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活范文

2024-06-24

老年生活范文(精选12篇)

老年生活 第1篇

读书为乐心胸宽

古人云:善读可以医愚。读书,可以使人获得知识,提高修养;可以使人开阔眼界,明白事理;可以使人变得年轻,精神振奋。外国一位120岁的老人索尔忙说:“书能使我了解新鲜事物,头脑清醒而不糊涂。”由于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等原因,老年人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往往胜于年轻人,但要通过读书来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心胸才能更开阔,看问题才能更全面,情绪才会更乐观。

书画为乐长寿多

古人云: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画家每得以无疾而寿也。练习书法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还能健康体魄、延年益寿,所以书法家几乎都长寿:齐白石97岁、何香凝94岁,孙墨佛和苏局仙都年过百岁。有位老人深有感触地说:“自从学画之后就感到精神有了寄托,完全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从学画之后,有些老人居然以往超标的胆固醇和血脂等化验数值都正常了。

助人为乐朋友多

助人为乐者容易结交朋友。在朋友面前我们可以去除盔甲,袒露内心;遇到挫折和打击时,可以向朋友尽情倾诉,宣泄心中的痛苦和忧伤,缓解精神的压力。所以有人说,有了知心朋友就好比有了心理保健医生。一个知心好友,有助老年人保持童心,焕发青春的活力,还可以转移注意力,使人忘掉自身的烦恼,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大有裨益。

知足常乐笑呵呵

知足就是人们对生活的变故和境遇能够理性思维,善于进行自我安慰。生活中,人们常常喜欢和别人比较,但如果不能正常比较便会越比越伤悲。要想知足常乐少痛苦,就得用乐观态度去看待事物,理性思维。注意精神心理的自我调节,利于消除烦恼,容易感受愉悦和欣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多少透出了人到老年的一种无奈。可如果只改掉一个字,变成“夕阳无限好,只因近黄昏”,那感觉就与前者明显不同了。金秋是个丰盛而灿烂的季节,老年生活的幸福与欢乐又岂止上述这些?去寻找吧,让欢乐洒满美好金秋。

编后语

老年生活 第2篇

下面我就根据泰山版《《品德与生活(社会)》四年级下册《日新月异话交通》一课的教学具体谈谈。

一、关注生活,了解生活

新课标指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中,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只有而且只能在他们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可见品德课与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有限的教材内容与无限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结合要从课堂教学前开始。也就是说首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前参与,指导学生课前就开始关注相关生活,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既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又可以实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

教学《日新月异话交通》,我就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安排学生搜集“你和家人出行使用过什么交通工具”和“对于现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你有哪些发现”两个方面的资料,并指导学生进行了“四种交通工具的比较调查”。这样既使学生课前就开始关注了现实生活中的交通运输,又拉近了学生与“交通运输”这一教材内容的距离,更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二、联系生活,进入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必然要求教学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导入。导入设计最好的预期是使学生一开始就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并对所学内容激起浓厚的兴趣,产生极大的热情,充满热切的期待,使学生一下子进入课堂“生活”。

教学《日新月异话交通》,我的导入是从播放韩红为青藏铁路建设而创作的《天路》(MTV)开始的。辽阔的高原,奔驰的火车,独特的旋律,再加上韩红深情的演唱,无疑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带着这种震撼,再以小资料的形式呈现并引导学生去了解我国西藏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发展(从原来的“出门要翻山越岭,运输靠人扛马驮”到现在的“公路、航空、铁路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继而引出全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巨大发展,与学生一起“日新月异话交通”。

这样的设计不可能不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期待,学生进入课堂“生活”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贴近生活,感知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必然要求课堂教学伊始就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好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将教材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初步的感知。《日新月异话交通》一课教学中,我在这一环节首先设计了一个猜谜活动,出示了“远看像城墙,近看一排房,日行几千里,能载万吨粮(火车)”等四个有关交通工具的生动形象的谜语,引导学生通过竞猜认识四种交通工具;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调查比较谈谈四种交通工具的不同,最后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最常见的四种现代交通方式及其特点。

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生活领域来设计的。因此,新课标还明确向教师提出:“教学要联系生活事件、生活的体验、生活的空间、生活的领域,要结合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区、学生与自我,课堂要不断地创设问题,让儿童通过资料收集、交往、讨论不断地反思自我、反思社会,来形成基本认识和观念,让儿童在不断的综合过程中,来建构价值观、生活规则、行为规范。”毫无疑问,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环节当然还是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三维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这一环节必须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更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要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对生活的所知所获,又要适时运用多种媒体为学生呈现丰富的相关生活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在不断明晰化、系统化的过程中获得对品德生活的正确认知和真实感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来自生活的体验感悟和对于品德的认知发展得到统一,也使学生最初的学习源于生活而最终的认知高于生活。

五、虚拟生活,用于生活

品德教育既然从生活中来,就应该回到生活中去,经由生活,改善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最终让学生学会生活。这其实就是教学生活化的终极目标。由此看来,学以致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一种社会认知和道德教育随时都有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那么,对于课堂教学生活化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生活的情境、虚拟未来的生活了。在虚拟的生活中,可引导学生尝试着解决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在多元化社会和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学《日新月异话交通》,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两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尝试着解决虚拟生活中的问题。

情境一:青藏铁路开通以后,有人就《坐上火车去拉萨》(播放MTV)了,你也肯定非常想去美丽的青藏高原和布达拉宫,你准备如何去?理由是什么?

情境二:今年8月12日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就要在深圳开幕了,你一定想和家人去深圳看大运,就请设计一个线路吧!(出示地图,发放表格,指导学生选择交通工具和设计出行线路。)

显然,这两个情境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短期内都是很难实现的,但他们却在这虚拟的生活中实现了愿望,放飞了梦想,感受了现代交通的方便,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感悟老年生活 第3篇

人生大半辈子为事业、为家庭、为子女,已经付出了许多。如今剩余的时间不多了,该为自己好好活一把了。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有缺憾是人生的必然。如果苦苦追求完美,反而被完美所累,不如坦然对待现实,随遇而安。怎么开心就怎么过,做你想做且能做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不是为别人的喜好而活的,要活出一个真实、多姿多彩的自我。

人到老年,开始明白,老年人自有老年人的风景。青春虽然靓丽,但那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它会随着岁月而流逝,而青春的心境才是生命的一道不变的风景。

人到老年,开始明白,孤独、寂寞、痛苦、失败,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因此,善待它们,就是善待真实的人生。

人到老年,更觉得外面的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倍感山岳、河湖、花木美,人间亲情、爱情、友情浓。好像整个世界都被美与情簇拥着、包围着,令人心动、令人陶醉!此时此刻来品味人生之旅,又多了些理性思考,重新审视自我,在生命走向尽头之前,能否经受住人生晚年的尝试与考验。

人到老年要转变陈旧观念,地位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健康才是自己的。剩下的生活愈是短暂,愈要过得充实。告别苦行僧,争当快乐鸟。该吃的吃,该穿的穿,该玩的玩,不断提高生活品质,享受科技时代的成果。人到老年,要调整自我、寻找快乐、老有所为、创造积极健康的生活,这才是老年人生活的目标。

人到老年,应当以“不知老之将至”的乐观精神,去创造、进取、追求、奋斗,完成人生最后一部壮美、瑰丽的诗篇。如果花钱能买到健康和快乐,何乐而不为?如果花钱能让你悠闲自在,那就花吧!聪明人能挣会花,做金钱的主人而不做金钱的奴隶。

人到老年,培养多种爱好,自得其乐;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对事业尽心尽力,问心无惭,就算作出了贡献。

总之,高官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高兴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幸福。让我们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珍惜晚年这段美好的时光,活得更有意义,活得更加快乐、安详、幸福。

聊着爱情散步

李晓萍

晚饭后,在晚风的吹拂下,我和丈夫通常会去散步,边走边聊,说说笑笑,满脸幸福的样子常常引来人们羡慕的目光。

不过在半年前,我和丈夫散步却是另一种样子:我们总是各走各的,要么他在前我在后,要么我在前他在后,要么走在一起谁也不跟谁说话。有一次,一位同事看到我和丈夫散步一前一后隔着十多米远,看上去就像是两个陌生人一样,第二天便追问我:“你是不是和你老公吵架了?走路都不在一起。”看来同事误会了,我解释说和丈夫在家里挺好的,他还会做饭和打扫卫生呢,只不过我们散步的方式就是这样。听了同事的话后我感觉到和丈夫散步的方式得改一改了。

从此以后,散步时我很留意旁边的人。我经常看到一对对年轻恋人或年轻夫妇,他们散步时总是一边聊天一边发出清脆的笑声,幸福的模样让我看呆了,便提醒丈夫,散步时应该说说话。可丈夫是个榆木疙瘩,他固执地认为,只要夫妻之间情真意切、和和美美就行了,何必去学人家那一套呢。

一个美丽的夜晚,我和丈夫散步到了广场,走到一丛漂亮的鲜花旁,那儿有一条长椅。我让丈夫坐下,主动聊起了我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趣事,丈夫开始听时眼睛只看着远处,脸上没有表情。当我讲到高兴处自己大笑起来时,他惊奇地看着我,继而又听我聊天。慢慢地,他被我快乐的情绪感染了,听到好笑处,也会笑一笑。当我讲完时,想不到丈夫也开始主动讲述自己的趣事,我认真听着,然后也报以会心的笑。那晚,丈夫说想不到散步聊天也会如此开心。

从那以后,傍晚我和丈夫散步时,总是肩并肩走在一起,聊当天生活中遇到的趣事和感受。我们时而小声畅谈,时而放声大笑,聊着我们平实的生活,聊着我们绵长的爱情。

学跳舞忙健身——老年生活多精彩 第4篇

教跳舞的老师看我们二人学得快舞姿美, 后来居上, 经常组织我们到舞厅跳舞, 按照音乐的节奏, 我们配合默契, 舞姿轻盈健美, 招来全场舞迷的青睐。

学会跳舞后, 我做了舞裙, 买了舞鞋, 还到各个舞场跳舞, 满面春风, 一发不可收拾。晨练的跳舞使我的身体健康, 跳舞使我的身心愉悦, 跳舞使我结交了很多新朋友, 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好不热闹。

老师看我俩学得快, 竟然委任我们两人做她的帮手, 助老师一臂之力。新加入的学员先交给我们, 我们教的较真, 她们也学得认真, 这样, 她们舞步正确很快动作娴熟的融入到大队人马中。

我和舞友林瑞英的家很近, 大约公交一站地的距离。我们不但跳舞在一起, 有时还在小区的健身乐园里一同晨练, 一起做各种健身运动。

我们经常在社区的健身乐园晨练, 各种健身器材我们通通都会玩, 旁人都说我们是名不虚传的运动员出身。不但健身还用健身器按摩治病, 我的肩、腰、腿疼在健身器上按摩, 效果很好, 有时能不用吃药就缓解病痛。

老年生活随笔:"银潮"老人的念想 第5篇

“银潮”是蹑手蹑脚尾随着你,追着你来的。追着追着,当你撞见他时,他已经“黏”上你了。

你往往会先从别人的脸上,头上,身上,言谈举止间恍悟出自己也在“老”着。你会突然有一天在路上见着你一位很熟悉的朋友,就是叫不出他名字的时候,你会在拔脚想几大步跃上楼梯,却深感力不从心时,你会在胃口大好,却觉出牙口不得劲儿时,才不得不哀叹自己真的老了。

二三十岁,尤其在厂子里学徒时,你会被人家第一次叫“老”;“张师傅”,“老张”。那时,你是被“看老”的。叫着叫着,一连串的“老”字会接踵而来。“老哥”,“老师傅”,“老人家”,“老公”,“大爷”,“老大爷”,“老爷爷”。。。。。。

人与人相比,老的部位个不相同。有人老在头发上,稀疏,脱落,花白。有人老在牙床上,门牙率先“下岗”。有人老在面庞上,感觉岁月拿他先做了一把实验,把皮肤搓揉成“麻花”,又捏成“皱纸”。还有人老在言谈举止上,钝挫迟疑,步履凝重。最可怕的是老在心里,骨子里,意识里。这种老很脆弱,很敏感,也很无助。

十七八岁时,都在盼着自己长大,成熟,阅历丰厚。都曾经把“二十岁”的人,看得很成熟,很遥远,望尘莫及。二十岁一过,日子嗖嗖的飞过,再过“而立”,日子好像有那么一阵缓冲,放慢下来。越过四十,又以百米速度往前窜。五十到六十,你会觉着日子过的很颠倒,忽而幼稚,忽而艰涩,忽而局促,忽而迷茫。

小时候,常在旧时蹲坑式的厕所里,听到几个老头这样的对白:

“还好吧?今年多大了”?

“六十七了”,

“您呢”?

“我还小呢,刚五十几啊”。

日子越往后,人们就越怕往“老”里走,往“老”里过。现在常常听到的是,谁谁谁早走了,谁谁谁刚刚走。

岗位上的人,有公职的人,都想尽快闲下来,让自己过上个清静的日子。当真闲下来,人们又会把日子抢着过,追着日子在过。

更多的人,恨不能拽住“日子”,不让它走得那么快,那么急。

上了年纪的女人们,比男人们更纠结,矫情。他们比起老男人们,有更多的手段去掩饰“老迈”,去粉饰“老态”。她们有的是各种品牌的化妆品;面膜,西瓜霜,洗面奶。她们有的是色彩斑斓的服饰,鞋帽,纱巾,旗袍。即便没有这些,她们手里还有另一个制胜法宝“美颜”手机,想怎么年轻,怎么美,“美颜”一键做到。

很多人,老了才开始觉悟,醒悟,顿悟。一退下来,拔腿就往老年大学跑。各地老年大学每年招生时,据说老年人排着长队在“领号”,只招几十个人一个班,那队伍排的,已经好几百人。这年头,“八十岁想当吹鼓手”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扎堆。什么都不会,从零开始学的老人也越来越邪乎,一边狠狠质问自己:“早干嘛去了”?一边还是拼命往各种老年培训班里挤。

不服老,不认输的老人们,当然也极不情愿错过早高峰。老人们最记得一位伟人说过的话:“。。。。。。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在老人们心里,没有那个“但是”,只有那句“太阳。。。。。。也是我们的。。。。。。”。所以,老人们也绝不放过早晨的太阳和晚上的月亮。

老人们还认为,公交车是我们的,地铁是我们的,电驴子是我们的,共享单车也是我们的。

老人们与上班族一样也在赶路,夏天,赶得大汗淋漓。冬天,赶得气喘吁吁。他们是在和时间赛跑,想着把年轻时没干成,没干好,没玩好,没用好的时间都抢回来,即使抢不回来,死死拖住它也行。

因为上哪儿都买不到“后悔药”,老人们只有用各自的方式去消解“后悔”。

政府已经想得再周到不过了,各地都有各地的老干部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县里,区里,街道,巷弄都有老年活动室和花样繁多的文项目。

“老年”的杠杠有高有低,低的地方,五十二三,就“二线”了。不高不低的,最多五十六七,就“退养”了。是干部的,男六十,女五十五,到龄一刀切,再赖也赖不了几天,能不能干,干得动干不动的,也不让你干了。如今是;长江后浪赶着在推前浪,前浪退慢一点,照样会被拍在沙滩上。

聪明一点的官人,早早明白在位时对老同志要多一些实在的尊重和实惠的关怀,为他们做好服务,积德在先。等自己成为老人的那天,挤进老人堆里,人家也不会嫌弃你,埋怨你。也有烦不了的官人,好像没觉着自己也有“老”的那天,总是不待见身边的老人,反倒积怨在前。等他“老”的那天,人也许不会跟他过不去,“天”也许会教训他的。

刚刚做完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全省“离退休老同志”的演出活动,似乎一下顿悟了关于“老人”的话题。也有机会近距离的与从事老干部,老同志工作的领导,同仁们亲密合作,亲身体验,亲眼目睹了他们在工作中的热情,严谨,细致,周到。对老同志,老干部的切身利益,日常生活,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是那样的体贴入微,嘘寒问暖,不厌其烦,真情呵护。人们常说“护犊子”,他们却是在“护老马”。

我眼前恍惚浮现出一个现实而生动的画面;我好像已经站进舞台上那支百位老同志合唱队列里,与他们一起放声歌唱,恍惚每天也能自由出入老干部活动中心那栋楼里的每一间活动室,恍惚觉着自己已经淹没在那片片枫叶的“舞蹈女神”堆里,这是不是就叫;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银潮”中有不同的“老法儿”,或一蹶不振,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或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老当益壮。人们当然都愿意选择后者。

“老”也有老的形态,或猥琐,萎靡,慵懒,颓废。或昂扬,向上,阳光,灿烂。人们当然也会选择灿烂。

男人们追求“银潮”的渊博,绅士,宽容,豁达。

女人们向往“银潮”的优雅,充实,温顺,保鲜。

人总有“老”的时候,只要不让自己“衰”的太快,太深,太消沉,“老”没那么可怕。

人老了,能望见山顶目标了,眼看快就要到山顶了。此时,别在忙着赶路了,慢下步子,放低身子,放宽心情,放下包袱。与爱你的家人,老伴儿,儿孙们一道,过属于你的殷实,知足,惬意,充沛的晚年。

闲适下来,儿女儿孙们在一旁玩耍,嬉闹,你不忧不恼,回你的书房,捧一本新到的《银潮》杂志,戴上老花镜,眯缝着些许干涩的老眼,静静品读着“银潮”发际间散发出的纯正的“老人味儿”,倾听,吮吸着窗外的鸟语花香。。。。。。

就算是在想象中,这样的“老年”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作者:张波

让微笑点缀老年生活 第6篇

天天微笑,笑则乐,乐则健,健则寿,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微笑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表情,更是一种含蓄、智慧的语言,它所表达的是高洁的心灵、温馨的情感、豁达的态度。笑疗的效果被诸多的事实所证明,微笑是不可多得的健康维生素,是最宝贵的灵丹妙药。它不分贵贱,不需用金钱去购买。

天天微笑,让微笑点缀生活。让生活充满微笑。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活中太多的曲折与坎坷。大江大河没有急浪险滩,怎么会有宏伟与壮观?生活中一味去追求一帆风顺,那生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老年人饱经风霜,更需要微笑,用微笑弹奏人生乐章,把“人”字写大写直,既不向金钱献媚,亦不向权贵屈膝,活出一种尊严,活出一种力量,活出一种潇洒,演绎出一曲平凡朴实、雄浑厚重的颂歌,平静品味生活的多姿多彩。

天天微笑,微笑是一种特效的人际关系调和剂,微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与人与事微微一笑,笑过也就一笑了之;识人识事微微一笑,笑过后思昨非而今改之。用微笑的力量去关爱周围,感化周围,影响周围,即使是瞬间阴云密布剑拔弩张,微笑过后也会变得万里晴空阳光灿烂。

天天微笑,敞开胸扉,放飞心灵,让狭隘自私远离,让豁达宽容回归。人生就是一面亮镜,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福随心至,乐从情来。心是笑之本,乐是笑之基。

老年生活 第7篇

墨家, 以“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为宗旨, 主张“非攻”, 反对当时的诸侯兼并战争, 提出“兼相爱, 交相利”的观念, 并以唯才是举的“尚贤”、消弥社会等级的“尚同”、反对奢侈享乐的“节用”作为治国方针。

法家, 主张制定法律, 加强国家权力, 注重发展经济, 实现富国强兵。

名家, 虽然夸夸其谈, 但是开辟了逻辑领域, 建立了逻辑学的理论体系。

纵横家, 通过从事政治、外交活动, 主张“合纵”———连六国抗秦, 或“连横”———拆散六国联盟, 为以后的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阴阳家, 提倡阴阳五行学说, 用以解说社会人事。

杂家, 博采各家之说, “兼儒墨, 合名法”, 保存了各家的思想资料。

兵家,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优秀军事著作, 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农家, 坚信农为衣食之本, 主张推行耕战政策, 发展农业生产技术。

医家, 行医治病, 中医中药疗法至今有益于民, 在世界上也得到盛赞。

此外, 还有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隆礼”、“重法”、“使天下皆出于治”的观念。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 在汉初对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社会元气,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即使不入流的小说家, 其作品也大多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当然, 各家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第8篇

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 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 (应把128元减去100元) , 营业员找回4元, (应加上4元) 。所以, 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 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 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 (简便运算的方法) , 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作者单位:重庆市秀山县隘口镇凉桥小学)

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第9篇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从生活实际出发, 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 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 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 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 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 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 我在教学前, 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 联系两次比赛活动, 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 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 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 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 (应把128元减去100元) , 营业员找回4元, (应加上4元) 。所以, 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 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 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 (简便运算的方法) , 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1.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 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 在学习了利息后, 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 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 加强操作, 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第10篇

一、捕捉“生活现象”, 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可让学生说一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很多实物, 比如水桶底, 汽车的轮子等等。那么, 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讲出了许多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 而且还比较漂亮;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 行驶的速度会更快。”接着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有关的, 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 大家就会更加明白它的设计道理的。”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 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学习目的性强了, 兴趣自然产生了。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同时, 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真实的活动情景,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

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建立, 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水之源, 木之本。教师要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 勾勒出“生活画面”, 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如:运用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知识解决问题———装修房子, 对于这个问题来说, 学生非常陌生, 觉得这个问题是大人们考虑的问题。于是就我的新房要装修的主题, 让学生帮助老师出主意, 该买哪种地砖合适划算。 (客厅长6米, 宽4米, 1号地砖边长2分米, 每块5元, 2号地砖边长1分米, 每块3元) 问题抛出后, 学生无从下手, 于是我引导学生从装修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这方面思考, 这时候, 孩子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要知道装修的房子有多大, 要知道用的材料分别有多大, 到市场上了解价格等等, 俨然一个小大人样。最后我再从学生的发言中与孩子们总结出装修的步骤。这节课后, 学生还意犹未尽, 仿佛真的进入到装修的角色当中。在数学课堂上利用生活中的实物, 让学生对新知识感到新颖、有趣、亲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设计“生活情景”, 使数学贴近生活

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 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

如学习《确定位置 (一) 》时, 根据我班准备要召开家长会这一情境, 要求各自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相对应的位置上。如果在召开家长会前, 你将会跟你的家长怎么说自己的位置在哪, 父母才不会坐错呢?学生通过交流、思考, 明确应交代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 即第几列的第几个。有这个前提生活经验的铺垫, 学生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就更容易掌握、接受了。

教师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 让数学贴近生活, 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生活真有趣, 数学真有趣。

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氛围,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新课程教学实践强调体验性, 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语言描绘、图画表现等具体方法, 为学生创设生活氛围, 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 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 先利用教室里上课用的黑板、电灯开关按钮, 让学生观察像黑板、电灯开关按钮类似的物品都是长方形、正方形, 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再者师生一起归纳板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全体学生巩固这些特点后, 让学生说说教室里还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哪些地方还要用到长方形、正方形。这时, 再让学生看书自学, 书上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 数学教学时, 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 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解决实际问题。

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生活;息息相关

一、从生活中来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具体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从情景中引入

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身体有圆又有方,穿着各色花衣裳。吃饭逛街买东西,生活处处少不了。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这里我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这一情景切入,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数学问题就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在体验中学习

体验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华盛顿大学有一条标语:“听过的容易记忆,看过的容易记住,做过的容易学会。”这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三者统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动地说明了体验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教学大纲对知识要求达到“了解、理解、应用”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设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进行探索,进行体验。强化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体验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是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三)在生活中探究

我们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想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关键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欲望。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但社会生活是无限的。

二、到生活中去

(一)在活动中感受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有所得,使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化。而且这样的学习过程还能使部分学生通过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上下”中,让学生做拍手游戏,让他们在生活、游戏中感受。

(二)在现实中认识

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它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这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学习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先从一些物体中认识图形、物体,再回到生活中去,把这些图形、物体拼一拼,拼成好看的形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各种图形、物体的特点的认识,体会到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在思维中呈现

很多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所讨论的问题一般都经过了加工,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都很单一,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但却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养成。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它的解决方案和结果都是开放性的,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和结果,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例如,在教学百以内的认识:数一数,我们班有多少人?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人说是一个一个数的,有人说是两个两个数的等。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从而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06.

老年生活 第12篇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持久性较差, 所以上课开始的十分钟被称为“黄金十分钟”. 为了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从而获得扎实的数学知识, 教师必须在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而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其中最好的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做游戏、讲故事、营造环境、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等方法来帮助孩子联系生活, 将学习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1. 以游戏、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好动, 以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等方式导入新课, 可让学生边玩边学, 边学边玩,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并能获得扎实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 教师以“数青蛙”导入新课, 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通过让学生数1只、2只、3只、4只等青蛙分别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 从而引出一系列数学问题. 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游戏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从而让学生获得扎实的数学知识.

2. 使用多媒体, 制造生活情境

心理学上说, 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 色彩鲜艳的对象比较感兴趣, 这些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而多媒体则具有生动、形象的功能, 能把抽象、死板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一特性, 课堂上模拟或再现生活情境, 制造氛围,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 如在教学“认识负数”一课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水果店进货和出货的过程, 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 他们从动画中了解到水果店运进苹果20箱, 运出梨20箱. 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运进”和“运出”,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由于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自然会提出很多数学方式来表示“运进”和“运出”, 教师给予表扬, 并着重讲解用“+”和“-”这种符号记录的方法, 让学生对负数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二、数学知识要从形象认知提升到抽象认知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 利用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 在具体形象的认知中,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学到数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 再使其抽象化, 让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知识.

如圆的认识, 在教学中, 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会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 然后提问学生哪一个比较特殊, 学生答“圆”, 因为圆是曲线图形, 从而出示圆的概念, 让学生背诵, 接着让学生自己阅读书本知识, 自学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及它们的关系, 然后通过一些判断题的练习来巩固这一知识. 这种教学虽然简单, 几分钟后学生就能“掌握”这些概念, 但实质上没有真正理解, 时间一长, 学生容易忘记或混乱. 由于概念的掌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仅仅是把一段数学概念记住了, 缺乏对概念具体形象的认知, 只是对这一概念存在一种孤立的认识, 无法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 教师先询问:“你们见过圆吗? ”然后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 感受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接着让学生画圆, 比较同学画出的圆的大小, 提问:“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从而揭示圆的半径、直径. 再通过活动, 让学生画出圆的半径、直径, 体会到同一个圆里, 有无数条半径, 无数条直径, 再比较直径、半径的大小. 最后, 在学生初步获得经验的时候, 概括出圆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举例说说平时生活中看到过的圆, 从而进一步理解圆的概念.

三、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更有趣味性, 更加生活化,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蕴含的数学知识, 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 用数学知识写日记

我们知道, 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语感很重要, 然而教师可以从写作文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同样, 在数学学习中, 我们则需要培养数感,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 如让学生记载爸爸妈妈的收入、去超市买东西、自己的学习安排等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通过这些, 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 记录生活点滴, 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受能力, 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通过记“数学日记”, 既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 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 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 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 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无较强的运用意识, 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新课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 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如五年级下册“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一课中, 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圆形图案, 课上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各种美丽的图案, 让学生知道, 我们用圆还可以设计很多漂亮的图案, 来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 通过这节实践课, 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出美丽的图案, 让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舞台, 使动手操作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之一, 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圆的知识, 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上一篇: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下一篇:模拟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