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控

2024-07-12

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控(精选11篇)

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控 第1篇

我们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线索, 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脉络, 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 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为学生独立思考拓宽渠道。调控课堂教学线索是培养学生多层次思维的一种手段, 它能够帮助教师跳出应试教学怪圈的束缚, 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调控课堂教学线索决不是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 把学生思维紧箍在教师的控制线内, 而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适应个性心理和特点需求,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调控课堂教学线索, 它能够改变目前教学模式化的倾向, 即考什么教什么, 教学是为升学考试服务的。容易达成课堂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线索, 主要是由教育教学的目标决定的。如果是把升学作为唯一目标, 那么课堂教学的线索就是单一的。因为, 我们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复合型”的, 线索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有时是交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和调控线索的时候, 应当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重点突破的知识线索。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教师的经历、阅历和感受不同, 理解的色度、程度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但作为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 这就是说教师应该克服随意性, 按照教育法规和教材办事, 立足课标, 尊重教材, 着眼学生, 知识的广度要适当, 知识的难度要适中。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 又要照顾个体学生的针对性。首选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素质教育大前提下, 确定具体的知识教育目标。其次,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 在一堂课中, 哪些内容应该详讲, 哪些内容应该略讲, 甚至不讲, 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 都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传授知识的线索按照已学过的知识—新讲授的知识—即将传授的知识来发展。要研究新旧知识衔接和新知识的延伸,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二是强化理解的情感线索。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要学好这门知识,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情感, 有了情感就会热爱语文, 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样学生就会以统一集中学生 (即课堂学习) 的基础上, 自己努力地去探求和实践语文。要唤起学生情感, 教师首选要以满腔的热情、充沛的感情去讲课, 让教育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其次, 是把握作者写作的情感。任何一篇文章大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都要表明作者对事物的态度,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引导学生看清作者写作动机,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成长道路, 促进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把学生领进新的情境, 而不是孤立的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结论。第三是渗透语文学科社会应用的情感。优秀作品是先进思想和崇高艺术的结晶, 它的更大的价值往往超过作品自身所表现的形象和动机。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实际, 广泛联系语文知识在生活、工作和社会普遍运用的实际, 向学生渗透语文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工具性, 情感线索应该按照学生对所学课文情感—学生对语文实践情感—语文在社会广泛运用情感展开, 为学生终身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三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线索。

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控 第2篇

一、朗读,激活课堂。

如今的语文课堂,往往越是到了毕业班,越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进入了沉默的状态。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语感,就会将它转化为一种语文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为此,我认为应当在语文课堂上多创造学生朗读的机会。

可以安排学生在每天早晨上课前,放开声音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语文课文、作文、报纸杂志,甚至各种阅读资料。通过朗读,使学生凭借对声音的经验直觉而对语言作出敏锐的反映,通过瞬间性的感知与领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质兼美、短小精悍的文章,在语文课堂上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教师应注意在语速、停顿、重音、节奏、感情等方面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这样可以让书声激活沉闷的课堂,唤醒学生的语感。

二、问题,引领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实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设计新颖、深刻的教学问题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好方式。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文本,设计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题教学模式。

讨论课上,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文本,深入文本内部,与文本对话,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对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这样的课堂学习气氛就能活跃起来,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问题课上,教师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积极阅读文本,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问题,并对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予以奖励。如在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人教版必修4)时,师生共同围绕“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及“应如何看待生死?”两个问题开展教学。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生命的本质在于死?”;有的学生提出“如果说生命的长度是一个常数,那么我们该如何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样深刻的问题。通过经常性的开展这种教学,学生们形成了“以能够提问题为荣,以善于提问题为荣,以敢于提问题为荣”的学习风气。这样的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的学习。

点评课上,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及单元教学重点规定一定的评点内容,明确点评的方向,据此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或评点文章的内容,或评点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或评点文章的语言。点评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三、活动,体验课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中成长,做到这一点的语文课堂必然就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为此,我们必须把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体验的机会。

1.课前五分钟,给学生锻炼口才的`机会。

每节课前腾出三、五分钟,我给学生提供了口语表达的训练机会。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和学生商量决定的,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介绍个人的兴趣爱好,描述一段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情景;讲一个成语故事,介绍一句名人名言,介绍一个自己崇拜的人,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等。讲述时,要求也逐步提高,由神态自然,语言清晰简洁到声情并茂、语言流畅生动等。按顺序轮流,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能多次得到登台讲话锻炼的机会,学生不仅练就了“说”的能力,满足了青春期心理的表现欲,而且树立了自信心。学生由怕上语文课转变为爱上语文课,盼上语文课。

2.实践活动课更是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个必修模块均安排了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单元,这些内容尽可大胆放手,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精神,创设学生互帮互助、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一回“主持人”的乐趣,促其语言和个性进一步发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真准备——搜集、整理、分析、综合后,课上抢答比赛,展现风采;让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多角度观察事物,思考人生,锻炼了思辨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倾吐阅读名著的点滴感受。所以这些做法既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等语文素养,又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使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第3篇

经典引路,一矢中的——“冷”“热”调控

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适当进行“穿插引进”,让学习状态从“冷”渐渐升温,变得“热”。

案例1:课始导入,理解课题。

1.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小动物,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几张图片,是和动物有关的成语故事,看哪个聪明的孩子最先猜出来?

2. 出示课件:(1)井底之蛙。(2)漏网之鱼。

3. 学生积极性被调动,纷纷举手抢答。

4. 师:像这样跟动物有关、带有“之”字的成语还有哪些?

5. 课件出示:害群之马、丧家之犬……

6. 学生齐读。

7.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积累一下这些成语。这些虽然是有关动物的成语,却是形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8.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这样一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惊弓之鸟。

本课引进了与课题《惊弓之鸟》结构相似的既含有动物又有“之”字的成语,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孩子一下子就理解了课题的含义,并渗透了含有动物的成语折射的是生活中某些人和事的道理。此课的引入设计,学生在“热”的氛围中,实现了调控的三个层面:一是教学生正确的知识;二是给学生一把钥匙;三是给学生一个视野。

编排巧妙,一箭双雕——“快”“慢”调控

教学是有节奏的。教学方法是调控节奏的重要手段,而教学内容是调控课堂节奏的重要依据。教学最优化的两条重要性标准是时间的消耗和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缓慢地讲,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理解、接收,但应注意做到缓而不松,疏而不散。教材中浅易的内容,教师可以略讲,节奏宜快,让学生不觉得拖沓,不感到厌烦。

案例2:整体感知,概括大意。

1. 认读生字词

更羸 魏国 打猎 射箭 拉弦

大雁 悲惨 愈合 作痛 裂开

2.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为什么老师要用不同颜色把这些词语分成上下两组呢?

生:上面一组是写更羸的,下面一组词是写大雁的。

师:你能不能借助这些词说一说更羸和大雁之间发生的故事呢?

3. 学生试着讲述。

4. 师:不错,你们能够抓住关键词语讲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很好。不过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

5. 课件提示填空:课文主要讲了 古时候(时间)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人物)只用弓、不用箭,让一只大雁掉下来(事件)的故事。

6. 学生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师总结:抓住故事的时间、人物和事件,可以把故事说得更简练。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零散分布的生字词进行了巧妙的编排,让孩子既能够快速地正确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又能利用生字词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扎实渗透教给了学生运用“时间、人物与事件”进行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从而,课堂教学节奏高低起伏,张弛有度,缓急交替。

字字珠玑,建构形象——“难”“易”调控

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内化过程,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难易度的把握和调控是十分重要的。

案例3:品味字词,体会精妙。

1. 请学生读第五自然段,师: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感觉到更羸的厉害,把它们圈一圈。

2. 学生回答“并不取箭”,“左手拿弓,右手拉弦”。

3.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更羸不取箭,而要加一个并字呢?

4. 学生不能回答。师:看到你们脸上疑惑的神情,我想,当时的魏王肯定也是和你们一样,我们看看更羸和魏王之前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5. 生读。

师:当魏王听到更羸说不用箭只用弓就能让大雁掉下来时,他甚至信不过自己的耳朵,所以他才会这样说——

生继续读魏王的话。

师:魏王根本就不相信更羸的话,而魏王身边的人,当他们听到更羸的这番话,会怎么想,会怎么说呢?

魏王的大臣说:“ ”

魏王的将军说:“ ”

魏王的侍从说:“ ”

……

师:你看,在这么多的质疑和嘲笑中,更羸却仍然能够沉着冷静,“并不取箭”,一个并字恰恰就表现了更羸的自信。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字眼却把更羸的自信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相信你们也能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来,我们读。

生齐读。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正是教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才能机智地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魏王的怀疑,对文本进行拓展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更羸自信满满的个人形象,从而使得更羸作为射箭能手的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自主构建起来。此处感悟一“并”字的难点,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调整和组合,做到深中求浅,浅中求深,符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适度性原则,使一个普通的字眼“并”同样能够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多味语文课堂的调控 第4篇

一、饱含真情味

不少教师在上课时就教学内容的完成和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来说都无可挑剔, 但课堂气氛好似一潭死水。生性活泼、想象满怀、情感丰富的学生, 被教师牵着鼻子痛苦地在知识的沙漠中跋涉。究其原因, 一方面与教师的“一言堂、传声筒、搬运工”的教法有关, 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缺乏人情味所致。俗话说:“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 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 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语文教学要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 要使学生获得知识, 提高素养, 就不能忽视情感因素。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 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过这样的诗句:“功战理定何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 使学生为之所动, 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 这是获取教学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 一些优秀教师饱含情味的讲课,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 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学习情趣。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动情、引情, 学生入情、抒情, 师生共同围绕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 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 对重点问题突出讲, 对难点问题剥开议, 对疑点问题展开争, 对焦点问题及时评, 对一般问题精要析, 并且适时引入优美的诗歌、抒情的歌曲、情趣横生的故事、富有哲理的谚语等, 努力创造一种情意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

我们的课堂教学, 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 情意盎然的教学过程, 而且还应有情味袅袅, 如咀甘果的“收尾”, 课结束, 但情犹存。例如, 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时, 在师生共同列举了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后, 课将结束, 趁势转入抒情, 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 没有追求真理的青春是没有光彩的青春。在那江河破碎的年代, 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满腔的热血点燃了理想的火把, 照亮了这片天空, 照亮了这方热土, 拯救了整个民族!”整节课, 通过精心设计独具情意的终课之曲, 以情语摄魂, 让学生执卷留恋, 使课锦上添花。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水, 而融进了情味后, 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 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情感的共鸣。

二、融入生活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等观点。确实,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增加课堂的生活味:

1、教学内容的生活味

照本宣科, 缺乏生活味的教学, 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是机械死板的, 鲜活的内容被教条化, 课堂也就变得乏味无力了。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教学中的话, 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例如, 我在讲到对联知识时, 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家门上张贴的对联, 然后小组交流, 进而引导明确对联的有关知识。又如在讲到“广告多棱镜”这一内容时, 通过让学生把平时所看到的广告语引入到课堂, 如“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 “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就有丰田车”, “白天吃白片, 不瞌睡;晚上吃黑片, 睡得香”等, 引导学生展开具体的讨论, 分析其优劣, 使学生明白广告语的特点和要求。这样, 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关联, 学生感到书本的理论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而是实实在在的知识, 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了。

2、教学情境的生活味

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设计一些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 把生活化的情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上《秃鹰之死》一课时, 在学习相关内容后, 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的城中河河水污浊, 并有很多死鱼死虾, 如果你是一名小记者, 想就该问题去采访环保部门领导, 你会如何提问?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同学们评议谈看法。这样, 把生活中的情境在课上展示出来, 既使学生从中明白造成污染的原因, 以及该如何去保护环境的道理, 又活跃了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当然, 不同的课堂应灵活机动, 但只要我们能从生活出发, 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走近文本, 走进文本。

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控 第5篇

阶 段 小 结

一、研究过程

成立课题组,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并对课题进行研究。健全研究制度。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请专家指导。

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形成初步结论。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并进行推广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和特点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几乎每个教师都会在教学中自觉地与不自觉地运用着.那么,什么是课堂提问?

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习成员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提问是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的支持行为,可以提示数学知识重点,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结论的记忆,拓展数学学习视野,诊断与解析数学学习中的疑难;提问是师生数学活动绩效的强化行为,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分析其弱点,搜集素材,检查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提问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启迪行为,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机会,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它有检查评估、启迪思维、引导学习等多种功能。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

课堂提问的结构: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行为,它不是单指教师向学生发问这样一个特定的行为,而是表现出一定的过程性.尽管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就过程而言,却大致相同,基本包含以下3个阶段:(1)提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某一知识内容、特征或关系进行提问;

(2)回答:学生分析提问的要求,回忆、提取并组织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3)评价:教师对回答质量作出评价,给予反馈、矫正或总结.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在不同的阶段提问,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提问目的的确定不光要看教师确定了什么样的目的,还应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认识到提问目的对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在判断提问是否有效与无效时,更多的关注点常常在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而往往忽视有着“缄默”特性的目的,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

其次,依据什么来确定提问目的,教师在确定提问目的时,依据不同,往往会确定不同的提问目的,进而导致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问.提问是为教学服务,更具体的说,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教学目的应该是确定提问目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学目的尽管比较宏观,但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目的应该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关注学生认识力的提高,另外具体到一节课的提问目的,还应与这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结合起来考虑.

最后,要考虑如何确定提问目的,教学活动既有预设性的一面,也有生成性的一面,课堂提问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在确定提问目的时,不仅要考虑如何预设提问目的,还应考虑如何有效地生成提问目的.预设提问目的可以看作是预设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教师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想达到什么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会避免一些过于随意而与教学无关的提问.在具体预设时要对学生和教材做出具体的分析,生成性提问目的的确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教学智慧,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来生成新的提问,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有效性提问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老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我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展学生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经过探究发现,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我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我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探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我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我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2)、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探究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3、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容易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赵海霞老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张永亮老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老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与教育观念转变。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如何合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必须首先做到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备课。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应注意:

1、提问内容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

2、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由于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控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过程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的科学化设计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单包括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方式,还包括学生理解知识的方法。目前,针对教师教授知识的方式相对较多但主要还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仅被动接受,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因而,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的考虑教与学之间的联系,革新教学方式,对教学结构进行科学化设计,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二是思维形式。所谓思维形式,其中包括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及运用的形式,包括教师教授知识的形式。由于教师的知识丰富程度、人生阅历及所属年龄段的思维形式均高于学生,因此,在实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对学生产生较大启迪作用,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关键手段。同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教师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并以此为根据,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正面而有效的影响。

三是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对语文认知的能力,还包括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即写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根据自身喜好,不自觉对培养学生某方面能力有所侧重。因而教师在今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观察自身侧重的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证均衡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

目前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自身学历和教师教学经验。一般而言,教师学历高低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较大影响,通常表现为教师的学历越高,课堂教学效果往往越好。学历较高的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活动期间,能够对教学内容中的对象进行准确分析,同时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有着较大的专业优势。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高学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把握使用的教材,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良好掌控。同时,学历较高的教师,其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想象力相对较强,能充分调节课堂气氛,并能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学历较低的教师往往不具备这些素质。

第二,外部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正常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需要对学生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及试卷等进行批改、分析、反馈与讲解。部分教师还担任学校或者年级某种职务,因此其可利用的时间相对较少,导致备课质量下降,进而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学效果有相对较为显著的差别。不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同,校园内的学习氛围相差较大,同样会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

第一,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优化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氛围等进行综合考虑,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方法等进行系统指导,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应对教师备课情况、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了解情况等进行整体考量。一般而言,教师日常工作的评价相对较为简单,然而对教师潜意识侧重方面的评价,困难程度往往较大。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只有将教师的日常工作及隐性工作有机结合,并与学校发展及学生进步相联系,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到真正增强。

第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影响因素都在可控范围之内,教师及学生往往要面对较多突发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期间,应对该类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不应仅靠定量分析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判断。在对实际课堂教学进行评估时,对于没有发生变化的因素可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定量分析。而对于较为开放性的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性评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针对性,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行,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执行多元化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正确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应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教师教学状态、教师精神面貌等进行综合评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加强自身素质提升的同时,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经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努力探索全新教学方式,逐步完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切实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施茂芝.语文新课程:关注儿童生命的成长;中国教育学刊,2006(06)

[2] 马秋芬.尽情游戏,快乐识字;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05)

幽默是语文课堂调控的润滑剂 第7篇

一.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 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人人愉快, 个个情绪高昂。在这种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不仅会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 而且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语文课的效率如何, 并不仅仅在于教师说了多少话, 而在于教师所说的话学生记住了多少, 及学生对教师所说的话理解了多少。一堂死气沉沉的课, 别说学生会昏昏欲睡, 就连老师也打不起精神。此时, 幽默就可以在其中充当一份很好的调味剂, 及时改变这种状况。

在上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当学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这一部分时, 课堂上已明显出现了沉闷的气氛, 为了调节课堂气氛, 我就模仿文中的先生读书很投入的样子, 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拗过去, 拗过去, 当模仿完后说了一句:“实在是对不起大家, 文中的先生是个高瘦的老人, 须发都发白了, 而本人还太年轻, 所以模仿得并不是很像, 请大家多多包涵。”就这一句话, 逗得学生开怀大笑, 在笑声中学生体会到了老先生的知识渊博、和蔼可亲, 从而使整节课的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学生也就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幽默可以提高批评实效

有位哲人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更能为人接受。”教学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意义障碍的良药。它创造了亲切和谐的批评气氛, 学生也只有在这种气氛中才乐于接受批评。

一次上下午的第一节课, 我发现有个男同学打盹, 注意力不集中, 我非但没有严厉地去批评, 而是笑着说:“有几个同学是不是‘目似瞑, 意暇甚’呀!”因为学生们刚刚学了《狼》中描写狼假装睡觉, 注意力不集中的样子的语句, 于是, 孩子们“轰”地一声会意地笑了, 精神因此又振作起来, 注意力又集中了。这样处理学生精神开小差的情况, 幽默且有很有人情味, 比生硬地抛出一句“注意了, 不要开小差”效果要好很多。当时我很是高兴自己的幽默之举, 既没有批评学生, 也使他认真听课, 这真是一举两得。

三.幽默可以帮助理解记忆

教师运用幽默的方法来揭示教学内容, 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深刻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在国外,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给285名小学生播放一组视听材料, 然后进行针对考核, 实验发现:学生对含有幽默色彩的内容记忆较其他内容更为深刻。如果课堂教学中来点幽默, 就如“兴奋剂”一样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 驱散学生的疲倦感, 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 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内容趣味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我在教《醉翁亭记》一课, 讲到“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时, 联系起学生的日常生活 (如好多学生喜欢钓鱼) 实践, 便说:“钓鱼之意不在鱼, 在乎山水之间也。”同学们听后都高兴地笑了。因为孩子们都喜欢钓鱼, 但他们并非在乎鱼是否钓到, 而是在乎游玩于山水之间。这样一来师生之间心领神会, 立刻有了情感的共鸣。那么“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还需要老师过多地去解释吗?这样一来, 运用幽默大大减轻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心理, 能使教学内容趣味化, 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总之, 幽默的语文课堂, 它不仅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中恰当的幽默, 会成为语文课堂调控的“润滑剂”, 会使学生加深对语文的喜爱。这样, 语文课堂就多了欢声笑语, 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妙趣横生。

摘要:幽默的老师比古板的老师更具有吸引力, 更受学生欢迎, 幽默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学幽默的功能: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批评实效、帮助理解记忆。文章举出了一些成功的、可行的做法, 具有实践意义。

谈如何调控语文课堂 第8篇

一、正确处理偶发事件, 保证教学顺利开展

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会碰到意想不到的事情, 把它称之为课堂偶发事件。所谓课堂偶发事件,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料不及, 由学生、教师或环境因素诱发的、背离课堂教学目标, 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妨碍教学任务完成, 甚至引起师生严重冲突, 酿成责任事故的事件。课堂偶发事件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的, 正确处理偶发事件是表现教师高度的教学机智, 发挥聪明才智、增长才干、树立威信、塑造自我形象的良好机遇。例如, 于漪老师在碰到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在课堂上同学们正在专注的上课, 突然从窗口飞进一只蝴蝶, 翩翩起舞, 学生眼光追逐着它, 显然影响了课堂的正常教学, 于是于老师停下课来, 让学生用这突发的事件打一词牌名, 同学们全都专注的苦思冥想, 踊跃作答, 最后得出答案是《蝶恋花》, 老师最后总结因为你们是祖国的花朵, 蝴蝶恋着你们, 所以是《蝶恋花》, 在同学们会心的笑声中解决了突发状况。

有些偶发事件会让教师处于窘境, 如果进行查处, 既会影响上课时间, 又不一定能查得水落石出, 因为魏书生说过, 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不能超过20秒, 如果不予理睬又会损害教师的威信, 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一定要选择方法, 进行调控课堂。

1. 幽默法

当影响不大的偶发事件时, 教师并不要中断教学活动, 而是用含蓄、简洁的方法悄悄提醒当事人, 已达到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 使教学活动按计划进行。例如, 学生课堂上乱说话, 乱七八糟, 老师说了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学生接“听取蛙声一片”, 在笑声中解决了问题。

德国的海因·罗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之接受。”教师的幽默是其教育智慧的自然流露, 是教育创造力的结晶。幽默是一缕阳光, 能给人以亲切感, 创造出宽松和谐气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如, 俗话说春困, 秋乏, 夏打盹。七月是一个发困的季节, 一节语文课, 老师正声情并茂的范读, 学生中突然爆发出一声响亮的呵欠, 整个课堂顿时哗然, 此时该怎么做?只见这位老师不紧不慢的说了以下这翻话:“啊是一个语气词, 用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故通‘兮’, 《说文解字》云‘兮者气不舒畅了’, 不过, 我建议你以后控制一下音量, 否则你的感情是得以抒发了, 我们的感情却找不到出路了。”此时, 课堂安静有序, 一双双眼睛注视着老师。

可见, 幽默的批评使人显得大度而豁达, 而豁达的心理是平衡的, 是不易动怒的, 是健康的。

又如, 一位老师正在上课, 发现最后一排的学生在交头接耳。这位老师训斥学生几句, 但马上冷静下来, 放下正在讲的内容, 走到窗前, 指着窗外说:“外面阳光明媚, 万物复苏……”学生一听, 老师跑题了, 如坠云里雾里, 教室里一下子鸦雀无声。这位老师顺势说道:“瞧, 已有几只蜜蜂飞进来了, 嗡嗡作响……”同时, 将目光扫向最后一排。课堂上, 学生开小差、讲话等都将严重影响听课效果, 我们教师要是不闻不问, 那么对于这些坏习惯就是一种纵容, 有些学生可能会变本加厉放纵自己, 如果粗暴干涉会与学生发生严重冲突与隔阂, 这时, 幽默就是最好的工具。

教师的幽默, 将开启师生之间愉悦的新境界。

2. 悬挂法

当学生提一个问题时, 老师暂时无法回答或不好回答, 但不作答, 又会有损教师尊严, 此时, 就可以试着采用悬挂法, 我曾经听一位政治老师上课, 在讲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时, 一位学生问道:“老师,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还有垄断吗?”一时语塞, 此时即可采用悬挂法。“所以要好好学习了, 等到了高中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就像孩子们有时问我们一些问题时, 我们总是说, 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 只要能够很好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都可以采用。处理偶发事件, 我们要情绪沉着, 不急不躁, 先把偶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化阻力为动力, 把偶发事件变成磨炼学生的品质, 要注意态度严肃而温和, 切忌遇事怒火中烧, 粗暴对待, 要运用巧妙的教学机智妥善加以处理。古语说:莫生气, 气坏身体无人替。也正如《宋史·岳飞传》一句话:“阵而后战, 兵法之常,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二、机智面对预设和生成, 促其在矛盾中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 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用精心安排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支持或促进学生的内部学习, 使其价值取向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而不是剥离文本去进行所谓的“生成”“拓展”。

预设和生成相互依存,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 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相反, 如果不重视生成, 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 所以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 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 说一位老师上了一篇题为《徐志摩诗魂探寻》的课, 引起很大争议, 被评为“最好的不好课”。

说它不好, 是老师评的, 这一堂课, 找不到一点儿新课标的影子, 自主、合作、探究完全没有, 虽有提问, 但谈不上真正的互动。一堂课通过自己的直接介绍, 让学生明白诗歌来源于现实生活。认为这是一节典型的预设课, 老师按照自己课前的设想全面而迅猛地向学生推进, 不给学生一点儿生成的空间。

说它好, 是学生评的, 学生们说:“以前, 我不喜欢徐志摩, 现在我喜欢他了, 回去, 我一定把他的诗找齐了读一读。”“多少年后, 我会忘记我上的很多课但是这一节课, 我肯定不会忘记。”“我觉得老师能够引领我们进入一种思考状态, 我们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与他的思维产生了一种碰撞, 这应该也是一种互动吧。我们在很久以后, 回忆起这样一节课时, 我们的思维会继续, 我想, 这样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的思想活动也是一种互动吧。”

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 不违, 如愚。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面对颜回这样的学生, 师者如孔子, 也只好“言终日”, 这里他的讲授是预设?还是生成?当然孔子有时也整日“各言其志”,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中, 让学生围坐一起, 畅谈理想, 其他几个学生都谈得是怎么治理国家的大理想, 只有曾皙的惬意生活。这正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我们常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只要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就是一节好课, 就像我们常说的那一句话,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由刚才《徐志摩诗魂探寻》案例, 也引出了调控不常用的一种调控手法“空白调控”。正如《红楼梦》里说的那样:“假做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和真”“有和无”是可以矛盾转换的, “无中可以生有, 无能胜有”。就像《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作者所阐述的道理, 为什么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才是最美的, 因为她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你可以任意去想象维纳斯的原型是什么样子的, 一旦恢复毫无美感, 禁锢了人的思维, 剥夺了人的审美想象。

高明的画家绝不是按照事物的原生态, 事无巨细, 像摄像机那样一一照录, 而总是这里画一个寺庙、飞檐, 那里画几个小蝌蚪, 小和尚挑着水桶, 或者更简略地画上几只绕着马蹄飞舞的蝴蝶, 但是, 人们自会从那留下来的空白的画面上, 联想到“深山藏古寺”, 联想到“落英遍地马蹄香”。就像我们的课一样, 上完以后, 还应是余音缭绕, 回味无穷的, 让学生有空间想象的, 可持续发展的。

意象, 寻找抒情点辽宁普兰店●姜进

秋落叶已尽, 黑黄的枝杈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图景, 一种惆怅之情自然得以表现。

秋———除了刘禹锡, 自古以来文人都借助这一季节表现荒凉、萧条, 表达孤独、凄苦之情。

借助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 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诗歌, 学生较容易的领会诗中的情感。

此外, 我又要求学生寻找诗歌中的“抒情点”, “抒情点”就是诗歌中透露诗歌思想感情的字眼。这首诗抒发了亡国之痛, 没有直接写这种思想感情的字眼, 诗歌是借助月亮、梧桐这些意象来表达这一“滋味”。很多诗歌中有直接表达诗歌情感的字眼, 如马致远《秋思》中的“肠断”,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心”, 杜牧《泊秦淮》中的“亡国恨”,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故园情”……

常见的意象往往蕴涵约定俗成的含义, 寻找意象自然能较容易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再找出“抒情点”更能有助于理解。

真正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师生收集整理意象确定的句子、含义很重要。例如,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 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离别”的诗句。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的《春望》“城春草木深”。杜鹃, 又名子规、子鹃。春夏季节, 杜鹃彻夜不停地啼鸣, 啼声清脆而短促, 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常与愁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如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详的鸟, 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 它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梅花, 象征富贵。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芳草, 喻离恨。白云, 寄托对友人的怀念。水, 寄托绵绵的愁思。

寻找意象, 寻找抒情点, 在我看来是诗歌鉴赏的一把钥匙, 抓住这把钥匙, 相信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兰店第十六中学)

三、调控课堂气氛, 营造学习氛围

只靠听, 学生的保持率低, 据统计讲15分钟, 学生只记住41%, 讲30分钟, 只记住前15分钟的23%, 讲40分钟, 只记住20%, 以上数字统计告诉我们, 想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是非常困难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课堂上不搞小动作, 不恹恹欲睡, 那么我们就要调控课堂气氛, 营造学习氛围。比如在教“我的空中楼阁”时, 我先范读课文, 给学生创设意境, 把学生带领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 与作者的心灵情感产生共鸣, 贴近教材, 体会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 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在灵魂的自省中得到哲理的启迪,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悉文章。最后让学生讨论对幸福、快乐的理解。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了课文, 领悟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教师的课堂调控其实是一种手段, 课堂调控的艺术追求是无止境的, 而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凝练课堂调控艺术的不竭源泉,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调控中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增强自主调控能力,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摘要:调控课堂是一门艺术, 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学习, 本文从处理偶发事件、机智面对预设和生成、调控课堂气氛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调控语文课堂。

调控课堂气氛 活跃语文教学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气氛,语文教学

众所周知,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是对我们汉民族语言的学习, 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学习, 它的应用范围不仅广泛、接近生活, 蕴含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极富情趣的。 对于这样的学科, 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学生的喜爱才对,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 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无时不刻在打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想活跃语文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想方设法调控课堂气氛,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自觉主动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督促学生朗读, 激活课堂氛围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一旦具备了丰富的语感, 就能够把它转化为一种语文能力, 从而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要想具备丰富的语感, 重要的一点是进行阅读, 尤其是朗读。 因此, 在语文课堂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进行朗读。

然而, 我们发现,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朗读要比高年级多, 年级越高学生反而越不愿朗读, 语文课堂开启沉默状态。 学生不愿朗读并不是语感有了多好, 而是由于升学压力加大, 学生容易对习以为常的事情产生倦怠情绪, 在没有新形式、新变化的刺激下很难再调动起朗读的积极性。 因此, 教师既要督促学生进行朗读, 也要不断创新朗读模式, 使学生不至于在日复一日相同模式下, 消磨掉了朗读的动力。

首先, 在每天早上上课前, 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进行朗读, 除了做好课文朗读外, 阅读资料应有所创新, 既可以是作文范文, 又可以是报纸、杂志。 其次,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创新朗读方法,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以此激活课堂氛围。 例如, 可以对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短小精悍的文章, 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进行朗读, 不拘泥于教师领读, 可以是学生个别朗读、一个学生领读或齐读, 更可以是学生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 等等。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语速、停顿、重音、节奏、感情等朗读技巧, 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 提高语文素养。

二、灵活创设问题, 引领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 学生不再是教师的附庸, 而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氛围活跃与否, 教学效果成功与否, 一定程度上是由学生决定的。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到学习中, 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那么, 如何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我认为, 最有效的方法是创设新颖、灵活的问题情境, 利用一个个的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积极性, 使学生在不断思考、研究中, 满足解惑的欲望, 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

在课程导入环节, 联系课文内容, 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给学习留出思考的时候, 并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思考的结果, 然后并不揭晓答案, 而是接着设置悬念: 他们的回答正确吗? 合理吗? 真实的情况是怎么的呢? 然后引入正课: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看看这几位同学是不是回答得有道理。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 针对课文中具体的内容和细节, 如课文的标题、关键词语、重点段落、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 不断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课文。 在课文讲解完成后, 引导学习进行归纳总结, 如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本篇课文的结构是怎么的? 内容是怎样照应题目的? 你能够体会出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吗……

学生的整个学习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学习到了丰富的知识, 而且学会了思考的方式和学习的有效方法。

三、开展多样活动, 活跃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中成长,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创设充满活力的、必要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能够进行主动、探究、合作式学习。

(一) 设置自我展示时间, 锻炼学生良好口才

在每节课前预留出几分钟的时间, 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语文能力展示, 帮助学生锻炼良好的口才。 展示的内容不局限在特定的范围内,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既可以是对自己兴趣爱好的介绍, 又可以是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 以及发生在家中有趣的事情;既可以朗诵一篇优美的文章, 又可以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还可以描述一件自己亲历的事件……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时, 应遵循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学生逐渐由神态自然、语言清晰简洁进步到声情并茂、语言流畅生动等。 通过自我展示环节, 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 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

(二) 安排丰富的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谈小学数学课堂的调控策略 第10篇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 要在传统 的数学教 学方法上 进行全面的革新,通过利用现代 化教学手 段,促进学生 在课堂上 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的 过程中,享受数学 知识带给 他们的快乐,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1].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制约了素质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如何充分的利用新颖的 教学方法,调动学生 学习数学 的积极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正逐步成为数学教育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

二、进行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的调控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之中,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教师主讲,学生听讲 的单一教 学模式,课堂氛围相对比较沉闷.在这样的背 景下,以传统的 眼光去看 新颖的教学模式,当然会觉得新的教学模式“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走出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误区,重新确定“乱”与“活”的区别.具体的来说,就是在进行数学课堂氛围控制的过程中,不要简简单单的看课堂的表现,而是要看课堂上氛围是否是有利于学习.例如,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进行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会离 开自己的 座位进行 交流,这在表面上看着是课堂氛围 混乱,但是,在这个过 程中讨论 的中心话题却是在学习,因此,不能说这样的课堂氛围是“乱”,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综上所述,本文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的调控策略研究的意义就是通过探究 如何调动 数学课堂 的氛围,将课堂的氛围有效的控制在学术的范围之内.

三、小学数学课堂的调控原则

1.遵循师生平等的原则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源就在于师生关系之间的不协调,教师和学生没有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为了有效 的解决这 一问题,就需要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积极的教学观,真心实意的去为学生考虑,平等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具体的来 说,就是教师 在进行教 学的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充分的尊重学生的革新,做到真正的师生平等,有效的控制好课堂的氛围.

2.遵循有效与适度的原则

调节课堂的氛围就是为了控制好学生的学习态度,并通过调控学生的行为来控制好课堂的氛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要遵循有 效与适度 原则,及时的对 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调控,尽量的避免学生的违纪行为对课堂的秩序产生影响.

四、小学数学课堂的调控策略

1.灵活的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机智幽默的方式来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 题,往往会发 挥事半功 倍的效果.例如,如果数学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睡眠,教师就可以说“有的同学是不是正在和周公交流如何学好数学啊?”,课堂的气氛就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被批评的同学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快速的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思维,快速的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2.实时调整教学设计

为了维持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师不能死板的一味坚守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案内容,而是要根据课堂氛围的实际变化情况及时的对教学设计内容进行更改.例如,在进行对学生的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过程中,本身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直接教学.但是,教师发现学生在已经具备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讨论与探讨,教师在旁边加以引导,通过这样的方式,课堂的教学氛围就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3.制定合理的纪律规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熟视无睹,给予学生课堂上无限的自由.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制定合理的课堂纪律规范,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例如,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上的知识讨论过程中,规定学生只能进行对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讨论,不能借着课堂讨论的时间讨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既发挥出课堂讨论的优势,又有效的避免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4.增强对课堂的控制力

为了有效的调控好课堂氛围,教师具备博学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来增强对课堂的控制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进行对相关的数学背景故事的查询工作,比如阿基米德的故事和亚里士多德的故事,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背景知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好课堂氛围.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 程中,要正确的 判断课堂 的学习气氛,并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对课堂氛围的调控.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普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如何通过对课堂氛围的有效调控,焕发出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已经成为了教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具体的结合文献的相关记载和实际的教学经验,探讨应当如何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初一语文课堂的调控艺术 第11篇

一、课堂氛围的掌控

语文课本是教师上语文课、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初一课本选材较小学课本更丰富。文体的多样性、文章内容的鲜明性都将影响学生上课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语文课,不同课文内容都要讲究不同的课堂调控技能。要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换句话说教师要有自己的魅力,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构造一种和谐民主、充满生机,乐教乐学的良好课堂氛围。

1.建立平等互动平台。课堂不是古人所言“师道尊严”,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身份是引领者,是服务者,是组织者,而不是统治者,学生就是教师的朋友,教师应平稳心态,应更多地用鼓励的语言、赞许的目光、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促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2.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课文内容的不同,决定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只是一味的“灌输式”的教学,或者千课一腔,一样的面部表情,一样的肢体语言,要想把初一学生的心抓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文课堂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自控能力的差异决定的。因此要充分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了传统的课文结构分析和时代背景介绍外,让小学生回忆小学学习阶段的校园生活,来自乡村小学的学生介绍乡村特点及城市小学很难相遇的趣闻,让课堂成为快乐的乐园,同时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讲解朱德《我的母亲》,让学生们阅读范文后,自己介绍自己的母亲的闪光点,或爱心、或勤劳、或善良,产生共鸣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让每位同学感受到中国母亲的伟大,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意收放的节点

初一语文课堂的形式应多样性,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解王安石《伤仲永》范文时,一改传统的做法,发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当今存在一种“家长后怕”的现象,在小学阶段,绝大部分学生成绩良好,同时兼上多种兴趣班,学生的琴棋书画技能各有所长,然而进入初中、高中后,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便有明显的变化。究其原因,自负不求进取、虚荣不求勤奋,缺乏毅力、缺乏目标,枉费聪明智慧。教师应及时注意讨论课的进度,进行恰如其分的归纳总结,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引导学生总结为人、做事、读书的本源与真谛。安徒生童话的《丑小鸭》寓意深刻,哲理明显又浅显易懂。因此,由学生分组朗读,其后由学生感悟“丑小鸭”变为“白天鹅”的过程,学生发言生动有趣,教师一定要把握课堂节奏,应当收放自如,课堂效果便事半功倍。

三、感情调控是主线

语文课堂,以情感人,情感熏陶至关重要,通过教师的情感表露架起学生与范文作者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进入课本所描述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产生情感共鸣,领悟文章的主题,感悟作者的心意,体会文章的思想境界。讲解鲁迅的《藤野先生》,教师应用平静的语调和怀念的表情引导学生一起和鲁迅先生回忆藤野先生,体会日本人民的友善,同时教师应用严肃的表情介绍钓鱼岛事件,引导学生区分日本极右势力和日本人民的区别,学生不仅受到课文的感染,同时明白事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解朱自清先生的《春》,教师的情绪应如春风一样和煦,学生才能融入朱先生的春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上能入“景”悟“情”,有助于课文的理解,抽象的语言得以形象化,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有助于语法的训练。情感的调控是语文课堂不可缺的调控艺术。

四、思维调控是根本

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数理化思维训练得到高度重视,其实语文课教学核心也应是思维训练,因为培养思维能力要从理解语言开始。语文思维的培养有别于数理化推理演算,应采取多种方式,如广度思维启迪、质疑角度选取因势利导、求同存异、情感拓展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找寻范文的逻辑主线,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的连续性,准确性。因而教师在授课时,不能随性而为,而应紧扣范文的思维逻辑主线,引导学生逐层解剖,课堂思维的流畅性是调控课堂的根本,讲解《木兰诗》时,应从历史背景入手,以代父出征,建立功勋,荣归故里,还我女儿身为逻辑主线,引导学生探寻木兰的内心世界,木兰的情感世界,感悟巾帼英雄的内心情怀。教师课堂教学如果逻辑严谨、思维主线明确,那么,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学得津津有味,同时也学会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办法,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鹅湖中学)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贫困下一篇:新鲜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