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策

2024-06-20

初中英语教学策(精选7篇)

初中英语教学策 第1篇

一、更新观念

把教学目标由知识目标转向语用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所在, 交际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组成部分:语法及话语能力, 功能化的社会语言能力, 策略能力和心理运动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包含在人类的交流中, 同时也只有通过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才能实现成功的交流。在过去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呈现的单词、句子、语法、课文、语言习惯用法等内容, 形成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课下背笔记、考试完全忘记的现象。学生靠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很快被遗忘, 更谈不上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以交流为主导的英语教学则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语言运用能力目标的培养上, 教师和学生一起依据教学大纲、学生的需要和教材实际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每堂课以话题为主轴, 以语言实践为主线, 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与他人一起进行对话、讨论或解决问题, 以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精心设计以交流为主导的交际性活动

在我国, 课堂仍是大多数学生运用英语的主要场合, 教师应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造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课堂氛围, 尤其是设计用语言做事情的交际活动, 如游戏、短剧表演、听指令做事情、小组讨论、交换意见、模拟采访等。教师所设计的课堂交际活动要与学生的学习和交际动机、要求以及思想感情有关, 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并考虑到学生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有话说、愿意说。因为只有这样, 才会产生有效的刺激, 才会有真实的交流和真实的交际反映。有位教师在讲“Christmas Day”时是这样安排的:首先他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节日的内容, 上课时让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 同学们各自发表见解,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由此引入本课内容。师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课堂氛围十分和谐。由于教师创造了很好的交际环境, 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材料, 讨论他们自己真实的事情, 这样就能达到学生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 在真实的交际中运用语言做事情的目的。

三、多元的课堂提问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要注意提问的广泛性及问题设计的多元性、开放性。课堂提问作为反馈教学、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 在培养学生多种英语学习能力上有独到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和不同个性, 设计种类尽可能多的问题, 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要能鉴别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智力, 有针对性地培养开发学生的智力。

四、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英语化

从信息论上说,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我国学生处于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中,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少, 教师的课堂用语应成为学生接受英语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在课堂上坚持用英语与学生交流。教师的课堂用语包括教师讲课用语、组织教学用语、维持课堂秩序、鼓励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语言。课堂用语既是教学目标语言, 又是教学和教学管理中与学生交流的语言, 这种交流在本质上是师生间的真实交际。教师课堂用语运用得好, 不仅有利于学生感悟英语, 有利于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 而且对学生学好英语基础语言知识也很有帮助。因此, 使整个教学过程英语化是很有必要的。课堂教学用语的表达方式很多,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堂需要尽量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意识地让学生吸收语言的信息。教师在运用这些语言的同时, 事实上已经使学生处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了。

五、运用情感策略

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策略有哪些 第2篇

彻底理解,掌握规律,灵活运用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数学的学习,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之外,别无他途。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其他科目普遍的共性及今后的命题趋势,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语文的学习,生物的学习莫不如是,当然对于概念,公式,定义,定理,公理必须有准确的认识,到位的理解,除此之外,在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中也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我认为顾名思义,反复琢磨是一个好办法,特别是数学概念的命名,都是很讲究的,有时候内容就在题目之中,如有理数(有道理的,有规律的,说得清的数---有限小数及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无道理的,说不清楚的,没有规律的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理解,内心、外心理解,非负数等等,等等都可以先作一个简单的理解,往往离真正的深刻的理解就不远了,而且真正理解的东西想忘都忘不了。

少儿舞蹈教学的“三巧”策 第3篇

一、巧取材,提升舞蹈训练趣味性

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他们模仿能力强,创造想象丰富,但是兴趣与注意的稳定性较弱,常常是“三分钟热度”,对于舞蹈、画画、写字、乐器等技能的学习有时候只是一时兴起,过脑既忘。那么,我们要如何“保鲜”孩子们这份舞蹈学习的热忱呢?我认为,“趣”是最天然无公害的保鲜膜。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没有什么耐性的少儿,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一味重复机械、烦琐、会给他们带来疲劳酸痛的舞蹈动作,那么必然有部分孩子会产生厌烦、畏惧甚至打退堂鼓的消极情绪。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学习元素,如舞蹈游戏、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提高教学的趣味性,那么想必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跳得充满干劲,充满热情。

例如在舞蹈启蒙课程教学中的站姿训练与勾绷脚教学中,在教学完勾绷脚这个舞蹈技能后,为了提高舞蹈教学的趣味性,夯实学生们对勾绷脚的掌握,我在舞蹈训练环节设计了“亲亲我”的动作小组合活动。这个组合活动主要分为两个动作,第一是:大苹果,双手掌型对腕放于下颚下方,托住脸颊,好比大苹果的叶子,孩子的小脸蛋则是红红的苹果。(注意面部表情的引导)第二是:亲亲我,在“大苹果”动作的基础上,用双手轻轻拍打脸颊,右左倾头,上身前倾,屈膝平脚碎步。在组合活动中,我创设“妈妈,妈妈,亲亲我”的生活情境,播放儿童歌谣“亲亲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舞蹈实践的积极性。

二、巧组织,提升舞蹈训练有效性

舞蹈观赏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然而,想要身轻如燕,跳得一场好舞,却并非易事,特别是对这些自律性与身体负荷有限的孩子们而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如何有退有进、有松有紧、有趣有味地组织舞蹈训练活动,就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直接地影响到舞蹈教学的有效性,更加直接影响到孩子们舞蹈技能、个性品质以及审美素养的培养。我认为,我们在教学预设中,一定要精心准备,巧妙做好组织与准备的工作,做到舞蹈训练有热身、有强度、有趣味、有展示,让学生们既能充分地参与到舞蹈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又能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舞蹈创造潜能。

如在民族舞蹈“红绸舞”的教学中,我考虑这个舞蹈中有着浓厚的民族元素,对于孩子们而言新奇而有趣,尤其是以绸带伴舞的舞蹈形式,吊足了他们的胃口。但是,也正因为厚重的民族底蕴以及特殊的舞蹈方式,使得舞蹈难度与训练强度大幅提高,孩子们兴趣来得快,也去得快。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民族与现代相交叉、训练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导入中以节奏欢快有力的《哦啦啦》导入教学,调动气氛,引发热身效应。在教学过程中,以欣赏—模仿—纠正—自由展示的形式,呈现红绸舞,展开分解动作教学,并鼓励学生们大胆创造,自由表现。随后,再次组织学生聆听音乐,引导他们在听与思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创编舞蹈。

三、巧评价,提升舞蹈训练自主性

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技能学习,尤其是在舞蹈学习这种“体力活”中。在少儿阶段的舞蹈教学中,孩子们总会有一个这样的“高原期”,由原本的主动学习转为被动吸收,似乎学无所成,感到吃力又不开心。我认为,突破这个教学瓶颈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充满阳光般温暖的激励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不时地夸夸孩子们,无论是在他们失败或者进步的时候,做到及时评价,评价尽量体现激励性,用不动声色的评价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激励性评价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们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如对乐于表现、动作灵敏的学生,我们要赞美他们的动作,鼓励他们创新,如你的动作真像个小舞蹈家,老师真想看看你自己编的舞;对于性格内向,羞于展现的学生,我们要以充满情感的语言给予他们温暖,如你刚才的站姿真优雅,真像个小公主!原来你可以转得这么灵活啊!真像个小精灵!;对于那些认知较慢,动作迟缓的学生,我们则要耐心指导,经常鼓励他们:“老师相信你能行的!”,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通过完善的激励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关怀,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初中英语教学策 第4篇

一、介绍说明可操作化

《认识电子表格软件》是一节理论课, 知识性介绍让学生兴趣索然。我改变以往对理论课口头讲解为主的上课策略, 尽量在文字说明里面找出可以让学生可视化或可动手操作的地方, 让学生眼、耳、口、手全方位动起来, 以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 轻松掌握对E x c e l的基础性知识。

比如, 首先让学生启动Excel电子表格软件, 把Excel窗口作为学生看书预习的大背景, 如此一来, Excel窗口的介绍就能可视化了。我们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 创设合适的情境, 提出相关问题, 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 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将学习当做一种探索与协作。

再比如, 在讲述Excel工作表数量可否改变时, 我先口头提问, 让大家动手验证自己的答案, 同时鼓励学生推荐不同的操作方法。通过这样的课堂策略, 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完成理论验证, 对另一个知识点“工作表队列”这个概念也有所理解。

类似的, 我在“Excel工作表具有庞大的容量”说明时, 让学生结合书本介绍, 通过滚动条操作, 找找一个工作表的列和行的尽头。通过自己不断地滚动鼠标滚轮、移动窗口滚动条这些操作, 学生对Excel工作表的庞大容量有了一个直观且深刻的认识。

二、知识讲解细致化、趣味化

Excel课堂学习的第二节课是输入一份天气预报表。这堂课虽然可以使用以操作为主的课堂策略, 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 但要完成的项目不多, 内容也不够丰富, 凭借学生已有的Excel知识和操作技能足矣, 不具什么挑战性。为避免学生轻视这节课, 不主动发掘新知识, 我做了一些细致化的调整。

首先, 开展必要的复习。明确上节课所学习的名词术语, 树立起“Excel电子表格软件是有其独特处理特色软件”的观念, 不要拿在Word中所学到知识来看待Excel。其次, 强调认真看书进行预习, 引导学生细致分析, 找出本节课所介绍内容的重难点, 让学生鉴别教材中各小标题内容的价值性。“一、输入文字”和“七、保存数据表文件”这两个内容不需要关注, “四、输入竖向连续的数据”和“五、输入横向连续的数据”只是知道要用“Enter”回车键和方向键移动到输入位置即可。新知识点是“二、输入日期”, 重点要掌握的是“三、输入有规律的数据”和“六、输入重复的数据”, 因为这些都是Excel电子表格软件提供给用户用以提高输入数据效率的技能技巧。

在知识点趣味化处理上, 我在Excel提供的“快速输入”功能上做文章, 在“递增填充”这个知识点上补充了一个能否“递减填充”的问题, 留下了一个“Excel是否懂外语”的悬念。

在介绍了Excel实现快速输入的填充柄及其使用之后, 我让学生完成这样一道操作题:利用自动填充柄功能, 生成从1 0 0开始, 间距为1, 一直递减至1的序列, 即100, 99, 98……1。

Excel没有提供递减序列, 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地操作, 很容易会生成用1 0 0这个数据进行重复填充的序列。在学生“被迫”进行头脑风暴之后, 我提示:我们要的这个数列是从1 0 0开始的, 以1为间距递减的。我们怎样告诉Excel这个要求?——在输1 0 0后面的这个单元格, 输入由它递减了1的下一个数9 9……学生在解惑之后掌握了Excel的自动填充, 不仅会递增, 还可以递减, 递增多少, 递减多少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

Excel是否懂外语呢?我让学生在第一个单元格输入“Monday”, 再利用自动填充柄进行填充, 考验Excel的外语填充功能。经过了这样的引导, 学生好奇心大起, 很积极地进行这一扩展练习, 有学生甚至还考查了一下Excel的日语水平。

这两道饶有趣味的扩充练习, 让大家着实体验了一把Excel提高输入效率的特殊功能。

三、实践操作科学化

在Excel课堂教学的授课策略中, 教师讲述是必需的, 但更多的时间应该留给学生进行上机练习, 实际操作, 形成技能。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广州地区天气预报”后, 我布置给大家书本上的练习题“设计课程表”。同时, 也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创表格内容, 如通讯录、学科成绩表、个人零用钱支出表等。在这一环节中, 我所布置的强化练习题是课本上的讨论题:Excel主界面与Word相比较, 相同点在哪里, 不同点在哪里。提示学生把Excel和Word同时打开, 并把两个窗口“纵向平铺”或“横向平铺”进行比较, 着重让学生小结并写下不同之处。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有哪些? 第5篇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信任学生。不能总以为学生能力不足,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从而把知识或问题嚼得细细的喂给学生,担心哪一细节学生理解不了,这种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自主性的增强。应把适当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些问题不能太难,要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解决得了,以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卞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2、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尝试知识形成的过程,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此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解决“善于学习”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借原有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里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要注意暴露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发现和解决;二要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画龙点睛,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三要注意加强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先从操作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判断和综合等思维活动,再启发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或总结概括的结论用简炼的语言,有层次地准确表述出来。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又发展了思维和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范例和解题教学,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一方面要通过解题和反思活动,从具体数学问题和范例,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充分发抨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范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市美性的例题和练习进行。要注意设计具有探索性的范例和能从,抽象一般和特殊规律的范例,在对其分析和思考的过程,展现数学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某些问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方法,从各条途径寻求答案,找出最优方法,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对某些问题可以进行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推论,让学生大胆联系和猜想,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对某些问题可以分析其特殊性,克服惯性思维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1、妙讲幽默插曲,激活学习热情的方式

幽默,往往是借助生动形象、诙谐的语言或一些相关的动作来完成的。在数学课堂上,适时引用,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讲正、负数时,我讲了这样一个幽默:阿Q去给岳父拜年,走了1里路的时候,想“方便”一回。为了不让肥料流失,阿Q一口气跑回了家。讲完,再加以引导,让同学们的注意力从笑声中转移到学习上,往岳父家走1里路记正l,跑回家记负1,这样,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正、负概念。

2、恰当配置习题,鼓励争先板演的方式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编配置恰当的习题,为课堂教学目的顺利达到铺平道路,以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配习题须满足以下要求:目的性、循序性、典型性、多样性、针对性、量力性和启发性。针对不同的习题,面向全体学生,指名在黑板(稿纸)上板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搞活了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达到了教学目标。

3、引用比喻故事,激励勤奋学习的方式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能使枯燥无味的道理变得形象行动,同时对调节课堂气氛十分有效。数学教学中,解题是其重要形式,它是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提高数学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必要途径。针对解题是件单调、枯燥的事,部分学生不想付出汗水的现象,我引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故事:有一只猴子对主人说:“我要做人。”主人说:“你要做人,必须拔掉身上的毛。”于是主人就给猴子拔毛,刚一下手,猴子就疼得嗷嗷乱叫,再也不愿让人给拔身上的毛了。主人说:“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讲完以后,问同学:“大家是想做猴子,还是想做人?”这样,就以“猴子想做人”启发教育那些想不 劳而获的学生,从而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

1、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电教手段,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

“问题串”在教学中的应用策 第6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善于学习呢?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其学习方法的掌握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方法。而问题教学恰恰可以起到这样一个作用。通过科学地设置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而且能够向学生渗透问题提出的方法。而通过针对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和解答,学生不仅可以找到问题的长答案,学到新知识,而且还能够从中学习并掌握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设置问题呢?“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时也应该注意这样的一个原则,问题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能一下子就将问题复杂化,导致台阶过高,学生无法迈上去。

二、“问题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科学地设置问题串,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进行深入地探究,使学生跟随着老师的教学步伐,通过自主思考,寻求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这样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比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夜莺的歌声”一文的教学时,便设置了这样的向个问题串。

第1串:看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在学生说出了各自的想象以及最想知道的内容后,笔者再给出另一个问题。

第2串:初读课文,看看你想的和课文中的内容一样吗?课文告诉了你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小夜莺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当学生通过阅读、寻找,有了初步的结论,笔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引导,最后得出一个大家认可的结论:课文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前苏联的一个小男孩儿,用自己的机智与勇敢也德国侵略者作斗争的故事。小夜莺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勇敢、机智。

第3串: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中读出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能在课文中画出这些句子吗?请画出来。学生们在笔者这一串问题的指引下,开始寻找这些句子。比如,表现勇敢的有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表现机智的有: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4串:通过学习,你能否体会一下作者对小夜莺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了课文,对小夜莺怀着怎么样的感情?你应该学习小夜莺的什么精神?通过这样一串问题,提升学生的认识,深化对课文的主题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问题串”,引发学生思考并发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提问有多么的重要。笔者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方法,让学生在笔者的问题串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发问。

比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教学时,针对课文中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笔者通过这样的问题串来进行点拨:溪流为什么会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为什么会是时地变换调子?作者明明是记金华双龙洞,为什么这里写的却是溪流?这个溪流与作者写的双龙洞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一连串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了深入,他们开始不断在陷入思考,并互相热烈地讨论,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开始向笔者提出问题:老师,课文中说“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里用了“感觉”一词,很明显是因为太“昏暗”看清楚的原因,可是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个感觉准确吗?很显然,学生在笔者的问题串启发下,学会了“咬文嚼字”,知道透过文字追究问题的真相了。

3、通过“问题串”,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问题串的设置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以上两种设置的方法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大方向的指引。比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端午节”一课的教学时,就是通过问题串: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各地有哪些风俗?你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除了端午节,你们还知道有哪些重要的节日?知道是哪个民族的吗?通过这样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去寻找、去探究、去总结、去发现。他们知道端午节与屈原有关,还有挂艾叶、香囊以及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了解到:我国的传统节日除了端午节之外,还有寒食节、中元节、重阳节、腊八节等,除此之外,各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回族的肉孜节,宰牲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侗族的花炮节;白话的火把节;蒙族、的“白节”、祭敖包、那达慕、打鬃节等。

初中英语教学策 第7篇

关键词:数学前测;数学教学;教学对策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建基于教师对数学知识逻辑起点的精准把握和对儿童认知起点的精准把脉。作为一种“客观性知识”,数学知识是结构性、系统性、连贯性的,教师可以通过发掘知识的“源”与“流”,通过研读“数学史”等把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实践中,儿童的学情犹如“看不见的手”始终牵制着教师的数学教学。由于对学情的误诊、误判,常常让教师的教学显得捉襟见肘。据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始终运用问卷调查、习题探测、操作摸底等教学手段对儿童的学情展开“前研究”,以期获得数学教学的“前反馈”,进而让数学教学走向高效。

一、前测:号准数学课堂教学之脉搏

所谓“学情前测”,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通过问卷、谈话、前习题检测等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认知经验、学习技能等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学情前测”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能够消除“教学假象”。同时“学情前测”也是教师设计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展开教学行动的指南。

1. 研究“具体儿童”

儿童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有着自身的喜怒哀乐。任何一个儿童都是区别于其他儿童的独特的“这一个”,有着自身独特的认知风格、认知倾向、认知个性和认知特色。因此任何“学情前测”都必须研究“具体儿童”,研究独特的“这一个儿童”。过去,由于对“具体儿童”的忽视,导致教学目标制定的空化、泛化、浅化、窄化。如“通过教学,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里的“儿童”显然是“普遍儿童”,因为同一个知识点,对有些儿童来说是“已知经验”,而对有些儿童来说却是“未知经验”;对有些儿童来说,能够激发兴趣,而对有些儿童来说则很难激发兴趣。这样脱离儿童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制定,究其本质而言是从教师的“成人立场”出发,描绘的是统一的、抽象的儿童,是普遍的、理想的儿童,是“儿童群”。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磕磕绊绊的。而“学情前测”能够让我们直面儿童本身,从“理想的儿童”走向“现实的儿童”,从“抽象的儿童”走向“具体的儿童”,从“一群儿童”走向“这一个儿童”。在教学之前,笔者经常和孩子们展开贴心的谈话,了解儿童的知识基础,引发儿童的“学习心向”,揣摩儿童的“认识风格和倾向”。尤其对于数学学习的“弱势群体”,笔者总是让其敞亮内心,探究数学教学的切入点。

2. 关注“动态成长”

儿童的数学生命是不断生长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的关注必须保持一种“动态”,即让我们的教学必须始终切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更新的,前一次的“潜在发展区”可能就是这一次的“数学现实”;而这一次的“潜在发展区”也将成为下一次的“数学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情前测”的忽视,导致教师的教学不是“拔高”教学目标就是降低“教学目标”,由此,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要么是“不知所云”,要么是感到厌烦而产生“审美疲劳”。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课堂前测”,精选学情样本(抽样)分析,从而精准掌握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据此,形成分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是“基础性目标”,即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设定;二是“发展性目标”,即让部分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数学学习潜能,“跳一跳摘果子”。如此,教学目标不再是虚拟的,而是现实性的,它让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

二、建构:让“前测”照亮有效教学之路

当我们俯下身子站到“儿童立场”上去倾听儿童,与儿童对话的时候,我们就能了解儿童个体间的差异,把握教师教与儿童学的“落差”,进而灵活调整教学,让教学“软着陆”。据此,我们将会发现教学中的别样风景。

1. 探寻学习起点,展开有效教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深刻地指出,“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展开教学。”在“学情前测”中笔者主要是探寻儿童的学习起点,包括认知起点、情感起点等。学生的起点从何而来,从生活经验中来,从语词理解中来,从数学旧知中来。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对“学习起点”展开诊断,甚至“会诊”。因为学生有的认知经验能够促进数学学习,但有的认知经验却能阻碍数学学习。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前笔者给学生设计了“前测题”:①你认为周长指的是图形的________;②对于长方形的周长你是怎样计算的?③正方形的周长又是指什么呢?你能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吗?通过“前测题”,笔者发现,学生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对于“长方形的周长”的理解,有学生是这样表述的:长方形一周边线的长度;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长方形两条长与两条宽的和;长方形长和宽之和的2倍;……相应的,对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就存在着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按顺序将长和宽相加;有的先算两条长的和,再算两条宽的和;有的算长宽之和的2倍。据此,笔者首先出示多个多边形,让学生用铅笔描出周长,然后将教学重点放在探究、比较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上。在比较中,学生普遍认为“(长+宽)×2”的方法简便,因为计算步骤少。为了凸显“长宽之和”的线段表象,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将长方形的边线分成两组“长宽之和”,然后将两组“长宽之和”的边线拉直,让学生清晰感知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组“长宽之和”。这样,便于儿童理解优化后的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2. 灵活生成过程,聚焦有效教学

在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个体间的学习差异。通过前测,探究儿童的问题解决过程。例如对于二年级的这样一道习题,学生在前测中展现了不同的认知水平。

(1)问题描述:小白兔买了20千克苹果,比小灰兔的苹果多5千克,小灰兔有多少千克苹果?

(2)问题解决后的访谈归类:

①整体感知型学生。这一类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凭着自己对问题描述的整体感知,直接列出了正确的算式,他们有着良好的数感,其数学判断依靠的是敏锐的“数学直觉”,这部分学生在全班学生中大约占了15%。

②意义分析型学生。这类学生能够主动展开初步的问题分析,如他们知道小白兔比小灰兔多5千克苹果,也就是说小灰兔比小白兔少5千克苹果,进而正确列式,这部分学生大约占了全班学生的25%。

③意义判断型学生。这一类学生能够主动地自我发问、思考,他们比较朦胧地认识到小白兔多,小灰兔少,因而他们依着感觉列式。由于对问题的意义判断正确,所以他们也能解决问题,这部分学生大约占了学生总数的30%。

④机会主义型学生。这一类学生对问题没有敏锐性,认识模糊,缺乏判断力,不能对条件展开意义分析和意义判断,因而他们往往是随意地选择数学信息,胡乱地进行数学计算。

基于“学情前测”,笔者将教学聚焦于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精准发力,从两个角度展开教学:一是通过实物或图形操作,强化学生的数理判断——谁多、谁少,丰富学生的“图式”;二是训练学生的数学表达——如“A比B多多少个,那么B比A少多少个”;三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展开数理分析。如此让整体感知型学生和意义判断型学生都能够走向数学的数理分析,由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化”素养。

3. 调整预设流程,反思有效教学

“学情前测”让我们从“想当然”的教学开始走向“理性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力。于是,教师的嘀咕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改进自己的教学。例如听一位教师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教法是让学生猜想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对应边的关系,进而形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课末,一位孩子小心地嘀咕着,“为什么要变成长方形啊?”为此,笔者组织了一次“操作性学情前测”。课前,笔者向孩子们发了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斜边的数据,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用“斜边的长度乘高”,只有极少数学生用“底乘高”。这是由于学生只关注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形似的部分,没有从面积的拼摆上来理解、探究。基于此,笔者调整教学预设流程,首先让学生猜想,形成了两种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学生都想到了数方格。于是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方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边上的方格不好数,怎么办呢?孩子们发现,只要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转化成长方形就可以数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也就是每行的小正方形的个数;而平行四边形的宽就是长方形的高,也就是有多少行的小正方形,在整个转化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学生深刻理解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的数学本质内涵。

上一篇:农村道路客运站下一篇:材料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