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特征范文

2024-05-25

逻辑思维特征范文(精选11篇)

逻辑思维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思维特征,培养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逻辑思维指的是对概念的抽象能力, 空间想象力, 以及综合、推理、演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培养数学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的学习不应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还应包括学生对于思维方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只有学会了思维,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学习的捷径和法宝。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的需要, 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 更是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

1. 数学学习的要求

数学作为现代教育系统中一个大的门类, 是有着自身特点和对学习能力的要求的。数学更偏重于理性思维, 是不同于语文的一个学科门类。理性思维更注重对于学生抽象、综合、归纳及推理能力的要求, 在数学学习中, 是有着严格的理论论证过程及精准的数字演算的, 在几何运算过程中更是强调空间想象能力。

基于数学的这些特性,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应该把握学科特性, 抓住学习要点, 才能真正将数学学好。而逻辑思维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 只有在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的基础上, 才能对许多问题有清晰的理解, 作出正确的解答。

2. 学生成长的要求

初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 也是学生人格发展和成型的重要阶段, 学生只有在初中学习中接受素质方面的训练, 才能成长为具有较高素质的人。而学生素质的要求中, 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全, 还包括思维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学生在今后学习中需要用到的思维方式, 是数学学习中需要具备的学习能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就是为了能够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内容, 而思维方法的学习是其中最高层次的学习。

3. 社会发展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进步和发展, 人才是最终的决定力量和因素。而教育就是为了巩固社会发展的基础, 为现代化建设不断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繁荣。人才的培养涉及社会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 而初中教育是其中的一种, 也是处于基础发展的一个教育阶段。逻辑思维对于一个人的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

社会在不断发展中会产生新的技术和状况模式, 而个人都是处于社会中的一个因子, 个人要为社会贡献自身力量,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能力, 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即使是社会生活本身对一个人来说也会出现困难。而具有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人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收获和创造新的事物, 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思维往往处于不成熟但十分活跃的状态, 初中学生的这些特征是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 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思维的不成熟、不系统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思维是不成熟和没有形成系统的, 还处于积攒经验和简单运用的阶段, 不能很好地从中总结出系统的思维过程, 更多的是运用感性思维, 对于偏重概念、逻辑的理性思维比较陌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正在逐渐形成, 并不断趋于成熟。

2. 思维的灵活多变性

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对很多思维过程还不能很好地理解, 其发展具有独特的活跃和多变性, 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初中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对于陌生事物勇于尝试, 在面对困难时能够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形式。这些特征都是由初中学生处于发展时期的因素所决定的, 因为是不成熟的、零散的, 所以是多变而灵活的。

3. 思维方法的超强塑造性

初中学生的思维处在发展阶段, 是不成熟却灵活而多变的, 这就使得初中学生在思维方法上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尝试新的思维方法, 并且尝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思维方法, 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特性。

三、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方法

1. 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反应, 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思维。通过一些初中学生喜好的事物和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获得学生的好感, 在一种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引发学生的自主讨论,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2. 思维过程游戏法

通过一些具有思维过程游戏的设置, 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更重要的是能够教给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思维过程。游戏具有较强的参与性, 比传统教学手段有更好的互动性和效果, 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 注重对逻辑思维方法的探讨

学生只有了解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方法, 才能真正体会到逻辑思维的性质特点, 从而掌握这种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思维方法上的讨论和互动, 能够带给学生真正思维上的乐趣, 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的思维方法, 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 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别。

总之, 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促进数学学习, 促进学生自身心智发展, 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等多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 要通过兴趣激励、思维游戏及方法探讨等手段, 达到培养逻辑思维的目的,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世宏.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1 (30) .

关注图形特征积累思维经验 第2篇

【关键词】图形特征 思维经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数学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积累活动经验。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主要包括“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思维活动经验”的积累。相对于“实践经验”,“思维经验”更为抽象、更为隐性,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它是一种在思维活动中获得的过程性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经历思维的全过程,充分挖掘思维的本源,开展思维活动,展开思维过程,从而积累数学思维经验。以下是笔者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为例来谈如何积累数学思维经验的粗浅思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如果说,单从学会计算的角度来考虑,单纯的套用公式学生易懂、教师易教。但如此一来,整个教学活动没有学生思维的介入,缺乏思考性,学生也就无法获得思维的过程性体验。因此,本课试着从研究图形的特征入手展开周长教学,使学生最终体会到特殊的外在形式会有特殊的思维方式,从而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一、在描绘中挖掘本源

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思维的源头,也就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最初想法。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形式寻求思维的起点,理清思维的脉络。

【环节1】

课始,师出示三幅图:

师:这三幅图形的周长在哪儿?你能比画一下吗?

生1:图1的周长是从这里开始,沿着它所有边绕一圈,然后再回到这里。(边说边用手沿着图形比画了图形所有的边)

生2:……

生3:……

生2和生3用同样的方法描绘了图2、图3这两幅图的周长。

【思考】

在此环节中,学生的思维起点是什么?不言而喻,应该是“周长的意义”。学生在用手比画周长、用语言描绘周长之前必须思考的是“什么是周长”。只有当学生明白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后,才能较好地解决“周长在哪里”的问题。因此,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本源,弄清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通过对图形周长的描绘,较好地解决“周长在哪里”的问题。

二、在比较中寻求突破

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同,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倾听每个学生的思考过程,让他们的思维介入教学活动,并在比较中寻求新的突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思维的过程性体验。

在探究如何测量周长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在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中,感受求周长的多种方法。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只是引领,通过“你量了几条边”“你是怎么算的”两个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

【环节2】

师:(继续利用三幅图)你能试着求出这几幅图的周长吗?请你量一量、算一算。

反馈一:图1的反馈结果

生:图1,我量了4条边,只要把4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它的周长了。

反馈二:图2的反馈结果

生:图2,我也量了4条边,把4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它的周长了。

生:图2,只要量两条边就可以了。用长边×2+短边×2就可以算出它的周长了。

师追问:为什么只量两条就可以了?

生:图2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我也量两条边,我先求长边加短边的和,再乘2。

反馈三:图3的反馈结果

生:图3,我量了1条边,把每条边的长度相加就可以了。

生:图3,我也量了1条边,但我只要用1条边的长度×4就可以了。

师追问:为什么都只量1条边,可算法却不一样呢?

生:图3是一个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所以用1条边的长度×4更简便。

【思考】

不同的答案,分别代表不同的思维层次,但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初想法是一样的:“什么是周长”“如何求周长”,周长就是把一个封闭图形中所有边的长度相加。但细细考虑,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量法、不同的算法,除了学生思维的角度、深度不同外,还有其他不同吗?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我们得到了答案:图2是长方形,对边相等,只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图3是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只要量一条边就可以了;而图1是个普通四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不相等,所以要量四条边。原来,不同的图形,求周长的方法可以不同;相同的图形,求周长的方法也可以不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图形的特征不同。通过不断地比较、层层地剥离,使学生对求周长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使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思维水平都得到了突破。

三、在反思中明确方向

通过比较,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介入教学活动,从而获得更充分的过程性体验。而通过反思,使内隐的思维经验外显化,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环节3】

师:刚才我们用各种不同方法求出了三个图形的周长,你觉得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同桌交流)

生:都可以用四条边相加来求周长。

生:算法不一样。

师追问:为什么?

生:这三个图形边的特征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是和边有关系,边的特征不一样,求周长的算法也有所区别。

【思考】

通过总结反思,将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边”的特征,正是因为图形中边的特征不同,才使求周长的方法有了不同。这看似简单的环节,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在不断的思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发展,思维经验才能得到积累。

四、在迁移中建立模型

思维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提升的过程。有时,思维经验更是在对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通过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形成结构化的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深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多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以此想通、悟透知识间的来龙去脉,从而积淀思维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环节4】

在结束新知教学后,拓展部分有这样一个环节:出示题目“寻找差不多”(如下图)。

师:要想求出上面图形的周长要量几条边呢?为什么? 可以怎么算?

生:图4,只要量1条边,因为每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只要量1条边的长度再乘3就可以了。

生:图5,量1条边,再乘5。

生:图6,量2条边,一条长边一条短边,用长边加短边的和乘2就可以了,因为有这样的两组!

生:图9,量2条边,一条长边一条短边,但要乘4,因为有这样的四组!

师:这些图形中,哪些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哪些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为什么?

生:图4、图5、图7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图6、图8、图9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

生:图4、图5、图7和正方形差不多,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图6、图8、图9和长方形差不多,分别有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

师小结: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还学会了用同样的方法求类似图形的周长。

【思考】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是学生思维真正积极投入、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要量几条边、可以怎么算”的时候,其实正是他们在找寻这些图形最基本的特征。如,图4为什么只量1条边,但要乘3;图9为什么要量2条边,但要用两边之和乘4。通过深入的观察,我们发现,原来这些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它们的边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而在计算周长时会有不同的量法和算法。而当教师问及“哪些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哪些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时,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于是将这些特殊的图形根据边的不同进行分类,并与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共同的特征,进而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迁移到这一类图形周长的计算,建立起“如何求周长”的数学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体验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比较,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五、在拓展中提升品质

思维经验的积累还需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品质。如果说,让学生在不断地感悟和体验中解决“如何求周长”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求彩带有多长”一题的出示(如下图),又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二维过渡到了三维。

【环节5】

出示题目:

师:要求彩带有多长,其实就是算哪几条边的长度呢?可以怎么算?

生:两条2分米、两条1分米。(学生拿着实物盒子边比画边说)

生:2×2+1×2=6(分米)。

师:你能想象其实就是求哪个图形的周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在哪个面吗?

生:我把这条带子慢慢地移出来,其实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学生边说边移动彩带到最边上,让学生明白求彩带的长度就是盒子中其中一个面的周长)

【思考】

彩带所围成的图形是个长方形,但它处于一个三维的空间中,需要借助想象才能完成。而此时,教师顺势引导“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吗”,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平移让彩带变得直观,也将学生的认知从三维拉回到二维平面图形上。通过这样的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了思维品质,积累了思维经验。当然,这种思维经验的积累还将为后续“棱长总和”的学习打下基础。

经验的生成离不开数学活动,而伴随着思维的参与,经验才会具有创造性的生长。思维经验是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的一种过程性体验,体验越丰富,经验就积累得越多。只要教师能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感悟、不断积淀各种思维经验,必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峰.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理论与实践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2]沈华斌,范新林.连通思考节点 积淀思维经验[J].中小学数学,2015.

关注本质特征培养思维能力 第3篇

一、浅谈小学数学的本质特征

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是从数学研究对象对数学本质的定义, 后来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对数学的定义进行了丰富和延伸。

数学家怀特海 (A.N.Whitehead, 1861—1947) 在《数学与善》中说:“数学的本质特征, 就是在从模式化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 数学对于理解模式和分析模式之间的关系, 是最强有力的技术。”因此可以得出数学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演绎科学特性。1931年, 著名数学家歌德尔 (K.Gode1, 1906—1978) 证明了不完全性定理, 表明了人们之前所公认的公理化逻辑演绎系统中存在巨大缺陷。因此, 数学家们又想到数学是一种经验科学, 即数学也具有经验科学的特征。现行的数学领域公认, 数学既有演绎科学的特性, 又有经验科学的特性。我们要紧紧把握数学的这两个基本本质特征, 以此为依据, 培养学生思考兴趣, 完善学生思维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演绎推论的能力, 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 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

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重点在于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像是一张白纸, 需要老师和学生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才能使这张纸变得绚丽多彩。笔者认为, 想要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注重兴趣的培养,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上的。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在数学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 主动去学习, 主动去思考, 在这个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慢慢培养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从教师的角度讲,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有意识地创设思维意境,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2) 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如果不注重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脉络将会变得十分混乱。作为教学工作着, 对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本来的知识内涵, 又要考虑与它相关的知识内容, 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建立自己的知识数据库。在此基础上, 指引学生抓住思维的开始, 从起始点出发, 注重并把握思维发展的各个转折, 由相关的各个层次的知识不断发展延伸, 逐步深入直到各个知识面的终点。这样, 学生的思维脉络才能清晰化, 才能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3) 精心设计问题, 合理利用习题。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回答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 培养他们说话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思维速度;另一方面, 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习题, 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教师应注重练习题的设计, 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 小学生通过做练习题, 能够学会比较、分析、演绎、推理等基本的思维方法。

(4)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启迪学生思维方式。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较差, 他们往往没有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 而且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方法和方式, 教师应该在教学工作中通过示范、引导、指正等手段,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方法。除此之外, 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自身的情况因材施教, 多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独立思维, 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关注数学的本质特征, 并且把本质特征和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方式的培养。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 才能得到全面而综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家远.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N].黔东南日报, 2009-7-26.

想象思维有什么特征 第4篇

1、形象性

想象思维的操作活动的基本单元是表象,是一些画面,静止的画面像照片,活动的画面像电影。

2、概括性

想象思维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并行操作,即一方面反映已有的记忆表象,同时把已有的表象变换、组合成新的图象,达到对外部时间的整体把握,所以概括性很强。

3、超越性

想象的最宝贵特性是可以超越已有的记忆表象的范围而产生许多新的表象,这正是人脑的创造活动最重要的表现。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超越性的想象。

想象思维的作用

1、想象在创新思维中的主干作用

2、想象思维在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灵魂作用

3、想象思维在发明创造中的主导作用

思维的八个分类

实有性

指思维的结果是以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东西为依据的。例如:“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燕子》)把小燕子停歇在电线上想像成正待演奏的五线谱,多么富有韵味。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形象思维。

可能性

指思维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确实存在而是可能存在的。例如:“在马路上吐了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蛇与庄稼》)这种想像思维不能脱离生活凭空臆造。

幻想性

指思维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将来也不可能产生的。例如:“……,你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挑山工》)仙人的腾云驾雾永远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之中。

比拟性

指思维的结果不是思维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与它所思维的对象具有相关的东西。例如:“……,它分明像一个老人在那里怀念过去的事。”(《老牛》)这种思维一般有物拟人、物拟物、人拟物和人拟人等形式。

假定性

指思维的结果是作者假定的东西。例如:“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跳水》)这种思维方式常用“如果、倘若、假如、要是”等词语来表示假定性。

夸张性

指思维的结果是把它有关部分加以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夜旷天低树”(《宿建德江》)。诗句中“三千尺”和“天低树”是一种夸张性的说法。

单一性

指思维的结果放在了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例如:“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的小白梅。”(《梅雨潭》)这里仅指“水花”的颜色和形状与白梅相似,而白梅的“熬霜、忍寒”等属性水花是曾不具有的。

多重性

逻辑思维特征 第5篇

一、项目内容确定的思维创新:瞄准老百姓最困扰、最紧迫、最聚焦的民生问题

“潮汐式”停车作为社会建设的创新项目,其确定并非塘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拍脑袋而为,而是“问题导向”背后的思维创新所致。2012年,塘桥街道发现“停车难”成为社区治理的重大难题,不但是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且成为基层群众最困扰、最紧迫、最聚焦的民生问题。用“最困扰、最紧迫、最聚焦”的“新三最”并不非是取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老三最”,而是表示“停车难”问题不但体现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更体现为群众“最困扰、最紧迫、最聚焦”的民生问题。

最困扰:塘桥街道区域面积3.86平方公里,居住10万人口,地处浦东陆家嘴金融城南端,交通发达,商业繁荣,高档楼盘和老式小区混合,有仁济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等2所三甲医院,巴黎春天、陆家嘴软件园、由由国际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还有3个地铁站口,路段繁华,人流密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塘桥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员工的私家车拥有量急剧上升,但受十多年前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早期老式小区有的没有车位,有的配建指标不到位,更没有可供改建成公用停车场的储备用地;不少大型商业企业、学校、医院、社会办事机构停车场的建前规划和建后设点严重滞后,社区公共区域也没有相应的停车场或停车位设置太少,车位的捉襟见肘造成交通严重拥堵。“停车车位在何处”的问题,不仅困扰社区居民,也困扰驻区单位员工。

最紧迫:由于“停车难”问题得不到解决,塘桥社区各住宅小区一到晚上,私家车辆挤占草坪、占道堵路的现象严重,由停车引发的邻里纠纷增多,甚至引发治安事件和暴力冲突;驻区单位拥有私家车的员工上班开车到塘桥后,最令人烦躁的就是寻找停车的地方,因“乱停车”而受罚单的员工则遭受金钱与精神的双重打击。

最聚焦:近五、六年来,“停车难”其实是上海市民最聚焦的民生热点问题,特别在中心城区及毗邻医院、学校、大型超市等公共事业和商业设施密集地域的老式社区,停车难是有车族最头痛的事情。塘桥社区的“停车难”成为“塘桥热线社区大管家”系统中居民群众反响最强烈、反映频率最高的问题,成为基层群众最聚焦的民生问题,

2012年的塘桥社区代表大会上,许多社区代表都提及“停车难”问题,期盼街道出面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最困扰、最紧迫、最聚焦”的新“三最”,是“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老三最”的重要内涵,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问题导向的思维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服务好群众,服务好的标志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发现什么问题。作为24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很多的,应当区别轻重缓急,遴选出急需解决的问题,市政府每年的“实事工程”就是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同时,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是不断变化的,一个民生问题不会每年成为“三最”,应当遴选出最困扰、最紧迫、最聚焦的民生问题,集中精力予以破解。以塘桥社区为例,近几年,社区的民生问题其实有六个“难”:一是停车难,是居民意见最多的一难;二是买菜难,菜场离居民区较远,居民买菜不方便;三是物业难,业主利益和公共利益较难平衡;四是就业难,一些应届毕业生当着“啃老族”;五是就医难,10万居民使一所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六是养老难,社区老龄化程度不断提升。街道党政组织从“六难”中遴选出“买菜难”和“停车难”先期解决,因为“买菜”是居民最紧迫的问题,“停车”是居民最困扰的问题。经过努力,这两个“难”的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而塘桥街道发现的是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员工“最困扰、最紧迫、最聚焦”的难题。“潮汐式停车”项目的创新意义,即在于抓住了关键。

就整个上海来看,前些年市民最困扰、最紧迫、最聚焦的民生问题是 “求学难”、“求医难”、“买房难”等,随着市政府加大教育卫生设施和廉租房建设的投入力度,这三个“难”的民生问题初步缓解。但近几年新的困扰市民的民生问题出现了,仅围绕一个“车”字就有三个市民聚焦且需紧迫解决的问题:一是“打车难”,自“打车软件”发明流行以来,车顶亮着绿灯但不停下接客的出租车比比皆是;二是“拍车牌难”,自实行私家车拍照拍卖新政以来,一些车主新车买了七八个月仍然“秒杀”不到车牌;三是“挤地铁车厢难”,几条客流量高的地铁线,在上下班时辰乘客需等候几趟车次才能挤进车厢。同时,市民最困扰、最紧迫、最聚焦的民生问题,在上海的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又是不一样的,譬如郊县城区一般不存在“停车难”问题,大量存在的是“环境治理难”、“治安管理难”、“违章建筑拆除难”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建设创新项目的确定应当“问‘难’于民”,率先解决市民的急难愁问题,并依据条件和可能进行排序,一一予以解决。

二、项目运作方式的思维创新:课题先行,跨界合作,签约落地

“潮汐式停车”的方式是:白天,开放居民区停车场地,让驻区单位上班族的停车;晚上,开放驻区单位停车场,让小区居民停车。如此样式,与月亮引力带动地球海洋潮起汐落的现象差不多,所以居民把这种样式形象地比喻为“潮汐式停车”。这样的停车方式看似简单,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体现出项目运作者的思维创新,即课题先行、跨界合作、签约落地,而这种思维创新完全对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

nlc202309041250

课题先行。塘桥街道把课题调研作为解决“停车难”的头道工序。通过实地调研,把社区内的停车资源、停车状况摸得一清二楚。停车资源是:全辖区共有地下、地面停车位10700个,其中商品房小区车位6146个、老小区1033个、社区单位及商务楼3001个、道路车位370个,社会停车场150个。停车状况是:白天停车数量约为7293辆,各商务楼、各单位车流较为集中;夜晚约为9559辆,大部分车辆都涌入住宅小区。“停车难”难在二个方面。一是在商业繁华地区,白天的停车位捉襟见肘造成交通严重拥堵,二是在居民住宅区内,车位有限无法满足居民的晚上停车需求。同时,课题调研发现:看似车位资源总体匮乏,居民区的车位缺口2000多个,商务楼的车位缺口1000多个,但这种车位紧缺具有“时空性缺位”特征:居民区的车位在白天是闲置的,商务楼的车位在晚上是闲置的,小区与商务楼的停车高峰正好错开。这个特征,为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思路。

跨界合作。塘桥街道的领导谈及“潮汐式停车”,都说到,这个想法初听很美,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譬如:街道及交通管理部门要维护辖区的停车秩序,但没有制度规范可参照;商务楼和小区业主希望共享停车资源,但如何平衡停车费差价是个问题;物业公司有义务提供服务,但会增加管理成本;小区业主顾虑重重,外来车辆怎么管、停车费收入怎么用、小区安全谁来保障等。由此,“潮汐式停车”项目的成功,其实依赖于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社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跨界合作。合作模式是围绕“潮汐式停车”项目各负其责:物业公司负责项目的实施,有停车需求的车主必须到物业服务窗口登记,物业公司把车主名单汇总后统一向房管办提出申请;房管办负责项目的协调、监督和仲裁,对小区和商务楼加入“潮汐式”停车进行资格审核,与车主签订停车协议,明确停车时间、数量、费用,建立停车档案,进行标准化管理,对违反停车公约、协议的涉事方督促其整改,未整改的取消停车资格;停车管理公司按照购买政府服务的合作协议要求,提供停车管理服务,满足服务对象的合理诉求;居委会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纠纷的调解;物业服务社作为第三方社会组织,通过“业委会主任沙龙”、“物业经理联谊会”加强项目的宣传及工作渗透;业主大会及业委会享有项目是否运作的最终权利,对物业公司相关工作进行监督评议,业委会决定项目收益的最终分配,等等。而塘桥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机构,则承担推动“跨界合作”的组织功能,成立由办事处主任任组长的“潮汐式停车”项目领导小组,各居民区则建立由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任组长的项目管理小组。

签约落地。“潮汐式停车”项目的成功之处,还在于采取了签约化方式,就是按照自愿试点、利益平衡、责任共担的原则,在听取各方意见、保障车主利益的基础上,签署《塘桥社区“潮汐式”停车公约》。在目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停车公约》明确了各方权利义务,目标共识,保障机制、行为规范和违约责任等,也明确了车位互换、收费使用、秩序维护等具体问题,为项目的推进提供合乎社区实情的规则框架,为避免纠纷、化解矛盾提供民约基础,从而保证了项目的平稳推进、有效落地。如:永业大厦与国地公寓、陆家嘴软件园与海富花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东方城市花园等第一批签订互换停车位的协议后,解决了各自员工和居民的停车难题。在公约实施中,有业主对收取的停车费的使用问题提出疑问,塘桥街道又完善《停车公约》,明确费用全公开、全透明,并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停车公约》的公信力、约束力得到认可,纳入19个“潮汐式停车”项目的61个业委会都全票通过《停车公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依据“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式、“一对零(即单方面为对方提供车位)”等不同模式,制定有不同的《停车公约》。一个“停车有位、停车有序、合作共赢、互利共享”的和谐格局基本形成。《停车公约》解决了近千个停车位,极大缓解了社区内的“停车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在2012年《上海市停车管理办法》出台前的立法调研中,相关部门那塘桥社区“潮汐式停车”模式及《停车公约》作为案例支撑。

“潮汐式停车”项目运作方式的思维创新启迪我们:社会治理的创新可以探索“课题先行”、“跨界合作”、“签约落地”等新思路。

首先,“课题先行”应该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式。在这方面,上海市委为我们做出了示范,2014年市委一号课题的主题就是加强社会治理,经过数个月的调研,最后形成“1+6”政策性文件,推出“取消街道招商职能”、“调整街道机构设置”、“改善居民区干部待遇”等一系列新举措,创新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本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情况比较复杂,并且具有与中小城市不一样的问题和特征,而且中心城区与市郊城区的问题和特征也不一样,因此基层社会治理的任何创新举措,都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必须深入基层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摆全面,把原因找到位,把举措想明白,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更可以避免为后人制造麻烦及“翻烧饼”现象。

其次,跨界合作应该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普遍平台。基层社会虽然是小社会,但“五脏俱全”,涉及方方面面,单靠街道是解决不了人民群众“三最”问题的。多年来,我们创造了基层社会“党建联建”模式,借用驻区单位的党建资源解决了不少基层群众的“三最”问题。但是,老百姓的“三最”问题仅仅依靠党建资源是不够的,必须探索新的路径,而“跨界合作”是一次新的创新思路。“潮汐式停车”项目实际上跨了不少“界”,如从小区跨到商务楼、从物业公司跨到交警部门、从街道房产机构跨到第三方社会组织、从居委会跨到停车管理公司等,原来相互不搭界的单位、部门、机构、组织等围绕“停车”一事搭上界,齐心协力解决“停车难”矛盾。事实上,任何社会治理难题都离不开“跨界合作”,譬如“堵车难”“叫车难”“上私车牌照难”,还有“看病难”“就业难”等,都应该通过跨界合作予以解决。以往由政府主管部门或一家主要机构解决基层社会民生难题的时代已经过去,跨界合作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

nlc202309041250

再次,签约落地应该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法理基础。“跨界合作”必须通过“签约落地”来实现,这是必然的思维逻辑。基层社会的任何治理项目一旦需要跨界,就应当推论出解决的重要方式是签约,签约是治理各方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社会契约,没有签约,任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就失去法理基础,随时可能因认识及利益分歧而中断跨界合作。基层社会治理的跨界各方,事实上都存在自身的权益,而跨界合作必定要求各方退让出一定的实际利益,或者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等,而涉及利益以及需要平衡利益、协调利益的最好方式,就是各方或双方签约,而唯有签约,社会治理的创新项目才能真正落地、结果。

三、项目推进的思维创新:公共事务靠民主、基层自治靠协商、常态治理靠科学

公共事务靠民主。居民小区和商务楼的停车问题本质上属于公共事务,“停车难”问题一方面是这个公共事务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是这个公共事务的历史欠账,而历史欠账的原因之一在于公共事务缺乏民主决策。塘桥地区新建单位的停车场规划设计不合理,公共停车场所及车位的设置等缺乏整体性规划、前瞻性谋划。在这种情况下,

“潮汐式停车”项目作为公共事务,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民主方式解决停车难问题,还停车规划缺乏民主决策的“历史欠账”:一是相关部门挖掘辖区内公共停车场及道路停车潜力,增设停车导向标志,鼓励、引导车主把车停在公共停车场;在条件具备的小区周边马路增设夜间停车位,供居民车辆夜间免费停放。二是挖掘老旧小区的停车资源,统一规划合理整合停车场地,统一监管加强小区停车管理工作;建设透绿停车位扩大车位供给能力,引进立体停车装置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三是重新梳理社区公共区域和闲置土地,把公共区域的边角地改建为停车场;将动迁区域作为临时停车场,并引进专业公司进行管理。

四是调动物业公司参与“潮汐式停车”项目的积极性,对愿意实施错时停车的小区物业,根据停放车辆的数量予以一定补贴等。探索出一条社区共治解决民生难题的独特道路。

基层自治靠协商。“潮汐式停车”项目的顺利推进,在于“自治”这个“动力源”,即通过相关单位之间的协商获取利益结合点和平衡点。塘桥街道把“停车难”问题交给一个利益协商平台去研究解决,即“塘桥社区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由居委会、属地单位、社会组织、企业法人、社会名人等社区各界人士组成,经公开选举产生。从调研摸底、制定公约,到停车经费、矛盾处置等,都放在这个平台上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讨论。在这个平台上,各相关方毫不保留说利益、直言不讳谈问题、理直气壮提意见,使停车难问题的解决由“政府说了算”变为“大伙协商办”。在《“潮汐式”停车程序》中,“协商”是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如“由塘桥房管办事处负责联系小区附近社区单位或商务楼,在双方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共享停车资源”,“由各居民委员会负责协调相关停车矛盾”等。

常态治理靠科学。“潮汐式停车”项目注重科学治理,确保了项目的长效运行。如:利用智能化、信息化系统提高停车效率,依靠静态停车诱导系统APP,发布实时路况信息,车主通过手机定位查询停车点位;推进“ i塘桥”项目,建立社区车辆停放“白名单”制度,通过停车管理智能化软件系统对车牌自动识别,“白名单“车辆可获社区内停车优先权,引导车辆有序停放;运用价格杠杆调控车辆停放,实行不同区域、时段的差异收费,缓解相关小区或单位的停车压力,适当提高长期严重堵塞路段的停车费用,引导车辆停入收费较低的路段;强化停车管理,倡导文明停车,执法部门加强巡查频率,加大乱停车处罚力度,消除乱停车现象。同时,将“潮汐式停车”工作列入社区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的内容,纳入文明小区评选、房管部门、居委会工作的考核内容,形成激励机制;在车主中宣传、培育“文明停车”观念,营造良好停车氛围。

“潮汐式停车”项目的推进过程,是一个发扬民主、全面协商、科学落实的过程。这个推进过程告诉我们: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种问题,以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任何举措,尽可能注重民主、注重协商、注重科学。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因为:其一,“民生问题民众解决”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思维。随着社会阶层、利益的日益多样化,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多元多样。同时,在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任何一个民生难题都是公共问题,公共问题已经很难单靠政府部门一家能够解决,只能依靠公共途径解决,而依靠民主发动群众参与自治,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街道等基层政府部门要转变理念,创新出“政府可以主导,但不一定当主角”的理念,让更多的基层单元走到前台,成为治理的主体。其二,“公共事务协商解决”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途径。社区里的任何单位、组织和团体,不管是市属机构、政府部门,还是物业公司、业委会;不管是基层党组织、居委会,还是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在法人层面都是平等的。民生问题的利益各方,不管是利益的出让方,还是利益的获得方,在诉求满足上都需要平衡。因此,“协商”是唯一方式,任何强制、命令、胁迫、高压、诱服等方式都是不可取的。街道等基层政府部门乃至各企事业单位党政组织涉足基层社会公共领域,都要懂得协商、学会协商、运用协商,增强“协商智慧”和“协商能力”。协商与协调并不一样,协商重在“商量”,协调重在“调节”。商量的成功取决于双方或各方在利弊权衡基础上的互让互补,协调的成功取决于某一个主体为主劝解引导基础上的利益共赢。社区的民生难题涉及面广,利益牵制方多,协商是最好的方式。不仅仅是民生难题,而且包括社区发展规划、公共资源配置、社区实事项目等,都可以“商量着办”、“协商后干”,因为协商是社区共治、自治的重要特性之一。其三,“社会治理必须科学治理”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准则。社会治理的本质是治理人群,其难度深于经济领域的治理。况且,当今的社会,人群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白领成为上海城市的主体人群,新上海人成为基层社会的主要人群,这两类人群的思想、文化、阅历、梦想等精神世界,与原来的4050人群、“单位”人群等全然不同,他们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政、基层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包括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等,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一旦某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显露出不科学的方面,会有自己的抵御方式,导致创新项目难以推行或中途夭折。街道等基层政府部门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原则,做到思路科学、方案科学、细节科学、运行科学,保障科学,确保基层社会治理项目的科学落实。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在201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作了主题为《改变,从创新思维开始》,他说到:“这个时代奔跑的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只有颠覆性的创新,才能引领这个不断加速的时代。”他勉励毕业生:“希望你们能够不断打破思维的惯性,让创新融入你们的血脉,让创意改变世界的未来!”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同样如此,上海社会转型的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只有加强思维创新,才能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项目创新。市委一号课题及政策性文件是创新的产物,但真正落实到基层社会仍然需要打破思维的惯性,让创新思维融入社区工作者的血脉,让创新为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带来全新的未来。

(李桦,上海党建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形势政策教育研究会理事。)

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 第6篇

形象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看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所以, 形象思维是作家、艺术家的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形象思维既然从各个角度观察得出的结果和特征是不同的, 那我们就从三方面去分析形象思维。

一、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

文学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 文学创作是意-象-言的过程, 那么文学翻译便是言 (源语) —象—意—象—言 (译入语) 的过程。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翻译一定程度上可杜绝误译、死译、硬译。文学翻译过程中丢弃形象思维, 那么译者下笔就枯索呆滞, 语言流于公式刻板, 缺乏生动活泼, 如同枯木一般毫无声息, 与读者便觉译文艰涩生硬, 惨不忍睹, 原文风味尽失, 意境全无。形象思维对于好的文学作品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诗歌, 译者都需要透过源语文本, 充分感知其艺术形象, 深谙原作者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过程, 再运用形象思维将艺术形象再现于目的语文本。即文学翻译的译者要经过言—象—意—象—言这一过程方能忠实地再现原作, 读者也方能通过译作获得与原作读者相同的艺术形象和审美体验。

二、钢琴演奏中的音乐形象思维

音乐是一种语言, 表达着人类的思想、情感体验。钢琴是西洋乐器之王, 在音乐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钢琴演奏中, 关键在于演奏者能够形成自己的形象思维, 并通过声音联想达到艺术共鸣。形象思维和声音联想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作品内涵, 表达作品的心声, 将钢琴演奏及音乐作品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音乐是一种语言, 它以调性、节奏、旋律、速度、音区、织体、声部、和声、句法、结构为理性骨架, 的音乐思维方式树立具体的音乐形象, 再以声音接近想象中形象的声音形式表达出完整的音乐内容。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要把握音乐的整体, 根据作品的曲式结构, 其中包括调性、主题动机、和声织体等范围作一个总的音乐形象的构思, 然后再去作每一个细节的布局。因此, 优秀的演奏不仅是要求完全地掌握谱面和键盘, 而重要的是必须把作品的内容当作自身的一部分, 把每一个音符的完美表现都当作是自己的艺术使命。

三、音乐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 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 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 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 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 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 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 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 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感兴趣的形象实践证明, 只有敢于创新, 发展创造性思维, 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才能的人。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探析 第7篇

目前, 有关创造性思维 (creative thinking) 的定义还有很大的争议,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试图给创造性思维一个明晰的概括。在此笔者比较认可苏富忠等人的定义, 他们在分析了多种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后, 比较全面而综合地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结论, 即, 个人创造思维是建构超越性新成果的人的创造思维。展开的定义是:个人创造思维是作为创造个性的个人的, 以其统一主观世界的整体为根据, 以其一系列优秀品质为保障, 以创造欲望为动因, 在其意志力的支持下, 在特定心理状态背景下, 发挥既有心理结构孕育了的创造力, 在特定创造中, 以创造目的为导引, 运用一定思维方式, 建构超越性新成果的人的创造思维;是创造者在一定遗传素质前提下, 在长期勤奋严格的学习—修养—积累中, 在一定宜于创造的人文—自然环境中, 在个人独特思维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 并伴随着个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由此可见,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涉及到个人的认知和人格及社会的交互作用, 需要先天和后期的前提支持, 并最终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性产品。

本文结合不同范式的创造性理论, 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出发, 试图总结出创造性思维具有的几种代表性特征。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典型特征

(1) 新颖性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或本质特征就是新颖性 (novelty) , 它是超常思维与应变思维的融合。它既是“突破常规思维、习惯思维的旧程序, 采取新程序、新思路的超常性思维”, 又是“突破过去和现在已知的、现成的思路和形式, 善于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以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应变思维”。这种新颖性是过去或他人所没有的, 它强调破旧立新, “破旧”是为了“立新”,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以思维结果对原有知识有无超越, 是否产生新观点、新知识、新思想、新成果、新价值作为判断标准的。Amabile最初提出的创造性外显理论认为创造性是若干因素的交互作用, 其中就包含打破思维定势的认知风格、产生独特新颖的思想观点和与众不同的工作方式等构成的创造性技巧。而Gruber等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性进化理论 (evolutionary theory) 则将创造性的过程比作生物的进化历程, 它是另一种“适者生存”, 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发展, 从而产生创造性的产物, 即, 只有因势而动, 随境而变, 才能在新的环境具有新方法才能生存, 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也就是说, 从思维结果来看, 它还要讲究效益性, 要看这种思维结果是否存在社会价值, 若是对社会有害的阴谋诡计, 则肯定不是创造性思维。总之, 纵观学界的研究, 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是创造性的一个核心体现, 这一点应得到了公认。

(2) 跨越性

创造性思维要在思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就必须讲究思维功效和思维速度, 因而就不能象常规传统思维那样“细水长流”式地、循序渐进地小步子地进行, 而必须保持很大的思维进程省略性、跳跃性、跨越性。史晓东将这种思维跨度总结为前进的跨度、联想的跨度、转换的跨度三个方面, 主要强调思维过程与步骤的省略与跳过, 从事物的相关程度去区分一般逻辑思维与跨越性思维 (bounding thinking) , 比如Sternberg等提出的创造性投资理论 (invest theory)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理论以“股票买卖”、经济学的术语“低进高出”等与创造性相关性非常低的概念来描述创造过程;同时, 思维的跳跃性还注重思维在“实”与“虚”之间的转换, 创造活动是意识与无意识、逻辑与非逻辑、理性与非理性的交融, 许多大师的创造性成就来自于梦境的启发或疾病期间的接近“虚位”静思。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于1942年感染了当时被称为不治之症的肺结核, 正是在面临死亡的治病期间, 他结合切身的焦虑体验和克尔凯尔的启发才最终写出了《焦虑的意义》。这种思维跨度性, 加大了思维的功效速度、广度和灵活性, 因此, 跨越性思维是一种高效思维。

(3) 灵活性 (flexibility)

创造性思维思路开阔, 善于从全方位思考, 不拘泥于一种思维模式, 能灵活多变地调整思路, 随机应变地转变思维方向, 从而寻觅选择出最佳方案, 基于此, 赵民7列举了八种孕育种丰富灵活思想的思维类型, 即, 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换元思维、转向思维、对立思维、反向思维、原点思维和连动思维。思维的灵活性重视以问题为原点, 让思维向四个象限扩散, 如头脑风暴就是一种具体的尝试, 这样往往能由此及彼, 从浅入深, 触类旁通, 纵横向地连动, 这种多向性思维的发散能很好的激发创优机智, 促使个体的换位思考, 使其转向事物的对立面或反面, 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问题解决空间, 灵活地转变思维的切入点, 有时会使一个百思不解的问题变得豁然开朗, 原来答案就在最初的起点。例如在美国纽约, 鳄鱼皮制成的女式提包曾价格昂贵, 因此很多人将鳄鱼皮看作是财富的象征。巴赛蒂斯先生花了几年的时间调查谁最需要鳄鱼皮?在众多的答案中, 有一个答案被公认为是最妙的答案:“鳄鱼最需要鳄鱼皮”。

(4) 综合性

综合性 (comprehensiveness) 是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 因为它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综合性思维, 是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的转化, 是将具体思维所达到的多样性的统一扩大到对各种表象的综合中去, 即形成了多因素、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化综合。传统的观点总是过分强调, 甚至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单一发散的、扩散的思维, 如Guilford的心理测量范式的创造性理论就是基于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fluency) 、灵活性 (flexibility) 、独创性 (originality) 和精致性 (elaboration) 四项指标可以衡量他的创造性能力并编制了著名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其实, 创造性思维同样离不开辐合性思维。认知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 人们思考和行动是许多思维过程共同活动的结果。认知科学擅长分解和检验单个的过程, 然后再把它们聚合在一起来理解整体。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意识, “大统一”思想, 这对创造性思维的跨文化研究, 着重各种观点、结构、形式、学科、方法的整合, 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创造性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思维形式, 也没有固定的一两种思维形式;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产生新设想的思维过程。它是“应变思维与超常思维的融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补”;“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的转化”;“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交替”;“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匹配”;“直觉维、灵感思维、顿悟思维的统一”;“潜意识驱动的原发性思维与显意识驱动的继发性思维的协调”;“情感思维与臻美思维的结合”。

2、其它特征

(1) 求实性

思维的求实性, 即客观性 (objectivity) , 是指创造性活动是来源于客观现实中的, 并且最终的创造性成果也是深深蕴含于物质世界之中, 并得到其检验。创造性的场理论 (field theory) 认为创造活动不只是个体内在的心理操作过程, 它还离不开环境的制约和决定作用。真正的创造过程并不是随意的、无根据的、不理智的胡乱臆想, 就是最令人难以捉摸的灵感, 也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的产生也离不开内隐的认知活动, 离不开问题解决的具体情境。因此,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有客观实在的效度, 要以现实需求为目标, 并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创造出现实的社会价值。

(2) 简括性

所谓简括性是指思维的压缩性 (compressibility) 、概括性, 即利用人类“第二号信息系统”将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的符号、代码、公式、程式、变量以特有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来进行思维活动, 使繁杂的信息尽可能简洁地存放在大脑里, 分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进行交叉和碰撞。因此, 思维的简括性越强, 存储量就起大, 相互间的触点就越多, 创造性的火花就会越多。

问题空间理论 (problem space theory) 认为“创造是问题空间的拓展或改变, 本质上是问题结构的重组”。但是, 无论是“两种信息与问题空间的重组理论”, “二重空间搜索理论”, 还是“四重空间搜索理论”, 首先必须扩大问题解决的相对空间容量, 其次是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途径, 之后才有各种信息的结合与搭配, 进而实现问题结构的重组和拓展, 而创造性思维的简括性恰好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3) 连贯性 (continuity)

有人认为, 创造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任何创造性产的产生看似偶然, 实则必然。尽管灵感具有非逻辑性、突发性和偶然性, 但任何灵感和感悟迸出那一刻之前的漫长时期里, 都经历了一个艰辛、痛苦的摸索与尝试过程。在这个孕育灵感的过程中, 人们的潜心思考已在大脑皮层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很可能已到达接近目标的边缘, 但由于其它活动的认知干扰及习惯性的定势思维的影响而使其在无意识中运行, 所以当人们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时, 如散步、洗澡、睡觉等有意识认知活动较少时, 受某一刺激的激发, 迅速突破临界状态, 跳出了原有思维模式, 一个问题就“偶然”地解决了。

因此, 创造性成果的取得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 它需要对某一问题的长期钻研, 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原始收集。同时, 关于创造性非逻辑理论 (non-logic theory) 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瑞提认为创造过程一般可分为准备期、酝酿期 (孕育期) 、顿悟期 (启发期或照亮期) 和验证期 (确认期) 四个阶段, 尽管他想强调的是在创造活动或创造性解决问题中, 起主要或关键作用的不是逻辑思维, 而是非逻辑思维, 包括前逻辑思维、内觉和意象思维等几个方面, 但这正说明一个具体的创造性活动是要经过一系列连惯性的步骤才能最终完成。

(4) 可把握性

可把握性也叫可认识性 (recognizability) , 是指创造性也有其规律。“每一种文化都追求创造, 并在某一方面显示出其创造性”,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与确证, 所有的文化都是富有创造力的”,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 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未来, 人类都不缺乏创造性, 即, 创造性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 人类本身的进化及发展规律中正好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创造性规律的良好载体, 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获取决非“空中楼阁”式无中生有, 而是随机性与规律性、偶然与必然、特殊与一般的辩证结合, 必与一定的人格特性、社会文化、认知过程和具体情境等相联系, 不同的创造性理论范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提出了自已的相关理论, 如理性认知理论、非理性认知理论和综合理论, 试图找出其规律性成分, 更好地培养创造性思维。近些年来, 特别是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科学及技术和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我们对创造性思维的发端机制、运行原理等的理解正在进一步的加深, 这从现在发表的有关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快速增加就可见一斑。

三、简评

一个概念总具有一定的自身特征及围绕其周围的一系列理论, 而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又会不断丰富这个概念, 并赋予新的特征, 反过来, 我们对特征的把握又加深了概念及理论的理解。多年来, 不论是实用主义、心理动力、心理测量、认知、社会人格等研究范式, 还是基于认知的理性理论 (问题空间理论、证伪理论和假设理论) 、认知非理性理论 (类比与联想理论、非逻辑理论) 、综合性理论 (场理论、结构理论、进化理论、投资理论) , 都从一个或多个角度阐述了创造性的因素构成和影响因子, 如认知的过程、技能、经验、智力、思维方式和人格的认知风格、动机、意志力、个人特质以及社会的环境、网络结构。因此, 对创造性思维特征的界定是复杂和困难的, 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摘要:近年来, 学者们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越越来越重视, 但基于不同的研究背景、对象、方法与内容, 以及创造性的复杂性和影响其因素的多样性, 大家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和学术争鸣。本文试图结合几种有代表性的创造性理论, 以期对创造性思维的标志性特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理论,特征

参考文献

[1]苏富忠, 刘梅.个人创造思维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10.

[2]甘自恒.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模型新探 (上) [J].创造探幽, 2002, 2.

[3]史晓东.浅谈创造性思维的特征[J], 理论探讨1989 (6) .

[4]赵民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3.

[5]徐展, 张庆林.关于创造性的研究述评[J].心理学动态, 2001 (01) .

[6]李炳全.创造性新理论及其启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3-14.

[7]田友谊.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视点2008.08.

略论苏轼批评文体诗性思维特征 第8篇

思维方式是人类观察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自古以来, 由于中西方在经济发展、社会心理、民族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社会性因素不同从而造成了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显著不同。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 他们的思维更注重于智慧的逻辑型、思辩型、实证型、跨越型。因此西方人更重分析、重逻辑的思维模式。而在中国, 人们注重的是整体性和感悟性, 讲究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朦胧意境。因为在思维方式上, 西方人与中国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这就导致了西方的文学批评家在进行文学评论时特别讲究逻辑性, 而中国古代文学家们却是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人生, 去观照宇宙, 因而中国文学家在进行文学批评时运用一种直观把握的方式将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融入到思维之中。“诗性的思维以直觉性、整体性为特征。”[1]这里讲的诗性思维就是指中国文学家思维的独特特点即直觉性与整体性。从苏轼的批评文章来看, 苏轼的思维方式明显具有中国传统的思维特点, 即以一种直觉感悟的方式来审美, 他在把握艺术现象时, 总是注重一种个人体验, 而淡化严谨的逻辑。

一、苏轼论诗诗中所展现出的诗性思维特征

论诗诗就是采用诗歌这种体裁来对诗歌进行评论。诗歌是一种最具有文学色彩的文学体裁, 因此论诗诗明显具有一种诗性特点。苏轼的论诗诗使用的语言、节奏、韵律无不具有诗歌的特性。苏轼采用论诗诗进行文学评论时, 其使用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与蒙胧性, 并且论诗诗也很有节奏感并很注重押韵。此外苏轼采用诗歌这种体裁对文学进行评述时, 不是主要地采用逻辑性思维方式, 而主要采用的是一种直觉的思维方式。苏轼在论诗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这就使很多很抽象的诗歌理论变得非常形象和通俗, 具有一种朦胧之美。如苏轼的论诗诗《送参寥师》:“上人学苦空, 百念已灰冷。剑头惟一吷, 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 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雪, 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 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 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 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 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 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 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 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 此语当更请。”[2]在这首诗中, 苏轼指出了要想写出好诗应该做到“空且静”, 但他在这首诗中没有具体地说出“空且静”的概念, 也没有讲怎样才能做到“空且静”而只是将自己对创作诗歌的感悟直观而又形象地说出来, 读者只有对这些诗词进行认真地体悟才能领悟到苏轼的观点。又如苏轼写的《病中夜读博士诗》:“君诗如秋露, 净我空中花。古语多妙寄, 可识不可夸。”[3]在这首诗中苏轼对博士诗的评论中使用“秋露”和“妙寄”二个词语, 这二个词语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而且意义含蓄, 因此苏轼的这二几句诗歌评论的涵义具有多重意味。因此要理解这几句论诗诗的真正内涵, 就要对中国古代诗歌和文学理论具有很深的造诣并且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苏轼一般是从直观上来对诗歌进行整体上的评论, 因而其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诗性特征。苏轼其他的论诗诗也都是运用直觉感悟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文学批评。苏轼采用诗歌的形式来进行文学评论, 这本身就可以说明苏轼的批评思维就是属于一种直觉感悟性的、整体性的方式。因为诗歌具有跳跃性、直觉性、音乐性等特点。论诗诗当然也具有这些特点。因此苏轼的论诗诗明显具有诗性特征。

二、苏轼记、序跋、书信等批评文体所体现出的诗性思维特征

除了论诗诗外, 苏轼用其他文学文体写的批评文章所体现的思维特点也一样具有诗性特点。如苏轼在其写的一篇有名的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用非常平实而自然的语言来描述他对胸有成竹这个概念的一种直觉体验:“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叶叶而累之, 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 乃见其欲画者, 急起从之, 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 少纵则逝矣。…”[4]在这篇文章中苏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理论:胸有成竹。然而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对胸有成竹作出具体而准确的阐述, 而只是把自己对生活体验用一种很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需要读者去仔细揣摩、去感悟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很显然在这里苏轼使用的是一种直觉式的思维方式。苏轼的其他批评文章也采用一种直觉妙悟的思维方式来阐述自己对文学的见解, 运用抒情的语言来对文艺现象进行评论, 感情色彩相当浓厚。如苏轼写的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中言:“‘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南山, 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5]苏轼在这首题跋中认为“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在整首诗中最为妙处, 理由是这两句诗达到了境与意会的境界。显然, 苏轼在这里对陶渊明的《饮酒》这首诗的评论采用的是直觉感悟性的思维方式。因为苏轼所评论的“境与意会”很难用逻辑思维去理解, 这需要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才能了解作者的用意, 才能真正领会“境与意会”的意义。又如苏轼的另一首题跋《评韩柳诗》评柳宗元的诗为:“所贵乎枯淡者, 谓其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6]这首题跋中所评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这很难用逻辑思维去解释, 读者只有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发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解开其中的奥秘。此外苏轼的书信体批评文体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同样具有直觉性特点。苏轼在写给亲朋好友的书信中也常常发表一些有关文学的评论。如《答张文潜县丞书》:“…其文如其为人, 故汪洋淡泊, 有一唱三叹之声, 而其秀杰之气, 终不可没。”[7]在这篇书信中, 苏轼对苏辙的文章评价为“汪洋淡泊”、“一唱三叹”、“秀杰之气”。这些都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语, 读者只有去联想、去慢慢体悟才能领会到其中要义。因此苏轼在这里对苏辙文章的评论显然也是采用一种直觉感悟性和整体式的思维方式, 因而明显具有很强的诗性特征。苏轼的这种直觉思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审美因素。

总之, 苏轼在批评文体中使用的是一种诗性的思维方式, 即直觉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因为苏轼采用的是诗性的思维方式, 所以苏轼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并不是很讲究行文的逻辑性而是采用直寻妙悟的方式对文学现象来进行论述。所以苏轼的文学评论具有朦胧性与随意性特点, 其中传达的文学观点及见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读者只有结合自己的实践与学识去认真体会去感悟其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境外之境, 才能体味到苏轼的文学主张, 才能领悟苏轼所表达的评论话语的真正意韵。

参考文献

[1]李建中著《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2]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05页

[3]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45至1846页

[4]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65页

[5]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92页

[6]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09至2110页

浅析新闻编辑定势思维及其特征 第9篇

思维定势是人们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内容时产生的一种具有固定分析、处理问题的模式, 它是客观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在日常新闻编辑工作中, 思维定势不但有正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 针对于思维定势, 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扬长避短, 放大其带来的积极正面作用, 最大程度的限制负面因素对工作带来的影响。本文以思维定势的特点贯穿全文, 对其产生的原因做了简单介绍, 对如何减少对编辑工作的影响做了详细分析, 以期在以后的编辑工作当中游刃有余, 不再受到条条框框的局限, 把真实内容展示给社会大众。

2. 新闻编辑思维定势产生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当中, 人的大脑时刻都在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总会用自身比较熟悉或者习惯性的想法去理解, 而不是每一条信息都进行仔细思考。这种熟悉或者习惯性在大脑当中形成了一个模式, 一旦这个模式的框架形成, 就可以理解成是思维定势, 之后在遇到相同或者类似的事情时, 大脑自动的选择以往的框架进行思维活动。

在新闻编辑日常的工作当中, 很容易受到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 这种现象不但表现在刚入行的编辑身上, 在具有高资历的编辑身上也时常出现。他们受到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约束, 在新闻编辑的工作当中, 多少会体现出心理倾向, 在这个倾向出现之后, 一直会停留在编辑的大脑之中, 并且长期存在。

3. 思维定势对编辑工作者的影响

在大脑当中, 思维定势是客观存在的。专家认为, 如果人在生活当中使用同一种认知方式的次数比较多, 长时间会形成一种习惯, 思维方式也一样, 在生活中若遇到与思维定势相类似的情况出现时, 便会优先使用。长此以往, 就会形成一种不受大脑控制, 具有一定程序性的活动。新闻编辑在生活或者工作当中形成了这种思维定势, 在处理新闻编辑事务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伴随着负面影响。由于积极一面在工作当中很容易被人发现, 所以伴随的负面影响也会被积极作用而掩盖。

(1) 思维定势会对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新闻编辑工作者都有多年的工作学习经验, 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他们可以从宏观或者感觉上淘汰和选取新闻资料, 对文章整体结构和行文方面具有一定的模式和流程控制, 所以, 新闻编辑可以快速的抓住新闻的中心, 了解事情的本质。具备优良的政治素养、扎实的编辑基础、渊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经验的新闻编辑工作者, 会从大局出发, 以独特的眼光和睿智的思维撰写出优秀的作品。

(2) 思维定势对新闻编辑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会对编辑的创新精神带来影响。经过研究表明, 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人, 会对新的文化、技能和思维都产生一定的排斥。这就表明, 具有一定丰富经验的新闻编辑会受到自身能力的束缚, 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原因在于, 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 编辑通常会把新鲜事物、新事件都按照原有的思维框架进行考虑, 以陈旧的眼光和思维来分析处理新事件, 这样在某一程度上对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出现了错误的评价, 很难创造出具有一定突破的优秀稿子。

4. 减少思维定势的措施

4.1 以积累的方式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身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 一定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体系结构和专业的技能基础, 其中包含专业的编辑理论知识、汉语知识、专业素养等。目前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 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新闻编辑应该追随时代发展脚步, 用新的知识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 才能让自己不受到狭窄知识面的束缚, 使用广阔和独特的视野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4.2 要具备相互沟通和勤于思考的能力

新闻编辑不应该满足于自身的知识和视野, 在日常工作当中, 很容易遇到自身解决不了的事情, 在这个时候不能盲目的相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需要第一时间与作者沟通和交流, 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 充分了解作者的想法和目的, 因为当事人了解整个事件的真相和内容, 不应该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编辑, 这不但是对文章和作者负责, 而且也是对自己工作态度的负责。在询问之后, 若编辑人员还是含糊不清, 需要向身边的同行进行请教或者讨论研究, 集思广益, 可以对作者的真正目的做到深刻的了解。

编辑工作者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 共同针对某一话题进行自我意见阐述, 然后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或者进行经验和技能的交流, 都有助于自身能力的发展。同时, 编辑工作者还需要融入各种生活圈中, 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5. 结语

综上所述, 思维定势的特点就是不可回避性, 既然无法回避, 就需要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不断发扬其在编辑工作中的优点, 尽量不让负面因素对编辑工作造成影响。与此同时, 还需要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建立一个跟随时代共同进步的思维模式,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黛、冷希圣.论思维定势对编辑活动的影响[J].编辑学报, 2005, 17 (6) :399-400.

[2]降小宁.学术期刊编辑审稿的思维定势[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1, (5) :46-48.

创造性思维训练要体现学科个性特征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造思维 个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52-01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跟其他思维训练一样,应注意学习语言和学习思维这两个侧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为思维功能,坚持在语言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佳,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提高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两者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能启发学生作多元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圆明园遗址》时,给学生一个讨论题:圆明园遗址该不该重建?说说你的理由。这种开放性问题是颇有价值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各抒己见,尽情表达。讨论中有的说不要重建,他们的理由是让中国人民不忘国耻,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说该重建,因为可以再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可以发展旅游事业等等。孩子们有自己的思考,并能自圆其说,理当受到肯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是一种求异思维活动,必须受到老师的尊重和接纳。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让学生把各自的思考过程说清楚,不能只注意听其说的意见是否新颖、独特,更要看其思维过程和表述中的语言质量,使思维和语言同步发展:二是要把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相互转化的目的,不能视所有的求异都是有创新意义的;三是要与潜心阅读文本结合起来,使求异思维真正建立在充分感悟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心智活动的开展与阅读的过程保持一致。

二、在品味语言中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探究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把探究的重心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热情。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抓住“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令其善疑、诱以审问——我觉得这句话中“偷偷”和“钻”两个词用得不够恰当,尤其是“偷偷”一词,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们的意见呢?当学生思维进入愤悱状态时,就会潜心阅读文本,同时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思考结果是:“一个‘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生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我觉得用这两个词与别人不一样,很有新意”。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用词造句中的独具匠心。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意识,定会潜移默化地印入学生的心田。

三、在强化运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1.变抽象概括为具体演绎。文章中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静态分析上以词解词,学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对抽象概括的词语作具体演绎,能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积累和丰富语言。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的脸流露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句,让学生把“饱经风霜的脸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加以具体描述。这一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课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词语的理解不是以词解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这个“化”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训练的过程。

2.添加未展开的情节。一篇文章中,作者出于表达的需要,对某些情节未加具体描述,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这就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这一空间正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诱发点”。如《朱德的扁担》中“大家劝他不要挑……”这句话,抓住这个“劝”字,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战士们会怎么劝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孩子们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摹拟战士们的语言,有声有色地“劝”起了朱德同志。

3.添枝加叶,拓展句子。《荷花》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训练:①在“冒”字前面加上恰当的修饰词语。(例如:使劲地、生机勃勃地、争先恐后地)②想像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运用这种形式鼓励学生依托课文大胆想像,从不同的角度学习表达。

4.延伸和重组。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想像延伸,或要求改变顺序、改换人称、调换题目、变换叙述角度等,对课文作重新组合。如《小珊迪》一课,可以把题目换成“我的哥哥”,从小利比的角度来写,重新安排材料,改变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对课文进行再创造。

创意家居产品的设计思维特征探究 第11篇

在这个时候, 创意家居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受到越来越多消费群体的关注和追捧。而所谓创意家居产品, 是指在满足产品本身的实用功能外, 在外观的设计上融入时尚、个性化追求的家居用品。相对传统的家居生活用品来说, 这类产品融入了设计师的创新和灵感, 更加注重以独特的设计打动人心, 符合人们对生活环境以及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

一、以产品形态创新为设计出发点

产品的形态一般分为功能形态、装饰形态 (或符号形态) 、色彩形态等三类, 把受制于结构的形态称之为功能形态, 产品的所有外部特征归为装饰形态。从产品的装饰形态角度出发, 设计出形式独特、具有美感或趣味性的产品, 是很多创意产品开发所普遍采用的一类设计思维方法。

全球设计泰斗、人称“设计鬼才”的菲利浦·斯塔克就以大胆风趣的设计著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他为Alessi公司设计的柠檬压榨机。这件产品彻底摒弃了传统榨汁机的结构和功能束缚, 堪比艺术作品。又如德国的设计品牌HOGRI, 以设计礼品、茶具、餐具为主, 在常见的小工具上设计出可爱的小脸和生动表情。造型虽简单, 却能以几笔带过的流动线条, 呈现出餐具的人性温情。

二、以产品功能创新为设计出发点

以产品的功能为创新点, 这样的设计思维早在18世纪就已出现, 最终发展成为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功能主义。这一理念衍生出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简约主义、极简主义, 并产生了许多功能形式完美统一的优良设计。

创意家居用品强调功能的组合, 很多都具备多种功能, 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在家居产品设计中, 借鉴功能主义的设计思维方法, 有助于简化设计影响因素, 从而达到产品功能的创新。

例如荷兰代尔夫特的森泽 (SENZ) 公司设计的防风雨伞, 伞的支架打破了传统的规则设计:这种伞是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 将伞设计成一端尖短, 另外一端细长。狂风袭来时, 只需要将伞尖短的一面迎向风吹来的方向, 独特设计的伞面便可以减弱风吹在伞面上形成的巨大压力, 使得人们依然可以自如地利用它来遮风挡雨。

三、从材料、工艺角度优化来提升设计

当今社会, 实现可持续的生存发展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设计产品时主张低能、环保意识, 既要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也要考虑优雅舒适。“我们的设计师, 我们的客户, 应该在舒适和美感上做出一些牺牲, 这样才可以达到拯救地球的目的。” (英国室内设计协会协会主管卡林·沃栽佑) 。对于家居用品设计师来说, 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现代家具设计的一个主要趋势, 而且是一个持久的趋势。生态型的家居产品设计有几个要素:材料、能源、耐久、传统手工艺。

在这个方面, 宜家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家居用品生产销售商, 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宜家建立了已经去除的或即将去除的有害物质目录, 包括铅、PVC、镉和铬;在产品设计中, 以环保低耗的设计思维理念贯穿始终, 因此有了“空气”系列沙发和摇椅, 填充的是取之不尽的、免费的、环境友好的材料——空气。空气沙发只使用了传统沙发六分之一的木材。

四、产品开发以人的情感诉求为着眼点

情趣一词, 从本意上讲, 是指人的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趣味。产品的情趣化设计, 即是通过产品的设计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趣, 使产品富有情感色彩。可以说, 情趣化设计在更深层面上体现出对人性的理解和体贴, 它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诠释着设计师的生活感悟和智慧。

在产品设计中, 抓住情趣这一思想, 通过模仿、相似、反差、夸张等造型手法, 打破以往家居产品单一的形式, 巧妙地融合家居产品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用设计软性的一面来平衡技术硬性的一面。但凡购买这样的产品的消费者, 也是对于设计师所要传达的一种人文关怀思想的认同以及对自我个性化的展示。

最为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意大利阿莱西公司。它的产品以生动、有趣、形态丰富的造型和高品位的内涵著称。如一款名为Trina的笔筒, 它的设计形似树杈, 看上去摇摇欲坠, 似乎要放入铅笔, 它才能达到平衡。如此的产品不胜枚举, MR.SUICIDE浴缸自杀先生, DIABOLIX开瓶器, PISELLINO牙签盒, 或者ANNAG开瓶器, 都深得消费者的青睐, 为板着脸孔的家居产品增添了欢乐气氛。

五、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为产品设计提供灵感

文化内涵是任何一项设计都力求表现的主题。而设计本着尊重与传承文化的理念, 都是以人为本的。这样的人文原则, 要求产品不仅要有对人的需求的关注, 也有对人类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风格各异的家居用品设计, 体现了时代、宗教、地域、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存在的地域文化差异, 也影响着家居用品的设计风格, 如欧式、美式的家居用品张扬而浪漫, 东方的家居用品含蓄而温婉。对于设计师来说, 挖掘文化特征, 是一种很有针对性的设计思维模式。针对消费人群的文化层次和生活环境, 立足新时代的特点和大众消费心理, 甚至是一些比较有时效性的文化思潮, 都可以拿来为设计所用。例如近期在国内市场上出现的搪瓷杯, 设计者深谙80后一代消费者的生活、文化背景, 利用“怀旧”这一思路, 找到了产品开发的切入点。搪瓷杯是已经消逝的怀旧产品, 它代表的是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思想, 将曾经的搪瓷杯复活, 还加上了现在最流行的标语、口号, 诸如“好好吃饭, 天天睡觉”等反常规的语言, 使得产品有了幽默的喜剧效果, 看似旧形式的产品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六、结论

上一篇:高校秘书部门下一篇:商业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