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材论文

2024-07-03

小学教学教材论文(精选12篇)

小学教学教材论文 第1篇

教学策略一:尊重科学情景, 加深建构认知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大都采用“情景—问题—模块—解决—应用”的编写体例, 教材注重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 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活动情景, 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建构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教材也经历了长达六年的可行性论证, 数学课程规划实施渐趋科学。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完全可以依托这一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数学教育教学活动, 而没有必要另起炉灶, 费时、费力地去重构一个复杂的脱离教材的教学内容。

例如,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50页“小数产生的意义”章节, 教材选用两位同学在测量黑板、讲桌的情景图, 简要地呈现了小数产生的过程。教材之所以这么选用, 一方面是这两种事物都在教室里, 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另一方面, 它们的长度一般都有一定的规格, 学生在测量之后, 不仅能够体会小数产生于实际需要, 还可以将测量结果作为一般常识来掌握。

这样的编排能让教师很快吃透教材, 很容易依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线索预设出清晰可行的教学思路。我想, 如果我们能“吃透教材”, 依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线索构建教学思路, 拓展认知结构,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教材, 不忠实于教材呢?

像这样有效的教学情景图, 每一册教材中都有。在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第33页的“整理和复习”中, 呈现了四位学生的对话:“笔算加法和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从个位算起”“加法各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减法……”, 这些话既像总结又像推广, 既归纳又演绎, 把引导学生建构认知网络的意图充溢在字里行间。作为本单元的复习例题, 它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引导学生建构和完善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认知责任。

课标中明确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实践证明, 教材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 我们采取尊重教材呈现的情景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是必要的、科学的。

教学策略二:领会浓缩情景, 激活数学原型

由于教材属于文本课程, 在教材呈现的情景图中我们还能发现, 有的情景只是问题情景中的一部分, 丰富多彩的生活被浓缩后, 便形成了教材上静态的情景。这时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将这些浓缩的情景激活, 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张力。

例如,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9页《时、分、秒》的教学中, 教材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呈现了孩子们熟悉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的情景, 很容易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在实际情景中体会“时、分、秒”等时间概念, 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丝丝联系。但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 单位进率也复杂, 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就要激活教材, 将图中的情景化作动态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再通过演示, 请学生观察秒针走一圈, 分针走了多少。这样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 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又如, 在四年级上册第64页的《垂直与平行》中, 教材上呈现的是四个同学静态活动的两个场景, 无法直观地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知识进行理解与消化。而且, “垂直与平行”又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 需要理解的概念有很多, 有平行线、垂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相交、交点、交角……如果单从字面上讲解, 学生可能会听得云里雾里的。为了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我们就要通过激活教材浓缩的情景, 用课件动态演示两根小棒扔在桌面上的情境,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掌握和认识“在同一个平面内”和“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种情形。这样不多费口舌就能让学生自己攻破这个难点。再则, 通过动态演示相交与平行的状态, 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 可以先让学生把作品分成两类 (如下图示) , 在实际情景交流和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思考要按什么标准来分, 从而引出了“相交”和“不相交”这组概念。可见, 从“教师的导”到“学生的学”, 目标十分明确,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当然, 教材中有些情景呈现的不是生活原型, 而是呈现出一个充满探索的学习情景, 需要学生通过想象、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经历、体验探究的乐趣, 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时也需要我们激活教材, 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验证。例如,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85页《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章节中, 教材就呈现了这样一个充满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通过三个同学的对话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由于静态文本无法让学生更加直观明白地体验到验证的过程,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激活情景, 借助多媒体将静态的情景图转为动态的教学过程。我利用课件先动态演示出一个长方形, 以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自然地从复习过渡到新知识, 没有给学生造成任何突兀的感觉;再将长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由“长方形的内角和”抛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一问题;接着通过动态演示折三角形、剪拼三角形的过程, 有步骤地揭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科学论证过程。通过这样的激活, 可以把原本零散、抽象的数学知识归纳为一个整体, 为学生提供了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教学策略三:立足限定情景, 创生教学素材

综上所述, 我们是不是就不能向教材说“不”呢?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 它为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最基本的学习材料。然而, 再好的教材也有局限性, 教材上呈现的情景有些比较单一, 这时就需要我们立足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生教学素材, 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进行合理的调适, 恰当开发教学资源, 突出其数学之外的意义与功能, 使教学内容进一步达到编者预期的目的。

例如,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00页“猜一猜”中, 教材只呈现了静态的“猜书”和“猜花”这一素材, 感觉较为单一。为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更适合学生, 我围绕教材的情景意图, 创设了以“学校运动会”为主线, 把“猜运动会场的入场大门”“猜运动会礼仪队伍”“猜比赛的胜负”“猜班级的比赛名次”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连成一张学习网, 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不提供信息猜到提供多个信息猜的各项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处理信息, 感受推理的过程, 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使数学课变得更具活力。

再如, 在一年级上册第80页的“分类”中, 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商店文具货架物品摆放的情景图, 货架上文具按不同类别放在不同的位置, 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学习用品摆放不整齐, 学习习惯没养成的毛病, 教学中, 我通过改变教材上呈现的货物摆放形式, 将课题改为“小花猫在成长”, 并抓住小花猫因被同学们看到自己凌乱的家会感到难为情的心理, 运用课件动态演示了“小花猫请同学们到家做客”的情景。根据这一情景的创设, 很自然地切入主题, 激发同学们产生要与小花猫一起整理、分类的欲望。然后借助情景, 同学们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对水果、铅笔、平面图形、公园里的人等进行分类, 顺利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不但明确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为学生将来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我们用其他素材取代教材中的例题情景, 并对情景的导入进行重组时, 一定要考虑这样或那样的创设是否能达到教材编者预期的教学目的, 是否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做好这一点, 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 才能有效地运用教学素材。否则, 就是弄巧成拙, 赶赶时髦而已。

小学体育教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第2篇

一、跑:

1、各种方式的走:拍手走、胸前屈臂走、两臂上举走、两臂侧平举走(一年级)动作要求:略

重点: 脚后先着地后过渡到前脚掌。前脚掌着地,后脚跟离地走。难点: 手脚协调配合,膝直、踝关节紧张。2、30米快速跑(二年级)

动作要求:头要正、眼看前、两臂弯弯、向前摆。步子大、摆动快、脚掌着地、跑直线。

重点: 跑成直线,跑得轻松。自然且快。难点: 前脚掌趴地

3、站立式起跑(三年级)

动作要求:听到预备,前脚全掌,后脚前掌。距离两拳,上体前顷,站立放松。听到跑,迅速起动,往前跑。重点: 起跑瞬间,蹬地有力,迅速 难点: 手臂的协调配合。4、50米加速跑(三年级)

动作要求:起跑开始,跑的速度由慢到快逐渐增加,跑到最后应以最高速度冲过终点。

重点: 速度的变化,应由慢到快逐渐增加 难点: 手臂前后协调摆动。

5、后蹬跑(四年级)

动作要求:上体稍前倾,后蹬时,应以前脚掌趴地用力后蹬,并充分蹬直,髋部前送,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然后大腿下压,用前脚掌着地,两臂协调配合摆动。重点: 送(髋)、抬(摆动腿)、趴(后蹬腿的前脚掌)、蹬(后蹬腿)难点: 后蹬腿伸直,在空中有腾空动作。6、30米通过2~3个障碍物跑(四年级)

动作要求: 跨过小河,钻过山洞,快速向前跑;绕过小旗赶回来,“安全”通过障碍跑。重点: 跨、钻、绕的基本技能。

难点: 体现学生跨、钻、绕障碍跑的能力。

7、蹲距式起跑(五年级)

动作要求:肩宽撑地后膝跪,两手伸直拇相对。后膝离地抬起臀,臀比肩高半蹲撑。两臂前脚负体重,中心前移肩超线,起动快似箭离弦,两脚用力蹬后边。重点: 身体前倾,支撑有力。难点: 蹬地迅速,有力。

8、弯道跑(五年级)

动作要求:跑弯道要注意,身体须向圆心靠,右摆大来左摆小,膝盖摆动向圆心,左脚掌外侧着地,右脚掌内侧蹬地好,掌握重心协调跑。重点: 克服弯道跑时离心力的作用。

难点: 左脚掌外侧着地和右脚掌内侧蹬地的动作,以及摆臂的协调配合。9、50米全程跑(六年级)

动作要求:站立式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重点: 途中跑技术。

难点: 短跑的四个阶段技术动作的相互衔接,以及上下肢的协调。10、1500米走跑交替(六年级)

动作要求:轻松跑一段,便步走一段,两者皆注意,呼吸有规律,动作协调配合好。

重点: 走跑交替技术,及有规律的呼吸。难点: 发展有氧耐力。

二、跳跃

1、双脚连续跳(一年级)

动作要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蹦蹦跳跳真可爱;小袋鼠腿儿壮,两只小手胸前放,一蹦就有三、五迷,看谁做得最象它。重点: 双脚跳起有力,双脚落地屈膝缓冲。难点: 跳下平稳。

2、立定跳远(二年级)动作要求:一摆二蹲三跳起,快速蹬地展身体,收腹提膝伸小腿,平稳落地跳得远。

重点: 双脚有力蹬地向前、向上跃起,双脚同时落地。难点: 上下肢协调配合,落地轻巧。

3、跑几步,单脚起跳,用手或头触悬挂的物体(三年级)

动作要求:面对悬挂物,跑几步,一腿用全脚掌积极有力地蹬地,迅速过渡到前脚掌跳起,另一腿屈膝上提,同时用手或用踏跳腿的异侧手去触高悬的物体。重点: 踏跳腿全脚掌着地过渡到前脚掌迅速有力蹬地。难点: 踏跳腿蹬直及助跑与踏跳的衔接技术。

4、跨越式跳高(四年级)

动作要求:助跑3-5步,用有力的腿踏跳,摆动腿迅速向上摆起,两腿依次过竿后落地。

重点: 起跳腿的充分蹬直和摆动腿的积极上摆。难点: 助跑与踏跳协调配合。

5、(正面)助跑几步,单脚起跳,越过前面一定高度的横绳(五年级)动作要求:面时横绳,跑几步用一脚蹬地跳起,另一脚屈膝上提,起跳腿也跟着向前屈膝上提,越过50-70厘米高的横绳,然后双脚落地(垫或沙坑)。重 难 点: 踏跳腿积极上提与摆动腿在空中成蹲距动作,及双脚落地屈膝缓冲。

三、投掷

1、手持轻物投准

动作要求:面对正前方,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肘儿弯弯肩上放,看准目标,用力投。

重点: 肩上屈肘,自然挥臂。难点: 投物甩腕,掌握投掷方向。

2、持轻物投过2-3米高的横绳(二年级)

动作要求:面对正前方,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肘儿弯弯肩上放,看准目标,用力投。

重点: 挥臂迅速,用力。难点: 正确的出手角度。

3、原地投垒球(三年级)

动作要求:两脚前后开立,侧对投掷方向右手持球后引伸,然后蹬地,转体,重心前移,经肩上屈肘自然挥臂投出。重点: 蹬地转体,挥臂过肩。难点: 蹬、转、挺、拨的用力顺序。

4、上步投垒球(四年级)

动作要求:上步后,身体迅速右转,使身体左侧对准投掷方向,两脚左右开立,右手持垒球向后引伸,然后右脚蹬地自然挥臂经肩上头侧把垒球用力快速投出。重点: 顶(髋)、转(体)、挥(臂)、甩(腕)难点: 全身的用力顺序。

5、双手向前抛实心球(五年级)

动作要求:两脚前后开立,两臂屈肘,两手持球与脑后,上体稍后仰,然后蹬地,收腹和甩臂,用力将球向前上方抛出。重点: 腿要用力,蹬直,出手速度要快。难点: 动作协调,球出手要有一定的高度。

6、单手向前推实心球(六年级)

动作要求:身体左侧对投掷方向,两脚左右开立右膝弯曲,上体向右侧倾斜稍扭转,身体重心落在右腿,然后,右腿用力蹬地,转髋,上体左侧抬起,并迅速向投掷方向右臂迅速伸直将球向前上方推出。重点: 腿要用力蹬直,出手速度要快。难点: 动作协调,球出手要有一定的高度。

五、技巧

1、前滚翻(一年级)

动作要求:一蹲二撑三低头,向前滚动身似球。重点: 团身滚动。难点: 滚动圆滑,方向正。

2、连续前滚翻(二年级)动作要求:连续做二、三次前滚翻。重点: 连续滚翻时动作协调,连贯。难点: 方向正,成直线。

3、后滚翻(三年级)

动作要求:一蹲二撑三低头,向后滚动身似球。重点: 团身滚动。难点: 向后滚动成直线。

4、跪跳起(四年级)

动作要求:以跪立开始,两臂后摆同时臀部后坐,两臂迅速向前上摆,同时展髋,两臂摆至前举时立即制动,脚背与小腿用力下压,身体向上腾起迅速提膝收腿成蹲立。

重点: 脚背与小腿用力下压,身体向上腾起。难点: 动作协调连贯。

5、肩肘倒立(五年级)

动作要求:直腿坐垫手前伸,仰卧屈体脚面绷,两肘内夹手撑腰,伸髋挺腹腿上伸。

重点: 两肘内夹,伸髋展腹。难点: 体向上,维持平衡。

6、前滚翻起立-单腿前滑成纵叉-后腿前摆成并腿坐-肩肘倒立(女)

前滚翻交叉转体裁180度-后滚翻-挺身跳(男)(六年级)重点: 单脚前滑成纵叉和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的技术。难点: 全套动作的连贯性。

六、攀、蹬、爬、越

1、爬越60—80厘米高的物体(一年级)

动作要求:身体扶握跳箱一端两侧,一脚有力蹬地,另一脚蹬箱越过,两脚依此落地。

保护与帮助:站在跳箱一侧,靠近手扶箱的一端,手扶练习者的上臂。重点: 一脚蹬地的力量配合另一腿跨越器械的动作。难点: 动作协调、连贯,落地轻巧。

2、爬越80—100厘米高的物体(二年级)

动作要求:身体扶握跳箱一端两侧,一脚有力蹬地,另一脚蹬箱越过,两脚依次落地。

保护与帮助:站在跳箱一侧,靠近手扶箱的一端,手扶练习者的上臂。重点: 一脚蹬地的力量配合另一腿跨上器械的动作。难点: 动作协调、连贯,落地轻巧。

3、跳上成蹲撑,起立,向前跳下(三年级)

动作要求:助跑、起跳,两臂支撑器械(与肩同宽),同时提腰,屈膝上体贴近胸部,两脚踏上器械成蹲撑起立。两臂后举,稍蹲。两臂摆起同时两腿用力等离器械,身体想前上方腾起,在空中保持头正、收腹挺胸,两腿并拢,脚面绷直,使身体挺直。前脚掌落地、缓冲、两臂斜上举。

口 诀:一跳(起)、二撑(器械)、三提腰、四贴(膝贴胸)、五蹲、六(起立)、七摆(两臂)、八蹬(离器械)、同时做,九腾(起)、十挺(身下),前掌落,屈膝缓冲,动作好。

保护与帮助:站在跳箱的前侧方,当练习者跳上时,一手扶其上臂,另一手托髋部帮助成蹲撑;跳下时,一手扶背部或腹部。重点: 起跳有力,跳下时,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

难点: 一跳(起)、二撑(器械)、三提(腰)、四贴(膝贴脚)、五蹲撑。

4、跳上成蹲撑,向前跳下接前滚翻(四年级)

口 诀:一跳(起)、二撑(器械)、三提腰、四贴(膝贴胸)、五蹲(撑)、六(起立)、七摆(两臂)、八蹬(离器械)、同时做,九腾(起)、十挺(身下),前掌落,屈膝缓冲,往前滚。重点: 向前跳下接前滚翻 难点: 整套动作的连贯性。

5、分腿腾越(五年级)

动作要求:助跑起跳臂前伸,含胸屈髋两腿分。推手及时展身体,屈膝缓冲稳落地。

保护与帮助:站在器械斜前方,练习者越过器械后,扶上臂;落地后扶背、腹。重点: 踏跳准确有力,推手及时。难点: 踏跳,推手与落地衔接配合。

6、斜向助跑直角腾越(六年级)

动作要求:(以左脚踏跳为例)斜向助跑,左脚踏跳右手撑跳箱,上体稍后仰,左腿在空中并拢右腿并与上体成直角,立刻换左手支撑,右手推箱斜上举,前脚掌着地,屈膝半蹲,保持身体平衡,左手仍扶跳箱。

保护与帮助:站在跳箱靠近练习者支撑手的地方,一手握支撑手的上臂,另一手托背部给予帮助。

重点: 踏跳后用力摆腿。

难点: 经直角姿势腾越时臀平于肘。

七、武术

1、五禽戏(三年级)

动作内容:虎寻食、猿摘果、鹤飞翔、晃臂熊、鹿长跑 重点: 形象生动的模仿。难点: 动作协调。

2、步型拳(五年级)

动作名称:弓步冲拳—马步架打—歇步推掌—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勾手挑掌。

3、少年拳第一(六年级)

动作名称:震脚架打—蹬踢架打—垫步弹踢—马步横打—弓步撩掌—高虚步架打—跳步推掌—撩拳收抱。动作要求:

(1)、震脚时身体要直立下沉,左脚向前落步要轻;

(2)、蹬踢、下压要有力,与架达动作连贯、快速;

(3)垫步与弹踢要紧凑,弹踢时上体要稳定;

(4)落步不转体,转体达右拳;

(5)转体成弓步时左脚尖外展,右脚跟辗蹬,撩掌时上体稍前倾;

(6)右拳架打后左脚右移并收抱左拳,待成高虚步站定后再冲拳;(7)左脚向前落步后要立即向前跳远,右脚落地要轻;

(8)抱拳要的力,击拍要响亮,收抱动作要连贯。

八、篮球

1、行进间直线运球(四年级)

动作要求:向前运球时,拍按球的后上方,同时后脚蹬地运球行进,球的落点在同侧脚的前方,跑动的步伐与弹起的节奏协调一致。(一带、二按、三推、四直)重点: 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

难点: 运球时手部动作和脚步动作的协调配合及运球的力度。

2、行进间曲线运球(五年级)

动作要求:向前运球时,拍按球的后上方,同时后脚蹬地运球行进,球的落点在同侧脚步的前方,跑动的步伐与弹起的节奏协调一致。(一带、二按、三推、四曲)

重点 : 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的教学启示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神话;教学启示

神话的丰富内涵让人神往,独特魅力让人沉醉。神话,想象力丰富、人物性格多样、情节离奇曲折,对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神话这种文体与童话、寓言、传说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与其他文体的教法混淆,在教学策略上有一些误区,这对小学生学习神话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接下来本人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的教学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一、神话教学中的审美启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时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1.细细品读,指导学生感悟神话的语言美

读可以让文中的人物、事物、情节、景色走进脑海,形成画面,学生可以充分感受神话所呈现的美妙世界。神话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现象,因此要求老师指导学生反复地读,粗读、细读、有感情的朗读;在对课文不断地品读中感受文章蕴含的审美享受,感受神话语言的独特魅力。

2.关注人物,指导学生欣赏人物的形象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神话人物形象,女娲、盘古、夸父等,这些人物形象或是正义的化身、或是济世的英雄、或是光明的象征,学完了相关的神话作品,它们的形象都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田。

要揣摩内心,体会情感。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总是人神合一,他们既有普通人的美好情感:向往光明、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崇尚真善美;更有作为神的担当、豪迈、气魄。因此,在学习神话作品时,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更有助于学生走进神话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热烈的情感,从而把握人物鲜明的形象。

3.梳理情节,感悟神话作品的意蕴美

不论是中国神话还是希腊神话,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变化无常的大自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威胁。人们在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艰难地走着。因此,神话故事曲折离奇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在学习神话作品时,引导孩子们借助多种方式梳理神话的情节,对把握故事的大意,感悟其中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帮助。梳理情节首先要划分段落大意,引导学生划分出课文哪几段是在讲一个情节,然后再将这些情节串联起来,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如《女娲补天》第一段交代了补天的原因;第二、三、四段写女娲救人们于水火之中、补天的过程;第五段写五彩云霞与女娲补天的关系;梳理好课文情节,学生对补天的历程就一目了然了,那么其中神话故事所要传达的为人要勇敢、善良、敢于抗争的思想就扎根于学生内心了。

二、神话教学中的文化启示

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学习小学神话作品,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透视传统文化,拓展神话作品的教学宽度。

任何民族的神话故事都是其民族文化的根源所在,是本民族民俗民风以及精神本质的重要体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的篇目只有五篇,只是浩瀚神话故事中的一隅,但它却是通向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很多神话故事本身就与中国传统文化风俗息息相关。牛郎织女的七夕节、赛龙舟以救屈原尸体演变而来的端午节、对月神的崇拜而来的中秋节,很多神话故事都可以从民俗中为其找到注脚。教师应该善于从神话中找到其相关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引发对神话更大的关注。再通过对神话的学习,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神話故事中感受民族精神、形成民族气节、最终寻找到作为炎黄子孙的心理之根。

三、神话教学的全方位构想

现代教育主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参与到神话教育中来,是本人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多思考、多说、多写,走出课堂,多种途径开阔视野。

现代教育形式越来越多,在教室里学习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是还有更多的其他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如:看电影,如今很多经典的神话故事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神话题材的电影,可以多角度、更直观地认识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神话内容。

小学教学教材论文 第4篇

由于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管理体制中,绝大多数是小学和初中分离开设,这部分基础教育的相互之间的教育教学研究少有交流。然而,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它们又同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相互之间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又有其各自独立性。因为中小学段的分离,使这种既属统一又各自独立的情况显得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每一个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又不尽相同,这就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几年的教学中,我感到不少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的要领把握不到位,达不到老师提出的科学规范,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不大,课堂上积极思考不够。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读懂学生3年来对科学的认识,立足中小学的自然衔接,关注中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异同、学习方法的异同、授课方式的异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将七上和小学教材的知识点及能力要求仔细作了比对,研究当中的衔接点,从教材的差异中,来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

二、教材比对

1.教材编写特点的比对。

(1)小学教材的编写特点。

现小学用的教材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该教材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学科的人为界限,建构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框架;充分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主动性和发展性;内容特别注重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内容,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而且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多样,活泼可爱(出现了以童话、诗歌、谜语等形式来表达科学内容),图文清晰,色彩艳丽,文字优美,导语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2)初中教材的编写特点。

初中选用的是浙教版的教材。教材突出探究,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相对静态地描绘自然界的总图景———“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开始,逐步过渡到可观的“运动与变化”、“相互作用”以及较为抽象的“结构与功能”、“转化与平衡”等的自然图景,再进入动态地反映自然界演化的途径,最后归结到根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了科学的、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内容呈现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并逐步引导学生向抽象的认识成功地迈进,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技能,有利于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公民。

2.小学、初中内容的比较。

七上的教材共分为4章,根据内容,我逐一地与小学教材进行比对,来探究中小学教材中的衔接点。

从中小学教材的比对情况来看,学生在七上学习的内容,在小学阶段都已经有所接触,教师急需要做的是:了解学生小学阶段掌握的程度,怎样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上落实新知识,在教学中做到同类知识点的自然衔接。

第一章测量:小学阶段各种测量工具在不同的章节中都已全部呈现,但他们侧重介绍工具的发展及工具的使用,另外概念陈述不是很严谨,很多名称源于生活,比如把“质量”称作“重量”。所以我想初中阶段内容上应该侧重规范各物理量的名称及符号,各物理量的单位换算、测量结果分析特别是错误及误差分析(比如刻度尺热胀冷缩对结果的影响,使用量筒俯视、仰视对结果的影响,砝码磨损或生锈对结果的影响等)、特殊测量的归纳。

第二章观察生物:小学阶段在不同的章节中仔细观察过很多的动、植物,但侧重的是观察,知道所观察生物的外形特点,对分类的思想渗透不多。所以初中应该侧重根据各生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根据构成生物体的结构理清结构层次,把纷杂的生物有序化。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小学阶段除地球仪和地图两种模型涉及不多外,其他内容相当丰富,甚至比初中内容更深,比如日食、月食教材中还出现了本影和半影(如下图),并由此让学生再画出月食形成的示意图。所以初中阶段侧重地球仪和地图的使用,其他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小学阶段三态的变化是以水为例进行探究的,变化过程的名称跟初中不是很统一:“熔化”称为“融化”,水的汽化只介绍了蒸发,没有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把霜的形成称为水蒸气凝固。所以初中阶段注意过程名称的规范统一,在水的三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侧重应用。物质的构成这块内容小学是选学内容,分子概念出现在课后的“资料库”中。这是很抽象的一节内容,教师要在大量的宏观现象下去分析分子的特点。关于物质的溶解性这块内容,小学对溶解的概念及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及溶解能力都有很好探究,初中要侧重对这些因素的概括及应用。小学没涉及酸碱性,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归纳也没有,所以这应该是我们要提升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衔接点,改进教学

根据前面对七(上)和小学教材衔接点的比对,发现中小教材中确实有许多可以探究的内容,研究中小学教材,可以对七年级的教学有指导性的作用。通过对教材的衔接点的研究,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

1.明确学生的知识起点,准确处理教材。

通过对中小学教材的研究,可以从教材层面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储备,让我们更好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曾观摩过中小学同课异构的研讨课,课题内容是“月相”。两节课虽然活动设计上有些差异,但中学教师却有很多在内容的设计上忽略了小学已有的知识储备。如对“月相”概念的理解,在小学里已经完成了,中学教师就没必要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做实验来得到这一概念。还有“为什么会产生月相”的假设,学生已经知道这是“月球绕着地球转”造成的,他们对“月球绕着地球转”已经有了认知,因为在小学里已经学过这些了,只是他们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转会产生月相。如果中学教师还在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原因?”就有点多此一举了!根据前面的分析,在七上的教材中有很多与小学有相关性的内容,如果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熟悉的知识作为准备题,为新知作铺垫,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揭示新的矛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了解中小学课堂特征,丰富教学形式。

虽然中小学内容有很多相关甚至重复,但小学内容中活动明显多于初中,教材这样的特征就决定了中小学课堂组织形式的不同。

小学科学教育很多时候是使用、实践体验一些科学事件,侧重的是定性的观察与分析,而初中阶段很多时候是解释、分析这些科学事件,侧重的是定量的测量与分析。所以小学阶段的教学往往让学生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新知的探究,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中学因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紧,课堂上没有多少复习时间,因此知识就要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加以掌握与巩固。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是用归纳法解决问题,而初中阶段主要是用演绎法解决问题,同时初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教学环节简洁、教学素材指向明确,问题的思维含量高。中小学两种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刚进入初中的不适应。作为初中教师,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刚进入初中时组织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多采用小组讨论、学生实验、科学探究等形式,利用一些形象的、具体的图片或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与规律,做好衔接。

3.读懂教材的编写体系,理清教学思路。

纵观中小学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的编写内容、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每个内容的具体呈现,都体现出内容之间的环环相扣和紧密联系。作为科学教师要读懂教材的编写体系,理清教学思路,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设计教学。

七上教材的体系是自然界由不同层次的物质所组成,这些物质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四章内容试图给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图像。不过虽然有小学知识的铺垫,但不能过难过深,所以内容上还是以比较直观的描述性内容为主,较少出现抽象推理的内容。

第一章“科学入门”的中小学衔接主要体现在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序地开始较为系统的科学教学。所以本章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第二章“观察生物”的中小学衔接表现为小学阶段已学习过常见植物和动物,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本章先从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引入,然后通过观察对生物进行外形结构描述和分类,再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来学习生物体的一般外形特征,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三章“地球和宇宙”在小学阶段几乎都已接触过,这是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中的第二次循环。不过初中阶段更多的是从原理上理解这些自然现象。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引导学生认识从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到地球上的生物与非生物都是物质构成的,是自然界不同层次的物质。小学阶段用感观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以及物质的溶解和三态变化的现象,七~九年级借助显微镜认识细胞和单细胞生物,同时认识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本章仅仅学习熔点、沸点、溶解性、酸碱性,其他特性后阶段学习。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审视教材的编写体系,体会教材的编写思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关注中小学教材中的衔接问题,有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

4.理解中小学学习方式,做好学法指导。

从小学进入中学,并不是简单地改变称谓,需要我们老师理解学生中小学阶段学习方式的不同,在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自学。

预习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书本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初一的老师一定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是:让学生列出新课内容的提纲,找出预习中的难点。同时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定理或是根据已有经验易解答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让学生逐渐过渡到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指导书写。

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对结论的描述不够规范。到中学后要求明显提高,不管是中考要求,还是后续学习的需要,都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在新初一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榜样,不能随意;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比如,数字后面必有单位,操作步骤的规范,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论的归纳等。

(3)指导复习。

小学阶段由于科学不是主要学科,师生对复习都不是特别重视,即使考前复习也是老师发些资料进行简单的识记,或由老师包办。而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断乳期,需要有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都知道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初一的老师尤其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章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原理、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

(4)指导纠错。

到中学后由于要求、难度、深度的增加,学习或作业中都会出现很典型的错题。同时有不少同学会一错再错,为更有效地掌握和积累所学内容,要指导学生合理地使用纠错本,记录自己出错的原因,及解题的突破口和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材研究,寻找中小学教材中的衔接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教材,用好教材,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学学习。

摘要:由于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衔接不畅,小学生升入初中以后,难以较快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读懂学生小学三年来对科学的认识,立足中小学的自然衔接,关注中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异同,学习方法的异同,授课方式的异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将七上和小学教材的知识点及能力要求仔细作了比对,研究其中的衔接点,从教材的差异中,来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小衔接,教材差异,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科学(三上、三下、四上、四下、五上、五下、六上、六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6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教学计划 第5篇

一、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两个班大约有学生100人,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按时完成作业。 能利用字典 , 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写一些看图作文, 但在词汇的运用、口头表达、自学及习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 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新学期中我要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进行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 36篇,其中精读课文 29篇,略读课文7篇。 精读课文后有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 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 “资料袋 ”。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七个专题。 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三、教学目标

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 。练习复述课文。

9、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0、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1、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和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13.学习修改习作当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和句。

14.能用普通话讲述故事,做到具体生动,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想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5.听别人讲话能抓住主要点,并能简要地转述。

16.乐于与别人交流,在交谈中认真倾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能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四、教学重难点

1、抓好落实字词读写教学。巩固所学字词的认读和书写。指导学生用钢笔、圆珠笔书写。

2、加强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自主积累文质精美的语句。

3、指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 根据中年级特点,还可以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

(二)阅读教学

( 1 )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的主要的任务有两个方面:理解和积累。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

( 2 )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

(3)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 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4)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

(5)开展合作学习。

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人。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6)组织好全班交流。

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

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

1、 ( 1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 2 )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 ( 3 )科学认真地设计和批改作业。 作业面批,让学生及时订正错误题,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

( 4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巩固课内外所学知识,拓宽学生智力背景。积极组织各项语文活动, 提高兴趣,拓展视野,使课内外教学相辅相成。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1 )抓好学生的写字关,养成认真写作业并设计美观作业的习惯。加强书写指导 。

( 2 )耐心辅导学生,了解每位学生的习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 3 )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利用一些休息时间来读书,多积累多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晨读背诵《经典诗文诵读》,加强语言积累。

( 4 )激发习作兴趣, 让学生乐于习作。要让学生多练笔,多写日记,以鼓励为主。

(5)多表扬,多鼓励,策略上主要是抓两头,带中间。

(6)多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家校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教学进度表

周 次 教学内容

(1)、我们的学校2、雪儿3小萝卜头4、一座铜像5、日记两则 积累与运用一6、瀑布7、乐山大佛

(2)、8、家乡的红橘9、西藏高原10‘写给云11、可爱的大熊猫

(3)、12、植物的睡眠 13会“呼吸”的公路14山15地球清洁工

(4)、积累运用三 16、这条小鱼在乎17、温暖 18、小读者19、威尔逊出游

(5)、2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1、最好的礼物 积累运用四 期中考试22、鲁班遭伞的传说23、寓言两则

(6)、24、奴隶和狮子25枫桥夜泊26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 27、父子骑驴28、一只梅花鹿

(7)、29、三代麦子30、竹石 3 1、钉子的故事 积累与运用六32、永不凋谢的玫瑰

探讨新教材下小学语文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 新教材 语文教学

确实,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特别是现在任教的这个班级,我的这个感受也是更加的深刻。家长的支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这个班级应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班级。能人也不少,根据以往的考试情况来看,应该说也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班有一个最大的缺憾,那就是有人作业经常的不完成,而且也不是一个,二个。可以说,这些人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成绩,也让老师,课代表,小组长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特别是和有的家长交流接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和家长的态度,家长是否支持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这些作业经常不完成的家长的态度足以说明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多么的重要。

这些作业经常不完成的学生的家长和他们交流时,他们无一例外的说同一句话:"我问她了,她说做好了。"更有一个家长说:"家校联系本我昨天问她了,她说签字了,让她爷爷签字的。"我把家校联系本给她看,她还在说着什么。不过她又说,:"以前她也经常不做。"从这几句话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还有一个家长跟我说:"晚上他不做,他总是早上起来做的。"说实话,我对这句话真的非常怀疑。早上起来做?那么晚上在家里干什么?冬天早上起来做作业,来得及?后来有一次,家长的话才道出了他的真实的想法。他说:"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了。"看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关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观影响是非常的大。

当然也有的家长经常和教师保持联系,经常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一些能够反映学生在家作业的真实情况。这样对我们教师的工作帮助是非常大的,我们教师的工作是在真实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我们教师的工作肯定是有效的。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家长的全力关心和支持的。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小学科学教学“用教材教”的认识 第7篇

一、吃透教材, 用好案例

“我们的教材是什么, 教材就是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 是给你的一个思路, 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 要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素材、唯一框架、唯一起点, 但是也不能随意轻视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 是课堂教学的依托, 是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教材有其自身的结构体系, 每课都具有落实课标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所选取的材料虽然可能不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 可能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需要, 但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权威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冷水与热水》一课, 由“冷热不同的水”、“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和“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等三个活动组成。教材设计这些活动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经历通过触摸, 按冷热程度把水分成烫、热、温、凉、冷的过程, 以及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很明显, 在知识目标的达成层面上, 学生只要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而不必深究“为什么”。一位科学课教师在教学组织教材时, 将探究活动改成“水里火山”、“加热一杯冷水”、“烧不死的鱼”等实验, 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水加热时对流的过程”。这样一来, 教材的编写意图就被完全改变了, 变成了深入探究“热对流”, 将学生的学习明显地提升到了研究“为什么”的层面。那么, 这位教师为什么要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呢?授课教师认为, 这样处理教材是新课程提倡的“用教材教”的具体体现。其实授课教师的这一做法明显偏离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 与“用教材教”的本意相距甚远。

因此, 在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吃透教材, 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 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 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 把这个“例子”用好。

二、完善教材, 超越案例

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基本思路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充实、完善教材, 为学生创设“做”的环境, 以期引起学生期望的行为反应和期望的情感体验, 才能真正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但对大多数教师来说, 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繁重, 加之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 缺乏编写课程的实践基础与探索, 实际上还不具备大范围改编教材的能力, 要实现“用教材教”, 如果没有太大的把握, 教师可以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完善教材。

1. 调整教材。

“用教材教”可以根据天气、季节的变化调整教材的前后顺序。如苏教版教材五 (上) 《七色光》一课, 要求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 背对太阳, 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 制造彩虹。对天气要求很高, 因此, 要随时做好材料准备, 遇到天气晴朗无风时, 就先上这部分内容。

“用教材教”还可以是一堂课中教材内容的适当调整。如苏教版三 (下)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可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1) 把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实验放到课的开始, 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 在木条、吸管、泡沫板在水中浮起来的实验中, 增加鸡蛋、萝卜等材料, 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不同的材料创造性地使物体“浮”起来,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在探索潜水艇的沉浮前, 增加让学生观察粉笔在水中的沉没过程, 认识粉笔吸水后重量加重所以沉没的实验, 为学生探索潜水艇的“沉浮”铺路, 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潜水艇为什么能沉浮自如的原理。通过调整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设了探索的环境, 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新知。

2. 拓展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 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必须利用和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我们周围有许多花草树木, 有小虫小鸟, 这些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 笔者注意拓展教材,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探究。例如, 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花、观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观察动物的卵, 比较它们的异同。笔者根据教材要求, 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 课内指导学生研究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回家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普遍都感兴趣, 动手动脑, 认真观察和记录, 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这样对教材的拓展, 扩展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

三、自选教材, 走出案例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 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 教师“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总是从身边不断发掘能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求知欲的素材, 引导他们去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神话故事教学策略漫谈 第8篇

神话故事最初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母乳”文化。神话属于儿童,神话类教材的语文课堂就应立足儿童,顺应童心,让儿童享受神话,寻找神话与儿童的原初精神的契合。但是,在理工科式的简单技术型的考试机制的笼盖下,语言在教育的语境中从文化中剥离的现象已是社会的共识,基础教育像考数学一样考语文,像教数学一样教语文已成为一种通则,本该有文化的语文变得毫无文化,本该不需凸现文化的语文必须“彰显”出文化已示“现场的缺失”,这是一个时代的教育悲哀。

如何让学生重新回到神话世界里,让学生插上这对可以穿越时光的翅膀?王荣生教授指出,“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低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不同文体的文本自然教学内容各有侧重, 神话故事作为文体的一种,有自身特质。教学中教者应紧扣神话“口耳相传”的特点,以讲述代替分析,在讲述中感悟人物的神力,感受故事的传奇,领略神话的美丽,在讲述中积累祖国语言,丰富民族内涵,传承民间文化。

一、寻觅“小径”走向神话

一个完整的故事往往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梳理清楚这三个要素,故事脉络就清晰了。讲述故事的前提是理清故事脉络,脉络犹如通往山巅的小径,没有这条 “道”“,讲”就举步维艰,甚至寸步难行。如何排除万难顺利登上高峰,教师的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提取核心词

一篇文章由若干基本单位字词组成,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结合故事情节所需,提取核心词语,引导学生认读词语,积累内化,再转化运用,可谓一石二鸟。更重要的是,这些核心词语基于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犹如和春之花草,有机植入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板块记忆,为下面的讲述有效奠定基础。

2.绘制情节图

图画比起文字更直观形象,把一篇较长的文读成一幅图,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遵循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里的图指情节图,情节图顾名思义,是概括故事情节发展的图示,以简笔画为主文字为辅,常用于较长文本的教学,如整本书导读教学。情节图的形状并不固定, 可以结合文本具体的内容来拟制。以《日月潭的传说》为例,我们可以在初读故事时绘制一幅情节图。

师:传说开始的时候,一般我们都要说——很久很久以前发生了什么呢?

师:哦,反角出现了——两条恶龙。(板书:恶龙)是呀,有英雄的地方一般都有——坏人。坏人总是会干坏事的。它们干了一件什么坏事?

生:吞吃了太阳和月亮。

师:太阳为“日”“,月亮”为“月”。这两条恶龙将日月给——吞吃了。(相机板书:吞吃、日月)这是故事发生的原因。(板书:起因)……

师:这一段里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大尖哥、水社姐。它们遇到困难后挺身而出。

生:人们。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相机板书: 大尖,水社,人们)……

师:这一节大尖哥和水社姐很辛苦,干了许多事。让我们一句一句来读。

生:逐句读。(教师相机板书“来到“”拿到“”激战“”砍死“”救出”)

师:这是故事发生的经过。(板书:经过)读第五节。(板书:将大尖、水社结果)

3.渗透基本法

婉约是美,豪放也是美。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不妨采用简朴的方法,即“开门见山”逐步引导。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哪吒闹海》一课时就运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读完《哪吒闹海》这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把它清清楚楚地说出来,这叫概述。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哪三句话呢?第一句:哪吒为何闹海?第二句:如何闹海?第三句话:闹了又如何?请你根据这三个问题,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薛老师独具匠心的点拨,已悄无声息给学生渗透概述故事的基本方法: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情节就理顺了。

二、展开“翅膀”丰富神话

小学语文苏教版十二册教材共有七篇神话故事,除 《普罗米修斯盗火》都是中国神话,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学段。凡熟悉这几个神话故事的同行,不约而同认为选文内容略显单调,仅以文本来指导讲述往往变成背课文,索然无味。“成年人写的神话是幼稚的,只有经过儿童的再创作,这些神话才能成为真正的神话。”(荣格语)如何打破这种尴尬的讲述,在实施教学中,教者可立足不同学段,筛选文本中的价值点来确定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巧妙补白,化平淡为精彩。

1.扩写句子,放飞想象

扩写在作文教学中较常见,要求对所给材料进行扩展和生发,增加原文没有的细节,在原材料的关键处精雕细琢,但所有增加的部分都必须是扩得合理的。因为有较多的扩展和生发,所以迁移运用扩写之法也大大增添了故事讲述的趣味性。

师“: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怎么变成三句话呢?(板书)只见——

生: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在洗澡。

师“:白白胖胖”,多好玩啊!这叫“形象”!夜叉看到后,(板书)就大喝一声——

生:夜叉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小娃娃,竟然敢在水晶宫门前撒野?你活得不耐烦了!

师:大喝一声“,呔!”(众大笑)加一个“呔”字,就有声有色了!

生:夜叉大喝一声,呔,你这个小娃娃,在龙王的地盘上撒野,看我不把你收拾了!

2. 链接生活,合理想象

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头活水”,要努力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以观察得来的独特感受,形成立体思维网络,支持自己的想象。在指导学生讲述《嫦娥奔月》时,教师紧扣“周旋”一词展开想象,先理解“周旋” 的词意,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嫦娥与逢蒙周旋过程:嫦娥一脸怒容:“逢蒙,你不提那丹药也罢,为此事我已经和你师父争吵过多次,他有私心,到如今还不肯告诉我药在哪儿。”逢蒙哪肯罢休,提起宝剑架在嫦娥脖子上喝道:“一派胡言,赶紧给我交出仙丹,否则别怪我狠心!”看似简单的对话,人物鲜明的形象却在举手投足间跃然纸上,故事因这番“周旋”更加扣人心弦。

3.关注插图,启迪想象

苏教版小语教材图文并茂,其中插图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可以此拓展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为讲述故事“锦上添花”。教学《日月潭的传说》时,学生观察插图讲述:“恶龙怒目圆瞪,使劲地扭动着长长的身子,潭里的水被掀起几丈高! 它们张牙舞爪地冲过来。“”恶龙的眼睛像是要喷出火来, 嘴巴张得大大的,露出了尖利无比的牙齿,恨不得一口吃掉这两个人。”学生借图二次创造故事,契合儿童成长需求,也增强了神话故事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概念教学内容的分析 第9篇

一、“数与代数”中概念教学内容的分析

1. 有关“数”的概念教学内容分析

“数”主要包括数的意义和数的运算[2]。数的概念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等。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入手,合理运用实物、图表等直观教具,采取小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直观表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既易于学生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求知欲望。比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了说明是“谁”的几分之几,教师可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作为教具,把它们分别折出二分之一,既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二分之一,又知道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为此,教师一定要重点说明是“谁”的二分之一。

教师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中,必须注重旧知识的铺垫。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从以往概念中逐渐演变而来的。旧概念是新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新概念是旧概念的深化和延伸。比如,教师可以从整除的概念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继而导出公约数及最大公约数的概念等。

2. 有关“代数”的概念教学内容分析

代数是研究数字和文字的代数运算理论和方法[3]。代数早在古代就已经发明了,当算术需要解决大量的各种数量关系问题时,寻求一种更加实用、普遍的方法就成为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不懈的追寻和努力,以解方程原理为中心问题的初等代数就应运而生。“数与代数”不仅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而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性工程。“数与代数”通常包含: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数的运算法则、以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和函数等。小学数学教材中,将“式与方程”安排在第二学段,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早地领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在实际应用中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随着小学生逐步进入更高的年级,其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以往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发展,对代数知识的认识也会上升到新的高度,同时渗透一定的函数思想,为以后中学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方程一般会透着几分神秘的色彩。因此,小学代数教学必须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再通过简易方程概念的讲解,使小学生明白数学问题也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解决[4]。小学阶段一般用算术方法来解决数学计算问题,按照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规则,通过数量关系来列出算式。算术方法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已知数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经加减乘除运算求出要求的数量。比如:小丽的哥哥和姐姐分别送她几本书,其中哥哥送了她5本,她现在一共有13本书,那么姐姐送她几本呢?如果用算术方法来计算,则可以列出算式:13-5=。如果用方程来解决,则要设字母X为姐姐送的书数,通过数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5=13。可以看出,算术方法与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区别,算术方法是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来求另一部分,而方程是用部分加部分等于总体的思路列出等式,将未知数与已知数一起运算来求出X的值。如果要解决的问题较为复杂,那么用方程列等式求解的优势将更为明显。方程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未知数和已知数同等看待,将未知数用字母表示,这就是代数思维,其与算术思维有着本质区别。

二、“图形与几何”中概念教学内容的分析

1. 有关“平面图形”的概念教学内容分析

在小学数学中,平面图形的概念多数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由于平面图形概念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加之小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所限,导致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普遍来看,目前在平面图形概念教学中,通常会存在讲解概念机械照搬、揭示概念内涵不深、分析概念应用不直观等问题,导致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比较吃力,灵活应用的差距就更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概念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备课时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

在平面图形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直观教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比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教师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长方形物品做示范,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到学生动手体验环节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做的长方形来观察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顶点,进一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当然,在平面几何概念教学时,不应孤立地来教概念,而应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联系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以联系的观点来分析概念、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 有关“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枯燥、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小学所学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飞跃。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接纳、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能力有限。因此,立体图形的教学应在平面图形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长方体相对面为什么相等、相对的棱为什么相等?让学生通过对教具摸一摸、比一比等方式来理解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既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又掌握了相对面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等知识。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认识”这一关键词的内涵。

在立体图形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木等教具,指导学生先从外在形象上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演示,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比如,让学生拼搭四个正方体积木,看他们能拼出多少种不同的立方体,并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观察,探讨各种立方体之间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扶”与“放”。既要“扶”,也就是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又要“放”,即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的就不演示、能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就不干预、能让学生自己归纳的就不讲解。二是“动”与“静”。所谓“动”,就是操作活动的过程。既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些什么、怎样做,又要让学生知道想些什么、如何想。所谓“静”,就是活动后的总结归纳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把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在“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得出教学结论,还有研究学习的方法。

三、“概率与统计”中概念教学内容的分析

数学课程改革,将概率与统计纳入小学数学教材,并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设置,这一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通过“概率与统计”教学,使小学生能初步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同时,“概率与统计”教学还让学生知道了随机现象的概念,这对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直接影响[5]。小学阶段学习统计的主要内容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要认识某个随机现象,就可以用到统计的知识。比如,某地区20年来的10月9日的天气记录里有15次是秋高气爽,那么可以通过这一统计结果推测下一年10月9日是晴天的概率有多少。因为前20年10月9日这一天晴天的概率为75%,所以下一年同一天出现晴天的概率大约是75%。由此可见,通过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并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处理,就可以从看似随机的现象中找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都是将“统计与概率”这两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主要有如下基本功能:一是知道数据在描述、分析、预测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作用及价值;二是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的基本方法,并提高利用数据的基本能力;三是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解读一些随机现象并预测其可能性。比如,100粒种子大约有80粒种子发芽,那么种子的发芽率大约为80%;某产品平均每千件中大约有20件废品,则可以说该产品废品率为2%。由于统计与概率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有些艰涩,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应少用些专业术语,而经常用可能性来代替概率这个概念。比如,让学生做20次抛掷硬币的试验,看看正面出现的可能性是多少,再引出概率的概念,如此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概念的应用是概念学习的最高层次,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一些情境复杂的问题时,使已知概念在头脑中相互作用、融会贯通,反过来又巩固、完善和拓展概念[6]。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组织交流、探讨活动,让学生自己选题,如“同学们每天几点钟睡觉的”,“每天都有多少同学上课发言的”,“同学们喜欢看哪类动画片”,“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我们最喜爱的课程”,“我们最喜爱的游戏”……之后让学生按选择的题目进行分组,并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再用表格归纳整理,制成多种统计图。例如,根据统计图来看,如果喜欢某种运动的同学最多,那么可以根据这个统计结果,组织一次运动比赛,让大家切身体会统计工作的作用,从而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他们还可以把这些图表制成墙报、手抄报等,使同学们更有成就感。由此可见,“统计与概率”不仅是数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统计和概率进行估算的能力。

综上所述,促进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掌握,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追求。鉴于小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限,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数学概念本身的特点,以科学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精心备课和组织教学。要通过多种直观、科学的方法,将教材中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模式,帮助学生在观察、体验、实践和思考中直观了解、深入剖析概念的本质属性,以达到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俊生.小学数学教师“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钟鼎恒.小学数学教材“统计与概率”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闫炳霞.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4]蒋秋,陈朝东.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融合探析[J].教育导刊,2013(10).

[5]李淑荣.浅谈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J].考试周刊,2014(48).

小学教学教材论文 第10篇

一、放宽了选材的限制, 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东西

几乎每次习作中都可以见到这样具有选择性的话语“可以写”、“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如果不想写”、“或者写”等,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习作要求提出的“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精神, 鼓励学生用自由之笔, 写自在之见, 抒自然之情, 表自在之趣, 尽显真实个性。

二、淡化文体限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

在同一个习作要求中, 往往既可以叙事, 又可以写景、写人。以第八册第三组的要求为例, “可以是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也可以是身边的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 还可以是自己读了这组课文之后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即表现为散文、记事的一般记叙文、读后感共存, 鼓励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三、少做命题作文, 还学生自主命题的权利

作文要求中往往很少对命题的范围做一限制, 有的甚至对命题只字未提, 有的“习作”的要求甚至让人产生“这不是放羊式作文教学”的不负责任之感, 比如第八组的“这次习作就让我们自由表达……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自由地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学生的习作不受任何框框的限制, 彻底迎合“我手写我心”的需要。习作要求的这种改变较之浙教版的以一个约定俗成的体裁写一个规定的内容, 可谓大手笔。那么, 学生自由表达, 尽情发挥的充分条件是什么, 教师又应该怎样去创造呢?教学对策一:借助同组课文, 发挥范例作用, 促成写作知识的迁移运用。在实验教材的每一组教学内容中, 都是在“习作”前安排相关主题, 或是同类文章的3到4篇阅读课文。在教学中, 教师要练就慧眼识“才”的本领, 善于发现选文中独特的语言、片段、篇章乃至文体、立意、表现手法等精到的设计, 合理地开发利用阅读教材中的这些习作资源, 充分发挥阅读课文的引领作用, 为学生的后期写作铺路搭桥, 扫除写作不知从何下手的障碍。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并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周围, 使学生在立竿见影的训练中既激发写作兴趣, 又在模仿运用中完成对阅读中感受到的写作知识的迁移运用,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为创造性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 学生到了习作的时候, 就不会觉得突然, 一时之间找不着北, 无从着手。教学对策二:坚持每日一记, 为心情打分, 完成写作素材的日积月累。歌德曾经说过:“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 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 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日记恰巧迎合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关注学生情感世界,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等习作教学理念。在教学中, 教师可布置学生写“心情日记”, 记录自己每一天的心情指数, 并阐述原因。日记可长可短, 有话要讲则长, 无话可说则短, 不要强迫学生每篇非达到怎样的字数要求, 以激起学生的反感和厌烦, 关键看“心情指数”的正确认定与原因分析。日记是需要意志力的活动, 教师要用自己对写作教学的极大热情和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细腻关注鼓励学生坚持日记。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宣泄情感, 甚至剖析自己的思想行为, 真正把真情实感倾泄于笔尖, 用最原始的方式, 也是最具实用价值的方式记录再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 在无意识间完成作文素材的积累, 引领学生作文走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 可谓一举多得。

有人曾经把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比作一只放出笼子的小鸟, 挣脱束缚在广阔的空间中自由飞翔, 鸟儿本来就会飞翔, 而我们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与生就来。因此, 我更乐意把她比作风筝, 只要扎出一个“好骨架”, 牵上一条“好绳”, 她一样可以在广阔的空间自由飞翔, 甚至飞得更高远、更稳当。

摘要:实验教材作文要求体现了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一是放宽选材限制, 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二是淡化文体限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三是少做命题作文, 还学生自主命题的权利。教师可从借助同组课文, 发挥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坚持每日一记, 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课外阅读, 拓展视野, 积聚个性写作语言等措施入手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尽情发挥, 锻炼学生作文能力。

小学一年级新教材汉语拼音教学 第11篇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这样的发音就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音了。用这种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有几个声母如d、t、n、l的插图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的读音。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六岁的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看见一丛草,他们认识是草(cao),却不会将草(cao)分出声母C,韵母ao。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字音(音节)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课件从电脑中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实际上已调用他们原有的“语音储备”),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指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说出双音节词或一句话即可)。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三、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

1.看懂留意,练习拼读。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物体的名称和音节对应出现。如第7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贺卡。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认汉字。

2.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应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启发学生想象,如第4课的情景图,一只小兔奔跑时的腿形,多像“兔”字下面的两笔。

3.充分利用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如第8课情景图,“太阳刚刚升起,可以换成什么词来说?”学生思考后回答“日出”,这样字的形和音的问题迎刃而解。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益于调动群体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作用,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

四、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这样安排,不仅是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还在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条件。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来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如第10课第二课时是这样安排的:①看图说话,了解图意;②“借文识字”,自读音节,找出与图相应的短句;③短文朗读指导,理解文意;④扩展活动中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动物爱吃些什么;⑤独体字“小”“鱼”“牛”的字形识记。

浅谈小学一年级新教材汉语拼音教学 第12篇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 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 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 但因为听不清, 学生学习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 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 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 方便学生的学习, 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 帮助学生练习发音。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 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 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 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 (ge) , 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 这样的发音就比较接近本音, 也有别于音节ge音了。用这种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 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有几个声母如d、t、n、l的插图不是取音, 而是取形, 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的读音。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六岁的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 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看见一丛草, 他们认识是草 (cao) , 却不会将草 (cao) 分出声母c, 韵母ao。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 因此字音 (音节) 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 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 直接切入音节, 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 可以先制作课件从电脑中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 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 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实际上已调用他们原有的“语音储备”) , 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 它们 (指这些事物) 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 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 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 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 让学生读一读,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说出双音节词或一句话即可) 。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三、从学生身边入手, 激发其兴趣

上一篇: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下一篇:软件测试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