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创新范文

2024-05-04

整合与创新范文(精选12篇)

整合与创新 第1篇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产品市场变化快、需求与技术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应对技术、营销、创新进行有机整合,在战略、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可持续的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二、技术与营销的创新整合途径

企业应以技术为手段,通过工艺革新,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通过产品差异化,满足顾客需求;通过专利,获得合法的垄断地位;通过标准与产品兼容等途径,对产品、价格、市场开拓、营销渠道选择、品牌传播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活动。

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需求、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同,技术与营销的整合途径也不同。产品的研发或初创时期,企业可能更偏重于技术,整合也以技术为灵魂;而产品成熟后,将转向偏重于市场营销能力,整合也以营销为主导。

1. 技术+营销,互为载体条件,进行创新整合

在企业的研发或初创阶段,或者产品的导入期,消费者对产品不了解,大部分顾客不愿放弃或改变自己以往的消费行为,广告费用或其他营销费用开支较大,产品技术、性能还不够完善和稳定,企业承担的市场风险最大。

(1)以技术为载体进行营销传播,挖掘产品的技术卖点,强调产品的适用性,对营销渠道选择、品牌传播、销售过程等进行营销传播,发现消费者各种层次的需求,满足消费者合理而可能的需求。如:宝丽来公司的“拍立得”照相机,由百货公司大做广告并在商店里大张旗鼓地推销,还在景区让游客义务宣传。而麦当劳快餐把汉堡包和炸薯条装袋,连同包好的塑料刀叉匙、餐巾纸、吸管等,交给乘客。在饮料杯上,预划好十字口,方便顾客携带吸食。

(2)以营销为载体进行技术开发革新。企业站在全球化的战略高度,结合行业特点,挖掘提炼具有独特性的产品技术卖点,拥有人无我有的独有技术或人有我优的优势技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领先竞争对手。如:重庆嘉陵摩托车融入体育营销,举办“嘉陵杯”三亚—北京女子摩托车拉力赛,赋予产品更深的内涵,提高了产品的品质,成为赛车技术卖点。

2. 技术+营销创新,技术作为营销手段,辅助营销进行创新整合

在企业的发展中阶段,或者产品的成长期,消费者对产品已经了解,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已经定形,技术比较成熟,企业促销费用基本稳定。

(1)坚持以营销为导向,实行技术与营销的创新整合。搜索引擎技术的个性化、智能化、专业化、本土化和多媒体化发展,为营销提供了技术保障。企业应大力应用搜索引擎优化、H t m l静态化、W e b标准为指导的网页代码编写、基于Web的交互工具、基于Web的Crm客户系统等技术工具,企业可以通过“群体行为分析”、“个性化搜索”,达到在主要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中获得机会;尽可能获得好的排名;提高网站访问量;实现营销价值最大化。

(2)以技术为手段变革营销渠道。企业主要是改变营销渠道的长、短、宽、窄属性,完成产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最终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过网上购物、B2B、B2C、C2C等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模式,变革传统营销渠道,创新营销体系。如:广州的尚品宅配,针对可供选择的厨柜和衣柜品牌少,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市场,紧紧抓住市场需求缝隙和竞争缝隙,进行营销渠道和店铺终端创新,运用虚拟技术,整合了国内、外设计资源,发挥为国外设计生产订单的优势和条件,结合中国厨房特点,不断推出新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3. 技术创新+营销,技术作为创新手段,主导营销进行创新整合

在企业的发展中后阶段,或者产品的成熟期,企业处在成长成熟期或稳定成熟期或衰退成熟期,市场饱和,销售慢慢增长至稳定甚至开始下降,新消费者增长很少甚至会减少,产品已经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份额变动不大,突破比较困难。

(1)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融入营销全过程。主要将技术语言与图表转化成通俗形象化的语言,推介给公司员工、渠道成员、终端成员、消费者,建构产品的卖点;让产品更加易操作和易维护,降低消费者的采购成本、操作成本和维护成本;强化培训,定期向经销商、渠道成员、内部员工传递价值观、营销观、消费观等,从而赢得市场。

(2)企业极其重视技术创新,整合企业内外各种优势资源,建设科研队伍和营销团队,强化技术与营销的整合。如:全球500强企业——辉瑞公司,以研发协助营销,拥有科学家约12000名,研发投资50多亿美元,年增长率20%左右。公司以市场为中心、追求实用价值和畅销产品;同时,也非常重视营销,销售人员高达17700人。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仅次于微软、英特尔、葛兰素威康。而我国的哈药、地澳、太极等企业也纷纷重视技术创新,更加突出营销和宣传,赢得了生存和发展。

4. 技术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和营销交互创新,营销创新整合

在企业的发展后阶段,或者产品的衰退期,企业销售量迅速下降,价格降到最低,多数企业被迫退出市场,留下的企业削减预算,维持最低水平的经营。

(1)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深度整合。企业进行技术的市场化运作,将技术领先转化为市场领先,再进一步推动技术的领先,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良性营销循环。如:1992年才创立的世界500强企业——戴尔公司,实行“市场竞争意识+技术领先”的营销方式创新。根据网络商务和顾客需求,突出技术创新与定制产品,注重产品供应、技术、服务与信誉的整合效率,直接向顾客销售产品,使得技术与市场融为一体。

(2)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事件营销、体验营销、个性化营销等深度营销创新。如:联想在2004年科博会上,以“让世界联想中国”为主题,展出了有I T体操冠军之称的商用P C开天s600、有潜泳冠军称号的联想数码相纸、具有“性能射手”美誉的家用PC锋行电脑以及轻薄灵巧的联想笔记本等奥运品质产品;在a500、s620、e600a和s180m笔记本产品上,进行纳米技术、旋转屏、智能电源管理等技术创新;再加上李小双、莫慧兰、董炯等奥运会冠军,有机融合了联想产品的“奥运品质”与奥运精神,强化了消费者购买联想产品的信心。

三、注重和防范营销风险

美国思科公司CEO钱伯斯说“最好的技术不一定能成功,市场最终还是要打败技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时,应增强市场意识,制定市场营销战略规划,搞好市场调查与预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产品开发项目,根据构思形式、构思筛选、概念形成与测试、制定营销战略、商业分析、产品试制、市场试销、商业化程序,开发新产品,尽量降低开发成本,减少营销风险。

四、结束语

技术、营销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双翼,最好的技术缺乏营销策略,就不一定能转化为市场需求;再好的营销策略没有技术支撑,就很难形成市场。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性地进行技术、营销、创新的整合,完成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顺利转移,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摘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需求与技术的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等特点,对技术、营销、创新等要素进行不同的选择性组合,初步提出了技术+营销,技术+营销创新,技术创新+营销,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的整合途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技术,营销,创新,整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健安,郭国庆,钟育赣.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2-136. 

[2]舒尔茨,凯奇.全球整合营销传播[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89-95.

[3]菲利普·科特勒,梅茹和译.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95.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与创新 第2篇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繁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丰州学区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

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例如“圆”的教学,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从而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设置的情境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

信息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的,它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纵横变通,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例1如图1所示,设点C为线段BD上的一点,在线段BD的同旁作正△ABC和正△ECD,连结BE,交AC于M,连结AD,交BE、CE于P、N。

1)问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2)试证明:AD=BE,ND=ME,NC=MC。

这是一个极平常的题目,但如果从运动的观点进一步研究,问当△ECD绕点C旋转时,1)中哪几对全等关系不变?2)中哪些等量关系不变?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2个公共顶点为C的正△ABC和正△ECD,连结AD,BE。教师用鼠标拖动点D使正△ECD绕点C旋转,就能连续产生如图2~图5所示的图形。不难发现,△ACD∽△BCE及AD=BE的关系在运动中保持不变。图

3、图5是2个常见的问题,但多以孤立的习题形式出现。解决了这2个问题,并不一定能对解图

2、图4提供什么方便。而利用CAI来研究本题,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几个题目,而是一类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研究,就要分别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论证,这样花时多,难度大,又不易掌握。从这一思路出发,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诸如具有一个公共点的2个正方形等许多问题。

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面对未来,现在的教育宜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从而拓展想象力,开拓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在整合与创新中求发展 第3篇

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为IT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平稳发展的态势。同时,从 全球来看,经过三年多的深度调整,虽然IT产业遭受了暂时的挫折,但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趋 势没有变,支撑IT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网民、网站、网络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可以说,全球IT产业正在走出谷底,进入全面复苏的转折期。这些趋好的外部环境态势均给 中国IT产业的进一步高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中国政府对IT产业和IT应用大力扶持

在信息化建设给中国传统行业改造带来成效的鼓励下,中国政府将对IT产业和IT应用给 予进一步的扶持。例如,中国政府在鼓励国外企业在华设立技术研发中心等活动的同时,也 将鼓励中国电子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和承包工程,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尽快 解决上网人数相对较少、电话普及率不高、上网计算机数量不多等问题,中国政府将采取切 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电信普遍服务,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同时,国家各部委也相继提出 了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信息产业部提出了200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加快大公司战略,在重大项目实施、政府 采购、双软认证、信息化推进、对外援助、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优先扶持对产业发展有明显 带动作用的大公司,尽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的跨国公司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争取在 三五年内有3~5家电子信息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和全球IT100强。

国家财务部等相关部委提出的《软件政府采购管理办法》中指出,在扶持国产软件、优 先采购国产软件的原则下,2004年中国政府软件采购额将超过90亿元。另外,对软件产品出 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软件企业可以享受软件自营出口权。

中国IT市场将持续增长

展望2004年,各类软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存储技术在IT厂商的 大力推动下将全面升级换代,从而为IT应用的普及和深化提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同时,由 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IT产业趋好,IT应用需求也将得到进一步增长。但应该指出的 是,中国IT市场的需求增长仍属于平稳增长阶段,不会出现迅猛增长的情况,基本上还是需 求总量增长15%~20%,但IT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所以中国IT市场的实际增长(总金额) 在12%~15%左右。2004年IT市场将依然是热点不断,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亮点包括:

(1) PC机

2004年,PC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PC机总产量将达到3000万台以上(其中笔 记本电脑将达800万台以上),显示器产品国内市场需求约为1650万台。迅驰产品将于2004 年上半年逐步取代奔腾4型CPU而成为移动市场的主流,从而为PC机市场的竞争带来新的亮点 。

(2) IC卡

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第二代身份证项目,10亿张IC卡身份证将在几年的时间里发行完毕 ,这将为IC卡市场带来几百亿的商机;EMV标准的出台将带动中国约6亿张银行磁条卡向IC卡 的升级;同时未来几年电子智能标签等新应用也都将推动IC卡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金卡工 程的深入开展使得IC卡芯片成为中国半导体市场中迅速增长的新亮点。

(3) 数字城市

“十五”期间将有200个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总投入将超过100亿元。2004年,以电 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数字城市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政府 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城市“一卡通”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电子政 务外包等方面。

(4) 应用软件

2004年,我国软件仍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增长点 。除办公软件外,多数应用软件将向行业解决方案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应用软件产品从通用 型软件向专用型软件转型。同时,应用软件出口也随着对外代工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得以发展 。

(5) 数字电视

2004年,广播电视系统将在特大型城市中推广,其对应的传输模式将模拟信号向数字信 号方向变化,这给数字电视系统从信号传输到终端接收(包括机顶盒、数字电视等)均将带 来重大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单位对商用显示设备的需求的大规模提升,2004年背投电 视、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也将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彩电行业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2004年中国IT产业的发展趋势

1.结构性矛盾的突破是中国IT产业的工作重点

虽然中国IT产业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着IT制造 业、软件业的比例失调;软件、芯片等高技术产品的瓶颈依然制约产业发展;地区仍存在发 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整体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所以,2004年中 国IT产业解决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思路将是通过技术升级来争取IT技术标准的制定;通过研发 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来迅速升级中国IT技术体系;通过建设各地专业IT产业群形成各自的细 分IT产业体系。

2. 品牌集中是IT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电信运营业务等少数IT业务外,中国IT产业已基本完全向国际厂商开放。国外厂商在 本国IT市场相对饱和时,纷纷强化了对中国IT市场的开发力度。目前,国外主流IT厂商基本 已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其工作重点已从生产要素的输入向深入的市场竞争方面转 移,通过有计划的投入来获取相关的资源(特别人才资源),以达到近期占据中国IT市场一 席之地的目的。“强者通吃”已是中国IT市场的基本格局,面对国外厂商加大的品牌影响的 竞争压力,国内IT产业正在改变小而散的现状,向品牌集中化的方向转化。

3. 要素整合是中国IT产业增强实力的主要途径

中国IT产业总体规模尚难以与美日等国相匹敌。去年中国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约合69 1亿美元,相当于IBM同年营业收入(831亿美元)的83%。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IT产业要 想实现快速平稳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现有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这种资源要素的整合包括 在技术创新、持续盈利能力、信息化水平、员工素质、管理体制、质量保障、交货期和售后 服务等方面的整合。并以此为契机争取中国IT产业从“量的扩张”阶段向“质的提升”阶段 升级。

4. 持续的创新体系成为国内IT产业发展基础

目前,中国IT产业的技术含量整体还不高(如2002年中国百强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 的比例为3.8%,而Cisco的这一比例则为25.3%)。同时,目前由于大量中国IT技术人才流 向了国外或在华的国外企业中(目前信息科学方面,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的80%是外国企业 ),对于国内IT企业技术含量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实力相对弱小的中 国IT产业的技术体系的完善和升级,除需要大力对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进行资源投入外,还 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立持续的创新体系上。

5. 海外市场成为中国IT产业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思路

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4篇

一、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选择

物理不同于其他的课程, 它是一门以实验为主导的基础学科, 因此, 高中物理的教学除了要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公式外, 还要注意加入一些生活实践, 比如在“酸能溶解一定的碳酸物质”这一章节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把一个鸡蛋放进盛有醋的碗里, 过一段时间观察鸡蛋的变化, 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在新形势下, 为了适应社会, 要求课程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应实行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讨论, 实现合作学习, 切实打造全新的高中物理教学新维度。每一堂课, 教师都要选择生活中几个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 不仅让学生学到理论, 重要的是把理论用于实践,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复杂的社会中。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创新性思考

(1) 重新打造教师定位, 明确教学思路。教师应该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 从一开始的传授者变为现在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 明确认识到教师的作用是带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教育中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所带来的益处, 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物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 然而它又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学科, 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物理是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枯燥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缺乏探究的欲望, 但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小故事或者物理案例便能很快地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来看一下新课程物理必修模块的主要内容: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必修模块旨在引导学生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 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 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 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选修模块的内容: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和日常生活、热与生活、能源与社会发展、原子结构与核技术、电磁感应等。选修模块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的内容及技术应用的同时, 更多地体会到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人类社会的影响, 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要了解一些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知识, 认识一些用科学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途径, 在学习物理内容与技术应用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技术的亲近感, 体会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必修和选修课, 我们可以发现物理的教学趋势与生活越来越密切。

新课程教材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在物理课教学中融入大量的人文主义思想。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定律”这一章节时, 教师先会介绍英国的一位科学家法拉第, 通过介绍这个科学人物慢慢引出这一定律的由来, 讲这个定律的文化背景再讲理论,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还会鼓励学生去查相关的物理资料, 课下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 带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很好地阐述了物理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三、注重教学拓展, 深化高中物理教学

现代物理虽然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很多方便, 但传统的经典物理学生还是应该多少了解一些,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科普读物来加强对前沿物理知识的学习, 并学会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衡量传统知识。教材再改, 知识点还是有限的,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可以请物理学教授等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物理方面的实例, 弥补物理教学中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不足。教学过程中要切记把理论与实践整合, 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修正, 还可以加入一些物理小故事, 在讲故事的时候时不时地对出现的物理知识进行提问, 要求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应掌握新的教学目标和课改理念, 体现新思维方式的教学优势。

综上所述, 高中物理知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求知欲, 学生除了可以学到专业物理知识外, 还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乐趣, 能让学生全方面地获取相关知识, 摆脱了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 学生不是一味“受众者”, 教师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叙述者”。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造就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敢于质疑的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何才能将高中物理的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诠释给学生呢?教师通过一套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 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高中物理知识。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新维度

参考文献

加快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整合 第5篇

电子政务是信息通信技术与当代政府创新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目标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实现对公众的便捷服务。近年来,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现在正向电子政务发展第三阶段(双向互动阶段)迈进。但从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中发挥效益的角度看,电子政务实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与其投入相匹配的成效,这主要是因为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脱节。提高行政管理与电子政务的契合程度,实现政府创新,就成为我省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创新的方向

从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实践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下,政府处于中心地位,企业和公众的活动围绕政府部门展开,企业或公众要办一件事,必须了解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能权限和分工,然后逐一向各部门申请报批。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行,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方法和方式得以改变,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比以前更快捷。电子政务的外向型信息服务功能利用高效可靠的政府信息网络,将政府信息快速、方便、廉价、准确地传给社会公众,减轻公众为此要付出的经济和时间代价,通过适当的信息提供与发布制度,使公众能够享受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职能不可逆转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一转变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部分。

政府组织结构完成从金字塔结构到扁平结构的创新。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呈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在这种模式下

,政府各部门之间联系较松散,组织内部的互动通常是垂直的,互动方式是命令、服从和清晰的上下级关系。当代政府创新运动在理念上更加强调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结果和服务质量,并以此作为提高绩效的关键环节,强调明确的绩效合同的机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电子政务建设在改变政府传统角色的同时,还应对政府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与传统政府管理不同,在电子政务条件下,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操作执行层与高层决策层的直接信息沟通,免去通过中间层来逐级传递信息的过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从而大幅度减少中间环节,增大管理幅度,推动传统的金字塔型科层制结构向扁平化和网络化转变。

政府权力结构进行由集中到分散的调整。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结构,信息和权力集中于层级体系的上层,在等级链条的传递中透明度不高,容易产生腐败问题。在当代政府管理理念中,倡导以分权式管理取代高度集中的等级组织结构。电子政务的实施使权力分散、自主管理由一种趋势发展为现实的可能。一方面,电子政务改变了信息流通方式,使得各层级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以极低的成本迅速获取信息,保证了中下级管理部门的自主决策,分散了决策权力;另一方面,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的行政过程基本置于公众视线之内,公众意见可以在行政决策和执行中得到反映,这改变了公众作为被权力控制、管制的角色。可以说,电子政务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通过政府内部各层级、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直接双向互动模式的建立,构建起了一种民主的力量,使公共权力不仅向知识型权力转变,并开始呈现出分散的趋势,呈现出真正公共性的特色。

政府的信息流动机制由不对称向对称转变。传统管理模式中,政府与公众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发布权由政府垄断,同时政府也是主要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应用和扩散机构,这些信息资源多在政府系统内部流动,某种程度上是对公众封闭的。电子政务的建设使公共服务信息从部门和层级的界限中剥离出来,成为共享资源,使公共部门以电子方式广泛而深入地伸向机构、公众和所有服务对象,可以及时获取信息并快速做出反应;同时各种服务对象也以电子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政务活动中来,使公民具有更多的政务信息和参与途径,从而构建起一个对称的信息流动机制。

二、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范文网

本质上说,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平台和途径,是政府运用信息通

信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集成,借助因特网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空和部门分离的制约,全方位向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但从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发展的现实看,这一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尚存在一些问题。

“电子”与“政务”结合不紧。所谓“电子”,就是信息通讯技术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政务”则是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传统的政府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进行政府管理创新。网络传播技术的功能只是为政府信息化进程提供有效的渠道,为政府管理现代化提供更加方便的手段,作为现代政府管理高效化的支柱性平台应该是信息化本身。但是,很多部门电子政务的建设只关注资金、软硬件的投入,而忽视“电子”和“政务”的整合,主要表现为: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却不重视软件的开发,也不重视业务流程的重组,其结果是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管理的手段与目的脱节。电子政务实施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是手段,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是根本目的。在电子政务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尽管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建立在为公众服务的基础上,没有公众的参与,电子政务就不可能成功。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不应该把政府管理或监督的便捷或高效作为衡量的标准,应该把对公众的服务更便捷、方便作为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现阶段,我国相当多的政府网站仅仅是信息发布的公告板,不仅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更重要的是服务功能不健全、信息无时效价值、缺乏与公民、企业及其他组织之间的互动。没有网上办公、办事系统的基本功能,没有庞大数据库系统的支持,没有与公众和社会的互动,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就没有自己的特色,也就从根本上偏离了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

政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不够。在政府管理和决策中,政府部门内部信息往往得到比较多的关注,一些与政府管理和提供服务相关的外部信息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其缺少必要的采集、加工和存储,在政府决策和工作的过程中应用得不够充分,至于内外部信息的交互更是无从谈起了。但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客观上要求

各职能部门向企业和公众提供充分信息,增加透明度,促进民众的民主参与

;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外部的信息没有得到认真对待和考虑,服务型政府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三、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的整合路径

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政府管理创新的过程,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要取得这场变革的成功,加强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的契合程度是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在电子政务建设与实施的同时,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认清当代政府管理创新的趋势和方向,全面摒弃那些已经陈旧过时的管理理念,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引进现代管理思想和观念,树立起反映时代要求的全新理念。

政府管理模式和制度的整合。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惯性与电子政务条件下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存在必然的冲突,这就要求政府管理模式从传统形态向以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建构的、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更适合信息时代要求的政府管理形态转变,这转变的过程表现为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制度和模式的整合,从管理模式和制度上进行创新,以保证和加速政府完成上述转变。

政府组织结构重组与业务流程再造。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替代手工劳动只是电子政务的低级阶段,更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政府管理手段的创新(政府组织结构重组与业务流程再造),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因此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电子政务的特点和当代政府管理创新思想的要求,对政府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运行方式、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使其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从根本上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否则,即使表面看来电子政务一派繁荣(行政业务在网上可以办理、政府在网上电子发布信息、甚至企业和公民可以电子支付),但我们还是不可以说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成功。

高中物理实验的整合与创新路径探析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 整合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81-01

一、高中物理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

第一,新旧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传统的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注重联系实际问题,改变态度观念。新课标理念当中却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即教材编著者在前期工作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概念的安排设计以及实验技能和活动技能的设计。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第二,传统的教学大纲更加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条理性。教材内容条理性特别强,课堂上所学内容更多的都是难度相对较低的基础性概念和一些简单的公式应用及变通。而新版教材更加注重公式的物理背景,再现了公式由来的推理过程,使得理解起来更加清晰明了。而且,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更注重兼顾差异性。第三,对于学习目标的不同。旧理念下,所教授的内容都是以考试为核心,因为目的性太强而忽略了对实用性的考虑。新教材更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用课堂当中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实验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摆脱原来单一的演示和分组实验,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注重对学生实验的引导,使得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完整体验整个结论得来的过程。关于物理实验的创新整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第一,在高中物理的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都应该贯穿探究性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物理实验都是在教学者给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每一个实验步骤都提前为学生设计好,然后让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来执行,实践证明,这样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验教学课堂,教学者应该引导学生自主的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设计、操作实验。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科学思想。任何一个结论的得出,都应该是在猜测结合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测的正确与否。由于实验必然会出现错误的情况,所以,这就要求教学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

三、高中物理实验的整合创新路径

1.需要避免形式化的教学流程,把握课堂科学探究内涵

所谓探究性教学内涵即为含有科学研究要素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验密不可分,任何一个新领域都应该在逻辑推理之后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结合实际的实验来证明。任何一个物理实验都应该同时考虑全部科学探究因素的学习过程和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的学习过程。课堂当中的实验环节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探究环节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要素,由于逻辑推演的时候有时并未逾越规律的适用范围,因此,实验并非所有的情况都是必须的。高中物理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即在新领域原有规律的基础之外得到的推论,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实际上针对某些特殊的实验,在实验环节将重心放在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论证上,而忽略掉一些实验的设计环节,这样做有效提高了高中课堂教学的效率。

2.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合适的量化考核标准

由于传统的教学下,物理实验只是关注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这样的考核方式明显不合乎实验课程的要求。因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通过教学评价方法的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做到顺应新课标理念,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实际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突发问题,而不仅仅是将它当作一门寻求结果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中物理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星.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探讨.《技术物理教学》.2012年3期

信息技术与系统结构整合的创新实践 第7篇

进入21世纪以来,由现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由于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因此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出发,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信息技术与系统结构整合的必然性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专业中的核心课程,由于课程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点广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反映难度较大,不易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程质量

我们采用了TDN—CM++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实验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多种原理性计算机的设计、实现和调试来高效率地支持《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的开放式教学。系统采用通用逻辑器件和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并用的方式,既能给熟练掌握复杂逻辑系统设计的CPLD工具的学生提供高档的实验平台,又能对不熟悉这些内容的学生提供易操作的实验平台。符合循序渐进、先基础后提高的教学原则。系统具有实验电路检测功能,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可实时在线检测各实验单元的好坏以及模型机实验线路连接是否正确。该系统能动态显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将抽象性、时空性很强的难点内容变为可视性动态演示,图文并举,一目了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3 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验效果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感性认识,加强理解,并可以锻炼其动手能力。在实验课上,一定要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实验,实际动手,认真操作,分析实验结果,遇到问题和故障,能够通过思考来解决。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们有针对地设计实验内容,编写实验指导书。首先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PC机+实验箱+大屏幕投影仪演示实验箱的功能、软件的使用、使用CPLD工具在PC机上进行自动化设计、如何下载程序到大规模可编程逻辑部件。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把实验箱排线连好,如何编译连接成功,最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通过数据流通图的演示,根据动态实时显示模型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数据传送以及各部件和总线上的所有信息。这种图形调试界面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使原来抽象、枯燥的计算机硬件部件动态显示在流通图中,把难度较大的重叠、流水概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较容易地把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计算机五大部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理解计算机五大部件如何工作,实验中学生可自己设计数据,用微程序控制、硬联线控制、硬件描述语言3种不同的方法实现同一功能的教学型CPU,并能在计算机的流通图中看到CPU程序运行的具体过程,包括微程序控制器、BIU控制器以及FIFO控制器如何译码、分析的全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要集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倡导实行科学化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即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把科研引入课堂,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提供机会与场所,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设置创新情景,培养创新技能。即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拨专款建设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实验环境。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设计开发小产品、小软件。

(3)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划定一些范围,支持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思考提出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室预约性全面开放。实验室可吸收学生参与到新实验的开发中来,使学生真正能通过实验得到认知的升华。指导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课题中,以及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进一步培养其动手和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整合,将硬件描述语言,先进的CPLD技术引入到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实践教学,以创新设计模式为指导,通过更新传统实践教学中的陈旧内容和模式,创造一个从验证转向设计的全新的实践教学环境。从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来看,该实践教学方法非常有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时代的产物,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

摘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教育创新课题。适应时代主旋律,采用多媒体技术、CPLD技术和硬件描述语言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系统结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涌杰.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5).

[2]杨小龙.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实验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山山,汤志忠.基于FPGA的开放式教学CPU的设计与测试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4).

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的创新研究 第8篇

1 高职教学创新存在的问题及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的现状

1.1 高职教学创新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推进,基于信息技术和高职课程的有效整合,使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是当前比较好的研究课题之一,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教学创新还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不明确。高职院级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一直是思考的主要问题,传统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的教学也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2) 对教学创新的认识不足,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创新主要还只是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先进的媒体教学手段已初接受和应用。但教学结构、教学目标没有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教师充分的使用现代化的媒体网络手段对学生实施知识的“灌输”,并简章的认识,便用了先进的媒体设备,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就是教学的创新。

3) 教学评价方法缺乏创新,衡量教学评价的创新效果主要体现对学生能力质素的提升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改变“一张考卷定结果”的传统评价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考核方式和内容,形成过程性考核的形式。

1.2 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的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通过网络、多媒体、电子教室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项目教学化,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操作能力;通过建立高职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信息技术和高职课程整合,组织各类教学和学习比赛活动,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及学习效率[1]。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各课程还有一定的问题,例如信息技术和高职课程的整合过程中硬软件发展不对等,并且对该整合的研究和实践不平衡[2]。在高职教学过程,特别是最近几年民办高职实施了注册入学政策,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教师比现代信息运用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和高职课程整合的研究上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2 高职课程整合创新的内涵及核心要素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提出,“创新”在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和方法,实现新的生产元素的重新组合,这种新组合的实现是基于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而得以完成。那么在这里体现了“引入”和“重新组合”的理念,也就是说创新不是全新的发现和创造,而是将已存在的“事物”引入新的领域并进行新的组合,实现新的价值,那么信息技术和高职课程的整合主要体现在把信息技术融入到高职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提高高职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方法、手段及模式的创新[3]。

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的整合,是主动适应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以及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及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改革,改变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满堂灌的师生关系,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师生关系,表现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

信息技术CEO论谈在年度报告中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需要的三个步骤,以利于高校课程整合有效实施,步骤为:1确定培养目标,把信息化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起来;2确定信息技术与各课程整合所要达的目的;3根据以上目标,对课程整合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4]。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转变教学思想

在高职课程整合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进行才有针对性和有效,近几年江苏省实施了注册入学政策之后,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有所下降,对理论知识的内容接收兴趣下降,对实践动手操作的内容兴趣上升;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思想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全新教学思想。

2.2 全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理论以及学习理论指导下,由各种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为了更好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

2.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

在全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必将促使新的考核方式的形成,从一定试卷定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转变;加强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监控和把握,对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让学生有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3 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的整合的原则和策略

3.1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的原则

在高职院校中,信息技术和高职其它各门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和融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主动的探究后续课程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并让信息技术成为他们的认知工具,提高学生积极性,达到学习目标[5]。在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遵守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1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做理实一休化的教学新模式;4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相互统一;5强调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3.2 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

在分析了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信息技术与高职各课程的整合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有效实施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建立信息化设备,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基础的硬件条件: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尽量完善信息化设备的需求。

2) 结合高职课程的特点构建利于整合的教学新模式:信息技术与高职各课程的整合是根据各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设计等进行的,从教学各个环节,找出整合的切入点,应用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分组协作式”学习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三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都值得我们在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去深入研究和探索[6]。

3) 建设各课程的教学资源平台,教学网站:高质量的、适应性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教学改革需要的数字教学资源是教学信息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的基础。信息技术和高职课程的整合必然体现丰富的课程数字化资源优势,快速的呈现方式以及开放的交流空间和灵活的管理组织等媒体特点。提倡使用面向课程特点的工具性软件,包括有特色的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源库等。

4) 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培训:针对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说,是高职院校的老师缺乏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没有跟上高职课程改革的步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确立,在这里要说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能完成代替教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开展,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任务量,使教学过程更加人性化。通过对高职教师先进教学思想的培训,使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培训,以提高职高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并充分的进行课程整合做准备。

5) 对主动或创新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实行一定的激励政策: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真正的融入到课程中去,并不是理论上的减轻教师的负担,而是增加教师的负担,特别是创新的使用信息技术,要去思考去探索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更好的适合课程的有效开展,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教学思路、教学理念并形成了教学模式,备课压力不断减少,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学习另一种教学观念,在备课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这对教师特别多年进行传统教学的教师是一种挑战。所以,我们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让教师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实现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双重需要。

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的整合是当前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实现的重要途径。在整合中要注意用重视各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强化实践环节,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观念和水平的培训,结合各高职课程的特点构建易于实现高职课程整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4 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的方式

4.1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其它课程内容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展开高职信息技术教学,把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衔接模块,在专业衔接模块中引入其他高职专业课程知识,在教学任务设置中注重训练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引入、应用其它高职专业课程的知识,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引进来送一程的作用,服务于专业建设。这种课程整合方式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

4.2 使信息技术成为高职教师教学的主要辅助工具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该教学法使信息技术与高职其它课程内容教学的教学环节能够有效的结合,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情境”教学法的教学程序设计,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根据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教学内容,并根据创新能力的形成,创设学习情景。

2)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视频、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直观不枯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充分使用利用Net Meeing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的工具。

3)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如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Virtu PC创建高度仿真的企业项目实施环境,使用每位学生均可成为企业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快速方便练习操作系统的管理与服务器配置技能。

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分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使用数据库建立过程性练习题库和利用网络电子教室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使用多媒体演示评介学生的实践结果,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亮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3 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应用于学生学习中

这种方式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习内容及所需要的资源,让信息技术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充当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工具,交流和反馈学习成果的工具,师生交互的工具以及实践和自我评价的工具,以实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

5 结束语

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创新与整合 第9篇

一、发挥幼儿主体作用, 主动参与语言教育活动

1. 将语言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来组织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 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 将传统的点名答“到”变为与幼儿简短的对话;利用餐前等待时间, 组织谈话鼓励幼儿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事告诉大家;在离园前组织脑筋急转弯、猜谜语等活动。实践证明, 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相互交流中, 话题最广, 语言发展也最快。

2. 将语言教育融入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最美妙的百科全书, 它千变万化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 利用大自然精心设计活动, 给幼儿提供手口并用的机会, 可多方面、多角度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如, 春天与孩子们一起认识蚯蚓、饲养小蝌蚪、蚕等, 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夏天在雨中踩水、观看雨后彩虹;秋天组织观看树叶的变化、参观丰收的田野;冬天让孩子们用手接雪花, 观察雪花不同的六瓣形状。幼儿在大自然中快乐地游戏、成长、进步, 在自然而然中学习语言、使用语言。

3. 将语言教育融入文学作品熏陶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培养阅读技能。“要想让孩子有清楚的头脑, 首先必须有明确的词汇”。小班孩子刚入园, 可运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来引导幼儿学习日常规则;中班可选用一些颠倒歌、谜语、拍手歌等;大班可欣赏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 还可让幼儿表演故事, 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可学到许多本领, 如分配角色、变化声音、肢体表演等, 同时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积累词汇。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引导幼儿参与语言教育活动

1. 了解幼儿成长和心理发展特征。教师只有了解了幼儿各年龄段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 才能在设计课程活动、实施教育活动中有较强的针对性, 如, 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较强, 以“我”为中心, 可设计一些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我自己”、“我的玩具”、“我的家”、“我的好朋友”等, 幼儿在这些以“我”为中心的活动中认识了自己与小朋友的关系, 认识了幼儿园, 建立了与同伴友好合作的良好习惯;而中班幼儿常常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 为此, 教师要避免说过于抽象的语言, 语言教学中要尽量用形象的解释来帮助幼儿理解新词。到了大班, 幼儿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 好学、好问、好讲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 因此, 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 让他们多说、多讲, 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建立在权威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上的, 是一种教师主控幼儿的单向师生沟通方式。而在整合的教学活动中, 要求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平等良好的关系, 即民主、平等、可信赖的师生互动关系, 这种关系是双向的, 它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重视幼儿的主动精神,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是“一切行动听指挥”, 而是要善于将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活动与学习的需要, 激发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引导幼儿充分与环境交互作用;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也不是以“幼儿为中心”, 而是尊重幼儿活动与游戏的权利, 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 提供环境相互作用的条件和机会。如, “每日悄悄话”这一形式, 利用每天餐前时间与幼儿交流, 以此来激发幼儿表达讲述的欲望, 为幼儿营造开放、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 使幼儿感受到平等, 从而改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真正达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

3. 提供自主学习环境,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在整合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把原有的由教师主宰教学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自主性逐渐退位给幼儿, 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幼儿参与活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平等对待幼儿, 使幼儿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整合与创新 第10篇

一、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视角、新理念

1. 大开放理念。

基层党建工作是一个由各种资源要素组成的系统。根据系统原理, 如果一个系统呈封闭状态, 不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换, 那么, 这个系统的功能就会逐渐减弱。基层党建工作资源的最优配置只有通过流动和开发才能得到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和体制模式的束缚, 将党建工作资源向系统内外开放, 使之在交流中实现增值。以“大开放”促进“大融合”形成“大党建”。

2. 效能最大化理念。

多年来, 党建工作更多的强调的是政治意识, 往往忽视效益观念, 即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谋划建设。资源整合与共享追求的是实现党建效益的“最大化”的理念。党建工作也是需要耗费成本和投入的, 应把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最合适的领域, 实现有效投入。与此同时还要追求最佳产出, 就是注重整合和优化人力、智力、物力、财力, 以求在同等资源条件下, 力争最佳的党建工作效果。

3. 大格局理念。

资源整合与共享强调的就是实现优化配置、集约运用, 要求党建工作增强全局观念, 具备战略眼光, 工作树立“一盘棋”思想, 整体考虑, 统筹安排, 既要抓住重点, 又要平衡推进, 促进党建工作放在发展大局中思考和部署。

4. 改革创新理念。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基层党组织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就是一种改革创新, 是适应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发展需要的一种有益尝试。这种尝试会带来党建工作的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 从而实现高校党建工作能持续不断的思想上有新解放, 理论上有新发展, 实践上有新创造,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

二、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思维、新路径

1. 调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一大批高校或是合并重组;或是扩建新校区, 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 带来了学校办学体制、结构、规模的深刻变化。这种变革也必然带来党建工作资源的调整与变动, 如原有党组织设置形式已不相适应;党员教育管理形式面临着种种挑战;多校区的形成给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扩大其覆盖面带来困难等。所有这些, 都迫切需要对基层党建工作资源进行及时调整和有效整合, 否则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2. 融合。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有强大的资源体系给予支撑。长期以来, 高校党建工作的人、财、物投入相对不足,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同时党内资源有的还处于沉淀状态, 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即充分挖掘潜在党建资源, 激发各级党组织的内在活力, 使其对“组织、物质、人力”予以很好地融合和利用, 发挥各自优势, 通力合作, 形成纵横结合的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3. 互动。

资源在流动中增值, 在流动中产生活力。各级党组织党建资源之间双向开放, 相互促动是基层党建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可深化学校各级党组织之间以及与校外党组织之间的共建工作, 推动其他基层党建资源的开放, 以形成党建资源的互动共享、优化配置, 调动全校范围内各层面党员和党组织的积极性, 增强高校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4. 共享。

目前, 在基层党组织之间存在的资源共享, 一般缺乏正式机制, 往往是以私人关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松散联合, 稳定性和长期性不足。从基础上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来为基层党建工作服务, 是党建资源实现共享的重要举措。一是创设区域性党建资源平台, 院系或校区是基层一个区域性的共同体和集合点;二是创建覆盖全校的党建资源平台, 这是最具集约化、现代化的一种载体。它集服务、管理、活动、教育功能为一体, 并可通过院系或校区区域性党建资源平台组成树型拓扑结构, 成为党建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保障载体。

三、资源整合与共享在创新高校党建工作中的目标与方法

1. 开展资源整合与共享, 有利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资源配置。

高校党组织在进行资源整合时必须拓宽思路、开阔视野, 注意盘活、开发和挖掘, 从而达到优化配置。首先是盘活和优化现有资源。我们应按照经济实效的原则, 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组合, 提高现有资源的价值, 减少重复建设和物力、人力的浪费。同时大力开发和挖掘各类资源。我们应看到高校党建资源的广泛性, 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等。有形资源是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基本条件, 校内资源是重要保障, 同时我们要注重新形势下无形资源的丰富性、社会资源的无限性, 党组织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的巨大潜力, 整合和凝聚各方资源, 实现各类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 合理共享。

2. 开展资源整合与共享, 有利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

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会促进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网络的健全完善, 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增强渗透力, 提高控制力。面对高校普遍办学规模扩大、党员人数增多、多种学制、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实际, 我们认为, 应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 建立资源覆盖最优化的组织架构。根据高校党组织多为“垂直设置”的特点, 应注重“垂直设置”与“交叉设置”“灵活设置”相结合, 扩大党建资源的覆盖面和效用。如:教工党支部则可与教学、学科团队、重点实验室对应设置, 提高党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较小院系还可以考虑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合并, 发挥教师“传帮带”作用;在具备条件的学生公寓成立党支部、党建工作站, 以利于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学生党支部可聘请一部分有经验、有能力的离退休老同志担任兼职组织员, 便于沟通与交流。突破原有以条为主、垂直隶属的模式, 建立划片就近挂靠的组织架构, 如教职工党支部以校区建立党组织或开展活动, 不失为一种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组织设置的科学与合理, 是实现党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的基本保障。

3. 开展资源整合与共享, 有利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活动方式。

第一, 开展党建联建共建。在不改变党组织的隶属关系下, 探索在院系、机关、后勤以及校内外各级党组织之间的互联、互补、互动。通过联建共建盘活基层党建的资源, 开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视野, 为基层党组织增强功能提供条件和新的发展空间。第二, 双结对活动。在组织间或组织与个人间通过结对开展党建工作, 如党组织之间或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党员领导与普通党员、机关党员与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之间, 实行结对帮扶、优势互补。第三, 积极探索建立校外党员活动教育基地, 利用红色资源和改革开放中的先进典型对学生、教工党员进行光荣传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通过专题报告会、系列讲座、知识竞赛, 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 发挥党组织依托活动而聚合起来的资源综合优势。

4. 开展资源整合与共享, 有利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技术手段。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实现党建资源整合与共享, 必须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法。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方便快捷的特点, 是解决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以校园网为基础,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构建党建工作网络平台, 建立党建工作网站, 设立党建信息发布中心、各部门和组织信息交换中心、党建资源信息数据库以及有效的反馈通道等系统, 实现整合各个部门、各级组织相对分散的党建资源, 逐步形成各平台之间的“无缝”链接, 从而真正达到资源之间的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郑良忠, 李晓梅.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2]武金陵.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

[3]敖祖辉, 陆通, 赵新, 等.高校党组织“党内人文关怀”机制构建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10) .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整合 第11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乐学”的思维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融视觉、听觉于一体,把文字、声音、图像、影像、视频等信息以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信息形式多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必然会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创设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和想法,激发创新思维。

古典诗歌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瓶颈。中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有限,据调查,70%以上的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是应对考试。几经摸索,笔者发现在诵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可以用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策略来提高教学效能,克服传统古诗文教学中价值功利化、效果表面化的倾向。例如,中学生虽然不太喜欢古诗词,但对流行歌曲却很热衷,而古诗文完全可以唱出来。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是广为流传的歌曲。在如今的歌坛上,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姚贝娜演唱的《菩萨蛮》等都是当下中学生喜爱的歌曲。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些歌曲,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吟唱,让学生在学唱中自然而然地完成背诵,在悠扬悦耳的音乐中掌握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些课文,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琵琶行》一课,其中对琵琶女的弹奏技巧的描写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琵琶女的演奏技巧是如何的高超?文章是如何描写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答案五花八门,理解大多有所偏差。我把网上弹奏琵琶曲的视频截取下来,让文字、音乐、画面互相补充,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视觉、听觉上领悟音乐和文字的艺术魅力,体会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声音艺术。并进一步体会以声喻声、以文留声的文字艺术,感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而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忽视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戕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形象演示,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灵感,探索新知。如《荷塘月色》第四段写了月下荷塘的优美景色,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边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来想象,从局部到整体,最后组成月下荷塘醉人的整体画面。学生想象后让他们来描述情境,然后教师给出画面,让学生体会想象的愉悦。鉴赏文学作品时,要让文字在脑海中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整体学习中,或陶醉,或赞美,或遗憾,最终达到忘我的境界。有些作品距离学生的直接经验有一定的距离,这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影视资料等来充实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提升感性认识水平,想象时才会进入情境。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其中有提到座次安排,学生不太明白古时的坐法是怎样的,这时就可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結合古代的礼仪,从中看出刘邦项羽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训练能扩展学生思维的张力,能撞击出学生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作文方面也有一定成效。多媒体有着集图、文、声、色于一体的独特优势,笔者常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作文题,可以是文字、图片,还可以是动画或者一段视频,然后用口头作文的形式,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讲讲自己是如何审题、立意、构思、写作的。同一个作文题却有众多不同的立意构思,很多同学在这种集体思维的环境中受益不少,同学们慢慢地学会了从别人的讲话中悟出构思的方法,效果较好,有利于开发集体的创造力。还可以训练学生:同一事物,不同角度;同类事物,不同立意;同类人物,不同品性;同一主题,不同选材等。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这一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眼、耳、口、手、脑的整体功能,发展立体交叉的形象思维和多角度的逻辑思维。这样,一批选材新颖、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表达独到的佳作便会应运而生。

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全方位调动学生思维,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合与创新 第12篇

一、突破传统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现代化的语文教学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 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尝试和发展。同时要实践这一理论的前提是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 改变旧有的“口传身教”和“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的教学秩序, 以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为平台, 构建开放、自主、平等、共享的语文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环境下探求语言文字的发展和规律, 拓展和延伸文学常识。

二、以网络为平台, 实现课程转型

随着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 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 网络与课程的整合也日益充满了活力与竞争。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不仅具有传统电教手段的诸多优点, 还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充当“观众”的局限性。每一个学生可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由操作, 任意查看资源, 对有价值的语文资料都可以收藏, 并建立自己的语文资料库, 这就实现了由语文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课程的整合转型, 是信息技术平台下语文教学的最新教学方式, 给学生的“学”注入了活力, 使学生的学习由单一的文字学习转型为视听图像与文字结合的多维学习, 既丰富了知识, 又增长了学习的兴趣和开拓了视野, 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在网络平台下, 语文创新教学中课程的转型主要有:课程由纯文字教学转型为文字与电子版相结合;教学模式由课堂教学转型为近远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型为学生网络相结合;课堂教学评价由教师单一评价转型为人机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平台下, 语文创新教学必须根据时代要求与《新课程标准》, 实现诸如教学模式与教学主体等的转型, 才能有所突破, 取得课程整合的实质性进展, 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三、突出多元化, 积累教学经验

信息技术平台下的课程整合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全新教学模式, 是一个长期探究的课题, 既要突出信息技术平台硬件制备的高效率, 又要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的可取经验;既要突出时代特征, 又要传承文化传统;既要博采众家之长, 又要容纳古今中外。语文教学同时要体现时代感与人文性, 是思维与个性的飞扬, 这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平台与语文创新教学整合的多元化,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向传统国学靠拢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以网络为学习与研修的平台, 更多地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课堂教学应以发扬国学精神为目的, 让信息技术平台成为学生了解国学的前沿阵地, 让四书五经不再是让学生局部认识的封建糟粕, 而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平时摒弃的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同时, 要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平台, 积累网上资源, 挖掘网络潜力, 为语文教学服务。

2. 博采众家之长

信息技术平台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 教师和学生均可通过网络资源认识各家学说, 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模式, 语言、文学资源, 并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学习众家之长, 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技巧, 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3. 体现时代特征

教育教学随着时代在发展。在“E”时代, 教师尽可能地运用信息技术设备, 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发挥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 结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及网络研修与教学平台, 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空间、虚拟而又真实的网络空间中尝到学习的滋味, 充分体现出时代特征, 让网络替代黑板, 让信息技术平台替代课堂, 让网上资源替代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让学生语文学习的知、情、行、意在时代的气息中萌芽且蓬勃发展。

4. 健全各类资源库

在信息时代, 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和自主性, 网络信息良莠掺杂, 在实现信息技术平台与语文创新教学的整合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指导学生文明上网, 辨别良莠, 通过有效网络引擎软件, 辨识信息, 健全语言文字、语法修辞、阅读写作、文学名著等各类网络资源库, 让语文创新教学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 学生也可利用网上的先进资源, 通过QQ、E-mail等实时进行远程交流, 从而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四、走向自然, 回归人文

在实现信息技术平台与语文创新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我们终归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推动了教学中课程的多元整合和教学模式的转型?历史事实告诉我们, 教育发展是一种必然, 是自然规律, 不管是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最终会回归到人文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21世纪中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 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也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转型, 它以它的优越性和兼容性, 把语文创新教学推向了一个高峰, 使“教”与“学”有效地结合在一个由人机结合、近远程结合、真虚互生的信息与网络平台下, 使教育教学有了新的特征与内涵, 这是现今信息时代的要求, 也是历史回归到人文时代的必然规律。

上一篇:典型机床电气故障下一篇:农产品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