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服务范文

2024-07-12

农村文化服务范文(精选12篇)

农村文化服务 第1篇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1.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令人堪忧。

“早上听鸡叫, 白天听鸟叫, 晚上听狗叫”, 这是许多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公共产品提供不足, 自己又无经济实力购买文化商品, 因此文化生活贫乏、孤单和枯燥, 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的空间。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 来自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理念极力要用都市文化来取代农村文化。同时, 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 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 使大量民歌无法得到传承, 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 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不少地方, “黄、赌、毒”卷土重来, 封建迷信活动日趋猖獗。更重要的是, 农村文化落后, 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 令人堪忧。

2. 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

农民增收乏力, 农村发展缓慢, 农业弱势地位难以得到解决,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问题尽管是复杂和多因素的, 但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也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 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 当前的市场经济及现代价值的侵入, 使农民传统的生存价值边缘化, 农民作为自己生活的主体地位, 被一种强有力的外来力量所压抑和排斥, 而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方针政策, 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要完成这一系列任务,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关键。因此发展农村文化,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也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3. 国际文化竞争日渐激烈呼唤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速。

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著作, 鼓励美国将其现行的文化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 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提供理论根据。他们断言, 文明冲突不可避免。并公开宣称, 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结, 人类社会最终都要走向美国的模式, 历史将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抱有美国式的价值观、民主自由与个人至上的人。这就无疑与我们中华文化追求的社会理想针锋相对。

不仅如此, 文化还作为世界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日益成为国际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跨国企业的竞争中, 国外许多大企业, 进入中国并取得竞争地位就是依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尽管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但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 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农业是中国的弱势产业, 又是中国的命根子;农村是中国发展的难点, 又是中国发展的希望所在, 是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大后方。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农村, 农村不仅要抵抗国际竞争的强势冲击, 要在强大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稳定并赢得发展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要建设具有我们民族时代特色的农村文化, 增强中国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实力, 抵御国外强势的文化侵蚀。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性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和谐的目标不相适应。农村的文化资源严重不足, 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十分贫乏。在许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情况下, 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农村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 必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这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意见和法规, 特别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最近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了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非常具体化的指导意见。有些地方也在酝酿出台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政府法规, 例如江苏省政府制定了《文化馆 (站) 管理办法》。县 (包括县级市) 可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县一级农村文化发展纲要。这些政策和法规, 也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制度保障。

三、解决构建体系中存在问题,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今后的几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是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 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 解决“三农”问题, 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 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看, 应从三方面加以改革:

1. 改变养人的农村文化运行体制。

县乡文化部门在过去那种“养人”式农村文化运行体制中, 根本就没有能力和积极性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 致使乡村文化体系“空壳化”。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基层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 不懂农村文化为何物, 业务素质滞后, 来从事文化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拥有一个编制和身份, 可以一劳永逸地吃一辈子财政饭。在财政包干体制下, 县以上的文化管理部门由于经费紧张, 又极力养人, 以至出现把国家投入的文化设施租借出去作为娱乐场所来维持职工生存的现象。这种文化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养人体制, 投入再多也是在养人, 不能为农民文化生活带来福利。农村文化体制与农村的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 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 成为阻碍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

2. 改变缺乏内在动力的农村文化建设。

政府在文化建设上, 不仅难以像经济建设一样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 工厂林立的壮观;也不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和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因而缺乏积极性。当前的新农村建设, 基层政府考虑的还是公路交通、房屋建设、招商等内容, 如何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则很少被顾及。对于农民而言, 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样受到影响。不

如何搞好乡镇文艺创作

雷育红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梅南镇政府广东梅县514000)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根之所系, 脉之所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如何搞好乡镇文艺工作, 是摆在各级领导和文化站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认真思考, 广出良策, 努力实践, 开拓进取。

关键词:文艺工作;实践措施;乡镇文化站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6月25日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 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 再一次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 提高民族素质,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 我们应该认真贯彻, 努力实践。除了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外, 我们还应该建立和加强群众创作队伍, 创建乡镇特色文化, 出人才、出作品, 繁荣基层文艺创作。

事实上, 乡镇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活动一直是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长期以来, 它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培养群众文艺兴趣爱好, 陶冶情操, 培养人才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做好文艺创作笔者认为:

一、要提高广大群众的审美鉴赏水平, 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开展业余文艺创作活动, 参加者都是来自最基层的群众。通过对他们当中优秀作品的阅读借鉴、宣传讲评, 使作者提高审美水平, 更加具体透彻地了解时代主旋律, 并且帮助一些人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对下一代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熏陶

业余文艺创作活动的参与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而他们在积极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极大学习热情。要不失时机地为他们举办各种文艺创作讲习班、培训班, 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文艺的兴趣与爱好, 从小培养文艺细胞、开发艺术潜力, 使孩子们在汲取艺术营养的过程中得到自身智力的发展, 提高读写水平, 得到多种效益。

三、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在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过程中, 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也相应带来了思想素质的提高。使健康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文艺创作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文明之风悄然兴起, 腐朽没落的思想、丑恶不良的行为、封建落后的习俗、有失文明的举止逐渐失去市场。

仅投入没有经济效益, 而且参与文化活动, 还要影响正常的劳动收入。税费改革以前组织乡村文化活动, 参加的人可以计义务工,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义务工, 就很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 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 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 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尽快采取

四、要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本身也是一项情趣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 创作成果一旦问世、发表或流传开来, 必然会使广大群众在欣赏和阅读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五、要积聚文艺人才资源

文艺创作人才资源是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基础, 人才要从低级向初级向高级一步步培养, 而乡镇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正是培养“文艺幼苗”的摇篮和温床, 青少年带着文艺兴趣和创作技能升学、入伍、就业, 必将会在新的岗位上得到发展、开花结果。

1. 我们经常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如“小小说”征文比赛、

“书与我”读书征文比赛、“书画竞赛等活动, 广泛征集各种门类作品, 开展评比交流, 对获奖作品分等级发给证书奖金, 并在宣传阵地上广为宣扬, 造成浓厚的社会文化气氛。

2. 把那些锲而不舍、埋头创作并取得成效的作者作为典型和

榜样, 广泛宣传, 在文艺创作上卓有成效的行家里手, 镇文化部门推选他们为镇文联或是协会负责人, 经常请他们做经验介绍、讲课辅导, 并为他们举办作品展示, 在文友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激起了大家的创作热情

3. 为了提高文艺协会在全镇的知名度, 让作者有“用武之

地”, 他们经常组织作者下厂、下村撰写报告文学、写字、画画等, 为企业发展服务, 为配合中心工作服务, 让文艺创作与经济结缘。近几年来, 有几个镇通过组织创作人员为公司、工厂、村组撰写报告文学并且发表, 一方面为这些单位进行了宣传、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 另一方面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稳定了创作队伍。

4. 编辑整理出版专集, 扩大作品影响。

对一些长期专心写作, 积累了不少作品而没有发表的作者, 千方百计鼓励、帮助他们集结作品, 对作者一种很大的鼓励。尤其是青少年作者, 看到自己的作品选进了集子, 更为欣喜, 写作积极性一发而不可遏。

通过开展各项工作, 稳定了业余创作队伍, 作者们团结在文化站周围, 积极参加站办各项活动, 使全镇创作活动常抓常热, 每年都能按计划完成创作任务。

建设和壮大业余作者队伍, 繁荣群众文艺创作, 不仅仅是文化服务中心的事, 应该是各级领导和业余部门所共同关心的事。要让各级领导把群众文艺创作摆上工作议事日程, 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真抓、紧抓上。

雷育红, 1972.4-, 女, 汉族, 广东梅县, 大专, 助理馆员。

有效措施, 切实加以改变。我们相信, 只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农村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

作者简介: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 第2篇

请您认真阅读问卷中的每一道题目,如实填写。您的回答对于我们得出正确结论非常重要。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谢谢!请在选中选项上打勾。选项中的“其他”选项可根据自身情况填写。

调查村庄: 区/县 街办/乡镇 村 调查日期:2012年 月 日

填表人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①男 ②女 2.您的年龄:

①20岁以下 ②21—30岁 ③31—40岁 ④40-50岁 ⑤5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①小学及以下 ②初中 ③高中或中专 ④大专及以上 4.您的月收入大概为: ①1000元以下 ②1000—1500元 ③1500—2000元 ④2000元以上 5.您平均每月用于文化方面的开支(包括购买书报、看电影、上网、参加培训等支出项目)为:①不足10元 ②10—50元 ③51—100元 ④ 100元以上

填表人所在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您村拥有哪些文化设施(可多选)?

①文化活动室 ②农家书屋 ③阅报栏 ④网络场所 ⑤文化健身广场 2.您平时利用较多的文化设施是(可多选): ①文化活动室 ②农家书屋 ③阅报栏 ④网络场所 ⑤文化健身广场 ⑥其他

3.您村经常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吗?

①经常开展 ②很少开展 ③只在某些节日开展 ④从未开展过 4.您村的群众文化组织有(可多选):

①自乐班 ②锣鼓队 ③合唱团 ④舞蹈队 ⑤书画协会 5.您村农家书屋的开放情况:

①经常开放 ②偶尔开放 ③遇到检查时开放 ④雨天或晚上开放 6.您对农家书屋配备的图书: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太满意 ④不满意 ⑤没有农家书屋或没有去过

7.您获取书刊的主要途径是: ①农家书屋 ②购买、订阅 ③小孩的课本 ④从他人处借阅 8.您最需要哪些农村读物(可多选): ①农业科技类 ②技能培训类 ③医疗卫生类 ④生活类 ⑤文学艺术类 ⑥政策法规类 ⑦文化教育类 ⑧政治经济类 ⑨少儿类 ⑩综合类

9.您阅读书刊或上网,主要目的是(可多选): ①学习技术 ②娱乐休闲 ③孩子教育 ④学习政策法律等知识 ⑤其他 10.您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主要有(可多选): ①放电影 ②送戏 ③送书 ④科普讲座 ⑤文艺演出 ⑥其他 11.你最感兴趣的文化下乡活动是:

①放电影 ②送戏 ③送书 ④科普讲座 ⑤文艺演出 12.您参加的文化活动一般都是哪些单位组织的:

①街道(乡镇)政府 ②村委会 ③村民自发 ④企业 ⑤其他 13.你会参加乡镇(村里)组织的文化活动吗?

①有活动就会参加 ②经常参加 ③偶尔会参加 ④从来不参加 14.您比较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可多选): ①看电视 ②听广播 ③读书看报 ④上网 ⑤棋牌 ⑥看电影 ⑦节庆时当地开展的欢庆活动 ⑧戏曲、歌舞等文艺演出 ⑨其他(比如卡拉OK、宗教活动)

15.您对文化的需求:①很强烈 ②比较强烈 ③一般 ④没有需要

16.您认为目前自己的文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①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能满足 17.您对政府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太满意 ④不满意

18.您村的文化活动是否有特色?①有 ②没有 ③不了解 19.您对您村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太满意 ④不满意 20.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太满意 ④不满意 21.您觉得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最大困难是什么?

①缺乏组织领导 ②缺乏资金 ③农民不齐心 ④不知道如何搞 ⑤其他 22.您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什么好的建议(可多选):

①完善文化设施 ②加强农村文化骨干培养 ③经常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④扶持村民自编自演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节目 ⑤其他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 文化服务 保障

China's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roblems

YuWenWu

Harbin commerci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bstract: in this paper expounds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shape function and human capital promotion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satisfy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farmers, and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expand the rural market demand, the paper the inner demand of the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present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expenditure insufficiency, the total capital investment intersected, funds management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ransparency.

Key words: the rur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 guarantee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功能

农村文化是广义文化整体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除了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公共性等文化一般特性外,还具有诸如地域性、实用性和农民阶层性等特殊性。我们可以将农村文化定义为:从属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助于农民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的价值观文化、基于精神文化需要的有助于农民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众文化、出于载体功能的有助于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效率的农业科技知识文化。

农村公共文化所具有的独有特征表现在:

首先,农村地区是人口居住的一个基本构成单位,也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文化理所当然是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东南西北各个角落分布着具有不可仿效和替代的生活习俗、作息方式和文化意识的村落,呈现出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所具有的明显的文化空间地域性特征。

其次,文化也会在外在压力和自身适应的作用下做出文化逐步变迁和主动调整的反应。当然,在这个变迁和调整的过程中,前者表现为与外界文化的碰撞、冲突、选择、吸收、补充和融合;后者表现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技术条件的日新变化所带来的协调和适应,这些都突出体现了农村文化在时间上的时代性和动态性。

再次,文化包括农村文化具有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传播和存续的实用性,农村文化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为作为一般社会秩序和规则对公众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引导指示作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文化渗透在劳动生产和生活技能中被认同和接受为核心价值,从而反映在农民对生产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利用改造以及对社会和自然认识的不断更新。因此,农村表现也表现出了内容上的实用性。

农村文化所具有的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执行功能和个体心理塑造功能,通过鼓励农民消费健康的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通过影响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价值取向和情感生活从总体上控制社会秩序和既定利益关系,以达到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和强化农民凝聚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力资本的提升功能,农业的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技知识文化的发展,文化知识诚然是人力资本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宣传教育、市场交易和信息技术处理之类的技能培训等嵌入的方式而内化为农民的心智结构并对农民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人际行为认知产生影响。

二、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需求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的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着,其内容和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这其中也不乏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任务。政府已经将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

2、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

人们的消费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从总体上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在城市居民群体中清晰可见,而且农民群众中的趋势表现也很明显,他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3、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充分体现,对于广大的农民群体而言,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也是不断完善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着重体现其服务功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4、扩大农村市场需求,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风暴惊动了全世界,也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服务等领域给我国带来了明显的影响。我国提出了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通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农民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会给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的精神之光”,会大大焕发人们的高层次的消费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修养、艺术修养和思想观念修养,提高农民的文明水平。而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农民思想觉悟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不仅带来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等文化投资活动,而且刺激了农村各层次的文化消费,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乃至国内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

三、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困境

1、支出总量不足

目前,我们看到了政府公共财政中不断增加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预算,但这种供给与农村公共文化的快速发展所急需的大量的文化设施建设资金和运营管理资金严重失衡、不相匹配。

2、资金投入条块分割

文化基础设施是进行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在依靠农民自我承担的同时,更应该依靠政府的预算与拨款,但是现实中一方面预算部门间由于缺少协调和沟通而形成的多头管理往往导致运营管理资金不到位,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治理也存在着利益部门间的互相博弈而导致治理成本增加和治理成效减损的问题。

3、资金管理缺乏透明度

横向和纵向的多级管理体系的存在必然造成各种信息的不对称,其主要表现就是模糊的资金流向、用途和到位时间,究其原因就是内外监管的缺失。内部监管缺失体现在下级虚报重报申请资金、上级缺少实地考察、下级截留挪用资金、政府难以获得真实财务信息由缺乏有效资金监管。外部监管主要体现在公众缺少必要的公共文化支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虽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举措,具有普遍适用性,但现在仍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和供给,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其动力和经验主要还是来自于农民基层的农民、企业等市场主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无法一蹴而就的长期历史进程,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开拓投入渠道,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必须逐步提供解决农村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基础设施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必须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宏观管理环境问题,强化政府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最终通过构建更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文化体制从根本上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人才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不仅仅是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也依靠人才队伍的支撑。人才资源优势是我国最具有潜力、最可持续、最可依靠的优势,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力资源优势,靠人才支撑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条越走越宽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云峰:《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王晓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曹爱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制度变迁与协同》,《天府新论》2009年第4期。

4、顾金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与模式研究》,《学术论坛》2009年第5期。

5、安世绿:《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制度设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第4篇

200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0年, 也是落实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重要一年, 作为一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文化的古镇, 我们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 还特别注重发展以文化为首的各项社会事业。因为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 还是农民的致富, 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持。

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1.1 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大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近年来, 我们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发展目标, 强化了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 同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镇、村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 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化、制度化。

1.2 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2003年底, 投资近170万元的大隐文化体育中心落成, 标志着大隐文化事业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4年, 投入了12万元在文体中心内开设了图书室1个、健身房2个、影视室1个、棋牌室2个、乒乓球室等活动场所, 在室外增设了2套健身路径, 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 为群众文体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又投入30多万元建造了文体中心水泥灯光球场, 同时新建了近3000平方米的园林绿化带。2006年至2007年投入1万元, 建造了标准门球场1个。2008年投入了8000元完善了球场的灯光设施。2009年镇党委、政府预计再投入50万元, 对文化中心广场实施二期改造工程, 使群众性文化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2 创新文化活动载体, 确保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2.1 创新活动与载体, 丰富文化活动

按照“带着基层跑, 围着群众转”的文化理念, 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 特别是充分利用农闲和节假日, 组织开展如“迎新年器乐演奏赛”、“庆中秋、迎国庆文艺晚会”, 举办篮球友谊赛、首届新农村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等, 让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 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 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并且以创建文明村、文化中心户等为载体,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 破除迷信, 移风易俗, 抵制腐朽文化,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2.2 立足传承与创新, 打造特色文化

根据我镇历史悠久, 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积极地对当地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摸底, 对那些有价值、有特点、有影响的民俗活动等进行挖掘整理, 通过逐级申报加以保护, 使之得以保留延续, 至目前已经有3项通过余姚市级评审、有2项 (石雕和竹编) 通过宁波市级评审。同时下步将着力搞好开发利用, 充实内容、创新形式, 赋予其时代性和教育性, 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享受文化的愉悦, 受到熏陶和教育, 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3 整合农村文化资源, 确保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

3.1 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送电影、送戏下乡等工程

广播电视娱乐节目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传播快捷, 普及性、娱乐性、教育性极强, 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喜好的娱乐阵地。我镇在做好各村接收广播电视的服务工作外, 今年为5个行政村安装了室外喇叭共205只, 确保村村响、户户通长期有效运行。同时从2008年4月12日起, 已在全镇全面启动电影放映和送戏下乡工程, 截止去年底, 已送电影60场次、送戏46场次到各村, 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3.2 大力推进村级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坚持以镇政府为主导, 以文化站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大力发展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目前, 全镇已建起大隐村、芝林村、镇中学、镇小学4个健身辅导点, 15条农民健身路径, 培育和评选了文化中心户20户。大隐村和芝林村的2个村落文化宫内部设施日益完善, 现有图书6000册、台球设施2套、乒乓球6套, 室内健身器材10余件, 棋牌桌6套, 大宗乐器2件。在完善以上两个村的设施外, 今年学士桥村村落文化宫被评为特级文化宫和云旱村文化活动点顺利通过了余姚市的验收。2009年章山村移民安置点交付入住后, 我镇将出现“村村有场所、出门能活动”的全覆盖局面。

3.3 积极发挥农民自身优势, 创造农村本土文化

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 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 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我镇千方百计鼓励农村的文化能人、艺人、热心人等这些“乡土艺术家”积极投身农村文化事业, 现已组建了民乐队、腰鼓队、象棋队等众多业余团队, 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尤其是大阳河农民乐队, 通过全镇戏剧迷及爱好者的自编、自演, 先后创编了《八荣八耻》、《话说大隐》、《说唱工厂党员先进性》、《大家心目中的新农村》等一系列受群众喜爱的节目, 同时该乐队还被授予2007年度余姚市级优秀文化团队。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 他们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他们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 我镇的这些文化团队现已发展成为农村文化方面的“领头雁”, 成为我镇实现“一人带一户, 一户带一片, 一片带一村, 一村带一镇”格局的有力推动者。

结语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究论文 第5篇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这需要来政府积极投入,建设、运行、维护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且保持逐年增长。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政府的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使之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

2.2政府的管理职能要得以凸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政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影响着体系的建设和使用。政府要在乡镇政府组织中,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农村文化建设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对文化事业单位的评价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保证文化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乡镇村政府要肩负起体系建设这项重要职责,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2.3对先进文化进行弘扬,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对先进文化在农村地区的保护和发展,高度重视和保护农村特色文化,完善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提高设施的使用率,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打造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有效推动。

2.4人才的培养要得到强化

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要严把乡镇文化专干入口关,基层的文化岗位要选用真正有文化特长、组织才能的人才。加强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文化队伍素质。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才的作用,选用有一技之长的来担任乡镇村社的文化辅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并着力培养民间文艺传承人。

2.5对活动方式进行拓展,吸引农民参与

农村文化服务 第6篇

关键词:乡镇综合文化站;陕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091—02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是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基础。乡镇综合文化站通过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对广大群众进行政策法制教育,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综合性的体系和网络。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乡镇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层级,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配置从中央到地方,随行政层级的降低而呈层级递减状态。即机构层级越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越丰厚,反之,机构层级越低,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越单薄。乡镇一级除了文化站,就基本没有其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严重,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不到重视。县以上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虽然负有服务基层的职责,但服务范围实际上难以遍及广大农村。因此,在现行体制下,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还是要由最基层的乡镇文化站来组织和提供。如果没有文化站,广大农村基层就没有公共文化服务。国家政府文化服务的公正和公平就无从谈起[1]。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强调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公众的公共文化权益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强调每个公民(包括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公平。要求不论服务对象为何人,均有权享有同样的、质量稳定、程序公平的对待 ,从而享有平等的文化服务[2]。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体系化,改变以往农村文化建设一盘散沙的局面,巩固市县一级文化建设的成果,巩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阵地。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好坏,必将对村级文化活动室起到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扩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范围。

二、陕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综合文化站经费短缺,投入不足、基础文化设施更新缓慢;基本队伍不稳。现阶段,陕西文化站建设底子薄,设施设备陈旧、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贫乏等问题仍相当突出。目前,全省200多个文化站有站无址,亟待新建和维修改造的文化站有1 337个,能够落实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设施、有活动等“五有”标准的文化站不到总数的25%,办公和数字化设备极为缺乏。调查显示,大部分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很多村未设立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和负责文化活动的专职人员,存在文化活动无人负责、无活动场地现象。部分乡村虽设有文化活动场所,但未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长时间缺少维护,功能老化。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政府大多以一次性投入为主,没有年度运行经费、工作经费等后续配套资金的支持。在陕西一些地方,由于基层文化站编制少,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是一人一站。基层文化工作缺乏组织保障。一些地方文化站一无机构二无编制,人心浮动,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乡镇综合文化站缺乏担纲人才,在当地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2.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灵活。乡镇文化站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文化主管部门仅对其行使部分业务指导职能。乡镇文化站人事管理权、财产管理权、工作安排权在当地政府,业务主管部门难以调配使用干部,文化站人员不能流动,缺乏活力。乡镇文化站干部常年承担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很难履行文化工作职能和从事文化站工作。乡镇干部缺乏引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事等方面工作都归属所在乡镇政府统管,工资也由乡镇财政支付。名义上作为乡镇一级的文化事业单位,实际上没有具备作为事业单位的基本要素。例如,事业单位登记、法人代表、人员编制、财政经费预算和拨款,这些要素的缺失,乡镇文化站在实际中只能是一个名义上的单位,人员、待遇、经费、工作方面存在问题,都与不具备单位基本要素有直接关系。

3.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作用不突出,定位不准确。文化事业经费的严重短缺,机构编制的不明确、基层文化队伍的老化以及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等原因,导致一些乡镇农民业余生活枯燥,群众团体文艺活动很少,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蔓延。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是自发的,文化站既无法在财力上给以支持,也无从给以业务指导。文化站可有可无,在一些地方形同虚设的情形,群众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笔者在周至县调研时发现,一些乡镇文化站的牌子还在,但却早已变成了农药、农机具销售部。加上乡镇文化站活动单一,特色文化站建设力度不够,一些站不能够根据本地特色进行引导性较强的活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满足不了群众对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的要求,以至于文化站仅仅流于形式。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发展对策

1.加强陕西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乡镇综合文化站承担政府文化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根据陕西省情实际,新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实行统一的建设标准,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藏书量不低于2 000册,年入藏量不低于100册,配备基本的文体活动器材。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本设施包括,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活动室、一个棋牌室、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点,“三室一站”建筑面积均不低于60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必须配备专职站长和专职文化辅导员,经常组织开展适合当地特点、便于群众广泛参与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要不断实现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加快实现先进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使乡镇综合文化站具备向广大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数字化服务的能力。以强化乡镇文化站的综合服务功能。乡镇综合文化站为群众提供服务应达标。已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活动阵地开展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加强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辅导。要不断探索乡镇文化活动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深入开展文化下乡等面向基层群众的示范性活动,形成乡村整体互动工作局面。

2.加大陕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业务活动经费支持力度。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的形成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资金保障起着重要作用。按照2007年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将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活动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尽可能把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文化站的日常管理。省政府设立农村文化事业专项扶持基金,扶持文化站的建设和管理,用于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奖励等。设区的市、县应当建立相应的扶持和配套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和农民兴办乡镇文化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文化站捐赠设备、资金等。县文化馆应当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通过人才交流、文化下乡等形式,充实文化站的专业力量。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以文补文和多种经营活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建立运行高效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陕西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可试行公有民营制和股份合作制。对一些运营不规范的乡镇文化站可试行公有民营制。政府将全额投资新建的乡镇文化站设施设备和规定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通过公开竞争、风险抵押等方式,委托给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运行管理。政府还可在坚持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吸引多种经济成份共同投资兴建的文化站,实行股份合作制,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文化站建设。实行公有民营、股份合作制的乡镇文化站,其开展农村文化事业专项建设和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由乡镇政府向文化站购买。公有民营、股份合作制有助于文化站通过市场化运作,保证上级文化部门和乡镇政府规定的公益性活动项目正常开展,保证文化站资产保值增值。

4.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要健全乡镇综合文化站机构设置。根据陕西乡镇人口规模和文化建设实际需要确定乡镇综合文化站编制,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确保应有的工资福利待遇。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录用工作,新进人员必须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聘,吸收政治思想好,文化水平高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文化站工作。加强要对乡镇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和完善岗位规范,完善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要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考核的制度化设计。考核目标要明确、考核方法要科学、考核指标要合理。考核结果应与薪酬、职务、岗位的调整挂钩,真正实现考核的激励作用。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乡镇文化站长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动态考核,其工资与业绩挂钩,考核发放,通过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以激发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每三年对全省文化系统干部进行一次轮訓;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管理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制度;把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职称评聘范围。

参考文献:

[1]曾岩.新时期乡镇文化站的角色认知和建设要求[J].文化发展论坛,2006,(7).

略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7篇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一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就是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总称。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 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劳务的系统的总称, 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1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伴随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日趋活跃, 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和参与愿望日益增强, 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却滞后于经济发展, 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足的同时精神生活却呈空虚状态。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关注“文化民生”, 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人才队伍、基本载体等方面的夯实和建设, 能有效实现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在新形势下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农民提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是保障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权利,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1.2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充分发挥文化自身价值与功能, 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整体进程之中。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就是要统筹协调农民对文化的不同需求, 为农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文化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广泛、持久而稳定的影响, 为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1.3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体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

随着政府角色定位的日益清晰, 公共服务职能日趋强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已成为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 使文化形式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适应;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 投入力度着力向乡村、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农民倾斜, 使农民群众普遍得到公共文化服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从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 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还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基

层文化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政府对文化的投入的经费不足, 有些地方文化事业经费短缺, 严重制约了当地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各乡镇包括有的县区局、文化馆经费都实行包干, 一些文化单位连工资都开不全, 从而没有资金去搞文化建设, 大多数活动要依企业赞助等方式开展。

2.2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由于经费严重短缺, 而现有文化设施又难以承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

有的为减轻财政负担, 更把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达到缩减财政拨款的目的, 让其创收, 这样使本来就匮乏的公共文化设施被挪为他用, 而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被完全的市场交易所替代;有些馆站由于经费不足, 存在出租房屋、被经营性用房挤占挪用现象, 这样怎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

2.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足, 尤其

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是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普遍性问题。随着基层精减机构, 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被减掉了, 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已身兼多职, 多年来, 一些馆、站工作人员有减无增、有出无进, 造成人员老化、综合素质偏低, 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各种年轻、优秀的文艺人才不能及时充实到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中来。

3 建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

建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开展:

3.1 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保障各级政府要加

大财政投入力度, 要按照一定的比例, 扩大公共财政中的文化覆盖面, 并不断提高用于乡镇、特别是村级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 有效降低农民参与村文化活动的成本, 提高各类农村公共文化物品的使用效益;设立专项资金, 确保农村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资金需求。

3.2 不断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重点, 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培训, 积极培养农村文化骨干;

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 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 支持他们创作更多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较高艺术质量的文化作品,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自我发展能力。

3.3 制定详细的文化发展计划明确一定时期内新农村文化建

设的目标、重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政府应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 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在制定本地区社会规划时应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与经济、政治、社会等一起纳入总体规划之中, 明确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

4 小结

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 以政府为主导力量,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事业单位、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这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的作用。只有将这些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 新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才会开展得更顺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得到发展。

摘要: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要求。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 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从而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等严重问题。本文仅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寻找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史大波.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M].民营科技.2009.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一项基础内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构建文明农村, 提升农民的素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项目之一, 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近几年, 随着国家加大农村的投入和支持,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其中仍旧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 如果不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会限制文明农村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国家的投入力度不够,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新时代背景下, 国家适当加大了对于农村建设的力度, 但是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仍旧不多, 导致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有些地区仍然存在着“重城市, 轻农村”的情况。因为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 使得很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好蓝图都成为了纸上谈兵。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建设不完善, 致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健全, 导致农民文化生活受到了影响。与此同时, 一些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率也不高, 有些地区已经建设如图书馆, 阅报室等, 但是由于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这些基础的文化设施变成了“空壳”, 没有发挥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二) 农民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度不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为了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 所以短时间之内的收益程度不如经济效益那么明显, 导致一些农民不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些人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在浪费时间,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 农村城市化是必然的趋势, 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 这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会自然而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生成。一些农民认为农村的文化建设对于农民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 而且不进行文明建设对农民也没有影响, 还有一些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建设没有清晰地概念。这些农民的观念原因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通畅。

(三) 农村政府部门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建设缺乏管理

从基层文化建设来看, 政府部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执行者是各基层的政府部门, 但是政府部门对于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没有提高重视, 而且一些领导忽略了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并且也缺乏完好的管理制度。很多的基层政府部门将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上, 忽略了文化方面的建设。因为农村负责公共文化建设的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导致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的管理方面的制度和章程等都不健全, 使得一些基层的公共文化管理部门形同虚设, 根本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除此之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差, 没有明确、清晰、规范的服务标准, 使得实际工作效率不理想。

二、合理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调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理念

在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三个理念:第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主要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满足农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促进文明农村的建设。第二是协调城乡发展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主要是为减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通过不断地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 使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更加完善。而且协调城乡发展的理念还可以推动城乡之间发展的融合, 从而进一步的带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建设。比如: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点建设, 还可以通过与媒体合作, 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一些农村频道等。第三是坚持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理念。基层农村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的获得, 还要推动文化建设, 坚持文化和经济并进发展, 更好的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

(二)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文明农村建设实施的直接执行者。在实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得力度, 大力支持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政府应该重点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基金投入, 加强农村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等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促进农村的文化建设进程。

除了这些政府还要完善公共文化的基础设施, 随着高科技技术的进步, 网络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网络文化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政府应该构建农村网络设施的建设, 可以使人们受到新知识和事物的影响, 解放自己的思想, 增强农民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识。如:电脑, 网络信息化中心, 而且增加一些地区的网络覆盖点, 为农村的农民拉网线方便人们上网。最重要的就是政府要发挥自己的职能,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 设置专门的文化建设管理职能部门, 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

(三) 要发挥农村当地的作用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应该利用农村当地的资源, 如当地的中学, 中职等, 影响当地人民的意识改变, 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政府要积极的引导农村农民和一些民间组织加入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 促进文明新农村的发展。为了调动农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动性, 政府应该到农村进行讲座, 讲解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带动农民重视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在农村多多组织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民间活动, 使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而且还要多鼓励农民自发的组织文化活动, 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 需要政府和农民一起努力, 共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 需要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巩村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 2014 (1) :100-104.

[2]彭益民.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与评析[J].武陵学刊, 2014 (6) :41-47.

[3]王宏鑫, 刘洋.农村公共图书馆整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之路[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2) :28-32.

[4]高墅.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 2015 (10) :102-103.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我国现阶段,农民是不可忽视的主体。所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与建设。政府要起到对农村公共文化的引导作用,对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进行创新,对农村公共服务队伍进行提高训练,还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的投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法律法规,提高人们对于公共文化的意识,自觉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的长期发展,促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的公平性、有效性,使公共文化真正能让农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1 我国公共文化供给的现状

由于我国公共文化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所以就出现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不足的情况,城乡差异大,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表现形式单一、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质量不高,以及农村文化供给数量不够。由于我国农村的数量较多,比较分散,经济实力不强等原因,使许多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

2 明确农村公共文化的主体

只有明确了农村公共文化的主体,才能有效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政府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应处于一个负责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为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提供便利;要切实落实好自己的责任,认真负责地做出决策,真正把公共服务落实到农村落实到农村人民;要决策公平化、公开化,科学合理的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但是,要想使农村公共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并逐步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就必须要有市场的参与。

3 丰富农村公共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为农村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内容,创新发展更多的公共文化形式,能使农民对公共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满足农村群众对文化多层次的需求,实现文化权益的平等。文化产品与服务形式也要相应地进行创新,以符合大众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理及需求。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是为大众服务的,所以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的发展好、建设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创新农村大众文化,从市场获取经验,利用民间各组织的力量,繁荣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提高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性能,为农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文明境界,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过去只是单一的政府对文化的供给,不能及时了解大众对于文化的需求,灵活性差,也不能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对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我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让市场与政府相结合,既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可以获得社会力量的帮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好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机制,真正创新和丰富农村公共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农民提升精神文化水平。

4 改革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存在一定的弊端,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差距悬殊,不能使农村群众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文化权利。让公共文化分配公平,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制就迫在眉睫。因此,要加快对于文化产业的改革,从实际出发以农民的需求建立起服务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既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其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使政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健全法律法规,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运行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的良性发展;为了让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能在阳光下运行,更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既要对政府办事和企业的效率进行评估,又要对公共文化分配是否合理进行评估。

5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不仅适用于城市更适用于公共文化相对于落后的农村。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关系到每个农民的切身权益。只有加快改革的进程,加大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产业的投入,积极转换角度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为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政府提高办事效率认真负责的办好事,才能真正让农村人民享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才能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到广大的农村群众,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境界,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只有农村群众的精神富足起来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永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J].群文天地,2012,(5).

农村文化服务 第10篇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托, 是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载体, 是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前提条件。为此, 我们要重抓镇、村两级公共文化阵地的建设, 编织一张“以市带镇、以镇带村”的三级农村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一) 有效整合市级公共文化设施。

我市的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比较齐全, 但由于种种原因, 个别场馆资源得不到充分共享。我们要通过改革, 将文化艺术中心、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及其功能优势有机整合, 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 保证这些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的统一有效使用。首先要加大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度”, 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 逐步实现免费开放, 体现其“公益性、共享性”;其次要加强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的“示范性”, 以此辐射乡镇、农村, 指导、带动基层文化设施的规范化建设、管理、使用。

(二) 大力推进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

作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中的中间环节和工作支点, 乡镇 (街道) 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2-3年内, 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使每个乡镇 (街道) 都建有1000—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 集图书阅览、影视播放、宣传教育、节目排练、文艺演出、文化展览、农民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市政府要用好用足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奖补资金、考核督查机制、评比奖励政策, 增强乡镇 (街道) 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积极推进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进程。

(三) 努力提高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

村级文化活动室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网底, 是最基层的文化阵地, 是群众所最迫切需要的。我们要根据省“建设标准”, 按照市“创建规划”, 分年度组织实施, 力争到2010年, 全市有80%左右的村建好建筑面积在150—300平方米、硬件设施达到“五个一”要求的村文化活动室。在建设村文化活动室过程中, 要利用现有文化站、影剧院、闲置校舍、闲置村委办公房、旧礼堂等, 采取多种方式建设多功能、综合性文化活动室, 特别是要与当前行政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体系

(一) 完善公共财政投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1.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中小学校远程教育等网络, 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建设市、乡镇、村基层服务网点, 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方便和低成本地享受和利用各类网上公共文化资源。

2. 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和送电影下乡活动。

根据“三贴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100场农民喜欢文艺节目、10000册农民喜爱的图书、5000场电影下农村, 努力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3. 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以农民群众为服务对象, 由公共文化机构组织、引导并提供文化服务。要结合本地实际, 大力推进集镇文化、村落文化, 广场文化的发展, 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式、城乡联动的群众文化新格局。

(二) 拓宽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1. 产业政策扶持。

政府出台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 在政府加强监管的前提下, 积极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生产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2. 政府采购。

政府委托专业化的公共机构, 面向社会公开发布采购标书, 采购在质量和数量方面符合政府要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3. 委托生产。

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根据公众需求, 通过制定行业和产品标准规范, 委托有资质、有信誉的社会机构生产和提供政府规划指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4. 公共文化项目外包。

少数缺乏管理和运营能力的准公共文化机构, 可以采取政府或公共文化机构提出运营目标, 并给予相应的财政或经费补贴, 把公共文化项目整体对外承包, 以及从市场招聘项目负责人等多种市场化的方式来搞活经营管理, 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体系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体现的。一个没有文化活动的地方, 是很难想象让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能得以保障的。政府除了送文化下乡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组织、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 构建深受群众欢迎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体系。

(一) 搭建文化活动平台

每年要利用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 精心设计开展文化活动。市、乡镇 (街道) 要切实承担起组织策划节庆文化活动的责任, 做到节庆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健康向上, 为群众喜闻乐见, 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要以“乡村大舞台”为载体, 通过举办好农民文化节、百村农民文艺汇演、“过把瘾”——大家一起来、“娥江之春”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活动平台, 用评比、比赛、展演、巡演等手段, 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二) 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农民自办文化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种文化”, 它是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贫弱的问题, 重要的是要注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发挥他们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 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自编自演各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 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真正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 努力推进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

(三) 扶持民营演出团体

我们要精心爱护它、培育它, 把经营性演出团体和特色文化产业相结合, 进行重点扶持、宣传引导、管理培训。要发挥其运作机制灵活的优势, 走村穿巷, 为广大农民朋友演出贴近群众, 内容丰富, 包括生日戏、周岁戏、寿年戏、体面戏等各种名目的文艺演出活动。

四、落实农村公共文化保障体系

(一) 完善工作责任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切实加强领导, 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财政预算, 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齐抓共建、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要以创建文化先进县、浙江东海文化明珠、文化示范镇乡、文化示范村 (社区) 、文化示范户为抓手, 以点带面, 积极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要制定科学可行、操作性强的农村文化工作考核指标, 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 在乡镇 (街道) 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中较大幅度增加农村文化建设分值, 切实保证文化工作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活动、有实绩, 形成市—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三级文化考核激励机制。

(二) 创新文化投入机制。

要坚持把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作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加大投入力度。一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 严格执行“各级财政每年用于文化的事业经费不少于财政总收入的1%, 文化事业经常性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的规定, 要把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重点倾斜于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上。二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公益性文化领域, 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推行公共文化活动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支持发动社会募捐, 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

试论乡村旅游原生态文化的保护

应丽雅 (尤溪县文化馆福建尤溪365100)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便逐渐兴起。乡村自然风貌、乡村生产生活场景吸引着旅游者前来休闲、娱乐、体验、度假。但是,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开发, “乡村”的持久魅力却直线减弱, 阻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 对此颇有感触。本文尝试从乡村旅游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入手探究如下:

一、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产业的重头戏

乡村旅游已成为广大市民首要的选择。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快, 工作压力大, 空闲之余渴望重返大自然, 重温田园生活的悠闲, 与大自然如此近距离的体验, 享受宁静祥和的气氛, 借此逃避都市的喧嚣, 这些正是游客到乡村旅游得目的。五一黄金周虽然已过, 但位于福建尤溪西城镇七尺村的兴隆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仍然一片红火, 来自福州、三明市区的客人慕名到此垂钓休闲、游玩餐饮, 不亦乐乎。像这样的休闲渔业基地, 尤溪县已开发18处, 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加强民俗民风保护, 还原乡村旅游原生态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交流, 如果乡村旅游开发忽视当地特有的的文化蕴含, 一味注重扩大规模, 破坏乡村原生态风貌, 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1. 避免乡村旅游过度商业化, 还原乡村民俗文化的本真

人们习惯把乡村自然看成传统文化的载体, 乡村农耕生活就是旅游者十分钟情的内容。福建尤溪联合的梯田是天然美景, 极像山水田园画, 是喜欢农业观光旅游的人的好去处。层层叠叠的梯田、袅袅的炊烟、劳作的人群;群山环抱、绿树映衬, 周围7个自然村的大多数田都是只能种一二行禾, 弯弯曲曲, 是典型的“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的碎田块, 虽然没有什么开发, 但这里却保持着特有的原始风貌。没有宾馆、旅社, 你也可以在乡里或塔前、西芹周边的民房住下, 也可自带帐篷, 早上直接拍日出。清晨5:30起来, 已经太迟了, 太阳从对面山上冉冉升起, 照得梯田金光闪闪, 气势磅礴, 绵延整个中高山片区。

可是,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呈现出了负面影响, 最严重的是当地文化呈现不正常的商品化。位于福建尤溪的桂峰古民居村落, 虽然建设年代已久, 但古风犹存, 是都市居民了解历史 (明代后期、清代建筑) 、休闲、度假的好去处。2007年被国家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作为文化名村的主要标志, 是承载各个历史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积淀。遗憾的是, 部分居民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 却在这里建起了新式洋房, 挂上饭店、宾馆的招牌, 这无疑是对古民居建筑风格的破坏, 政府进行干预, 实行强制拆除, 但民众是否真正理资助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三要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文化投入、文化扶持、税收征管、价格收费、文化产业、社会捐助等文化经济政策, 通过政策引导,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大力扶持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从而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

(三) 健全文化队伍建设机制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扎根基层的文化队伍。一要配齐配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市文化馆既要按编制规定“齐装满员”, 又要配强配齐文化专业人才。每个乡镇 (街道) 也要按编制要求, 保证有2—3名文化站工作人员专职从事文化工作。二要拓宽农村文化人才渠道, 鼓励有一定文艺专长的大学毕业生和其他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创新方式, 通过比武、评优、培训、职评等多种途径, 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 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逐步健全农村文化人才骨干网络。三要要花大力气, 调动农村文艺骨干的热情, 积极扶持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建解其中的弊端呢?有的农民过分依赖旅游业, 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 五花八门的欺骗手段引起游客的强烈不满;村民之间的和睦祥和也被打破, 实乃乡村旅游者遗憾之处。还原民俗文化的本真, 再现乡村的真实面目, 找回乡村的淳朴民风, 实为是乡村旅游的最佳看点。

2. 乡村人看乡村建设, 农村文化原生态主题不放松

避免乡村旅游走进误区, 我们应沿着农村文化原生态轨道前行, 用乡村人的独有眼光进行乡村建设。位于尤溪县中仙乡龙门场内的古银杏群, 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兴起, 给这里贴上了“科普、绿色”的时尚标签。当地政府引导农民建立了新的银杏生产基地, 茫茫群山遍植银杏林, 村在树丛中, 房在杏树下, 整个村落被镶嵌在古老的银杏林里。村民们的住房至今还保留着闽中传统居民的木质结构风格, 保持着乡村特有的古朴、自然、和谐。龙门场古银杏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此科普、探古、旅游、观光等, 给“朱子故里”增添新魅力。

三、加强乡村原生态文化多重保护, 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原生态乡村是乡村旅游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共同意愿。加强乡村原生态文化的多重保护, 营造“真实性”的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和环境, 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应掌握当地乡村旅游中的特有文化资源, 综合评估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 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 使乡村旅游的内容和辅助产品不断丰富, 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市场保护。

乡村旅游原生态, 是从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乡村文化与人的关系入手, 生存于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的现象。福建清流县林畲乡是个集绿色生态休闲、红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之乡。境内地势平坦, 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 尤其是茶叶、花卉、肉羊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展。“龙泉渔庄”内有鱼塘10多口, 涵养20多种淡水鱼, 日可接待游客700多人次;渔庄可为游客提供钓鱼、抓鱼、游泳、下棋、品茶和品鲜鱼等活动, 是都市居民回归自然, 享受田园风光的好去处。林畲又是红色之乡。1930年1月, 为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 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二纵队经连城入清流, 在林畲乡塘驻扎, 写下了“如梦令·元旦”的壮丽篇章, 并召开群众大会, 刷写标语, 点燃了星星之火, 至今仍留下了毛泽东旧居、红军夜校、红军井、红军医院、红军烈士墓等历史文化古迹和红军七师一团、红军十二团标语。

如此的返璞归真, 还原乡村的古朴神韵, 还乡村旅游一片净土, 这样才是真正的乡村文化和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样才可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立各类文体组织和文艺团队, 做到基本上每个乡镇 (街道) 都有一个文艺团队, 有一支质量较高的演出队伍, 提高农村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四要实施好“上虞市谢晋文化奖”, 加大对文化队伍和文化工作者的评优、奖励及宣传力度, 定期开展优秀文艺团队、优秀文化工作者等评选活动。

(四) 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农村文化服务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76-01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其中“文化惠民工程”的提出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广大群众享用发展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河北省及省会石家庄市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底,河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已达99%以上,城乡居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网络传输体系,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49个,同时通过“情暖故土 书香农家”帮扶联系活动使500万农民受益,有力地加强了石家庄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丰富了村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建设和谐石家庄、幸福石家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各项服务于公共文化体系的政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直接面向农村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难以发挥足够作用。

一是經费不足。在乡镇每年的财政预算当中,由于缺乏政策依据,文化活动经费并没有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或添置公共文化活动设施设备,所需经费通常都是靠乡财政统筹列支,财政相对困难的乡镇就只有拉赞助或集资解决,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且经费利用时往往需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做法,程序较为繁琐,降低了经费落实的效率。

二是人才匮乏。在乡镇管人、管事和对口部门管业务的双重管理体制下,“挪用”文化专干现象普遍,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全取决于乡镇的重视与否,现行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专职人员一般为1—3人,年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有的还是兼职,不时被抽调配合乡镇中心工作,面对已建成的馆舍和乡镇辖区内数万名服务对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还有些文化站在乡镇综合改革的时候撤消了乡镇文化站的编制,原有专业文化干部部分流散,现在虽兴建了新的乡镇文化站,但编制没有着落,工作人员缺额且部分为兼职,极大地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利用率不高。由于生活习惯和历史的原因,除平原地区外,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丘陵山区地区,农户散居的情况十分普遍。理论上说,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以及农家书屋等,对农村群众提供的服务是由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的,将心比心,谁也不愿意经常跑上几十里路,专程到中心场镇或村活动室去参与活动。因此,许多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虽然建的很漂亮,内部设施器材也很完善,但却是门可罗雀,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乡镇文化站与当地的成人教育合建,学校的作用喧宾夺主,文化站的作用反而不那么明显了;有些乡镇文化站因与其他部门合用,因此可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空间不足,形同虚设,许多设施器材或是被堆放在储物室里,或是崭新如故,很少被群众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有些乡镇文化站则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并不顺畅,导致文化事业合力分散,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强化文化指标意义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要充分认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于统筹城乡、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国民教育一样来重视文化工作,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列入各级领导的任期工作目标考核体系,逐步提高其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充分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建立经费投入机制 实现文化产品有效配送。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经费支持是实现财政公共职能的重要途径。要明确各级政府是文化惠民工程的主办者、各级财政是保障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的角色定位。将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经费和运营经费作为经常性项目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可参照科普经费标准,确定人均购书经费列入预算,作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图书报刊更新经费等。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把财政每年新增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提升它们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资本捐赠和参与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去,也可以由政府买单,引进专业团队,由村民点菜演出,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配送。

农村文化服务 第12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财政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政策工具、保障手段和制度基础, 在此过程中如何履行职责, 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作为向农民提供教育、知识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对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多年来,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一直相对滞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明确界定农村公共文化事业, 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 推进我国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 促进农民素质乃至全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研究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及其财政投入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对进一步制定合理的财税政策, 促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应当从管理方式的创新入手,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从而使广大农民受益。公共财政建设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因此界定社会公共需要范围是明确财政责任的逻辑起点。具体到农村文化领域, 研究其中的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履行好自身职责的首要问题。相对于城市, 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文化建设现状等因素, 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公共需要有其特殊性。满足农村文化建设中涉及文化选择导向上的社会公共需要任务更加艰巨。

一、关于我国农村文化服务的研究综述

鉴于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成熟权威的理论成果, 因而对其涵义的界定尚未明确化。但国内学术界、政府或相关部门在阐述公共文化服务时, 都将之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国家文化事业建设联系在一起, 置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讨之下, 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生产或提供的, 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需要为目的, 着眼于提供全体公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 既给公众提供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 也维持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自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服务的研究也逐步受到学者的重视。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主要表现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两个方面。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实现路径, 摆正位置, 明确责任。针对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在此主要综述国内学者的一些观点和研究结果。一些学者提出,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的意义和作用。目前, 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 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力度, 既是财政服务政治, 也是公共财政为社会共同需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 还是引导农村消费,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培植新兴财源的重要举措。

所以, 呼吁各级财政部门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明确责任, 调整支出存量结构, 适当安排增量, 提高文化事业费支出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 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尹长云 (2008) 认为, 农村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村文化服务方式单一, 其主要根源在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市场发育程度不成熟,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投入不够, 基础设施落后。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 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扩大服务项目, 改变服务方式。

另外, 国内众多学者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式的市场化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其中, 熊巍、胡洪曙 (2002) 提出, 由于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非全面显示偏好和我国农民的非理性不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的前提假设, 所以, 公共文化产品最优供给理论不能被完全运用到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来。疏仁华 (2007) 提出, 在坚持文化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引进民间投资, 使得农村的公共文化供给市场化, 在政府的公共文化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 不断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李长龙 (2006) 等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农村民办机制并驾齐驱, 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配置帕累托最优的重点应该放在发展民办文化上。陈坚良 (2007) 认为,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逐步形成农村文化市场主体, 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 参与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 吸引各界投资农村文化产业, 造就有影响的农村文化品牌。考虑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特殊性, 如消费者的地域集中性、局限性以及公共产品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 由市场供给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可能更有效率。而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 加强市场竞争将会提高政府的效率, 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公共产品供给部分市场化, 有利于满足作为消费者的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的多样化需求, 大大扩展农民公共产品消费的选择集合。因此, 在市场因素不断渗入农村、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需要市场机制的介入。借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经验, 以机制设计为先导, 确定一定时间段的政策目标、资金规模、人均最低经费投入标准和具体落实的时间表, 分阶段分步骤地加大投入规模。同时, 将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情况作为上级政府对下奖惩机制的重要参考因素, 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科学有序、稳定增长。

二、我国农村文化服务的现状

在农村, 农民除了看电视、听广播以外, 少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 有的地方也仅局限于在重大节日时搞些文化娱乐活动。“早上听鸡叫, 白天听鸟叫, 晚上听狗叫”, 是许多贫困地区农村文化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来在国家和有关方面的支持帮助下,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一些农村配套修起了图书室、娱乐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 但大部分时间却门庭冷落、形同虚设。一些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演出队, 由于缺乏科学筹划和专业指导, 更缺乏经费保障, 无法生存发展, 只能勉强支撑。

农村文化服务主体单一, 服务绩效低下从现实来看, 我国农村的文化服务基本上是由政府供给, 企业及非赢利性组织很少参与到这一服务中来。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仅靠政府的单方面投资导致了农村文化服务经费投入相对其他公益性事业严重偏少, 农村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匮乏, 文化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欠佳等现象。而且, 过去有限的农村文化服务也主要是通过设立乡镇文化站并由它来提供的, 虽然各级政府财政也投入了一定的农村文化事业经费, 但仅有的一点经费也主要是用于供养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 极少用于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 因此, 农村文化服务的绩效很低, 得不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建立量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 从投入、产出、效果等三个层面设立评价指标, 将农民在文化活动选择上的满足程度、具体活动的参与人数、具体活动在农村的覆盖面等数据作为参考因素, 纳入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三、对存在问题的改进

针对我国农村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补充和完善。

1. 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

坚持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 逐步加大政府用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比重, 形成财政支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力度;可以采取财政补助、信贷贴息、参股经营、融资担保等方式, 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向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 注重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奖惩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量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 从投入、产出、效果等三个层面设立评价指标, 将农民在文化活动选择上的满足程度、具体活动的参与人数、具体活动在农村的覆盖面等数据作为参考因素, 纳入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评价、监督、考核机制, 参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经验, 实行经费安排使用的定期报告制度, 提高上级政府奖励资金在转移支付中的比重。财政部门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手段, 逐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 优化服务供给内容和程序, 提高服务质量,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摘要:农村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当前,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财政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政策工具、保障手段和制度基础,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如何履行职责, 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重要环节。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现状出发, 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税政策, 进一步阐述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可行性、供给对象均等化的必要性, 以加快提高我国农村文化服务供给的水平。要根据政府事权划分, 整合现有财政资源,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奖惩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要通过细化事权, 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责任, 优化服务供给框架,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借鉴“文化例外”的原则, 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思路, 建立规范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

关键词:农村文化服务,多元化,财税政策

参考文献

[1]吴理财.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5 (3) .

[2]曹志来.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应以政府为主导[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9) .

[3]苏红.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7 (4) .

[4]顾金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与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 2009, (3) .

上一篇:水景植物下一篇:小学音乐愉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