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脑室内出血

2024-07-28

继发性脑室内出血(精选9篇)

继发性脑室内出血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0年至2010年我科共收治PTIVH患者17例, 男13例, 女4例;年龄9~6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 坠落伤2例, 跌伤2例, 打架伤3例。临床表现:伤后患者均有昏迷史, 昏迷时间最短为20min, 8例伤后持续昏迷;头痛伴呕吐9例, 浅昏迷4例, 中度昏迷3例, 深昏迷1例;中枢性高热5例, 偏瘫4例, 应激性溃疡1例, 吸入性肺炎2例;双侧瞳孔等大11例, 双侧瞳孔不等大6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5分2例, 5~8分6例, 9~12分6例, 12分以上3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于24h内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单纯性脑室内出血。其中单侧侧脑室出血8例, 双侧侧脑室出血7例, 双侧侧脑室同时合并第Ⅲ、Ⅳ脑室出血2例;合并脑挫裂伤4例, 硬膜下血肿1例, 硬膜外血肿2例, 颅骨骨折5例。出血量用多田氏公式估算:<10m L 2例, 10~30m L 9例, >30m L 6例。治疗期间均经CT动态观察。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等具体病情采取降温, 抑酸、保护胃黏膜, 纠正电解质紊乱, 加强营养、促进脑功能恢复等对症治疗。9例持续脑室外引流, 引流时间2~8d, 平均5.3d;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2例, 6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全组均行每天或隔天腰椎穿刺, 引流血性脑脊液, 并以等渗盐水、蒸馏水或注氧置换, 直至脑脊液清亮[2]。

2 结果

17例患者经治疗后, 治愈12例, 中残1例, 轻残2例, 植物状态生存1例, 死亡1例, 死亡原因严重肺部感染。出院后随访6~12个月, 13例患者其恢复良好, 生活能自理, 2例患者生活部分自理, 需要家人辅助, 1例植物状态生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3讨论

目前公认的PTIVH发病机制为外部暴力使脑组织突然向前或向后方向移位在额或枕部等部位、瞬间变形并随即复原, 猛烈运动在脑室壁产生剪力或变形, 使脑室壁室管膜受到负压吸引, 同时脑脊液强力冲击室管膜亦可引起损伤, 造成室管膜下血管、潜在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还有学者认为矢状方向的外力作用使靠中线部位的胼胝体、穹窿、室管膜及脉络丛静脉血管受剪刀作用而致血管破裂出血[3]。头颅CT可以准确的证实出血的部位、计算出出血量, 颅脑损伤等, 是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本组病例特点: (1) 患者17例, 年龄9~67岁, 其中青少年居多, 占全部患者的52.9 (9/17) 。此年龄段青少年活动量较多, 活动范围广、强度大容易遭受暴力创伤;也可能与此年龄段颅骨质软, 易变形有关。 (2) 伤后患者均有昏迷史, 伴有头痛、呕吐、高热、偏瘫、应激性溃疡、双侧瞳孔不等大等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 (3) 出血量的多少与临床表现不完全一致。老年患者出血量虽较青少年多, 但其临床表现同青少年比较相对不明显, 而青少年患者出血量相对较少, 其临床表现却较老年患者明显。考虑青少年活动量、活动强度大, 以车祸和打架致伤居多, 暴力强度较大,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 而老年人以跌伤为主, 相对青年患者暴力强度稍弱;此外, 可能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 自身代谢缓慢, 对创伤应激反应不敏感;而青少年患者平素身体素质较好, 对应激反应强烈有关。 (4) 本组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出血量的多少、合并症和诊疗及时与否等多种因素相关, 并非单一因素所致。

PTIVH的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合并症等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患者神志清醒、出血量较少、CT示中线结构移位<10mm的患者多能自行吸收, 可保守治疗动态观察, 辅助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并给等量生理盐水置换。本病常并发严重脑挫裂伤和 (或) 其他部位的血肿, 尤其是脑室铸型的患者, 此类严重脑室内出血患者急诊手术预防急性脑积水, 其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其治疗包括开颅血肿清除、脑室穿刺引流、腰椎穿刺、等。腰穿持续引流宜在拔除脑室外引流当天或第二天进行, 以放血性脑脊液为目的, 每天放出血性脑脊液150~300m L, 引流时间不易过长, 以免引发颅内感染, 待脑脊液基本清亮、CT复查脑室内血肿消失即可拔除引流管。需要注意的是, 在针对PTIVH常规脑挫裂伤等对症治疗的同时, 要预防应激性溃疡、感染等合并症的发生, 以免病情更加复杂。

参考文献

[1]林君挺, 朱良才, 彭余江.17例外伤性原发性脑室内出血诊疗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03, 8 (6) :379.

[2]梁宇迪, 邓景阳, 吴立平.外伤性原发性脑室内出血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 2007, 28 (1) :94-95.

继发性脑室内出血 第2篇

【关键词】 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脑室内出血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3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97-01

脑室内出血(IVH)是由非外伤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而引发,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5.0%,但是其死亡率却很高,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其病死率最高可达90.0%[1]。对18例行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方法治疗的脑室内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该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8例患者经CT扫描诊断为脑室内出血,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60岁。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12h住院治疗。

1.2 临床表现 18例患者头痛14例(77.78%),头晕16例(88.89%),恶心、呕吐12例(66.67%),血压升高11例(61.11%)。入院时有8例(44.44%)患者重度晕迷,出现运动障碍表现4例(22.22%)。

1.3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住院后立即在局部麻醉基础上给予侧脑室引流术治疗,其中10例行单侧前额侧脑室穿刺引流,8例行双侧前额侧脑室穿刺引流,引流管内径为3mm,视患者病情持续引流3-8天。同时根据患者脑室内积血量多少向引流管内注射尿激酶8000-10000单位加入5ml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2次,每次注射完毕后关闭引流管2h。对患者进行动态CT扫描检查,根据患者脑室内肿块溶解情况决定拔除引流管时间,CT检查显示血肿消失后先关闭引流管24h,待患者脑室内压力恢复正常,脑室系统通畅时可拔出引流管。

2 结果

18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存活12例,死亡6例,死亡率33.33%。其中存活12例患者中经随访3个月完全康复并恢复正常生活者5例,占存活病例数的41.67%;轻度残疾4例,占33.33%;重度残疾2例,占16.67%;植物生存1例,占8.33%。有2例患者并发继发性脑水肿,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脑室出血患者一般发病较急,可由于脑室大量出血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死亡,因此很多患者发病后很快死亡。脑室出血患者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瞳孔变化以及意识改变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病情严重的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意识散失晕迷,有部分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呼吸急促等表现。本组病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述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有4种以上表现。

3.2 诊断 脑室内出血的致病原因有多种,高血压、颈内动脉阻塞、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颅内肿瘤等原因均可能引发脑室内出血。脑室内出血的诊断通常可借助CT扫描进行确诊,其主要表现为脑室内高密度出血,若脑内血肿破入脑室则在扫描影像上可见半球内的血肿腔。血肿较大造成脑室梗阻时表现为双侧脑室扩大。虽然CT扫描可以作为确诊脑室内出血的可靠依据,但是无法根据影像结果确定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可借助脑血管造影鉴别脑室内出血的病因[2]。

3.3 治疗 脑室内出血致死率较高,部分患者发病后很快进入濒死状态,因此尽快地清除脑室内积血、减小脑梗阻和梗阻性脑积水的几率、降低死亡率是治疗脑室内出血患者的首要原则。现代临床上常采用脑室内溶栓治疗积血量较少的脑室内出血,但是对于脑室内大量积血的患者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以控制由于积血引起的脑室内高压,同时清除脑室内血肿分解物,减少对脑组织的伤害。选择单侧引流还是双侧引流可根据患者CT影像确定的脑室血肿量情况进行选择,有研究者提出当患者脑室内血肿量大于50%、第三和第四脑室出血尤其是室间孔阻塞时采用双侧引流;当患者脑室内血肿量小于50%、室间孔未阻塞时可采用单侧引流[3]。引流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选择,但不宜过长,本文中患者引流时间3-8天,平均1周。拔管时间视患者血肿溶解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动态CT扫描确定血肿情况,CT扫描显示患者血肿溶解后可拔管。

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有溶解血肿的作用,其优点是副作用小、可反复使用、局部溶解作用好、对其他系统没有较大影响等。脑室内出血患者使用脑室外引流外加尿激素灌注法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血肿溶解,同时减少对患者机体其他系统的影响。临床研究提示,尿激素的用量一般为10000-20000单位,每天1-2次,每次灌注后关闭引流管1h[4]。本组病例中根据患者脑室内积血量多少向引流管内注射尿激酶8000-10000单位加入5ml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2次,每次注射完毕后关闭引流管2h,待患者血肿基本消失后停止使用尿激酶。

3.4 并发症及预后 有研究提示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内出血可导致继发硬膜下出血、脑室炎、脑室内血肿扩大、继发性脑肿胀和脑水肿等并发症[4],本组病例中发生2例发生继发性脑水肿并发症。同时重症患者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而长期卧床的患者也容易并发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需要在术后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同时加强护理工作。本组病例中发生1例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

脑室内出血的死亡率平均为35%左右,本组病例死亡率33.33%。脑室内出血的预后与有无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有很大的关系,而与脑室内出血量的多少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即使脑室内出血量较多但是无脑积水也不一定死亡[1]。

参考文献

[1] 石雪松,刘秀丽,迟欲欣.原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08,(02):54-56.

[2] 桑文渊,海燕.重度脑室内出血治疗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05):620-621.

[3] 周量.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全脑室内出血28例[J].中国药业,2009,(15):58-59.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治疗方案的选择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112例,年龄45~78岁,平均(63.4±10.9)岁,男63例,女49例,根据临床、CT等检测进行分级[3],0~5分Ⅰ级25例,6~10分Ⅱ级34例,11~15分Ⅲ级37例,16~20分Ⅳ级16例,病程中出现意识障碍61例,呕吐54例,高热11例,瞳孔变化59例,颈项强直64例,四肢强直36例,单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7例。

1.2 方法

治疗方法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包括常规的止血药物、脱水降颅压药、脑血管解痉药物等;外科治疗手术方式分为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脑室腔外引流术(简称血肿清除术),根据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早期和延期手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病死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治疗方式与患者预后分析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Ⅰ级患者内科治疗方式最佳,恢复良好7例,轻残2例,重残3例,死亡率为0,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死亡率为25.0%,血肿清除术死亡率为20%。Ⅱ级患者以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效果最佳,恢复良好2例,轻残2例,重残3例,死亡率仅为22.2%。Ⅲ级患者以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最佳,恢复良好1例,轻残2例,重残3例,死亡率为62.5%。Ⅳ级患者死亡率均为100%。详见表1。

2.2 不同手术治疗时机与患者预后分析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Ⅰ级患者超早期、早期和延期手术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患者以超早期治疗效果最佳,死亡率分别为9.1%和53.3%。Ⅳ级患者死亡率均为100%。详见表2。

3 讨论

脑室内出血根据出血来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内出血,出血部位在脑室脉络丛或室管膜下区1.5cm内出血为原发性,1.5cm外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为继发性[4]。如何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方式,争取得到好的临床效果,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显示,自发性脑室内出血Ⅰ级患者内科治疗方式最佳,死亡率为0,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死亡率为25.0%,血肿清除术死亡率为20.0%。由于Ⅰ级患者脑室内的出血量较小,颅内压力增高不明显,一般不伴有脑室扩张或梗阻,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效果均较好,我们建议对Ⅰ级患者主要采取内科治疗,密切监测,谨慎进行腰椎穿刺,不建议做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这样既能避免产生对脑的损伤以及由此引起的颅内感染,又可减少迟发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5]。

本研究显示,Ⅱ级患者以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效果最佳,恢复良好2例,轻残2例,重残3例,死亡率仅为22.2%;手术时机选择以超早期为宜,死亡率为9.1%。有研究报道[6],对脑室内积血的尽早清除是影响治疗和预后的关键。我们采用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可以解除急进型梗阻性脑积水,还可以抽吸出部分血凝块,加尿激酶灌注,能够有效引出积血,使周围水肿液顺压力梯度渗入脑室而排出,尽可能快地降低脑室内压及脑内压[7]。

Ⅲ级患者以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最佳,恢复良好1例,轻残2例,重残3例,死亡率为62.5%;超早期手术者恢复良好1例,轻残3例,重残3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53.3%,明显小于早期治疗和延期治疗。临床分级在Ⅲ级者,脑室出血多为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破入脑室引起全脑室铸型,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达到87.5%,与相关报道一致[8]。分析其原因为脑室内的积血阻塞了脑室系统,使脑室发生急剧膨胀,脑内压急剧升高,从而破坏脑深部结构,刺激和压迫丘脑下部和脑干,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在脑室出血的自然病程中,由于脑室内的血块完全溶解,导致CT不能早期发生,一般需3周左右时间,在此期间脑室处于持续的扩张状态,引发脑室周围组织顺应性下降,发生不可逆脑室扩张,同时脑脊液中的红细胞释放毒性介质,引起血管痉挛[9]。

Ⅳ级患者大多脑内出血,脑室内积血较多,颅内高压失代偿,生命体征紊乱,生命垂危,增加了治疗难度[10]。本研究对Ⅳ级患者进行治疗,不论是内科治疗,还是采用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和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均不佳,对其进行超早期、早期和延期手术,效果亦无显著性差异,本院部分患者在家属了解病情后选择放弃治疗。

综上所述,自发性脑室内出血I级患者宜采用内科治疗,Ⅱ级患者宜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Ⅲ级患者以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最佳,Ⅳ患者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还需临床进行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晶,楼丽颖,吕庆伟,等.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4):471-472.

[2]张玉国.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治疗策略探讨[J].安徽医学,2011,32(6):752-753.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91-693.

[4]王守利,崔凤启,刘国栋,等.脑室内出血96例治疗体会[J].海南医学,2012,5(10):49-50.

[5]杨建民,周德文.尿激酶脑脊液置换治疗自发性脑室内出血20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2,19(1):9.

[6]王俊,于加省,刘立军,等.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2):94-96.

[7]潘敏敏.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室内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7.

[8]李耀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307-308.

[9]李保良,高宁,韩英会,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室出血57例综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9):84-85.

继发性脑室内出血 第4篇

方法:对2000年1月到2012年4月的26例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学、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6个月后进行拉格拉斯评分,良好者一共8例,中残,重残,植物状态分别为3例,3例,2例,死亡10例,死亡率38.46%。相比于继发性的脑损伤机理,原发性的脑损伤机理还有待考证。笔者认为,脑脊液冲击室管壁是造成脑室内出血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外伤性脑室内出血临床研究机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71-01

外伤性脑室内出血(TIVH)在临床的实践中非常少见。此类型的脑室内出血常见于年龄偏大的患者之中,主要由于患者反应较慢,受创伤时脑部受伤很严重,加上老年患者脑部血管硬化,因而,当患者突然受到外伤时(如撞击地面等),其顺应性很差,伤势立即在脑室中扩散,此时较易破裂出血。因为脑室壁也是脑血管畸形容易发生的部位,所以外伤性脑室内出血不能排除是由于一系列的外伤诱发了脑血管畸形,从而产生大量出血。因此,有条件的相关单位可对脑血管进行造影来进行明确。2001年1月到2012年4月,我院共接治此类患者26例(通过CT诊断为外伤性脑室内出血),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诊治后,笔者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26例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患者之中,男性患者占15例,女性患者占11例,年龄的跨度区间为17-71岁,平均年龄41.33±10.12岁。受伤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因车祸导致TIVH:14例;从高处坠落:7例;摔伤:4例;重击伤:2例。受伤部位分别为9例面部受伤,7例枕部受伤,5例颞顶部或者颞部受伤,不明详情者5例。患者的主要患病体征为:重度昏迷11例,7例中度昏迷,意识模糊有4例,神志清醒的有4例。3例双瞳孔散大,11例双瞳孔不等大,克氏征阳性者17例;偏瘫11例,高热者12例。入院前对所有的外伤性脑室内出血进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3-5分:13例,6-8分:8例,13-15分:5例。

1.2辅助的CT检查。此26例患者均在受外伤后3-24h之内进行了头部的CT扫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变化也相应的做了一些例行头部CT扫描。医学影响检验指标分别为:颅骨骨折,脑内血肿,脑外血肿,出血点,1VH。通常情况下我们记录定位出血情况如下:挫伤皮层的表浅还有深部、基底节、胼胝体、脑干等。原发TIVH17例,继发TIVH14例。Graeb评分分类法通常情况下可以用于脑室出血量的统计:(如果侧脑室的每侧都伴有少量或微量出血那就记作1分,如果侧脑室的每侧都伴有出血,但血量小于或等于1/2的脑室总体积,就记作2分,如果侧脑室的每侧都伴有大于1/2的大量出血,则记作3分,如果脑室充满积并伴有膨胀现象,计作4分;大小正常的情况下三脑室有血计,记作1分;大小正常的情况下四脑室有血的话,计做1分)[1,2]。

1.3治疗方法。12例是持续脑室外引流术,还有脑室外引流术、去骨瓣减压术和开颅血肿清除各有6例,其中还有8例是脑室外引流加灌注尿激酶,方法有每次注人10000U尿激酶到脑室内,然后保持3~4h的夹管,并且每天要做一次开放持续引流,在脑室内积血清除,三脑室和四脑室通畅之前,要持续做CT复查。

2结果

6个月后进行拉格拉斯评分,良好者一共8例,中残,重残,植物状态分别为3例,3例,2例,死亡10例,死亡率38.46%。

3讨论

一般来说,外伤性脑损伤主要分为继发性的脑损伤和原发性的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是由于患者内的脑内血肿不断破坏人的脑室而形成的。其合并有脑室内部的血肿以及其附近区域的脑挫裂伤。原发性脑损伤是由于脑室内血管破裂而引起的颅内出血[3]。相比于继发性的脑损伤机理,原发性的脑损伤机理还有待考证。在本组试验的26例患者中,大约有一半的患者是颞叶,额叶和基底节的脑内水肿破坏临近脑室。Christie等认为外伤性脑室出血与低氧血症有很大的联系,但从本组试验来看,两者的关联性不是很大。根据SPSS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两者的相关性系数小于0.5,不显著相关。但是由于本组试验本身数据较少,不具有代表性,所以也不能完全下定论(不过此项结论与Fujitsu等做出的临床研究很相似,他们也认为外伤性脑室内出血与低氧血症无关)。相关文献报道,外伤性脑室出血一般都伴随这AVM,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情况是相当罕见的,笔者对26例患者进行的头部CT扫描显示:均无脉络的异常情况发生。Zuccarello对外伤性脑室出血进行大量的临床和模拟试验发现,当矢状方向的外力作用于頭部的时候,会使头部的脑室扩大,因而在脑室中形成负压,脑室进一步变形撕裂室管膜下的血管,而最终引起外伤性脑室内出血。Sato认为,在脑室内的空间孔周围,窟窿、胼胝体以及透明隔等位置本身脆性很大,因而,经受过外力撞击后,此结构很容易破裂出血,从而进入脑室。Cordobes等发现,受到外力之前,室管膜下的血管一瞬间爆裂,也会诱发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的可能。国内,杨杰等经过长时间的临床经验认为:外伤将会导致大脑镰切割脑中线,从而进一步导致出血进入脑室[4,5]。在笔者所做的临床试验中,多位患者由于车祸造成外生性脑室内出血,且多为额枕矢状方向受力,所以,笔者认为,脑脊液冲击室管壁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的患者一般病情非常严重,突发状况非常多。常见的突发状况也是最严重的突发状况就是其的并发症,并发的颅脑损伤的危害性要远远高于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的严重性,所以对于其并发症的治疗非常关键:①对于颅内的血肿或者脑挫裂伤要及时处理。②根据血肿量以及梗塞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脑室外引流,若引流,3-10天为宜,长期引流会导致患者的感染,不利于患者后期的恢复,严重时会导致生命危险。拔管后,可以进行腰穿引流血性脑脊液,至常规检查后RBC<10×109/L。腰穿除了有引流脑脊液的功效,同时也可以释放出血液液化后的血红蛋白。笔者建议,腰穿应当反复进行,这样可以减少后遗症以及交通性积水的形成。尿激酶能够非常有效的溶解脑室中的血凝块,减少脑室积水,尽量减少积血对于脑干以及丘脑的压迫。对于脑室中较大的血块,可以对其进行血肿清除,但是颅脑手术非常危险,效果难以确保也很容易出现新的脑损伤。我们对其中的8例患者实行了尿激酶方案的治疗,结果显示,良好的为5例,中残1例,死亡2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参考文献

[1]黄广欣.外伤性脑室内出血30例的临床治疗[J].临床医学,2009(7)

[2]林达,王永青,滕灵方,金玲江,尹康,邵波.外伤性脑室出血的特点与救治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08(2)

[3]冯树贵,代明安,黄明军.外伤性脑室出血2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4)

[4]Bakshi R;Kamran S;Kinkel PR MRI in cerebral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analysis of50 consecutive cases[J],1999(06)

继发性脑室内出血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均在发病后0.5~24 h入院。其中男49例,女37例。将符合条件、同意脑脊液置换术者46例作为治疗组,40例不同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60.74±7.22)岁;平均发病时间(6.53±5.30)h。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60.88±7.53)岁;发病时间平均(6.46±5.03)h。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既往史、脑出血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头痛86例,颈强直86例,Kernig's征阳性86例,意识模糊2例,神志清楚84例,偏瘫8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有血液病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CT扫描

86例患者发病时均经CT检查确诊为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且满足以下标准:(1)CT证实中等量以下脑室积血;(2)原发血肿未超过15 ml(应用多田公式计算);(3)中线结构无移位。脑室出血部位:单侧脑室45例,双侧脑室30例,侧脑室及第三、四脑室11例。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卧床休息、控制血压,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镇静、保持大便通畅、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内科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腰穿脑脊液(CSF)置换,具体方法如下:穿刺前给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滴后,按常规腰穿方法,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 ml,再向椎管内注入生理盐水5 ml,反复置换,每次共放出脑脊液约30 ml,注入生理盐水25 ml。在操作过程中控制好针芯抽出的长度,缓慢地引流出脑脊液(每分钟滴数<30滴)。末次置换时鞘内注入地塞米松5 mg。依据病情决定置换次数,一般每周置换2~3次,本组最少2次,最多6次,平均3.32次。

1.4 观察指标

(1)头痛与颈强直持续时间;(2)入院至头颅CT复查显示血肿明显缩小或完全消失为低密度软化灶的住院天数;(3)是否合并院内感染。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院内感染例数的比较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44例均于首次脑脊液置换后头痛明显减轻,烦燥患者变安静;2例意识模糊病例均于1~2次置换后神志转清,头痛亦有缓解。所有患者行腰穿中未出现不适,未诱发脑疝。治疗组头痛缓解时间、颈强直持续时间、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组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1例,为肺部感染;对照组发生院内感染4例,其中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2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例均于14~30 d好转出院。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室出血泛指各种原因所致脑出血性疾病血液进入脑室系统而言。临床较常见继发性脑室出血。脑出血破入侧脑室,向下进入三、四脑室,量大波及蛛网膜下腔。发生脑室出血时,由于脑室与脊髓蛛网膜下腔是一个密闭相连的系统,当脑室被血液部分填充使脑脊液与血液混合时,其容量势必增高,结果使其压力迅速增高,压迫周围脑组织。同时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致其水肿,颅内压增高及脑组织移位,可引起小脑幕、枕骨大孔疝或继发脑干出血坏死。而血肿的吸收,特别是破入脑室的残血也可对蛛网膜造成刺激,引起蛛网膜的粘连或导水管阻塞。血管活性物质可使脑血管出现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使患者出现头痛、颈强等脑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形成脑积水等后遗症。腰穿脑脊液置换时脑脊液红细胞及其产物的及早清除减轻了对蛛网膜的刺激,缓解头痛、颈强等症状非常明显,同时可防止凝固的血液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而发生梗阻性脑积水。同时引流出一定量血性脑脊液,逐渐降低脑脊液压力,增加了水肿区与非水肿区压力梯度差,加速脑水肿液的廓清,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脑脊液置换后鞘内注入地塞米松,可减轻血性刺激引起的脑膜炎性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生成,减轻脑组织粘连和机化,改善脑脊液吸收障碍,从而减轻脑水肿[1]。本组治疗组行脑脊液置换治疗后头痛、颈强症状皆较对照组持续时间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院内感染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合并院内感染病例数量较对照组减少,与治疗组行脑脊液置换术后神志、头痛好转较对照组快,缩短病程有关,并减少了因需长期卧床影响排尿而留置尿管的时间。这对减少院内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有学者提出,脑室积血可以以内科常规联合侧脑室引流治疗。但脑室引流术便于引流导水管以上脑室积血,不利于引流导水管以下积血,易于形成梗阻性脑积水[2]。脑室出血量大时需作手术清除血肿及脑室引流。国内及国外亦有报道应用神经内窥镜清除血肿治疗重度脑室出血安全、有效[3,4]。对于中等量以上脑室出血以侧脑室穿刺冲洗引流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效果最佳[5]。对一些出血量不大的患者采用脑脊液置换术疗效较好[6]。本研究治疗组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中小量继发性脑室出血后症状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皆明显缩短,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腰穿的最大危险是腰穿时脑脊液放出致颅内压与脊髓蛛网膜下腔形成明显压力差而诱发脑疝。治疗组46例患者行脑脊液置换时未发生脑疝。笔者的体会是:(1)选取CT证实中等量以下脑室积血病例;(2)在操作过程中控制好放脑脊液速度,可以预防压力差形成过快、过大。只要按正规操作,此疗法简单、易行,且效果较好。只要正规操作,对一些中小出血量的患者采用脑脊液置换术疗效好,可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合并症发生,对神经组织损伤小,值得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86例,将符合条件且同意脑脊液置换术的46例患者作为治疗组,40例不同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加脑脊液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头痛缓解时间(5.96±1.19)d,颈强直持续时间(8.50±1.64)d,住院天数(18.93±3.91)d。对照组头痛缓解时间(9.60±1.25)d,颈强直持续时间(12.20±1.09)d,住院天数(24.40±3.76)d。两组比较,头痛的缓解时间、颈强直持续时间、住院天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头痛缓解时间、颈强直持续时间、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关键词:继发性脑室出血,脑脊液置换术,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李文武.大总量脑脊液差量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7例及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5):69.

[2]孙理信.脑脊液置换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29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4):153.

[3]P.L.Longatti,A.Martinuzzi,A.Fiorindi,et al.Neuroendoscopic Management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J].Stroke,2004,35:35-38.

[4]葛鹏飞,罗毅男,付双林,等.神经内窥镜锁孔技术清除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2):156-157.

[5]胡苏华,武衡,赵婉华,等.脑室出血96例临床治疗[J].中原医刊,2007,34(21):13-15.

原发性脑室出血20例临床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PIVH患者20例, 男12例, 女8例, 年龄35~70岁, 中位年龄52岁。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为PIVH,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例, 糖尿病史1例, 甲型血友病1例, 且均为首次出血。

1.2 临床表现

头痛、呕吐、尿失禁 (8例) ;抽搐、去脑强直发作 (5例) ;眼位及瞳孔异常 (6例) , 可表现为眼球固定中间位, 眼球浮动, 双眼球不同轴, 瞳孔单侧或双侧光反应消失或迟钝;四肢瘫, 双侧病理征 (7例) ;存在意识障碍 (2例) ;生命体征不稳定 (4例) , 表现为高热、血压急剧升高或呼吸功能衰竭;脑膜刺激征 (20例) 。

1.3 影像学资料

(1) 根据影像学检查出血是否充满脑室分为全脑室出血和部分脑室出血, 其中全脑室出血7例 (35%) , 部分脑室出血13例 (65%) 。 (2) 出血累计范围:全脑室7例 (35.0%) , 单侧脑室6例 (30.0%) , 双侧脑室4例 (20.0%) , 第3、4脑室3例 (15.0%) , 其中伴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 出血吸收后复查头颅CT怀疑脑室占位1例。本组患者中, 因有5例拒绝DSA检查, 仅其中15例行DSA检查, 发现动脉瘤4例 (26.7%) , 动脉硬化3例 (20.0%) , 动静脉畸形1例 (6.7%) , Moya-Moya病1例 (6.7%) , 另有6例为阴性结果, DSA检查阳性率达60.0%。

1.4 治疗

根据侧脑室、中脑导水管、4脑室的血液量进行量化评分。标准为:血液占脑室一半以下为1分, 血液占脑室一半以上为2分, 第3脑室有血液为3分, 中脑导水管有血液为3分, 第4脑室有血液未铸型为3分, 第4脑室有血液已成铸型为4分。其中≤4分且不存在脑积水和颅内高压者予以内科保守治疗, 主要为止血、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抑酸对症支持治疗。5~8分或存在脑积水和颅内高压者立即外科治疗, 主要行脑室引流术及脑室内纤溶治疗。20例患者中有8例行内科保守治疗, 其中有2例因再出血死亡, 有1例甲型血友病因止血效果不佳而死亡;12例行外科治疗, 仅有1例死亡。患者病情稳定后, 根据DSA检查所发现的原发病均及时进行病因治疗。

2 讨 论

脉络丛是脑室出血的重要来源。在血管分化为直径3mm时, 丰富的脉络丛附近有些较大的动脉与静脉内皮吻合, 在这些区域, 原始血管吻合时可出现瘘管, 因此容易发生脑动静脉畸形 (AVM) 。脉络丛血管瘤或粟粒样动脉瘤破裂也可引起PIVH。脑室周围1.5cm的区域为分水岭区, 是由脉络膜前、后动脉末梢分支组成的离心血管和一组由脑表面向脑室周围伸入的向心血管所供血, 均为终末分支缺乏吻合, 但血管硬化或因颈内动脉闭塞供血不足时易发生缺血软化梗死而出血并破入脑室。故PIVH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脉络丛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 颈动脉闭塞也可造成脑室出血。引起PIVH少见的病因包括Moya-Moya病、脑室内肿瘤、凝血机制障碍、动脉炎、脉络丛囊肿、先天性脑积水、霉菌性动脉瘤、脉络丛囊虫病等, 部分病因不明[3]。本组中既有高血压病、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等常见病因, 又有肿瘤及血友病等少见病因。DSA检查是诊断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金标准, 随着DSA检查的广泛应用, 无高血压病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异常脑血管病的检出率升高。有报道称DSA的阳性率可高达57%, 其中<45岁者占72%, 故有人提出<45岁的PIVH患者应常规行DSA检查[1]。本组中DSA检查的阳性率为60%。PIVH病死率很高, 约20~30%。PIVH患者的死亡不仅是由于血肿的占位压迫、中线移位、脑干损害, 而且脑室内的积血阻塞脑室系统, 脑室急剧膨胀, 脑压骤然升高, 脑深部结构遭破坏, 也可致患者迅速死亡。因此, 对脑室出血的治疗, 一经确诊, 因尽早清除脑室内积血, 保持脑脊液循环通畅, 减少继发性脑损害, 改善脑微循环,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4]。如果是动脉瘤引起的PIVH, 因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很大, 须立刻行动脉瘤栓塞, 防止其再生长及再出血[5,6]。如果是AVM引起的PIVH, Ⅳ~Ⅴ级AVM近期再出血较少发生, 建议采取保守治疗, Ⅰ~Ⅲ级AVM特别是伴有动脉瘤或盗血引起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者, 不主张姑息性治疗[7]。目前, 有放射治疗 (γ刀、χ刀) 、血管内栓塞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方法。本组患者中对发现的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行病因治疗, 效果良好, 未发生再出血。有研究发现, ≤4分的PIVH患者预后与出血量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而PIVH的病因较出血量对预后的影响更大, 与再出血之间关系密切[8]。故及时行DSA检查发现原发病, 并及时进行病因治疗, 对减少再出血, 改善PIVH预后, 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57-876.

[2]吴承远, 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39-540.

[3] Martí-Fàbregas J, Martí-Vilalta JL.Primary ventricular hemorrhage[J].Rev Neurol, 2000, 31 (2) :187-191.

[4]石雪松, 刘秀丽, 迟欲欣, 等.原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08, 5 (2) :54-56.

[5] Cognard C, Weill A, Spelle L, et al.Long-term angiographic follow-up of169 intracranial berry aneurysms occluded with detachable coils[J].Ra-diology, 1999, 212 (2) :348-356.

[6] Hope JK, Byrne JV, Molyneux AJ.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ful angio-graphic occlusion of aneurysms treated by coil embolization[J].AJNR, 1999, 20 (3) :391-399.

[7]许奕, 刘建民, 洪波, 等.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4, 13 (3) :208-210.

继发性脑室内出血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2例,男86例,女56例,年龄35~70岁,平均(58.6±3.5)岁;高血压脑出血70例,动脉瘤43例,脑动静脉畸形21例,原因不明8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30例,9~12分43例,13~15分59例;CT扫描全脑室铸型87例,一侧脑室及第三、四脑室铸型55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24h,平均(9.6±2.5)h。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入院,经CT扫描证实为PIVH,并排除血液学、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肿瘤及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按是否应用ICP监测分为ICP监测组(86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GCS评分、出血部位和发病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一经确诊,立即行双侧脑室额角穿刺置管外引流并注射尿激酶,同时给予脱水剂降颅压、控制血压、脑保护等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全麻或局麻,锥颅穿刺脑室额角,置入14Fr硅胶管于脑室内1.5~3.0 cm,抽取脑室内出血并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后接无菌引流袋。对照组每天经引流管将尿激酶20 000 u注入侧脑室,夹闭双侧引流管2 h,开放引流,1~2次/d,持续3~7 d,每日观察引流液颜色和引流量,直至CT显示脑室内血肿消失、第三、四脑室通畅后,拔出双侧侧脑室外引流管。观察组接美国PX公司SP-2000型光导纤维ICP监护仪探头,持续监测ICP,根据监测值选择闭管和开放引流,进行脑脊液间断引流调控ICP(出血24 h内将ICP控制在20 mm Hg稍高范围内,24 h后将ICP控制在15 mm Hg以下)在正常范围,同时根据ICP变化调节脱水剂的应用时间和剂量,持续3~7 d。两组均从穿刺第2天开始腰穿置换脑脊液,放出血性脑脊液。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预后评价,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2]。在出院和出院3个月时评价存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BI)[3]评定:完全自理(100分),轻度依赖(75~95分),中度依赖(50~70分),重度依赖(25~45分),完全依赖(10~20分)。两组随访6~12个月,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及再次出血发生情况,以较入院时CT示颅内血肿体积增大或出现新的出血灶为再次出血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预后评价比较

ICP监测组死于再次出血4例,脑疝5例;对照组死于再次出血8例,脑疝5例,肺部感染1例,颅内感染1例。ICP监测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见表1。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ADL比较

出院3个月内ICP监测组死亡1例,对照组2例。ICP监测组出院3个月时ADL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及再次出血比较

ICP监测组术后发生消化道大出血3例,肺部感染1例,继发脑血管痉挛1例,颅内感染1例,再次出血8例;对照组术后发生消化道大出血5例,肺部感染3例,继发脑血管痉挛2例,颅内感染2例,再次出血16例。ICP监测组再次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PIVH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42.2%~83.3%,存活者残疾率50.0%~85.0%[4],脑科医师一直在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5],PIVH死亡率高不仅是因为脑室大量出血,血肿占位压迫,造成脑干损害或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而且破入脑室的积血阻塞脑室系统,脑室急剧膨胀,ICP骤然升高,以至脑疝迅速死亡。同时,脑室内大量的血性脑脊液会使促使ICP进一步增高,脑血流下降,脑组织缺血,造成周围组织的继发性损害[6]。张春银等[7]认为脑室出血后脑缺血、脑水肿等继发性损害不亚于血肿本身。因此,尽快清除脑室内积血,保持脑脊液循环通畅,减少继发性脑损害是PIVH治疗的关键。

脑室穿刺外引流简单易行、安全有效,能充分引流破入脑室的积血,有效缓解脑室扩张,减轻下丘脑及脑干压迫,减少继发性脑损害,是目前治疗脑室出血的首选方法。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侧脑室引流术后3 d内患者病情变化较大,是出血量增大和颅内血管破裂再出血的高危时期,而此时多数患者并无自觉症状,而且反复搬动患者行头颅CT也有一定限制性,很难根据颅内血肿的量及临床表现来及时准确地指导手术治疗,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病残增加。另外,多数医师往往凭借临床经验应用脱水剂,易造成过量使用,从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而且还有加重脑水肿风险[8],增加了相关并发症和病死率。

随着医学的进步,ICP监测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动态监测ICP变化有助于实时观察颅内压力动力学和颅内顺应性改变,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变化,对颅脑疾病患者的病情分析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ICP监测在脑外伤处治中的作用已达成共识,但由于并没有能改善预后的一级证据,国内外学者对于ICP监测能否改善预后一直存在争议。库洪彬[9]报道应用ICP和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死率为5.1%,而仅用血压监测病死率为18.3%。苏治国等[10]探讨ICP监测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作用,结果ICP监测组病死率、致残情况均明显少于无ICP监测组。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ICP监测组在预后、日常生活能力和再次出血率方面均显示出明显优势。这表明,ICP监测对改善PIVH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于ICP监测治疗时的阈值,文献报道不尽相同。本研究的体会是脑室出血24 h内,因多存在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脑室穿刺引流成功时ICP普遍较高,应缓慢引流将ICP控制在20 mm Hg稍高范围内,防止因引流过快引起再出血,24 h后保持在15mm Hg以下。若发现术后ICP持续增高或引流后仍持续不降,应高度怀疑再出血;若在短期内急剧升高,则应考虑脑水肿发生,及时复查CT;若ICP变化差异大,就应考虑呼吸道阻塞、发热等因素,积极做出相应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应用脱水剂可能会出现ICP骤降,导致出血加剧或再发颅内出血。因此,术后6 h内和ICP监测显示ICP不高者,可不应用脱水治疗,在术后6~8 h后根据ICP监测结果加用脱水剂。ICP在15~20 mm Hg时可抬高床头30°,行脑脊液间断引流;若ICP>20 mm Hg持续超过15min,则应加用脱水剂;若ICP继续升高且>30mm Hg,则应及时复查CT,在脑疝发生前积极行血肿清除或开颅去骨瓣减压,尽量使ICP保持在脑功能损害的危险阈限40 mm Hg以下,以获得较好预后。

ICP监测操作简便,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治疗,提高预后和日常生活能力,避免脱水剂的滥用,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和再次出血风险,实用性及可行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颅内压监测(ICP)对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的预后影响。方法 142例行侧脑室外引流并注射尿激酶的PIVH患者按是否应用ICP监测分为ICP监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预后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出血率。结果 ICP监测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ICP监测组出院3个月时ADL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ICP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出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应用ICP监测治疗PIVH能有效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和再次出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原发性脑室出血,预后

参考文献

[1]石雪松,刘秀丽,迟欲欣.原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08,5(2):54-55.[1]SHI XS,LIU XL,CHI YX.Clinical research about the brainroom bleeds of original hair[J].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08,5(2):54-55.Chinese

[2]余小明,余功建,钟新发.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09,14(3):210-211.[2]YU XM,YU GJ,ZHONG XF.The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factorsin prognosis afte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Zhejiang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2009,14(3):210-211.Chinese

[3]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4-594.[3]XIE DL.Modern rehabilitation care[M].Beijing:People's MedicalPublishing House,2006:594-594.Chinese

[4]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874.[4]WANG ZC.Neurosurgery[M].Wuhan:Hub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5,3:874.Chinese

[5]PASSERO S,ULIVELLI M,REALE F.Pmary intraventficularhaemorrhage in adults[J].Acta Neurol Seand,2002,105(2):115-119.

[6]周宏智,吴新民,张云峰,等.原发性脑室出血的病因及处理[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4):311-313.[6]ZHOU HZ,WU XM,ZHANG YF,et al.Th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J].Journal of Nantong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2007,27(4):311-313.Chinese

[7]张春银,李作孝,谭华,等.尼莫地平对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害保护作用临床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7,14(1):16-18.[7]ZHANG CY,LI ZX,TAN H,et al.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pro-tect effect of nimodipine on brain damage after 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 And Nervous Diseases,2007,14(1):16-18.Chi-nese

[8]JAMES HE.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fluid replacementon theresponse to mannitol in experimental eerebral edema:an analysisof intraeranial pressure,serum osmolality serum electrolytes andbrain water content[J].Aeta neurochir,2006,96(supp1):125-125.

[9]库洪彬.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4):244-245.[9]KU HB.Value of monitor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 treatment of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elderly[J].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Brain and Vessel Diseases,2007,9(4):244-245.Chinese

继发性脑室内出血 第8篇

关键词:原发性脑室出血,急性脑水肿

原发性脑室出血 (PIVH) 是由非外伤原因造成的脑室出血, 其出血部位一般在脑室室管膜下区或脑室脉络丛1.5 cm之内,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血肿、脑水肿等, 此病的治疗较为困难, 死亡率较高, 且易复发。本文主要对PIVH伴急性脑水肿的临床诊治进行了分析, 以期提高手术治疗有效率, 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PIVH患者共59例, 均伴有急性脑水肿, 其中男38例, 女21例, 年龄39~72岁, 平均 (56.3±12.6) 岁, 其中高血压病史9例, 冠心病病史13例, 糖尿病病史11例。

1.2 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9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与诊断

患者在临床上主要以呕吐、恶心以为主要特征, 其中有36例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症状, 33例患者出现头痛症状, 7例患者出现轻度意识障碍, 3例患者出现中度意识障碍, 3例患者出现重度意识障碍。CT检查, 其中单侧脑室出血28例, 双侧脑室出血19例, 部分脑室出血12例, 其中单侧脑室出血或双侧脑室出血的患者在CT影像上可见血液充满脑室, 并出现不同程度扩张, 而部分脑室出血患者在CT上则以血液分布在侧脑室为主要表现, 同时在CT影像上还表现为不同程度脑容积增大症状, 根据头颅CT检查的结果诊断为PIVH伴急性脑水肿。

2.2 治疗

在手术前进行脱水治疗, 使用利尿剂等药物以降低患者颅内压力, 同时可给予适量脑细胞活化剂和抗生素治疗。均接受双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手术治疗, 在患者头颅中放置引流管, 将颅脑中的血液通过引流管引出, 同时每日进行一次腰穿, 复查后若颅脑中积血减少则可将引流管拔出。

2.3 疗效

本组59例患者在接受引流手术治疗后, 脑室出血和脑水肿症状消失, 各项检查结果恢复正常的患者有35例, 其治愈率为59.32%;接受手术治疗后, 脑室出血和脑水肿症状明显减轻的患者有5例, 好转率为8.47%, 有15例患者经治疗无效死亡, 其死亡率为25.42%, 另有4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复发脑室出血, 其复发率为6.78%, 本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80%。

3 讨论

造成原发性脑室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动脉炎、脉络丛囊肿以及高血压等, 在本次研究中有9例患者具有高血压病史, 而有13例患者具有冠心病病史, 这说明心脑血管疾病病史与原发性脑室出血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由于脑室出血, 患者在临床上常并发脑水肿等症状, 本文主要对PIVH并急性脑水肿的临床诊治进行了分析研究, 其中对PIVH并脑水肿的诊断主要是依靠颅脑CT的检查结果来诊断, 从CT影像上能够清楚地看到患者颅脑内积血状况, 并可根据患者颅脑出血的具体脑室和严重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法。另外, 对PIVH并脑水肿的诊断还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来进行判断, 在本次研究中由于时间问题并没有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在临床治疗上, 脑水肿症状主要是由PIVH引起的, 因而在治疗时应该将重点放在PIVH的治疗上, 解决了引起脑水肿的病因, 脑水肿症状自然也能够缓解。目前对PIVH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但保守治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其治疗并不彻底且易复发, 在临床上多采用引流手术进行治疗[1], 在患者脑室前角放置引流管将颅脑中的积血引出, 以减轻积血对患者颅脑的影响, 同时在接受引流过程中为了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 应该适当控制引流时间, 并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以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 59例患者均接受了双侧脑室前角引流手术治疗, 其中有35例患者在术后脑室出血症状完全消失, 其治愈率达59.32%, 本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67.80%, 而这一数据与国内文献[2]采用其他手术进行治疗的数据相比, 具有明显差异, 这说明采用脑室引流手术能够有效改善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 治疗效果较好。并且在术后治疗期间未出现1例颅内感染患者, 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患者数仅有4例, 复发率为6.78%, 其复发率明显低于国内文献[3]相关报道, 这说明采用引流手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效果比较明显, 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 PIVH伴急性脑水肿患者临床上以发热、呕吐等为主要表现, 而在治疗上则可采用脑室引流手术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齐跃, 赵宇, 姚志远.腰大池引流对原发性脑室出血后脑积水的影响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0 (31) :46.

[2]王良池, 张大川, 赵继军.脑室外引流术在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 (9) :958-959.

继发性脑室内出血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入选的120 例疑似脑室周围- 脑室内出血新生儿中, 男72 例, 女48 例;早产儿82 例, 足月儿38例;出生时间为1~7d, 出生体重最低1 280g、最高4 248g。

1.2 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7 10s探头, 中心频率为10MHz, 操作前操作者需消毒双手, 同时导线和探头均需要消毒, 基于静息条件下或者睡眠条件下, 帮助新生儿行仰卧位, 头处于正中位置, 然后做两方面的切面, 其一为冠状切面, 其二为矢状切面, 然后在前囟处将探头置入, 基于前额位置, 行最大限度探查, 稍微朝后方偏转探头, 经颅脑中间位置缓慢朝后侧进行扫查;在基线的选择上, 主要选取脑正中线, 然后缓慢朝向颞叶左右两侧进行探查, 注意探查需分层进行[2]。经颅脑超声诊断后, 将诊出的患儿行CT检查, 所采取的仪器为本院提供的飞利浦Brilliance。

1.3 判定标准

1.3.1 病例筛选依据:本组120例新生儿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理检查: (1) 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急剧进展; (2) 症状在数小时及数日内断断续续进展, 常有好转间隙; (3) 大概有40%的患儿可无明显症状, 易被临床忽视, 一般为轻度出血。所有新生儿确诊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34例。

1.3.2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分级:以Papile分级法[3]为依据, 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分为四个等级, 即为: (1) Ⅰ级:基于室管膜下胚胎生发层基质, 单侧出血或者双侧出血; (2) Ⅱ级:室管膜下出血将室管膜脑室腔穿破, 进而发生脑室内出血; (3) Ⅲ 级:脑室内出血显著, 同时还存在脑室扩张; (4) Ⅳ级:脑室内出血显著, 同时还存在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症状。将Ⅲ级与Ⅳ患儿列为重度的范畴[4]。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脑超声诊断结果分析本组120 例经颅脑超声诊断, 诊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34例, 占28.33%;双侧14例, 单侧20例;最小出血灶范围为2.0mm×15mm, 最大出血灶范围为38mm×23mm。以Papile分级法为依据:Ⅰ级18例、Ⅱ级9例、Ⅲ级5例、Ⅳ级2例。

2.2 颅脑超声诊断与CT诊断检出率比较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检出率 (100.00%) 明显高于CT诊断 (70.59%) , 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CT诊断比较, *P<0.05。

3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会对围生期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危险, 若得不到有效处理, 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死亡[5]。其中,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中最为显著的一种, 尤其是在早产儿中, 该病灶的发生率为40% ~70%[6]。为了提高疑似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生存率, 在治疗前期明确诊断便显得极为重要。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进步及发展, 在临床中CT、MRI及超声等方法均获得广泛应用, 不同的诊断方法效果也有所不同。有学者[7]经研究表明, 对于疑似脑室周围- 脑室内出血患儿, 采取颅脑超声检查具有显效价值作用;此次研究也得出了与该学者相似的结论。颅脑超声主要的优势包括筛查方法、检查及操作简单, 能够于床边进行多次检查, 同时可对患儿病情进行动态观察。在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新生儿过程中, 可以Papile分级法为依据, 进行准确的分级, 同时对病灶所处的时期及预后加以判断, 进一步提高检出阳性率[8]。从整体层面分析, 颅脑超声在新生儿脑室内周围- 脑室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优于CT诊断, 为患儿后续治疗得到有效保证, 行颅脑超声诊断便具有显著价值。

此次将12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 分别行颅脑超声诊断和CT诊断, 结果显示:颅脑超声诊断, 诊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34例, 占28.33%;检出率达到了100.00%, 明显高于CT诊断的70.59%, 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可知, 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应用颅脑超声诊断具有显著的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蕾, 高阿宁, 程莉莉.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8例价值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5 (13) :540-541.

[2]李晓, 冼江凤.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超声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 (10) :749-751.

[3]孔志超, 潘尹, 黄海滨, 等.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3 (26) :96-98.

[4]张菁菁, 李晓华, 章春来, 等.颅脑超声在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诊断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 4 (14) :87-88.

[5]李志海, 李燕霞, 赖东娣.探讨颅脑超声应用诊断新生儿脑室内-脑室周围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4 (18) :97-98.

[6]马世霞, 马淑荣, 田向东.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 2014, 10 (13) :919-920.

[7]王永莉.超声对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诊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 (9) :175-176.

上一篇:机械工程师下一篇:战略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