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24-08-2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选12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1篇

1 加强理论学习,寻求《纲要》与蒙氏教育理念的结合点

在实践工作中,教师们常说:“蒙氏教学是隐性的,是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教育,而传统教学是显性的,是短期内容易看到成果的教育。”这表明教师们对《纲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蒙氏教育理念的理解也较为片面。为此,我们着重加强了对教师的理论学习,统一了教育思想。通过学习,教师意识到“教”并不意味着知识的传授,教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学会多少儿歌、认识多少字,而是需要在深入观察幼儿的基础上了解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问题中帮助他们提升经验,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生成教育,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幼儿今后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奠定基础,真正成为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2 在《纲要》与蒙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采用的都是些很“正规”的教育手段,为那些看得见的教育效果(短期效果)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教,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教”用什么方法教……在《纲要》中明确指出:强调以一种“情景化”“活动化”“过程化”“经验化”的教育内容去影响幼儿,强调幼儿自身的自主“建构”。而蒙台梭利教学法也是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具,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每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开始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备教学形式改为备环境、备孩子的需要,努力转变教育行为,积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积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机会,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给他们更多选择、探索、创造的自主空间,使幼儿在环境刺激中主动学习,在活动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在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如今探讨最多的是如何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伙伴与幼儿共同成长……其表现为:

第一,由看护式的教育向开放式的教育转变——拓展孩子的活动空间,给孩子更多交流、探索的机会。

在蒙氏工作中,我们不仅为幼儿创设了蒙氏工作区,同时还为幼儿开放了角色区域、建构区域、养殖区域、探索区域等多种可供幼儿交流的区域,并充分利用走廊、洗手间、凉台来扩展幼儿的活动空间。起初,教师们认为:(1)孩子的活动必须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不能离开老师一步,如果孩子的活动空间扩大了,极易出现盲区,教师不方便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也很容易发生危险。(2)交流区域的添加会直接影响安静工作的幼儿,产生相互间的干扰。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以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始尝试给孩子拓展的空间,相信幼儿的能力,放手让他们活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充分体现教师对幼儿的信任与支持。没想到孩子活动空间的扩大使幼儿的游戏更轻松,拓展的内容更丰富,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了,不再什么都依赖教师,开始学会了独自处理问题,学会了自我学习,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的教育共鸣增加了。自拓展幼儿的交流空间后,幼儿间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对活动的兴趣性提高了,也加强了对同伴间的关注,形成了不影响他人的行为意识,对工作的开展更为投入。孩子们生活及知识经验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各区域间的变通性逐步增强。由此可见,看护式的教育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幼儿,他们更喜欢宽松、开放的环境,老师大胆放手给孩子自我学习、思考的空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提供更多交流、探索的机会,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由说教式的师生关系向交流式师生关系转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作为教师,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育好幼儿,而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就为教师了解幼儿提供了平台。为此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过程就会对教学质量起到促进的作用。表现为:(1)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能有效地引导、影响幼儿,使幼儿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得经验的提升。(2)教师的广泛接触与个别沟通能使教师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内在需求,将教育转化为幼儿内部的发展需要,使其在原有水平上主动提高。(3)教师在参与中,可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努力创造适合每名幼儿成长的条件与环境。(4)通过与幼儿的交流可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充分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幼儿良好的情商。

通过实践,教师们意识到了成人不能用自己的观念去束缚孩子的发展,说教式的教育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幼儿,我们而应遵照事实,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为幼儿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选择、为他们创造感兴趣的空间,孩子们的活动就会更专注、更有目的,孩子们的参与就会更主动、更有效率。真正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 在《纲要》与蒙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使蒙氏的教学形式更丰富,促进幼儿主体发展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及学习方式,采取有效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教育方法,使每个幼儿都有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必须依赖与周围环境的整体关系得到个性的发展。所以,教师所选用的教学形式将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如原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多采用集体教学形式,而引进蒙台梭利教学法后,又多采用个体教学方法,忽略了群体教学对幼儿的影响。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作为教师应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形式促进幼儿学习的实效性呢?

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遵循了孩子的个性特征,结合教育内容,采取了多种教育形式,促进幼儿多元化的发展。我们还将教育带到家庭中,利用家长资源,使幼儿从多角度获取知识和经验,同时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起到家庭、幼儿园教育同步化的作用。自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来,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也更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纲要》与蒙氏教育理念的相互学习及初步的探究,发现其教育的互通性,帮助教师转变观念、走出误区,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素质,最终起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蒙台梭利教育,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2篇

《三字经》开门见山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言,这里的“习”可以认为是最初的学习。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可见,幼儿期是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关键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德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如何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呢?依据十几年的班级管理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效结合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3~6 岁的幼儿来讲,他们的自控力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种现象,老师们常常要根据班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强化幼儿的行为,如:我发现我班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我利用音乐活动《人人叫我好儿童》、《客人来了》,通过有感情地歌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结合社会教学《学做小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朋友》等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在语言课上,我让幼儿用自己的话说说长辈们的辛劳及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再比如:我班上的幼儿在相互谦让、团结友爱、相互帮助

方面做得不好,我就利用童话故事《萝卜回来了》、《小白兔过桥》、《帮助朋友》等,让幼儿从故事中吸取营养,从故事中去分清是非、辨别好坏。另外我还抓住契机,结合节日进行教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意义,根据不同节日的名称和含义,我分别创设相应的活动进行教育。如:利用“三八”妇女节培养幼儿尊敬妈妈、关心妈妈、懂得感恩的品行;利用国庆节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期可塑性大。学习的波动性也很大,往往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更不是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巩固的。因此,行为习惯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为幼儿创设重复与练习的机会,方能生效。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此,我们要求各班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小超市”、“宝宝商店”、“小医院”、“小巧手”等,让幼儿随时都有机会在活动区参加活动,使他们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逐渐巩固礼貌用语,学会热情地接待客人;有条理地收拾玩具、爱惜游戏材料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关心帮助他人,主动为他人服务等一些优良的品德行为。这样,幼儿的良好行为经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习以为常地形成与习得。寓养成教育的内容于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有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要长期细致反复地进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在杜威看来,儿童从未成年状态发展到成年状态,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件去促进儿童的习惯与品性的形成,而不能阻碍其生长。可见不能将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活动分离,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渗透性是儿童养成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如在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中要求幼儿早上入园向老师问好,离园时要说再见,这个习惯的培养就是依靠日常生活中的反复练习,促使

幼儿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与建构才得以培养起来的。再如培养幼儿爱惜劳动成果,可以在喝水、进餐、游戏中反复进行。从中可看出,日常生活是幼儿开展养成教育的最佳实践场所,具有范围大、机会多、反应快、幼儿无心理负担,以及针对个别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的诸多优点。教师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幼儿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都是这样的”。教师要求儿童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同时也在要求自己去捡,一改过去教师站立不动,却对幼儿行为指手画脚的“严师形象”;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也常常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谢谢”的反应;在街上偶遇幼儿家长,教师热情地向家长打招呼等等这些都看似微不足道却十分重要的教师表率行为会直接作用于幼儿。公务员之家 家园密切合作,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忽视。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吃、穿方面关注较多,但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问题却忽略不见,甚至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如一位家长在孩子的书被别人撕坏后教育孩子:“他撕了你的书,你也要撕他的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召开家长会、交流家教理念、创办德育小报等一系列的家园活动策略,极大地转变了家长的思想及做法。从教唆幼儿打架到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从一味顺从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到主动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开展教科研活动,有效保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健康成长?我深刻认识到要以教科研带动教育教学。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专长,对养成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探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应多与幼儿互动交流,多掌握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幼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偏食挑食、乱丢垃圾、游戏后不知整理等,教师都应该十分关注,进而开展以此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注意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提高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并在实际养成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要作表率,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4](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 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儿童异常心理学.孟宪章,等,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幼儿双语教育的必要性探究论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关键期 第二语言语言环境电教设备 摘要:语言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在我国虽然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已经……

幼儿双语教育的必要性探究论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关键期 第二语言语言环境电教设备 摘要:语言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在我国虽然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已经……

适合儿童生理发展的音乐教育措施分析论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教育理论 幼儿音乐教育生理特点 摘要:文章概述了音乐教育对幼儿的重要影响,阐述了我国目前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和说明了幼儿的生理成长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采取的相……

师校学前教育专业课改策略探讨论文

用《纲要》指导幼儿教学 第3篇

前一段,我一个人深入系统地对刚要进行了研究学习。通过对《纲要》的进一步学习,使我感受到《纲要》内容折射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它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儿童的早期发展”,它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水平,突出自主性、能动性,它强调儿童的个别化学习,注重潜能的开发。可以说,《纲要》的颁布是学前教育的一场变革,它给幼儿教师留有广阔的空间,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开拓、创新。《纲要》给予了教师充分的课程开掘权、自主权、共生权、评价权。我无限感叹:幼儿教师的春天来了!在感叹的同时,我又在思考:教师要把握这个空间何等容易!这就意味着《纲要》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能否将《纲要》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关键是教师。

一、 教师要学会尊重

通读《纲要》,所有的条文都体现出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对每一个幼儿个性、能力结构与学习特点的尊重、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规律和其教育过程的尊重,特别是对教育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尊重。

作为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首先教师要走近幼儿、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内在需要、情感特征、个性表现,把幼儿看成是一个大写的“人”,时时关心他,处处爱护他,和他建立一种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理解幼儿,理解他们的童趣、童真,关注他们的关注、惊奇他们的惊奇、感受他们的感受,真正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接纳、关怀、支持的良好环境,以促进幼儿自信、自尊的成长。再次,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既要捕捉幼儿发展的“寻常时刻”,又要把握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相信每一个幼儿都会获得很好的发展。

二、 教师要学会反思

在《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教育活动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教育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的过程。因此,学会反思是教师用来提高自己专业素养、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是落实和贯彻《纲要》精神的基本素质之一。

学会反思,教师要思考、反省、探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要学会跨越专业知识,跨越岗位局限,跨越现状思考,站在未来的角度来反思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

只有学会反思,教师才能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地实践、反馈、调整、再实践,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成为幼儿最为“合适”的教育。教师也只有学会反思,才能使自己由单纯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或发展型教师。

三、 教师要学会合作

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更趋向于合作。学会合作,是现代人的又一基本素质。

在《纲要》中多次提到通过教师和幼儿的“共同生活”、“共同活动”来形成探究合作型的师幼互动共同体,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传统的“师道尊严”给予了极大的冲击。因而,教师要善于和幼儿建立《纲要》、所要求的富有人文色彩和平等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善于欣赏幼儿,愿意看到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愿意为幼儿的能力赞叹,愿意向幼儿学习,愿意和幼儿共同探究、共同成长。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与幼儿合作。

同时,教师要学会与同行合作。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看到每一个教师个体的优势和弱势,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与同行优势互补,相互合作。

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师学会与家长、社区合作,首先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是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随着大教育观的确立,幼儿教育成了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的工作,三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势在必行。教师学会与家长、社区合作,其次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幼儿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合作,能充分利用好家庭、社区的资源,让幼儿逐步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扩大视野;另一方面,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合作,能充分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优势,不断向家长、社区宣传、渗透新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幼儿获得和谐、一致的教育。

四、 教师要学会支持

《纲要》明确地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学会支持,是教师落实和贯彻法规文件的重要素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学会尊重、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最终要在幼儿学习、生活、游戏、运动过程中能给予支持,使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游戏、运动。因而,教师要学会支持幼儿的好奇探究行为、幼儿的交往合作、幼儿的表达表现、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既要在物质环境上给予支持,还要注重幼儿精神上的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探索机会,感受到自己所进行的活动的重要性,体验到活动的快乐与成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4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首先,区域设置要在师幼共议下,采用固定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式,创设丰富多彩、多功能、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次,活动区设置要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尽可能做到动静分区,例如较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较喧闹的活动安排在室外。

二、建立适合区域活动的常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的,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在有条不紊的生活活动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规教育不仅是培养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孩子发展本身的一种需求。在活动中,孩子的活动不但不受到约束,而且能在一定范围内更加愉快,更加自由。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经过亲身体验,懂得了吃饭时不要抛洒米粒,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他人。玩玩具时,阅读图书时,要井然有序,要相互谦让,同时也要在集体中关爱弱者。

三、家园合作,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

1. 投入的材料应接近幼儿的生活

区域活动同样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架起与知识之间的桥梁,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游戏材料投放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所以材料的投放应贴近幼儿的生活。老师应善于捕捉幼儿的日常生活,观察幼儿近阶段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幼儿回忆生活、迁移生活,在不断的探索中丰富生活经验。比如,幼儿春游回来,对太原迎泽大桥、太原双塔、山西博物馆等非常感兴趣,我就在区域角中增设一个建构区,为孩子们投入了各种类型的积木。这样既满足了幼儿探索的要求,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也要投放一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材料,这些材料多是经济实惠的废旧物品,例如瓶罐类、包装盒类、袋类、泡沫类等。也可以放些幼儿喜欢的自然材料,例如,在美工区中,可以投放树叶、花瓣进行粘贴、拓印;在益智区中,投放水果,彩色的石头当计算材料,让孩子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体验自由探索和创造的乐趣,增强想象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家长还可与幼儿一起参与制作活动,既能丰富区域活动又能增进亲子情感。

2. 材料投放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的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让每位幼儿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比如,男孩子喜欢抽象性的材料,女孩子喜欢指向性的材料。同时我们既要考虑幼儿的班级特点、年龄特点,也要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还要兼顾到个体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要求和愿望。

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5篇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二部分 教育内容与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一、健康

(一)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内容与要求

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3.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4.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7.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2.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3.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等。

4.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二、语言

(一)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内容与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6.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7.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三)指导要点

1.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3.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三、社会

(一)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四、科学

(一)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4.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7.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三)指导要点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五、艺术

(一)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4.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5.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6.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指导要点

1.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2.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3.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第三部分 组织与实施

一、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四、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

五、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照本《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以下原则:

(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七、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

八、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二)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三)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四)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九、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一)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二)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四)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十、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一)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二)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三)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四)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五)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十一、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

第四部分 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二、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三、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四、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

五、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

六、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七、教育工作评价宜重点考察以下方面:

(一)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二)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四)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五)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八、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要注意:

(一)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二)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三)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6篇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发与实施,语言的概念不断完善,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涵也不断地改变,从学会讲故事、念诗歌到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学会交谈到提高孩子的社会性水平,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纵观目前幼儿园的语言教学,由于对《纲要》精神理解的偏差,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现象1: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闹,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孩子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现象2:无论什么样的课,教师都喜欢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孩子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孩子发言,发言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许多内容选择得不够恰当,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多数问题讨论得也不深不透,最后教师还是将讨论结果强制纳入自己的预设中。

现象3:有的教师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要提高语言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从单向传授、灌输转到多层次、复杂的信息交换上来,变孩子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只有让孩子真正、主动地参与语言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任务。

二、培养孩子“听”的能力

《纲要》关于语言领域部分的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在幼儿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学习做一个乐于听并善于听的人,是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重要方面。幼儿语言的教学,是与幼儿的“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给幼儿提供了有意识、评析性和欣赏性的倾听机会,并能在实践中培养倾听技能。

1. 培养有意识倾听的能力。全神贯注地听和有目的地听,是幼儿倾听和分析性接受能力的基本要求。要让幼儿达到这样的要求,有两个条件是必须具备的:一是倾听内容的吸引力,二是幼儿通过积极听来接受外界语言信息的态度。当教师给幼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时,幼儿会屏声止息,安静地坐下来听。究其原因,语言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因而对幼儿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所以,选择合适的故事、童话和儿歌是培养幼儿有意识地倾听能力的必备条件。除了作品本身的趣味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样能够影响幼儿的倾听效果,或者提出一个问题,或者给予一点新的信息,以此引起幼儿的注意,让他们有始有终地听讲。教师在讲述故事或朗诵诗歌的时候,某一种手势、动作或其他体态语言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共同参与作品的讲述和朗诵过程之中。

2. 培养评析性倾听的能力。评析性倾听又称分析性倾听,这种倾听的过程往往被打断,幼儿要对所听的内容材料做出归纳、推断和评价,这是善于听的一个方面。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鼓励幼儿参加讨论,做评论性的思考,对听的内容做出评价。比如读完一个故事后,教师问幼儿:“这里的××干了什么?”你认为他做得对不对?”“为什么这样说?”上述分析建立在有意识倾听的基础上,其要求高于一般地注意听讲。幼儿在这样的引导下,培养了对所听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 培养欣赏性的倾听能力。欣赏性倾听往往产生于对所倾听内容的赞美态度,并能够促使倾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教师进行教学时,自己集中注意力,表现出赞美的态度,带领幼儿用自己的想像重新讲述作品,同样能使幼儿获得自然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因此,只有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到语言活动中。

三、发展孩子语言能力的对策

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也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该怎么样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呢?

1.为孩子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儿童的语言运用是指儿童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实际表明了对儿童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视,要求让学前儿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因此“如何为孩子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孩子提供自由操作的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材料,让孩子们自己根据选择的动物或背景,讲或编不同的故事,教师不要干预,而是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帮助。这样,孩子们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与同伴和教师发生了互动交流。

2. 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孩子总是喜欢嬉戏的,最怕束缚与禁锢。因此,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打破“只有教师教,孩子才能学”的传统观念,改变以上课为主的学习模式,采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为孩子创设轻松愉快、毫无压抑感的环境。例如,在游戏中的语言活动,达到了不给孩子任何负担,让孩子在玩中学的目的,实现了玩与学的统一。

3. 充分利用各种社区资源。教师要经常带孩子走出去,来到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因为孩子日常的语言交往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最好手段。在这种活动中,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4.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重视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每个班级的孩子由于智力、能力、兴趣的不同,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个别差异。只有按照切合孩子各自发展水平的教育要求和内容,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此,在语言活动中,教师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各自的潜能。

以上是笔者在语言教育中的点滴体会。而接下来,“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儿童的早期阅读、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等是幼儿教师继续贯彻《纲要》精神,进一步深化孩子语言教育改革的几个关注点,笔者将继续深入地进行研究,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发展。[e]

(注: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7篇

教育部先后于1951年7月颁布《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简称老《纲要》),1981年10月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简称旧《纲要》),2001年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新《纲要》)。下面对三部《纲要》进行探讨。

一、活动目标的对比.

1. 三部《纲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的目标

第三,培养幼儿饲养动物、种植和灌溉植物的兴趣以及责任感,并增进其爱自然、爱科学、爱劳动等的优良习惯;第四,培养幼儿的感受力和感觉,以促进其观察力、思考力、注意力和知觉的发展;

注:这里将“常识”和“计算”两项合并在一起,内容如下:

第一,丰富幼儿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粗浅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

第二,培养他们对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逐步形成对待人们和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

第三,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教幼儿掌握10以内数的概念和加减运算,学习一些有关几何形体、时间、空间等粗浅的知识;

第五,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趣;

第六,发展幼儿初步抽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

注:这里没有分设两项,原内容如下:

第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第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2]

2. 三部《纲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目标的对比

第一、老《纲要》是在建国初期颁布。我们从该《纲要》的标题“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中“教学”两字,可以看出此时幼儿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建国初期我国处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之下,苏联教育界反对西方以杜威为代表的“自由教育”观,反对推崇儿童先天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因此在老《纲要》中每一条目标都是以“培养……”、“使……”为句式。其特点是强调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要求“使幼儿初步认识大自然的富源,社会的各种建设,最鲜明有趣的各种事件和英雄人物们,以培养其爱祖国、爱人民、爱领秀、爱公共财物等国民公德”等。明确提出:“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向幼儿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祖国的建设人才打好基础”。

第二、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旧《纲要》的题目将“教学”改为“教育”,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观念的重要转变。旧《纲要》的结构与老《纲要》一样,都将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及内容分为两大类。将老《纲要》中的“认识环境”分类标题变为“常识”。相比之下,“常识”强调幼儿智力的发展,“认识环境”强调幼儿的认知要求。这与改革开放后理工科受热捧相呼应。尽管社会政治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变,但是在这《纲要》的目标中仍保留了“逐步形成对待人们和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其中包含了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对成人的尊敬和热爱。

第三,2001年颁发的新《纲要》,相比于之前两版,将计算融入到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在目标中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语,突出了情感、态度、兴趣、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强调对幼儿“完整人格”构建。新《纲要》把情感作为幼儿认知发展的推动力,尊重儿童自身的朴素理论。同时也引导幼儿认知的情感化,这是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的科学幼儿教育理念的体现。

3. 三部《纲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目标的变化趋势

第一,从“培养……”到“能……”,体现出目标的对象从教师过渡到儿童。

第二,让幼儿园科学教育更为专业性,不再是以前的“认识环境”或者“常识”,将属于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内容分离了出去。

第三,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数学教育的部分,淡化了具体知识技能的要求,不再单纯的将数学定位在计算上。

第四,对于目标的选择,从以社会发展为需要向以幼儿身心发展为需要过渡

二、三部《纲要》教育内容的变化情况

老《纲要》和旧《纲要》都分别对小班、中班、及大班的具体教学内容做了详细地规定,这两部《纲要》实质上是幼儿园教育的操作程序守则。缺点很明显:首先将幼儿教育视作学校教育;其次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使幼儿教育的范围僵化,不适于幼儿生理发育特点;老《纲要》和旧《纲要》不能适宜我国地区差异大的实际国情。

新《纲要》克服了老《纲要》和旧《纲要》的弊病,不再分别对小班、中班、及大班的教学内容做具体规定,只是提倡7个总体目标。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等等。更多地关注对幼儿的情商培养,淡化知识及能力的学习。

三、三部《纲要》目标内容比较分析

1. 老《纲要》内容的特点分析

(1)在课程内容上与幼儿年龄的适宜性,对大、中、小班的儿童依据其年龄的不同,由浅入深的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2)课程通过作业来完成。在老《纲要》中,幼儿园的教育分为必修作业和选修作业。必修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学习,纲要中的具体教育内容都是为必修作业所设定的;选修作业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作业。值得一提的是,小班阶段属于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的“认识环境”和“计算”都属于选修课程,而“计算”只有在进入大班才成为必修课程;(3)拥有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属于高结构化课程。“认识环境”从日常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三个方面展开;(4)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课程设置,重视儿童的集体主义教育。总之、相比于后来的旧《纲要》,老《纲要》在教育内容的实施效果上好于前者,这其中有建国初期的政策扶持外,也得益于财政投入大。这一时期,政府不仅为幼儿园直接拨款和提供物资,还有其他机关和民间投入参与的多种募资形式。

2. 旧《纲要》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内容的特点与分析

(1)课程进一步的科学化、正规化,教育内容集中在具体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上,既包括自然方面的知识,也包括社会方面的知识。内容主要关注植物、动物、自然现象三个方面。传授幼儿基本的常识概念,要求幼儿熟记几种蔬菜、水果、动植物的名称、特点,知道一些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对于小、中、大班幼儿分别有不同的具体要求,讲究内容的系统性、注重科学本身的系统性。但同时忽略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尽管这部纲要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是对十年动乱破坏下的学前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但是从课程内容结构来说与以往没有多大变化。(2)将“作业”改为“上课”,客观上突出了上课的作用,为后来的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埋下了隐患。80年代在谋求政治经济大幅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整体课程内容为常识和计算领域的科学内容,更多地受到了科学主义的影响。普遍的竞争氛围已成为各国内部尤其是国际上经济活动的特点,教育对竞争的曲解导致了“天才教育”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趋势的形成,并且在80年代的愈演愈烈。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幼儿园,在其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上,也受到这种社会大教育风气的影响。

3. 新《纲要》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内容的特点与分析

(1)不再具体从大、中、小班规定教育内容,将更多的自由交给了老师。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更注重对儿童的情感态度、探究能力、个性等的培养,更关注幼儿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睦相处;(2)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的五条中,除了数学目标以外,其余四条均涉及情感领域。相比以往而言,对于知识、动作技能等没有较多的要求;(3)幼儿科学教育以综合课程的模式实施,不仅将先前的幼儿园数学教育并入其中,而且提到要为幼儿提供亲自操作的机会,但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内容和学习经验要求,也就没详细阐述如何组织内容和经验来促进幼儿的发展;(4)终身教育观的融入。新《纲要》提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求教师在选择内容和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幼儿原有经验及对幼儿兴趣和求知欲的保护幼儿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三部《纲要》中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总体改革趋势

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总体改革趋势有以下四个方面:(1)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对儿童朴素理论逐渐尊重和认可,教育目标以儿童为主导等方面;(2)整合的教育观念,尽管将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从认识环境和常识中分化出来,但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强调和提成各领域间的整合;(3)注重通过儿童初步理解人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懂得人类生存对动植物的依赖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4)终身教育观。在90年代的纲要中我们对幼儿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视,就是在为儿童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做铺垫。

摘要:对比分析了建国以来教育部颁布的三部幼儿教育《纲要》中教育目标、内容的变化、演进及发展。探讨了《纲要》颁布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表明在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的教育目标、内容反映了时代的诉求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关键词:学前科学教育,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幼儿园教育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要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占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唐淑.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幼儿师范学校课本.幼儿常识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6]王志明.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综述[J].广州:教育导刊.1994.8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三) 第8篇

(1) 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读书写字、看电视、用计算机的卫生要求;预防近视 (认识近视的成因、学会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检查) ;预防眼外伤;不吃不洁、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睡眠卫生要求;生活垃圾应该分类放置;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于健康的物质, 避免被动吸烟。

(2) 疾病预防: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营养不良、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认识传染病 (重点为传播链)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水痘、腮腺炎、麻疹、流脑等) 的预防;冻疮的预防 (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 ;学生应接种的疫苗。

(3)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 学会保护自己。

(4) 安全应急与避险:游泳和滑冰的安全知识;不乱服药物, 不乱用化妆品;火灾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地震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 及时就医, 及时注射狂犬疫苗;鼻出血的简单处理;简便止血方法 (指压法、加压包扎法) 。

(三) 水平三 (小学五~六年级)

1.目标

教育部发布依法治校纲要 第9篇

教育部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纲要》对师生在参与学校管理、行使监督权力、实现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权益给予制度保障, 强调将积极落实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纲要》共分9个方面, 全面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 对学校按照法治精神与原则, 转变管理理念和手段、方式提出了系统要求。

在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上, 《纲要》提出, 将“依法明确、合理界定学校内部不同事务的决策权”, “依法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在重大决策执行过程中, 学校要跟踪决策的实施情况, 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有关学校发展规划、基本建设、重大合作项目、重要资产处置以及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等决策事项, 将进行合法性论证, 开展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此外, 《纲要》还提出将家长委员会制度作为中小学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 对其职能、产生办法, 以及监督内容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表示将“不断扩大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选自《山西教育》2013-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10篇

从优先发展到育人为本, 从改革创新到促进公平, 再到提高质量……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从2010年7月至今, 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在神州大地全面拉开。一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规划的贯彻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从路线图到时间表, 改革创新之举在全国各地到处涌现。对于一项跨越十年的改革发展规划, 一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然而, 对于向往美好生活的亿万家庭来说, 规划实施一年来的发展变化, 正在带来新的气象, 承载新的希望……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 本刊特推出《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一周年特别关注, 以飨读者。

学习《纲要》,教育何为 第11篇

30余年来,得益于中央的政策优惠,凭借敢想敢拼的劲头,广东在全国率先打破思想和体制禁锢,以务实敢干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勿庸置疑,广东教育在这段历史华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分量。而今,站在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面对中央从国家发展全局来支持、推动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全省上下都在解读、领会新一轮改革发展战略谋划的崭新命题。“教育何为”自然成为南粤教育人发自内心的追问和深入思考的课题。

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基础地位,起着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各行各业都需要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因此,《纲要》的贯彻与落实蕴含着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强烈诉求,自然也为广东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纲要》不仅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而且详细阐明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域和项目,既为广东教育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同时也提供了动力源泉。

发展转型是当前广东的时代课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广东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型的新起点,广东教育任重而道远。因此,广东教育人必须深刻领会《纲要》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创造性地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迈上新的历史台阶。

学习《纲要》,就应当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这条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广东教育的实际出发,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从体制和机制上大胆突破制约广东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障碍,闯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学习《纲要》,就应当把人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起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针对问题有的放矢,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的规划和措施,将《纲要》对教育的要求实化、量化,从而以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引领我们贯彻落实好《纲要》。

学习《纲要》,就应当狠抓落实。只有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把各项规划和措施真正优质高效地落到实处,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纲要》带来的福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12篇

不写“4%”, 投入能否另设硬指标

国家《规划纲要》提出,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2012年达到4%”。但上海《规划纲要》却没有提及上海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GDP的比例, 而是明确“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 主要体现在“三个增长”:市、区两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 在“三个增长”之外, 上海《规划纲要》还需要列出明确的教育投入比例。例如, 列出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经常性收入的比例。按国家有关规定, 这个比例在15%, 上海可以定得更高些。有了“硬指标”, 才能更好地为增加教育投入“保驾护航”。

绩效考核, 相关指标亟需细化

市教委规划处有关负责人指出, 政府绩效评价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 它以绩效为导向, 以公民满意为标准, 以科学的测量评估为依据, 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优化行政资源配置。高校尤其需要绩效评价这一“紧箍咒”。

《规划纲要》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评估咨询委员会, 将财政投入与高等学校绩效考核衔接起来”“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 逐步形成财政与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监督和学校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

上一篇:裂解质量论文下一篇:信号传递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