘及其工作团队创设,是一套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效果得到研究证明的有效方法[7]。地板时光共分为五个步骤:仔细观察患儿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动作等基本情况,引导者要积极参与儿童开展的活动,在整个过程中,由儿童为带领者,引导者要不断拓展儿童的活动,这要求引导者对儿童随意或有意的活动做出相应的反应,引导儿童结束活动[8]。地板时光的训练在类似于娱乐、玩耍的环境氛围中一对一进行,以此促进患儿包括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内的多种能力的发展。“玩耍”过程应该主要以儿童为带领者和主导者,旨在鼓励孩子在游戏和娱乐的过程中与成人进行更多的互动,使儿童的行动转化为交互行动。

(三)结构化教育。结构化教育是“自闭症及相关交际障碍儿童的治疗和教育方案”的缩写,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斯考普勒博士建立的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一套综合教育方法。作为一种以学校为背景的特殊教育干预方案,结构化的交际能力教学或训练,是这一治疗方案的主要特色[9]。目前国内有研究显示,无论是在机构还是在家庭运用此疗法,均能改善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语言、感知觉、行为等方面的缺陷,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10]。系统的结构化教育法通常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视觉结构、空间结构、常规、程序时间表和个人工作系统。

(四)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是近年来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史蒂文·盖茨坦博士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提出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在评估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触发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性机能的动机,进而使其习得的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最终培养患儿与他人分享经验,享受交往乐趣及建立长久友谊关系的能力[11]。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能够促进儿童交流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情感交流会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从而提高患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干预方法在美国的实践研究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三、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一)综合干预。综合干预逐渐成为目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与干预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在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的过程中,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与干预很少能兼顾到全部核心障碍,因此随着研究方法和干预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通过一系列综合干预手段兼顾孤独症儿童的全部核心障碍。综合干预并不是指单纯地把不同的专项干预方法累加合并使用,而是有基本的理论框架,根据每个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核心缺陷特征,系统地使用各种干预手段,并持续干预时间(往往超过一年以上)和强度(如每天4小时)。

(二)家庭教育。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教育与早期干预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可以在日常环境中,通过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让家长运用个性化的干预手段强化自闭症幼儿的沟通和社交等能力,或减少各种问题行为。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具体操作中,逐渐出现了以家庭为中心的趋势。美国国家自闭症干预专业发展中心发布的《2014年幼儿及青少年自闭症干预的循证实践报告》中明确把家长执行式干预法列入27种循证实践之一。

(三)循证实践。循证实践是指实践者根据具体的实践情境,检索并选择与实践情境相关的最佳研究证据,再结合实践者的个体经验,针对实践服务对象的具体特点,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给予服务对象最佳的干预方案[12]。循证实践区别于以往以经验为主的研究范式,通过对某种类型的科学研究,从而分析得出最适当的方式,循证实践可以为需求者提供最佳的教育和干预方法。2005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自闭症研究中心,对自闭症干预方法发的分类便是以循证实践的原则为指导。

(四)技术辅助教学和干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精神集中时间短,有的儿童还伴随着言语沟通障碍。技术辅助教学和干预可以通过语言生成器、智能电话、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虚拟网络等现代技术的支持,有效改善儿童的情绪、行为、语言沟通、认知、共同注意等,从而强化教育干预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干预者在对儿童进行干预的过程中采用这种干预方法,借助辅助技术和工具,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启示与反思

家长与儿童之间的互动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家长应当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对儿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需求做出及时、恰当反应。选用合适的干预方法,能够尽量避免走上弯路而错过儿童的最佳干预时期,同时避免浪费大量金钱。目前,我国对这些教育干预方法的本土化的研究还有欠缺,往往只是理论介绍和简单的模仿。如何对不同情况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选择合适的方法,如何使引入的教育干预方法更适合我国儿童,如何规范教育干预的操作程序,以及如何更恰当地使用综合干预仍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Ventola P,Friedman H E,Anderson L C,et al.Improvements in social and adaptive functioning following short duration PRT program:A clinical replication.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4,44(11):2862-2870.

[2]OdomS.L,Boyd,B.,Hall,L.J.Evaluation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odels for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ournal of Autism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0,40:425-436.

[3][4][5]National Autism Center.National Autism Center National Standards Report,2009.

[6]刘昊.正向行为支持法在干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3):26-32.

[7]杨晓玲,蔡逸周.解密孤独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11-134.

[8]马磊.结构化教育结合地板时光在孤独症儿童治疗中的疗效分析[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2.

[9]邹小兵.孤独症的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3).

[10]江瑞芬,杨虹,王小林.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5).

[11]郭德华,周群,吴连春.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4).

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策略与要求 第7篇

一.整体性的教学策略

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 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法、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专业的音乐教师、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活动等都是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共同合作的过程。因此音乐教育的教学需要加强整体性的策略研究。

1. 明确目标, 把握个性教学原则

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属于“小众”教育, 针对性较强, 因此教辅人员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之前需与治疗师一起真正熟悉每个孩子, 明确个案的教育目标, 握准教学方向, 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 少走弯路。

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需要针对个案的持久性障碍来调整环境与教法, 增加个案所需生活技能, 让每个孩子好好的适应目前的生活。

2.以分解式教学为主

有些音乐是导致自闭症儿童不良行为的导火索, 有声音敏感经历的孩子无法接受太复杂与过高、过长的音乐。典型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宜采用分解式教学, 以学习儿歌为例, 需从每个音开始, 然后发展到乐句, 孩子掌握后最后学习全曲。

3.加强教学记录, 建立科学的监控机制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是攀登万里长城的第一步。建立健全教学记录, 能够准确的记录下个案接受每种音乐教法、音乐活动时生理、心理、及行为的变化, 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收集、整理反馈, 为自闭症儿童及时发现不合理因素, 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从而使音乐教学活动更科学, 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二.律动性的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自闭症儿童大小肌肉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的, 律动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活动方式。当音乐中的律动型与听觉系统相匹配时, 自闭症儿童会有蹦跳的欲望或喜欢随着音乐摆动身体, 他们的音乐感受性相对较好。律动音乐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律动要符合儿童生理和实际水平

教师在进行律动教学活动之前, 应注意儿童实际年龄、身体发育水平, 不同年龄、体力与运动能力的自闭症儿童要按照他们的实际水平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法进行, 这样才能保持自闭症儿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律动活动难度要适宜, 典型自闭症儿童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律动应审时度势, 根据孩子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展开, 太简单容易使他们感觉枯燥, 太复杂又会使他们因觉得跟不上而产生退缩情绪。

初次接触律动, 允许儿童在感受音乐时自由活动, 不要求动作的标准, 只要孩子在音乐里感觉到舒适, 不产生抵触情绪即可。只有不抵触才能诱发孩子主动性表现自己, 这会为此后的音乐律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直观教具、夸张的动作、形象的语言激发儿童主动发现

律动教学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长期以来, 自闭症儿童的思维固化, 缺乏发散性思维, 教师应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启发性的教法, 使儿童理解语言的指令性。诱发自闭症儿童主动的运用直接的感官和思维参与到律动中, 如律动“三只小熊”时, 启发孩子想象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体型。教师可以将直观的教具、夸张的动作结合形象的语言, 便于他们理解。例如:可以三个孩子一组, 老师弹琴或播放音乐, “三只熊住在一起, ”举起三个手指, 带领孩子一起按节奏踏步走, “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 ”每个熊的名字伸出一个手指或选择三只熊的头像, 让孩子指向头像;当唱到“熊爸爸真强壮, ”“熊妈妈身材好呀, “熊宝宝真可爱呀”划线部分时, 分别让孩子做出他们认为表示强壮、身材好、可爱的动作。教师可给予提示。

三.针对性的音乐作品选择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然而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并非所有的音乐都适合。音域不能跳动过大, 尽量不出现不和谐音程, 因此音乐作品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需特别谨慎。

1.针对兴趣选择乐曲

家长或教师在选择音乐的时候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 而应该选择不同类型的乐曲给孩子听, 仔细观察他们喜欢那些类型的乐曲。只有以他们的喜欢乐曲作为有效刺激, 引导孩子在听音乐的时候配合做出动作,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特别注意加强课前的准备工作, 充分了解班上儿童是否有音乐创伤经历, 避开此类作品。

2. 作品选择偏重节奏性

家长反馈, 以单一乐器演奏, 节奏性丰富的乐曲普遍被自闭症儿童所喜欢。除少数高功能运动能力较强的自闭症儿童外, 节拍明显、每分钟50到70拍接近心跳速度的乐曲, 更能带给他们安全的感官体验, 亦更贴近12岁以下儿童生理水平, 是适宜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乐曲。

3. 以训练目的选择音乐作品

音乐教育与训练的过程应遵循经验→探索→创作→认知规律。如何选择适合自闭症儿童音乐, 是以阶段性训练的目的决定的。语言训练和音乐律动选择的音乐不同, 典型自闭症儿童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训练选用的音乐作品也有区别。

交往内容———寻找有关问好、告别、应答、合作等方面内容的歌谣或在每次活动前均用同一简短乐句, 在孩子的意识中建立开始的条件反射。语言训练时音乐的选择遵循节奏语音训练→有歌词的歌曲、童谣为主线→语言编成歌谣→发音儿歌。

律动内容———选择不同节奏的乐曲进行律动、打击乐器伴奏演唱等。律动适用与从纯音乐入手→有歌词的歌曲、童谣→完整的音乐作品。

认知常识———在强化生活技能时选择身体部位、空间、方位动物、水果、节日等贴近生活常识的歌谣, 如:《两只老虎》、《一只小蜜蜂》、《刷牙歌》、《数字歌》、《小板凳》、《分果果》、《手指谣》等。

4. 作品选择符合儿童自身需要

音乐作品不易过长, 听音乐的时间每次不超过15分钟为宜。起床、吃饭、游戏、睡眠, 配合孩子的生活选择播放或演唱不同类型的音乐。儿歌的选择直接关系着自闭症儿童的兴趣发展, 作品选择要根据自闭症儿童生理特点, 对他们来说音域太宽、音调过高、节奏复杂的歌曲, 容易破坏他们学习的心情, 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教辅人员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

高尚的师德不仅是自闭症儿童教辅人员对自己工作的规范, 同时也是从古到今教师职业道德的统一标准。“亲其师, 信其道”。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爱的教育, 教辅人员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 才能用“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断钻研, 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方法, 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面对自闭症儿童特殊的行为模式与癖好, 音乐教辅人员还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 用“心”于自己的学生。他们要面对的是一群行为不同寻常、智力、年龄、症状各不相同的孩子。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从极高到极低, 差异显著。这些都需要音乐教辅人员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慢慢融入他们的世界, 赢得他们允许接近的“通行证”。

音乐教辅人员还应用热诚、宽容的心树立以身作则的行为榜样, 不断自我教育, 自我约束, 自我完善, 从语言到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 成为自闭症儿童模仿和热爱的对象。

2.广泛的知识结构

自闭症儿童的教辅人员不仅需要耐心、细心的教学, 还要从生活上照顾他们, 从心理上疏导他们。除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外, 音乐课的教辅人员还要及时了解自闭症儿童心理、生理状态, 融会贯通各科知识, 及时调整教学。因此除语数外、心理学、教育学、语言、行为治疗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课堂。

教辅人员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要有兴趣, 经过普及性的音乐训练, 他们可以在专业音乐教师的辅助与指导下进入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行列中来。也就是说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并非仅仅是在学校内才能进行, 家长、社工、音乐教师等等任何人都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在音乐中得到快乐。在此之前, 我们必须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自闭症常识, 确保他们能够处理自闭症所引发的各种问题, 这是他们能够对孩子负责的必要条件。

3.与时俱进

自闭症教育 第8篇

2008年我国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融合教育”一词,但都涉及了与融合教育精神相关的规定。然而,在我国由于受观念、师资和具体操作层面等因素的局限,“特殊儿童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比例很低,绝大多数普通幼儿园教师不赞成特殊需要儿童上普通幼儿园”[1],致使自闭症儿童通常被安置在特殊学校或康复机构中,这对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十分不利。为了加深人们对自闭症儿童和融合教育的了解,我们运用家庭、特教中心和幼儿园融合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措施,对一名自闭症儿童实施了为期五个月的教育干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对象是一位六岁两个月的女孩,2岁半时,通过专业人员的诊断被确诊为自闭症,没有其它已知的病因。研究对象和父母住在城市环境内,家庭比较优越,父母均是大学毕业。研究开始之前,该儿童并未接受过专门治疗和训练。

本研究运用《C-PEP心理教育量表》[2]对个案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该量表是专为自闭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儿童个别化评估所设计的,适用于生理年龄在1-12岁之间的儿童。它能比较客观、全面的提供有关患儿发展水平的信息,评定患儿偏离正常发展的特征与程度,并为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经验证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

该量表有功能量表和病理量表两部分组成,功能量表的评分系统分为“通过(P)”、“中间反应(E)”、“不通过(F)”3个级别,病理量表的评分分为“没有(A)”、“轻度(M)”、“重度(S)”3个级别。

本研究中对自闭症儿童的评估主要是家庭、特教中心和幼儿园三者相结合。在研究基线和处理期,一周内进行10次观测,量表评分参阅不同评价的一致性程度,并取其平均分为评价得分。

3 干预过程

本研究的教育干预主要在幼儿园、特教中心和家庭三场景中进行,下面分别对三个场景的具体干预内容进行介绍:

3.1 幼儿园内接收融合教育

幼儿园融合教育是干预的重点,本研究的融合教育是指在一个普通班级中,有26位普通儿童和1位自闭症儿童,研究对象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部分时间在特教中心接受教育。

融合教育的内容除创设一个接纳的教育环境外,还要提供适当的教学调整和同伴游戏教育。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为创造自闭症儿童有效的学习环境,要进行适宜的教学调整,提供所有儿童相等的学习机会。这就要求在幼儿园各领域的教学中,要针对研究对象制定个别化的教育目标(IEP),结合个别化的教育目标进行教学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堂讲述调整:自闭症儿童的理解能力欠佳,因此,教师必须留意研究对象是否跟上教学的进度,并适时提醒。(2)作业调整:在分派作业时,要提供研究对象作业的格式与标准,且需要说明清楚,并在黑板上面具体示意要求,给予自闭症幼儿视觉的提示,并确认全班幼儿都了解其内容;同时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不要交代复杂的作业内容。(3)在课程中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了解研究对象的个别化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并确定其目标是否可以嵌入教学活动中,目的是使个别化教育目标尽量融入普通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教育是幼儿园融合教育的重要内容。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游戏停留在平行游戏阶段,甚至停留在反复呆板的操作物体阶段,无法对玩具或物品进行功能性的操作。幼儿园中的游戏教育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性合作游戏,让自闭症儿童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强的普通儿童处在同一团体中做游戏。

3.2 特教中心由专职特教老师进行教育

特教中心教育主要由个别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球类活动和音乐治疗四个部分交替进行。研究对象的父母每周带其参加特教中心的训练四次,每次一小时,并记录训练的主要内容,以便于在家庭中配合进行教育。

个别训练主要是对孩子的语言、认知和模仿能力的训练,以及通过社会故事进行交往的训练,由教师一对一的进行,目的是让自闭症儿童逐渐学会说出长句,学会模仿别人的动作,能够认识周围的物品及其属性。感觉统合训练是为了增强自闭症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感统活动器材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对自闭症儿童采取不同的训练形式,促进各项感官的协调发展。球类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是一致的,主要是锻炼自闭症儿童手眼协调能力和大肌肉能力的发展。

音乐治疗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以音乐来激起自闭症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应。国外专家的科研报告显示,处于音乐敏感期的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童(95%)都有良好的音乐反应能力,因此音乐治疗利用儿童的这种敏感性,调节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和问题行为[4]。

3.3 父母在家庭中进行配合教育

康复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家庭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这就要求家长借助专业人员的帮助或采取自学的方式,了解自闭症的相关知识,学习教育康复的理论与技巧,在生活中耐心、细致地了解孩子的病症,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本领,安排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并努力培养自闭症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关注孩子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在家庭中做到与特教中心、幼儿园融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一致性。

4 研究结果

通过家长、特教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测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达到85%,研究对象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见表1)。

在功能发展方面,通过对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频次χ2检验结果表明,F分模仿前后差异显著(χ2=6.4,P=0.011),知觉前后差异显著(χ2=4.500,P=0.034),认知理解前后差异显著(χ2=4.236,P=0.039);E分无显著性差异项目;P分知觉前后差异显著(χ2=4.5,P=0.034),大肌肉前后差异显著(χ2=4.545,P=0.033),认知理解前后差异显著(χ2=5.400,P=0.020),认知表达前后差异显著(χ2=5.444,P=0.020)。

在行为表现方面,研究对象的改善进展较慢,只有S分“关系与情感”前后差异显著(χ2=4.500,P=0.034),其他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在研究基线和处理期,研究者对研究对象10次上课行为表现进行了观察记录,每节课观察15分钟,其行为以10秒为单位,结果如表3。由表3可以得知研究对象上课时的专心行为有了很大提高,由原来的21.7%到51.3%,而在非专心行为中,玩弄物品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发呆,其出现率也有了大幅下降,分别由原来的30%和27.7%下降为16.3%和16%。主动协助能力有了初步发展,干扰行为很少出现,其中,专心行为、发呆、东张西望、玩弄物品、离开座位和教师要求有显著性差异。

5 结论与建议

5.1 对自闭症儿童要进行综合教育干预

自闭症的干预方法有很多,但是每一种干预方法都主要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某一种障碍,实际上任何一个自闭症儿童都往往存在很多种障碍,自闭症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征,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进行综合干预。

5.2 重视同伴在融合教育中的作用

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增加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使自闭症儿童尽快回归主流社会。

5.3 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支持

自闭症儿童的父母不仅在儿童发展与教育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站在特殊儿童服务的一线,特别在幼儿阶段,只有家长的配合支持,融合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离开家长的支持,就等于舍本逐末,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5.4 促进自闭症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及特殊教师的合作

实施融合教育中,幼儿园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与家长和特教老师进行沟通,共同制定个别化的教育目标。同时,也只有三方通力合作,才能找到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更好融合的方法和策略。

摘要:研究探讨了一例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在接受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进行幼儿园融合教育、特教中心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干预,前后测的结果表明了这种综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自闭症,融合教育,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谈秀清,尹坚勤.普通幼儿园中特殊教育服务现状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5).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中华音像出版社,2005:446-455.

[3]孙敦科等.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修订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4).

自闭症教育 第9篇

1 基本信息

本校07~09级三年已毕业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共211人,分别是81、77、53人,其中男生14人,占总人数的6.6%,女生197人,占总人数的93.3%,充分体现师范类专业女生较多这一特点。调查时间2012年3~6月,调查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量表,信息回收率100%,量表综合信任度100%。

2 就业状况

自闭症康复专业07~09级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见表1)

就业是考核学校专业设置的目标之一,是衡量专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考察学生进与出之间关系的最佳角度之一。调查显示,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达到100%,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本专业设置社会基础,需求较为强劲,具体就业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职业范围

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康复,极少部分毕业生选择社工、出国和转行,尚有个别毕业生选择西部支教,暂缓就业,如图1所示。其中,从事教育和康复两个行业,计192人,占总数91.00%,从事教育工作共124人,占总数的58.77%,教育作为一个大门类,细分成特殊教育类计116人,普通小学3人,幼儿教育2人,临时代课3人;从事康复工作共计72人,占全体就业总数的34.12%,是本专业的第二大就业门类。从事社会工作1人,专业吻合度不高,属专业相关的行业,故单列。西部计划1人,属于推迟就业,目前尚未落实具体工作,亦需要单列。此外,转行的有9人,占总数的4.27%,以上说明,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基本上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达到学以致用的专业设置基本目标之一。

2.2 不同年级就业现状及分析

调查显示,本专业近三年的就业情况不尽相同,09级毕业生计53人,从事教育工作共33人,特殊教育30人,代课2人,幼教1人,占毕业总数62.26%;从事康复工作19人,占总数9%,二者共计52人,占总数98.11%,西部计划1人,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西部,亦推迟就业。临时代课的出现,显示学校对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大吸引力,为了能达到进入学校的目的,不惜委曲求全从临时工做起。

08级毕业生共77人,从事教育工作37人,占总数48.05%,从事特殊教育36人,1人在特殊教育学校代课,从事同样的工作,因此,就业目标明确,符合专业设置趋向。从事康复工作38人,占总数49.35%,二者合计75人,占总数的97.40%。另有2人转行,占总数的2.60%,这一点与09级毕业生相比出现新变化。

07级毕业生共81人,从事教育工作54人,占总数66.67%,50人从事特殊教育,与08级毕业生相比,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从事普通小学及学前教育4人,比例上有增多的趋势。从事康复工作15人,占总数的18.52%,二者共计69人,占总数的85.19%。与08、09级毕业生相比,出现新的变化,一是选择出国4人,目的是继续深造或移民,占总数4.94%。二是转行7人,直接放弃本专业,占总数8.64%,从事社区工作等相关专业1人,占总数1.23%。

纵观就业情况:学校,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首选,可能原因是事业单位有编制,工作较为稳定,福利待遇较好,工作强度适宜女性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显示专业认同度和稳定性。同时反应,职业稳定是毕业生考虑就业单位的重要考虑因素。其次,康复工作是毕业生另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综其原因,主要与专业定向相关,家庭及个人社会资源匮乏也是原因之一。相当多的毕业生在回顾自己毕业时就业目标首选特殊教育学校,在不能够落实的情况下才选择在康复机构中从事康复工作。总之,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基本上达到了所学即所用的专业设置目的,佐证了本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为广阔社会需求及发展前景。

在选择转行、出国和从事社工等职业转变的过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刚工作的09届毕业生选择职业几乎全部为教育或者康复类,表明专业思想较为巩固,反应平素专业教育理念较深,体现专业设置中的专业思想教育清晰有效;相比之下,08级毕业生出现2人转行,07级毕业生中这一现象则更为突出,出国及转行等共12人,占总数14.81%,说明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专业概念在逐渐减轻,职业的选择性也大为增加,就业范围不断拓展,人生未来的目标定位不断延伸。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转行或者出国均来自康复机构中从事康复工作的毕业生,他们在选择离开行业时的意愿较为强烈,通常提供的理由是薪金待遇较低、人际关系发展不良,对自闭症患儿教育康复效果不满意等专业挫败感,也间接反映自闭症康复困难这一现象。

3 总结

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100%,就业情况令人满意,说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为广阔。就业专业定向较为明确,90%以上从事教育或康复工作,符合专业招生的预定目标,达到专业设置要求。然而,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转行等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亦值得关注。

摘要:特殊教育中的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是新兴的专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决定招生及专业的发展,有调查研究的必要。通过对07~09级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就业率100%,就业方向集中在教育及康复,首选(特殊)教育,满足学以致用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招生专业定向。此外,转行等随工作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值得重视与研究。

关键词: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就业情况,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吴广霞,陈雪萍.儿童自闭症康复及康复人员现状与对策[J].健康研究,2011(1).

自闭症教育 第10篇

所谓融合教育, 简单地说就是将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纳入一般的教育系统中, 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和一般自闭症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跟普通同龄自闭症儿童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 并得到适当、合理的支援, 使自闭症儿童们适应普通学校的校园生活, 发挥潜能, 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 通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校园文化, 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 共同把普通学校发展为兼容及进取的群体, 为不同能力的自闭症儿童提供优质教学。

融合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的教育概念, 就在学前教育得领域而言, 学前的融合教育都有处于发展阶段, 教育融合的核心目标, 就是通过家庭融合、社区融合、幼儿园融合、学校融合教育训练过程, 重点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学习功能、认知功能, 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融合教育环境开展教育康复有利于改善其社会行为习惯, 融合教育的课堂环境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个别训练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二、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1.正常幼儿园对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自闭症儿童由于身心障碍的影响, 阻碍并导致他们可能失去了融入的机会, 无法像正常的学龄前儿童一样进入普通幼儿园, 再加上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上的不足, 有些老师常常会认为自闭症儿童很多方面有异于常人, 如动作协调性差、目光涣散、注意力缺陷, 等等, 他们对某种环境, 某种刺激过度敏感而感到恐惧。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甚至会和家长直接拒绝儿童来幼儿园进行随班就读。所以, 导致部分家长隐瞒孩子是自闭症儿童的真实情况。而且由于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或者幼儿园领导不够重视, 所以面对自闭症幼儿出现的种种状况也没有适当的处理策略。随着全社会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的提高, 虽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普通幼儿园接受自闭症儿童, 但是, 大多数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还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有的老师因为不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心理, 采取错误的教育, 从而会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是有利于体现教育的公正公平, 给特殊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 让自闭症儿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天空, 学习更多的知识, 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2.自闭症儿童家长在融合教育的问题上没有正确的理解

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对自闭症了解的不多, 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的发育只是比同龄人稍微慢了而已, 只要进入了幼儿园, 和其他儿童一起活动就会变得不再自闭了。还有的家长将“融合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就是让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里就读, 而不会考虑孩子的接受、适应情况等。更有甚者, 有的家长把“融合教育”的全部意义理解为“让自闭症孩子学会和普通孩子一起玩”, 只要自闭症的儿童进入正常幼儿园自然就会模仿正常儿童的行为, 只要努力就可以弥补不足, 也不去考虑儿童应该怎样上幼儿园才更有意义。这样的结果, 可能更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出现社会性发展的停滞。

3.正常幼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没有足够的认识

自闭症的儿童不应该一直被放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 那样自闭症儿童容易被标签化, 那样就恰恰违反了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他们接触不到同龄正常的儿童, 就忽略了同伴辅导的作用, 自闭症的孩子经常和正常同龄儿童在一起, 儿童都喜欢模仿, 这样可以让正常儿童带动有自闭症儿童。家长不可急于求成, 要循序渐进, 积极配合教师以及专业人士将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尽可能做到最好。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 那么就远离了主流社会, 更加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了, 所以自闭症儿童需要融合教育, 让他们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让他们更加接近主流。

三、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策略

1.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

首先,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融合教育课堂的主导, 她们必须全面了解融合的理念, 才能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其次, 幼儿园教师要了解什么是自闭症及自闭症的行为问题。再次, 要学会运用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 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优点, 以便在教学中有侧重点。最后, 能够及时与家长, 特教老师沟通。

2.重视同伴的作用

学前融合教育的目的, 是增加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 幼儿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 让自闭症儿童可以从同伴那里学习到学习和交往的方式, 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能。个别同伴的主动接纳与支持, 还将促进孤独症儿童沟通技能的发展。这些策略的实施, 有利于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培养, 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更加有有利于融合教育, 使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3.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员不只是学生和教师, 家长、教师及相关人员需要通力合作, 共同寻求在融合中帮助自闭症学生与普通学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原则。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 动员相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制定与实施干预训练的计划, 并且要及时更改IEP计划, 对自闭症儿童更加实用。

4.普通幼儿园与自闭症儿童家庭的联合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可通过家访、谈话、家园联系册等手段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以便及时沟通, 信息共有。融合教育不光要幼儿园付出努力, 家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双方都能给予和谐的环境,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无疑是很大的帮助, 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 在家里也要去巩固学习, 尤其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严重刻板行为, 必须要做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法相统一, 不然结果就将是徒劳。

综上所述, 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十分重要, 融合教育是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说, 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协助, 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融合教育在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摘要:随着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融合教育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越来越多的学前自闭症儿童接受了融合教育。目前, 开展融合教育也已经成为一种教育使命, 同时开展融合教育可以使特殊儿童身心等各个方面均得到适宜的发展, 并可以发挥其潜能, 为今后自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以融合教育的意义、存在问题展开论述, 并为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发展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甄岳来, 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 4.

[2]刘彦玲, 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福娟, 江琴娣.特殊儿童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10.

[4]方俊明.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对自闭症儿童的幼儿园教育之浅见 第11篇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最佳干预期

一、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

自闭症(Autism)又称为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是一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二、自闭症儿童的主要特征

社交与沟通方面: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未能主动与人交往;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行为方面: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

强项和兴趣:可能会有异常的记忆力;在个人兴趣和技能方面可能有特别超卓的表现。

三、幼儿园教师应如何积极应对自闭症儿童

以个案分析为例:

1.问题的发现

一年前,我班插入了位两岁半的小女孩,名叫彦彦。开学的几天,她都在不停地大哭,并在地板上打滚。找她谈话,发现她根本听不懂我的话语,也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用我们所不能理解的简单词句来表达。

2.问题的症结

原来在她出生后十二个月內即出现异常行为,经检查是自闭症,自闭症的她并不是父母后天的疏忽伤害所造成的。

3.解决问题的尝试

(1)真诚对待,建立良好师幼关系。要想对其进行教育,让孩子接受我是前提。通过我们不厌其烦得用亲切的语言与她说话,请她吃东西或玩玩具,她才慢慢地接受我们。(2)从兴趣出发,引起其无意注意,让她服从一些简单的指令。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要引起其注意,必须先引起她的无意注意,然后将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服从教师的言语指令。我在班内开展游戏《小手小手拍拍》,在游戏中让她接受语言能力,学习听懂指令并执行。

4.创设游戏环境,在游戏中逐步提高自理能力

(1)主题活动。主题游戏活动,不仅能训练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还能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如我用瓶子做成娃娃模样,让其模仿用勺子喂“娃娃”吃饭。(2)游戏活动。经过一年的音乐游戏训练,她在语言理解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如让他们学习歌曲,我们用动作帮助孩子理解歌曲内容。(3)从幼儿兴趣出发。无意中发现哭闹的彦彦听到音乐反而静了下来,且在一旁扭动身体。这一发现给我启发了要从这方面去引导她,经常我都会放音乐带领孩子一起跳动起来,让她在六一表演中和大家共同表演。(4)确立奖励机制,树立幼儿自信心。在她封闭自己的同时,自卑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杀手。为了给彦彦自信心,我不放过她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努力去挖掘、放大她的优点,及时给予口头肯定、鼓励。(5)家园配合。与家长共同讨论各项教育对策和训练措施,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和特点。经过大家的努力,彦彦已经能帮老师做些小事,能听从老师的指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四、经过一年时间的训练与研究,在彦彦身上看到教育训练后的一些成果

1.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

(1)接受性语言的发展。通过训练,原来孩子对老师的语言不能理解,毫无反应,现在逐步地从单纯性的语言发展到连续性的语言了。如听到自己的名字会自动跑到你面前。(2)回声性语言的减少。通过一年的训练,孩子的这种回声性的语言大大减少了,说明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提高了。

2.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每到班上的保育老师上下班时,我都会引导孩子们说:“梁老师再见,梁老师你回来啦”!久而久之,彦彦见到保育老师会大声的叫“梁老师”。

3.愿意交往,并通过动作表达她的意愿

现在的彦彦每天清晨来园,会自动走到老师身边让我们牵她的手。孩子的动作,表情虽然幼稚,但我能感受到她对爱的回应。

五、得出的结论

有效应对自闭症儿童的方法:(1)爱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居于首位,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孩子健全人格的关键所在。对于患自闭症的幼儿来说,爱就是安全的保障。(2)对自闭症儿童的不良行为要在宽容的基础之上再加以引导。在对待这些孩子时,要表现出比平时还更多的耐心,多想办法探究自闭症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行为。(3)抓住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特点,运用更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待。教师应主动了解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并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寻求适宜的对策,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策略与方法。(4)老师、家长之间要保持沟通,耐心的倾听与有效的沟通,才能得到孩子与家长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尤其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更要将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如实的告诉老师,尽早的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对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自闭症儿童,抓住三到六岁最佳干预期,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教育训练,将对孩子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自闭症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付出艰辛的努力,更需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每个孩子能够在爱的天空下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申宁馨,《环球科学》《机器人医生:治愈自闭症》[J].出版日期:2009(4).

[2]何楠.幼儿教育:父母孩子[J].亲情引领你走出孤独世界,出版日期:2009(4).

自闭症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自闭症,权威性,亲密感

1. 问题的提出

对周围环境产生关注是儿童学习的主要途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状态严重阻碍这类儿童向外周环境学习[1], 是导致他们在语言、认知、社交等诸多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自闭状态的形成固然与这类儿童神经生物学因素密不可分[2], 但是在当前还不能采用神经生物学方法进行有效介入的情况下[3], 教育是对其进行有效干预的公认方法。人是引领自闭症儿童对环境能否产生关注的关键因素, 如果自闭症儿童对人产生兴趣、警觉, 也就不存在自闭, 因此为自闭状态破冰, 研究者认为首先要让自闭症儿童对人产生关注开始, 是对自闭症儿童能否进行有效教育的基本前提。如何才能让自闭症孩子对人产生关注, 研究者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

2. 自闭症儿童不关注人的原因

2.1. 在自闭症孩子心目中教育者们是“干扰的人”。

由于自闭症孩子问题多, 他们很容易被告诉不该做这儿, 不该做哪儿, 说话者不论在态度、语气和动作方面让孩子听起来不舒服。尤其是当人们如果觉得自闭症孩子做的事情没意义, 是“重复刻板”的病态表现, 就会经常性地“干预”孩子, 比如把孩子拉过来做一些被教育者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等等。如果孩子把这种“干预”定位为一种干扰。研究者发现经常有一些自闭症孩子在有人接近他们时, 他们会说“爸爸, 再见”或“老师, 白白”之类的话。任何人对干扰者都会习惯性地躲避, 与自闭症无关。

2.2. 在自闭症孩子心目教育者们是“无威的人”。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人们认为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 于是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有意无意地教孩子很多东西, 自闭症孩子并不能等量吸收。高兴就去做, 不高兴就不去做, 做不做要看孩子的心情和兴趣, 与说者是谁无关, 这些现象在自闭症孩子中非常普遍, 这不仅仅暴露出自闭症儿童极度以自我为中心, 还反映出教育者们没有引起自闭症孩子的警觉性, 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威信。在教育者们说的话落入不了了之的境地之时, 孩子们视他们为空气的意识也同时被强化。自闭症孩子的这种经历和体验, 又怎么会让他们对人的存在产生关注。

2.3 在自闭症孩子心目中教育者是“难懂的人”。

自闭症孩子的兴趣、语言、认知等能力受限, 对人们之间的对话不容易听懂, 社会情景内涵不容易读懂, 他们看我们着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做着莫名其妙的事情。我们把他看做“外星孩子”, 他们也把我们看做“外星世界”。为了不任由孩子自闭下去, 人们通常会用各种手段刺激自闭症孩子对我们产生反应, 食品就是被经采用的一种手段, 如用一粒糖果激发孩子对学习目标产生关注, 孩子的注意力在糖果和学习目标之间来回切换, 又置“人”于何地?

3. 让自闭症孩子关注人的常用技巧

如果“人”在孩子心中没地位, 他们不会关注;如果“人”没有趣味, 孩子们也不会关注;如果自闭症孩子没有关注人的习惯, 那不叫真正的关注。让自闭症孩子对人产生关注, 必须是让孩子自身有关注人的愿望, 即让自闭症孩子的起心动念与人产生连接, 因此一切要从孩子的“心”做起, 要把我们的要求, 转变成孩子的需求。要让自闭症孩子愿意关注人, 必须关注人, 习惯关注人。下面研究者分别从人的权威性、亲密感和关注习惯的养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权威性的建立。

自闭症孩子需要进步的地方多, 需要改掉的毛病多。如果教育者看见缺点就说, 看见落后就教, 必然会陷入教也教不好、管也管不到位的境地。在自闭症孩子和人的博弈过程中, 人们经常会流露出悲观的情绪, 这种情绪本身就是人们在自闭症面前败下阵来的最好证明, 同时也是对自闭症孩子可以藐视别人的最好强化。人们在自闭症孩子面前必须有权威性, 否则难以教育自闭症孩子。权威性建立的标志就是自闭症孩子对人要在意、要服从。权威性建立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3.1.1 道理要讲明:

自闭症儿童思维狭窄表浅, 讲道理是拓展孩子思维的常用方法。道理要贴近自闭症的实际情况讲, 要结合日常生活讲, 为近期要解决的问题做铺垫, 不能无的放矢。这样可以使人们接下来对孩子管理, 要先在理上占先。孩子理亏了, 也会失了些底气。

3.1.2 态度要温和:

玉不琢不成器, 管孩子是教育的常态, 不能一管孩子的就会吹胡子瞪眼。如果每次管教孩子都是声嘶力竭的, 那等于就是在告诉孩子没有声嘶力竭的时候, 就不必把人放在心上。不论面对什么情景, 都要尽量用平常的态度和孩子讲话, 这对自闭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保持人敏感是很有帮助的。

3.1.3 意图要坚定:

既然已经决定管孩子了, 就要不犹豫、不妥协, 让自闭症孩子感受到教育者的坚定意图。如果人们的想法出现变动的迹象, 就会让孩子觉得有让人们改变想法的可能, 他们有转空子的可能, 人的权威性会大打折扣。人们的意图一定要坚定不移, 让自闭症孩子知道教育者不会变, 只能他们自身改变才是最好的选择。每次要都给自闭症孩子这样的经历。

3.1.4 手法要利落:

通过人们要把孩子的错误行为迅速制止, 让自闭症孩子树立为自己的过错承担后果的意识。如孩子狂笑, 就可以迅速地让他们产生瞬间窒息的感觉。让孩子知道窒息感与自身“狂笑”有关, 而与其他事物无关, 这样才可能让自闭症孩子产生控制笑或放弃笑的主观愿望。手法操作不仅要保证孩子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要能促使这类孩子产生主动放弃偏执想法的念头, 让他们的思维有自主出现转弯的可能。

3.1.5 结局要胜利:

由于自闭症孩子习性顽固, 人们与自闭症孩子博弈多长时间可能会很久, 短则几十分钟, 长则数个小时。不论该过程是多久, 最后必须是自闭症儿童主动做出让步, 这一点必须让孩子经历和体验。这种让步是自闭症孩子对自己坚固妄想的放下, 是对狭窄思维的放下, 预示着自闭症儿童灵活思维有了开始的萌动。因此教育者的胜利就是自闭症孩子走出自闭的标志, 也是给自闭症孩子积极强化的好时机。

对物关注就是自闭, 会关注人才不是自闭。如果自闭症的心灵是一面镜子, 人就要在这面镜子里有自己的投影。权威性与强制、粗暴无关, 需要人们对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有精准把握, 既要能伤及痛处, 又要让孩子心悦诚服。权威性能让教育者在自闭症孩子的心灵里留下烙印, 是为自闭状态破冰的有效手段。

3.2 亲密感的建立。

亲密感, 顾名思义就是对人感到喜爱或亲切, 会让自闭症孩子主动愿意和人在一起相处。如果心与心之间没有大量的温暖碰撞, 则很难会形成亲密感。自闭症家长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如果自闭症孩子把家长做的这些事情认为是流程式的, 在正常不过的必然事情, 他们会有温暖亲密的感觉吗?人们在自闭症孩子面前必须有亲密感, 否则很难被自闭症孩子接受。亲密感建立的标志就是自闭症孩子会主动来找我们, 愿意和我们粘在一起。亲密建立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3.2.1 温暖的目光:

让孩子对人产生亲密, 首先要有安全感, 他们要能感受到自己被周围人的接纳, 甚至欣赏, 尤其不能让孩子感到自己经常被干扰或训导。当人们初次与自闭症接触, 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的时候, 为了不引起孩子的反感, 先不要轻易接近孩子, 可以在旁边先静静地观察, 并投以赞赏的、温暖的目光。人们也可以干脆以粉丝的身份从模仿孩子开始, 让孩子感受到他们被周围人的欣赏和关注, 为人们下一步接近孩子做好铺垫。

3.2.2 戏谑式互动:

自闭症儿童与人们的互动体验是决定能否建立起亲密感的关键。自闭症孩子比如孩子看人的时候, 人就会突然被“冰冻”起来, 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眼睛很神奇。人们可以给自闭症孩子展示一件神奇的玩具, 而孩子又不能单独操作, 孩子如果想玩这个玩具, 就必须听从拥有“超能力”的教育者的指挥。教育者会经常会制造一些“惊讶”、“兴奋”、“温暖”的场景, 孩子与人们的互动会让他们经历到新奇、搞笑等体验, 把这种互动被称为“戏谑”式活动。

3.2.3 事实的赞美:

孩子的成长都需要鼓励, 但鼓励不能泛滥, 表扬不能廉价。什么样的表扬会让自闭孩子在意呢?自闭症孩子在生活中总会用心做一些事情, 比如完成一件拼图, 画出一幅画, 等等。不论做的是什么, 做得怎么样, 只要是孩子用心做的, 教育者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 可以把孩子的作品拍照, 或传到网上让朋友们过来围观、点赞等。事实性赞美的中的事实指的是孩子对该事件的用心和努力是事实。由于人们的关注与孩子的关注是一致的, 如此而来鼓励和赞美就容易入孩子的耳, 进孩子的心。不论为自闭症孩子做什么, 都是为了能竭尽所能地去拨动孩子的心弦, 引发这类儿童能积极主动地对人产生关注。

3.2.4 积极地回应:

自闭症孩子如果能放下自闭的世界, 主动找人互动, 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自闭症孩子主动来找人时, 能被积极地回应, 使他们对此有良好的体验, 则会增加他们从主动从自闭世界中出来的可能。自闭症孩子在主动找人的时候可能会伴随一些异常的表现, 如刻板语言、问题行为等。若这些问题明显, 是需要被纠正的, 教育者则要处理好纠正问题与积极回应之间的关系。对自闭程度较重的孩, 对他主动找人的行为要做出积极的回应是非常重要的, 对不会引起严重后果的问题行为可以暂时忽略。

3.2.5 主动地给予:

主动给予就是教育者投其所好, 在食品、安全、娱乐等方面满足自闭症孩子的需求, 主动给予不仅是孩子表现好的奖励, 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惊喜, 比如经常给孩子一些拥抱、零食、玩具送给孩子, 这样既可以孵化孩子对人们好感, 又可以为拉动孩子的自身发展奠定基础。比如给孩子一颗糖果, 在激发孩子兴趣的同时可以伺机拉动孩子对糖果的颜色、味道、情感、分享的认识, 这些教育机会的出现常常是稍纵即逝的, 能否抓住这些机会取决于教育者的洞察力。

4. 结语

当前自闭症的各种教育方法种类繁多, 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4], 众说纷纭, 难免让教育者无所适从。道不明, 术无以为济。方法来源于理念, 能否有正确教育思想对教育者意义重大, 有理念不一定有方法, 没理念一定没方法。自闭症的问题纷繁复杂, 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寸步难行的, 本文从权威性和亲密感两个角度对此进行阐述, 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提供参考。自闭症教育是人们与自闭症儿童的相处方式, 教育者是自闭症孩子的引领者, 如何引领与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 教育者要能妙趣横生、要能意志坚定的人, 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能否有大的教育视野和格局。十年育树, 百年育人, 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孩子, 其教育过程自然是荆棘密布。当前国内外虽然不乏自闭症教育的成功案例, 但更多的家长是焦躁不安、无所适从。资历不如能力, 能力不如努力, 努力不如愿力, 自闭症儿童教育是对教育者们全方位素质极限的挑战, 愿各类相关人士对自闭症教育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愿力, 引领自闭症儿童走出自闭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郭德华, 杨广学.环境因素与自闭症[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2, 20 (5) :599-603.

[2]王莹, 黄薇.儿童自闭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际遗传学杂志, 2009, (5) :366-371.

[3]盛娟, 钦松, 郭伟等.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4, 41, (1) :32-34.

上一篇:SF6开关设备下一篇:高校医疗机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