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传染病的预防

2024-08-23

儿童传染病的预防(精选10篇)

儿童传染病的预防 第1篇

1 管理传染源

传染源的管理, 是预防儿童传染病的重要一环, 要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精神和生活情况, 做到三早:即早发现, 早隔离, 早治疗。与患儿接触者应进行医学检查和其它预防措施的落实工作很重要。如传染病发生在幼儿园, 对幼儿缺席应及早的查明原因。如因患传染病请假, 要对园内幼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孩子在家庭里接触传染病患者, 家长要及时通知幼儿园教师采取措施。幼儿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对传染疾病的动物, 无价值者, 可以杀灭;要以人为本, 有的要注意施行隔离和治疗。

2 切断传染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是3个环节的第2个重要因素。对儿童肠道传染病要着重管理饮食和粪便、保护水源、除四害、讲个人卫生、使用具消毒等措施。对儿童呼吸道传染病, 注意戴口罩为简便易行的预防措施, 保持空气畅通, 必要和可能时进行空气消毒。对以昆虫为媒介导致的传染病, 可采用药物或其他措施驱虫、杀虫、防虫。只要注意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的概率就会大大缩小。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有些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还可通过输血、性交、分娩等途径传播, 也可以由母亲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切断传播途径。

3 保护易感儿童

儿童如幼苗容易受传染病的侵害, 这是因为人在儿童时期还缺乏对抗传染病的能力。新生儿从母亲体内带来的一部分抵御传染病的免疫力, 也只能在180d左右的短暂时间内起一些保护作用, 6个月后就逐渐消失了。这样, 就使儿童经常遇到多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威胁或攻击。这时主要注意让儿童做适当的锻炼与户外活动, 增强体质, 注意加强营养, 劳逸结合;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增强小儿的综合免疫力。就肺结核而言, 接种卡介苗是非常重要的, 卡介苗是一种已经失去毒性的活菌疫苗。卡介苗有刺激肌体免疫力, 增强人体的抵抗力的作用[2]。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而实施儿童卡介苗免疫是控制结核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2]。在传染病流行期间, 应尽可能避免同患儿接触, 必要时可采取预防服药, 如接触猩红热可服磺胺类药物等。因此, 保护易感儿童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4 预防儿童传染病注意事项

4.1 预防接种

孩子出生后, 应该和当地的防疫医师取得联系, 接受防疫医师对儿童的保健指导。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预防接种, 按照国家与当地的规定, 给孩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各种疫苗。这是针对儿童免疫力低和传染病的特点有计划的一项措施。在各项预防接种中, 常年列入计划免疫的有卡介苗、小儿麻痹疫苗糖丸、白百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等。另外, 还有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A群脑脊髓膜炎多糖菌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等。

4.2 培养儿童现代文明的卫生习惯

比如, 让孩子使用自己的生活用具, 特别是水杯、毛巾、牙刷、手绢等。不喝生水, 不随地便溺, 不用手揉眼睛, 不吃不干净的食品, 饭前便后洗手等。特别是对乙型肝炎的控制, 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干预研究[3]。

4.3 注意儿童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特点

以便早期发现病情, 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如冬春季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以及由于昆虫传播的传染病等。

4.4 尽早隔离治疗

发现儿童传染病患者, 应该隔离治疗, 有利于防止传染其他人员, 也有利于使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应该知道, 健康儿童一旦接触了传染病患者, 便成为接触者, 受传染的威胁自然增大。这时, 要在预防医师的指导下, 采取应急措施。如接触了病毒性肝炎的儿童, 可以注射丙种球蛋白;接触了流行性脑膜炎或猩红热的儿童, 可以服用一些磺胺类药物;接触了麻疹的儿童, 适时可以接种麻疹疫苗等等。对特殊的人群传播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如强制隔离治疗, 强制进行医学观察等[4]。计划免疫, 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 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人群预防接种, 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计划免疫工作是卫生防病工作的首要任务, 由于它投资小、见效大, 正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流行的3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形成的传播链。只有预防措施到位, 其传染病就能预防。

4.5 管理和控制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寄生繁殖, 且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或人。消灭传染源或使传染源无害化的工作称为管理传染源。对传染病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即“四早”也非常重要。

对带菌者和与传染病患儿接触者也应加强管理, 应在卫生防疫人员指导下对他们进行观察和定期检查。许多动物传染病也能传染给人。因此, 对有经济价值的有病动物, 如患布鲁氏菌病的家畜可给予隔离治疗。对无经济价值或危害性大的有病动物, 如患狂犬病的狗、患炭疽的动物, 应杀灭、焚毁、掩埋等。人与家禽、家畜分居, 也是预防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6 药物预防

有些传染病, 目前还无有效的疫苗来预防措施, 但有些药物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如对疟疾而言, 可口服乙胺嘧啶预防。对接触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人, 口服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或磺胺嘧啶可以预防。

关键词:儿童,传染病,预防措施,用具消毒

参考文献

[1] 侯雨丰, 刘朋冲, 高伟, 等.高发传染病防治[M].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12:193.

[2] 章兴祥.上虞市新生儿卡介苗接种质量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7 (5) :404.

[3] 贾秀岩, 刘丹, 王继学, 等.小学生乙肝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效果研究[J], 疾病控制杂志, 2006, 10 (2) :198.

夏季预防小儿的传染病 第2篇

菌痢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与不洁饮食有关。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菌痢类型中最严重的是急性中毒性菌痢,多发生于2—7岁体质较好、平素健壮的儿童。常起病急骤,体温可达41—42摄氏度,烦躁、嗜睡或反复抽风,短时间内可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预防菌痢要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孩子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饭菜、水果,不贪食冷饮,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饭前便后洗手,婴幼儿奶瓶等食具要定时消毒。

乙脑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蚊虫为传播媒介。多发生于十岁以下儿童,患儿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颈项强直、高热不退、昏迷、抽风等,如治疗抢救不及时,可危及小儿生命或留下较严重的后遗症。预防乙脑,除了十岁以下儿童能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外。在夏季要特别注意灭蚊、防蚊。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可防皮肤感染,减少蚊虫叮咬;要教育孩子不可贪凉,不在室外露宿,可采取多种方法驱蚊、避蚊,防止蚊虫叮咬。

伤寒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儿童伤寒病人占总病例数的35%-60%,小儿伤寒临床表现不如成人伤寒典型,年龄愈小愈不典型。新生儿患伤寒时,肥达氏反应常呈阴性,故易被误诊。小儿伤寒多起病较急,持续发热,胃肠道症状明显,呕吐、腹泻多见。预防伤寒要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养成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疟疾由疟原虫经按蚊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脾肿大,贫血为发病特征。常见的有间日疟和三日疟两种。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热型不规则,并常以惊厥代替寒战,表现出而色苍白、口唇发绀、恶心、呕吐、腹泻、四肢湿冷等循环不良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家长要引起重视。预防疟疾重在切断按蚊这个传播媒介,要搞好卫生,消灭蚊子,避免人蚊接触防止叮咬。

儿童传染病的预防 第3篇

关键词:计划免疫,儿童传染病,效果,对策

随着预防医学的进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增加,计划免疫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1]。研究及调查表明,儿童实施有计划、有程序的预防接种,可使儿童体内达到或维持较高及较长时间的免疫水平,预防或消灭相关传染病,并能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起到快速阻断传播的作用,是预防、控制及消灭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2]。为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院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部署,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我区2008年7月-2012年6月6岁以下人群进行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调查对象来源于我县辖区范围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料室,人口资料来源于区统计局。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由第三者(街道干部)随机抽取:A组以2004年7月-2008年6月我区3个居委会667户5398名(其中常住人口4219名,流动人口1179名)人口中251名≤6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男121名,女130名,男女比例为1∶1.07;年龄1个月~6岁,其中<6个月46例,6~36个月101例,4~6岁104例。B组以2008年7月-2012年6月我区3个居委会680户5526名(其中常住人口4319名,流动人口1207名)人口中298名≤6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男137名,女161名,男女比例为1∶1.18;年龄1个月~6岁,其中<6个月50例,6~36个月112例,4~6岁136例。2组调查对象中常住人口均在该社区生活1年以上,流动人口均在1年以下。调查对象户口不限,均对本活动知情并自愿接受调查。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

由各医疗卫生单位分别落实1名儿童传染病例监测管理人员,其中作为传染病病例病原学监测点的医疗单位要落实监测管理、采样、检测、送样人员(每单位至少3名),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各级监测人员(县、乡、村);同时在各腹泻病例监测点建立传染病监测网络,收集监测点内传染病发病情况,填写病例报告表,村级每月5日、乡级每月10日汇总病例报告表,逐级上报;在病原学监测点建立发病情况信息的报告、标本收集、检测及保存系统。

1.2.2 调查方法:

成立专门的计划免疫传染病情况调查分析小组,小组成员由我院传染科和儿科的医护人员组成,共计12名。按照《医学免疫学》和《儿童保健学》的相关要求,并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家庭及生活环境等特点自制计划免疫传染病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涉及被访者(监管人)对计划免疫预防传染病的了解及认知程度、是否认为有必要定期进行计划免疫、过去否做过计划免疫(包括在何种情况下免疫、免疫的依从性等)以及未进行计划免疫的原因[3]。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传染病监测情况

2008年7月-2012年6月≤6岁儿童共发生传染病169例,所发生传染病中以麻疹最多,类型以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多发,其次为消化道疾病。A组儿童传染病发生率为62.95%高于B组的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B组比较,*P<0.05

2.2 儿童计划免疫实施情况

A组成功回收合格问卷251份,合格率为100.00%。在接受调查的251名儿童中,免疫规划疫苗全程合格接种113名,全程合格接种率为45.02%。B组成功回收合格问卷284份,合格率为97.59%。在接受调查的291名儿童中,免疫规划疫苗全程合格接种286名,全程合格接种率为98.28%。儿童未接受或未全程接受免疫规划疫苗的主要原因依次为:(1)监护人对计划免疫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孩子身体健康而对免疫疫苗全程接种不予重视,其中以老年人如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的情况较多;(2)免疫工作宣传不到位,家长未能及时获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时间及地点;(3)经济条件受限,包括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费用;(4)生物制品管理不规范,部分家长担心疫苗安全。

3讨论

计划免疫是指在科学的传染病疫情监测及人群免疫水平分析基础上,利用有效的生物制品对传染病易感人群,尤其是儿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机体免疫水平,从而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2,3,4]。本调查结果显示,所发生传染病中,以麻疹最多,其他依次是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乙型脑炎。此外,通过对B组的免疫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区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较高,但仍存在对计划免疫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免疫工作宣传不到位、生物制品管理不规范、部分家长担心疫苗安全等问题。因此,加强对计划免疫工作的宣传,赢得居民支持及主动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大政府部门对预防保健经费投入,提高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素质与工作积极性[5];建立并完善疫苗流通、预防接种及监督管理全套机制,加强生物制品管理,实施责任工作制,提供疫苗接种的质量与安全性;强化部门协作,加强对特殊人群儿童如超生儿童的管理,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加大对范围内计划免疫工作的监控力度,尤其是易感人群与外来人员子女的免疫工作。在经费允许、疫苗充足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疫苗接种费用甚至免费接种[1,2,3,4,5]。

参考文献

[1]陈跃燕.探讨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对控制本地区传染病的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10,27(11):2039-2040.

[2]邓莉.儿童传染病管理的基本状况及改进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5):389-390.

[3]赵翠燕.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河北医学,2012,18(4):1006-1007.

[4]陈晓艳,张淑芳.社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与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027.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与预防 第4篇

一、传染病概述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 传染病: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生物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构成的。传染病如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就能迅速传播,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2. 传染病发生有三个因素:病原体、环境和人体。即必须有生物性病原体,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和相继使一群人发生相同的病。

(二)传染病种类

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三)传染病报告方式

学校时有散发传染病发生,报告程序是:散发病例通知到医院就医 。确诊是传染病→隔离治疗→进行环境消毒→保护周围易感人群→加强晨、午检→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无新发病例而隔离期满→愈后持医院证明返校→如有新病例做到隔离→消毒同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二、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学校传染病极易发生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4)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 (5)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

三、学校传染病的管理

(一)经常性的预防和流行时的措施

做好学生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工作,增强对传染病的免疫力。防止“病从口入”,教室加强通风换气。打扫卫生以湿性扫除,防止呼吸道传染病。

(二)加强疫情报告、疫点的消毒

1. 加强疫情报告,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执行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2. 疫点的消毒

学校发现传染病人后,除及时将病人隔离治疗外,还应及时地对病人居住的宿舍和学习活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消毒持续时间应以一周左右,没有发现新病人为标准。

四、怎样预防传染病

下面以水痘为例,谈谈我校在预防水痘方面的做法。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集体儿童为易感人群,幼儿园、小学等容易发生局部流行。

主要预防措施: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利用板报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与医治 第5篇

麻疹肺炎鼻出血, 红眼甲肝易传染。人人预防最重要, 家家幸福保平安。

笔者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疾病科工作以来, 通过仔细观察、勤作笔记、虚心请教逐步摸索, 总结出了一点经验和体会, 现略述一点, 借此抛砖引玉, 恳请同仁扶正。

一、传染病种类繁多, 要防治结合

近年来过敏患者逐步增加也和室外过敏物质 (比如各种花粉等) 有关, 这类孩子外出旅游要减少和花粉的接触。过敏性眼结膜炎往往随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伴发, 经常出现在花粉较多的春秋花季, 导致眼红、眼痒、流泪和异物感。此病往往随季节反复发作, 对人危害极大。大量病例证明, 患者特别是儿童对某种物质形成过敏, 除遗传因素外, 还与胎儿期和幼儿期反复接触某种低浓度过敏源有关。如果能在儿童出生后1—2年里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各种过敏源浓度, 就能防止、减少儿童过敏的形成;如果已经形成过敏, 就尽量不要再接触过敏源, 这样可减少、终止过敏性疾病的发作。同时, 通过特定的方法, 比如脱敏疗法、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对预防过敏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猩红热是春季高发的传染病, 多见婴幼儿。主要特征是发热、咽痛、遍体细红色丘疹、面颊红晕、口周苍白、舌苔鲜红似草莓状。患儿的护理很重要。居室保持干净, 阳光充足。患儿最好不要卧床休息, 近食流食, 多喝水。还要注意口腔卫生, 加强皮肤护理。

流行性腮腺咽: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腮腺发炎肿起, 以春季为发病高峰, 3-15岁的儿童易发此病。预防重点应保护有接触史的青少年, 尤其是男孩, 因该病对男性性生殖气管会产生损害。在流行季节可进行药物预防, 如板兰根煎水口服。

风疹也是幼儿多发病。怀孕妇女特别是妊娠早期得了风疹容易引起胎儿畸形。此病多有发热, 体温不太高, 1-2天后面部、颈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疹子, 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 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子。在风疹好发季节里, 孕妇尽可能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外出时尽可能戴口罩。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白喉、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膜炎等多种小儿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 严防小儿呼吸道感染。

由于个人的免疫状况不同, 部分患儿可能不治而愈, 但如出现连续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情况就要立即就医, 因为这些表现与春季常见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初期症状极其相似, 极易混淆, 因此春季小儿感冒绝不能小看, 不要乱用感冒药, 应由医生检查、确诊后再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 如果只是单纯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只需多喝水、多休息即可, 但如果是细菌引起的感染, 则需要用抗生素药物或住院治疗。

甲型肝炎:春季易发甲型肝炎, 是由甲肝病毒所致的传染性肝炎。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在治疗期, 特别是在接触甲型肝炎病人半个月至一个月后的时间里, 凡出现发热, 吃不下饭, 甚至饭后恶心、呕吐、乏力, 举步费力、面黄、小便像浓茶等症状时, 应及时诊治。预防措施是加强粪便管理, 及时隔离病人, 搞好饮食、饮水卫生。

流行性出血热。目前对这种病尚无令人满意的特效药物, 病后不及时诊治, 病死率相当高。在春季, 一旦出现突然畏寒、继之高热、面红、颈红、胸肩部红、貌似醉酒、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 应及时求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 男女老幼都可得病, 其中儿童为多。在流脑好发的季节里, 要注意积极预防。一旦发现突然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惊厥和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 应加以注意尽早就医。

早期发热, 随后头疼, 继而呕吐, 这三大症状被医学界称为“流脑信号”。如不及时治疗, 危险性很大。因此, 要注意保护易感儿童, 早期发现, 及时隔离治疗。“流脑”是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型脑膜炎。“流脑”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等症状, 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 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春季由于天气冷暖不定, 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 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高发人群。

根据病情, “流脑”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 后者尤其值得重视。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 病情进展迅速, 往往在24个小时甚至6个小时内就可出现严重的休克和呼吸衰竭, 病死率极高。因此, 在“流脑”高发季节, 若病人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或有突发高热、身上发现出血点、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 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 不得延误病情。

通过对传染源的隔离来预防“流脑”比较困难, 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 多年来对儿童预防接种保护率可达90%以上。我提醒每位家长, 请及时给孩子接种“流脑”疫苗。同时, 人口密集的单位如发现多例“流脑”, 应对密切接触者考虑短期用磺胺嘧啶预防。该病患者居室应开窗通风, 被褥要曝晒或消毒。

二、防治结合的关键因素是个人防护

初春的气候乍暖还寒, 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流感、水痘、腮腺炎等, 都是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十分关键。

严格按照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 按时接种各种疫苗;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让流动的空气驱散病毒, 以减少患病的机会;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孩子的被褥、衣物、手帕要经常暴晒, 食具、玩具和便器要定期消毒, 要消除病原菌的传播;孩子新陈代谢率高, 运动量大, 不要让孩子穿得太多, 要让孩子习惯冷一些的环境, 同时要注意让孩子多做户外活动多锻炼身体, 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多喝开水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 净化体内环境,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可以适当给予一些酸甜的食物, 如糖醋排骨、鱼等, 另外还可以选用豆制品、肉、鱼类、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保证睡眠时间, 不能过度疲劳, 因为失衡的生活会带来失衡的免疫反应。家中有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 饮食起居用具应该专用, 家属接触病人时应戴上口罩。

当幼托机构、学校发生呼吸道积聚病例时, 应及时分散及时上医院就诊。

三、防治传染病除了个人防治外, 还要靠全民预防集体行动

防治传染病的最佳方法是: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 增强人的抵抗力等。通过以上措施, 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传染病的流行, 必须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 每个人都要做好准备;

1. 尽力控制传染源:

人患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有人和动物, 许多动物的传染病也可以传染给人。

2. 必须尽快切断传播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有: (1) 空气飞沫传播。 (2) 经动物传播。 (3) 经水传染。 (4) 经食品传播。 (5) 经手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玩具等传播。 (6) 经土壤、胎盘传染等等。

3. 要特别关注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免疫力低的人群, 特别是体质较弱的老弱病残者。冬春季节, 气候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 户外活动减少, 人体免疫力及呼吸系统抵抗力相对较低, 因此要预防为主。

鸭传染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第6篇

1 平时的预防措施

1.1 加强饲养管理, 切断传染流行环节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 因为不同日龄的鸭混养易发疾病, 如果一圈内有不同日龄的鸭, 则日龄较大或已病愈的鸭都可能带毒, 并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排毒而传染给易感的小鸭, 如此反复一批又一批的感染, 使疫病长期在场内传播。实行全进全出, 一批上市后场地经过彻底消毒后再进下一批, 就相对较安全。

1.2 保持鸭舍通风换气

饲养密度过大或鸭舍通风不良, 常蓄积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由于粪便垫料发酵腐败产生的有害气体, 对鸭群和饲养员都有不良影响,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人走进鸭舍不感觉烦闷, 以眼鼻无刺激感为宜。

1.3 鸭舍环境的清洁消毒

鸭场入口处设消毒池和消毒室, 经消毒后的工作人员还要换鞋, 鸭舍或鸭棚可用百毒杀或消特灵进行消毒, 以杀灭空气、鸭体表、饲养用具、地面墙壁等处的病原体。

1.4 坚持自繁自养,

防止由场外或外地引进患鸭特别是1999年从外县购进50 000羽后备蛋鸭苗、肉鸭苗后, 不到一个月因患鸭病毒性肝炎病死率达50%以上, 这种病以前在我镇很少发生。从这次教训中我们更加重视雏鸭的防疫工作, 先后办起了鸭苗孵化场, 鸭病相对有了减少。

1.5 定期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根据几年的经验, 用鸡胚化鸭肝炎弱毒苗给临产母鸭皮下注射2次, 每次1 m L, 间隔2周, 这些母鸭的抗体可维持4个月, 其后代雏鸭母源抗体能维持10~14 d, 可避过最易感的危险期, 对2周龄雏鸭还需进行1次加强免疫。未经免疫的种鸭群, 其后代1日龄时皮下或腿肌注射0.5~1 m L弱毒苗, 可受到保护。发病或受威胁的雏鸭群可经皮下注射康复鸭血清或高免血清或蛋黄抗体0.5~1 m L, 可起到降低死亡率, 制止流行和预防作用。鸭瘟疫苗20日龄首免, 2月龄后若未出售, 可加强免疫1次, 则有1年的免疫保护期。巴氏杆菌病30~40日龄时免疫, 种鸭则每年接种1次鸭瘟胚化弱毒苗和禽流感疫苗、禽霍乱疫苗。

1.6 定期药物预防

大部分细菌性疫病靠药物投喂预防, 目前主要有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球虫病等, 这些疾病发生都有日龄性和季节性, 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使用不同的药物。

2 发生疾病时的扑灭措施

1) 及时发现疫情并尽快确诊, 鸭群中出现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多为精神沉郁、缩颈、喜卧、眼鼻有分泌物, 减食或不食, 产蛋量急剧下降, 此时应速对可疑患鸭隔离观察, 并将患鸭送检及早作出诊断,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严禁无关人员和物品进出鸭场, 以免传染扩散。对全场鸭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对慢性传染病鸭宜淘汰或无害化处理。

3) 对病死鸭进行深埋或焚烧, 粪便垫草经焚烧或无害化处理后使用。不能将患鸭低价出售以免引起更大的疫源扩散。

生猪养殖中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第7篇

1 树立防范意识, 选择健康猪饲养

养殖户要树立起对生猪传染病的防范意识, 选择健康的仔猪进行饲养。畜牧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 使生猪养殖户认识到防治猪传染病的重要性。在选择猪种时, 不能单纯地只考虑经济问题, 更要兼顾考虑健康问题。规模较大的养殖户要自养自繁仔猪, 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加强对猪生活环境的消毒

养殖户在购进仔猪后, 要按照免疫规程及时注射疫苗, 并有选择地进行阉割和驱虫工作。此外, 对猪的生活环境进行消毒也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猪舍进行卫生消毒, 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疫病的致病菌, 但是能够杀灭一些普通的病毒, 对防止疫情的发生和减轻疫病的危害程度有一定的作用, 也能够降低猪群感染传染病的概率。养殖户要制定科学规范的消毒制度, 对于消毒的频率、程度、范围和药品的选择等都要按照标准严格执行。消毒药品的选择一定要慎重, 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 尽量选择使用一些低毒性、高效率并且对环境污染相对较低的消毒药品。

3 夏季做好猪舍的通风降温, 保证猪群的正常繁殖

夏季不仅是生猪传染病流行和爆发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是猪群配种的重要时期。但是夏季很多猪舍由于温度较高、通风不良, 严重影响公猪精液的质量和数量, 导致母猪产仔数量降低。因此夏季做好猪舍的通风降温, 保证猪群的产仔和安全十分重要。夏季猪舍降温可运用纵向湿帘降温系统, 即在猪舍的一端安装几台大型排风扇, 另一端安装水帘, 以保证猪舍内的温度和空气湿度适宜。有条件的养猪户可以在猪舍内安装空调, 也可使用防晒网和在猪舍的向阳面植树遮荫, 以保证猪舍内温度正常。在猪舍顶部开天窗, 以便猪舍内的热空气顺利排出, 也为猪舍和外界空气的流通创造了有利条件。夏季猪舍通风降温的措施有许多, 养殖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猪舍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总的原则是保证猪舍内部的空气新鲜、畅通, 温度和湿度适宜, 尽量为猪群的配种和生长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从根本上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4 做好生猪传染病的定期监测工作

防治生猪传染病, 必须做好生猪传染病的定期监测工作。生猪传染病的定期监测能够有效降低生猪的发病率, 提高生猪的养殖效益。定期监测养殖场、养殖户、屠宰场和生猪交易市场等, 要在养殖场、养殖户、屠宰场和生猪交易市场等地方设置有效的监测点。

5 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根据仔猪的生长特点, 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的方法为仔猪注射疫苗。在仔猪生长到35日龄时, 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不能达到保护仔猪健康生长的水平, 这时就需要进行第一次疫苗注射;当仔猪生长到第65日龄时需要进行第二次注射。注射疫苗后, 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生猪传染病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 必须根据当地生猪疫病流行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程序, 并在生猪生长的不同阶段, 制定不同的免疫接种程序。接种的疫苗必须保证质量, 拒绝不正规的疫苗。在接种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严格的接种操作规程, 疫苗要做到现配先用, 接种时动作要轻柔, 部位要准确, 提高疫苗预防传染病的效率, 为生猪的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试论传染病的社区预防控制对策 第8篇

1传染病标准

传染病标准是指诊断、处理、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 并对实验室安全及人群监测等相关要求做出相应的基础规定。我国卫生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47项现行传染病标准, 从而实现传染病患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及早治疗等, 上述标准包含了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各个环节, 并认为传染病传播中人为重要的传染源, 因此, 在疾病传播的控制中, 常将传染患者的诊断作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环节。而社区作为人群密集地, 极易出现疫情传播, 因此, 做好传染病的社区预防控制已经成为临床的重要课题。

2健康宣传教育

传染病管理中仍将预防作为主要防控手段, 疾病健康宣传教育为传染病工作提供前提, 尤其是新发传染病[1]。新发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源及传染途径等在短期内未能被明确, 因此, 针对性预防治疗措施提出的难度较大, 此时疾病预防对于疫情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宣传, 使群众认识到传染病的相关知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及预防措施, 能够方便社区传染病的良好控制, 同时易感人群能够积极配合疾病的预防及控制。

在传染病健康宣传教育中, 需要区分开普通民众及医务人员, 给予不同的宣传教育。对医务人员掌握疾病的程度及临床实践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给予其系统、专业的护理及治疗技能培训, 帮助医护人员不断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及能力, 从而为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硬件基础。对于民众宣传教育, 先收集民众的基础资料, 并根据其文化程度及基础资料划分健康等级选择宣传方式及内容, 综合采用咨询台、宣传栏、座谈会、宣传手册、广播、电视宣传等方式, 通过图片、文字及语言等形式帮助社区民众了解疾病的传染特征、发病机制及防护要点等, 引导民众能够自行判断是否为易感人群[2]。对民众的基础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并选择性地为其提供相应指导, 主要包括生活作息习惯的调整、保健措施的选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科学接种及用药、卫生消毒的强化等, 从而提高其机体抵抗力。

3传染源及传染媒介的控制

传染源是传染病传播的因素, 控制传染源对于疾病控制有着重要作用。在传染源及传染媒介的控制中,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传染病检测, 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 并上报, 实现传染源的锁定追踪。在第一时间对传染源的资料进行全面搜集及掌握, 及时判断、分析可疑传染源, 一旦明确, 则立即给予隔离和治疗。并及时将传染源的相关信息完善后上传给上级网络, 及时更改疑似传染源及传染源的检查、控制和研究的最新结果, 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相关部门要着重对全科医生传染病专业防控技能、防治技能及信息管理技能等进行培养, 从而为传染病的控制提供坚实的基础。

传染媒介的控制对于传染病蔓延、传播的控制有着显著作用。因此,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疾病的宣传教育中, 需要将传播媒介管理及环境治理的重要关联性告知民众, 从而使其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作息习惯等,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尽量改善居住环境、公共场所的卫生, 从而减少经呼吸道、胃肠道及虫媒传播疾病等的控制。

4加强人口、疫情监测管理

社区卫生机构根据传染病的控制蔓延现状、特点等制定针对性的监控方案, 根据制订的监控管理方案指导医务人员准确、及时地整理并上报掌握的医学观察结果、最新研究资料、病理排查情况等, 从而建立疫情交流信息网络, 将最新疫情管理、控制及研究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从而使民众能够尽早掌握疫情的病原体检测方式、结果、疫情防控状况及疾病防控药物等, 不断提高民众自主防控疾病的能力及意识, 稳定民众情绪;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传染病传播对政治、社会及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传染病的控制中, 不同地区、社区要加强沟通及交流, 尤其是流动人口的网络管理, 从而保证本社区信息的有效性及真实性。

综上所述, 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能够为疫情第一时间发现提供有效的依据, 因此, 提高传染病社区预防、控制、对策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关机构要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及社区人口的宣传教育, 为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提供保证, 同时实现全民预防传染病, 从而保证社区居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茹.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商业化运作[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6 (1) :56-58.

基层部队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第9篇

在我国南方气温高,各种微生物孳生,污染食物,容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乱、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伤寒与副伤寒等。尤其在部队基层人员群居地这些肠道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且容易造成传染和流行,是军队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1-2】。

其传染源是病人与带菌者,细菌或病毒通过大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还可借助于苍蝇、蟑螂污染食物和用具,当健康人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可以发病,病后又可能传给其他的人。现将在基层一线卫生队肠道传染行疾病的工作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几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一)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常呈不同程度的区域性流行,夏秋季流行,四季散发。主要症状有:清水样腹泻、呕吐、无腹痛、不发热或低热,部分患者可因迅速脱水而危及生命。我县历史上也多次发现霍乱、副霍乱病人。

(二)菌痢: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因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餐具而致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急性菌痢经治疗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病人转为慢性或慢性带菌者。中毒型菌痢预后差,尤其脑型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本病发病率高,应该将其作为防范的重点。

(三)甲肝和戊肝:甲型和戊型肝炎分别是由甲肝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都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和毛蚶等,是甲肝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则是戊肝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在集体单位中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肝的发病率特别高。

二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1、治疗疾病控制传染源。

患了肠道传染病的人要及时隔离治疗,更不能从事与饮食有关的工作,防止将自己的病传给他人。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防止病从口入。

肠道传染病是因食用被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所引起的。因此,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做好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特别是做好“三管一灭”工作,即管水、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

管水:管好水源,防止水源污染,不喝生水。

管饮食:采购食品时,应选择新鲜食物、炊具餐具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饭菜现做现吃,少吃凉拌菜,吃时应洗净,并用凉开水冲洗,瓜果宜洗凈去皮再吃,夏季不宜举行宴会。

管粪便:粪便应妥善处理,防止粪便污染环境。

灭苍蝇:苍蝇、蟑螂等害虫是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媒介,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是预防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搞好家庭及环境卫生,也能有效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3、提高人体抵抗力,根据需要可选用伤寒、副伤寒或病毒性肝炎的疫苗,预防疾病。

参考文献

[1]贺福初.主编.《军事医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11:1-188.

流行传染病的控制及预防方法探讨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调查本地区正常成年人1524人, 对流行传染病结核、乙肝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

1.2 方法

1.2.1 预防为主, 实现全民参与

1.2.1. 1 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是我国针对流行传染病的基本工作方针。我国目前传染病预防策略:预防为主, 群策群力, 因地制宜, 发展三级保健网,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流行传染病的预防要在疫情尚未出现前, 针对暴露于致病病原体可能并发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健康教育, 改变人群的不良卫生习惯、行为, 以实现切断传播途径。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专业讲座、大众媒体、各种针对性措施, 使各种不同人群普遍获得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宣传方式、受众的匹配性等。总之, 健康教育是一种低成本投入、高效果产出的有效防治方法。 (2) 加强人群免疫:免疫预防是一项控制有免疫原性的传染病的发生的重要策略, 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即为开全面、有效的人群免疫接种。实践证明, 麻疹、白百破、乙肝等传染病均可通过大规模人群免疫接种来控制其流行, 将发病率降至较低水平。 (3) 改善卫生条件:保护水源、提供安全饮用水;改善居住水平;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强食品监督管理都有助于从根本上降低流行传染病发生、传播。

1.2.1. 2 加强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监测包括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监测;病原体特性;媒介昆虫及动物宿主的种类分布、病原携带情况;人口资料;人群免疫水平等。如有必要, 可开展对流行因素、流行规律的研究, 并评价防疫效果。我国进行常规报告和哨点监测的传染病监测, 常规报告包括甲、乙、丙三类全部法定报告传染病。

1.2.1. 3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传染病的全球化流行, 日益要求对传染病预防控制进行全球化的控制策略,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才能更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1.2.2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预防措施

1.2.2. 1 传染源的预防措施

(1) 感染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经发现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 即应按相应防治法规定进行分级管理。疑似患者须进行医学检查、随访和隔离:疑似甲类传染病患者须在指定场所隔离、观察、治疗;疑似乙类传染病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隔离治疗等。 (2) 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 直至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 (3) 接触者:接触过传染源者均有受感染可能, 须进行检疫。检疫期从最后接触日起始, 直至该病的可能的最长潜伏期。 (4) 动物传染源:对有严重危害、经济价值小者应予以彻底消灭;对危害严重的病畜、野生动物应采取捕杀、焚烧、深埋等措施;对危害较小、经济价值高者可进行隔离治疗。此外务必要做好家畜宠物的预防接种、检验检疫。

1.2.2. 2 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

被传染源污染的环境, 必须进行彻底的杀毒以去除和杀灭病原体。粪便为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应加强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及周围环境的处理;痰、空气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通风、空气消毒极为重要;注射器、性活动为血液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应大力推荐避孕套的使用, 杜绝共用注射器;防止虫媒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为杀灭虫媒。

1.2.2. 3 易感者的预防措施

(1) 免疫预防:包括主动免疫、被动免疫。计划主动免疫是一种有效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传染病流行期间, 被动免疫是及时保护易感者的重要措施, 能够提供保护性抗体。 (2) 药物预防:是一种预防流行传染病的应急措施, 不过药物预防药效时间短、效果不稳定, 易耐药性, 应用局限性较大。 (3) 个人防护:对于接触传染源者, 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并进行严格的个人防护。

1.2.2. 4 传染病暴发流行期的紧急预防措施

当地政府应立即动员、组织各种力量进行防治。经上一级政府部门决定后, 可采取: (1) 限制或停人群密集区域的集会、集市、影院、剧院演出等活动; (2) 学校工厂商店停课、停工、停业; (3) 封闭致病病原体污染饮用水源; (4) 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1.2.3 完善的传染病长效控制机制

加强对流行传染病的的监测力度是一种主要的预防控制传染病策略, 涉及包括发病情况、死亡情况及传染病致病原的监测;加强传染病防制机制的完善, 涉及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信息情报系统建设、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治疗救助机制等的建设完善;加强进口卫生检疫, 严防国外流入性传染病的传播流行。

1.2.4 统计方法

对本地区实施流行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前后的流行传染病结核、乙肝等的感染发病情况分别进行统计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实施流行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前后本地区流行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与管理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核发病率由5.1‰下降至2.3‰;乙肝发病率由3.9%下降至2.1%;其他常见传染病发病率亦有明显下降, 由5.6%降为2.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流行传染病呈现出大幅度死灰复燃的迹象, 产生原因多为病原体变异, 滥用抗菌药物所致,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普遍存在, 如结合病菌、霍乱、流感、疟疾等众多病原体。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人群生活方式转变及环境污染等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媒介昆虫德尔繁殖势态, 使疟疾等虫源性传染病死灰复燃, 且伴随一些新的致病性、传染性更强的病原体的不断涌现。据相关报道, 近20年新发现的传染病种类已达30种。2003年的“非典”、日益恶化的艾滋病感染趋势等给人类带来严重的恐慌和灾难;伴随着越明显的过去被认为以消灭的传染病的死灰复燃, 使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传染病有明显不同于其他疾病的特点, 传染性为最主要的区别, 病原体可通过各种传播途径感染给他人, 此外还包括流行性 (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 , 地方性, 季节性特点。总之, 对新时期流行传染病预防控制, 应结合新时期其所特有的特点, 我们必须将预防作为工作的重点, 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提高公众整体的自我防护意识, 积极做好基础性的全民传染病监测, 充分普及公众对传染病防控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 尽最大努力做好新时期流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今社会传染病治愈率得到极大提高, 只要早发现, 及时治疗效果均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杨长贵, 陈虾, 欧秀莲.深圳市社区预防接种与传染病防制运行成本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 2009, 7 (9) :1-3.

[2]应信忠.慈溪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季节圆形分布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23 (6) :35-36.

[3]陈阳, 张建明.狂犬病在缺乏系统性监测的中国再度流行[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0, 16 (1) :93-94.

[4]张爱平, 刘福益.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对控制某街道传染病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3) :26.

[5]盛传芳.论流行传染病的控制预防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1) :475-476.

上一篇:计算机设计教学下一篇:院系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