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超重范文

2024-05-14

肥胖与超重范文(精选10篇)

肥胖与超重 第1篇

1、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原因分析

1.1、遗传因素

据资料显示肥胖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果父母均为肥胖者, 其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约80%;如果父母一方为肥胖者, 其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约40%;如果父母体重正常者, 其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约23%。可见肥胖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1.2、生活方式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造成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资料表明:90%的肥胖者 (单纯性肥胖者) 属于后天造成, “多吃少动”摄入的能量长期超出消耗的能量, 体内多余的脂肪越来越多, 导致超重、肥胖。饮食习惯也是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油、高脂、高糖的食物摄入过多, 造成偏食, 使之成为肥胖的又一推手。

1.3、体育运动

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的发展, 学生们参与户外体育运动的时间明显减少, 除了正常情况下的体育课以外, 大多选择静坐看书、看电脑、玩手机, 打网络游戏等等。户外运动量少是超重、肥胖大学生的一个生活特点, 缺乏适度的体育锻炼, 使人体能量消耗减少, 营养过剩, 促使了超重、肥胖的发生。

2、超重、肥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

2.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超重、肥胖的直观表现就是身体外型上, 脂肪堆积过多, 体重超标, 呈现出粗壮、丰满的体型。由于体重过大, 造成扁平足、膝关节内扣、下肢弯曲、脊柱弯曲等病理现象, 表现出在体育活动中身体笨拙、肌肉无力、关节僵硬、动作迟缓, 身体的基本素质和运动能力下降。据相关研究资料结果显示, 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心血管机能水平、呼吸机能及有氧能力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的学生, 其下肢的暴发力和速度素质也明显低于体重正常的学生。

2.2、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肥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带来严重的伤害, 使负面情绪增加。一项通过scl-90 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 肥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同龄大学生体重正常组, 特别是在焦虑、人际关系、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和精神病理6 个因素的的分较高。一些肥胖大学表现为固执、内向、情绪不稳定的特征, 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通过想象了解他人对自己形象的看法, 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肥胖女大学生的抑郁水平高于男大学生, 一些女大学生由于肥胖引发焦虑, 再由焦虑导致暴饮暴食, 引起体重进一步增加, 形成体重增加与抑郁焦虑的恶性循环。

3、对此现状采取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大学生对肥胖与健康的认识

在对超重、肥胖大学生健康意识的调查研究中普遍显示, 许多超重、肥胖大学生对肥胖合并症的相关知识了解匮乏, 对于肥胖会给自己的健康带来诸多不利了解不足, 致使没有把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手段来控制体重, 减轻肥胖对身体的危害, 因此对超重、肥胖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应及早进行, 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指导他们科学、有效、安全的进行体育锻炼。

3.2、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营养健康教育

从饮食方面, 应注意营养均衡, 合理安排蛋白质的摄入量要充足, 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进食量, 脂肪的摄入量必须严格控制, 避免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 一日三餐, 定时定量, 以正餐为主, 少吃零食, 少吃高糖、高脂和油炸食品, 少喝含糖及碳酸性的饮料, 合理的控制进食的速度, 细嚼慢咽, 不要进食太快。超重、肥胖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合理饮食对他们的体型和体质的重要性, 使他们意识到肥胖不仅影响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婚姻、家庭, 甚至是工作和事业。

3.3、鼓励超重、肥胖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大学生已经进入生长发育的最后的阶段, 他们的生长发育水平是否正常, 体型是否匀称和健美, 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及各器官系统的工作效能等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体质的强壮, 并对其终身的体育素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完善高校体育工作机制, 将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干预机制纳入到高校体育工作计划中并付诸实施。高校可以利用每年一次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有力条件, 建立超重、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 形成对超重、肥胖学生的跟踪监测机制, 对超重、肥胖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营养与饮食以及体育运动进行有效干预, 形成可以控制大学生超重、肥胖问题的长效机制, 从而改善超重、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积极探索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目标,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强化超重、 肥胖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和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区别对待, 培养超重、肥胖大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肥胖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在体育课课程项目设置方面, 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其兴趣并且适合他们参与的运动项目, 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改善肥胖学生的体型和机能,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4、科学有效的引导超重、肥胖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从而达到减肥、降脂、健美的效果

首先, 要选择正确的运动方式。经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有氧耐力运动是改善血脂的最佳运动形式, 是减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常见的有氧耐力运动有长距离的快走或慢跑、游泳、骑自行车, 有氧健身操, 球类项目等。力量训练也很重要, 在最新的研究结果中发现, 在有氧耐力训练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力量练习如负重深蹲、杠铃推举、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可以提高降脂的效果。力量训练可以加速静止代谢率, 有氧耐力训练主要是在运动的过程中消耗脂肪, 对运动后的代谢率影响时间较短, 而力量训练可以使运动当天甚至是隔天的基础代谢率大幅度提高, 从而消耗掉更多的脂肪, 所以有氧运动与力量练习相结合才是更好的减肥方法。

其次, 要合理的控制运动时间。有学者做过同样运动形式的一次运动与长期运动对血脂影响差异的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一次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对体内的血脂水平并无影响, 但长期运动后心肺功能提高了, 心脏收缩力加强, 血液循环加快, 流过肌肉组织的单位血量增加, 血脂的到改善。国外的研究还发现长期坚持运动确实能改善血脂水平, 但如果停止运动一个月, 运动对人体带来的有益改变就会消失。综上可见, 较为理想的运动时间是持续运动30-40分钟, 每周坚持运动3-5 次, 运动持续3 个月以上才会有较为明显的降脂、减肥效果。

最后, 要科学的掌握运动强度。对于降脂、减肥来说最适宜的运动强度是中等强度。运动强度可以通过心率和主观体力感觉来确定自己运动中的强度。正常心率一般是在60-100 次/ 分钟,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心率= 最大心率×60%-70%, 而每个人的最大心率一般用“220 次/ 年龄”, 比如学生年龄20 岁, 最大心率为200 次/ 分钟, 中等强度运动的心率为140 次/ 分钟。运动强度过大时能量消耗以糖为主, 肌肉氧化脂肪的能力较低, 也达不到减肥的目的。

综上所述, 大学生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 高校应将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干预机制纳入到体育工作当中, 强化大学生的健康意识, 使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超重、肥胖对身体带来的诸多危害。作为体育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超重、 肥胖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坚持不懈的努力, 逐渐改变大学生超重、肥胖的体质现状, 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原因及危害分析, 建议高校通过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运用运动与肥胖、饮食与肥胖的讲座以及开设身体锻炼的课程和加强课外辅导来控制肥胖学生体重, 提高其身体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超重,肥胖,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健, 马军, 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廖峰, 王小英.肥胖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查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7, 19 (5)

[3]雷芬芳, 罗少松, 何琦峻.健身塑形运动对超重大学生血脂体质指数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 2008, 29 (5) .

预防超重和肥胖 第2篇

预防超重和肥胖

什么是肥胖

肥胖是身体内的一种能量代谢性障碍,是由于膳食能量摄入过多,活动消耗能量过少,生活、饮食方式不良,加上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体重过重现象。肥胖者的体重过重,本质上是由于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尤其是皮下脂肪在腰、腹、臀部及躯干、四肢的堆积等造成的。

肥胖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纯性肥胖,占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绝大多数。另一类叫“继发性肥胖”,只占儿童青少年肥胖的1%以下。

要明确某位儿童青少年否肥胖,必须依靠医学诊断,比较复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依靠专家制定的标准进行筛查。但是,筛查出的“肥胖”,实际上是一种肥胖状态,换言之,肥胖症和“肥胖状态”是不同概念。真正意义上的肥胖症,通常已存在、或即将发生由肥胖而引起的并发症,是一种从医学角度需进行减肥治疗的病理状态。

肥胖可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壮年期和中老年期等任何年龄。儿童青少年学生发生的肥胖,和成人肥胖有共同的发病规律,但也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1.身体的脂肪主要储存在四肢和躯干皮下,而中老年肥胖大多表现为向心性分布,主要在内脏周围。

2.儿童青少年肥胖者只要采取积极的饮食、运动、改变生活方式等干预措施,能比成人取得更快、更满意的效果,不过也更容易复发。什么是超重?它和肥胖是一回事吗?

我们平时经常把超重和肥胖混在一起说,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超重,指体重超过正常值,但程度较轻,没有肥胖的各种并发症,所以它是介于正常体重和肥胖之间的一种状态。

既然超重不是肥胖,为什么营养专家们很重视它呢?因为无论从正常体重到超重,从超重到肥胖,从轻度肥胖到中、重度肥胖,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连续过程。因此,提出超重的概念,就是起到一个“肥胖的一级预防线”作用,让人们通过经常监测体重的变化,及早意识到肥胖的潜在发展危险,从而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由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主要是用各种筛查标准来评价超重和肥胖,所以经常会碰到怎样正确认识超重的问题。尤其是男生,在超重者中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肌肉发达、骨骼粗壮、身体壮健,所以这种“超重”属于正常的、良好的体质状态;另一种是肌肉和骨骼发育属中、下水平,超重的体重中,有相当部分是身体脂肪过多堆积的结果,这是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的。正确判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只能靠有经验的生长发育和营养专家,或者临床医生。是否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对采取何种干预措施,有重要的影响。肥胖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肥胖儿童的体内蓄积大量脂肪。那些堆集在肩、胸部的脂肪,妨碍呼吸肌发育;堆集在心脏周围的脂肪,抑制心肌收缩能力;堆积在腹部大网膜上的脂肪,将膈肌抬高。这些都使人体最重要的生理机能—循环(心血管)和呼吸(肺)机能发展受阻。

肥胖可以影响身体的所有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主要不良表现有:

1.影响呼吸。肥胖儿胸部活动受限,出现呼吸浅速,肺泡换气不足,肺活量低于正常儿童青少年;并出现小气道功能阻塞。肥胖儿童易打瞌睡;重度肥胖儿童白天昏昏欲睡,夜间有睡眠性窒息发作,都是肺泡换气不良、肺功能下降的表现。时间长了可形成低氧血症,影响发育和学习。

2.影响血液循环。中、重度肥胖患者可在低氧血症基础上,继发红细胞增多症,面色发绀,严重时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3.影响体温调节。皮下堆集较多脂肪,使体表皮肤不能自然蒸发水分,也不易向外界辐射热量。所以,肥胖儿多怕热、多汗,较容易在高温环境下发生中暑和虚脱。

4.削弱身体的应激能力。肥胖诱发的内分泌-代谢紊乱,导致应激能力普遍较差;年龄越小,肥胖程度越高,应激能力越差。具体表现在:(1)对冷热环境变化的应激能力低下;(2)抗感染能力差,易感冒;(3)皮肤感染性疾病多;(4)不能耐受麻醉和外科手术;等等。

儿童肥胖对成年后的危害

成年人的肥胖,是许多成年期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成年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2型糖尿病、许多与激素有关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即使是肥胖儿童,有相当部分实际上已经有身体上的病理变化,发现的证据有:(1)肥胖儿童大约有40%已存在脂肪肝。(2)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成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在肥胖儿童中已相对比较集中。(3)青少年时期被检查出的中、重度肥胖者,成年后出现上述危险因素聚集的相对危险度,和那些儿童时不肥胖者比,为6:1左右。(5)伴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血糖明显升高,而胰岛素的敏感性显著下降,有很多重度肥胖的儿童,实际上已经患上了2型糖尿病。但是,他们还没有产生多尿、多饮、尿糖、消瘦等症状,容易被忽视。(6)肥胖促使月经初潮过早出现,而伴随肥胖的初潮提前,是成年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肥胖

了解自己是否超重、肥胖,还是体重正常,主要依靠生长发育和营养专家制定的筛查标准。有两类标准。

一类是我们在“防治营养不良”节内提到的“身高别体重”标准。使用方法同上。校医根据我们每个人的年龄、发育阶段找到相应的标准表,即可根据我们各自的身高和体重,评价是超重、肥胖,还是体重正常。这些标准的评价比较麻烦,但目前许多学校的校医室已经使用计算机来评价,十分方便快捷。

另一类标准叫“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是新近由我国生长发育专家根据我国6~18岁儿童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定的。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已使用这类标准,评价方法比“身高别体重”标准更方便、准确,尤其适用于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价和监测。

“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中,相同年龄的男女生,判断超重和肥胖的界值不同。(见表)

*摘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北京.所谓BMI,是英文名字body mass index的缩写,中文叫“体重指数”,是根据公式(体重kg/身高m2,也就是单位千克的体重除以身高(米)平方)来计算的。BMI不仅计算简便,而且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能较准确反映身体成分的指标,而且不受不同群体、种族的影响,能方便地进行比较。

评价时,根据自己的实足年龄。对照BMI标准,凡高于“超重”、“肥胖”界值点的,分别属于超重和肥胖状态。和被筛查出的营养不良一样,真正要肯定是否存在肥胖症(属于疾病),还需要接受医学临床检查。合理控制饮食

合理控制饮食,是控制体重的最基本措施,目的是减少过多的热量摄入。“合理控制”不等于单纯性节食。单纯节食只能达到控制体重的短期目的,在方式上常是难以接受的,对正在旺盛生长的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将产生深远不良影响。

对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膳食调整,应当由儿童肥胖门诊的医生根据体检和膳食评价结果,开膳食处方,为肥胖儿童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既保证充足的营养素摄入和正常的生长发育,又能够适当降低每日能量摄入。膳食处方一般是将能量摄入设计成比维持体重所需能量(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见“营养知识部分”的“能量和营养素需要量”)少300~400千卡/天的能量。每天限制300~400千卡的能量摄入,每周可以使体重减少300克~400克。膳食组成应强调平衡膳食的原则,保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要达到每日的需要量,同时减少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控制饮食的儿童青少年只要注意下面几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低能量的过多摄入:

1)减少高脂肪和油炸食物(高能量密度食物:如肥肉、蔗糖和巧克力)

2)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

3)白水代替其他甜饮料

4)不改变家庭膳食结构,只去掉高脂肪食物、油炸食物和甜饮料

5)减少在外就餐次数

6)注意用小碗盛饭 防止运动创伤

肥胖儿童青少年在通过有氧运动来减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创伤和事故。除有氧运动本身的预防措施外,还需注意肥胖者身体方面存在的一些弱点,采取相应措施:

1.耐热性差。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内脏周围和皮下脂肪较多,对炎热的外环境适应能力比一般人差。当身体运动产热时,身体不易散热和出汗,常引起体内环境温度升高,出现头痛、心慌、眩晕等不良反应,易导致中暑或意外事故发生。因此,在运动时要注意穿松颈、宽袖、宽身和棉织物等有利散热、出汗的衣裤;尽量避开日间高温时间,运动环境中要保持一定的空气对流;增加休息次数,注意勤饮水,补充水分。夏季运动时,最好随身带一些防暑、清凉的药品,防止中暑。如果温度和湿度都比较高,最好选择游泳,这是对肥胖青少年最适宜的有氧运动方式。

2.呼吸应变力弱。越是肥胖,呼吸机能的应变能力越弱,运动开始后越是容易出现胸闷、气憋、呼吸急促等现象。肥胖青少年提高呼吸应变力,一般需要8~12周,比一般同龄者长3倍。重度肥胖青少年甚至需要20周以上的适应时间。因此,肥胖青少年的有氧运动,不但起步应比正常体重者低,循序渐进地增加负荷,而且只要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应坚持进行,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次运动前,要作充分的扩胸、伸展活动。运动时衣领要放松,少女胸罩不要扣得太紧。步行时要抬头、挺胸;做操时多做些仰卧起坐、深呼吸、站立直膝(以双手交替)触碰脚趾等动作,以尽快提高肺的通气功能。

3.下膝关节负荷过重是影响肥胖青少年坚持进行有氧运动的关键。由于身体长期负荷过重,运动时易发生皮肤擦伤和跌坠伤,膝关节和腰部的拉伤和扭伤也较多见。因此,有氧运动起始阶段一定要认真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负荷。应穿适合于步行、慢跑的运动鞋。运动场地要平坦,走路、跑步的姿势要正确。沿公路步行、跑步时尽量走路边的沙土地,因为坚硬的公路路面很容易造成足弓的疲劳和损伤。如果发现膝、腿、腰有酸痛现象时,可以适当地改变运动方式,如游泳、骑车等。控制体重的“情景转移法”

还有一些行为学家建议采用“情景转移法”进行体重控制,主要针对减重初期青少年两餐间常有的一种难以克服的饥饿感。此时大多不是真的饥饿,而是心理作用,且在无聊时特别强烈。较好的克服办法是,利用该儿童较喜爱的某些娱乐和活动,实现情景转移,而且通过活动方式多消耗一些能量,例如:

• 吃饭时把自己应吃的饭和菜放在一个餐盒里,其余东西不吃;

• 等长辈们都上桌后再开始吃;

• 除非特殊情况,不一个人先吃;

• 暂时不参与家里准备饭菜的过程;

• 将吃剩的菜放入冰箱储存,决不为解决剩菜、剩饭而多吃;

• 不参与别人谈论吃喝的话题;

• 和朋友相聚时尽量不用会餐方式,用唱歌、打球、郊游等方式代替;

• 会餐时,尽量与那些诱人的食品保持距离;参加宴会时,每夹一口菜就放一次筷;结束时先于别人离开;

• 饭前等候时,全神贯注做一些自己有浓厚兴趣的活动或娱乐;

• 感到无聊时,可以进行户外锻炼,或做些家务劳动;

• 在冰箱、碗柜等处贴上一些勉励自己的警语,如:“祝你减重成功”,“少开冰箱不乱吃,节食减重促健康”;

• 肚子不饿的时候才跟爸爸妈妈去采购食品;

• 逛商店时,不在五光十色的小食品前逗留。控制体重不能靠流汗

减重过程会出汗,但决不是为了减重而出汗。所以,减重不能依靠流汗实现。

减重过程为什么会出汗?因为当身体进行一定强度、持续一定时间的活动时,肌肉充分动员,全身新陈代谢活跃,大量产热,导致体温上升,须通过出汗来散热,使体温维持正常。但是,若因为运动→流汗,运动→减重,就此理解成只要流汗就是正在减重,那就错了。流汗只是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它和减重不存在直接的关系。换言之,减重可能流汗,也可能不流汗;相反,流汗可能是因为运动,也可能因为其他和减重无关的物理、化学因素。出于“流汗帮助减重”的误解,有些青少年受人误导, 用故意升温的办法,人为促使身体大量流汗。下面列举的,就是其中一些不正确的作法:

• 故意在温度和湿度都很大的环境下活动;

• 通过高温蒸汽浴、“桑拿浴”或“芬兰浴”,使身体大量出汗;

• 有氧锻炼时,故意穿上不透气外套,希望籍此多流汗;

• 套上皮裤子,希望阻断身体的自然散热,使体热主要以出汗方式散发。

上述方法因身体大量出汗而导致体重下降,是必定无疑的,但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却非常大。体重下降,充其量只是一种暂时性脱水,所减轻的体重和体脂的减少没有直接关系。身体补充水分后,体重会迅速恢复到原有水平。大量出汗的不良后果则是:使血液容积显著减少,体内环境失去平衡。严重时会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中暑、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即便流汗是因为正常的有氧运动引起的,也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其不良后果。例如:

• 每次有氧运动后都应及时补充水分。大量出汗后最好喝些运动饮料,帮助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使身体内环境保持稳定。

• 有氧运动时尽量少穿衣,衣衫的颜色宜浅,透气性要好(最好是纯棉制品),防止大量的体热集聚体内无法散发,人为造成流汗太多。

• 有氧运动不能在烈日爆晒下进行。

对减肥初缺乏有氧锻炼经验的青少年,尤其那些重度肥胖者,要注意在活动强度、持续时间方面的循序渐进。活动中,最好有成人保护和指导。象蒸汽浴、桑拿浴等,本身是良好的生活、休闲内容,只是不应指望靠它来减重。如果能将它其和有氧运动(如游泳)结合,可能取得较明显的效果。什么是继发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在儿童青少年肥胖中所占比例不足1%,但同学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单纯性肥胖才能应用下文将要介绍的科学控制体重的措施。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患继发性肥胖,首要的任务是尽快查找原发病因、明确诊断,否则贸然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是有害的,甚至可对健康和生命产生危害。继发性肥胖的原发病因大多属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有的有明显的遗传或代谢性疾病,有的是由于后天的某些疾病或创伤造成,也有的是由于治疗疾病的药物引起的副作用造成。一般来说,继发性肥胖都伴有其他疾病或创伤。肥胖是怎么发生的?

肥胖看似简单,实际上导致其发生、发展的原因非常复杂,整体而言,儿童青少年肥胖是遗传因素和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家都知道,肥胖是由于吃的食物能量大于身体消耗的能量,过多的能量转变成脂肪而造成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胖、有的人不胖,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肥胖是在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不良生活行为(生活方式)的共同影响下发生的。遗传是肥胖发生的内因,不良生活行为是外部条件。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都胖,子女肥胖的可能性大约在70%以上;父母中有一个人肥胖,子女肥胖的可能性为50%;父母都不胖,子女肥胖的可能性则低于30%。可见遗传对肥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和遗传有关外,肥胖还和生活行为有很大关系。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肥胖者并不多见,肥胖的孩子就更少见了。那么,为什么我们孩子的超重肥胖率会在近年来如此急剧地增加呢?难道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们中国人的遗传基因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吗?不是!遗传基因要发生改变,需要经过非常漫长的时间。即使是有遗传因素的存在,也只有在适宜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雨水环境中(环境因素诸如不合理的饮食行为等),才会“滋生”出小胖墩儿来。由此看来,环境因素是肥胖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主要有:

(1)能量摄取过多,消耗减少,导致摄取能量超过消耗能量的不平衡状态,多余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蓄积于脂肪内。特别是当摄入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时,能引起丘脑下部腹内侧核饱食中枢的饱食感阈值增高,儿童不知不觉大量进食,形成肥胖。

(2)不良的饮食行为方式,如暴饮暴食、喜食油炸食品,家庭不良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等。

(3)不良运动行为,尤其缺少体育锻炼。

(4)不健康生活行为,如看电视时间过长,学习负担过重导致长时间静坐等。

(5)心理、情绪因素、喂养不当、病后康复过程中能量摄入过多等,也对肥胖的发生、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肥胖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危害

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关注肥胖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的不良影响。日本学校保健学会近年来发出号召:学校护士应将每年1/3以上的心理辅导、咨询工作量放在肥胖学生身上,理由是肥胖对儿童的心理负面影响很大。心理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我形象扭曲,阻碍个性正常发展。青少年处于心理“离乳期”,加上正在逐步建立自我意识,所以特别注意自我形象。由于体型臃肿、行动不便,肥胖青少年在集体活动、体育竞赛中明显处于落后和被动地位,产生严重的自卑感、胆祛、退缩,缺乏上进心。肥胖,还使少数青少年产生“自惭形秽”感,怕出头露面,招人取笑,参加集体活动也不积极。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为集体争光的愿望,却又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在这种矛盾心理作用下,性格慢慢变得孤僻、内向。

2.心理、情感自我封闭。在强烈的自惭形秽感作用下,许多肥胖少年将自己闭锁在封闭的环境里,在言情小说或网上寻找乐趣。久之,因自闭而抑郁,因抑郁而导致悲观厌世,极少数甚至产生自杀意图。

3.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许多肥胖儿童青少年不甘忍受长期的忽视、冷落和歧视,奋起反抗;但这种反抗常以错误的方式表示,如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反社会行为发生。

肥胖容易发生在哪个年龄段的儿童?

有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6~8岁男生最高,其次是10~12岁男生,再次是6~9岁女生,共同组成肥胖儿童的“高发人群”。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生理原因。6~8岁男女生处于青春发育前夕,10~12岁多数开始青春发育。这一阶段身体将快速增长,需要提前或及时准备大量能源。每个人的脑中,都有个名叫“下丘脑”的部位,内有两个控制饮食中枢,作用完全相反。一个是“摄食中枢”,使劲提供饥饿信息,激发你多吃;另一个是“饱食中枢”,提供“已吃饱,别再吃了”的信息。在其他年龄,两个中枢作用平衡,饿时吃,饱了就不吃。但在青春发育前夕和早期,第二个中枢的限制食欲作用自动放松,默认你多吃。吃得太多,人会胖,但在青春期快速生长掩护下,这种胖一时看不出来;一旦被发现,可能已很胖。这一生理现象,男孩的表现尤其明显。

第二,心理原因。此时儿童心理尚未充分发育,不能辨别哪些食物有营养。一些食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能量适中,而另一些则光有能量,营养价值不高。儿童青少年行为的自控能力差,如果主要根据口味来选择进食的品种和数量,明明已经吃饱喝足,却依然狼吞虎咽,就容易导致膳食能量摄入过多。

第三,家庭社会因素。小学生的自我意象未分化,通常不注意自我体像;生活必须依赖父母,在饮食、行为方面受成人的影响很大。即使有些妈妈已发现孩子很胖,准备帮他/她,也常因爷爷奶奶的坚决反对而作罢,因为后者强烈的传统观念,依然认为白白胖胖的孩子更健康。许多学校的营养教育时有时无,大众媒体也很少向他们提供防治肥胖的知识。在孩子肥胖的发生、发展方面,社会和环境不良影响作用往往更大。控制体重应采取五大综合措施

美国专家在长期指导儿童青少年体重控制的实践中,总结出一条经验:通过学校健康教育,让学生首先学习科学知识,来促进态度转变和建立健康行为。为方便学生记住,他们归纳了五项体重控制措施,并把它缩写成一个英文单词“Learn”(学习);这五个字母分别具有下列涵义:L代表生活方式(Lifestyle)的改变。E代表锻炼(Exercise),即有氧运动。A代表态度(Attitude)的转变,即提示青少年要真正认识到肥胖的危害性,下定科学决心进行体重控制;也反映出只有当具备了正确态度,才能将行动持之以恒,真正实现科学的体重控制的目的。R代表人际关系(Relationship),当体重控制活动真正获得父母、教师、同学、亲友们的理解和支持后,方能取得实效。N代表营养(Nutrition),提示应选择营养丰富而能量较低的食物。当然,上述解释按字母排列进行,不根据先后顺序来决定其重要性。这个名词取得好,它不仅概括了科学控制体重的精髓,而且确如词意所表达的:儿童青少年进行体重控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知识和生活技能的过程。有氧锻炼是进行科学控制体重的重要措施

有氧运动,是指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节奏的运动,对青少年控制体重有特殊功效。慢跑、快走、游泳、有氧体操、爬山、爬楼梯等都是良好的有氧运动方式。这些运动在进行前,最好由体质专家根据你的身体现状、运动能力等,专门设计合理的运动处方,训练时应在医生监护下进行。盲目、不合理的短期快速减肥,不但达不到效果,反可因运动停止后的体重反弹,使肥胖程度加重,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性。综合行为疗法多以家庭为基础进行,也可先通过学校组织的减肥夏令营活动,掌握正确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技能,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努力。

从我国目前环境条件看,步行和慢跑两种形式最切实可行。两者可分别选用,也可从步行开始,逐步过渡到走和跑交替进行。但是,无论步行或是慢跑都比较枯燥,所以当肥胖儿童青少年经过一段时间运动后,可能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频繁地变换各种有氧运动;另一种是在身体素质改善后,转而采取比较剧烈的运动方式,如打球。从改善体质状况看,这些变化无可非议,但对控制体重来说有不利影响,因为它们都不符合有氧运动的基本条件:前者不能保持活动的规律和节奏性;后者则不能持久进行。

当肥胖青少年在从事有氧运动时,他/她能消耗的能量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是时间,时间越长,消耗越多;第二是速率,速率越快,消耗越多;第三是自身的体重,体重负荷越大,在同样的时间和强度下消耗越多。有氧运动的目的是减少体脂肪,故运动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被消耗能量的数量。在同样的运动强度下,有氧运动的时间越长,消耗的能量越多。不过,安排时间时有两点必须注意。一,如果肥胖青少年体力达不到要求,宁可降低运动强度,也不要随意缩减时间。运动时间过短,达不到通过运动来消耗能量的目的。二,当步行、慢跑时间超过50分钟,骑车时间超过30分钟时,计算运动时间时应延长15分钟。原因是,随着有氧活动的持续进行,身体开始消耗能量。但这一消耗过程不是在停止运动后立即停止的,而将延迟15~20分钟左右时间。改变饮食行为的方法

行为学家非常注重改变饮食行为在科学减重中的作用。他们归纳的下列一些饮食行为方式,在指导青少年体重控制中被证明非常有效,如:

• 只在固定的地方(如饭桌旁)吃东西,无论正餐或小吃;

• 坐着吃;

• 吃饭时不看书看报,不看电视;

• 吃饭时不和伙伴说笑、打闹;

• 吃饭的速度尽量放慢,细嚼慢咽。时间紧时宁可少吃些,也不狼吞虎咽。

这些做法的目的,是保持自己对膳食定时、定量的警觉性。因为在专注于“吃”且细嚼慢咽的过程中,能明显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摄入。细嚼慢咽,还能增加饱食感。因为进食后血糖的浓度是逐步上升的,大约10~15分钟后才能达到高峰。吃得太快时,血糖还没有升高,已经摄食很多了。减重不能靠药物

有些青少年对减重存在急于求成心理,有的则嫌控制饮食的方法太受罪,运动则太辛苦,常把希望寄托在药物上。但是,对正在旺盛生长的青少年来说,控制体重不能靠药物,这是科学减重的第一个基本原则。

国内外市场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减肥药品,作用良莠不齐。无论是中西药,真正有一定减肥作用的,原理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调整人体新陈代谢,使能量的消耗过程加快;(2)降低脂肪的合成速度,干扰它在身体中的储存;(3)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脂肪的分解速度加快。有些根据科学原理制成的药物,可以用作成人的减肥辅助手段,但不能取代全部减肥过程。对儿童青少年,则迄今还没有一种“减肥药”能实现既能使能量处于负平衡,同时又保证营养素充分摄入,还能促进肌肉发达、体质增强作用的药物。有些减肥药主要通过腹泻和抑制食欲。依靠腹泻来控制体重是极其有害的,而且无实际效果。有些药能抑制食欲,主要通过阻遏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以及下丘脑的饥饿中枢、饱食中枢等之间的神经冲动联系。这样,青少年本来就不成熟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将出现紊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过程。这种减重的后果可能有:有的青少年无法支撑日常生活和学习需要,不得不放弃减重;有的肥胖青少年在短时间里食欲下降,饥饿感消失,但不久后各摄食中枢间的正常神经冲动被打乱,食欲变得更无法抑制,老有难以忍受的饥饿感,以至在短时间内体重和体脂肪迅速反弹,反而变得更胖。

不能靠牺牲睡眠来控制体重

预防青少年肥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不要睡懒觉。但是,减重不能靠牺牲睡眠,减少应有的睡觉时间来实现。有些肥胖青少年确实存在“懒-睡-胖”的因果关系。有些青少年喜欢睡懒觉;在休假日甚至吃了睡、睡了吃,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化在睡觉上。睡觉过多,能量消耗减少,是这些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一旦真的胖了,身体负荷增加,稍加活动即气喘吁吁,所以干脆少动或不动,休息时间大多在沙发上、床上渡过;平时,午睡过长、早上不肯按时起床的现象也比其他青少年明显。过多的睡眠必然会挤占体力活动的时间,这就是他们的肥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原因。因此,在减重开始前应对一日生活制度作一个合理安排;减重过程中再经过逐步的适应,将睡眠时间调整到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每天10小时、初中生每天9小时,高中生每天8小时的水平。应该说,这是为不同年龄青少年规定的睡眠时间底线。为了避免休息日因无所事事而睡懒觉,在周末来临前,就应预定好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成多城市职员肥胖超重等 第3篇

调查发现,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具有明显的多种代谢异常,其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围比、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均高于正常体重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调查还表明,腹型肥胖者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均高于外周型肥胖者。

我国抑郁症患者九成未获治疗

据统计,我国抑郁症发病率均为3%~5%,患病人数约为2600万。但是,这些患者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治疗。美国加州大学卫生经济学胡德伟教授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抑郁症在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约为141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481亿元人民币。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精神科专业医师数量不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专家对抑郁症识别率不到20%。另外,很多人认为抑郁症属于心病,因而排斥药物治疗;还有人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放弃治疗。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邹义壮说,导致抑郁症更多的是生物学因素,而并非人们想像的与个人性格有关,所以应当进行药物治疗。现在精神科药物跟过去相比有很大进步,药物副作用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患者用药后能够继续上学或工作。抑郁症也是可以治愈的。

卒中早期信号易被忽视

全国35家大医院对2270例脑卒中病例调查发现,有54.2%的病人未能在发病3小时内送到医院,其重要原因是对卒中早期信号缺乏认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吕传真、常务委员贾建平,中国卒中培训中心主任王拥军提醒人们,要重视五种突发性症状:脸部、手臂或腿部麻木,尤其是身体单侧麻木;说话困难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力出现问题,看不清物体;行走困难,头晕眼花,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专家提出,可以通过三个动作,即令病人露齿或微笑,闭眼双上肢伸直10秒,说绕口令。如果上述动作发现双侧运动不对称,口齿不清晰,即可认为是卒中早期信号。此时应采取简单的现场处理,如就地放平,头偏向一侧,解开领带或风纪扣等,不要给任何药物,打急救电话请救护车,在最短时间内送到医院。

美国康州禁止向中小学生出售可乐薯条

2005年5月26日,美国康涅狄格州议会通过禁令,禁止向全州中小学生出售高热量碳酸饮料和薯条等垃圾食品。禁令明确规定,所有含糖饮料、巧克力和膨化食品都在禁止之列,包括:爆米花、干酪酥、棒棒糖、蜜饯面包、奶油果仁曲奇饼干、巧克力曲奇饼干、巧克力棒、糖衣巧克力豆、薯条等。同时要求11岁以下儿童除每天的体育课外,还必须从事20分钟的体育锻炼。

据报道,禁令出台后遭到饮料生产厂家一片骂声,但受到家长们热烈欢迎。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该禁令受到康州70%以上的家长支持。

康州禁令是迄今美国为遏制儿童肥胖而采取的最为严厉的措施。此前,曾有17个州已打算出台政策遏制儿童肥胖,但因不敢得罪饮料生产厂商而作罢。康州的这项禁令出台后,有可能使其他州效仿。

(以上卫文供稿)

肥胖增加患大肠癌和喉癌的危险

在芝加哥召开的消化系统疾病研讨会报道,肥胖增加大肠癌的风险;再加上吸烟,就会增加患喉癌的机会。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表明,肥胖的程度和大肠癌有直接关系,越是肥胖,患癌机会越高。患了大肠癌的肥胖病人如果能成功减肥,可使癌症复发率下降。与此同时,爱尔兰的一份研究表明,肥胖和吸烟相加使食道癌的风险增加。肥胖使食道上皮细胞对烟草和胃酸的刺激变得易激,增加患癌机会。

中青年冠心症死亡率明显上升

在上海召开的第8届亚洲心脏病论坛上,著名心血管专家诸骏仁教授强调,目前中青年冠心病死亡率呈“陡坡”上升,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国冠心病死亡率分析图表显示,近年来,各年龄组死亡率均呈明显的上扬趋势,其中尤以35~44岁和45~54岁组增加幅度最大。诸骏仁指出,除年龄、心脏病家族史、性别和种族等“不可控”的因素外,造成心血管疾病的诸多危险因素都是“可控”的,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高血糖)、吸烟、久坐的生活方式、超重和肥胖等。目前我国约有1.6亿人患有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2亿人超重,7000万人肥胖,4000万人患糖尿病,而成年男性的吸烟率高达75%。

有研究数据称,若以60岁以后再存活20年计算,心血管疾病会减短寿命约7.4岁,心肌梗死会减寿9年,中风则会减寿12年左右。中国每3个死亡者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风的死亡率分别高达7%和5%以上。

中国人近一半患脚气病

一项针对“真菌感染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人罹患足病,其中成年人发病率高达75%。超过60%的足病为真菌感染,其中足癣发病率为45.2%,甲真菌病(俗称灰指甲)占15.5%。对真菌鉴别发现,85%的患者与家庭成员感染的致病真菌相同。专家解释说,当家庭中某个成员患上真菌后,病变的皮肤和指(趾)甲就像一个真菌仓库,不断向外散布病原菌,并通过盆、毛巾、拖鞋等传染给密切接触的父母、配偶和子女。

调查还显示,只有23.8%的真菌病患者寻求治疗,其中50%的患者症状稍有好转就不治了。还有些患者去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只是随便买些药膏涂抹。专家指出,真菌感染若不及时治疗,除了传染他人,还会引发人体自身的其他真菌感染,严重者还可能发展成淋巴管炎。

我国每年新增近10万帕金森病患者

资料表明,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有170万,其中5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人就有1个帕金森病患者,估计每年新增帕金森病患者约10万人。但是帕金森病患者的就诊率却非常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约有47.6%的帕金森病患者从未到医院就诊,西安则高达81%。在到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同样存在多种治疗误区。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外科帕金森病治疗研究中心在近千名患者资料分析中发现,不少帕金森病患者受到不实广告误导,盲目乱服药导致病情加重;有的病人合并出现了糖尿病、冠心病;还有一部分患者长期依靠药物控制病情,但随着药量的加大,药物副作用越来越大,治疗效果却越来越差。

专家提醒说,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有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数月或数年即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最后死于各种并发症。因此帕金森病患者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当药物治疗难以奏效时,应尽早选择外科手术等先进方法治疗。

(以上李福章供稿)

适度运动可减少患卵巢癌的危险

加拿大科研人员最新一项研究表明,每天坚持适度的运动,可降低妇女患卵巢癌的危险。研究人员对比分析了442名患有卵巢癌的妇女和2135名生活条件基本相似的妇女。主要收集受试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并按运动量大小分为不同等级。结果发现,运动量适中的受试者,其患卵巢癌的几率下降了33%,运动量较高的则下降了27%。下降率与受试者是否绝经无关。研究人员称,适度运动可提高妇女免疫系统的能力和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低强度运动,可大大减少妇女患卵巢癌的风险。

婚姻质量直接影响妇女心脏健康

早期的研究已经表明,幸福和谐的婚姻有益男子的健康。最新一项研究却称,婚姻质量同样影响女性的心脏健康。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和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进行的这项研究表明,婚姻关系直接与妇女心脏健康有关,糟糕的婚姻可引起代谢综合征,最终导致患心血管疾病。该项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内科学档案》杂志上。研究人员对400余名健康妇女进行了专项跟踪调查,受试者年龄为42~50岁,平均为47岁。11.5年后的分析表明,与和谐婚姻相比,不和谐婚姻的妇女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几率是前者的3倍,而独身妇女的发生率竟为5.7倍。研究人员指出,该结论虽然是出自统计结果,但美满婚姻的确有益健康。

肥胖与超重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8月~2009年1月, 3 763名参加健康体检人员,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对其进行体检并记录体检结果。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体检前进行问卷调查, 包括年龄、病史等。

1.2.2 体检方法

参加农村居民体检的人员是经过培训的社区医生, 具有相应的执业资质。生化检测使用A-6松上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血糖检验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血脂检验采用酶比色法。身高、体重测量应用经过校验的身高体重仪, 体重指数 (BMI) 根据公式计算得出。

1.2.3 指标定义

血脂异常:根据1997年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1], 高胆固醇血症 (HTC) 指TC≥5.72 mmol/L;高三酰甘油血症 (HTG) 为TG≥1.70 mmol/L。

超重及肥胖: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建议[2], BMI=体重 (kg) /身高 (m2) , BMI在24~28为超重, ≥28为肥胖。

高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 取3次血压读数的后2次分别计算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级标准参考高血压防治指南:即收缩压≥140 mm Hg (1mm Hg=0.133 k Pa) 或舒张压≥90 mm Hg或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物为高血压。

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参照1999年WHO标准[4], 糖尿病患者是指FPG≥7.0 mmol/L或正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者。空腹血糖受损 (IFG) 是指FPG≥6.2 mmol/L且<7.0 mmol/L。

1.2.4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由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主检医师负责, 对问卷调查、物理检查、生化检查、干预工作及数据管理等进行指控。

1.3 统计学分析

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 对调查问卷及体检结果计算机录入, 并逻辑纠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参加体检的人数为3 763名, 其中, 男1 435名, 占38.1%;女2 327名, 占61.9%;平均年龄 (53.80±12.74) 岁;共查出BMI正常的1 276名, 占33.9%;超重1 557名, 占41.4%;肥胖930名, 占24.7%。

2.2 BMI正常、超重、肥胖的人群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发病情况

见表1。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 肥胖人群中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的发生率均高于BMI正常的人群。因此, 控制体重是预防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基础。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人们活动减少和热量摄入过多而且, 肥胖本身短期内不会引起不适, 致使广大农村居民不会在肥胖早期引起重视;同时部分农民认为农村生活中有一定的体力活动, 更加忽视了体育锻炼。

因此, 对于广大农村居民, 应该从普及健康知识入手, 宣传肥胖与慢性病的关系, 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应将适合农村居民采用的锻炼方式, 如慢跑、快走、爬山的运动方式推荐给广大农民, 将操作简单的运动效果评价方式如心率计算方法等传授给广大农村居民;同时, 在广大农村推广清淡饮食, 减少热量摄入, 也是预防肥胖发生的较好措施[5,6,7]。通过多种途径控制体重, 将各种慢性病控制在早期, 进而减少因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活质量下降。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 提高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调查农村居民中超重与肥胖同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 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3763名参加体检的人员进行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压测量。结果:体重升高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结论:控制体重是预防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超重,肥胖,糖尿病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25 (3) :169-175.

[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 (1) :5-10.

[3]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

[4]WHO.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part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EB/OL].http://www.staff.ncl.ac.uk/philip.home/who_dmg.pdf.2005.

[5]刘世林.体重指数与脂肪肝的相关性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9) :135-136.

[6]石辉.肥胖儿童的健康教育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22) :130.

肥胖与超重 第5篇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粤科技字[2005]143号 );珠海市科技计划项目(珠科[2005]45号)

摘 要 目的:分析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农村居民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斗门区两个镇4个自然村,并对其农村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和体检。结果:被调查人群超重、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29.8%和6.9%,女性超重患病率高于男性,肥胖差异没有显著性。而静坐时间、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强度和每周轻度运动次数,是农村居民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不同的性别影响因素不一样;超重及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高尿酸等慢性病密切相关。结论:斗门区农村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稍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且与许多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应引起足够重视,重点倡导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增强工作强度,预防超重和控制肥胖。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患病率 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92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rehend the morbidity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rural area of Zhuhai city,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interven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community.Methods:Four villages of two towns in Doumen were sampled through stratified randomized sampling,and information of the residents was collected by interview,physical examination,and laboratory test.Results:The prevalence r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29.8 and 6.9%.The rate of overweight in fem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but the rates of obes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had no statistic significance.The primary risk factor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sitting time,age,cultural level,work intensity,times of light exercise per week,and the factor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sexes.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corellated with hypertension,diabetes,high serum cholesteron,high serum triglyceride,high serum uric acid.Conclusions:The morbiditi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ean level in our country.and were corellated with many cronic diseases.For preventing overweight andcontrolling obesity ,we should give enough attention to proposing people to develop healthy life mode and strenthen work intensity.

Keywords overweight obesity morbidity risk factors

肥胖症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之一,与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使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变化,我国肥胖症患病率也迅速上升。为了解珠海农村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我们于2007年6月开始了本项调查研究,从而为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相结合的方法,抽取珠海市斗门区两个镇(井岸、斗门)4个自然村,再按简单随机方法抽取居民户。对调查的居民户中,所有符合20~74岁的家庭成员进行询问调查及医学体检。

调查内容与方法:①询问调查:采用入户面对面调查的方法,对个体对象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②体检:身高、体重采用标准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③实验室检测:采集血液样本测空腹血糖、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

诊断标准:肥胖的判断按照我国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体质指数(BMI)定义为体重(kg)/身高(m2);以BMI≥28为肥胖,24≤BMI<28为超重,BMI<24为正常[2]

统计学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所有数据利用SPSS11.0软件完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 果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1114人中,男418人(37.5%),女696人(62.5%)。年龄20~85岁,平均49.44±13.42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3.03±3.33kg/m2,其中男22.92±3.14kg/m2,女23.10±3.44kg/m2。男性与女性BMI差异无显著性(t=-0.885,P>0.05);BMI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r=0.115,P<0.05)。

超重和肥胖率情况:调查对象中共有超重者332人,超重率为29.8%,其中男25.6%,女32.3%,男性超重率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3,P<0.05)。共有肥胖者77人,肥胖率6.9%,其中男性和女性均为6.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

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

(1)不同特征人群超重和肥胖情况分析:不同职业、家庭收入、人群间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及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超重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到70岁后,超重率降低。文化程度越低,超重率越高,而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超重率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男性已婚人群的超重率高于未婚、离异、丧偶人群(X2=7.079,P<0.05),与年龄、文化程度及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无关(P>0.05)。而肥胖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糖尿病家族史及家庭收入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不同生活习惯人群超重、肥胖情况分析:不同生活习惯中,男性每天静坐时间不同组之间超重率有统计学差异(X2=9.654,P<0.05),每天静坐4小时以上组超重率最高,女性则无统计学差异(X2=4.458,P>0.05)。而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的吸烟、喝酒、工作强度、每周工作学习时间、上下班交通方式、每周剧烈运动次数、每周轻度运动次数不同习惯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工作强度、每周轻度运动次数不同组间肥胖症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不同饮食习惯人群超重、肥胖情况分析:对定时吃饭状况、早餐习惯、食用油种类、新鲜蔬菜食用频次和数量、肉类食用频次和数量、水果食用频次、咸鱼食用频次、腌菜食用频次、油炸食物食用频率、是否喝咖啡习惯、喝茶习惯、吃维生素习惯等同饮食习惯的男性、女性之间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早餐习惯不同的组间肥胖症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170,P<0.05),每天都吃或每周吃4~6天早餐的调查组肥胖症患病率低于每周吃1~3天和基本不吃早餐组。④超重和肥胖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对超重、肥胖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backwalk:LR法)显示,静坐时间、年龄、文化程度是农村男性居民超重的危险因素。随着静坐时间、年龄、文化程度的增长,超重的危险性增大(OR>1);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超重的危险性增大(OR>1)。工作强度和每周轻度运动次数是肥胖症的危险因素,工作强度越高,肥胖症患病率越低,轻度运动越多,肥胖症患病率越高(OR>1)。分别详见表3、表4和表5。

(4)超重和肥胖与几种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超重、肥胖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尿酸的患病率均高于非超重、肥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值为2.587、3.054、1.907、3.027、2.495、3.100、2.200;两组人群中冠心病、心脑疾病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讨 论

本次调查的珠海市斗门农村居民的平均体质指数在正常范围内,超重率为29.8%,稍高于2002年全国值22.8%;肥胖症患病率为6.9%,与2002年全国值7.1%相近。但女性超重、肥胖患病率均高于饶华祥等报道[3],而且女性超重率高于男性,与2002年全国调查结果不一致[4]。患病率在性别上的差异可能与性素分泌水平有关[5],性激素可参与调节体内脂肪储存、分布和分解,也有可能与女性的劳动量及体力活动量小有关。珠海市斗门区农村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患病情况虽然并不太严重,但是经与几种慢性病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农村居民的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尿酸等慢性病密切相关,这表明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危害斗门农村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尽快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而带来的疾病负担。

本调查分别对不同特征、生活行为习惯、饮食习惯的人群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男性超重患病率与静坐时间、婚姻状态有关;女性则与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有关。而肥胖则与早餐习惯、工作强度、每周轻度运动次数相关。有研究报道,体力活动减少、动物性食品和脂肪等高热能食品摄入增加,是引起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因素。本结果经多因素分析发现,饮食习惯不是该区农村居民超重及肥胖的相关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静坐时间、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强度和每周轻度运动次数,而且不同性别影响因素也不一样,这与近几年斗门区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劳动工作强度减少,特别是男性居民静坐娱乐活动时间加长等有关。因此,除年龄和性别外,其他危险因素可以通过行为干预进行改变,特别是应该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倡导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娱乐静坐时间,增强工作劳动强度,预防超重,控制肥胖。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07.

2 陈春明,孔灵芝.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2003,13.

3 饶华祥,侯玉英.等.山西省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8,1(24):108-109

4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53.

肥胖与超重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抽样调查方法及内容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烟台市芝罘区12个街道办事处中,随机抽中毓璜顶和通伸2个办事处,再从前者中随机抽取大海阳、海防营、南洪街、南通路4个居委会;从后者中随机抽取西炮台、前进、顺河、慎礼4个居委会,再从该8个居委会中随机抽取1个居民小组(≥40居民户)中的40个居民户,每个样本居民户中,按照KISH表法随机抽取1名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15~69岁(年满15周岁,不满70周岁)的常住居民(在调查地居住6个月以上),共抽取320人。采取主动预约,并签定知情同意书,集中调查和(或)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统一编制调查表,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2部分,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基本人口统计学资料;人体测量包括血压、身高、体重、WC。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具体实施。

1.2 人体测量

1.2.1 血压测量

被测者测量前1 h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锻炼,以及进食、喝茶、喝咖啡等饮料,不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测量前30 min应停止吸烟,精神放松,排空膀胱,并安静休息5min。臂带的中心(左手缠紧臂带)处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置,用HEM-770A型智能电子血压计(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制造),每隔1 min测量1次血压,共测量3次,取其mm Hg平均值(1 mm Hg=0.133 k Pa)。

1.2.2 体重测量

被测者脱去鞋、帽子及外套,仅穿单层衣服,取出随身携带物,用HD-308型电子体重秤(深圳市衡通伟业科技仪器有限公司制造)测量体重,刻度精确到0.5 kg。

1.2.3 身高测量

测量工具:最小刻度为0.1 cm的2 m钢卷尺,直角板,透明胶带,塑料布。被测者双眼平视正前方,眼眶下缘与耳廓上缘保持在同一水平,脚跟、臀部和双肩胛骨间3个点同时接触墙面,头部保持正立位置,使身体的重量均匀分布在双脚,测量脱去鞋、帽后的身高,具体数值精确到0.1 cm。1.2.4 WC测量测量工具:宽度为1 cm,最小刻度为0.1 cm的1.5 m皮尺。被测者测量时平缓呼吸,不可吸腹或屏气。皮尺贴紧皮肤,但避免压入皮凹内,读取皮尺刻度下缘距肚脐上缘1 cm处,水平环绕腹部1周的周长,精确到0.1 cm。

1.3 判断标准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BMI<18.5为体重不足,BMI 18.5~23.9为体重正常,BMI 24.0~27.9为超重,BMI≥28.0为肥胖;WC男≥85 cm、女≥80 cm为中心性肥胖。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为高血压[1,2]。

1.4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人员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调查员由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担任,并经过全面的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统一购置测量工具,并设专人保管维护。调查对象资格抽查符合率达到100%。调查户置换率低于10%。现场调查员每完成一份调查表都要进行自查,质控员对回收的调查表当日进行100%复查,预调查,书面复核,抽点入户复查,经复核的调查表2次符合率达100%。由熟练计算机操作的本科毕业生,专门负责调查表数据双录入工作,录入误差低于5%。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对审核、逻辑纠错后的原始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χ2检验、t检验、F检验,Bonfferoni t检验,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线性相关与回归。患病率按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进行标化。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抽样调查320人,男135人,女185人;年龄15~69岁,平均(49.99±14.34)岁。平均BMI(24.99±3.69)kg/m2,平均WC(85.14±10.81)cm,平均SBP、DBP分别为(134.55±16.07)mm Hg和(84.14±8.62)mm Hg。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0.31%(129/320)、19.06%(61/320)、63.13%(202/320)、38.44%(123/320),标化率分别为30.13%、11.71%、46.37%、21.19%。上述病症≥40岁人群现患比重,分别占社区15~69岁居民的86.05%、90.16%、85.15%和87.37%,并且从40岁开始,这些病症现患率均呈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BMI、WC水平年龄、血压均值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的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WC与SBP和DBP呈高度线性正相关(r>0.7),并能建立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回归方程。超重率与肥胖率比值为2.1∶1;高血压组内超重率与肥胖率比值为1.4∶1。见图1、图2;表1~3。

2.2 不同血压水平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性别、职业别分布特征

高血压组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47.15%(58/123)、33.33%(41/123)、81.30%(100/123);非高血压组分别为36.04%(71/197)、10.15%(20/197)、51.78%(102/197),2组分别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87,P<0.05;χ2=26.373、28.356、P<0.01;OR=1.584、4.425、4.049)。其中2组男女分别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19,0.816,0.357,0.107,0.075,3.027,P>0.05)。而2组男男或女女比较,除超重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3.536,0.955,P>0.05)外,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89,19.819,24.543,P<0.01,χ2=5.646,P<0.05,OR=3.33,5.410,2.586,5.659)。离退休人员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现患比重,分别占社区所有不同职业人群的56.92%、62.90%和57.21%,其中超重率与肥胖率比值为0.9∶1。见表4、表5。

2.3 超重、肥胖、超重和肥胖并发中心性肥胖的分布特征

超重、肥胖、超重和肥胖并发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81.40%(105/129)、95.08%(58/61)、85.79%(163/190)。其中男女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3,0.256,0.221)。并存超重和肥胖的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伴发中心性肥胖率为87.88%(87/99)、83.52%(76/91),二者比较,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P=0.232)。见表6。

注:率的比较为男女粗率进行χ2检验。

注:均数两两经Bonfferoni t检验,a、b分别与正常体重或非中心性肥胖比较,均P=0.000;c与正常体重比较,P=0.001,0.003;d与超重比较,P=0.023,0.001。

注:括号内数据为百分率;数据处理为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水平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合计率的比较。

注:“-”为因频数有“0”出现,未进行数理统计计算项;括号内为不同血压水平,不同职业人群中,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百分率。

3 讨论

BMI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评价个体超重、肥胖程度的指标,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研究数据显示,BMI≥24 kg/m2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三四倍。基线BMI每增加3 kg/m2,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WC是评价腹部脂肪蓄积程度,定义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2年依据我国21个省市区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以男性WC≥85 cm,女性WC≥80 cm,为中国成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超过此界限值者,患高血压的危险为WC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1,2,3],翟屹等[5]利用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资料对该界限值做了进一步验证。

本调查研究表明,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SBP、DBP的均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尤其从40岁开始这种增长更加明显,而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以及BMI、WC均值均与高血压平行增长,BMI、WC均值从低向高变化时,年龄、SBP、DBP的均值也相应呈从低向高变化的趋势,BMI、WC达到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水平的年龄、SBP、DBP均值,与BMI、WC正常水平的年龄、SBP、DBP均值进行相互比较,经F检验,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时还将BMI、WC均值与SBP和DBP均值进行两变量间的线性相关与回归的统计学分析,经t检验,两变量间呈高度线性正相关(r>0.7),并能建立有统计学意义(P<0.01)的线性回归方程。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的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比较,经χ2检验,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584)。但2组间男女分别比较,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男男或女女分别比较,除超重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2.586)。这些研究结果从不同的方面证实烟台市社区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发病呈显著的正相关。从另外的一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若改变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将个体BMI的数值在一定范围内降低,那么就有望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这对于高血压的早期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的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2,3]。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膳食结构不断的变化,许多国内学者密切关注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现况,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我国的超重与肥胖率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王薇、李绥晶等[6,7]报道了北方城市北京、辽宁的超重与肥胖率均明显超过2002年我国公布的结果。本研究的社区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40.31%(标化30.13%)、19.06%(标化11.71%),与上述北京、辽宁的研究结果一致。结果表明,社区还处在一个超重和肥胖高水平流行状况下,居民罹患高血压的潜在危险还比较大,社区居民中防治高血压的形势不容乐观。还有学者对超重和肥胖率比值变化所带来的直接经济负担增长进行了预测,提出当超重与肥胖率比值达到1.1∶1时,与超重和肥胖密切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合计的直接经济负担将达到369.9亿元,比2003年的211.1亿元增长75.2%[4,8]。本研究的社区居民超重与肥胖率比值为2.1∶1;高血压组内超重与肥胖率比值为1.4∶1,离退休人员超重与肥胖率比值为.0.9∶1,出现了比值倒置现象,这些比值均低于全国2002年超重与肥胖率3.2∶1的比值水平[2,3,4],提示如果不采取控制措施,社区居民超重与肥胖率比值将会逐渐减小,并有接近1.1的可能,这样社区居民肥胖增长速率将会更快,以及疾病健康风险和疾病经济负担将会更重,与肥胖相关的成人慢性病发病率有可能进一步明显升高。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统计国人组中心性肥胖率约为35%[2,3],而本调查的社区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63.13%(标化46.37%),明显高于国人平均水平,调查结果进一步说明,烟台市社区居民中心性肥胖方面的问题,表现的比较突出,罹患中心性肥胖的这部分人群具有更高的健康风险,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超重或肥胖往往同时并发着中心性肥胖,本调查的社区居民超重、肥胖、超重和肥胖并发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81.40%、95.08%、85.79%。其中男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3,0.256,0.221);王惠君等[9]在中国九省区中心性肥胖流行趋势分析中,报道了超重、肥胖、超重和肥胖并发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75%、90%、85.54%,与我们的结果大体相当。由此可见,中心性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与超重和全身性肥胖并存的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与个人行为方式密切相关的病症,其流行状况及变化趋势,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会严重影响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

一般认为,BMI和WC均有测量方法简单、容易掌握、便于监测的特点,很透合社区筛查、预防和干预超重和肥胖以及高血压相关疾病,而社区干预的前提是对超重和肥胖流行状况的掌握,并能对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地预知[10]。我们调查的社区≥40岁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现患比重,分别占社区15~69岁居民的86.05%、90.16%和85.15%,90%以上的肥胖症患者者均并发有中心性肥胖。此外,离退休人员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现患比重,分别占社区所有不同职业人群的56.92%、62.90%和57.2l%。为达省时、省力、省经费,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社区实时、动态、准确地针对BMI、WC均值,开展主动系统监测和科学管理工作,原则上,应从40岁居民开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并把中心性肥胖和离退休人员作为重点监测人群,在主动监测中,及时检出高血压病人与高危人群,有的放矢地为其提供社区卫生综合服务。以便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这可以作为综合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2-41.

[2]陈春明,孔灵芝.中国成年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3.

[4]赵文华,翟屹,胡建平,等.中国超重与肥胖造成相关慢性疾病的经济负担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7):555-559.

[5]翟屹,赵文华,周北凡,等.中国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腰围切点值的进一步验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7):560-565.

[6]王薇,李绥晶,吴兆苏,等.北京24~64岁人群1984—1999年体重指数和超重率变化趋势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4):272-275.

[7]李绥晶,刘钟梅,李欣,等.辽宁省成年居民超重与肥胖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456-458.

[8]胡晓抒,郭志荣,武鸣,等.体重指数、腰围与代谢性健康风险的关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2):967-970.

[9]王惠君,王志宏,于文涛,等.中国九省区1993—2006年成人腰围分布的变化及中心性肥胖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10):953-958.

肥胖与超重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研究对象来自2012年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学生重大疾病防控技术和相关标准研制及应用”(以下简称“1147计划”)7个示范基地(上海市、广东省、湖南省、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天津市和辽宁省)。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93所中小学校(7个省中,每个省抽取经济水平好、差各1个市,从中抽取12 ~ 16所中小学校) ,包括小学一至六年级、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年级学生。根据病史和体检资料,排除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有疾病,身体发育异常、身体畸形的学生。2013年10—11月共收集55 357份完整学生问卷及体检资料,剔除在3个月内采取过改善饮食方式减肥的研究对象,最终纳入本次研究的样本量为28 612人。平均年龄为(10. 76±3. 33)岁,其中男生15 471名(54. 1% ),女生13 141名(45. 9% );小学生15 901名(55. 6% ),初中生6 886名(24. 1% ),高中生5 825名(20. 4% );地区分布为湖南3 376名(11. 8% ),宁夏2 364名 (8. 3% ),天津4 510名(15. 8% ),重庆5 109名 (17. 9% ),辽宁4 114名(14. 4% ),上海5 211名 (18. 2% ),广东3 928名(13. 7% )。

本课题研究方案已获得北京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7个示范基地均出具同意北京大学研究方案和伦理审批的书面证明材料,学生和家长在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 2方法本研究包括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两部分。严格按照“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手册”对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的测试[6]。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回顾调查前7 d饮食行为情况,包括吃过水果、蔬菜、含糖软饮料、肉或肉制品的天数及每天平均摄入量,并最终折算为平均每日摄入量;吃早餐、奶、高能量零食、油炸食品、在外就餐、西式快餐天数或次数;饭碗大小与吃饭速度快慢。

1. 3判定标准对7 ~ 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判定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7],对6岁儿童超重、肥胖的判定采用李辉等[8]提出的“中国2 ~ 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体质量指数(BMI) 参考界值点”,本次研究中将非超重肥胖学生定义为体重正常组。其中,体重正常组学生23 946名(83. 7% ) ,超重组学生2 856名 ( 10. 0% ),肥胖组学生1 810名(6. 3% )。

1. 4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 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法进行数据录入及检错。用SPSS 20.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饮食行为进行因子分析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以特征根 > 1确定饮食行为模式(公因子)的个数;根据因子载荷判断饮食行为与饮食行为模式之间的相关程度,计算个人每种饮食行为模式的因子得分,因子得分越高代表摄入该类食物份数/次数越多;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检验水准α = 0. 05。

2 结果

2. 1饮食行为模式KMO统计量为0. 658,Bartlett球形检验P < 0. 01,数据满足因子分析要求。根据特征根≥1的标准,共得出4种饮食行为模式。见表1。模式1贡献率为16. 58% ,根据各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大小和方向,主要与油炸食品、高能量零食、西式快餐、含糖软饮料、在外就餐有关。模式2贡献率为13. 02% ,主要与蔬菜、水果、肉或肉制品有关。模式3贡献率为10. 58% ,主要与早餐、奶有关。模式4贡献率为9. 50% ,主要与饭碗大小、吃饭速度有关。

2. 2饮食行为模式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各饮食行为模式的因子得分,将所有儿童青少年进行3等分,分别为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将因子得分高低等分作为自变量,是否超重或肥胖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注:模型 1 调整了其他饮食行为模式,模型 2 进一步调整了省份、性别、年龄、城乡。

在调整其他饮食行为模式后,超重肥胖只有在模式4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式4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中间组与高分组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低分组的1. 172和1. 564倍。在进一步调整省份、性别、年龄、城乡后分析结果提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在模式1、模式3和模式4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模式1和模式4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而模式3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模式1中高分组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是低分组的1. 146倍,模式4中得分中间组与高分组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低分组的1. 295和1. 848倍,模式3中得分中间组与高分组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低分组的82. 2% 和73. 4% 。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日益好转,因营养过剩导致的超重肥胖也逐年增多。2010年中国7 ~ 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率为14. 57% ,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4类群体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 23% ,13. 76% ,12. 72% ,8. 56% ,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国7省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16. 3% ,高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提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形势严峻,应积极采取措施,抑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增长势头。

正确、科学评价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状况将有助于改善饮食行为模式,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因子分析法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且包含原指标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指标。本次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法将饮食相关行为分为4种模式,每种模式代表不同的饮食行为倾向,饮食行为模式考虑了各类食物摄入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有效地评价饮食与疾病的关系[10]。

不良饮食行为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有密切关系。甜食、油炸食品深受我国儿童喜爱,进而导致超重与肥胖儿童迅速增多[11]。Poti等[12]的研究发现,西式快餐与超重肥胖有较强关联。Danyliw等[13]一项研究发现,6 ~ 11岁男生软饮料摄入高者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是一般摄入者的2. 3倍。本次研究发现,与油炸食品、高能量零食、西式快餐、含糖软饮料高摄入及在外就餐有关的饮食行为模式1是超重肥胖的高危因素,与前人研究相一致[14]。研究发现,与进食速度慢者相比,进食速度快者增大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较高,OR值为4. 32[15]。本次研究也有相同发现,与进食速度有关模式4高分组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是低分组的1. 848倍,可能与进食速度快食物难以造成胃的充盈感,从而不能使人产生饱腹感而发生反馈抑制有关。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与早餐、奶有关的模式3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保护性因素,与国内外研究相一致[1,16]。早餐在全天的能量供应和营养素摄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吃早餐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空腹刺激,饥饿感使儿童在午餐中不知不觉地超量进食而引起肥胖。本次研究没有发现与蔬菜水果有关的饮食模式2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不一致[17],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肥胖与超重 第8篇

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是评价儿童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之而来的学生超重、肥胖问题也逐渐上升。有研究表明, 我国儿童肥胖的发生率逐年迅猛上升[1], 我国许多城市的学生营养问题防治重点已从营养不良向肥胖、超重转移[2]。为了解锦州市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 笔者对锦州市2所小学四~六年级81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锦州市2所小学四~六年级所有学生, 剔除慢性疾病等共计817名。其中男生397名, 女生420名;年龄为10~13岁。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膳食行为调查表, 调查学生有关饮食习惯和膳食行为, 问卷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填写。按照国家体质调研的测量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统一测量学生的身高与体重, 并计算体质量指数 (BMI) 。按照中国肥胖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1]进行判断。

1.3 资料分析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性别学生超重肥胖检出情况

表1显示, 817名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9.91%和5.14%。男、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6.12%和4.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34, P<0.01) ;男生肥胖的检出率为7.31%, 高于女生 (3.1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16, P<0.01) 。无论超重、肥胖, 均为年龄越小, 检出率越高。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不同BMI学生饮食习惯和膳食行为比较

表2显示, 超重肥胖儿童在10项饮食习惯和膳食行为等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P<0.05, **P<0.01。

3 讨论

近20 a来, 学龄儿童肥胖的迅速蔓延趋势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3]。1985年中国大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检出率仅为0.2%和0.1%, 超重率为1%~2%;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超重率大幅上升;2000年前后, 大城市进入肥胖全面增长期, 肥胖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4]。有资料表明[5], 我国2005年7~18岁中小学生肥胖率城男为7.1%, 城女为3.6%;超重率城男为13.1%, 城女为7.4%。超重、肥胖都表现为男生多于女生, 城男小学生是肥胖与超重检出率的最高群体[5]。肥胖不但导致儿童身心疾患和生理功能障碍, 影响学习能力, 而且相当多患儿将发展为成年肥胖,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提前发生[6]。因此, 加强儿童肥胖防治已刻不容缓。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锦州市2所小学儿童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9.91%和5.14%, “超重+肥胖”率为15.05%, 已达到Ⅱ级流行水平[5], 并呈现年龄越小检出率越高、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的特点。这一结果与季成叶[5]报道结果一致。大量研究表明, 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一些可以改变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 如爱吃甜食、进食速度快、不爱吃早餐、看电视时间过久、不爱体育运动等[7,8,9]。因此, 改变学生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 就有可能预防和降低肥胖的发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少吃零食、甜食、油炸、洋快餐等不健康食品, 减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帮助超重肥胖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状态及肥胖对终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危害, 从而做出积极健康的行为改变。同时, 使广大超重、肥胖学生的家长意识到肥胖对孩子的危害, 积极改变思想观念, 对孩子饮食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督促孩子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 促其尽快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2) :97-102.

[2]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1) :125-128.

[3]陈春明.肥胖问题:我国公共卫生的新挑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 (1) :1-2.

[4]季成叶, 孙军玲, 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2) :103-108.

[5]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社会经济差异.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2) :106-108.

[6]JANSSEN I, KATZMARZYK PT, BOYCE WF, et al.Comparis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in school-aged youth from34coun-tr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etary patterns.Obes Rev, 2005, 6 (2) :123-132.

[7]袁萍, 罗雷.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2, 10 (3) :161-163.

[8]季成叶.儿童肥胖流行和肥胖易感环境.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6) :464-466.

肥胖与超重 第9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2009-201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调查现场进行人体生理常数调查样本人群资料为基础,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 按城乡分层, 在城市和农村各选取2个点,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区 (呼和浩特市、集宁市) 与农村地区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锡林郭勒盟西乌旗) 。选取问卷调查和体检身体合格健康的8~18岁儿童青少年共5 477名, 其中男生2 676名, 女生2 801名;城市学生3 090名, 农村学生2 387名。此调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伦理委员会批准, 并取得了受试者书面知情同意。

1.2方法

受试者首先填写调查问卷, 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生活习惯 (吸烟史、饮酒史、饮食情况等) 等内容。然后进行检查, 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身体成分、肺容量和肺通气功能以及心电图、心功能等检查。问卷调查和体检合格标准:问卷回答完整。无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泌尿、运动等系统疾病, 无血液病、理化病、恶性肿瘤。心电图检测、心功能检查无异常, 血压正常者。采用WGOC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 人体质量指数 (BMI) =体重 (kg) /身高2 (m2) 。以BMI P85和P95作为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

1.3统计学分析

资料录入后,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包进行各变量的统计分析描述。相应图件采用Excel绘制, 差异的统计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

2结果

2.1内蒙古城乡不同年龄组儿童青少年BMI百分位数分布

内蒙古地区儿童青少年BMI值P85值与P95均表现为乡村大于城市, 对于P85值城市男生与女生仅在15~16岁年龄段和13~岁年龄段大于乡村人群, P95值也仅14~16岁年龄段和15~岁年龄段高于乡村人群。女生在进入青春期 (15~岁) 年龄段其超重BMI值均大于男性, 但随后城市男生与乡村男生陆续上升, BMI值赶上并逐步超过女生。与WGOC标准比较, 除乡村女生11~12岁P95值较高外, 内蒙古女生儿童青少年各年龄段的P85和P95普遍偏低, 而男生则不太明显。见表1~2。

2.2 超重检出情况

2009年内蒙古地区城市男生与乡村男生在11~12岁年龄段超重检出率最高, 达到15.7%与16.2%;城市男生在10~11岁年龄段乡村男生在15~16岁年龄段超重检出率最低, 分别为4.5%与7.5%;城市女生与乡村女生在17~岁年龄段检出率最高, 分别达12.0%和14.6%;城市女生在9~岁年龄段, 乡村女生在13~岁年龄段检出率最低, 分别为2.7%和3.3%。见表3。

城市与乡村的超重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2.461, P>0.05) ;男生与女生的超重总检出率为10.9%和7.8%,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15.133, P<0.05) ;超重检出率城市男生高于城市女生 (χ2=7.407, P<0.05) , 乡村男生高于乡村女生 (χ2=7.476,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肥胖检出情况

2009年内蒙古地区肥胖检出率城市男生与乡村男生均在11~12岁检出率较高, 分别为5.6%和7.6%, 城市男生在10~岁年龄段检出率最低, 而乡村男生在15~岁年龄段检出率最低, 分别为1.5%和2.5%;城市女生9~岁年龄段达到最高为8.0%, 而乡村女生11~岁年龄段达到最高为6.8%, 女生均在17~岁年龄段检出率最低, 为0.7%和2.3%。见表3。

城市与乡村的肥胖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5.468, P<0.05) ;男生与女生的肥胖总检出率为4.5%和3.2%,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5.997, P<0.05) ;肥胖检出率城市男生高于城市女生 (χ2=4.237,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城市女生比较, *P<0.01;与乡村女生比较, △P<0.05;与城市男生比较, **P<0.05;与城市女生比较, △△P<0.05。

3 讨论

人体质量指数 (BMI) 由于与体脂率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能较好地反映体脂累积程度, 可有效消除身材高矮对体重的干扰, 而且测试方便, 便于在不同种族、人群间进行比较, 因此已经被不少国家和地区用来作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肥胖判断标准[3]。通过本次抽样调查, 内蒙古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超重, 肥胖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内蒙古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整体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 内蒙古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率低于全国或部分城市水平[3,4], 处于尚未流行阶段, 这可能与内蒙古的经济状况有关。相关的文献研究表明[10], 地区经济状况的不同与该地区的超重、肥胖率有密切的关系。

3.2内蒙古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有向乡村流行的趋势

内蒙古地区儿童青少年BMI值百分位数P85值与P85从地区上来看, 除个别年龄段外, 基本上乡村大于城市, 而且超重、肥胖检出率均为乡村大于城市, 这与文献[6]的研究结果不符合, 主要原因可能与本次内蒙古地区数据样本选取有关, 本次调查数据中, 乡村人群样本数据中有一群体为蒙古族样本, 而蒙古族由于其特有的饮食习惯 (以牛、羊肉等肉食为主, 蔬菜类较少) , 一般其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汉族, 因而造成乡村人群超重、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

3.3内蒙古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呈低龄化上升趋势

虽然内蒙古地区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比例与其它地方或全国的水平相比还比较低, 但研究表明, 近几年呈逐渐上升趋势。2009年男性与女性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增长了0.9%和0.6%, 肥胖检出率增长了0.2%和0.5%, 且肥胖有低龄化趋势。研究表明, 男性儿童青少年肥胖12岁以前检出率最高, 而女性儿童青少年也在11岁以前检出率最高。

鉴于内蒙古地区儿童青少年的现状特点, 内蒙古地区应在超重、肥胖还没开始流行之前做好超重为肥胖“一级预防”的警戒线, 控制超重流行, 合理平衡膳食, 青少年的父母应改变本地区多年形成的吃肉多, 吃蔬菜少的不良饮食习惯, 注重营养搭配, 特别是减少脂肪与高蛋白的摄入量, 避免摄入与消耗的比例失衡。同时儿童青少年应加强体育锻炼, 降低或减少超重与肥胖发生的诱因[11]。当地预防部门也应尽早研究出干预措施, 从而有效地防止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大面积流行。

参考文献

[1]WHO.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R].WHO Techmical Report Series, Geneva:WHO, 2000:894.

[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2) :97-102.

[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43.

[4]季成叶, 孙军玲, 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2) :103-108.

[5]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1) :125-1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7, 4 (1) :5-7.

[7]何卫龙, 赵广才, 李远强.广州市区8~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调查与分析[C].大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 2006.

[8]杨颖, 刘彬, 李凡.吉林省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现状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6 (2) :420-423.

[9]马军, 吴双胜.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3) :195-197.

[10]季成叶, 孙军玲, 中国学龄青少年体重指数地域与人群分布差异的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5) :328-331.

肥胖与超重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赣州市城区800名四、五、六年级学生, 以学校为单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这些学生中有男生460例, 女生340例, 年龄在11~14岁, 平均年龄在13.1岁, 这些学生中有230例为四年级, 250例为五年级, 320例为六年级, 排除一些有严重疾病的学生。

1.2 方法

对赣州市城区800名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见附录) , 对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人口、饮食情况进行调查;对个体对象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饮食爱好、学习情况和运动情况等进行调查;采用北京鑫东华腾体育器械有限公司健民牌身高体质量仪测量体质量, 计算身高和体质量的比例, 计算体质量指数BMI, 测量方法按照WHO 1995年推荐方法[3]。

1.3 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 (kg/m2) 超重、肥胖性别-年龄筛查标准”[4]作为超重和肥胖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 建立数据模型, 并将数据进行整理, 计数采用χ2检验, 计量采用方差分析, 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收集赣州市小学生问卷800份, 其中有效问卷780份, 有效率96.3%, 有效问卷中有四年级220份, 五年级246份, 六年级314份, 男生450份, 女生330份。具体情况见表1。

2.2 肥胖情况

肥胖检出率, 计算体质量指数BMI, 测量方法按照WHO1995年推荐方法。结果显示有72人超重 (检出率为9.1%) , 其中有男生47人 (10.77%) 、女生25人 (7.8%) , 男女肥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07, P<0.05) 。见表2。

2.3 肥胖原因分析

本市城区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情况较为严重, 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如下: (1) 运动量少, 特别是户外运动少; (2) 喜欢吃零食, 特别是甜食、汉堡、饮料等: (3) 不吃早餐或常在外吃早餐; (4) 睡眠少; (5) 有肥胖家庭史; (6) 喜欢咸辣饮食。合并两种原因及其以上者46人, 72名超重与肥胖的学生都同时合并几种原因。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1) 赣州市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高, 情况较为严重, 与以往的很多结论调查[5]一致。 (2) 超重、肥胖小学生中, 男生多于女生, 与沈阳市和平区的报道[6]一致, 原因可能与男生饮食量较女生大, 爱吃零食及一些不健康食品, 同时处于青春前期女生更注意身材的变化, 而控制食量等有关。 (3) 本市城区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原因有运动量少, 特别是户外运动少;喜欢看电视、玩电脑及游戏等;喜欢吃零食, 特别是甜食、汉堡、饮料等:喜欢吃口味重的咸辣食品;不吃早餐或常在外吃早餐;有肥胖家庭史;睡眠少等。72名超重与肥胖的学生同时合并二种或二种以上原因。

注:*男女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情况说明, 当小学生出现超重与肥胖时, 长时间学习及参加运动时就会出现氧供应的严重不足, 从而导致诸如头痛、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 这不仅仅会影响了学习, 而且会给身体健康造成许多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应及时发现小学生超重及肥胖, 并及时进行干预, 建议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在家吃早餐;饮食规律, 结构合理, 荤素搭配科学, 忌每餐大鱼大肉;少喝或不喝饮料, 特别是含糖饮料;不吃非健康食品 (如油炸类、烧烤类等) ;口味应相对清淡, 不提倡高盐高脂肪饮食。 (2) 坚持每天运动, 多进行室外运动:建议学校组织学生每天至少锻炼半小时以上, 如跑步、做健身操等; (3) 减少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 (4) 保证睡眠:每天睡眠时间至少8h或以上。 (5) 减少小学生肥胖的发生应重视从家庭入手, 大力宣传相关健康知识, 让每名家长 (特别是有肥胖家族史的家长) 意识到肥胖所带来的危害。

小学生超重与肥胖带来的危害是具大的, 为促进本地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应及时发现并干预肥胖, 减少成年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成本。

摘要:目的 对赣州市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流行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赣州市城区800名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测量身高体质量, 计算体质量指数BMI, 观察赣州市小学生肥胖情况和影响因素, 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市城区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情况较为严重, 其影响因素首先是饮食习惯不好、运动少及睡眠少等。结论 大力宣传相关健康知识, 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及早干预肥胖, 促进本地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赣州,小学生,超重,肥胖,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 (1) :5-10.

[2]Brontons C, Soler J.Obesity, Cinderella of CHD risk factors[J].Eur Heart, 2000, 21 (10) :793-795.

[3]武阳丰.肥胖:必须引起国人重视的流行病[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 (1) :3-4.

[4]David BA, Kevin RF, Joann EM.Annual deaths attributable to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JAMA, 1999, 282 (16) :1530-1537.

[5]马文军, 许燕君, 李剑森, 等.广东省成人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 (8) :1006-10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肥胖与超重】相关文章:

避免超重与肥胖范文06-14

超重或肥胖05-07

儿童超重肥胖06-10

超重和肥胖范文05-21

小学生超重肥胖预防11-11

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08-23

超重与失重的教学反思01-03

超重患者06-14

超重结构08-29

肥胖与健康06-13

上一篇:间歇生产下一篇: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