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信息、内容、形式

2024-07-11

传播信息、内容、形式(精选3篇)

传播信息、内容、形式 第1篇

研究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就必须先明白它们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事物所包括的具体部分;形式是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是指事物外部所展现出来的状态。传统上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内容为王”的内容决定论

内容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等。持该观点的人认为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 事物的形式会随着内容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即使是同一种内容在不同条件下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表现。但如果过分强调内容而忽略了相依托的形式, 就会形成“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2、形式大于内容

内容与形式, 二者一内一外, 分工明确。内容之现于外, 必借助于形式;形式有存在之意义, 必赋予其内容。因此我们说, 内容是形式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的表达途径。但如果忽略内容而过分夸大形式的独立性, 过分夸大形式的作用, 就会导致形式主义。

3、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形式和内容是对立统一的。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内容与形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依赖于内容, 并随内容的发展而发展。不存在脱离内容的形式也不存在脱离形式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则会对内容起反作用, 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片面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就是形式主义;只求内容而不要形式, 割裂了两者的内在联系, 同样是不可取的。

二、艺术传播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关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解释, 艺术传播学对艺术的判断标准有如下原则, 凡符合如下原则之一的就是艺术。

第一原则:凡是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转达内心的想象的技术, 即艺术;第二原则:凡是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超越能令人心动的形式, 即艺术;第三原则:凡是值得多次欣赏、重复接受、反复回味的对象, 即艺术。

即使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事物, 只要是被反复欣赏和接受, 它就会被相对固定为一种“可重复的形式”, 人们对形式的反复解读就是感受艺术的行为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艺术传播。

1、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

在艺术传播中过程中, 传播学中的五要素是我们不管研究任何问题都应该烂熟于胸的前提条件。1948年, 传播学的重要奠基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 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 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即: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其中, 内容对应的就是传播者想要传播的内容, 形式就是一种媒介, 传播者想要达到传播的目的就必须借助形式媒介, 换句话说, 只有通过形式媒介才能达到传播者满意的传播效果。形式是实现作者传播意图的重要手段, 内容形式不可分, 不能简单的表述为形式为内容服务。

2、形式对最终传播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传播的内容必须表现为一种形式, 形式是作者达成内容的载体, 形式也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同样的故事, 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 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一书中, 作者对《达拉斯》这样一件极为典型的美国文化产品为什么能够非常轻易地跨越文化与语言的障碍在全世界范围内风靡进行了深入研究。书中提到:“我们认为, 《达拉斯》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它为不同水平的与不同文化的观众们提供了一些可做之事。”实际上, 观众观看的已不止是一部节目, 观剧活动演变成了观众与一个故事之间的战斗, 《达拉斯》激发了对话, 人们相互推动来收看该剧,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形成各种有关节目的意见, 对于任何想融入主要社会谈资的人来说, 收看《达拉斯》成了一门必须课。毫无疑问, 形式对《达拉斯》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对《男人帮》加以解读

《男人帮》是赵宝刚导演的又一部情感话题剧, 无论是从剧集模式、内容编排还是片段式的故事情节上, 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不但在传统电视媒体上播出收视稳居全国收视榜前三, 更是创造了网络视频新媒体的高点击率。对于《男人帮》的成功, 分一下两点进行概述。

1、《男人帮》内容设置上的亮点

该剧由孙红雷、黄磊、汪俊担任主演, 号称男人版“欲望都市”, 导演希望用《男人帮》揭开爱情的本质和价值, 让女人知道其实在男人的世界里, 爱情也是他们的全部。

①角色设置上的成功。

赵宝刚说:“剧中的三个男人, 其实是千千万万个男人的缩影。他们在面对女人时的一切欲望和渴求, 他们的心思和手腕, 都会进行细腻和真实的表现。相信男人看过之后都会觉得戳中了自己的软肋, 而女人看过之后都会感叹原来这就是男人。”例如孙红雷饰演的作家顾小白, 时尚的造型、幽默的经典台词颇受观众青睐。其实, 现实生活中不乏《男人帮》中顾小白的人物原型, 他们追求自由、新颖的生活模式, 不甘于被传统工作方式所束缚, 他们更加需要一个开放式的办公与居住相结合的生活空间, “宅”在家里也能拿高薪, 没有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限制, 随意穿着休闲舒适的衣服, 在自由的空间里天马行空地挥洒自己的创意, 追求惬意、简单、贴近自然的生活, 不需要刻意、不需要造作, 保持本真自我。《男人帮》的成功也正是源于导演对剧中人物创作性格的把握。

②故事情节的标新立异。

和以往热播的都市情感剧不同, 《男人帮》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进行了标新立异。《男人帮》以三个性格迥异的男人为叙事主线, 讲述了男性群体经历的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情爱历险”。三十集的电视剧每一集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 并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一一罗列:精神恋爱、师生恋、红颜知己、办公室恋情、姐弟恋、甚至电影圈、模特圈等, 这些都市男女们最为热衷却最为隐秘的内心私语, 都在《男人帮》中得到解读。例如20集《爱上已婚男》以及21集《性骚扰》等。并且每一集的开头都有一段顾小白教父式的独白, 都成乐当下最为流行的微语录。

2、《男人帮》在形式上的创新

①最先尝试台网联动新模式。

自登陆网络播出平台以来, 《男人帮》屡屡打破网络点击纪录, 四天全网破亿, 八天破两亿, 截至11月18日乐视网单平台的点击率已经突破3亿。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 该剧已成功突破了10亿, 成为首部网络点击量突破十亿的电视剧, 也是目前国内网络点击量最多的电视剧。不仅如此, 该剧还借助新媒体的多板块效应, 加入微博、话题讨论、互动访谈等, 保证了各个生活习惯观众的不同需求。网络同步直播, 可以一边看剧一边发表感想, 从而引发了该剧在话题榜的热门效应持续不断。从点击率攀升速度, 到惊人的点击量累计数, 《男人帮》在电视剧行业内都创下了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惊人数字。这和其形式上的创新尝试是分不开的。全新的模式, 真正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赢、双丰收。

②5D传播共赢的里程碑之作。

《男人帮》的播出成功地实现了出品方、播出方的多方共赢, 同时也成就了电视剧5D营销大剧共赢的里程碑之作。出品方、卫视播出平台、视频网站、传统及新媒体渠道、线下广告等全方位的推广, 立体化地传播了该剧的整体营销。出品方+卫视传播平台+视频网站+传统及新媒体渠道+线下广告大面积投放等5D传播的营销模式也开启了中国电视剧新的营销理念。

参考文献

[1]朱狄.艺术的起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2]包鹏程, 孔正毅.艺术传播概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 李琨,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浅谈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形式 第2篇

古代中国的政治传播最具有效率性, 而对于文学传播来说, 其传播的方式应该算是最多也最广泛的, 相对于这二者来说, 平民之间的信息传播就更值得人们去关注。在中国古代底层平民的生活中, 最常用到的信息传播方式有说唱传播、书信传播等

1. 中国古代说、唱传播形式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人际传播占了交流活动最主要的部分。除此之外, 唱的重要性也显露出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普通民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娱乐活动极其匮乏, 在这样的环境下, 音乐的抒发可以作为人们最为常见的消遣方式。如传诵至今的《诗经》。

2. 书信传播形式

商周时期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便是“甲骨文”。到了春秋时期, 人们便用竹简和木片代替了龟甲和兽骨。西汉时, 贵族在缣帛上书写, 大大提高了书写的效率。但是甲骨文、竹简、缣帛对与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成本太高, 直到东汉蔡伦纸发明。

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

随着文人士人的地位大大地提高, 作者的主体意识也大幅度的提高, 文学创作让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认可, 于是作者作为传播主体的特征性也愈发明显了起来, 文学创作的目的性也逐渐显著了。

1. 传播方式的多样

文学传播的方式可谓是更为多样。士人对于文学创作的载体也显得随性了许多, 口头传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说唱、讲唱、歌唱等方式都是文学通过口头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式。在唐宋时期, 有“声诗”的形式出现, 其在唐代的传播力度与范围甚至要比书面形式的效果更为深远。

除了口头传播, 士人们最常用的传播方式就是书面形式了。题壁是中国古代文人十分偏爱的一种形式, 古人将自己的诗作题写在旅店、驿站的墙壁上。除了题壁之外, 古人还有题扇、题画、雕刻等记录文学作品的形式。而抄写和印刷的方式也大大方便了文学的传播, 缩短了文学作品的再生产周期, 对提高文学传播速度和强度有着巨大的作用。

2. 传播方式的发展

最初人们将文字记录在龟甲和兽骨上。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出现在殷商后期, 当时的文字大多被用于占卜。商周时候, 青铜器被广泛用于贵族皇族间, 金文便更为普遍了, 金文是刻录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先秦时, 除了青铜器之外, 出现了石鼓, 同时还有刻在石鼓上的文字, 称为石刻书或者石刻文, 这种形式在汉末正式形成, 将儒家经典刻在石头上, 被称为“石经”。中国社会在秦朝进入封建社会, 秦始皇统一文字, 中国的文字确认下来。直至东汉蔡伦纸之前, 人们的书写工具往往是竹简、木牍、帛、陶等。印刷术的出现, 大大提高了文学传播的效率。

三、政治传播

中国古代最为先进和严谨的传播方式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这些传播方式都用于政治和战争消息的传送。政府对国家的人民的管理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对外对大众的传播, 而另一部分就是权力机构内部的传播。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 加强统治者的集权。

1. 对外的大众传播

政府有一些直接的政令发放, 大到国家中枢机关, 小到各个州府衙门, 政令实施首先要贯彻到平民大众中间去。是最直观的传播形式, 便是榜文告示。古代的平民大众对于榜文告示习以为常, 这并不是统治阶级独有的传播方式。

2. 权力机构的内部传播

驿传可以说是古代政治军事信息传播的大动脉, 它维系着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政令的传递。除此之外, 在战争时期, 前线和后方的消息传递也依靠着驿传, 所以古代的当权者对于驿传十分重视。

在古代军事信息的传递中, 檄书是写在战前的, 一方面说明发兵理由, 另一方面争取民心。烽燧和羽檄便可以说是一场战争信息传送的命脉了。

古人的许多传播方式我们沿用至今, 比如驿传在今天衍化成了邮递, 而印刷和纸张依旧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形式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J].文学遗产, 2006 (2) .

[3]邹莹.中国古代邮驿制度与传播[J].咸宁学院学报, 2003, 23 (4) .

[4]曹萌, 张次第.略谈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J].陇东学院学报, 2007, 18 (4) .

内容建设促进微博信息传播的策略 第3篇

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交媒体, 已经得到广泛用户的喜爱。但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且不断遭遇被淘汰的今天, 如何保持用户的忠诚度并提升用户的粘度以激发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是决定微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新浪微博为例。虽然各种统计数据均表明其拥有数量巨大的注册用户数, 但也有数据表明微博用户数已渐趋饱和。而在诸多注册用户中, 真正活跃的用户数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通常来说, 大部分用户在经历一个使用微博新鲜期之后, 会选择沉默甚至是不再使用微博, 最终成为“游民型用户”;也有一部分用户只是偶尔登录微博, 浏览式地使用微博, 并在犹豫要不要继续使用;只有少部分用户会持续地使用, 并成为微博的忠诚用户。而正是这部分用户的存在以及对微博的持续共享才使得微博得以良好地运转。那么, 如何保持这部分忠诚用户, 并不断吸引新的用户呢?

目前, 已有微博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有:

①虽然平台拥有数量巨大的信息量, 但信息的质量似乎没有改进;同时也充斥着大量重复信息和虚假信息。例如, 经常发生的情形是, 当用户在浏览自己的微博主页时, 会阅读到很多次同一条微博信息, 因为这一微博信息经该用户的多个粉丝转发;又如, “金庸去世”这一虚假信息的疯狂且迅速转发。

②普通用户发布的信息经常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由于微博平台上拥有很多名人用户, 而这些用户借助其现实中的影响力往往拥有很多粉丝, 这种情形下, 他们发布的微博信息经常在短时间内就得到大量的转发或评论。而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用户来说, 其拥有的粉丝数非常有限, 而其发布的微博内容也经常被湮没地“无影无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用户影响力的提升, 进而降低其通过使用微博而形成的沉浸感或用户体验。

③“僵尸粉”大量出现, 导致用户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僵尸粉”是假粉丝, 就如垃圾邮件一样。这些微博账号从不发布微博, 只是存在一个虚假的账号, 但却被人利用来帮助自我提升影响力或名气, 造成一种虚假的现象。而对于有效的信息传播行为来说, “僵尸粉”的存在无疑成为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因为用户的微博内容大部分依靠自己的粉丝来进行传播, 而僵死粉丝并不会传播信息, 因此信息传播到这些账号中也就被迫中断。

④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平台, 如何更好地帮助用户来维持其社交网络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议题。在微博平台中, 某用户关注他人不需要经过任何认证, 直接点击“关注”就可成为这一用户的粉丝。但在诸多的粉丝中, 很有可能被关注的用户并不认识多少, 这样就造成互动上的难题。这些粉丝是否和自己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是否会参与共同的话题讨论?如何与这些粉丝产生更多的有效互动以增强用户使用微博的更好体验和愉悦感, 这些对现有的微博用户来说还不能够完全达成。

考虑到上述问题, 同时结合微博信息传播行为的用户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这里从内容建设着手, 提出几点策略 (如图1所示) , 期望能够更好地促进用户使用微博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行为。

2 内容建设是根本

内容建设是微博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内容建设的对象涉及到已有的微博内容和亟待产生的新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 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 对于已经存在的微博内容, 需要对其进行引导, 以便形成有效的信息流;而对于亟待产生的新内容, 则需要激发用户来生成, 并引导其生成高质量的内容。

2.1 引导有效的信息流

微博平台上产生的通常都是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 这很容易导致信息的无序, 而造成信息利用的低效率。一方面, 微博平台上存储有大量信息;另一方面, 用户的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例如, 当用户利用新浪微博的“微博搜索”功能搜寻有关“北京小吃”的相关信息时, 共出现“3, 481, 179”个结果;当浏览所检索出的结果时, 发现只要是微博内容中出现了“北京小吃”的微博, 都一一呈现出来。这就给用户造成一种“混乱”, 因为信息量太多太杂, 给用户造成无从选择的感觉。

对信息流进行有效的引导则有助于改善这一问题。引导有效的信息流的目标在于“使合适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推送给合适的用户”。微博服务提供商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 实现信息的综合化或整合化, 使用户搜寻的信息能够更加浓缩且有质量。即, 当用户需要某一主题的信息时, 能够按照相关性程度将信息呈现给用户。这可以通过一定的排序算法来最终实现。另一方面, 可以考虑对平台上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分类。目前微博平台的信息虽然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了归类, 但可以发现, 这些类别交叉程度很高。此外, 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这些都将影响用户对信息性收益方面的要求。

因此, 注重对信息流的有效引导将有助于改善微博的内容建设。而当信息流得以有效引导时, 可以更好地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此时, 用户能够就所搜索的信息与所呈现出来的信息最相关者进行深入交流, 这不仅可以促进用户之间相互的情感认知, 也可以进一步使其建立起共享的情感连接, 并提升用户的体验, 从而增强用户的使用愉悦感。此外, 也有助于提升用户的社交性收益。

2.2 激发高质量的用户生成内容

社交媒体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靠大量用户的用户生成内容。用户生成内容是Web2.0时代互联网的特色, 即内容由草根用户自主生产和消费, 且具有长尾效应。互联网上聚集着上亿的万民, 每个用户只要创造一条信息, 则将产生海量的信息。但问题是, 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往往没有保障。那么, 激发用户产生高质量的内容就成为关键。

一方面, 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用户发布微博或评论微博, 即产生自己的想法、感受等。如设立一些荣誉勋章, 当用户达成某些任务时, 就为其颁布这些勋章, 以便提升用户的成员身份感和影响力。进一步, 可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 采取不同的奖励方案。例如, 对于注重娱乐性收益的用户来说, 当其贡献了较多的内容时, 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升其愉悦感, 如让其免费使用某一新型的服务或应用等;对于注重心理性收益中的影响力的用户来说, 可以将其贡献公布在微博平台上, 让更多的用户知晓。

另一方面, 根据用户搜索的潜在统计分析, 揭示某一阶段内用户的信息搜寻兴趣与关注点。进一步, 当用户登录其微博主页时, 可以出现一定的字样引导其发表相关主题的微博, 如“#你好, 明天#”、“#北京最佳小吃#”等主题。这将无形中引导用户朝向这一主题去思考, 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这就有点类似于命题作文式的引导。

此外, 借助微博的名人效应, 可有意识地让名人就有关热门话题进行评论, 在此基础上, 通过其大量的粉丝进行传播, 并借此引导粉丝用户们的生成内容的欲望。而针对高质量的微博内容, 微博服务提供商可进行额外的奖励。而考虑到微博中海量的信息量, 采取类似维基百科的“内容审核机制”来对微博内容进行一定的审核, 以保证其质量, 也值得进一步的考虑。

对高质量用户生成内容的鼓励与奖励可以为多个主体带来收益。对微博服务提供商来说, 其所拥有的信息量增加了, 且保证了质量, 这将帮助其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 并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对做出贡献的用户来说, 自我生产信息并得到服务提供商的奖励将带给其更大的影响力, 也让其感觉到更强烈的成员身份感, 同时能够使其更容易沉浸到微博平台中进行贡献。此外, 部分用户可能会从中体会到乐趣, 进而提升其愉悦感。而这些都将促使用户成为微博平台更忠诚的用户, 并持续地使用该平台。

3 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促进微博信息传播的策略。首先, 分析了微博信息传播行为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 涉及:虽然平台拥有数量巨大的信息量, 但信息的质量似乎没有改进, 同时也充斥着大量重复信息和虚假信息;普通用户发布的信息经常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僵尸粉丝”大量出现, 导致用户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如何更好地帮助用户来维持其社交网络。进一步, 结合针对用户信息传播行为中用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结论, 本文从内容建设和技术保证两个方面提出了几点策略, 认为内容建设是根本, 技术保证是硬支撑;涉及的内容建设策略则是:引导有效的信息流, 激发高质量的用户生成内容。

参考文献

[1]刘行军, 王伟军.微博用户类型及行为特征的实证分析——基于信息传播行为视角[J].情报科学, 2014 (9) :130-136.

[2]刘行军.微博用户及其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刘行军, 王伟军.微博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分析[J].理论月刊, 2014, 1:148-153.

[4]周倩.数据挖掘在图书馆用户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 2006 (9) :87-90.

[5]柴文光, 周宁.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与Web数据挖掘技术的整合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32 (3) :97-1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传播信息、内容、形式】相关文章:

信息传播06-22

档案信息传播07-12

信息有效传播08-04

信息传播超网络07-06

信息与传播科技07-08

科技信息传播论文05-14

档案信息的整合传播05-25

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特点07-23

科技信息传播论文提纲08-11

信息网络传播论文提纲08-27

上一篇:广告调查下一篇:支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