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2024-06-04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精选12篇)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第1篇

一、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课程资源, 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

1. 学校在开齐必修课的同时, 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选修课资源的开发前景广阔, 现在的学生不同于以往, 他们有着多彩的个性, 有多样的需求, 所以各学校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开设一些选修课, 如果学生喜欢美术, 这时就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爱好, 开设绘画、设计、书法等方面的美术选修课, 使他们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 更使得他们获得一些成功感, 增加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甚至是对任何一门课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得美术这门课在学生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美术教师的课也就更加好上。

2. 增加美术专用教室、美术展览室, 为学生、老师教学展览作品提供必要场地。二是为美术组配置电脑、数码像机、摄像机, 让美术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必要的物质保障;三是为图书馆增加经费, 添置美术理论书籍, 美术作品集, 美术教育杂志, 录像带, 光盘等供师生教学之用。四是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 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 开发心的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二、利用各种活动和节日来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

1. 每个学校每年都将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美术比赛。

不少学校总是临近比赛才找几个学生来单独辅导, 也顾不了学生对这个主题感不感兴趣, 有没有独特的创意, 最后是教师忙了不少成效却不好。但如果将这些活动巧妙地安排到美术课堂中去, 就既可以解决学生参赛质量问题又能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因为开设专题辅导培训课, 既能体现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补充拓展的作用, 又可以极大张扬学生个性, 刺激学生创造能力向纵深发展。学生都渴望获得奖励, 并且很多学生都具有竞争意识、拼搏精神, 通过参加美术或其他比赛, 可以使学生很大程度上得到各种锻炼或获得成功体验,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2.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 节日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如传统的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专门节日的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地方特色的洛带水龙节、火龙节, 龙泉的桃花节, 等等。每个节日都具有自身的文化底蕴, 我认为把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喜庆节日当作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将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比如春节, 学生对这一节日了解多少?学生喜欢用哪些形式来欢度自己的节日?如果举办一台晚会学生知道如何布景吗?这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课程资源用于教学。学生生通过学习, 不但了解了春节的来历, 还学习了舞台背景设计的基础知识, 也对学生传递了思想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美术的乐趣、用途, 很多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我认为, 各个学校完全可以充分挖掘节日文化, 特别是学校所在地区的地方性节日文化中的美术文化资源。

三、利用地域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地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在开发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自然资源, 包括自然景观, 有城市、社区、校园等;自然材料, 有沙石海贝、瓜果作物、花草树木等。仪征盛产雨花石, 这里富有不同形状不同色泽的雨花石。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身边的材料, 观察这些雨花石天然形成的颜色, 将他临摹下来, 平涂在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上, 并将全班同学的色块作业收集起来, 拼贴在墙上用来装饰我的学习、生活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利用看似普通的随手可得的泥土, 回到童年来玩玩泥塑。

第二是文化资源, 包括传统美术文化, 我们还可以把社区的一些公共文化设施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如具有特色的建筑, 包括桥梁、街道、商场、农贸市场、公园、富有特色的民宅等等, 都有可以作为学生描绘的对象。这些学生熟悉的设施, 会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美术。开发并利用这些资源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思想。

充分利用本土材料进行创新教学。一方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美并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自然材料的利用意识及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 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有利于学校课程管理和决策民主化、课程资源优置化;又有利于教师专业精进, 学生素质发展和学校办出特色。由此,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开发适合本校、本地区的校本资源。

摘要:新《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了灵活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选择具有特色的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与美术新课程理念正好契合。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兴起, 是社会发展, 课程改革的产物, 也是对美术教师的挑战。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第2篇

饶阳县饶阳镇东草芦中心小学 宋璞玉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发展教育国家出台了《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纲要》对教育、对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为了适应国家、家庭、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各级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课程。我县从2003年开始实施美术新课程。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与学生的实际文化背景差距过大。

2、教材内容所要求的教师综合素质与实际教师的综合素质差距较大,有的教材内容教师也不好掌握。

3、教师和学生的美术用品达不到教材内容的要求。

现在的美术教材是循环使用的,美术教材的循环使用,也就决定了其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国家、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矛盾,因此教材内容也应相应做些调整,以便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农村学生的美术基础也相对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大大落后,站在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上去编写,去使用这套教材,会给农村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使他们对这一学科失去信心,进而放弃,最终达不到“美育”的目的。,衡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从2006年起衡水每年都举办艺术节,为衡水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培养、发掘了大量的人才,极大提升了人们的艺术品位。近年来衡水文化发展繁荣。段秀苍、李小柱、张玉生、李志刚等画家屡次在 1 全国美术展览中获奖,极大提升了衡水在全国的知名度。冀派内画起源于衡水,衡水内画大师王习三蛮声海内外。很多农村至今还保留着剪纸、绣花、做风筝、纸雕、泥塑、葫芦文化的习惯。我们的美术教师队伍中也有一部分具有一种或多种民间艺术功底,并可成功地将其运用到新课程的教学中去。

基于以现状,我们认为美术教材必须补充新的内容,农村学生所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并且也可以补充新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开发学生智力,达到美育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这一选题。

二、农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优势分析

1、农村学校美术资源丰富

农村有着大城市所不具有的独特、丰富的地方资源,对农村的孩子而言,身边的美术、人文资源比比皆是。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而且十分必要。

2、农村具有城市所不具有的浓浓的乡情,亲情。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3、农村学校教师有有别于城市学校教师的民间艺术功底

乡土资源相当丰富:历经百年沧桑的镇海寺、大迁民老虎埻大戏台遗址、春节贴春联、清明上坟等等。很多农村至今还保留着剪纸、绣花、做风筝、纸雕、泥塑、葫芦文化的习惯。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由于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我们的美术教师队伍中也有一部分具有一种或多种民间艺术功底,并可成功地将其运用到新课程的教学中去。

4、农村学生有大量“闲置废弃材料”可利用。

农村学校的学生有农村特有的一些溪流、卵石、草根、竹木等乡土资源可以利用,杂物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美与表现美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取材广泛,可以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些闲置废弃材料进行创作,方便易行。(见图片)

三、省内外同类研究评述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阶段,体现了“探索实施—徘徊研究---实施创新”的历程,反映出校本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只是在构建与实施的过程中,必须 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可行性。

南安市文斗中心小学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技艺素养、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发校本教材。科学素养类课程包括:《科技活动略谈》、《走马灯》,具体介绍走马灯、热触灯、航模等科技制作活动及制作技巧。这些校本课程研究将本地人文资源应用于校本开发中,这种做法和思路是值得我们课题组借鉴的。另外这些课题在研究中采用了观察法、调查法、对比法、个案研究法、文献法和假设法,这些是值得我们课题组借鉴的。这些学校对课程改革进行的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颇具实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为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

他们的研究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对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从其论文及资料分析上来看,多是对中、高考必考文化课课程资源的研究,很少涉及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因此,如何针对农村现状,针对农村学生的现状,去开发农村美术课程资源,在省内所见专著不多,在我县基本上也是空白。为此,我们课题组决心以我们的尝试,我们的努力试图去填补这一空白,为我校及兄弟学校的美术课程开发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这也是我们课题组的终极目标。

四、课题的界定

农村:农村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居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区域。由于课题研究者生活、工作地域的局限性,本课题所指的农村主要指课题研究人员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区域。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美术校本课程:美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进行的适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研究过程。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美术课程开发对本地师生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美术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

我们将课题定义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资源观,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乡土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教师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因地制宜的把农村乡土美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农村这片自然资源和贴进学生生活的素材,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开展少花钱、不花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美的渴望去了解生活,以美的眼光去欣赏生活,以美的思想去理解生活,以美的手法去描述生活,以美的激情去创造生活。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学校建筑、校内一草一木之不同的四季景物,图书馆、实验室、音乐室等专用教室;校内人文资源,如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 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2、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笔者根据实际可操作情况以及时间关系把校外资源初步分为三部分。

(1)、探宝寻根,进行写生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觉得无物可画,为“画什么”而发愁。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可以入画。“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这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宗旨。有人称“美术课是眼睛工程”,那么,写生课便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视觉范围,让他们多方面地去观察生活。要多创造机会带学生去写生,尽可能地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种种,走近生物,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通过写生,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美,也为创作积累素材,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生活中的美都一一表现在画面上。

①、走出教室去寻美。②、走进家中去寻宝。③、走近人物去寻情。

(2)、体验乡情,进行绘画创作教学。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手段的便捷,对于今天衣食富足的孩子们而言,回归自然乡土、体验民俗人情的渴望已变得越来越是一种奢侈,被唱作是“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童年已渐渐远 去,父辈们的那种与邻家同伴一起嬉戏玩耍的幼年生活也已成为不被历史重演的往事。以至于他们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氛围和亲情沟通的淳朴与自然,是很难产生那种上代人在早年时期对于传统节日及其娱乐形式的期盼和体验。可以说,当儿童远离了民间的神话传说、传统的游戏娱乐、淳朴的田野乡情,则势必意味着儿童文化的本土情愫和寻根意识的淡漠乃至文化的民族根基之建构在一开始的人之幼年即已沦陷。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①、传统节日 ②、农业生产 ③、乡土游戏 ④、童谣童谚 ⑤、家乡小吃

(3)、变废为宝,进行杂物画教学。

杂物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美与表现美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取材广泛,可以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些闲置废弃材料进行创作。

①、线状材料 ②、点状材料 ③、面状材料 ④、综合材料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六、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采用的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对美术教学有关成功教育、情感教育、赏识教育等相关的教育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和全校教师的理论修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

2.调查法

通过对地方资源的调查,掌握学生资料,及时设置阶梯目标,及时制定教育策略,进行疏导。

3.个案法

对有特殊思维创意的学生进行个案分析重点辅导研究,对在教学与辅导美术创作过程中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师个人案例也进行分析解剖。

4.比较法

对学生各类美术作品及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智力水平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利用农村美术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普遍规律和途径,力求得出符合实际审美的结论方法。

5.行动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经验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揭示其规律,再来指导实践。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乡土化原则。我们应当因地制宜,立足于地方,坚持乡土特色,通过挖掘地方乡土艺术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和创编,把古老的乡土艺术结合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学习、传承、创新。

2.个性化原则。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就会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这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问题。乡土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我们的课题研究应坚持有我地农村特色。而我们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到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之中去。因此,我们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扬长补短。

3.生活性原则。农村乡土资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以不断的发展。我们坚持“艺术服务生活”和“还艺术于生活之中”,力求体现发展、创新的教育理念,充分 挖掘乡土艺术的内涵,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走入生活,把学生的触角引向社会、家庭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培养提高艺术素质。

七、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10年1月1日——2010年3月31日)

课题组理论学习,制定研究方案,确立研究对象,调查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等。在理性思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开始 了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工作有: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并成立课题组,申报课题,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确立研究对象,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聘请教研室教研员作为研究指导。确立分工,各尽其职。组织学习。.研究阶段(2010年4月1日——2011年4月30日)

结合各类教学活动,在课堂中进行广泛的教学尝试。课题组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切实优化和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 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主要工作:(1)、科研小组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对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开始实施研究方案。

10(3)、进行定期的跟踪研究,研究方法以叙事研究和活动创作研究为主。不断积累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总结阶段(2011年5月1日——2011年6月30日)

(1)、根据当时教育工作的大环境,进一步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理性地研讨我们的研究工作。

(2)、认真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写出有关课题的研究论文、案例、叙事等,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3)、由课题组对研究结果进行检测,写出详细的检测报告。

(4)、提炼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总结、归纳、整理研究成果,课题组形成总体的实验分析报告,课题组成员各自完成承担的研究论文;整好研究的档案材料,申请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研究成果,做好成果的推广工作,布置后续性研究的内容。

八、研究过程、结果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为主要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和实施效果调整研究进程和实施方案,及时发现新的能促使研究不断深入的生长点,逐步积累、分析,并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与行动。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采集到的纷杂繁多的素材,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自身特点和预期目标,并充分考虑素材的特殊性,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编排,考虑素材呈现的顺序和方式,将经过精选的素材按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素材链,使课程开发行为落实在文本(教材)和行动(教学设计)中,为课程顺利实施铺平道路,我们根据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能以少胜 多说明教学对象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进行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的思考,排定教学内容。大刀阔斧地进行取舍、加工,宁缺勿滥。

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 方法一: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的集中性挖掘

面对一些内涵丰富,体量很大的教学主题,我们不可能在一两个课时内把整个主题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时,就要寻找并抓住主题中最能说明问题的经典性亮点,通过对这个亮点的重点突破,让学生“窥一斑以观全貌”,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如“与大师面对面”课程主题的处理。

案例1:“探宝寻根,写生教学”课程资源集中性挖掘

在“探宝寻根,写生教学”这一主题的素材采集过程中,我们拍摄了很多图片,内容涵盖编织、内画、刺绣等,但在整理编排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如果把全部素材融入一个教学内容,信息量太大,而且主题不集中,容易出现散乱的教学现象,通过反复讨论与揣摩,最终把着眼点落实在内画及寺庙建筑上,先以一组精致的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再以一段文字资料为材料进行重点赏析,从整体认识家乡丰富的人文、美术资源,让学生在欣赏讨论过程中领会中国艺术的丰富内涵。然后在主题拓展时再在网上呈现内画大师王习三的一些经典内画作品。引发学生课后的自主探究行为。这样就基本可以达到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的效果。刺绣鞋垫(见作品)

方法二:深入挖掘审美内涵的创生性课程资源

有的素材看上去平淡而且渺小,如果不去发现和挖掘,内容就显得十分单薄,甚至构不成一个教学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发现素材中能引发学生积极体验、思考、欣赏和审美表现的要素,进行创造性地利用,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创生性挖掘。如“小叶子”、“野花野草”等课程内容的整合。

案例2:“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一课的创生性整合

这一素材与“小叶子”类似,看似平淡,如果不去挖掘整合,就无法组成一个教学主题。我们先运用发散性开发模式对这一素材展开联想,一下子就联想到很多内容:如从哲学文学的角度联想到: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但生命力极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美好的春天等等;从生物学的角度联想到:草本植物;品种繁多;标本等等;从音乐的角度联想到:轻快的节奏,旋律悠扬、婉转;“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从美术的角度联想到:花、叶的自然美,插花艺术,蓝天白云满山满垅的野花野草,室外写生的题材,图案设计的素材,潘天寿的中国画《雁荡山花》等等。发散性思维是一个开发的过程,而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则是一个整理归纳的过程,面对联想到的内容,我们进行了以审美为主线的创生性挖掘,把着眼点集中落实在以野花野草为题材的图案设计上,以室外写生作为素材采集手段,再进行变化与构成设计,以中国画欣赏、音乐欣赏为拓展内容,理解野花野草除了自然美,还具有艺术美,从而构成“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一课的教学主题。(见学生校园照相图片)

方法三:以自主探究活动为目的的综合性整合

走向综合、自主探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以组织自主探究活动为目的课程内容,应在一个活动主题的统率下,将各种素材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以实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指导和借鉴。如“建筑、寺庙:探寻民间艺术的足迹”、“探访剪纸艺人”、“体验内画精深”等课程内容的挖掘。

案例3:“走进古民居:探寻民间艺术的足迹”的课程资源的挖掘 古民居中的民间艺术可谓枝繁叶茂,风格古朴的建筑,精美的木雕、石雕门窗,鹅卵石镶嵌的天井,各种纹样的柱头,让人目不暇接。怎样让学生既能体验民间艺术的丰富性,又能深入探究其中某一个主题?见拍摄的照片)

方法四:与统编教材建立“超级链接”的拓展性挖掘

美术是一门国家课程,因此,归根到底基于地域优势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和必要补充,对一些与统编教材有关联的内容应尽可 能地与其建立“超级链接”,这一方面是对统编教材的有效拓展,可以丰富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提高教科书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新开发内容的影响力,提高使用效果。如我们在对“玩”这一主题进行开发时,发现浙美版5册、10册、13册、15册等教材中有“巧用身边的材料”一课,就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先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纸板做材料进行造型活动,再拓展到利用其他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艺术造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将“老虎墩故里”与浙美版14册“悠悠北山街”相链接,突出欣赏和保护人类文化遗存的课程主题。

方法五:搭平台,扬优势,开展特色比赛活动 背景缘起:

1、教研室有要求

每年开学初都有教研大组会议活动,教研员总是强调要多开展美术活动,特别是开展一些小范围的有自己乡镇特色的美术活动。

2、分析农村学校优势 农村学校美术资源丰富。农村有浓浓的乡情、亲情。农村可利用的闲置废弃物较多。

因此我们尹村镇中学美术教研组在分析和比较各种情况后,组织了以“乡土”为特色的“乡土情’’国画比赛。

国画比赛(比赛作品照片)

九、创新之处和推广价值

(一)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增强了美术课程的适应性,丰富了美术课程内涵。

本课题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拓展、创生等方式开发了“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系列”、“折纸的创意设计”、“魅力内画系列”、“艺术特长展示活动”等十多个典型课例,形成了具有鲜明农村特色的美术课程教学。这些课例以农村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核心,从学生生活环境出发,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美术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在教学实践中更能适应本地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解决了学习资源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学生缺少乡野、菜根文化的局限,使美术课程更能适应当前条件下的美术教学,拓宽了美术课程的使用范围,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涵。

(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美术学习观念和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内外经常跟我说: “现在我知道,美术原来就在我们身边。”“那么旧的一扇窗上居然有这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还有学生在学习成果交流时说:“这次学习,让我们知道了原来美术还和自然(科学)有这么大的关系,在制作树叶拼贴画时,我们组还运用了写作文的方法,也就是先确定中心思想,再来摆这些树叶,我们很快就做成了一幅漂亮的用树叶拼贴的装饰画。”还有很多家长也对我说:“我们家孩子最喜欢画画了。”“所有的兴趣班中只有美术是她自己最喜欢的。”由此可见,我们在研究实践中打破以往以学科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学习方式,实施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体,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普遍受到学生的欢 迎,新内容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习美术学习观念和方式。

几年来,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普遍增强,学生的美术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在07、08、09年三年的衡水艺术节中,我校学生李东放获得一等奖一次,三等奖4次。09年在“建国60周年书画比赛”中,我校李东放、李娇娇同学分获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衡水艺术节美术作品评选中,我校常雅楠的作品获市一等奖,2011年,我校王秀秀的手抄报作品获省三等奖。

(三)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加深了学生对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认识,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自然资源的开发。

在时代潮流和现代传媒影响下,许多农村学生对于流行歌手、影视明星和卡通形象也成了学生讨论的热门话题,可对于生养他们的这片广袤的土地却缺少应有的关注,知之甚少,包括许多学生家长对当地的民间文化、自家祖屋的来历,祖居门窗、柱头上的装饰,当地传统的民间工艺等也不甚了了,加上相关部门的不重视或乱开发,导致大量民间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消失。正因如此,北大学者钱理群发出“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的呼吁,他指出: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一旦从泥土中拔出,就成了无根的人。文化部也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抢救性保护工作。在美术课中实施基于地域优势的美术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当地民间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民间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意识到生养他们的这片土地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 17 的自然资源,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从2009年形成课题思想到组织申报到课题实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收集并学习了大量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文献资料,组织学习了课程论、教学论以及教科研方面的相关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各级业务竞赛和评比中获得奖励。其中宋璞玉老师的作品《水墨山水》获一等奖,刘亚娟老师的作品《工笔花鸟》获县迎新年书画作品二等奖,王登山老师的书法作品获县迎新年书画作品二等奖。本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促进了本校特色的构建

从课题研究切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学校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为基础的该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教师作品频频获奖和发表,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十、研究过程:

(一).前期阶段2010年4月——2010年8月 1选取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六个教学班12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0901班、0902班1001班为实验班,96人;其余班为对照班,84人)。

2.编制“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调查问卷

我们从学生对美术课是否感兴趣、学生能否欣赏名画、插图、能否应用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美术创作、能否用语言描述美等3个方面入手,设计了7个选择题,编制成“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问卷调查。

3.编制“学校开展美术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和“开展美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我们针对当前学校美术课本存在不足及美术教师师资配备、美术设备配置、美术授课情况,分别向美术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访谈。目的是了解当前学校美术教学的现状及学生学习美术的现状,剖析原因,寻求提升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4.进行“当地美术资源情况摸底”问卷调查

在实验班发问卷,让学生回家认真查资料、调查。目的是通过调查获取当地美术资源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研究积累原始材料。

5.进行“学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教师问卷前测)”和“学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家长卷前测)”问卷调查

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向家长和教师了解学生当前学习美术的现状,为进一步研究积累资料。

6.课题组集体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时常感到自己研究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感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较好地完成研究任务。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我们组织学习了元认知理论和自我调控学习理论,学习了调查问卷的编制方法。学习了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相关知识。7.分析以上调查获取的资料,分别就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

我们以专题讲座、主题班会、重点访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对美术课及课本的看法及想法、美术师资、设备配置、当地美术资源进行了深入了解和研究,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行美术教材不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需要,要求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美术教师及师资的配备不尽合理,为美术教学设置了障碍。当地美术资源丰富,有开发的必要和价值,因此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势在必行。

(二)、中期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一下研究工作。

1.在实验班进行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第二次调查(学生问卷后测)。把两次调查的数据进行对照研究(数据表格:人数和百分比:)

2.在对照班进行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首次调查。把获得的数据同实验班两次调查的数据进行比照(数据表格:两个表)

3.在实验班进行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调查(教师问卷后测)。把此次调查的数据“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教师问卷前测)”的数据进行对照研究(数据表格:百分比:)

4.在实验班进行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调查(家长问卷后测)。把此次调查的数据与“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家长问卷前测)”的数据进行对照研究(数据表格:百分比:)

5.进行了当地美术资源开发的论证与构想,采访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家并拍摄了照片或录制了视频资料,为课题组美术教师录制了视频,举办了学生利 用当地资源美术展,发动学生上网搜集了当地人文资源,编辑了课题组成员论文集。

6.我们还邀请了县课题规划办和教研室的专家和领导来到学校,进行中期论证,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他们的有力支持和帮助。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

1.动员课题组成员归结整理课题研究的档案材料,做到材料内容详实齐全、分门别类规范、存放管理安全。

2.在本校范围内,展示课题研究成果。3.筹备材料,申请课题结题。

4.邀请县规划办和教研室专家、领导到校指导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十一、研究结果和结论

经过我们《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学生美术学习基本情况、学生利用美术教材的现状,美术教师及美术设备配置的现状,分析了学生对现行美术教材不感兴趣的成因,美术教师使用教材的困惑,同时深入了解了当地丰富的人文美术资源,通过反复论证这些美术资源可以丰富美术教材的内容,通过学生和教师实践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课题组对开发当地美术资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策略,对当地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我们课题组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身边的美术资源,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关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21 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快乐生活和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他们今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二、研究成果概述

1.为实验班寄宿生设计、建立了《学生快乐记录档案》,记录学生快乐成长经历

2.编制了一套(5件)《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用于调查报告,对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与能力情况调查,获取课题研究的基础资料;并设计了与每个调查相匹配的数据表格,所有的数据进行登记、统计、分析:《美术教师问卷》、《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教师卷前测)》、《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家长卷前测)》、《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教师卷后测)》、《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家长卷后测)》

3.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以上的调查,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调查报告 《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教师卷)》调查报告(宋璞玉、刘亚娟)《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家长卷)调查报告》(宋璞玉、刘亚娟)《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学生卷调查报告》(宋璞玉、刘亚娟)《乡土美术资源在新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调查报告》(宋璞玉、刘亚娟)

4.撰写了4篇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宋璞玉、刘亚娟)

《当地美术资源开发与论证研究报告》(宋璞玉执笔)《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宋璞玉、刘亚娟)《研究成果概述》(宋璞玉、刘亚娟)5.编印了《学生乡土美术作品集》 6.编印了《教师论文集》

7.录制了3张有关活动的DVD光盘,拍摄了40余乡土美术资源照片

8、建立了展示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yincun2011(刘亚娟、关晓尚)

编制了乡土美术教材(电子书)(宋璞玉、刘亚娟、关晓尚)经过对课题的由浅入深的研究,明确了以下几点: 1.现行美术教材的不适应性的种种表现: 2.教材开发的途径和模式

3.当地丰富的人文、美术资源可以做为现行美术教材的有益补充。4当地美术师资及美术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美术教学的发展。(详见《当地美术教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以上是为报告。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组

对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探索 第3篇

关键词:美术;本土;校本课程;开发

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学生普遍是羌族,这里有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可是在现代资讯的影响下,现在的学生更关注外面的世界,对本土文化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如我在进行羌族剪纸艺术的考察时,曾在学生中作过小范围的调查,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听说过羌族剪纸,亲眼见过这门艺术的更是寥寥无几。通过此次调查,我更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美术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认识本土文化。教师立足本土文化,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与近年来教育界非常提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吻合。

由于现在的美术课并不是单一的绘画课,而是有着人文性质的综合艺术课程,所以开发校本美术课程,首先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本地的资源信息,寻找美术资源,如:本地域范围内相关的历史起源(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等)、人文风俗(包括习俗、服饰及民间工艺、饮食、歌舞、建筑)文化遗址(包括介绍本地的建筑、遗址)、文化精粹(包括本地的山歌、民间故事、酒歌)。教师不仅要了解当地的美术资源,还要广泛探索一切和本民族有关的内容,才能深入广泛地进行课程改革。

在理县的羌族聚居地,有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桃坪羌寨”有浓郁的羌民族风情,有独具特色的民歌民谣、羌戏,还有秋千抱蛋,拳下翻身等民间体育活动,还有别具风味的羌族美食,美丽的羌族服饰更是可供探究一番……

如此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蕴藏着多姿多彩的资源。这些资源都能为我所用吗?答案是否定的。文化资源不能等同于美术课程资源,需要我们从课程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大量的材料进行概括和梳理,选取典型的材料。

下面我就以一个课例,介绍本校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有一课《古朴精美的华表》,介绍的是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华表对于我们很多羌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羌族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羌碉,却为学生们所熟悉。所以我把本课改为《古朴精美的羌碉》,通过本课向学生介绍独具建筑特色的羌碉文化艺术。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个单元进行:

单元一:介绍羌碉,探索与思考关于“羌碉”的意义

1.教学引导基本问题

“羌碉”的作用是什么?

“羌碉”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归属?保护?防御?隔离?监禁?

“羌碉”社会人文、政治、环境的关系?

2.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羌碉,从描述的形象、功能、环境等社会关系,进而反思其意义

3.引导学生从描述羌碉与人文、地理、政治等等文化关系,进而反思其意义

单元二:我们生活环境中的羌碉

1.讨论羌碉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以羌碉图片提问:从视觉上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介绍羌碉:羌碉的民间故事、羌碉的建筑特色、羌碉现状。

2.创作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创作活动,从而体现艺术课的特征,达到“艺术整合课程”的内涵。

回到生活,观察羌碉:从材质、功能等问题进行思考。

教师提供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环境,发现羌碉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创作活动

以个人或分组进行创作活动,以居住环境中的“羌碉”为主要观察对象。

学生针对观察对象,进行近距离观察、丈量、材质分析、速写、搜集照片,充分认识其实际状况;了解人与碉的关系并记录、采访。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资料,鼓励学生作出反思,并将所得的意义和隐喻,作为艺术创作的文化内涵。教师归纳并介绍可作为创作“碉”的一些材料、形式和技法,同时找到学生确立作品表达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再针对需要,选择适合的材料、表现形式和技法。

以“碉”为题,用选择的材料和技法,制作作品,教师保持与学生互动。

创作完成,同学相互分享和评析“碉”的作品理念。

最后,进行课堂评价。

至此,一堂完整的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构建和教学设计基本完成了。

美术课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开发校本教材,给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如果教师能够将教材、学校、学生实际和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由单纯的学校教学转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就能保障学生接受完善的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开发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 第4篇

一、根据学生的需求, 制定教学策略

在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中生主要依靠美术教学来丰富自身对于“美”的感受, 提高审美能力, 这是美术学科的固有教学要求。然而, 由于学生之间生活经历以及审美体验的差异性, 导致他们对美有不同程度的体验。教师需要将美术融入校本课程, 拓宽美术学科的兼容性, 培养每个学生对美的独特感受。而校本课程是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的,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将美术融入校本课程之前, 应当对学生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估, 评估时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 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 这是决定美术课程基调的重要因素, 教师需要慎重考虑。其次, 如何利用校本课程, 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 促进其个性发展。以上是美术教学中需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 也是校本课程开设的切入点之一。相比于传统美术教学, 校本课程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教学的自由性得到提升。然而, 这也同样增加教学难度。校本课程是教师根据本校教学资源和本校学生的特点编写的, 为了达到某方面的教学效果, 有时可能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剑走偏锋是取得奇效的捷径, 但教师应该在这种情况下综合考虑。例如《泥塑》这个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可以突破传统形式的限制,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这是校本课程的优越性。但是, 这种户外活动类的美术学习, 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这是校本课程存在的潜在缺点。因此, 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 应当灵活调整, 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最大限度地发挥校本课程的长处。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美术的学科特性, 决定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具有独特性的。在校本课程中, 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课程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因此, 美术校本课程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首先, 要具备协调能力。这是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良好的协调能力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让课堂的兼容性提升, 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保证。其次,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每个学生对于美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教师的评价标准也不宜单一化。对于某一物体, 学生之间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感受, 教师应能够对这些结论给予各自中肯的评价。除了以上的能力之外, 教师还应该善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美术是一门发现并记录美的学科, 它的授课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此外, 环境对美术课堂的作用也十分关键, 因此如何创造合理的环境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学习“园林与民居”的时候, 教师不可能将学生带到所有类型的建筑物中, 但是借助多媒体等器材的帮助, 时空的限制被最大限度消除。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有些学生不习惯于个性教育, 趋于大众化, 这是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对学生的差异性平等对待, 这样学生便会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 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决定学生长远发展的是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校本课程的另一个目的, 便是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专注性、学习的严谨性、学习的深刻性。在校本课程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课堂话语权, 在进行某些教学活动时, 也可以询问学生的建议;进行一些教学设计的时候, 教师也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感受。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 教师的课堂设计也要随之改变,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主动学习, 深刻反思, 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四、结束语

在当前教学中, 校本课程往往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中时期, 校本课程和美术教学宗旨相对吻合,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形式, 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制订相对具体的教学计划。由于校本课程与传统方式不同, 教师自身的能力也需要进行较大的提升。同时, 在校本课程中, 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泉.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及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03) .

[2]雷宇.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对美术专业课促进作用的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 2011.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第5篇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甘肃地域特点和学校实施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努力认知和探究校本课程及地方艺术的开发,就成为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

一、美术资源的种类

甘肃省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和遗存。甘肃的美术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绘画与雕塑、民间工艺和建筑艺术。

1.绘画与雕塑

甘肃的彩陶以花纹繁丽、制作精良而闻名于世;而在甘肃绵延千里的狭长地域内,遗存着从北魏到明清时代的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等数十座佛教洞窟,构成了一条跨越千年时空的“石窟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堪称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为灿烂的一颗明珠;出土于甘肃武威的“马踏飞燕”一经出土就惊艳亮相于世人面前,在1983年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2.民间工艺美术

甘肃各地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风格独特。陇东的剪纸、香包、皮影,临夏、甘南、陇东、陇南及河西等地的刺绣等,少数民族的唐卡、酥油花、面具等,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建筑艺术

甘肃的地形地貌差异很大,民居形态也丰富多彩,各类宗教建筑、民居建筑、公共建筑等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座琳琅满目的“建筑艺术大观园”,实在是对高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质资源。

二、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及地方艺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甘肃的传统美术悠久历史的了解,指导学生去调查学校周边美术的主要种类,如,陶瓷、壁画、刺绣、古建筑等;参观学校所在地附近的博物馆,收集生活中与课程相关的实物等资料,例如,在进行彩陶内容教学时,可以在进行器型、装饰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时,了解甘肃陶瓷发展历史以及美感的多样性和陶瓷主要的制作流程。甘肃全省各地现在几乎都存有数量颇丰的各类型彩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收集资料,对甘肃彩陶的历史与现状、造型、用途、装饰、纹样等进行分析比较整理之后,实地参观调查学校所在地各类型彩陶,对国家教材、地方教材中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内容进行补充扩展等。

我们还应当关注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选择与美术相关的资源,如,在学习“莫高窟壁画艺术”时,除了了解凝聚着千年人类智慧的莫高窟的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之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如壁画的制作过程、飞天形象等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民间美术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一课《正在消失的国粹――陇东皮影》,教师可以查找有关陇东皮影戏的资料,包括它的历史、现状、经典剧目、制作方式、制作原理、角色分析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使他们对甘肃本土的民间皮影戏有所了解。

三、美术教学取得的成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美术教育的空间和实施渠道得以拓展,也可以使美术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成果,具体表现如下:

1.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传承了本土的优秀文化

通过短期的教学实践证明,结合当地各种丰富的生活资源给学生开展相宜教学内容,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学习,学生都学会了以亲切而富有美感的方式去认识、欣赏、关怀本土文化,如,在学习了《莫高窟彩塑》后的课后小结中,有学生说:“我曾经认为甘肃很落后,没有什么伟大的文化,然而,在这节课上我意识到自己原先的看法是错误的,甘肃有如此久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为它自豪……”

2.丰富了国家的美术课程,提升了美术的课程内涵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应当依托甘肃本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内涵等美术资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乡、走近社会等更为广阔的美术学习空间,形成富有本土特色的美术课程教学。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开发与利用甘肃本土美术资源课程的学习活动,克服了日常美术教育教学实际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使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观察能力,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4.树立了全新的教材观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即地方艺术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美术教师不仅应当会教美术,还应该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也势必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具体实施中将地方艺术引入课堂所遇到的困难

当然,将地方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又如,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也很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还有就是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使各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甘肃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及地方课程。

★ 美术教师五年创作计划

★ 美术毕业创作开题报告

★ 审美实践及在美术创作中运用的分析论文

★ 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 美学论文

★ 创作思路范文

★ 美学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 浅析黑格尔美学思想中的比较研究法

★ 黑格尔美学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影响论文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第6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 农村中小学 美术教学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农村人口较多,以至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对于农村美术教育而言,国家美术课程已不能满足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很必要的,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更有益于学生全面地认识、了解和学习美术,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文化。笔者在农村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多年,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交流探讨。

一、面对地区差异、寻求合适入口

地区差异的存在是必须面对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差异,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的差异等等。农村学校常常因人力和财力的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偏远山区,有的学校除了有少量挂图甚至找不到任何美术资料。就如此局面,我们农村中小学课程开发的难度可谓是比登天还难。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寻求一些适合与当前状况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投资少,收益未必就低。其实,有些内容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因为我们更贴近大自然,我们有走不完有山川河流,看不够的田野树林,道不尽的民俗风情。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并运用到美术教学中,相信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制定校本计划、掌握开发流程

美国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把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表述为四个方面:确定教育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容评价,也奠定了现代课程设计研究的基础

了解了一定的流程后,接下来就要细化这些流程。首先,我们应从多纬度考虑并确定课程目标。学生美术兴趣的提高,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都要作出一个预期的目标。提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校本课程的目标,使目标更具可操作性,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出于对农村学校受许多条件制约的现状,我们可以把预期目标设计的更容易实现些,在获得经验后,慢慢的提高目标的层次,循序渐进。

其次,开发者还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和专题。内容的选择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根据学生个体和群体差异来设计内容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价值取向。接下来我们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材料,教学策略,教学的组织方式,时间空间上的安排等方面着手设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备无患。

当然,校本课程的设计同样也具备生成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目标制定完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参与者们必须不断的加以完善,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甚至超越预期目标。

三、转变师生角色、更新教育理念

本次课改就倡导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消极的接受者,而是要成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农村教师普遍认为,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教育部门、教育理论家和教研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与我们一线教师毫无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忠实的执行,最大限度的实现课程目标。至于该课程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的设计对我们的学生是否适应,学生是否感兴趣,却全然不知。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赋予了教师另一种生命力,它拓展了教师专业活动的范围。在美术校本资源开发中,我们要摈弃教材是知识权威的僵化观念。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第一资源,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本身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校本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许我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也许还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那也是有意义的。作为农村的美术老师更是要承担起课程开发的责任,与学生一起享受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乐趣。

另外,我们的校本课程必须本着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去寻找资源,主动的进行知识能力的构建。通过自主的构建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才能得到全面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张扬。

四、挖掘乡土文化、丰富教材资源

乡土文化,主要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关的承传性的乡土文化资源所构成。这种悠久而独特并被承传下来的乡土资源,如人、物、风、俗、史等,是当地学生最熟悉、最受感染、最易接受的审美源泉。我们把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到美术校本开发之中,让本土文化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得到宣扬和传承,启不是两全其美。但生活中的资源可能和美术课堂教学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只有经过我们的开发挖掘它才会变成现实的教育资源,从现存到现有,我们要做的就要让这种现存转变现有,使得生活资源能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比如,在民间建筑的欣赏中,我们可以对民间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写生,从历史学、建筑学、美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或许我们的研究对象正是学生日夜居住的家园,是学生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地方,可想而知他们的兴趣会有多么的浓厚。

在乡土课程开发中,任何物质资源的使用过程,都是文化产生的过程。在这种教育过程中,任何物质资源的利用,都随着利用者的文化素养、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自然地貌、风俗习惯等,都会被赋予一定的精神内涵与审美形态。任何一种有幸保存下来的祠堂、神庙、生产工具、生活器用、民居陈设、服饰等,都会以一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形态产生教育的作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经过美术课程的洗礼,其相应的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审美趣味、情感意向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使这种乡土文化资源以一定的承传方式赋予在文化艺术之中,对人们、对学生甚至对它本身的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五、完善课程评价、改进开发方案

许多研究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质量提出了质疑,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由于教师和学校的开发能力不够、经验不足,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而且有的课程过多的满足学生的兴趣,又忽略了学术质量,可谓是得不偿失。为此,对课程开发进行评价和修正是十分必要的。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虽然我们已严格制定了计划和目标,但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程实施的当前状况,进行一些局部的设计与实施,只有利用这种再设计和再实施,才能慢慢地实现最终目标。因此,课程评价也将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可以阶段性的和相关教师之间互相评议和讨论,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教师讲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的活动故事,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有利于提高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发展教师专业的能力。

同样,我们对课程开发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同样也需要进行评价,这就是元评价。元评价的目的在于处理课程评价中存在的意见分歧,从中获取最有价值的方案。许多时候元评价必须有初评价以外的人来完成,作为农村学校,学术氛围不是很浓厚,我们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请教研专家学者来对我们进行元评价,提高课程开发质量。

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发,犹如一面的旗帜在课改的热潮中飘扬舞动。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成就了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美术文化,学生在这样的文化中得到渲染,影响了一生;教师在这样的文化中得到发展,影响了一个团体;学校的成就则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我们期待着农村美术校本课程有着自己大放光彩的一天。

注释

①参见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参考文献

[1]崔允著《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拉尔夫·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3]“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试验”课题组编著《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第7篇

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例,手工教学活动种类相当多,可以在初中教学多多挖掘开发一些新材料新工艺,以丰富初中的美术教学。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无法完成的内容,被我改换成学生自身能做到的小手工、小制作,开发出适合学生并受到他们欢迎的课程资源,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本地特色文化及资源的利用

1. 面塑。

烟台,有着千年面塑的历史,逢年过节,婚嫁建房,都有做面塑的习俗。烟台有:“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和“做春燕,捏龙凤,描花画叶欢吉庆”的习俗传统,春节的枣馍、圣虫、清明的面燕、刺猬、面鱼……面团和好后,全靠自己用手揉捏,揉,搓,压,捻,如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塑出基本模样。然后,再剪出具体形态,可以用剪刀、梳子、牙签,等等,如面燕的翅膀和尾巴要剪得长,有力度。刺猬的刺要多而密,上翘。最后用豆子装饰面塑的眼睛,用大枣(切片)塑造出嘴巴。最后根据需要涂上色彩。由于大家经常接触面塑,还有的学生以前在家里帮忙做过,所以这节课学生兴趣很高,很投入,气氛活跃,作品量多质量也高。

2. 植物拼贴画。

农村山间田野到处都可以见到树木花草,各种各样的树叶是拼贴画的好材料,学生随处可采,既经济又实惠。美术课前引导学生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花草树叶、树皮芦苇等,准备好剪刀、胶水或者双面胶等工具,然后课堂上指导学生在画纸上设计好草图,再选用合适的花草树叶修剪后组合拼摆后粘贴成房屋、动物、美丽的风景画。

3. 种子装饰画。

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各种植物种子,豆子(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玉米,大米黄米,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学生也可以像拼贴植物画一样,发挥想象力,创意制作装饰画。

4. 变废为宝,废旧材料小制作。

废纸盒、易拉罐、旧报纸、旧电线、旧挂历、沙土、鹅卵石等等都是可用的资源,经过学生的手都可以变成美丽的装饰品或者可用的物品。将劳动教育、环保教育、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5. 书法进课堂。

福山书法艺术文化积淀厚重,源远流长,且人才荟萃,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让书法走进课堂,开展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汉字的书写也日趋规范。如今,福山书法艺术扎根民间,勤学书法、收藏书法蔚然成风,各类书法展览、书法交流活动精彩纷呈。尤其是近几年开展甲骨文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 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古迹、古代建筑。

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家纪念馆等艺术品、历史文物陈列场馆,是我们美术学习的第二课堂。福山县衙“亲民堂”:旧址始建于1131年,1996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山卍字会旧址位于福山区城里街143号,1928年(民国17年)春,成立福山卍字会(总会在北京),1989年10月辟为王懿荣纪念馆,现已搬到福山青龙山河滨南路、英特尔大道交会处福山文博苑内,卍字会旧址现为权希军艺术馆。学生通过对当地博物馆等艺术场馆的实地参观活动,了解我国古今艺术发展的历程和灿烂的美术文化成就,开阔艺术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

二、举办展览,开展校园文化节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作业展览、各类比赛、社会实践活动、文艺活动、体育竞赛、主题班会、艺术节等,都是可用的美术课程教学活动资源。例如参与班级壁报的设计书写、为学校运动会设计会徽和标志,为校园艺术节设计制作海报,为歌咏比赛设计服装道具、用自己制作的道具和面具进行情景剧表演,为毕业典礼设计布置会台等等。积极参与学校建设,设计适合校园氛围的环境艺术雕塑小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我们美术老师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寻找家乡美的事物,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实践中探究。而地方文化通过美术课堂传承,学生在参与、体验、实践中感受、传承,并将其发扬创新。

摘要: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应跨出教材,因地制宜。在教材使用上要结合各地实际,发掘自然和人文资源,开设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根据本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美术活动

参考文献

[1]米海峰.实践·求索·反思——美术教学漫谈.2012.

[2]苏美荣.创新课堂的策略.2013.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第8篇

一、生活素材激发创造力

生活是创造的源泉, 生活中的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 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 很容易被调动起学习热情, 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 学习就会变得欢乐而有趣。

美术校本教材《环保创意美工》是一门手工制作课程, 制作的原材料来自于生活, 在全球大力提倡节约环保的背景下, 这一课程正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倡导低碳生活的好教材。学生搜集和准备废旧材料的过程, 就是享受学习的过程, 同时进一步结合乡土材料的挖掘,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例如:校本教材《石头记》这是一个带有乡土气息的课题, 享有“石中皇后”美名的石头记盛产于南京, 被誉为天赐国宝, 中华一绝。石头记以其造型奇特、色彩鲜艳、纹样丰富等特点, 成为很好的工艺制作原材料。乡土素材的巧妙运用, 更容易唤起学生创作的热情, 激发其创造力, 不仅开发了家乡的特色文化, 也为进一步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力

一件手工作品的形成最初需要灵感思维的闪现, 这个灵感有时不能信手拈来, 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去探索。在美术教学中, 有些学生喜欢临摹, 按照教师提供的画作去照搬, 一味追求形似, 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 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 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

在校本教学中, 我果断地摒弃了以往旧的美术教学模式, 大胆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先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不急于完成作业, 而是围绕当堂课的内容,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设想, 比一比看谁的想法最多, 最有独到之处。让学生多讨论、多思考、多动手……通过循循善诱、层层递进,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挖掘, 产生灵感的概率就多一些, 创造能力就更进一步。

一个易拉罐, 一张光盘, 一盏灯泡……这些废旧材料生活中随处可见, 但是真正展现于学生面前时, 有些学生还真是无从下手, 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考虑材料的特性, 例如《易拉罐变形记》一课我让学生从两方面去想象, 一方面是从形体各个方位、角度的思考, 把易拉罐竖着、横着、斜着放, 从不同角度去想象, 还可以多个易拉罐组合想象, 另一方面是从形体整体外形的思考, 观察得出易拉罐是一个圆柱体, 再从生活中寻找形似于圆柱体的事物联想变成易拉罐的造型。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打破常规, 尝试反其道而行, 多角度考虑问题, 也许能发现新的天地。

三、动手实践发展创造力

科学证明, 动手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好动的孩子虽然不安分, 比较活泼好动, 但是智商比较高, 很聪明, 其创造力、想象力特别丰富。可以说学生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现为孩子的手是否灵巧。

手工制作是美术学科中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门类,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平台,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创意性的想法得以实现, 多感才能多知, 多动才能多识, 例如在制作《灯泡大变身》一课时需要给灯泡上色, 一般的水粉颜料涂上去, 干了后都裂成块状掉下来, 后来运用丙烯颜料, 不但不干裂, 还能长久的固定在灯泡上;《光盘亮闪闪》一课起初学生用双面胶粘贴光盘, 可是时间一长, 有一定重量的光盘就松掉了, 后来改用黏性大一些的海绵双面胶, 光盘就固定住了。通过实践, 学生认识到想和做是有一段距离的, 需要不断地推敲、打磨, 实践才能出真知。

四、集思广益拓宽创造力

手工作品初步形成后, 展示于众人面前, 不同层次的人的观点是不同的,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他们的观点多多少少能给作者一些启发, 对于某些细节, 作者没有考虑到, 旁观者指出来, 集思广益, 能使作者有所顿悟。所以, 我们要多提供给学生尝试、学习、讨论、评价, 以及自我表现和动手操作等多种机会, 通过各抒己见、互相帮助, 大大开启学生没有尝试过的想法与念头, 也是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一个关键。例如《纸盒游戏》一课, 有个小作者用方形纸盒做了个大将军的人物头像, 在展评时学生甲建议换成圆柱体的盒子做头。学生乙一下子就想到用肯德基外带全家桶的纸盒, 学生丙正巧家里有肯德基的圆桶, 第二天就带来提供给那个小作者, 经过重新构造设计, “大将军”栩栩如生, 威风凛凛。

五、持续设计提升创造力

校本课程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特长的延伸, 是地方资源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共同研究体, 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学生的手工作品是他们创造力的结晶, 把其作品整理归类保存起来, 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 也能促进以后校本课程更好的实施。我选拔了一批“小巧手”, 组织成手工兴趣小组, 更大发挥学生的手工特长, 持续设计手工作品, 前面提到的“大将军”经过后期制作, 运用多种废旧材料, 在市级废旧材料制作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第9篇

关键词:美术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利用

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 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方式”。课标进一步指出, 美术教师可以根据美术课程的需要,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及文物资源,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以更好地开发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过程, 拓展教学空间, 开展教学活动。地方课程资源作为国家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和一种课程资源形态, 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这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南阳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物产丰富。这里四面群山环绕, 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厚重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汉代石刻像、古建筑、玉矿, 等等。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民间美术资源, 经过整合后, 完全可以纳入美术教学内容中, 成为地方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中发现问题

课堂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 但随着教改实验的不断推进, 各种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南阳美术教材选用的有人教版、人美版、河北版等各种版本, 让学校及教师应接不睱。这些教材虽然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 由于地域差异,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高低等各种原因, 导致教学不能正常开展。其次, 大部分乡镇甚至一些城市学校都没有美术教室;有些更加边远的山区乡镇, 连教材要求的基本材料和工具都难以找到, 教材中有关卡纸穿编、卡纸头饰、纸板画制作的内容, 设计得何等巧妙, 但对于农村学校只能作为欣赏课来上, 或者干脆不上。

曾经有一位美术教师向笔者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得有一课是用肥皂进行圆雕的课程, 当任务布置下去之后, 孩子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都将自家的肥皂带来。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孩子们用肥皂雕刻出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并且为了不浪费肥皂, 他们还将刻下的肥皂碎末用小纸片包回了家。但第二天, 孩子们都情绪低落, 她也受到了许多家长的质问:“哪有这样的老师, 教我们的孩子把一块多钱的肥皂割坏?再看看用各种废旧饮料瓶做的小动物、笔筒等, 对于城市孩子来说这最容易得到的材料, 但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 这些饮料他们消费得起吗?

基于以上情况, 要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用同一份教材是不现实的。因此, 我们成立了课题组, 制订了研究方案, 开始根据南阳当地民俗, 民间及社区艺术文化特色和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 进行地方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为学生美术学习提供了宽广的资源。同时,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走进当地民间艺术遗迹, 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文化, 以领略青山秀水之意境, 培养学生对家乡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从而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感。

二、开发利用本土资源, 丰富、完善教材内容

在选择富有代表性的乡土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后, 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教学中确立了正确的美术教学活动目标, 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 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 关注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审美体验, 且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加丰富, 也更具个性和人性化, 从而满足了不同区域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有效地扩大、延伸和补充统编课程的教学内容。

【案例1】《家乡的美玉———名扬天下》

南阳的玉雕名扬天下, 一件件巧夺天工、美伦美奂的玉雕作品都蕴含着不同的寓意。街道两旁的商铺让孩子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这得天独厚的地方资源能和教材紧密结合, 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都可以在欣赏课上加以利用。笔者也由此产生了对本课的设计思路:以玉器为切入点, 运用玉器厂、商铺这些能看到、接触到、感触到的活生生的地方资源为内容, 通过课前学生自主探究、考察, 以初步了解、认识玉石;课中汇报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古今玉雕作品;课后拓展。这一系列活动不但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鲜活了, 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 使他们获得了认同感和成就感。

目前, 西峡县是世界上恐龙化石发现最多, 恐龙蛋保存最完好地方, 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多数孩子都去过西峡丹水镇修建的恐龙遗址博物馆和南阳市卧龙岗内的恐龙馆, 并且很感兴趣。人美版在第二册设计了《恐龙宝宝》一课, 受到低年级学生的喜爱。由此, 我们又尝试以此为载体, 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 并在中年级设计了《给恐龙洗洗澡》, 高年级设计了《侏罗纪时期的南阳》、《可怕的恐龙灭绝》等, 以吸引学生去查找资料, 了解知识, 从而增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发现意识, 激发创造想象力。

【案例2】《家乡名人遗址写生》

我们尝试把教材中孩子陌生的古迹变为他们身边所熟悉的环境, 如卧龙岗、武侯祠内殿堂雄伟, 亭台壮观, 大拜殿、茅庐、宁远楼等值得老师们挖掘、利用。同时, 南阳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 为我们开展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相对于比较偏僻、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 课题组成员也利用本地资源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如泥巴、夏季的麦秆、秋季的玉米叶, 以及满山遍野的树叶、棉花, 还有吃剩的瓜子壳等, 都可以广泛运用于课堂上,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还解决了农村儿童美术课缺少工具材料的困难, 又为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发展民间美术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案例3】《家乡的小船摇啊摇》

淅川县是清代有名的商业重镇, 其发达的水运造就了特有的人文景观, 如香岩寺、坐禅谷、荆紫关等。因此, 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画船, 以感受家乡的风情。通过《线描———红军鞋》, 观察家乡的特产———用龙须草编成的草鞋, 了解其用途逐渐转化为装饰品的过程, 并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苦生活, 由此提高学生的线描写生能力。再如, 《蔬菜动物大联欢》、《泥条娃娃》、《遍地蘑菇香》、《树页贴画》等, 这些看似平常的美术课主题, 都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无穷快乐。当他们发现自己身边随手可得的东西都能拿到课堂上变成一件件工艺品, 而自己俨然成了一个个民间工艺大师时, 那种自豪感就会由然而生。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反思

1. 通过课题的实施开展,

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从而认识到美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活动对拓展学生的美术学习领域,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实践中, 我们都深切体会到, 作为教师, 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先进的教学观念、过硬的教学技能外, 还要掌握当地的文化、历史、民间艺术知识, 并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

2. 对于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来说,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实际出发, 以发挥地域优势。

在统一的课程计划背景下, 要保证课程实施的个性化、学校教学的特色化, 以展示教师风格,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今后的美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挖掘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把每一项活动都更加扎实地开展起来, 使更多学生享受到美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给他们带来的喜悦与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第10篇

一、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乡土美术教学是精神和情感“ 归家”的“ 帆船”。 当今的生活节奏太快, 人们似乎被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建筑物、时装等所迷惑, 成为消费品的精神信徒。 特别是学生, 当提到旧时的水车时他们不知水车为何物。 在现代生活中, 时代性、科技性、技术性、虚拟性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和视野, 当代美术教学的目标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有此重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让下一代找回精神的家园, 让他们生活在真、善、美之中。

通过对农村美术资源的开发, 对农村美术资源的了解和发掘,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乡土文化, 增强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感知, 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和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朴素精神, 激发学生爱我家乡的情感和意识。

二、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途径

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 题材也是多样性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应把视野局限在教室当中, 而是应想方设法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涉猎美术文化的天地, 面向日月山川, 感受花鸟虫兽, 体验“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拨动学生好奇的心弦, 唱响人类的壮歌, 翻译大脑深层的种种信号。

1.利用当地古建筑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泰顺历史悠久, 风景秀丽, 有“ 稀世珍宝”的古廊桥;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仕水碇步;有布局讲究、建造精致的古村落;有规模宏大、做工精致的胡氏大院;有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包氏宗祠、地据山水之胜的承天氡泉等。 在教学中, 我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 然后做成幻灯片, 让学生欣赏, 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如《 家乡的桥》 这一课, 通过自己和美丽的廊桥合影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并且通过廊桥与现代的桥以及其他地方的桥的对比, 让学生找出廊桥特有的美感。

2.利用校内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我们学校绿树成荫, 环境优美, 许多植物在学校里基本上都能找到。 如四年级《 花卉写生》 一课, 我就把学生带到了校园来写生。写生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采取素描、线描、蜡笔、水彩、钢笔、淡彩等多种形式。一节课下来,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学生那一幅幅形式不一而又流露自然感情的画面上表现出来了。

3.利用家乡的木偶戏资源进行教学

泰顺木偶戏不仅历史悠久, 名目繁多, 而且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唱腔道白等诸多方面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我将家乡的木偶戏资源渗透到教学中, 让学生参与木偶人物的形象设计。 同时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木偶戏的有关知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木偶戏, 各种不同的木偶人物, 色彩鲜艳的服饰装扮、幽默诙谐的道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想动手画画木偶人物, 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形成。

4.利用家乡的传统节日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走进节日, 参与民俗活动, 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 也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 如, 在教学中, 可通过家乡的“ 百家宴”、传统的“ 端午节”、春耕农忙过后的“ 斗牛”等活动, 让学生目睹节日盛况, 感受节日氛围, 让学生对民间文化进行审美体验, 了解民风、民俗及相关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艺术情感, 使学生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与展望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 将农村本地的特色注入生命的活力。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还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家乡, 把家乡的特色发扬出去。把农村乡土美术推到一个新的起点。乡土文化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 其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它的学科跨度大、容量广, 操作性强, 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去粗取精, 提炼适合于本地方学生的农村美术资源,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乡土的美术资源真是“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而我们的农村美术课堂将会形式各异, 多姿多彩, 大放光芒!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正成为学校现在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根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要求, 农村学校美术教学改革应该研究农村美术教学规律, 结合地方实际改革教学内容, 利用一切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和物质资源为切入点, 探索适合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促进和提高农村的美术教学质量。主要通过利用农村有效的资源, 探索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关键词:乡土资源,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第11篇

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M.Skillbeck)早就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

实践证明,国家课程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各个地区的,但是,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不同,教育需求各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每一个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第二,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所有基层学校的,由于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别很大,有些学校难以全面达到国家课程的既定要求。第三,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体学校教师的,而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第四,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由于国家课程的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教材老化和知识陈旧成了某些学科的通病。

相对国家课程来说,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老师最了解学生需求、能力、兴趣和特点,所以他们能够开发出学生满意的校本课程,并且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改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能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虽然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但是他们之间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在推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应该允许开发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而推行校本课程的学校,也不应该贬低或排斥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和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只有了解了本校的环境,才能开发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而学校环境分析要素就包括了当地的教学资源。

美术课程的资源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学校内的美术教学资源:图书馆资料资源、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美术教学设施与设备等。校外美术教学资源:公共文化设施、当地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信息化资源: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等。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教育发展的水平不一致,使各地的美术课程资源也不相同,每一地区、每所学校、每一位美术教师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符合当地的教学资源以及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还要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空间,美术教师可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课程,设计融和各学科领域为一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例如:我校处于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城区,在风景优美的木龙湖畔。看着美丽的木龙湖,有谁会相信,以前的木龙湖只是一个叫铁佛塘的臭水塘,现在的木龙湖是近两年经旧城改造工程修建而成的两江四湖工程的一部分。在我校读书的小孩,年龄大一点的也许亲眼目睹了木龙湖焕然一新的过程,年龄小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叫铁佛塘的池塘。针对我校的人文地理环境,我校开展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先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形式可以用书写、也可以用口头回答等形式。内容就是有关木龙湖的过去与现在。经过老师、学生共同收集整理,我们得到了许多图片和文字资料。而我作为一个美术老师,也适当地组织开展了一个“新旧木龙湖”的全校性绘画活动。又如:广西出版的美术课本中有一课内容《家乡风光》,为了突出该教材的民族特色,面向全广西的学生,课本内容选了几幅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光图片,以龙胜梯田为主。我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了解到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于龙胜梯田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跟家长去过那里旅游。你叫他们做作业,他们怎么可能会提起兴趣,有感情地画和去创作呢?而我们学校的周围全是美丽的风光,一出校门,桂林的山山水水尽在眼前,留着这么好的教学资源不利用,真是可惜。作为美术老师,于是我直接把学生带出校外,让他们坐在美丽的木龙湖畔写生、创作,结果教学效果比呆在教室对着书本临摹好多了。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第12篇

“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是指以学生年龄特点和审美习惯为依据, 开发和利用浦东名人场馆的文化资源, 拓宽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的美术经历,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其良好的审美习惯, 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 充实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教育的内涵, 提高中心美术教学的成效。

通过“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实施, 发展学生的视觉艺术审美创造素质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认同浦东本土文化, 提升传统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通过“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实践, 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构建开发“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美术校本课程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 并揭示开发“浦东名人场馆”美术校本课程的规律。

二、课程研究的内容及途径

1. 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美术校本课程的理念、价值及基本特征。

课程是围绕浦东名人场馆资源文化为主题为理念开展美术与多学科的综合学习, 创设探究学习能力形成的艺术实践情境。课程的价值在于审美创造价值、探究学习价值和文化认同价值。实践性、统整性、探究性以及人文性是课程的四大特征。

2. 浦东名人场馆”美术校本课程的资源。

浦东名人场馆隐藏着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 是体现海派文化特征的典型媒介体, 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教育的重要场馆。

(1) 浦东名人场馆的人文内涵:审美方面, 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培养其基本的艺术素养和相关学习能力, 学会利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与想法;道德方面, 能使学生增强对本土文化精神内涵的了解,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 浦东名人场馆的建筑艺术。

(1) 富有中西建筑特色的住宅, 如吴昌硕纪念馆, 灰墙黑瓦, 是一幢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中西庭院式民居住宅。

(2) 典型的近代江南农村特色的民宅, 如张闻天故居和黄炎培故居, 都是白墙青瓦的砖木结构。

3. 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在“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美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 运用和形成开发利用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即“五步操作法”。 (如图1)

五步操作法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 遵照课程教学一般规律,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 有效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一种操作程序。“五步操作法”程序如下:

(1) 考察记录法。组织学生到相关的浦东名人场馆进行实地考察并记录相关资料, 包括运用采访、调查、写生、摄影、摄像及记录文字资料等考察记录方法。

(2) 梳理研究法。组织学生将考察写生收集的浦东名人场馆资料加以梳理和筛选, 并继续通过网络、图书馆、档案馆等进行查阅相关资料, 然后将收集的资料以专题项目加以分类整理、归档。在这一操作程序中要求学生制作资料档案袋, 让学生在使用档案袋的过程中学会资料整理和归纳的方法。

(3) 感悟体验法。组织学生对采集的资料, 在理解、感悟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的前提下, 以造型艺术的形式, 如写生、绘画创作、雕塑、摄影、视频制作等方式进行表现, 并进一步体验浦东名人场馆资源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之美。

(4) 展示交流法。组织学生举办一个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将收集、创作的作品和资料在一个主题框架下进行展示和交流。比如可以采用报告会、陈列馆、摄影展、多媒体等活动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

(5) 总结评价法。组织对学生所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 也可采用“调查问卷评价”、“项目档案袋评价”以及“作品展示评价”等。通过评价来总结各项目活动的成效, 以及检测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状况。

三、课程研究的成果与效应

在“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过程中, 经过反复实践与探索, 构建了“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系列校本课程、形成了开发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的美术校本课程教学的两项策略和三项方法, 凸现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等效应。

1. 校本特色课程。

“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是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促使中心校本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获得发展的一个过程。通过课程开发研究的实施与操作, 逐步构建了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校本课程。

中心美术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研发, 凸现了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构建中心校本课程、形成校外教育特色校园文化的效应。中心校本课程主要由课程的系列与特征、课程模块内容两方面构成。

(1) 课程的系列与特征。通过“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 建立了总模块、分模块和单元主题的课程框架结构, 形成了“浦东名人场馆的人文资源”和“浦东名人场馆的建筑艺术资源”两个系列校本课程。

(2) 课程模块内容。校本特色课程模块的内容包括“浦东名人场馆的建筑艺术”课程模块和“浦东名人场馆的人文资源”课程模块。总模块下设分模块;分模块包含有多项单元主题。每个单元主题教学制订若干个教学课时 (包括课内教学课时与课外实践活动课时) 。

2. 形成课程开发策略与方法。

(1) “浦东名人场馆资源”校本课程教学的策略。

(1) 多学科统整学习策略。多学科统整学习策略, 指在“浦东名人场馆”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 统整了美术、作文、信息科技、思想品德、历史和社会等多项学科的课程学习内容,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科统整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学生在此策略引导下学习, 获得了跨学科学习的经验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2) 多形式探究活动策略。多形式探究活动策略, 如在《探访浦东名人场馆考察之行》主题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课题研究者事先选择、探访了吴昌硕纪念馆、黄炎培故居和张闻天故居作为探析的主要对象。组织学生多次实地考察并记录、分别进行中西合璧建筑与江南民居住宅的建筑艺术探究。网馆查询、事先准备采访提纲, 采访了吴昌硕纪念馆的馆长 (吴昌硕先生的重孙吴越先生) 、张闻天故居工作人员和黄炎培故居的参观者等。

(2) “浦东名人场馆资源”课程教学的方法。

(1) “三步探访”调查法。组织学生“初探———二探———三探”浦东名人场馆, 进行调查采集相关资料。初探, 即到吴昌硕纪念馆、黄炎培故居和张闻天故居进行实地建筑考察、写生;二探, 即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 选择一项感兴趣的建筑艺术或场馆文化的专题, 采访场馆内工作人员;三探, 学生自行再次进入场馆补充收集相关资料。

(2) “多样式体验”创作法。根据所调查的浦东名人场馆艺术文化资料整理,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视觉艺术形式体验浦东名人场馆文化, 并创作出体现场馆不同美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绘画创作、工艺、影像、雕塑等艺术作品, 邀请专家给学生讲解建筑的制作方法

(3) “主题项目展示”评价法。通过将学生调查、创作的浦东场馆美术文化资源的材料及作品, 设计成一个主题展示项目, 如举行“我眼中的吴昌硕纪念馆”展示活动。主题展示的形式各异, 通过展示和交流研究的成果, 评价和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发展。

(3) “开发浦东名人场馆资源”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课程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创造素质及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性的差异性等, 建立起可操作的开发本土文化资源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式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四、课程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就是要以跨学科学习、探究性学习, 以开发浦东名人场馆资源的美术校本课程为途经, 实现发展学生的多形式探究性学习和多学科统整性学习等综合学习能力课程的目标;同时, 实现发展学生体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内涵, 并养成尊重和宽容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和精神等人文素养的课程目标。

五、结语

上一篇:重组蛋白下一篇:甘肃省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