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通信系统建设

2024-07-15

电力通信系统建设(精选12篇)

电力通信系统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浙江电力,应急通信,卫星通信

0 引言

应急通信是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情况下迅速应对危机、减少损失、稳定局势的重要基础手段[1]。应急通信通常以无线通信方式为主,主要采用卫星接入、无线接入等远近程通信接入技术,通过快速灵活的组网,实现紧急状态下的应急通信。

1 浙江电力应急通信系统现状

1.1 浙江电力应急通信概况

目前浙江省电力公司应急通信系统包括各级应急指挥中心和卫星应急通信系统2个部分。

应急指挥中心在省公司和各地市公司均已建成,主要包括基础支撑系统和应用系统。基础支撑系统包括音视频会商系统以及电话会议系统、视频采集及显示子系统、大屏投影系统、集中控制子系统。应用系统包括内外网络、特殊应用网络、办公系统、应急指挥管理系统等。

2008年,由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建设了卫星通信应急指挥系统,为全国各网公司以及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省公司配备应急通信手段,共由9套车载卫星通信系统和10套便携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其中浙江公司配备了1套卫星便携站和1套卫星通信车,可以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的中心站实现全国任意卫星覆盖范围内应急通信系统数据网的互联互通[2]。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冰雪、雷暴雨等极端天气频频出现,浙江电网深受其害,这些自然灾害常常造成OPGW、ADSS、普通架空光缆等通信传输网的物理传输介质断裂,导致电网生产控制等业务的通信中断,严重影响电网安全生产[3]。

目前浙江应急通信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应急设备资源不足。在浙江电网发生点状灾害或单个突发事件、重大活动保障需求的情况下,现有应急通信设备可满足应急指挥通信需求;在发生面状灾害或多个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保障需求的情况下,现有应急通信设备资源无法满足应急指挥通信需求。

2)现有应急通信车不适应浙江复杂的山区情况,面对台风和山体滑坡情况,车辆移动存在越野能力不足和移动隐患。

3)随着突发事件逐年增多,以及重大活动保供电、应急演练等对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浙江公司对突发事件处置要求的提高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应急机动分队的建设等,现有应急通信系统无法很好地满足应急指挥的需要,迫切需要提升、完善。

2 建设方案

2.1 系统组成

浙江电力应急通信系统通过设置金华、温州、宁波等3个应急通信分区,利用国家电网公司的中心站实现省公司应急通信业务系统回传,并通过国家电网应急通信卫星网管系统实现对本系统内卫星设备的管理及监控功能。

2.2 技术方案

应急通信是各种通信技术、通信手段在紧急情况下的综合运用[4]。

甚小口径终端(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VSAT)指一类具有甚小口径天线、非常廉价的智能化小型或微型地球站,可方便地安装在用户处。VSAT卫星通信网一般是由大量VSAT小站与一个主站协同工作,共同构成的一个广域稀路由(站多,各站业务量小)的卫星通信网[5]。

浙江电力应急通信系统利用浙江公司现有地面通信传输网络的条件,采用VSAT卫星通信远程接入方式,结合近程接入方式,充分实现了电力应急通信系统与电力专网通信的高度集成及资源整合,有效满足了语音、图像、数据等业务需求。

2.2.1 VSAT卫星通信系统

1)VSAT系统组成。浙江电力VSAT卫星通信系统包括1辆通信车和2套便携站。VSAT卫星通信系统工作于Ku频段,根据业务的具体需求,可实现星状网组网形式,各远端站通过中心站进行联系[6]。

2)工作方式。上行载波工作方式:中心站需上行多路载波(包括信令载波及业务载波);便携站或车载站只需上行一个载波。载波接收方式:中心站可同时接收所有便携站及车载站上行的业务载波[7];便携站/车载站接收中心站信令或业务载波实现业务传输。

3)技术体制。针对电力公司业务特点,系统应具有灵活的载波调度及管理功能。单路单载波(Single Channel Per Carrier,SCPC)适合实时性的语音、视频和数据业务传输,配合灵活有效的按需分配多址(Demand Assigned Multiple Access,DAMA)网络管理体系,既可使系统具有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系统带宽利用率高、配备设备少的优点,又具有SCPC系统能够传输高质量音视频业务的特点。本系统多址方式采用基于TDMA的SCPC/DAMA技术。

4)站型设计。站型设计包括中心站、车载站和便携站设计。①中心站:天线部分采用4.5 m Ku天线一面及馈源系统;射频部分由2台40 W室外功率放大器(Outdoor Power Amplifier,ODPA)、2只Ku波段高频头(Low Noise Blockconverter,LNB)、1台室外单元(Outdoor Unit,ODU)切换控制器组成;网管控制部分采用SCPC/DAMA网管设备;业务传输部分由卫星基带设备、路由交换设备、协议转换器、分合路器等组成。②车载站:天线馈线部分采用1.2 m Ku波段自动寻星天线;射频部分由Ku波段ODPA、Ku波段LNB、中频L波段电缆组成;业务传输部分由卫星基带设备、以太网交换机、语音网关、视频会议终端、无线宽带传输设备、无线图像传输设备组成。③便携站:天线部分采用1.2 m Ku波段便携自动对星天线;射频部分由Ku波段ODPA、Ku波段LNB、中频L波段电缆组成;业务传输部分由卫星基带设备、以太网交换机、语音网关、视频会议终端组成。

5)系统带宽需求。中心站发送速率设置如下:语音业务0.1 Mbps×3;视频业务1.5 Mbps×3;数据业务0.9 Mbps×3。每个车载站或便携站发送速率设置为:语音业务0.1 Mbps;视频业务1.5 Mbps;数据业务0.9 Mbps。中心站发送总速率约7.6 Mbps,3个车载站和便携站发送总速率约7.7 Mbps,合计约15.3 Mbps,总带宽大约为13.3 MHz。各站点业务载波速率见表1所列。

表1 各站点业务载波速率Tab.1 The service carrier rate of each site

6)VSAT卫星通信链路计算。链路需求:一般情况下便携站/车载站的发送能力按2.5 Mbps载波速率进行链路计算。中心站发送多个载波,一个是信令控制载波,其速率为64 kbps;一个是业务载波,传输语音、视频会议及数据业务,其中,语音业务占64 kbps,视频会议按实际参会的便携/车载站数量考虑,占1 024 kbps×N(N为参会站点数量),数据业务占2 Mbps,因此,中心站发送能力按不低于3.5 Mbps(保证值)进行链路计算。区域按华东区域计算,并适当考虑雨衰影响,调制解调方式统一取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乘积码(Turbo Product Code,TPC)3/4,在每个区域内选取卫星信号覆盖强弱的中间值,分别进行1.2 m天线车载站/便携站和4.5 m天线中心站均发送2.5 Mbps载波双向互传的链路计算。链路计算结果表明,选取亚洲四号卫星,车载站传送2.5 Mbps时至少应按1.2 m天线、8 W功放配置;便携站传送2.5 Mbps时至少应按1.2 m天线、8 W功放配置。考虑到以后业务的扩展,在卫星信号覆盖较弱的地区预留一些余量。基于上述因素,适当提高远端站的发射能力,本项目远端站配备16 W ODPA。

2.2.2 近程接入方案设计

近程接入设备主要包括无线图像传输设备和无线宽带传输设备。在应急通信现场可通过近程接入系统满足语音业务、视频业务和数据业务的无线接入需求。

1)无线图像传输设备。无线图像传输设备(又叫单兵设备)主要用于将现场摄制的图像和声音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送到远端站中,再经过车载卫星系统传送到总部。本项目选用的单兵设备具备中继功能,通过单兵设备间的接力,信号覆盖范围最大可到5 km。

2)无线宽带传输设备。为扩大应急通信车的覆盖范围,在应急通信车上配置了一套无线宽带传输设备,在视距10 km范围或更远距离实现点对点的宽带信息传输,工作频率在2.4 GHz和5.8 GHz。

2.2.3 业务接入方案设计

1)语音业务接入。各远端站与中心站之间的语音业务通过综合接入设备间IP语音包与PCM话音流间的转换实现。在远端站内安装1台综合接入设备,通过以太网口直接与站内三层交换机相连。公司侧,直接利用省公司现有哈里斯电话系统的软交换语音网关,通过安装一块软交换板卡,进行电话号码绑定。

2)视频业务接入。视频业务通过视频会议终端实现接入。视频源采集的音视频信号均接入音视频切换矩阵,通过音视频切换矩阵切换至视频会议终端设备,经卫星通道传送至中心站和各远端站。

3)数据业务接入。卫星传送的数据业务直接接入省公司的信息网路由器设备,通过信息网实现数据接入。接入地面网络交换机的数据分为现场灾害数据(受灾情况统计及现场图片等)、现场指挥办公的邮件、Web浏览等数据业务。应急现场的数据在进入公司内网之前进行安全认证,保证数据和网络的安全。

2.3 设备配置方案

在中心站安装调制解调器、功分/合路器、路由数据交换设备、协议转换器等设备实现国家电网应急通信网管系统对省公司应急通信卫星系统的网络管理与调度功能,及远端站与省公司之间业务系统的双向通信。

应急通信车主要配置VSAT卫星设备(含1.2 m车载静中通天线、16 W射频传输单元、基带处理单元等)、高清视频会议终端、无线图像传输设备、无线宽带传输设备、燃油发电机以及相关配套设备。

便携站由设备箱、天线箱、电源箱等部分组成,主要包含以下设备:VSAT卫星设备(含1.2 m便携自动对星天线、16 W射频传输单元、基带处理单元等)、高清视频会议终端、高清摄像机、无线图像传输设备、工业级以太网交换机、语音网关、发电机等。

浙江电力应急通信系统拓扑如图1所示。

图1 浙江电力应急通信系统拓扑Fig.1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 topology of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3 工程实施

3.1 车辆改装要求

应急通信车改装设计中,着重考虑车体改造、车箱结构改造、车体布局、供配电系统设计、设备及装饰材料,保证车辆与箱体结合牢固、线条流畅、外型美观,做到整车配重合理、驾驶平稳。在实际工程中,应急通信车通常采用具有一定越野性能的车辆改装而成,具有密封保温和隔热性能,密封门及馈线孔洞等应能够防雨、防尘,外壳应满足防水、防震、防电磁干扰、防雷等要求[8]。为了保证应急通信车辆改装后整体性能以及感官上的舒适协调感,在应急通信车辆选择上需综合考虑车体载重量、越野性能及内部空间等多方面因素。本项目选用的车型为三菱帕杰罗。

3.2 工程工期

影响工程工期的主要有:系统设计、设备招标、车辆改装、安装调试。

本项目系统设计周期约6个月,设备招标约3个月,车辆改装约2个月,安装调试约2个月。

4 结语

浙江电力应急通信系统采用VSAT卫星通信等远程接入方式,结合无线单兵、无线图像传输设备等近程接入方式,满足了重大事件(如奠基、开工仪式等)现场保障、灾害应急现场保障及灾害抢修现场与应急现场指挥部、省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的联络保障,为浙江电网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应急通信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平心.山东电力机动应急通信系统建设[J].电力建设,2012,33(6):100-104.LIU Ping-xin.Construction of vehicle-based emergency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system[J].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2012,33(6):100-104.

[2]王炫,陈大庆,刘扬.西北电网机动应急通信系统应用模式探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0,26(12):52-56,61.WANG Xuan,CHEN Da-qing,LIU Yang.Explorations on application modes of flexible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northwest China power grid[J].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2010,26(12):52-56,61.

[3]杨洪.关于电力应急通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电力系统通信,2009,30(6):6-8.YANG Hong.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2009,30(6):6-8.

[4]张雪丽,王睿,董晓鲁,等.应急通信新技术与系统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谷坊祝.VSAT卫星通信及其在电力系统应急通信中的建设[J].南方电网技术,2009,3(3):43-45.GU Fang-zhu.VSAT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and its construction in the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electric power grid[J].Souther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9,3(3):43-45.

[6]朱立楠,张雷,韩西武.机动应急通信系统解决方案[J].电力系统通信,2011,32(229):48-53.ZHU Li-nan,ZHANG Lei,HAN Xi-wu.A solution of mobile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2011,32(229):48-53.

[7]朱瑞杰,苏丹,夏增极.基于VSAT下的电力应急通信系统设计[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31(3):34-37.ZHU Rui-jie,SU Dan,XIA Zeng-ji.Design of electric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VSAT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echnique[J].Journal of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2011,31(3):34-37.

电力系统通信学习报告 第2篇

作为一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研究生,了解和学习电力系统通信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借阅相关图书,查阅一些前沿刊物,对电力系统通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我对自己的所学所得做一下总结。

一、电力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电力通信作为行业性的专用通信网,是随电力系统的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用来缓解公网发展缓慢而造成的通信能力不足并填补公网难以满足一些电力部门特殊通信需求的矛盾,以保证电力专业化生产正常高效地进行。电力通信的业务可划分为关键运行业务和事务管理业务两大类。关键运行业务是指远动信号、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继电保护信号和调度电话等;事务管理业务包括行政电话、会议电话和会议电视、管理信息数据等。不同的电力通信业务,要求也不同。关键运行业务信息量不大。但对通信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事务管理性业务则是业务种类多、变化快、通信流量大。

电力通信主要为电网的综合自动化控制、商业化运营和实现现代化管理服务。它是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础,是电力市场运营商业化的保障,是实现电力系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非电产业经营多样化的基础。

二、电力通信网的构成及特点

电力通信网是由光纤、微波及卫星电路构成主干线,各支路充分利用电力线载波、特种光缆等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并采用明线、电缆、无线等多种通信手段及程控交换机、调度总机等设备组成的多用户、多功能的综合通信网。

1.电力系统的主要几种通信方式:

a.电力线载波通信

电力线路主要是用来输送工频电流的。若将话音及其他信息通过载波机变换成高频弱电流,利用电力线路进行传送,这就是电力线载波通信,具有通道可靠性高、投资少、见效快、与电网建设同步等得天独厚的优点。

虽然在有线通信中,话音信号可以利用明线或电缆直接进行传送,但在高压输电线路上,由于工频电压很高(数十万、百万伏特)、电流很大(上千安培),其谐波分量也很大,这些谐波如果和话音信号混合在一起是无法区分的,而且其谐波值往往比一般的话音信号大得多;对话音信号产生严重干扰,因此在电力线上直接传送话音信号是不可能的。为此,必须利用载波机将低频话音信号调制成40kHZ以上的高频信号,通过专门的结合设备耦会到电力线上,使信号沿电力线传输,到达对方终端后,采用滤波器很容易将高频信号和工频信号分开;而对应于40 kHZ以上的工频谐波电流,是50HZ电流的800次以上谐波,其幅值已很小,对话音信号的干扰已减至可接受的程度。这种利用电力线既传送电力电流又传送高频载波信号的技术,称为电力线的复用。

除此之外,电力线载波通信中还有利用电力线路架空地线传送载波信号的绝缘地线载波等方法。与普通电力线载波比较,绝缘地线载波不受线路停电检修或输电线路发生接地故障的影响,而且地线处于绝缘状态可减少大量的电能损耗。

b.光纤通信

由于光纤通信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传输容量大、频带宽、传输衰耗小等诸多优点,它一问世便首先在电力部门得到应用并迅速发展。除普通光纤外,一

1些专用特种光纤也在电力通信中大量使用:

(1)地线复合光缆(OPGW),即架空地线内含光纤。它使用可靠,不需维护,但一次性投资额较大,适用于新建线路或旧线路更换地线时使用。

(2)架空地线缠绕光缆(GWWOP),是用专用机械把光缆缠绕在架空地线上。这种光缆光纤芯数少,易折断,但经济、简易;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3)无金属自承式光缆(ADSS)。这种光缆光纤芯数多,安装费用比OPGW低,一般不需停电施工,还能避免雷击。因为它与电力线路无关,而且重量轻、价格适中,安装维护都比较方便,但易产生电腐蚀。

(4)其他。如相线复合光缆(OPPC)、金属销装自承式光缆(MASS)等 电力特殊光缆受外力破坏的可能性小,可靠性高,虽然其本身造价较高,但施工建设成本较低。经过10多年的发展,电力特殊光缆制造及工程设计已经成熟,特别是OPGW和ADSS,在国内已经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如三峡工程中的长距离主干OPGW光缆线路等。其次体现在本地传输方面,城市内电力系统的杆路、沟道资源也可以为通信服务。特种光纤依托于电力系统自身的线路资源,避免了在频率资源、路由协调、电磁兼容等方面与外界的矛盾,有很大的主动灵活性。

c.微波通信

在光纤通信发展成熟前,微波通信曾作为远距离传输的主要手段得到大力发展,目前微波通信在我国电力通信传输网中仍居主导地位,但发展速度在减缓,作用也开始由主网逐渐向配网、备用网转变。

d.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主要用于农电通信及电力施工检修、城市集群、寻呼等。

e.其他

电力通信网中还有传统的明线电话、音频电缆及新兴的扩频通信等方式。

2.电力系统通信的特点:

和公用通信网及其他专网相比,电力系统通信有以下特点。

a.要求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电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是电力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电力生产的不容间断性和运行状态变化的突然性,要求电力通信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b.传输信息量少、种类复杂、实时性强

电力系统通信所传输的信息有话音信号、远动信号、继电保护信号、电力负荷监测信息、计算机信息及其他数字信息、图像信息等,信息量虽少,但一般都要求很强的实时性。目前一座110KV普通变电站,正常情况下只需要1到2路600-1200Bd的远动信号,以及1到2路调度电话和行政电话。

c.具有很大的耐“冲击”性

当电力系统发生事故时,在事故发生和波及的发电厂、变电站,通信业务量会骤增。通信的网络结构、传输通道的配置应能承受这种冲击;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各种应急、备用的通信手段应能充分发挥作用。

d.网络结构复杂

电力系统通信网中有着种类繁多的通信手段和各种不同性质的设备、机型,它们通过不同的接口方式和不同的转接方式,如用户线延伸、中继线传输、电力线载波设备与光纤、微波等设备的转接及其他同类、不同类型设备的转接等,构成了电力系统复杂的通信网络结构。

e.通信范围点多面广

除发电厂、供电局等通信集中的地方外,供电区内所有的变电站、电管所也都是电力通信服务的对象。很多变电站地处偏远,通信设备的维护半径通常达上百公里。

f.无人值守的机房居多

通信点的分散性、业务量少等特点决定了电力通信各站点不可能都设通信值班。事实上除中心枢纽通信站外,大多数站点都是无人值守。这一方面减少了费用开支,另一方面却给设备的维护维修带来诸多不便。

三、我国电力通信的现状

1.我国电网的发展概况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电网规模均居世界前列,形成了以大型发电厂和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为骨架的各大区、省级和地区的电力系统。到 1998年年底,我国发电机装机容量已达2.77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1577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二位;自1981年第一条500kV葛一沪输电线路投入运行以来;500kV的线路已逐步成为各大电力系统的骨架和跨省跨地区的联络线。目前全国电网已基本上形成了500kV和330 kV的骨干网架,大电网已覆盖全部城市和大部分农村;以三峡为中心的全国联网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电网进入了远距离、超高压、跨大地区输电的新阶段。

2.我国电力通信事业取得的成就

与电网的发展相适应,几十年来我国电力通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现代化电力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力通信综合业务网电力通信网已基本覆盖了全国36个电力集团公司和省电力公司。到1999年,电力通信网已拥有数字微波通信线路64000km,电力线载波电路65万话路公里,光缆线路6000km,卫星地球站36座。交换机容量约60万门,以及其他的通信线缆等;在部分地区还开通了数字数据网,建成了800MHZ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寻呼系统,开通了中国电力信息网;电力通信业务范围包括调度及行政电话、远动信息、继电保护信号、计算机数字数据通信、会议电话、电视电话等综合业务。

b.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从五六十年代的双边带电子管电力线载波机、明线磁石电话到今天的SDH光纤通信系统、数字式电力线载波机、数字程控交换机、ATM交换机,我国电力通信技装备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基本上适应了现代通信发展的潮流和现代电网发展的需要。

c.通信机构和通信队伍已具规模

从国家电力公司到各网局、省电力公司、发电厂、县市农电局,以及电力科研、教学、设计、施工单位等,都设有相应的通信机构;目前我国电力通信队伍约有两万多人,大多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通信机构的完善和通信队伍的培养壮大为电力通信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

d.造就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成立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通信专委会,并定期两年一次举办学术会议;创办了全国性的学术期刊《电力系统通信》,一些地方电力部门也办起自己的刊物;如广东的《广东电力通信》等;从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领导到电力通信生产一线人员结合国内现状,撰写出了大量学术论文,在探讨中国电力通信的发展走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e.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各项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

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从国家电力公司(水电部/电力部)到各地方电力部门都逐步制订和完善了有关电力通信各专业的管理、运行、设计、测试的标准、规程、规定和规则,对电力通信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起了统一化、规范化的作用。

3.我国电力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

a.通信网的网络结构比较薄弱

现有的网络技术尚不能满足本来业务发展的需要。目前电力通信主干网络基本上成树型与星型相结合的复合型网络结构,难以构成电路的迂回;一旦某一线路出现故障,不能有效地通过迂回线路分担故障线路业务;网络管理水平亦不高,管理系统只能对电路进行分路监测和简单的控制。

b.干线传输容量不足

通信网内主干电路容量一般只有34Mb/S,少数为140Mb/S和155Mb/S,制约了宽带新业务的开拓。

c.通信体制落后,干线电路超期服役严重

干线微波电路主要是PDH传输体系,不少已运行10多年,急需更新换代;交换设备不少是空分制,不改造、升级难以实现综合数字业务。

d.各地发展极不平衡

各地经济发展水准不同,在电力通信上也表现为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地区、单位已实现数字化、光纤化环网,有能力向社会提供通信业务;有些地方的偏远变电站甚至连最基本的调度电话也不能保证。

四、新形势下电力通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电信体制改革,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步步深化;其中电力和电信的改革已走在前列。电力工业和通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电力通信利用改革之机最终推向市场和电力系统开放电力通信市场已是大势所趋。

为适应现代电信市场开放性的需求,我们要加快以光纤为主体的通信网建设,及早确立电力系统高速数据网络技术体制,跟踪研究利用电力线路传输高速通信数据技术,解决如何利用ATM技术实现电力通信关键业务的宽带综合通信平台、如何通过IP来综合电力通信的关键业务等问题。

五、学习总结

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建设思路 第3篇

关键词:电力通信网 全程管控系统 建设思路

在现代电网中电力通信网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主要就涉及到了电网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控制等。在电力通信网不断发展以及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对于电力的运行质量、安全性等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力通信网中的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让电力通信网开始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但是在电力通信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怎样来对它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成为了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去面临的一个难题。在电网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通信的作业也越发明显,在企业的很多管理业务中也需要电力通信网的支撑。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主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超长距离的继电保护通道增多,电网的系统也变得更加复杂,很多管理信息系统也开始逐渐的增多,这样也就对电力通信网的支撑作用和稳定性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对网络资源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对业务进行有效支撑和实时的监控成为了一个急需去解决的问题。

1 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的建设目标分析

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的研究对象是电力的骨干传输网络,仔细的调查骨干传输网的网络现状以及网管现状,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网络和网管的特点,采用电信通信网的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建成覆盖电力通信网的全程管控系统,建设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主要的目标包括下面这几个方面。

1.1 让网络资源能很好的实现智能化的有效管理。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的基础就是网络资源的智能化有效管理,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在对网络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时候主要是通过能很好适应电力生产实际要求的分类方法来进行的,同时还能实现对全网的资源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网络运行效率的优化,对电路开通的时间间隔进行缩短,从而让系统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有效管理。

1.2 对电力通信网实现全程的管理控制。建立起传送网网络监控中心,让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的功能能够有效实现。在对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的功能进行划分以及设置物理模块的时候主要是通过ITU-T的M.3000系列建议来进行的,系统把各级电力通信网的相关监控系统以及专业网管划入到统一监控平台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接口适配软件来完成的,这样就能够对各种通信设备和业务的运行状况、设备指标的性能参数以及告警情况进行集中的实时监控。同时还能够根据采集到的信息来对相关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对故障的性质和位置进行判断,从而让网络业务的正常运行以及网络的通畅得到有效保证,最终来实现对电力通信网的全程管理和监控。

1.3 让电力通信网的运行维护工作有效實现流程化的管理。采用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能让电力通信网的运行维护工作有效实现流程化的管理,比如故障处理、计划检修以及电路调度等。让电力通信网的运行维护工作能够处在一个闭环和有序的环境下运转,运行维护的工单在各个部位中的流动情况能够有效的显现出来,这样对工单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据可查。同时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还能够提供流程比较灵活的定制平台,这样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效率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2 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的建设原则分析

2.1 依据标准体系结构原则。在进行电力通信网全场管理控制系统设计时,需要采用体系结构原则。体系机构原则中,TMN结构体系使用的最多。TMN结构体系在国际上来看,运用的最普遍,它对于通信网管的标准包含的是最完整的。很多公司都对TMN进行应用平台开发,满足TMN标准;同时很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制造设备的时候基本上都配置了Q3接口。可见,TMN标准结构具有突出的成熟性和完整性。

2.2 考虑系统实用性原则。在对全程管控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系统实用性原则,做好相关的可行性分析。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相关的管理对象进行调查与分析,结合系统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的系统符合使用要求,特别是对于人机操作界面,应该充分考虑实际工作需要,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2.3 保证系统的兼容性原则。在电力通信网的通信过程中,其业务成分和具体的QOS要求与公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个组织结构比较分散,所以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系统的兼容性,这主要是因为TMN结构复杂接口单一。当采用TMN标准的时候,就需要对兼容性进行充分的考虑,保证系统能够依据TMN的标准,同时兼容其他网管体系结构。在网络管理协议中,采用TCP/IP标准的SNMP协议也是运用的比较多的,相关的设备制造商在生产设备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该情况,设计出的设备也支出SNMP标准。所以在进行电力通信网全场管控系统设计的时候也应该保证SNMP协议的正常运行,所以应该对兼容性进行充分的考虑,保证系统的兼容性。

2.4 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原则。参考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能够知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通信技术发展的速度也会比较的快,要保证系统使用的长久性,就需要对系统的可扩展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在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需要对传输网络的扩容性和功能深入提出要求,在设计中采用分布式处理系统结构,就能进行升级和扩展。为了有效的节约开发成本,所以一般都要系统使用生命长久,这样就需要保证现在的硬件设备能够在几年后满足网络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保证其扩展性,这样才能有效的对系统进行优化,所以设计中必须充分遵循可扩展性原则,保证系统的使用率。

2.5 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原则。在电力通信网使用中,用户最关注的是稳定性与安全性,所以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对稳定性进行考虑,可以通过对各种硬件配套、服务器等进行双机配置,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系统需要具有一定的自诊断能力,这样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对运行环境、数据等进行自我判断,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2.6 保证接口的开放性原则。要有效的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优越性,就需要对系统接口的开放性进行保证,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网络不分区域、不分行业的进行扩展。系统接口开放性,就能有效的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从而促进通信网络的发展。

3 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的总体框架建设分析

通过对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前期的调查和研究,然后根据建设的目标和原则,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应该要能够很好的实现各级系统的纵向互联和互通,各级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的数据控制和数据采集主要是通过北向接口来对各类设备的网关信息进行接收,数据会通过数据的控制模块和采集模块来传输到数据的处理模块中,同时在数据处理模块中应该要构建起运维管理、资源管理以及综合监视的功能。各级系统在进行互联互通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数据交换系统来实现的,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就能够把各级系统互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

4 结束语

为了有效提高网络全程的管理与控制,就需要进行信息化的管理。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将能有效的实现信息化管理,保证各工作的有序开展、规范开展,所以应该进行充分的研发,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通信网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鹏,王萍萍.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思路的探讨[J].电力系统通信,2011,02:26-29.

[2]张鑫林.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建设思路[J].科技资讯,2011,33:96-97.

[3]张建华.电力智能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地区级系统运行模块方案设计[J].华东电力,2011,10:1691-1693.

新疆电力通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第4篇

一、新疆电力通信综合管理系统定位及需求

从整体管理的角度出发, 需要建立以新疆电力公司为一级监控中心站、13个供电公司为二级监控主站和覆盖省网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为监控子站的“全省联网、数据共享、分级管理”的统一通信网管理平台。

从功能角度出发, 需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 全网性能和故障统一监控:通过对设备和网络的运行状态、告警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处理, 实时监视全网。 (2) 实现全网资源综合统计分析:通过查询和统计网内各通信设备的物理和逻辑资源, 实现通信资源的实时在线管理。 (3) 实现全网工作流程统一管理:通过规范工作流程, 理顺工作环节, 形成闭环管理, 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4) 实现对机房环境的实时监控:利用分布在机房的传感器、采集器和数据通道实现对电力公司机房、变电所温度、湿度、门禁、电源电压等的集中监控。

从系统互连角度出发, 需要实现与OMS系统、站内综自系统的互联和数据共享, 预留与时钟系统、光缆监测系统、图像监控系统以及国网/西北网等外部系统的互联和数据共享接口。

二、新疆电力通信综合管理系统

2.1系统架构

电力通信综合管理系统采用三层体系架构, 网络管理功能组自下而上为采集层、应用层和表示层;系统支撑管理功能实现安全管理、系统管理等对三层应用功能模块的支撑功能;外部接口实现与其他系统互连的功能[4]。图1为系统的详细结构:

2.1.1网络管理层功能

(1) 采集层。通过CORBA、SNMP、TCP、RS232等各类网络管理接口协议, 可从电力通信网络的各类设备中获取配置、性能和告警信息。 (2) 应用层。完成网管的核心处理功能, 根据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的管理特点, 应用层分为综合监视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机房环境监控子系统、流程管理子系统四部分。 (3) 表示层。系统在该层提供B/S结构和C/S结构两种用户访问界面。

2.1.2系统支撑管理功能

为保证构成综合网管系统的各模块能够有机配合、正常运行, 需要对系统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支持, 包括安全管理、系统管理、测试工具、仿真工具等功能模块。

2.2.3外部接口功能

综合网管系统不是孤立的系统, 其外部接口模块提供与上级网管的北向接口、下级网管系统的南向接口、光缆监测系统接口、统计分析系统接口、办公MIS系统接口等。

2.2系统功能

2.2.1综合监视子系统

综合监视子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拓扑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配置管理。其整体功能为: (1) 拓扑管理:呈现各种被管网络的拓扑, 包括网络组织图、机房平面图、话务组织图、系统组织图等;在拓扑图上实现告警和性能实时监视。 (2) 故障管理:实时接收各专业网管系统/网元/动力监测设备上报的告警信息, 并加以呈现;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 快速进行故障定位, 减少故障历时;提供告警经验库。 (3) 性能管理:完成对各专业网性能数据的集中采集, 找出性能异常根源;分析网络资源容量与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预测性能趋势走向;对历史性能参数进行分析。 (4) 配置管理:周期性动态同步各专业网络系统配置数据;提供仿真终端等维护工具。

2.2.2资源管理子系统

资源管理子系统提供对系统所管辖的动静态资源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统计、核查、盘点、分析及预警等功能。其整体功能为: (1) 动态资源管理。在采集层部署采集器, 动态地从厂家网管系统/网元获取子网、网元、机框等物理资源及时隙、交叉、电路等逻辑资源信息。 (2) 静态资源管理。以图形化的方式提供各类静态资源的维护功能, 并能实现动静态资源的关联和核查。系统支持在拓扑图上手工增加、模板输入及文件批量导入等多种方式录入静态资源信息的功能。 (3) 查询、统计及预警。系统能够进行多种方式的查询和统计, 并能输出多种格式的报表。系统可以对资源的总体情况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对于超过门限的资源进行预警提示。

2.2.3机房环境监控子系统

机房环境监控子系统是对电力公司各通信站、各级变电站机房中的电源、空调、蓄电池、高低压配电等设备和温度、湿度、烟雾、水浸等环境参数进行遥测、遥信和遥控, 实时监测其运行参数, 诊断和处理故障, 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机房环境监控也包含对机房视频图像的监控功能。

其整体功能为: (1) 遥信、遥测、遥控、遥视功能。系统可对其监控范围内的所有被监控对象的工作状态、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控, 并可进行相应的操作控制。 (2) 告警管理功能。系统可及时自动提示告警, 所有告警一律采用可视、可闻的声光告警信号;支持告警条件、等级和告警门限值的设定功能。 (3) 配置管理功能。系统可完成对监控对象的增加、修改和删除的管理;具有远程监控功能, 可在中心或远程进行现场参数的配置及修改。

2.2.4流程管理子系统

流程管理子系统可面向电力行业提供电力通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管理功能, 并可根据特定电力用户的要求做相应的客户化。其具体功能为: (1) 值班日志管理。对值班人的值班、换班、上岗、下岗等进行记录, 并对已处理事务、未处理事务的交接提供方便的管理工具。对故障申报、代通、处理、修复等一系列过程进行完整记录和跟踪。 (2) 流程管理平台。以工单为纽带理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形成各种闭环的工作流程, 比如电路调度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等。 (3) 交流、学习功能。提供运维经验论坛、运维资料共享、培训考核等学习和交流的功能。

三、结束语

新疆电力通信综合管理系统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 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公司以通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为契机, 建立了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规范, 有效降低了通信网管理的运行维护成本, 提高了通信网络资源利用率, 实现了通信管理方式向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转变。

参考文献

[1]郑媛媛.宁夏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J].电力系统通信, 2007, 28 (177) :31-34

[2]杨文清.电力通信网资源管理项目建设思路综述[J].电力系统通信, 2007, 3 (15) :4-8

[3]张聚明.电力通信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电力系统通信, 2003, 6:1-3

电力通信网网络综合管理系统 第5篇

(建立国调、网(省)调、地调通信网综合管理中心

组成不受地域、行政级别限制的各级通信网管理系统((组成即能分层、分地域,又能交叉互联的通信网管理系统网络

实现对各种通信设备、通信系统的监控、管理((实现各种电源及环境设备的监控、管理

系统具有显著的综合能力

(广泛的包容能力:系统的功能包含实时监测、控制、故障管理、运行管理和资源管理。系统管理范围包括各种子网络、系统、设备、动力环境、光缆、电缆、线路、电路、配线等。

(强大的综合能力:各种监控设备、管理功能、管理数据综合在统一平台之下,近百协议。

(各种数据采集系统,多种网络互联能力。

(迅速用户化能力。

系统性能

全面性

从监控到管理,从通信网、通信设备到通信资源,从运行到维护管理统一考虑,周密设计。不像目前网管业界的许多公司采用的临时拼凑的解决方案。

系统的容纳性

高水平的对象化数据库,强大的协议处理能力,丰富的协议转换积累。系统的实际容纳能力较网管业界许多公司有强大的优势。

实用性

符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开发,长期针对电力通信网应用的研究使系统实用、好用,符合电力通信网的管理组织和管理过程。较许多电信网管系统更有优势。

持续发展能力

从事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开发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系统自主开发,适应能力、可持续开发能力强。开发队伍稳定,能为用户提供好的服务。

INMS网管平台特点

(完全参照TMN的思想设计,继承TMN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组织性和可扩性的特点;(采用对象化的方法组织数据,定义网元;

支持网管系统的网络化,支持分布式网管系统的结构;((高效率的计算方法,高效处理数据、高效存储数据、高效利用硬件平台;

(优越的实时性能,利用高效的调度算法和有效的内存映射算法,十分有效的提高了系统实时性指标;

(增强功能的信息服务接口。

系统的技术特点

自主知识产权

通信网综合网管监控系统是在十多年监控、网管系统应用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基础上完全

由武汉擎天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而成的。

武汉擎天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是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通信网综合网管监控系统软件是获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注册软件。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优势在于:

(系统符合我国电力通信的实情,产生于电力通信的需要,服务于电力通信的应用,发展于通信技术的前沿;

(研制单位对系统软、硬件结构的清晰思路,提供给系统很强的可扩展性、兼容性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的可开发性。甚至可以是研制和使用者一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功能扩展等工作;

(系统扩展所需周期短,成功率高而投入少,每次投入的结果是成功和效益的累计。正是系统的可扩展性,它支持建立各种规模的系统,然后根据发展和应用需要进行扩展,在系统的应用中有的已是它的第三期工程,这充分说明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可扩展性和连续性;(有一批稳定的,一直在从事这个领域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

对象化数据库与网管功能

通信网综合网管监控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关系型数据库作为系统的数据基础,它决定了系统的强大动态网络描述能力和其在管理、控制、分析通信网络方面的强大功能,提供多种数据处理的应用程序分析,利用这样的对象数据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达到对网络分析的目的,为网络的智能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实时管理信息服务(OMIS)

网管系统间互联:

网管系统在实时信息数据处理方面与目前大多数监控管理系统及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网管系统设计了管理信息服务模块(OMIS),专门用于实现实时数据信息的存取、操作、设置、调度及定位功能,支持应用程序、联网接口、协议转换单元对实时数据的服务请求,为网管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实时数据联网功能。

在管理信息服务的基础上网管系统实现了各种实时数据联网功能,主要包括:支持网管系统网络化;支持多网管中心分层管理的模式;支持网管系统之间的对象互操作功能;支持通信网络分割的分层监控和管理;可构造分布式的网管系统;可按地域分布将网络划分为若干管理域;支持远程实时数据访问服务;支持通过WEB的实时数据访问服务等。系统的互联包括:实时数据互联、互操作支持、管理数据共享等。

网管通过系统之间的接口转达请求到对象所在的系统,来实现请求数据的要求,在这种情况同样响应通过系统之间的转达实现。这一技术特点对电力通信网、省、地区建立网管中心和网管分中心,实现网管系统的网络互连提供了条件,并且已经成功实现江苏等省一级别的全面联网。

转换和接口协议

因为我国电力系统内采用的通信设备和系统的种类繁多,有相当一部分设备和系统的接口和协议是非标准化,给综合接入这些系统带来很大难度。一旦不能成功接入,那么也就不能对本地区的整个通信网络进行监测和管理,这样的网管系统是不全面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系统已接入几乎全部的国内外通信设备和系统,无论是在规约破译、数据转换还是对各个系统的接口类型上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综合接入能力在国内领先于同行。已完成的对部分设备和系统进行破译、转换接入。

扩展和综合集成能力

这些综合接入的系统有:

QTI-EM IP网管系统,实现对网络IP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等进行监测;

光纤光缆自动监测和管理系统,实现对光缆故障的监控管理,预报光缆隐患,统分析光纤网的性能;

通信站动力环境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基站电源和温度、烟雾、湿度、防盗等环境的监控管理;

通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将通信光缆、电缆、杆塔、管道等户外设备的地理位置和各种实时或离线的数据有机的结合在综合网管的数据库内,实现决策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屏幕之间的功能。

浅谈电力通信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电力通信;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应用

一、引言

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电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电需求巨大的今天,对供配电的要求也一天比一天高。电力通信是电力分配的根本,电力通信线路对于电力系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电网就需要具有高度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自动化监控系统、高度现代化通信系统等功能。

二、电力通信线路概述

电力通信是电力系统从发电、变电、送电、配电及用电整个过程中提供特殊通信服务的保障基础。电力的生产到使用之间还存在许多的步骤,要保证在这些步骤中做到统一调度、集中管理,从而达到电力传输的经济、安全,就离不开通信系统的配合,电力系统的通信网是一个专业性非常高的通信网,主要是由各个相互连接的输送系统组成的,在发电厂和各个变电所都是存在这种输送设备的,而且还要有专门的交换系统或者是终端设备。电力通信作为电力系统非常重要的设施,要能够更好的和时代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结合,这样能够促进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好的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三、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在我国,电力通信网属于一种专用通信网,电力通信系统的组成通常是由电力部门,发电厂及变电所等相互连接的传输系统、交换系统和终端设备所组成,电力通信网是电网运行的指挥中枢,在电力通信的发展初期,我国电网中,主要采用的通信方式是电力线载波与微波通信,这两种方式的规模相对较小,技术也相对简单,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电网规模不断增大,电力系统对于信息的传输质量及通道容量等具有了更高的要求。通信结束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①从明线和同轴电缆到光纤传输;②从纵横交换到程控交换;③从主要面向硬件到面向软件技术的几大阶段变化;④从定点通信到移动通信;⑤从模拟网到数字通信网。

四、电力通信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一)电力通信同步网

同步网其实就是一个物理网,由同步网节点设备和定时链路组成,为其他网络提供定时参考信号。而同步的含义是使通信网内运行的所有数字设备工作在一个相同的平均速率上。在通讯系统中,同步不管是在PDH中还是在SDH中,所占据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通讯系统的同步程度就能直接衡量这个通讯系统的工作是否准确、可靠、实时、有效。电力系统更是需要随时传送实时数据、控制盒调度命令。

(二)发电领域的电力通信系统

通信在发电领域中,主要用于电力市场交易、水情预报与水库调度、运行监控和新能源的接入等,对于这些设备会运用不同的运行管理和调度控制,这样就构成了电力通讯网络数据传输的各种结构模式。[1]在变电站里,需要实时采集电气设备的运行参数,然后由调度中心进行分析这些数据的信息,从而达到实时调度和远程控制。

(三)配电领域的电力通信系统

通信在配电过程中,主要起到监测电源质量、配电自动化管理、接入储能系统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一个配电网络,智能配电网的建设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部分,他不仅具有现代化通信与现代化计算机的技术,还拥有高级控制和传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能够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配电。

(四)输电领域的电力通信系统

通信在输电领域中,主要用于继电保护和安稳装置等实时数据传输、调度控制以及应急、可视化监测和巡检、输电监测和安全预警等。运输的主要是数字、数据等信息的传送,并且整个过程都是可监控的,对输电安全进行监控、预警和防御。智能输电系统的构建,可以实现用电远距离、大容量、低消耗的配送,使得用电更便宜、更经济,并且能逐步促进我国电力系统更优化。

(五)用电领域的电力通信系统

通信在用电领域中,主要用于智能用电信息采集、高级计量管理、互动营销管理、智能小区、智能化需求侧管理等。采用电力通信技术的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信息采集工作效率,而且可为供电企业提供远程用电管理的双向通信平台,建立用户与电网之间实时、互动的数字网络,实现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功能,创建用电新型电力营销管理模式,提供其它网络增值服务功能,为实现智能电网营销自动化,提高营销和服务管理水平创造了技术条件。[2]

(六)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通信网络

电力通信网络有以下几个技术:①光纤;②电力线载波;③TD-SCDMA ;④无源光网;⑤LTE。

智能电网的研究对象是电力系统中的发电、送电、变电、用电等等一切与电相关的信息和环节,智能电网的研究是为了开发出新的电网管理、控制、信息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整合,从而使电力系统从发电到用电都达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要求,使电力生产、输送都更加安全經济。智能电网将建设特高压骨干网架,进行电力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送,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的不断优化升级。采用科学合理的信息通信方式,实现不同单位、机构、装置的实时监测信息灵活接入,方便进行数据融合与统一,是智能电力通信对输电网的建设要求。

(七)电力通信在终端系统的运用

通信在电力系统终端的运用,使得电力服务更具有人性化、更便捷。通过采用智能用电信息表等先进仪器,以及可视监控技术和智能化需求侧管理等,搭建了一座用户与总部的沟通桥梁,有利于用户了解用电信息,也便于供电商及时了解用户用电情况。终端系统的智能化也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论

总之,电力行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是否幸福、社会是否和谐稳定。因此,开创一个良好的电力通信网络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这样能够更好地对电力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同时也能更好地完善电力通信信息网络架构建设,使电力通信系统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静.论电力通信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6:83.

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开发 第7篇

1 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必须具有的特性

1.1 易维护和更新管理

电力通信工程建设不是一个静态的工程, 它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的发展变化着的。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一定要能够满足电力通信工程的发展需求, 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随着电力通信工程的发展变化进行及时的更新拓展和维护。确保电力行业在运用系统的时候, 能够根据公司业务的调整和改变进行便捷的拓展开发。为了满足已维护和更新管理的要求, 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在开发的时候应该保留对外扩充接口, 这样电力公司在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时候就不用进行二次开发。

1.2 基于B/S模式设计

目前, 电脑的应用程序大多是基于C/S模式进行设计的。这种模式下设计的应用程序在维护和升级上具有很多的不便之处, 给程序的应用造成不利的应用。为了避免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中存在C/S程序的弊端, 我们在系统开发的时候可以基于B/S模式。这种模式下开发出来的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在管理和升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比如在系统中只要在服务器端完成了部署, 客户端就能够通过浏览器输入访问地址的方式进行访问。在升级上, B/S模式中所有的升级都可以在一台服务器上完成, 节省了升级花费的时间和人力。

1.3 办公便捷

开发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 使施工管理工作更加方便。通过运用电力建设施工管理系统, 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的办公应该更加简单, 而不是令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办公更加复杂。要做到这点, 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的开发应该面向简便办公, 使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能够完成施工资料的上传、修改、审批、下载查看、签章等工作, 这样就能使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

2 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组织机构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工程信息管理、资料库管理、资料审批流程控制、综合搜索、工程资料批量上传、工程资料流转、数字签名、系统监控、系统日志、系统维护等功能。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1所示, 主要包括:系统管理主要是提供系统的新建、修改、删除、查询、组织机构变化流水查询等;信息服务模块, 主要是进行工程名称、概述、规模等信息的填报;规划管理, 主要是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案;建设管理, 主要是对建设进度、质量、投资等进行管理;资料库管理, 主要是资料库的新建、修改、删除;资料审批流程控制主要指用户根据业务流程进行图形化流程定制;综合搜索主要是进行全文搜索、语义搜索等搜索;工程资料批量上传主要是按照文件名和模板进行资料批量上传;工程资料流转主要是对工程资料的送审进行管理;数字签字主要是把指纹U盘作为存储媒介进行流转身份确认;系统监控只要是对在线的用户数量、系统环境参数、资源使用情况等进行系统监控;系统日志主要是指系统可以把用户的操作记录下来;政务服务, 主要功能为财务管理、档案管理、行政管理等。

3 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开发的方法和优点

3.1 开发方法

根据系统面向的差异, 软件的开发方法可以分为面向原型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结构化方法等开发方法。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主要的作用是管理工程资料信息, 其有着明确的管理对象, 所以在系统开发的时候应该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3.2 面向对象开发的优点

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开发具有四个方面的优点:

3.2.1 代码容易维护

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思想设计的程序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而且其本身还具有继承的特点。如果在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要求有所改变, 只需要对局部的小规模进行维护就能完成对整个系统的维护。

3.2.2 代码质量度高

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思想设计的程序中的单独的对象是可以被重复使用的, 这种特性引用测试过的对象程序时的系统的健壮性和代码的质量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2.3 编程效率高

从实质上看, 软件开发就是根据系统的需要对现实世界的事物进行抽象, 产生对象类。采用对象设计方法进行系统开发, 能够使开发人员的思维接近人类的自然思考方式, 从而使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2.4 扩展性强

面向对象的编程法具有继承、多态、封装等多方面的特性。面向对象开发的系统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的系统结构。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法进行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开发能够使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4 结语

进行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系统开发是电力通信工程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其对于解决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系统开发的时候, 我们要根据电力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特性需求和编程方法的特点对开发方法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荣鸣.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系统开发[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刘启, 张靠社.基于B/S的电力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 (09) :128.

浅谈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第8篇

无论电力系统未来将如何发展, 信息化是无可争议的必然趋势, 这里就包括电力通信的信息化系统, 因此, 根据现有资源技术将电力通信信息系统建设更加实用且高效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体现在对通信网络的建设, 还体现在对电力通信系统的管理方面。因此, 加强对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的研究, 探索更加高效、灵活且开放的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

1 我国电力通信信息系统建设发展及现状

1.1 我国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的发展

我国初次将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应用在电力系统中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由于当时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刚刚起步, 因此由于技术、观念等原因使该系统没有发展完善。自80年代后, 伴随计算机的发展, 电力行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也有了一定的起色, 80年代后期, 一些先进的单位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整体的设计, 实现远程传输, 直到90年代, 企业提高微机的使用档次, 采用更为先进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开发工具, 由此之后, 我国电力通信信息系统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从50年代初至今, 我国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使用不便到使用简单便利等阶段, 那么根据我国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 该系统的监控、维护和管理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人工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即电力通信信息系统发展的厨师阶段。由于建设不完善, 规模小, 信息化程度不高, 因此该阶段的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对通信信息网络进行管理和记录。

其次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管理电子化阶段, 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 通信网已经初具规模, 一部分的通信网数据实现了电子化, 可实现对网络信息的记录。但是在实际运营时, 该系统的网络运行状还不能完全满足系统完全自助控制, 因此网络资源状况会出现独立脱节的现象, 而网络监控和运营维护之间的联系不完全, 对于故障的处理还不完善, 所以这一时期的通信信息系统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需求。

最后通信网管理信息化阶段, 这个也是最接近现代的管理信息系统。相对于前两个时期的系统, 此时的电力通信信息系统更具规模且多元化, 对通信网的承载能力和业务承载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除此之外, 新的通信信息系统更科学可靠, 为以后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2 我国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 我国电力通信信息系统和其他的各种各样的专业网络都有所发展, 并都有所成果。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且越来越复杂, 网络运营效果良好, 结合更多的通信手段。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方面的矛盾便会更加突出, 如先进的设备同落后的管理之间的矛盾。所以在进行网络改进时, 采用先进的新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建设新一代的电力通信网管理信息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

对于电力通信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收集与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相关的数据, 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基本结论从而为系统整体的运行以及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持。

对系统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系统本身的使用, 还要考虑与系统相关连的人事物等因素。例如系统应更能为工作人员提供便利, 提高办事效率, 对于系统的日常维护应该简单且有效, 系统的运行根据系统程序性, 提高应变能力。根据现有条件和需要, 对电力信息系统的设计功能主要有4部分, 分别为:生产管理功能、图形功能、实时数据监视、频谱管理功能。这四种功能是整个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的基本需求, 只有满足这些功能才能基本满足现有需要。

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 未来电力通信信息系统还会更向前一步, 对于未来的朝向如何, 我们将拭目以待。

2 电力通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电力通信水平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网络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这问题。

2.1 网络方面

虽然我国电力通信信息系统已经有所发展, 很多地方已初见成效。但是相对于建立一个完整的通信网络且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网络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与发达国家先进的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相比, 我国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 适应时代的需要, 跟上时代的潮流才是真正发展电力通信系统的重要保障。

通信网络结构较薄弱, 目前我国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的主干网络应用较多的为星型和树型相结合的复合型网络结构, 这种结构互联性和相对性较差, 构成电路的迂回比较困难, 这就为整个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带来了麻烦。

干线传输容量不足, 由于条件的限制, 我国电力通信系统网内主干路的电容一般只有34 Mbit/s, 少数为140Mbit/s和155 Mbit/s。当通信网在使用时, 主干路是主要的使用区段, 主干线过少的传输容量, 很容易就会限制宽带新业务的开拓。

电路利用水平低, 目前电力传输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话路容量不足, 但是并没有充分的使用。这是一个矛盾, 而这个矛盾的产生很大原因归咎于管理体制的制约, 但是采用电路进行分路监测和简单的控制, 上下话路不能按照需求进行设置, 因此没有很好的应用电力系统数据传输业务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通信网体制、规范、标准发展不足, 由于相关体制、规范和标准不能跟上需要, 不健全, 对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就会产生制约的因素, 因此改进相关体制、规范和标准则迫在眉睫。

网络接入系统相对薄弱, 由于用户多用电话线接入, 因此以语音传输和交换为主的通信网就比较薄弱, 同时, 使用电话线接入对未来系统的升级会产生一定的限制, 从而影响网内多种业务的生层次的发展。

不健全的网络管理系统, 由于通信网发展迅速, 但是相关的管理体制并不能随之应运而生, 这个时间差就会为网络管理带来不便之处。

通信体制落后, 我国主要的干线不少已经运行十几年, 到了或已经超过使用期限, 这就对系统带来了隐患, 可能会严重干扰微波电路主要是PDH系统。因此及时换代成为迫切需要。除了干线问题, 在交换设备中还存在着设备落后等问题, 最便捷的方式便是进行改造升级。

2.2 管理方面

首先网络接入薄弱, 通信网用户为图便利大多采用电话线接入, 而这种接入方式并不能对数据信息的传输和调整, 这就时电力通信网用户接入系统处在一个薄弱的状态。

其次网络管理薄弱, 目前我国对网络管理系统的建立只是在一个起步阶段, 只能完成对电路进行分路监测和简单的控制。因此在进行数据传输时, 现有技术并不能完全满足多元化和复杂的传输网络。

3 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的建设

首先是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建立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的重要一个环节, 只有确定该系统的主要目的以及方向, 才能使系统建立后充分发挥其拥有的作用。那么对与该系统的需求分析主要包括技术经济指标、通信网络结构、通信系统规模、网络管理要求等。而这里的网络管理要求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只有确定这个因素, 其他因素才能确定下来。对于需求分析的意义不仅在此, 除此之外在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时不能仅仅是功能越全, 配置越高越好, 系统的选择还是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建设。系统设计中一个需要始终关注的一点就是通用性, 从而使二次开发成本尽可能地减少。首先, 灵活配置的体系结构与系统模块是系统通用性的重要技术保障, 体系结构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方式, 保证了组件使用的重复性;其次, 系统中对initialize.ini (初始化配置组建) 进行了定义, 文件中包括字符串表、数据库连接信息、帮助信息。当对于系统的使用为不同用户时, 只需要对初始化配置文件中的信息进行改变, 就可将该用户特征呈现出来;最后, 电力通信活动中会涉及大量信息, 采用GB/T编码标准来编码这些信息, 从而确保各个系统中数据的共享与兼容。系统的基础是数据库, 系统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的优劣所决定的。系统应用MS SQL Server2000来组建后台数据库, 其建立于E-R数据模型之上, 遵循简易开发与最小数据冗余相结合的原则, 来尽可能地同第三范式相符合。为促进效率提高, 系统中有中间表、视图和存储过程的大量使用, 加之触发器的使用, 从而确保了一致性的数据。

其次网络设计, 在系统发展初期, 通信网络系统需要依靠通信设备生产厂商, 因此网络的设计应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网元数据采集层, 主要包括网元的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接入系统。首先是网元管理层, 这个层面即是对单个网元进行管理, 同时还要对上一级的网元提供技术支持, 这个层次主要是单条电路和设备;其次是服务管理层, 这里是网络用户和管理网络运行者之间的接口, 主要管理内容有:提供用户接口并组织通道、记录并统计接口的性能数据、管理服务的费用并进行记录等;最后是业务管理层, 所谓的业务管理即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进行相关的计划与策划, 并管理通信调度人员。

最后系统结构, 为满足实际的需求, 该通信网必须对多种操作系统和多种机型都能够兼容, 除此之外还要对该系统进行冗余结构的设计, 根据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档次。主要有六个部分:一是数据服务器, 它是网络管理信息数据库的载体, 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二是网管工作站, 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界面, 方便日常人工进行监控管理以及控制;三浏览工作站, 通过Intrane网、Internet以及广域网进行网管系统的接入, 为网管系统提供良好的浏览功能;四是协议配置器, 功能是完成管理设备与网管系统间的协议转换;五是前置机代理, 利用系统采集到的可用数据, 实现对各种通信设备以及通信站的实时管理;六是管理数据库, 主要内容有非实时的报表数据以及统计检索结果等离线数据、存储并处理被管系统和被管设备的历史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只有将上述六方面合理配置以及应用, 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顺畅。在互联网、局域网网络环境中运行管理系统, 安全性是十分关键的, 系统安全管理除应用防火墙技术外, 还包括用户权限管理与密码管理两个方面。其中, 用户权限管理指的是对用户对于系统的使用权利实施管理, 系统引入了角色访问控制技术, 角色、用户、权限为其基本元素, 原理如下:分配系统操作权限给各个角色, 后指定用户至所属角色当中, 一个用户可同时有多个角色, 且每个角色下又有相同系统功能的分配。在设计权限管理当中, 细分用户权限至菜单按钮层面上。

综上所述, 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的建立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公用网以及其他的很多专用网相比, 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起步比较晚, 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完善不仅对个人, 企业还是国家都有一定的好处, 因此科研技术人员还要不断的加大研究力度, 不断完善和发展电力通信信息系统, 使该系统能够充分的适应实际的需要。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 计算机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角落。那么在电力系统中同样也不例外, 将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起来不仅对日常的管理还是使用都带来很多的便利, 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具有电网管理、营销、调度生产的功能, 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保证整个电力通信系统的经济高效、稳定安全运行。除此之外, 电力通信信息化可有助于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管理, 因此, 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尤为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力通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现状, 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最后根据现有状况讨论如何建立高效有序的电力通信信息系统。

关键词: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信息管理,网络监视

参考文献

[1]李凤英, 赵志民.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2) .

[2]顾维正, 徐刚.综合网管系统建设的经验和建议[J].电力系统通信, 2008 (10) .

[3]王婕, 吴建江, 刘仲谋, 胡书屏.I2C总线在电力通信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 2002 (08) .

论SDH技术下电力系统通信网建设 第9篇

1.1 电力系统通信网的特点

现代电网的电力调度、继电保护、远动数据和远程监控要求通信系统必须建立在一个实时的多媒体综台业务平台之上, 电力系统通信网的特点是:

(1) 防电磁、抗电压、安全可靠、性能稳定;

(2) 话音、数据、图像、远动控制等信息种类多、业务量不太大、业务点较分散;

(3) 既有通信方式繁多, 各种业务采用的通信方式不尽相同;

(4) 设备种类多, 接口复杂。

1.2 我国电力系统通信的主要业务

(1) 话音业务:

调度电话、行政电话等。

(2) 数据业务:

主要包括线路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有关的数据业务、调度自动化数据业务、电力市场数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检索、科学计算和信息处理、电子邮件等。

(3) 数据业务:

数据业务又可以分为实时数据业务和非实时数据业务。

(4) 多媒体业务:

变电站视频监视、会议电视、视频点播等。

1.3 电力系统通信网改造目标

电力通信网应立足于电力企业信息化, 以保障安全生产、指挥调度、电网管理和运营为主体, 并能随着电信市场的发展逐步向外开放。网络的建设应做到全网统一规划、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分布实施。当前, 现有电力通信网的优化改造目标是:

(1) 规划网络层次结构, 分层优化改造。

(2) 加快建设光纤骨干网, 构筑宽带SDH传输平台。

(3) 升级和改造接人网, 实现宽、窄带综台业务接入。

(4) 根据电力发展需要, 拓展业务。

(5) 建设电力客户服务中心, 树立电力企业形象。

2 SDH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通信网建设中的应用

2.1 SDH技术介绍

同步数字系列 (SDH) 技术自80年代末出现以来, 由于其独特的同步复用功能、统一的复用标准及强大的网络管理功能, 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猛发展, 成为世界上各个网络运营商发展传输网络所采用的重要技术之一。SDH传输设备包括终端复用器 (TM) 、分插复用器 (ADM) 、中继器 (REG) 及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DXC) 等4类网元 (NE) 。应用上述设备, 并选择适宜的拓扑结构即可构成SDH网络, 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 是美国贝尔通信技术研究所提出来的同步光网络。它可实现网络有效管理、实时业务监控、动态网络维护、不同厂商设备间的互通等多项功能, 能大大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管理及维护费用、实现灵活可靠和高效的网络运行与维护, 因此是当今世界信息领域在传输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的热点, 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2.2 SDH网的特点

(1) 同步复用、标准光接口和强大的网管能力。

其复用结构使用不同等级码流, 在同步传输模式 (STM) 帧结构中排列是有规律的, 净负荷信息与网络同步, 利用软件就可从高速信号中一次分支或插入低速支路信号, 省去了背靠背的复用设备, 上下支路十分容易, 大大简化了数字交叉连接。

(2) 通道路由设备灵活。

可在网管终端设备上用软件灵活修改、设置。

(3) 传输可靠性高。

每路信号都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是由某一方向收发, 还是同时由两个方向收发。

2.3 SDH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网建设中的运用

(1) SDH通过多种容器 (C) 和虚容器 (VC) 以及级联的复帧结构, 使其可支持多种电路层的业务, 如各种速率的异步数字系列、分布式排队总线 (DQDB)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DI) 、异步转移横式 (ATM) 等, 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新业务。采用SDH组网技术还可以构成具有高度可靠性的自愈环结构 (环形结构) , 通过SDH帧结构开销中的K1、K2字节, 网元本身可以智能化地实现网络的保护, 避免了格状网采用由集中网管系统控制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DlXC) 实现网络恢复的复杂性, 大大地简化了对网管系统的要求, 从而确保了网管系统的正常运行。SDH网确保了业务的透明性, 它采用同步复用方式和灵活的映射复用结构, 使PDH中低于140Mbit/s的各次群信号纳入SDH中, 在STM一1以上的等级速率完全采用同步复用。复用的特点是在网络频率取得同步的前提下, 确定基本速率为155.520Mbit/s (简称155Mbit/s) , 以及传输速率为155.5Mbit/s的整数倍 (N倍) , 现阶段规定了N=1、4、16、64, 也就是155Mbit/s、622Mbit/s、2.5Gbit/s及10Gbit/s, 且已实用化。

(2) 目前, 我国电力系统通信网的特点是行政区域划分的复杂化。运用SDH技术, 接入设备的布置省调配置一套SDH用户接入设备 (或交叉连接的复接设备) , 将各地区通信网至省调及上级调度的主通道业务信号进行分叉/复接, 实现业务重组;区调配置一套SDH用户接入设备 (或交叉连接的复接设备) , 将各县通信网, 发电厂至区调、省调的主通县调配置一套SDH用户接入设备/ (或交叉连接的复接设备) .将各变电所, 发电厂至区调、省调的主通道业务信号进行分叉/复接, 实现业务重组。SDH用户接入设备, 其基本 (平台) 是一套高性能的STM-ISDH传输设备, 多台SDH用户接入设备能够组成STM一1的SDH网, 并能够接入到STM一4或STM一16的网络中组成SDH子网。SDH传输与复用部分应符合ITU建议G.782一G.784, G.957, G.958G.703, G.825, G.826, G.813。业务实现过程考虑将来的业务扩展, 根据业务需要分配带宽, 在传输系统中, 一次变分配4个左右2M, 二次变分配3个2M, 局间提供分组交换所需2M。综合业务接入网设备满足如下需求:2/4线音频专线接入、Z接口延伸业务、热线电话 (直通电话) 、POTS普通电话接入、继电保护DDN专线业务 (2M透明传输、N 4K以及各种子速率) 、以太网等业务。由此实现在SDH技术下, 电力系统通信网的调配发展。

(3) SDH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SDH传输体制对于TDM是一种既先进又成熟的技术, 对于数据业务, 却又意味着传输速率不高, 因此, 电力系统通信网应根据原有的通路资源及业务发展的重点来构建、发展规划。由于WDM系统是一个协议透明、格式透明的网络, 可以不断将线路的电网络叠加到光网络上, 目前许多运营公司采用WDM与TDM相结合的组网结构, 按需扩容, 在一个WDM系统网络上, 将不同速率、不同厂家的电设备结合在一起, 并随时可以加入新的高速TDM系统, 构筑未来的高速光纤网络, 满足迅速增长的容量要求。利用TDM和WDM两种技术的优点进行网络扩容, 是光纤技术发展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在传输网中, SDH和WDM间是客户层和服务层的关系。相对于WDM而言, SDH、IP、ATM信号只是WDM系统所承载的业务信号, WDM系统更加接近于物理媒质层——光纤, 在SDH通道层下面, 构成光通道层网络。通过SDH技术的发展及与WDM技术的结合, 对电力系统通信网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电力系统通信网的特点, 了解通信网改造的目标, 分析SDH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通信网建设中的运用, 以求充分发挥SDH技术的优势, 发展各方面技术的结合, 推动电力系统通信网建设的步伐, 使电力系统发挥其优势, 更好的服务人民。

摘要:SDH技术引入电力通信网, 对于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生产的需求及电力企业运营走向市场化对电力系统通信网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SDH技术,电力系统,通信网

参考文献

[1]杨铸.光网络技术发展趋势[J].当代通信, 2005, (4) :13-16.

[2]胡海云.电力系统通信的网络化建设[J].四川电力技术, 2007, (4) :84-86.

[3]刘昌平.电力系统通信SDH技术的应用与实施研究[J].科技论坛, 2005, (14) :80.

电力通信系统建设 第10篇

随着电力通信网的建设和发展, 网络结构愈加复杂, 承载的业务更加丰富, 网络的管理和运维难度不断增大。目前, 内蒙古电力公司 (以下简称内蒙古电力) 基本上以人工方式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管理, 部分地区通过自行开发的小型数据库对网络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实现了资源的动态更新, 但系统的功能单一, 管理范围有限, 资源数据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不能很好地体现网络资源之间的关联性[1,2]。

目前内蒙古电力的网络资源管理方式存在如下不足: (1) 没有规范、统一的网络资源信息定义、描述和存储; (2) 网络资源信息分散, 各部门对资源的管理范围难以界定; (3) 对网络资源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调度机制[3,4]。

基于上述原因, 内蒙古电力在现有网络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综合的通信资源管理系统, 把相互独立的各专业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整合成一个功能齐全、扩展性强的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一个工作站即可对互联的不同网络资源实施管理和控制, 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网络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为网络的规划、建设与运维提供了有力支撑。

1 系统总体方案

1.1 系统功能结构

内蒙古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由网络管理功能组、系统支撑管理功能组、外部接口功能组3部分组成, 各功能组由采用松耦合关系组织的功能模块构成, 可以根据不同的服务需求灵活部署模块, 降低了系统整体复杂性和依赖性。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1.1.1 网络管理功能组

网络管理功能组采用3层结构, 分为接口适配层、应用层和表示层。

1) 接口适配层:完成不同厂家设备所需管理信息的适配, 主要包括通信协议和管理信息语义方面的适配。

2) 应用层:负责提供各种相关应用, 主要由基础数据管理、空间资源管理、设备资源管理、光缆资源管理、专业网管理、业务资源管理、资源呈现、资源查询和维护、资源统计、资源预警分析、资源关联分析等模块组成。

3) 表示层:实现了人机交互界面, 可支持C/S模式和B/S模式2类用户终端, 内蒙古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 接入网络的终端通过浏览器登录, 操作方便。

1.1.2 系统支撑管理功能组

系统支撑管理功能组由安全管理、日志管理、备份管理、自身监控和系统帮助等模块构成。

1) 安全管理模块主要管理系统的各类用户信息、权限等级、操作范围、使用状态、日志等, 可以按照用户要求实现不同的安全等级。

2) 日志管理模块对用户登录和操作日志进行查询统计, 方便管理员了解系统的使用情况。

3) 备份管理模块提供图形化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工具, 可以在任意接入网络的终端上完成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操作, 支持全局备份和增量备份方式。

4) 自身监控模块实时监控系统中各软件模块进程、数据库等状态, 保证系统处于可控状态, 方便管理员了解运行情况。

1.1.3 外部接口功能组

外部接口功能组负责与国家电网公司和华北电网相关系统、南瑞通信监控系统等进行互联, 并预留与其他系统的互联接口。

1.2 系统软件结构

根据内蒙古电力通信网的现状和需求, 系统软件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由适配层、应用层、表示层组成, 各层包含可实现不同功能的软件模块。分布式处理平台 (Distributed Processing Platform, DPP) 是支持跨平台、跨实现语言的分布式软件总线, DPP软件总线通过统一的接口实现不同软件模块之间的互联和通信。DPP支持不同DPP之间的级联和即插即用的软件模块配置方式, 随着应用的深入, 新的功能模块可以方便地插入DPP而不影响系统整体架构, 使得系统具有很强的扩展性与开放性。DPP平台支持各类网关技术, 通过提供的网关软件模块可实现基于DPP平台的各软件模块与第三方系统之间的通信[5]。

1.3 系统物理结构

为了保证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系统采用主备用硬件配置。系统物理结构如图3所示。

资源管理系统主要由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存储设备、接口服务器、Web/报表服务器、GIS服务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组成。通过交换机组建一个专用网络, 终端通过访问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实现对通信资源的管理。

1) 数据库/应用服务器:采用双机结构实现热备, 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 由另一台服务器担负起全部工作。

2) 存储设备:系统配置了磁盘阵列, 用来存储网管数据, 保证数据安全。

3) 接口服务器:系统配置2台接口服务器, 用来运行厂家的接口适配器软件模块, 所有适配器模块软件都分别安装在2台接口服务器上, 系统正常运行时, 2台服务器根据实际负荷分别承担部分厂家网管接口的适配任务, 当其中一台出现故障时, 另一台接管所有适配器软件的运行。

4) Web/报表服务器:配置1台PC服务器, 支持Web服务软件和报表平台软件的运行。

5) GIS服务器:配置1台PC服务器, 支持GIS软件的运行。

6) 网络设备:配置2台光交换机和2台华为S3700交换机, 2台S3700交换机分别与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磁盘阵列、接口服务器、Web/报表服务器、GIS服务器等互联, 实现双路由接入。

7) 终端:配置PC终端, 可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

2 内蒙古电力数据网结构

通信资源管理系统采用集中建设模式, 实现对内蒙古电力范围内通信资源的统一管理, 中心站部署在内蒙古电力信通中心机房, 各个供电局分别配置查询终端进行分布式资源管理, 各供电局可通过内蒙古电力数据网访问系统。内蒙古电力数据网结构如图4所示。

内蒙古电力数据网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2个核心节点设置在内蒙古电力信通中心和鄂尔多斯电业局, 各配置2台核心路由器、防火墙和交换机;9个汇聚节点设置在各供电局, 各配置2台汇聚路由器和交换机;接入节点设置在所有220 k V及以上变电站。核心节点与汇聚节点路由器POS接口之间采用速率为155 M的传输通道互联, 网络中任意单台设备或者单条通道故障都不影响承载业务的正常运行。在信通中心部署华为网络管理系统, 监控网络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告警信息等。

采用OSPF协议作为底层设备互联传输协议, 全网业务使用BGP、MPLS、VPN协议承载, 可提供高速的转发速率, 并有效实现多种业务的隔离, 保障业务安全。

3 系统接口技术方案

目前, 专业网管系统的北向接口由多家厂商提供, 接口采用的通信协议和信息模型有很大差异, 如Q3/CMIP, SNMP, CORBA/IIOP, TCP/IP, TLI, RS232等。为了在资源管理系统中屏蔽这些差异, 简化资源管理系统的接口交互处理, 需要将各个专业网管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统一整合适配, 在资源管理系统与专业网管之间引入接口适配器, 将各厂商的接口转换为统一的标准接口, 从而实现上下级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3.1 CORBA接口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CORBA) 是OMG提出的基于对象技术的分布计算应用软件体系结构, CORBA标准分为3个部分:接口定义语言 (Interface Description Language, IDL) 、对象请求代理 (Object Request Broker, ORB) 以及ORB之间的互联网内部对象请求代理协议 (Internet Inter-ORB Protocol, IIOP) , 其核心是ORB。CORBA接口传输接入方案如图5所示。

3.2 SNMP接口

少数传输网管系统未提供CORBA接口, 而是提供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 形式的告警发送, 并通过数据通信网络架构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 Architecture, DCNA) 来实现远程控制。本文采用SNMP和DCNA控制命令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此类网管系统的接入。SNMP接口传输接入方案如图6所示。

图6 SNMP接口传输接入方案Fig.6 SNMP interface transmission access scheme

3.3 适配器与专业传输网管系统的连接

华为i Manager T2000传输网管系统可以提供符合TMF814规范的CORBA接口。采用CORBA形式的接口协议, 适配器可以通过接口主动查询配置、告警、性能信息和配置下发;接口可以将实时告警、对象创建、删除、属性和状态更改、性能越限等上报给适配器。华为传输网管系统接入方案如图7所示[5]。

图7华为传输网管系统接入方案Fig.7 Huawei transmission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access scheme

4 结语

经过近2年的开发和实施, 内蒙古电力完成了通信资源管理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录入等工作, 目前已正式投入运行。该系统为内蒙古电力通信网提供了一个功能完善、实用、方便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 为通信网络的规划、建设与运维提供了有力支撑。

摘要:近年来, 随着内蒙古电力通信网在为电力生产服务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网络规模不断扩大, 业务提供能力不断增强, 但在通信资源管理水平上却相对滞后。文章介绍了内蒙古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情况, 该系统通过一个工作站即可对互联的不同网络资源实施管理和控制, 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网络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为网络规划、建设与运行维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电力通信,通信网,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杨雪, 韩磊, 葛敏, 等.山东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设计及应用[J].电力信息化, 2013, 11 (5) :62–65.YANG Xue, HAN Lei, GE Min, et al.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for Shangdong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network[J].Electric Power IT, 2013, 11 (5) :62–65.

[2]李琦, 张刚.基于GIS技术的电力通信网资源管理系统[J].电力系统通信, 2003, 24 (6) :7–9.LI Qi, ZHANG Gang.Power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GIS[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2003, 24 (6) :7–9.

[3]刘畅, 何林宏.云南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组建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 2006, 27 (5) :21–23.LIU Chang, HE Lin-hong.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Yunnan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2006, 27 (5) :21–23.

[4]尚应文.一体化电厂资源管理系统[J].电力信息化, 2005, 3 (4) :52–54.

电力通信工程系统资源设计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通信;系统;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01-01

1、电力通信工程系统资源设计目标

电力通信工程系统资源的设计指的是把各种各样的数据整合到一起,并且以这些数据资源来实现相同层面的通信网络资源。针对局内光缆以及设备和线路进行设计,从而能够使这些设计的设备达到通信资源的动态管理。以此来为用户提高有效的资源和合理的利用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的提供能够准确和快速的运行,电力通信工程系统资源管理目标的主要分配有:

(1)通过和综合监视系统的互联以及厂商网管系统的互联,获取资源的配置信息和运行信息,实现资源的动态管理;

(2)针对不同的专业业务来制定不同的功能,并且以此来实现和满足电力管理的不同要求和不同需求;

(3)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分析、资源查询以及资源统计等等功能;

(4)和DMIS进行有效的集成和互联,在DMIS当中提供报表操作人口和资源查询,并且提供资源调配的流程管理;

(5)为故障影响范围分析和故障定位分析以及资源调配和性能评估等等丰富的应用层功能;

(6)通过矢量图形技术和GIS电子地图技术,对通信资源的图形化展现进行相应的实现;

(7)通过统一的资源数据库和规范化的建模构建,把独立的分割专业进行资源的整合,并且实现通信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一致管理。

2、网络系统资源的管理过程以及设计原则

资源数据库是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所谓的资源数据库指的是把表达关系式和规范的符号和现实的网络资源在计算机当中建立起相互对应的数字映像。一旦现实网络和虚拟映像之间相对应的准确率较高的时候就可以由计算机上面的虚拟网络来实现资源的管理,可以对动态特性进行使用和操控。也就是说,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是对通信资源进行的管理,主要管理的内容有:发现资源、获取资源以及管理资源。然而,这样的一个过程都需要业务应用和数据处理进行控制,而且进行控制的过程都需要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来进行管理,使用数据库管理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够使资源网内的数据保持高度的一致。具体管理过程如图1所示。

(1)我们通常所说的通信资源的应用过程,实际上指的是系统数据的更新以及维护和利用的一个循环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应急和正常、普通的资源调度功能来实现网络故障的便捷修复。并且还能够通过一定的资产管理,对资源的调配情况以及资产寿命周期进行实现。

(2)系统数据的查询以及检索和统计、和关联过程就是通信资源发现的过程,当此系统通过设定好的专家系统功能的时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综合指标以及网络资源的建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资源分析以及汇总以及生成报表等进行资源容量运行率的分析。通过各种数据对通信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并且还能够通过网络的建设和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信息。

(3)对通信资源的获取信息过程是入库和收集的过程,这个信息资源获取的过程要不断地排除可能会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异议和差错。一旦有错误发生将会通过对资源的采集、整理以及录入工作获取懂啊相应的足够精确的信息,通过获得的这些信息来实现资源控制的具体意义。

3、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

(1)电力线载波频谱的应用

资源调度管理系统的作用是对载波频谱进行相应的管理,而对载波频谱进行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频率占用、线路上面的所有载波通道以及工作频率等等,为载波频率的分配以及频率进行相应的辅助,并且还要进一步的为载波频率的分配提供新的算法,以此来实现载波频率的智能化管理,对分配的方案也将自动生成。

(2)资源调度的应用

进行资源调度的对象主要有:电路资源以及配线资源和两种。这种管理调度主要是为调度的环境提供了一个较为封闭的控制,而且还可以在相应特定的空间内为用户调整业务的流程,也就是说能够为资源调度提供一个灵活的、可配置的流程管理。与此同时,调配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配线,电路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配线段跳线。数配以及光配和音配是通信新配资源当中重要资源,通过对其进行管理,不仅仅可以查询配线接入电路的路由信息而且还可以对常规的配线数据进行查询,从而达到通信电路的信息安全和全面。因此,通过对目前资源情况的分析看来和对用户规则的设置看来,可以向用户提供资源调度的最佳方案。

(3)报表生成的应用

资源调度系统可以按照传统电力系统的要求以及习惯,并且参照一定的格式对各种通信资源的月报以及年报进行生成,也对全网的通信资源动态信息和通信系统的日志运行等方便操作。系统的日志报表模塊出了能够对电力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还能够对电力通信系统的网络资源进行统计和分析。系统日志报表模块还能够根据需要而生成具有一定格式的报表文件以及日志文件,可以为线路规划以及通信建设提供相应的辅助决策。与此同时,还可以为施工提供简单可靠的依据,为线路部门提供所需要的帮助。

4、总结

电力通信系统建设 第12篇

随着网络复杂度及应用数量的日益增加, 网络带宽的有效使用及性能检测技术变得非常重要。 要分析网络带宽是否有效地被使用、 应用延迟发生的原因、网络是否安全, 就必须掌握网络流量的成分、网络的时延、网络上的异常, 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迅速定位问题的根源。 一般数据网网管平台是基于SNMP协议, SNMP协议属于被动型监听网管协议, 被动监听故障是无法在用户感知到网络故障前检测和定位故障的, 且可能由于目标系统告警信息的延迟或丢失而无法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 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网络需求。为了提高网络可用性和保障运行稳定性, 需要在网络中建设一套网络流量和业务状态监控系统, 提出该系统建设的技术功能要求及部署模型。

1 现状

福建省电力数据通信网承载丰富的数据业务, 其数据面非常广泛, 节点涉及省、市、县、变电站、营业网点等。 目前部署的路由器、交换机, 厂商众多, 包括华为、cisco、juniper、锐捷、H3C等。 该网络是省电力公司生产、 管理系统联网应用的公用数据通信IP承载平台, 网络承载的业务主要是生产管理区 (安全区Ⅲ) 和管理信息区 (安全区Ⅳ) 的应用系统, 具体业务包括电力管理信息、调度管理信息 (DMIS) 、用电信息采集、电力客户服务95598 语音视频网络、 电力通信监控网络、变电站辅助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等。 2015 年, 根据国网的整体要求, 福建公司正在进行数据通信网优化整合调整, 在全国联网及地区跨域的技术体制要求下, 网络维护形势会越来越严峻, 希望能够通过这种主动探测的方式对普通的网管进行有效补充。

2 系统建设总体要求

2.1 先进性

网络应采用业界先进的数据网流量和业务系统状态监控系统, 充分满足现在及将来网络、业务发展的需求, 在未来几年内都不会过时;并采用先进成熟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组网。

2.2 可扩充性

必须适应需求的变化, 充分留有扩充余地。 采用层次化的网络结构, 有利于网络的管理和维护, 并利于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尽量减少网络的层次, 缩短网络延时, 提高网络性能。

2.3 标准化和开放性

采用通用的国际标准和协议, 不采用或尽量少采用厂家特有的产品和功能;能与其它厂家的产品互连互通, 能与日志、事件管理信息交换平台充分互联, 能够承载和交换各种信息并将其接入公众用户。

2.4 可管理性

采用统一的网络及业务管理系统。

2.5 安全性

设备采用内建防火墙技术保护数据网流量和业务系统状态监控系统不受入侵;在设备选型上充分考虑设备抗攻击的能力。 数据通信网还需要满足营运级的可靠性、服务质量保障 (Qo S) 、扩展性、网络互联、通信协议、网管与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2.6 可靠性

硬件平台需具备硬盘热插拔及双电源的功能。 系统应具有99.999%以上的可用性。 网络的结构设计应提供足够的电源冗余功能, 以便在线路和设备出现故障时数据接收不会受其影响。 用户可自行定义硬件健康状态条件来触发告警, 第一时间通知管理者。

2.7 拥塞控制与服务质量保障

拥塞控制和Qo S是数据通信网的重要品质。 由于接入方式、接入速率、应用方式、数据性质的丰富多样, 网络的数据流量突增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 对拥塞的控制和对不同性质数据流的不同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可依据应用服务、网络响应时间、重传率、使用率、联机数及服务级别等主动产生SLM与Qo S告警。

2.8 业务分类

数据网流量和业务系统状态监控系统应支持用户自定义业务分类。 当用户终端不提供业务分类信息时, 网络设备应根据用户所在网段、业务服务类别等对相关业务进行分类。

2.9 数据包接入吞吐量保证

接入网络的业务应符合数据包接入吞吐量, 需保证承载千兆口吞吐量而不丢包。

2.10 通信协议的支持

设备商应提供服务营运级别的网络通信软件和网际操作系统, 支持TCP/IP, UDP/IP, VLAN (ISL &IEEE 802.1q) , IEEE 802.3 (Ethernet) , IP fragments及组播协议。

2.11 网络管理与安全体系

设计统一网络管理报表, 实现使用分析、报警管理、配置管理、网络性能管理等功能。 设备支持多级管理RBAC权限, 支持RADIUS、TACACS+等认证机制。

3 系统组成

整个系统分为管理端和监控数据采集网络两部分, 如图1 所示。 管理端包括分布式管理中心服务器、分析控制台;监控数据采集网络包括业务网络和硬件探针。

分布式硬件探针部署于各网络流量汇聚点, 负责目标网络的流量采集、分析和存储, 同时, 提供通讯口分别与控制台、分析中心进行数据交互, 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分布式管理中心提供统一的网络监控和网络分析管理平台, 通过定期收集与统计部署在各网络链路中的硬件探针上报的数据, 提供集中的数据展现。分析控制台可以对指定硬件探针上的网络链路进行实时监控和回溯分析, 也可以对本地的数据包进行回放分析。

系统管理员只需对管理中心进行数据查询和监测即可, 当发现某个硬件探针报告的情况出现异常, 可单独切换到该硬件探针客户端控制台进行远程监控。

4 系统部署

在省公司部署一套管理端, 在省公司、一地市公司、 该地市所辖一县公司分别部署一套硬件探针, 如图2 所示, 通过省公司的管理端对这3 套探针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数据收集和报表服务。 管理端只对统计数据进行获取与分析, 不进行其他操作。

管理端通过IP网络, 获得硬件探针的统计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 具备海量的存储能力以及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 整合多个探针信息或者多区域的流量信息, 支持长达1 年以上的数据分析和报表生成, 分析精度达到毫秒级。 另外在未来的迁移和扩展中, 管理端需要具备将迁移时间降至最低的能力, 在IP可达的前提下无需重新配置, 自动完成下联硬件探针的互联工作。 在管理能力与扩展性方面, 设备支持互联网部属探针的控制能力, 并且未来增加探针时无需添加任何硬件模块即可完成与管理端的互联。 管理端支持以图形化或者告警的形式对应用、带宽、丢包等各敏感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SLA超出警告。 RAID-5 的支持能够使数据的安全性更高。

管理端支持多种多样展示方式, 包括点状图、表格、柱状图、饼状图、数字形式等, 可通过调整信息条件灵活地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跟踪监控。

5 功能设计

5.1 架构与管理

设备支持基于HTTP、HTTPS的访问与管理, 支持远程Telnet/SSH访问设备, 统一管理与分析 (包括数据抓包存储分析设备的账号、权限、告警、报表、监控内容等) , 支持分布式部署, 支持访问权限控制, 包括角色划分、角色标识, 可独立操作且互不影响。

5.2 系统与硬件

设备支持SNMP MIB、RMON, 利用交换机端口镜像 (SPAN) 和TAP分光器获得原始数据, 拥有1000M专用数据录制接口, 存储探针使用专用数据存储磁盘阵列, 支持RAID0、1、5 等, 支持独立系统硬盘与独立存储硬盘。

5.3 数据采集分析

系统能够实时对数据的源IP、目的IP、协议源端口、 协议目的端口流量进行分析; 支持按照虚接口 (PVC、DLCI、QOS、VLAN、MPLS以及自定义的IP地址段) 查看统计数据, 支持负载均衡链路的汇聚分析, 区分IN/OUT流量。

5.4 应用分析

系统根据时间迅速定位流量, 并根据特定的接口、地址、端口、协议、时间等信息迅速检索和分析所需网络流量数据; 还可以根据特定的端口、IP地址和网段定义服务类型, 对于未知应用协议可统计分析其通信对及每个通信对所采用的端口号。

5.5 提示与告警

系统根据链路状态 (利用率、包数等) 、应用性能与流量 (应用利用率、响应时间等) 、基准线等方式产生告警和通知, 快速定位问题。 告警传感器显示实际数据并且通过颜色变化告知网络管理员问题发生的严重性, 智能专家系统能自动发现从网络层到应用层的各种问题征兆 (如性能最差客户端、重传分布、网络延迟等) , 通过WEB浏览器可及时观察网络信息。 系统具有事件告警和通知功能, 可自定义事件分类、分级, 告警媒介支持短信网关、邮件、SNMP TRAP等方式。

5.6 报表系统

系统支持生产实时自定义报表生成和定期订制自定义报表生成, 可以大至历史年、小至秒级别进行数据分布展示, 可通过Email发送至目标邮箱。

5.7 统一管理

设备支持在管理端统一管理与分析, 满足分布式部署的要求, 另外, 探针设备也集成了分析功能。

5.8 扩展功能

设备提供二次开发接口, 支持NTP时钟同步。

6 结语

上一篇:渗透各向异性下一篇: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