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职业教育范文

2024-05-22

高职职业教育范文(精选12篇)

高职职业教育 第1篇

在问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之下, 高职类的院校还在努力谋求发展的时候, 突然又面临了严峻的生源问题。教育部下属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中指出,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 已开始全面下降, 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 并呈现速度加快态势, 且将可能延续至2017~2020年前后。我国长期实行的人口政策的效果终于显现了出来, 可以预见,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高校的生源都将呈现出持续、快速下降的趋势。而目前我国的国情依然是社会普遍迷恋名校, 无论是考生、家长报考高校还是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 学校名气大不大几乎都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所以在生源持续下降的冲击之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在社会认同、财政投入、就业保障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都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

在这种态势之下, 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将高职教育办成终身教育就成为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想要持续稳定地继续发展下去的必由之路。

综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出现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而直到九十年代,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类型, 才在我国法律上得到了确认。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职业教育层次必将继续顺势上移。比如经济起飞较内地更早的台湾, 现在就已经形成了由中等职业教育、技术专科、技术本科以及技术硕士和博士构成的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量占台湾高校学生总数的50%。

反观内地, 迄今为止只在普通高等院校里试行过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或者是同意少量的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因为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教育目标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本科职业教育”不是被普通本科教育同化吞并, 就是变成比原来的普通本科教育“低水平”的普通本科教育, 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可以说这样的尝试是不成功的, 也不可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之路才刚刚起步, 它的迫切性却已显现出来。

一方面, 我国的工业正逐渐转型,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劳动密集型、粗加工、低技术含量的传统工业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精加工、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的现代工业。在传统工业阶段, 工人进行的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即使是受教育程度很低的工人也可以通过短暂的培训达到生产要求, 所以老一代的打工者多半都是“放下锄头, 走进工厂”。现代工业生产对劳动者的要求就完全不同了, 精密的数控车床代替了旧式的半手工车床, 原来凭经验再拿把尺就能加工零件, 现在要会编程才能操控机器生产零件;以前的会计只要拿算盘拨拨再揿揿计算器, 现在要实施会计电算化;曾经的管理者是依靠制度与经验来进行管理和决策, 现在则需要完备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手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没有接受过一定的系统教育的劳动者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 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老一代打工者逐渐被淘汰, 退守到仅存的那些传统产业上去, 现代的生产与管理则需要大批的受过教育与培训的新一代劳动者补充进来, 于是出现了一些打工者始终难以找到工作, 而大量的工厂又招不到合适的工人, 生产线无法全面开工的矛盾局面。

另一方面, 在企业的老一代技术工人和中、上层管理团队中, 很大一部分人是在基层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他们经验丰富, 工作能力强, 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同时又年龄偏大, 学历普遍偏低, 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老化, 难以适应新的生产和管理要求, 亟须培训与提升。企业既担心这部分人员流失, 失去他们的宝贵经验和工作能力, 又因为形势发展确实需要具有新技能新知识体系的人才, 苦于留人无方。

此外, 除了大型企业需要经过系统教育和拥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以外, 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更多依靠劳动者的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培养出既有基本技能又有一定科技研发能力的人才, 原有的高职教育层次下培养出的学生显然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以上这些迫切的现实问题, 都需要高职院校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 将职业教育扩展至本科乃至硕士、博士, 并且提供终身教育, 让劳动者随时可以在高职院校接受有针对性的、专业性强的学历教育及技能培训。

首先, 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生产劳动技术, 需要更高学历层次、有更强技术能力的新鲜劳动力, 这要靠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其次, 对需要提升学历与掌握新的知识结构的劳动者来说, 普通高等教育提供的学历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对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意义不大, 只能单纯地提供一个更高的学历, 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管理之中。而且普通学历教育一般都是参照或直接照搬全日制在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与考核方法, 对这些劳动者来说难度太大且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高职院校如果能够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 并充分发挥自身原来的优势, 加入终身教育的行列, 向他们提供“学历+技能”的“培训套餐”, 可以同时满足他们提升学历和更新知识技能结构的双重需求, 为他们量身定做的课程和学习方式也更便于他们坚持完成学业。这样做既帮助企业稳定了核心成员队伍, 又为学校发展寻求了培训市场, 能够缓解全日制教育生源不足的燃眉之急, 堪称双赢之举。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来就是要创建一种初等、中等、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能互相融合、互相衔接, 并同时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新体系, 高职院校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机遇, 发挥自己的特长, 办出自己的特色,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为自己争得重要的一席。

而高职院校提升了办学层次以后, 可以提供高学历专业技能知识体系的教育, 培养出的学生既有普通高等教育之下的学历层次和研发能力, 比起普通高等教育来又有更强更专业更实用的技能培训。这种鲜明的特色可以吸引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向的高素质生源, 从而扭转国内高职教育一直以来的“差生集中营”的不良形象, 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在与普通高等教育争夺生源的时候也会更有竞争力, 打破目前在招生时遇到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名校只能退避三舍等着拣些残羹冷炙的被动局面, 为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开辟崭新的道路。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一方面在谋求提升办学层次, 也获得国家的一定支持和认可, 另一方面又面临生源持续快速下降的严峻问题。在问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下, 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将高职教育体系的学历与技能教育都办成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职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下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提升办学层次,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研究》, 2011, (6) 。

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第2篇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性工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不但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还对人们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十分有利,可以提高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一体化

(一)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

通常教育资源的组成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软性教育资源,其中包含了师资力量、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等;另外一个是硬性物質资源,其中主要有图书、教学设备和校舍等。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一体化,要软硬兼施。

对于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软性资源共享,主要措施是积极建立城乡职业院校师生的交流互动制度,开展城乡职业教育教师的流动化教育。城乡职业教师在城乡不同教育岗位上流动,不但可以提高农村的职业教育质量,还能实现职业教师快速全面成长。实现职教信息技术资源共享,重点建设城乡职业信息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城乡职校招生、就业、技能培养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并且城乡教师还要共享硬性资源,城市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远胜于农村,针对硬件条件分布不均衡的状况,要切实开展城市扶持农村的职业教育硬件资源互动,共享教学实践基地、教学设施,充分利用城市职校的硬件资源。

(二)优化和调整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增加对农村及地区的职业教育基础设置投入

职业教育人才通常会被完善的教育配套设施吸引。建议政府将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还要侧重性地给予农村职业院校一定的优惠,增加对农村职教资金的投入,建设全域性的城乡职教一体化。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重视城乡平衡的维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并非是同质化和等化城乡职业教育,其重点强调的是城乡职业院校在自身的基础上和特点上实现同等水平的发展,因此,要密切结合各地经济文化背景及学生差异,对不同的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职业教育

(一)构建一体化城乡职教管理制度

城乡职教的一体化要从管理制度入手,建设城乡职教一体化管理制度。现在我国职教管理制度核心为县,具有范围小和无法实行高层次统筹等不足,此外和城乡职教目标差距较大。众所周知,县级政府、财政和资源有限,管理权限及能力也是有限的.。城乡差距较大不能获得根本上的缓解,教育更是如此。为此要从政府管理体制内找出突破点,将统筹主体管理级别进行提升,实现对城乡职教一体化统筹范围的扩大,提升教育城乡统筹主体至市级管理,城市范围的市政府统一管理职教范围内的人、财、物,并且直接担负城乡职教投入和师资建设的责任等,这样将会增加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内涵的契合度,缩小城乡教育差别。

(二)城乡职教投入一体化

教育投入及发展存在直接联系,城乡职教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偏向城市,城市职业教育的资源占有量较大。对此要重点落实对农村职教的补偿政策。(1)建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职教的弱势局面,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拨款额度,实现城乡教育经费的一致统一,并且加大对农村贫困职教学生的财政补助,扶持贫困学生学业、建立贫困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2)建立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基金的分摊制度。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扩展教育经费来源,建立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的教育财政制度。(3)健全政府转移支付的职教财政制度,确保该制度的充分透明和规范。实现对职业院校财务公开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保证对教育财政经费的充分利用。

高职职业教育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念;课程模式;高职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李玫(197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一、 高职教育的理念与特征

可以说,当今世界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有四大阵营,它们是大家谈论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国际高职教育模式。

第一阵营是“双元制”培养模式,或者说是以德国为主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其主要特征为:职业教育模式呈现明显的“双元”特点,所谓“双元”是指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理论教育;高职教育的供需关系由政府按照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确定,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加以指导;培训内容和方式注重教育性与经济性,学生具有两个身份,即是学徒又是学生,企业和学校都是学习场地,同时又都是教育培训基地;企业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都是培训者,具有明显的双元特征,企业参与培训并起重要作用;职业教育费用分为两类,企业培训由企业出资,学校经费由财政提供。为促进校企更好地合作,德国明确规定学校的教学任务是教给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企业或行业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在生产一线实践实习,把学习中的实践和实践中的学习有基地结合起来。国家要求企业每年要主动消化50%的学生,如果企业消化了50%学生,国家将给企业拨款,激励企业不仅参与培训,还吸纳学生到企业就业。如果企业不接收足够的学生,就要向学校缴纳税金。这是“双元”的连环套,也就是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

第二阵营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主的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简称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培养模式,主要特征为:这些国家几乎没有颁发正规学历的高职院校体系,也没有系统化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培训主要由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或者短期培训学校承担;高职教育的供需关系主要由人才市场决定,由企业需求决定,政府不予干预;培训内容和方式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确定的,具有中国所说的“订单式培养”特征;培训费用主要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承担,高中后职业教育的部分经费由政府财政承担。这种模式注重在普通高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如美国有许多职业培训内容都是通过普通中学或综合高中的课程来完成的。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与职业技术学院,承担更多的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

第三阵营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职业教育CBET模式(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文翻译就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模式。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总结了德国的“双元制”和美加CBE模式,创新了CBET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建立全国统一的高职教育与培训系统,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在一个系统之下,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全日制文凭教育结合起来,与学历教育相呼应;高职教育供需关系主要由政府会同企业行业依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也颇有“订单式培养”的味道;培训内容主要是政府按照经济界与企业的要求,制定国家资格框架、认证框架和培训包;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目前开始呈现多元化特征。在这个类别的高职培养模式里,澳大利亚更是揉进了德国“双元制”的元素,创建了独具特色的TAFE系统(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技术与继续教育),成为世界著名的高职培养模式。TAFE学院根据国家指定的要求和标准,组织行业、企业、教育部门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论证学校每门课的课程设制,包括这门课要不要开,开多少课时,它的实践开多少课时,这一门课开过以后,学生应具备哪些知识点,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均要做出决定。

第四阵营是以日本为主的以高职学校为特征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中国目前的体制也属于这个范畴。该模式主要特征是:具有完善的职业学校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的供需关系主要由教育行政机构来平衡;培训内容与方式注重教育性与经济性,学生毕业后具有学历,也可以获取执业资格证书;提供职业培训以高职院校为主,具有较多的学院教育色彩,企业也参与培训,但不起决定性作用;高职教育费用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逐步呈现多元筹资现象。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德国“双元制”和美英“能力为本” 的经验,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订单式培养”模式,内容和方式更趋于与市场和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以上这些在国际高职教育领域内的最新发展,折射出各发达国家都把高职教育作为振兴和维系科技领先优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举例来说,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高职教育的人气越来越旺,许多大学开设了高职专业,许多高中生把上高职作为首选,甚至出现了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又返回头来上高职的现象。

二、高职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模式

(一)美国

1960年,普遍实行单位行业训练课程模式,即CBE模式。1960年后,由于职业岗位内涵外延变化频繁,出现了“生计教育理论”与“职业群集课程模式”两个相关连的事物。

生计教育。“学校不仅应使学生在职业生涯阶梯上,稳定地迈出地第一步,而且应使其能继续发展,以获得更大成功,也就是说学校应着眼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因而,学校应提高具有发展潜力及弹性的课程。”

职业群集课程模式。该模式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梅烈博士创始的。 “职业群集课程以职业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据美国参议院劳工和公共福利会的报告认为,群集课程模式有两个优点:学生具有较大就业弹性;学生具有较大的适应性。所以,60年代后,美国逐步实行职业群集课程模式。

(二)我国台湾地区

1.上世纪40年代——知识中心型课程模式:不实用理论多;职业基础课程不足;专业技能训练太少,毕业生只能从事管理工作。

2.上世纪50年代——单一职业训练模式,即CBE模式。当时台湾经济发展处于传统工业化阶段,要求大批针对性强的职业技术人才。但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工业结构不断变更使单一职业模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3.上世纪70年代后——职业群集课程模式:课程不再针对某一职业,而是一职业群;职业教育完成分两个阶段:学校阶段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学习;工厂企业阶段:进行岗位技术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培训。

(三)法国

法国短期技术学院实施的是分阶段教学的阶梯型课程模式。

专业教学计划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第二阶段是除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外,可选择有关的专业技术课。法国认为分段教学有利于基础理论学习。

(四) 德国

1.德国技术大学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学习和专业技术学习三个阶段,实施分段教学,以确保必备的理论学习。

2.德国专业教学计划中又设有多个专门化方向,如纽伦堡技术大学机械专业设有通用机械、动力工程、车辆工程、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等几个专门化方向。因而,德国的课程模式为群集阶梯整合型。

(五)英国

1.英国多科性技术学院实行三明治课程模式,学校教学与工业训练一学期隔一学期交替进行,并相互配合。

2.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三方面学习内容均独立存在。但为与相应的工业训练相配合,实施分散进行。如“应用力学”第一部分在第一年进行;“应用力学”第二部分在第三年进行。

总之,世界高职课程模式呈现目标拓宽;理论加强;模式多样三个趋势。我们应该扩大视野,根据国情进行多种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试点。

三、高职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下高职教育发展探讨

(一)作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既要从纵向上进行层次定位,又要从横向上进行类型定位,更要从方向上进行整体定位。从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标定位——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技能人才。类型定位——属于职业教育而非普通高等教育,其专业是按照职业岗位群而设置。层次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包括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和应用型硕士,但目前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是高技能型高职专科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提供高技能人才。

(二)多途径探索高职教育综合培养模式

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

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适用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维、互动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行“定单式”培养,建设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实施“双证书”制度保障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

(三)加快专业和课程改革与建设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对此:第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第二,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第四,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第一,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二,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第四,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参考文献]

[1]夏薇.张秀萍.中美教育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2]贾文华.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J].教育探索,2003,(11).

浅谈中国高职教育与德国高职教育 第4篇

教育一词最早始见于《孟子·尽心上》, 说文解字解释说, 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的教育已经和中国的国情联系在一起。而在西方, 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 意在把人类所固有的素质潜能引发出来。其中高职教育在中国1999年6月13日的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中国高职教育

1. 历史

我国的高职教育历史并不是很长, 解放后我国高职教育主要形式为专科教育, 在教学上模仿本科, 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 中国恢复高考之后, 如果没有达到本科的分数线, 可以上专科。直到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13条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2. 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高职教育在法律上地位的提高、高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思想日益明确、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形式也多样化。

3.高职教育在中国存在问题

高职教育教学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 适合企业适用人才为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 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虽然高职教育在法律上有了一定的地位, 但是其受众面比较低, 在层次上和范围上并不得到完全重视。短短3年时间的学习, 得到的相关证书并不完全满足企业单位的需求, 使高职教育证书贬值, 学生得到的社会认同度不高。

(2) 有些优秀的高职院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课程化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已经齐备, 但是还有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样投入资金重复操作, 质量和效果却不能保障, 也并不适合本城市企业化的要求, 造成资金和人员的浪费, 效果不明显。

(3) 师资缺乏, 真正要做到适合企业要求, 满足岗位需求的人才, 往往是此行业的精英, 具有实战的基础。而高职院校所提供的平台并不多, 他们只能靠仅有的师资力量对职业进行肤浅的理解, 很多得不到企业的认可, 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

(4) 基于我国的国情, 参加高考的学生越来越少, 上大学变得更加容易, 对于高职院校具有很大的冲击力, 很多的高职院校面临着整合和关闭。

三、德国的高职教育

众所周知德国的高职教育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 他们更注重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 课程偏重于应用技术, 教学与实训结合, 针对企业要求培养学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出现。1985年联邦会议通过了《德国高等教育法》, 确认了高职高专教育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正统地位, 为高职教育在德国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1) 在课程方面的安排。专业方向和课程由行业协会统一制定, 具有针对性、科技性和适合时代发展要求。

(2) 在师资方面的要求。在德国对从事职业资格的教师有严格的要求, 高等职业学院只有一个职称即教授。具有教授资格的人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在科研上有突出贡献, 而且必须有十年以上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

(3) 政府协调与监督。为了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协作关系, 德国政府还制定了法律法规, 《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劳动促进法》等制约并激励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 为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了保障。

(4) 对学生的要求。此外在德国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他们不但具有学历而且有一定时间的实践经历。与中国恰恰相反, 德国的入学方式宽进严出, 这就要求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比较明确, 具有较高的求职欲望, 在职业技能学习上表现出主动、刻苦。

德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 始终坚持严格的高质量观, 并贯彻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每个环节。其先进的教育发展理念、科学的专业与课程结构、以实训为核心的“双元”教育制度以及严格的师资要求、质量监控和学生入学资格等, 体现出科学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为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尤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积极探索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高职教育已经在整个国民教育中有了显著的作用和地位。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积极探索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国教育,德国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泽文.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J].宁波职业技术学报, 2009 (01) .

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第5篇

一、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以及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它通过有目的地、系统化地组织学习者在实际或模拟的专业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问题导向学习的方法。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相应的知识。其学习步骤包括遭遇困难、分析困难、表述困难、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总结成果、评价方案。教师可根据一定的案例,设置一定的问题,如“假设是你,你会怎么做”,“对此行为你怎么评判”,“你如果坚持这样做,其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拒绝,你如何判断你的拒绝是正确的”,“如果这样做了,你能判断其后果吗?”等等。此教学法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教师并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途径,只是掌握学习进度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加强职业道德行为训练

职业道德行为训练是指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行业特殊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从而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动态过程。根据我们的体会,行为训练要取得实效,必须安排好以下两个环节:

1、组织形式要结合实际,灵活多样。比如可以采取这些方式:第一,“两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宜精讲少讲,更多的时间应当用在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上。第二。由学院实训处进行训导。实训处是学生进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和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基地。第三,学生处和团委负责日常行为训练。由各系、部团支部、学生会负责日常督促检查。发挥学生党团干部的作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训练方式要创新有效。训练方式应根据不同训练组织形式的特点,结合学生专业实际,灵活多样,大胆创新地设计有效方式。比如。课堂上、实训时以及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即时纠正并组织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再比如,模拟训练,让学生扮演某种训练任务规定的职业角色,使他们亲身体验该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行为要求,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三、应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不断张扬,价值取向日益呈多元化,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才有可能真正得到他们的认同、内化。职业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社会实践活动,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实地参观活动。就是充分挖掘本地区优秀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并写出参观考察活动的报告。比如,以革命教育而闻名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南昌高新工业园区等等,都是难得的优秀职业道德教育资源。活动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工作态度、职业礼仪等方面的职业道德素养。

(2)社会服务活动。就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各种无偿服务,这种服务既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

(3)职业道德社会调查。就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本地区的某一行业职业道德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比如,酒店卫生条件调查。调查活动中,教师要对调查的目的、过程和相关注意事项提出明确、详细的要求。把这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课程任务。实践证明。这项活动非常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高职教育专业教育成本核算探索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成本核算

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是指高职院校培养一名合格学生所消耗的,能以货币的形式进行核算的全部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在我国,《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实行缴费制度,缴费标准按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及学生家长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由相关主管部门确定。因此,教育成本核算非常重要,可以使高职院校全面掌握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与效果,跟踪考察资源消耗情况,优化资源配置,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供依据和方法。同时,也是各高职院校真正实现二级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核算,一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教育成本核算也是满足学生知情权的重要手段,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生均经费的重要依据,四是物价部门审核收费标准的基本依据。

1.教育成本测算的可行性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但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仍待探索和完善。其中,高职学院二级管理的落实是成本核算的关键,必须将系部(二级学院)作为核算中心,实行目标管理,并以此为基础核算财务数据和非账务数据。

各系部(二级学院)一般是以专业大类(专业群)组建的,其专业消耗成本有其相似性。从财务管理来看,各系部(二级学院)的成本和费用是可预测和可控的。而对于学校而言,则可以系部(二级学院)年教育成本及生均教育成本测算学院年教育成本及教育成本投入估算。

2.高职学院系部的教育成本核算项目分析

对于系部来说,年教育成本是不能正确反映专业特征的,其生均教育成本不能作为学生专业教育成本测算。虽然,各学校管理模式不同,但运行成本大同小异:一是公共支出成本,学院层面的公共支出部分可以按全院学生分摊,系部部分公共支出部分按系人数分摊;即部分公共支出成本可以依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作为公共成本直接按各系学生人数分配到教育成本,如人员支出中的部分费用,非系部使用办公费、业务费、固定资产、修缮费、招待费、借款利息及其他费用;与系部相关的上述各项费用则以教育成本直接计入各系后,以系为单元进行测算。二是专业建设与运行成本,这是教育成本的核心,管理难度大、政策空白多、弹性大、计算复杂等,是各系部各专业要认真研究、探索的重要内容。

为便于计算,将系部教育成本按三个部分测算:学院公共成本、系部公共成本、专业成本,以此测算系部年度教育成本、年度专业教育成本。以三年为会计期间,取年度专业教育成本的平均值,即获得专业教育成本。

2.1学院公共成本测算

学院公共成本由学院财务处测算,按全院学生人数均摊。主要包括:人员成本、公务费、业务费、固定资产、维修费、招待费、借款利息费、其他费用。

人员成本是指除系部人员、自主经营单位人员之外的,学院各级各部门行管人员、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的工资、补贴、福利等。

公务费一般可以将除系部运转费之外的公务费列入其中,包括办公、水电、行政差旅、办公设备及车船维持、宣传、环境绿化、卫生等费用。不同学校管理模式不同,公务费计算方式略有不同。

业务费是指除系部外,学院各级各部门为教学服务的各项业务活动费用。

固定资产是指除系部教学、办公外,学校各级各部门为教学服务的各类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机器设备、车船等。

维修费是指学院的房屋建筑、附属设施、运动场所等维修费用。

招待费是指学校公务或业务活动需要的合理开支接待费用。

借款利息费一般是基建借款利息。

其他费用如外聘企业专家、抚恤金、罚没支出、盘亏等费用等。

2.2系部公共成本测算

系部公共成本由系部在财务处指导下测算,各系按全系学生人数均摊。主要包括人员成本、运转成本。

人员成本是指系部教师、教学辅助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工资、补贴、福利等。

系运转成本是系部管理、公务活动,如办公费、水电费、行政差旅费、接待费用等。

2.3专业成本测算

专业成本由系部在财务处、资产管理处指导下测算,分专业学生人数均摊。主要包括业务费、固定资产。

业务费是直接为教学服务开展的教学业务活动和教师能力提升产生的费用。如耗材、水电费、教科研费用、培训、调研、教学设备维修等费用。

固定资产主要是教学实训设施设备。固定资产是成本计算中最复杂的,一是高校没实行企业化管理,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成本分摊操作困难。二是学校固定资产利用率差距很大。三是职业院校部分固定资产技术更新换代快,折旧受益计算困难。这部分成本可参照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调整受益期。

3.系部教育成本核算

学院要建立成本核算领导机构,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相关档案及数据库。公共成本由学院财务处统一指导核算,专业成本核算在财务处、资产处、教务处指导下完成,在完成系级教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即可以完成学院的年度成本核算。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成本费用是跨年度的(高职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三年),财务会计时间则是按年度计算的,核算时会计期间要适当处理,公共成本以年度汇总,三年为会计同期,专业成本因在校生人数对成本影响较大,故以学生在校期间会计同期较为合理。

3.1固定资产折旧

设备设施投入大,更新快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资产管理部门要指导各系部分门别类的进行资产折旧计入成本。

3.2耗材计算

实习实训耗材成本高是职业教育成本的另一个特征。以焊接专业为例,从岗位来说,常用的手工电弧焊有焊条电弧焊、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气焊、气割等,常用的自动焊有电阻焊、埋弧焊、等离子弧焊、全自动气体保护焊、机器人焊接;从焊接材料来说有低碳钢、低合金钢、铬钼耐热钢、奥氏体不锈钢、铸铁、铜铝及其合金等有色金属。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教育成本不断上升。

对于耗材,系部要分专业、分年级建立工量夹具的耗损台账,以及材料耗損台账,以便统计分类。

3.3统计核算

①学校将院级公共成本分摊到学院每生,形成年度生均院级公共成本。

②系部将系部级公共成本分摊到系部每生,形成年度生均系部级公共成本。

③系部将专业成本按年度汇总统计分摊到各专业每生,形成年度生均专业成本。

汇总各专业总成本,统计核算方式如下表(数据为模拟值):

《职业教育》(高职版) 第7篇

本版以“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办刊理念, 以“面向高等职业教育未来,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办刊特色, 坚持为“职教理论导航”, 努力成为“职教研究园地”。设置的主要栏目有:高端视点、全球视野、校园文化、专业建设、教学研究、管理论坛、学术争鸣、政策导航、热门话题、教师发展、海外职教。

本版为月刊, 每期96页, 定价为10.00元, 全年12期, 全年订价为120.00元。邮发代号:36-377。

2013年, 本版具体订阅办法如下:

1. 在当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36-377。

2. 如在当地邮局订阅有困难者, 请与《职业教育》 (高职版) 上海工作室联系, 联系人:

詹建军。联系电话:021-32020029;传真:021-32220363。订阅份数不限, 一律免收邮挂费。

3. 银行汇款:

委托收款单位:上海中波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022472-工行金沙江路支行, 银行账号:1001247209024843724。

高职职业教育 第8篇

一、当前高职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 从教学体系上把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分离开来

当前的高职数学教育把知识放在第一位, 局部地看到数学的知识和理论, 不能更好地感知数学所蕴含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人文思想。实际上, 知识只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 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还应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教给学生更多的数学思维方法,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当前, 高职数学教学很多都是把知识与文化割裂, 学生学到知识理论, 不能够真正地理解数学的思维方法, 更不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从数学教学模式来看, 教学内容与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相分离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把传授知识当做唯一的内容, 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只能简单地学习知识, 不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相关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 丰富学生的数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这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对数学的较为狭隘的认知和定位, 在这种形势下高职数学, 只能给学生传授有关的知识, 对学生的数学教育没有拓展更多的视野, 忽视了学生数学思想文化的培养, 不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 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 更多的是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精神, 更好的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文化、思想、精神等方面统一起来, 感知数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三) 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不能把数学素养目标与学习目的有机统一起来

这种认识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只能传授数学知识, 以培养学生更多的知识为目标, 学生也只能更多地关注教材, 应付考试, 教育没有更好的把数学人文素养培养当做首要目标, 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 教书与育人、读书与修身不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学生只能是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不能够对数学有更深的体验, 也不能够把数学的学习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使得数学失去了文化意蕴, 学生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 教学内容较为空洞, 不能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

二、高职数学文化教育数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 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数学知识传授教学模式, 更多地把数学文化教育, 不再是以应试教育和实用主义为根本目的, 而是让数学教学充满文化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

(一) 从教学内容上由数学知识向数学文化上拓展

高职数学教育应该树立文化教育的理念, 以此为指导, 对学生进行有关的知识教育, 这样才能让高职数学教育枝繁叶茂, 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开出鲜艳的花, 结出较为丰硕的果实。高职数学教学应该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以这些知识为载体, 让学生去充分地了解数学的精神文化, 丰富学生的数学方法, 教会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指导学生数学学习不仅要有学习知识的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数学家的理想和信念, 感知每一个数学家的精神境界,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样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之下,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二) 高职数学教学要教书更要育人

高职数学应该转变教育观, 转变教学角色。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熟悉教材, 吃透教材和知识数学知识, 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文化教育, 教师结合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对数学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精选相关的数学知识为载体, 向学生传输更多的数学精神,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历史, 感知数学家对数学的信念和研究精神, 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科学严谨的精神。用数学文化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数学教育充满人文气息,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思想, 不断唤醒学生的执着信念,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科学的生活观和人生观。

(三)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获得一定的知识, 还应该提升他们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还应该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数学教学不能仅仅靠传授知识, 尤其是不能靠脱离那种文化命脉的知识传授,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广泛地理解数学的文化, 去接受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了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创新务实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每一个学生明白, 个人的成长不仅仅需要知识, 还需要一种思想文化精神和信念, 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观。

总之,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职数学教学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 还要把数学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让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去感受更多的文化魅力,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的提升, 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惠霖.职业综合素养取向的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建设[J].柳州师专学报, 2011 (05) .

高职职业教育 第9篇

高职教育尊承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己任, 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 (1) 但是当今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既有充实文化知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职人才。高职教育目前尚未能较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生往往缺少真正符合要求的素质。

高职教育与社会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调整与改革也起着推动和影响的作用。出现一些矛盾、产生一些新问题是难免的, 就高职教育发展目前的矛盾和问题而言, 既有外部环境的制约, 又有传统观念上的一些阻碍, 但根本上来讲, 源于高职教育内部因素的影响要多一些。如何解决种种问题, 调和重重矛盾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通过继续深化高职教育体制改革, 创新高职教育办学理念, 是实现高职教育更快更好长远发展的重要措施。

1 社会环境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

1.1 现有教学不能满足信息经济增长的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虽然我国目前现代工业化尚未最终完成, 但信息化经济已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信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信息处理的先进设备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遍。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备能力。但在高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 却渐显滞后, 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改革当前高职教育以应对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 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高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信息时代下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大量具有创新能力和高素质智力人才的要求之间还有相当大差距, 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专业化管理、多方位服务等方面的需要。而且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 为了生存发展, 相当的高职学校专业设置盲目, 实习、实训场地不足, 教学质量失真。

1.2 高等教育发展压缩高职教育发展空间

我国要实现从一个教育欠发达国家到教育中等发展水平国家的转变, 继续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目前我国教育形势下达成这一伟大目标的一个基本途径。人们面临更多的教育机会, 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从“能就读就行”转向“高质量就读”。 (2) 在这样的情况下, 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如果无法呈现, 那么在目前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必要被淘汰。

1.3 传统观念使人们不愿选择高职学校就读

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尊崇“学而优则仕”。在民众中依然普遍存在着看不起职业技术的思想行为。与此同时部分高职学校招生时一再放宽录取条件, 甚至是靠宣传抢生源等情况的出现客观上也降低了高职教育水准及人们的信任程度, 也与我国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初衷相去甚远。

2 内部因素及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

2.1 管理职能效率低下, 教书育人功能弱化

虽然在国家的几次教育改革中多次提出管办分开, 但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模式来看还是办学与管理集中一体。这种现行的管理体制明显暴露出多头管理不合理、统筹安排不统一、运转效益水平低、教育就业相分离等问题;不再满足现代社会对用工需求多样细化、变换迅速等要求, 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导致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水平退化、技能教育功能弱化、国家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 (3)

2.2 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造成人才高知低能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 教学中要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 淡化学历, 强化能力。避免办成本科学院压缩型, 要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许多高职院校为了稳定生源, 迎合社会和家长的“学历”心态。在这样的理念和思想指导下, 学生接受的大多是理论知识而非实践技能, 加上部分院校实习、实训条件不足, 职业技能培训只是空口白话。导致现在相当部分的高职毕业生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 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造成企业“空岗”学生“无岗”。

2.3 过于强调专业数量, 不够重视师资水平

迫于教育市场竞争压力, 很多高职学校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生源, 不顾实际情况一味盲目追求专业数量。既缺乏对开设课程的科学论证, 又无法保证自身特色和优势, 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学校没有明显特色、无法获得市场认可、学生毕业就业困难等后果。而且部分高职学校办学条件差, 设施不足, 设备陈旧, 经费投入缺乏,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3 促进高职教育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 修缮高职教育结构

高职教育发展其目标、规模、速度、水平要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相协调, 与我国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变化、文化衍进相一致。“高职教育是合格教育, 而不是优秀教育”, 我们培养的是操作员而不是工程师, 所以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 要以注重培养应用能力为主旨来构建课程体系。同时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上共同创新, 协调发展, 形成直面现代化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 培养社会急需专业型实用人才的高职教育体系。

3.2 办学理念与时俱进, 培养人才模式创新

高职教育要长足可持续发展, 在办学理念上一定要有创新观念。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具体工作岗位能力的专业教育, 应在专业的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高职毕业生应该是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过硬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 可以快速适应岗位或工作要求, 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业人才。

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职业。目前各国的高职教育都在强调一种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像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技术的应用能力等。它不针对具体的职业, 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具有的综合素质能力, 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强化核心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 也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方向,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大批掌握核心职业能力人才的目标, 必须实现三个转向:

(1) 从知识教育转向技能培养。以各种职业岗位标准为评价依据, 按照所需学习内容来设定专业课程体系、健全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结构;按照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进行教学形式和内容的组织;以典型的产品或服务为依托, 在学校或企业提供的真实工作情景中完成教学过程。 (2) 从专业知识转向职业能力培养。合格的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核心职业能力所强调的专业精通性, 而不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 不培养“万金油”, 而要培养“特效药”。 (3) 从教室教学转向实训基地培养。能够到“实战”“现场”“真枪实弹”的演练, 让高职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培养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重点之一。各高职学校应该具有一个专门负责与企业进行实训、实习环节具体沟通的机构, 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学用结合,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 参与社会调查活动。

3.3 强化市场竞争意识, 培养社会急需人材

高职学校教学必须立足地方经济, 研究、开发市场, 适应社会需求, 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出受社会欢迎, 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必须要有市场意识, 办出高职学校的特色, 方才能够显示出高职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在人才培养上, 第一、要以就业为指导, 借鉴国际上经实践可行的职业教育经验,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推广资格证书制度, 建立健全职业资格体系, 完善职业技能标准化考核, 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 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 推行“多证书”制度。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这样不仅可促进学生的学习, 同时也能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接轨。第二、构建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要让部分高职生从认识偏差中走出来, 激发学习动力, 对就业有信心, 憧憬与热爱未来的职业。职业道德是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教育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目前, 有待重点培养提高的职业道德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敬业精神, 二是诚信教育, 三是团队合作精神。高职教育文化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也是与就业岗位相互衔接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培养和教育学生的目标。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建设出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就目前情况来看, 特别是近几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处于自身发展和应对国家评估需要大量招收青年高学历教师, 由于其自身职业荣誉感、使命感不强, 不够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社会、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较差, 和高职教育所需的适合本校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要求, 相去甚远。所以应该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 引进、培训或发掘出既具有爱岗敬业思想政治素养, 又具有教学研究能力、学科实践操作能力的, 能够带动专业前行发展的优秀教师。通过提供便利条件或政策,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他们学习新兴行业知识, 拓展学科领域, 不断进修学习, 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建设出既有较高专业理论又有熟练专业技能的师资队伍。将教师队伍的构成由提高教师学历层次转变到增强教师实践能力上来。这种体系中的优秀教师具有“一专多能”的能力, 保证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这种方式也具有示范意义和带动作用, 从而促进教师队伍全面的健康发展。同时, 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和任教, 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精英教师队伍, 利用“名师名校”, 创建“教育品牌”, 推进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

3.5 强化实践环节教学, 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对高职学校专业教育来说,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快的信息时代, 要培养出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过硬专业技术的毕业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目标。要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应用人才, 一方面要具有完备、完善的专业教学设施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保障。要求学校必须大力投入教学硬件设备的引进和建设, 这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并且这些设备必须及时更新、升级。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和实验条件, 加强实验、实训环节的教学管理, 研究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术操作同步进行, 学以致用, 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另外, 也可以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 把课堂教学与生产实习联系起来, 使学生能够步入企业生产一线, 亲身体验和实际参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 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

4 结束语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高职专业教育在其发展转型中仍然面临着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有待于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中去探索。在发展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对于高职教育来讲是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张瑞芳.从就业形势探索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8 (6) :6-8.

[2]刘晓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9 (3) :46-48.

高职职业教育 第10篇

要明确高职教育理念得首先明确高职教育的能力要求, 按照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解释,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是劳动者在职业和社会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行使责任的态度和能力, 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的方法的基础。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 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1 专业能力

国际职业教育理论认为, 专业能力是指在特定方法指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能评价结果的能力。它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 包括单项技能与知识、综合技能和知识, 工作方式方法、认识和使用劳动生产工具、了解劳动资料的能力。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是, 合理的技能结构, 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具体到国内高职教育能力要求来说, 专业能力是指围绕着一个岗位或职业而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 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和未来工作岗位的实用技能, 与国际高职教育理念中的“专业能力”正好是对接的。前者认为, 任何人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 就必须要掌握“一技之长”;而后者认为, 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1.2 方法能力

国际职业教育理论认为, 方法能力是一个人在职业和生活中对待和处理各种事务、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 包括对事物思考、解释和评判的能力。方法能力特别强调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把已获知识、技能和经验用于实践的能力。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的思维、方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 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 国内高职教育理念体系涉及的三个方面, 都涵盖了对学生“方法能力”的指导, 尤其是其中包括了政治、社会、文化、品德、法律、人生哲学等内容, 强调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 而这些方面的教育直接为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奠定了基础。

1.3 社会能力

国际职业教育理论认为, 社会能力是体验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 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是与他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 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规范性。

社会能力即是基本生存能力, 又是基本发展能力, 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高职目前开设的基础课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一个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劳动者最起码的要求, 是面对社会发展和竞争最基本的储备。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方面相辅相成。

纵观当今世界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有四大阵营, 它们是大家谈论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国际高职教育模式:第一阵营是“双元制”培养模式, 或者说是以德国为主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其主要特征为:职业教育模式呈现明显的“双元”特点, 所谓“双元”是指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理论教育。第二阵营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主的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 简称CBE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培养模式, 主要特征为:这些国家几乎没有颁发正规学历的高职院校体系, 也没有系统化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 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培训主要由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或者短期培训学校承担;高职教育的供需关系主要由人才市场决定, 由企业需求决定, 政府不予干预。第三阵营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主, 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职业教育CBET模式 (Competence_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总结了德国的“双元制”和美加CBE模式, 创新了CBET模式, 其主要特征为:建立全国统一的高职教育与培训系统, 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在一个系统之下, 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全日制文凭教育结合起来, 与学历教育相呼应。第四阵营是以日本为主的以高职学校为特征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中国目前的体制也属于这个范畴。该模式主要特征是:具有完善的职业学校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的供需关系主要由教育行政机构来平衡。

以上这些在国际高职教育领域内的最新发展, 折射出各发达国家都把高职教育作为振兴和维系科技领先优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举例来说, 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高职教育的人气越来越旺, 许多大学开设了高职专业, 许多高中生把上高职作为首选, 甚至出现了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 又返回头来上高职的现象。

2 高职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模式

2.1 美国

1960年, 普遍实行单位行业训练课程模式, 即CBE模式。1960年后, 由于职业岗位内涵外延变化频繁, 出现了“生计教育理论”与“职业群集课程模式”两个相关连的事物。

生计教育。“学校不仅应使学生在职业生涯阶梯上, 稳定地迈出地第一步, 而且应使其能继续发展, 以获得更大成功, 也就是说学校应着眼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因而, 学校应提高具有发展潜力及弹性的课程。”

职业群集课程模式。该模式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梅烈博士创始的。“职业群集课程以职业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据美国参议院劳工和公共福利会的报告认为, 群集课程模式有两个优点:学生具有较大就业弹性和学生具有较大的适应性。所以, 在20世纪60年代后, 美国逐步实行职业群集课程模式。

2.2 我国台湾地区

(1) 上世纪40年代——知识中心型课程模式:不实用理论多;职业基础课程不足;专业技能训练太少, 毕业生只能从事管理工作。

(2) 上世纪50年代——单一职业训练模式, 即CBE模式。当时台湾经济发展处于传统工业化阶段, 要求大批针对性强的职业技术人才。但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工业结构不断变更使单一职业模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3) 上世纪70年代后——职业群集课程模式:课程不再针对某一职业, 而是一职业群;职业教育完成分两个阶段:学校阶段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学习;工厂企业阶段:进行岗位技术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培训。

2.3 法国

法国短期技术学院实施的是分阶段教学的阶梯型课程模式。专业教学计划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第二阶段是除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外, 可选择有关的专业技术课。法国认为分段教学有利于基础理论学习。

2.4 德国

(1) 德国技术大学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学习和专业技术学习三个阶段, 实施分段教学, 以确保必备的理论学习。

(2) 德国专业教学计划中又设有多个专门化方向, 如纽伦堡技术大学机械专业设有通用机械、动力工程、车辆工程、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等几个专门化方向。因而, 德国的课程模式为群集阶梯整合型。

2.5 英国

(1) 英国多科性技术学院实行三明治课程模式, 学校教学与工业训练一学期隔一学期交替进行, 并相互配合。

(2) 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三方面学习内容均独立存在。但为与相应的工业训练相配合, 实施分散进行。如“应用力学”第一部分在第一年进行;“应用力学”第二部分在第三年进行。

总之, 世界高职课程模式呈现目标拓宽;理论加强;模式多样三个趋势。我们应该扩大视野, 根据国情进行多种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试点。

3 高职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发展探讨

3.1 作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 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 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 建设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建立以就业率、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产学合作、多元投入、优胜劣汰机制。

3.2 加快专业和课程改革与建设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对此:第一, 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第二, 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第三, 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第四, 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第一,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第二,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第三,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第四, 加强教材建设, 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3.3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促进高职教育全面发展

首先,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观念, 使所进行的一切工作都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 创新高职学生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众多因素中,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关键。再次, 强化德育的优先性。注重学生的德商、情商培养, 加强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养成教育等, 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总之, 高职教育发展应该坚持科学定位, 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 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加大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树立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剖析了高职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模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念,课程模式,高职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贾文华.加强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人才[J].教育探索, 2003 (11) :23.

高职教育 重在育人 第11篇

首先,要让学生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明白职业教育与企业的需求关系,明白职业驾驭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职业价值观念。

如何让高职学生树立学习态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应当说,从目前高职生的主流来看,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的、健康的和务实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受企业普遍欢迎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一方面他们认同市场经济的思想政治要求,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惑和不解。因为对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与普通的本科生有一定的区别,高职生的培养是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新生录取时也与本科生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相比之下,高职生对理论知识的追求不如本科生那么强烈,而对技能需求的兴趣则比较浓厚;在理想的追求方面有少数存在随意的现象,心理也比较脆弱。因此,如何让高职学生有着正确的思想目标,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一技之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尤其是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会、团会和其他一些形式让学生做到这一点。

作为教师,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活动,挖掘和发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肯定和赞赏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品德,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自觉地认识到思想要素的作用,使其在行动上树立起进取拼搏、勇敢顽强的精神。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对高职生而言,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主要是指他们在选择具体工作单位时的择业观,是高职生在选择具体的工作单位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观念系统;它是高职生的一般价值观在单位选择上的体现。虽然大多数在择业就业方面表现得比较平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轻率和浮躁的情绪,目标定位不切实际,不愿吃苦,不愿从基础做起,也不是从发展的眼观看,总想着一步到位,一遇到挫折就悲观失望,如在用人单位来招聘时,这部分学生想到的是要去应聘技术管理、行管岗位或工程技术岗位,甚至部门主管、经理等,当一看用人单位要的是一线技术工人或生产者时,他们就失望和埋怨了,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从这点意义上来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他们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像2008年那场世界经济危机,对学生的就业冲击是相当大的。

就业择业观影响到高职生选择什么单位,对所选择的职业是否满意。这也说明对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对于高级技师的培养及人才储备有现实意义;对教育部门、人力资源规划部门有前瞻性的战略意义。

三、培养各种技能,争做一流能手

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而且都富有朝气,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此,高职教育要根据职教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技能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获得技术能力。作为高职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钻研技术的热情,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技能,多动脑动手,让学生获得必需、够用的知识和扎实的动手能力,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本专业核心技能证,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获得其他相关的必备的技能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争做一流能手。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应对以后毕业就业的激烈竞争。

四、以德育为首,素质为上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素质为上”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和改善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俗话说得好,打铁还要自身硬,名师出高徒,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让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一个合格一个,走出校园后,个个都能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有用人才。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不同的地方习俗,不同的生活习惯都会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所以,就要大力向学生宣传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要扶持正气,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的现象的存在。让学生有是非观念,有良好行为并形成风气,以正气压倒一切歪风邪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职教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使学生在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让他们在学校和老师的培养下成为一个文明人,从而达到既传授知识、技能,又解惑;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和效果。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提高素质,才能有资格教育和培养学生,也才能教育好学生。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来讲,大学生是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的群体,但研究表明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和生理方面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针对这些情况的存在,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帮助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风,使他们充分地认识自己、接纳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同时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从而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职职业教育 第12篇

教育集团是从企业集团组织形式移植而来的教育经营开发组织形式。2005年, 山东省教育厅、经贸委印发的《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意见》对职教集团作了如下规定:“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 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职教集团应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 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 以校企双赢为基本目标。通过组建职教集团,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办学水平, 建立一种由重点职业院校牵头, 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参与, 以专业发展为纽带, 以校企合作为重点, 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低投入、高产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这一规定可视为对高职教育集团内涵的高度概括。

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的优势

集团化运作是高职教育有效利用资源、大力提升办学实力、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已经证明, 这一运作机制是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总结起来, 可以获得以下三种效益。

规模效益在高职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能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条件, 通过横向多元化和纵向多层次、多形式组成高职教育集团, 扩大高职教育的业务范围、专业范围、层次范围及地域范围, 形成相当的资源优势, 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

产出效益在集团化的条件下, 如果职业教育在资源分配和使用上符合投资者的需要, 则会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除政府外, 还会吸引企业、团体、个人及一些法人单位的资金投入。一方面, 高职教育通过集团化可以形成自己的教育产业, 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集团通过向企业和社会提供人力、物力、智力等服务, 又可以产生社会效益。

目标效益集团化的最大优势就是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可以加快信息获取过程和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过程。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 不同的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在教学研究与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与计划控制、专业设置与招生就业、设备利用与后勤服务等方面可以实现有效对接。

高职教育集团化的经营策略

对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战略的研究, 既要注重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基础, 更要注重经营实践的操作, 在科学经营高职教育集团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制定明确的经营发展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人们受教育的需求陡增。高职教育集团在这样利好的市场环境中应该认识到, 集团化办学的优势不在于为社会简单地增添学校数量, 而在于满足社会大众通过普通高等教育无法满足的教育需求。高职院校应该针对普通高校所能提供的教育产品的“盲点”做文章。只有为人们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回报的教育, 高职教育集团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生源, 为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科学正确的经营理念能保证高职教育集团顺利地实现经营目标。高职教育集团要牢固树立为市场、为用户服务的经营理念, 根据社会需求安排自己的教学及管理服务工作, 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实现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与结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了解社会及行业的真正需求, 按照急需人才的规格、层次、专业及具体要求设置专业, 确定培养目标, 按需办学;二是要按照人才市场需要和用人单位要求安排组织教学活动, 按企业要求培养劳动者, 生产定型产品, 实现产需结合;三是要有竞争意识, 高职教育集团要生存与发展, 必须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策略, 办出自己的特色,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处于买方市场的条件下, 高职教育集团必须面向市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抓就业、促招生的经营策略加强就业工作, 以疏通出口保证进口顺畅。一是要加强校企联姻, 抓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高职教育集团应建立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渠道, 形成学生的就业网络, 打通出口, 为企业输送需要的技术人才, 为每一个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岗位。“订单招生”、“定向培养”就是很好的培养与安置模式。二是要搞好人才市场调查。建立社会劳动力和各类人才需求预测系统是高职教育集团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职教育集团要设立专门机构, 深入市场, 通过多种形式了解企业及社会对人才层次、规格、专业、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 根据学校条件, 有针对性地搞好专业设置开发。三是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高职教育集团应加强对企业用人单位的调研, 跟踪调查毕业生情况, 综合社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反馈给教学部门, 以便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要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高职教育集团的管理必须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不仅要注重人才的质量管理, 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道德水平高、爱岗敬业、工作扎实的优秀毕业生, 还要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 包括招生录取、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毕业设计, 以及教师的备课、上课、考试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由于高职教育集团是多个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合而成的, 教学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经营的高职教育集团无一例外地都非常重视集团内的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工作, 有条件的高职教育集团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全面质量管理监督体系。

要设置灵活高效的管理机构高职教育集团化的发展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成员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董事会应是职教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和集体决策机构, 其成员通常包括热衷于教育事业并关心高职院校发展的政府领导、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及成员单位的利益代表。因为教育具有公益性, 所以董事会还应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社会团体负责人、实业家及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应该尽量吸纳有利于集团化发展的各类社会力量, 加强集团与社会及企业的联系, 通过董事的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高职教育集团化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但在高职教育主体通过创建、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实行集团化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问题, 为规避风险和解决问题, 化不利为有力, 化风险为机遇,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努力创造有利于集团化办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实现高职教育集团化不单纯是教育部门的事情, 仅靠学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配合。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 加强宏观调控, 行业和企业应多方参与, 还要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等, 使以技能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教育在各个层面上得以顺利发展。

要加快建立完善集团化办学的内部运行机制高职教育办学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集团化是新世纪高职教育大发展的重要特征。在管理格局上, 要实现教学研究的一体化和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一体化, 从而推动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要改造和调整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 搞好高职教育与外部市场的接轨, 真正实现内外交流, 将一大批具有娴熟技艺和特长的社会各部门专业人才吸纳进来;同时, 还要在集团内部加强教学工作, 不断研究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课题, 以重点高职院校为龙头, 将教学、科研、考核等纳入统一的轨道。

要积极稳妥地扩大集团化办学的自主权一是要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集团在专业设置上的自主权。集团化办学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灵活设置专业, 没有“适销对路”的专业, 就培养不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二是要继续扩大高职教育集团的招生自主权。经过资源重组、共享与互补的高职教育集团, 办学实力可以得到明显加强。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集团的招生计划应逐步放开, 使其根据自身条件在招生人数上“吃饱”, 办出规模, 办出效益。三是要逐步拓宽高职教育集团的融资自主权。集团化办学在经费上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 而是要通过集团自身的运作不断壮大自己。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保证对高职院校的拨款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在银行信贷、合资、融资、集团基本建设及产业开发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如贴息贷款、税费减免等, 增强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生命力。充足的自主权和宽松的发展环境, 对于高职教育集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要正确把握集团化办学的基本原则主要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构建高职教育集团必须考虑种种因素, 看到差异, 因地制宜, 不能照搬照抄, 更不能一哄而上, 要从当地实际出发, 防止贪大求全。在办学过程中, 不能将其等同于企业完全推向市场, 使其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实体, 高职教育集团不应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原则, 而是应力求实现社会效益, 追求人才培养和教育公平的最大效益。因此, 构建高职教育集团要防止急功近利, 切忌以教育集团的名义在收费标准上向市场化办学靠拢, 在国有与民办的合并中, 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坚持公益性的原则。教育具有公益性, 高职教育的集团化办学从功能角度来看, 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效益, 一是经济效益, 二是社会效益。前者取决于高职教育自身校办产业的发展程度, 就是以产教结合为依托, 不断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实行集团化以后, 原先属于不同院校的校办经济实体原则上应不予兼并, 保持原有的利益机制;同时, 集团本身也要努力创造一种既利于自身发展, 又利于分校发展的大环境, 逐步实现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后者主要指学校的办学质量, 社会效益的高低, 社会信誉的好坏, 归根结底要由学校的办学质量决定。实行集团化以后, 要严把教学质量关, 要成立专门机构发放毕业生“质量合格证”, 以集团化的名义向社会输送人才。只有这样, 高职教育的办学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保持长盛不衰。

3.坚持规范管理的原则。高职教育集团的办学目标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 提升整体水平, 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 在高职教育集团内部, 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 无论机关、企业还是学校, 都应该坚持办学目标的一致性。在高职教育集团保留学校国有属性的同时, 政府必须以适当的方式介入集团。如制定政策予以扶持, 保障高职教育集团办学理念和目标;明确高职教育集团董事会统一领导下的学校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 保障办学自主权;评估高职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和管理效益等, 通过宏观管理对其办学行为予以规范。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集团化办学的活力, 明确集团化院校的办学责任, 促使高职院校挖潜优化, 办出特色, 提高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集团化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特别是促进产业与教育的互动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 高职教育集团要真正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 形成最大的集聚合力, 获得最佳的办学效益,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摘要:当前, 依靠政府政策激励和经济带动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 其局限性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来, 尤其是办学个体自身效益低下, 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再发展和再提高。因此, 从当代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吸取精华, 走高职教育集团化的办学路子,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想的、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兰平.高职教育集团发展的成功要素评析[J].教育评论, 2007, (1) .

[2]王莉方.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几个问题的探讨[J].观察与思考, 2006, (4) .

上一篇:铺层设计下一篇:就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