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类专业课程

2024-06-04

工商类专业课程(精选12篇)

工商类专业课程 第1篇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必修课,是基于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信息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系统性的科学,是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综合性专业应用课程。如何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MIS课程的教学,对于该类专业学生就业和组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MIS教学内容体系结构

MIS概念部分要求正确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和IS(Information system)及MIS等相关概念;技术基础部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据处理和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知识,常见MIS包括典型的MIS软件如MRP、MRPII、ERP、SCM、CRM和DSS等的使用以及这些软件对信息的处理和管理;MIS开发部分涵盖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如MIS开发方法、MIS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等;系统开发过程和运行过程的管理内容涉及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运行维护、安全管理和评价等;MIS应用和案例部分介绍各类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应用及其发展方向,通过大量相关案例总结课程内容和体系。

2 多种理论教学方法并举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交互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方法灵活使用和动态结合,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授课模式。

2.1 合理使用多媒体

根据MIS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的信息量大,图文表直观生动,便于流程的动态演示,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记忆,并且通过增加大量阅读材料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一些MIS中概念或原理的理解。但是对于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板书来讲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手势和表情传达知识和信息,已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网络化教学

网络化教学是对课堂内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网络化的趋势。一方面笔者在教师个人计算机上构建FTP服务器,将课程教学中的常用MIS软件工具、教学资料和一些课外阅读材料等上传,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网上论坛、专题学习网站、专题QQ群、各大门户网站提供的免费博客系统等及时提出和解决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

2.3 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被动学习,可以就某些课程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本次教学改革中,涉及了如下讨论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意义;MIS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MIS的发展趋势;调查沃尔玛公司,讨论其信息化建设;如何利用MIS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

2.4 案例教学

在MIS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内容大都偏重理论,缺乏一些典型的案例,导致学生因抽象的理论而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案例教学是该课程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即将一个完整的、典型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核心实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问题的提出、系统的初步调查、战略规划、详细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到系统实施和运行管理过程,有机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 重视实践与操作

3.1 实地参观调研

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分批分组到实地去参考调研,这是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取得感性认识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参观企业已建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结构和功能。

3.2 上机实验法

在介绍信息系统的应用时,先介绍基本的原理,再通过相应的软件系统来操作,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观念出发考虑问题,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有代表性的ERP软件让学生分组,按照规定的业务流程,合作完成相应业务的处理,掌握如何将MIS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3.3 课程实践体验法

MIS课程实践是MIS课程教学的主要实践环节,MIS的许多概念、方法等需要通过课程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所以着重在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企业为背景,让学生按照MIS的开发步骤和方法,动手设计一个简单的MIS,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MIS开发过程。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进一步延伸和提升,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对人才需求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的工商管理类人才。

摘要: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定位,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案的应用对课程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学

参考文献

[1]邢喜荣等.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8.

[2]何瑞卿.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科技信息[J].2008,20:16-17.

[3]刘伟,张飞涟.工程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8-19.

工商管理类专业简历 第2篇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应届毕业生求职网国籍:中国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江苏身材:173 cm?67 kg
婚姻状况:已婚年龄:31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销售经理/主管:销售经理 总裁助理/总经理助理 分公司/办事处经理
工作年限:6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一个星期
月薪要求:8000--1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北京 上海
个人工作经历:敬请SP、保险、直销等行业勿电,谢谢!!!

工 作 经 历

一、首汽***汽车租赁集团有限公司  /07--至今   职位:常务副总理

工作职责:

1.主持公司日常管理工作。

2.确立公司中长期的发展策略,优化公司内部业务、管理流程。

3.在持续提升公司的各项激励措施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安全控制等。

4.重大项目的策划、参与、实施。

二、北京宏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9---2007.5 职位:总经理助理兼电子商务项目部经理

工作职责:

1.协助总经理管理公司日常事物;

2.主管公司电子商务的投资项目,负责设计电子商务的核心业务模式、营销策略、团队建设等。

主要业绩:

1.优化了公司部分管理流程;

2.确立了公司电子商务项目的核心业务模式、营销策略,为公司电子商务项目组建了一只优秀的管理、技术团队;

3.为公司的电子商务项目在北京建立了较为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南京熊猫移动广州分公司(辖广东、广西、海南) .4—2005. 7

职 位:华南大区营销部经理

工作职责:

1.营销策略、营销计划的制定及执行,各个销售岗位职能的强化;

2.中层营销人员及初入公司销售员工的培训,公司文化的培养;

3.与重点客户的沟通及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

4.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共同制定公司销售战略及重大决策;

5.协调、分配各个区域的资源。

主要业绩:

1. 明确提出将辖区内市场划分为三大类别,实现差异化操作,效果显著;

2.参与组织、实施了南京熊猫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第二批新招应届大学毕业生岗前职业培训;

3. 鼓励并引导销售人员积极参与到客户内部,实现全程辅助营销,极大提高客户的积        极性及可控性;

4. 辖区销售业绩从5月份(1.2万台/月)全国第九名上升到7月份全国排名第一(2.9万台/月),销量保持稳定增长。核心经销部的数量从2家发展到7家,并新开发广州协亨,深圳协亨,深圳天音,深圳恒波,东莞大地等大型连锁卖场,发展核心零售店200余家.。同时市场资源投放的使用效率大幅度提升,使分公司由欠总部市场费用100多万到04年11月份公司市场费用节余20多万。

四、南京熊猫移动上海分公司 .6--2004.4   最高职位:销售部经理(.4-2004.4)

工作职责:

1.销售团队的管理:招聘、培训、激励、考核、制度及流程的规范;

2.整个上海市场的拓展及维护:销售策略、销售计划的制定及执行;

3.建立一般客户管理及终端管理的规范:标准化基础上的差异化;

4.亲自参与大卖场、大客户的`沟通及管理;

5.回款作业及应收账款的管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标准。

主要业绩:

1.销售团队的素质及工作积极性有较大的提升,公司销量从7000台/月提高到最

多18000台/月,人均销量提升100%以上的同时,单位销售费用下降40%;

2.建立起与上海松联、上海博尔、上海采尚等较大规模经销商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并促成他们成为总部的阳光会员(核心经销商);

3.建立起与上海电信、上海协亨、上海迪信通、上海永乐、上海国商、上海筑波

等大连锁店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安徽财贸学院(安徽财经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2002-07-01
所学专业一:工商管理所学专业二:会计学
受教育培训经历:.9-2002.7  安徽财贸学院    工商管理        学士

2003.5         北京圣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金牌职业经理人的8项修炼

2002.9         南京熊猫爱立信移动通信售后服务部   售后服务流程及技巧

2002.8         北京圣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销售人员的基本素质及成长历程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良好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职 业 概 述

具有近6年的管理、投资、市场营销工作经验,其中经历了一系列管理、投资、销售及服务岗位的磨练,熟悉投资管理、电子商务、渠道规划、终端管理、团队管理、客户沟通/管理、回款作业、应收账款管理及售后服务、物流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尤为擅长团队的激励及执行力的提升、销售战略的制定、执行,系统的数据分析和客户管理。

敬请SP、保险、直销等行业勿电,谢谢!!!

 
详细个人自传
    6月本人毕业以后进入南京熊猫,经过总部近一个月的职业技能及素养培训,前后在南京熊猫上海分公司(南京熊猫上海分公司的业务是分为四大块:证券投资、汽车贸易、汽车租赁、移动通讯,注册资金为8000万)、广东分公司工作,其间在公司的培养、团队的支持及个人的努力下,历经仓库管理、销售代表、区域主管、区域经理、大客户经理、大区经理、分公司销售部经理、总部大区营销督察、分公司营销部经理等职位,并参与渠道创新模式工作(厂家---经销商---银行---第三方物流之间的产品、资金、物流合作,其根本目的是放大经销商的资金,加快厂家资金周转),得到了总部领导、销售团队、公司客户对本人的充分肯定和支持。由于熊猫总部资金层面的一些原因, 7月公司被中国电子集团收购,本人随即离开熊猫,其间有以下收获:

1.各种不同岗位的磨练使我积累了较多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有很大的提升,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更加坚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公司的兴衰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公司的发展。

208月进入北京宏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任总裁助理兼电子商务项目部经理,其间的主要职责是协助总裁管理公司日常事物,参与分析、决策部分投资项目(如退出***药业,将公司的部分闲散资金委托**券商进行证券投资等等),以及主管公司电子商务的投资项目,由于企业内部的变化及个人原因,本人于3月离开北京。其间有以下收获:

工商类专业课程 第3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实施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08年更是达到创记录的599万人招生规模,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也不容易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这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这反映出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毕业生数量大而质量参差不齐,招生数量多而就业率不高,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践教学环节不足,这些弊端促使人们反思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的不足,显然现行的教学方法不改革则难以为继。高校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应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不仅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以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生产运营管理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践实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毕业生迅

速适应工作,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按照教育部1998年本科生专业目录,工商管理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四个本科专业,近年来,一些大学又新增物流管理等新专业,培养管理专业人才无疑应围绕着管理的特点来确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过程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例如,计划、定量计算、优化决策等。管理艺术则是指管理的实践性。一个深谙管理理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关键是看理论能否与实践相结合。比如,管理中难以精确分析和判断的人的行为以及非制度因素的影响和难以精确地预测的环境的变化等,它要求管理者能够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地解决带有个性的具体问题,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性。所以工商管理人才不仅应具有高度的科学管理素养,还应具有丰富的经验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因此,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

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工商管理课程教学同公司实际操作的结合还存在许多脱节。从教的方面分析,现在国内高校通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把工商管理分割为若干相互独立的课程,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同时教师也因为一门课程的局限,很难把公司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控制告诉学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公司操作实务。从学生学的方面分析,由于缺乏相关要求,学生对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往往注重理论学习,不关心也不了解企业运作实际,缺乏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训练,也不知道理论知识如何同企业实际结合,因此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进入企业后适应期太长。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原则

在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环节时,要力求体现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和地域特色。本文提出以下四个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这是学校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的具体表现。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需要、以学生能力拓展和以学生知识结构三个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着力结合工商企业经营运作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教学,以学生能力拓展为中心,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

2.系统性原则。即以整体优化的思想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的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优化考虑出发,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基本操作与基本理论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实习与实验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3.实用性原则。工商管理教育必须面向市场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要与工商企业建立密切的、广泛的、多层次的长期合作,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体验公司管理实务。

4.过程管理原则。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涵盖从实践教学计划的拟定、实施和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能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

四、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下面以笔者所讲授的运营管理课程为例,探讨设计与实践教学的实施。因运营管理课程的独特性,其它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未必可以完全套用,但可以为本学科的其它课程提供借鉴。

1.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

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是借鉴军事沙盘训练方式,以企业管理实践为蓝本的一套模拟企业现实环境的模拟训练系统。它以沙盘为载体,学生们通过在沙盘上模拟训练,分角色扮演的公司总裁CEO、运营总监COO、财务总监CFO、营销总监CSO,由学生组成的若干个公司模拟经营,使学生体验公司在运作中的搏弈;每个经营团队不同的决策会产生不同经营结果,通过教师点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在复杂的外部条件中如何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的最大长处在于逼真地模拟公司运营实际,使学生接触公司管理的全过程,而且实施成本低廉。

在笔者运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得到用友软件公司的大力支持。该公司十分注重在高校中推广其开发的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经常邀请学生到其公司操作这套系统。每年友软件公司云南公司组织在昆明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组队竞赛,优胜队代表云南省高校赴北京参加友软件公司举办的“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大赛”。笔者所指导的学生曾于2007年获云南赛区第三名的成绩。

2.公司调研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有关理论知识之后,其实印象并不深刻,并不知道公司的实际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条件,为学生安排公司考察,以了解实际运作,这就是公司调研的实质。公司调研成功的关键在于周密的计划和组织。笔者经长期实践,总结了公司调研成功三步曲:

调研前,教师首先在课堂要讲清楚有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教师要精心挑选拟去调研的公司,哪些公司的运作实务同课堂上讲的最接近?为了提高学生调研的成功率,教师应先到公司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制订详细的调研计划并公布于学生,为下一步学生到访公司铺路。

调研中,也就是学生身处公司的时间里。安全最应被重点强调,教师一定要把安全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包括着装要求,学生在生产线上行走的注意事项,杜绝任何意外事件的发生。在调研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问,让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的答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表现。

调研后,督促学生写出调研报告,反馈所调研的公司,同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汇报调研的结果,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碰撞出思想火花。

在笔者曾经执教运营管理课程的几届工商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班级中,对于每个教学班级,笔者都会安排三次实践课,包括可口可乐云南公司、云南大山饮品公司、昆明卷烟厂、昆明家乐福云纺店、云内动力等在内的一批国际国内著名公司都留下了学生的足迹。学生的调研内容包括物流供应链管理、设施布局、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运营管理课程中的内容。公司调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更喜欢实践课。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把四年所学知识进行的综合应用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检验。在毕业实习阶段,单靠个别任课老师的努力很难完成数量众多的学生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的实习,必须整合一个学院,至少是一个系的资源,包括教师团队的确定和实习经费的落实。这不同于个别管理专业课程的实习,毕业实习持续时间长,至少在两周以上,实习的组织管理以及协调实习企业的关系成为保证毕业实习的关键。建立固定的毕业生实习基地十分重要,这也是保证毕业实习成功的关键。以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为例,该院同云南澜沧铅矿有限公司长期合作,该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均在云南大学进行过封闭式的企业管理培训,实现了公司管理的正规化。该公司十分支持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习,并成为我院学生的实习基地之一。在2008年寒假期间,我院6位教师组成团队,率领40名毕业生在该公司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毕业实习,学生们结合四年所学,分组深入该公司的各部门,熟悉了公司的运作,为公司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设计方案,受到公司管理层的好评。公

司总经理蒋绍平多次热情邀请同学毕业后加盟该公司,说明毕业生的表现是得到公司认可的。

五、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优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制订详细科学的实践课教学大纲。这样在实施时就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减少在实践课上的随意性,突出实践课的严谨性。

2.在财力希望上得到教育主管的经费支持。安排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保障,否则无法实施。提高教育主管对实践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落实经费的首要环节;实习费用和购置实训设备是经费的主要用途。

3.下大力气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师大多缺乏公司工作的实践,让他们讲清楚公司的具体实务也勉为其难。因此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先行于学生的教学实习,称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4.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建议结合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参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上,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系统化。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才能起到成效。建立一个完善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杨丽萍.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3(3):105-106.

[2]赵红梅.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97-98.

[3]洪燕云,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2(5):31-36.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第4篇

国外很早就开展了创业教育。自1947年哈佛商学院率先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以来,美国的创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有些学校甚至以专注创业领域的研究教学作为学校的策略中心及竞争优势,它们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个性化教育,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新型创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在1966年,日本从1998年起,提出或开展了创业教育。同国外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2年,国家教育部确定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至此各高校一方面开始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和成功先例,另一方面结合本国自身的国情努力探索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与理论框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如,中出现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课堂式创业教育模式”、以北京航空天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式创业教育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等。

1. 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于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素质,已成为衡量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于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重大的影响。

首先,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我国高校近年来连续的扩招,大学生的供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减小,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同时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纷纷紧缩规模,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和缩减招聘人数。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却是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的现状。如今的大学生就业较往年更难。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就业过程中经常碰壁,要想找到与自己的专业及职业发展规划相适宜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让他们尽早地接触了社会和企业,开阔视野,增强实际操作和工作的能力,加快他们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工作过程的转变。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容易实现顺利就业。另外,拥有创业的条件,自身又具备较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通过创业不仅仅是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实施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服务的主体首先并且最直接的是学生群体,高校教育应当把满足他们的诉求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知识经济时代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教育体制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偏重于应试,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修正和补充,应运而生。社会对新型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适应了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最后,开展创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要求。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推动国家GDP增长的主要力量。有资料表明,美国经济几十年来持续而强劲增长,得益于其整个社会旺盛不衰的创业精神和千百万家小型企业生生不息的创业活动。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创业教育,强调创业精神的国家。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2.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高校正式开展创业教育始于2002年,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条件下,高校创业教育蓬勃兴起和发展。但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短、国情特殊等原因,发展中存在诸多弊端。笔者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体情况为例,谈谈在创业教育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1)、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主体是整个学科的学生群体,而不仅仅是部分专业的学生甚至极少部分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只是通过增设与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或是在其它方面作部分的改变,忽略了创业教育中最本质的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甚至将参加创业大赛能否取得好成绩作为衡量创业教育的标准。事实上,这类活动演变成工商管理类专业极少数学生和指导老师的个人工作和努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我们的创业教育变得流于表面。

(2)、课程和师资体系有待完善。创业教育需要发挥充分课堂教学的作用,使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合进日常教学之中。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创业课程,偏重于理论与知识,难以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各项素质的系统培养。有时,创业教育课程甚至与专业课程之间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有效的渗透和融合,不利于发挥出“1+1>2”的整体作用。创业教育由于囊括的内容丰富,涉及到多学科、多种能力和较强的技术性等多种因素,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的师资队伍中缺乏拥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能满足创业教育教学的要求,反过来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3)、缺乏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关的实践环节。资料表明,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与他们对实践环节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例如,高校和有关机构成立创业基金,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使他们的创业理念付诸实施,虽然结果可能并不一定成功,但通过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提升了在未来创业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多是“纸上谈兵”,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工商管理类学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学科同时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不像其他工科专业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机会。缺乏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4)、缺乏完备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要明确来定义和衡量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高校工商管理类创业教育各方面价值的实现程度需通过完整的评价体系做出判断。如何使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工商管理类学科成绩有效结合,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不影响本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规范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特别是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发展意义重大。

3.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探索

针对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类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探索阶段,可以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以切合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重要使命。

3.1 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招生模式

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特殊,对学生的其它知识背景和相关经验提出了要求。传统的招生模式下的新生知识背景单一,缺乏其它专业相关知识背景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不能达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的。美国高校培养MBA时,鼓励其它学科特别是工程科技类背景的学生攻读取得良好的效果,启发我们可以改变原有的招生模式,根据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具体需要,与工科和其它专业合作联合招生和培养人才,本科前两年先在其它专业就读,通过一定的考核方法,筛选出部分学生转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继续学习。这样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就拥有了不同的知识背景。教学活动中,不同专业背景和经历的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加强创业师资和教学课程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保证。工商管理专业应当通过配备雄厚的师资保证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创业教师应当是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不缺乏在企业中工作的经验甚至是自己创业的经历。例如可以用重金聘请有成功企业经验并担任企业管理职务、具备较好教学经验的人士担任创业老师。同时可以每年派遣教师外出进修甚至派往企业参与企业的日常活动,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针对创业教育的培养目的,合理设计创业课程,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除逐步开设社管理学、高级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学、公司理财、企业战略管理、等涵盖涉及创业构思、融资、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外,同时还应开设一定的通识课程,注重对创业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上述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创业目标的差异。达到能增强学生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或通过专题报告、知识讲座、创业论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或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和分析案例的形式,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讨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或通过设定某种具体情景,要求学生扮演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同角色,模拟实际情形,提高他们人际交往和沟通应变的能力。将这些活动与学生的课程成绩直接挂钩,既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另外在隐形课程方面要突出与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要把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如成立各种形式不同的创业计划小组,开展具有创新意识的生活文娱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励创业精神,增强他们创业的信心。

3.3 重视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应该给予更高的重视。

学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专题活动,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如参观、座谈、请创业者作报告等,把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结合进去;布置小课题,组织学生参与基层单位、工矿企业、社区服务、结对扶贫、模拟创业等形式围绕科技难点和社会热点等进行调查研究,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社会和生产的实际;与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实习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将学生派往企业的生产、财务、营销等部门实习,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使企业成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学院在每学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的活动,在教师指导下,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制定出创业计划,参与竞赛,获得优胜的团队将获得学院提供的各方面资源,展开创业活动。成立创业基金并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并为其提供细节辅导,并在资金、项目、场所等条件给予支持与保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的同时,还应将实践环节纳入到学生的考核范围之类,使实践的效果直接与学生的成绩挂钩,激励他们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和投入。

3.4 制定科学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来,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企业必须的大众化专业,虽然具有较大的需求,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却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归根到底,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是最重要的原因。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短期能不可能培养出千千万万的企业家,但是对与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树立职业规划并为其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校为不同年级的本科生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创业教育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具体的课程安排和创业实践活动。针对具有不同创业潜质和能力的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创业教育项目和培养路径,由于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优势等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的人才既满足了自身的内在需求,又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还避免了人才千篇一律的现象。

结语

创业教育对于培育民众的创新意识,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创业教育的开展不是单个高校通过短期努力在小范围内就能取得成功的,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家庭和学校应从小就加强对孩子创新意识和个性的培养,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加大作为,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等。另外,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当稳打稳扎,循序渐进,不能因为追赶潮流而好大喜功,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白宇.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新长征,2009(2).

[2]徐滨,罗向阳.大学创业教育新论[J].教育评论,2009(1).

[3]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9(2).

[4]梅伟惠.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哲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9(2).

[5]应可福,石兴国,宗蕴璋.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

[6]王春花,施敏锋.“美国模式”对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模式的启示[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工商管理专业类的简历 第5篇

-    雅思英语培训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暨南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07-01
所学专业一:工商管理所学专业二:音乐教育
受教育培训经历:-2000    星海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

-2006    暨南大学          工商管理

2006-2007    商务英语培训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良好粤语水平: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努力。
 
详细个人自传
 月薪要求:1000元/月
 
个人联系方式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浅探 第6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改革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职业适应力与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深入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求学生掌握以学科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还要求学生在注重应用性原则指导下具备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够适应企业管理岗位的需要,并逐步成长为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因此,必须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而从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的要求来看,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必须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从而使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相应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参加工作后快速成长为一名管理人才。但是,当前一些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比较薄弱,且在理念上更加重视理论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再者,从学生个人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工商管理类专业也需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地区仍然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之下残留着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的十多年时间里,更多的时间花在书本知识、题海之中,对于自然实践和社会实践都有欠缺。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又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甚至直接影响毕业后前几年的就业能力。因此,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细化已经较为完善,包括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物流管理、商品学、电子商务、审计学、国际商务、资产评估等,而这些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课程不仅需要理论教学,更需要通过相关的实践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设计上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在教学方法上不重视实践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过少,难以满足专业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不够科学

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包括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内容,但部分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层次不够分明,缺乏相关环节或者不遵循能力形成规律,严重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内容落后

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课程内容仍然以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为主,这些环节受企事业单位对工作效率的要求及学生能力的限制,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中去,尤其是难以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实践的学习中去。此外,有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虽然建立起了模拟沙盘、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模式,但不够普及、不够深入,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4.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一是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都不强。二是重点围绕理论而不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5.缺乏复合型师资力量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招收入,专职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拥有硕士或以上学位,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这些教师基本上都缺乏在企事业单位任职的经验,也就是说缺乏企业管理相关岗位的实践经验。目前,缺乏双师型教师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

三、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高素质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强实践教学。

1.转变教学观念

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这一点上则更为突出。因此,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努力让学生共同学习到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调能力和交际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首先,教学体系建设要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根据专业发展及社会需要来研究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其次,要理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规律,在大学各个年级科学设置实践教学项目,如参观企业、举办交流会、进行模拟决策、模拟企业运作等,都要拉开层次,使学生能够一步步深入到企业管理中去。再次,要加强实验环节的建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验环境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来构建,采取现场实物教学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应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并强化校内、外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尽早地接触管理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仿真模拟实验软件开展实验课程,体验企业运作或管理的流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稳固的实践平台,推荐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使学生有机会获得真正的工作体验,为将来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夯实基础。

4.建立实训基地

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联系企业开拓实训基地,使企业能为学生提供不同岗位的参与机会,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消化学到的理论知识,并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实务操作等环节。另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建立管理先进、教学手段先进的实训基地。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深入到企业或其他单位中进行管理咨询等活动,从而丰富相关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优秀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聘请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实践实习活动导师,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人员的优势。高校应与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总之,只有做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工商管理类专业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琳,段晖,曹静.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需求调研[J].教育界,2013,(03).

[2]吴天舒.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J].辽宁师专学报,2009,(03).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浅探 第7篇

一、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求学生掌握以学科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还要求学生在注重应用性原则指导下具备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够适应企业管理岗位的需要,并逐步成长为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因此,必须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而从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的要求来看,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必须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从而使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相应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参加工作后快速成长为一名管理人才。但是,当前一些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比较薄弱,且在理念上更加重视理论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再者,从学生个人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工商管理类专业也需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地区仍然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之下残留着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的十多年时间里,更多的时间花在书本知识、题海之中,对于自然实践和社会实践都有欠缺。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又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甚至直接影响毕业后前几年的就业能力。因此,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细化已经较为完善,包括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物流管理、商品学、电子商务、审计学、国际商务、资产评估等,而这些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课程不仅需要理论教学,更需要通过相关的实践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设计上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在教学方法上不重视实践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过少,难以满足专业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不够科学

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包括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内容,但部分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层次不够分明,缺乏相关环节或者不遵循能力形成规律,严重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3. 实践教学内容落后

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课程内容仍然以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为主,这些环节受企事业单位对工作效率的要求及学生能力的限制,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中去,尤其是难以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实践的学习中去。此外,有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虽然建立起了模拟沙盘、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模式,但不够普及、不够深入,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4.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一是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都不强。二是重点围绕理论而不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5. 缺乏复合型师资力量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招收入,专职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拥有硕士或以上学位,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这些教师基本上都缺乏在企事业单位任职的经验,也就是说缺乏企业管理相关岗位的实践经验。目前,缺乏双师型教师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

三、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高素质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强实践教学。

1. 转变教学观念

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这一点上则更为突出。因此,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努力让学生共同学习到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调能力和交际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首先,教学体系建设要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根据专业发展及社会需要来研究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其次,要理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规律,在大学各个年级科学设置实践教学项目,如参观企业、举办交流会、进行模拟决策、模拟企业运作等,都要拉开层次,使学生能够一步步深入到企业管理中去。再次,要加强实验环节的建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验环境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来构建,采取现场实物教学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应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并强化校内、外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尽早地接触管理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仿真模拟实验软件开展实验课程,体验企业运作或管理的流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稳固的实践平台,推荐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使学生有机会获得真正的工作体验,为将来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夯实基础。

4. 建立实训基地

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联系企业开拓实训基地,使企业能为学生提供不同岗位的参与机会,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消化学到的理论知识,并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实务操作等环节。另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建立管理先进、教学手段先进的实训基地。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深入到企业或其他单位中进行管理咨询等活动,从而丰富相关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优秀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聘请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实践实习活动导师,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人员的优势。高校应与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总之,只有做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工商管理类专业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摘要: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当代大学中的一个重要专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分类也逐渐向国际化接轨,突显出细化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也取得了巨大改进与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发展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效率的瓶颈。通过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易琳,段晖,曹静.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需求调研[J].教育界,2013,(03).

[2]吴天舒.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J].辽宁师专学报,2009,(03).

工商类专业课程 第8篇

培养方案设计

本培养方案以按类招生、按类培养为核心,即将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合并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统一制定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前五学期的培养计划,构建统一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基础课程学习,拓宽专业基础知识。从第六学期开始,学生经过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在导师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实现专业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整个培养方案的实施,则主要采用全面的学分制,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在学习期间选专业、选教师、选课程、选进程,提高培养方案的灵活度和个体适应度,优秀的本科生可提前毕业,并在按类招生、按类培养和学分制思想的基础上,将整体的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三部分。

理论教学包含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类型,必修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包含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通过开设符合社会需求和具有较强岗位适用性的课程,更加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强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而专业课则体现分专业培养的思想和学生的专业志向,实施因材施教,强化个性化培养。选修则采用选修专业基础课、院级任选课、校级任选课的办法,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面,深化学生人文素质和技能培养。针对选修课中学生择课的盲目性,在校级和院级选修课中规定文、理类课程比例,专业与非专业选课比例,保证选课的成功率和开出率。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集体实践四个方面。其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中注重应用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相对应,它们在按类招生和学分制所构建的体制平台下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保证实践活动的理论知识支撑,也为学生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决策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保障。另外,在培养方案中将实验教学分为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四种类型,确保实验教学至少有一个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并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为学生验证创新思维提供实验环境。课程设计则主要采用分析、设计、实现的方案,让学生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各专业系统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毕业设计环节主要分为应用型和科研依托型两种类型,题目“双向选择”,答辩采用全盲答辩方式。应用型是毕业设计的主体,通过应用型毕业设计的实施,可培养学生的需求分析能力、面向具体应用的设计能力、应用实施能力;而科研依托型毕业设计虽然在整个毕业设计中占有较少比例,但它为具有较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完整的展示和学习环境,充实完善了学分制下个性化培养方案。集体实践环节则从基本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两方面展开对学生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竞赛,并促进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学术科研成果,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科研创新积累经验。

第二课堂则以实现教与学交流互动为目标,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沟通机制。在第二课堂中,通过推动教与学共同参与,采用调研、观察、探讨、社会实践等方式,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培养方案动态优化

为了确保培养方案的正确性和实用性,我们制定了培养方案动态优化流程,该流程包含如图1所示的培养分析、按类招生、学习跟踪、专业培养、绩效反馈、方案调整六个环节,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为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优化提供依据。在培养方案制定流程中,培养分析为按类招生提供需求信息,专业培养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强化,绩效反馈则从个性培养中归纳普适的良好培养模式,为方案调整提供支撑,而学习追踪则保证掌握学生的学习成长状态,及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指引。六环节的具体内容如下:(1)培养分析主要是对当年生源结构进行分析,并研讨当前企事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科研创新人才的需求;(2)按类招生则是将联系紧密的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加以组合,形成招生大类,确定大类的教学、管理、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学习跟踪则是建立学生个人学习状况跟踪服务管理平台,记录学生各阶段的选课、成绩、特长、性格、家庭环境等众多成长因素,构建分类模式,按个人状况对学生分类,给学生提供培养建议,进而确定按类培养后的专业志向和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成长指引;(4)专业培养是指经过按类培养后,在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大体方向后确定个人专业志向,并在专业培养中加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绩效反馈则是回馈优秀毕业生及校友成功人士阶段性成果,建立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互动机制,从绩效反馈中提炼适应市场需求的个体培养模式,为现有培养方案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撑;(6)方案调整则是根据学习跟踪和绩效反馈成果,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新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更新、完善现有培养方案。

配套建设工作

为了给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支撑环境,借助学院在MBA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广泛合作关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分析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并优化生源的知识结构和地域结构,为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师资管理体制上,实施聘约制,通过竞聘上岗强化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打破部分高级教师对本科教学的惰性心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建立教师进修、培训、交流机制,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人才,为新型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在教学体制中,进一步巩固本科评估优秀成果,集成专家认可的培养方案,积极推进学分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实现本科教学的个性化培养和弹性化培养,尤其是在教学体制改革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尝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展启发式教学,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建立科技竞赛和课外学术活动的长效机制,在联合研发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环节,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良好环境。在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上,实现由单一金工实习向大工程综合训练的转型,成立工程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以“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基本技能,分层综合训练,鼓励创新实践,充分体现大工程思想”为建设指导思想,构建由工程技术认知训练、工程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组成的三层次工程训练体系和全面开放的运行机制。拓宽生产实习基地建设渠道,与多家大中型企业(集团)建立良好的院企合作关系和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在实验中心建设上,完善和改造实验仪器设备,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到实验环境建设与管理软件购置,建设企业管理模拟、ERP、会计、数据挖掘等实验室。在学生管理上,实现学生导师制,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辅导员一起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成长环境。

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按类招生、按类培养为核心,在学分制下强调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实用型培养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拓宽基础,因材施教,在确保较强的专业选择灵活度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管理领域开展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韦永恒.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7) :27-28.

[2]王磊.关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69-70.

[3]周文贵, 孙晓琴, 杨础.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2) :77-78.

[4]周西安, 吴麟麟.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1) :165-167.

[5]秦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8 (10) :16-18.

工商类专业课程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职业能力,ERP实训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 从整体来看, 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但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还应当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基本职业能力, 这就给我国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 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讲, 其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 因此若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就必须要进一步改进教育模式, 增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 来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本文中, 笔者就以高职院校中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来谈谈其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评价时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与评价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 很多学校都已经认识到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因而积极的改革教育模式,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同时建立评价机制, 以确保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不会与社会脱节。那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与评价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哪里呢?笔者以为, 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院校与专业的性质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 其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实践型就业型人才,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讲, 就是为了培养最基层的实用型管理人才, 因此, 其教育性质与目的决定了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提高其工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1.2 人才市场的竞争与需求

当前的就业市场形势较为严峻, 人才市场竞争激烈, 高职院校的学生若要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就必须要具备比本科专业更丰富的管理实践能力与管理职业能力, 这同时也是人才市场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

1.3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需要

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 其理论知识较为偏向抽象化和专业本身应用性、市场化强等特点, 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在更多实践中掌握管理理论的具体应用, 从而提高其职业能力。

2 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机制的研究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养, 除了要改进教学模式以外, 还应当建立一定的评价机制, 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社会实际工作的理解与认识, 确保其所学知识不与社会脱节, 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职业需求。以下笔者就以ERP沙盘模拟与对抗实训课程为例, 来简述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机制的主要内容。

2.1 学生职业能力在ERP课程中的体现

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课程的能力目标是:“运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企业运营, 获得竞争的优势”。能力目标包括通用职业能力和特定岗位能力两方面。通用职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协作共事能力、计划与执行能力。特定岗位能力目标为:通过ERP企业运营沙盘模拟实训, 使学生熟悉企过程, 初步获得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核心原则有以下几点: (1) 与企业相关岗位相结合,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2) 突出能力目标; (3) 项目任务载体; (4) 学生主体; (5) 情境模拟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旨在给学生创建仿真、模拟的职业情境, 通过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化迁移, 并进行发展与整合, 形成初步的职业能力。

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课程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包括: (1) 业务过程构建。将主要的业务运作流程、业务部门和主要人员的职责进行模拟仿真, 包括资金流动过程、物资采购过程、生产计划过程、市场营销过程, 以及伴随的信息处理过程。 (2) 角色扮演。实训由学生分组组成四至六个参与模拟竞争的“企业”, 每个“企业”都由学生在其中分工担任相应的核心职位, 扮演的角色从CEO、CFO、营销总监、采购总监到生产总监等。 (3) 市场环境仿真。各学习小组 (公司) 需要制定自己的市场营销战略, 体现在目标市场的定位、市场推广方案, 以及作为战略实施结果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经营利润中。 (4) 竞争模拟决策与执行。 (5) 模拟运营成果评价。

2.2 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在ERP课程考核中的体现

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课程的考核为过程考核, 采用学生自主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个性评价与共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引入业绩考评指标, 学生的实训成绩以模拟竞争结果的排名为主要依据, 排名的指标包括“权益余额”和“市场占有率” (分别占40%和30%) , 同时结合平时考勤和表现 (3O%)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实训, 学习过程即为考核过程。从第一年开始, 各组学生自行制定运营计划, 自主决策和执行, 以实际的“经营”业绩见高下。每个模拟年度经营完毕, 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其自我评价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形成, 从而不断寻找不足, 完善自我。通过教师对各组经营业绩进行点评, 总结各组运营的成败得失, 给出包括财务比率和经营效率指标在内的一系列业绩评价的指标, 让各组学生对自己在运营中的表现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评价, 而不是只看到一个成绩单。在竞争的最后一年末, 将各运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列出并与第一年年初的权益余额进行比较, 考核及格的标准之一是最后的所有者权益余额不能为负数。在实训结束后以让学生提交感想感悟的形式规范学生的自我认识过程, 总结自主学习的成果, 以此来作为学习效果的测评内容之一。

此外, 通过课程学习, 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 可以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很好的检验, 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不断创新, 追求成功的精神。事实证明, 通过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 学生增强了模拟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加深了对企业经营决策和运作的了解, 从而为其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实现职业发展的人生目标奠定了业务基础。

3 结论

工商类专业课程 第10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是学科基础课。所有高等财经、管理专业均要开设这门课程, 因此提高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在高等财经、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微观经济学由于其抽象性比较强, 加上数学工具的广泛运用, 因此教师对微观经济学本身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 谈些认识。

1 微观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学说, 其理论体系和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 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 主要由价格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 生产者理论, 市场理论, 分配理论等构成;微观经济学中的众多学派, 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有些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 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 对微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要有分析、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

1.2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 如微积分、求导, 几何图形, 图表等, 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但是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经济规律, 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 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 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 既有抽象的概念, 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 又有定量分析, 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3 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 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 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 因此, 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 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 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 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1.4 教学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门派很多, 有的观点针锋相对, 这种理论体系上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要有所鉴别、博采众家之长。二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我们不能割裂它们的历史性。在应用上是如此, 在理解上也是如此。大多数理论在教科书中都缺乏充足的介绍, 这是每本教材无法避免的特点。但学习过程中不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尤其是有关的学术背景, 则不可能准确把握理论的渊源, 对理论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 如边际效用, 我们最初是难于接受的, 如果我们知道了边际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 边际主义者的实用哲学主义的由来, 边际量的理解就不如现在那么生硬了。再如经济学中的各流派的观点, 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我们没有对这些理论体系的研究, 就不能了解理论的基础。

2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是未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成员, 他们的素质高低, 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这个任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知识”, 更要培养“能力”, 不仅要介绍具体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法、知识, 也要研究公司运营中的战略问题、生产问题、激励员工问题, 更重视实际应用性, 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知识性教育的同时, 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接触, 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就业方向与其他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 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对讲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十分重要。总的来讲, 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人文知识丰富, 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 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时, 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 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 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 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 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 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 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 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 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 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 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2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 学生非常感兴趣, 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 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 而是社会科学, 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 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 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 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 理性化的东西给感性化。

2.3 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微观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 但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 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 理论知识学了很多, 但实践活动却很少, 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 了解我国现在的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2.4 学生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

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 在上课时有些同学才赶作业, 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同学直接就是抄别人的作业答案。

3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 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这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 他们在遇到问题以后不知如何使用头脑中的知识, 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他们关心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 结果是他们难以将知识点串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 把握它的基本框架更易于掌握它包含的知识点。我在讲完这门课时进行复习时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比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 消费者均衡 (需求的均衡) , 生产者均衡 (供给的均衡) 。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 (定理) :比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恩格尔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斯定理等。四是要掌握二个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也就是说市场不是十全十美的, 也有缺陷, 需要政府调节;同时政府有时也是不完善的, 需要不断改革完善。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另外要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 它和宏观经济学构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之前, 许多同学已学过政治经济学, 学习微观经济学, 要注意不能把这两门课混淆起来。虽然他们都属于经济学, 但它们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 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及将来灭亡的规律, 微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 只研究具体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经济学, 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所以, 它们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都完全不同。

3.2 着重讲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学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样, 在课堂教学中时就要务求精而不求多, 抓住重点, 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对于其概念, 决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而要侧重于理解。对于理论要注意它本身的推理逻辑, 不要以个别现象来否定或批评一种理论。

3.3 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

以讲授法为主, 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 教师处于主动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 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 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 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 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了解众多企业的营运状况, 培养了自己独立处理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收集信息、数据、案例, 组织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有理有据的论证, 条件允许的话, 甚至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 发挥财经院校学生能言善辩的特长。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并用能取长补短,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课前, 教师布置一个案例或阅读材料让学生准备, 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或阅读材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析;课堂上, 通过提问、记录, 促使学生讨论及提供可能有益于班上思考和学习的数据、理论或见解来引导案例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 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和其他材料进行评价并更新教案。在这里要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讨论时先小组讨论, 再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另外案例讨论也必须在讲解了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进行。

3.4 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 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信息量大, 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 效果反而不理想, 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 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 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 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 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 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 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 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5 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考试集多种功能于一身, 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因此, 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 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 课堂出勤等, 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我们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平时占50%, 期末考试成绩占50%,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 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 临时记忆以应付考试, 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3.6 注重习题训练, 多做习题

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 如微积分、求导。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概念的把握理解, 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 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夏文彬.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网页.

工商类专业课程 第1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 职业胜任力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F123.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39—0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同样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低下,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一、职业胜任力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场行为等方面的素养;2.职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某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有关;基本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各种工作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3.职业胜任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有关,不同专业类型其指标体系有别,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形势、社会文化等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不同行业和工作职位对职业胜任力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制造业领域一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新兴服务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考量这种需求差异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山东省工商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情况,本研究对山东省内30所各类高校、25家用人单位、10场招聘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83份,其中毕业生及在校生3391份,用人单位807份,学校485份。

(一)职业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分析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评定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依次为:1、2、3、4、5分)。在26项职业胜任力指标(见表2)中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名居前的职业胜任力指标基本属于个人基本能力,如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还有社会适应力,如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

(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图1列出了大学生刚就业时职业胜任能力最重要的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这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的差距都很明显,说明高校在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提升毕业生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力应该成为高校教改的重点。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

职业胜任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职业胜任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当职业胜任力被整合到课程时,职业胜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将职业胜任力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工商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设置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与职业胜任力有关,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可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家、高级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并且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依据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系统设置四组指标: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表2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内容

(三)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设计——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中,明确地方应用型定位,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设置1—2个实习学期,延长实践教学时长。将职业胜任力指标分解到相应的实习模块中,实施能力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达到学生经过特定模块的学习就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2.校内实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感觉。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训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校外实践——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采用“真题真做” 模式,毕业论文的真题来自毕业生前期实习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实习单位现实工作遇到的问题等。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选题,然后撰写毕业论文。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员工共同组成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予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毕业生选题解决的程度及质量评定论文质量。

(四)发挥企业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让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获得经济或社会利益是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关键,从政府及学校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宣传、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设立一个国家级的奖项,大力表彰、宣传为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及企业。让企业家意识到,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之一,而且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美誉度和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一种互惠型的共生关系。因为教学科研层次低的高校很难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形成共生体,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尽力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合作,要加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互桂.提升大学生就业力: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0,(3).

[2] 李宇红,苏艳芳.工商管理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07,(11).

[3] 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与借鉴[J].管理评论,2003,(4).

[4] 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提升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5] 曾红权.就业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6] 雷培梁,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9,(3).

[7] 吴言忠,刘华海.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8] 陈根.大学生就业力问题探讨[J].开发研究,2010,(4).

Dela Harpe B,Radloff A,Wyber J.Quality and Generic(Professiona1) Skills[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0,6(3):231—243.

工商类专业课程 第12篇

1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我国绝大部分本科院校均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各类单位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 这一定位明显偏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有1000余所 (包括独立学院) , 基本上每所学校都有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 每年本科毕业生100多万人, 但最终能够走上高层管理岗位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都长期在公司中层或基层工作。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显然不一样, 高层管理人才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决策能力, 而中层和基层管理人才更需要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目标定位必然影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选择, 这种偏高的定位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对执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 而大部分高校不具备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办学实力, 结果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 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管理人才的需要。

1.2 缺乏自然科学素质教育

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的科学。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不仅有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而且也是帮助他们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必要知识储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融合的趋势, 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 任何一项任务的解决都需要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素养, 缺乏必要的自然科学素质的管理人员在面对复杂管理问题时将会束手无策。但是据我们的调查了解, 目前国内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像外国语大学、财经大学等以文科类专业为主的学校, 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没有开设科学素质教育课程, 在一些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 工商管理类专业即使有开设少量科学素质教育课程, 但由于没有引起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群体的足够重视、缺乏能胜任工商管理类专业科学素质课程的教师队伍、课程设置和选修制度不合理等多种原因, 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掣肘。

1.3 理论课程太多

现在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正常毕业所需的理论学分达到150左右, 除了最后一学期只安排实习和毕业论文比较轻松之外, 其他时间每学期至少要修七八门课, 每周要上二十五六节课, 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三十多节, 学生感觉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回寝室睡觉, 根本就没有闲暇时间。这么繁忙的课程学习任务并没有带来好的学习效果, 由于每门课程安排的学时比较少, 老师的讲解速度过快,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深入消化。期末考试时老师划个范围随便背一背就可以及格, 这门课程就算结业了, 甚至有的课程交一篇毫无学术水平的论文就可以过关, 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时回顾大学四年所学课程内容时几乎没有什么印象。设置过多的理论课程门数不仅降低了学习效果, 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发展自己个性和特长的自由时间, 这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学习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高校的做法, 大大压缩学生的总学分, 减少理论课程设置, 制定科学的课程考核办法, 让学生能够真正牢固掌握每门课程的精髓, 并能够学以致用。

1.4 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实践结合紧密的应用型学科。要培养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而目前我们国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在统一的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指导下,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课程的比重偏少而且效果不佳。现在的培养方案中一般就只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 总共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且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 无法统一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 要求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和实习单位, 但是很多学生无法联系到合适的单位, 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参与实习。即使有联系到单位并参加了实习的同学也很难得到专业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2 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2.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我国一千多所本科院校的办学实力、资源优势和生源质量差异明显, 每所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对于部分研究型大学, 其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而大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目标定位的多样化决定了培养模式、教学理念的差异化, 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自我学习与发现知识的能力,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让学生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知识创造的能力。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强调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参与企业管理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2 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就是将所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产品或服务的研发、设计、生产等技术工程活动或者对这些技术工程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工程活动,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以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内容包括诸多方面, 但其中最关键的是学习能力、知识转化与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要适度加强自然科学素质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交叉融合的趋势, 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管理、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 还要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素养, 才能胜任较复杂的管理岗位。第二是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德国的高等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典范, 德国的大学与企业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以便借助企业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他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产学合作, 一种途径是大学与企业双方的人员交流, 学校从企业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 或者派学生到工厂去参与他们的研究项目或工程管理实践。另一种途径是大学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所、实验室, 这些机构的人员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通过这一平台稳固了大学与企业界的联系。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 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 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空间都是有限的。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不管是对学校的评价还是对教师的考核都以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本科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可言。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考核的压力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上, 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升。我们应该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 重构大学竞争力评价机制和教师素质考核机制,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

参考文献

[1]陈万培, 胡学龙, 刘时.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 33 (5) :61-75.

[2]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山东英才学院学报, 2010, 6 (1) :20-22.

[3]黄亚妮.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J].教育经济, 2006, 2:61-64.

[4]席酉民.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之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管理融入服务下一篇:企业竞争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