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范文

2024-05-06

影响学生范文(精选12篇)

影响学生 第1篇

一、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

高职毕业生与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相比, 在就业观念上更显落后, 个人对未来的就业情况不甚了解, 对就业的认识也比较浅, 相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往往超过其自身的竞争力, 而且高职毕业生自身创业的精神比较缺乏。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相比明显落后, 缺少一定的就业指导。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从就业的地点选择来看, 高职毕业生大都倾向于大城市和大企业;从就业的时间选择上看, 高职毕业生主要倾向于公务员、大中型国企等待遇优厚的工作单位;从就业的环境和待遇来看, 高职毕业生主要倾向于选择优厚、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工作待遇;综合来看, 高职毕业生就业时缺乏吃苦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 所以, 要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必须要指导高职毕业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

二、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偏差

高职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在择业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环境、工作单位等外围环境认识不准确, 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择业目标、要求等认识也存在偏差。对外围环境的认识和对自身认识的偏差造成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过于追求公务员、大型企事业单位, 而对一些工资待遇较差的单位宁愿失业也不选择。高职毕业生由于学历不如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高, 虽然在有些方面有技能的优势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但从整个社会来看, 人们对高职毕业生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甚至歧视, 而有些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评价过于自信, 对于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估计不足, 同时他们对公务员岗位以及大中型的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等就业单位缺乏全面透彻的了解,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去盲目地选择这些部门。另外, 高职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把握也不够及时和准确, 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就业信息被错过而失去了大好的就业机会。当代高职毕业生对就业环境和自身能力认知不准确是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获得满足自身心愿的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高职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些自卑, 给自己的定位就比普通本科生低很多, 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差人一等。由于许多高职学生是高考落榜生, 这就更加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这种自卑心理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成为他们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来源。另外, 高职毕业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却经常放大自己的缺点, 使得他们常常缺乏自信。高职学生往往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实际能力, 也难以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从而很难能够在求职的过程中规避自己的缺点而发扬自己的优点, 往往不能全面的认识自己, 这种自卑的心理以及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常常使他们拿自己与别人做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比较, 这种比较的结果往往是加重自己的自卑心理和心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高职生走向另一个极端, 制定一些高于自己能力的要求和目标,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受到更大的挫折。

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培养模式、办学目标等基本的内容都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甚至有很多高职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仅仅是收容高考落榜生的地方。目前社会上对于高学历和名牌高校的过度追崇更加加剧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压力, 高考失利之后他们还要去面对大学低人一等的巨大心理落差。高职院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很多高职毕业生连这一点都意识不到, 整个大学的学习阶段没有把自己的重点放在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方面, 而是得过且过或者自暴自弃, 缺乏积极的就业观和创业精神, 亟需心理辅导和就业咨询服务为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三、自身心理素质特点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大多是与高职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 由于高职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 出现心理问题属于正常现象。高职学生毕业时一般是在20周岁左右, 处在这个时期的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不稳定, 生理与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同步, 再加上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完善, 对于生活经验的积累还比较少, 因而在求职择业中就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其次, 高职学生由于学习一般不太刻苦, 学习压力也不大, 所以在校期间高职学生一般都比较自由散漫, 追求独立的人格, 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 有时对自己的定位过高而过度追求待遇优厚的工作, 但往往由于学历过低或者求职经验不足而常常碰壁, 他们中的很多人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 不能坦然面对挫折, 所以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以及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导致高职毕业生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在碰到不如意时难以顺利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另外, 由于高职毕业生缺少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了解不准确, 求职材料准备不充分、在求职时却乏自信和求职的技巧也往往会导致高职毕业生求职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 就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高职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较差, 在专业技能上并没有突出的优势;在求职时也缺乏相应的指导, 求职经验比较少, 缺乏迅速获取信息, 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个人人格上表现为面对挫折的能力不强, 对自己过于自信或者自卑, 这都成为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四、高职学生素质与市场要求有差距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当前的工作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高职毕业生来说, 一方面要求其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品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觉悟, 另一方面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综合工作能力, 主要包括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一些高职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有些毕业生对工作的艰苦程度估计不足,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过于乐观, 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 缺乏艰苦奋斗、敬业爱岗的精神, 不能以踏实的工作作风从基层做起, 这是因为大多数高职生从小生活在一帆风顺的家庭中, 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大的困难或挫折, 因此他们的意志力薄弱, 心理脆弱, 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差, 常常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点挫折而苦闷或者难以自拔, 这种心理障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些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意识, 对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形势和面临的就业压力估计不足;有些毕业生专业基础差, 知识面窄, 综合素质低, 主要是因为高职毕业生在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 经常逃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生活上自由散漫, 连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都不愿意自己动手;难以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经常不理智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这种不高的情商是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有些毕业生学习成绩不错, 但实际操作能力差, 存在严重眼高手低的现象;有些毕业生不注意求职技巧, 不注重自我形象及推荐材料的包装, 在求职时不善于抓住机会, 使得许多宝贵的工作机会白白溜走;有些毕业生不善于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收集各方面的就业信息, 眼界仅仅局限于当地, 思路也不够开阔等等, 以上综合起来表明一些高职毕业学生就业能力素质与市场需要不相适应, 这种较低的就业能力素质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摘要: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 有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也有家庭和学校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还与高职毕业生自身的特点有密切的关联。本文从高职毕业生自身出发, 从就业观念、自我认知、心理素质和自身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对高职毕业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就业,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策略探析》, 《价值工程》, 2011 (02) 。

[2]王正斌:《高校全过程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创新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3]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研究》, 2009 (03) 。

[4]吴发灿、李鹏、冯美玲:《大学生就业心态与人口统计特征关系实证研究》, 《统计与决策》, 2010 (19) 。

[5]吴遐、杨占昌、李睿:《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6) 。

两会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2篇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大大背景下,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国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三次会议,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第三次会议3月5号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不仅承接了以往大会的特点,而且又形成了新的风格和特色。会议总结了上一个五年的建设计划的成就与经验,提出了新的五年建设计划,并且围绕着改革创新,关注民生,促进就业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和事件展开。

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两会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与措施。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重创,致使全球性经济衰退以至于在短时间内,世界经济难以复苏和发展。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作为在世界经济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出现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许多高校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便,沿海经济开发区等一些国家经济引擎遭遇用工荒,这种供求矛盾的严重倒挂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与想象。如何解决这个看起来好像是对立的问题事关到解决当今就业问题和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等一系列问题的症结所在。

两会中,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陈:虽然今年的经济企稳向好的大局没有改变,但考虑到需求与供给方面的矛盾,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工作上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继续实施积极地就业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点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臵工作。温总理的话激励了我们,感染了我们,这些来自最高层的表态无疑更加坚定了我么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一个显著地特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我们的沿海地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还相对来说不是很富裕,工业化进先对慢,甚至还有一些地区还处于初级工业化阶段,而解决这一个问题急需一批有文化有激情的新青年为之提供智力支撑。因此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的计划就应运而生。大学生这一新兴群体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无疑会在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同时为中西部交通闭塞和信息不畅的并且存在着许多落后思想的广大村落带来新鲜的空气。最终的达到大学生长才干学知识和西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双赢效果。基于以上的考虑,广大的人民代表也对政府提出了相关的提案。中国民盟中央委员会建议,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财政上加大投入和提供配套的政策的扶持。

当然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能只能着眼于眼前,应该统筹当前和未来做出科学的规划和部署。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平台和与自我努力相对应的成长机会。众所周知,大城市的工作生活条件要远远好于西部,但是在里面生活的绝大部分人恐怕只是得到的表面上的光鲜,而各种的种种郁结恐怕是外人所难得体会的。吃穿住行,离开了任何一个人都没法存在下去,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居者有其房。而在大城市中动辄得一套房子就得花几十万上百万之巨,这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工薪阶层力所能及的消费水平。而反观二三线城市,这里少了许多炒房团的侵扰,工作的到提升的机会相对较多,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更显得包容了许多,它容许我们犯错,更易实现

自己的价值。当然,这种观点在某些人的眼里会被当做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价值取向,抑或这些有雄心壮志敢于承担一定风险的人也是有发展机会的。国家在两会上表明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行政资源来合理引导大学生创业,利用创业来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并将此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种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这为彻底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一剂猛药。

纵观中国2010年两会,给了我们大学生太多的深思和反省。国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而接下来的所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我们自身的优点和特长,不仅为自己摆脱如今的困境,而且“兼济天下”。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身上肩负的民族复兴的责任,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在校期间,我们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并应该好好珍惜学校提供的设施和条件,用自己的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毕业后,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做到无怨无悔,为自己,为人民,我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和无私的牺牲。

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第3篇

在学校,教师之间经常会这样说:“班主任啥性格,他带的学生也是啥性格”。这说明学生会经常模仿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接受老师的思想。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时时、处处做到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其身正,不令则行”。我班有一个学生经常上课迟到,我多次批评,但收效甚微。一天早上该同学又迟到了,他往教室门口一站,头一低,等着我去批评他。这次我也没有问他为什么迟到,也没批评他,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了他我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我说:“我晚上下自习后九点到寝室看着你们睡下后才能回家,我的小孩两岁多,晚上一般十点以后才睡觉,她睡下后我才能睡;小孩她妈有时候还上夜班,夜里我还得照顾小孩;早晨五点起床,五点半之前到教室;今天早上我是把两岁半的孩子一个人留在床上来学校照顾你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最后,我没有再批评这个学生,而是让他回教室继续上课。后来这个学生给我写了一张字条,上面写道:“老师,您的话让我感到很羞愧,我觉得我连一个两岁的小孩都不如,我以后在纪律方面尽力不再给你添麻烦。”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感染,最好的管理是示范。每学期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说:“身处逆境应艰苦奋斗,心在职高当自强不息。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这样,首先由我来践行。”笤帚倒了,我扶;窗台脏了,我擦;地上有废纸,我捡。榜样示范的效果很好,学生们也都很懂事。后来,不用我说,不用我干,教室里的地面每天都很干净。再后来,我放手让学生干力所能及的事。日常管理,由班干负责;活动来了,班干策划;工作来了,我指导学生去干;有了问题,我们商量解决。这一切都来自榜样的力量。

一次走进教室,见地上有个纸团,很碍眼,于是我弯下腰拾起并扔到垃圾桶里。我不是故意做给学生看的,只是出于一种习惯。从那以后,教室里就再没发现乱扔的纸。毕业晚会上有个学生说:“老师,那一天你从我的身边自然地拾起那个纸团,你没追究是谁扔的,也没就此批评我们,我就知道以后我一定得注意不乱扔纸屑。你没有以一个班主任的身份批评我,但你用你的良好习惯已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后来我就告诉班上的同学不要乱扔纸屑。你没发现我们班的教室向来都很干净?”

有一年,我们班卫生区有点大,刚开始学生有点怨言。我知道后,什么也没说,只是每星期在他们打扫卫生区时去一两次,问问学生吃饭没有,冷不冷,热不热,累不累,虽说是简单的几句话,却能使学生感动。每当我要拿过笤帚参加打扫时,学生都不让我扫,于是我就站在那儿看一会,有时候陪他们说说话。实际上,学生并不在乎班主任干不干,关键在于你是否关心他们,在于学生干活的时候,班主任在场能够看见他们,那是对他们和他们劳动成果的尊重。再后来,没有了怨言,卫生区每天都是干净的。

去年,我担任高三年级对口升学班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高三班主任是学生的主心骨,一名业务素质高、遇事有主见的班主任,在学生中间就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无形中也就能够增强学生战胜自己的勇气。所以我始终告诫自己,再苦再累不误人子弟,沉着从容积极备考。一年来,我和学生一道,清晨5:00披着星星走进教室,晚上9:00踏着月光回寝室;备考纲、备教材、备学生,深入浅出备教案,找资料、出习题、巧练习,多层次巩固提升学生成绩。丰富了自己的技能,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树立了班级的形象,圆了多数学生的大学梦。

都说“教育工作者是美丽的”。是啊!作为一名班主任,前行的路上仅有燃烧的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用恒心延续爱的生命力。要以负责的态度给学生示范,做学生的榜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

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 第4篇

SET自从出现,就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其是否有效,人们对此褒贬不一。然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给学生一个发表看法的机会,能让他们感觉自己的重要性,自己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动者,而不至于置身事外。鉴于此,SET的存在有必要性。有关SET,有些看法大相径庭。

1误解还是事实

1)学生的评分无关紧要,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评价好的教学。

但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估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合理途径。换句话而言,学生清楚什么是好的教学经历,什么是坏的教学经历。

2)学生评分是教师受欢迎度的比赛,热心、友好、幽默的教师往往得分最高。

然而,学生赞扬教师在课堂的热心、友好和幽默的品质,但是,如果教师上课缺乏条理,或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也会很坦率地提出批评。也就是说,尽管学生会因为师生关系和谐而给他评高分,这种和谐关系并不预示着教师在其他方面就会得分很低,比如,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性或者教学效果等。

3)学生在评价教师时不诚实。

然而,Marlin (1987)对西伊利诺大学和阿巴拉契亚大学的经济学系的大学生开展了调查,问学生:“在评价教师时,你认为你是很公平和准确吗?在评估过程中,你认真思考了吗?”。 在Marlin的研究中,大多数学生都说他们在评价教师时很诚实。

4)教师给学生打高分,学生就会给教师评高分。

这是学生评价教学最有争议的一点。研究表明,教学评估和学生预期成绩之间存在中等相关的关系。

尽管成绩膨胀是预期成绩和教学评估中等关系的一个假设,其他的因素包括Marsh(2007)呼吁的效度假说和学生从前的特点假说。他对众多假说下了定义,如下。

“教师打分松紧假说提出,教师给学生打高于实际的高分,就有可能得到学生高于实际的评分,而这构成了SET的严重偏差。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教师给每个学生的成绩高低影响SET的评分,而是教师给分的宽严度。”

“效度假说提出,预期高分反映了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和SET的正向关系验证了SET的有效性。”

“学生从前的特点假说提出,已经存在的学生变量,如学生之前对课程的兴趣,会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教学效果,所以预期成绩的影响也许是错觉。”

在Marsh对这三种假说的分析里,他下了结论:“总之,不同研究的证据清楚地证明了效度和学生特点假说。尽管给分松紧度会对SET造成一些偏差,但是这一看法却缺乏有力的证据,而且这种偏差的范围不明显。”(Marsh, 2007)。 也有学者曾经提出预期成绩和教学评估之间存在关系,也认为教师通过给学生打高分和少布置作业,是不能提高SET评分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对一致的学生评论做出反映,就能提高SET评分,并且能改进教学。

5)看到SET评分,教师就能挽救教学。

仅仅是知道SET成绩,还不足以引起积极的变化。目前最普遍的看法是,对学生的评分做出反馈(仅仅)不能有效达到提高大学教师变现的目的。教师对SET评分的自我反省对于自我提高教学,通常都是不够的;为了提高教学,还需要有专家指导的其他教学发展活动。如果教师和一位咨询师讨论评分,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研究表明,如果教师能和顾问或同事一起讨论学生评分,SET就会更有帮助。越是行动的、具体的、实在的建议,就越容易被教师采纳实施,也就更可能影响学生对教学的认知。

然而,一直以来,总结性的学生评价教师(SET)都广受诟病,尤其是广大教师,认为SET无法准确评估教师能效。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提高要求和课程难度会让教师得低分,填写问卷表的学生也容易受某类教师的性格特点、相貌、残障、性别和种族的影响。相关的评论说明,一些因素,而非教学有效性,更能预测有利的评价。为了能在评估中得高分,教师会尽量选择教授难度低的内容。于是,教学内容受到了影响。批评者指出:SET的结果不应该用于决定教师雇佣、去留、 升职和评职称等重大决议。他们暗示,一旦用于这些目的,教育标准就会下降。另一些人则说,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SET是对教师的贬低,恶化了学生对教师,对高等教育的态度。

2 SET偏差的可能因素

Wachtel (1998)在《影响学生评分的变量》的基础上,总结了许多研究。他的分析说明,SET可能存在偏差,继续研究很有必要。以下是他提出的影响学生评分的课程和教师因素。

2.1课程特点

1)选修/必修

研究者发现,选修课教师得分比必修课教师高。具体来说,一个班级的“选修性”可以定义为该班有多少学生把课当成了选修课;在选修性和评分之间,发现了小到中等的正向关系。这可以解释为学生对必修课的兴趣要比选修课低。

2)课程水平

大多数研究发现,水平高的课程,学生评分也高。然而,关于这种联系,却没有解释,随着其他背景因素(如班级大小、预期成绩和可选性)得到控制,课程水平和评分之间的联系就会削弱。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直接、间接,或者兼而有之。

3)班级大小

人们很重视班级大小和学生评分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数少的班级往往能得到高评分。班级大小,能具体影响到有效教学的某个范畴,也就是小组交流和教学融洽关系。而且,这种具体性,连同教师自我评价的相似发现,都说明班级大小不是造成评分的偏差的原因。然而,这种观点不能用来验证评分的有效性,反而说明学生互动和师生关系受到班级人数多少的影响,不应该用在终结性决定上。 另一种说法是, 班级大小和学生评分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U”型或者曲线的关系,小班和大班要比中班获得高分。

4)学科领域

研究表明课程对学生评分的确存在影响,对数学和科学的评分是最低的。正因为不同学科,学生的评分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不应该跨学科比较分数。

2.2教师特点

研究者已经发现了很多影响学生评估的教师个人因素,包括教师的职称、性别、种族和相貌。

1)教师职称和经验

毫不惊讶,教授得分要比助教高,刚入职的教师得分比老教师低。然而,除去助教的因素,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没有找到经验和SET评分两者之间的明显关系。

2)教师性别

有很多研究讨论学生评价教学是否受到教师性别的影响。很多学者都承认,学生对女教师存在偏见。有些研究表明,为了避免获得比低于男性教师的分数,女教师要表现出典型女性的特点。有鉴于此,女性很难变强硬。另一方面,却有研究指出,女教师比男教师得分要高出很多。Feldman (1992)回顾了现有研究学生给男性和女性教师的评分,包括在实验室和在课堂。在他的实验室研究里,Feldman (1992)报告,男、女性教师的整个评分,没有重大差异。极少数研究说明,男教师得分比女教师高。

3)教师种族

没有研究显示种族歧视会影响学生评价教学。对来自各个种族的母语非英语的老师,学生的看法迥异。

4)教师的外貌

教师的外表吸引力本身并不能影响对教师能力的认知,但是性别、吸引力和权威之间却存在着重要联系。也就是说,如果老师是漂亮的女性,会被认为更有权威。另一方面,学生对英语非母语的教师的能力判断,受到教师外貌的影响。

3影响学生评分的因素

根据一项200位参与者的研究,以下四个因素能够针对学生的评价,极大地改善教学(Mc Gowan & Graham, 2009):

·开展主动和实用的学习活动,强调课程和学生之间的联系。

·创造重要的师生交流和讨论活动,促进师生联系。

·重视学习效果,设立高要求。

·复习和提升所学的内容。

研究说明,总结SET数据和后续的讨论咨询,更可能促进教学和课程的积极改变,进而影响到将来的评估(Murray,1997)。

4结论

既然SET的存在不可避免,又存在诸多变量,如何实现其提高教和学的目的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正确地进行SET,正确分析数据,避免滥用和误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正因为SET存在诸多变量,SET必须和其他方法(如同行听课,教学档案等)一起,才能实现对教学和教师的正确评估。

参考文献

[1]Feldman K.Identifying Exemplary Teachers and Teaching:Evi-dence from Student Ratings[M].In Effective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eds.Raymond Perry andJohn Smart,1997:368-395.

[2]Howard,Wachtel.Student evaluation of college teaching effec-tiveness:A brief review[J].Assessment&Evaluation in HigherEducation,1998(23):191-211.

[3]Marlin J.Student Perception of End-of-Course Evaluations[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7(58):704-716.

[4]Marsh H.Students'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Di-mensionality,Reliability,Validity,Potential Biases and Useful-ness[M].In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An Evidence-Based Perspective,eds.RaymondPerry and John Smart,2007:319-384.

[5]Mc Gowan W R,Graham C R.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mprovedteaching performance[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09(34):161-171.

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第5篇

1、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习环境的改善,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越来越薄弱,还有部分学生,仗着祖父辈及父母的宠爱,缺乏了最基本的活动内容,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惰性心理,而且长期的溺爱造成了不少学生娇气的性格,一遇到运动量比较大的活动或者不好的天气(炎热或寒冷),潜在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了惧怕及抵制心理。

2、饮食营养搭配不合理

小学是萌芽阶段也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段,父母们为了孩子大量的购买一些食物给孩子,快餐、饮料、膨化食品等,虽然味道好,但是对孩子的身体却无益 这种过度饮食导致了肥胖现象的增多,也直接降低了孩子的身体素质。而另一方面学生的挑食、偏食等也造成了学生营养不平衡,身心发育迟缓,影响体育锻炼质量。

3、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重

学生作业量过大、无暇运动。绝大部分的学生有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但老师布置,学生家长也布置,还要参加这个培训班,那个辅导班,导致学生无法参加各项体育运动。甚至个别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体育课也不能下来,根本无法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

4、家长体育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高

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重主轻体”的现象。学生对体育课的偏爱往往是出于个人兴趣,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游戏课,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像语数等主课那样,测验获得好成绩就欢呼雀跃,而对体育课成绩高分及满分的追求欲不是很高,进取心不强,学生家长也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体育成绩普遍不重视,导致了重视主课,轻视体育的现象。大部分学校和家长通常地把学生文化课成绩优劣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最主要标准,致使学生认为智育是第一位的,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忽视了日常的体育锻炼。许多家长甚至还认为体育课只是玩玩,是放松大脑。孩子能吃能睡、营养到位、没病没灾,身体就是健康,只要能把学习搞好,根本没必要让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锻炼。

5、体育伤害事故禁锢了学生的活动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备受家长偏爱,一旦孩子在体育课上出现擦破皮肤的“事故”,维权意识过浓的家长就兴师动众,找学校、找上级主管部门,而最终“事故”处理的结果多是追究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时间长了,对于那些能锻炼孩子身体和意志但有危险的体育项目、体育器材,老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于是高难度、易出事故的运动开展的次数越来越少。

6、场地、器材设施匮乏

体育活动场地、体育活动设施少,无法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场地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及器材的有效利用。不平整的操场、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严重事故隐患,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开展。

7、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习惯了以运动技术为主的体育教学,因而平时不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在,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这必然要求体育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法等方面的书籍,拓宽视野,积累知识。

二、改进措施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2、体育设施、器材资源的开发。

体育器材、体育设施是达成体育运动必要手段,开展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器材和设施。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器材和设施的开发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尽量做到一材多用,如用手榴弹和实心球组合成简易的保龄球游戏;体操棒和小皮球可以当作垒球来打„„这样使体育课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3、合理选择练习项目

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程和学生体育活动改革的力度,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外,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锻炼不仅要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4、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教育。

学校应努力制造条件,通过专题讲座、墙报、黑板报、广播、多媒体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营养知识指导,提倡合理营养,注意改善饮食结构,保持膳食平衡,防止肥胖和营养不良。

5、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间。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学生能力;影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95-01

开卷有益。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铺垫,那么,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

首先,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将影响学生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高尔基说,书是了望世界的窗口,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处事经验,铸就完美的人格。学生会从阅读中找到做人做事的参考和准则,不至于盲目和愚蠢,不至于不合时宜,从而变得更加睿智。阅读,是照进心灵的一抹阳光,让学生的星空亮堂起来;是缠绵干涸心田的一弘清泉,润泽学生渴求新知的灵魂;是一缕缕和煦的春风,吹绿学生心灵无边的原野。读书,培养了我们的爱国精神;读书,博大了我们的抱负胸怀;读书,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读书,增加了我们看问题的深度。读书养性,可陶冶性情,让人变得温文尔雅。

其次,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过去人们常说,语文学习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听和读的能力就是理解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工作和学习中,时常需要我们去处理大量的信息,那就离不开阅读,不可避免的考验着我们的理解能力。查询资料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辨别筛选的能力,快速浏览与精读细研的能力,从书报刊物、网络、广播电视和别人的谈话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是与一个人阅读量的多寡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才能在阅读材料中受到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才会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我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使语文素养得以整体提高。

再次,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非常重要。既可享受阅读本身的乐趣,还可在阅读中获得启迪。既能陶冶情操,也是表达的需要。既能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提高我们的书面写作水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精神粮仓十分匮乏的人能做出什么可口的盛宴来。写作需要丰富的素材。也即是说,写作到了一定阶段,其实是在阅读基础之上的写作。个人经验和认识毕竟有限,我们要通过不断的阅读获得新的经验,认识和技巧,开阔自己的见识和境界,在不断的阅读中获得思想情感的激发,照亮那些生命中还在沉默和幽暗的部分,以拓展和深入自己的写作。

阅读,是智慧蜿蜒深入我们的心灵,诗人的诗句在我们的血液里舒缓滑行;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能把珍贵的东西源源不断地送入我们的魂灵。

那么,在教育实践中,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呢?

第一,阅读的兴趣问题。老师要对学生陈以利害,让学生明白大量阅读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动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颂经典,传箴言,诗歌朗诵会,作文大赛,成立文学社团,演讲比赛等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每天语文课前,学生轮流登台发表读书心得,读书感言,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第二,无书可读的问题。看看学生的课桌,很难找到两本读物。这可能与经济有关,更有可能是兴趣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无论怎样,得让学生有书可读。除了课内书籍悉心研读外,还要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使用手机,可在网络上下载一些电子书,使用蓝牙功能传输到学生的手机上,让学生可在手机上阅读名著。这样既经济实惠,又方便了学生阅读。也可选择一些经典文章,印发给学生阅读。最好,建立学校图书馆,不让它成为形式,沦为摆设,让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图书馆,阅览室。

第三,没有阅读时间的问题。“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去挤,总是有的。”鲁迅就是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最终写出了许多好文章,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高中学习,任务繁多,时间紧张,但只要想读,还是能找出时间读两本书的。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學生阅读量少呢?归根结底,还是对语文阅读的不够重视,是思想认识问题,认为语文学与不学,拉分不大,对于高考升学影响不大。所以除了语文课外,学生根本不会找时间学习语文(这并不是他们不喜欢语文课),更不要说阅读几本书了。鉴于此,我们要丰富学生的阅读,还得从思想入手。

第四,不知道读什么书的问题。很多学生想读书,却不知道阅读什么书,随意性很大。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大量充斥,永远读不完。这就需要老师多加引导,给学生开些书目或者提供一些可供阅读的类别。学会搜寻筛选有用信息。一般的书快速浏览,重要的内容精读细研,反复咀嚼。

音乐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第7篇

一、音乐对大学生的创新人格的影响

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格创新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得到实现, 因为一个人的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他要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用音乐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连续的、不断的熏陶, 充分利用音乐对人的思想的改造能力,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音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的职能方面有较大优势, 也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是其它艺术和其它教育手段所不能代替的。通过音乐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 是在每一个发展的参差不齐的个体先天生理因素的基础上的“齐之以礼”, 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充分注意到个体的不同, 用音乐逐步对大学生施加影响, 不断对他们进行熏陶, 形成自然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环境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人格。音乐育人主要是通过音乐给大学生带来足够的审美经验, 引导大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积极地去发现和探索, 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 在自然、和谐的乐章中去领悟人生的真谛。明白应该在人生道路中追求自然、和谐、秩序和正义, 并且懂得以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抛弃自己内心深处龌龊的、阴暗的、低级趣味

文刘志刚

的想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养成同音乐一样高雅、文明、自然、和谐的人生品格, 在客观上促使大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凝聚和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才是音乐育人的最有意义、最有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价值取向。

三、音乐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影响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过:“一切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工作者, 一切政治、军事、教育以及文学艺术家, 如果不懂音乐, 他们的知识不能算是完整的。如果他们懂得音乐, 爱好音乐, 就可以对他们的专业起到积极作用, 并且使他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音乐教育具有益“智”性, 能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开发, 培养大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即专业知识是全面发展中“智”的要求。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使人们认识到, 充分地开发右脑功能对于人的智力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音乐在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发掘学生的巨大潜能从而在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人们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它对大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创造力的提升方面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众所周知, 智力的发育同人的精神状态是密不可分的, 每天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智力较好的发育, 相反, 每天萎靡不振, 事事漠不关心, 很难保证智力的正常发育。因此, 音乐教育在促进大学生情感和智力的平衡、健康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音乐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国际竞争的要求。创新素质是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求, 也是大学生必备的最突出的素质。人类思维通常分为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这两种思维在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 二者都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发生作用。艺术思维是通过艺术教育获得的,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 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 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 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在这个全面竞争的社会里, 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许多人都在不断充电, 充实自己, 以免被社会的激流所淘汰。在声乐方面也是如此, 最能反映这种现象的当属闻名全国的的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全国声乐权威的中央音乐学院, 每年都吸引了千万学子来此求教, 而该院的继续教育学院更是许多成人学子们进行再教育的首选之地。

这些学生进入该校后学习情况如何呢?是否如鱼得水, 一帆风顺?通过笔者调查, 7 0%的人进入该校后多少都要经历一段心理过渡期。学生普遍反映在此阶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应, 感到专业停滞不前或退化, 并由此引发了压抑、困惑、自卑、茫然等各种不良心理, 部分学生因此学习兴趣减退或在学习上产生心理障碍, 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甚至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而声乐中的发声、咬字、音色乃至各种细微末节的变化处理, 都受一定的制约, 如不能

成教声乐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和建议

文裴海青

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 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一.关于心理障碍产生原因的若干调查

在中央音乐学院成教学生中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笔者通过调查, 发现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一) 专业的特殊性

我们知道, 声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有其自身的特点, 比较抽象。发声的原理, 发声时的身体机能状态, 发生时的感觉都只能靠歌唱者自己去体会。另外, 声乐教学是一种现场制

下转126页

摘要:在众多的艺术教育中,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专院校中实施音乐教育, 强力推进大学生成才战略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界的共识。本文论述了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强调大学生应提高音乐素质修养。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成长,影响

参考文献

[1]沈宝莲, 《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 2005.11。

[2]黄昌海, 《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 [J], 《东南大学学报》, 2007、5。

[3]伍帆, 《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7、6。

网购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8篇

关键词:网购,大学生,生活影响,消费影响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与日俱增,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购这种新型购物模式拥有便捷、价格便宜等优点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缺陷, 我们在调查大学生网购情况的过程中发现, 网购对大学生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网购对大学生造成的生活影响和消费影响, 并提出一些建议, 希望大学生能正确地对待网购, 培养合理的消费行为习惯.

一、调查方案

( 一) 调查目的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运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总结网购对大学生生活方面和消费方面的影响.

( 二) 调查对象

北方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 宁夏大学在校大学生,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在校大学生,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

( 三) 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一共发放3000份问卷. 北方民族大学和宁夏大学各发放了1000份,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和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各发放了500份. 回收问卷2924份, 回收率为97. 5% ; 其中有效问卷2898份, 有效率为96. 6% .

二、网购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 一) 网购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

从表1中看出,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没有经历网购的大学生只有9. 4% 的比例, 而90. 3% 的大学生有过网购经历, 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是网购潮流中的主力军,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加入这种新型购物模式当中, 这也说明了网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 二) 大学生网购的频率和浏览商品时间

从表2可以看出, 有76. 2% 的大学生的月平均网购次数在3次以下, 月网购频率在3 ~ 5次的比例是17. 8% . 从表3看出, 浏览商品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是39. 8% , 在1 ~ 2小时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是42. 5% , 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网购频率和浏览商品时间上的安排是很理性的. 但少部分大学生可能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逛网店, 盲目地选购商品, 说明他们不具备足够的自控能力, 一旦形成“网购瘾”, 会使他们失眠甚至逃课, 从而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此外, 大学生是纯消费群体, 他们大部分的经济支出都是由父母和亲属承担, 这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这对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所以大学生应该培养合理的网购习惯, 每次网购时间不应超过两个小时, 防止养成“网购瘾”.

三、网购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 一) 大学生网购的开销

对月生活费与网购开销做相关性检验, P值 ( sig. =0. 0001) < 0. 05 ( 见表4 ) , 所以拒绝原假设, 认为月生活费与网购开销两者之间显著相关. 从表5看出, 71. 7% 的大学生每月的网购开销处于100 ~ 200元之间, 24. 0% 的大学生月网购开销为200 ~ 400元, 网购开销在400 ~ 700元之间的比例是3. 8% , 在700元以上的比例是0. 5% . 大部分的大学生在网购开销的控制是很合理的, 但少数人在网购商品上的花费是不理智的. 网络上的商品琳琅满目, 并且经常有折扣促销等活动, 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很多同学会因为贪图便宜或一时喜欢而购买自己不需要的商品或者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商品. 网购商品与实体店商品相比, 价格具有很大优势, 另外网购可以买到一些实体店里不容易买到的新奇商品, 所以网购在大学生中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 但是由于少数大学生认为网店具有较大优惠而盲目购物, 在购物时缺乏理性, 没有考虑自己是否真有需要购买该商品, 很多商品买回来之后, 发现商品并没有实际的用途而闲置或转送同学朋友, 原本以省钱为目的的网购到最后变成了浪费, 这种盲目的网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盲目网购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生活开支, 加重了大学生和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大量购买没有实际用途的商品, 这样也大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 不利于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四、大学生正确对待网购

作为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高校, 为防止大学生养成“网购瘾”, 应制定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对策,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购.

( 一) 大学生应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经常与同学、朋友沟通, 多去户外做些运动, 减少坐在电脑前的时间, 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 不让网购成为填补空虚生活、舒缓学习压力的唯一渠道, 避免形成“网购瘾”.

( 二) 大学生关注自己的网购记录, 分析哪些属于生活、学习必要开支, 哪些属于提高生活品质开支, 哪些属于完全没有必要的冲动消费, 分析之后, 学会理性分析网购成本, 避免冲动网购. 不管是网络购物还是传统购物, 在购买商品时都应该量力而为, 培养良好的购物习惯.

参考文献

[1]石军刚.大学生的网购问题[J].新闻爱好者, 2010 (7) .

[2]杜丽丽.大学生网购问题面面观.教育探索, 新西部, 2012 (15) .

浅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9篇

一、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网络学习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利。很多高校建立了网络学习平台, 让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交流, 从而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同时, 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取向选择课后练习, 还可以通过网络把学习的情况反馈给教师, 由教师根据反馈结果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并改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式自由、随意、因人而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远比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受学生们的欢迎, 学习效果也更好。

网络提高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网络提供了交流、讨论和信息共享的平台, 通过的网络学习, 大家相互的比较、讨论、问答, 互相沟通、帮助、指导, 并且信息共享,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完全靠教师讲授的“单向”型学习, 而是形成了“双向或多向”的协作学习。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进出电子图书馆, 在需要的任何时见都可以从网络上方便地下载各种资料, 还可以将资料存入手机、电纸书等电子设备随时随地阅读。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博客、空间等, 在网上展示自己, 上传一些有用的信息和资料供他人阅读下载, 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了主动参与的、交互式的学习过程。

但同时, 如果利用不当网络又会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消极影响。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同学上网只为打游戏或聊天、看影视剧, 仅有28.6%的同学上网是为了学习。被调查者中, 有59.9%的同学表示自己无法控制上网时间, 50.7%的同学曾有过晚上过度玩电脑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可见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 侵占了学习时间, 削弱了学习兴趣, 破坏了学习秩序, 降低了学习效率, 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受挫, 不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

二、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更加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对新的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想要去尝试, 同时他们也需要通过认识社会事物来锻炼自己, 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他们这是的好奇心跟小时候出于本能和天性而产生的好奇不同, 这时的好奇心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压力感和紧迫感。经过上网, 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 见识到大千世界的无奇不有。才会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社会知识, 在将来步入社会时, 了解社会的美好与残酷, 不会有高分低能的现象, 减少处处碰壁的可能性。而且大学生通过网络贴吧、聊天室、微博、微信等方式, 可以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 通过在网页、电子图书馆阅读各类平时接触不到的图书, 可以触类旁通,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再者网络也为对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他们利用网络就可以获取很多信息并和招聘单位联系投递简历, 不用再为找工作到处跑, 也不用再去人才招聘会上和别人挤来挤去。

但同时因为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 使一些学生失去了约束, 大学生毕竟年轻, 好不容易离开父母的管束, 自我控制力不强, 进而导致行为失控, 上网成瘾。过度上网导致了一些大学生正常的作息时间被打乱, 连吃饭睡觉都不按时了, 整天蜗居在寝室或网吧, 身体素质下降。长时间上网由于受到电脑辐射过多, 视力受损。专家说上网时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 产生神经功能紊乱, 以至于出现脑痛、注意力不及中、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状。还有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会肩背酸痛、肠胃消化不良、下肢血液回流不畅。其结果就导致长时间上网者的身体状况不佳。

三、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互平台, 可以让大学生认识更多的朋友。现如今很多大学生都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 人际关系不协调, 交往范围狭窄。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生活一直以学习为主, 跟人的交往比较少, 缺乏交往技能,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某些学生性格内向, 不善言谈。而利用网络这个平民化的交际舞台, 他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而网络的互动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也不用担心被瞧不起, 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扩大了交流范围和交际面。而且网络交互平台可以让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大学生相互了解, 让他们放眼看世界, 不再是井底之蛙。

同时网络信息影响着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环境中, 大学生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 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完全实体的“人际交往”, 与现实疏离, 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这种人际模式也造成了大学生较多地趋向于自闭, 在情感方面会表现为容易受挫或过度恋家。而且, 网络上的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 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互动较少, 代际间的互动明显不足, 使他们缺乏与长辈、晚辈的交往能力。又由于对人际关系的恐惧, 对社会的不满, 对未来的忧虑, 有的大学生甚至采取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整日沉浸在网络的世界, 用虚幻回避现实矛盾, 造成了对近距离沟通的疏远, 离群独索, 人际关系冷漠。

摘要: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扩散空间、交互方式为人类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生活方式—网络生活方式。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影响

参考文献

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10篇

在众多体育项目中, 篮球运动是大学生最喜爱的项目之一。大学体育课程中篮球是学生们首选的运动项目, 在业余时间, 越来越多的学生去篮球场进行体育锻炼。分析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影响, 不仅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并且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对当前大学生身体现状的分析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饮食方面对高热量食品的摄入量过多, 加上平时又少锻炼, 运动不足, 很容易造成肥胖, 时间久之, 对身体也不健康。如果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不良的生活方式, 如喝酒、抽烟、通宵上网等, 这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极大的伤害, 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另外, 我国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一般到大三就取消了, 且体育课每周只有一次, 体育锻炼时间明显不足。临近毕业的学生忙着考研、找工作, 学习任务重, 压力大, 更没有时间去关注体育锻炼。

3、篮球项目适合大学生身体发展特点

篮球是一项无论性别差异、年龄大小, 都能在同一场地上按同样的规则来进行的运动项目, 是一项大众的运动项目。在课余时间篮球运动可以改变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单调, 在篮球运动的过程中, 脑部的思考判断和身体的反应能力都能提高身体机能的能力。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 较为有效地提高和发展人的身体素质, 减轻人的焦虑状态, 对大学生日常的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篮球运动能够成为大学生体育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和时尚。

4、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4.1、篮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

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投篮为目标的集体对抗性项目。它集跑、跳、投等于一体, 有着极高的健身锻炼价值。篮球运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抗能力。无论是在比赛中还是平时的娱乐时间, 学生们都应该积极地投入到其中。篮球运动能够提高人体感受器官的功能, 提高分配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及时间、空间的感受能力和定向能力提高中枢神经的灵活性以及协调、支配各器官的能力。因此, 从事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机体有综合的影响, 促进健康, 增加力量, 耐力, 速度等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4.2、篮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 在运动的过程中无疑为人与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当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激烈的比赛中时, 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鼓励, 在无形中就已经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创新能力, 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供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在篮球场上培养出来的团队意识和荣誉感, 会伴随自己一生, 在班集体里、生活中无时无刻的体现出来, 将来不论处在何时何地对自己都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根据Kyan (1983) 的调查, 1750名心理医生中, 有80%的人认为身体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锻炼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在篮球运动的过程中, 机体处在兴奋的状态下, 可以转移平时生活中一些不愉快的意识分散注意力, 缓解心理压力, 因此, 篮球运动对改善心理疾病, 抵抗焦虑抑郁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3、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人生态度方面的影响

篮球运动是一个在规则约束下的集体性体育项目, 对培养青少年的纪律性、组织性、应变能力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组织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经过长期的磨练, 在比赛中, 学生必须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 要想有一点小小的进步就要付出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因此, 篮球运动能够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同时, 也能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 荣誉感, 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5、结论

篮球运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全面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同时通过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方面产生积极地影响, 可以让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正确对待挫折, 从而培养顽强、勇敢、艰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是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和篮球运动特点的分析, 得出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生态度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篮球运动

参考文献

[1]王岩.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3) .

[2]方永亮.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3]季浏, 李林, 汪晓赞.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报, 1998, 1.

[4]王晖, 高岩.论篮球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松辽学刊 (自然科学版) , 2002, (04) .

[5]朱宏庆.探究篮球运动对大学生心里健康的积极影响[J].运动 (体育教育) .2009, (12) .

浅议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同辈群体 大学生 影响

同辈群体广泛存在于大学当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领域,也是大学生从家庭向社会转换的重要场所。它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形成、兴趣爱好培养以及社会化等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高校不能无视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存在,而应该让它在维护大学系统的稳定和均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同辈群体的含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同辈群体是“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1]具体是指由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一致,且年龄相仿、地位相近的经常在一起交往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大学生作为成年人,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而与他们最贴切的社会就是同辈群体,大学生需要学会进入、融入同辈群体并在群体的大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同辈群体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彼此的影響使整个群体本身构成个体人际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大学生在群体当中逐渐产生心理认同,实现自身的各种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同辈群体形成的原因。

二、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其个体成员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培养全面协调的发展性人才。大学生同辈群体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在一起,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分享知识和成果,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支持、鼓励,共同面对难题,从而促进了个体兴趣爱好的发展。大学生的个人喜好不同,这无疑促进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其自身的全面与协调。心理学家芬达的研究表明,由高成就动机组成的同辈群体的社会责任与学校文化一致,成员之间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共同提高,追求更高的目标。[2]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追求个性化,让自己显得更突出,却往往忽视了集体的作用,然而,在与同辈群体交往中,大学生逐渐学会与人交往的基本行为规范,学会合作、帮助、理解和宽容,在一些集体性质的社团活动中也会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当个体的利益与群体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大学生个体会为了保证群体的利益自觉调整这种冲突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从而使群体的利益得以保全。因此,大学生同辈群体有益于对其个体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同辈群体作为“群体”的概念划分,本身就是社会化的非正式组织,同辈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频繁,就像与社会中的人交流,但这种关系更为亲密,因为他们彼此之间能从对方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和大量的社会信息,这种交流直接、便利,满足了大学生的知识需求,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捷径。同时,大学生在群体中锻炼与人交往、竞争合作、自我表达、沟通交流等社会能力,为就业或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同辈群体相较于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说,更能够满足学生对平等、尊重的需要,它可以弥补亲子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为大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现自己提供了积极的场所。由于在校一些大学生会有自卑倾向,甚至有些同学会觉得自己无用武之地,同辈群体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每个成员都可以有自己更创新的想法,并在群体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群体的发展。此外,大学生在群体中重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逐渐树立自信和乐观的心态,形成健全人格。

(二)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其个体成员的消极影响

1、一些同辈群体可能形成与当下社会主流文化相悖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根据陈正良的研究,他根据同辈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把同辈群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型的同辈群体,一类是消极型的同辈群体。[3]消积型的同辈群体内部承载着打架斗殴、吸毒等不良行为方式的亚文化,这些行为会影响到群体当中的每一位成员,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它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有些群体由于“对他人侵犯行为的过度反击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4]同时也不利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给高校的校园管理带来危机。

2、同辈群体的压力所带来的大学生个性化的缺失。同辈群体的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会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心理,[5]它们具有一定的群体凝聚力,但也有群体约束力,个体往往为了保证群体的完整性而受整个群体的压力去做某件自己不愿去做的事。大学生在群体中的妥协可能会使其自身失去很多机会,也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主见,而我们所了解的,一旦所有事物、行为都变得一样,那么这个事物就会逐渐失去它的活力,更不要说创新了。同辈群体对其个体的影响就存在这样的危机。

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笔者以上所论述的利弊只是冰山一角。大学应该区分同辈群体所带来的正负影响,为大学生同辈群体的良性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加强对其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尤其要谨防大学生误入歧途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利用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进而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系统的整合。而这不仅是高校自身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戴维·波谱诺.社会学(李 强等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8.

[2]胡文靖,陶漫等.结构功能主义视野里的大学生同辈群体功能双重性研究[J].科技信息,2009(1)

[3]陈正良.同辈群体环境对群少年发展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4]许菊香,荣梅.同辈群体环境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影响[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影响学生 第12篇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能力是劳动个体获取并保持持续的工作状态,并在日常工作中取得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变化的工作能力。

在国内外学者在就业能力的研究中,就业能力是由多种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个人人格心理特征所构成的复杂结构。就业能力是参与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维持社会工作并且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更是个体身体素质、思想品德和文化水平的综合体现。

二、高校学生组织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学生会,团委、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作为学校和全体学生双方代表,依靠全校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群众性组织,在平衡双方利益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学生组织和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着极大地关联性。

1、加入学生组织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强

学生们在处理学生组织的日常事务中锻炼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更好地学会了处理较为复杂的社会日常事务。不少企业在招聘中,更加青睐参加过学生组织工作的学生。因此,与没有加入学生组织的大学生相比,其就业竞争力更强。

2、高职位的学生干部就业能力更强

在学生组织的组织结构中,位于较高的职位由综合素质较强、能力高的学生干部来担当,同时高职位的学生干部能够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沟通谈判,通过组织管理社团事务,组织领导团队实施挑战性的大大小小的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做大量工作如策划、协调、组织和管理分工等方面的工作,以完成既定目标。因此高职位的学生干部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处理难度不同的事务中,大大增强组织管理能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3、学生干部对加入学生组织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干部加入学生组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高求职的竞争力。部分大学生希望进入学生组织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便于找到更好的工作。第二,个人优势。有一些大学生拥有的优点和长处可以在所在的组织部门得到有效的发挥,有利于个人加入学生组织并且个人能力在部门里面取得长足发展。3第三,盲目从众跟风。一些学生不是很想加入学生组织,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看到周围的同学加入,不甘落后。

三、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做好职业规划,有目的在学生组织中锻炼

职业规划是个人对自我性格特点、个人能力和优势劣势进行剖析,在主观和客观环境有了全面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从而确定目标职业,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进而制定相对应的工作学习计划,采取有效积极的行动去实现一系列职业目标的过程。大学生面对加入学生组织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蓝图。因此在对待加入学生组织这个抉择的理性做法:一是大学生把加入学生组织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规划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的四年求学生涯中有条不紊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计划。二是把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优势跟大学四年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在学生组织的工作中发展自己的爱好和优势,并不断提升就业能力。三是以掌握工作技能和拓展素质作为出发点,在学生组织的工作中多方面锻炼自己,扩展自身就业能力。

2、注意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

理论知识是指专业或行业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与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和社会知识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工作中,除了注重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平台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就业能力得到锻炼。目前大学高校的学生组织作为自我服务和管理的组织平台,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多锻炼就业能力的机会,在里面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就业能力锻炼。

3、完善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我国当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最大地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组织可以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落实在高校知识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作为大学生职业综合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补充。如,通过学生组织的工作任务的开展,在校园内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组织多种组织实践活动,拓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空间,给大学生全面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等,还提高广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就业市场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对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32).

[2]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08).

[3]俞文钊.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人民教育出版杜,1996.

[4]杨晓南.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5]张丽媛.探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1.

上一篇:备课方法下一篇:银行负债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