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体育教学与改革

2024-06-28

中专体育教学与改革(精选12篇)

中专体育教学与改革 第1篇

一、推行创新教育, 是语文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源泉,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举世瞩目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 江泽民总书记更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指出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这是二十一世纪时代教育的特征。从此, 创新教育终于从理论探讨开始变为教育实践。然而, 创新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 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实践中如何推进创新教育, 还需要我们对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 以及创新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讨, 以期加深认识。

素质教育只有定位于创新教育, 才能带动整体素质教育的发展,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是因为:

1) 更切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心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它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是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2) 完美体现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创新教育是旨在唤醒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塑造学生创新品格、形成学生创新能力以造就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思想, 同时, 它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素质教育的导向性要求是“四学会”: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发展。可见,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同步性, 并能完美地体现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3) 挣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我国的传统教育制度陈旧、观念落后、目标低下、教材不当、方式刻板、思维僵化。素质教育以它为突破口, 才能最有力地挣脱传统教育的束缚, 根除传统教育的种种瘤疾。唯有创新教育, 才能彻底扬弃知识型教育和智能教育的种种弊病, 实现人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创新教育的主旨是:教师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创新型教师就具有敬业、爱岗、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 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善于创造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形成了教师本位思想,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灌输知识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手段,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发表见解, 发现问题的机会很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首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目前随着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就业情况发生变化, 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面对新的教育对象, 有些教师存在轻视差生, 抱怨学校的心态, 以至师生之间关系紧张。这其中固然有学生的原因, 但作为教师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也非常关键。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保护其个性, 引导其健康发展;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索式教学, 变知识教学为能力素质训练式教学。只有转变了教学观念, 放下了架子, 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 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始终围绕学生转, 为学生服务, 才能创建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才能使师生都获得极大的满足。

三、改革教学方法, 建立开放、和谐的教学情境

以往的中专语文教学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型的课堂结构, 是一种直线交流。课堂上教师讲的多, 教师个人的领悟及观点多, 学生只是被动的听, 机械的记忆教师的观点, 学生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很少有机会发表, 意见分歧后的激烈讨论更是很少见到。这种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权利差不多被剥夺殆尽的教学, 只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 窒息其创造才能的发挥。要想提高学习效率, 创造个性发展的更大空间就要变单向型结构为发散型结构。教师应该象太阳, 照耀到每一个学生, 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 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一种探求知识的伙伴关系。课堂是多向交流的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实行民主教学, 给学生自由, 让他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敢于怀疑和猜测, 在和谐的气氛中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时要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对自己母语的热爱和学习。有的课以精讲为主, 有的课有讲有讨论, 有的课可以赏析名片佳作, 有的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办报, 编导课本剧等, 让他们自己查资料、找素材,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施展其创造才能。高年级将求职应聘的考场搬进课堂, 学生既是主考官又是应聘者, 还可以将就职演说放到课堂, 展示个性的才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他去多探索、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 才能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

四、改革学生评价机制, 鼓励、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 无论学习成绩好坏, 都有其丰富的、个性化的内涵, 过去往往单纯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事实证明, 有些学生在校成绩并不突出, 却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崭露头角。可以说, 一个人的素质包括方方面面, 文化素质只是其中一部分。因此改革学生评价机制, 全面客观地审视一个学生, 保护他的个性, 挖掘他的潜能, 让他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是我们的责任。中专语文的成绩评定, 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 学生平时参与社团活动、出板报、办报纸、演课本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的数量、读书笔记的写作等等, 都应在成绩评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将语文学习溶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让学生既充分体会语文的魅力, 又促使他们主动去弥补自己语文学习的不足。既唤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才能。这样的评价机制, 才能鼓励、引导学生向有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 只有在中专语文教学中, 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评价机制, 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的创新型人才, 才能出现语文教学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 注意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问题。同时创新教育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 我们只有积极推行创新教育, 才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 在改革现行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再次, 要改革教学方法, 建立开放、和谐的教学情境;最后, 改革学生评价机制, 鼓励、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的创新型人才, 才能出现语文教学蓬勃发展的局面。

中专体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对策论文 第2篇

当前,大部分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体育教学与素质教学理念相背离,导致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学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很少考虑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过分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不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规定的运动技能和知识传授为主,没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教学计划,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三是课堂教学活动单一,每堂课延续着“开始、准备、活动、结束”的教学结构,学生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练习方法的自主权,只能重复模仿或机械化训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四是体育教学评价以达标测试为主要衡量尺度,只关注学生体质、体能方面的测试,而没有将学生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思维、终身体育能力等内容纳入到评价范围内。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中专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参与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愉悦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中专体育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改善上述教学现状,其运用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中专体育与其它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所强调的是学生参与,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真正了解并掌握体育运动的要领,若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鉴于此体育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它在中专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使教师从以往只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逐步向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影响,通过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这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而且还能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了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的机会,由此可以使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获得提升。

(二)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参与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内容、以全员参与为途径、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其对于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专体育本就应当是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开放性课堂,参与式教学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全过程当中,都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保持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逐步对其产生兴趣,不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还能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中专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自行设计准备活动

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可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准备活动方案,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体育教师可转换慢跑、徒手操等传统的准备活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设计准备活动,并将设计方案以书面形式上交给教师,教师合理采纳学生提出的建议,并在课堂准备活动环节予以实施。如,教师可采纳学生提出的民间游戏,包括“跳山羊”、“老鹰抓小鸡”、“抢凳子”等,丰富课堂准备活动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营造轻松的活动氛围,使每一名学生都舒展开身体,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自由选择学习项目

在中专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合理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借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中专学生在小学和中学的体育学习中,对体育项目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也都有喜欢的运动项目和方式,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以开展体育课选修项目,具体分为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健美、武术等,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体育项目,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由此能够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从心里上接受体育活动,并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既能够达到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目的,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有趣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将体育活动与情感体验相结合,通过直观感受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感和意志。教师可将故事、游戏、实物演示等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多样化游戏和比赛活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传授相关排球运动技巧的基础上,组织各小组成员进行排球比赛,使排球学习成为一项集体性的活动,调动组内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积极性。

(四)运用综合评价方式

中专体育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多是以达标测试来衡量学生的体育能力,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终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化的发展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在体育学习评价中,运用综合评价方式,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意志品质、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合作与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评价予以重视。鉴于此,可将定量与定性评价、过程与终结评价、相对与绝对评价等方式结合到一起,着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形式。通过对体育学习的评价,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应当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同时,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出评价的作用和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论

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第3篇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学方式 改革

21世纪的中专教育主要的不是学历教育,而是以培养受教育者各种就业技能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为社会提供满足生产、工作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这就意味着中专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其对所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该强于对纯理论的把握。但这绝不是说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要,因为没有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也不可能掌握好具体的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专学校的数学教学也必须适应和满足这种客观要求,因此,在教学大纲的编排上、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中专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以下就中专数学教学如何适应这种需要而进行改革,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内容不实用。如解斜三角形、空间立体几何等,这些内容对中专学生来说缺少实际意义,派不上用场,可以不列入教学内容。二是部分章节的教学顺序安排不合理。如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数列等章节出现了较大的超前性,这些内容如果在使用前讲授最好,也不会造成前后知识连贯不起来的现象。

2.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中等专业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然后按制定的计划进行授课,每个内容的讲授思路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通常采用教师讲解、举例、学生练习、分析错误、改正错误、总结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方式。由于每堂课都按计划完成,没有将教学效果放在第一位,造成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缺少学生间的相互沟通环境、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只管教不管懂的“灌”与“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压制,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自觉性较差,因而所学的知识也不会扎实,慢慢地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厌倦。

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1.更新观念,改革数学教学大纲。原有的旧的教育观念是以教材为主,不论其内容适合不适合,内容是否超前等,均以已制定的方式要求学生。因此必须更新这种旧的教育观念,按照教学实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去改革现有的教学大纲,使其更加符合中专学校教学的实际,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一是删除一些不实用的和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二是将教材中同类的数学理论内容总结归类,建立知识点模块。三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习题进行分类。可以分必做题类(属于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且50%是填空和选择类型题)、应用发挥题类(属于举一反三类型题)、了解题类(只是做一般了解,不要求掌握)、选做题类(属于潜力题,对一些想深入学习的学生使用)。四是调整、精简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五是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六是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数学教学中。七是在每一部分内容要求中增加对不同专业教学的要求和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要达到什么层次的建议,以供学生们参考。

2.积极探索,改革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符合社会需要和中专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接受式、开放思考式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应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应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成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教师绝不能仅仅是为了讲授课本内容而上课,那只能使数学课教学陷入僵化模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作为学生更应充分认识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应主动去汲取知识,不能只是被动适应教师,要善于从教师的引导中发掘本质问题,掌握其实质,并能加以延伸,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探索,做到先入为主。二是改进教学手段,把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于教学。当前计算机在数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特别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材料,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变有意注意为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利用计算机设计教案;(2)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3.大胆尝试,推行数学考试方式的改革。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是不可缺少的。现在的数学考试基本上是闭卷式,因为教学计划中将数学定为考试课(考试课以闭卷式,考查课可以开卷式)。中专数学教学考查的内容很少,且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及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中专学校来说显然已经不适应了,且达不到考核的效果。数学课的考试不能仅局限于演算、论证,它也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增强其实践性。对一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可以通过笔试检验其掌握程度。但对数学的应用能力、理解能力,则应结合所学的学科特点采取实践性强的考核方法来考核,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避免出现高分低能。因此,应该改革数学现有的考核形式,采用闭卷式、开卷式、大作业等综合考核形式。不同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不同,但所达到的满意效果则是我们所需要的。

数学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改革必须与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只有把数学教学的改革融入到学校整体改革中去,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中专体育教学与改革 第4篇

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中, 往往体现出的是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 在此过程中, 并没有针对不同学生,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而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明显, 本末倒置的将教师本身作为教学主体, 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 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往往都是被动的单向学习。

国家的新一轮课改中, 提出课程应从学生的兴趣、经验及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方法, 强调体验、实践、合作交流, 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使学习的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提高以及自主学习的过程。

1 建构主义思想之根本

准确而深入的理解建构主义的知识体系内涵及教育意义, 是我们解读建构主义思想本质的基础。

皮亚杰最早提出的建构主义主要是在认知领域的, 强调的是内外因结合相互作用, 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在皮亚杰的基础上, 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 又进行了延伸, 更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列鲁学派更深入的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所有这些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为教学过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建构主义的内容很丰富, 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客观世界是现实存在的, 学习者通过学习、生活和实践逐步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并具备了根据已有可利用的经验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学习不单是教师将只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更是学习者作为主体, 通过将新学习到的内容与原有知识和能力相互影响而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两者出现矛盾或者新旧结构存在冲突, 那么将进行重组和改造。前者主要是侧重于内因, 即“同化”, 而后者则更多强调的是外因, 即“顺应”。“同化”和“顺应”两者结合, 就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不断形成一种“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模式, 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和丰富。

2 中专职业教育现状

在职业教育中, 我国的中专、中职及高职都存在非常广泛的市场, 但这三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以中专为例, 生源主要来自于升高中无望的初中毕业生, 文化基础知识较差,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简言之,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 被动的甚至是消极的抵制的。很多学校中, 对于这样批次的学生, 也十分头疼。如果遇到这样的学生, 上课不认真, 消极抵制的学习, 作为教师群体, 自身的教学愉悦感不高, 抱着“希望快点下课下班”的态度, 不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那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但十分可悲的是, 这种错误的教育模式大量存在, 且较为普遍。

可能很多国内外的调研员、学者、教育家都在思考, 究竟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职业教育, 如何才能真正的“因材施教”?并不应只是简单的喊喊口号, 而应该明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什么是学习?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应该真正的走上教育第一线, 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真正的走到一线教师中去。脱离学生的主体, 脱离教师的主导, 将是失败的理论研究, 都是空谈。

3 中专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认知的问题分析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由于环境和就业压力的差异, 存在着不同, 但相同的是都是以技术培训作为自己的教育方向。

目前我国国内的中专教学模式还是以学科本身为主的单元分段式, 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工种或者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更多的侧重于学科的基础理论, 而相对忽视了学生更加需要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某一个专业的教学模式, 不管是中专、中职、高职还是本科、硕士、博士生等不同阶段, 都十分的类似, 而没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去区分。本科、硕士、博士生等阶段由于相对基础知识的储备和分析能力较强, 更多侧重的是理论分析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将中专、中职、高职等的教学模式进行照搬照抄, 那么大方向就错了。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 首先学习的周期较短, 而且需要的是实际的应用。

以中专为例, 教学的模式应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主, 通过一定的学习, 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 而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能的训练上。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来看, 由于学生层次普遍不高, 如何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学习的方法, 学会实际技能应用的方法, 如何使得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举一反三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学校和社会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无缝”衔接, 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的上手, 通过现有相关知识及技能, 去适应社会需求, 才是根本所在。

如果中专教学模式和本科及以上的教学模式类似, 对理论知识体系结构的传授是很有益的, 但对学生解决工作岗位上真正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不大, 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

笔者认为, 首先对于中专教育模式改革, 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自觉性不高的特点, 在课堂上避免因教学内容、教学教具、教学辅助材料及多媒体教学中的学生注意力的无意转移, 通过教师对课堂的控制, 进行更多的有意转移,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去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 应在课堂内外注重引导, 启发式教学。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式”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或者得到某种学习的成果和成就感, 使学生自己有学习下去的动力和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另外, 作为中转职业教育的教师, 应更多的关注本专业的专业动向和市场动向, 更多的引入一些国外职业教育的理念。深入企业, 提高在企业的生产经验, 这样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有实践经验, 能更好的理解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点也是亟需应该得到广泛普及的。

4 结语

在新一轮课改的环境下, 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对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 职业教育中的传统教育里面仍然根深蒂固, 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能循序渐进的进行变革。在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知结构的前提下, 先进行相应教育观念、理念的转变, 使得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之路必将任重而道远!

摘要:本文根据相关建构主义理论及国家倡导的新一轮教学改革, 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 提倡在中专职业教育中从学生的认知出发, 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方法, 加强协作与探索, 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尽可能的实现校园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专职业教育,学生认知

参考文献

[1] (美) 布鲁克斯著, 范玮译.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1-1

[2]毛新勇著.建构主义环境的设计.外国教育资料, 1999 (1)

[3]薛立军, 张立珊主编.当代职业教育创新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1-1

中专体育教学与改革 第5篇

中专学校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公共学科,在实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但据了解,不少中专学校语文并未发生其应有的作用。长期以来一些中专学校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对文学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语感的体验,过于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笔者认为中专教育应当是以就业为出发点、落脚点,并且组织实施文化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活动。

作为中专学校的语文课程,既要满足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教学要求,也要为中专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更要体现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原则。对此,中专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改革?

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对于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古人早就做出了非常清楚的回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就是知识;渔就是能力。正基于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变灌输语文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指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术鉴定中心主持开展的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将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分解为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对于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针对上述语言能力的目标与要求,中专语文课程应该调整、充实、革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着力突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首先,听是指聆听,聆听在某种程度上是听力理解的过程。教学内容应包括聆听的含义、聆听的作用、影响聆听的因素、如何提高聆听的水平等。

其次,说话是人际交流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教学内容包括说话艺术的重要性、说话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中专语文教学活动的艺术性、社会活动中的说话艺术、常见的说话技巧等。

再次,阅读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是生活中、工作上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的方式、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最后,写作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包括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特征及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充分调动中专学生学习与训练积极性,切实收到训练实效,还要认真改革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这样,学生若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需要把功夫用在平时,要做到平时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捕捉、整合信息,发言踊跃并善于表达自我观点、见解,阅读面广、阅读量大,人文知识面开阔,勤于思考、喜欢动笔,对语言文字敏感、运用熟练等,这样才可以获得好的考试成绩。而以往学生那种考前突击准备的复习方式对成绩的高低就会变得没有影响或者至少影响甚微。

在考核方式改革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结合学习与训练的内容多阶段、多层次考核,从而使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稳定的汉语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考核前短期突击训练。

2、改能力考核为主。不要让学生记忆孤立的文学知识、语言文字知识,注重考查考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完成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任务的能力。

3、改重写轻说考核为说、写并重考核。说话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引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否较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否完整地叙述事情的过程,能否流利、自如地运用汉语进行学习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等。写作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包括正确地书写汉字和语句、掌握句子连接的方式、掌握组成段的表述习惯、掌握书面表达的一般格式等。

中专语文教学改革探讨 第6篇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现状;遵循的原则;教学体会

【分类号】G633.3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专语文课程体现得尤为突出。对中专生来说,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的深厚与否。决定了学生能否在职业能力上厚积薄发,可持续发展。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应包括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显现的内涵。从这点上说,专业技能是中专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文知识则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基础。而人文知识的积淀离不开语文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功效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然而.目前的中专语文教学仍有许多还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专语文教学课程存在的现状

1.学生方面

中专的学生素质一直令人堪忧,除了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机不明等因素之外,大部分学生已学语文十多年,却写不对一张请假条,表达不清一个意思,读不通一段文字,写不好一篇文章。动笔就白字连篇,开口则语法混乱.语文学习离不开课外阅读,从阅读兴趣和阅读量来看也不容乐观。根据笔者问卷调查,阅读中,对于是否读过伟人的作品显示:认真读一些的占9.8%,偶尔读的占25%,从未读过的占69.2%。他们喜欢看的是球报、鬼故事、虚幻小说、言情小说等所谓的“快餐文化。我在这里虽然不能说它们毫无营养。但是学生从中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

2.教师教学方面

(1)教学方式单一化

目前尽管语文教学也进行过如火如荼的改革,基本上见不到“满堂灌”式的教师,但大多数课上还是传统的讲析为主,少有讨论和提问。若教学不能让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中来,抑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就有点难以实现。

(2)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教材表面,忽略深层次的语感培养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感能力。而当前中专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却大相径庭。很多教师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学习语言的层面上,忽略对语感的培养。教材上经过精心挑选的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文章,被教师逐字逐句地圈点肢解加细细品味,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缺乏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语感培养何从谈起,甚至连教学基本目标一一字词句的灵活运用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二.对中专语文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1.语文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倾注期待,真情交融

对教师来说,以情为纽带,关注情商,应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功的教育理念。对中专生来说,学习语文可以帮助确立他们的自信心。一个好教师,怎样看待他们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在了解和理解中专生的基础上,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予以激励和引导,树立“力求人人成功”的观念,务使“个个成功”的希望教育理念。坚信所有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力,尊重他们,以热情乐观的生活理念辐射他们,帮助他摒弃被遗忘的心态重拾自己也能受尊重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可实施分层次教学。比如那些难度大、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小,单一性较强的问题自然由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回答。课堂上的一次次成功,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挖掘自我潜能,激发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1.2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体现了语文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故此,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比如,马路旁边的广告牌,MP3的说明文……到处都可以让学生学到语文,语文教师应开辟语文生活化的学习领域,让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即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2.2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1)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重在“有趣”,贵在“乐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说到底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包括口语交际,阅读欣赏及写作能力等等,要做到这一点,仅靠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把课上得有趣,又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或搜集信息也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以“趣”为形式,以“符号操作为实际内容,做到“趣”是为了“实”,“实”中见“活。比如,我在上每一节课时,习惯花2分钟讲一个笑话或典故以吸引学生。这样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事后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让学生搜集资料。搜集资料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时事、热点、笑话、影评,也可以是个人的心路历程,形式也可多样。老师重在抛砖引玉,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推上讲台,大胆地“说”,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这比口干舌燥教他们如何分段,概括主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好。我总以为改进教学活动,无论是把活动带进课堂,或以角色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乐学,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拉近了学习与学生的距离,这就离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一一以能力为本位,使学生将掌握的相关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也就不远了。

(2)构建新型课堂,优化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联系社会,重在“有用”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进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实现心灵体验的最大可能。教学时应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巧妙结合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环境,设计与生活联系的机会。

当然,课堂是变化多端的,教无定法,决定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很多。但只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广留时空的余地,用教师的“主动”带出学生的“五动”,即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和动手,课堂效率就会不断提高,離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目标也就越来越接近了。

参考文献:

1.宋荣,窦长保. 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新设想[J].新课程(教师),2010,(02).

中专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第7篇

中专数学教学脱离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几十年来在学校一直实行的那种教师讲课, 学生记录, 课堂听讲, 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不论是中、小学, 还是中专和大学, 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备课、讲课到学生作业、考试等诸环节都是几十年一贯制。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观念, 认为这就是正规的教学形式。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已经习惯于这种规范化教学。殊不知, 这种规范化的教学形式, 不仅使教师陷入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之中, 而且也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讲授理解知识, 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

其次, 中专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排及课堂教学的环境, 也限制了教师教学形式的发挥。作为教师, 也希望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教学大纲、教材的约束和教学环境的限制而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使自己的授课生动活泼一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些做法因脱离不了总体的限制, 往往收效不大。特别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知识的接受者——学生, 对教学形式的变化往往又显得不能适应, 反而事倍功半。

再者, 中专学校的学生, 一方面要使自己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 适应教学环境, 排除外界干扰;另一方面又要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考试。而学生在一节课内完全集中精力听讲是不大可能的, 课后还必须去复习、巩固课堂内容。繁重的课程使学生无暇对所学知识作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 因此数学课程大多是前面学后面忘, 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即使有少部分较好的学生掌握, 往往也是停留在表面上。

二、对中专数学教学形式改革的一些看法

第一, 应该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这里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应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 应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更应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仅仅是为了讲授课本内容而上课, 那只能使数学课程教学陷入僵化模式。而作为学生更应充分认识自己是教学的主体, 应主动去汲取知识, 不能只是被动适应教师。要善于从教师的引导中发掘本质问题, 掌握其实质, 并能加以引申, 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探索, 做到先入为主。

第二, 现行中专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已采用多年, 是一套系统性很强的教材, 不失是一部好教材。但因为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教材的编排, 使得教师必须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进行教学。按照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 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应该舍去。应删减必学内容, 增加应用部分, 缩短整个教学时间, 使教师能够根据专业特点选排教学内容, 增加灵活性, 使学生切实学有所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要求和基础理论, 对教学的侧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 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中专数学课程作为基础理论课, 无须有太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实不然,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 都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回到实践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从而逐步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数学课的理论性较强, 但从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 更应重视其实践环节, 增强感性认识,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 拱桥形状可视为抛物线, 让学生实地测量计算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电路中L-C振荡回路所产生的波形在示波器上显示为正弦曲线。同学们通过观察不仅能理解正弦曲线的概念, 若进一步介绍阻尼振荡和无阻尼振荡, 还可以使同学们了解正弦曲线在电学中表示的波形是一种理想状态。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一分为二, 再将剩余部分一分为二, 重复这一步骤至无穷, 这个过程涉及了多种数学概念, 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数列极限、无穷小量等等。教师对这些概念加以引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由浅入深地接受新概念。此外, 如今计算机发展速度十分迅速, 随之而来的是丰富的计算机软件, 包括教学软件, 都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这些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都能起到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兴趣的作用。

第四, 关于中专数学的考试形式。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但数学课的考试不能仅局限于演算、论证。对一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 可以通过笔试检验其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更主要的还应该考察其应用能力、理解能力。这只能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得出。因此, 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重点在平时, 考查其实际运用能力的权重应增大。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避免出现高分低能。

总之, 如何培养高标准的中专合格人才, 使其学有所用,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探索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中专数学教师理应不断汲取新知识, 使自己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学的新思想,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摘要:探索新时期中专数学教学, 以适应新时期中专教学的特点, 是当今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 中专教育作为职前教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存在。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使其就职后即可成为车间、班组的基础技术骨干。因此, 中专的教学体制和形式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来执行。数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具, 更应着重于实践技能的发掘和培养, 为其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就目前中专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而言, 其重点仍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 以课堂教学为主, 没有摆脱老的框框, 违背了中专培养目标。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体会, 对中专数学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和变革方法, 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改革,课程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刚.浅论数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2 (2) .

中专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第8篇

当今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基地, 外向型经济呈快速发展之势, 企业对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也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并成为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条件。根据我校毕业生信息反馈, 理想岗位对他们英语听说能力的高要求和他们听说能力的低水准成为一对矛盾;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成为许多学生就业和发展的瓶颈。因此, 不容置疑, 听说技能的培养在英语学习、英语教学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学习缺乏信心

由于中专学校录取分数低, 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 充分肯定, 帮助其减轻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 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学生缺少课堂以外英语学习环境

尽管我们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 但目前学生普遍缺少学习外语的环境, 大多学生难以广泛接触英语听说, 课堂就成了学生接触英语听说的主要场所。因此, 提高课堂听说教学效果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关键。

三、教学目标

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目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 统一要求, 分级指导。

四、教学内容

1.语音训练

(1) 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辨音、词汇、绕口令等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强化正确的语音语调。

(2) 教学要求。

英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音语调知识和技巧的指导, 尽可能一对一的辅导。

2.功能句式训练

(1) 教学内容。

教师根据课时安排及学生的学习程度, 创造若干情景, 要求学生运用有关句式进行操练;功能句式的主题有:问候、自我介绍、电话交流、购物、面试等。

(2)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功能句式, 分组合作编写对话, 分角色进行表演。通过情景对话操练提高英语会话能力。

3.课堂游戏

(1) 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例如Simon Says、Guess the Object、Catching up on your ABC's、Crazy Story等。

(2) 教学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处于活动的中心, 教师辅助指导、组织、参与交际活动, 并在活动之后在语言方面进行总结。

4.英语短剧表演

(1) 教学内容。

教师选取简单经典的英文短剧, 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等。

(2) 教学要求。

教师提供剧本,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角色分配, 个别辅导语音语调, 督促学生课下熟记剧本, 指导学生表演技巧。通过表演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进一步提高英语会话能力, 同时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5.英文歌曲

(1) 教学内容。

学唱简单的英文歌曲, 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视听经典英文歌曲, 并进行填空练习, 提高学生听力。

(2) 教学要求。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打消其羞怯心理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6.英语影视欣赏

(1) 教学内容。

教师选取经典英文影片组织学生观看。观看前教师进行影片介绍, 学习影片中的经典俚语、俗语。观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 教学要求。

教师在学生欣赏影片过程中进行监督, 确保学生集中精力。观看后分组讨论, 鼓励学生用英语对片中人物进行分析, 并谈论观后感。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 训练听力、练习口语表达并拓宽视野, 了解西方文化。

五、教与学方式、方法、手段

1.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词汇量的限制, 思想认识的参差不齐, 教师应对学生的反应有较高的敏感性, 以好带差, 鼓励学生多开口。

2.教学方式多样化

主要运用互动交际教学法, 以师生间问答、学生分组讨论、表演等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3.提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

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生活和思想, 并将其穿插进练习中, 从而保证学生有话可说, 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确切的表达方式。

4.精讲多练

教师讲解应简明扼要, 教师过多占用学生练习口语地时间会减少学生的练习量。

5.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导演”或“教练”的角色

教师工作的实质是使课堂中各种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口语交际。教师的具体职责有:设计、组织并参与课堂的各项交际活动;纠正学生的重大交际错误;为讨论等交际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 如回答问题、解决困难、提供确切词汇等;评估学生的交际活动, 如在对话、讨论、辩论结束后给予简单扼要的总结和评价。

6.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搜集适合学生水平的视听资料, 丰富教学内容。

六、测试方法和内容

测试方法:口试。

测试内容:

1.平时测试 (占学期成绩60%)

课堂活动表现、对话表演完成情况、影视讨论情况、短剧表演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期末测试 (占学期成绩40%)

Read a short passage about 100 words.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发音, 并能完全摆脱原有方言或其他因素的影响, 发音清楚准确, 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Make a conversation based on the given situation.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所列出的设定场景来展开对话, 重点考查学生的自由会话能力, 应能够做到语言运用基本得体, 语音、语调、语法基本正确, 语意较为完整连贯。

七、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建立在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之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就业和自立的基础, 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被社会吸收。教育管理者和英语教师应该共同研究社会需求, 制定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订单式”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选择或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 确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 探索相应的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为学生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求, 做不懈的努力。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之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就业和自立的基础, 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被社会吸收。教育管理者和英语教师应该共同研究社会需求, 制定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订单式”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选择或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 确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 探索相应的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为学生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求, 做不懈的努力。

摘要:英语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听说教学的活动中去。改革后的英语教学将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灵活的课程设置为途径, 实现“以考促学”、“以评导学”, 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专英语,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松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第9篇

一、打破观念, 吐故纳新

在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长期的影响下, 语文课堂教学, 大多重注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 重传授轻研讨, 重结论轻过程, 重认知轻情感, 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做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并且和语文教学的本身魅力, 也与中职课程改革的目标相距甚远。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 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只有打破固有的教学观念, 吐故纳新, 才能逐步实现中职学校语文的真正价值。

二、注重语言积累, 打好语文基础

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想使语文成为重要的交际工具, 首先要解决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问题, 而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听说读写能力之间是紧密相关的语文基本能力, 读写能力差会导致听说能力的不足, 听说能力不足也会导致学生读写方面的障碍, 只有全面提高这几项能力, 才能使语文的交际工具功能得以实现。所以我们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 应注重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 注重学生课文朗读的训练, 注重对好词、美句的品味, 只有有了这些必要的训练, 才能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积累必要的财富。摆脱学生常用字词不会读, 不会写, 错别字、病句连篇的实际情况, 在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 让语文成为学生真正的日常交际工具。

三、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 兴趣与创造并重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通常从老师的角度去判断学生能做什么, 对什么感兴趣, 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却差强人意。在开学初的一次作文课堂上,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 我便给学生留了一个很简单的作文, 希望借此给学生鼓励。但是当学生接触到作文题目后却表现出对题目的不屑一顾, 并没有写作的积极性。但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 发现学生对这种用景物表达心情的方法很感兴趣, 在给学生留小练笔作业时, 就要求学生写四季景色以表达心情。作为教师, 觉得这个题目似乎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学生的这次小练笔完成的质量超乎想象。那对四季细微景色的描写和细腻心情的表达让人震惊。由此, 我逐步在教学之初既研究学生的兴趣, 又了解学生的需求, 这样既让学生乐于学习, 也让学生在兴趣中不断地尝试新的冒险, 突破自我。

四、以学生为主体, 让课堂充满生机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只有教师的精彩演绎,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就如同一潭死水。而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 关键是要让学生参与课堂, 在课堂上独立思考。我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 尽可能地让学生做到动嘴说、动脑想, 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尽可能的通过学生的谈论、思考, 得出课堂结论。这样, 在同样的时间里, 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多了, 讨论问题和得出的结论也就更好、更扎实了。从而达到让学生不光在课堂中学到知识, 也学会了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浅议中专化学教学的改革 第10篇

一、钻研教材,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 灵活使用安排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行职高教材针对学生所学专业难免有不足之处, 为每一专业编一套实用教材是不现实的。在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 找出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整合到教材中, 重实践、重体验,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 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 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 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 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新买的铝锅, 烧过自来水后为何有黑色斑点生成;家庭装修的各种金属器具一段时间后为何变得暗淡;新装修的房间为何选择绿色环保性材料?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为何禾苗长得非常茂盛?等等。提出这些问题肯定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金属的冶炼和性质》一课时, 我带领技工班学生到附近钢厂、冶炼厂参观工艺流程,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外安排学生分组活动, 如让学生测量各种体液及常见液体的酸碱度———p H,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液体的p H:体液的p H与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关系;洗发液的p H对头发有什么影响;土壤的p H对作物的生长又有什么影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资料, 进行了实践, 表现得兴趣盎然。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并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 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 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 激发求知欲, 增强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二、课堂教学需要针对每一个学生,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 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尤其是职业技术中学的学生, 更应具备知识、技术的接受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简单填鸭式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阻碍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职中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差, 学习兴趣不高, 课堂纪律松散, 在化学教学中, 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帮助和鼓励,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物质的物理性质可让学生阅读自学, 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例如氯气、甲烷、乙醇等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讨论相关性质, 共同设计实验方案, 明确了方法、步骤、装置等, 以利于掌握这些物质的性质。

三、加强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实践性强和技能训练要求高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实验教学, 通过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中学的化学教材安排了必要的演示实验, 同时注意在学生实验中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但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职业中学大多数比较重视专业实验, 这就需要化学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做好实验, 做到确保演示实验, 力争完成学生实验。教学中可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可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 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设计实验, 创新。可有计划地给学生安排一些探索性的实验题目, 教师指导, 让学生自己制订实验方案, 选定、安装仪器, 配制药品, 进行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还可通过如用柠檬酸和小苏打为原料制甜汽水, 用有机溶剂溶解化纤废品制取简单黏合剂, 配制农药防治病虫害等简单实用技术,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勤于动手, 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做, 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 幻灯投影片, 这些手段简便快捷, 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 易学易用, 经济高效, 但有局限性, 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 且容量小。职业中学化学教学中适宜用多媒体, 将微观物质结构、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复杂的化学工艺流程等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虽然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复杂的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 不能以此取代化学实验, 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 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 优化知识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储存,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弥补其缺乏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可以有效地改革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中专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第11篇

关键词:中专 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一、前言

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延续了初中语文教学,因此,中专学校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主要还是采用类似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产生以下的奇怪现象。在讲台上语文老师很卖力地讲课,讲台下的一些学生却没有学习的兴趣,在此状态下教与学已严重脱节。导致课堂教学中产生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与学生对待语文课的态度还不够认真;二是采用的语文教材相对较为陈旧,难以满足中专学校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三是教学方法相对较为传统,难以适应中专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要彻底使上述状况得到改观,活跃中专学校语文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静下心来,真正学习领会到系统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于日后走向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应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中专学校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二、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不受重视的中专语文教学

众所周知,培养各行各业初级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专科学校的首要目标。因而,无论是学校的培养目标,还是各科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把专业课教学作为重中之重,而文化课的教学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备受冷落,久而久之就导致了语文教学不仅得不到学校的重视,而且也没有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关注。

(二)虚化的教育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专语文教学的学科教育目标要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单从授课时间上来说,中专语文教学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仅以中专体育专业为例:高中总学时为600学时左右,中专体育专业的语文教学安排是110学时左右,显而易见,教学实践根本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而这两者的脱节最终将导致教学目标的虚化。

(三)單一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全面学习。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仍然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更好地发挥。

(四)基础薄弱的学生。

中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偏科现象严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语文不过就是简单记忆一些名家名篇,分析几篇文章的结构,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三、中专语文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改革,观念先行。

在中等职业专科学校中,虽然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主,但作为基础文化课的语文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容忽视。语文教学不仅要引起学校的关注,而且还要把它与实践相联系,适当的增加语文教学课时,把重视语文教学的工作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时,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实际,联系专业,树立较合理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基础服务功能,既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不忽视语文等基础课程,使学生学有所长。

(二)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发展,新课程标准对中专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多年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还比较守旧,不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授课内容比较枯燥,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其次就是根据新世纪的要求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教师的头脑,最终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

目前在大多数中专学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关注课本上的知识点,忽视了学生阅读、分析、判断等各种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死记硬背,考查学生的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与讲解,主要采用的是讲授的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在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社会、学校、教师等外在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中专语文教学的改革当中,积极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中专语文教育的改革是否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最终还得依靠学生。因此,学生是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

四、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中专语文教学改革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专语文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中专语文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其次,中专语文教学改革有利于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念滞后,思想僵化,主要以老师的教授为主,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全面发展学生为目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中专学校毕业生将面临着就业考验,接受社会及用人单位挑选。中专学校语文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及文化素养,要使学生立足社会,只有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强对待人接物、与人共处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也离不开语文教学。因此只有认识到中专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才会使老师和学生都增强信心与决心,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标.如何实现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J].理论创新,2013.

[2]傅亮.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改革[J].基础教育,2011(1).

结合学生实际改革中专英语教学 第12篇

一、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1、传播知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教师首先是一个知识传播者, 英语教师即把英语知识传授给学习者, 并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

2、组织教学。

一个成功的课堂活动主要在于组织, 使学生准确知道他要干什么。合格的英语教师把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得有条不紊, 一切按自己的安排有序地进行。

3、心理作用。

由于诸多原因, 大多数职业中专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产生心理的压力, 学生的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师需要分析造成这些消极因素的原因, 从心理上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妨碍英语学习的消极因素。

一名成功的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充分的关注和了解。当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消极心理时, 作为教师就应当即时发现, 并且努力将这种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二、如何消除学生的消极因素

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大都已基本掌握了汉语语法结构和习惯用法, 这时学习英语必然带来极大的副作用, 这种副作用会造成英语学习者心理上的障碍。此外,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还有许多因素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消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

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因为教师讲的东西自己已经掌握, 或是听不懂产生畏难情绪, 做其他的事情;或是认为学习英语无用, 自动放弃。

2、对教师不满。

主要表现为因为和教师发生矛盾而产生对抗心理, 从此对该老师反感。或是因为不满意英语教师的水平和方法, 而不愿上课;或是对教师人品不满, 从而不专心听讲。

3、个人因素。

如有些在英语学习中缺乏毅力, 认为难学而自动放弃;有些学生则是因为性格内向, 怕出错, 不敢讲英语;还有些学生对英语学习没兴趣, 缺乏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当人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时, 认知活动的效率会大大降低。作为教师, 应该对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有相当的敏感力, 在调整自身情绪的同时, 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变化, 最大程度的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 努力创造互动的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因素, 使学生活动在积极的环境中进行。

针对上述三种情况, 语言学习和教学中, 心理因素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是值得英语教学者思索的。当学生对教师产生距离感或恐惧感时, 他们就很难全身心接受教育, 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可以用以下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1、反思。当教学中出现了消极的心理因素时, 教师不能一味的抱怨或责怪学生, 也不应该产生自我责备的消极情绪, 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 教师无法以正常的心态思考失败所在, 因而不能对教学进行客观、有效的反思。教师可以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话方式、方法和态度。通过分析和研究形成新的理解。反思不仅能够改进教学,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 加深师生间的沟通理解,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尊重和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注意尊重和信任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最大程度的给予学生鼓励表扬,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句得体的赞扬往往会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 甚至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鼓励就像一种奇妙的催化剂, 使学生能够重新对待教师和自己。

3、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 应当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尽量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 尽快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教师可以面带微笑的传授知识, 同时在授课中要与学生保持眼神的交流;尽快记住所教学生的名字, 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学生答错问题时, 不要以强烈的口吻加以否定。答对题时, 教师要给予“Good, Woderful, Ok”等简单的词来肯定。讲课时, 不要一味站在讲台上, 可以走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一句真诚的话语, 一个浅浅的微笑, 都充满了春风化雨般的亲和力, 很自然地拉近了与学生距离。

4、充分发挥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育与教学中, 教师既要以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方法、技能去影响学生, 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 使自己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的要求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教师以自身情绪感染学生, 使他们产生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 并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某一类行为和活动。教师的批评与表扬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从而对他们的行为起着巩固、调整、校正的作用。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向学生提出希望, 学生不但不会反感, 反而会感到教师的亲切、贴心, 因而比较容易和教师配合, 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 并制订自己前进的目标, 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 教师应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用语言、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 防止或缓和激动的情绪。

综上所述, 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 就必须充分重视心理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心理因素的介入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协调性和活跃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尊心, 以及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心理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介入, 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为成功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情绪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联系。在智力活动中, 如果出现消极的情绪, 则阻碍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相反, 情绪愉快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信心十足, 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特别应注重情绪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和成熟程度。

上一篇:经济台同下一篇:现代版灰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