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2024-07-03

医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精选7篇)

医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第1篇

当今社会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 还应具备系统的心理、社会等人文知识素质。只有受过良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生才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本身的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内容。

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 价值观偏颇, 社会责任感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 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主流, 自我中心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未能充分认识到医学学科的崇高性以及作为医学生将要担负的重任, 社会责任感弱化, 这与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社会医疗和人类健康事业的要求相背离。

2.2 人文素养普遍匮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医学课堂教学, 铺天盖地地充斥着专业知识的传授, 却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国外的医学生在就读医学院校之前必须先获得文理学院本科学历, 并取得学士学位。也就是说医学生在学医前就已广泛接受人文科学的培训。而对我们医学生的调查显示, 他们的人文知识贫乏, 知识面狭窄, 思维闭塞。有些甚至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等等。人文素质的匮乏给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造成了一定困难。

2.3 知识结构单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以理科生为主, 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 受传统观念影响, 高等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 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单一, 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这与新历史条件下高等医学人才的标准是不相符的。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3.1 建立良好人文环境

良好人文环境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 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引导,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充分发挥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 要有计划地举办高雅学术活动, 如各种人文修养讲座、辩论赛和人文艺术节等。高雅的学术活动不仅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而且有利于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创新潜能的积淀。

3.2 创新人文教育内容

我校在创新教育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整个医学课程体系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把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 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 加强文、理、医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通识教育”, 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结合医学生特点, 利用公共课领地, 合理设置艺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探讨文学艺术与医学的交叉与综合特征, 以期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能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三是开辟第二课堂, 活跃业余阵地。适量适度、精心选择, 相继开设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文学艺术等专题讲座, 并成立心理咨询中心, 设专家门诊, 与青年学生沟通和咨询, 为学生打造全面接受人文教育的平台。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 只强调教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是不够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规划, 定期培训, 多重渠道开发, 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培养出一支专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只有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 在教育观念上突出人文素质意识, 才能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

4 小结

我校近年来把握好时代对医学赋予的新要求和内涵, 从各个方面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了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

田秀蓉, 王梦禅,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摘要: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素质的核心, 然而现行的医学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而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第2篇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我们所说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

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2、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

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

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都能给大学生美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4、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按知识、能力、素

新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第3篇

有关的高校在进行新闻人才培养时,一定要积极地对传播积极地、正面的文化,并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培养途径,促使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文化的认知能力,促使新闻专业的学生更具专业性,学校在对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切合实际的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以此为基础,不断地汲取国外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培育方式,对教学系统予以设置,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

对于我国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忽略人文思想的作用。自从一九九七年我国的新闻传统专业被正式升级为一级学科之后,各大院校开始重视相关专业的开设,比如,新闻学原理、编辑出版学以及广告学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新闻专业的重点学科,其实际课程也涵盖着诸多方面,比如广播电视概论、文化产业学、新闻学原理以及传播学等等,这些课程的落实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高校新闻专业的发展和完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弊端也逐渐的凸显出来,所开设的课程更加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并偏重于传播学以及新闻学的理论教学,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缺少社会科学的有关和理论知识,同时,学生也会难以实现对文化发展的理解,导致学生的技能较为单一、文化底蕴严重不足,难以与新闻传播需求相契合,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无法实现深入的教学。新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并以此为着手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当前在进行新闻专业教学面对着五花八门的课程内容,将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发展背景下,有关高校如未能切合实际的实现课程选择,而后构建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将会大大的阻碍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也会使人才的培养更具难度。比如,高校在对基础选修课进行安排的过程中,大多都较为肤浅,像艺术概论、选读文学经典导读等科目,这些基础选修课程的选择,难以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也难以达到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加追求速成教育。高校在进行新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凸显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但是,部分院校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追求高效的教学效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很容易出现教育的各类缺陷问题,比如,学生还未接受有关的人文或社科知识,直接进入到新闻专业实际教学中,同时大二或是大三阶段,也会出现课程安排较为密集的情况,无法将课程安排实现良好的递进和整体,这些问题都将严重的阻碍学生对于新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面对诸多的新闻有关的课程和科目,像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写作以及新闻编辑等等,将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会致使他们的基础能力较为薄弱,专业性较差。

对于提升新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建议

针对当前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弊端,要想切实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积极地将这些问题予以解决,进而为学生具备人才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确定专业时融入人文思想。人才素质的高低,很多时候都会取决于教育人员以及办学人员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新闻媒介的形式将会影响最终的人才培养结果,办学或教育负责人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人才的发展需求,以此为基础,防止出现教学单一的问题,在对专业课程进行确立时,就应当首先将人文思想融入到实践中,积极地培养优秀的、全能型人才,这样才能使人才的培养更具科学性而后高效性,进而扎实学生的人文功底、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等问题,逐渐的将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向多元化教学,促使当代的新闻人才培养不仅具备人文素质,还具备较强的现代传播能力。

构建系统的教学制度。要想切实提升当前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并促使人才具备人文素养,就要从教学方式层面着手,对新闻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在基础课程的选择上,应当遵循学生可以接受的原则,对新闻学专业课程进行压缩,并适当的减少课程中的写、编、采以及评等教学内容,提升社会学科的教学比重,新闻学专业课程中积极地渗透政治、艺术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内容。可以在大学一二年级是重点培育学生的社会科学以及新闻基础实质,并参照各个科目的人才培养方式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这一手段和措施,将会促使新闻学教育的改革步伐加快,进而提升新闻学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

注重人文题材的渗透。当前高校在进行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例如,摄影或视频制作等方式,在步入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将会体会到实践生活的学习乐趣,同时也会潜在的发掘新闻知识学习的兴趣,极大的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还会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責任意识,进而使人才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

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浅析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 即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则是指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转化成为人们的内在品质, 使人们在理想、志向、道德、情操、修养等方面表现出一定高度的心理品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人文素质教育对中职学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是时 代进步的要求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岗位工作已经由原来的简单重复劳动向专业技术劳动转变。岗位要求员工不仅要具有熟练的 专业技能, 还要对企业管理机制、企业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岗位需要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能力。这样有利于岗位之间的合作协调, 有利于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 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中职毕业生。

二、加强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是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由传统型向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 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同时拿到毕业证书及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后可以凭双证直接上岗, 但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往往显得不足。因此, 为了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中职学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校企合作、校企共育的同时, 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 让毕业生能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真正融入企业。

三、加强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对中 职生的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职业发展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人无论在什么领域工作, 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 只要他本身有进步的需求, 那么他就会在工作过程中积极进取, 从而不断进步, 就能在其职业领域取得一定进步或者一定成绩。相反, 如果职业人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 则即使是复杂的技术性工作在日久月深后, 也会变成简单、机械的重复操作。因此, 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其积极进取的心态、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以及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 使其懂得如何发展职业技能, 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 如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中职学生职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加强对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课堂内外人文素质教育

课堂学习是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首先, 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应该开足开齐德育课程。中职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以及必要的政治、经济常识。 它是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也是中职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德育课程的学习,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并在心理素质、社会是非辨别能力等方面得到加强, 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其次, 教师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的教学也可以融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教学。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图像课的教 学, 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时, 可以借机培养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再次, 结合中职生特点, 开设人文选修课程及兴趣小组。学校可以以第二课堂的形式, 开设如“诗词赏析”“、就业与创业”等选修课程, 也可开设“礼仪修养”等课外兴趣小组。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 又拓宽了学生的人文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

教师的自身修养是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 其自身的道德形象更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中职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关键。学校要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把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放到重要的位置, 让教师树立人文教育意识。同时, 要改革评价模式, 通过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等方式, 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的考核, 以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建构体现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建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首先, 要加强人文教育宣传, 学校的办公楼、教室、图书馆等地可以悬挂一些人文素质的标语, 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其次, 学校要定期开展人文教育讲座, 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再次, 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活动, 如“义务维修”、学雷锋活动等,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第5篇

作者认为,英语教学应采取人文性的教学定位,本文从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教学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 定位 内容 途径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淄博职业学院国际学院开设了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旅游英语三个英语类专业,同时,全院17000余名学生也分别开设英语课程。

高职教育的发展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国内主要存在两种英语教学定位:把英语作为达到某种实用交际性目的的手段,或者作为一种人文启蒙来帮助人们对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学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英语教学采取人文性的教学定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对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和途径进行探讨。

一、人文性的教学定位

人文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定位上。

高职英语的教学大纲更应该强调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明确提出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要求,明确反对过早进入纯科技英语的教学,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加全面和丰富。

比如,对课文的讲解,不应该只把重点放在生词和语法上,而是应该注重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对产生文章背景的分析和对文本本身细节的挖掘。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就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而且把教学定位放在人文性上而取得成功的经典范例不论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在19世纪欧洲教育学大讨论时期都有所体现。

强调人文模式,就是强调教学过程本身,强调文学素养的培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种教学是非功利性的,但却真正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借助美国耶鲁大学一位学院院长津瑟的话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一种看到事物之间关联的综合能力,一种权衡和比较因果关系的能力,和一种客观全面地审视事件的能力”。

也就是说,要通过学习而开阔眼界、培养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和辨识错综复杂的事物之潜在关系的思想习惯。

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作品来获得。

有人过分重视对学生口语等实用技能的培养。

诚然,一个人的口音就如同人的外貌一样是外界评判的重要依据,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英语学习者梦想着能讲出标准地道的口语,能用英语自由流畅地和他人交谈。

但这只是学习英语的手段,而非目的。

如果没有任何文化文学底蕴以及语言文化的相关知识,一个人英语讲得再流利也只是像一个木偶人,外表美丽而内心空虚。

他所缺少的恰恰就是外语语言教学所追求的那“最根本的部分”,也就是说,由于语言学习属于一门人文学科,通过英语语言

的学习,人在思维和文化意识深层次上的兴趣应该被激发,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并具有更好的逻辑分析能力。

这也就是人文性教学定位的目标所在。

二、人文性的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中对人文性的探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不教、教什么和如何教。

既然采用人文性的教学定位,要“教”,下一步就涉及到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的问题了。

这里先谈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的教科书一直都在改版和更新,着实使一大批一线的英语教师忙得不亦乐乎。

从上外版的一支独秀,发展到今天上海、北京、浙江、吉林等多家出版社在大学英语教材出版上群雄割据,教材形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难,量也越来越大。

但是,学生反馈回来的意见并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教材的编写应该放弃“工具型、技能型”的定位,而选择人文的定位。

在人文精神的指导思想下编写出的教材,其选材应该涉及广博的知识面,应该让学生接触到经典的具有文化影响力的英美作者的好文章。

文章的内容并不一定局限于文学,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也可包括在内。

如果文章的语言难度大,可以适当地改写以降低难度。

除此之外,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到调动构成课程心理的四种重要的情绪。

首先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俗话说“智”起于好奇,正确的引导和内容广博的涉猎面会引起这种好奇。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稳定的“好奇”。

再次,要赋予学生适当程度的焦虑。

教学的心理本质就是体验适度的焦虑。

这需要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地增加课文和练习的难度,使学生不会轻而易举地学到知识,而只能通过认真的思考和学习后才能掌握,这也就是教学研讨中常说的“x+i’模式。

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不确定性,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然这种焦虑心理一定要适度。

一方面不能没有焦虑,那样就会使学生逃避课堂;也不能赋予过多的焦虑,那样会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上灰心丧气,产生挫折感。

最后,还要考虑到愉快的因素,就是说要使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感觉到自身知识的增加,有成就感,从而感到学习英语的愉快。

应该说,愉快是学习的结果,而不应该是学习的本质。

总之,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学习情绪的调节,也正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三、人文化的教学途径

解决了“教什么”以后,就该讨论“怎么教”的问题了。

也就是高职英语教学应采取哪些教学途径才更有效。

高职英语在教学途径的选择上也应该强调人文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充分注意和考虑到学生的反应,要摆脱教师“独白表演”式的教学模式,不论是讲解课文还是做练习都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学生也应该随时对老师的讲解给予积极的回应。

其次,要强调“参与式”教学,这是高职英语教学区别于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标志。

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上课要带着问题去学,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这样才能增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做到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因为英语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

再次是要注重学习的`过程。

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总是急功近利,非常在乎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在乎在考试中拿多少分,在乎听过一门课后课之后自己能提高多少分,这一观点在学英语上是应该避免的。

英语学习是一个过程。

英语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好的,而是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

无数成功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只有那些扎扎实实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注重学习过程的人,才可能在英语学习上最终取得的“质”的飞跃。

最后,谈谈合作学习。

萧伯纳曾经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也有一个苹果,假如我们互相交换的话,我们各自还是都有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再进行交换的时候,我们就会各自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英语时,可以把学生按照性别、能力、思维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分成小组,形成相互依赖的合作学习关系,这样分工学习的成果明显要比学生单独学习的成果大得多。

四、结语

以上从教学定位、内容和途径等方面讨论了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总的来说要强调人文性的教学思路。

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学好它离不开人的活动和参与,不能机械地传授和学习。

重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英语的教学应着重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做好了这一工作,对做好我们的示范校建设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大有益处,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浅谈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第6篇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 教材既是学生学习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作为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 第7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音乐专业;大学生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较为关注学生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导致部分音乐专业学生道德修养不高、理想信念淡薄,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情况都造成较大影响。为改善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现状,高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都应转变教育观念,重新修订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大力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音乐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专业人才。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及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四个重要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包涵文学、艺术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培养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人格和科学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意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高校重视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它有利于通过广泛的文化选择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使其精神和生命不断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它也有利于大学生通过精神内化形成强大的精神特质和力量,实现个人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从而实现由知识向素质的转变。

2 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音乐专业部分学生文化素养较薄弱。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花费较多时间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部分学生文化课水平不高,文化底蕴较为薄弱。升入大学之后,高校在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上也较为偏重音乐专业方面的课程,而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设置较少,部分学生对人文教育课程重视不够。还有部分学生只关心专业课,而对政治、文学及教育科学等人文课程缺乏兴趣,人文科学意识欠缺。

(2)音乐专业部分学生主观的人文认同不强。与我国高校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音乐专业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更加偏重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他们的情绪极易受到外界情绪的刺激和影响。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认为艺术就是激情和叛逆,因而往往对学校纪律和思想道德教育不屑一顾,具体表现为学习纪律松弛、在课堂及课外活动中不服管教、衣着前卫怪异以及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等不良个性和行为。高校音乐专业部分学生的这些主观行为上的错误认识,极易导致学生人格上的缺陷,影响学生的未来就业和发展。

(3)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与其他学科相比,学习艺术类学科需要耗费较多的物力和财力,因而我国高校多数音乐专业大学生来自相对富裕的家庭,部分学生难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问题。有些学生从小自我意识强,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缺乏应有的心理调节和承受能力,遇事容易失控和步入极端。

3 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高校教师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高校音乐院系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转变思想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学院的专业教学体系当中。我国高校教育的指导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学院领导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院领导机构应当重新调整教育理念和政策,全面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音乐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积极鼓励音乐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升人文素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有效转化为自身内在素质和能力。我国高校音乐院系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以及文化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来建设和规划,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更好地体验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增长才干,充分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而促进音乐院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塑造自我、陶冶情操和磨炼意志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国高校应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校园文化也包括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因而各高校应通过各种形式努力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积极营造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4)加强音乐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完美人格。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完美艺术和完美人格的和谐统一,因而真正的音乐艺术家都十分注重自身人格的修炼和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作品的风格实质上就是创作者人格的外显,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音乐意象实质上就是创作者人格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也必须充分重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修炼和养成,逐渐使自身形成意志坚定、尊重他人、心智健康的健全人格,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丰富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高校音乐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引导者的作用,关注和重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坚决防患扭曲、偏执、颓废等残缺人格对学生的侵蚀。

(5)高校音乐院系将人文素质培养纳入专业教学体系。音乐艺术是一门富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学科,它关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也是一门人文类的课程,关乎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高校音乐院系应转变传统思维模式,不应只单纯追求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应该将音乐教学置于如何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上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音乐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创作情感。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和年龄特点,从众多优秀音乐作品中选取真正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和学习不同类型的音乐不断丰富和扩大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视野,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

4 小结

高校音乐专业部分学生存在文化素养薄弱、主观人文认同不强以及思想缺乏广度和深度等问题,对音乐专业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造成一定的不良阻碍和影响。特别是针对近年来音乐专业对口工作岗位接近饱和的就业现状,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开创音乐专业学生音乐教学和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唐恒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内涵升本——论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

上一篇:天体运动问题下一篇:热播网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