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剂量测定范文

2024-08-04

放射剂量测定范文(精选9篇)

放射剂量测定 第1篇

关键词:CT,放射剂量测定,PMMA模型,调节因数,医疗设备校准

0 前言

我院新引进的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CT750HD宝石CT是当今高档螺旋CT之一,其主要优势在于探测器材质的革命性的改变,采用特制的“蓝宝石”材料制作探测器,因此使图像的分辨率大大提高,可进行能谱栅成像、有效地减少放射剂量。为保证该设备更好的为临床一线服务,在保证系统图像质量的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受检患者的接受的放射剂量,我们根据GE公司的要求制定了本放射剂量检测体系,旨在定期检测各扫描协议下放射剂量的数值,并对各个影响放射剂量的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

GE CT750 HD宝石CT放射剂量的测定:放射量测定信息是根据CTDI和CTDIW剂量指数而提供的。可选择CTDIvol和它的联合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在协助,控制患者剂量时自动计算和显示在患者RX菜单上。本文就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CT750HD宝石CT的放射剂量测定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

1 关于放射剂量

剂量是X线束在被照体(患者身体软组织、模型、空气等)的指定点所释放的能量数量,其计量单位为m Gy(milli Gray)。旧单位为RAD,每RAD相当于10m Gy。剂量取决于物质的能量吸收因素和X射线的曝光度。X射线的曝光度用C/kg(库仑每公斤)来测量,取决于用来扫描的技术因素。1m Gy的吸收剂量意味着每克摄入1焦耳的能量。剂量一般与曝光度成正比,而曝光度与电流、电压和扫描时间成正比,并与患者身体大小成反比。照射点的X射线可以直接来自X射线管,也可了来自邻近物质的漫射X射线。患者的生理学危险与剂量与关,但与被曝光的器官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也高度相关。有效剂量是一种用于表征患者人群的随机风险的方式。有效剂量是根据特殊器官或软组织的特殊辐射敏感性来加权的剂量总和。加权值在出版物国际防辐射委员会,60号出版物(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Radiation Protection,Publication 60,ICRP 60)。有效剂量是一种全身剂量当量值,它经过标度来表示被曝光器官的剂量。我们可以精确的描述在CT扫描中对患者的曝光量,但不容易根据有效剂量决定患者剂量或患者风险。这是因为每位患者解剖结构都有其独特性和具体细节,再加上源曝光必须用耗时费力的蒙特卡洛计算机程序(或其他更近似方法)来预计辐射如何在不同的患者器官内散射和积累的。由于不能表征个体患者接受的具体剂量,所以就提供了CT剂量指数来帮助制定相对比值。这些剂量指数值可用于比较各CT系统,以帮助选择适宜的扫描操作条件。但是,应该认识到这些指数报告的剂量与模型大小成反比(图1),这一点很重要。这表示,对于相同扫描技术协议,更小模型(患者)将比更大模型(患者)产生更高吸收剂量。因此,应切记,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CT750HD宝石CT体部扫描视野应使用32cm CT剂量指数(CTDI)值,所有儿童和头部滤波应使用16cm CTDI模型来用于剂量报告目的扫描Rx(Scan Rx)菜单上的CTDIvol显示。表1给出了各个扫描视野的模型尺寸。

CTDIW或加权的CTDI100是一个剂量指数,包括2/3的CTDI100外围剂量和1/3的CTDI100中心剂量。CTDI100剂量的定义是:沿着与成像面垂直的线从-50mm~+50mm进行的单次轴向扫描,用所得的剂量剖面线分布的积分Da(z)除以层数n和额定断层面厚度(行探测器宽度)T的乘积。

CTDIW是使用长度至少为14cm和16cm(用于头部扫描)或32cm(用于体部扫描)PMMA模型(图2)而测量的。在中心和外围进行测量(图3中的点A和B)。在PMMA模型内的这些位置测量的剂量被称为空气中而非PMMA中吸收的剂量(空气中吸收的剂量比PMMA中吸收的剂量高出大约11%)。

CTDI100剂量表和指数因数在下面的各表格中给出。要确定CTDI100剂量,请先选择适当的标准技巧剂量(小或大滤波),并乘以说明使用的技巧的因数(表2~表7)。由于系统和模型的几何特征,4个外围位置的剂量非常类似。仅对外围位置“B”报告CTDI值,因为它适当地代表所有外周剂量值。

2 放射剂量测量

2.1 材料及方法

2.1.1 材料

采用瑞典奥利科公司10mm CT长杆电离室及Solidose400型剂量仪,美国INOVISION公司16cm、32cm CT模型材料(PMMA)等。

2.1.2 方法

将体模中心轴置于CT装置旋转轴上,使体模中心正对准X射线束。将长杆电离室分别插放到PMMA模型外周和中心测量处的圆孔中,选择相应的扫描条件进行扫描,读取剂量仪读数进行计算。

2.2 检测放射剂量结果

对于55mm/s螺旋扫描(64×0.625),采用1.375:1模式,120k V,250m A,1.0秒/圈的扫描速度时,CTDI100大体部扫描外周剂量、中心剂量及CTDIW分别如下:

CTDI100大体部扫描外周剂量=22.5m Gy(典型技术参数剂量)×1.00(k V调节因数)×1.00(小焦点大体部(64×0.625)扫描野调节因数)×250/260(m A调节因数)=24.5m Gy

CTDI100大体部扫描中心剂量=11.7m Gy(典型技术参数剂量)×1.00(k V调节因数)×1.00(小焦点大体部(64×0.625)扫描野调节因数)×250/260(m A调节因数)

CTDIvol也就是容积CTDIW是描述所选的CT操作条件下扫描的总容量上的平均剂量。扫描时系统自动计算CTDIvol,并可显示剂量数值(由于舍入或截断运算中存在差异,系统计算与手动计算的结果可能略有不同)。

注:*表示仅在回溯重建中可用

注:m A调节系数=Rx m A·Rx单独旋转时间(s)/260

CTDIvol根据不同的扫描方式定义如下:

(1)对于轴向扫描:

其中N是单一轴向扫描中产生的层数、T是层厚(或行探测宽度),△d是连续扫描之间Z方向上的扫描床位移。

(2)对于螺旋扫描:

CTDI可参考美国联邦法规21CFR1020.33©。

CTDI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确立的,并且已使用了许多年。它是CTDI100方法的基础。原因在于它定义了一种方法来确定头部或身体尺寸参考模型中的特定点(中心和外周)的剂量。CTDI剂量的定义是:当扫描与PMMA中某一点的各边相邻的7个接邻层时,这一点吸收的剂量。这些接邻层占大孔径病例总剂量的很大部分,但是它极大地低估了较窄层的剂量,原因在于该指数是为14层定义的,典型的现代检查程序将包括来自于多于7个相邻层的散射计量。

参考文献

[1]柳澄,秦维昌.多层螺旋CT(一)[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11(3):194-195.

[2]Clarke J,Cranley K,Robinson J,et al.Application of draftEuropean Commission reference levels to a regional CT dosesurvey[J].Br J Radiol,2000,73(865):43-50.

[3]尉可道.CT剂量的测量及其表达[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7,17(5):347-351.

[4]Nickoloff EL,Alderson PO.Radiation exposures topatients from CT:reality,public perception and policy[J].AJR,2001,177(2):285-287.

[5]郑钧正,岳保荣,李述唐,等.我国“九五”期间X射线诊断的医疗照射频率水平[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S1):14-15.

[6]Paterson A,Frush DP,Donnelly LF.Helical CT of the body:are settings adjusted for pediatric patients?[J].AJR,2001,176(2):297-301.

[7]Vade A,Demos TC,Olson,et al.Evaluation of imaLightSpeedquality using 1:1 pitch and 1.5:1 pitch helical CT in children:acomparative study[J].Pediatr Radiol,1996,24(12):891-893.

放射工作场所及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第2篇

一、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必须按规定佩戴好个人剂量监测计。

二、个人剂量监测计必须佩戴在工作衣左胸口,如穿铅防护服时可佩戴在左衣领上。

三、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当量每年不大于20MSV。

四、个人剂量监测计必须按照实际接受剂量,不得随意放在X线机房内。

五、放射工作人员下班,不得将戴有剂量监测计的工作服放在X线机房内。

六、个人剂量检测按委托检测部门的要求定期(90天/次)进行个人剂量计的检测。

七、定期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对放射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一年/次)。

八、发现工作人员有超剂量照射时,应及时配合有关部门查明原因,及时整改。

九、各有关单位按《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规定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十、放射工作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将个人剂量档案资料转入所调入单位的放射防护部门,并向地区有关部门备案。

放射剂量测定 第3篇

【关键词】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1-02

放射工作人员,顾名思义就是医疗机构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这种类型人员随时可能暴露在电离辐射照射下,因此对这些放射人员进行定期的个人计量检测是保障放射人员生命健康的一个有效方法。本研究主要对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计量检测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更加客观的了解当前医疗结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组成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区放射诊疗机构的120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对象所在的不同岗位分为介入组、治疗组、核医学组以及影像组四个研究组。每组成员30位。其中,男性有76位,女性44位。从2009年至2013年所有放射人员个人剂量检测总共有300次,其中男性216人次,女性84人次。

1.2方法选择的个人计量检测方法为当前临床医学最常使用也是效果最显著的热释光剂量法。采用的热释光元件其形状为粉末状,使用时将这些粉末状原元件放在聚乙烯塑料管内。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放射室内所有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需要将个人剂量计放在左胸口前面,全年均要进行检测,且每三个月需要进行一次总结[1]。另外,为了能够真正保障这些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真实性,需要对检测对象进行4年至5年的调查,然后再计算出平均值,得出最后的准确数。

1.3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2.0,计量资料主要是使用χ±s表示,组间对比则通过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不同岗位剂量检测结果介入放射治疗组的个人年均剂量数为4.53±0.75,放射治疗组个人年均剂量数为0.73±0.14,核医学组个人年均剂量数为3.13±0.33,放射影像诊断组个人剂量年均数为0.92±0.21,所有组别对比P=0.001。即,介入治疗组剂量明显要高于其他三个组(P<0.05),而放射影像诊断组的个人剂量和放射治疗组的个人剂量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2.2不同职业工作人员的人均年照射剂量医师、技师以及护师三种不同职业性质的放射工作人员中,医师和护师由于需要频繁的帮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因此其人均年照射剂量比较高,相对于这两种职业的人年均照射剂量而言,技师的人均年照射量比较低。总之,医师、护师人均年照射量与技师的人均年照射量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均年照射量和护师均年照射量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放射学在临床诊疗中得到广泛的性应用,并成为三大治疗学之一,其主要利用X线影像来进行临床诊疗。现阶段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已经开设放射学科室,并有大量医务人员参与到放射学诊疗工作中。但是由于工作人员长期处于X射线照射环境下进行诊疗操作,导致工作人员照射剂量偏高,对工作人员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医疗机构放射科室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有效的评估,加强放射防护措施,是减少放射危害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对我院放射科室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事介入放射的工作人员X线照射剂量较高,是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照射剂量的很多倍[2]。所以,必须提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并在进行放射诊疗操作时,可使用具有防辐射作用的防护品。从研究结果来看,位于不同放射岗位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差异性来看,放射工作人员的操作场所都是非常安全的。同时从不同放射岗位工作人员5年个人照射剂量分布频数来看,放射工作人员及放射防护部门只要加强放射防护,并严格按照放射规程进行操作,就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并维持低剂量状态。本文对不同职务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分析,医生个人照射剂量明显高于技师,而护理人员与技师个人照射剂量则无差异性,表明只要严格按照X射线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并做好放射防护措施,选择科学合理采集方法,可减少X射线照射剂量。对暴露时间不同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工作资历较高的放射工作人员需要承担大量放射诊疗工作,照射暴露时间较长,所以个人照射剂量也相对较大。从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度照射剂量来看,表明我院通過采取有效的放射防护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得到有效改善[3]。因此,在日常放射诊疗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程要求进行正当化操作,把放射防护作为首要前提,并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照射剂量进行严密监测和控制,以减少X线辐射对工作人员生命健康危害,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

总之,通过制定规范性的放射诊疗操作规程,加大放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尤其是介入放射、核放射岗位工作人员,能够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照射剂量。

参考文献

[1]伍忠辉,吴海燕,刘艾生.2004——2007年邵阳市医疗机构X射线影像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09,36(09):225-226.

[2]赵安生,黄志军,王天翔,霍锋源.2008年河池市放射卫生监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04):415-416.

放射剂量测定 第4篇

关键词:肺部,低剂量,螺旋CT,放射,X线计算机扫描

在日常的肺癌检查过程中, 通常使用的诊断检查方法便是X线摄片, 其优点为便宜、省时且放射剂量小, 它的缺点为敏感性较低。同X线相比较, 螺旋CT扫描技术的出现, 明显具有强烈的优势, 肺内结节的诊断结果数值远远要高于X线摄片。但是, 该种诊断方式也存在缺点, 它的放射剂量要远远高于X线。西方发达国家认为, 造成放射的主要原因便是螺旋CT扫描, 这便导致了螺旋CT扫描的局限性, 它的临床应用无法予以推广。对此, 自1990年所提出来的肺部低剂量螺旋CT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1,2]。为了探讨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放射剂量指数的结果评估, 本次研究在不同的扫描条件与不同层厚的低剂量螺旋CT进行扫描, 从而分析了肺部低剂量螺旋CT电流计量的最佳数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来本院就诊的30例肺部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的实验研究对象, 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平均年龄为 (48.61±12.32) 岁。将其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的15例实验对象使用肺部低剂量螺旋CT进行扫描;对照组的15例实验对象使用常规剂量的螺旋CT进行扫描, 而后计算出两种扫描方法的DLP、毫安秒以及X线放射的计量值。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经对比, 无差异,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1.2.1 扫描前的准备步骤:

嘱咐受检者去掉胸前的金属物品或装饰物品, 并且进行呼吸训练, 使受检者在扫描的过程中可以屏气。

1.2.2 扫描参变量:

螺旋C T的扫描机型为日本东芝公司所生产的Activion 16。肺部低剂量螺旋CT的扫描参变量为:50 m A、120 k Vp、360°/0.75s、螺旋1、层厚10 mm;两种扫描方法均从受检者的胸廓入口直至肺底平面。螺旋CT图像分别使用肺窗与纵隔窗进行拍摄, 纵隔窗窗宽为240 HU, 窗位为45 HU;肺窗窗宽为1300 HU, 窗位为-600 HU[3]。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

2 结果

肺部螺旋CT剂量指数:肺部低剂量的扫描指数为3.1 m Gy, 常规剂量的扫描指数为12.4 m Gy, 二者之间的比值为1∶4;数字光处理 (DLP) :肺部低剂量扫描参变量为62.5 m Gycm, 常规剂量扫描参变量为251 m Gycm (P<0.05) , 二者对比, 有显著性差异。毫安秒 (m As) :低剂量扫描参变量为920m As, 常规扫描参变量为3611 m As (P<0.05) , 差异显著。X线的放射剂量:低剂量扫描参数为71.6 m Gy, 常规剂量扫描参数为285.2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实验组相比,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因为螺旋CT扫描的检查方式可以非常有效的查出患者肺内的结节, 所以该种方式在肺癌患者的临床检查中, 非常适用。但是, 由于常规的螺旋CT扫描其放射剂量能够促使恶性肿瘤的加速病发, 所以调查螺旋CT检查扫描中的放射剂量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螺旋CT扫描技术中的不断完善, X线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创新。多层螺旋CT的出现更是增加了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应用。低剂量螺旋CT的应用可以提高肺癌患者的诊断率, 并且减少放射剂量, 很适合临床应用[4,5]。

总而言之, 螺旋CT扫描技术所产生的放射剂量相比于其他放射检查是比较高的, 故此, 尽可能的降低该设备的扫描放射剂量, 并且保证图像的清晰度, 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避免对病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本次研究确定了低剂量螺旋CT所扫描得出的放射剂量指数比常规剂量螺旋CT所扫描得出的放射剂量指数低, 非常适用于肺癌疾病人群的早期临床诊疗,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真林, 杨志刚, 余建群, 等.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放射剂量评估[J].放射学实践, 2003, 18 (3) :205-206.

[2]受恒志.肺部低剂量螺旋CT放射剂量的研究[J].健康必读杂志, 2013, 12 (5) :128.

[3]王贵美, 许立奇, 成友华, 等.肺部低剂量螺旋CT放射剂量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4 (12) :1029-1032.

[4]李悦, 王栋.低剂量螺旋CT在肺部扫描检查的放射剂量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 (6) :47-48.

放射治疗中绝对剂量的测量 第5篇

1 绝对剂量测量使用的剂量系统

绝对剂量测量使用的剂量系统包括剂量仪和电离室:电离室通过同轴电缆与剂量仪相连,作用是收集电离辐射产生的次级电荷;剂量仪的主要作用是对收集到的电荷进行放大、累积和降噪处理。剂量仪的选择宜采用国际上认可的品牌,如NE公司的Farmer系列,Capintec公司的Capintec系列等;电离室选购必须结合本单位治疗设备类型和开展的放射治疗技术,如果只有高能光子线进行常规放射治疗,只须0.6 cc指型电离室进行剂量校准;如果有高能电子束,尤其是能量小于5 Me V的电子束,必须另配置一个平型板电离室用于电子束的剂量校准,因为0.6 cc指型电离室不能对能量小于5 Me V的电子束进行剂量校准[4]。开展IMRT技术,由于该技术导致的剂量分布梯度很大,而电离室都有一定的体积,最终测得的剂量可能因剂量分布被体积平均而变得不准确,使用前应考虑其大小,其横截面和有效测量长度要小于它所在的剂量均匀区。当多射束多角度照射时,还要确定电离室对入射角度的响应。此种要求的电离室应有足够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发现大小约为±1 mm的等剂量分布曲线位置差。因此,IMRT绝对剂量验证不能采用0.6 cc指型电离室,而必须配置灵敏体积小的电离室,多数放疗单位报告显示使用≤0.15 cc体积的电离室更为妥当,如采用capintec 0.07cc、0.14cc,PTW 0.1cc和VICTOREEN0.1 cc电离室等。

2 剂量系统的保管和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剂量仪和电离室受潮会导致电荷泄漏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日常保管必须放在密闭且有干燥剂的干燥箱内,放射物理师应定期检查干燥剂的颜色,并及时进行更换。若对剂量仪进行适当的干燥处理,剂量校准时照射时间短而电荷泄漏导致的读数基数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在相同照射条件下,小体积灵敏电离室收集到电离电荷量少,也就是说测量系统的有用信号较弱,而漏电和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大,漏电的影响体现为系统误差。IMRT技术照射的时间很长,往往超过30 min,电荷泄漏可能达到几个c Gy,此时必须先按照待验证的治疗计划所需要的治疗时间,预先测量电荷泄漏达到的剂量大小,在正式验证时予以扣除。剂量仪和电离室必须应用标准源(参考源)对其长期稳定性进行检查。如果确没有标准源,可用钴60γ源替代。该检查应每月进行一次。

剂量仪和电离室购置以后并不能直接使用,按照剂量校准的两个基本公式Dw=ND*M u*S w,air*Pu*Pcel和ND=Nx*W/e*Katt*Km,首先必须将剂量仪和电离室一起送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强检,取得照射量校准因子Nx后才能进行校准时的剂量计算。修正系数Katt、Km随所用的电离室不同(主要是收集电极、壁材料不同)而有所变化,随着现在用于放射治疗校准电离室的品种和材料的增加,这两项修正的乘积可以从0.950(EXRADIN 0.5 cm3)到0.990(CAPINTEC 0.65 cm3 PR0.6C),变化幅度达4%。因此,引进对特定电离室的修正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IAEA277号报告所提供的电离室的这两项修正数据并不完善,尤其没有收集国产电离室的数据,使得使用国产剂量测量系统十分困难。如果计量检定部门在检定时直接向用户给出空气中吸收剂量校准因子ND,则这个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我们建议使用国产剂量测量系统的单位,在剂量仪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强检时,要求直接给出吸收剂量校准因子ND取代Nx,对临床现场工作将更为方便有效,且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直接给出ND并无技术困难。

目前我国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强检只对0.6cc指型电离室进行,对平型板电离室和IMRT剂量验证用的小体积电离室不能进行检定给出Nx因子,且此类电离室的相关参数如Katt、Km很难找到。因此,只能用替代法测量并计算出平型板电离室或小体积电离室的吸收剂量校准因子ND。以小体积电离室为例,说明替代法测量方法。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或钴60γ线,射野10 cm×10 cm,把小体积电离室连接到剂量仪上,电离室插入水等效模体中,电离室中心置于射野中心,测量深度5 cm,作气压、温度修正,开机100 MU 5次取剂量仪读数的平均MU值。同样位置,换上0.6 cc电离室,作气压、温度修正,开机100MU 5次取剂量仪读数的平均值MU0.6cc。吸收剂量计算公式如下:

因此0.6 cc指型电离室的吸收剂量D0.6cc是

而同一点小体积电离室的吸收剂量D小是D小=NX,小*W/e*Katt小*Km小*MU小*Sw,air*Pu小*Pcel小,设F小=NX,小*W/e*Katt小*Km小*Sw,air*Pu小*Pcel小,则D小=F小*MU小,由于0.6cc指型电离室和小电离室测量的是同一点的吸收剂量,因此D小=D0.6cc,也就是F小*MU小=NX,0.6cc*W/e*Katt0.6cc*Km0.6cc*MU0.6cc*Sw,air*Pu0.6cc*Pcel0.6cc从而可得F小=NX,0.6cc*W/e*Katt0.6cc*Km0.6cc*MU0.6cc*Sw,air*Pu0.6cc*Pcel0.6cc÷MU小。这样,在以后的剂量验证中,实际吸收剂量等于温度和气压修正后的剂量仪读数乘以小电离室的F小即可。考虑到加速器的短期稳定性不如钴60,如果本单位有钴60治疗机,用它来进行替代法测量并计算F小可能更好。

3 模体的选择

常规剂量校准目前多采用标准的30 cm×30 cm×30 cm水箱,测量时贮水达到所需的深度。也有单位采用其它尺寸的水箱,但要特别注意,电离室有效测量点后的水深度必须大于5 cm,以提供足够的反向散射。同时电离室有效测量点左右前后四个方向距离水箱边缘也必须大于5 cm,以满足侧向散射的要求。

尽管一些国际组织曾建议对IMRT计划验证进行体内剂量测量,但是除某些部位如射线出、入射侧皮肤表面和管腔外,就多数部位而言,进行体内剂量测量仍有困难。那么,将IMRT计划移植到模体上来测量模体内的剂量分布就是一种合理且可行的治疗前剂量验证方法。就模体的类型而言,按外形可分为人形模体和非人形模体;按电子密度可分为均质模体和非均质模体;按解剖部位分为头部、胸部和盆腔模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可放置一定数量的不同电离室。选择何种模体取决于研究者的兴趣、目的和可获得性等因素。人形模体具有人体的几何形状,因而用于验证IMRT计划可以激发对IMRT的信心。但是此类模体也有缺陷,因为是不均质的,评价剂量的准确性时更困难,可能导致过多的治疗计划通不过绝对剂量验证。对于患者的质量保证,使用人形模体常常不如规则的几何模体更好。比如在头颈部,患者在特定的位置相对于激光系统的直径可能随头的旋转产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如果人形模体和患者头部的倾斜程度不同,测量区域的直径和测得的剂量都会有较大的差异。虽然几何外形规则的模体看起来不象患者,但能准确地确定剂量仪与模体定位系统或其他系统的相对位置并测量绝对剂量。这在均质算法中规则的均质模体优势更明显。采用均质模体,应采用水等效材料制作如固体水。应特别引起注意的是绝对剂量验证不应采用有机玻璃,因为有机玻璃的密度、电子密度和有效原子序数等与水并不等效,增加了绝对剂量验证的误差来源。

4 剂量校准

吸收剂量计算公式中的Sw,air、Pu两个因子,依赖于具体的辐射质。钴60由于能量稳定,不需要测量,按平均能量1.25 Me V计算Sw,air、Pu因子。高能X线必须测量辐射质指数(quality index)TPR20,10或D20/D10,在此基础上计算Sw,air、Pu因子。高能电子束剂量校准Sw,air、Pu两个因子计算问题更复杂,笔者在《直线加速器高能电子束剂量校准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及对策》[5]中有较详细的阐述,不再展开讨论。

国际卫生组织WHO对剂量校准精度的要求是必须好于2%[6],因此100机器MU标准定标条件下校准点绝对剂量Dw实际测量值必须在98c Gy—102c Gy这一范围,而开展IMRT技术剂量校准误差应控制在1%以内以提高计划验证通过率。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必须由维修工程师及时进行调整,直到符合校准精度的要求为止。这个工作每个星期必须进行两次以上。目前很多单位高年资的物理师只注重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而把剂量校准这项基本工作交给一些低年资的物理师甚至一些刚工作的人员进行,我们认为这是不对的。标准定标条件下1MU=1c Gy永远是放射治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保证,这个工作没做好其它工作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此我们也呼吁每个单位高年资的物理师应亲自做好这项工作。

5 调强放射治疗中的绝对剂量验证

IMRT计划的绝对剂量验证是将已经确定的患者治疗计划移植到CT扫描经三维重建好的水等效模体中形成杂交计划并进行剂量计算,选择绝对剂量验证点通过点剂量得到该点的计算剂量。然后,调用杂交计划数据对水等效模体进行模拟调强照射,每个野及其子野的跳数完全按照患者的实际计划进行,通过完整计划的照射测量验证点的实际剂量,与计算剂量进行对比。实际剂量与计算剂量比对通过的标准,不同作者有不同的限值,误差评价目前引用较多的是Van Dyke标准。该标准规定,较复杂的情况下,计划与实测剂量差别的可接受性限值,在高剂量低梯度区域应在4%以内[7]。而low等采用的标准是高剂量低剂量梯度区的剂量差别不超过3%[8],这个标准已逐步为大多数放射肿瘤中心采用。也有部分单位将绝对剂量验证标准确定在5%,需要注意人不是刚性体,也不是均质的,考虑到这些因素对吸收剂量的影响,这个标准将导致患者实际吸收剂量误差必然超过5%。我们认为Van Dyke标准是一个基础要求,而low的标准是有待实现的目标。

许多放疗单位在绝对剂量验证中发现误差经常超过上述的标准,而不得不改用其它放射治疗技术。我们分析下来,存在两个应特别注意的原因。一个原因是调强放疗每个子野照射跳数(MU)远远少于常规放疗每个射野的照射跳数,可能少至几个,甚至只有1或2个MU的子野出现,而低MU照射时MU与c Gy的对应关系不再是线性,甚至有较大的偏差(张颖等报道MU数越小偏差越大,当MU设置小于5时,偏差即超过2.5%,最大偏差达到10.3%),如果不做修正,将会导致验证时实际测量到的剂量与计划计算到的剂量间产生不可接受的误差[9]。我们认为在做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时,必须首先测量本单位加速器低MU照射时MU与c Gy的对应关系并进行剂量学的修正,然后进行实际剂量的绝对验证,可提高验证通过率。另一个原因是绝对剂量验证点选取不对。绝对剂量验证测量点的选择一般标准是在高剂量低梯度区域内选择。由于调强放疗计划子野的形状非常复杂,选择测量点必须非常慎重。可行的方法是通过BEV进行观察,如果所有子野的叶片端面均不与等中心点相切,选择等中心点进行剂量验证比较可行。但如有子野的叶片端面与等中心点相切,则选择等中心点进行剂量验证会由于电离室的体积平均效应而引起较大的测量误差,因此测量点必须位于等中心点外的其它位置。为提高测量精度,选择测量点可以按如下方法:在照射计划的横断面内,在预选测量点及5 mm范围上、下、左、右各选择另外四个点通过点剂量测量计划内的5个剂量数值,如果周围四个点的剂量与预选测量点剂量的百分误差小于0.5%,则选择该点进行绝对剂量验证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ICRU Report No.24.Determination of absorbed dose in a patient irradiated by beams of X-or g-rays in radiotherapy procedures[R].Bethesdel:ICRU,1976.

[2]蒋国梁.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10):129-136.

[3]李珠明,崔玉琴,等.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剂量学研究及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9,26(5):1367-1370,1375.

[4]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TRS277Absorbed Dose Determination in Photon and Electron Beams[R].Vienna:IAEA,1987.

[5]胡杰,陶建民,张莹,等.直线加速器高能电子束剂量校准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疗器械杂,2010,34(2):94-96.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Quality Assurance in Radiotherapy[R].Geneva:WHO,1988.

[7]Van Dyk J,Barrett RB,Cygler JE,et a1.Commission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of treatment planning computer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3,26:261—273.

[8]Low DA,Mutic S,Dempsey JF,et al.Quantitative dosimetric verification of an IMRT planning and delivery system[J].Radiother Oncol,1998,49(3):305-316.

放射剂量测定 第6篇

1 主要材料和方法

制作电子线方形铅窗,大小为3×3、4×4、6×6、8×8、10×10、12×12 cm2,Primus E加速器、BMD-I剂量仪、2581型0.6 cc电离室、42×42×33 cm3的普通大水箱,在标准条件下的水模中测出各治疗机的百分深度剂量PDD、输出因子等数据,并校准各放射治疗机的输出量(如直线加速器的监督跳数刻度呈1MU=1cGy)。程序计算表格数据均用上述测量仪器采集,以减少不同测量仪器所带来的系统误差。

2 设计思想

本程序能根据输入的各治疗参数,正确地计算出各种治疗射线各个射野单次照射的跳数或时间,同时,同一患者不同种类的射线类型,本程序均能在同一报告单中正确打印结果,供人工核对。

3 系统功能

该程序可用于加速器、钴60机、深部X线机和电子射线规则野和不规则野处方剂量的计算。

4 系统特点

4.1 模块化程序设计

模块化程序便于阅读、测试、修改和扩充,可维护性好。

4.2 操作简便

能对一些关键参数如射线能量和照射技术等可作出选择,如果输入参数有误,可以修改并在打印前重新计算结果剂量并供显示、存储。

4.3 用统一的处方剂量通用公式计算

用统一的处方剂量通用公式计算,目前还未见用同一公式计算各种治疗机处方剂量的报道。

4.4 智能化输入功能

对于一些修正因子,如等中心因子、十字线板衰减因子和托架因子、源传输端效应校正因子等,计算程序能自动修正;电子线剂量计算将根据射野长宽自动选择限光筒型号,在对穿野剂量计算时具有映射功能,减少治疗参数的输入。

4.5 输出因子分开计算

直线加速器X线、钴-60γ治疗机、深部X线机的输出因子分为准直器散射因子Sc和体模散射因子Sp,分开计算,提高计算精度,特别是深部X线治疗机的输出因子分开计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5]。

4.6 剂量验证

通过实测,将本程序各种射线类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X射线剂量计算误差<±1%,电子线剂量计算误差<±2.5%。

4.7 电子线挡因子法(方法1)计算模型的建立

4.7.1 电子线挡因子法有效野面积的计算。

电子束的长—方野转换规律与X线不同,不能用等效方野概念[2]。如果不考虑准直器产生散射随放射野大小而改变[3],电子线不规则野有效面积计算公式如下:有效野面积=[x×y×(1-挡因子)]1/2,x、y为矩形野(包括方形野)的两边长,挡因子为不规则野的挡面积与相应规则未挡野(未加挡时)面积的比值,下同。

有文献报导电子线有效射野面积的计算是以漏空的部分(即挡块开孔)在x、y方向上分别对漏空轮廓进行外切形成矩形,矩形的长径即为射野的长径(射野长径法,方法2),实际射野大小计算时将射野长径视为方野边长,这样的计算结果必然稍大于实际射野面积[6],从而使计算得到的加速器跳数偏小,易引起射野内的剂量不足而使肿瘤复发,使用者应小心,特别是:当漏空长径很小(接近或小于电子射程)时,电子线输出剂量将明显减少,更应引起足够地重视。

4.7.2 电子线挡因子法有效输出因子的计算。

虽然一些实验表明,电子线不规则射野的输出因子可取相应标准限光简的输出因子。但是,建立于基础理论的模型还是必要的[4]。对不规则野,可以从已有的正方形、矩形和圆形野的数据内插。理论公式OUF(x,y)=[OUF(x,x)×OUF(y,y)]1/2(即方根式法)一般只适用于电子线规则野的使用。对该公式在不规则野剂量计算的应用上文献鲜有提及。因此,我们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建立了电子线不规则野有效输出因子的计算模型:对于不规则野,根据遮挡面积的大小,保留一短边大小不变,用Clarkson法计算另一长边的有效边长,其有效长边=y×(1-挡因子)(x≤y),x、y为长方野未挡时的两边长。通过电子线不规则野的两边长,即x值和y×(1-挡因子)值,用内插法获取两矩形边分别在相应方野上的输出因子大小,并用平方根方法加以计算得到两矩形边的的输出因子,该输出因子可近似地认为是电子线不规则野的有效输出因子。该方法同样假定加速器输出因子只和放射野大小有关,和准直器散射无关。

4.7.3 电子线不规则野挡因子法的百分深度剂量计算。

不规则野的百分深度量PDD(d)=[PDDx,x(d)×PDDy(1-挡因子)y(1-挡因子)(d)]1/2,(x≤y)。这样会防止射野因一边过小(小于电子射程)而引起较大的剂量计算误差,或因射野边长太小造成计算程序的数据溢出,这点应引起注意。

5 其它计算方法简介

5.1 实野长宽法(方法3)

本方法实野的长宽取得同射野长径法,但用外切后的矩形长宽两边同时进行电子线相应方形野的面积、输出因子、百分深度量的平方根计算。

5.2 大平野法(方法4)

不管电子射线铅窗的形状大小如何,计算处方剂量时,PDD值取最小的电子线限光筒时的深度量和相应限光筒的射野输出因子进行处方剂量的计算。

6 四种计算方法的实测比较

用极限条件检测四种计算方法的实测值与程序计算值剂量误差,如表1。

注:(1)表中:(1)程序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的绝对值均<2.5%,(2)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的绝对值>2.5%。(2)方法1和方法3通过程序计算得到,其他通过手工计算得到。

7 讨论

7.1 大平野法

大平野法在实野长宽都较长(大于电子线射程)时,其处方剂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差很小(如-0.8%和-0.9%),符合度很高,表明电子束不规则野的输出因子可取相应标准限光筒的输出因子[4],但当实野长宽值有一边较小(小于或接近电子射程)时,处方剂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相差却很大(高达-6.6%),提示射线能量增加时,射线中心轴上剂量随面积的变化变得更为明显。小野时,因为射线中经机头散射的低能电子线成分增加,最大剂量深度dm和治疗深度R90均向表面靠近[3]。建议大平野法在小野应用时应以实测为准,防止因剂量不足而引起肿瘤的复发,平时应以不用为佳。

7.2 射野长径法

射野长径法在射野的长径小于或等于电子的射程时,其射野的短径更是影响电子线输出量的重要因素,故其计算结果更易引起较大的剂量计算误差,其应用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7.3 挡因子法和实野长宽法

挡因子法和实野长宽法的误差绝对值较为接近,但在计算某一射野内的几个小射野窗时,存在挡因子计算较困难的问题,同样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范围,在临床中可参考应用。

实野长宽法误差绝对值明显偏小(各条件均<±2.5%),提示实野长宽法在放射治疗处方剂量计算中有较高的计算精度。与挡因子法相比,实野长宽法具有操作简便,计算快捷的特点,特别适合在临床中使用。

8 结论

实野长宽法和挡因子法为本文的两个亮点,具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和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准确,应用简单,可以减少剂量计算误差。本计算机程序是放射肿瘤学、放射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高科技成果,用于放射治疗常规外照射的物理剂量的准确计算,能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放射治疗X线和电子线处方剂量计算系统采用Visua Foxpro 6.0平台开发,已在Windows XP平台上运行。

参考文献

[1]傅卫华,戴建荣,章众,等.放射治疗照射剂量计算及记录系统[J].中华放射肿瘤学,1996,8(2):127.

[2]冯宁远,谢虎臣,史荣,等.实用放射治疗物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3]刘泰福.现代放射肿瘤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胡逸民.肿瘤放射物理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515-516.

[5]陈斌,张稳定,王燕童,等.放射治疗处方剂量计算系统[J].世界医药学,2001,2(3):122.

放射治疗剂量验证模体的设计及应用 第7篇

目前, 放疗的剂量验证主要包括点剂量和面剂量验证。对于面剂量验证, 均用二维矩阵剂量验证系统;而针对点剂量, 主要有固体水和仿人体结构剂量验证模体, 其中, 前者由于未考虑人体组织物理密度的不均匀性和人体生理曲度的存在, 因此此类模体在做点剂量验证时不能反应治疗计划系统 (TPS) 对不均匀组织及人体生理曲度校正的准确性, 而后者价格过于昂贵 (10万元以上) 且笨重, 不易操作, 基层医疗机构放疗科基本不会配备此仿真模体。基于此, 我院设计一款材料易寻、等效于人体多种组织密度、操作方便的放疗剂量验证模体, 具体报告如下。

1 设计制作

1.1 材料

以石蜡、猪、骨骼、带电离室适配孔的固体水、硬塑料泡沫、木板为主体材料。

1.2 制作

固体水上放置等大的方形木板, 木板上放置硬塑料泡沫, 上用不干胶粘贴一排经福尔马林处理过的猪肋骨。将以上结构放置于一个合适的箱子中。固体蜡经熔蜡炉熔化后倒入箱子中 (蜡要高于猪肋骨3cm) 。命名为蜡模块, 20min蜡完全凝固,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然后用热丝切割机将四周多余的蜡切掉, 将蜡模部分切成不规则形状。放射治疗剂量验证模体即制作完成, 简称验证模体。具体如图1~图3所示。

2 应用

2.1 点剂量验证

(1) 电离室连接剂量仪后, 插入带电离室适配器固体水。

①30×30×1cm3固体水;②30×30×2cm3带电离室适配器固体水 (见图2) ;③30×30×1cm3木板;④30×30×1cm3硬塑料泡沫 (见图3) ;⑤经热丝切割机处理过后不规则形状的蜡模块

(2) 将验证模体置于CT下扫描, 获取一组断层图像, 将此图像通过网络传至TPS。

(3) 勾画出电离室, 命名为PTV, 针对PTV, 设计一个5野均分, 处方剂量为2Gy的调强放疗计划。计划完成后, 5野角度置0°, 再重新进行计算。

(4) 记下电离室有效测量点的剂量, 此为计划剂量。

(5) 将验证模体置于加速器下, 按放疗计划对模体进行照射, 读出电离室剂量仪上的数, 此为实测剂量。

(6) 计划剂量与实测剂量做比, 误差应在±3%。

2.2 面剂量验证

(1) 将验证模体放在二维矩阵剂量仪上, 此为面剂量验证模体, 置于CT下扫描, 获取一组断层图像, 命名为CT-Mattixx并传输至TPS。

(2) 调用2.1中 (2) 调强放疗计划, 导入CT-Mattixx图像中再行计算。

(3) 将面剂量验证模体置加速器下进行照射。

(4) 用二维矩阵剂量软件分析实测的CT-Mattixx值, 和2.2中 (2) 进行比对, 按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 (AAPM) 53号报告评价γ值, 要求:3% (3mm DTA) [2]。

3 讨论

放疗前的剂量验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正如前所述, 目前剂量验证用的模体要么是无法模拟人体的组织密度及曲度, 要么价格昂贵, 对于前者, 无法验证TPS对不均匀组织及人体生理曲度校正的准确性。

使用市场上易购得的材料, 根据组织等效的放射治疗物理学原理, 制作成模拟人体不同器官物理密度及曲度剂量验证模体, 以验证TPS算法准确度。经CT测量, 硬塑料泡沫、木板、固体水、猪肋条骨的CT值 (单位HU) 分别是-1000~-850、-920~-172、0、280~1000, 等效于人体气腔、肺脏、软组织、骨组织等。此模体更符合人体的组织物理密度特征, 能较好的给个体化的放疗计划提供准确的剂量验证。

参考文献

[1]殷蔚伯, 于子豪, 徐国镇, 等.肿瘤放射肿瘤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 2008.

放射剂量测定 第8篇

关键词:小儿,多层螺旋CT,剂量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多层螺旋CT的应用日渐广泛,它作为头部检查的常规方法,导致X线辐射损伤也随之增多,CT检查属于医用性辐射源,对患者辐射剂量已经超过了70%,CT辐射剂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对小儿的危害十分严重,因此,低剂量多层CT检查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1]。根据文献查阅可知,国外关于小儿CT检查的放射剂量评价报道较少,因此,本文探讨了小儿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放射剂量,以我院收治的8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研究组采用低放射剂量,诊断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52例,女30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2.3±1.5)岁。所有患儿均接受头部外伤多层螺旋CT检查,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扫描方法使用GEBright Speed16层螺旋CT扫描机,患儿取仰卧位,头先进,使头部正中线与CT机纵轴定位光标重叠,眶耳线垂直于床面,扫描范围为颅顶水平到颅底部,对于配合性较差患儿行安定静推镇静,0.2mg/kg。

研究组42例,根据患儿年龄划分为两组各21例,研究1组患儿<6个月,其扫描剂量为120k Vp、90m As,研究2组患儿>6个月,且<6岁,其扫描剂量为120k Vp、150m As;常规组40例,根据患儿年龄划分为两组,各20例,常规1组<6个月,常规2组患儿>6个月,且<6岁,其扫描剂量分别为120k Vp、260m As。

1.2.2图像评价由4名医生对研究组和常规组的CT图像质量进行盲评,根据图像质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分别为正常图像,灰白质边界显示欠佳,但未影响诊断,灰白质边界模糊,未能满足诊断要求。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扫描X线辐射剂量长度积值及图像质量评价。

1.4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以SPSS 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与(%)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6月以下小儿头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情况对比对比两组患儿总m As、CTDLw和DLP,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研究组相比,*:P<0.05

2.2 6个月~6岁小儿头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情况对比对比两组患儿总m As、CTDLw和DLP,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研究组相比,*:P<0.05

2.3不同剂量下小儿头部图像质量对比对比不同剂量下小儿同步图像质量,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渐普遍,它满足了临床诊断的需求,提高了临床医师诊治疾病的准确性。但CT的成像源为X线,它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放射损伤[2]。目前,在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CT检查作为医疗辐射源的比重日渐增加,为了提高图像质量,减少CT辐射剂量,保证临床诊断效果,临床医学界对其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关于不同放射剂量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报道较少,因此,本文探讨了小儿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放射剂量。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病情发展迅速、家长过于紧张及临床医生的注重,导致CT检查的次数呈上升趋势[3]。但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组织细胞分类更新速度较快,对X摄像的敏感性较高,因此,小儿CT检查造成的放射损伤相对较大。为了减少因辐射效应对小儿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受检少儿的辐射剂量[4]。

本文探讨了小儿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放射剂量,其研究结果为本组82例患儿,研究组患儿扫描X线辐射剂量长度积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小儿头部图像>98%,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低剂量X线辐射满足了临床诊断的需求。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小儿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可采用120k Vp、90m As,120k Vp、150m As,二者均属于低剂量,不仅降低了患儿头部的辐射剂量,还保证了扫描图像的诊断效果,因此,在临床上应积极推广[5]。

综上所述,小儿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应注意放射剂量,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应剂量选择低剂量,它利于降低球管发热,延长了其使用时间,提高了其使用效率,同时保证了扫描诊断的结果,满足了患儿的诊治需求,因此,在基层医院中应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卢伟光,曾怡群,赖焕泉,等.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儿童头部检查中价值的探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3):33-35+48.

[2]曹晖,刘申,金鑫,等.多层螺旋CT在结肠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15(2):123-128.

[3]吴骏峰,杨长伟,李明,等.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行多层螺旋CT扫描时减少伪影及放射剂量的参数优化研究[N].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1(3):242-245.

[4]韦进,熊德建,张学光,等.多排螺旋CT非螺旋扫描在颞骨低剂量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358-3360.

放射剂量测定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患者,36人次介入操作人员参与此研究。37例患者中,介入治疗16例,血管造影17例,介入止血4例。

1.2 仪器和检测方法

检测仪为FJ-377热释光剂量仪(北京核仪器厂生产),剂量计元件为LiF(Mg,Cu,P)粉末(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提供)。粉末元件使用前经235℃退火10 min处理,然后封装在外径约3 mm,长约15 mm的塑料管内。将3支封装了粉末的塑料管用透明胶纸并排封在一起组成一个剂量计,贴上编号备用。该剂量检测系统在每年参加国家计量部门和卫生部组织的刻度比对中,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在36位操作人员(均穿铅背心)的左前臂(D1)、右前臂(D2)、胸部铅衣外(D3)、胸部铅衣内(D4)和头前额(DS),以及铅屏正面向球管侧(Q1)和铅屏后面向球管侧(Q2),布放热释光剂量计。每次操作结束收回剂量计,立即在热释光剂量仪上检测,估算每位操作人员各部位的受照剂量。

1.3 监测对象

对从事介人放射治疗的操作人员(包括心内科、肿瘤科、妇产科等)体表剂量进行监测。在每一位操作人员的左前臂、右前臂、胸部铅衣外、胸部铅衣内和头前额[1],各布放一个热释光剂量计。在每次介入治疗过程中,都使用铅吊屏,并在正面向球管侧和背面向球管侧布放一个热释光剂量计。

1.4 质量控制

FJ-377热释光剂量仪,严格按照相关的热释光退火、剂量计准备、测量操作规程和数据处理等作业指导书测量及分析。测量系统定期计量认证,参加全国比对,并且每年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一次。剂量元件定期筛选,实验室每季度进行一次探测器刻度。

2 结果

36位操作人员(均穿铅背心)的左前臂(D,)、右前臂(D2)、胸部铅衣外(D3)、胸部铅衣内(D4)和头前额(D5),在肿瘤介入治疗,介入治疗血管造影和介入止血时各部位的受照剂量如表1所示,操作人员在介入治疗时,以左、右前臂的受照剂量(均值)(0.22 mGy/次)最高,胸部(铅衣内外)的受照剂量(均值)(0.20 mGy/次、0.17 mGy/次)次之,头前额的受照剂量(均值)(0.12 mGy/次)最低。

在放射介入治疗时,操作人员的平均受照剂量与防护装置铅屏正面向球管侧(Q1)和铅屏背面向球管侧(Q2)剂量比较如表2所示,三种介入治疗项目致操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均值)分别为0.18 mGy/次、0.18 mGy/次和0.20 mGy/次,防护装置铅屏正面向球管侧受照剂量(均值)为1.52 mGy/次,防护装置铅屏背面向球管侧受照剂量(均值)为0.26 mGy/次。

3 讨论

3.1 防护衣对工作人员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受照剂量有明显降低[2]。

对于同行的结论,笔者认为,防护衣对工作人员有作用,但受照剂量没有明显降低。有关这方面的问题,需进一步研究。铅吊屏的防护效果十分明显,建议在放射治疗中,使用防护装置铅吊屏。在同行的研究中,也强调铅屏的防护作用[3]

3.2 介入放射诊治手术操作具有长时间近台操作、几乎完全暴露在X射线剂量高的辐射场中等特点,医师受辐射剂量比传统X射线工作者高数十倍[4]。

笔者认为,从事介入放射治疗的操作人员,一定要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中,进行就业前的放射培训、体检,培训和体检合格者,方可从事介入放射工作,并佩戴热释光剂量计。

3.3 在各项目的介入放射治疗中,操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均值)没有明显差异。

该工作是在一个单位一台介人治疗机上的小样本研究,期望进行多单位不同介入治疗机的大样本调查研究,给出在放射介入治疗中操作人员需佩戴儿个和在什么部位佩戴热释光剂量计的合理建议。

摘要:目的 为了解介入放射治疗中操作人员受辐射情况,保护从事介入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对介入放射治疗中的防护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计,对介入放射治疗中操作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和估算。结果 介入放射治疗中操作人员(穿铅背心)左右前臂受照均值最高(0.22 mGy/次),胸部铅衣内外受照均值(0.20 mGy/次、0.17 mGy/次)次之,头前额受照均值最低(0.12 mGy/次);操作人员在肿瘤介入治疗和介入治疗血管造影时受照均值为0.18mGy/次,介入止血时受照均值为0.20 mGy/次;铅防护吊屏前受照均值为1.52 mGy/次,铅防护吊屏后受照均值为0.26 mGy/次。结论 介入放射治疗中操作人员需穿铅衣;铅防护吊屏对防护有重要作用;介入放射治疗中全部操作人员应作为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关键词:介入放射,操作人员,剂量,监测

参考文献

[1]吕焱,李冰,杨晓光.医用介入诊疗X射线机辐射场剂量分布特性分析.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1,21(4):267-268.

[2]李萍,孙军,杨东生,等.放射介入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6):436

[3]Vano E,Gonzalez L,Guibelalde E,el al.Radialion exposure to medical staff in interventional and cardiac radiology.BJR,1998,71: 954-960.

上一篇: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下一篇:时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