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窦术后

2024-07-24

鼻内镜下鼻窦术后(精选8篇)

鼻内镜下鼻窦术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实施鼻内镜手术患者106例, 其中男64例, 女42例, 年龄26~65岁, 平均年龄 (42.3±6.4) 岁;诊断:鼻窦炎38例, 鼻中隔偏曲33例, 鼻中隔偏曲并鼻窦炎26例, 多发性鼻息肉7例, 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局麻手术者22例, 全麻手术者84例。

1.2 方法

1.2.1 鼻腔出血护理

(1) 观察重点:重点观察鼻腔有无出血, 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发现休克早期症状时及时处理; (2) 心理护理:告知患者出血的原因,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多与患者沟通, 多关心患者, 做好安慰疏导工作, 促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3) 体位护理:出血后取半卧位, 下颌处置一弯盘, 嘱患者及时吐出口中分泌物, 注意观察分泌物的色、质及量;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有休克迹象, 立即取休克卧位, 并将头偏向一侧; (4) 出血护理: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不要挤压鼻部、大声说话和咳嗽;出血量较少的患者给予鼻部4~6 h的冷敷;出血量较多者配合医师进行鼻腔填塞; (5) 鼻腔护理:止血处理结束后, 嘱患者卧床休息, 勿用力擤鼻及剧烈咳嗽,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麻黄素滴鼻液滴鼻;保持鼻腔清洁, 避免按压及碰撞鼻部;鼻腔填塞物一般3 d后取出;根据病情不同, 配制相应鼻腔冲洗液, 每天清理鼻腔1次, 正确指导患者滴鼻、喷鼻及鼻腔冲洗等综合处理方法[1,2];每日早晚做好口腔护理。

1.2.2 眶及眶周并发症

(1) 术后观察:术后密切观察眶周情况, 发现眶周淤紫或眼球外突、眼球运动障碍应立即报告医师, 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 积极配合医师处理; (2) 局部护理:眶周瘀斑不会即刻消失, 会引起局部不适, 应做好解释工作, 术后24 h内配合眼部冷敷, 24 h后给予热敷, 以促进淤斑消散;加强视力观察, 如有视力下降、复视或视野缺如应告知医师进一步检查处理。

1.2.3 脑脊液鼻漏

(1) 卧位护理:发生脑脊液鼻漏后, 患者取半坐卧位, 绝对卧床休息, 嘱患者勿剧烈咳嗽或鼻腔滴药, 必要时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2) 用药护理:选择可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减少脑脊液生成和降颅压治疗, 静脉滴注25%的甘露醇200~250 m L, 每天两次, 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鼻腔有无清亮液体流出, 流出量的多少;滴注甘露醇时, 护士应留守患者床旁, 注意观察避免空气栓塞和药液外漏; (3)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颅内感染的发生, 如有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反应迟钝、脉搏细弱、血压偏低、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则提示有颅内感染, 应立即报告医师;准确记录脑脊液的性质、颜色、量; (4) 饮食护理:多食用高蛋白、多维生素、低糖、低钠、高纤维素的易消化的食物, 少食多餐, 注意荤素搭配, 增强营养;勿食辛辣过热、过硬及干燥食物, 避免过度咀嚼;控制每日水、钠的摄入量, 每日饮水量1000 m L左右;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大便干结时可使用开塞露, 不可采用高压灌肠。

2 结果

106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48%, 其中鼻腔出血5例, 脑脊液鼻漏1例, 眶周淤斑2例,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86例患者痊愈, 20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3 讨论

鼻腔出血是鼻内镜鼻窦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多为术中操作不当, 术后患者用力擤鼻、打喷嚏等所致, 术后应重点观察患者有无鼻腔出血情况, 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及家属因出血引起的紧张情绪;做好体位护理、出血和鼻腔的护理, 本组术后发生鼻腔出血5例, 1例出血量较少, 经局部冷敷及静脉滴入止血药物后止血;4例因出血量较多, 给予加塞鼻腔纱条、局部冷敷和使用止血药物后止血。5 例患者均于止血后96 h抽完鼻腔填塞物, 未再发生出血现象。

眶及眶周并发症主要是由于手术时穿破眶纸板所致, 常见的有眶周淤斑及眶内血肿和眼球运动障碍, 术后应密切观察眶周情况, 做好局部护理, 本组术后发生眶周淤斑2例, 立即抽出部分鼻腔填塞物, 给予静滴地塞米松、止血药物和抗生素后病情缓解, 3~5 d后症状消失。

脑脊液鼻漏为鼻内镜手术众多并发症最为严重的一种[3], 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是鼻漏液为清亮液体, 呈间歇性或持续性。怀疑为脑脊液漏的可能时, 应收集分泌物做葡萄糖氧化酶检测以明确诊断;注意密切观察病情, 做好卧位护理、用药护理和饮食护理, 本组有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鼻漏, 因发现及处理及时, 护理得当, 经过20 d的保守治疗后脑脊液鼻漏痊愈, 于术后30 d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 术后严密观察和精心的护理, 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及处理各种并发症, 是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的重要措施, 适当的心理护理、出血护理、鼻腔护理及饮食护理在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中尤为重要, 它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郭育华.黄幼凤.鼻内镜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原医刊, 2010, 21 (5) :34.

[2]王玉, 侯淑杰.应用鼻窦镜技术治疗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11 (2) :101.

鼻内镜下鼻窦术后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在耳鼻喉科行常规鼻内镜下鼻窦手术的患者60例, 其中男40例, 女20例, 慢性鼻-鼻窦炎52例, 霉菌性鼻窦炎8例;60例患者随机分成桉柠蒎组41例和对照组19例。2组资料在性别、病种、病程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 采用经鼻内镜监视系统及电动吸切器, 手术方式为Messerklingers及Wigand术式结合, 有全组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者开放全组鼻窦, 下鼻甲肥大者行部分下鼻甲肥厚黏膜切除, 有鼻中隔偏曲者同期行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 上颌窦霉菌性鼻窦炎者行窦口扩大霉菌团块清除术, 蝶窦黏液囊肿行窦口扩大和囊肿引流术。术中在内镜下对鼻腔和鼻窦黏膜形态进行仔细观察和检查, 原则为在保证祛除病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黏膜。鼻腔和窦口黏膜粘连 (尤其是再次手术者) 患者均将粘连组织完全分离并适当切除部分组织, 保证双侧的原粘连创面不再接近。对再次手术者, 在导航辅助下, 以鼻中隔、后鼻孔、上颌窦口、颅底、眶纸板等为标志, 先开放蝶窦, 以蝶窦顶为颅底标志, 向前开放后筛及前筛, 继而开放额窦。对于霉菌性鼻窦炎者, 上颌窦口扩大至骨性窦口, 清除上颌窦内霉菌团块样病变组织, 去除部分黏膜送病理;对于有息肉或鼻窦炎较重的筛窦的病变筛房应全部开放, 切除息肉, 去除残余蜂房骨隔, 防止术后肉芽及囊泡形成。对蝶窦病变者, 扩大自然开口后将蝶窦前壁充分切除, 并切除蝶窦与后筛之间骨隔, 使蝶窦与后筛充分相通, 这对于霉菌性蝶窦炎非常重要, 从而保证术后引流并防止术后窦口狭窄和闭锁, 并取部分病变黏膜送病理检查。对伴有额窦炎者, 按PJ wormald 教授额窦开放的方法充分开放额窦, 清理和切除额窦及额隐窝病变。

术腔填塞:全组鼻窦开放患者术腔填塞采用止血绫及明胶海绵, 减少了术后撤纱条的痛苦;单纯霉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纳西棉填塞;同时合并下鼻甲部分切除的患者采用速即纱或膨胀海绵止血;鼻中隔术后采用4号可吸收抗菌强生线自后向前褥式鼻中隔缝合, 减少术后填塞的痛苦。

围术期治疗:术后治疗措施均采取鼻腔冲洗、鼻喷激素使用、口服克拉霉素, 观察术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速度及规律, 门诊鼻内镜复查观察窦腔完全上皮化所需时间长短。桉柠蒎组加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 (北京九和药业) , 每次1粒 (0.3 g) , 3次/d, 餐前半小时凉开水送服。总疗程为12周。观察2组服药后临床症状缓解所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临床缓解的标准是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无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 嗅觉好转或恢复。以及术后规律鼻内镜复查, 窦腔完全上皮化所需时间的比较。

1.3 疗效判断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体征消失, 窦腔完全上皮化。显效:病情明显改善, 但症状、体征仍有一项未消失, 窦腔基本上皮化。好转:用药8周后病情有好转, 但病情控制不理想, 窦腔大部上皮化。无效:用药8周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窦腔仍水肿、囊泡较多, 小范围黏膜上皮化。治愈和显效均计为有效。

2结果

2.1 疗效分析

2组病例术后经规律治疗症状和体征均得到临床缓解, 治疗组症状缓解所需时间为 (6±2) 周, 对照组症状缓解所需时间为 (12±2) 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组窦腔上皮化所需时间为 (8±2) 周, 对照组症状缓解所需时间为 (12±1) 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41例在治疗期间出现, 轻微胃肠道不适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19例患者在治疗前和停药后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无异常。

3讨论

鼻内镜技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在我国开展已20多年, 目前已成为治疗鼻腔鼻窦良性病变的主要手段。但术后的纤毛清除系统遭到破坏、局限的上皮病损破坏了黏膜结构和黏液毯的连续性、创面组织反应性水肿和渗出、纤毛周围粘液总量的改变、黏液纤毛运动减弱、纤毛变性和脱落, 这些变化致使鼻内镜鼻窦术后上皮的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均给予了科学规律规范的术后处理。

术后黏膜上皮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局部炎症的恢复、粘液纤毛清除系统的恢复, 而炎性反应的后果一方面导致了腺体分泌的增加, 另一方面影响了纤毛细胞清除粘液的功能, 继而进一步影响了粘液纤毛清除系统的清除与防御功能[8,9,10,11,12,13,14]。所以想鼻窦术后早日恢复术腔上皮化, 需从恢复粘液纤毛清除系统的功能入手。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是粘液促排新药, 是粘液纤毛清除系统恢复剂。其所含主要成分为桉油精、柠檬烯、α蒎烯; 桉油精具有解热、抗炎、抗菌、平喘和镇痛作用;柠檬烯具有镇咳、祛痰、抗菌作用; α-蒎烯具有镇咳、祛痰、抗真菌作用。三种有效成份准确定量, 多种药理效应协同作用, 能解除粘液纤毛清除系统障碍, 碱化粘液, 调整粘液的pH值至正常值, 降低粘液的粘滞度;发挥β拟交感效应, 直接刺激纤毛摆动, 增强纤毛活性, 利于粘液运转排出, 显著提高粘液纤毛清除效率;调节分泌, 恢复粘液毯的比例, 保证粘液毯完整和持续更新为纤毛提供有效摆动空间, 全面恢复粘液纤毛清除系统功能, 重建整个系统的清除防御机制, 通气引流, 打破炎性反应的恶性循环, 从根本上治疗鼻炎、鼻窦炎、支气管炎等气道炎性反应[15,16,17,18,19,20]。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的功效完全符合术后窦腔黏膜上皮化的需求。

慢性鼻窦炎 (包括真菌性鼻窦炎) 、鼻息肉、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临床鼻科较为常见的良性疾病, 轻者引起鼻塞、流脓涕、嗅觉下降、鼻出血等症状, 重者引起头痛, 影响工作和生活。积极手术处理为目前最佳方案, 彻底手术是其中一项重要治疗, 但术后正确规范处理及规律复查同样重要, 正常情况鼻内镜手术后窦腔黏膜完全上皮化需3个月时间[21,22,23,24], 本研究治疗组患者后期药物增加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后恢复期多在2个月左右, 时间显著缩短1个月, 对患者来说无疑显著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 减少了复查次数, 同时降低了治疗费用, 并减轻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使得广大患者消除慢性鼻窦炎的困扰, 改善生活质量, 且药物不良反应极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在鼻内镜下鼻窦术后窦腔恢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全麻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患者, 患者病情轻重及病种随机, 观察鼻腔症状及上皮化恢复情况, 时间共12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使窦腔恢复所需时间分别为 (8±2) 周、 (12±2) 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桉柠蒎可重建上呼吸道的黏液纤毛清除系统的清除功能, 促进鼻腔中脓涕排出, 持久用药可显著改善鼻窦术后上皮化进程。

鼻内镜下鼻窦术后 第3篇

方法:对200例慢性鼻息肉、鼻窦炎鼻内窥镜外科手术治疗的护理,包括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并发症的处理及出院指导;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治愈165例,好转30例,无效5例,治愈率82.6%,总有效率97.85%;5例治疗无效患者7例为未按时到医院复查和换药的患者,1例联系不上。

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鼻内窥镜 鼻窦炎 鼻息肉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14-02

鼻内窥镜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是治疗鼻窦疾病的一种新技术,在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和鼻窦结构,通过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和生理功能[1]。此术具有具有术野清晰,创伤小,复发率低,治愈率高等优点。自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对200例鼻息肉、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给予术前、术后精心护理,预防鼻息肉复发。总结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0例,男126例,女74例;年龄15~68岁,平均36.5岁;均有1年以上不同程度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及头胀痛等症状,按1997年中华医学会海口会议制定的标准分型[2]:Ⅰ型92例,占46%;Ⅱ型78例,占39%;Ⅲ型30例,占15%。

1.2 手术方法。全麻或局麻,手术采用Messerkinger术式,在内窥镜下切除钩突,摘除息肉,根据不同病情开放前、后筛窦和上颌窦、额窦及蝶窦,矫正解剖变异,如部分切除泡状之中、下鼻甲,矫正鼻中隔偏曲,恢复或重建鼻窦引流通道,保留粘膜与结构重建。术后鼻腔使用凡士林纱条或者高分子膨胀海绵进行填塞。

1.3 结果。术后经6—12个月的随访治疗,治愈165例(82.6%),好转30例(15.25%),无效5例(2.5%),总有效率97.8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于慢性鼻息肉、鼻窦炎患者病程较长,而且病情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担心术后情况,再加上手术引起的正常的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因此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2.1.2 术前准备。做好全面系统检查,包括鼻窦CT、心电图、血常规、X片、肝肾功能、血糖、血压、出凝血时间、眼部检查(包括眼睑、球结膜、眼肌、眼压、视力、视野、眼球突出度)等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病变部位、治疗方案,以实施针对护理。术前1d剪鼻毛、清洁鼻腔、洗头、洗澡,男性剃胡须、理发,术晨更衣,全麻者术前6~8h禁食、禁饮。女性手术避开月经期。嘱患者禁食辣椒、大蒜等辛辣食物,戒烟酒,以减轻鼻黏膜充血,预防感冒,保证充足睡眠,使手术能顺利进行。

2.2 術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取半坐位,减轻鼻腔鼻窦及伤口周围组织的充血、水肿;有利于鼻腔呼吸,减少感染及堵塞机会;术后24h内用小冰袋冷敷鼻额部,以减少出血和减轻疼痛,对疼痛明显者除心理安慰外,必要时遵医嘱给止痛药。由于患者术后双侧鼻腔填塞,患者只能张口呼吸,口腔护理尤为重要。除鼓励患者多饮水外,要不断湿润患者口腔,减少患者由于张口呼吸而引起口干,同时也减少了因咽干引起咳嗽,加重伤口疼痛及出血;鼻腔填塞物须24~48h后取出,对鼻腔干燥者,加用复方薄荷油滴鼻每日3-4次,术后2周内,每日用吸引器吸净术腔内的血块及分泌物,并冲洗鼻腔1~2次。

2.2.2 密切观察病情。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眼部情况,注意有无视力下降、复视或者眼球突出以及眼眶周围有无肿胀、淤血等,应及时报告医师采取措施。术后鼻腔填塞多有少量的渗血,嘱患者不要紧张,采取半卧位,鼻部局部冷敷,可帮助止血、止痛、消肿,如有持续大量出血立即告知医师,采取有效处理。要详细记录渗出物及渗血的量及性质。嘱患者及时吐出口腔内渗出物及血液,避免血液吞入胃内,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

2.2.3 饮食护理。全麻术后患者禁食禁饮6h后,可进半流质饮食,第2天可进食清淡、温热、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普食,鼓励患者少食多餐,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3]。但避免进食过热、煎、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2.4 术后鼻腔冲洗。术后鼻腔冲洗可以及时引流出术腔内分泌物、瘀血及干痂,减轻鼻腔黏膜炎症和水肿,防止术腔黏连、窦口封闭和息肉再生。一般术后24~48h取出鼻腔填塞物,在充分止血的前提下,用吸引管清理鼻腔全部淤血和分泌物,术后第3d开始行鼻腔冲洗,每天2次。冲洗液为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冬天冲洗液加温至35℃~40℃左右再用,术后鼻腔冲洗可减少炎性物质的堆积,有效的清洁鼻腔,保持鼻腔湿润,加快术腔愈合。

2.2.5 出院指导。出院继续随访治疗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痊愈的关键环节,患者出院后,遵医嘱要定时口服用药,出院第1周之内不要用力擤鼻,避免逆行感染的发生。术后第1个月内可每周回院复诊一次,最好在鼻内窥镜下检查清理术腔,可及时发现残余和复发病变,及早处理。术后第2个月至少应2周1次复诊治疗。以后可根据病情发展和愈合情况,嘱病人坚持复诊半年至1年。术后连续鼻腔冲洗4~8周,出院后如有鼻塞、头痛、鼻出血、流脓涕等症状应随时就诊。嘱患者平时要注意鼻腔及口腔的卫生,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擤鼻和使用滴鼻剂,保持鼻腔清洁,勿用力挖鼻孔及搓鼻部,加强体质锻炼,预防受凉感冒,合理营养饮食。

参考文献

[1] 田勇泉,孙爱华.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8-110

[2] 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135

鼻内镜下鼻窦术后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中男79例, 女57例。年龄16~65岁, 中位年龄33.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海口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分期标准[1]。其中Ⅰ型1期9例, Ⅰ型2期23例, Ⅰ型3期10例, Ⅱ型2期28例, Ⅱ型3期39例, Ⅲ型27例。主要症状为头痛、鼻塞、多脓涕、嗅觉减退等。术前常规作鼻窦轴位及冠状位CT检查。

1.2 手术方法

136例患者均采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手术治疗。选用wolf鼻内镜及相应配套手术器械, 手术在局麻下和 (或) 静脉气管插管全麻下GH 进行, 切除鼻腔息肉样组织, 开放所有患病的鼻窦, 根据病情酌情行鼻中隔矫正术或中、下鼻甲成形术, 选用凡士林纱条、膨胀海绵、明胶海绵等材料行鼻腔填塞。术后进行综合治疗及护理。

2 护 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鼻内镜术后疼痛的影响至关重要, 应贯穿日常护理操作中, 首先应该向患者介绍鼻内镜手术的先进性和微创特点, 并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 然后再把术前注意事项、麻醉的选择、术后可能的不适及对策等向患者详细讲解。患者对手术有一定的恐惧感, 害怕术中、术后疼痛, 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 导致失眠。此时对患者介绍手术医师、责任护士, 讲解相关疾病知识、手术方法、麻醉方式等, 使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

2.2 术后护理措施

2.2.1 一般护理:

全麻术后应将患者安置于监护病房, 采用平卧位, 清醒后回普通病房, 可行半卧位, 局麻术后取半卧位或半坐位, 鼻背、眼眶和额部采用冰袋冷敷, 以减轻头面部充血及鼻部压力, 减少组织渗血, 改善微循环, 有利于呼吸, 减轻疼痛。

2.2.2 吸氧:

术后1~2d予以吸氧, 氧流量为2~3L/min, 鼻腔填塞后因通气模式改变, 多数患者对张口呼吸不适应, 可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脑供氧减少, 吸氧可改善因脑部缺氧而致的头痛不适感。另外可以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动作, 亦可机体放松, 减轻疼痛。

2.2.3 心理护理:

建议患者听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 任何简单、重复、低音调的音乐对放松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如民歌、摇篮曲等[2]。给患者取舒适体位, 引导患者想象一个平静画面或让其回忆愉悦的情景, 在患者愿意的情况下让其述说内容, 以达到分散注意力, 缓解疼痛的目的。安排患者亲近的人于床边陪护, 予以情感支持。

2.2.4 使用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

害怕成瘾和不良反应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专家们研究发现无论是吗啡, 还是芬太尼等一些鸦片制剂, 只要使用适当, 不仅能够有效地治疗疼痛, 并且不会造成任何人的毒瘾。因此护士应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准确地掌握评估疼痛技能及时给患者止痛。当患者被告知麻醉止痛药引起成瘾发生率极小, 不会延缓切口愈合, 并且止痛后能利于早日康复时, 患者都会愿意接受麻醉止痛。

3 讨 论

鼻内镜手术及术后鼻部疼痛主要是由于手术造成组织和末梢神经损伤及鼻腔填塞物所致, 术后2~6h, 24~72h逐渐减轻。通过上述方法的临床应用对减轻鼻部疼痛, 缩短疼痛的持续时间, 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 帮助患者度过疼痛期有良好效果。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是11种有利于鼻腔, 鼻窦生理功能恢复的微创外科手术。随着此项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和技术的日臻成熟, 临床注意力已经开始向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后综合性治疗倾斜。近年来, 对手术及术后鼻部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已引起学者的重视, 术后镇痛已被视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做好鼻内镜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 不仅可在术前解除患者思想顾虑, 术中能更好地积极配合, 也可在术后密切观察中及时发现手术并发症。及时观察、分析疼痛的性质、评估疼痛的程度, 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 可极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手术疗效。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 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鼻内镜下鼻窦术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鹤壁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95例慢性鼻窦炎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 经临床症状、体征、鼻内镜和鼻窦影像学检查确诊, 符合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分型标准[3], 排除严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等疾病, 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临床资料不完整和无法评价疗效等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8例, 男28例, 女20例;年龄24~62岁, 平均 (37.6±9.5) 岁;单纯慢性鼻窦炎14例,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27例, 多发性鼻窦炎5例, 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2例。实验组47例, 男27例, 女20例;年龄24~63岁, 平均 (37.5±9.5) 岁;单纯慢性鼻窦炎14例,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26例, 多发性鼻窦炎5例, 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2例。所有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局部红肿及压痛等临床症状与体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类型、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安云芳[4]研究Messerklinger术式, 遵循功能性鼻窦手术原则气促息肉并开放病变鼻窦, 常规保留鼻甲和无病变鼻窦黏膜, 解除病变对鼻腔的阻塞, 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根据情况术后3 d左右抽出鼻腔填塞物, 同时用喷雾剂缓解鼻腔局部症状, 术后使用0.9%氯化钠冲洗鼻腔鼻窦, 清理鼻腔内凝血块等手术残留物。对照组在术后选择0.9%氯化钠冲洗, 实验组选择0.9%氯化钠500 ml、庆大霉素8万U配合地塞米松10 mg冲洗, 两组患者术后首周冲洗2次/d, 第2周开始1次/d, 连续治疗2个月后对比临床疗效和炎性因子水平。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 炎性因子:鼻内镜手术中区钩突或鼻窦口周围黏膜组织置入-20℃保存, 进行ELISA分析, 包括白细胞介素 (IL) -2、IL-4、IL-5一级干扰素 (IFN) -γ, 术后2个月末复查上述炎性因子指标。 (2) 疗效评价: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内镜显示窦口开放理想, 鼻窦黏膜上皮化, 无脓性分泌物者为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内镜显示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 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者为好转;临床症状与体征无任何改善, 内镜下显示术腔粘连, 窦口闭锁或狭窄, 有脓性分泌物, 形成息肉者为无效[5]。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l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炎性因子

实验组治疗后IFN-r、IL-2、IL-4和IL-5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见表1。

2.2 临床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9.36%,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pg/ml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P<0.01;△P<0.05, #P<0.01, 治疗后组间比较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χ2=5.0953, P<0.05

3 讨论

鼻内窥镜术是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常见的光学耳鼻喉科设备, 能够借助电子内窥镜照明设备通过狭窄的鼻腔和鼻道内结构, 检查鼻腔和鼻咽部, 甚至鼻窦内部结构, 配合相关配套器械能够进行精细的手术治疗, 从而彻底清除病变, 保留鼻腔以及鼻窦正常的黏膜和结构, 促进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6]。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普及, 其强导光性、多视角和大视野等优势逐渐成为治疗耳鼻喉科首选方法之一[7]。但是, 鼻内窥镜术后如何选择鼻窦灌注液有效清理术腔和清洗鼻腔, 保证手术疗效和降低复发率一直是耳鼻喉科研究的重点课题。

2007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合会制定鼻窦炎临床实践指南指出:鼻内窥镜治疗鼻窦炎术采取0.9%氯化钠冲洗鼻腔, 能够促进慢性鼻窦炎患者早期康复, 预防术后鼻窦炎复发[8], 其作用机制包括:机械冲洗和引流能够降低鼻腔内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变黏膜受药物直接作用能够提高局部治疗效果, 达到杀菌消毒的功效;促进术后鼻黏膜再生修复, 恢复鼻黏膜纤毛结构和功能, 与本研究对照组治疗后IFN-r、IL-2、IL-4和IL-5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 治疗总有效率70.82%结果基本一致。但是, 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中, 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能够损伤黏液纤毛系统, 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结构被细菌感染或过敏等因素影响, 其正常的鼻腔通气功能和清洁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从而影响鼻腔黏液合成、分泌, 最终影响黏液纤毛系统清除微粒和细菌[9]。因此, 通过选择鼻窦灌注液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是确保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术后疗效和预防二次复发的关键。庆大霉素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也使少数热稳定性的抗生素, 能够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 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治疗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而地塞米松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能够通过激素抑制炎症细胞凝聚, 抑制吞噬作用和溶酶体酶释放, 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等机制缓解和阻止组织对炎症反应, 同时抑制白介素合成、释放, 减轻原发免疫反应和减少补体成分及免疫球蛋白浓度, 达到抗炎和免疫抑制等作用的目的[10]。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治疗后IFN-r、IL-2、IL-4和IL-5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9.36%,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83%, 表明实验组在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提高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氯化钠、庆大霉素配合地塞米松缓和灌注液冲洗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鼻腔鼻窦效果确切, 能够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提高手术疗效, 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行不同鼻窦灌注液冲洗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术后0.9%氯化钠冲洗, 实验组给予氯化钠、庆大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冲洗, 术后首周冲洗2次/d, 第2周开始1次/d, 连续治疗2个月后对比临床疗效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后IFN-r、IL-2、IL-4和IL-5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9.36%,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氯化钠、庆大霉素配合地塞米松缓和灌注液冲洗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鼻腔鼻窦效果确切, 能够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提高手术疗效, 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鼻窦灌注液,庆大霉素,地塞米松

参考文献

[1]唐红军.200例鼻内镜鼻窦手术临床观察和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8) :3-5.

[2]杨兆科.鼻窦灌注液冲洗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疗效机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4) :2740-2742.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4]安云芳, 赵长青, 索利敏.鼻内镜鼻腔鼻窦手术101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 (1) :75-76.

[5]李燕, 李宣.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0) :106-107.

[6]罗维.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8) :22-23.

[7]麦平青.鼻窦灌注液冲洗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2) :93-94.

[8]李清波.鼻窦灌注液冲洗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2) :115-116.

[9]王芳, 王丹, 范晶晶.鼻窦灌注液冲洗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应用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 (24) :6-8.

鼻内镜下鼻窦术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1例, 占55.4%, 女25例, 占44.6%, 患者年龄20岁~45岁, 平均年龄 (32.2±3.1) 岁, 患病时间最短为2年, 最长为14年, 平均 (7.2±2.3) 年。术前经CT检查确诊,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头痛、流脓涕、嗅觉减退等症状, 且所有患者均药物治疗无效, 进行鼻窦内窥手术。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由于慢性鼻窦炎患者患病时间比较长, 且反复发作, 经过多次药物治疗都没有效果, 希望通过手术治愈, 难免会出现焦虑、害怕等不良情绪, 担心手术效果及术中的疼痛等, 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 医护人员应该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详细讲解手术的过程和安全性等, 宣教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 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予以疏导, 鼓励并安慰患者,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之后给予临床常规处理, 指导患者戒烟、戒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术前1周给予患者抗生素服用以减少术中出血[3]。术前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全面的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手术前1 d进行随访, 了解患者的情况, 清洁鼻腔, 剪鼻毛, 嘱咐其术前12 h禁食、8 h禁饮等注意事项, 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协助患者排尿。

1.2.3 术后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如呼吸、面色等的变化, 以防患者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待患者全麻清醒以后, 采取半卧位或者半坐位, 并使用冰袋对患者的鼻背、眼眶等进行局部冰敷, 减轻面部充血的情况, 缓解鼻部压力, 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 帮助呼吸顺畅, 并嘱咐患者多饮水, 缓解术后不适。在饮食方面, 患者清醒以后给予半流质食物, 鼻腔有填塞物的患者在24 h~48 h后进食, 在填塞物取出之后可改为普通饮食, 应多食用一些蔬菜水果,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观察患者有无异常情况, 如发生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2.4 鼻腔护理

术后患者的鼻腔内会有血块和一些纤维渗出物,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将其清除, 保持鼻腔湿润、清洁。有鼻腔填塞物的患者在24 h~48 h内逐步取出, 术后2 d~3 d, 要冲洗患者的鼻窦, 观察分泌物的颜色和性质, 使用呋麻滴鼻剂滴鼻, 减少水肿, 促进恢复。

1.2.5 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在患者手术之后应向其宣教一些医学常识和注意事项, 例如不要随意将鼻腔填塞物取出, 以免引起切口流血, 术后多饮水, 减少口干舌燥。由于患者的鼻腔有填塞物, 应指导其张口呼吸, 避免打喷嚏。

1.2.6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之后也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 应注意口鼻腔的卫生, 勤洗手, 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 增加抵抗力, 避免感冒。最后要嘱咐患者定时到医院进行复诊, 换药, 以免出现复发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比较常见的五官科疾病, 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过去对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主要是给予药物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 但是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而外科手术治疗虽然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创伤比较大, 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多, 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 微创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 内窥镜手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微创手术, 不仅治疗效果比较显著, 而且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治疗之后不容易复发[4]。但是人们对此种手术的了解比较少, 因此对于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十分重要, 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手术前向患者宣教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内窥镜手术的优点等, 可以消除患者和家属的顾虑,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其信赖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 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通过对其进行心理护理, 增加了患者的信心, 而心理护理对手术治疗的成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5]。手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对患者鼻腔定时用抗生素进行冲洗, 观察分泌物的性质和颜色等, 防止并发症发生。在患者出院之后向其宣教一些健康知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适当运动, 防止感冒。

综上所述, 术前术后精细的护理, 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的痛苦, 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香梅, 靳文利.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1, 9 (24) :2187-2188.

[2]褚薇薇.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6) :145-147.

[3]洪伟兰, 蔡玉珍, 黄月梅,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4) :127-128.

[4]谢文涛, 梁立雪.综合护理干预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1 (10) :84-85.

[5]冯焕敏, 牟景敏, 刘波, 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护理配合[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6) :846-848.

鼻内镜下鼻窦术后 第7篇

关键词:鼻内镜术,糖皮质激素,慢性鼻窦炎,Messerliinger术式

慢性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的以鼻阻、流涕或嗅觉障碍等为主的耳鼻喉科常见病, 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和复发率高等特点, 常规单纯药物保守治疗或单纯鼻内镜手术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 但术后极易复发。作者在鼻内镜术后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效果确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008年9月~2012年9月期间89例确诊并符合手术指征的慢性鼻窦炎患者, 术前经鼻窦冠状位CT检查确诊, 符合孔维佳[1]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中关于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分型标准, 其中男51例, 女38例;年龄18~58岁, 平均 (46.7±6.5) 岁;病程1~19年, 平均 (8.7±1.7) 年;1型56例, 2型3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实验组4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照Messerliinger术式[2]给予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 术后常规给予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同时给予地塞米松油纱填塞鼻腔, 术后2 d末取出填塞物并清理鼻腔。在对照组基础上, 实验组在Messerliinger术后给予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 在患侧鼻腔给予布地奈德喷雾剂, 2次/d, 连续治疗6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1) 综合疗效:治疗结束后随访至少6个月, 鼻窦炎症状完全消失, 鼻内镜下检查显示窦口引流通畅, 窦腔内黏膜光滑且无明显分泌物者为治愈;鼻窦炎症状明显缓解, 鼻内镜下检查显示鼻腔黏膜部分区域有水肿, 肉芽肿性组织有少量形成, 分泌物较少者为好转;鼻窦炎症状未见改善, 甚至加重, 鼻内镜下显示窦口狭窄或息肉形成, 分泌物明显者为无效。 (2) 复发情况:记录治疗结束后随访至少6个月期间, 慢性鼻窦炎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分析相关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综合疗效

治疗结束后, 对照组治愈33例, 好转9例, 无效2例;实验组治愈42例, 好转3例, 无效0例。实验组治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696, P=0.0243<0.05) 。

2.2 复发情况

随访期间, 实验组复发率4.44% (2/45) 明显低于对照组20.45% (9/44)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2645, P=0.0218<0.05) 。

3 讨论

作为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慢性鼻窦炎以多个鼻窦同时受累较为常见, 加重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症状, 而严重患者易引起颅眼肺并发症, 常规单纯药物保守治疗或单纯鼻内镜手术能够改善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但术后鼻腔黏膜的炎性病变不能完全改善, 且黏液纤毛系统恢复缓慢, 术后极易复发。

糖皮质激素具有收缩血管、减轻鼻黏膜充血水肿以及稳定血管内皮障碍等功能, 能够通过基因效应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激活和炎性介质释放, 降低血管通透性和促进黏液纤毛功能恢复, 从而达到抗炎、免疫抑制和促进黏膜愈合正常化等作用。现代药效学研究证实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浆细胞膜效应增加鼻黏膜内血管收缩, 逆转炎症相关组织过度灌注而稳定血管内皮屏障, 且可有效促进鼻黏膜上皮化抑制息肉形成和再生, 保证鼻内镜手术效果, 预防鼻窦炎的复发。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治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 实验组复发率4.44% (2/45) 明显低于对照组20.45% (9/44) , 证实了鼻内镜术后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改善慢性鼻窦炎效果优于单纯鼻内镜手术, 且能够降低鼻窦炎复发率。

综上所述, 鼻内镜术后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效果确切, 能够通过抗炎、免疫抑制、促进黏膜愈合正常化以及促进鼻黏膜上皮化等机制保障手术效果, 在降低复发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3.

鼻内镜下鼻窦术后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真菌球性鼻窦炎鼻内镜术治疗的患者108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其中观察组男36例,女18例,年龄26~57岁,平均45.37±5.87岁,病程5~17年,平均12.74±6.27年;对照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27~54岁,平均44.78±5.14岁,病程4~19年,平均13.72±7.3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辅导、疾病和治疗知识宣教等;术后常规平卧体位和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使用冰袋进行局部冷敷以缓解充血症状等;发现不良症状进行处理并及时报告医师。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术后系统护理,具体如下。

1.2.1 用药护理

患者术后服用抗生素时间延长至5~7天;术后1~2天内取出填充在鼻腔止血的纱条,然后滴用滴鼻剂。初期给予呋麻滴鼻液以达到通气效果,后期则给予复方薄荷脑滴鼻液及氯霉素以消炎,同时防止腔内结疤和减少出血情况出现[2]。

1.2.2 饮食护理

患者术后4~6小时内切口若未出现出血症状,可合理进食适量牛奶等冷流质食物,从而补充体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止血、止痛。若术后患者无食欲,可准备一些患者喜爱的食物,提高患者的进食量,但禁食酸、辣、辛味等刺激性食物。进食后需用漱口液进行口腔内部消毒保洁,预防因口腔细菌引起的鼻腔感染。

1.2.3 出院指导

针对患者术后实际情况,给予其出院后的详细治疗方案,包括定期清理术腔、冲洗鼻腔和定时服用抗生素,以及保持鼻腔通畅和洁净等,并详细解释这些治疗手段的意义;嘱患者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机体抗性、预防鼻窦炎复发等,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1.2.4 卫生健康指导

真菌球性鼻窦炎的病因有多种,但多与个人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有关,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指引患者在出院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此外,一方面由于真菌球性鼻窦炎可能会反复发作,患者必须按期到医药进行检查、换药;另一方面,患者应遵从合理作息时间,注意个人卫生,不得扣挖鼻腔,以免造成鼻腔出血和鼻窦炎复发。

1.2.5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术后担心无法根治或复发等焦虑情绪,护理人员要对其情况作进一步解说和安慰。对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抑郁情绪,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让患者充分认识各项康复治疗措施的目的与作用,加强其自信心,摆脱焦虑困扰。通过心理暗示、心理安慰、心理治疗,使患者慢慢接受康复治疗并配合和自觉执行各项康复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其复发情况;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5]评估患者术后抑郁情况,并采用护理人员满意度调查表[6]调查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复发情况

随访1年后,观察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9.26%;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14.81%。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2.2 抑郁情况

以3个月为1个周期,两组术后第1周期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4周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工作态度、技术操作、疾病宣教、分诊咨询、就诊流程、总体评价等护理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系统护理又称系统化整体护理,其在护理工作上表现出完整的系统性、科学的决策性,是一种随医学模式转变而提出的有效护理方式[7,8]。真菌球性鼻窦炎是由于人体抵抗力降低,鼻窦引流通道窄小或闭塞时,鼻窦腔内形成的乏氧环境极其适合真菌的快速滋生繁殖而致[9,10,11,12]。真菌球性鼻窦炎常规使用内镜术治疗,通过手术打开患窦,将患病部位内的真菌或孢子和病变组织清除,再建立良好的鼻窦通气引流通道。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真菌球性鼻窦炎患者术后给予系统护理,其复发率、HAMD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满意度则高于常规护理。我院通过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结合护理程序和临床护理各个环节,系统化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方案[13]。患者术后经过系统护理后,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加快了其身体康复。此外,护理人员在实施系统护理后,其对护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和更系统化的掌握,提高了在护理程序各个环节的执行能力,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14,15];还有患者对我院的工作有了更清晰、更透彻的认知和支持,我院与患者之间的配合度得到了提高,这对我院往后治疗患者的工作会有更大帮助。

上一篇:弹性联轴器下一篇:知识管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