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

2024-07-02

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精选12篇)

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 第1篇

一、唱歌课中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在某些情况下, 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 有些时候重点未必是难点, 难点也未必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教学重难点就是这一节音乐唱歌课里面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和这一节课里面有哪些知识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要设计好用哪些方式去表述这些重点难点, 让学生能直接的去接受这些重难点, 理解这些重难点。

在音乐课堂上, 重点是指为了完成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花重点的功夫进行教学讲解和深入的部分。在小学的唱歌课教学中, 重点一般为旋律的模唱和歌词。当然不排除有些有特定意义的歌曲音乐教师应当以歌曲的表达意义和风格作为教学重点。

而教学难点通常指教学中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探索这些难点。在小学唱歌课中, 教学难点一般来自音乐中的节奏问题。一些特殊的节奏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容易掌握, 例如前十六后八节奏、前八后十六节奏和三连音节奏型, 学生都比较容易混淆。另外, 一首曲目的节拍变化也是小学唱歌课中比较难的问题, 如《同座小竹排》这一曲目, 从前面的三拍子到后面二拍子的转换。教师应该在这一点多下功夫, 利用一些趣味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积极地参与到难点教学中。

二、歌曲的导入部分

(一) 如何组织新歌曲导入。一个好的开始等于事情成功了一半, 怎样才会有好的开始?那得靠教师好好去准备了。一节成功的音乐唱歌课, 肢体语言将会深深的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让所有学生的精神都往老师身上集中, 老师要慢慢引导学生不知不觉的把学生带入情景当中。而导入的方法也是各有不同的, 根据不同的歌曲来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从而效果会更好。

导入部分是教师在新的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教师通常会用到以下几种导入法:第一种, 以音乐导入, 在上课前播放或者由教师亲自演奏一段优美的旋律, 当然, 最好是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 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二种也就是最简单的导入方法, 直接导入, 教师开门见山地说出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 提示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们都有一个心理准备, 引起重视;第三种是以新形式导入, 以一个全新的形式导入将会出人意料, 举个例子吧, 以一个舞蹈导入, 学生上台演唱或演奏导入, 以名人或作者所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导入等等都是可以的。总而言之, 一节音乐唱歌课的导入部分必须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 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这节音乐课设计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开端。

三、新歌曲的范唱

(一) 新歌曲的范唱方法。歌曲的成功导入已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老师的一举一动上面, 那接下来的教师范唱新歌是否顺利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进度, 范唱的目的和作用是运用歌声直接感染学生, 使学生对新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和风格等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从而引起学生对歌曲的喜爱, 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范唱后, 应让学生简明地发表各自对歌曲的印象, 并进行交流和补充, 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认识, 培养其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新歌曲的范唱, 老师可以选择清唱、带伴奏唱和用钢琴伴奏自弹自唱。

(二) 歌词教学注意演唱细节。因小学生识字的情况不一样, 那么学习歌词也就非常有必要了, 学习歌词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内容、感情和总的表现要求, 从而为练唱歌曲奠定思想和情感的基础;教师在教唱的学习和实践当中, 一定要让小学生的歌唱方法紧跟新编制的小学生音乐课堂标准, 要求专业, 声音要统一、要流畅, 要把歌词唱准了, 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小学生通过准确清晰的咬字, 恰当的语气、语调和语言色彩, 唱出的歌曲才能真切动听。教师在范唱歌曲之后, 如果直接让学生朗诵歌词, 会有点枯燥无味, 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 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歌词教学这一环节必须有所设计, 在教学内容上要形象化、趣味化、律动化, 为下一步的歌曲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三) 节奏节拍的教学。上文提到, 小学唱歌课的大部分难点都是来自于节奏和节拍。那么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在唱歌课课堂中, 就要着重针对这一难点下一番功夫。首先, 面对教学难点不能一带而过。有些教师不去理会节奏难点, 认为学生唱不准难度大的节奏是正常的, 只要基本节拍正确就行了, 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解决这一问题。其次, 在节奏问题上, 教师应当从基础的节拍给学生讲, 再分析较难的节奏型是如何变化而来的。例如讲到前八后十六节奏型, 可以给学生分析是由两个八分音符变形而来, 两个八分音符中的前面一个并没有改变, 而后面的一个八分音符则平均分成了两个十六分音符, 那么它就有了新的形态, 就是前八后十六节奏型。最后, 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小游戏,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 参与到难点教学中。利用游戏进行难点教学,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难点问题。

(四) 课后复习重要性。课堂教学结束之后,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和课堂小结时也要有所准备, 首先是布置作业, 这是一节课的延续性环节, 它带有强化教学成果的性质, 布置作业的目的性要强、量要适当、范围要具体、要求要明确。在下一节课中, 可以让一些学生主动表演演唱上一节课学习的曲目, 分为自觉表演和点名表演。这样既能照顾到想表演的孩子的情绪, 也能给全部同学以小小的压力, 让课后作业真正落到实处而非空谈。而课堂小结的目的就是:概括教学内容, 总结本课的优缺点, 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和班风, 教师在课堂小结时, 一定要简明扼要。对学生的表现, 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表扬全班同学或某些学生的优良表现, 指出集体存在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四、结语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既然站上了这三尺讲台, 那就必须肩负起你的责任, 把音乐普及到学生的生命里面去, 虽然说可能没那么伟大, 但是起码也要让学生感受一些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各个国家的不同的音乐元素, 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 培养他们的审美标准, 启发他们的智力, 让他们觉得这不仅仅是一节音乐课, 还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师范院校音乐教材编委会编.小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如何上好一节音乐竖笛课 第2篇

谈中小学音乐课中的竖笛教学随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中小学校的音乐课也由原来的唱歌课开始加进一些器乐教学的内容。

竖笛作为一种音色优美、简单易学且携带方便的管乐器, 开始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作为学校音乐教师,怎样把握好教学内容、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实施教学,是使学生准确、熟练掌握这件管乐器演奏技法的关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教学。

一、关于吹奏姿势的教学 一般在课堂音乐教学中我们大多采取坐的姿势,教师应要求学生胸部自然挺起,呼吸控制自如。两眼正视前方,不要过分低头或仰头。身体与乐器保持45度俯角为宜。按孔时,两肩自然放松,胳膊不要紧贴在身上,稍微张开些。考虑到今后改学吹横竹笛的方便,一般我们在集体普及教学中大多采用六孔竖笛,在指导学生持笛时应向学生交待清楚,右手的无名指按住第一孔,中指按住第二孔,食指按住第三孔;左手的无名指按住第四孔,中指按住第五孔,食指按住第六孔。按孔的位置是手指第一关节前的部分(手指第一关节的指肚),按孔时手指必须将发音孔按严、按实,否则容易出现按孔不严而造成音孔漏音、发音不准。关于嘴含笛的姿势,教师可以2先示范给学生看,然后形象的给学生讲述:笛头含在嘴中,一般下唇含笛头上端部分的三分之一,上唇含笛头处小于上端部分的三分之一。吹奏时嘴唇两角如微笑状,不要鼓腮。

二、关于吹奏呼吸方法的教学 吹奏的呼吸方法非常重要,其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吹奏的音准与流畅性,在教学时,应首先用比较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呼气和吸气的方法与我们吹竖笛的呼气和吸气方法有什么不同,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呼气和吸气的时间大致相等,但吹竖笛则要用深呼吸,就是用横膈膜着力,即胸腹联合呼吸法。教师可以边讲边练,指导学生练习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为了使学生确实掌握好运气的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吹奏长音作以下两种练习:

1、慢吸慢呼的练习深深的吸一口气,吹一个长音。吸气时要求吸足而不出声,呼气时要求均匀、平稳,时间长而不费力。吸足气就象一只气球打足了气,如果一下子把气全部从球中挤出来就不对了。所以,当你呼出一口气时,在这口气还未呼完之际(约留五分之一左右,这时小腹横膈膜还处在控制之中),即应吸入第二口气。一定要使胸部的活动与横隔膜腹部的运动始终保持连贯,否则,进入吹口的气流就一定不流畅,而且容易出现嘴角漏气、出音尖叫、音色难听的现象。

2、快吸慢呼的练习这是吹奏竖笛时运用最多的一种呼吸方法。吸气时间越短越好,然后,象前一种方法一样,把气慢慢的呼出。

三、几种常见吹奏技法的教学竖笛的音域和其他民族管乐器一样,也能吹出近两个八度的音域。同时也能演奏连音、吐音、滑音、倚音、颤音等效果。就吹奏指法来讲,教师首先教学生学会全按作

5、全按作

2、全按作1三种常用调的指法(见音乐教材上的基本指法表),然后边讲边示范、边指导学生练习,待学生掌握了这几个常用调的指法之后,便可以开始教学生了解其他一些吹奏技法了。

1、关于长音练习长音是吹好竖笛,练好“气功”的基本方法。他对增强嘴的力度和气息的控制能力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在每次指导学生练习乐曲之前,首先进行几分钟的长音练习。练习中要对学生强调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每个长音从起音到结束,音准要始终如一,不能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向学生强调:吹低音时,风门大,口风缓,“口劲”就要放松些;吹高音时,风门小,口风急,“口劲”就要收紧些。这样,“风门”、“口风”、“口劲”三者紧密配合练习,音准就会保持得好一些。第二是要防止漏气。强调吹低音时要求音色圆润、浑厚;吹高音时要求音色清脆、明亮。第三是吹奏时呼吸要自然。练习时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每次呼吸多少,要根据乐句长短而定。一般长乐句多吸,短乐句少吸,不宜过剩或不足,否则会造成呼吸忙乱,影响吹奏流畅。

2、关于连音与吐音的练习在若干个高低不同的音的上方标记一条连线时,表示要将连线以内的音符演奏得连贯、流畅。吹奏技法是将连线以内的第一个音吐一下,其他的音就不再吐且一口气连贯、圆滑的吹完。吐音的吹奏技法是将舌尖紧贴上齿龈,形成阻塞,然后让气流突然冲出口腔,发出“吐”的声音。练习时可指导学生反复作“吐吐吐吐”的舌头动作练习,使其发音短促而有弹性为止。练好了单吐之后,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练习双吐和三吐技法了。双吐的吹奏技法是在发出单吐的“吐”字声音以后,将舌根抬起,紧贴软颚,形成阻塞,然后让气流突然冲出口腔,发出象“库”的声音。练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作舌头的“吐库”两字的吐奏动作练习。要求“吐”与“库”两字的力度一样,不能吐得一个重、一个轻。练好了单吐和双吐方法之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将单吐和双吐结合在一起进行“吐吐库”和“吐库吐”的练习就成了三吐。在练习中,要指导学生一方面多进行舌头敏捷、短促的练习,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和舌头的配合。口风要对准吹口,上下嘴唇不可抖动,防止发出“嘶斯”的漏气声。

3、关于倚音与颤音的练习记在正拍音符左上角的小音符叫做倚音。倚音是竖笛演奏中常用的装饰音,在教学生吹奏倚音时,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是吹奏倚音时不能增加原有拍子的时间。

第二是奏单倚音时,其倚音用吐音演奏,而正拍音不用吐音演奏。第三是吹奏复倚音时,第一个小音符用吐音吹奏,其他的音都不用吐奏,但要吹奏得连贯些,因为几个小音符只占本音时值的一小部分,所以吹得越快越好。

颤音是由一个为主的音与其上方(或下方)相邻的音迅速、均匀、连续、反复交替奏出的一种装饰音效果。记谱中一般用“tr”记号标记在为主的音上方表示。颤音的特点是奏出来的音响效果有波浪形感觉。

是木管乐器吹奏中常用的技法,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示范教学中应强调以下吹奏要点: 先放开为主的音孔手指以及这个音下方几个音的音孔,然后将按其上方相邻音孔的手指迅速、均匀、连续反复作一按一开的动作。(如:吹三孔为主要音的颤音时,应将下面三个音孔全放开,然后让按第四孔的手指快速、反复、均匀的作一开一按的动作。)以上是有关竖笛吹奏的一些常用技法及组织学生训练的方法和要点。

作为中小学课堂集体教学,除以上吹奏技法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情况组织一些合奏训练,以此加强音准、节奏的训练及培养其集体音乐活动的能力。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丰富、更加活跃。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 第3篇

一、上好一节音乐课须克服的困难

音乐课给许多教师的感觉都是很容易上的。实际上,要上一节音乐课容易,但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就不容易了。

1.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对音乐的爱好不同

有些学生的音乐基础好,有些也可以说是五音不全;有些学生喜欢上音乐课但并不等于喜欢唱歌,这也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有关。

2.“众人口,味难调”

一碟好菜的口味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而音乐也一样,不是课本中所有的歌曲或所教的内容学生都喜欢,这和学生个人的欣赏水平、审美能力有关。

3.音乐课讲究的是“寓教于乐”

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参与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这和学生的表现能力有关。

二、上好一节音乐课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严谨治教,认真负责,全心投入

音乐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课前认真钻研并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创造性地设计教案,有意识地贯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精讲精练;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与追求。

2.技能过硬,管理能力突出,教学有创新、有特色

①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决定性的因素。基本功、课堂的引导、授课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都是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关键。

②课堂上,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③对授课内容的选择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音乐课的授课内容广泛,除了标准的课本内容之外,还有许多内容可以教授给学生。教材内容健康向上、富有时代性,同时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把课内和课外的内容交替进行,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④一般情况下,在音乐课上学生是比较活跃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适当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欣赏、演唱、比较等,也可以采取交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来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也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现能力,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3.注重研究总结,善于反思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上一节音乐课并不难,但要上好一节音乐课的确不容易。因此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中,要不断实践和改进,并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方面均要取得成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网络资源,自学、自制教学课件,把教学中的收获和遇到的疑惑及时研究总结,同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以及想法,并结合自身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

4.大胆实践、富于创新,成绩显著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课程,它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课本以及课外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了解更多。同时也交给学生一些比较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从而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音乐课除了能让学生会唱歌曲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多教学生一些最基础的音乐知识,比如说节奏、识谱、唱谱,如何去欣赏一首音乐等,这些才是学生之后最实用的。

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 第4篇

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 任何新鲜的事物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些甚至是终身难忘的印象。因此, 一个新老师的第一堂音乐课, 对于学生来说, 是充满好奇, 充满新鲜感的。新老师掌握了这一心理, 并且恰当的利用了这一心理现象, 做好充分的准备, 就能顺利而成功的上好第一堂课, 并且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 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并建立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一、实习生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1. 充分了解学生。

实习生在准备上课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当你引领着一群孩子走入音乐殿堂的时候, 你是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你是否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你是否想过他们需要什么?这些看似并不重要的问题也许将决定其音乐教学的成败。新教师可通过与班主任了解情况, 跟班听班会, 个别与学生沟通等多种方式, 也可以尝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可以更清楚详细的了解学生的音乐特点和心理需求.

2. 精心准备教案。

在上课之前, 最少要准备一至两个星期的时间进行备课, 熟悉教学内容,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新教师第一次站上讲台, 面对众多的学生, 有些紧张是正常的, 要减少差错的办法就是熟悉教案, 最好采用教学详案, 将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甚至都可以写下, 避免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尴尬场面, 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就能胸有成竹, 顺利讲好课。

二、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新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音乐教学对象和环境、设施等各种因素, 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技能特长,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注意中学生和小学生有不同的音乐学习心理特点, 其中高中生和初中生, 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又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少, 音乐感知能力较弱, 情绪不太稳定, 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表现欲望较强, 个性活泼好动, 纯真率直, 喜爱音乐游戏。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总是跃跃欲试的积极要求表演, 而高年级相对顾虑会较多, 表现欲望较为降低。因此新教师要安排一些具有较强吸引力、富有情趣的音乐活动, 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此外, 初中生对音乐的理解不完全停留在老师单纯的讲解, 他们渴望自主的感受、体验音乐, 用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记忆力有所增强。其次, 初中生的活动参与性相对小学阶段要低, 相对高中阶段要高, 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得到表演锻炼的机会, 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赏, 但又害怕失败,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初中生往往萌芽羞涩感, 从而产生矛盾心理, 学生往往需要在教师鼓励引导下才能较好的积极参与表演活动

因此, 新教师不宜用枯燥的理论束缚学生, 要积极创设音乐情境, 挖掘教学内容中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等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素材, 善于启发学生抓住自己敏感的音乐要素, 吸引学生主动的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 尊重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 鼓励想象与创造。

例如, 有一些动画中的音乐来自古典音乐, 可采用抢答的游戏激发学生对该乐曲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律动来感受音乐的情绪和风格以及音乐结构, 同时避免完全依赖多媒体的现象, 在适当的环节采用教师表演或演奏的方式, 使学生直观直接感受音乐的感人魅力, 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树立教师的音乐教学威信, 调动其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新教师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特点, 创设音乐氛围, 让学生在第一堂音乐课中感受领略音乐的乐趣和美, 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三、在第一堂课的教学中, 要注意的问题

1. 不要直接授课。

很多新教师简单自我介绍后就直接开始授课, 这种方式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新教师新课程的新鲜感, 可以考虑用节奏接龙的方式, 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特点。用一种新颖而趣味性的节奏学习方式达到师生之间相互认识, 加深印象的效果。

2. 注意语言和形象。

很多实习生平时习惯用口头语言, 在课堂中特别要注意运用流畅、准确、清晰的教师语言, 同时要注意着装整洁, 大方, 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形象。

3. 应变突发情况。

怎样应对突发情况, 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实习教师必须要考虑到的可能方面: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人回答、冷场、个别学生故意捣乱, 或者说错话, 停电了, 多媒体坏了, 新教师都要考虑到怎样应变, 首先不能慌乱, 保持冷静, 不能发火, 更不能暴怒, 要多准备几种备用方案, 尽量巧妙的解决各种突发情况, 例如, 音响坏了, 就用教师范唱, 会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建立音乐习惯。

建立良好的教学习惯, 是今后音乐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有些教师经常采用课前律动的方式, 对于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氛围非常有效;同时, 新教师也可以考虑在第一堂课讲讲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要求, 会有一些怎样的音乐游戏, 组织一些怎样的音乐活动, 对于建立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大有益处。

如何上好一节课 第5篇

(一)教师方面 :

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生动简练、适中、不啰嗦,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2、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

3、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

4、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

①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 熟悉教材和教案;

②把握教学重难点 充分准备教学具;

③充分准备教学具,制作实用的教具。

(二)幼儿方面:

一节课成功与否,要看幼儿的参与性,教师与孩子间的互动性,最后看幼儿的掌握程度。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进来,不要有等待的现象,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三)课堂设计方面

一节好课,常常赖于课堂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老师们在设计活动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

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4、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

5、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程度,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来帮助幼儿去拓展思维、进行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8、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

上好课,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四)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目标定的太大,或者安排了很多内容,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都只是走马观花„„却没有抓住目标和重点,导致影响了课的质量。在课堂设计方面,老师们除了要考虑课堂教学思路要清晰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堆砌型:是指一节课内容太多,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放射型: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2、不要局限或控制:

——范例控制: 举例:

如果我们上的是一节美术课-----教师首先会出示“范例画”请幼儿去观察上面的内容,然后提问:画上有什么?什么颜色的?有什么形状组成的呀?等等,然后就请小朋友去照着老师的范例去画,结果孩子画出来和老师的是一样的。

-----我们的范例其实只是起到一个启示的作用,只是给孩子一个主题的概念,具体形状、颜色、或者说孩子需要增添一些相符合的内容是可以的,要启发孩子发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的、电视里看过的、或者书上见过的,甚至是自己心目中的进行绘画,这样孩子们的大脑和思维才能得到了真正开发,而且也能反映出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语言控制:

在一节课里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要让幼儿园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语言发展,如果一节课里,从欣赏挂图到结束,全有老师做介绍,做深入的讲解,幼儿没参与到其中,这节课不但枯燥无味,而且会以很快的速度上完教师也词穷了,最重要孩子没掌握到,因为他只有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的机会。

二、这些课堂小细节不可忽视

评价一节好课,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看课堂的活跃程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许你上课时的一个小动作,或者你的一个疏忽,都可能会让你的活动课大打折扣,无缘优质课。因此,幼师们要注意全面把关,对课堂小细节也要引起足够重视,以免因小失大。

(一)教师的课堂礼仪

1、让自己的眼神成为叩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关怀:加强目光巡视,消除“教学死角”,让每个幼儿都感觉你在注意他/她。

赞许:幼儿课堂表现好,要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他/她。

制止:用目光给予信号,防止幼儿分散注意力,或嬉笑打闹。

鼓励: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目光交流,对有进步的幼儿要以资鼓励。

批评:幼儿不遵守课堂纪律,交头接耳,幼师要用眼神批评。

温馨提示:

在运用眼神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目光要亲切、自然、坦诚。

②注视时间要适当。

③注视的位置要得体。

④注视的方向要合宜。

2、把握对幼儿的称呼:

对幼儿称呼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真诚地叫响每个孩子的名字。

(2)不要叫孩子的绰号,但可以叫昵称。

3、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有些姿势无形中会拉大与孩子间的距离,如:抱胸、指手指、拉孩子的衣服、瞪眼睛、又手叉腰、背手……

(二)认真对待每个集体活动

1、教学内容的选择:生活化的教学题材,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育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制定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不用跳就能摸到的太浅,孩子不感兴趣。跳了跳还是摸不着,孩子也不会太感兴趣,或兴趣不能持久。

3、手段方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1)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

*提问题要有适时性。

*提问必须遵循本班幼儿的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幼儿。

*问题必须要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利用眼神与幼儿进行交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2)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

*用甜美的语调给幼儿上课——在教学中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表情、声调,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

色,用亲切、自然的表情和语言让幼儿感受天真烂漫之情。语调上要注意舒缓有致,语气上要注意柔和。

*要注意上课时使用的导语——巧妙自然、神秘的导语,会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融入到教材之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力求逻辑性,克服随意化——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避免前后矛盾的话。例如,有的老师表扬幼儿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某、某某……”其实,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时间一长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应谨慎,力求逻辑性,避免出现因随意而犯的错误。

*教师的语言应力求人性化

尊重幼儿——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平等交流——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做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要求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因此,幼师们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

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这样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教师的语言应儿歌化——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我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在教幼儿叠衣服时,我告诉幼儿:“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这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本领,不仅提高了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手势语的巧妙运用。

指示手语。例如,幼儿年龄小,对许多课堂行为规范尚不了解,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在短时期内让幼儿记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恰当的、固定的指示手语来作为辅助。比如:当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辅以举手的手势,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对教师“举手”——这一手势语非常了解,出现这个动作时就会很自然地作出“举手发言”的反应。

情感手语。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和氛围的需要,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如:当幼儿答对问题后,教师翘起大拇指,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赏,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情感手语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运用的,事前没有设计。因此,情感手语具有及时、适度的特点。

形象手语。形象手语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直观形象的手势语言。形象手语一般用在讲解重点或突破难点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象手语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

(3)反思的维度

*教学目标是什么?活动中目标实现了多少?

*课后与课前相比孩子有收获吗?主要在哪些方面有收获?

*课堂上你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还是孩子的学?

*教学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愉快、民主、融洽。

*孩子活动的面有多大?参与程度有多高?

*是否关注了每一个以及个体差异?具体点说:发展最快与最慢的孩子都进步了吗?

*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我最满意?我是否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要这样改?

*孩子操作了吗?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如果下次再上同样的课,我会在教学时做哪些调整?为什么?

*其他值得记载或反思的课堂现象。

怎样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 第6篇

一、从感受节奏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这节课以节奏、音色的不同作为切入点,这方法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它迎合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先问学生:“你们喜欢动物吗?”再让学生按节奏和不同动物发出的音高,说说跟动物叫声有关的句子,如:4/4 ××××|×·×××‖。生■:“我是小鸡,叽·叽叽叽”。生■:“我是鸭子,呷·呷呷呷”。生■:“我是小猫,喵喵爱叫”。生■:“我是小狗,汪·汪乱叫”。教师表扬:“你们回答得很好!”进而老师又问:“它们的音色相同吗?音高呢?”经过思考学生答:“不相同!”“有什么不同?”生答:“一个粗一个细!一个高一个低”等。师小结:“它们的节奏一样,音色不一样,速度的快慢、声音高低也不一样。”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愉快地掌握了创编节奏,了解了音色、音高的差别。

二、从给旋律选择正确标题上入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给旋律选择正确的标题”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善于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善于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善于用夸张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身体的各种感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中,让学生们都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只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会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因此,教师的循循善诱尤为重要。在给旋律选择正确标题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欣赏全曲之后,教师不告诉学生题目,而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先听、认真想、并用动作或表情告诉教师听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大屏幕快捷地弹出《母鸡和公鸡》《乌龟》《袋鼠》《天鹅》《大象》《狮王进行曲》让学生选择,他们经过思考,很多人都能准确地说出答案。从另这种角度来说,“给旋律选择正确标题”的方法,一方面缩小学生漫无边际寻找答案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三、从力度变化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力度的变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用手在钢琴上弹奏力度变化,表现出狮吼声。在学生的小脸蛋上,好像写着了“动物的声音也能弹奏出来的呀?真棒!”,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问:“你听到狮王的什么声音?”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狮王的吼声的理解,并用线条在纸上画出来。让学生掌握力度的变化,还可以用音乐符号来表示。师板书:渐强(?摇?摇),并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力度记号的学习,再让学生用人声、夸张的神态模仿狮王的吼声。这样的吼声,学生在动物世界和动画片《狮子王》中,早已非常熟悉了,因此模仿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可是用动作拍腿、跺脚去模仿狮王的吼声,不仅要求手脚的协调,还要大脑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做到动作协调一致地完成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这种训练既锻炼了大脑反应能力,又训练手脚的灵活度,真是一举两得。

四、从用线条画出听到狮王的吼声入手

在复听音乐中,教师引导学生听辨狮王的吼声,并用线条画出狮王吼声的次数如:∕?摇○?摇△等图形,这是促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兴奋的一种教学手法,也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专心欣赏,培养学生专注力、听辨力的一种可行办法。对小学生来说,听出狮王的吼声并不难,但要听出狮王的吼声次数就不容易了,关键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稍有一点走神,就有可能数错次数。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的集中。因此在第一遍让学生听辨狮王吼声的次数时,他们或注意力不集中或有些紧张就容易出差错。在复听音乐的时候,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大部分的学生都答对了。通过这种的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昂、智力处于兴奋的状态,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制力、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五、从感受主题音乐体验狮王步态入手

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看动画片《狮子王》节选,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主题音乐。教师提示学生:看看视屏中的动物们对狮王做一些什么动作?狮王对小动物和刚出生的小狮子又做了些什么?让学生把看狮王的动作、神态与表情用动作表现一下。然后教师亲自带上头饰,伴随着主题音乐模仿狮王的步态;同学们则模仿小动物,见狮王走过来都很有礼貌的作鞠躬礼,让学生进入动物王国的角色中。通过体验狮王的步态,及小动物们的礼貌之举,让学生明白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从小小的鞠躬到文明用语,在人际交往中都起着重要性的作用,因此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六、从学唱主题音乐入手

把学唱音乐主题,放在学生对音乐旋律比较熟悉之后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加深对乐理知识的了解。

(大屏幕出示)

先让学生用过去学过的读谱法把节奏读几遍,再跟着教师的琴声哼唱旋律。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重音、跳音、升记号、很强(ff)记号的唱法。再用上强拍击掌,弱拍右手拍左肩做行礼的动作,效果就会更好。

七、从复听音乐、画图谱入手

对抽象的音乐学生难理解,很难用语言表达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时候,让学生亲自动手描绘所欣赏音乐的情景,培养他们的欣赏兴趣,让学生从声音、图像两个方面去感知美,欣赏美,并创造美是比较好的选择。在这节课中,老师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狮王的头像,再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听到音乐中表现的狮吼声。经过多次的复听音乐,学生对“什么是主题音乐?”“什么时候音乐出现是狮吼声?”已经很清楚了,这时候再请几位学生到讲台上,用不同的两种图形表示出主题音乐与狮吼声,就不是一件难事。教师一提出问题,每位学生都积极举手,从那种渴望被老师选中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内容,教师这时候因势利导,就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种教学手段,变音乐的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极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体验并获得感受。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法,也正是我们目前音乐欣赏课中所要学习的。

八、从游戏中激发兴趣入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引导学生围绕音乐,采用身体动作、击拍、踏脚、拍手等方式相结合的措施,让学生动一动。这避免了欣赏教学单纯依靠听觉,教学死板乏味的现象。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感知过程的是很重要的。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把所学会的音乐,做个汇报表演。教师进行角色分配:狮王一人,头戴王冠;卫队六人,手做举牌状;小动物由第一排学生担任,做行礼、期盼、欢呼等不同的姿态;剩下的学生承担配音任务:主旋律的演唱、脚步的变化、狮吼声。任务安排完毕放音乐,学生人人参与课堂表演,唱的唱、动的动、打节奏的打节奏,欢乐的气氛充满课堂,使听课者也激动不已,也想加入其中唱一唱、跳一跳。

如何上好一节体育公开课 第7篇

一、选好题是关键

1. 选题应是自己擅长的项目

选择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或项目, 在给学生讲解示范时心里会有底气, 也会有信心, 不会出现讲解不清、示范不规范的情况;即使遇到意外情况, 也能有效降低对意外处理不当的几率。如, 这次获得一等奖的四位教师所选教学内容都是自己的特长, 笔者所在学校的王老师选择的是“健美操创编”、四中高老师选择的是“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等, 他们对本次公开课活动准备得比校充分, 表现也很优秀。

2. 选题要富有体育学科特色, 与主教材内容相关联

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技能、锻炼身体, 并在学习与锻炼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所以, 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有一定的技战术含量和锻炼价值。

在这次比赛中, 一位教师的选题是体操“高空探险”, 这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悬念, 课堂教学开始后, 大家才“恍然大悟”, 原来“高空探险”的主要内容是“信任背摔”练习, 即5个人一组, 其中4个学生互相拉着手放在垫子上, 剩下一个学生背对着大家向后倒在大家相互拉着的手臂上。授课教师将整节课的一大半时间都用于该练习, 虽然难度逐渐提高, 且教师一再鼓动、启发学生, 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练习中, 但效果还是不太好, 学生在练习几次后积极性开始逐渐降低, 但为了配合教师还是努力坚持着。此外, 整节课的运动负荷较小, 根本达不到体育课的一般要求。由此, 这节课没能获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严密设计课的每一个环节

公开课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大家学习授课教师如何处理教材, 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学懂、学会, 并通过体育技、战术的学习获得身体锻炼、充分体验运动的意义和乐趣。只有有效实现目标, 才能体现出授课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对此, 笔者认为, 选择主要内容后还要在备课上下工夫, 严密设计课的每一个环节:

1. 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 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授课教师要设计好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并明确活动的设计意图, 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和为什么这样教和学?对于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 要加以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使学生学懂、学会, 从而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生动活泼地进行。

此外, 教学目标如何达到、教学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等, 都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 更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去解决这些问题, 进而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合作探究中提高能力。

2. 突出体育课的主要特点:精讲多练, 以身体练习为主

学生对体育技战术的学习, 应是在学、练中体验, 在学、练中感悟, 并通过身体练习的多次体验掌握技战术, 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获得运动的快乐。

在该次选拔赛中, 大部分教师做得较好, 只有两位教师做得不尽如人意, 如在初二的“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和“蹲踞式起跑”两节课中, 教师都成为了主角, 他们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讲解示范, 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却很少。特别是在篮球课上, 授课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明白, 一遍一遍地讲解示范, 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练习时间。试想, 对于篮球的传接球和蹲踞式起跑两个内容, 如果学生不勤加练习能学会运动技术吗?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吗?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3. 要有自己的亮点和创新点

一节课没有创新和特点, 也就失去了学习交流的必要, 所以, 公开课都应显出授课教师的亮点。如, 高老师的排球课——“双手正面垫球”虽然有点老套, 但是给学生设计的练习方式很新颖,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再如, 六中巴老师的“蹲距式起跑”也很老套, 但她设计的学习方式也有创新, 她让学生按照正方形站队, 自己站中间, 在讲解时要求学生面向中间看着自己, 并确保了在学生原地练习时, 能够观察到每个学生的动作。此外, 在进行起跑练习时, 所有学生面向外, 向四周跑去, 避免了学生相互冲撞现象的出现这些创新点受到了看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4. 注意课堂生成

如何上好一节物理规律课 第8篇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师对三维课程目标的渗透, 那么怎样上好物理规律课?首先对物理规律剖析如下。

一、物理规律的分类

1.实验归纳法:从对事物、现象的多次观察、实验出发 , 在取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 发现一定条件下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而得出结论, 或建立假说, 再通过实验检验成为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2.理论演绎法 :理论演绎是从已知的规律或物理理论出发, 对某特定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演绎、推理, 从而得到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新的论断。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成为规律。 例如, 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

二、具体教学设计分析

由于教师对本节内容价值的理解不同, 因此同一课题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 进行教学设计分析。

探究模式1:多种假设并存探究模式应用案例。

发现问题、提出多种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图片展示人推小车, 小车开始运动;停止推动, 小车停止不动。针对这种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现象, 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力与运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小组讨论, 提出猜想:

第一组:提出生活中大量的生活案例, 将问题情境还原到现实生活中, 提出如下假说:物体要是运动需要有力作用到物体上, 没有力作用到物体上, 物体就静止不动。

第二组:分析生活现象, 提出小车不受推力后仍然前进了一段距离这种现象。没有推力运动多远能停下呢? 设计实验, 让小车在不同路面上撤去推力, 进行“比较”, 提出假说: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可以运动, 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也可以运动。

第三组: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中的“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知识点进行讨论, 根据撤去力小车还运动一会展开讨论, 观察第二小组的实验现象, 再通过“对称类比”, 大胆提出如下假说:有力作用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不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即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 物体一直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小组间辩论分析:

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讨论中, 也能够更加平等和谐地比较小组间结论的优缺点, 最后整体进行总结分析, 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

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进行分组实验:以相同的初速度, 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平面上的运动, 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分析三种接触面阻碍作用力对小车的影响, 然后对这种运动趋势进行合理外推, 得出运动中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得出结论:

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实验验证、推理, 最终说明小组三结论的正确性。这样, 学生更容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探究模式2:“渐进实验———结论”理想实验探究模式应用案例。

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课题:物体在没有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

设计渐进试验:学生设计实验:分别在毛巾、棉布、桌面等表面上, 进行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下滑至平面上的实验。在这三种实验中, 要让小车手的阻力越来越小。

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这种现象, 小车在平面上可以移动的距离越来越远。

理想外推:如果小车在撤去推力后阻力减小为零, 则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结论:运动物体在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理念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做中学”, 在亲身体验合作学习中得到收获,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 师生关系和谐、平等, 共同快乐学习。

如何上好一节英语课 第9篇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 是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调控好一堂课气氛的前提。备课效果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因此,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在上课前把准备工作做充足, 以学生为主要对象, 精心安排设计教案, 不仅要备教材于内, 更要备学生于外。备课, 备教材是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必须做的工作, 但是备学生这一环节却总是被很多老师不经意间的忽略了, 有的老师会抱怨为什么在课前备课备的好好的, 而且觉得学生们也会很感兴趣, 但上课的结果总是不尽人意, 这除了要做到在上课时有课堂调控能力, 另外就是要备学生, 平时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了解学生的兴趣, 从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出发,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并实施贯穿教学全程的最有效教学方法。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用多变的教育方法, 导入新课, 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十分亲切的感觉, 富有艺术性的开始, 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等, 使学生乐学、爱学, 因此教师要灵动开头, 先声夺人, 用最短的时间, 带领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英语课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 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经常采用的有:1、歌曲式导入, 2、提问式导入, 3、图片, 幻灯等电教手段导入, 4、复入式导入等等。模拟逼真的情景, 以其声情并茂的优势将抽象、呆板的英语文章变得直观、明了, 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三、巧设游戏, 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天性好动, “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他们很难长时间保持兴趣。设计出适合学生口味的游戏, 寓教于乐, 才能在帮助教师驾驭课堂的同时, 又能帮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语言操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学生真正喜欢上用英语交流了。

四、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语言环境, 导致学生会背单词和句型, 可是到现实生活中却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用, 怎么用。要为学生创造情境模式, 将语法和句型同实际生活融会贯通, 才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不仅会说, 更知道在什么情形下使用。例如, 在讲授“How much is…?”这个句型时, 我便假设了“Shopping”这一环境, 让学生自由发挥, 并在组内进行讨论并进行了即兴的表演,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不经意间掌握了句型用法, 并且记的很牢固。

五、单词教学的形式多样化, 英语课堂教学不能以枯燥的记忆单词和语法为主, 而是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做为教学的重点。

机械的记忆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乏味, 传统的单词教学采用的办法一般是这样的:出示单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出示汉语意思——拼写单词——出示下一单词。这样的方式不仅很单调, 而且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教的很辛苦, 学生学的很无聊。个人认为, 在英语讲堂上, 单词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 可以将游戏穿插在讲课过程中,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下列方法比较有效:1、用实、虚声的方式读单词。实声可以是大声, 低声, 轻声, 虚声只做口形就可以了。 (用一个单词做示范enjoy) 这种方式的读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用“猜谜语”的方法。这个方法是最简单而且行之有效的, 在讲完了所有单词之后, 把一句学生请到讲台上, 偷偷告诉他一个单词, 请孩子们用“Is it…?”进行猜测, 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更能让学生多说新单词, 在进行这个活动时, 学生状态均好, 当然收到的效果就好。有时也可以做肢体语言, 例如在讲授“animals”这个环节时, 我模仿了“cat”“dog”“duck”“fish”等, 让学生一看即懂, 使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活动中来。3、用“竞赛”的方式来背单词。背单词, 对于学生来说, 是比较枯燥的, 想让学生轻松的, 快速的记忆单词, 最好的办法就是“竞赛”。4、用“开火车”的方式拼读单词。以holiday这个词为例, 以往都是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进行拼读, 但现在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拼读, 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轻松的记忆单词。

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英语课堂很容易变成老师的“一言堂”, 往往是一节课总是老师在不停地自问, 又不停地自答, 而学生能做的就只有说“Yes!”或“No!”学的很被动。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能动性, 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给学生“说”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交流, 在教授重点句型后, 可以采取一些方式进行练习。如:park, card, part, hard。其实并不难, 大部分学生可以准确的读出来, 他们就会很自信, 很有成就感。

七、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

学生都处于好动的年龄, 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 但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 在内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与赞赏, 平时可以用简单的语句进行表扬, “Great!”“Good!”“You are clever!”如:评价的内容可以是上课的纪律, 可以是听课的状态, 也可以是回答问题的次数等。评价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单个进行评价, 也可以进行小组评价, 可以是教师给予的评价, 也可以是学生自主评价。

总之, 要想上好每一节英语课, 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 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将兴趣逐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师更要灵活多变,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英语, 善于学英语, 真正成为学习英语的小主人。

摘要:作为一名称职的英语教师, 如何上一节好的英语课是每个教师最关注的话题, 也是所有英语老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进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他们对英语方面学习的积极态度, 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所以说激发学生兴趣是英语课堂的活力源泉, 是英语教学重点中的重点。

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 第10篇

一、备课

一堂课是否精彩, 能否达成教学目标, 重要的是准备工作, 即备课。而要备好课,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备教材

在进行中学生物必修课程的备课时, 教师必须通读生物教材, 了解生物课程的框架结构。如每单元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各单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本单元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构成部分中每一课在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每课教材的结构层次, 包括课文中的生物概念, 生物原理的含义, 生物图表的内容、作用;怎样由生物现象、生物事实提出问题, 展开分析, 引出结构。此外, 教师在备生物教材时, 还应学会超越教材, 灵活运用, 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 吸收生动鲜活的素材, 并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 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 备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如果一味地进行“一刀切”教学, 那么, 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就会完全听不懂,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在备课中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和学校实际状况, 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 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认为, 对于此环节可以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 只要能一步步地将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那么学生在理解上就会容易得多;或是将抽象的变成直观的, 自制教具或是课件, 以求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时, 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及学生的变化, 利用网络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学资源, 并从其他名师授课的资料中取长补短, 让自己的课堂更有生命力。此外, 教师在备课中还要多备一些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做到这几点, 一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上课

如果说备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规划, 那么上课就是对这一规划的具体落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只是对着教材与教案照本宣科, 那样的教学只会寡然无味, 最终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事实上, 生物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很多知识点都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因此, 在生物课堂中, 教师如果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参考, 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理论,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还可以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 在上课时, 教师还要敢于挑战教材和教案, 若自己的所授与学生的所想有冲突时, 不能马上以权威的姿态去否定学生的意见, 而要以丰富的情感, 去激励、鼓舞学生, 通过课堂讨论来探求答案。如果学生是对的, 教师就要勇于承认自己的考虑欠缺并肯定学生的正确判断, 进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自主者”, 而不仅仅是学习的“听众”。此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并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活动, 实现教学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并从多样化的教学体验中总结出这一节课的最佳实施方式, 使其成为最宝贵的教案资源, 帮助教师上好每一节生物课。

三、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和备课中的规划为依据, 对课堂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是教师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课”, 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 教师就必须在每一节课课后静心反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到的见解, 反思还能用什么其它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反思某一习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突破口是哪里。这些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它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同时, 对于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要及时进行反思。教学手段运用恰当, 能够起到很好的成效, 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成为一个败笔, 反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 现在多媒体已走进了大多数教室,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不写板书, 不檫黑板, 喜欢用课件授课, 既方便, 容量又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章节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进行讲学, 如果教师生搬硬套, 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而这些只有在从具体的教学反思中才能体会到, 在反思中, 教师可以将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教学亮点、疑难问题、处理方式, 以及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教学的成效等及时记录在自己的备课本上, 以备日后重新设计教案, 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扬长避短、精益求精。通过这样的教学反思教师就能从中“挖”出“金子”, 为下一轮的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总之,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 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认真负责, 抓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吃透教材, 把教改落到实处, 课前认真备课, 课堂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引导学生乐学、会学, 并在课后勤于反思, 就一定能在每一堂课上精彩绽放,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减轻学生压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如何上好一节课成为了每个教师时刻要深思的问题。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就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进行了相关阐述, 以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备课,反思

参考文献

[1] .鲁恒星.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实录[J].中学生物教学, 2006 (12) .

[2] .张彩群, 刘勇, 张雅民.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J].中学生物教学, 2008 (04) .

[3] .甘露浅谈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J].新课程 (中学) , 2013 (02) .

[4] .冷巨丰.对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 2008 (03) .

如何上好一节常态课 第11篇

一、合格常态课的标准

一堂合格的常态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引导、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该是立足于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而进行的教与学双向交流、凸显学生生命主体的有意义的教学。要有语文课堂的整体意识,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二、合格常态课的三个阶段

(一)课前准备

这是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相对于课内教学而言的前期准备部分,是整个教学全过程的第一步,它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其教学价值取向是解决预习的问题,即解决预习什么内容、预习多长时间、什么方式预习、预习达到什么效果等。

1.学情研判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熟知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知识经验、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语文学习中,更是有着“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教学必须关注、了解学情,尊重、适应学情,从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可能出发,调整或优化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需要出发,调整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调整教学的起点、坡度和速度;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出发,设计或调整自己的教法,使学生能适应新教法。

2.学案设计

传统教学活动中,预设是由教师布置任务,现在盛行的导学案便是这样的产物。当然很多老师能够依据学情自主设计,但是很多的时候都是教师自己根据教材设计的,有时候就是照搬课后的练习。那么如何把学生被动预习的环节变为主动探知的过程呢?这就需要我们把学生的预习变为对新课学习的预设,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自己设计学案,并指导学生学习预设的方法、步骤及内容,如教师可先自行设计学案,让学生了解学案的构成,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预设前先将新内容通读一遍,然后在“自主学案设计本”上列出本课的知识体系,筛选出重点、难点,查找应补充的知识。将自己掌握的和不懂的地方罗列出来,每一位学生的学案依据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所设计的方案也是不同的。

3.学案修改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的法子要围绕学的法子”,正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法来确定教学的内容、手段。教师在阅读学生的学习预设后,根据学生设计的自主学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理念,筛选学案中的重点和难点,组织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预设代替应命完成任务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也把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不足呈现在教师面前,让我们的课堂不再充斥无效却反复强调的问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二)课内探究

这是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核心阶段,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内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是集中“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的关键部分。该阶段的总体教学要求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力转换教与学之间的行为关系,力求每一节常态课都能达到高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有效提问代替满堂问

如今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权,许多教师不再满堂灌,而是以满堂问的形式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碎碎问,随意问,整堂课都是教师掌握主动权,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实际学习收获有多少,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哪些知识点成为了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等,想必教师是不得而知的。教师可以先研读文本,确立文章的教学目标,根据第一阶段的学案设计,有效提问,引领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代替形式化分组讨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必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比如设计课堂问题时,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提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形成愉快民主的学习课堂,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师生平等的和谐氛围。

3.精炼点拨代替冗长讲解

精讲的内容来自于第一阶段中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重难点,具体产生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那些问题。教师的点拨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关键或文本的重难点进行由浅入深地探究,挖掘文本的主题、情感等方面,对于学生已知的可以不讲。

(三)课后提升

1.作业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作业设计不能脱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一个班级学生存在客观上的智力差距,作业不能一概而论,可以设置有梯度的作业,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做作业”这个活动当中。而不是让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排斥去做作业。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作业的目的和功能,第一是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新学的课文、强化记忆,第二是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钱梦龙老师将作业分成以下四种类型:以记诵、积累为主的作业;以知识的消化为主的作业;以知识的应用为主的作业;评价性作业。[3]

2.作业设计应突出生活性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根”在于生活。语文作为重要工具,应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不能“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4]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师设计作业与学生做作业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作业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学生能够从作业中获取语言运用的能力,真正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教师设计作业,不能只停留在抄写和作业本两种常规类型上,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应用写作、图表设计、课本剧等类型的作业,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作业,这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有全局意识,不应只是追求几节课的精彩展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远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以合格的常态课为基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2]冉维维.中学语文作业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 第12篇

一以生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就要注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 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并不是搞“填平补齐”, 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 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的优生脱颖而出, 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 达到基本要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 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 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 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 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

二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才能心情舒畅, 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 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 少一点“关爱”的指导, 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遨游, 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 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辩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用, 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 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在活动中学数学,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 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 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 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 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 让学生去亲自体验, 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 让学生亲自动手, 决不替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 让学生自己动口, 决不代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 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 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一节好的数学课, 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 提供丰富的材料, 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践, 体验成功和失败。

2.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要在交流和研讨中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 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四突出数学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一节好的数学课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设计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自己的探究,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他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 设计的例题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活力, 让每个学生适得其所地得到发展,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实现;在课堂教学中, 以积极的心态, 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 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活动, 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真正地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

上一篇:怎样正确使用避孕套下一篇:危机中的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