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突发事件范文

2024-08-06

金融突发事件范文(精选12篇)

金融突发事件 第1篇

1 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现状

2005年,自我国《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以来,国内各金融机构都相应建立了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从而在理论上初步构建了我国金融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框架。作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各级银行均着手建设应急管理机制,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基层人民银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初步建立起应急预案体系。但从具体实践的情况看,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应急机制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解决和改进。

1.1 应急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受地域社会经济发展限制,基层人民银行对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缺少前瞻性,思想上没有应有的准备或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在行动上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对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的心理准备和快速反应能力。

1.2 应急预案不够完善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都有相应的应急预案,从应急预案的内容上看,预案整体质量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而实际应急预案中制定的措施及处置环节过于理想化、简单化,有的措施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一是预案的制定不够科学。由于长期以来,基层人民银行遇到突发事件的情况较少,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因此在制定相关应急预案时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可借鉴资料,导致已制定的各类预案缺乏科学性。二是预案体系有待完善。一方面表现在现有预案所涉及的事件仅局限于部分被长期作为安全工作重点的业务方面,对一些诸如重要凭证毁损、丢失,密级文档丢失等突发事件,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预案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还缺乏全面性,对部分环节的处置没有作出明确表述。三是预案修订滞后。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针对各类核算系统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大多数以业务系统处理程序为基础,当系统更新后,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不能及时跟上,使预案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与新系统不能吻合。四是应急预案检验不够全面。多年来,基层人民银行均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的演练制度,但是普遍实战意识不强,演练形式单调,广度不够。

1.3 应急方案决策实施尚未形成操作机制

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处置方案不外乎救助、关闭、托管几种,但在实践中,处置方案的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缺乏统一的原则,决策者容易因选择处置方案不当而承担较大的风险。一方面,实施关闭方案可能被认为不作为,错失救助良机,并背上失职的骂名;另一方面,实施救助方案也可能不成功,并造成更多资产损失。

1.4 应急联动机制有待健全

金融突发事件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影响程度随机性强,且具有高传染性,对其防范、应急并非某一个金融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演练中大都围绕本单位或本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程序操作,缺乏跨省、市、县区域,跨部门操作规程,缺乏与相关部门之间必要的协调和配合。这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在处置金融风险方面普遍存在怕背包袱的心理,有的甚至希望人民银行单方面提供救助,而由于隶属关系的缘故,基层人民银行在协调与政府的关系上存在一定困难;二是尽管政府赋予了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建立与监管部门之间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权利,但目前基层监管机构的缺位(保监会与证监会机构只在省一级设置,银监会在县级只设办事处,人员1~3人),使人民银行很难获取风险监管信息,特别是对问题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状况的真实信息知之甚少,缺乏快速获取信息的渠道,导致多层次联动机制建设实践操作滞后,削弱了对突发事件救助机制的运行效率,并有可能错失防范风险的最佳时机。

1.5 培训管理力度不够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应急指挥和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应急管理人员缺乏应急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基层人民银行对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知识培训力度偏小,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演练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应急处置岗位操作手册等,致使应急人员对应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够充分。

2 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的对策

2.1 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突发金融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加强金融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提高基层人民银行预防和处置突发金融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金融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人民银行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基层人民银行一定要居安思危,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努力把加快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保障金融安全和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能力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2.2 加快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对已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进行调研,并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经常发生的问题、情况,以及各级银行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的成功经验等进行汇总,为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对突发事件的全面定义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制定科学、可行的处置事件程序提供借鉴。在应急预案的制定中,应按照先易后难、先业务后公共的步骤,分步实施,不能一味追求速度,使预案的制定失之科学、缺乏依据、缺少内容。可以按照不同机构在各种业务方面的侧重点和长处进行分类,集中优势力量,发挥业务特长,让各机构分别承担一项或几项预案的制定工作,从而提高预案制定的工作效率。各基层人民银行之间应加强沟通,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各级人民银行则可结合当地实际,对交流的预案进行必要的修改,进而使应急预案更具有针对性,最终实现预案体系的完整性。同时,强化应急演练,开展演练评估,加大应急管理预案演练宣传力度。基层人民银行应制定相应的培训、演练计划,每年都要对员工进行应急处置培训,对制定的各项预案至少演练1次以上。另外,上级部门要将应急预案的制定、培训和演练列入工作考评,以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对预案演练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提交预案演练报告,并根据总结报告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预案演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处理,有针对性修改应急演练预案,完善应急管理监管措施。大力宣传应急演练在基层人民银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中的重要性,促进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和员工突发应急事项处置水平不断提高。

2.3 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人民银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机制

(1)加强金融应急法制建设,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从法律上保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可操作性,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应对突发性金融风险的总体原则、组织体系、决策流程、处置程序和法律责任等主要问题,使基层人民银行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各项决策有法可依,一旦遇到危机,能及时按照《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启动危机处理预案,做到临危不乱。

(2)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明确应急处置的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能。建立由各级基层人民银行行长任组长的支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由各分管行领导任组长的各专业工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本专业工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副组长的三级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在应急管理指挥中的领导责任,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应急管理工作政令畅通。

(3)建立反应灵敏的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信息网络。办公室、各业务部门均应设立安全员、信息员,并明确其信息报告任务,要加强对信息员的培训,确保应急信息报送网络畅通。

(4)认真落实《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工作的归口管理,确保上级行能够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2.4 建立高效的安全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要加强人民银行本系统的应急管理,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形成安全保卫工作应急处置的整体合力,建立起“内外联动”的应急网络。对外,要建立与当地公安、武警、消防等部门的协调机制,从法律层面建立协调规则,形成制度化的、自上而下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长效的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对内,应加大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的建设力度,配备具有应急工作能力和素质的专职人员。并相应成立人民银行安全保卫突发事件应急小分队,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在应急反应中起到相应的作用,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同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2.5 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要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紧紧围绕提高员工履职能力的核心要求,创造条件,引导和激励应急岗位人员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要将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重视培训、锻炼技术能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训练计划,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狠抓考核,确保应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要重视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技能全面、懂管理的应急管理队伍。

摘要: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针对金融突发事件而建立的一套防范处置体系。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金融环境危机四伏,而我国金融业还处于体制改革和机制更新阶段,因此金融突发事件出现的几率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为避免和减少金融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基层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增强应对突发金融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银行的资金财产安全。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董光雄,张凡凯,吴松,等.对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的思考[J].福建金融,2009(5).

[2]《中国基层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应急预案、程序编制监督管理实务全书》编委会.中国基层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应急预案、程序编制监督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应急预案与预测预警》专家团.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应急预案与预测预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

金融突发事件 第2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有关规定,为切实维护辖内金融和社会的稳定,确保金融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处理,避免出现误报、漏报等情况,特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一、报告内容

赣州监管分局各科室、监管办事处发生重大人身安全、财产损失、涉及银监分局员工的各类案件及对本单位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辖内政策性银行、各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现挤提、金融诈骗、盗窃、抢劫、涉枪、爆炸、绑架案件(以下简称六类案件)以及其他需要报告的重要情况。

二、报告标准

(一)分局系统内报告事项

1、分局各科室、监管办负责人、工作人员意外发生重伤、死亡、不明原因失踪的情况。

2、分局各科室、监管办发生被盗造成五千元以上财产损失的情况。

3、分局各科室、监管办工作人员涉及经济、刑事、治安等案件的情况。

4、分局及监管办办公场所失火情况。

5、分局各科室、监管办工作人员重大泄密事件。

(二)关于挤提事件的报告标准

存款非正常大幅下降,众多客户同时要求提款,头寸不能满足客户正常取款要求。

(三)六类案件的报告标准

1、发生50万元以上的诈骗案件;

2、发生计算机犯罪50万元以上的案件;

3、发生10万元以上的盗窃案件;

4、金融部门现金或运钞车被抢劫的案件;

5、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重大爆炸造成职工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案件;

6、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被绑架的案件;

7、丢失、被盗枪支的案件;

8、其他需要报告的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

(四)高管人员任职期间重大事项报告

1、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发生叛逃、出走、非正常死亡等情况,或因司法、纪检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能,造成岗位空缺;

2、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未办理离岗请假手续的情况下,无故离开工作岗位3个工作日以上;

3、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因辞职、撤职等原因造成岗位空缺,或因意外伤害、疾病、学习等原因造成岗位空缺1个月以上。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重要情况

1、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及其他重要情况。报告的标准为:对银行账册、财产、人员造成的损害和伤害;

2、发生重大窃(泄)密案件,包括案情分析;

3、违反内控制度造成的重大工作失误情况,包括已采取的弥补和惩处措施;

4、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生重大债务被逃废现象。

5、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丢失。

6、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挪用、侵占本行或者客户的资金行为。

三、报告要求

(一)分局系统内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电话及时上报分局主要领导及办公室。文字材料12小时内报达分局。

(二)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挤提事件、六类案件及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须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重大事项,应在3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银监局及其派出机构报告情况

(三)报告要素要齐全。关于挤提事件要说明挤提原因、时间、地点、参加挤提人数、被挤提机构及其资产负债和头寸状况,风险蔓延情况,监管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已采取和拟采取的措施,地方政府在事态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事态发展的预测等。关于六类案件要说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果。报告要求文字简练、内容真实、准确。

(四)分局及监管办在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报告后,应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立即组织调查处置,并根据监管权限,及时将有关情况向上级局报告;

金融突发事件 第3篇

【关键词】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如果从本质上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进行定义,那么其应该属于危机管理的范畴。在管理科学中,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对现代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无论是从宏观层面上,还是微观层面上,加强对商业活动的危机管理都十分重要。

一、金融行业建立应急处理机制的重要性

在现代经济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金融行业可以说是其中存在的主要核心,这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各种矛盾与情况的集合,具有全局性、渗透性以及政策性等方面的特点。在获得较高经济收益的同时,金融行业又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又是一种高风险与高杠杆的行业,一旦社会生活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首当其冲就会给金融行业带来危险,金融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速度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合理的风险防范体系对金融行业进行约束,以降低金融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

建立相应的风险预防机制,可以对存款人以及债权人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让金融行业更加积极的发展,在我国的金融管理体系中,主要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建设起这样的风险预警机制以后,相关部门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实现信息的共享,对于降低风险隐患具有积极的意义,进而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强对金融行业中应急处理机制的有效建立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作用,是实现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之举。

二、建立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主要措施

对这一机制进行有效的建立与完善是当前工作中的重要任务,综合多方面的考虑,并且借鉴其他行业在风险应急机制建立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充分考虑到我国金融行业的实际情况,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将责任进一步落实下去,并且确保所有的金融信息能够按照更加透明化的原则进行处理,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金融突发事件中应急处理机制得到真正的发挥,可以在实际的情况中解决一系列的金融问题,从而维持金融行业更加稳定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法规制度方面,应该严格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不仅是要在政策方面,还要在制度上确保所建立起的应急风险机制能够得到更加顺利的运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金融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呈现出普遍增长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从根本性的原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正是因为在执行上没有将制度法规相应的规范严格落实下去,才造成了潜在的风险。在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受到地方财政预算的影响,许多地方依然是采取了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解决风险,这样一来,采用货币这一工具将金融风险稳定下来,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风险事件的存在问题。

其次,要完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对突发金融事件作出预测、预报和预借。在金融突发事件出现以前,往往会在一些经济金融指标上有所表现。比如,任何一个国家在金融风险加大以前,贸易条件、国际借款利差、实际汇率、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资本流动的速度要比经济稳健时期高。如果金融风险由隐性转为显性,贸易条件会迅速恶化,资本流动会发生逆转,国际借款爽约增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资本项目管制被取消,一国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膨胀通常与资本流入有一定关系,一旦情况逆转,会导致整个金融中介的混乱和无序。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网络信息建设,加强指标体系建设、监测和预报,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条件。

第三,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网络。银行监管职能从央行分离后,我国已实现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管理制度。在实行完全分业管理后,加强金融特别是银行安全网络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一般而言,银行业安全网络包括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各种形式的存款担保、监管当局的监管、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良好的公司治理。在有效的金融安全网络体系中,应特别强调银行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能力,减弱银行对外部的依赖,尽可能减少道德风险。

第四,要加强金融透明度。建设透明度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安全。透明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透明度,意味着健全的法律法规,意味着管理的责任和秩序,职责含糊不请,不可避免导致推读、扯皮和低效,也难以监督和问责。透明度意味着市场约束,只有依靠社会和公众的力量,才能加强自我约束,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当然,透明度是一把双刃剑,信息透明不等于毫无管理,对于突发重大事件,健全的危机管理和信息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信息过度有时会造成恐慌和无序。逐步增加金融透明度是有效预防危机的重要环节。

三、结语

风险与危机具有连锁性、传染性、并发性和突发性,微观金融健康与宏观货币政策所构建的运作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必须正确发挥中央银行在化解系统性风险和处理突发性金融事件中的作用。一方面, 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要充分关注经济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中央银行的过度介入可能导致的道德风险。另外,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无论以任何形式介入,都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要有足够的透明度,否则会损害货币政策的功能和目标。

参考文献:

[1]乔海曙,贺凌华.中国银行业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J].金融论坛.2008(11).

[2]王布衣,倪娜.构建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应急机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9).

金融突发事件 第4篇

一、金融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重要性认识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标志, 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和资产, 对信息时代的现代化企业而言, 信息资产比其他资产甚至资金更有价值。然而, 信息资产的脆弱性决定了各种各样的威胁行为都可能对信息资产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 信息资产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

金融电子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覆盖范围广, 设备硬件多, 网络环境复杂, 由于业务需要, 存在金融网络与因特网之间的数据交换, 其安全问题不仅影响金融行业的正常运营, 还可能影响国家金融稳定, 甚至影响到国家建设和政局稳定。随着金融电子化的不断发展, 业务工作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信息安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日趋显现。因此, 如何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值得我们战略性地深思和未雨绸缪地设计与执行。

二、金融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现状

(一) 认识不足, 安全意识淡薄

各金融机构为深入宣传和贯彻信息安全会议精神, 做了大量工作, 但依然存在部分领导信息资产的安全保护意识淡薄, 部门信息安全员重视程度不够, 计算机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防范和管理执行力度不足等现象。员工观念上没有看到计算机固有的脆弱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对国内外发生的计算机泄密、计算机犯罪和计算机病毒等危害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安全的事件抱有侥幸心理。同时, 对泄密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认识不清, 警惕性不高。

(二) 管控不全, 队伍建设落后

目前, 大多数金融机构及其辖内各分支机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已形成了一个由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专、兼职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和部门信息安全员组成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安全管控网络, 对日常性的信息安全管理和预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但信息安全管控队伍, 尤其是部门信息安全员普遍责任意识不强, 计算机水平不高, 没有形成严肃的信息安全观, 面对不断更新的信息安全技术不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布置各项信息安全工作。

(三) 约束不力, 制度落实松懈

金融系统开始电子化、信息化建设以来, 根据安全保障工作的需要和上级部门的要求, 制定了诸多行之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制度执行的随意性、散漫性等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制度内容不完整, 缺乏科学、规范、合理、全面的制订方法;制度流于形式, 落实松懈, 缺乏必要的责任约束机制, 使其多数成为档案保存或作为应付检查的材料, 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直接约束力, 从而影响了制度工作的权威性, 制约着信息安全防范工作的深入开展;部分管理制度相对滞后, 没有紧随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完善, 且执行不到位, 力度不足, 普遍存在轻落实、少管理, 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的现象。

(四) 监管不严, 基础管理缺失

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也是一个管理问题, 技术是手段, 而管理是基础, 正所谓“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 工作重心上重硬轻软、重外轻内, 缺乏有效应对信息威胁的监督管理模式。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专业性极强和行政上的原因, 目前大多数国内金融机构现行的科技部门是集运维、管理、监督于一身的各自为战的技术垄断部门, 这样的运行机制潜藏着很大的运行风险。整个金融系统包括各家金融机构还没有成立专业的、统一的信息安全监管部门, 负责信息业务系统的管理政策、技术标准、风险防范标准的制订, 以及监督、检查和监测评估等工作。政策和管理的交叉势必产生死角, 造成监管的缺失。

三、金融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增强安全意识

金融系统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坚持以人为本, 把信息安全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可以将信息安全工作渗透到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讨论中, 特别是将频频发生的各类信息安全事件作为反面教材以各种形式组织大家研讨, 并了解相关法律责任, 切实提高员工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认识, 逐渐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意识, 树立严肃、认真、正确的信息安全观, 形成自觉、主动、积极的信息安全全员化的安全氛围, 全面构筑起基础牢固的信息安全防护屏障。

(二) 密织管控网络,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部门要有计划性、专题性、针对性地广泛开展信息安全教育, 加强组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安全知识培训, 也可基于信息安全原则和需求对管控队伍分层次教育培训, 以此提高信息安全管控队伍的计算机操作和管理水平。通过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使广大员工主动融入到管控网络中, 从而构建起以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 每个员工为“点”, 计算机安全员为“线”, 信息技术人员为“面”, “点、线、面”相结合的“面、线、点”分级带动的管控网络。这将进一步充实信息安全队伍,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队伍思想和业务素质。

(三) 明确责任约束, 严格制度完善落实

针对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以及当前形势下信息安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结合本单位实际, 规范、科学地完备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及时更新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 增强制度的威慑力和约束性, 责任落实到岗, 落实到人, 对于无视制度、违反制度的员工要严肃处理, 以儆效尤, 逐步提高全员的合规意识, 做到防范关口前移。

目前, 大多金融机构在制度和技术上还没有规范计算机设备的维修和报废处理, 建议建立涉密计算机设备维修和报废处理制度, 与相关单位签订纸质文本保密协议, 以明确责任。针对金融系统数据的敏感性、特殊性以及信息安全无试错机制, 可以对应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完善信息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 进一步重视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应急资源的充实, 定期组织演练, 增强协同能力, 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做到有备无患, 以此体现信息安全“预防在先”的理念。

(四) 夯实基础管理, 统一安全监管机构

管理是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在西方企业中, 一般都由管理层牵头, 组织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来讨论和批准信息安全策略、分派安全任务、协调安全工作的实施。如摩托罗拉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就是通过管理层面的管理委员会和执行层面的信息安全官 (CSO) 实现的。因此, 各金融机构在加强自身监管的同时, 应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协商, 科技、保卫、监察、审计联动, 培养一支专业的安全监管队伍, 统一信息安全监管机构, 统一管理政策、技术标准、风险防范、等级保护、监测评估等一系列信息安全标准, 协同监督、分级管理、无缝衔接, 各部门协作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严防交叉重叠、监管死角, 使金融机构作为监管主体在被监管时做到“从一而终”。

四、结束语

金融突发事件 第5篇

突发事件紧急预案规定

(2015年×月×日×××会议通过/修订发布)

No.SAIF‐**(部门)‐********(通过日期)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学院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学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商学院提供良好环境和可靠保障,特制定本预案规定。

第二条 编制依据。依据国家、上海市、教育部印发的各类相关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重点参考我校《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预案》(简称“交大预案”),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三条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学院大楼(原交大徐汇校区后勤大楼)及附属周边场地和本院人员所涉及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

本预案所指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四类突发事件:(I)人身安全类突发事件;(II)自然灾害有关类突发事件;(III)学生与教学相关类突发事件;(IV)网络信息与设备安全类突发事件。

第四条 工作原则。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以人为本、组织落实、统一指挥、信息畅通、依情上报、妥善处置、预防为主。信息报送要做到及时、准确、保密、续报。

第二章 组织和应急处理流程

第五条

学院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一)学院设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为领导小组组成:

1、2、组长:院长或执行院长;常务副组长:分管安全稳定工成员:综合办、教学服务部、IT部、院办等部门主要作的副院长; 负责人;

(二)学院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在学院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学院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行动,下达应急处置工作任务;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协调学院与学校以及院外、校外相关单位的关系;依据“交大预案”程序向校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报告,请求指导与帮助;部署和总结学院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同时,针对徐汇校区的应急处置工作实际,如涉及本院作为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开展工作;

(三)学院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办公挂靠学院综合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之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第六条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涉及到(I)、(II)类事件,现场人员应根据现场情况判断,第一时间拨打110(刑事警),120(急救)或119(火警),并及时联系综合办公室或本楼物业管理公司报告情况;涉及到(III)、(IV)类事件,现场人员应第一时间联系综合办公室或本楼物业管理公司。联系方式:综合办公室62933416;物业 62932038;

(二)综合办公室在收到突发事件报告信息后,负责收集事件第一现场情况,上报学院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

(三)学院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依据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发展趋势等,依据“交大预案”的程序决定将突发事件及时报告给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党办(34206623)、校办(34206501)(含徐汇校区综合办62932069),并决定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员进行应急处置,根据势态发展做出决策;

(四)信息发布。严格按照国家及学校有关规定执行。要在学校指导下,区分不同情况,不同层次,把握信息发布和舆论的主动权。信息发布要全面、客观、准确、及时。涉及学校各类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应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意见统一发布;

(五)信息收集。应急信息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基

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初步判断和影响程度预估;学校和相关单位已采取的措施;校内外公众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反应;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需要收集的其他信息。

第三章 日常应急宣传教育和预防

第七条 综合办公室作为预防突发事件的日常办公部门,平时应根据学院应急领导小组的要求,协同IT部、教学服务部、院办、物业管理公司等部门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主要有:

(一)定期(季度)检查消防安全设施、消防警示和安全标识,检查地库水泵、排水系统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更换;

(二)定期()开展全院消防自救演习;

(三)定期()开展全院教师、员工和学生个人安全知识培训,将安全教育作为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学生入学教育的必备内容;

(四)定期开展(季度)网络信息与设备安全检查,条件成熟时,建立对学院公共网络信息的检测和监控系统;

(五)在大楼所有房间和公共场所安装烟雾监控和自动喷淋装置;

(六)在电梯、楼梯、过道等地区的醒目位置张贴常用报警电话和物业24小时值班电话;

(七)在每个楼层的适当位置绘制本楼层的逃生线路图;(八)在财务预算中落实本所需相关费用。

第四章 附 则

第八条 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参与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所属范围内发生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金融突发事件 第6篇

一、原因分析

(一)经济下行导致市场持续低迷。钢材、矿石、橡胶等大宗商品需求减弱,库存增加,风险积聚;房地产、设备制造等库存居高不下,销售明显减缓,行业状况不佳;长三角等地区的经济转型及不良贷款压力开始向山东蔓延。以钢贸、矿产、设备制造等产能过剩企业为代表的行业成为不良贷款的高发领域。

(二)互保联保导致信贷风险蔓延。互保联保是目前我省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担保方式之一,缺乏不动产抵押的中小企业多采取此类方式融资。从出险企业看,不仅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互相担保,非关联企业也形成互保联保圈“抱团取暖”进行融资。担保链上一家企业出险,担保企业或由于代偿占压自身资金而陷于被动,或被银行起诉,资产被查封而无法正常经营,造成信贷风险蔓延,导致出现风险不断传递的多米诺现象。

(三)民间借贷成为企业频发风险的直接原因。企业为了资金周转寻求短期过桥民间资金支持,但一旦银行没有续贷则形成对过桥资金的长期占用,而且民间借贷的高息和刚性兑付,要求到期还款,不考虑借款人实际情况,甚至动用极端手段进行催收,导致借款人跑路失联,最终被高息民间借贷挤垮。

(四)企业盲目扩张是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大多出险企业在发展模式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盲目追求规模优势,片面追求在多个行业的投资发展;二是没有主业和持续增长的利润。在无效率的激进式扩张情况下,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分散了企业资源,更放大了资金需求量,给企业带来沉重压力和巨大风险。

(五)银行信贷管理漏洞导致风险防控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银行盲目追求业务扩张,信贷投放“搭便车”,一家银行授信往往数家银行跟随,“垒大户”现象较为突出。二是对贷款互保缺乏制度控制,融资额度大大超出了联保体实际风险承担能力,在风险管理方式上对关联担保与其他保证担保没有进行严格区分,没有按风险特性进行分类管理。三是银行考核激励机制存在缺陷,重业务发展、重利润增长而轻风险防控,如考核办法中风险与内控权重占比不足20%,导致过度追求当期收益,风险审查满足于形式上的尽职免责。

二、处置措施

(一)事前预防,有效防止地方金融风险的发生

建立高效的金融稳定领导协调机制。企业债务风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很多问题在市、县范围内难以协调解决。为此,应在省级层面成立金融稳定协调小组,建立多方参与、相互配合、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协调小组还要下设分系统的风险处置工作小组和危机应急小组,相关部门根据职能具体负责相关行业的风险处置工作。

强化重大金融风险隐患的日常监测工作。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实地调研,及时获取企业和金融机构经营和财务状况、负责人行为和企业债务等异常变动信息,摸清情况,研究分析风险苗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联合人民银行、贷款银行,建立地方重点企业数据库,加强对市场份额大、就业人数多以及上下游联系广泛的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监测分析。监测包括企业关联关系监控、担保关系与授信监控和风险传染监控。

建立科学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具体可以分四个方面:运用一系列反映重点企业运行状况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监测,密切跟踪和分析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按照评估标准和方法,评估和判断宏观经济、企业经营财务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根据评估和判断结果,区分稳定状态、不稳定临界状态、不稳定状态三种情况,分别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全方位改革促进金融稳定。

(二)事中协调,依法合规开展重大风险处置工作

坚持区别对待、分类处置原则,正确识别与区分涉险企业在风险传染中处于边缘、非重点风险企业还是核心位置、重要风险企业,对待不同的涉险状态企业要有不同的处置与化解方案。对于在风险传染中处于边缘、非重点风险企业,要在市场化原则下由银行自主清收化解,政府适度干预引导;对于在风险传染中处于核心位置、重要风险企业则要以各级政府和监管机构积极介入为主,防止事态扩大、阻止风险蔓延。同时,对处于涉险企业重要传染路径的企业做好风险管理引导工作。

1、建立良好的协调配合和信息报告机制。一是及时报告重大风险事件和隐患。风险一旦发生,各级各部门要在协调小组领导下制定紧急报告制度(日报制),向地方政府、人民银行以及涉事各方详尽报告事件发生的时间、风险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各参与方、可能的影响;出险的大型企业(集团)基本情况、债务融资规模及方式、出险原因分析和各方应对措施等,做好约谈和风险提示工作。二是严防发生群体性社会事件。法院系统应及时采取“三中止”司法保护措施,为处置风险创造条件;公安部门应进驻现场维持秩序,确保公司财产和企业主及员工人身安全,及时处理风险处置中出现的不安定事端和苗头,追查可能存在的犯罪行为,追缴资金尽可能挽回损失。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和网络舆情控制。宣传部门应把握好金融宣传的舆论导向,确保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不恰当、不准确的新闻宣传、虚假信息、过多负面渲染对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2、发挥地方政府职责和作用化解金融风险。分析近年以来全国各地风险案例,除成立应急小组和召开协调会议外,采取的具体处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设立还贷过桥基金。政府筹措资金设立过桥基金,及时帮助企业偿还到期贷款确保不逾期,银行及时续贷后将资金归还过桥基金账户,待企业财务状况好转后自行偿还到期贷款;或由政府组织解决企业急需的流动资金。

出台担保债务平移补偿政策。出台为出险企业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的重点企业的扶持政策,对企业所属的若干工业用地进行变性,差额部分作为对外承债的补偿。此类措施从解决担保企业资金入手,一定程度上间接解决了出险企业的信用风险。

全额返还税收和规费。在企业财务状况好转前,企业上缴税收的市、县财政留成部分原则上全额返还;明确对土地流转过程中所产生的规费,有关部门本着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的原则进行处理。

调剂闲置土地化解风险。一种做法是政府通过收购处置企业空置的土地后成立一定规模的担保公司,既有效缓解了企业担保难题,而且成立担保公司可以形成数倍的资金乘数放大效应。另一种做法是政府为企业调剂一定土地指标,提高其贷款抵押能力。

帮助开拓市场和恢复生产。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协调新的战略合作,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对主营业务正常或暂时性资金困难的企业,尽量帮扶其渡过难关;对无法自救需兼并重组的,区别对待、分类处置,做好重组、盘活存量,做好化解危机工作,力争早日摆脱困境。

政府融资平台介入。在摸清企业资产状况基础上,引入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投资项目、持股比例、债权债务、银行贷款、从业人员等情况进行评估,由政府融资平台介入开展收购重组等工作,彻底盘活企业闲置和不良资产。

3、积极协调人民银行和贷款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

争取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主要包括四种方式:短期再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出险地区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借款,用于兑付合法个人债务本息,由省政府向国务院申请;紧急贷款,用于解决非金融机构或其他市场主体风险传染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挤提等流动性问题;风险处置再贷款,仅限于救助无望,需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发生挤提流动性问题,用于个人债权和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的支付。

争取贷款银行的续贷支持。一是调整授信品种,将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等表外授信品种调整为流动资金贷款,减轻企业转贷资金压力,降低财务成本。二是维持企业贷款级态,协调各债权银行积极与各自的外部审计单位和对应的上级行进行沟通,确保企业的贷款级态不下调。三是促进债权银行、银企之间的互信共识,协调贷款银行保证贷款规模不压缩,做到不抽贷、不压贷、不惜贷,并实行还款前的承诺制度,防止因个别银行机构抽贷压贷减弱帮扶成效,保证贷款收回再贷。四是所有贷款到期续贷,一律执行国家基准利率。五是贷款银行审慎处理好担保企业正常贷款周转与积极依法履行代偿责任的关系。

4、督促企业实施瘦身措施进行自救。一是厂房搬迁和土地置换。考虑市内土地与城郊土地存在的价格差异,由政府协调将企业厂房搬迁至城郊,可先期支付首期的搬迁款用于归还银行贷款。二是调整业务结构。本着“区别对待、分类处置、加速退出、化解风险”思路,引入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化中介机构全面参与业务结构调整,对所属公司采取重组、撤销及关闭、股权转让等方式盘活资产。三是处置企业资产。督促企业尽快回收应收账款,自行处置抵押物及企业、股东和亲属等自有资产和相关对外投资资产,增加企业流动性,清偿银行债务。

(三)事后总结。探索优化重大风险防范和处置框架

通过对整个风险事件的预防、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企业恢复生产情况的全面总结,认识到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应急措施,更加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理顺工作程序,同时上报上级部门可以加强经验教训的借鉴作用,有利于全省应对风险事件工作的逐步完善。

金融机构极端事件下的风险分析 第7篇

2007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 并且迅速波及全球。大量次级放贷机构陷入困境, 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房屋按揭投资公司等80余家抵押贷款公司陷入破产和清盘的泥沼。同时, 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 包括美林、花旗等也开始大量冲销资产等。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试图从数学的角度来对这次危机对金融机构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分析。应用散射过程分析在极端事件下, 金融机构在某一定时间内遭受大量的损失后总损失的定价, 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求出总损失的分布函数以及利用逐段决定马尔科夫过程有关知识求出总损失的期望值。金融机构在极端事件下, 其损失分布通常是重尾分布, 本文的第二部分再度利用三种重尾分布函数 (Loggamma分布, Frechet分布以及截断的Gumbel分布) 来度量总损失的期望值。对于散射的统计性的研究源自于1909年Campbell的一篇文章, 那时他仅局限于期望值与方差的研究;自从Merton (1974) 开辟风险理论研究以来, 其后的改进的风险理论模型许多都是建立在带有违约强度的计数过程基础之上;Jarrow and Turnbull (1995) 在风险理论的研究中使用泊松过程, 不久又和Lando (1997) 进一步使用离散状态空间的马尔科夫链对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使用散射过程以及带有散射强度的Cox过程对保险进行研究的作品主要有Klüppelberg&Mikosch (1995) , Dassios&Jang (2003, 2005, 2008) and Jang&Krvavych (2004) 。Jang and Fu (2008) 也使用了带有散射强度的Cox过程模拟了操作风险 (operational risk) 。Albrecher and Asmussen在破产概率的计算中应用散射Cox过程。对于风险模型来说, 一旦损失发生所产生的索赔遵循一定的概率分布, 其分布仅仅按照某个泊松过程来考虑是不够的;为了能真实反映诸如洪水、风暴、冰雹、地震等的随机特性, 就有必要选择某个点过程以能要么较全面, 要么比较贴切地反映其特征。

二、总损失分布函数

散射过程能够为那些存在跳跃的时间序列的随机事件提供随机模型, 其定义为下列形式:

事实上, 有很多的基本事件诸如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 政治方面上的以及社会方面的决策, 公司之间的并购和诸如美国的9.11事件的巨大灾难, 它们所能带给金融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许会最终导致某些金融机构的破产。可以假设所造成的大量次的索赔符合泊松过程。衡量基本事件的影响之一的过程就是散射过程。Yi, i=1Nt, 2, ......表示索赔量, 假定是独立同分布的, 其分布函数是G (y) , (y>0) 。

在古典的风险理论中假定利率为零, 因此其总损失为为t时间内的损失发生的次数。如果把古典模型延伸, 考虑到利率的因素, 那理论的前景就不可限量了。Delbaen和Haezendonck (1987) 就把利率因素考虑进了其风险理论中从而拓宽了古典风险理论的研究范畴;用δ表示无风险利力, 因此到时间t的总损失为

如果折现, 得到总折现损失为我们考虑风险不能仅仅考虑i无=0风险利率, 我们应该赋予δ (t) 以更广的含义。

假设损失到达过程Nt遵循泊松过程, 其密度函数为λ到达时间St也为一随机变量, 其中S1

这就是总损失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现在就一种简单的情形, 来求出Lt (t-S) 的分布函数。

如果跳动幅度Li的分布是指数分布, 其参数为μ, 即总损失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为:一般情况, Lt的拉普拉斯变换是不可逆的, 但当损失的分布是指数分布时, 其逆过程能够求出。也就是说当Li遵循参数为μ的指数分布时, 那么Lt (t-S) 与下列随机变量等价:

为了求总损失函数的期望值就要用到逐段决定马尔科夫过程的有关知识。

三、重尾分布条件下的总损失定价分析

逐段决定马尔科夫过程是一种很有效的检验非扩散模型的数学工具, 它是由Davis (1984) 首先提出, 随后得到了很广泛的发展。散射过程是逐段决定马尔科夫过程的一个例子, 显然要得助于逐段决定马尔科夫过程的理论来可以定义散射过程以及界定散射过程的有关特征 (Dassios&Embrechts (1989) ;Rolski et al. (1999) ) 。可以从有关的理论中推得如下结论。三参数的散射过程在时间上是齐次的。用ρ (t) 表示跳跃到达率并且在区间[0, t) 是有界的, δ (t) 是破坏率, 在某一时间t跳跃大小的分布函数为G (y, t) (y>a) , 其期望值为

假设ρ (t) , δ (t) , G (y, t) 是黎曼可积函数且全部为正。过程 (L, n, t) 对于函数f (L, n, t) 在其域内的广义生成元为[20, 21]

为了在实际中描述极端事件, 根据过去的经验, 巨额损失对保险市场产生很明显的影响, 通常索赔的数额的分布函数采用损失的分布通常是重尾分布, 可以参看Embrechts et al. (1997) , Kotz&Nadarajah (2000) and Krvavych&Mergel (2000) 有关文献。本文所采用的重尾分布函数就是Loggamma分布, Frechet分布以及截断的Gumbel分布。以下是三种不同的分布所对应的损失期望值的计算及结果:

(1) 若损失的分布是Loggamma分布时:

四、结论

散射过程数学模型为多次损失求和的分布函数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金融机构在遭受多次损失后, 其总损失的分布是极其复杂的;而利用散射模型可以在忽略中间细节的情况下, 研究损失所造成的总体效应;尽管不理想, 但这也能在考察诸如此类的现象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从上文的推演中知道该模型在研究中是极其有效的, 在近年的次贷危机所给金融机构造成的大量次的损失在分布上就是一个逐段决定马尔科夫过程, 而其损失分布遵循重尾分布, 这样就其损失期望值的计算就变得容易。

摘要:散射过程能够为那些存在跳跃的时间序列随机事件提供随机模型。2007年以来散射过程有关理论在极端事件下, 金融机构在一定时间内遭受大量损失后总损失定价如何确定。本文认为, 金融机构在极端事件下, 其损失分布通常是重尾分布, 再度利用三种重尾分布函数 (Loggamma分布, Frechet分布以及截断的Gumbel分布) 来度量总损失的期望值。

从“黄桥打会”事件浅谈民间金融 第8篇

1. 民间金融问题

民间金融, 亦称非正规金融 (Informal Finance) , 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 (正规金融) 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即在政府监管之外的存在于民间的、由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及其进而形成的体系, 是非正规金融的一部分。民间金融不符合现行的金融法规, 但其特有的形式填补了正规金融的空白, 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存在具有合理性。

(1) 浅层原因———资金供求结构性失衡。

(1) 正规金融盲区增多, 乡镇、中小企业求资若渴。

从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各地的乡镇金融机构陆续撤并, 主要商业银行都从规模、效益不经济的农村乡镇地区退出, 而把关注重心转向了城市的优质客户, 村镇金融盲区日益增加。正规金融机构发放给乡镇的贷款占其借款总额的比重, 从1985年以前的40%, 下降到近年来的不足20%。其直接后果是, 一方面银行有钱不愿贷, 大量资金在银行沉淀, 另一方面广大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望眼欲穿, 却得不到贷款。

1992年以来, 我国的非国有经济成份已经超过50%, 而银行的全部信贷资产中, 国有或国有控股单位利用使用的比率超过70%, 非国有经济企业所得到的的银行信贷不到30%;证券市场上的直接融资也主要是为这些国有企业服务的。99%的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体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 无法在资本市场上筹资。此外正规金融体系对城市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 形成了城市金融信贷的盲区。

(2)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理财需求趋旺, 但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和积累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保值增值, 追求较高收益的资本性支出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大量富余的民间资本成为推动民间金融急速发展的推动力。但是, 与此同时, 中国正规金融体系能够提供的投资工具或理财产品却寥寥无几, 回报低, 缺乏吸引力, 普通百姓的理财观念、素质也没有跟上市场的步伐。而像苏北泰州地区黄桥镇的居民, 投资理财知识还没有跟上, 证券保险市场大多数居民不敢深度介入。

资本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 民间资本莫过如此。比较专业的证券、基金、房地产、收藏等渠道操作复杂, 不确定性风险较多, 而民间金融简单、直观, 可以获得比银行存款高且稳定的收益, 自然受到广大老百姓的追捧。

(2) 深层原因———金融市场化程度不足。

(1) 扭曲的利率体系。

a.存款负利率。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 欧美等国大量印发钞票, 当今世界一个重大趋势就是物价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 发达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未来世界经济“涨”声一片, 通胀压力将长期存在。尽管央行连续4次加息后, 1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25%, 但全国CPI仍然高居不下, 也就是说, 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 但购买力还会缩水, 即越存越亏。人民币存款的负利率持续时间已很久, 很多老百姓对存款负利率已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对普通百姓来说, 将银行存款取出来, 换相对更高收益的产品也就成为一种本能的反应。居民的储蓄存款纷纷流出正规银行体系, 寻找新的投资路径;负利率导致的融资成本大幅降低, 必然会刺激社会的投资欲望, 这就为民间金融再度活跃提供了土壤。

b.贷款需求相对于利率几乎无弹性。

我国国企和民企的贷款需求者一般都先考虑资金可得性, 其次才会考虑资金成本问题。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 企业资金获取能力的分化明显,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分化;二是规范融资与非规范融资的分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有可能会延续。目前民营企业在生存压力下, 就经常要求助于非正规金融, 这无疑加剧了民间金融的盛行。规范融资与非规范融资的分化, 不同的融资方式在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的成本差异会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另外, 银行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就会从自身风险的角度出发, 更多的贷款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 而导致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

(2) 金融业准入限制。

我国现行的金融政策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准入限制, 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规律就是无论是提供产品还是服务都需要准入自由, 从而形成并动态维持竞争格局。放宽金融业特别是社区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 以构建有效竞争的格局。虽然目前各项法规对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并无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但在实践中, 即使是小型金融机构, 民间资本也很难直接发起设立。因此我国的金融体系实际上是一个以官方金融为主的体系。中国金融资产80%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 而且不断发生非国有金融部门的资源向国有金融部门集中的趋势。民间金融是金融生态自我调节的产物, 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相关联, 其产生和发展存在客观必然性和积极意义, 但是其危害也不容小觑。

2. 民间金融的作用

可以发现, 在黄桥这个小镇上, 民间金融以标会、地下钱庄、高利贷等形势已经存在百年之久, 近几年的恶性发展、不良投资使得它彻底崩盘。但是,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 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每件事情, 因此不能因为去年的崩盘而彻底否定它存在的意义, 下文将对民间金融的作用进行分析。

(1) 积极作用。

(1) 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是民间金融最明显的优势。中小企业资信不足, 很多大型银行不愿意借贷, 因此, 资金问题就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而近几年, 黄桥镇上的中小企业却能迅速发展, 难道就没有资金问题吗?其实是民间金融雪中送炭, 帮助他们解决了融资问题, 中小企业得以顺利经营发展, 促进了就业, 推动了农村的经济。

(2) 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

在农村, 农民拥有的闲置资金一般只能存到银行, 而在最近几年物价疯长的情况下, 居民存在银行的钱也在贬值, 因此, 大家都希望有某种投资渠道可以获得净收益。民间金融一般是解决资金急需者的资金紧缺问题, 因此, 借贷利息会稍微高一些, 这样, 面对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 大家都乐于把资金借贷出去, 资金急需者也解决了资金问题, 可谓是钱用在了该用的地方, 获得双赢, 从而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

(3) 机制灵活, 促进了金融创新。

以前, 黄桥镇上的民间金融都是比较小型的, 解决的一般是家庭资金紧缺问题, 参与者从中获利并不是很多, 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逐渐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将他们的资金从家庭互助转移到企业救助上以获得更为可观的收益, 民间金融没有固定的机制, 因此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做适当的调整, 进行金融创新。事实也证明, 黄桥镇标会资金链断裂之前, 镇上的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一直合作良好, 民间金融产品形式多样。

(2) 消极作用。

(1) 干扰政府的宏观调控。

民间金融一般以其较高的利率来吸引资金, 这样就导致本应流入银行的资金流向民间, 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 如果过多的资金流入政府控制之外的民间金融市场, 则意味着国家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减弱、政策效果下降。加上当前经济过热, 政府实行紧缩政策, 处在政府货币政策作用之外的民间金融反而会利用正规金融力量减弱之机, 加强信贷活动牟取更多利润, 这将抵消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 从而使区区小镇的经济超出了小镇的承受水平。

(2)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小镇上许多居民不安于现状, 幻想从中获取暴利, 诱惑之下又时刻担心自己的钱会不会打水漂, 就如去年崩盘之际, 黄桥镇上的繁荣景象瞬间破灭, 闹事事件频繁发生, 追债逃债, 很多人已无法正常工作, 镇上的商店也一片冷清, 至今仍未恢复。

(3) 隐藏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民间金融帮助很多资信不好的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 但是同时他们并不能确保资金的回笼, 而这一步借贷的资金本应通过合法程序向银行借贷, 在一定程度上, 可能成为银行的不良信贷。但是, 民间金融的存在使得银行不必去解决这一问题, 银行的信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隐藏。

3. 如何实现民间金融阳光化

打会使得黄桥小镇失去了以往的朝气,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将民间金融彻底取缔呢?上文中, 我们可以看到它也曾给我们的经济带来过积极的作用, 因此, 只要合理地加以引导, 民间金融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 下面, 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1) 制定和完善相关民间金融法律, 净化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被歪曲的一方面原因正是因为它一直以非法的形式存在, 从而被很多钻空子的人不法利用, 很多人散尽家财而无从追讨, 因此, 只有将其合法化, 群众才有法可依, 如果发生债务纠纷, 当事人才能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也不至于使资金链条瞬间断裂。

(2) 构建民间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不可否认, 当前民间金融得以存在, 原因之一是因为正规金融限制严格, 金融市场难以进入, 市场上很多资金问题难以迅速得到解决, 因此, 民间金融就充当了补充的角色。因此, 我们应放松民间金融的市场准入, 降低门槛,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机构。如果这样, 黄桥镇上企业出现资金困难时, 就可以通过合法合理合利的途径解决问题, 就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3) 建立责任者的惩戒制度, 责任者之间相互牵制。

以前, 黄桥镇上的打会一般都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但是近几年, 有些人想不劳而获, 用钱生钱的说法来蒙骗居民, 并不是把这些收集来的资金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会头与会头之间相互包庇。正是因为没有惩戒制度, 管理过松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因此, 我们应该建立责任者的惩戒制度, 加强对其监督, 使其健康发展。

(4) 加强教育和引导, 促进民间金融的合理发展。

导致黄桥今天的局面还在于居民没有充分的知识加以判断, 听信了会头的片面之词, 因此, 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网络、宣传车、广播电视、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劝导, 特别是收集一些受害者血的教训事例来惊醒群众。增强群众防骗意识, 使其坚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回报的不合理, 对居民加以教育和引导, 使其合理的运用自有资金, 推动民间金融的合理发展。

4. 总结

黄桥这一小镇已有百年历史, 它的发展一直比较稳定, 也在慢慢走向繁荣, 而今的资金链断裂给这个小镇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不由得让笔者对民间金融有所思考, 因此, 本文通过对民间金融产生的背景及其利弊的分析, 提出建议和对策, 希望对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费淑静.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绩效与监管制度安排[J].农村经济, 2008 (5) .

[2]潘士远, 罗德明.为什么民间金融市场在中国重要[J].南方经济, 2009 (5) .

[3]陈柳钦.规范和完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策略选择[J].西部金融, 2009 (8) .

[4]蒲祖河.“三农”融资需求与发展民间资本市场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9 (10) .

金融突发事件 第9篇

事件式营销可将软件程序规则与触发机制整合至营销流程中,以侦测、分析与诠释客户事件、交易与互动。利用事件式营销,企业能够在客户选择产品或服务时,提供及时的个性化帮助,并唤起客户对补充服务或产品的潜在兴趣。

加拿大皇家银行客户信息管理部门副总裁Ted Brewer表示:“加拿大皇家银行需要一套强大的C R M事件触发性软件解决方案,以支持一年中同时发生的数百个营销活动,通过与数百万名客户进行互动。我们相信,Teradata有能力满足我们这一量级的C R M需求。我们期待以数据仓库驱动的C R M工具能够通过营销渠道创造有意义的客户对话,并协助我们在客户挑选的任一地点与其互动,更高效地为其提供服务。”

在迈向事件触发性高级营销最佳实践的进程中,使用Teradata构建事件式营销的企业或机构现在可以凭借C R M解决方案每天为上百万名客户及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在一年内执行数百个复杂的事件式营销活动。

对每次客户联系的一致性加以管理,确保客户不致受到过度打扰,同时确保提供的所有产品及服务也是一致且相关的。

利用以复杂软件程序代码产生的数百个事件侦测器来管理营销线索,从客户事件到营销活动,并最终与客户进行相关的个性化“对话”。

架构精密的渠道容量与工作负载能力,以便根据营销渠道的容量及特征将事件式营销机遇分配到最适当的渠道。

建立多步骤、多渠道能力,通过逻辑沟通实现每位客户在不同渠道之间的转换。

有资料显示,上述方式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将客户响应率和挽留率分别大幅提高至6 0%和9 8%,在使用前六个月实现超过2 8%的利润增长,而以某一家银行为例,可产生570, 000个销售线索,一年可创造44亿美金的新业务。在某些典型案例中,Teradata事件式营销帮助企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高达三位数的投资回报率。

Teradata事件式营销解决方案通过包括网络、ATM及呼叫中心在内的多种销售及服务渠道将企业智能注入到多步骤客户对话中。一旦获得来自客户互动的信号,系统就向业务销售代表发出通知,使他们迅速采取进一步的跟踪举措,最终实现业务营收的增长。

Teradata客户管理解决方案营销部门副总裁Sam Gragg表示:“加拿大皇家银行已是T e r a d a t a十多年的客户,凭借着强大的Teradata数据仓库及Teradata价值分析器得以有效运用客户利润贡献率分析,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机构。我们很高兴加拿大皇家银行肯定Teradata事件式营销解决方案的独特性能,并将Teradata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纳入其企业智能应用组合。”

Teradata日前推出了新版CRM解决方案——T e r a d a t a关系管理软件包V e r s i o n 6 (Teradata Relationship Manager Version 6) Teradata关系管理软件包Version 6通过包括网络、店铺、ATM及呼叫中心在内的多种销售及服务渠道将企业智能注入到多步骤客户对话中。十多年来,Teradata作为行业的领导者致力于开拓各种产业的一流事件式营销软件。

加拿大皇家银行金融集团简介

金融突发事件 第10篇

KODA的英文全名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其实是一种累计股票期权, 常见的投资标的资产有股票、贵金属、外汇等。此次爆发的”KODA门”事件的产品主要投资于香港股市, 是一种以一只或者几只股票为基础标的金融衍生品。香港的许多家银行出售这种个人理财产品, 如星展 (香港) 银行、香港荷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银行在把这些产品卖给客户, 通常会指定一个行使价, 客户在规定的投资期间内, 可以用行使价有权按每日 (或者每月) 约定的股数累积购买此股票购买该股票, 但是标的股票超过一定涨幅后合约自动终止。举例而言, 如果合约的标的股票目前的市价是10港元, 合约规定行使价是20%的折让, 也就是8港元, 3%的合约终止价, 两倍的杠杆, 1年有效。也就是说, 即此股票的目前的市价是10港元, 在未来的一年内投资者有权按每日 (或者每月) 约定的股数累积购买此股票。一旦该股票的价格超过合约终止价即10.3 (10+10X3%=10.3) 港元, 合约就终止, 投资者就无法以8港元的价格购买该股票。如果在投资期间内该股票跌破8港元, 投资者就必须在股票市值低于8港元的情况下依然以8港元的价格每天 (或者每月) 双倍买入的该股票, 直到合约期满为止。如果该标的股票的价格在8-10.3港元之间的话, 投资者就可以以行使价8港元的价格买入标的股票, 赚得股票差价。

购买KODA产品投资者的收益是股价在规定范围之内, 投资者以行使价购买股票, 取得股票的差价收益。要通过KODA获取收益, 前提条件必须有两个:首先是挂钩标的股票一直向好, 也即KODA是一种看涨期权。另外, 股价的变动必须在一定区间内, 以上述例子为例, 股价必须在8—10.3港元之间浮动, 投资者才有可能每日以按行使价即低于市价的价格来累积购买该股票, 最终获取差价, 取得收益。但是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股票高于合约终止价时没有收益, 或者股价在跌破行使价时, 投资者以行使价购买双倍的标的股票, 如果该股票一直下跌, 则投资者的风险是无限的。

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 引发了全球性的股灾, 香港股价急跌。许多投资者手中的股票抵押价值迅速的缩水, 购买KODA合约的投资者又必须以双倍的份额购买该股票, 损失惨重。而投资者前期投入的是以保证金的形式, 而不是合约的所有金额, 一般只需拥有合约金额的40%的现金或者股票抵押即可成交, 因此这一产品带有杠杆性, 许多投资者不仅损失了前期投入的资金, 还倒欠银行许多钱, 结果使得许多“富翁”变“负翁”。

二、“KODA门”爆发的原因

投资者损失惨重, 除了客观上市场的不景气, 标的股票的价格下跌的原因之外, 投资者主观上的过失和产品本身的问题等原因也是出现投资者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

1、产品自身的缺陷。

一方面产品的风险是无限的, 一旦股价跌破行使价后, 投资者要双倍的购买标的股票, 产品的投资收益只与实际股价有关, 银行并没有用投资者的资金去二级市场购买股票, 而是投资者和银行买了一份合约, 所以投资者自始至终没有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另一方面KODA违背期权的本质, 权利不对等。通常我们所熟知的期权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花费一笔权利金而获得一个在某一时间按约定的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的标的权利, 这种权利可以行使, 也可以放弃。而KODA提供给投资者低于市价购买股票的权利, 但是到达取消价合约就中止, 也就是说收益有限, 而投资者提供给银行的却是无论市价多少都按照行使价购买, 且跌破行使价的时候双倍购买的权利, 显然这两者的权力是不对等的。由于金融危机使得股市一路下跌, KODA产品的标的股票跌破行使价, 投资者还得以行使价双倍的购买股票, 购买价高于实际的价格, 造成投资者双倍的损失。

2、投资者缺乏必要的投资常识。

除了产品自身的风险之外, 在巨额亏损的背后, 暴露出投资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缺乏必要的投资知识、法律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麻痹大意。很多投资者都没有风险意识或者风险意识淡薄, 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银行在产品说明书中清楚的写明了投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可是有些投资者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在股市行情好的时候获得收益后, 盲目的加大投资, 使得投资越来越大, 在股价下跌的时候出现巨额亏损。而产品的杠杆性隐藏了一定的风险, 让投资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投资额的大小和风险的大小, 有些投资者误将缴纳的保证金认为是全部的投资金额。更有甚者有些投资者在出现亏损之前都不知道KODA产品存在风险, 他们认为只是打折股票而已。另一方面有些投资者崇洋媚外, 轻信盲从, 盲目的信任国外的投资银行, 在购买产品时麻痹大意使得明显有缺陷的产品轻易的被精明的商人甚至律师接受。

3、投资银行的误导销售。

有些投资者反映, 银行销售人员在介绍产品的时候, 从未提到过产品的高风险, 只是一味的强调产品的收益, 更有甚者有些以打折股票的名义迷惑投资者, 使得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盲目的签下了合约。有些银行销售人员也没有说明产品的杠杆性, 让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投资者误认为自己前期投入的是自己全部的投资额, 隐藏了潜在的投资金额。

三、个人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金融衍生品除了传统的金融工具所拥有的风险外, 因其价值衍生性、交易杠杆性、设计灵活性、构造复杂性、形式虚拟性等特征而具更高风险。他的风险主要有: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 是指由标的资产 (如股票、商品、利率、汇率等) 价格变动等因素所导致的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衍生品的风险集中表现为市场风险, 包括利率风险, 由于利率变化引起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 由于汇率变动引起损失的可能性;权益风险, 市场总的股票价格变动或单只股票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商品风险, 由于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当交易者的预期与现实的标的资产的价格存在偏差时, 就会产生价格风险。

2、信用风险。

又称违约风险, 指由衍生品合约的某一方当事人违约所引起的风险, 它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市场上。场内交易中, 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是以标准化合约的方式进行交易的, 并且有一套降低信用风险的制度安排, 所有交易均由交易清算中心进行, 因此一般不易发生信用风险。而在场外交易市场中, 由于交易对手是分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并且信用风险是时间和基础资产价格这两个变量的函数, 信用风险难以预测, 随时可能发生。

3、流动风险。

即金融衍生合约持有者因市场业务不足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售或平仓机会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合约的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规则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在场内交易合约中, 由于标准化程度高、市场规模大、消息灵通, 交易者可以随时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决定头寸的抛补, 因此流动性风险较小;相反, 在场外交易合约中, 每份合约基本上是“量体裁衣”定做的, 缺乏可流通的二级市场因而流动性风险较大。

4、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衍生品交易合约在法律上无效, 合约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或者由于税制、破产制度等方面的改变等法律上的原因给衍生工具交易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衍生合约的不可实施性, 包括合约潜在的非法性, 对手缺乏进行衍生交易的合法资格, 以及现行的法律法规发生变更而使衍生合约失去法律效力等;二是交易对手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失去清偿能力或不能依照法律规定对其为清偿合约进行净冲平仓。

5、由杠杆性放大的风险。

从资金投入角度看, 金融衍生品交易带有明显的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品交易一般采用保证金制, 其收益会借助“杠杆”的力量而成倍放大, 因而驱使一些投机者往往为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高风险的存在, 投机意识膨胀, 参与者只须少量、甚至不用资金调拨, 即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岂不知一旦失败, 也会因为“杠杆原理”造成巨额损失使很多原本拥有雄厚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因为衍生品的不当使用接连亏损甚至破产。如购买KODA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有的亏损在上亿港元, 机构投资如巴林银行亏损8.6亿英镑, 德国金属集团亏损28亿马克, 日本住友商社亏损26亿美元, 中航油亏损5.54亿美元。亏损的数额之大无不由于衍生品的杠杆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KODA”门事件中, 有些投资者不知道自己投入的保证金, 而不是所有的投资总额, 正是由于衍生品的杠杆性使得自己在没有那么多资金的情况下进行超过自己资产的大额交易, 最后导致自己欠银行的巨额资金。

四、个人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防范

1、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根据实际风险承受能力去投资。

投资者进行投资前一定要评估自己风险承受能力, 风险偏好, 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通常, 在投资过程中, 高的收益率一般都是用更高的投资风险换来的。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产品最大的风险有助于自己掌握在出现最大损失发生时的状况, 将风险控制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投资者在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承受能力后再投资, 才不至于在风险和亏损面前茫然无措。

2、合理分配自己的投资资产, 切勿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任何一种投资工具都具有不同的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 并在三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 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理财产品, 也没有一个收益最高、同时风险最低、流动性最好的理财产品, 每个产品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优劣势在不同的投资组合中发挥的不同的作用。所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投资工具的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 根据自己的实际的财务状况和投资目的进行投资, 多元化的科学的产品组合才能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匹配。并且由于不同的投资工具具有不同的特性, 在产品投资组合中进行投资组合, 合理配置高、中、低风险的产品, 产品组合结构也应该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的市场中寻找, 切勿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了解自己所投资的产品, 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购买。

一是投资者在有意购买某个理财产品的时候, 应该充分了解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在购买产品前仔细了解产品的特性, 考虑产品的风险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准确了解自己所要投资的东西, 在购买时仔细阅读合同, 自己不懂得地方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以达到全面了解自己所投资产品的目的。二是金融衍生品往往带有杠杆性, 交易主体在支付少量保证金之后可以进行名义金额超过保证金几倍甚至更多倍的金融衍生交易, 产生“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杠杆效应放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所以投资者在投资之前要了解该产品的杠杆性, 了解产品的杠杆倍数, 切勿认为投资额是保证金, 应该清楚自己的实际投资额。三是金融衍生品的投资额对个人投资者来说相对比较大, 投资者应该了解自己的资产现状, 知己知彼才能在投资中保持稳定收益, 达到自己的投资目的。

4、购买境外投资产品时要慎重, 并且了解投资地的相关法律。

由于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滞后, 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是很发达, 所以大多投资者一般会选择在境外开户进行衍生品交易。投资者购买境外的金融衍生品时一定要慎重, 因为投资者除了一般的风险之外, 还要面临着法律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 且一旦产生纠纷时解决问题的成本往往会很高, 投资者不仅要面临两国或者地区之间的法律不一致, 还面临着往返的高额费用, 语言的障碍等问题。对有些金融衍生品在各个国家的监管是不同的, 而且由于衍生品产生的时间比较晚, 许多新的衍生品因为无法直接纳入现存法律和监管制度, 面临着不确定性的问题。所以投资者购买境外理财产品的时候要更加的慎重, 了解投资地的相关法律规定, 交易者在决定进入该国的衍生品市场时, 应尽可能地从该国律师处取得法律意见书, 并在合约的设计上尽量采用该国的标准合同, 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投资, 减少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从业资格认证办公室编个人理财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年8月

[2]、邢冠 论金融衍生品风险 现代商业

[3]、霍江林 刘素荣谈构建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财会月刊2008.11

[4]、涂艳 “KODA门”再追踪关键说明书首度曝光 上海证券报2009年6月19日

金融突发事件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38-02

乡镇企业是在我国农村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在改革开放30 年以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风暴般席卷全球,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的一部分,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负面影响逐渐从经济面扩展到社会面。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占我国整个出口额的30%以上,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造成的影响同样非常深刻,一方面影响了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乡镇企业中产生的群体性事件愈来愈多,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 金融危机影响下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1.1 金融危机影响下乡镇企业的现状

(1)外向型企业发展困难,受世界市场变化影响深刻

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美欧等国际市场迅速萎缩,外向型乡镇企业步履维艰,很多甚至关停、破产,造成大量人员失业。

(2)产业结构单一,重复建设严重

许多乡镇企业忽视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数量,布局不合理,忽视经济增长质量的现象日益突出。

(3)技术水平低,劳动力素质差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基础较差,缺乏技术创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干部职工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民,文化低,劳动力素质差。

(4)资金流动差、融资难

在外销、内销都没有途径的双重夹击下,资金流动差;乡镇企业自身经营风险大、信用程度低、融资成本高,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乡镇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5)经营机制不够完善。

在体制上,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乡镇政府行政干预过多,使这些企业的领导干部市场意识、管理意识淡化,过分依赖政府。

(6)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粗放,不重视员工激励和培训。

(7) 产品市场不稳定。

由于经济技术实力的限制 ,市场份额极不稳定 ,产品品种结构需要经常调整和改变。

(8)企业层次低,产业升级激战缓慢

乡镇企业绝大多数规模较小,很多企业管理落后,企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

1.2 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多发性

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因裁员下岗、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大幅上升之势,规模逐渐扩大。

(2)组织性

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有别于以往松散的、自发的群体性行为,通常有组织者和骨干形成核心。

(3)利益性

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大多数有一定的理由,即有其合理的部分。

(4)是违法性。当前群体性事件激烈程度加剧,恶性事件上升,多数伴随着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

(5)非政治性

尽管有些群体性事件表现激烈,但当事人的请求大多是与自身物质、经济利益有关,他们并不具有反对社会政治制度的目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6)难处理性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大多由于矛盾没有得到化解而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处理解决难度较大。

(7)反复性。

从群体自身来看,以聚众闹事的方法来使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与落实,这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部分群众“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从而造成群众长期缠诉闹事,处置难度加大。

(8)联动性。

部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有暗中串联、横向联合和相互呼应的趋向。一个企业发生罢工事件,相关企业往往呼应,由此引起连锁反应。

2 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2.1 减员增效与劳资纠纷

金融危机使得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停业、半停业的状态中。部分企业减少劳动力、减少报酬以降低开支,甚至违反《劳动法》规定, 随意延长劳动时间; 随意开除职工; 压低工资, 巧立名目克扣、拖欠工资, 不发或少发加班费。这些潜在或显在的劳资矛盾一旦激化将不可避免地诱发群体性事件。[1]

2.2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畅通是产生群体性事件的体制原因。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受国家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上还存在一些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不同社会群体表达自身利益的声音强弱不一,表达的机会不同,表达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不一。特别是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处处受损时,又缺少畅通的利益诉求机制,于是群体事件频频发生。

2.3 利益格局变化产生的社会问题积累

诱发企业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利益驅动。企业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经营管理等等方面所采取的举措,总要触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使特定范围内的职工权益受到损害。这些职工感到利益受损,其呼声在正常渠道内得不到回应,于是矛盾升级,转化为群体性事件。[2]

2.4 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公

公平有序的利益分配,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过大,损坏了社会公正原则,引起社会摩擦,导致矛盾增多。企业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扩大,使职工感到相对贫困化。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忽视时,他们产生相对剥夺感,不满和对抗情绪往往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3]

3 乡镇企业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对策

3.1 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是正确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治本之策。首先,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搞好社会保障工作,确保一般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其次,要尽可能及时有效和稳妥有序地着力解决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大学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最大限度地缓解特殊群体的就业压力问题,尽可能地避免在经济

3.2 调利益关系

协调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关键措施。当前我国出现的许多矛盾是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 也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这些矛盾。因此, 既要推进改革, 又要审慎地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力, 正确处理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部分人利益的关系,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

3.3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有效办法。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特别是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关系,培养健康的心态,同时应实事求是地同群众讲清道理,说明难处。[4]

3.4 坚持依法办事

法治是现代国家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坚决克服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等现象。要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在拆迁、企业改制等领域,价格评估是最重要的环节。培育真正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以其独立性、权威性服务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事项,这是化解矛盾、体现民主、取信于民的有效途径之一。

3.5 建立防和处理劳资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关注社情民意,及时了解掌握群众的意见、诉求,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次,要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5]

3.6 加强预警,及时发现不安定因素

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维护稳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情况预警机制, 畅通信息渠道。始终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和慎用武器警械等原则,始终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

3.7 加强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尽管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利益关心的重点不同、认识问题的水平也不同, 但是, 关乎众多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往往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因此, 各级政府应该在关心人民利益的同时加强正确舆论导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防止一些负面信息和引导起作用, 积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8 加强宣传,严格执法

对于少数不法分子利用法不责众的观点无理取闹的,司法部门应在仔细工作,耐心教育的前提下,对于首要分子要及时依法予以打击,向群众表明态度,防止其他群众效仿,从而形成惯例。

げ慰嘉南:

[1] 郭渐强、黄敏. 论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防治[N].求实,2009,09.

[2] 黄陆军.经济利益下的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N].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3] 于德宝.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N].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06.

[4] 马宏华、肖继红.当前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及对策[N].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3.

金融突发事件 第12篇

一、碧桂园与美林的“对赌协议”

碧桂园擅长开发住宅、酒店、商业, 大规模屋村式的生成, 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近郊, 2007年4月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 在当年10月份其股价最高升至14港元左右。由于不断四处征地、非理性投资失败, 资金链出现困难, 2007年10月, 碧桂园宣布将向海外发行一次性还款的优先票据, 以用于开发新专案和偿还中国银行借款, 后受次贷危机爆发影响, 最终搁浅。2008年2月15日, 碧桂园宣布在新加坡发行可转债融资, 集资38.99亿元, 可转股价格约为每股9.05港元, 票面利率2.5%, 实际年利率6.2%。碧桂园不甘心以低价配股给机构投资者, 将融资的一半金额19.5亿港元作为抵押品与美林签订一份以现金结算的公司股份掉期协议, 对冲未来股价, 减少股份摊薄的损失, 令公司锁定未来的回购成本, 锁定价约在6.76元至6.82元水平, 该项合约的年期为2013年。根据协议, 若最终价格高于初步价格, 则公司将向美林收取款项;若最终价格低于初步价格, 则美林会收取款项。初步价格将按股份掉期公式厘定, 而最终价格将参考指定平均日期有关股份价格的算术平均数。简而言之, 碧桂园赌的是股价涨, 美林赌的是股价跌。在碧桂园发布的公告中并未明确披露其股份掉期的初始价格。在2008年8月份碧桂园宣布其半年业绩的时候, 有关其股价对赌协议将出现巨额亏损的情况就已经显露头角, 加上有关碧桂园的负面消息, 以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计算, 该股份掉期的公允值损失约为4.428亿元人民币。而随着2008年第四季度香港恒生指数大跌, 到12月31日, 其股价已跌至1.9港元, 令碧桂园不得不承受上述股价对赌协议的亏损。2008年报显示, 以12月31日碧桂园的收市价计算, 上述股份掉期合约的公允值损失扩大至约为12.415亿元人民币。

二、碧桂园“对赌协议”交易亏损的主要原因

1. 客观原因压迫

次贷危机的爆发, 首当其冲是房地产、金融、证券等行业, 国外企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下, 国外的投行还有其他金融机构纷纷想尽办法转嫁自己的风险。而此时国家制定了限制房地产行业过热发展的政策, 并且提高了房地产企业贷款的门槛, 信贷紧缩, 同时国人的购房欲大幅下降, 成交量逐渐减少, 房地产业不被看好, 房地产企业的整体股价都呈现下降的趋势。碧桂园不可避免遭受这种情况, 资金链出现了绷紧的状态, 后来发行优先票据失败后, 碧桂园公司被迫只能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来融资。国际投行美林看到了碧桂园的困窘, 为碧桂园设立了这一份少有的期权, 面对这种情况, 碧桂园选择了这份“对赌协议”。由于是场外进行衍生品交易, 国家金融监管涉足的范围少, 对相关的规定没有成文, 许多协议都是由国际金融机构制定的, 因而在双方的交易地位上难以公平。由于各方面负面的信息影响, 股价不断地下跌, “对赌协议”亏损逐渐扩大。

2. 企业发展模式成为桎梏

碧桂园的核心竞争力依靠低成本、大规模的土地储备,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令企业在这个寒冬中遭受了重重困难。“圈地”令碧桂园耗费了大量的真金白银。碧桂园用上市募集到的资金四处拿地, 楼盘规划一个比一个大, 但银行对其贷款却大幅度减少。

碧桂园的战略目标是由一体化的开发战略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其从主业抽取资金投资数百亿的煤化工, 欲接手债务达16亿元的荷兰村, 想收购TVB, 新的行业也没有相应的利润回报, 导致资金链越绷越紧。因此, 公司开始慢慢地走进了“对赌协议”的陷阱。很明显, 其所选定的战略目标偏离了实体的使命, 影响公司战略目标制定的潜在事项并没有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 显然未能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3. 内部控制存在漏洞

内部控制活动密切关注业务管理相关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监督, 而企业要求其内控系统不间断进行监控和测试, 以确保其对风险控制的能力, 并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对于“对赌协议”事件, 中期亏损时, 碧桂园公司并没有通过信息披露控制报告来进行详细地说明, 对其定价方式还有初始价格也没有明确说明, 显示出碧桂园信息披露控制体系的漏洞。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对现金流出进行严格控制, 对风险限额进行控制, 其中存在现金流出违规操作的行为, 也没有及时制止, 并且举报。在“对赌协议”之前, 碧桂园一直从事房地产实业工作, 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调查、研究、管理意识, 因而对于这一新兴的产品, 公司也没有组建项目队伍和制定项目计划,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缺乏统一, 碧桂园公司从融资和对冲的目标逐渐陷入盈利的目标, 偏离了内部控制目标以及组织目标。内部控制逐渐转化成以杨国强为核心的控制, 内部控制存在漏洞, 比较混乱。因此, 内部控制系统没有确保企业能够实现目标和符合各方面的法律、法规。

4.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是建立在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之上, 公司治理结构合不合理, 关键是看公司董事会的结构及其运作情况。有效的公司治理要求董事会专注于对公司的总体监管, 而避免牵涉到公司的日常运作。从碧桂园公司看, 公司的董事会主要是由公司的股东组成的, 大部分执行董事是股东, 只存在很少的独立非执行董事, 因而对董事会做出的决定难以监督和制止。其中杨国强是主席兼董事长, 虽然不是股东, 但是他同时也是首席执行官, 职责不分明, 董事会明显缺乏独立性, 在做决策时出现利益冲突。表现在公司签订了“对赌协议”之后, 出现了大亏损, 许多元老无法承受风险压力, 减持了股份。碧桂园公司高层难以职责分明, 难以确保权利和权威得到制衡。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很大漏洞, 因而权益方无法获取公司治理成效的真实信息。公司治理的缺陷导致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根本失效。

5. 未能建立完善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以下从碧桂园的风险管理与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ERM (全面风险管理) 进行对比分析。

由表1可以知道, 在COSO框架下的ERM与碧桂园公司比较, 碧桂园的董事层、管理层还有监事人员, 没有按照ERM框架下进行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缺乏一套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甚至有些重要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制定, 公司上下明显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内部控制缺少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难以认识风险的真实性, 对可能造成的损失并没有制定有效的政策, 中期报告亏损时, 公司未能及时实施风险防范。对赌协议由最初的对冲目的逐步演变成为投机的行为。公司财务信息、风险信息不畅通、不透明, 公司各方面的权益方无法及时收到信息,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薄弱, 大股东控制着权利, 对于其中的制度只是流于形式, 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如此薄弱直接影响了对“对赌协议”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6. 股东利益存在矛盾

关联方特别是股东间关系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碧桂园内部的股东结构属典型的家族企业, 不少大股东跟杨国强有血缘或姻亲关系, 其中大股东杨慧妍是杨国强的女儿, 已占公司的股份59.12%, 杨国强是主席兼执行董事, 同时也是首席执行官, 尽管不是公司的股东, 但是他拥有公司的实质权利, 对于公司的日常运作都事必躬亲。杨国强把股权转给了杨慧妍, 表面上减少了股东在公司利益之间的矛盾, 实质上是加强了杨国强对公司的控制, 因为其他股东跟杨国强有姻亲等关系, 并且杨国强是碧桂园的创始人, 碧桂园的人员难免对他敬让三分, 所以小股东只能通过委托杨国强对公司进行治理。杨国强决定由一体化的开发战略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从主业抽取资金投资数百亿的煤化工, 欲接手债务达16亿元的荷兰村和收购TVB。他大额投资累计股票期权, 并且亏损不少。虽然公司发出通告澄清这些是杨国强自己的行为, 但试想一下, 如此庞大的现金流出, 难免有个人私用资金的嫌疑。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摩擦逐渐加深, 在股价狂跌的时候, 不少元老纷纷减持股份, 大股东杨慧妍接单全收, 这种想象导致了股价进一步下跌, 对赌协议的亏损逐渐增大。不同层次或者部门之间内部控制的不一致, 将使得执行者的行动陷入困境, 不相容的职务的恰当分离可以避免单独人员从事和隐瞒不合规行为提供一定的保证, 共谋的存在可能使内部控制的执行偏移原有的制度设计。股东之间不一致、容忍度、共谋等能够解释内部控制固有缺陷问题。

7. 交易缺乏缓冲机制

从技术上说, 我国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估值, 对如何计算与控制风险, 所知不多, 因此很容易在赌博心态和前期利益的诱惑下, 低估了其潜在风险, 轻视数据和技术管理, 往往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无法平衡。碧桂园被迫利用“对赌协议”融资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协议”缺乏弹性, 公司没有制定缓冲机制来应对风险。美林为碧桂园公司设定这份不公平的“对赌协议”时, 美林处于优势地位, 它清楚碧桂园的现状, 了解可以影响碧桂园股价变动的因素。碧桂园的眼光只看到了这份协议为自身带来的短期利益, 对冲逐渐转化成了投机盈利的行为, 忽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力量, 忽视了市场的变动, 忽视了国际市场的力量。当损失逐渐浮现时, 碧桂园没有及时跟美林协商, 没有对其中很不利的条件作及时修改, 内部没有制定可以控制风险的政策, 只是一味地期盼股市可以回高, 一味地等待, 一味地沿着这份协议对赌。其实, 在接受这份“协议”时候, 碧桂园应与美林提出对这份“协议”在出现持续股价下跌时进行部分修改的条件, 碧桂园也可以在发行可转股债券的条款中, 增加设有转股价格时点向下修正条款, 甚至出现亏损时, 也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 直到公允值损失约为12.42亿元, 公司才提出于股份掉期有效期内已提供2.5亿美元抵押品, 并于股份掉期终止日期, 即2013年2月或选择性提早终止事件日。碧桂园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缺乏系统的认识, 从交易条款、产品定价、运行模式、风险对冲等控制和管理方面没有深入研究, 交易赔付的限额高出了企业实际的承受能力。企业家急于获得高估值融资, 又对自己的企业发展充满信心, 而忽略了详细衡量和投资人要求的差距, 以及内部或者外部当经济大环境的不可控变数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赌协议”的失败归根到底是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缓冲机制。

三、构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全面风险管理对策

碧桂园“对赌协议”亏损事件的深刻教训, 暴露出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全球金融危机下, 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成为我国企业的急迫的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1. 改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环境

从风险管理文化来看, 要营造全员风险管理文化, 使风险管理目标、理念和习惯渗透于每个业务环节, 内化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来看, 应构建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三道防线, 即风险管理部门应实现从单纯后台监管的角色转换, 风险管理的触角应全面延伸到各项业务经营部门和过程控制。完善的法人治理是风险管理重要的内部环境, 也是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起点和保障, 而董事会建设则是法人治理的核心。完善董事会试点的过程中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 建立外部董事制度, 不断完善董事会运作机制, 初步形成了出资人、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层之间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应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 对于没有履行好自己职责的董事会或者是管理层进行惩罚。

2. 设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

将公司战略与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相整合, 有利于低成本顺利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公司治理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和边界, 并为风险管理提供政策;而战略管理则为风险管理提供资源与支持。根据战略目标设置最高层面风险管理目标, 将明确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贯彻到中间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目标设定过程中。诸如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 确定产品交易的风险控制目标和综合赢利目标, 可根据明确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 确定企业风险底线。以各项经营目标为标尺, 以风险报告目标为手段, 建立对责任人的激励约束机制。

3. 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

根据风险偏好、容忍度和设定的风险管理政策, 制定风险识别管理要求和风险识别的工作流程, 确定风险识别的精度、频度、深度和广度, 设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管理办法, 在风险识别上全面覆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事件的有效识别和职责分工, 并明确差别化的风险识别模式和反应机制。确定重大风险的应对策略、完善重大风险预警和报告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的检查监督机制。对重大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形成重大风险清单, 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在应急预案方面, 在总部和子公司层面编制了一系列应急预案, 提高公司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 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设置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风险预警体系, 把公司面临的诸如投资、负债、利率、金融衍生产品以及所有其他风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评估, 不断改进和优化各项评级技术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实施管理, 实现总体风险/收益最优化。

4. 优化风险应对决策

根据风险偏好和各类风险的特点, 明晰不同风险的应对政策, 明确各风险应对措施的适用范围。引入风险应对管理机制和决策流程。要补充细化、提炼和归纳风险应对策略的具体措施, 收集公司内部甚至其他公司风险应对方案, 对既往经验进行提炼和归类, 形成对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的不同应对策略下的具体应对措施方法体系, 建立并逐步优化风险应对决策程序, 提高风险应对过程的科学性。

5.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对各部门业务层面的关键风险点实施有效过程控制。全面梳理公司所有业务和管理活动的过程网络, 解决过去规章制度中矛盾、重复、交叉的内容, 建立一整套系统的、透明的, 包括操作要求与控制要求在内的体系化文件;逐步改变以公文为载体发布各种程序化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模式, 把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都纳入这种体系化、文件化内控管理。有必要通过非正式规则的作用和权力重心下移提示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通过其反馈机制持续优化内部控制。

6. 构建科学的战略财务系统

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的建立与实施必须要借助有效的财务战略体系。构建以公司价值为导向、以“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理念、紧扣战略目标、循环有效的战略财务系统。战略财务系统以清晰的远景目标及战略为“屋脊”;以合理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总监的素质和权利定位以及子公司财务委派为“栋梁”;以科学管理工具的应用和有效管理程序的实施为“支柱”;以价值链为主线的业务经济循环流程和严格的内控制度为“根基”。

7. 建立风险信息披露机制

整合不同部门的数据, 实施集中化数据库;建立风险事件案例库和数据库;改进完善风险报告制度, 明确规定风险报告的频度、深度和职责, 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特点差异, 制定差别化的风险信息传导机制, 建立纵向报送与横向报送相结合的矩阵式风险信息交流线路;出台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频度, 建立系统化、透明度高、及时性强的信息披露机制。

8. 建立风险管理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

完善不同风险管理模块管理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 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 形成风险管理的“激励相容约束”和执行驱动力, 保障各个风险管理模块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保障风险管理模块的优化走向规范化、定期化、制度化, 逐步完善风险管理目标的差距分析和反应机制。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

[2].秦晓.组织控制、市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管理世界.2003.4

[3].史蒂芬·J·鲁特 (Steven.J.Robert) :超越COSO——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中信出版社.2004.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金融突发事件】相关文章:

金融事件07-26

由P2P爆雷事件反思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漏洞09-13

课堂突发事件05-06

国家突发事件05-23

突发事件预案05-25

民航突发事件06-04

教学突发事件08-10

群体突发事件09-02

企业突发事件07-02

突发意外事件05-17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感受下一篇: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