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习空间的展望

2024-07-07

未来学习空间的展望(精选5篇)

未来学习空间的展望 第1篇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1. 1空间形态创新的理论基础

对空间形态创新的研究鲜有文献涉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散见于产业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和技术创新空间性等内容中。本文从已有的理论中梳理出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理论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1. 1. 1 产业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

对产业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姚愉芳[1]使用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贸易、就业、能源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在不断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空间结构效应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朱华晟等[2]认为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区内外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博弈是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王承云等[3]基于实地调查和R&D普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GIS制图等方法,以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为理论依据,探讨了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研发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赵改栋等[4]结合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研究这一组合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产业 - 空间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的结论。朱英明[5]依据长三角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的具体数据构建增长理论,并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利益决定了区域产业的定位。

1. 1. 2 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

对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学和建筑学的领域,如宛素春[6]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其形式和状态,并认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容就是物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段进[7]认为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 于英[8]认为城市空间形态是相互作用的城市形态诸要素所构成的有机体。对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侧重对现象的描述和规律的总结,如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 ( Christaller) 提出的中心地学说为城市空间形态分布尤其是商业区位和城镇分布形态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舒特 ( Schluter) 认为空间形态是人类行为遗留于地表上的痕迹; 理查德·罗杰斯( Richard Rogers) 阐述了以紧凑城市空间形态的理念解决交通、能源危机的新思路,并在西班牙马捷卡市的城市设计中实践这种构想,对生态化空间形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9]。还有一类侧重对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的探求,解释演变的因果关系,如陈彦光等[10]提出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均衡度概念,并通过对广州城市的实证研究探索城市形态构成的规则; 黎夏等[11]利用GIS对长江三角洲发展走廊的土地空间格局及演变进行分析,并用紧凑性指数和熵对土地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定量计算,发现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及空间格局在东西发展走廊的形态差异。

1. 1. 3 技术创新空间活动的相关研究

对技术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的分析主要沿着两条线索展开: 一条线索是从创新活动、创新要素的流动所产生的空间分布对创新的影响方面展开的,如Anderson等[12]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研究创新的空间分布,认为创新活动聚集在对知识生产重视、对创新活动投入多 的地区; 持有同样 观点的还 有Coccia[13],他认为知识生产过程才是创新的源头,越接近源头的地方,创新也就越活跃,越远离源头,创新和技术的转移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Billon等[14]结合非参数估计技术和空间计量经济学工具考察了欧洲地区互联网产业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地区间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也就是说,互联网的应用使地理位置上较远的地区都紧密相连,作者还进一步发现人均GDP、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口密度等指标对促进互联网的空间联系具有积极影响; Wilhelmsson[15]指出人口密集区和商业繁荣区是创新的沃土,在这些地方,创新者之间可以高频率地交换各种信息,并且离市场距离很近; Miguelez等[16]研究的是欧盟地区创新者的地理空间流动引起的知识流动,并通过对专利数据的研究来跟踪吸引创新人才集聚的区域; Odendaa[17]通过调查南非德班的ICT产业的空间布局,发现在一些发展中地区,政府的政策对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创新主要产生在实业部门。

另一条线索主要是沿着空间测度的方法展开,如Acs等[18]利用探索性和回归统计比较法测量专利数据在地理上的分布; Sun等[19]通过区位熵方法计算了专利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专利、技术许可、产品多样性 都会影响 专利的区 域分布; Massard等[20]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技术创新的空间扩散过程给予解释; Mukim[21]探讨了经济的空间分布在多大程度上推动创新,使用印度1999—2007年的专利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得出研发支出、工业分布的多样性和人力资本禀赋对创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Bradford等[22]探讨了加拿大的6个区域发展机构,采用组织学习视角来解释技术范式的转移,并且融合传统的区域经济研究模型和政府干预的多层次治理来解释加拿大区域空间变化发展的原因。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空间分布的测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及观点有: 吴玉鸣等[23]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计算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集群的影响因素; 方远平等[24]以我国31个省域为研究单元,通过Moran指数的全局分析发现创新要素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 Moran散点图和Lisa聚类表的局部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省域各个创新要素有着空间相关性的差异和不同的集聚模式; 万勇[25]认为科技创新投入的空间分布是从空间上影响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对关联效应强的主导产业及战略产业的科技创新投入,推动西部在科技投入机制上的创新。

综上,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未形成完整的有关空间形态创新的研究体系,相关研究也多散见于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领域,有关产业的空间形态研究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 其次,研究方法上仍然以定性描述、理论概括和解释论证为主,虽然近年来对量化方法应用有较大改进,但在实证研究深度上仍然有差距; 第三,缺乏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产业在不同的空间组织模式和空间形态的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产业资源空间形态创新的优化模式,通过分析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相互作用的特征更好地阐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演变规律。因此,如何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多学科融合提炼出产业空间形态理论以及拓展空间形态分析方法,关注产业空间研究的地域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是今后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研究的重点。

1.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内涵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本文结合区域技术创新、产业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问题,因此本文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在空间上的形态变化,包括空间的分布形态、演化形态、集聚形态等各种形态变化的综合。与以往创新相关概念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着重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性、形态性和动态性3个方面强调了创新的形态变化过程。

( 1) 空间性。创新的产生、扩散离不开特定的空间,对空间性的深入讨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创新发生的本质。举例来说,我国的创新分布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尤以长三角地区最为活跃,而相对落后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如何寻找创新的突破点,尤其是如何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契机,找到自身的创新源,则是一个相当值得深思的理论话题。从实践的情况来看,中部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寻找适合自身地域特色的创新模式,如四川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陕西的航天产业建设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因此,站在理论的高度,从空间性的角度探寻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空间属性,将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本质。

( 2) 形态性。与过往研究相比,空间形态创新概念更强调创新的形态变化。创新也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正如生物体一样,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它们同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过程。例如,淘宝网、腾讯等新兴企业十多年前才刚“出生”,在经历了这十几年大浪淘沙的激烈竞争后,他们能成为幸存者,并且发展得越来越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它们的创新模式正好契合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再比如,光伏产业曾经也经历了狂飙突进的时期,在一开始发展的时候,他们的创新模式是模仿创新,吸收国外的成熟技术,将业务重心放在电池生产和组件封装等环节,这种创新模式适合产业发展初期的形态特征,对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当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时,光伏企业依然停留在初始阶段的模仿创新,没有自身的核心能力和核心技术,在遭遇海外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全行业也跟着不景气。因此,从形态变化的角度分析创新有助于我们把握创新的变化过程,寻找适合创新发展扩散的形态模式。

( 3) 动态性。创新形态的变化也反映了创新的动态性,当然,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动态性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同进化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自身新陈代谢活动对环境的变化表现出适应性的特征。动态性也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的相对位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借助生态位理论的N维超体积模型来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这3个特性,因为N维超体积模型本身就是衡量物种在环境中的空间位置及反映物种的形态变化过程,它分别通过宽度、重叠度、态势等不同角度展现了物种在生态空间中的位置。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借鉴N维超体积模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构成要素。

1.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构成要素

生态位表征的是生物体对资源 ( 如食物、养分、生存空间) 以及环境 ( 如温度、湿度等) 选择范围的集合,因为资源及环境变量是多维的,所以也将生态位模型称为N维超体积模型。其中,如果采用2个维度考虑生物对环境或资源的适应度,可以绘制出一条呈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26],如图1所示。

如果采用三维空间分析,每增加一个环境梯度就增加一个坐标轴成一个维度,则制成一张三维梯度的生态位图[27],如图2所示。

参照生态位N维超体积模型的思路,笔者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构成要素细分为R&D创新投入生态位、创新成果转化生态位和技术创新市场生态位。之所以划分为这3个要素的原因如下: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保持长期发展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依赖的重要资源就是R&D的创新开发能力,R&D开发水平也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并形成自身产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资源,而对R&D创新的投入则直接决定了R&D创新开发水平。发达国家对新兴产业的R&D投入有显著增加趋势,充足的科研资金能保障新兴产业科技研发能力的提升。而我国虽然也一直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但是目前的技术进步主要还是依靠模仿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比如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产业链中最核心的硅材料提纯技术长期受国外控制; 还有像我国的高档数控机床、风电整机轴承和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仍然受国外控制[28]。因此,将R&D创新投入情况列为主要构成要素之一。

其次,发达国家对新兴产业成果的应用研究已形成从产业研发到市场拓展的链式支撑体系,而我国在这方面相对薄弱。据调查,我国高科技成果的商品转化率 为25% ,产业转化 率为7% ,国家“863”计划中鉴定的科技成果中,形成产品的只有10% ,有近90% 的科研成果都没有转化[29]。因此,我国需要从研发、产业化、市场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基于此,将创新成果转化也列为要素之一。

第三,技术市场的创新情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技术进步影响着产品形态、产品更新速度,它将改变产业发展间的力量对比,从而改变产业的空间发展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通过技术市场提高产业化的进程,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N维超体积模型,如图3所示。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生态位N维超体积模型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各种资源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代表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这些创新要素的利用率较高时,就处于生态位的高适应度位置; 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这些创新要素的利用率较低时,就处于生态位的低适应度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生态位超体积模型的引入对我们分析新兴产业的空间资源利用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工具。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研究的现实意义

2. 1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的空间分布格局提供参考

全面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规律,构建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体系可以看作是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中的空间资源分布格局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避免区域间的盲目建设和重复趋同,并根据区域空间的资源禀赋特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有效的帮助,进而推进各省、市、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缩小省域间的经济差距。

2. 2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环境的协同共生

生态位思想强调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它不仅适用于生物学界,也适用于产业组织,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也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各种资源利用所形成的梯度位置,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为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问题和成长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促进新兴产业与环境的协同共生,对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 3 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空间布局的建设机制

当前我国各省、市、区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提升纷纷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成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各地区建设布局的雷同,缺乏针对地区差异的个性定位,因此,从空间分布的角度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出合理布局的对策建议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0]。

2. 4 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表现出与一般产业不同的特性,存在较明显的空间聚集发展态势,如创意产业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的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在科技园区的集聚等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因此,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意义

3. 1丰富和深化创新理论的研究

纵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产业创新研究的文献很多,但对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研究的文献比较少,产业空间形态创新还有很大的学术空间有待探索,并且在现有的技术创新模式中加入空间维度的考虑框架也是创新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因此对空间形态创新的探讨是对创新理论的丰富和深化。

3. 2 深入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也散见于各大期刊中,且多以政策探讨、发展意义、国外经验介绍性的文献居多,实证定量研究的文献偏少,从学术探索的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梳理更是非常缺乏,尤其是实践中出现的新兴产业盲目投资热造成了资源的分配不当,以及由于地方性行政力量的阻碍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性资源流动不畅,这些都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从理论上系统梳理新兴产业的发展,分析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特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3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建更好的生态成长环境

自然界与产业界有很多相同之处,从生态位的角度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问题,通过分析这些相似之处,我们可以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考得更长远一些,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建更好的生态位空间与成长环境,避免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使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更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而不是人为地去破坏这种规律。

3. 4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衡量指标

用生态位理论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量化指标,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态位水平进行评价,比较不同时空中的新兴产业生态位适应性状况及构成要素特点,为不同区域选择合适发展的新兴产业和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用进化博弈的分析工具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从空间脉络上构建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以达尔文的“选择———遗传———变异“演化范式为基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的演化提供新的思考框架。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未来研究方向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研究是提高科技资源投入产业效率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理论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4.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理论研究

目前对产业创新的理解还缺乏空间层次上的深入,也未对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描述和归纳,这也是未来产业创新很值得探讨的前沿问题之一。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基础理论的研究,对比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尤其在空间形态创新模式上的总结对比,以及深入探讨新兴产业空间形态是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测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研究需要注入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比如新经济地理学和组织生态学的方法,通过新元素的引入,在技术层面上优化理论研究的框架和体系,尤其在测度方法上,将抽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化描述,并能为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提供适合于横向比较的标准化评价数据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4.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演化机理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的变化具有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深入分析研究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变化的演化机理对于我们认识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演变的动态过程,并采用适合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模式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4.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深入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影响因素对优化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提高组织效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往的研究中虽然也提出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和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是缺乏从空间视角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资源配置的深层原因,因此,通过借鉴地理学的方法,研究探讨创新资源在不同空间层次上的组织模式,并测度影响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于我们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规律,提炼出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4. 5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对区域创新系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是很值得深入探讨的前沿问题之一,尤其是结合实证研究,归纳总结不同地区的新兴产业对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带动作用,并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从而提出符合区域资源禀赋的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实现从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并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研究的意义;同时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理论体系、空间形态创新的测度、演化机理、影响因素以及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5个方面归纳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研究方向。

未来学习空间的展望 第2篇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浪潮。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观念、理论、手段、工具深入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的把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推向了改革的前沿。当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为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开拓出一幅全新的现代化发展前景。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前景展望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教育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学习和知识获取的重要手段。今天的教育技术备受社会关注。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达成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人才创新培养、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

教育技术已经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发展,在这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历史,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影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现代教育技术学在电子技术、传播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影响下,已成为正在崛起的现代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教育技术学是在长期的教育积淀中,不断吸收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和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无可怀疑的科学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传统的教育观念、理论、内容、模式、管理和体制正在发生着变革。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发展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大,教育技术正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领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技术、流媒体以及网络技术使我们的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利用技术,我们可以把浩瀚的宇宙、微小的分子、原子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技术,学生不用走出教室,就可以遨游五洲,跨越四海。我们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技术来进行外语教学;我们可以创建虚拟现实的会话界面来锻炼口语;我们可以录制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件,然后可以重播。可以说,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拥有的数字资源几乎覆盖了所有相关的领域。然而面对丰富的资源,我们的心灵似乎已经麻木,变得无所适从,更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拥有这么丰富的资源,而我们学习和教学的效果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历史的教训使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待这种热潮。

此外,伴随着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发生了什么?很多教育研究者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原则,创造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教育技术应用模式,但是我们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实验来验证他们在学习方面的效果,所以目前我们还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在各种教学设施中使用特殊的技术就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当然抱怨、发牢骚不是解决之道,一个学科缺乏思考只能说明这个学科还十分幼稚。对于我等教育技术专业的小鱼小虾,静下心来看看书、做点实事才是求学、为人之根本。

利用技术提高教育。很多人已经盲从这样一种观点:“技术能够使教育更美好”。诚然,技术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环境建设与改善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技术并不是学习的全部,学习本质是“变化”。我不记得这句话是出自哪位学者的口中,但是,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学习包括态度、信仰、能力、知识结构以及技能等多方面的变化。当这些变化相对稳定,并可以观测时,我们就说学习发生了。而这个状态只是一种相对的稳定,会继续发生变化。技术引进到教育中,是通过对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因素的影响来改变学习。所以技术引入教育,就有两种可能,既可以促进学习,也可以防碍学习。

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而技术的贬值速度也是越来越快。所以当高新技术引入教育中时

对高校未来学习空间设计的思考 第3篇

(一) 学习空间的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出现, 学习空间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场所, 它也是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统一体。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 它不仅包含物理的学习空间和虚拟的学习空间, 还应引申为校园的整体学习环境, 使学习空间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越加丰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从春侠认为学习空间是学习这一过程发生的任何场所, 它既包括物理的学习空间, 也包括虚拟的学习空间[1]。杨俊锋、黄荣怀等认为学习空间通常指整个学校的学习环境, 包括正式、非正式和虚拟的三种。正式的学习空间主要有教室、图书馆、大礼堂和实验室等;非正式的学习空间主要有室内外休息室、户外学习区等;虚拟学习空间主要有学习管理系统、社交网站或在线环境等[2]。笔者认为学习空间是指进行学习的所有场合, 它不仅包括现实环境中的各种空间, 也包含网络学习中的虚拟空间。

(二) 学习空间的种类

学习空间的类型多种多样, 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 学校的学习空间可分为教学空间、阅览空间、科研空间、共享空间、交往空间、自习空间等主要学习空间, 除此之外还有展览空间、办公空间、影音空间、会议空间、礼堂空间等形式。

1. 教学空间主要是指以使用多媒体为主的教室, 适合不同专业和有特殊需求的专业教学使用, 如能够使绘图和教学同时进行的教学场所。

2. 阅览空间主要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学习空间, 即进行图书和电子资料的查阅、讨论、自习、交流的学习空间。

3. 科研空间主要包括科学实验研究室、研究生个人及团体进行学习、探讨、研究的场所。

约克大学公共学习空间设计

4. 共享空间分为两种:一种是供师生或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的场所, 也可以称为室内交往空间, 如建筑的中庭、内廊、交通空间等。一种是随着信息时代发展而建立的“学习共享空间”, 这种空间多以图书馆为依托, 由实体环境、虚拟构建和支持保障三大部分构成, 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 以知识创造为重点, 不仅拥有丰富的数字化图书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设施, 还拥有数字媒体工具、协同工具、3D开发及学习支持与评价实验室等多个教学科研支撑服务体系。

5. 交往空间也称为公共交往空间, 是师生以及社会人员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空间。校园公共交往空间形态多种多样, 包括室内交往空间和室外公共交往空间。其中室外交往空间主要有广场、庭院、绿地、园林与水体;室内交往空间主要有通道、中庭等共享空间、边缘空间还包括建筑入口、校园底层架空空间、屋顶平台等。

6. 自习空间主要是指教学区的自习室、图书馆的大型自习学习场所和寝室自习室等空间, 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

二、学习方式的演变和未来学习空间的特性

学习是人们一生的事情,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 我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学习空间的改变。不同的学习方式需要不同的学习载体与资源,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未来的学习空间一定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步伐, 满足多元化的资源整合与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

(一) 学习方式的演变

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到使用电子设施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进步。2010年美国正式启动《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N E T P) , 内容包括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估方式的变革、基础设施升级和应用系统的重构, 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发达国家教育领域的作用已经从应用阶段进入了变革阶段。“慕课”近年来备受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 “慕课”是英文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 的音译词, 是一种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 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 具有开放性、大规模、自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慕课”引发的“学习的革命”, 将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很大的影响[3]。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教育事业的信息化程度面临巨大的挑战。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但整体的质量和应用水平不高。在教育部颁布的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求以技术发展来驱动改革, 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进行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随着信息与科技的发展,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 以信息资源为依托的高校教学空间将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交互型、协助型、共享型的资源整合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学习环境体系。目前有关高校教学空间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物理教学空间和电子网络所组成的虚拟空间而展开。未来的教室和未来的课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学生在环境优美、人性化、科技化的公共网络空间进行学习, 或者在任何场所只要有学习设备手机、电脑等都可以在虚拟的网络课堂里进行学习交流。未来的大学还有可能与城市、社会的界限越来越小, 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共网络空间, 可满足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2005年9月, 哈佛大学发布的《开放ICT生态系统路线图》报告给我们提供了参考蓝图——数字化的网络学习环境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 网络资源就像日常生活中必须的水、电、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方便人们随时使用。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将发生很大改变, 学习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协作者、参与者,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个人。同时学生可以向周围的网络资源、社区、工作人员等学习。学习的方式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最终以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导, 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 形成学习型社会。

(二) 未来学习空间的特征

(1) 人性化

学习空间的主体是人, 人性化是未来学习空间的重要特征。空间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例如空间内的家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节, 注重无障碍设计, 使用材料要健康环保。人性化的设计还体现在室内电子设施与人的互动上, 各种电子设施应便于操作, 功能齐全, 能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

(2) 灵活性

未来的学习空间会因为网络的普及和电子设备的发展而变得灵活多样,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学习空间里学习, 空间的布局将灵活多变, 采用易活动的家具方便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室空间布局能够满足不同班级学生的需求, 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和重新布置。

(3) 个性化

未来的学习空间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虚拟学习空间, 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人特点进行个性化学习界面和学习内容的推荐, 还具有激励学习和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等功能, 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主动学习服务体系。

(4) 开放性

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不仅是空间布局上的“开放”, 更多地体现在可以使用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混合年级教学等。如不同专业、交叉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交流, 或者高、低年级学生的混合式学习, 可以组织更多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课堂内外的信息, 进行交互学习。

(5) 智能化和信息化

随着科技大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信息化, 未来的学习空间将越来越智能化和信息化。智能化的课堂主要体现在室内教学用具和学习用具的改变, 智能的交互白板和电子笔、课程录音、电子交互平台、智能的桌椅和学习用具等充满整个教室, 学生的书包也将由个人电子书包代替, 此外还有可根据学习者身高、体型自动调节的桌椅、触屏式交互白板、自动调节温、湿度的环保窗等等。

(6) 绿色、环保性

人们对生活空间质量的追求促进了人们对室内学习空间健康环保性的重视。未来的学习空间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 注重新材料和环保材料的运用, 以及舒适的室内整体学习空间环境的营造, 保证人们身体的健康。随着人们对立体绿化研究的深入, 绿色植物将会被引入学习建筑的建设中, 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绿色、亲近自然的环境, 有助于学习者放松心情和缓解视觉疲劳。

(7) 交互性

未来的学习空间处处充满着互动, 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习用具之间的人机互动等等。这种交互式课堂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轻松, 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果。

(8) 高效性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型、学习型的社会, 需要学习者掌握大量的学习内容, 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也备受人们的重视。在设施齐全、便捷舒适的空间里学习, 学习的目的性强, 思维集中、连续, 学习效率高。国外有些高校采用了混合年级和连续进度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学习, 高、低年级的互助和交流也能很好地缩短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对构建未来学习空间的几点思考

但是随着网络电子产品的逐渐增多和发展, 我们不能只考虑这些基础设备先进的使用功能、科技功能, 还要注重整体学习空间氛围的营造与舒适环境的建设。

(1) 电子产品的设计中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大多都是只注重操作屏幕的界面优化, 很少注重承载操作界面的装置和其他功能的设计, 这些细节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颜色的选样, 是否有利于保护视力, 是否与整体环境协调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 室内材料的选择。未来智能的学习空间对室内设施品质要求很高, 因此, 要结合最新科技, 运用无污染、绿色环保、便于回收利用的轻质材料。还有室内大量电子产品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也是值得考虑的一点, 长期受电磁辐射也会损害人体健康,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3) 未来整体电子学习空间的展望。未来整体电子学习空间室内物理环境的营造, 包括室内的采光、温度、湿度、氧气的含量等都可能由微电脑控制, 界面简单且易于操作。室内的墙壁可能是大的电子触屏, 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需求、情景转换、个人心情更换壁纸, 十分适合需要情景建设的教学。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整体系统的管理, 注重操作界面的人性化。另一方面, 对这些电子用品的保养和更换, 怎样消除它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电子垃圾的处理, 如何延长使用寿命, 回收利用等问题都是需要设计者思考的问题。

(4) “慕课” (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 学习方式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未来的学习活动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 网络共享的学习平台将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如何协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的网络学习模式之间的关系, 是改革教育事业需要高度重视的。

笔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所有关于未来学习空间的研究都很少提到它的环保功能、绿色功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循环利用等问题。本文是从设计的本质出发对未来学习空间建造的一些思考,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空间设计中不管是室内学习空间、室外学习空间或者兼具室内和室外的高科技多变空间的设计都要从设计本身出发, 本着以人为本、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设计理念, 创建舒适、健康、绿色、人性化、高科技、高效率的和谐的“未来学习空间”。

四、结语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 学习空间是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习空间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身心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未来的学习空间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学习空间的改变, 设计适合未来学习方式的学习空间有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学习质量。

注释

1[1]从春侠.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与学习空间设计[J].高校教育管理, 2008 (01)

2[2]杨俊锋, 黄荣怀, 刘斌.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06)

未来学习空间的展望 第4篇

张华平

在党即将迎来90岁华诞的时刻,入党不久的我又一次重温了党的历史,读完波澜壮阔的党史,党的博大精深思想再次震撼了我,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党。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和谐发展的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未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中华民族。尊重历史、立足眼前、放眼未来,只有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在建国以后,党领导各族人民继续前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威胁、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安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学习党史,不只是为了了解党的成长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从党的发展史中领悟党的各种精神实质,用党的思想武装自己,结合单位与的自身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在党的思想指导下,我处在30年内各项工作硕果累累:全处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企业管理和工程建设水平实现新提升,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和谐市维”建设推出新举措。继往开来,我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科学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坚持“市场化、信息化、集团化、国际化、打造百年老店”的重大战略思想;“站在市政行业最前沿,建设高新科技引领型企业”的伟大奋斗目标不动摇;坚持走市场化道路,转变经营模式,在发展中巩固和拓展经营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坚持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兴企、创新兴企策略,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创发展新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和利益关切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企业文化,形成有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企业精神和文化理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企业稳定大局。

未来学习空间的展望 第5篇

在学习空间的设计框架构建方面, 以最具代表性的Radcliffe的“教育———空间———技术”框架 (“Pedagogy———Space———Technology”PST) 为基础, 许亚峰等提出了更简练的未来课堂设计框架 (Future ClassroomDesign Framework, FCDF) , 并针对每个要素和迭代流程进行了阐释, 最后提出了各要素的评价维度。

这个框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设计的基本理念, 提出课堂的设计应尊重师生自己的选择性, 提供促进师生身心健康的环境, 满足师生美的需求, 安全感, 归属感, 社交需求等心理需求, 并充分满足师生对于空间的功能需求, 需要将以人文本的理念贯穿于设计、开发、评价的全过程, 但并没有指出该如何实施。

此外, 从许多实践的案例来看, 技术堆砌、技术壁垒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设计只是把技术以技术人员的标准堆在了空间里, 并没有考虑人的使用感受, 反而因为技术的存在阻碍了人们对空间的使用, 例如, 笔记本连接不上投影屏、切换不了屏幕、找不到遥控器, 设备不易学等等。以“需求驱动”为导向的设计方法可以让我们从“人”的“学习活动”入手进行空间需求的分析, 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

一、互联网设计方法

互联网是一个基因里就十分注意用户体验的领域。它是一个选择很自由的低成本产业, 用户如果体验不好可以直接更换产品, 用户的体验就是互联网产品的根本生命线。也正是基于此, 互联网在设计实践中开发了很多贯彻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设计方法, 比如用户角色卡片, 故事板, 情景分析等方法。

(一) 用户角色卡片法

“角色设计”是通过创建典型用户来代表具有不同目标的用户从而满足具有类似目标和需求的用户群。角色设计可以更加真实亲近的再现典型用户、具像化服务对象, 让产品设计更有针对性。通过一个实体化的如同身边一个朋友的用户角色, 产品设计者可以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而把设计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用户需求和目标上。通常用户角色卡片包含一个典型用户的基本信息, 如样貌, 年龄, 学历背景, 生活习惯等等, 即可以帮助大家具体化为某个真实的个体的用户群的抽象综合代表。

(二) 故事板

在用户角色的基础上考虑到一个完整的用户使用产品的故事, 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一般故事板包括人物、时间、地点等因素。定义产品需要帮助用户完成那些事情的总的线索, 通过还原使用场景, 帮助团队的人统一设计思路。

(三) 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是概念创新设计中的常用办法, 用来深入分析和了解用户的行为过程, 更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在情景分析里, 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个用户的典型的使用场景, 分解涉及的各要素, 针对性的提出最重要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案例分析

国家开放大学是一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正是由于新型高校的属性, 国家开放大学的工作特别强调开放与创新。国开人, 尤其是国开的青年人需要一个交流思想的社交化学习的场所, 使思想能够快速的聚合, 碰撞, 并形成快速的流动的循环。

空间定位:可以将年轻人聚在一起, 展示, 交流的开放空间。

聚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是让聚集在一起的人可以形成一个聚合的有助于停留、交流、讨论的向心的亲密空间;另一个部分是要将不在空间里的、空间以外的人吸引过来, 聚集进空间里。

(一) 用户角色卡片

国开的年轻人, 张李拉, 26岁, 来国开工作三年, 基本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和工作, 有一些创造性的想法, 但是苦于找不到同伴, 不能有效的将想法变成现实。

(二) 故事板

闲逛模式:路过———看到有人在———走近——了解大家 在干什么———参 加一个小组———不感兴趣———离开———浏览最近大家在讨论的事情———找到感兴趣的点———在电脑里调出来当时的录像———观看学习———找到相关的人的线上互动———线下找到同兴趣点的人———准备组织新的学习活动。

组织模式:和两个新认识的同事一起约定来到空间———在白板上回顾感兴趣的点———讨论新的创意———录下最后的讨论总结———上传到线上空间生成共享讨论———收到外国一个教授的回信———组织了另外两个的相关的同事一起连线外国教授远程讨论———生成成果———召开小型的报告会与大家交流。

(三) 情景分析

路过———看到有人在———走近———了解大家在干什么:需要一个透明的环境, 可以方便的看到在发生着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吸引人过来。走近之后, 还需要一个不影响他人的方式, 轻松随意的观察别人在做些什么。

参加一个小组———不感兴趣———离开:有一个展示大家交流内容和想法的展示板, 方便他人了解在发生的讨论是关于什么的, 方便的离开, 而且不影响他人。

浏览最近大家在讨论的事情———找到感兴趣的点———在电脑里调出当时的录像———观看学习———找到相关的人的线上互动:适合线上提供记录, 用自己的设备与空间的资源建立连接, 自己安安静静的进行相对独立的浏览, 需要有线上的平台进行支撑。

线下找到同兴趣点的人———准备组织新的学习活动:通过线上的方式获得线下的联系方式, 扩展交际的边界。线上的方式最终还是为了线下的人与人的连结。

和两个新认识的同事一起约定来到空间, 在白板上回顾感兴趣的点:可以方便的开启空间, 并使用里面的设备。有一种保存之前的想法的方法。比如可替换的静电白板纸。

讨论新的创意———录 下最后的讨论总结———上传到线上空间生成共享讨论:方便的录像设备, 可以一键录像和上传。便于及时把好的想法, 快速的轻便的记录下来, 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 形成信息流。

收到外国一个教授的回信———组织了另外两个的相关的同事一起连线外国教授远程讨论:线上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远程的面对面交流可以加快信息的流动与碰撞。缩短信息的滞留时间。

生成成果———召开小型的报告会与大家交流:生成成果之后, 要能影响更多的人, 报告会信息可以在线上生成与报名, 线下可以让大家方便的聚合到一起, 在报告后形成更多的讨论与交流。让整个空间形成一个思想不断交流循环的气场。

(四) 功能细化

聚集:用半开放的空间便于大家发现并自然的参与进来。

通道内提供更多的变化, 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

为了便于撤退, 提供折叠桌板, 支持站立式参与方式, 方便旁听, 不喜欢即可方便撤退。

用内部的围和空间强调内聚拢的感觉。

展示:室外展示:如海报, 白板等。

室内讨论展示:随处可用的讨论白板及白板纸等可存储的白板。

电子屏幕展示:一体机屏幕及可与自带设备互联的屏幕。为了方便媒体讨论, 屏幕设计为可移动的, 座位上的插座, 所插即所得方便笔记本连接, 插哪个座位, 就是连接距离最近的屏幕, 所插即所得。

交流:聚集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尽量近不要遮挡物, 易于交流, 但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遮挡, 空间需要不同的高度层次以及容纳不同的交流姿势。可以考虑篮球看台式的空间形式。

交流的过程可以方便的记录下来, 有支架式的摄像头连接到线上平台。

远程的交流需要类似于及时交流工具的软件来支撑。

其他:提供杂物储物空间。

提供相对独立的私人学习空间。

(五) 空间需求

通过学习活动分类来进行基础的空间需求还原。以人数维度为横向指标, 对设备的需求为纵向指标, 将可能出现的学习活动形式进行如下的分类:

不同的学习活动对空间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我们将空间需求分为空间围合需求, 桌椅摆放需求, 资料、设备摆放需求三类。

1.空间围合需求:私人学习需要相对独立的围合空间, 小组讨论则倾向于亲密些的近距离空间, 小组陈述倾向于开放些的空间, 远程讨论倾向于轻松些的围合空间, 远程会议需要正式些的围合空间。

2.桌椅摆放需求:小组讨论和远程讨论倾向于圆形的桌椅摆放, 小组陈述与远程会议倾向于半圆形的桌椅摆放。轻松的个人学习和小组讨论可能只需要椅子, 不需要桌子。

3.资料、设备摆放需求:学习的资料可以是书本, 自带电子设备 (如笔记本) 。设备则包括白板, 显示屏, 触摸屏, 交互投影机等。个人学习的学习资料可以以腿为支撑平面, 需要空间提供舒适坐姿需要的空间。需要走动的和多资料使用的学习活动需要桌子来摆放学习资料。设备则需要学习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能方便的控制和观看的空间。

虽然不同的学习活动对空间的需求不同, 但是却可以通过空间的可移动性等变化在一个空间中容纳需求相近的学习活动。

以人数为纵轴, 轻松正式程度为横轴, 将不同的学习活动放入四象限图中以找到需求相近的可以包容在一个空间里的学习活动。如图所示:

如图, 选圈中的接近的活动形态, 融合为一个空间。

(六) 空间形态设计

空间设计阶段采用“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方法。

根据概念定位与基本功能定位产生的空间需求设计草图如图:

1.Round圆形带来聚的概念, 将空间内的人聚集在一起, 形成向心的亲密空间。

用窗帘进行空间上的纵向分割, 围合出圆形空间。

用三层圆形台阶的结构线强调圆形空间。

在圆形最向心的位置应用圆形灯罩, 圆形桌子, 圆形地毯来继续深化向心的圆形空间, 将大家的视线向中间汇聚, 集中。

用台阶椅的形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 营造亲密感。

2.Open半开放的概念, 将空间外的人聚集来, 需要开放空间

打通整个与走廊链接的外墙, 形成一个大的开放态势。

用顶层圆形钢轨与地面圆形轨道及1m高的台阶保持圆形空间的结构性特征, 同时保持空间的开放, 可见与“好客”。

(七) 设计方案展示

圆形学习空间以1207室为空间基础进行的再设计。主体强调以Round带来的聚的概念, 把大家聚集在一起, 在空间内形成向心的亲密空间;同时采用Open的半开放式空间, 以将空间外的人吸引到此空间, 达到聚集外空间人的作用。

此空间可以为以下学习活动提供支持:私人学习、小组讨论、小组陈述、远程讨论、远程会议。

功能说明:

走廊里有一个可移动白板, 可以张贴海报, 书写通告, 放置一些杂物等。

走廊侧面墙装上纸片射灯, 更换纸片即可改变投影的内容, 可做为宣传, 增加趣味性, 增加吸引力。

聚空间里有四层空间:第一层空间为圆形桌子空间, 第两层, 三层为台阶椅子空间, 第四层为屏幕组成为无限的网络空间。

空间采用分层照明, 除窗户的自然光外, 还有中央的主聚源, 三层星状排布的小白泛源以及工作台灯带来的局部光源。根据不同学习需求可以对光源进行分层控制。

空间内的可移动桌椅为丹麦著名设计师雅各布森 (Arne Jacobsen) 设计的蛋形椅。

台阶椅可推拉, 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座位, 增加空间容量和走廊空间的利用率。

台阶椅从坐姿和距离上拉近成员心理距离方便进行小组讨论。

为了方便媒体讨论, 屏幕设计为可移动的, 座位上的插座, 所插即所得方便笔记本连接, 插哪个座位, 就是连接距离最近的屏幕, 所插即所得。

在圆形的台阶椅外提供折叠桌板, 支持站立式参与方式, 方便旁听, 不喜欢即可方便撤退。

通过圆形的幕布式窗帘最大面积的使用空间, 将隔离出的空间用作私人学习空间, 而不是采用包厢等装修方式浪费空间。

屏幕连接控制:大屏幕为一体机, 5个小屏幕为显示屏。一体机可以控制5个小屏幕统一显示。笔记本可以通过座椅上有直接的连接插头连接距离最近的屏幕进行显示。

空间内的所有墙面都是白板, 全部可以涂写, 创建一个利于创新的学习空间。

三、总结展望

国开的“聚空间”设计以使用场景分析为基本思考依据, 始终围绕用户的角色行为进行需求的细化, 进而针对需求进行功能的设计, 最后将功能融合到空间形态呈现里。创新点可总结如下:

1.开放的空间。从人对于开放的心理定位出发, 从活动及视的功能到半敞开的形式, 营造开放的讨论气氛, 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交空间, 吸引大家来使用。

2.可变化的空间。可移动的座位, 可移动的白板, 可移动的屏幕, 可移动的窗帘。在需要时变化位置和角度, 融合多种学习活动需求, 增加空间的利用率。

3.优化空间的使用体验。随手可画的白板, 随手可用的屏幕, 随处可用的连接, 充分满足人们自由表达的的需要, 让人与空间良性互动。

4.最大面积的使用空间。不做包厢, 不浪费空间, 可推拉的座椅, 合理使用走廊的空间。

国开聚空间的设计目前偏重空间规划方面, 对于工具, 软件, 资源等都还没有涉及。只是设定了整体的需求定位, 留出了载体空间。在具体的施工中会遇到很多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中的问题。在空间建成后还会有软件的设计、资源的开发、管理使用等一系列的问题。

虽然设计还有很多不足, 但是本文力图通过设计的过程实例, 展示如何通过使用设计学里的方法完成以人为本的学习空间创新设计, 从而为学习空间设计带来一种互联网设计的视角。在未来的设计里会更进一步的考虑这种设计方法的理论化, 以便于推广复制。

摘要:数字化信息时代给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的学习不仅仅是在校园、教室, 还可能是我们生活的各种环境和公共空间。对学习空间设计框架的研究多以教育为视角, 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可借鉴互联网设计的方法, 完善“以人为本”的学习空间创新设计。

关键词:学习空间,空间设计,互联网设计法

参考文献

[1]许亚峰.面向体验学习的未来课堂设计-基于改进的PST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4) :13~19.

上一篇:电工实践教学下一篇:基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