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矿物及宝石学

2024-09-22

岩石矿物及宝石学(精选3篇)

岩石矿物及宝石学 第1篇

1 重视基础, 把握规律, 合理有效组织教学内容

该门课程内容包含课程内容种类比较繁多, 主要有矿物学、岩石学等多门学科内容, 在这些课程内容中, 都是由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组成的, 同时该门课程的内容比较复杂, 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经常难以达到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 教师需要将三门课程综合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找到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 同时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 可以形成以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为目标的教学计划, 这样就需要对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很好的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课程框架结构进行调整, 从而能够更好的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

在矿物学学习过程中, 需要将学习重点放在矿物有关的基础内容, 包括矿物形态、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化学成分等基本内容上, 然后在掌握基础内容和把握基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 能够有重点的对矿物结构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一类型的矿物成分结构比如硅酸盐类的矿物晶体结构等进行详细的探索, 了解不同矿物晶体之间的联系, 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矿物晶体的学习规律和方式, 寻找规律, 针对晶体的周期变化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对其化学成分和组成进行不同组合分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重点对矿物有关的基础内容, 包括化学成分变化、组合规律等开展适合的教学活动, 进一步结合矿物学知识, 从而能够以矿物成分为基础研究同类的化学成分组成, 将岩中的矿物成分变化进行很好的把握, 通过对岩浆岩的化学特性和矿物成分进行充分把握, 从而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2 注重实验教学, 强化技能培养

矿物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 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 能够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

当前在我院校的实验课程开展中, 实践课程是比较缺乏的, 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通过加强对实验课程的开展, 从而可以改善当前的实践课程缺乏的情况。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对实践教学计划、方式、目标、过程等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 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践活动, 这样就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获取真理, 对于学生得出的实践结论教师需要适当的给予评价,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 能够自主进行观察和判断, 在整个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过程给予指导, 比如如何对标本进行观察和鉴定, 通过正确的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 从而能够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拓展, 也能够在实验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 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在实验课程开展过程中, 也能够避免学生出现机械照搬照抄教材, 懂得将知识活学活用, 通过对照教材中的实验结论来验证自己实验结论,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在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 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从而更好的学好《矿物岩石学》这门课程。

3 课堂教学手段多元化, 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利用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能够将整个课程内容和授课过程变得更加充满乐趣, 使得整个课程内容更加的形象和生动。在该门课程中有大量的理论性需要记忆的概念和内容, 再加上课程内容是比较枯燥的, 因此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要想完成这些基础内容的记忆是非常难的, 同时学生在过段时间后也容易忘记, 但是在新媒体教学方式下, 教师能够通过一些动画、语音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节省板书时间,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最主要的是在多元化的教学课程中, 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 对知识的理解力增强,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得知识不再变得晦涩难懂。

多媒体教学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教学容量非常大, 同时能够通过播放的形式进行快速的传递, 但是这也成为了教学的一个劣势, 因为信息量过大, 相比于传统教学来说, 课程上学生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记录, 而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内容量少, 学生可以进行笔记记录, 这样就可以在课后作为复习资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需要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另一方面也需要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 形成更加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 不断的提高《矿物岩石学》的教学质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也能够通过一些视频动画等不断的拓宽自己的视野范围, 加强对矿物岩石的认识和兴趣, 除此之外, 学生对于自己存在的疑惑, 也可以通过在课后自己寻找资料进行查找, 这样就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学生通过对一些问题进行专题探索和研究, 从而提高了自己对于矿物学科的学习和认识。

4 完善考试制度, 保障教学效果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检验, 通过考试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认识, 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那么要想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就必须要建立合理的考试制度, 通过对《矿物岩石学》这门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可以将学生平时的实验成绩和考试成绩都作为考核的对象, 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实践学习的兴趣, 更好的体现学生对矿物岩石标本的学习能力, 无形中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矿物岩石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比较枯燥和晦涩难懂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觉得难以下手, 因此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 在最近几年国家教育部门加强了对《矿物岩石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 不断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改革, 旨在提升《矿物岩石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矿物岩石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基础课, 课程内容是非常抽象和庞杂的, 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 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改革, 同时国家也需要针对该课程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真理, 从而不断的提高《矿物岩石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金洪波.《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5) :211-212.

[2]司荣军, 庞绪成, 白万备.跨专业研究生专业课《矿物岩石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 2009 (25) :13.

[3]谢庆宾, 季汉成, 朱筱敏, 朱毅秀, 温顺久.“晶体光学与矿物岩石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01) :109-111.

《矿物岩石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第2篇

【关键词】矿物岩石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矿物岩石学》是地质类和矿产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好后续相关课程的重要前提。《矿物岩石学》这门课程内容系统且庞杂,涉及结晶学、矿物学和岩石学三门基础学科,理论知识内容多、难度大,专科层次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吃力;另外,由于地质工作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对矿物和岩石的肉眼识别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弱化理论部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矿物岩石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

《矿物岩石学》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实践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首先,在这门课程总课时量不断减少的大形势下,要保证实践课的课时量,实践课的课时量应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另外,以往的实践课是以教师为主体,每节课的开始教师介绍本次实践课的目的和观察内容,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最后教师讲评,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发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机械性地照搬照抄课本,很多问题和错误讲了以后,学生很容易忘。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性地开展实践训练,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实践课程的计划和目的,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内容和方法。而让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自主性地思考究竟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每一种物理性质的含义等,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操作,不仅掌握了实践内容,而且对理论知识也是一种温习,理论和实践内容都加深了印象,真正达到理解和掌握的效果。这种自主性实践实施之初对学生来讲会有难度,一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察,把鉴别技巧和思考方法传达给学生,慢慢地可以放开,让学生自主鉴定,逐步培养学生肉眼鉴别矿物岩石和描述手标本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根据课程内容适当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有必要的,以往的实践课与理论课通常是独立的,一般在讲完了理论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到实训室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笔者认为,一些典型的现象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方式讲解效果更好,如矿物的各论部分,可结合手标本,给学生讲解各类矿物的各种物理性质,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

二、分单元分模块反复练习,阶段性测试学习效果

《矿物岩石学》这门课程内容较为系统庞杂,可大致分为结晶学、矿物学、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五大块内容,五大块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结晶学部分为矿物学打下基础,矿物学部分又是理解和描述岩石的基础。因此,可将实践课程后期的综合鉴定分为这五个部分,依照知识点先后顺序进行分单元分模块的反复训练,一来巩固了整个知识体系,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二来也达到了针对性的训练效果,每个项目各个击破,最终才能全面掌握。另外,在整个实践课程之中,笔者穿插了多次阶段性的小测试,比如实践完矿物的描述方法,就进行矿物手标本的鉴别测试,一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为后面的岩石描述打下基础。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课的有益补充

实践课的课时量有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通过实践课是不够的,鉴于此,在课后我们举行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课的有益补充,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苦练鉴别本领,投身科普工作。我校于2014年成立了重庆市地质灾害科普基地,并培养了一大批学生科普志愿者,大部分為地质专业的学生,每个月组织学生进社区给大众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其中,矿物岩石、各类宝玉石、奇石是一个重要的科普内容,每次科普活动,我们会展出大量岩石矿物标本,由学生科普志愿者为百姓进行讲解。为了更好地参与科普活动,我们会定期给学生进行培训,学生科普志愿者必须在课下苦练肉眼鉴别矿物岩石的能力,甚至对理论知识都要烂熟于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科普工作。这项课外活动对学生肉眼鉴别矿物岩石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科普工作训练,大部分科普志愿者的岩矿鉴定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课与实际的工作任务、环境有一定差距,为给学生模拟一个实际地质工作现场,近年来,我校每年都会组织校级的矿产地质勘察技能大赛,并选拔优胜者参与行业或国家级技能大赛。其中,比赛内容包括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别和描述、岩心编录、CAD制图等赛项。技能大赛对于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有益。目前已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赛前培训和考核体系,赛前教师给学生培训,督促学生反复训练矿物岩石鉴别能力和描述技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近两年我校学子多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奖,一些没有获奖的同学也反映经过培训和比赛,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陈丹玲.强化基础突出技能因材施教——“矿物学”教学过程的几点体会[J].高等理科教育,2004,(3):85-86.

[2]李旭平,房庆华,樊爱萍.打造“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精品课程[J].中国地质教育,2009,(3):83-85.

[3]赵瑜,陈宇超,陈海林,何力,何鹏飞.矿物岩石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5,(15):95-97.

作者简介

崔潇妹(1989-),女,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矿物岩石成因,地质专业教学研究。

资助项目

岩石矿物及宝石学 第3篇

关键词:岫岩软玉,矿物岩石学特征,成矿模式

1 岫岩软玉的岩石学与矿物学特征

1.1 岫岩软玉的矿物组成

岫岩软玉含有较少的杂质矿物, 其主要是由一种微晶透闪石组合而成的单矿物岩石。

1.1.1 主要矿物成分

岫岩软玉在偏光显微镜的观察下, 显示为主要组成成分为95%以上的透闪石。墨玉含有96%~98%之间的闪透石, 绿玉通常含有97~98%之间的透闪石, 而黄白玉和白玉之间则含有99%以上的闪透石, 由此可见, 软玉的种类不同所以透闪石的含量也随之变化。

透闪石可以从结构特征当中可以将其分为四个期次:第一期透闪石主要呈斑晶颗粒, 为柱状, 直径大的在5mm至7mm之间, 通常为1mm~3mm之间;第二期往往交代第一期透闪石交代呈放射性结构或者是呈环绕、束状结构, 颗粒较小, 且为纤维状, 一般长至0.3mm~0.5mm;第三期透闪石呈集合体毛毡状结构, 也由此组成整个玉石的主体, 常见类型均小于0.1mm, 颗粒之间界限显示不清晰;第四期透闪石细脉状集合体穿切前三期透闪石。

1.1.2 杂质矿物成分

岫岩软玉中颗粒最大能达到0.5mm, 通常情况下小于0.2mm, 含有5%以下的杂质矿物, 由于透闪石含量呈负和软玉品种不同等缘故, 导致杂质矿物含量随之产生一定的变化, 在墨玉当中最高能达到4%, 在黄白玉与白玉之间含量为1%上下。杂质矿物主要有褐铁矿、磁铁矿、黄铁矿、石墨、滑石、绿泥石、蛇纹石、碳酸盐、磷灰石等。

1) 绿泥石, 绿泥石颗粒度较大, 通常能达到2mm~3mm, 呈片状, 中间或者是边缘部分容易被纤维状透闪石交代, 常见于黑色软玉当中。2) 磷灰石, 在绿玉当中偶尔能见到正六边形的自形颗粒, 粒度最高能达到0.4mm~0.6mm, 通常都在0.05mm之间, 且多被交代, 内部生成星状产物, 跟早期他形颗粒状结构不同, 最终形成了筛状结构。3) 碳酸盐矿物, 可以把碳酸盐矿物分成两个期次:早期的碳酸盐矿物为大理岩交代作用进行的不够彻底而最终残留下来的, 呈粒状, 多浑圆, 粒度通常集中在0.1mm~0.3mm之间;晚期的碳酸盐矿物是热液蚀变交代而成, 大部分为细脉状分布, 沿斑状以及微裂隙透闪石的解理分布, 是最常见于岫岩软玉当中的杂质矿物。

1.2 岫岩软玉的结构

岫岩软玉在偏光显微镜下仔细观察, 可看出矿物粒度非常细小, 通常都在0.01mm之下, 肉眼观察往往呈隐晶质, 可以根据粒度大小将其分为3个种类:

1) 显微隐晶质量, 透闪石颗粒的形状与大小无法通过偏光显微镜来进行区分, 最为常见的透闪石颗粒为0.01mm, 通常混杂在显微细晶质当中。

2) 显微细晶质, 透闪石颗粒的形态与大小能够通过偏光显微镜进行分辨, 较为常见的粒度往往在0.1mm到0.01mm之间, 呈针状与呈纤维状。

3) 显微粗晶质, 这种粒度较为粗糙, 且软玉类型并不常见, 粒度在1mm~3mm与0.1mm~0.3mm之间, 透明度与光泽都差, 在白色软玉当中分布较为广泛。

2 岫岩软玉的物质来源与成矿模式

2.1 白云岩沉积阶段

在1988年, 著名矿物学家张秋生等人把辽河群的同位素年龄当作测试条件, 推测出沉积上限小于1900Ma, 下限大于2200Ma, 隶属于早元古代时期形成。在此时期, 我国东北的南部地区基本被浅海覆盖, 沉积了厚度高达万米以上且分布较为广泛的辽河群巨厚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上部是厚度较大的富镁碳酸盐构出, 特别是在辽宁大石桥等地区, 地层东西向延长达到五十千米, 最厚处达到三千米, 白云岩是主要组成因子, 为岫岩软玉的形成和发展画上浓重的一笔。

2.2 白云岩的区域变质阶段

吕梁运动发生在十八亿年之前的早元古代末期, 导致本地区的地层伴有岩浆活动, 并发生变质和褶皱。在区域变质作用当中, 产生了重组合作用与重结晶作用, 原岩的结构与成分均发生改变, 白云岩结晶转变为白云石大理岩, 因为很多杂志成分粘土的原因也进行了重新组合, 逐步形成了绿帘石、柱状透闪石、磷灰石、金云母、粒硅镁石、透辉石以及橄榄石等, 它们主要为花岗变晶结构与呈镶嵌结构。

2.3 热液交代成玉阶段

本地区在两亿年之前的早中生代时期, 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构造岩浆活动, 由于构造作用的问题, 导致本地区形成了少见的多组断裂系统, 其中, 中酸性岩浆岩分布较为广泛。岩浆期过后还形成了富含金属元素或者是富硅的热水溶液, 其溶液含量十分巨大。富硅产生的岩浆热压沿着矿石裂隙进入到白云岩大理岩中时, 因为性质活泼等因素, 发生了交代蚀变作用, 结合周围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 最终形成了软玉矿床。

2.4 软玉矿床因为在地下深处受到构造作用, 导致矿床上升到地表时候, 因为风化作用受到的改造

1) 山顶地域较高的地方露出的矿石碎块, 一旦受到洪水冲刷或者是其他自然因素导致矿石碎块滚落至山外的河流或者是附近的山沟当中, 形成软玉冲击砂矿与坡积砂矿,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河磨玉与山流水玉。在搬运或者是滚动矿石碎块的过程当中, 矿石结构疏松部分被磨掉, 且断裂部位相对来说比较发育,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矿石的质量。

2) 在原声矿体当中, 因为地表风化带中含有的Fe2O3溶液沿着矿石裂隙渗透, 致使矿石受到溶液浸染, 逐步在玉石表层形成糖色, 浸染现象较为严重时, 能够形成糖玉。除此之外, 因为玉石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 会发生热胀冷缩等自然现象, 结构会越来越疏松, 最终形成白皮。

参考文献

[1]周征宇, 廖宗廷, 马婷婷等.青海三岔口软玉成矿类型及成矿机制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周征宇, 廖宗廷, 马婷婷.三岔口火成岩特征及其与软玉成矿的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周征宇, 廖宗廷, 马婷婷等.东昆仑三岔口软玉成矿机制及成矿物源分析[J].地质找矿论丛, 2006.

[4]韩磊, 洪汉烈.中国三地软玉的矿物组成和成矿地质背景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9.

上一篇:日语阅读教学方法下一篇:生成源于精心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