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2024-07-27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精选12篇)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第1篇

一、通过多元化的编写手法改革教材中的编排结构

新大纲的编写在《义务教育体育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体育教学情况, 采用了多元化互相联系的编写结构, 基础理论、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交错, 双管齐下, 以提高现今体育素质教育方面的需求, 达到与时并进的教育目的, 为培养高素质、健康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新大纲的编写是考虑了我国教育历史和文化背景, 特别是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的, 国家教学特点的基础理论依据, 对改革体育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通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的第三项目标是:让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基本能力, 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待人诚信友善、处世积极乐观的情感。这一目标明确指出, 学生强健的体魄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改变知识观,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1) 明确目标, 有效地提高兴趣。新大纲中采用“学习提示”作为英语教学的开篇, 具有非常强的启发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诱导学生思考学习英语的价值, 以明确学习的目标。

(2) 明确知识要点。新大纲将体育运动的基本理念与基本的运用技巧原理简单扼要地现在学生的面前, 从而让学生清晰地道所学的科目“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使学生明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3) 提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新大纲在叙述知识的同时, 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 使学生更清晰明了地认识到学习体育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4) 提供学习评价与锻炼评价的方法。新大纲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流、运动技术原理、知识技术要点、锻炼方法、评价标准等细节处理好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关系。

四、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

(1) 突出技术点, 强调锻炼的重要性。新大纲中以体育素质教育为中心点, 强调着重注意体育素质教学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 以提高学生个人身体素质为目的, 以提高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为桥梁, 增强身体锻炼的时效性。

(2) 新颖教学, 渗透应用意识。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兴趣, 加强体育锻炼为目的, 引导学生开展真正适合自己的体育学习内容, 使学生在同时运用脑力与体力的前提下, 将体育技术原理与体育运动时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加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

(3) 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体育运动文化。新大纲是以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巧及体育文化为中心点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新大纲中新增加的丰富的体育运动文化知识, 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体育文化学习的兴趣, 便于学生学习体育技术、锻炼身体、开阔视野,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素质。

体育作为我国综合性文化教育的基础学科, 以运动实践为其明显特征, 在实践中体现身心统一的活动过程, 从而达到锻炼体质, 增强心理素质的目的, 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高速运转的建设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季浏, 汪晓赞.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第2篇

系详

称 电

话 地

张文彬

中学体育教师

中学二级教师

***

湖南省桃源县车湖垸中学

2009-5-20

浅谈中体育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湖南省桃源县车湖垸中学; 张文彬; ***)

要: 本文以体育教学系统的理论,探讨了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系统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目标、场地和器材、以及教学评价中的作用。

关 键 词: 中学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系统;

作用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包含多个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目标及方法、场地器材和教学评价等。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教师作为各要素之首,它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

1. 体育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人类智慧、知识、经验世代相传的“中介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才素质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才已不仅仅是知识数量的拥有者,更是知识、能力与创新的综合体。这种变化对体育教学系统诸要素都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体育教师应在新的形势与环境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1.1体育教师充当体育文化的传授者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领路人

体育教师并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技术传播者。而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要对自己所教学科要有深刻认识。使自己的专业越来越精深扎实,在教学中充当体育文化的传授者。不仅要把人类优秀的体育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培养学生树立起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观念并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健身的方法,充当健康生活方式的领路人。

1.2体育教师树立良好行为的榜样

体育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学校每天晨炼、课间操、课余体育活动及全校大型活动都由体育教师承担。体育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面广,往往代表教师形象。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方能充当好榜样的角色。

2 体育教师与学生

2.1

体育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工作角色

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教师要把教学的目标逐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动,使学生既具有“要我学”的责任感,又具有“我要学”的自主意识。第二,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拥有体育教材,要有好的信息交流和互动。第三,教师要将教学过程的某些部 分设计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发挥体育中的特长,引导大家的积极性。

2.2体育教师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 首先,教师要以诚相待。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与学生接触时不带任何假面具,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内心情感交融,这种交融又会给人一种非常愉快的感觉,并加深相互间真挚的情谊。教师以真我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敞开心扉,愿和教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应该将注意点放在其短处上,而应注意发现学生的潜能,教学上才能做到“各因其材”。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压抑因素,让学生把体育课看成是自己的健身娱乐课堂,克服并抑制种种可能出现的害羞怕错心理,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体育的自信心。

2.3体育教师合理利用优美的体态语言引导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以自己优美的体态一方面展示技术、动作的形象结构、动作顺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动作的兴趣,激发起练习的动机,对课的顺利进行有着极为重 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教师适时的表情微露将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总之,恰当、适时、合理的体态语言不但能有效地传递各种微妙的内心感受,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运动情绪,从而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出反应或改变,使其形成主动进取的积极心态,达到操纵、控制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

3.体育教师与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目标

3.1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保健基本知识和各种运动动作。编选教学内容时要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自力、自主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的依据,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基准,对那些有良好锻炼效果和有实用价值的基本运动动作,可反复出现,并逐步提高要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尽可能使二者完美结合。编选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有些教学内容由于场地、器材等原因往往不符合学生 的锻炼密度要求,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稍加改动,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对于每一节课,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安排都要下功夫。3.

2体育教师对教学选修内容的安排与组织

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 自己的运动爱好和特长,发展运动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中学体育课基本上是以运动项目为主线设计单元的,但是,在设计教学单元时,在教材单元 的间隔中,可以设计些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教学单元,以提高教学效果。

3.3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准确、合理与巧妙的运用

重视教法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教法运用过程中,还要注意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应由量变到质变,多次重复不熟练不协调的动作,改进技术,提高动作质量。教学中应先抓质、后抓量,对某些动作先要求完成动作的质量。开始时可以慢些少些,逐步过渡到能把高质量的动作多次重复。在体育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 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3.4体育教师运用体育游戏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体育游戏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门学科,体育教师对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进行符合实际教学的再改造和组合,形成非文本教材。3.5

体育教师合理设计教学三维目标

在初中阶段体育教师应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疾病的抵抗能力。要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基本能力,提高体育卫生文化素养,为独立锻炼身体打好基础,并掌握一般的体育娱乐方法。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社会责任感相联系,发展学生个性,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培养文明、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4. 体育教师合理选择与安排场地、器材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第3篇

一、以教师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现代体育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互动,而且还包含着情感的沟通与心灵的互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包括对教学的热情与对学生的热爱。首先,教师要对体育教学表现出强烈的热情。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要对体育教学表现出认可,热爱体育事业,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热爱体育锻炼,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教师的带动與激励下学生才会对体育活动表现出强烈的热情。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表现出真挚的情感。教师要走下讲台,多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如手把手传授学生动作要领,亲切地跟学生交谈运动技巧,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这些都可以成为师生传递情感的重要信息与载体,当彼此得到正面回答时,会激起教师与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情感,从而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深情厚谊,使得学生将对教师的尊重、认可等积极的情感转移到体育学科上来。

二、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

学生积极的情感需要不断的外部刺激,这样才能长久稳定。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严格照着教材展开,无视学生的需求,而不利于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产生。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生活在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在教学时我们要改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封闭教学观,代之以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体育世界的开放教学观。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将之与学生的身体水平、认知规律与学校的硬件设施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调整,进行二次创作,使得教学真正做到以教材为立足点,向宽广而丰富的现实生活延伸,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来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与亲切性,使学生对教学本身产生更大的关注与认可,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彻底转变。

三、以多样的训练方式引发学生

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真正掌握需要在不断的体育锻炼中得到强化。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为学生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训练活动,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如体育游戏。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体育游戏集游戏的趣味性与体育的知识性于一体,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主观注意,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在快乐的玩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第4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一直沿用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其不足,特别是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其弊端更加突出,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因此,对体育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是顺应社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推动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课题。体育老师,是冲刺在教学改革第一战线的士兵,如何将自己的教学进行得更加完美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笔者简要论述了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自觉锻炼的习惯。

一、体育能力的概念和范畴

体育能力指的是完成体育活动的本领,它包括顺利完成体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和完成一定体育活动的具体的方式。体育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教育,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吸取他人的经验智慧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体育能力包括以下内容:一般的身体活动能力,审美能力,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对社会环境适应的能力,自我义务监督与评价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掌握运动的技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地培养和形成,因为体育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在时间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最重要途径,体育老师应该把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末,将常规教学方法和能力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一般体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般体育能力除了基础的活动技能之外,还有对动作的分析判断及理解创新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到体育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体育老师应该将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智力融进实际的教学中去,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利用各种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培养。同时,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进行调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体育,让体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需要,让学生养成一种经常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三、独立进行锻炼能力的培养

过去的教学过于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上课学习完全依靠老师的教学,有教条主义的感觉,课堂上始终是老师一个人在说,没有一点儿生机,学生始终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按老师的意愿行事,如果学生离开老师就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进行锻炼。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老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不能束缚学生,将各种技术方法传授给他们之后,让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进行锻炼和运动,并在联系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比如,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准备部分和整理部分可以让学生轮流带,课外活动由老师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和组织活动。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我评价监督能力

拥有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利于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善性的发扬和健康的增进,促进人各种素质水平的提高。审美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分析能力,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和心性。

体育教学通过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来塑造健美的形体,使学生形成站、立、行、走等良好的身体姿态。通过竞技比赛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通过各种不同项目所表现出来的千姿百态的人体运动,使学生不仅学会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动作技能,使自身的各种动作正确而富有美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应注重知识性与健身性相结合,在理论课上既让学生掌握运动文化知识,又掌握运动原理和运动保健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在锻炼中进行自我监督与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锻炼中运用医务监督的习惯。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第5篇

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红岩二中的音乐教学工作。工作期间,发现当地音乐教学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针对问题提出一点如何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见解。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经,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中学的我们应该看到当地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中学的学生音乐知识极其贫乏,学生识谱能力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识谱,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因为农村的大部分小学师资力量不足,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无法开设音乐课,有的学校即便开了,也只是课表上有,除此之外,音乐学科没有系统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对学生产生不了评价、激励、促进作用。还有农村家长、学校和一些教师也对音乐课有偏见,认为学好语文、数学、英语就行了,学音乐那是不务正业,还会影响学习成绩,加上学校对音乐成绩比较漠视,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其次,中学课业负担重,每班每周一节音乐课(40分钟)

课时不够,初三下学期就不开音乐课,文化科占了学生大多数时间,因此,教学任务就仅限于一周短短40分钟。教材又没有新颖性更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和活力,都是一个模式。即:“师生问好—发声练习—节奏练习--教授新歌—反复练习课堂小结”这种模式无法上出音乐课的特色,更谈不上音乐课的“美”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这种学生基础本来就差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作为农村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教材、全面分析学生、精心设计教法,在培养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完善音乐课程体系、促进美育的发展,是广大农村音乐教学工作者值得商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参与情感体验 孕育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塑

造音乐形象,抒发情感,并以此感染听众、教育听众,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参与,强调感受和体验,在感受、体验中引起情感共鸣,孕育学习兴趣,以达到音乐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生变化和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时期,他们需要多彩的生活,需要情感交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通俗歌曲,如《爱的奉献》、《家乡》、《真心英雄》、《同桌的你》、《童年》等歌曲来演唱,引导他们从音响感知入手,通过聆听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让音乐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打开心灵之窗,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为孕育音乐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现实生活 诱发兴趣

音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社会生活伴随着大量的音乐现象,如用于节日庆典的礼仪音乐;用于广告、舞蹈的实用音乐;用于休闲、影视的背景音乐等,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音乐不仅能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还能点缀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已走出供人们娱乐、欣赏的圈子而体现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

有专家曾做过实验,给母鸡放音乐能提高产蛋量,给奶牛听音乐也能增加产奶量,看来我们需要另眼相看“对牛弹琴”了。再看音乐用于医疗的菜单:《春江花月夜》、《平湖

秋月》、《军港之夜》治疗心情不安症;《匈牙利狂想曲》、《喜洋洋》治疗精神抑郁症;《月光奏鸣曲》、《步步高》治疗烦躁、易怒症等等,结合生活中的这些音乐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主动探究、思考音乐对人生的意义,诱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具体的、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3.丰富教学手段 巩固兴趣

随着中学学科的增加和分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出现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富有激情,讲授生动、唱奏优美,学生的兴趣会逐渐浓厚并得以巩固。如有位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时,将音乐作品与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相联系: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松花江上》;“一二九运动”华北危机——《毕业歌》;“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太行山上》等,这样将音乐、历史相互融合,不仅掌握了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而且也理解了音乐的时代风格,使学生感到这种教学方法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性。

4.运用学科综合 稳定兴趣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使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在教学时找出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音乐教学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以稳定学生学习

音乐的兴趣。

4.1将音乐学科的不同内容综合。在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及基本乐理教学中,可将音乐的不同知识点相互融合、融会贯通。如歌唱与欣赏结合、音乐理论与欣赏结合,还可以将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与音乐的表现要素(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调试、和声等)相互综合、互相渗透,加深理解。

4.2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音乐的姊妹艺术大都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的语义性,这些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将其综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使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又满足了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4.3将音乐与其他非艺术学科相综合。音乐与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如音乐与语文中的诗词;音值、节奏与数学中的数量概念;节奏与自然现象、人的生理现象;节奏与体育的广播操、韵律操;音乐的风格特点与其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点、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将音乐与它们综合起来,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而且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音乐文化素质。

第四、营造音乐氛围 发展兴趣

除了利用音乐课堂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外,教师还可利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第6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定向运动;开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各科教学中都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于这一点,符合中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导向。由此,中学体育教学如何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上述要求,便成为目前创新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中学体育的功能,历来被定位于: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以及坚强的意志。考察该传统定位,发现:其主要针对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忽略了形成学生集体精神的要求。因此,目前看来该传统定位存在严重不足。

现阶段为何强调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这应是目前学生本身缺失,以及未来职业需要使然。作为90后的中学生,缺少形成集体精神的天然环境;并且,随着我国产业化内部与外部分工的不断深化,关乎员工岗位协作的能力要求,逐渐被企业所重视。由此可见,针对中学生现在的人格缺失,以及未来的岗位职业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便不足为奇了。

本文以“论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定向运动的开展”为题,初衷就在于:对培养中学生的集体精神,进行相应的探讨。

一、定向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定向运动属于社会体育项目,其可以被理解为:利用地图和指南针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定向运动通常设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其它户外场所进行。

定向运动一般采取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各团队根据统一的任务,在各自团队内部进行任务分工与协作。最后,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最终目标。由此可见,该运动首先具有竞技性,因此,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其次,该运动是以团队为单位,因此,又能实现学生在团队内部的充分互动,形成集体精神。

综上所述,对定向运动项目的引入,显著改变了目前中学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1)充实了教学内容。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过于程式化,如:按照热身活动、体育项目的练习、学生自由活动等顺序开展。然而,通过增加定向运动的教学内容,就能使整堂课围绕着该活动的项目来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2)优化了体育教学的功能导向。正如上文所述,对体育课功能的传统定位,主要突出对学生个体的培养。通过分析知道,这种功能定位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定向运动对学生集体精神的培养,便实现了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功能导向。

二、定向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设计

在深刻认识定向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之后,就需要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对其进行设计。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关注场地与活动项目这两个关键要素。同时,体育课的课时也是有限的,这就从时间上约束了场地与项目的确定。

(一)场地确定

根据定向运动的定义可知,定向运动通常设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其它户外场所进行。而这些场,地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在学校范围内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来进行。定向运动通常采取团队为单位,所以,可以考虑以“学校操场到学生宿舍楼”为活动带来进行。这有几个优点:(1)活动区域控制在学校范围内,方便教学以及能保障学生的安全;(2)活动的距离能够得到满足,团队之间在竞赛时,有条件设定不同的路线。诚然,也可以将场地设在操场到教学楼之间。但是,主要考虑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所以不采纳。

(二)项目确定

在项目的确定上应把握几个原则:(1)符合中学生的兴趣偏好;(2)项目内容不复杂;(3)项目实施没有风险性。因此,根据定向运动的内在规定性,可以确定:寻宝,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即,将需要寻找的唯一物件,预先放在终点的某个位置;各团队在不同的路径上根据提示进行寻找;最先找到物件的团队为胜利方。该教学项目,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提示方式以及提示内容,来变化“寻宝”的活动内容。因此,就能在不断变化中,将该活动不断开展下去。

三、定向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以开展寻宝活动为例:范围学校操场到住宿楼。在活动之前教师将学生分了两组;设计出两条由操场通往宿舍楼的路线,分别由每组学生使用;预先在两条路径的沿线放置信封;信封里含有信纸,标有下一封信封的位置,以此类推。最后看,那一组的学生最先找到放在同处的唯一宝物。通过这样的定向运动,在增加体育教学乐趣的同时,也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选出的队长带领下,团队成员分工行事、相互配合,最终完成该项任务。

当然,在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可以不是信封而改为其它信息告知方式。但是,其形式的内容须在两个团队间,建立起公平的竞赛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使该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发展。

四、小结

本文将定向运动引入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之中,目的主要是:针对目前中学生的人格缺失,以及其未来职业岗位上的协作要求,而对传统体育功能定位进行优化。在开展定向运动前,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活动区域;其次在于对活动项目的选择。其中,关于活动区域,本文建议设在操场到学生宿舍楼之间;对于活动项目的选择,可以采取“寻宝”的活动方式。该方式满足几个原则:(1)符合中学生的兴趣偏好;(2)项目内容不复杂;(3)项目实施没有风险性。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把握规则评价的公正性。可以通过变化信息提示的形式,来变化“寻宝”活动的开展。最后,本文对此就算是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吴长青.论高校体育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与评价[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2]王仲华.探究式教学在体育中的运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3(6).

[3]段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体育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刘谦.谈学校体育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7篇

一、树立新的师生观, 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

心灵自由才有智慧的产生, 人格平等信息才好交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要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思维或活动提供表现的条件和机会,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师生观: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和同志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也是育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要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有眼光和气量让学生“反客为主”, 改变那种“教者发令, 学者强响应, 身应而心违”的教学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环境。

例如, 在室内理论课堂教学中, 改变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 把单纯由教师讲解、学生听的形式变成“竞答式” (类似知识竞赛形式) , 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争着回答, 大家谈、大家听, 不对时就互相纠正。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发挥。在室外课上, 同样可以让学生在准备热身活动中自己创编徒手操, 并带领大家做好热身活动。学习中充分运用能者为师, 一帮一、一帮多, 或“小团体”进行学习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二、提高认识, 合理安排体育教学竞赛, 激发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动因。学生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目标, 才能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启发、诱导, 激发创新动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

一是诱发学生的创新需要。多给学生介绍体育方面的科学知识、运动项目发展史与技术的变化, 我国运动健儿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成就等。例如:跳高技术的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的演变;以我国体操运动员李宁、童非、李小双名字命名的体操动作;邓亚萍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等, 使学生由感到羡慕, 再到萌发需要———别人能我也能, 进而形成“做别人不能做的”的愿望。

二是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体育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 教学活动中非常容易安排富含竞争因素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 竞争活动最容易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 要尽可能安排一些竞赛性的活动或游戏, 并把一些竞争游戏活动的规则制定得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变换目标追逐游戏中, 要求被迫逐者做各种身体练习动作, 追逐者模仿;在障碍接力跑中, 对跨越障碍的具体方法不作要求, 由学生自己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跨越方法等。让学生通过竞争活动, 在活动中不断思考, 不断尝试身体练习, 激活创新动机, 培养创新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合体育教学特点, 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 注重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是要求学生能多问“为什么”。质疑是创新素质最基本的态度之一, 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必要手段。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以此作为突破口, 提高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学自身特点是, 学生主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 不仅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紧密结合, 而且学生表现特别活跃, 学生的“为什么”有时会是异想天开的, 所以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要特别注意的是, 体育教师要能保护好学生的好奇与求知欲望, 妥善解决好学生的质疑, 而不是把学生的一些“标新立异”的“为什么”一棍子打死,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是引导学生对体育动作进行类比。体育动作类比是把动作相似或性质相似的动作建立起一定联系。正确运用体育动作类比, 不仅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将两种事物结合起来运用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变通性和发现新关系的能力,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把跳的练习动作和“蛙跳”“兔跳”类比;教授技巧前 (后) 滚翻动作时, 引导学生想象圆球的滚动;教授排球扣球中“鞭打”动作和武术中“拳似流星、眼似电”等。

四、凭借体育人格力量, 注重创新品格的培养

健全的人格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保证, 一个智商很高的人, 如果缺乏健全人格, 缺少独到见解, 而依赖性又很强, 没有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毅力, 是不可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要能结合教学实际, 针对教学中的多种情况,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强人格教育。例如:耐久跑教学中,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精神;讲解篮球、排球、足球、接力等项目的战术和配合时,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时, 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理想、奉献、意志等方面的教育, 注重对学生进行这些创新品格的培养, 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8篇

一、从思想入手, 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 改变教学模式

“思想有多远, 舞台就有多大”。在我市“一校一品牌, 一生双爱好”理念的指引下, 笔者尽可能做到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根据新课标要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学习, 不仅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的学习, 增强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提高体育活动中的应变能力, 体育运动的协调能力, 技术动作要领创新能力等,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要以学校课内学习为主, 同时强化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要学会选择性学习, 给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性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逐步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结合农村中学的资源较为匮乏的特点, 我们下大力度革新体育教学方式, 把课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充分发挥师生的优势作用, 择优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如:课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爱的训练科目及队友, 小组确定训练目标、时间、强度等。通过几个学期的探索, 笔者发现这种模式学生很喜欢, 也很投入, 效果还很好, 在历届体育竞技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

二、结合体育专题训练, 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1. 充分发挥体育课的阵地作用,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是教师和学生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 同时也是师生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在常规性体育活动课上, 教师要大胆放手,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能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或动作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 不搞一言堂教学, 教师不包办学生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真正把体育精神融入每一位学生心中。如: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多数由学生独立完成, 学新操的示范动作也由师生共同演示, 简单易于操作的技术动作由学生做示范。比如跳高、跳远、标枪、铅球、投篮等项目尽量由学生去演示, 教师认真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校正、指导技术动作。这样教学使学生学习印象深刻, 愿意接受新知, 避免体育教学的枯燥无味, 极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能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兴致勃勃、充满活力。

2. 发挥体育考试功能, 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精神, 提高学生技术技能

体育教学也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 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部分。近几年中考体育加试分值在35分左右, 项目不固定, 具有随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按课程标准要求, 把每一个知识点科学准确地教给学生, 该掌握的一些数据, 让学生心中有数, 耳熟能详, 该掌握的动作要领, 要让学生训练到位。抓住这一契机, 抓好学生的训练科目和训练强度。学期初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 按计划有条不紊地抓好落实, 并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 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100米短跑项目中, 进行反复训练, 保持学生体能和技能;掷实心球项目, 主要是教给学生动作要领, 哪种方式效果最佳, 成绩最好。通过师生反复摸索, 相互借鉴, 获取最佳训练效果。这样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 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3. 做好体育后进生辅导工作, 把学生培养成德勤技能均衡发展的人才

体育教学中, 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 不丢掉一位体能稍差的学生。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对他们进行耐心讲解、示范动作,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指导他们学习体育的科学方法, 逐步把他们带上正规的训练轨道, 实现体育教学的共同进步, 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

三、利用各种体育比赛,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团结就是力量, 合作就能出战绩, 这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宗旨, 也是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动力源泉。在平时教学时, 有意识地渗透团结合作意识。设置相关体育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团结与合作, 在合作中求发展。如设置如下体育活动:跳绳、拔河、篮球对抗赛、团体乒乓球对抗赛、接力跑等集体活动。尤其是在春运会、冬运会中, 在实战场上, 让学生考验自己的团结协作能力, 发现问题, 师生及时反思, 做自我检讨, 最终使学生心心相通, 形成合力。这样, 通过实战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第9篇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各要素中的“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以人为中心的活动, 都着重强调个体的身体素质, 而要提升个人健康程度, 就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做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课程中进行精心的规划, 然后提升教学质量, 有效地契合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学校方面也要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提到首要方案当中, 分层教育, 因材施教, 实现教学模新的突破。体育教学不仅是一门课程, 更是一门艺术, 多年来, 诸多教育者在科学的殿堂中不断研究探索和改革, 只为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改革道路。体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施行和体育新课改的实施为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为主要基点。那么, 什么是体育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呢?本文将进行进一步的诠释和分析。

一、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包括:一般身体活动能力, 独力进行锻炼的能力, 审美能力, 自我医务监督与评价能力, 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或者拥有的主要体育能力, 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有建设性的作用。现代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相关体育能力的培养, 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的发展。这是现代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的重要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意到, 对学生的能的训练要关注到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 不仅仅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 同时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心理素养的培养。只有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过硬, 这个人才是健康的。所以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就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避免因为教学模式的不当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1. 注重引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个人身体素质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 在一些体育锻炼活动中可以具体地表现出来。而且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特点, 许多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教师研究教材为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和方法流于形式化。正确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 让学生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沟通, 最终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动力, 自觉锻炼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基础而设计课堂, 巩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简单来说, 现代体育教学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不要强制性地给学生定下各种指标, 而是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将体育学习看成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促进自身素养发展的有效渠道。这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地去处理和解决。

2. 把终身体育思想贯彻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 体育功能一定程度上收到了冲击, 很多人已经忽略体育活动对他们日常学习和工作的积极作用。科学有序的锻炼是使人能够终身受益的,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将这种教学理念深入贯彻到教学任务当中去。通过一些必要的针对性活动, 例如让身高优势明显的同学参加篮球或排球比赛, 让一些协调性较好, 身体素质良好, 有爆发力的学生去参加足球训练, 让一些耐力较好而且有一定速度的同学训练田径项目。最终能让每个同学都在体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 着眼未来, 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3. 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

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 在充分发挥学生特长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和能力, 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1. 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体育

体育课一方面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也可以锻造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 对身体健康素质方面有所裨益。例如, 在教授排球课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 从垫球开始练习, 按动作步骤逐步进行, 然后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对于不理解的教学内容向教师提问, 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达出自己对新知识的看法、观点和主张, 并在练习中创新学练方法。

2. 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运动技术的提升。运动能力高的同学掌握运动技能的速度和效率相对来说很快。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体育活动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接触一些崭新的体育活动, 让打排球的同学体验足球的训练, 并找到两者的共同之处, 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可以加深对运动能力的理解, 在实践中完成运动能力的提高。

3. 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主导学生该如何训练教学任务, 上课时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 这样的课堂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独立锻炼能力。因此教师在传授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后, 应让学生自己理解进行接下来的活动,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准备方面和整理方面安排同学轮流带, 例如在排球教学中可以让一些运动能力强的同学进行一带一的练习, 培养其独立锻炼的意识。

4. 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明确练习要求后, 要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掌握这种自我评价能力的同学可以对自己的体育水平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从而在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及时纠正和调整, 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 高效地提升个人的体育能力。例如, 体育课中有些测评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打分, 800米测试、排球训练、足球训练等, 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加上学生的自我综合评价, 这样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语

现代初中体育教育不仅是提升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方法和工具, 也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全民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出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主, 着重加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意识, 推动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改善和完整。

摘要:中学体育教学在基础体育教学科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对于小学体育和大学体育来说是一个起承转合的连接点, 因此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每个体育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和主动提升体育能力的意识。这是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 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为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增强个人身体素质来建言献策, 推动中学体育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素质,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左金城.体育课创新教学的探索与尝试[J].科教文汇, 2007 (07) .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第10篇

1. 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使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2. 教师要将德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教师应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并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习惯。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可见,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和德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会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学的德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教师不能空洞说教,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 教师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注重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师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感受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

4. 教师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5.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学出版社, 2001.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第11篇

一、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分析

由于器械本身的高度、寬度、长度和动作难度的要求等客观因素,它对没有经过一定技术训练的中学生和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会引起强烈的刺激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恐惧,而这种刺激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强烈,使产生恐惧的有关中枢处于抑制状态,从而使其支配的运动器官失控,于是手脚不停使唤,技术概念遗忘,时间与空间感觉失灵,在完成技术动作时表现出情绪紧张,犹豫不协调,在体操动作中往往表现在助跑时垫步,碎步,踏板不准,两脚没有起跳,臀部及身体重心后移,上体爬于机械等毛病。主观因素是产生恐惧心理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1.学生学习目的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没有进取心,缺乏动力和进取心,简单动作敷衍了事,对具有一定难度并有危险性的动作练习不愿付出代价,采取回避和逃脱的态度,怕动作失败收到伤害,这种不良刺激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2.学生本身的气质类型,也会造成恐惧心理的产生,具有阴郁质和胆汁质气质特征的学生,也会在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中表现出强烈的抑制和不可控制,并因此造成动作失败或伤害,出现感觉迟钝和恐惧心理。

二、解决恐惧心理的因素的对策分析

由于恐惧心理,在体育课中总有一部分学生躲躲闪闪,你推我让,神色慌张,甚至在老师的逼迫下匆匆忙忙坐动作,往往会造成动作失败,以跳箱为例,出现爬在箱里面,跳向箱旁骑在箱上等甚至还会出现推箱面的危险动作,影响教学效果,而程序化教学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运用程序化教学的方法克服了学生的恐惧心理,程序化教学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学生动作练习的程序化,另一方面是激发学习动机的程序化。

(一)程序化的教学方法。

动作练习的程序化,是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各种诱导练习,由易到难,有动作的部分到动作的整体,并采取有效的保护与帮助,是学生心理逐渐适应每一阶段的动作内容的刺激,避免因过分压力而产生恐惧的心理。

以跳箱为例踏跳板练习,教师应站在跳箱一侧对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使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帮助学生起跳后向上提臀,快速推箱,避免起跳后提臀高度不够而过不去,推手速度慢而造成身体向前爬或坐在箱上。假若让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首先应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使学生具有责任心,被保护与帮助的同学有安全感。由于上述练习保护措施严密、安全、可靠无下跌危险,减少了学生对箱的恐惧心理,有利于由易到难培养学生过箱能力。

(二)激发学习动机的程序化。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具有动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从事活动的主观因素,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才能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动性,使学生知难而进,抑制不良情绪,克服恐惧心理。而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程序化是遵循学生在动作练习的不同阶段而设计的。

1.思想教育——动作练习之前。

培养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出:“心地为有动,人要动才有生气活力,才能改变自身,才能文明其精神,而体育就是合乎科学规律的运动。”使学生懂得唯有运动才能强身健体,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体育将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使学生明白学习目的,清楚了解掌握体育技能,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并以此作为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因,有效的克服恐惧心理。

2.重点突破——学习动作阶段。

教师鼓励全班学生为具有较重恐惧心理的学生加油助威,同时,组织身体强壮又善于保护的学生站于箱的两旁,激发起练习者克服困难的决心,教师用热情坚定明确的语言提出完成动作的要求,使练习者树立信心,只要有一次成功,学生不但会抛弃恐惧心理,而且联系的积极性和热情会更加高涨。此刻,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机会,即时鼓励,强化学生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并感染其他联系者,使他们在克服恐惧心理方面有重大突破。

3.直观图解——纠正错误动作阶段。

图解教学除了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等优点外,由于图解形象逼真地表达了动作各个阶段技术要领,身体姿态,能更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在学生记忆屏幕上留下痕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地纠正错误动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4.开展竞赛——巩固提高阶段。

由于掌握动作具有反复的过程,所以即使掌握动作,仍会产生恐惧心理而使动作失败,产生动作的泛化。此时,教师可采用分组打分的方法,使学生分为两组,进行比赛,教师打分,每人得分相加算出总分。这样学生能产生聚精会神、愉快紧张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消除学生心理压力,有效抑制恐惧心理的复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技术难度较大项目的体育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采用程序化教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使他们能有效克服恐惧心理。教学实践证明,使用这种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编辑郑云东)

高级中学田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12篇

一、田径教学有效教学模式和特征

1. 高级中学田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指导预习、讨论交流。课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内容, 让学生提前去获取行为、感官等方面的田径基本技能框架, 并形成问题, 将问题带到田径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共同讨论, 积极思考,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定向思维、实验探究。选择技能内容核心的重点和难点让同学们进行探讨, 积极假设和行动, 分组模拟不同状态下的完成状态。各小组进行相互指正和讨论, 最后教师再对讨论和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脑筋、敢行动、乐行动, 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索的精神。

巩固应用、反思质疑。通过技能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让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部分学生田径技能学不好、提高不快等实际问题, 从中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和应用。

课外延伸、自主发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组织的小型田径比赛上, 从中获取分析比赛、评价比赛、组织比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高级中学田径“自主学习”的明显特征

自主性特征。学生不是单一地去接受田径教学内容, 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去体验和领悟田径内容, 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帮助解决田径技能学习问题和组织田径比赛等相关活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民主性特征。在田径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号令实施者, 而是帮助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促使学生自我组织和学习田径内容, 学生间、师生间可以讨论教学内容, 发表各自见解,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用性特征。新课标把知识的应用提高到了与学习知识同样重要的地位, 自主学习就要根据田径教学内容帮助学习去解决教学、比赛的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创新性特征。“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均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田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二、田径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1. 教师更新观念, 践行“自主学习”课堂

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 遵从“素质教育”新理念, 成为促进学生田径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主体学生观, 帮助学生自主去构建、完成田径教学内容;教师要建立民主的交流模式,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和个体差异, 做到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生相互探讨学习, 实现教学相长。

2. 加强自主学习实践

田径的自主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教师在创造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动力, 并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去探知田径知识。教学形式要形成探究式的讨论与实践, 促进学生多动手、动脑, 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田径课程到理性掌握田径知识和技能的转变。

3. 讨论与质疑

田径理论的发展是迅速的, 高级中学学生能够通过物理、生物等知识初步地理解田径技术和知识。教师已不再是权威的发言者, 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问题, 让师生在讨论中去深刻认知技能的形成和掌握, 分析重点和难点, 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是高级中学田径课程学习的重要模式。通过自主学习, 能够锻炼学生构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田径课程自主学习模式, 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 创设讨论、质疑、互动协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相互整合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

上一篇: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下一篇: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