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趋势范文

2024-09-18

命题趋势范文(精选12篇)

命题趋势 第1篇

下面结合2009、2008年高考试题,对集合这部分内容的考点加以透析.

考点一对集合中有关概念的考查

例1 (2008年广东)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若集合A=}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集合B={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男运动员},集合C={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女运动员},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A⊆B (B) B⊆C

(C) A∩B=C (D) B∪C=A

分析:本例主要考查子集的概念及集合的运算.

解析:易知选(D).

点评:本题是典型的送分题,对于子集的概念,一定要从元素的角度进行理解.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寻根溯源还是元素间的关系.

考点二对集合性质及运算的考查

例2 (2009年湖北)已知P={a|a=(1,0)+m(0,1),m∈R},Q={b|b=(1,1)+n(-1,1),n∈R}是两个向量集合,则P∩Q=()

(A){(1,1)} (B){(-1,1)}

(C){(1,0)} (D){(0,1)}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交集的运算,但是,集合中的元素为向量,且向量a与b都是通过向量加法运算来表示的,这就需要我们先进行向量加法运算来获得向量a与b.

解析:因为a=(1,m),b=(1-n,1+n)

代入选项可得P∩Q={(1,1)},故选(A).本题也可由

则P∩Q={1,1)}.

答案:(A).

点评:对集合的子、交、并、补等运算,常借助于文氏图来分析、理解.高中数学中一般考查数集和点集这两类集合,数集应多结合对应的数轴来理解,点集则多结合对应的几何图形或平面直角坐标系来理解.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向量运算与其他知识的交汇题型,就像这道题一样,与向量知识相交汇来考查集合运算.

考点三对与不等式有关集合问题的考查

例3 (2009年安徽)若集合A={x||2x-1|<3|,,则A∩B是()

(A)或2

(B){x|2

(C)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同时考查解不等式的知识内容.可先对题目中所给的集合化简,即先解集合所对应的不等式,然后再考虑集合的运算.

解析:由|2x-11<3⇒-3<2x-1<3,可得集合A={x|-1

由,可得集合或x>3}.

所以.

故选(D).

点评: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也是高考常见的命题形式,且多为含参数的不等式问题,需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主要考查分类讨论的思想.此外,解决集合运算问题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考点四对与方程、函数有关的集合问题的考查

例4 (2008年陕西)已知全集U={1,2,3,4,5},集合A={x|x2-3x+2=0},B={x|x=2a,a∈A},则集合CU(A∪B)中元素的个数为()

(A) 1 (B)2 (C)3 (D)4

分析:本题集合A表示方程的解所组成的集合,集合B表示在集合A条件下函数的值域,故应先把集合A、B求出来,而后再考虑CU(A∪B).

解析:因为集合A={1,2},B={2,4},

所以A∪B={1,2,4},

所以CU(A∪B)={3,5}.

故选(B).

点评:在解决同方程、函数有关的集合问题时,一定要搞清题目中所给的集合是方程的根,或是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所组成的集合,也即要看清集合的代表元素,从而恰当简化集合,正确进行集合运算.

考点五对新定义问题的考查

例5 (2008年江西)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A,y∈B}.设A={1,2},B={0,2},则集合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A) 0 (B) 2 (C) 3 (D)6

分析:本题为新定义问题,可根据题中A*B的定义,求出集合A*B,而后再进一步求解.

解析:由A*B的定义可得:A*B={0,2,4},故选(D).

中考命题趋势展望 第2篇

任振艳

综观2012年中考试题,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及中考的命题趋势如下:

1、试卷结构更趋合理

11年的中考试题为三大板块,这一结构形式经历了一个不断精简优化的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应水乳交融,密不可分。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学科特点突出,彰显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各地中考强调积累,夯实双基。

从题量看,2010年中考试卷的题量为19小题,与2009年相同,而2008年以前的中考题量相对较多,如2002年25小题,2003年22小题,2004年23小题,2005年22小题,2006年23小题,2008年至今是19小题。

从分值看,2009、2010年中考试题各大板块的分值相同,但与往年相比,也有变化:一是语文积累和综合运用分值有所增加,如2007年以前基本是20多分,2008年至今均为35分;二是阅读理解(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分值有所回落,如2002年至2006年均为60分;2008年至今均为55分。写作板块的分值保持稳定,近几年均为55分。概而言之,以2008年中考为标志,在题型、题量及赋分方面,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革,2011年中考继承和巩固了这几年在试题结构改革方面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结构形式仍将继续保持一段时间。

2、以稳为主

与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相比,2011年的考题保持了一种平稳过渡的态势,19道题没有一道偏题、怪题和“超纲题”。今年试卷的长度、考点、结构和主要题型等,与去年相当。例如:试卷的题型、题量都与去年一致,仍然是三大板块,三大板块的分值仍然是35分、55分、55分,卷面书写也是单独赋分(分值5分),仍然是19小题。题型符合《考纲》与历史规律,中规中矩,所以都非常典型,也皆在语文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样保证了中考试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初中学语文教学和广大考生学习、应考。

语文试卷考查方式和考查类型的相对稳定,也在提示着教师和考生,在语文教与学中,应回归基础,扎扎实实的积累,这是完成这份试卷的必然选择。

3、注重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中的字音、字形、词义、句式变换重在基础,考生可运用好所带的《新华字典》。沿袭以往考试形式,以填空为主,包括古诗文的积累,常用字词的音、形、义,句式的变换,名言警句的积累与运用,病句的修改和课文名著基础知识。知识积累是基础教育阶段考试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起根基

性作用。此试题对学生基础考核的形式多样,内容全面,强调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这和考纲的要求是一致的。默写的古诗文也是名篇名句,而且像去年一样采用“8选6”的形式,给考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名著阅读题稍有文学常识即能作答。综合运用部分仍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设置语境,考查点为材料分析、语言表达、修改语病等,如果平时基础知识训练到位,失分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多年未考的应用文(请假条),值得注意。由此可见,今年中考试题的“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部分主要考核基础落实。

4、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我省的中考语文试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第4题的“书信沟通你我他”就是最为鲜明的体现。这样的主观题虽难度不大,但考查的价值比较大,注重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对于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今年中考试卷的建构更趋全面。在语言的正确规范方面,采用修改语病的形式考查;对语言的简洁明确,采用填写句子的形式考查。

阅读题目的问题设置也侧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从内容概括到写作方法的分析,从字词、句子的赏析到学生的认识感悟等都体现了命题重应用的基本特点。

5、努力体现新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

今年的中考试卷努力体现新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后完成“思想感悟”的表达。在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写作对读书的影响”题,在说明文《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中设置了“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题,在散文阅读部分设置了“太阳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题,在文言文部分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些题都着眼于阅读“感悟”,但出题角度不同。当然,“感悟”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最终都要回归到学生与文本的内在沟通,都会带有学生自身的内心体验。由于文章都有较强的人文思想内涵,这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会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题目看似开放,其实答题需要紧扣文章内容、深度理解文意。

6、注重理解与概括

阅读题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这方面的考查题有第5、7、8、9、10、13题,共25分,占现代文阅读题总分值的60%以上。在回答这类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概括得不够全面和准确,容易丢掉得分点,尤其是散文的阅读题。文言文阅读仍是考课内的重点篇目,而且词语解释首次达到5分,也可看出命题者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7、写作题目依然没有审题障碍

作文问题表意确定,有引导语,考察角度贴近学生生活,叙述的主体“我们”的思考和感悟必须在作文中表现出来,这就引导考生从真实的生活经历入手,说真话抒真情。考生应该

不会离题,而且有话可说。这正是安徽省提倡“不设审题障碍,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保证让考生正常发挥作文水平”的具体体现。但要防止写得空泛,缺少真情实感的作文难以打动阅卷者。

高考地理的命题趋势研究 第3篇

气候知识与农业生产问题相结合

研究以前的文综试卷,我们不难发现,气候知识的考查大多为选择题,并且多以气候类型的判读为主,即告诉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但这几年对这类问题的考查又深入了一步,在考查气候知识时多与农业生产问题相结合,把气候自然作为一个考查的重点,农业生产的特征地域性和季节性的形成与气候息息相关,所以气候知识的考查与农业生产问题相结合就不言而喻了。如2009年综合题第36题就以厄瓜多尔花卉的生长描述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2010年综合题第36题就以伊犁河谷地区气候的变化与农业气象灾害结合,考查气候知识。

灾害问题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河中,自然灾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然灾害危害大,给人类的影响相当深刻。而且发展到今天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考查自然灾害知识,时常也给人们敲响警钟,人类应该怎样发展?我们的行为到底对不对?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与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沙尘暴、洪涝、干旱、寒潮、干热风、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作为现代学生,必须去面对它,加强对它的研究,降低灾害的程度。自然灾害话题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如2008年、2010年试题的农业气象灾害问题和防治。2010年试题以沙尘暴引入就是较好的例证。

一般知识与高考思路相结合

通过回顾就会发现,初中地理教材就是先从地球的位置,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等方面了解世界的自然地理特征,又从世界的居民、世界的宗教、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了解世界的人文特征,再从世界分区了解各区域的特征,也是从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线索了解,然后再了解代表性的国家,对于国家中的分区,还是这个思路进行的。分析2006年、2007年、2009年对国家知识考查可发现,国家内容考查的一般思路是: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如2006年缅甸都城迁移,从位置、气候、城市等方面考查;2007年孟加拉国考查,也是位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考查;2009年厄瓜多尔的考查,也是以位置、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考查。这样的考查思路,也正是符合了中学地理教材设置的特点以及学习地理教材的方法。

地理命题与历史知识考查相结合

历史上有些地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文明的发源地,然后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承的结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一些文明发源地走向衰落。这类地区见证了人类的繁荣与衰退,应该成为地理命题的着眼点,同时也告诫人类要牢记历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地理历史是一个交错的概念,只有找准地理命题的切入口,才能做到有效复习。如2002年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景象,考查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生产地,北宋后,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考查黄河泛滥成灾的原因。2005年以高压背移动考查风向变化印证《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故事。以河西走廊地区的变化,考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006年以我国铁路建设史考查地理知识。2009年又以《三国志》中材料引入,考查古荆州的交通区位及当时的农业发展条件。所有这些无不说明史地一家,借古鉴今。

特定问题与一般规律问题相结合

地理知识有一般性规律,也有特殊性,所以地理问题设计时特殊性问题考查明显。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一般性规律,如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区域,但在南回归线及附近地区,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由于有东南信风、暖流及地形迎风坡的影响也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又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至40°,但在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沿岸超过40°N纬度也分布有此气候类型。赤道的气候特点呈现热带雨林气候,可也有特例,譬如在赤道穿过地区中,东非高原并未发育热带雨林气候,而是发育成熟了热带草原气候,这个知识点在历次考试中经常会考到。而自然带的分布有地带性规律,但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以,分布才有了特殊性。工业布局时受三废影响,布局有一般性,但考虑工业惯性时又有了特殊性。种种问题表明,地理学中的特殊性问题应该是我们深入研究的,出题自然也成为焦点。

近年来,地理试题的考查越来越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如地球运动规律问题、大气运动问题、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好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问题、工业区位理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基本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结合各学科学习知识,才能分析、归纳、总结出有效答案,需要学生在学习时不断积累,深入思考,进而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把握命题趋势优化备考策略 第4篇

1.创新情境测量能力

如新课程全国文综卷, 除第35题是非材料型试题外, 其他试题均为新材料、新情境试题, 材料型试题占试题总赋分的96%。其他实施新课程的省市的高考试题亦以新情境试题为主, 对学生解读、整合、运用、阐释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试题的开放性增强

如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41题, 没有编制具体的参考答案, 而是采用主观题评价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 并具体变通为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 设置多种类型的答案, 根据学生答题的思路和层次, 确定得分值, 全面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能力, 具有真正意义的区分度的考查效度, 较好地体现了高考分层测量、分层选拔的性质和特点。

3.立足基本素质考查

新课程高考试题中, 直接“移植”教材的表述或教材具体内容的试题日益减少, 而变通教材叙述, 通过历史基本素质、文史常识、历史基本理论运作等测试学科能力的试题不断增多, 能力立意的试题已经基本取代了知识立意的试题。可以说, 除全国文综卷真正意义的人文素质题外, 新课程高考几乎每道题都立足历史基本素质的考查。

4.重视史学范式渗透

新课程高考试题大量渗透当前流行的文明史范式、全球史范式、现代化 (近代化) 史范式、社会史范式、革命史范式观念, 要求考生根据这些史学范式观察、理解、分析、判断和评价历史现象。这在较高程度上改变了此前以革命史范式观察、分析、理解、判断、推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单一的史学观念, 培养学生树立多元的、正确的史学观和价值观。如北京文综卷第17题“义和团”题, 安徽文综卷第22题“李大钊史学观”题, 浙江文综卷第14题“煤和木炭”题等。

5.内容游离于教材之外

目前, 新课程高考试题为了遏制“猜题押宝”和“题海战术”等背离素质教育的不良倾向, 大量使用游离于教材之外的新情境设题, 以真正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资政教化”、“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如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31题考查“东南互保”, 第34题考查“1985年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 第45题考查“中国古代盟旗制度”, 第48题考查“钱玄同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北京文综卷第14题考查“文庙”知识;天津文综卷第4题考查“中国近代第一套邮票”, 第10题考查“1973年德国公路上的马拉汽车”;安徽文综卷第12题考查“安徽境内人文景观”等, 不胜枚举。

6.特色乡土资源的应用

除新课程全国文综卷外, 各省市单独命题的新课程试题都或多或少关注本省的特色乡土资源, 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如北京文综卷第12题“在北京发现的战国遗址”题;安徽文综卷第12题“安徽境内人文景观”题, 第15题“辛亥革命”题;福建文综卷第18题“林则徐上奏”题, 第38题“孙中山与辛亥革命”题;浙江文综卷第13题“宋代名窑遗址”题;江苏历史卷第4题“江浙行省”题等。

7.“双击”时政热点焦点问题

历史学科强调“学以致用”, 直击或者侧击时政热点焦点问题是发挥学科特有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如浙江文综卷第39题“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和苏联解体20周年”题, 江苏历史卷第19题“击毙本·拉登”题, 北京文综卷第17题“义和团运动”题等, 都是直击时政热点焦点问题的试题;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24题“儒学思想”题、第40题“秦朝至清末选拔人才标准”题, 福建文综卷第14题“新疆坎儿井”题、第17题“京剧”题, 浙江文综卷第16题“诗人徐志摩”题等, 都是侧面考查时政热点焦点问题的试题。

二、2012年新课程高考备考复习策略

1.继续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从近年来新课程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来看, 主干知识一直是高考试题考查的主流。主干知识主要有以下方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重点、难点知识, 包括课时主干知识和专题主干知识;高中历史考试大纲规定的重点、难点知识, 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交叉的知识;与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的知识等。这些知识, 都要作为重要考点高度关注。重视主干知识的复习, 把握专题知识体系, 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知识网络, 这是应对高考的有效方法之一。

2.要继续加强新课程理念在复习中的渗透

新课程高考评分采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 设置分层评分标准, 其实质是要求学生不能一味地凭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思维定式、传统的“背多分”方式应对高考, 而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 采取主动探究、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方法, 从而顺利解决问题。这说明学生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 必须加强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的发展趋势。

3.加强对时政热点焦点问题的复习

复习中, 学生要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 新型工业化道路, 环境保护, 民主法制建设, 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 祖国统一, “三农”问题, 中外科技教育的发展, 儒学与近代化和现代化建设等长效热点问题的专题复习。学生还要注意对周年热点问题的复习。如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61年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开始、清朝总理衙门设立,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 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主权, 1901年《辛丑条约》和清末“新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华盛顿会议召开, 1931年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1941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皖南事变爆发,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61年中国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提出、不结盟运动开始,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等;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1862年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洋务运动开始、林肯颁布废除黑奴制度法令, 1872年清朝轮船招商局创办、派出首批留学生, 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 1892年爱迪生获得双向电报的专利权, 1902年《英日同盟》签订,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42年中共延安整风运动开始, 1952年新中国土地改革结束, 1962年古巴导弹事件,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中日建交,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八二宪法”通过, 1992年中共十四召开、市场经济体制提出,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等。

4.注重多维度、多层次地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 要求选拔出能够适应继续学习的具有较高历史素养的学生来。因此, 在历史分析和评价问题上, 其绝不会局限于教材层面的表述, 而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上。学生学会多维度、多层次地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 才是应对高考能力考查要求的最好途径。

如运用文明史观, 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具体而言, 从政治上看, 辛亥革命给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朝封建统治政权,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民族意识得到增强。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经济上看, 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意识形态领域看, 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为五四运动爆发、马列主义学说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从社会生活领域看, 辛亥革命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 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从教育近代化角度看, 辛亥革命后, 新的教育宗旨的制定, 学校制度的变革, 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等, 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显著的胜利。从国际关系上看, 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又如评价罗斯福新政, 也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 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

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破坏程度, 缓解了经济危机, 缓和了社会矛盾,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遏止了法西斯势力, 使美国避免了像德日等国家那样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维护和发展了美国的民主制度;采取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的政策, 开辟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政策的新模式, 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强化了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理念;为建立“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机制打下了基础;加强了美国总统和联邦政府的权威;有利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促进了美国社会思想活跃和学术文艺的繁荣;引起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国际孤立主义形象;决定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战后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 美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但新政并非完美无缺, 它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局部调整,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 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新政中推行的“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不断上升播下了不良的种子, 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滞胀”埋下了隐患。

5.加强对史料的学习和运用

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复习备考中引进史料, 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 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通常还要通过设疑、解疑,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主动性、求知欲。历史材料的选用, 应以思维性的、理论性的材料为主, 引导学生思维向历史的宽度、广度、深度发展, 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 学生要高度重视, 加强训练。

6.构建中外通史知识体系, 提升贯通古今的能力

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命题原则是坚持“能力立意”, 注重“贯通古今, 关联中外”, 体现综合性命制试题, 融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研究新成果。新课程高考背景下的复习, 学生必须依据考试说明, 参照历史课标, 不拘泥于教材, 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整合教材知识, 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14~19世纪中西通史知识体系, 可以这样构建:

7.加强解题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对于常见的材料型、陈述型、原因型、比较型、程度型、变换叙述型、评价型、理论型等客观题以及原因类、过程类、特点类、实质类、内容类、结果类、影响类、论证类、看法启示类等主观题的常用解题技巧, 学生要将训练落到实处, 能够轻松辨析, 正确熟练地运用技巧, 整合出较高层次的答案来, 提高各种类型试题的得分率。

俗话说:“学贵有法, 学无定法”。关于高考复习备考方法和策略,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才能够有效加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从而在高考中得心应手, 考出好成绩。

中考语文命题趋势 第5篇

总体走势

1.2003年中考命题内容仍然包括三大块:基础知识及应用、阅读和写作。

2.在命题的过程中,命题人会更注重对能力、素质、创新思维的考查。

3.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将在实际应用的题型中得到体现。

命题特点

1.纯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将受到限制。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考这些内容了,这些内容将改变以往死记死考的形式,更注重其灵活性与应用性。

2.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试题将增多,这注重考查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也是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由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转变的要求。

3.开放性的试题将增多,在这些题目中,命题人将注重对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独立意识和主体评价的能力、逆向思维和质疑的能力的考查。这体现了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存在应该具有的素质。

4.语言运用的题型将增多。这些题型是考查学生应用能力的`平台,这也体现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的特点。

5.作文绝大部分是话题作文,命题更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集体和他人。表达方式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求学生能够写出自己对生活真谛的感悟。作文的内容应该能够体现出自己“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6.各类题型将体现出学生的思想感情、社会责任等意识形态,如亲情、爱心、诚信、毅力、合作、团结、沟通等。

7.新时代的信息也会相应进入考试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应该掌握一些科技时代的信息,否则也可能影响我们做题。

如何备考

把握命题趋势 进行科学复习 第6篇

关键词:中考命题特点 教学智慧 中考复习策略

为体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各地中考思想品德命题凸显出时代性、生活性等特点,这也为助力中考思想品德复习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2015年江西省中招思想品德试卷,试题结构趋向稳定。通过逐步的规范和完善,包括赋分方面的调整变化,目前的题型功能比较完备,较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考查要求。以江西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命题的各项要求为例,谈一谈中考思想品德的命题规律,针对命题特点启迪教与学的智慧,助力中考复习。

一.追随时代步伐,关注热点话题

“何为中考时事热点?”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通常为考生所处学年段)发生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等领域,被人们广泛关注且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主干知识紧密相连的热门话题或重大事件,包括国内外重大时事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重大时事。以江西省2015年思想品德学科中考试卷为例,全卷19道试题几乎全部围绕当时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命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体现时代性。如2015年江西卷第1、2、9题以时事的形式对“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规范国歌规范礼仪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首届世界城市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的考查;第14、18题对“加快生态文明”和“一带一路”的考查;第15题以道德模范为背景材料对“生命、责任、道德”的考查;第19题对“四个全面”的考查。

2.关注先进人物及其事迹,体现思想性。试题关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年度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如江西卷第4题杨建国为灾区人民免费送去饭菜的爱心活动,对“亲社会行为”的考查;第10题对“江西好人邱艳芳的优秀品质”的考查;第15题考查肖福卿、黄秀忠道德模范的经历给青少年的人生启迪。

3.关注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体现现实性。如2015年江西卷第6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公民的隐私权”;第5、11、13题对“未成年人保护”、“依法维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进行考查;第17题互联网时代的变与不变对“创新精神”、“诚信”等的考查;第19题以漫画的形式对“怒路症”,对“理解”、“宽容”、“尊重”、“文明礼仪”的考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感悟这些生活现象,理解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4.重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省情、市情,体现地域性。如2015年江西卷第7题对“江西扶贫工作精准灌溉”的考查;第12题对“江西不断扩大开门立法”的考查;第13题对“江西全民阅读宣传月活动”的考查,既给学生以亲切之感,又使试题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纵观近几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不难发现:命题者都能关注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其中热点事件的感知,引导学生运用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解读时事热点。试题注重时代感与现实性,将社会热点、思维兴奋点和知识点有机统一是思想品德学科命题时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坚持命题原则,把握命题动向

2015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坚持“德育为魂、发展为本、能力为重、生活为基、智慧为上、特色为求”的命题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相辅。2015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既高度重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充分强调了“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试题力求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考查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展现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使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相辅相成。这也是本张试卷在命题立意上的一大特点。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考查的是监督权、智力成果权、违法必究、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的义务等知识点,要求学生读懂法律条文,通过提取信息、分析比较,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相关结论。

2.德育与发展相随。既突出了德育为魂,又强调在有限的试卷篇幅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试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诣在促进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试题在设置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以“杨建国的善举”、“江西好人邱艳芳”等材料为背景,促进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孝亲敬老、勇对挫折;以“道德模范:肖福卿、黄忠秀”为素材,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形成热爱生命、延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考试涉及的内容注重反映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注重道德教育的同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3.生活与智慧相融。以生活为基础,促进智慧生成。试题挖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有效资源,让学生拥有会生存的智慧,例如:第17题以生活中的“微商”现象直接把学生带入了生活,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合格的微商”,认识到经商的智慧: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生活中的挫折让学生拥有会反思的智慧,例如:江西好人中学生邱艳芳给我们面对挫折的智慧启迪。

以上命题的几项主要原则,也是评价思想品德中考试题所倡导的标准。这几项原则是相互联系、统一的,知识与能力相辅、德育与发展相随、生活与智慧相融。针对以上命题原则,在备考时可以做到知已知彼,有方向、有目的地展开复习、备考工作。

三.对症下药备考,助力中考复习

考试的本质不在于考什么,而在于试题触发了我们的思考,启迪教与学的智慧。

1.夯实基础,研读课标,催生教学智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试题年年在变,但不管试题变得多新、多活,我们都要坚信“情境搭台、观点唱戏;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扎实的基础知识始终是中考取胜的“源头活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必须依“纲”(考试说明)据本(教材),全面、准确地把握每个考点所包括的知识要素及对应的能力要求。教学中还要特别关注新教材中关于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新提法,以及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关爱青少年的部分。

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悉心领会课标的理念。教师要特别关注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调整和新增加的内容,例如:试题中以芦山地震为背景,突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青少年要学会自我保护的内容等。这不仅是我们教学的方向,也是我们帮助学生备考的重要依据。但依据课标确定目标并非照搬,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熟悉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教材,熟悉考纲,整理重要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用教学智慧助力中考复习,“以不变应万变”,在中考答题过程中“游刃有余”,从根本上提升学科素养和应试水平。

2.梳理热点,精设专题,提高课堂效率。每年的中考试题都不回避师生所关心的热点,注重时代性和现实性。我们平时要养成关心时事热点的良好习惯,有意识地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整理重大时事热点信息。但对于我们初三的学生来说,学业负担较重且时间有限,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报刊或上网浏览时事新闻。因此,强化“针对性”十分必要!

找准热点应做到“三关注”:一是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是关注本地实际,密切关注省内以及本市的重大事件和政府工作的中心;三是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关心学生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针对这些有效信息及时动笔记录下来,做到心到、口到、手到,使这些时事热点为我们服务。同时,时事热点的复习,要重点突出,忌漫天散网、平均用力。为此,我们必须在广泛搜集热点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去粗存精的梳理,精心设计与教材主干知识联系较密切的重大时事热点专题,并以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梳理。

3.习题演练,培养能力,促成答题智慧。在进行时事热点专题复习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适量的习题演练。这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分析、归纳与演绎、文字组织和表达等各种能力。

在解答时事热点类试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第一,培养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要通过阅读弄清楚材料有几层意思,读懂每层的大意,善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包括答题的角度、范围及分值等。第二,回归教材,找准“结合点”。以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及设问指向为中心向教材靠拢,找出试题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分析,根据材料和设问重新整合教材知识。第三,规范组织,书写答案。答案的要点,要做到语言精练、条理清晰、全面准确,做到书面化、序号化、规范化,避免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等现象。答题技巧的讲解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复习效果。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只要我们做个学习的有心人,从历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特点和命题规律中,明确中考复习的方向,启迪教与学的智慧,助力中考复习,一定会得到一份不错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试论政治高考命题的平衡艺术》蒲跃洪.《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5月上旬

把握命题趋势进行科学复习 第7篇

一.追随时代步伐, 关注热点话题

“何为中考时事热点?”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 (通常为考生所处学年段) 发生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等领域, 被人们广泛关注且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主干知识紧密相连的热门话题或重大事件, 包括国内外重大时事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重大时事。以江西省2015年思想品德学科中考试卷为例, 全卷19道试题几乎全部围绕当时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命制,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社会重大时政热点, 体现时代性。

如2015年江西卷第1、2、9题以时事的形式对“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规范国歌规范礼仪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首届世界城市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的考查;第14、18题对“加快生态文明”和“一带一路”的考查;第15题以道德模范为背景材料对“生命、责任、道德”的考查;第19题对“四个全面”的考查。

2.关注先进人物及其事迹, 体现思想性。试题关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年度人物及其先进事迹, 如江西卷第4题杨建国为灾区人民免费送去饭菜的爱心活动, 对“亲社会行为”的考查;第10题对“江西好人邱艳芳的优秀品质”的考查;第15题考查肖福卿、黄秀忠道德模范的经历给青少年的人生启迪。

3.关注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 体现现实性。如2015年江西卷第6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公民的隐私权”;第5、11、13题对“未成年人保护”、“依法维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进行考查;第17题互联网时代的变与不变对“创新精神”、“诚信”等的考查;第19题以漫画的形式对“怒路症”, 对“理解”、“宽容”、“尊重”、“文明礼仪”的考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感悟这些生活现象, 理解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4.重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省情、市情, 体现地域性。如2015年江西卷第7题对“江西扶贫工作精准灌溉”的考查;第12题对“江西不断扩大开门立法”的考查;第13题对“江西全民阅读宣传月活动”的考查, 既给学生以亲切之感, 又使试题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纵观近几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 不难发现:命题者都能关注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实际, 考查学生对其中热点事件的感知, 引导学生运用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解读时事热点。试题注重时代感与现实性, 将社会热点、思维兴奋点和知识点有机统一是思想品德学科命题时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坚持命题原则, 把握命题动向

2015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坚持“德育为魂、发展为本、能力为重、生活为基、智慧为上、特色为求”的命题原则,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相辅。2015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 既高度重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又充分强调了“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试题力求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考查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展现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使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相辅相成。这也是本张试卷在命题立意上的一大特点。

例如: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考查的是监督权、智力成果权、违法必究、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的义务等知识点, 要求学生读懂法律条文, 通过提取信息、分析比较, 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相关结论。

2. 德育与发展相随。

既突出了德育为魂, 又强调在有限的试卷篇幅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试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诣在促进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试题在设置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 以“杨建国的善举”、“江西好人邱艳芳”等材料为背景, 促进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 孝亲敬老、勇对挫折;以“道德模范:肖福卿、黄忠秀”为素材, 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 形成热爱生命、延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意识,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考试涉及的内容注重反映课程标准中的理念, 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注重道德教育的同时,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3. 生活与智慧相融。

以生活为基础, 促进智慧生成。试题挖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有效资源, 让学生拥有会生存的智慧, 例如:第17题以生活中的“微商”现象直接把学生带入了生活, 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合格的微商”, 认识到经商的智慧: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生活中的挫折让学生拥有会反思的智慧, 例如:江西好人中学生邱艳芳给我们面对挫折的智慧启迪。

以上命题的几项主要原则, 也是评价思想品德中考试题所倡导的标准。这几项原则是相互联系、统一的, 知识与能力相辅、德育与发展相随、生活与智慧相融。针对以上命题原则, 在备考时可以做到知已知彼, 有方向、有目的地展开复习、备考工作。

三.对症下药备考, 助力中考复习

考试的本质不在于考什么, 而在于试题触发了我们的思考, 启迪教与学的智慧。

1.夯实基础, 研读课标, 催生教学智慧。“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试题年年在变, 但不管试题变得多新、多活, 我们都要坚信“情境搭台、观点唱戏;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扎实的基础知识始终是中考取胜的“源头活水”。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必须依“纲” (考试说明) 据本 (教材) , 全面、准确地把握每个考点所包括的知识要素及对应的能力要求。教学中还要特别关注新教材中关于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新提法, 以及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关爱青少年的部分。

同时, 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悉心领会课标的理念。教师要特别关注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调整和新增加的内容, 例如:试题中以芦山地震为背景, 突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青少年要学会自我保护的内容等。这不仅是我们教学的方向, 也是我们帮助学生备考的重要依据。但依据课标确定目标并非照搬, 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熟悉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熟读教材, 熟悉考纲, 整理重要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 不留隐患。用教学智慧助力中考复习, “以不变应万变”, 在中考答题过程中“游刃有余”, 从根本上提升学科素养和应试水平。

2.梳理热点, 精设专题, 提高课堂效率。每年的中考试题都不回避师生所关心的热点, 注重时代性和现实性。我们平时要养成关心时事热点的良好习惯, 有意识地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整理重大时事热点信息。但对于我们初三的学生来说, 学业负担较重且时间有限, 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报刊或上网浏览时事新闻。因此, 强化“针对性”十分必要!

找准热点应做到“三关注”:一是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是关注本地实际, 密切关注省内以及本市的重大事件和政府工作的中心;三是关注学生生活, 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心学生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针对这些有效信息及时动笔记录下来, 做到心到、口到、手到, 使这些时事热点为我们服务。同时, 时事热点的复习, 要重点突出, 忌漫天散网、平均用力。为此, 我们必须在广泛搜集热点信息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去粗存精的梳理, 精心设计与教材主干知识联系较密切的重大时事热点专题, 并以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梳理。

3. 习题演练, 培养能力, 促成答题智慧。

在进行时事热点专题复习的过程中, 必须保证适量的习题演练。这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分析、归纳与演绎、文字组织和表达等各种能力。

在解答时事热点类试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第一, 培养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要通过阅读弄清楚材料有几层意思, 读懂每层的大意, 善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包括答题的角度、范围及分值等。第二, 回归教材, 找准“结合点”。以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及设问指向为中心向教材靠拢, 找出试题在教材中的落脚点, 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分析, 根据材料和设问重新整合教材知识。第三, 规范组织, 书写答案。答案的要点, 要做到语言精练、条理清晰、全面准确, 做到书面化、序号化、规范化, 避免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等现象。答题技巧的讲解要做到讲练结合,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提高复习效果。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只要我们做个学习的有心人, 从历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特点和命题规律中, 明确中考复习的方向, 启迪教与学的智慧, 助力中考复习, 一定会得到一份不错的收获!

摘要:牢牢把握中考思想品德命题趋势:时代性、思想性、现实性、地域性。掌握科学复习策略:夯实基础, 研读课标, 精设专题, 习题演练, 培养能力。在教学中, 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 关注现实生活, 关注学生实际, 加强开放性习题的训练。

关键词:中考命题特点,教学智慧,中考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 .《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点击社会热点研究命题趋势 第8篇

专题一政治部分

时事热点一聚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时事聚焦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6月18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他强调指出,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2.6月21日,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3.按照中央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在中央政治局开展的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6月22日至25日召开专门会议。习近平在讲话中对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的对照检查发言进行了总结。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有:

1.在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2.历史上关于党建的相关史实:党在理论方面的建设,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三次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党在思想作风方面的建设, 如党的历史上两次整风运动, 即1942年整风运动和1957年整风运动;党在政权方面的建设,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党在组织方面的建设, 特别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形成的对党建的相关决议, 如七届二中全会上“两个务必”思想。

3.近代以中国同盟会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民主党派的主要活动及影响;近代中国国民党性质的演变及其主要活动。

4.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形成与民主政治的发展。

2014年高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纵向考查党和理论与思想建设;二是横向考查党建与革命或建设之间的联系;三是考查近代西方政党政治对中国的影响。

时事热点二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时事聚焦

1.5月17日召开的中央巡视工作动员暨培训会议拉开了今年中央巡视工作的大幕, 并要求中央巡视组明确自身定位, 履行监督责任, 当好反腐“千里眼”。

2.2013年5月27日, 中央批准,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公开发布。这两部党内法规的制定和发布, 对于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013年5月27日, 中央纪委下发《关于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清退专项活动的通知》, 要求纪检监察系统在职干部职工要在6月20日前自行清退所收受的各种名目的会员卡, 做到“零持有、零报告”。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史上, 封建政权是如何采取措施对各级官员权力进行监督的, 以及是如何预防和惩戒腐败的, 给我们反腐倡廉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2.中国近代史上, 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了最后的灭亡和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在监督权力、预防和惩戒腐败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3.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及新中国成立后, 党在反腐倡廉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4.世界古代史上, 古希腊和古罗马在监督、预防、惩戒腐败的表现。

5.世界近现代史上, 各国政府在监督、预防、惩戒腐败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的史实, 以及对世界反腐败提供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苏联因腐败亡党亡国的经验教训。

2014年高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中外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监督权力、预防腐败;二是党在反腐倡廉方面措施和经验教训;三是通过国共对比、中苏对比来考查腐败导致亡党亡国的深刻教训;四是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法制的建设对预防腐败的作用。

时事热点三合奏公正新乐章共筑法治中国梦

时事聚焦

1.6月13日, 最高法下发通知称, 各级法院应依法从严惩处危害生产安全犯罪, 对重大、敏感的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 可按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实行提级管辖。

2.6月29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2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张德江委员长主持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特种设备安全法和关于修改文物保护法等12部法律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号、5号主席令, 分别予以公布。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2012年中央决算的决议, 批准了2012年中央决算。

3.6月29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讲专题讲座, 题目是《法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意义》。张德江委员长主持讲座。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及影响, 以及我国古代儒法并用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各阶级各派别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政道路的过程。

3.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4.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5.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法制确立和不断完善的历程及影响。

6.古今中外主要的法律文献。

2014年高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考查近代中国民主宪政艰难曲折;二是具体考查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民主法制的措施, 以及对近代政治文明的影响;三是通过古今中外主要的法律文献的比较分析考查民主法制是历史发展潮流。

时事热点四加强两岸友好交流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时事聚焦

1.4月28日, 由台北论坛基金会主办的汪辜会谈20周年纪念活动在台北举行。两岸有关当事人、专家共赴会, 期许两岸双方珍视来之不易的成果, 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6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 吴伯雄首度提出“一个中国架构”。吴伯雄也是马英九正式授权, 与习近平进行双边对话的第一人, 标志两党的交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6月15日, 第五届海峡论坛在厦门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台办等部门在发言中发布了31项对台惠民新政策措施。

4.6月21日,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上海举行两会恢复协商以来的第九次会谈。双方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并确定了两会下一轮会谈协商议题规划。

理论分析

本热点涉及到的主要历史知识点有: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历代中国的中央政府采取加强对该地区管辖的措施及影响;近代列强侵华, 特别是对台湾的侵略与殖民, 以及两岸人民团结反对外来侵略的史实;近代中国台湾地区近代化的发展;国共两党关系的阶段特征;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 两岸关系由对峙隔绝到交流加强的原因和表现;台湾问题的产生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实现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历史上各国的分裂与统一, 如德国、朝鲜半岛问题等。

2014年高考有可能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考查:一是从台湾与大陆两次分离与统一来考查;二是从两岸关系演变角度来考查;三是从德国分裂与统一来考查。且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方式来考查, 以选择题为主, 重点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时事热点五打击三股势力维护新疆稳定

时事聚焦

1.6月26日凌晨5时50分许, 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发生暴力恐怖袭击案件, 目前, 已造成24人遇害, 另有21名民警和群众受伤。公安民警当场击毙暴徒11人、击伤并抓获4人。

2.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6月2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 中方对美方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就对新疆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妄加评论并指责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表示不满和反对。

3.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6月28日晚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 研究部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维护各族人民利益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率工作组于29日晨抵达乌鲁木齐, 召开全区党政干部大会, 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 研究落实当前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维护各族群众利益具体措施。

4.6月29日晚, 驻疆武警部队举行反恐维稳誓师大会。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出席驻疆武警部队反恐维稳誓师大会并讲话。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历代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通过丝绸之路, 使新疆地区成为各种文明交流的中心。

2.近代列强一直觊觎新疆, 企图强占新疆, 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反对列强的侵略, 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

3.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新疆人民翻身作了主人,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央政府加在对新疆的援助, 新疆各项事业日益繁荣。

2014年高考备考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是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新疆概况来说明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专题二经济方面

时事热点一简政放权职能转变时事聚焦

1.5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 决定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会议指出, 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

2.国务院5月13日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 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他强调政府要简政放权, 转变职能, 创新管理, 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3.中国政府网5月15日对外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此前, 经过六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国务院共取消和调整2497项审批项目, 在简政放权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看, 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较多, 一些领域的审批事项程序繁琐。为此, 新一届中央政府明确提出, 在本届政府任期内, 国务院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减少三分之一。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有:

1.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三次重大变革,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

3.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及二战后苏联对该模式的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4.近现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认识;近现代世界主要经济思想的演变, 如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

5.20世纪初以来, 特别是二战后, 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要资本主义政府是如何调整政策以促进社会发展的。

2014年高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考查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主要资本主义的国家是如何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二是考查苏联政府的职能转变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启示;三是考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三次改革, 我国政府是如何转变职能的;四是考查在社会形势特别是经济形势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 中外是如何调整政策、转变政府职能的。

时事热点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

时事聚焦

1.5月1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 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50.6%, 连续7个月高于50%, 仍处在平稳区间, 但创三个月以来新低, 显示中国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增长动力还需增强。

2.5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上调成品油价格的通知, 这表明成品油调价真正实现“短平快”, 未来两周一调局面将呈现常态化。

3.国家发改委网站5月22日发布消息称, 近期, 国家启动预案调控市场的效果逐渐显现, 生猪价格趋稳回升, 快速下跌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国家发改委近日下发通知, 决定进一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电价, 自2013年6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对生猪以及蔬菜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况及主要的经济政策。

2.明清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3.近代中国市场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特别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5.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兴起与发展。

6.近现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各国主要经济政策的演变。

7.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与失误。

2014年高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备考:一是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影响;二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的演变, 特别是罗斯福新政策的影响;三是通过中苏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来梳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必要性。

时事热点三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秩序

时事聚焦

1.5月14日, 央行在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提出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中超过一半为资金池理财产品, 其中风险亟须进一步规范。

2.6月26日, 随着银行间市场隔夜拆放利率连续第四个交易日下降, 中国货币市场的资金面紧张情绪已大为缓解。6月27日,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停发央票, 也给紧张的市场传递出一丝正能量。

3.6月28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央行将适时调整市场流动性, 保持市场总体稳定, 为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条件。

4.6月28日,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上说, 银监会将统筹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 按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本质要求, 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更好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金融业的发展, 特别是明清时期票号的发展。

2.近代列强对中国金融业的侵略及近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发展。

3.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业取得稳健的发展, 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 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不断增强。

4.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列强加紧殖民侵略和掠夺, 引发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5.国际金融格局的演变、金融霸权的消长。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发展演变与现今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

2014年高考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备考:一是注意梳理隋唐和明清时期我国古代金融业的发展, 特别注意与近代金融业的区别与联系;二是注意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现今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的主要职能与作用。

专题三外交专题

时事热点一开展中美“跨越太平洋的合作”

时事聚焦

1.6月7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安纳伯格庄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穿西装却不扎领带, 这是中美高层交往的一次创举。中美两国元首围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主线, 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坦诚深入交流, 必将引领中美两国关系向前迈进。

2.中国外交部长王毅7月1日在文莱斯里巴加湾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王毅表示, 中美双方应积极全面落实两国元首上月在安纳伯格庄园达成的共识, 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开启中美“跨太平洋合作”新篇章。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有: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中美关系的特征及原因 (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 追随英法进行侵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随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实力上升, 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标志着美国进入到独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初, 与日本争夺对华的控制权;二战期间, 为打败日本法西斯, 中美结盟;二战后至1949年, 扶蒋反共;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中美对抗对峙;20世纪70年代, 走向和解, 1979年正式建交, 但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特别是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中美两国的主要外交政策及影响;世界主要大国间关系及对和平与发展的影响;主要国际组织与大国关系。

2014年高考针对此热点,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备考:一是从新型大国关系角度出发, 概括中美两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危机的史实;另外从和平与发展角度出发, 概括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性认识。

时事热点二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中欧共赢

时事聚焦

1.5月23日至27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瑞士和德国。访问期间, 李克强多次谈及中国和全球经济话题, 就开放战略、中国机遇、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阐述。李克强总理首次出访就包括欧洲体现了中国新一届政府对发展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

2.6月4日, 欧盟开启了对华光伏双反案, 这是中欧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摩擦案。6月5日, 商务部表示, 中方表示坚决反对, 中国政府已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

3.6月16日,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十周年研讨会日前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围绕“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为主题。

4.6月21日, 第27届中国—欧盟经贸混委会在北京举行。会上, 双方就中欧经贸关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坦诚的讨论, 达成了广泛共识。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有:

1.古代中欧友好交流的史实。

2.近代中欧关系呈现的特征、表现和原因, 特别是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3.近代中国向西学习的历程及特征和影响。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欧关系由紧张到友好的原因及影响。

5.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特别是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6.欧洲一体化的原因、进程、特点及影响。

2014年高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备考:一分析近代欧洲列强对华侵略的双重影响;二概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欧关系改善的原因和影响;三归纳是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时事热点三聚焦朝鲜半岛维护东亚和平

时事聚焦

1.中国银行5月7日通知朝鲜外贸银行, 该行的交易暂停, 账户被关闭。这一措施是中国机构采取的首个减少与朝鲜业务的重大举措。

2.5月30日, 第八届济州论坛在韩国济州岛开幕。韩国希望亚洲各国在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和平与繁荣的亚洲时代”, 为此韩国将推进“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

3.美国国会研究所在5月9日发表报告指出,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公认的强硬民族主义者, 他在历史问题上的言行令人担忧, 日本可能破坏地区关系并由此损害美国利益。

4.在朝鲜提议重开朝美对话之际, 美日韩19日在华盛顿就朝核问题举行三方会谈, 强调将“观其行”, 以行动而非言辞来评判朝鲜。

5.6月21日, 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申善昊在联合国总部召开记者会, 要求立即废除“联合国军司令部”, 同时要求美国停止敌视朝鲜。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有:

1.朝鲜半岛重大的历史事件:近代日本对朝鲜长达半个世纪的侵略与奴役;朝鲜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在美苏冷战下, 朝鲜半岛分裂情况。

2.东北亚地区主要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中朝从古至今的友好关系, 特别是中朝人民并肩战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日、美、俄四国间的关系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 特别是中美俄的三角关系。

3.列强对东北亚地区的侵略;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

4.中国对东北亚地区的持久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此热点的内容, 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复习备考:一是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 并形成规律性认识, 从而形成系统的专题知识体系;二是运用史论结合法对国际关系格局变化、国家关系变化等重难点问题进行细化处理, 深入分析探究, 形成有重点、分层次的知识体系。

专题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

时事聚焦

1.5月1日起, 曾被称为“白色污染”的一次性发泡餐具被禁14年后, 重新以“合法身份”回归市场。

2.5月4日发表的《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指出,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布局的五大目标之一,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切实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

3.5月6日, 中日韩三国环保部长会谈在日本福冈县闭幕, 三方发表共同声明, 以解决“PM2.5跨国飘散问题”。

4.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环保部昨日公布了《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对于去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 环保部表示总体保持平稳, 但形势依然严峻。

5.6月18日, 最高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理论分析

本热点涉及的知识点有:

1.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兴修水利, 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修, 大运河的开凿等;清初, 人口数量猛增, 人均耕地急剧减少, 导致滥垦滥牧, 围湖造田,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近代中国,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大肆掠夺中国资源, 导致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3.建国后, 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 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盲目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不仅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而且破坏自然环境;改革开放初期, 片面强调GDP, 忽视环境保护,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 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 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 生态持续恶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

4.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环境的影响, 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2014年高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备考:一是以区域为中心, 联系古今相关史实进行归纳;二是以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典型事件为切口, 进行小切口、深分析的考查;三是以三次科技革命为切入点, 考查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专题五科技部分

热点一促进医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时事聚焦

1.5月4日, 英国皇家学会日前公布新增会员名单, 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公报说, 陈竺在白血病治疗方面有着重要贡献, 包括对新药物作用的理解及其临床应用转化, 陈竺还是亚洲血吸虫病基因测序项目的带头人之一。

2.5月11日, 中国首届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国际论坛暨首届中国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培训会议在深圳开幕。这标志着我国器官获取组织体系全面专业化建设启动。

3.5月23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报, 我国临床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获批。

理论分析

本热点涉及到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医学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2.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的原因。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学, 特别是中医学的发展。

4.近现代世界科技的发展。

2014年高考备考一是注意归纳分析中国古代医学和药学的发展及其原因, 二是对比分析明清以来中西科技的差异及其原因。

热点二提高信息技术维护信息安全时事聚焦

1.5月2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正在全国范围内集中部署打击利用互联网造谣和故意传播谣言行为。

2.5月29日主题为“智享先机, 营领未来”的腾讯2013智慧峰会正式拉开帷幕。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刘胜义表示, “移动化”作为今年互联网的关键词, 带来了新的营销趋势。

3.据央视6月28日报道, 今日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 中国“天河二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4.针对棱镜门事件不断发酵, 6月28日,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说, 网络安全是各国普遍面临的综合性安全挑战, 维护网络安全是各国的共同责任。一方面滥用信息技术优势谋求一己之私, 另一方面又对别国无端指责, 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无益于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棱镜门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坚决维护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

理论分析

本热点涉及的知识点有:

1.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变化、特征及原因。

2.近现代通讯业和传媒业的发展及影响。

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信息安全问题突显。

4.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5.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 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6.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我国科技发展现状。

2014年高考可从以下三方面备考:一是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二是对中国建立创新大国的探索;三是比较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

热点三神十圆梦十全十美时事聚焦

1.6月11日17时38分,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飞船发射。

2.6月20日,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成功举行, 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

3.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和手控交会对接后, 6月25日, 神舟十号飞船首次实现航天器绕飞交会。

4.6月24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同神舟十号航天员亲切通话。

5.6月26日, 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着陆, 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以天文学为代表的传统科技的主要成就、特征、取得的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代科技滞后的原因。

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的表现、特征、原因及影响,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特征。

4.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特别是第三科技革命以来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

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关注: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二是是美苏争霸与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三是对航天事业发展的反思。

热点四海底蛟龙再探海时事聚焦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 共分为3个航段, 预计需要110余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 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 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明朝郑和下西洋。

3.近代新航路的开辟及影响。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原因。

5.近现代世界造船及航海技术的发展。

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关注:一是以四大发明代表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二是15、16世纪中西远洋航行的异同、原因和认识。

专题六文化部分兽首回归举国欢庆

时事聚焦

1.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日前发布消息称, 由法国皮诺家族捐赠的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兔首已于6月25日安全运抵北京。

2.6月28日,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捐赠仪式, 并与弗朗索瓦?皮诺共同为兽首揭幕。这对于促成更多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返还具有积极作用。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在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

2.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及其影响。

3.近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进行的探索。

4.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关注:一是注意概括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二是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三是对比分析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专题七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热点一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时事聚焦

1.据新华社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1日至23日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2.6月28日, 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暨“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在成都隆重举行。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以天文学为代表的传统科技的发展。

2.历史上关注民生的重要思想和主张。

3.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在防灾、减灾和救灾的方面的史实。

4.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如战争与和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挑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应团结一致, 共同应对。

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关注:一是注意比较分析不同派别的和谐思想和主张;二是近代以来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人民是如何迎接和战胜挑战的;三是面对危机和挑战, 历史上各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如罗斯福新政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热点二建立健全法规保证食品安全时事聚焦

1.5月3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要求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

2.5月6日, 公安部公布了一起被破获的“掺假羊肉”食品安全犯罪案件, 引发舆论哗然。

3.6月26最近,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九部委“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 (下称《意见》) ”成了热点, 被称为史上最严格措施。

理论分析

本热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明清时期商帮的形成与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新中国以来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解决。

5.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不断加强和福利国家的建立。

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关注:一方面注意归纳中国古代市场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二是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三是分析西方福利国家的利与弊。

上海高考语文命题趋势及应对策略 第9篇

一、突出与教材的联系

除了一如既往的名句默写外,其它与教材有联系的题目还有:

1.联系教材中某些文章的素材命题。比如2009年语文高考第6题,提供了四个人物——鲁迅、朱光潜、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要求学生任选一个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而这四个人物的主要事迹在高中新教材的课文中都出现过。

2.联系教材中某一文章的主旨与写法特点。比如2009年语文高考第12题,“本文(《春声和春深》)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考生要有效回答这道题,必须对教材中《故都的秋》一课的感情主旨和写法熟悉才行。

3.结合教材中的句子考查文言知识。比如20 09年语文高考第18题辨析通假字,第19题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选择项中有一半句子来自课文。

4.借鉴教材中的练习题命题。比如2009年语文高考第27题,“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这道题看上去很笼统,不能确定答题方向。其实,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就有一道练习题是关于“文学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

5.联系教材中某位作家的背景资料来命题。本次作文的命题材料虽然使用了关于郑板桥的书法,但是对于郑板桥的背景资料考生必然在《板桥题画三则》一文中有所学习和了解。所以,这道作文题实际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难度。

应对策略

1.加强记忆、积累。

对于经典篇目,如曾经入选过《古文观止》的中国古代名篇名作,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帮助学生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章知识、思想观点、作品风格、写作特点等角度理出最有价值的东西,背诵、记忆。

2.做一定量的迁移练习,揣摩答题的思路、角度;规范。

以2010年春季高考题为例:结合作者在雾中的感悟,简析《荷塘月色》中月夜下的荷塘对朱自清的意义。

答案:朱自清独处在月夜下的荷塘边,获得了心灵上片刻的自由与宁静。这与大雾使作者获得心灵的自由类似。

细解:作者写“我”在雾中放浪形骸了一次,有了短暂的自由与开放,这与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写的情境十分相似。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第三段中写到:“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也就是说,作者在此时此地获得了短暂的自由与宁静。

二、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关注增强

围绕选文所命的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比较关注考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和考生语言的思维能力。这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是第二篇现代文的文学性更强了,由文化散文转为情感浓郁的抒情散文,文本语言形式丰富,理解难度加大。

其次,鉴赏、评价类试题增多,过去较多的是信息筛选、整合,近年来对艺术形象、表达手法、语言风格的鉴赏题,对作品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价题明显增多。

最后,打通古今,一是指文本类型在四个选段间内平衡,如第二篇文言文为说明性文本。二是指考点分布不论白话与文言,如第一篇文言文的阅读也涉及到描写手法的鉴赏,以往最多是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

应对策略

1.结合课本揣摩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及其作用。

比如,在复习高二宋词单元,可以完成这样的作业(见下表)。

2.做一定量的迁移练习,揣摩答题的思路、角度、规范。

2010年春季高考:第⑦段对“我”步态的描述富于变化,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作赏析。原文如下:

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答案:先用比较舒缓的语言节奏细描四种步态,再用短句组成排比概述其他步态,节奏越来越快,最后用不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已进入得意忘形的境界,巧妙地传递出情绪的变化。

细解:“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作赏析”,怎么赏析?看遣词造句。词语的特点,看是否书面、口语,是否叠词,是否用典故等;句子的特点,看整散、常变、长短,各有其不同的传情达意的作用。这里主要牵涉到排比、设问及长短句的使用。长句是慢的,短句是快的,长句的情绪抑的,最多是平静的,短句的情绪是扬的,高昂的。这里由慢到快,加之是排比,所以节奏越来越快,表现自己逐渐进入得意忘形的阶段。我们要知道句子的长长短短可以透露出作者情绪的变化。比如《合欢树》写自己残疾后母亲为自己寻医问药的一段描写: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句子越来越短,由4个字的短语排比到3个字短语排比,直到1个字的排比,表现了母亲“病急乱投医”的忙乱与焦灼。

三、注重整体理解与整体把握

《专家与通人》,每一个测量目标都只有在文章的整体框架中才能得到解决,使试题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春声与春深》,两段画线句子修辞手法的作用,让考生联系起来一起考虑,凸显整体性的思考与对照。理解此题也必须整合前三段中的有关内容。

文言文《桂》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把语体与文体联系起来分析。

在2009年的《考试手册》“记忆与理解”的测量目标中,增补了“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要求,落实到试题,其中选项填空,简述理由,都是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将词语使用与文章内容的理解紧密结合了起来。

应对策略

“整体感缺乏”目前看来显然是学生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做艰苦的训练。所谓“要有整体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阅读时对文章作整体理解,二是指答题时考生要有整体把握的意识。

1.学会整体把握文章

要求学生在没有整体把握之前不读题,更不做题。训练学生正确的阅读顺序、阅读方法:第一遍阅读时对启下、过渡、转折等体现文意前进的文句给予关注;读完后,再回首,瞻前顾后,对前后呼应的语句做些分析,从而发现文章的层次变化,进而归纳文章内容;结合构思,推断文章的立意、主旨、情感、思想倾向等。即在读题、做题前对文本的结构、主旨、构思、语言等有一个整体的思考。

2.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

这包括两点:一是回答问题时视野要放眼全文,要树立“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意识,即语境的意识,上下文的意识;一是回答问题要有结构意识、主旨意识。特别是在研究词、句、段的作用时,更是要多从全文主旨表达、结构脉络两个方向来回答问题。

如:下列对第③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答案:D

细解:这道题要求的是对文章第三自然段开头第一句“更进一步”的作用分析,看似是对短句的作用判断,实质却是需要对作者的思路展开进行深入剖析,并从文章的主旨与特例两个层面,来判断其逻辑推理的对错。

四、多角度的材料作文

去年上海语文高考又恢复了对材料作文的考查,不过,这次所给出的材料的特点有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元素多维,可多角度提取主题,给考生充分施展的余地。2010年春季高考延续了这一特点,应该说,秋季高考还会延续这一命题思路。

应对策略:

从学生考场写作的实际过程来看,要想完成任务,还必须过“五关”。

1.审题关

即理解文意,抽取角度关。我们可以依据材料的表达方式把材料作文分成三种类型,即叙事型、夹叙夹议型、议论型(说明型)。叙事型。一般是一个故事,但只是客观叙述,并不提供评价、观点、态度等。从故事的性质上来看,又可分为古今中外真实事件和寓言两类。从时间上看,又分当前热点事件和历史故事两类。叙事型材料作文的角度选择如同概括故事的寓意,每个角色(人物、寓言中的动植物等)都是一个分析的角度。通过对其言行、思想的分析、评价即可完成立意的确定。夹叙夹议型,最为简单,通常出现的那句议论即是命题意图所在。议论型(说明型)较为复杂,如果该议论属于形象议论,诗意表达,难度就更大一些,需要透过形象把握其背后的哲理;如果是一句哲理性的话,取决于我们理解格言警句的能力。有时是一则,有时是多则,多则时则需要求同或求异。

2.联想关

即思维发散,拓展思路关。材料的性质不同,思路展开的方式也有不同。或由古及今,或由物及人,或由表及里,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结果溯原因,或由行为明利弊,不一而足。教师应依据材料性质分别举例,一一作示范。同时,还应该带领学生对社会热点做些剖析,对富有哲理的故事作多角度分解,即素材积累。

3.条理关

如果说前两者解决的是“写什么”,即“言之有物”的问题的话,那么,这一条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什么内容先写,什么内容后写,怎样层层递进,怎样表达更有力量,需要有构思,有提纲。

4.分析关

怎样分析材料,怎样由材料合理地引发自己的观点,怎样举例阐述,这些难关,并不是所有学生可以轻易迈过的。有许多学生虽近高中毕业,实际上议论的思维并没有成熟,对问题的看法只有概括的印象,没有深入的剖析和合乎逻辑的推理只会罗列素材,“以摆代议”;除了举例子、引名言,论证手段单调,罕见假设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习作做升格指导,逐步增加其议论的逻辑性。

5.语言关

初中数学中考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 第10篇

每年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必涉及实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化简求值、解不等式组、解方程或方程组等内容;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直角三角形、求函数解析式、平面图形的简单论证和计算等则是每年的解答题考查的重点。每年最后两道综合题, 是中考稳中求变的集中体现, 但总体来说, 几何与方程的结合题、几何图形中的点的存在型 (动点) 问题、函数的综合应用题, 是近几年来最常见的综合题。

一、题型结构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可以看出:题型结构一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均由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基本类型组成。七年来各种题型的题量, 分值都完全一样。

二、试题特点分析

(一) 数与式部分

这部分试题一般作为中低档难度的试题单独出现, 题型一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 但数与式的运算则贯穿于整套试卷当中。重点考查倒数、相反数、绝对值、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科学计数法、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二) 方程与不等式部分

这部分是中考的重点内容, 考查的重点是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方程与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 试题类型多种多样。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也是考查的重点, 主要以解不等式 (组) 、求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 的特殊解、用不等式 (组) 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重点。

(三) 函数部分

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常常作为压轴题出现, 考题大致可以分为函数与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联系的综合题型、函数应用型专题、与函数有关的阅读理解题、探索性问题几类进行考查。

(四) 统计与概率部分

这部分内容在试卷中大约占总分的10%左右, 主要考查统计的有关概念和求法、统计图的阅读与制作、利用树状图法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等。

(五) 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证明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平面图形的有关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判定。证明题着重考查线段与线段的位置关系、图形的全等与相似、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题基本上不再追求严格的、繁琐的论证, 注重对探索、分析、猜想、归纳能力的考查。

(六) 图形的变换和视图与投影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以及基本性质、几种基本作图、掌握几何体的三种视图的画法, 并能根据投影的特征, 画出物体的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三、近几年命题的基本状况

从近几年中考中可以看出:数与式分值逐年上升, 方程 (组) 不等式则有所下降, 函数部分比较稳定, 图形的认识明显下降, 概率统计得到了加强, 但对于解直角三角形、圆的学习掌握要加强, 尤其在中考计算题部分。单纯性的知识测试有所下降, 有背景的题目和应用题有所加强。为此建议加强各知识块应用问题的训练。

对课程标准中的平移、旋转、对称均有专题加以考查;概率涉及到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都以应用题形式出现, 建议关注列表 (树状图) 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数与式、方程 (组) 与不等式 (组) 、函数、图形的认识、图形变换、概率统计、多边形与圆等内容将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圆与多边形这部分内容在计算题部分出现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建议关注。统计与概率关系到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 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已经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

四、命题趋势及应试策略

1.进行针对性训练, 让学生在认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 养成不断复习、总结的习惯;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弄清楚各个模块之间的衔接关系, 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平时多练多思多尝试, 审题要严谨, 解题要完善规范。

2.注重基础, 注重能力, 注重应用。中考重视对四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的考查, 同时还要明确新课程与老教材比较哪些知识弱化了、哪些知识删除了, 哪些知识增加了。在削弱演绎推理的同时加强合情推理, 更关注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发现、推理、验证和探究等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在复习时应该精选练习题, 不要盲目搞题海战术。只有让教师走进题海, 才能让学生走出题海;只有让教师把握考点, 才能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只有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中考才能取得好成绩。

4.应该加强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自信力。在考试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 应学会自我调节, 从而不影响发挥。

5.研究课程标准, 钻研新教材;重视对中考试题的研究, 重视思维训练, 发展能力, 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复习中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6.重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学会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进而运用数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7.解题要注意语言 (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的规范化。平时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 解题时能够进行各种语言之间的转化, 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009年中考概率命题趋势分析 第11篇

1 概率命题趋势分析

1.1 对概率意义的理解及概念的考查

ダ1 一只不透明的布袋中有十只小球(除颜色以外没有任何区别),分别是2个红球,3个白球和5个黑球,每次只摸出一只小球,观察后放回搅匀.在连续9次摸出的都是黑球的情况下,第10次摸出红球的概率是______.

シ治 因为每次摸球都是独立的,且属于摸后放回等可能的模型,相对于每一次摸球而言,其概率都是相同的,该事件可能发生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就是所求的概率.

解答:1/5.

评注 本题以摸球背景来设计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概率意义的“等可能”和“独立性”的理解.

例2 (泰州•2008)有下列事件:①367人中必有2人的生日相同;②抛掷一只均匀的骰子两次,朝上一面的点数之和一定大于等于2;③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④如果a、b为实数,那么a+b=b+a.其中是必然事件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是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是随机事件.

解答:C.

评注 本题考查了必然事件与随机事件的区别.

1.2 对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考查

例3 (连云港•2008)甲、乙两人玩“锤子、石头、剪子、布”游戏,他们在不透明的袋子中放入形状、大小均相同的15张卡片,其中写有“锤子”、“石头”、“剪子”、“布”的卡片张数分别为2,3,4,6.两人各随机摸出一张卡片(先摸者不放回)来比胜负,并约定:“锤子”胜“石头”和“剪子”,“石头”胜“剪子”,“剪子”胜“布”,“布”胜“锤子”和“石头”,同种卡片不分胜负.

(1)若甲先摸,则他摸出“石头”的概率是多少?

(2)若甲先摸出了“石头”,则乙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3)若甲先摸,则他先摸出哪种卡片获胜的可能性最大?

分析 本题解法多样,可以用树状图,也可以用列表.

略解 (1)1/5;(2)4/7;(3)甲先摸出“锤子”获胜的可能性最大.

评注 本题采用了以游戏作为试题背景,重在考查学生对概率模型的理解以及对事件发生概率值的计算.

1.3 对频率与概率之间关系的考查

例4 (贵阳•2008)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只有颜色不同的黑、白两种球共40个,小颖做摸球实验,她将盒子里面的球搅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再把它放回盒子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下表是实验中的一组统计数据:

(1)请估计:当n很大时,摸到白球的频率将会接近______.(精确到0.1)

(2)假如你摸一次,你摸到白球的概率P(白球)=______.

(3)试估算盒子里黑、白两种颜色的球各有多少只?

分析 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重复试验,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稳定于事件发生的频率.

略解 (1)0.6;(2)3/5;(3)黑球16只、白球24只.

评注 本题以游戏作为试题背景,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实验探究的过程,重在考查学生对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的理解与应用.

1.4 突出概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例5 (宜宾•2008)5月11日是“母亲节”,《×××时报》在2008年5月8日刊登了一则有奖征集活动启事:2008年5月8日起至2008年5月11日止,你可以通过拨打爱心热线电话、发送爱心短信和登陆社区文明网站三种方式参加“爱的感言”和“爱的祝福”活动,活动规则如下:

请你利用这则启事中的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1)活动主办方在这次活动中要准备的礼物总价值是多少元?

(2)若预计每天参与活动的人数是2000人,其中你也发送了一条短信,那么,请你算一算自己成为200元和50元礼物获得者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略解 (1)30000元;(2)1/80,1/40.

评注 本题考查了学生应用概率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 概率与其它知识相结合

例6 (芜湖•2007)阅读以下材料,并解答以下问题.

“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的方案,在第一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 + n种不同的方法,这是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两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n种不同的方法, 这就是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如完成沿图1所示的街道从A点出发向B点行进这件事(规定必须向北走或向东走),会有多种不同的走法,其中从A点出发到某些交叉点的走法数已在图2填出.

(1) 根据以上原理和图2的提示,算出从A出发到达其余交叉点的走法数,将数字填入图2的空圆中,并回答从A点出发到B点的走法共有多少种?

(2) 运用适当的原理和方法算出从A点出发到达B点,并禁止通过交叉点C的走法有多少种?

(3) 现由于交叉点C道路施工,禁止通行. 求如任选一种走法,从A点出发能顺利开车到达B点(无返回)概率是多少?

分析 从A点出发到B点必须向北或向东走,使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从A出发经C到B可分两步:先从A到C,再从C到B;可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算出从A到C及从C到B的走法,再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求从A出发到达B并禁止通过C的走法.

略解 (1) 填图略,35.(2)17.(3)P(顺利到达B点)=17/35 .

评析 把阅读理解与概率知识结合考查,令人耳目一新,这类试题既能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又能考查学生接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例7 (龙岩•2008)下表为抄录北京奥运会官方票务网公布的三种球类比赛的部分门票价格,某公司购买的门票种类、数量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如图3.

ヒ谰萆狭型肌⒈恚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观看男篮比赛的门票有______张;观看乒乓球比赛的门票占全部门票的______%;

(2)公司决定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把门票分配给100名员工,在看不到门票的条件下,每人抽取一张(假设所有的门票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且充分洗匀),问员工小亮抽到足球门票的概率是______;

(3)若购买乒乓球门票的总款数占全部门票总款数的[SX(]1[]8[SX)],试求每张乒乓球门票的价格.

略解 (1)30,20;(2)1/2;(3)500.

评注 将概率与统计知识有机结合考查是2008年中考试题的一大特色.

例8 (安徽•2005)两人要去某风景区游玩,每天某一时段开往该风景区有三辆汽车(票价相同),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车的舒适程度,也不知道汽车开过来的顺序,两人采用了不同的乘车方案:

甲无论如何总是上开来的第一辆车,而乙则总是先观察后上车,当第一辆车开过来时,他不上车,而是仔细观察车的舒适状况.如果第二辆车的状况比第一辆好,他就上第二辆车;如果第二辆车不比第一辆好,他就上第三辆车.ト绻把这三辆车的舒适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等,请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三辆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共有几种不同的可能?

(2)你认为甲、乙两人采用的方案,哪一种方案使自己乘坐上等车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解析 经仔细读题,发现题中隐含着概率模型.容易想到可用A、B、C分别表示三辆车的舒适程度上、中、下三等,车辆出现的先后顺序可记为:ABC、ACB、BAC、BCA、CAB、CBA,共6种可能,使甲坐上等车的概率是1/3,乙坐上等车的概率是1/2.

评注 本题创设甲、乙两人两种选车方案的生活情境,意在考查学生用概率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做出决策;本题回避了对问题解决的思路作出任何暗示,需要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分析来发现其中所隐含的数学模型,这是一种考查能力的有效做法.

2 对教与学的启示

1.概率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会用概率的观点、随机观念来观察、分析问题,常能走出凭主观臆想做出决策的误区,因此,学习概率对科学决策、提升数学素养意义很大.同时,概率是一个与确定数学有明显差异的、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因此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思考、讨论,养成一种理性思维的习惯,遇到问题,不仅凭经验、直觉决策,而应当增加理性的分析与计算.

2.在概率问题中有许多有用的基本模型如摸球、转盘试验、掷骰子、抛硬币等,它就类似于代数中的公式与几何中的基本图形,真正把这些模型理解透了,就容易发现这些模型在实际中的种种表现,就自然提高了运用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够顺利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概率问题中的基本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3.学生在解决一些应用性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尽管与解题相联系的数学概念和原理相差无几,但问题所处的情境和背景越具有现实意义、越是自己平时见过但从没有想过的、越是新颖和不熟悉的的问题通常就越难.这个“难”不是难在某个特定的解题技巧,而是难在对现实情境的思考和表征:把问题的现实情境符号化,或者建立一个与之等价的数学模型.在日常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高对数学问题的“翻译”、“转化”能力.

4.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打破纯数学知识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概率本身是一门在游戏中产生的学科,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形式多样的概率游戏,引领学生在游戏中形成新认识,学习新概念,获得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游戏中参与数学活动,在游戏中分析、归纳、合作、思考,领悟数学道理.

课改理念下化学中考命题趋势研究 第12篇

一、命题范围趋势分析

把握新课标要求的素质教育目标, 合理设计考试模式, 充分发挥新课改理念的教育指导作用, 这已经成为中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中考要将新课标要求培养的情感、精神、人生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等充分渗透到试题之中, 除此之外, 还要渗透各种能力的培养因素。只有如此, 才能相对客观、全面地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检查, 实现对学校教育导向作用的实际检查。

因此, 在化学中考命题中出现了“三多三少”的趋势: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以及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的命题增多了, 以检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开放性命题增多了, 实验探究类命题增多了;而对于基本原理等纯理论性知识命题减少了, 难题、偏题和复杂的计算题减少了, 试题总量减少了。

二、命题内容趋势分析

(一) 突出特点

化学学科具体很强的实验性和科学性, 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一直是化学教学一大特色。通过列举、思辨以及总结等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对比、归纳以及抽象等思维能力, 也是未来化学中考命题的一大趋势。这类命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强调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 重视学生实验问题的解决能力。比如, 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二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1) 只有Cu; (2) 只有___; (3) 是Cu、Fe2O3的混合物_____。

【资料获悉】Cu在Fe Cl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 Cl3+Cu2Fe Cl2+Cu Cl2

【实验探究】 (1) 甲同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 滴加足量稀盐酸, 振荡后观察, 发现固体全部?溶解。甲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 (1) 和 (3) , 而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 (1) , 你认为_____的观点正确 (填“甲”或“乙”) 。

(2) 丙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 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 按右下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 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 停止加热, 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 其数据如下表 (此处略) 。

(二) 突出热点

命题时, 重视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 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航天事业等热点, 让学生发表客观见解, 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的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比如, 201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化学中考试题:

【非选择题】 (1) “材料创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1) “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让航天员再次访问“天宫一号”资源舱舱段使用了铝锂合金材料代替传统材料, 铝锂合金属于____材料 (“金属”或“合成”或“复合”) 。

(2) 据《苍梧晚报》报道:国内首把碳纤维小提琴由我市鹰游集团碳纤维应用研究中心研发制造, 其中碳纤维属于____材料 (填“金属”或“合成”或“复合。”

(三) 重视综合运用

重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学科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让学生学会以整合的视角去审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比如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化学中考试题:

以天然气为原料合成尿素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图中某些转化步骤及生成物未列出)

(1) 尿素与熟石灰混合研磨____ (填“有”或“无”) 刺激性气味。

(2) 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及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 生成CO和H2,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 分离出氨后, 可循环利用的两种物质是____和____。

三、命题形式趋势分析

不同题型具有不同的考查目的, 采取哪种命题形式, 并充分发挥各类题型的作用, 对于能否顺利实现考试目标非常关键。按照新课标对中考测评要素的规定和要求, 结合实际教学内容, 在题型上主要采取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而非选择题又可以具体分为填空题、实验探究、综合题以及开放题等。具体形式的选择要符合新课改中考测评内容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目前, 新课改理念下的化学中考更加强调命题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更加重视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标理念, 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模式等, 都充分渗透在化学中考命题中, 命题日趋人性化和生活化。所有这一切都是对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导向。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风学校教师下一篇:感知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