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治疗范文

2024-07-28

红外线治疗范文(精选11篇)

红外线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我院烧伤科收治的各类Ⅱ度烧伤患者90例。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7~61岁;其中有78例为火灾烧伤,7例为开水烫伤,5例为其他类型烧伤。所有入选患者排外合并有呼吸道烧伤,并临床判定为Ⅱ度烧伤(浅Ⅱ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明显,大小不一的水泡形成;深Ⅱ度烧伤:伤及皮肤的真皮层,深浅不甚一致,也可有水泡,创面湿润,红白相间,痛觉迟钝)。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症状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评定病情轻重后按照受损体表面积计算补液量并安排补液;之后给予所有患者相应的清创处理,每天进行红外线照射治疗,红外线灯罩距离创面30~50cm,温度30℃,照射1次/d,1h/次;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商品名:金因肽,每瓶15ml,深圳市华生元基因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每天换药时涂抹在创面上。连续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报道并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验,制定如下四个等级标准:治愈:上皮再生完整,创面完全愈合无瘢痕留下,可有色素沉着;显效:烧伤面虽没有完全愈合,但是可见创面上有生长良好的新鲜肉芽组织,部分皮肤已经长好。创面缩小;好转:创面无扩展,没有明显坏死组织,渗出物减少;无效:创面扩大,每天需要清理坏死组织和渗出物[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包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19例,显效12例,好转8例;对照组治愈11例,显效14例,好转5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烧伤患者创面的愈合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早期是否彻底清创直接影响着后期的恢复。临床上观察到很多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因为局部的血液供应较差而发生坏死或是久久不能愈合并进一步导致感染,引起严重的后果。另外即使早期有了彻底的清创,在治疗过程中也使用了抗生素预防感染,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在愈合上发生困难。综合以上这些临床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在于烧伤创面局部的治疗,是否能用局部治疗改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各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和蛋白的生成,从而促进创面愈合,改善预后。

红外线治疗仪已经在临床有很长时间的使用,其一物美价廉而应用到多个方面,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用以照射皮肤创面促进伤口的愈合,该治疗的机制在于红外线强有力的穿透力,它可以直接穿过皮肤到达皮下,在皮下产生热效应,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代谢,并且还可以启动各种促进细胞增殖和蛋白合成的基因的活化,总的效果就是从多方面促进创面的愈合,其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但从临床上来看效果也是有限的,而且见效较慢[3]。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是一种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多肽,它是一种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在体内体外都对多种组织细胞有强烈的促分裂作用。早年使用的表皮生长因子多从脐带等组织中直接提取,其产量较低,现在临床使用的多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应用于烧伤后创面上时可以直接刺激创面周围细胞增殖,机制为启动细胞内一些重要功能基因活化、表达、分泌生物活性蛋白质等,促使胶原纤维呈线状排列,表皮细胞快速规则生长并及时覆盖创面,因此总体效果可以直接促进创面的愈合[4]。

结合我们的研究来看,每日使用红外线照射治疗的同时直接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涂抹到创面上可以极大的促进创面的愈合时间。从理论上来分析,联合治疗的有点在于利用红外线的穿透作用和热效应来改善局部血供后,表皮生长因子作用与血供良好的组织,从而相互促进治疗效果;临床观察中也看到使用联合治疗的患者在肉芽组织生长速度、局部疼痛缓解程度以及患者主观感受上都有很大优点。

摘要:目的 观察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红外线治疗仪治疗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我院烧伤科收治的各类Ⅱ度烧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传统红外线治疗仪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对烧伤创面有着更明显的疗效,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高,临床可选择使用。

关键词: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红外线治疗仪,烧伤,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邓彪.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配合红外线治疗仪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5):59-61.

[3] 周国富,吕志敏,向小燕.红外线治疗仪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1):34-35.

红外线治疗 第2篇

核心提示:【关键词】软组织损伤;中药;远红外;陶瓷;胶贴在骨科临床中,经常遇到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2006年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中药;远红外;陶瓷;胶贴 在骨科临床中,经常遇到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2006年6月~2007年6月,我们以麝香追风膏为对照,将符合标准的6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治疗观察,结果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共686例,男375例,女311例;年龄12~69岁,平均36岁;均有慢性劳损病史。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2年,其中踝关节组织损伤121例,膝关节组织损伤184例,颈、腰肌劳损206例,肩关节周围炎175例。治疗组340例,对照组346例。

1.2 治疗方法

正骨远红外胶贴由当归、川芎、红花、玄胡、没药等药物组成,经精选上药提取后,以医用载体胶作为载体,将正骨散方和具有产生远红外线的远红外陶瓷粉整合到医用载体中制成正骨远红外胶贴备用(15 cm×9 cm×0.1 cm)。分组及用药方法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组,平行对照给药,试验组用正骨远红外胶贴,对照组用麝香追风膏,根据患病部位范围、疼痛轻重确定敷药面积。每天1次,连敷7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冷感型正骨远红外胶贴具有消炎止痛、凉血降温功效,适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具有明显红肿、发热等炎症早期者,故主要用于踝关节、膝关节软组织慢性损伤、肩关节周围炎和腰肌劳损的早期等;温感型及热感型正骨远红外胶贴可以消炎、活血、温经止痛,适用于关节肌肉疼痛、肩酸腰痛及跌打、扭伤等具有明显炎症和疼痛者,主要用于肩关节周围炎、踝关节、膝关节软组织损伤和腰肌劳损后期。根据患者患病部位范围、疼痛轻重、瘀肿大小确定敷药面积,但不可直接用于伤口或皮损处。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订。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与治疗前比较症状和功能恢复稍有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160例采用冷感型正骨远红外胶贴治疗,180例采用温感型或热感型正骨远红外胶贴好及施治疗。痊愈215例,占63.24%;显效65例,占19.12%;有效45例,占13.24%;无效15例,占4.41%。总有效率为95.59%,见表1。

346例采用麝香追风膏治疗。痊愈159例,占45.95%;显效64例,占18.50%;有效74例,占21.39%;无效49例,占14.16%。总有效率为85.84%,见表2。

2.3 两组总疗效比较

按上述标准评定,两组治疗效果如表1、2所示,正骨远红外胶贴在对综合疗效的构成比、有效率和治愈率等方面,比麝香追风膏的综合疗效更为显著(P<0.05),提示正骨远红外胶贴在综合疗效方面比麝香追风膏更为突出。表1 正骨远红外胶贴临床应用疗效统计

表2 麝香追风膏临床应用疗效统计

讨论

慢性踝关节、膝关节损伤、颈腰肌劳损、肩周炎等慢性软组织损伤都是生活中让患者难以忍受的常见疾病。患者通常有疼痛酸困、发胀、发紧不适,甚至影响睡眠,影响工作,临床主要采用物理治疗、外用药、口服镇痛药或温经活血通络的中药进行治疗。近期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引起全世界的广泛重视,不少患者表现了明显的排斥。而且由于口服药有首过效应,部分药物经过肝脏代谢,使到达体循环的药量减少。因此现在的止痛方法多是内外联合,以局部治疗为主。患者如果通过外用药和物理治疗能够缓解病情,尽量减少使用口服剂或注射剂,这样在减少不良反应的同时也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祖国医学认为“筋喜温而恶寒”,正骨散药方是我院骨科使用了四十多年的经验方,经不断潜心研究,经验积累,总结出正骨散药方,选用当归、没药、红花、川芎等中药打成干燥粉末,用时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具有活血止痛良好的疗效,至今仍受群众欢迎。但是,受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局限,中医膏贴存在其先天的缺憾,软膏是以酒、面粉、麻油、饴糖、蜂蜜等作为赋形原料,其缺点是携带使用不方便、遇体湿易溶化而污染衣物,易发酵霉变而影响药效,阻碍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

按摩加红外线治疗软组织疼痛 第3篇

关键词软组织疼痛按摩治疗红外线治疗临床研究

软组织疼痛病,是临床康复、理疗、针灸、推拿按摩科常见多发病,其治疗手段很多。我科多年来采用按摩加红外线治疗各种软组织疼痛疾患640例,取得满意疗效,通过与单纯按摩疗法500例相比较,效果颇优,特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640例按摩加红外线(配合组)男330例,女310例;年龄8~72岁,平均年龄5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年。其中120例血化验过ASO、ESR、RF,除28例ASO略超正常值,其它均示正常,74例颈腰椎拍过X光片,均无严重性骨关节疾患。500例按摩(单纯组)男283例,女217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年。其中80例化验血液ASO、ESR、RF,48例拍过颈腰椎片,均无明显异常。1140例软组织疼痛部位情况见表I。

2治疗方法

配合组采用武汉医用灯具厂生产的YHD600W钨丝短波红外线治疗灯,垂直于疼痛部位上方约50cm处照射20分钟,观察治疗位皮肤潮红,有豹纹状时医者开始对患区行按摩术,先用单手行滚法使该部软组织进一步放松,次用单和双手在病患部部位搓、擦、揉掐,由面到点集中在痛点处行点按法,使其酸胀痛逐渐消散,再由点、线、面反复用按、提、抓、拿等手法交叉治疗。15~20分钟后关掉红外线治疗灯并移开患区上空,然后用双掌或者空拳振扣治疗部位2位分钟,治疗结束。单纯组在没有红外线灯治疗下行单纯按摩,手法同上,时间为25~30分钟。

3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疼痛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好转:疼痛症状、体征减轻。无效:疼痛症状、体征无改变。

4结果分析

治疗结果见表Ⅱ和表Ⅲ:

通过表Ⅱ和表Ⅲ,将两组治疗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分析,配合组治疗640例,痊愈为764%,总有效率为9266%;单纯组治疗500例,痊愈率为524%,总有效率为744%。两组痊愈及显效率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配合组平均治疗天数少于单纯组的平均治疗天数。

5典型病例

5.1胡某某,男,49岁。右侧冈下肌及菱形肌酸痛3年,与天气变化有关,曾检查ASO、ESR及胸部X光片均为正常。因不愿封闭治疗,外科以“風湿性肌纤维织炎”转我科治疗。体查同前,用配合法治疗3次,症状及体征消失,自感痊愈。

5.2蔡某某,男,50岁。右侧肩胛骨内侧疼痛致右上肢治动无力加剧3天,外科诊断为肌肉劳损转我科治疗。病史为患者病区间断痛3年余,自我感觉与职业有关,劳累时加重。体查:右侧背阔肌及菱形肌按压痛明显,深按肌束有索状样感,诊断为肌肉慢性劳损。用配合法治疗5次,症状、体征消失,自觉右上肢活动力量正常。

6讨论

多年来应用红外线配按摩治疗肌肉疼痛疾患,取得肯定疗效,在按摩治疗前及中先用红外线照射继行按摩治疗,其疗效明显增高,640例资料总结,有效率达到9266%,500例单纯按摩治疗总有效率为744%,两组对照,统计分析有显著的差异。600W钨丝灯,含有大量的短波红外线,其波长为1100mμ,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直接作用于浅部肌肉组织的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其治疗作用可消除静脉瘀血,加强组织营养,加速细胞再生,加快血液、淋巴的流动,从而冲洗炎症组织,带走病理产物,使炎症加速消散。另外,红外线的热能使局部细胞吞噬机能加强,代谢旺盛,细胞氧化过程加快和肌张力降低[1],给局部按摩创造了条件。在红外线热作用下进行按摩,是两种物理因子的综合,只要有一定的按摩手法基础,便可使病人在无任何痛苦之中病邪祛除,加之安全可靠,老少妇幼均能接受治疗。特别对专业医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总结成文,以飨同道。

红外线治疗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例, 均为院外带入的Ⅱ~Ⅲ期褥疮, 男9例, 女1例, 年龄25~68岁, 平均65岁。其中, 截瘫7例, 盆骨骨折2例, 股骨骨折1例。褥疮创面最大6 cm×6cm, 最小3cm×2cm。Ⅱ度褥疮3例, Ⅲ度褥疮7例。

1.2 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

康复新溶液先经过高压蒸汽消毒后备用。将用物准备到患者床前, 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然后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充分暴露病灶, 进行常规创面处理。用生理盐水清洁褥疮创面, 如有坏死组织应用消毒剪清除干净, 用碘酒酒精消毒周围皮肤;用消毒棉签蘸取康复新无菌溶液涂在创面上, 用红外线灯照烤创面, 灯距30~50cm, 每次照射20~30min, 1次/d, 对截瘫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 适当调整灯距。照烤的过程中要经常涂康复新无菌溶液在创面上, 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及患者的感受以防烫伤, 照烤后创面用无菌敷料覆盖包好。

2 结果

本组10例褥疮患者, 治疗次数4~14次, 全部治愈出院。治愈:10例, 治愈率为100%;7例Ⅲ度褥疮最短8次, 最长14次;3例Ⅱ度褥疮最短4次, 最长6次。

3 讨论

褥疮的发生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复杂病理过程, 直接压迫是首要的诱因。在临床护理中, 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褥疮是医护非常关注的问题。康复新具有促进血管新生, 改善创面循环的作用, 能加速创面坏死组织脱落, 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以及消除炎性水肿, 加速受伤组织修复等功能;红外线能通过热作用, 促进康复新药物吸收, 加速创面愈合,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使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 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 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强, 有消炎作用, 还可使创面干燥结痂, 二者结合使用, 效果较为显著。如1例男性患者, 34岁, 因土石塌方至颈椎脱位并高位截瘫, 入院时, 已有6cm×6cm褥疮, 深达肌层, 表面覆盖有很多脓性分泌物, 发臭, 肉芽组织水肿明显。入院后, 开始用康复新涂擦和红外线灯照烤治疗, 第2天渗出物明显减少, 肉芽组织水肿减轻, 第5天肉芽组织红润, 创面开始缩小, 第8天创面干燥, 有痂皮形成, 14d治愈出院。用康复新和红外线配合使用治疗褥疮方法简便, 无不良反应。在康复新和红外线配合使用治疗褥疮的同时, 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多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减少尿液、汗液、渣屑等对皮肤的刺激,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一定按时翻身, 禁压褥疮创面, 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新和红外线配合使用治疗褥疮的护理。方法 对10例褥疮患者应用康复新和红外线配合使用治疗, 并实施相应的措施护理。结果 Ⅱ度褥疮患者3例、Ⅲ度褥疮患者7例, 治疗次数4~14次, 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康复新和红外线配合使用治疗褥疮疗效显著, 实用性强, 方法简便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康复新,红外线,褥疮,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士民.压疮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研究分册, 1995, 14 (5) :193-194.

自制PC红外线接口论文 第5篇

红外线通讯是一种廉价、近距离、无连线、低功耗和保密性较强的通讯方案,在 PC 机中主要应用在无线数据传输方面,但目前已经逐渐开始在无线网络接入和近距离遥控家电方面得到应用。鉴于红外线通讯的诸多好处,现在的主板几乎全部提供了红外线接口,以便用户利用它进行与带红外线接口的设备通讯,如笔记本电脑、打印机、Modem、掌上电脑、移动电话等等。但计算机主板上仅仅提供了红外线接口,并未提供完整的发射接收装置,所以用户在想使用红外线通讯时,仍然需要购买红外线连接器。本次设计的自制PC红外线接口主要是针对主板型红外线接口所设计,在以后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的过程中,将会有更大的用途,目前市面上较少有商品化的连接器销售。此次设计为红外通讯电路增强红外线接口。

关键词:增强型,PC机,主板,通讯

1.引 言...............................................................................................................1 2.设计内容及要求..............................................................................................1 3.硬件设计.........................................................................................................4 3.1红外线接口............................................................................................4 3.1.1 标准红外线接口.......................................................................4 3.1.2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5 3.2 硬件组成...............................................................................................5 3.2.1 标准红外线接口组成...............................................................5 3.2.2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组成...........................................................5 3.3 硬件电路图...........................................................................................6 3.3.1 标准红外接口电路图...............................................................6 3.3.2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电路图.......................................................8 4.硬件调试.......................................................................................................12 4.1元器件测试..........................................................................................12 5.结论...............................................................................................................20 6.参考文献.......................................................................................................21 7.心得体会.......................................................................................................22

1.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红外线接口应用越来越广。但就目前技术水平来说,人们可以具体利用无线网络接入和近距离遥控家电方面十分有限,因此,这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而又有无限前景的技术及产业领域。纵观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它将朝着更加高定位、高精度的方向发展,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随着红外线接口的技术进步,无线传输系统将从具有单纯判断功能发展到具有学习功能,最终发展到具有创造力。在新的世纪里,面貌一新的PC红外线接口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及时代的发展加快。越来越多的舒适及安全伴随人们的左右,此次自主创新设计正是为此而设计。该设计的核心部分是发射部分采用对管进行放大,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功率;而接收部分采用三极管对接收信号进行放大,提高了接收的灵敏度。2.设计内容及要求

此设计的PC红外线接口主要是用在有关红外线通讯方面上。红外线通讯是一种廉价、近距离、无连线、低功耗和保密性较强的通讯方案,在 PC 机中主要应用在无线数据传输方面,鉴于红外线通讯的诸多好处,现在的主板几乎全部提供了红外线接口,以便用户利用它进行与带红外线接口的设备通讯,如笔记本电脑、打印机、Modem、掌上电脑、移动电话等等。但计算机主板上仅仅提供了红外线接口,并未提供完整的发射接收装置,所以用户在想使用红外线通讯时,仍然需要购买红外线连接器。本次设计的自制PC红外线接口主要是针对主板型红外线接口进行的设计。

主板上的红外线接口大多是一个5针插座,其管脚定义依次是:

1.IRTX(Infrared Transmit,红外传输);

2.GND(电源地线);

3.IRRX(Infrared Receive,红外接收);

4.NC(未定义);

5.VCC(电源正极)。

根据IRDA(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红外数据协会)提供的“异步串行通讯标准”资料显示,IRTX引脚能提供 >6.0mA 的输出电流,而 IRRX 引脚在吸收 <1.5mA 电流就能对输入信号作出反应。资料同时显示红外线接口的发射部分已将传输数据进行 38kHz 的载波,而接收部分将进行信号分离处理,所以在制作接口电路时无须再考虑载波和分离电路。

红外接口连接器的作用是将计算机红外接口输出的电脉冲信号转换为光脉冲信号输出,并将接收到的光脉冲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信号通过红外接口输入主机。

主板红外线接口大多为五针插座,其针脚定义分别为。+5V(电源正)、NC(未定义)、IRRX(Infrared Receive,红外接收),GND(地)、IRTX(Infrared Transmit,红外传输)。根据红外数据协会提供的异 步串口通讯标准,IRTX引脚能提供大于6.0MA的输出电流,IRRX引脚吸收小于1.5MA电流即能对输入信号作出反映。是红外数据协会(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检测红外产品的标准方案示例(简化了抗干扰电路)。也是DIY红外接口连接器的最简方案、笔者使用这个电路在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通讯,通讯速率能达到对57.6KbPS。

说明:

1)红外数据协会是国际性非赢利组织,3COM、Canon、HP、IBM、Intel、Sharp、Sony、Microsoft、NEC等160多个公司均是该组织成员;

2)异步串口最高通讯速率为115.2KBPS;

3)当前大多数的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提供有9600bps--115.2KBPS、1.15Mbps、4Mbps的通讯标准。

3.硬件设计

3.1红外线接口

3.1.1 标准红外线接口

红外线发射电路由红外线发射管L2和限流电阻R2组成。当主板红外线接口的输出端IRTX输出调制后的电脉冲信号时,红外线发射管将电脉冲信号转化为红外线光信号发射出去。电阻R2起限制电流的作用,以免过大的电流将红外管损坏。当R2的阻值越小,通过红外管的电流就越大,红外管的发射功率也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发射距离就越远,但R2的阻值不能过小,否则会损坏红外管或主板红外接口。红外接收电路由红外线接收管L1和取样电阻R1组成。当红外接收管接收到红外线光信号时,其反向电阻会随光信号的强弱变化而相应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知通过红外接收管L1和电阻R1的电流也会相应变化,而在取样电阻两端的电压也随之变化,此变化的电压经主板红外接口的输入端IRRX输入主机。由于不同的红外接收管的电气参数不同,所以取样电阻R1的阻值要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范围的调整。该电路为IRDA的标准方案,一般的DIY可以使用该电路。电路虽然很简单,但其性能还是不错的,我用该电路连接笔记本电脑,在没有误码的情况下,传输速度可以达到57.6Kbps。该设计的外围电路的设计如图

1、图3所示。

3.1.2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

增强型红外接口外围电路与标准接口电路相比,其中主要改进的地方是发射部分采用对管放大,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功率;而接收部分采用三极管对接收信号进行放大,提高了接收的灵敏度。工作原理可以参考上面的叙述。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外围电路的设计如图

5、图7所示。3.2 硬件组成

3.2.1 标准红外线接口组成

标准红外线接口元器件清单:

标准型红外线接口发射外围电路清单:

标准型红外线接口接收外围电路清单:

3.2.2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组成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元器件清单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发射外围电路清单: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接收外围电路清单:

3.3 硬件电路图

标准红外接口电路图

计算机主机上的标准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如图1所示。

3.3.1

图1 标准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

标准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的PCB板图如图2所示。

图2 标准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的PCB板图

计算机副机上的标准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如图3所示。

图3标准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

标准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的PCB板图如图4所示。

图4标准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的PCB板图

3.3.2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电路图

计算机主机上的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如图5所示。

图5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的PCB板图如图6所示。

图6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的PCB板图

计算机副机上的增强型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如图7所示。

图7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的PCB板图如图8所示。

图8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的PCB板图

4.硬件调试

4.1元器件测试

元器件的判别主要是发射管和接收管的判别,通过测试即可判别。

测试红外发射管:红外发射管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二极管,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发射管的反向电阻通常为无穷大,正向电阻一般为500K左右。如果您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由PC机的红外接口引出IRTX和GND两条线,IRTX连接发射管的正极,GND连接发射管的负极,将发射管对准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发射窗口,在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监视器”中会发现“你的PC”。

测试红外接收管:红外接收管也是一个二极管,测量时,它的正向电阻大于500K,而且不受光照的影响,反向电阻在没有光线直射时,一般大于300K,强光照射时应小于10欧,有时会为负数,这是因为在强光照射时,二极管的PN结将获得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形成了0.7V的结电压。

元件判别非常重要,使用了一只性能不好的元件,调试时会耽误你不少时间,还有可能损坏设备,因此,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准备前的工作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由于不同万用表内阻不同,测试结果也不尽相同,下文中所述内容均指使用500型万用表在可见光源(白炽灯)下的测试值。

1)测试红外线发射管

红外线发射管是一只二极管,可用万用麦电阻R* K档测量红外线发射管正反向电阻。反向电阻通常为无穷大,正向电阻一般大于500K欧。

从PC机红外接口的TRTX(红外传输)和GND(地)两引脚接出二根引线,TRTX引脚接红外线发射管正极,GND(地)接红外线发射管负极,将红外线发射管对准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发射窗口,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监视器就会发现红外通讯对象——“你的PC”。

2)测试光电接收管

测试光电接收三极管时,用万用表电阻R*K档测量两只引脚间的正反向电阻,光电接收管用反向电阻应大于500千欧(越大越好),不受光线照射影响;正向暗电阻(不受光线照射时)应大于300千欧(越大越好),正向明电阻(强光照射时)应小于10欧(越小越好)。

打开笔记本电脑中Windows 98的红外线监视器,将光电接收管对准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发射窗口,当笔记本电脑红外监视器发出检测信号时,光电接收管正向电阻应自大而小变化,笔者的测试值是从大于500K减小至30K。如果电阻无变化或变化小说明光电接收管性能不好。

测试光电接收二极管时,万用表电阻R*K档测量光电二极管两只管脚间的正反向电阻,正向电阻约为5K左右,不受光线照射影响;反向暗电阻(不受光线照射时)应大于500K(越大越好),反向明电阻(强光照射时)小于0,小于0的原因是受光线照射后二极管PN结将获得的光能转换为电能,提供了0.7V左右的结电压。

机械鼠标中的光电接收三极管大多是光电接收三极管(也有使用光电接收二极管的鼠标),与普通市售光电接收三极管不同,有三只引脚,因为其是由两只光电接收三极管构成,中间是公共极,实际使用时可只使用其中一只或两只并联使用。

4.2调试过程

调试之前的准备工作:先连接USB接口的红外适配器,然后应该还要安装驱动。主板有已集成的红外解码编译功能,要外接一个红外光电转换装置来实现,这个装置就是主板接口红外适配器。

笔记本电脑与PC进行红外通讯有以下四种方案:

图9 计算机设备管理器中的红外线设备

1)在资源管理器中选中用鼠标右击要传输文件或目录,选择“发送到/红外线接收者”;

2)选择“我的电脑/红外线接收者”图标,打开“红外线传输”窗口,单击“发送文件”按钮后,选择要发送的文件; 3)在“资源管理器”中选择文件后将其拖到“我的电脑/红外线接收者”图标上;

4)选择“开始/程序/附件/通讯/直接电缆连接”后,即可以利用 Windows 98提供“直接电缆连接”通过红外线接口实施通讯。通过红外线接口运行直接电缆连接时,红外线发送、接收装置将取代电缆,不需使用串行或并行电缆连机。“直接电缆连接”的功能比“红外线接收者”略强,可以使用对方提供的所有共享资源,如能使用对方的打印机和运行对方的程序。

由于红外收发器的电路相对简单,所以调试也很方便。发射部分基本上不用调试,注意检查发射管的极性连接是否正确。接收部分同样要注意接收管的极性是否连接正确。

在通讯时,IRTX和GND之间应该有0.7V左右的电压波动,如果没有就是红外接口有问题,或者是红外接口没有打开;IRRX和GND之间同样有0.7V的电压波动,如果波动范围较小,可以调整取样电阻,加大它的阻值,但不要太大,否则会降低接收的抗干扰能力。在联机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将笔记本电脑放远些,再调整取样电阻,使通讯距离尽量大些。

其他的增大通讯距离的方法还有几个:1)可以在接收管前面加一个红色滤光片,以滤除其他光线的干扰;2)还可以在接收管和发射管前面加凸透镜,提高其光线采集能力等等。

4.3 连机调试

连接好电路就可以连机凋试了,将红外光电发射接收管对准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发射窗口。双方的“红外线监视器”就会提示发现红外通讯对象。

如果调试过程中打开音箱,会有美妙的声音提示你连接成功。如果连机调试出现问题,请按下述方法解决: 1)笔记本电脑无法检测到PC 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红外接口TRTX(红外传输)和GND(地)两只引脚间的电压,当PC红外线监视器发出检测信号时,TRTX引脚电压由0向上波动至0.7V左右,如无电压波动属PC红外接口故障。

如有电压波动请检查红外发射管是否接反(基本无电流);通过红外发射管的电流是否有变化;可以通过红GND(地)接红外线发射管负极,将红外线发射管对准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发射窗口,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监视器就会发现红外通讯对象——“你的PC”。否则需测试红外线接收管,测试红外线接收管时,用多功能用表电阻R*K档测量两只引脚间的正反向电阻,红外线接收管用反向电阻应大于500K(越大越好),不受光线照射影响;正向暗电阻外发射管的电流有变化,笔记本还是无法检测到PC,说明红外发射管性能不良,红外发射管需更换。

2)PC无法检测到笔记本电脑

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取样电阻R2两端的电压,当笔记本电脑红外线监视器发出检测信号时,取样电阻两端的电压由0至0.7V左右波动,如无电压波动请检查光电接收管是否接反,如电压波动小,请适当增加取样电阻R2的阻值,如电压波动过大,请适当减小取样电阻R2的阻值。

电阻R2的调整有一定难度,过大会导致抗干扰能力下降,过小会导致灵敏度降低(接收距离减小),最好串联一只电位器精心调节,才能获得最佳接收效果和接收距离。

3)通讯时常中断

通讯时常中断可在红外线监视器/选项标签中选择“连接速度限制为”复选框,在其后的选择框中限制红外通讯的速度,在很多情况下,用限制速度的方法进行通讯可以消除大量重试,改善通讯质量。

通讯时常中断大多是外部环境不佳导致,原因主要有:外部光源干扰、连线过长导致的信号衰减、电源性能不良带来的电磁干扰。电源性能不良带来的电磁干扰可通过加装抗干扰电路解决。4)通讯距离短

按上述方法制作的红外接口有效通讯距离为0.3m,如果你想增加发射距离,可用增加红外发射管的数量或增大红外发射管的电流(即增大发射功率)方法实现。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根据红外数据协会的红外通讯标准,一般红外通讯设备的通讯距离仅为l-3m,如果你想增加距离,需先了解通讯对象的接收距离。

如果通讯对象(如笔记本电脑)发射功率不够,你将无法接收到对方发出的信号。当然你也可以加装光放大器,扩展红外设备的通讯距离。

5.结论

此次设计利用三极管的功能对自制PC红外线接口进行设计,充分利用了三极管所拥有的功能,同时也体现了三极管放大作用对该外围接口电路的重要作用,采用此方案,可以达到本设计的要求,以及在以后生活和现代化发展中更可靠、快捷、高效。但是,在此方案中有一点需要注意,此次设计为创新设计,所以难免会有所不足,由于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准备工作也不是很充足,所以在信号传输设计方面有点缺陷,主要是在使用上不方便,如果能将自制PC红外线接口与通信设备的USB接口相连接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缺陷。这也是这次设计不足的地方,这次的设计仅为外围电路的设计,因此,在以后的设计制作中有待改进。不过,利用本设计方案,通过设计及硬件调试等方面的论证,能够实现提高无线传输的效率,大大减小有线传输所带来的麻烦等功能,也达到了本次创新性实验的目的。

6.参考文献

【1】陈晴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版)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2】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康华光 模拟电子技术(第五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阎石 数字电子技术(第五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心得体会

红外线治疗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8月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56例, 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2]。均为男性。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年龄31~58岁, 中位年龄43岁;肝功能正常6例, 异常23例。对照组年龄29~59岁, 中位年龄45岁;肝功能正常5例, 异常22例。排除标准:酒精性肝病, 饮酒>140g/周;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病;合并肾病;脑血管病;全胃肠道外营养者等。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治疗期间严禁饮酒, 低脂饮食, 采取适合自身条件的有氧运动方式, 肝功能异常者均服用相同的保肝药物。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法基础上采用DILT-3型生物信息红外线肝病治疗仪照射肝区, 每天2次, 每次30min, 疗程2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 肝脏彩色超声学异常情况, 由一人专项负责彩色超声检查。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肝功能正常, 血脂正常, 肝脏超声学异常情况消失;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好转, 实验室指标下降, 肝脏超声学改变>5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缓解, 实验室指标下降, 肝脏超声学改变<50%或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STALTTCTG指标变化

治疗后2组ASTAL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TGT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肝脏彩色超声学情况

治疗组肝脏彩色超声学改变总有效率为72.4%, 高于对照组的29.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临床疗效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8%, 高于对照组的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最终能够导致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的慢性疾病。目前认为该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有关, 非酒精性脂肪肝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 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3], 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 除胰岛素抵抗外, 还与TG的聚积及游离脂肪的形成有关。其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而非药物治疗方法在国内外正逐步受到重视, 并由实验走向临床[4,5]。

肝病治疗仪根据生物物理学能量节律共振原理, 采用微电脑控制, 能自动提取患者的生物节律信息, 是领先非药物治疗肝病领域的新型设备, 实施过程中由于分子共振产生的光热效应和大分子共振吸收效应, 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可以使组织温度升高, 肝脏血流加快, 血流量增加, 局部新陈代谢加速, 微循环改变, 使肝脏氧和营养物质的供给得到改善, 从而修复受损的肝细胞, 恢复肝功能[6,7]。本研究表明, 该治疗仪治疗后, 治疗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 , 很可能是通过改变肝脏微循环及血流, 恢复肝细胞功能, 增强其氧化肝脏内脂肪的能力有关。综上所述, DILT-3型生物信息红外线肝病治疗仪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无需与患者接触, 避免交叉感染, 安全性好, 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数少, 且为单中心研究, 因此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多中心验证。

摘要:目的 观察DILT-3型生物信息红外线肝病治疗仪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方法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 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DILT-3型生物信息红外线肝病治疗仪治疗, 比较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水平变化, 肝脏彩色超声学情况改变, 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2组AST、AL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TG、T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肝脏彩色超声学改变总有效率为72.4%, 高于对照组的29.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8%, 高于对照组的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DILT-3型生物信息红外线肝病治疗仪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避免交叉感染, 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DILT-3型生物信息红外线肝病治疗仪,脂肪肝, 非酒精性,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2002, 22 (2) :106-107.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8 (11) :161-166.

[3] Aithal GP, Thoms JA, kaye PV, et al.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of pioglitazone in nondiabetie subjects with 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J].Gastroenterology, 2008, 13 (5) :1176-1184.

[4]窦爱霞, 宗蕾, 周琨, 等.DSG-1型生物信息红外线肝病治疗仪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 (9) :935-940.

[5]孟胜喜.生物信息红外线肝病治疗仪联合肝乐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 2009, 24 (9) :33-34

[6]倪童天, 曲颖, 宗蕾, 等.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2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 18 (34) :3699-3703.

红外线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60例, 男37例, 女23例;年龄32岁~73岁, 平均57岁;60例均为化疗性静脉炎。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对静脉炎进行分级[2]:观察组Ⅰ级静脉炎9例, Ⅱ级静脉炎10例, Ⅲ级静脉炎11例;对照组Ⅰ级静脉炎10例, Ⅱ级静脉炎8例, Ⅲ级静脉炎12例。

1.2 方法

观察组先用生理盐水擦拭静脉炎处待干, 将水胶体敷料沿静脉炎走向进行无张力粘贴, 覆盖范围应超过局部红肿部位4 cm, 4 d更换1次;每日给予静脉炎部位红外线照射2次, 每次20 min。对照组常规给予50%硫酸镁纱布湿敷静脉炎处, 上覆盖保鲜膜。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对静脉炎进行分级[2]。①疗效评价:无临床症状为显效;静脉炎转为Ⅰ级为有效;无改善为无效。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②治疗时间:发生静脉炎至显效或有效的治疗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时间为4.04 d±0.35 d, 短于对照组 (5.86 d±0.37 d)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t=11.84) 。

3 讨论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制剂, 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 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 使血管内细胞坏死。由于大剂量多种化疗药物的联合作用, 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造成机械刺激, 直至损伤血管内膜, 而发生静脉炎[3], 同时高浓度药物所致局部高渗透压, 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再加上静脉穿刺进针不当造成化疗药物外渗等对血管的化学刺激, 可导致局部组织红肿、疼痛、血管变硬, 甚至机化阻塞, 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即化疗性静脉炎。

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炎的作用由亲水胶肽微粒的明胶、果胶、羧甲基纤维素混合组成, 可吸收少到中量渗液, 清创作用[4]。具有消除红肿:密闭的半透膜保持局部的低氧张力, 毛细血管生长快, 改善局部微循环, 是组织接近正常生理状态, 加快吸收渗出液;减轻疼痛:促进炎症物质的代谢和吸收;防止坏死:水胶体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保证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5]。

红外线治疗静脉炎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 组织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 物质代谢增强, 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 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 促进炎症的消散[6,7,8];红外线还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倪淑红, 柳国红, 何红霞.如意金黄膏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03, 2 (5) :311.

[2]陈伟菊彭刚艺.临床护理文书规范 (专科篇) [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144.

[3]董霞, 林静, 饶本强.新鲜芦荟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80例疗效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 18 (1) :13.

[4]王震云.医用伤口敷料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 :87.

[5]陈颖君, 邓小岗, 陶立芳, 等.增强型透明贴防治PICC置管术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5, 19 (9) :1850-1851.

[6]王晋霞.化疗病人血栓栓塞性静脉炎的预防[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2) :127.

[7]张杏兰, 麦苗青, 李桂容, 等.地塞米松预防多帕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2) :8-9.

红外线治疗 第8篇

烧伤是医院临床工作中的一种常见创伤, 机体被烧伤后免疫功能紊乱, 体液大量丢失, 细菌大量繁殖。随着时间延长, 细菌向深部组织侵袭, 导致创面脓毒症发生, 威胁患者的生命。所以, 有效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 促进创面早期愈合, 减轻创面瘢痕的发生和加重, 一直是烧伤治疗的难点、重点和关键[1]。日常工作中, 常见的红外线烧伤治疗仪是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 使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2], 加强组织的营养和代谢, 加强组织的再生, 促进局部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 同时起到保温作用。而适当地加入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 可以有效地将细菌、病毒的去氧核糖核酸 (DNA) 及核糖核酸 (RNA) 破坏, 合适剂量的紫外线能使细菌、病毒丧失生存力及繁殖力进而消灭细菌、病毒, 达到消毒灭菌成效[3]。本设计通过将红外线的治疗功效和紫外线的杀菌功效完美地结合, 使临床烧伤治疗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

1.1 红外线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常见的红外线照射体表后, 一部分被反射, 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色素沉着状况有关, 用波长0.9μm的红外线照射时, 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60%[4];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长波 (波长1.5μm以上) 红外线照射时, 绝大部分被反射和为浅层皮肤组织吸收, 穿透皮肤的深度仅达0.05~2 mm, 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肤的表层组织;短波 (波长1.5μm以内) 红外线以及红色光的近红外线部分透入组织最深, 穿透深度可达10 mm, 能直接作用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其他皮下组织。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是水分子及高分子化合物, 人体内水分占体质量的60%~70%, 8~15μm这段远红外线的振动频率与水分子的振动频率极为相似, 因此, 极易被水分子吸收, 当远红外辐射人体时, 就会发生吸收、透射和反射的过程, 科学家称之为“生物共振”现象[5]。此时皮下组织深层部位温度升高, 产生温热效应, 使水分子活化, 处于高能状态。因此, 远红外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人体所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 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人体细胞的再生能力, 增加氧分和酵素的供应, 促进身体健康[6]。

红外线烧伤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 组织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 物质代谢增强, 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 改善血液循环, 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 消除肿胀, 促进炎症消散。红外线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 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在治疗慢性感染性伤口和慢性溃疡时, 改善组织营养, 消除肉芽水肿, 促进肉芽生长, 加快伤口愈合。红外线照射有减少烧伤创面渗出的作用。

1.2 紫外线在杀菌领域的作用

当细菌、病毒吸收超过3 600~65 000μW/cm2的紫外线剂量时, 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的DNA及RNA具有强大破坏力, 该剂量的紫外线能使细菌、病毒丧失生存力及繁殖力进而消灭细菌、病毒, 达到消毒灭菌成效。一方面, 紫外线可使核酸突变, 阻碍其复制、转录及蛋白质的合成[7];另一方面, 产生的自由基可引起光电离, 从而导致细胞的死亡。紫外线杀菌器工作原理是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 即紫外线杀菌灯所发出之辐照强度, 与被照消毒物的距离成反比。当辐照强度一定时, 被照消毒物停留时间愈久, 离杀菌灯管愈近, 其杀菌效果愈好, 反之愈差[8]。

2 设备特点、结构及参数

2.1 设备特点

(1) 适用于中小烧烫伤面积的治疗。体积较小, 质量轻。电源部分与控制部分完全分开, 通过快速接头连接, 方便拆解安装, 便于携带。

(2) 采用先进的LED远红外增效辐射元件, 波谱范围广, 穿透力强。

(3) 采用先进的LED紫外线元件, 达到极大消毒杀菌效果。

(4) 相对密闭微风循环, 控温去湿, 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新陈代谢, 调整植物神经, 增强细胞活力, 促进皮肤生长。

(5) 可手动升降, 便于调整辐射治疗高度。操作轻便, 锁紧牢靠。

2.2 烧伤治疗仪整体结构

烧伤治疗仪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2.3 主要技术参数

电压:交流220 V/50 Hz;功率:0.5 k W;温度控制:0~50℃;辐射面积:900 mm×700 mm;升降范围:0~400 mm;工作方式:可连续工作;外形尺寸:600 mm×400 mm×1 000 mm。

3 方案设计

红外线LED烧伤治疗仪主要由主电源系统 (包括后备电源) 、红外线LED驱动系统、红外线LED系统、紫外线消毒系统、主机控制系统、热风系统等组成, 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4 硬件设计

4.1 主机控制系统

主机控制系统选用STM32系列的STM32103VCT6作为控制芯片, 因芯片有2个DAC、2个串门, 内部集成的RTC模块中的PA4引脚是芯片的DAC1, 控制系统采用DAC1与LED电源控制板中的DAC_POWER接口相连来控制LED电源电流大小。USAR T1_TX和USART1_RX分别是串口1的发送引脚和接收引脚, 通过串口1与触摸屏实现串口通信, 从而实现人机交互系统[3]。基于STM32主机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

4.2 主电源系统设计

选用一款6 A交流转直流电源[4] (见表1) 。

4.3 电池充电电路设计

由于密封铅酸蓄电池的诸多优点, 因此获得了广泛应用。然而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技术似乎不被看重, 因充电方式不合理而造成电池过早报废的情况普遍存在。鉴于此, 笔者设计制作了一款二阶段恒流限压式铅酸电池充电器[9], 充电原理如图4所示。

4.4 基于L6562红外线LED驱动系统设计

L6562是意法半导体公司 (ST) 推出的一款功率因数校正 (PFC) 控制器[1]。它工作于临界模式 (即电感电流处于连续或断续的边界上) , 与传统PWM变换器工作的连续电流模式或不连续电流模式不同的是, 临界模式工作在变频模式下, 在输入电压和电流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快速调节工作频率使输出稳定。L6562在其乘法器中嵌入了电流总谐波失真 (THD) 优化电路, 可以有效控制AC输入电流的交越失真和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纹波失真, 从而提高功率因数, 降低输入电流总谐波失真。设计电路如图5所示。

4.5 紫外线LED驱动系统设计

紫外线LED驱动系统设计如图6所示。MAX16801适于85 V AC到265 V AC的交流电压整流。MAX16802适于低压直流输入电压。电路被设计为以350 m A电流驱动单个In Ga N LED。直流输入电压为10.8~24 V。

5 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从2008年6月到2013年5月, 对118例次各种不同类型烧伤、感染创面进行临床治疗观察, 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患者中, 男85例、女35例, 年龄3~76岁, 均为住院治疗患者。各种类型烧伤、创伤创面数量统计如下:手术切口感染53例次, 皮瓣感染11例次, 供皮区11例次 (均为躯干、四肢部位) , 深Ⅰ°新鲜创面伴感染15例次, Ⅱ°新鲜创面8例次, Ⅲ°感染创面10例次, 耳软骨炎6例, 烧伤瘢痕4例。所有病例均在常规全身及局部治疗的基础上, 辅以红光治疗和紫外线循环风消毒灭菌[10]。治疗时间及效果统计见表2。基于LED红外线和紫外线便携式烧伤治疗仪治愈时间统计见表3。无紫外线灭菌系统的某款红外线烧伤治疗仪治愈时间统计见表4。

对比可以看出, 基于LED红外线和紫外线便携式烧伤治疗仪治愈时间明显短于无紫外线灭菌系统的某款红外线烧伤治疗仪治愈时间, 说明加入紫外线消毒灭菌系统是有疗效和很有必要的。

6结语

基于LED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便携式烧伤治疗仪设计科学、合理, 可以满足烧伤科的常见治疗需求。通过实验样机在多个烧伤患者使用结果调查表明, 该LED红外线烧伤治疗仪工作状态稳定、治疗效果明显、使用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维护保养方便, 得到了临床工作人员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王俊, 宋涛, 许国忠, 等.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998, 4 (1) :13-15.

[2]邵聪磊.无声谐振超高频调光型金卤灯电子整流器的关键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3]张顺彪, 邵志和.单端反激10W DC/DC模块电源的设计[J].机车电传动, 2005 (3) :23-26.

[4]赵申苓.液晶显示器背光源驱动优化的探讨[J].液晶与显示, 2006, 21 (2) :165-168.

[5]王奇观, 李建平, 王素敏, 等.新型无极LCD平板背光源[J].液晶与显示, 2007, 22 (4) :412-416.

[6]郭振荣.控制烧伤创面感染的手术策略与手段[J].临床外科杂志, 2004 (12) :730-731.

[7]柴家科, 郭振荣, 盛志勇, 等.严重烧伤患者静脉导管引发脓毒症的因素分析[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7, 13 (3) :237-238.

[8]杨宗城, 汪仕良, 周一平.实用外科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24.

[9]伍素华.烧伤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67.

红外线治疗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0年1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332例,其中发生腹部脂肪切口液化者69例,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5.18%),年龄为22~36岁,平均年龄为25.6岁。患者腹部脂肪厚度为4~10 cm,平均7 cm。手术切开暴露时间为30~60 min。69例患者均于术后3~7天出现切口脂性分泌物,常规细菌培养3次均阴性。

1.2 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换药组与红外线照射组。其中33例采用常规换药,36例采用红外线照射。常规换药组采用拆除部分或全部缝合线,生理盐水冲洗切口,纱条引流,切口酒精敷料湿敷,每日1~2次。红外线照射组不拆除缝合线,挤出脂肪分泌物后行切口照射,波谱范围2~25 um,功率250 W,照射时间为30 min,每日照射2次。

1.3 统计方法

采用随机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愈合时间有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采用SAS 8.0。

2 结果

通过对69例腹部切口液化治疗的对比分析表明,红外线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常规换药组,统计学分析提示有显著差异(P<0.0001),见表1。

3 讨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肥胖患者,更易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因本文患者均为剖宫产,其皮下脂肪平均厚度为5 cm,故更易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其发生率为5.18%,较文献报道的同类肥胖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低[1]。其发生率低下可能与笔者所在医院手术缝合技巧等多种因素有关。

切口脂肪液化是指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的过程,细胞破裂后脂滴溢出,在切口内形成一定量的液态脂肪,是切口不愈合的局部因素,也是切口潜在继发感染的原因之一。目前临床评判脂肪液化的标准为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出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外观无坏死征象;渗出液连续3次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伤口渗液在镜下可见大量脂肪颗粒[2]。

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1)过度肥胖,肥胖患者因脂肪颗粒巨大,血管脆性增加,常于术后3~7天因脂肪无菌性坏死导致切口液化;(2)切口手术暴露时间过长,手术时间过长导致脂肪损伤机会加大,导致脂肪颗粒液化;(3)切口术中过度牵拉,手术的过度牵拉导致脂肪钝性损伤而液化;(4)术中高频电刀的过度使用,高频电刀产生的热量导致脂肪颗粒溶解;(5)切口缝合技术,切口因缝合不佳导致残腔的存在以及皮肤对合不佳导致张力过大;(6)过敏体质,此类患者存在对缝线的过敏性排斥反应;(7)酒精对切口的刺激,酒精能导致脂肪颗粒的液化;(8)术后剧烈的咳嗽,剧烈的咳嗽加大了切口的张力,导致原本对合较佳的组织对合不佳;(9)术后长期卧床,长期卧床导致局部血供不加,导致脂肪无菌性坏死[3,4,5]。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1)操作轻柔;(2)慎用高频电刀;(3)切口冲洗,缝合腹膜后冲洗掉残留的脂肪颗粒,提高手术水平,缩短手术时间;(4)提高缝合技术;(5)酒精消毒勿滴入切口内;(6)腹带束腰;(7)避免咳嗽;(8)早期下床[3,4,5]。

红外线照射能促进局部血液供应,促使炎症介质向切口趋化,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刺激毛细血管形成及内源性胶原酶释放,从而溶解并吸收坏死物质,促使局部组织愈合。同时创面微环境的改善,可吸引修复细胞和炎性细胞,这些细胞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与受体结合后又发挥促修复作用。本组69例患者,其中36例采用了红外线照射,较常规换药组显著缩短切口愈合时间。红外线照射治疗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缓解患者换药的痛苦,同时其操作简单、方便,故方便在医院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比较红外线照射治疗与常规换药治疗对妇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液化的效果。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剖宫产手术后腹部切开脂肪液化病例69例,其中33例行常规换药处理,36例行红外线照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 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67±2.06)d,而常规换药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9.55±2.98)d,两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及消除不利的紧张情绪。

关键词:切口脂肪液化,红外线照射治疗,腹部切口

参考文献

[1]庄飞行,崔静.红外线照射预防肥胖产妇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观察.护理与康复,2010,9(6):500-501.

[2]何丽娟.湿性敷料用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59-1960.

[3]王爱珍,黄丽霞.生肌散联合高渗糖治疗女性节育手术切口液化临床观察.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7-58.

[4]章琎,方国恩,王嘉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分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7):719-720.

红外线治疗 第10篇

【关键词】 骨关节炎,膝;红外线热成像;红外线热像图;柔肝;化痰;疗效评价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关节软骨变性、软骨下骨和关节边缘有新骨生成的慢性关节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1]。本病属中医学“骨痹”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肾亏虚,风寒湿外邪侵袭,气滞血瘀阻滞经络而致病。临床对于KOA的治疗方法多样,治疗后多采用各种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红外热成像作为功能影像学的一个分支,临床应用广泛。笔者根据KOA患者治疗前后红外线热像图变化对比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发现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可以为临床评价KOA疗效提供客观证据,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颈肩腰腿痛科就诊的KOA单膝发病患者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42~74岁,中位数54.5岁;病程1~86个月,中位数48.5个月;左侧发病23例,右侧发病37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5年骨关节炎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医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单侧膝关节发病;③年龄42~74岁;④近期未使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有明确的膝关节外伤手术史者;②合并有膝关节感染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结核、关节内骨折急性期者;③膝关节有明显内、外翻畸形及患侧有血管神经损伤性疾病者;④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心、脑、肾、肝)及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过敏体质者。

2 方 法

2.1 红外线热成像检查方法 采用由台湾汉唐公司生产的医用SP-9000红外热像仪,空间分辨率为1 mrad,可测温度范围为10~40 ℃,最小解析温差为0.01 ℃。所有受检者在无空气对流、无阳光直射的屏蔽室内采集图像,室温保持在24~25 ℃,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受试者前一天晚上禁止饮酒、吸烟、服药及熬夜等。检查前完全裸露膝关节,并在恒温室内静坐5~10 min后,距红外摄像机镜头2.5 m处采集规定体位的标准热成像图,然后对采集热像图进行存储、编辑、图像处理,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所需部位进行温度测量。采集图像后,以胫股关节间隙中心划水平线,再以其中点划垂直线,分别在股骨髁上缘及胫骨结节下缘划水平线,见图1。对膝关节的前、后、内、外侧进行四分区划分。测量膝关节前、内、外侧温度,因后侧受血流影响较大,予以排除,热像图上所测定部位以边长为0.5 cm的正方形投影区为数据采集区,取该区域的平均温度值。分别采集治疗前后图像,记录膝关节前、内、外侧温度值。

2.2 药物治疗方法 采用柔肝化痰法治疗,本院自拟方,药物组成:白芍15 g、秦艽6 g、牛膝12 g、川芎9 g、独活9 g、防风12 g、威灵仙12 g、全蝎6 g、蜈蚣3 g、僵蚕9 g、白蒺藜9 g、甘草6 g,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连续服用4周。

2.3 评价指标 ①临床疗效性指标: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持续时间、疼痛VAS评分。②红外热像图温度变化。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治疗前后红外热像图膝关节温度变化 治疗后,膝关节温度较治疗前稍增高,红外线热像图显示为膝关节周围主体温度由浅蓝色转为黄色,治疗前患膝温度明显低于健侧温度,治疗后双侧温度色阶趋于一致。见表1。

3.2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 治疗后,患膝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4 讨 论

KOA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4],目前已经发现与年龄、遗传、炎症以及机械因素损伤有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早期不适感,活动后疼痛,休息后减轻,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静息痛,休息不减轻,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后期出现明显畸形。

KOA属中医学“痹证”“痿证”范畴,通常认为其病机为肝肾亏虚、寒湿侵袭、瘀血阻络。《素问》曰:“肝主身之筋膜。”“肝气衰,筋不能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指出:“肝为刚脏,非柔韧不能调和。”肝为刚脏,用药宜柔不宜刚。这些理论都说明筋病与肝的关系,故可以通过肝的功能调节治疗筋病。《素问》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百病皆由痰作祟”的记载。患者久病,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KOA患者长期劳损,不仅伤及脏腑气血,同时累及筋脉肢节,营卫不贯,经络不畅,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故KOA患者又可从“痰”治疗,采用柔肝化痰法论治。石氏伤科对于无明显寒热表现且同时合并关节积液的患者主要采用柔肝和化痰法[5]。王学宗等[5]研究证实,柔肝化痰类中药可以抑制KOA早期和晚期患者体外培养滑膜细胞的增殖,减少关节腔积液量。

nlc202309081548

目前,关于KOA的治疗方法很多,中医外治法可采用针灸、理疗、小针刀,以及减少负重、限制活动量等保守治疗方法[6],内服中药多以补肾、柔肝祛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为治疗原则。西药以内服非甾体抗炎药、环氧化酶-2抑制剂抗炎镇痛;硫酸氨基葡萄糖促进软骨基质修复;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润滑关节,保护软骨,抗炎,减少渗出。目前,治疗措施已相对成熟;但对于治疗后效果评估多采用各种评分量表的形式,结果易受患者主观影响。红外线热成像区别于解剖影像学,可以显示局部功能代谢情况,因此可以发现解剖结构未出现异常的病变。因其对温度敏感,通过表面温度变化反映内部病理变化,体现中医“司外揣内”的思想。红外线热成像用于临床诊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现已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7-9],如炎症、栓塞、疼痛、乳腺癌、周围血管疾病、溃疡、烧伤、放射线灼伤、疼痛、胎盘定位、断肢再植等。由于同时具有无辐射、可重复、价格低廉等优点,备受现代医学推崇。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在肌骨系统中运用价值较大,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疾病,而且通过红外热像图色阶变化可以辅助中医辨证分型、指导冷热治疗及治疗后效果评价[10-13]。膝关节位置表浅,腘窝处血管较多,对温度测量影响较大,予以排除;前、内、外侧也正是髌股关节、胫股内外侧关节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红外线热成像诊断疾病的原理是通过温度变化反应机体内部代谢情况。久病多虚、多瘀,通过补肾、柔肝、祛痰、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能够加速局部代谢,促进患膝血液循环。这一变化能够通过相应的红外热像图以温度值的形式表现出来,治疗后患侧温度升高。笔者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量温度这一客观指标来评价局部功能代谢情况,对比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以及VAS评分,证实其可行性。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KOA患者治疗前后红外线热像图变化,对照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结果,证实其可用于中医药治疗KOA的效果评价。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主要通过机体局部代谢情况(以温度值表示)反映机体内部病理变化,具有灵敏度高,安全无辐射,重复性强的优点,为中医药治疗效果评价提供新的思路。是否可以为中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值得进一步探索。

5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骨性关节炎[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71-72.

[2]刘樱,覃光辉,吴宏进,等.消痛通络方内服外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22(4):75-79.

[3]张琼,肖京,邓磊.麝香通痹巴布膏治疗骨性关节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10(8):953-956.

[4]雷璐,朱明海.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关节炎随机对照临床文献的Meta分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1):25-27.

[5]王学宗,郑昱新,曹月龙,等.柔肝和化痰中药复方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及关节积液软骨寡聚基质蛋白浓度的影响[J].中医正骨,2014,26(1):17-20.

[6]吴一梦,高书图,刘又文,等.综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43例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1):36-38.

[7]Zore Z,Boras I,Stanec M,et al.Influence of hormonal status on thermography findings in breast cancer[J].Acta Clin Croat,2013,52(1):35-42.

[8]Balbinot LF,Canani LH,Robinson CC,et al.Plantar thermography is useful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diabetic neuropathy[J].Clinics,2012,67(12):1419-1425.

[9]Van Haren FG,Kadic L,Driessen JJ.Skin temperature measuredby infrared thermography after ultrasound-guided blockade of the sciatic nerve[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13,57(9):1111-1117.

[10]黄俊卿,孙静慧,宋永达.远红外舒筋活络贴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23-24.

[11]Fikackova H,Ekberg E.Can infrared thermography be a diagnostic tool for arthralgia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4,98(6):643-650.

[12]周静,宁乔怡,王莹,等.苗药五藤膏外敷联合红外线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1):5-7.

[13]赵明媛,曹向阳,翟远坤,等.冰敷干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骨伤科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8):78-80.

红外线治疗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6月入住我院的Ⅲ期压疮患者83例, 男55例, 女28例;年龄50岁以下者9例, 50岁~59岁者17例, 60岁以上者57例。其中骶尾部压疮者59例, 髂部压疮者9例, 足跟部压疮者9例, 背部压疮者6例;创面最大者10 cm×18 cm, 最小者2 cm×1 cm.采用随机数字表按入院顺序编号分为观察组42例 (男26例, 女16例) , 对照组41例 (男27例, 女14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压疮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加味生肌膏的药物组成:乳香40 g、没药40 g、生地15 g、当归30 g、白芷15 g、紫草10 g、甘草30 g、血竭15 g、虫白蜡60 g、轻粉10 g、麻油500 g.

方解:加味生肌膏具有活血祛瘀、敛疮生肌、解毒镇痛之功效, 能改善局部微循环, 纠正压疮的缺血状态, 控制炎症, 在无菌条件下形成的湿润及缺氧环境刺激上皮毛细血管生长和再生,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疮面的愈合, 故特别适用于压疮的治疗。

制作方法: (1) 乳香、没药、生地、当归、白芷、紫草、甘草放入麻油中浸泡5 d, 用文火熬至微枯, 过滤去渣; (2) 再用中慢火将油熬至滴水成珠, 将血竭粉末撒入油中, 搅拌化净; (3) 化净后立即下虫白蜡, 文火融蜡; (4) 白蜡融净后, 离火微冷片刻, 下轻粉细末, 快速搅匀。待成膏后, 盛入已消毒灭菌的带盖器皿, 放入无菌纱布成油纱布, 盖好放入冰箱冷藏2 d, 拔去火气待用。

换药方式:观察组42例Ⅲ期压疮患者经清洗创面, 清除坏死组织, 3%的双氧水清洗后, 再用生理盐水消毒冲洗, 然后用红外线照射创面15 m in, 最后用加味生肌膏油纱布覆盖疮面, 再用外用无菌敷料覆盖。开始每日换药2次, 数日后随疮面好转, 分泌物减少, 可1 d~2 d换药1次, 直至愈合。对照组41例患者经清创、清除坏死组织, 3%的双氧水清洗后, 再用生理盐水消毒冲洗, 然后用红外线照射创面15 m in, 直接覆盖无菌敷料。

1.3 疗效评价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断。痊愈:创面结痂并脱落, 局部组织完全修复;有效:创面变浅, 面积缩小, 渗出减少或基本无渗出, 有新的肉芽组织生长;无效:创面无变化或进一步发展。观察时间以3周为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见表1.

χ2=4.65, 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压疮是由于久病气血虚衰, 脏腑功能减弱, 阳气不运, 阴气阻滞, 气血不能宣通, 致使肌肤失养;长期卧床或瘫痪肢体废用不遂, 受压部位气血运行受阻, 气滞血淤, 经脉不通, 致使肌肤、皮肉、筋脉失于温煦濡养而成。

现阶段治疗压疮虽有多种方法, 但大多数采用消毒剂与抗生素, 在抗感染的同时, 也抑制了创面组织细胞的再生, 不利于创面愈合。近年来对Ⅲ期压疮的治疗研究[2], 主张使用的药物能够保持疮面潮湿和适宜温度, 有一定的吸水功能、黏度且不易残留, 在密闭、低温、潮湿的环境中能发挥较好的药效。加味生肌玉红膏为中药制剂, 当归、白芷、紫草、轻粉、血竭具有祛腐生肌、活血化瘀、解毒敛疮之功效。现代药物研究认为:当归、紫草、白芷、血竭具有促进外周血液循环, 促进毒素排泄及抗菌作用;麻油、轻粉末有抗菌、收敛作用。加味生肌膏以乳香、没药为君, 活血调气, 消肿生肌, 配当归养血活血, 生地凉血补虚, 紫草凉血清热, 白芷消肿排脓, 血竭饮疮生肌, 辅以生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消肿止痛、化腐生肌、清热解毒之功效。中药膏剂制作简单, 价格便宜, 使用方便, 患者易于接受, 有临床应用价值。

发生压疮是由于久卧之体, 耗气伤血, 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 则气滞血淤, 气血郁积日久则化火生热, 腐肉损肌而致。外在因素有压力、摩擦力、剪切力、皮肤潮湿等, 内在因素有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贫血、丧失知觉、制动、年迈、精神状况欠佳、大小便失禁以及感染等, 但最重要的是压迫时间过长。我们从临床护理治疗中体会到: (1) 确定难免压疮人群并制订相关护理计划, 将“7勤”、“2保持”、“1避免”内容纳入护理计划中, 在预防压疮发生和治疗中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2) 确定翻身时间, 应针对不同人群以1 h~2 h翻身1次为宜, 如自身条件差 (严重水肿、恶病质、强迫体位等) 难免发生压疮患者至少每小时翻身1次。每次翻身时应注意易患压疮部位的皮肤变化。 (3) 减少压疮发生应以预防为主, 从患者入院开始, 注意评估患者的个体情况, 针对每一个个体采取不同措施, 积极地预防及治疗[3], 避免新的压疮再次发生。 (4) 利用加味生肌膏和红外线联合治疗, 既能达到消毒杀菌作用, 又能起到促进局部组织营养成分, 利于疮面组织的祛腐生肌, 促进伤口愈合作用[4]。

摘要:目的 观察加味生肌膏联合红外线治疗Ⅲ期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Ⅲ期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2例) 和对照组 (41例) , 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后加自制加味生肌膏联合红外线治疗, 对照组常规护理后加用红外线治疗。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5%和7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自制生肌膏联合红外线治疗Ⅲ期压疮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加味生肌膏,红外线,Ⅲ期压疮,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56.

[2]苏士云, 王芳.严重压疮的治疗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6 (18) :296.

[3]殷美杏.老年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护理研究, 2001, 15 (5) :258-260.

上一篇:新疆塔里木下一篇:电子电器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