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网络平台

2024-06-05

数字化网络平台(精选12篇)

数字化网络平台 第1篇

数字化校园建设自90年代开始, 全国教育系统经历了快速发展、技术更新加速、应用推广等阶段。但是随着云时代的到来,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范畴不断扩大, 涉及到教、学、用、自服务等各方面, 包括移动互联网成为校园重要的基础平台以及互联网支撑的“自媒体”等热点不断兴起, 都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数字校园的大学完全应列入文本、管理信息、资源、支持四种项目:通过电话网络扫描网络环境的单位;教育和学习资源对教育的扫描和管理能力的数字工作的环境;数字化图书学习、研究和管理的数字化社区;创造以创建数字生活, 学生和教师和研究实验的人员管理数字化的生活区域[1]。

校园需要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 消除信息孤島和应用孤岛, 建立校级统一信息系统, 实现各个院校间流程通畅。

数字化校园在建设目标上, 业界推崇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生活数字化, 同时在整个校园内提供一站式服务, 简单说可归纳为实现“四个数字化”和“一站式服务”。

2 网络基础架构建设需求

如何构建数字化校园网络, 如何提供学生一站式服务?建设的新思路是什么?校园网络平台已经不仅仅是完成简单的网络接入, 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内容, 首选是体验, 还有网络的运营管理, 由于校园网络是一个面向运营以及教学的网络, 因此从安全角度上来看校园网络的关键应用系统应该置于一个闭合的安全保护之内, 因为本身校园网络中就存在着大量的不信任的接入用户 (包括学生、访客) 。为了便于统一管理控制我们可以把应用系统以及网络服务看作网络可提供的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了公共应用、关键应用、校园网络服务、互联网络服务。在实现了用户统一登录的基础上, 制定出一套规范的用户单点登录机制, 提供一个用户管理的统一接口, 要求所有新建的应用系统, 其用户认证完全由集中认证安全管理系统来实现, 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单点登录[2]。那么, 针对数字化校园提出融合接入解决方案。

根据目前技术的发展趋势、校园网络接入的需求, 从管理维护成本、硬件投资成本等方面出发, 提出了“统一接入、统一交换、统一策略&管理、统一服务&体验”的建设思想, 适合目前高校云时代下, 按需建设、高效、安全的建设需求。

3 数字化校园融合接入

随着通信业务的拓展和通信市场的扩大, 现有的落后的有线和无线独立通信模式的通信网络已经不能够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元化的通信需求, 这迫使网络运营商对现有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进行升级改造, 而有线和无线的融合成为了运营商们对现有网络升级和改造的主要手段和目标[3]。融合接入的内容包括: (1) 融合有线和无线网络:单一物理基础架构可增加业务敏捷性、简便性和规模, 并实现更高的操作效率; (2) 全网一致的智能和操作:使用一组常用网络功能和情景感知智能为整个有线无线基础架构范围内的策略、可视性、分析和精细Qos服务, 从而提供简便性和一致的用户体验。其基础是针对有线和无线使用同一个常用ASIC设计和同一个常用操作系统, 进一步增强功能一致性; (3) 全网一套管理及策略:通过思科ISE实现对全网有线、无线设备的统一策略规划, 安全策略下发、配置下发等。通过思科的Cisco Prime对全网有线、无线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和配置, 大大减轻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4) 融入开放网络环境:具有有线和无线通用接口, 为实施可编程数据面板提供了基础蓝图, 并通过0ne PK开放式接口进一步增强园区网络的业务敏捷性; (5) 对于校园网的有线、无线用户提供一套管理策略, 通过思科ISE服务引擎与网管Prime配合, 可以对于接入的终端进行策略的定制, 身份认证、访问权限、区分收费用户与访客服务。ISE引擎支持标准的Radius标准, 可以进行策略的定制并与第三方的收費厂商兼容, 方便对用户进行认证、授权以及收费服务。

统一接入通过“一个策略、一种管理、一个网络”为客户提供万物互联的业务平台。一个网络重新定义了“网络即平台”的理念, 使网络更为敏捷、一致、高效和简捷。统一接入将有线和无线网络转化成为一个融合的统一基础架构, 提供简单性、更高的智能、操作一致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接口, 从而获得更强的业务敏捷性和更高的效率。

4 Instant Access即时接入

现有高校校园网均由多个楼宇构成, 每个大楼都有多个楼层, 需要部署大量的接入交换设备, 以及不同数量的无线接入点, 对这些接入设备的管理运维都会面临如下挑战:

(1) 每个接入交换机需要独立配置和管理, 几十台到几百台接入交换机的配置工作量经常成为IT管理部门的噩梦。这也是高校经常在接入层仅仅部署入门级交换机的原因之一。

(2) 不同时期购买的接入层设备功能特性不一致, 导致有些较新的功能不能在所有接入交换机上完全部署, 也增大了IT运维管理的难度。

(3) 接入交换机的软件版本管理混乱且复杂, 这使得接入交换机的软件升级成为IT管理部门的另一个噩梦。

Instant Access即时接入解决方案, 针对IT维护人员实际工作状况进行设计, 可按需融合核心层, 分布层和接入层交换机, 将数十个交换节点整合为单个网络配置点, 大幅简化高校校园网络的设计、部署及运营。同时根据系统模型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理论分析以及量化计算, 确定了相关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且进行最优化计算[4]。

即时接入解决方案的优势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简化, 扩展和灵活。

这是完全面向园区网设计的一套全新架构, 无缝融合了园区网中常见的VSS虚拟交换系统, 增强堆叠Stack, Po E+智能供电, 有线无线一体化, 安全准入控制等丰富特性, 并且可以与现有的传统两层或三层部署架构协同工作, 不需要下架已经部署的网络基础设施。

这个架构将能够扩展开放网络环境 (0NE) 的范围, 开放网络环境 (Cisco ONE) 是一个产品组合战略, 致力于为整个数据中心、广域网和局域网中的ASIC (专用集成电路芯片) 、操作系统、网络功能和服务带来软件可编程性, 为网络基础设施提供一个日益多样化的应用, 从而支持高校园区基础网络高效运营。

5 校园网出口应用服务

校园网出口环境, 长期普遍存在公网地址转换、多运营商出口链路、会话资源紧张、用户应用繁杂、不可视等疑难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只有有效地识别网络中的协议和应用, 才能对识别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控制[5]。在校园网出口, 提出校园网出口应用服务解决方案, 采用思科的ASRIK设备, 解决大流量的NAT转换、应用可视化 (AVC) 控制、基于性能路由 (Pf R) 、校园IPOE运营管理等需求。ASRIK基于思科QFP多核处理芯片, 最大可以提供64核、253个线程, 具备强大的多业务处理能力。

应用可视化解决方案 (AVC) 呈现出集成设备本身的多元组信息, 并提供基于思科FNF (Flexi Net Flow) 的多种日志信息, 在AVC的组件中具有特色的PA功能, 可以很好地帮助网管人员迅速了解网络运行状况以及故障诊断。

AV能够针对1000多种应用程序提供精准的可视性和控制, 这种可视化的能力能够根据应用, 比如视频、办公或业务系统等提高或降低优先级, 分配关键性应用资源, 提供更好的容量管理, 从而改善最终用户的体验, 也为IT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

Pf R是创新的WAN线路优化技术。该技术可以优化两条或更多条WAN连接之间的流量, 既可以节省带宽成本, 又能提高网络性能。Pf R技术从网络本身收集运营数据, 以便根据网络性能, 智能地路由应用, 这一切动态地实时发生。

Pf R可以部署在校园网的出口, 采用ASRIK作为出口路由器, 同时作为Pf R的MC和BR角色, 监测多个出口的流量参数情况, 如丢包率、时延、抖动等, 并设定阈值、出口关联等, 当端口的网络参数达到阈值的时候, 自动进行路径的重新选择, 做到智能高效。

6 总结

在大数据盛行的今天, 校园网平台也逐渐成为重要数据采集区域, 可以作为学习质量、日常行为辅助干预、就业指导等数据源,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的数据资源进行大数据分析是校园网建设中的热点话题。随着校园网承载的数据量迅速增长, 对校园网的承载能力的评估、校园网流量应用类型分析和日志分析成为新一代校园网的基本需求, 也为未来大数据的分析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能力。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 为高校教学改革服务。

摘要:校园网建设趋势从基本有线网络到无线网络, 再进入到最新的有线无线一体化, 整合的精简的网络架构、统一的网络安全策略成为数字化校园网络的技术主流。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接入, 校园对于互联网的接入需求愈加强烈, 对于校园出口的技术和产品选择也出现新的演变。本文提供IA、UA的整合型园区网架构, 提供基于多业务处理的出口路由器设备构建校园网新l T, 总体构建新一代有线无线一体化和智能选路的校园网络平台。

关键词:云计算,融合接入,即时接入,出口应用服务

参考文献

[1]苏岩.数字化校园设计方案[J].科技展望, 2014 (8) :57.

[2]徐欣;苏新宁.新一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 (1) :48-55.

[3]向玉.光纤无线融合几个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5-04-17.

[4]陈恺, 冯登国, 曲海鹏, 等.高速以太网即时监控可定制内存访问模型[J].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 , 2007 (7) :606-612.

工商数字化平台建设 第2篇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旨在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充分利用工商行政管理领域的信息资源,向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同时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建设原则指导下,认真贯彻“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共同建设、分级负责,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以需求为主导,以人为本,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信用评价、企业年检、消费指导、案件查处等各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之中,逐步建立起由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标准、信息机构和信息人才等要素构成的全省工商信息化体系。

一、基本情况

工商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将省市县网络和各业务线应用软件连接、整合,统一全省技术标准和规范,做到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工商系统信息化平台。为此,省工商局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坚持以工商系统业务为主导,以市场准入、经济户口、执法办案、企业信用监管等四大工商行政管理行为为切入点,结合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供成熟、合理和专业化的解决方案。自2000年开始至今,浙江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大致走过了以下五个阶段:一是基础建设阶段(2000年—2002年),全省各级工商机关根据全省统一的《网络建设技术标准》,集中资金,购置硬件,搭建了工商系统内网(专网)、外网(互联网)二个网络平台。二是应用开发阶段(2001年—2003年),在硬件基本配备、网络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经济户口准入系统、经济户口监管系统、工商所综合管理系统、政务系统、经检办案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并逐渐在系统内进行推广和应用。三是整合提高阶段(2003年—2004年),在业务应用的前提下,全系统着力做好应用与软件的整合工作,并先后形成了一批数据库。四是数据建设阶段(2003年至今),建设全省数据资源平台,实行数据集中,建立了省市二级数据中心,并不断提升业务应用,为真正实现数据共享打下了基础。五是全面提升阶段(2004年至今),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省经济户口中积极推行企业数字证书,不断深化数据开发应用,建立统一电子政务平台。通过这几年的持续努力,省工商局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经济户口综合监管系统渐趋成熟

为配合全省商品市场流通领域整顿工作,建立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和市场检测结果发布系统,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发布平台。以企业信用监管的功能提升和扩充为重点,形成了全新的信用评价体系,并形成了评价、警示、分类监管的全面互动。改造升级了工商所巡查监管功能,实行了移动办公。

2.推进了数字化工商所建设

根据数字化工商所建设纲要及考核办法,推出了“工商所综合管理系统”,把工商所的日常工作都列入工商信息化管理的范畴。

3.政务系统建设卓有成效

对省局政务系统内网门户网站进行了升级改造,真正把政务内网改造成“宣传的窗口、交流的平台、指挥的中枢”。各市县也都已全面应用了OA政务系统,省局和大多数市县局都实现收发的电子化流转。

4.全省视频音频会议系统成功开通并顺利应用

省、市、县三级视频音频会议系统的建成,既节约了会议费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上下沟通更加便利、快捷。

5.省、市二级数据中心建设全面启动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了省、市二级的数据交换系统及数据决策分析系统的建设,全面部署了全省经济户口系统的中间件软件,完善了全省业务系统的技术架构,为全省业务软件的全面提升及经济户口数据的统计、挖掘、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6.网上便民利民服务富有特色

省工商局以“公开透明、快捷便民”为宗旨,以“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咨询投诉”为三大主题,在省局外网门户网站上推进了“网上办照、网上查询、网上投诉、网上交流、网上咨询”五大网上功能,公开了五类信息,实现了新设立企业的网上登记,在全省政府部门中率先使用企业数字证书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塑造了“便民、利民”的工商部门形象,促进了效能建设。

二、主要特点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探索和应用,全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划是基础

早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省局就立足浙江工商的实际,对全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陆续出台了涉及工商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规划和管理规定,如《浙江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和总体实施方案(1999年—2002年)》、《浙江省工商系统网络建设技术标准》、《浙江省工商系统数据建设规划纲要和数据中心方案》、《数据备份和恢复操作规范》等,明确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原则、建设目标、总体架构、阶段任务、重点应用及远景展望、努力方向,这些文件的出台使浙江省工商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更加有章可循,对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的统一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应用是核心

信息化建设必须通过应用系统的建设发挥作用。省工商局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上分为业务系统和政务系统二大块,架构清晰,应用成功。

在业务系统建设上,作为国家电子政务示范试点工程,以经济户口数据库为核心是我省工商信息化建设的一大创新,它通过整合业务应用系统,建立一个以经济户口管理为核心的、包含市场准入、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等主要业务工作的工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跨地域的信息互通、综合执法和动态监管,逐步建立起上下关联、信息共享、规范标准的全局性应用系统,切实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有效性。

在政务系统建设上,对内网,定位于“交流业务工作的中心,展现工商工作的窗口,指挥系统工作的枢钮”,建立了以行政办公与机关管理自动化和信息传输网络化为主要内容的政务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工商局的政务管理、应急指挥和宏观决策服务,降低了内部管理成本;对外网,定位于“公开、咨询、办事”,开展网上工商业务,提供各项基本服务功能,实现政务公开、网上受理、投诉、审核、反馈等网上业务的办理,提高公众服务水平,做到便民利民。由于定位准确,政务内网在整个系统中的影响日益增大,每天点击率达到一万次以上。政务外网被列入省政府五个示范性网站之一,并在省政府组织的政府部门网站评选中名列第一,各市地工商局也都建立了工商门户网站,实现了与政府门户网站的联通。

3.整合是关键

信息化建设重要的是要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原因是大量资源未数字化,而大量数字化的信息却未标

准化,加之行政部门传统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极不利于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全省工商系统加紧了全省统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强化数据整合工作力度,先后在2002、2003、2004年进行了三次大的全系统数据整合工作。在整合数据上,针对数据种类繁多、标准不统一、数据量大、质量和精度不一致、不完整等特点,省工商局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规范和整合。

首先是摸清家底,对原有数据进行充分利用;其次是对关键数据如企业登记信息、户口监管信息、企业信用信息等专门制定计划,早日建立框架;再次是明确信息整理的责任单位,规定信息整理以业务处(科)室为主,相关部门协同作业;四是统一数据标准,建立并联机制,加入数据质量和精度控制等级,做到各类业务数据贯通,并方便以后完善和更新;在此前提下建立省市二级数据中心,将所有信息尽快建库。目前,全省工商系统已实现了全省数据定时集中汇总,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信用监管体系,率先实现了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在此基础上,依靠数据挖掘技术,在省局建立了企业信用数据仓库,作为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的决策支持系统。

4.队伍是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工商部门的一项长期任务,它需要一支专业的管理与服务队伍,还需要一个职能明确的管理机构。在省编委的积极支持下,全省工商系统省、市、县三级都成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信息管理办公室,明确了具体的工作职责,即各级信息办负责本区域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监督和管理网络经营行为;指导本系统信息化工作;收集、汇总工商系统的数据、资料等有关信息;承担信息咨询的管理工作。全省共有200多个行政编制用于信息化队伍建设。目前,一般的县区有2—3人,市地有5—7人,这支机构和队伍的成立,大大推进了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使全省工商信息化建设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现实来看,经过这些年的大力建设,省工商局的电子政务已具备了较好的设备和网络基础,目前正在朝强化资源整合、注重应用效果等方面推进,以期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与此同时,打造一个“高效、实用、便民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呼声已经越来越迫切地从政府、企业、公众等众多的层面传出。作为主管市场监管的行政执法机关,省工商局将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到目前全省各地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方略。

三、加快工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是保障

工商信息化建设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点,涉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省工商系统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积极关心、参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各级都从基础管理抓起,主要领导抓好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形成扶持合力,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了权威、懂行、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业务管理支持体系、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技术合作支撑体系,落实了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为扎实推进工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2.建好工商信息数据库是条件

工商资源信息库归根结底应该以服务于政府和社会为宗旨。省工商局在工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上,着力在完善和提高工商数据质量上下功夫,着力在体现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原则基础上下功夫,先后制定了建立工商信息数据库的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以此来规范整个系统的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从而确保了工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打破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为今后使工商信息资源实现畅通流转、共享创造了条件。

3.工商软件的开发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是关键

一项业务需求要在软件上得到反映,一般都依照需求调研、制定规划、硬件选购、软件开发、应用培训、调试运行、文档数字化等顺序按部就班地串行。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普及,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改进之中,因此有些步骤是可以并行或先行的,如文档数字化和素质技能培训可以先行,应用软件可在硬件未到位前,请开发单位在模拟环境下先期开发。这样统筹规划,交叉安排,立体作业,可大大缩短工期和提前烘托信息化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的关键是在开发软件时,做到循序渐进,开发人员要多征求和了解业务需求,业务人员要积极应用业务软件,并利用软件来安排业务工作,真正把信息化的应用与日常的工作结合起来,避免出现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工作“二张皮”的现象。

数字化网络平台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数字化 新型外语实验教学体系 构建前言:现今对于我国各大高校的外语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际交际能力,为学生提供外语实践的情景,并且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资料,使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各大高校必须要为学生提供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设立一些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体会英语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应用能力。在国外,十分重视语言实践的应用,国外很多高校都利用一些语言的交流环境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借鉴。随着现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英语教学必须要结合多媒体网络数字化技术,来构建新型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创造外语学习机会。外语实践教学的构建主要是将语言基本技能实验、语言设计与创新实验以及语言综合实践实验三者有机结合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水平以及质量。

一、中心建设思想的定位

国外的相关学者提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的关键,主要有两个方面:①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语言的材料,从而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②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来促进自身的进步,而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是语言自主学习的中心定位,数字化语言学习指导思想主要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外语应用能力,从而带动外语实验教学的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此来实现外语的数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各大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现状,对网络数字化的英语语言学习中心进行定位,以现代化的英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基础,结合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并且利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设备,来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的真实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学校必须要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多媒体网络数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利用新型的外语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的交流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现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学校构建多媒体网络数字化实验教学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大高校构建多媒体网络数字化外语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中进行学习,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可以使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接受英语知识的灌输。教师设计一些合适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抓住学习的重点,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出台了很多关于现代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政策,主要是要求各大高校能够利用多媒体网络数字化技术来构建新型语言学习环境,建立新型的外语实验教学体系,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各大高校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外语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各大高校都根据多媒体网络数字化的外语实验教学要求,构建了数字化语言中心,彻底对本校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实践中构建外语教学体系,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另外,新型的外语实验教学体系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语言学习的中心平台的资源建设

根据多媒体网络数字化外语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各大高校在进行新型的外语实验平台建设时,必须要能够结合外语学习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对外语资源的开发,各大高校必须要重视对于语言交流真实环境的建设,来为学生建立可以实践交流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现今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是必然的趋势,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也会不断地发展,因此英语实验教学的体系也会不断地完善。

各大高校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虚拟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种个性化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且高校必须要根据语言学习的不同,要建立一些不同的语言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学习,在各种环境下进行相应的自主学习与锻炼。对于实验室,可以分为阅读区、写作区、交流区以及多媒体视听区等几大区域,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及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全面学习的能力。经过不断的研究实验,现今的多媒体网络数字化外语实验教学中心主要包括了:自主学习中心、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以及网络视听室等,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学习资源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对英语知识进行更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高校必须要能够为学生开发并且整理一些真实的外语学习资源,构建一些在线英语视频指导等,学校建立相应的网站,使学生能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对于网站的开发一定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为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并且会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外语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国外的语言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结合我国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于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来构建新型的外语实验教学体系。在英语的实验教学中,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设备来为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并且要利用不同的外语学习实验室的资源,充分地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教学资源,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现今的各大高校对于英语的教学都是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实践教学的模式。并且经过不断的探索实验,现今部分高校已经初步建立了将“语言基本技能实验、语言设计与创新实验以及语言综合实践实验”的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在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中,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外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语言的基本技能,是新型的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这种目标,可以将英语的实验教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对于语言基本技能的应用,比如: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②对于语言设计的创新,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设置一些可以令学生讨论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去查找资料,独立完成问题,并且与学生之间进行相应的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学习并运用英语;③对于语言的综合实践性实验则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特定的情景以及相应的问题,以此进行一些实际的应用,比如:一些商务交易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来对一些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与这些目标相互结合,使各个目标之间进行相应的促进补充,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新型的英语实验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十分有效地培训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于外语的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endprint

四、探索新型的外语教学模式

1. 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对于外语的教学,课堂教学是基础,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学习英语的重点知识,以及与教师探讨不同的英语问题,从而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但是在现今的各大高校,英语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很全面地与教师进行交流,没有大量的时间及逆行相互之间的互动学习,因此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不够全面。但是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完成,学生可以根据问题分成相应的小组,共同进行学习以及讨论,从而来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为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对学生进行解答,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扩大了课堂学习的时间以及空间。现今的很多教师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各大高校的教师可以利用中心平台的资源来为学生进行教学的设计,引导并促进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2. 教师引导的自主学习模式

对于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来说,最为重要的目标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学习中必须要对学生相应的指导,才能够使学生逐渐地找到学习方法,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要设计一些不同的情况,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学习资源进行选择,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设计,以此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引导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方式,促进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

3. 以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语言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对于外语教学来说,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发展,因此,想要实现这种目标,各大高校必须要为学生设计一些真实的交流场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实践的机会,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高校可以开展一些语言应用的环境,比如:一些演讲比赛、或是求职面试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现实中应用,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现今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英语教育体系不断的改革,英语教学对于各大教学都十分的重要,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必须要建立新型的英语实验教学体系,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数字化技术,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资源,并为学生构建一些真实英语交流环境,从而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琴.多媒体网络数字语音室:语言教学的趋势和挑战[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1):68-70.

[2]陈志伟.浅谈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的应用和科学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0,2(8):137-140.

[3]陈爱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1(3):28-30.

[4]魏燕,王主理.ATM网络技术和以太网网络技术在数字网络语音室的应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4):24-36.

[5]张锡琨.谈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语音实验室的构建[J].信息技术,2010,10(13):76-78.

[6]袁京生,吴逾倩.网络化数字语音室的应用逾探究[J].数字语言实验室,2010,6(5):102-104.

[7]汤京淑.构建全新的数字化语言学习环境[J].中国电化教育,2011,5(6):60-65.

数字化网络平台 第4篇

一、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的阐述

高校院系教学档案源自于高校内部各个院系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随着高校的发展而积累起来的。高校院系是独立的教学单位,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资料通常是相应院系的教学秘书来负责管理。院系教学档案是各项教学活动的原始记录,但其不同于一般的文献资料,其是高校各个院校或教职工所用资料的转化物,具有极强的原始性[2]7。另外,不是所有院系教学活动资料都会被转为教学档案,其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被称之为教学档案,其一是对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二是这些资料必须具有现行效用,其转化的资料是已经整理完成的教学文件材料,其三是这些资料已按照一定规律保存起来了。

院系教学档案是一个院系教学单位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所产生的各类详细资料,其源于日常教学活动,涉及各类专业和学科,基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教学文件资料,如教务部门的资料文件、教学大纲、实习技术和各类考试等;二是院系直接教学活动的各类资料,如科研文章、各学期的授课计划、教学任务书等;三是院系内部各基层部门(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学日志、教学活动记录和教学工作量统计等;四是院系各个专业各年级的学生信息资源,如学生的学籍、课程设计、实习报告等;五是院系教学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各类资料。院系教学档案相对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了院系教学管理的过程,是记录教学历史的重要载体,直接服务于广大师生,而科学、系统、规范的院系档案对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高校院系传统教学档案的弊端

当前,院系教学档案要发挥其作用,切实地担负其为教学活动的服务责任,其管理方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传统的高校院系档案多为纸质资料,运用书写或印刷的形式把各类语言、文字、符号等记录下来,其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其弊端也逐渐暴露。面对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档案已难以适应现今的教育管理模式。总体而言,传统的教学档案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传统教学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要先优化与规范文件资源,院系的教学档案来源于教学或教学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大部分没有文号、内容相对繁杂,而大部分院系只注重收集管理行政文件,而对院系或部门所形成的教学档案材料有所忽视,这直接导致了院系大量的教学档案规范性不强。

其次,传统教学档案实行人工化管理,耗费资源大、管理效率低。通过高校评估实践了解到,大部分院系的教学档案仍旧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信息化手段明显滞后。由于院系对教学档案的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物质投入难以支持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限导致了这一问题。如果院系教学档案仍旧采用纸质档案、档案柜保存的管理方式,依靠手工处理档案材料,不仅会导致工作量繁重、浪费资源,还会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师生查找资料增加难度,不利于档案资源的利用。

第三,传统教学档案的存储空间扩大,导致教育资源的紧缺。高校教育发展逐步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招生规模的扩大化,教育改革的深度化,学科改造的前沿化,教学层次和教学对象的多元化,各类的教学资料相应而生,教学档案数量不断增多,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档案占总档案比重的30%左右。这样导致了档案存储的空间不断扩大,院系的办公空间有限,教育资源紧缺,这种情况当下难以改善,如何有效地管理教学档案,成为了院系管理实践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三、当前电子教学文件存在的隐患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无纸化办公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档案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档案管理由纸质向电子媒介的飞跃,人们利用计算机就可以传输数据、文件和资料,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从当前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非集中式的管理模式仍旧存在着较大的隐患。

首先,电子教学文件的存放过于零散,管理缺乏规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档案资源更为丰富了,一张光盘能够存储大量的文字信息或影像信息,增加了档案的可视性和可读性。但院系的教学材料大部分是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历史记录,其是以单个的形式随机地存于部门或个人的计算机中,其虽然节省了大量的空间和资源,但过于零散,不利于信息的收集和归档,更无规范性和系统性而言。

其次,电子教学文件利于师生的检索浏览,但相对不够便捷。教学文件存储于计算机中,档案管理人员只需通过相应的管理软件就能查阅所需的资料,避免了翻阅、查找纸质档案材料的繁琐工序。但在实际过程中,管理人员习惯于个案处理,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造成了管理人员把什么都入档的繁杂现象或入档不完整的断章现象。比如,对有些材料的存储,有的仅有结论没有研究过程。因而,导致院系教学档案的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还有些拼凑的材料缺乏实用性和价值性。另外,院系的教学材料是散存状态的,有时要检索一个文件或数据表格需要检索多个部门或多个管理人员的电脑才能找到,反而造成了不方便。

第三,电子教学文件利用率大幅度提升,但其资料的安全性难以保障。目前,用户下载档案信息资源之后,其使用的仅仅是电子文件的复制版,原件仍旧保存于管理人员计算机中,但因零散的存储方式,散存于各个部门,其安全性令人担忧,如遭遇电脑病毒或人为失误容易导致文件的丢失。

四、高校院系教学档案数字化平台的构建策略

院系要先将教学档案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先纳入院系重点工作之中。要与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相互协商、沟通,制定出具体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以及实施办法[3]227。院系教学档案源于管理实践之中,对日后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要将其完整地保存起来,系统地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零散的各类教学材料,运用信息技术使其成为真正的数字化的档案资源。院系教学档案数字化平台的构建要以办公自动化、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系统化为蓝图[4]126。

首先,要建立院系教学档案的数字化体系,管理模式逐步标准化。高校院系要构建教学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就要先设教学档案的体系,主要是从教学文件、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教学研究、学籍管理、人才培养等各类指标入手,若干大类下设立子系统来进行管理。院系教学档案的框架体系使得院系教学档案的分类清晰化、系统化,管理人员可审核文件资料后,准确无误地将相应资产归入相应的类目之中,简单易行。

其次,要构建院系教学档案的电子数据库,文件管理逐步规范化。院系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产生了大量的文件材料形成了档案,因而收集、整理档案资料与日常教学工作同步进行。院系档案管理人员要利用电子设备将纸质档案转换为数字化的资料,存入相对应的各类数据库中,之后通过管理软件将其归档于设立好的框架体系之中。另外,对于暂时不能数字化的资料要将其条目数字化,归入相应的数据库,标注相应的文号以及关键字,便于日后的整理和查阅。院系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收集整理散存于部门或个人计算机中的文件,并建立相应的教学档案电子数据库,把零散的电子资料汇集起来,构建成教学资料电子数据库群,其包括了院系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文件库、教学计划文件库、教学日历库、教案文件库、专业资料库、考试题库、教研活动文件库、课程建设文件库等,将各类资源分门别类的规范起来。比如,学生进行成绩查询可以通过学号姓名或课程号来快捷查找。

数字化校园三大平台建设研究 第5篇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掀起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热潮。为了解决高校数据共享难、“信息孤岛”现象普遍等问题,同时增强师生体验感,建设数字化校园三大平台尤为重要。以西安石油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例,对该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交换平台、统一门户管理平台建设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

DOIDOI:10.11907/rjdk.161142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5-0143-02

0 引言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1]。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其“数字化校园”基础框架已见雏形,但是其现有应用系统由各部门分散建设,操作系统、开发语言、数据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各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存在“信息孤岛”现象[2]。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共享,重复的数据录入也增加了教职工的工作量,严重降低了办公效率。

因此,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公共数据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服务门户管理平台是学校全面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三大平台建设能够推进学校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为师生提供全面、快捷的信息服务,实现学校优质资源整合和优化,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与办学水平。

信息化标准建设

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是数字化校园三大平台建设的前提。

所谓信息化标准,就是在信息产生、传输、交换和处理时采用统一的规则、概念、名词、术语、传输格式、表达格式和代码[3]。其体系是立体的、结构化的,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编码规范、用户规范与信息化管理规程五大方面,其结构如图1所示。

信息化标准建设主要分为数据标准建设和代码标准建设。在建立代码标准时应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信息化技术规范》、《软件设计与开发规范》等,以及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的符合学校校情的自定义标准。

信息标准建设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建设健全、完善的信息标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石,是各应用系统能够有机结合的根本保证。因此,在三大平台建设前期,应落实信息化标准建设。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建设

在三大平台建设中,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是难点也是重点。数据交换是整个平台的核心,其成为解决“信息孤岛”现象的主要手段。数据交换能够有效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并且,稳定可靠的数据环境有益于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使得学校领导的决策有据可依。

各应用系统建设时期不同,构建技术不同,采用的数据库也各异,应用系统会因代码、标准不统一而导致数据质量差、数据集成难度大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中心数据库,让各应用系统最新数据经抽取后存入其中[4]。

中心数据库能够与各应用系统开展数据交换、共享,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数据源。

公共数据交换平台主要完成数据集成过程,该过程即为ETL,它是数据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清洗(Cleansing)、装载(Load)的过程,能够实现数据从数据源向目标数据库转化。ETL工具已较为成熟,西安石油大学数据交换平台选用基于商业中间件的ODI(Oracle Data Integrator)进行构建,平台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

学校应用系统越来越多,师生需要记忆的登录信息也随之增多,忘记密码以及输错登录信息的现象频繁发生,不仅对用户造成了不便,也增加了信息中心运维人员的工作量[5]。为有效解决学校各应用系统登录名和密码不统一的问题,着手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尤为重要。

该平台属于门户平台的身份认证模块,是实现多应用系统间单点登录的基础[6],为门户实现一站式登录提供支撑。单点登录指用户使用单一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时,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直接将登录信息与信息库的用户信息作对比,进行身份认证,认证成功后生成认证标志返回给用户,用户持有该标志去访问门户中集成的经统一身份认证过的应用系统,该应用系统同样校验认证标志的有效性,当相互交换认证信息验证成功后,自动登录到要访问的应用系统中。因此,师生使用一套用户信息便可访问多应用系统,这极大地简化了用户操作,也减少了用户信息运维管理工作量,提升了系统整体安全性。统一服务门户管理平台建设

服务门户管理平台是三大平台中直接展现给用户的部分,该门户在建设时不同于早期的新闻门户,除具有新闻通知等信息发布功能外,还顺应时代潮流,增加了与服务相关的理念,能够更好地增强用户使用感,提升用户满意度。

将学校现有应用系统如OA、人事、教务、邮件、研究生等模块采用松耦合方式集成到门户网站中,并抽取如校园卡查询充值、OA待办事项、邮件未读提醒等应用服务模块。门户管理平台针对领导、普通教师、学生关注点的不同将门户页面展现内容分为3类,按照登录人员的3类身份呈现不同页面,将他们真正关心的内容直观展现,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例如,以领导身份登陆的用户门户中会增加报表数据信息,以方便领导层掌握学校真实数据,为正确决策提供保障。此外,服务门户平台提供了图形化工具,用户可对界面进行美化设置,还可以在已经集成的应用服务中挑选常用模块添加到首页,让用户体验这种自由的调整操作功能,提高用户对于门户的服务感知度。

这种基于SOA的服务集成门户平台能够为全校师生提供便捷服务,提高办公、教学质量,同时让师生在使用中切实体会到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的跃进。

结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热潮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各大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西安石油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基础建设已较为完善,日益增加的应用系统及数据资源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孤岛”现象如何避免等问题则需要依靠建设三大平台来解决。三大平台集中管理学校现有应用系统及数据信息,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以及便捷、全面的信息服务;能够实现现有数据共享,避免系统分散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问题,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能够实现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使得西安石油大学的信息化应用达到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探讨数字化医院网络安全管理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网络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2

Digitalization Hospital Network Security Management

Kong Guanqing

(Linyi People's Hospital Network and Data Center,Linyi2760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digital hospital network security point of view,the digital hospital network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described,combined with my many years in the hospital gained some management experience,the digital hospital network security management method of analysis and explored to ensure that the digital hospital network information data network security.

Keywords:Digitalization Hospital;Network security;Management

一、前言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21世纪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世纪,信息化的概念已经慢慢深入到各个行业当中。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加上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需求的不断提高,医院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由于信息网络化的规模在日益扩大,数字化医院的医疗工作和管理工作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这就导致数字化医院在网络信息以及数据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其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甚至严重干预到数字化医院的整体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二、数字化医院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在医院里,计算机通过网络的手段实现了互联作用,各个科室、部门的每台计算机之间可以相互进行资源共享,以满足各个科室、各个部门对信息数据的应用需求。所有原本独立的信息化资源都通过医院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了彼此之间的相互连通,从而,整个数字医院的内部信息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数据共享,每一个系统不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不仅加强了医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还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在没有对医院进行数字化管理的之前,各个科室、部门的某台计算机在遇到安全问题的时候,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其影响力仅限于自身所在的科室或是部门而已。但是,在医院进行数字化管理之后,医院内部的各个科室、部门都开始强烈依赖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正是这样,由此也会到来极其严重的安全隐患,分布式的数据、资源共享,大大地增加了网络的被破坏性与易攻击性。若是某台计算机一旦发生了关于信息方面的安全问题,或是感染了病毒以及遭受到外界的恶意攻击,必定会对整个医院的信息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从而导致系统陷入瘫痪状态,以至于医院内部的所有工作出现停滞,严重的话甚至会对医院的医疗数据造成破坏或丢失,影响到整个医院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声誉。

因而,切实保障数字化医院的网络安全,加大网络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做好数字化医院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数字化医院信息以及数据方面的的安全性,已经成为数字化医院的发展一个极为重要和严肃的内容。如果不加大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导致数字化医院的信息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医院内部的资源、数据的丢失等问题的产生,最终带来经济、社会等方面损失的负面作用,那么所谓的数字化医院的资源共享优势也仅仅成为了一句空话,数字化的意义也就失去了。所以,数字化医院的网络安全管理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数字化医院网络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数字化医院日常安全网络的维护

数字化医院暂时拥有一个安全的网络信息系统并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需要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来耐心且精心维护的,主要包含有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二方面的维护工作。

1.在通常情况之下,为了方便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的维护工作,医院主要的网络硬件设备和仪器都是安装在室内或是走廊的,管理员只要做到经常性地查看设备和仪器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就可以了,并不用担心网络设备和儀器会遭受到自然因素的破坏,但是应该做到尽可能地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对网络设备造成的破坏。

2.加强对软件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主要做的就是要安装防火墙,以确保数字化医院的网络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防止内部系统遭到破坏而导致医院内部数据外泄的事情发生。同时,负责数据库的管理员要及时制定一份数据库备份的方案,做好数据备份工作。一旦遇到数据库瘫痪的状况发生之后,便可以利用之前所备份的数据及时有效地对数据库进行恢复,避免数据丢失。

(二)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机构

如果一个团队没有组织,那么这个团队就像是一盘散沙一样,毫无纪律、毫无方向、毫无主心骨,只有当这个团队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这个团队在进行任何操作以及执行任何工作任务的时候都不会像是一只无头苍蝇一般手忙脚乱、毫无方向。而是可以合理安排人员、详细分清岗位职责并有条不紊地执行任何操作以及工作任务。因而,数字化医院要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机构,切实有效地保障医院内部的网络信息安全。就要让每一位信息安全管理员以及以每一位医务人员在意识到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充分熟悉自身岗位的职责并严格遵循操作规范,负责好数字化医院内部的网络系统管理,保障网络的畅通和安全,杜绝违规的现象发生。

(三)加强对数字化医院人员方面的管理

数字化医院的网络信息系统得以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就是需要有一支精通计算机知识的技术人员队伍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的安全维护,在遇到故障或问题的时候能够运用熟练的技术方法去解决。所有的操作人员除了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之外,还有其他的医务人员,他们的素质、责任心、敬业精神、思想觉悟等个人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医院的信息系统的资源、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因而,数字化医院要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还有每一位享受资源共享的医务人员都要进行集中式的培训以及日常渗透的方式,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还有所有的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意识,并制定相关的岗位责任制,让他们可以做到在熟悉信息系统正确操作的步骤、规程的基础上并养成一个安全上网的好习惯。当网络受到攻击的时候,破译用户使用的密码、口令是将入侵者操作的第一步,所以,还要加强数字化医院对所有使用密码的管理,医院的信息系统应该赋予每个用户不同的权限,并要加设专门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来保管账号、密码,以防其外泄而受到非法用户侵入网络。

(四)充分利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技术

数字化医院的网络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医院的整体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所以,为了确保网络运行的畅通和安全,除了上述几种做法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技术。在安装杀毒软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并做到定期升级和定期杀毒,确保网络设备处于一个干净正常的运行状态,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降低被病毒感染的几率,并防止信息泄露。防火墙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网络安全保障手段,其构成了系统对外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是网络通信在执行时候的一种控制访问权限的尺度,充分利用防火墙技术对数字化医院的网络进行安全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止医院的内部网络遭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破坏。

四、总结

总而言之,数字化医院的网络信息系统运行成功或是失败主要是由信息资源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决定的。数字化医院的网络安全管理是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使用、管理、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因而,做好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从网络安全方面着手,才可以从根本上做到切实保证医院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才能够为数字化医院提供强大的网络安全服务,对今后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以及使之持久地运行下去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振淮.基于MVC设计模式的医院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李潇潇,高钰琪,陶发胜.医院信息化建设策略模型的构想[J].科技管理研究,2009,4

[3]申少波,王正洪,刘军号,陈慧玲,鱼敏.国外卫生信息化建设对我军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启示[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2

[4]朱长生,施旦,景素芬,李国伟.六种特殊病人网络监控系统的建立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3

椭球体与基准面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也就是基准面是在椭球体基础上建立的,但椭球体不能代表基准面,但能定义不同的基准面。而所谓的地图投影就是一种数学变换,即将地图从球面变换到平面,例如北京54坐标系中,某点坐标值为x是4231898,y是21655933,其实际上指的是北京54基准面下坐标系的投影坐标,也就是说,它的经度坐标和纬度坐标是北京54基准面在WGS1984面坐标上的具体投影得出的结果。

眼坐标系或视点坐标系具体就是是进行取景和需要变换所需要第一个坐标系。原点为视点坐标系的视点就是我们眼睛所在的方向,视线方向作为z轴负方向我们眼睛看过去的方向,即正向与眼睛看过去的方向相同。具体如图1所示。

图1、视点坐标系

我们常常使用齐次坐标来具体表示三维图形变换后得到的坐标值。然而齐次坐标的详细表示法就是表示一个n维向量要用n+1维向量,设用四维齐次坐标 来表示三维空间点 ,变换后的空间点为 。具体的变换公式为:

其中 为几何变换矩阵:

纵向刨面分析:在表示坐标系时,纵向刨面坐标系的纵坐标用沿着管线走向、投影到路面的长度进行表示,横坐标用管线的所埋的深度进行表示(如图2所示)。

横向刨面分析:跟纵断面图相似,横向刨面分析的横坐标轴为横断面线,原点为横断面线的起点,纵坐标为管线的埋深(如图3所示)。

图2纵向刨面的分析图 图3横向刨面的分析图

(二)三维信息的可视化和LOD模型的建立。三维显示通常采用立体块状图、多层平面、截面图和等距平面等多种表现形式,大多数三维显示技术局限于绘图纸和CRT屏幕的二维表现形式,虽然人们可以观察到三维形状的地理现象,但却不能将它们作为离散的实体进行分析,如立体不能被改变形状、测量、拉伸或组合。为了实现实时的数据信息的具体交互,就要提高场景具体的显示速度,而人们在实际的三维可视化显示中通常使用降低地下场景的相对复杂度等方法,为了减少图元数据对象的具体数目在每帧中的绘制,大都是从计算机硬件绘制的角度进行考虑。

人们所称的LOD模型具体是指采用精度各部相同、根据不同的可视化显示的方式对相同的对象的几何描述方法,如果物体的具体描述程度很低的话,则它的数据量就会变得很小,对它描述也会显得很粗糙;反之,则信息数据量就会变得很大,对其描述也会很精细。

LOD模型:即是针对原来的几何模型,按照特定的算法和技术进行简化后得到的具体模型的总称。在空间代数数量上,因为简化后的具体模型比原来的几何模型,在数据量上减少了很多,从而降低了对各种设配硬软件的需求,进而大大缩短了人机交互操作的所用的时间,提高了操纵数据的速度,所以,会使图像在渲染速度上得到巨大的提高。在几何结构上,LOD模型的种类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几何结构自身的LOD模型、不连续的LOD模型和连续的LOD模型。

(三)数据在漫游中的实时处理分析。在三维可视化管网研究领域,使用地形R-Tree空间索引技术和LOD模型对大量的三维数据进行实时漫游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空间索引的技术、数据状态互助交换和内存高速交换机制上等还有继续提高和研究的可能。传统的看来,校园地下管网的数据量比较大,导致了很难实现实时的漫游。所以,当前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实时绘制出相应的结果。我们针对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Underground Pipe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of GIS)可以在漫游过程中实现绘制的特点,而主要通过使用改进的相邻帧间的连贯性关系、平行投影技术和空间跳跃重采样三种方法来实现实时加速方法。

在数据或信息漫游时,依据距离为1的两个视点在视线的方向和位置上变化比较小,同时距离为1的帧的场景只有小一部分不一样,很大一部分都是相同的,故而,实现实时处理就要通过利用相邻帧的这些连贯性特点。同时使用光线投射这种先进的技术,我们对沿视点即横剖面的-Z方向投射出的光线进行具体采样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空体素即没有数据的空间点,但是利用改进的Space—Leaping(空问跳跃技术)就可以跳过这些无用的数据空间点,从而加快绘制图像的速度。

依据距离为1的帧的连贯性特点,我们提出了一个分两个步骤进行数据两步的技术方案;就是将当前取到的帧的处理分成解成两个步骤:近景的处理和远景的处理。近景在处理时,主要是使用改进了的比较先进的两阶段光线段投射技术,远景的处理上面,则是主要使用改进了的比较先进的加速对象投影技术,不仅要处理远方位视点区域,同时还要考虑到距离为1的帧的连贯性特点,距离为1的帧的场景发生变化将会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我们根据近视点场景重新进行具体的计算就可以得出结果,剩下的部分利用前一帧的具体场景处理的结果进行处理,然后再将两部分重新合成。

双缓存技术是OpenGI中有部分漫游功能的技术。双缓存技术在绘制画面时使用两个缓存和两个前后台。该技术在工作的时候,具体工作原理为:前台缓存显示画面信息数据的时候,其后台缓存却在绘制下一个的具体画面信息数据;如果后台缓存绘制完毕画面数据的时候,后台缓存便会把图片数据显示到屏幕上,而前台缓存又要开始绘画下一个画面信息的具体内容,如此一直循环下去,使得我们的屏幕上总会显示己经绘制好的图片,从而使我们看起来所有的图片都是连续的、跟视频一样。

四、结束语

校园地下管网信息系统采用GIS技术和三维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校园地下管网多媒体显示等功能。在GIS这种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支持下,三维可视化技术使得传统二维的地图向三维的场景方向发展,同时再加上空间关系数据库的支撑,使用现代化的技術手段不仅可对空间的数据信息进行多方位的交互影响,同时还可以对其中的数据信息等进行深度得挖掘,以探索出它们之中所具有的逻辑关系,最终实现对未来状况的预测,以得出可行、合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培君.基于GIS的地下管网可视化研究[D].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6,3

[2]李鸿雁.依托信息技术创建长治市综合地下管线动态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J].城建档案,2006,4:26-27

数字化网络平台 第7篇

1高校教学资源平台发展现状、应用特点分析

构建高可靠性、可持续、高质量的先进教学资源建设,打破资源孤岛,形成教学资源共

环境,已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 随着高校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开发部署简单的系统实现了校内教学资源的局部共享,但是,由于内容资源库建设分散凌乱,各教学及管理部门信息独立,造成教学资源建设规模级别低、重复建设投资、开发标准不统一、数据标准不规范、资源管理不到位、访问角色不明确等问题。

2资源平台设计思想模式及关键技术

2.1教学资源平台设计思想

本系统设计主要从高校师生用户为服务对象,以教育和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为契机,使教学资源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教育教学的结合度、规范性、 时效性、易用性、安全性等。采用先进的技术及开发平台,借助于互联网络、丰富的移动终端设备、超大容量的数据存储等特性,在项目开发及应用过程中制定并完善教学资源信息有关标准和数据规范,建立并健全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流程、教学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指导服务体系、角色访问细粒度化,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及集成化程度。同时,注重学习环境的创建,让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介质,随时随地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做到方便、及时、便捷的获取到信息资源。

2.2教学资源管理供应链模式

通过引入供应链建设及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思路和方法,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更高的价值。供应链模式的核心宗旨在于创造并保持整个链条中竞争优势和价值,使整个体系达到最优状态。它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链中的各个节点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3]。

在供应链模式中,将学校各节点教学资源融合成一条价值链,教学资源配置链条管理和使用范围扩大化,不再局限与院系和部门内部,要考虑到教学资源上传着与使用者的需求和体验。从资源管理与配置的整体性着手,保障资源配置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用。运用SWOT分析法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4],建立教学资源计划,集成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打破数据资源孤岛的局面,利用数据集成与共享中心,使各个节点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采用“外沟通、内控制”的方法,实现教学资源多维度的系统后配置和管理。

2.3数据焊接技术

教学资源的格式存在互异性,读取这些数据时,要对这些异构资源数据进行“焊接”,即是异构数据集成, 形成资源数据共享中心,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是物理上有机的集中,消除资源数据孤岛。

教学资源数据的焊接整合主要包括对数据格式的分析、数据资源体系的确立、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录入或者上传等。平台系统结构设计利用中间件集成异构数据来实现异构数据集成中的关联查询和共享问题, 实现校内资源的有效整合。中间件[5]位于异构数据库系统数据层和应用层之间,向下协调各数据库系统,向上为访问集成数据的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模式。教学资源平台数据集成图如图1所示:

用户通过请求模块,将数据提交给系统平台全局控制层,全局数据库将请求数据通过数据转换模块中数据转换组件完成异构数据之间的格式转换,再通过数据连接和操作模块,与局部数据进行连接、读取及查询操作,最后完成数据的输出。

2.4数字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底层数据支持,中间层实现各功能模块的管理,实现上层的功能业务应用需求,最后经资源平台门户推送至用户终端加以展示。功能模块设计中主要包含课程管理、直播管理、考试管理、学习管理、交流互动以及资源的检索等,数字化智慧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管理:按照课程分类、课程状态、课程名称、创建者对课程进行创建,同时还能将课程进行推荐、访问对象限制、发布及删除等操作,教师创建者通过对自己创建的课程可充分进行教学协作;学员管理:创建课程教师添加、删除学员,查看学员进度等,掌握每一个学员学习情况;学习管理:笔记、问答、测验、私信、课程资料区、讨论区让教师与学生深入互动,提升教学与学习体验。同时,课程讨论区,还能让老师和学员都能充分展示自我,相互沟通,充分发挥学习社区的作用,提高平台的黏性。

3数字网络资源平台系统构建及实现

3.1数字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架构设计

资源平台采用模块、分层设计,教学资源平台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数据存储层用于存储异构数据、文本、音视频资源等,充分考虑到系统安全、部署简单、后期扩展灵活因素,建立系统数据和资源内容数据库,以便灵活选择数据库系统作为资源数据库来进行储存。服务层对资源、 内容、管理、用户等相关业务进行逻辑分析处理,通过下层数据层访问及数据处理,将处理结果递交给最上层表现层门户来进行展示。应用层用来接收终端用户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并做出响应。应用层实现了用户管理、认证、角色访问控制、课程管理、内容资源管理、 师资管理、信息管理、资源数据检索、系统全局参数设置、中间件和可扩展插件的应用逻辑管理。最终,表现层门户将资源数据信息展示出来,面向请求用户提供课程数据、内容、检索、上传下载等服务和系统、资源管理接口等功能。

3.2数字智慧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部署与实现

针对数字教学资源文件大、上传下载耗用带宽多、 运行支撑环境高等特点,在分析与设计中,紧紧结合数据高效安全存储方式、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网络带宽资源、采用多集群环境并行运行机制,负载均衡模式, 实现数字教学资源的安全存储、高效快速访问。在项目部署设计中,为了提高访问速度,与多个Tomcat服务器与Apache服务器集成,让他们共同运行servlet/jsp组件的任务,多个Tomcat服务器构成了一个集群(Cluster)系统,共同为师生用户提供快速、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服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集群模式部署如图4所示。

JK插件的负载均衡器根据在worker.properties中配置的lbfactor(负载平衡因数),负责为集群系统中的Tomcat服务器分配工作负荷,以实现负载均衡。每个Tomcat服务器间用集群管理器(Simple Tcp Cluster)进行通信,以实现HTTP回话的复制。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应用实现如图5所示。

4结束语

一个共建共享模式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是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中的必然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教学资源质量,增强经济投资效益,扩大教学资源信息容量,开辟资源来源渠道,最大化的生成、存储、应用教学资源信息。在资源平台设计中由于引入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与数据焊接技术的应用,应用过程中, 角色授权访问更加细粒度化,资源管理各环节具有较强的可控可查可操作性,数据有效利用率大有改变。由于采用了分布式集群部署方案,全面解决负载均衡、资源动态调配、路由优化等访问请求问题,将最终用户对资源平台的内容访问请求定向到离用户最近的边缘节点,绕开了网络带宽有限的瓶颈,避免了源服务器因访问量过大而造成的服务器负载过重与带宽资源不足等问题,针对应用不同内容进行差异性优化,加快了用户对教学资源请求访问的响应速度,提高了访问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峰巨.基于校园网的教育资源库构建[J].教育信息化,2006(8):47-48.

[2]GAO Wen,CHEN Mingyu.A faster checkpointing andrecovery algorithm with a hierarchical storage approach[C].Proc of the 8th Int conf on High-Performan ce computingin Asia.Pacific Region.Los Alamitos,CA:IEEE,Com-puter Society,2005:78-80.

[3]王润兰.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精品课程开发问题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0):83-85.

[4]孙进康,陈章其.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08(1):60-63.

数字化网络平台 第8篇

1 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的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教育学家德瓦埃首先提出, 在八十年代引入我国, 微格教学通过提供一个微型的教学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到精简, 并通过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帮助练习者得到教学技能的有效提升。它是一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 通过练习使练习者能够在可控的教学环境内进行教学技能的充分掌握。

2 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平台的构建

2.1 视频、音频编码技术的选择

视音频编码技术是数字化网络的关键技术, 通过对大体积文件进行压缩转换实现网络传输。尽管目前市场上的压缩编码技术很多, 但是用最广的主要是:微软的WMV标准、ISO的MPEG系列标准以及JVT开发的H.264标准。相比而言H.264标准既保留了传统压缩技术的优点, 同时也具有压缩效率极高等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主要优势体现在:

2.1.1 低码流

能够有效节省用户数据下载时间和流量费用。

2.1.2 图像质量高

能为用户提供连续而且流畅的图像。

2.1.3 容错能力强

该标准具有解决网络环境不稳定而出现的丢包等错误的工具。

2.1.4 网络适应能力强

由于网络适应层的加入, 使得文件数据能够在不同网络平台进行便捷的传输。

2.2 教学系统的构建

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其核心主要是在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控制管理下, 围绕视频数字压缩格式的硬盘录像机, 配备灵活度高、灵敏度高的摄像机和拾音器, 并对多路视音频进行数据采集, 再通过录像机在压缩后存储传播, 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应用。具体包括:实时录播模块、管理模块、流媒体服务模块以及资源管理平台模块。实施录播模块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数据采集和编码经过处理后直接保存在服务器上;管理模块就是实现对所有录播教室的统一管理, 在总控制中心能够进行远程监控, 实现自动化管理;流媒体服务模块主要是为资源的上传和后台管理提供数据库服务, 随着资源和应用的不断增加可以对流媒体服务器进行扩充, 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资源管理平台主要是针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言, 各个信息获取主体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资源的访问和详细信息的添加完善等。

3 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平台在教育模式中运用

3.1 推动微格教学视频案例库建设

实现数字化微格教学平台的搭建能够为练习者提供教学技能观摩学习的新方式, 同时也能够为其提供分析教学过程的训练场景。练习者能够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资源下载和观看, 并及时获取专家、教师、同学的反馈意见, 进而快速提高教学技能。最重要的是每个练习者在进行资源的获取和运用中也通过自身的实践参与到资源库的建设上来, 进而案例库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

3.2 实现了自主学习平台的搭建

首先, 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平台的搭建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不同素材的教学视频,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在案例库中进行恰当的选择, 从而进行开发性的学习, 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学习效率, 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其次, 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了及时沟通的环境, 学生之间能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和同学之间、教师之间的联系, 及时的得到问题的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的激发出来, 同时协作学习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3.3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空间

通过实现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平台的搭建, 能够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化的检测和记录, 学生自身、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够依据可靠地数据信息进行准确的评价。由于教学平台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 所以就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置于更大的评价范围内接受更加多元的评价主体的评价, 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微格教学评价方式侧重主观印象式的评价方式, 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评价结果更加有效和真实。此外, 在网络环境下, 不同评价主体能够对评价内容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 也拓展了评价的新空间。

4 结束语

尽管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微格教学平台搭建还处于发展阶段, 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但整体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因此, 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我国数字化微格教学平台搭建工作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合栋.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 2012.

[2]薛勇.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王永民.网络数字化微格教学平台的构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孙盛, 靳莹, 陈洪云, 庞丽娟, 李勋.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开发利用研究——基于奥威亚教学视频应用服务平台[J].科技视界, 2015.

数字化网络平台 第9篇

网络平台是任何基于IT技术运营的系统所必须的基础保障,这一点对于正处在从传统广播媒体向新媒体转变中的国际台来说尤为重要。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转型的过程实际也是对原有技术体系重新构建的过程,是在各种成熟的传统媒体技术基础上,采用集成创新的建设思路和技术手段,对全台所有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关联、业务流程打通和实现多媒体资源共享的过程。

工作模式的调整、业务流程的关联和打通,媒体数据量的剧增,都对网络平台在信息安全、便捷、迅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因为此,国际台需要一个新的网络平台,在尽可能利旧的前提下对网络系统进行新的规划和建设,在安全与性能方面满足多媒体、全业务应用系统的要求。

项目建设前情况

国际台第一版文稿系统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自行开发的,早在1987年就开始用于编播业务;第二版的多语种新闻采编系统从2004年开始使用;编播业务人员经过不断学习、使用,已经越来越依赖网络和微机作为工具来进行相关业务工作了。

在2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台的媒体播出资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多种媒体业务的技术体系是不同时期建设的,因此都是孤岛式结构、各自独立的。虽然业务需求有过几次大的变化,但是对基础网络系统并没有提出革命性改变的要求,虽然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分枝触手越深越远,但主体结构一直沿袭着上世纪末网络系统的典型模式。在安全运营模式、带宽压力等方面,原有的网络结构基本能够满足应用系统的要求。例如国际台2004年第二版多语种新闻采编系统,将原应用的C/S结构的终端发稿系统更新为B/S结构的多语种系统,虽然对应用系统来说是一次根本的变化,但是对网络来说,仅仅是带宽的需求略有增加,部署的工作终端规模扩大这些变化,因此只需在原有的网络系统上增加或更新部分设备既可满足应用系统的要求。

尽管如此,国际台原有网络系统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大面积的终端用户在网络没有进行分区控制,编播部门与行政部门处于同一安全等级的网络区域中,无法保障信息安全,也不利于故障定位、减小故障影响;网络内没有严格的接入控制管理,对终端管理失控;系统中部分重要设备在链路或者结构上形成单点,不能很好的规避风险;负载均衡不全面,未做到对互联网和DMZ区域链路、应用的全冗余;DMZ区没有专门的交换设备,仅通过低端交换机实现,不具备合理的逻辑层次,也不利于数据交换。

建设要求和目标

2007年,国际台技术建设工程提出了建设整体多媒体、多语种、全业务应用平台的要求,需要整合不同的多语种、多种媒体应用系统,打通各新闻生产流程并且实现多媒体内容资源共享,因此在应用系统建设上采用了双总线结构的技术,来实现各种成熟多媒体技术系统的集成、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了实现上述应用系统的良好支持,并且保证安全运行,原有的网络系统必须从结构、规模上进行重新构建,才能为新媒体应用的系统提供网络支撑。

对网络系统的建设既要考虑到不同业务流程的工作差异、又要兼顾到整体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相关网络系统建设必须是统一考虑、分区建设,并且相互关联。要保证技术先进、功能完善、方便实用、安全可靠地全面支持新的多媒体平台运行。在进行网络规划时,我们根据不同应用模式,在网络架构上进行了播出网、制作网、有线综合业务网、无线综合业务网的功能区域划分:

播出网:安全级别最高,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完整、安全播出的网络,与其他网络之间完全实现物理隔离。

制作网:是全台核心业务网络,实现多媒体内容资源的采集、编目、存储、检索和制作,涵盖所有的编播业务部门中大部分终端。安全等级低于播出网,通过物理隔离设备向各播出、发布环节推送多媒体成品节目,经过审批环节可将多媒体内容传送到安全等级更低的网络,可以有限制地访问互联网,便捷程度比原有的制播一体网络有了很大提升。

有线综合业务网:可以满足行政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需要,可以较少限制地支持访问互联网,可以为编播业务部门提供移动储存设备接口,可通过物理隔离设备向制作网传输数据。

无线综合业务网:为保障台内其他的需要,通过无线覆盖的方式部署,对访问互联网、终端接入没有限制。

根据安全等级要求,主要进行以下网络结构和安全方面的建设:

完善原有的DMZ区与互联网出口部分的网络结构,做到进出双向的全冗余。将国际在线网站的主要发布区置于台外租用的IDC机房,与台内的辅助发布区做到全局负载均衡。

将安全策略、硬件及软件等方法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防御系统,有效阻止非法用户进入网络,减少网络的安全风险。并通过部署不同类型的安全产品,实现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网络的安全防护。

建设原则

在建设原则上除了遵循通用的安全、性能、可用、可管理等原则,我们起初考虑了部署IPv6协议的网络。经过论证,并特别咨询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了解到IPv6技术在IP地址资源匮乏的我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主要是应用软件的环境),尤其是对复杂应用系统的支撑还不利于正式业务应用。在最终的项目建设中,我们的网络具备了核心设备可以平滑过渡到IPv6协议的能力。

制作网与有线综合业务网同属于内网中的不同分区,均可以访问互联网,两者之间通过控制实现有条件的数据交换。制作网终端不能连接任何移动存储设备。无线综合业务网与其他网络分区彻底隔离(包括互联网出口,采取单独的接入链路)。制作网与有线综合业务网的终端通过域控制回收管理员权限。

通过负载均衡设备实现内外网双向数据传输的负载均衡和通路冗余,台内网络与台外的IDC发布区对访问支持的全局负载均衡。对网站发布区与服务器群实现访问压力的负载均衡。

为了满足音视频应用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对台内综合布线系统进行改造,全网实现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的配置;视频区域实现光纤和以太网的双网配置。为了满足系统高可靠性,在所有核心设备、链路配置冗余。当系统中出现单一设备损坏或单一线路中断事故时,不会给整体业务造成大规模影响。

通过接入交换机开启802.IX协议(还在其他安全软件的配合下),对制作网与有线综合业务网终端用户实行接入准入控制。

安全与便捷

目前的任何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系统在安全实现上最根本的手段还是禁止一切与互联网的数据交换,禁止一切移动储存设备的连接。军队、科研、高机密商业机构等单位,从网络开始使用就是按照上述安全规则实行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一个媒体单位,除音频制播网从一开始就是按高安全等级进行部署外,所有编播业务人员的办公电脑都是可以不受限制访问互联网的。多年来43种语言的广播覆盖,不断发展的网站目前以达到61种文字。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听众来信也从纸制信件变成大部分都是通过电子邮件,Msn等与听众实时互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另外,国际台在境外有几十个记者站、落地节目、分支机构、合作媒体,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换、工作交流都必须依赖互联网。

国际台拥有大量记者外出采访自采的素材、编辑移动办公的数据、合作媒体或外购的半成品节目等,这些内容相当于媒体生产的原材料,都必须导入核心制作网中进行编辑处理和使用。

全台编播人员使用的电脑多年来一直是可以不受限制上互联网的,如果为了安全面完全禁止核心制作网终端上互联网,将会引起强烈抵触。

内容导入的安全把控能力决定了全台业务网的安全水平。在构思网络结构时,技术人员是一定要把对安全播出的追求放在第一位的,但是编播业务人员是将对新闻速度的追求放在第一位的,这是一对“原罪”的矛盾,技术建设总体设计上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对矛盾,在安全和便捷中寻找平衡点。经过多次复杂的测试与论证、坚持与妥协,我们模拟了许多种病毒与攻击行为,制定了各种严重的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确定了几方都能接受的网络建设原则。

经过将不同渠道获得的素材进行认真分析和归类,划分为不同安全等级:通过卫星、专线等私有协议或封闭通道传输的素材,认为是安全的,可以直接导入制作网;经过开放网络传输、记者自采需经过移动存储设备连接的,我们认为这些素材的安全是无法保证的,将先导入有线综合业务网,经过异构的安全检查,方允许进入制作网。

允许制作网、有线综合业务网终端访问互联网,但所有应用程序在严密的安全控制下启动。

网络结构与终端权限的明确是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迈出的最艰难一步,也是我们这些项目建设者最忐忑不安的环节。

项目实施

网络平台建设的复杂度很高,所有的实施都是在必须保证现有系统正常运行、中断时间最小的前提下进行的;系统切换过程中,还要同时支持多个网络的运行,与网络机房改造项目、整体安全与管理系统项目同时进行、交叉协调也进一步加大了实施难度。

网络基础平台部署完成,应用系统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测试、部署,全台2000台左右的终端需要按工作分工,进行相应的应用系统和安全配置后切换到制作网或者有线综合业务网中,另外还有900台左右打印机需要调整和配置。

考虑到工程实施的复杂性,我们也事先确立了几条相关原则:

1、所有重要环节、设备、链路搭建尽可能接近实际的模拟运行环境测试;

2、所有涉及编播部门终端调整的软件提前进行调研、测试;

3、不影响现有系统运行,不产生网络中断的操作,测试通过后,提前实施;

4、终端从现有办公网切换至制作网、有线综合业务网、无线综合业务网的工作;现有DMZ区服务器切换至新DMZ区的工作分布完成;

5、重要线路调整与核心设备更换、配置等工作实施前准备好回退方案;

6、核心业务、网络的最大中断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7、无线综合业务网相对独立,不影响其他系统,可及时开始建设。

虽然进行了充分准备,但是由于切换过程较长、多网并行带来了大量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用户原有数据的导入问题给网络切换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和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实施工作比较复杂,经历了大致六个步骤:

1、建设临时DMZ区(与现有DMZ区平行在防火墙旁路,但与互联网没有数据交换),将现有办公网中提供必要应用服务的服务器迁移至临时DMZ区,保证已切换到制作网与留在办公网中的用户均可不受影响,继续使用;

2、建设制作网整体框架、互联网出口部分、新DMZ区,并将新建互联网出口并入现有系统,保证制作网内终端、新DMZ区和互联网之间在防火墙限制下的通讯。制作网要求达到设计中要求的覆盖规模。

3、通过安全检查、预装软件、权限划分等工作后,将办公网中编播部门的终端逐渐切换至制作网。该项工作要求较严格的安全审核机制,成立了专门的终端迁移工作组完成。

4、办公网中编播部门的大部分终端切换至制作网后,将现有DMZ区的服务器迁移至支持负载均衡功能的新DMZ。为尽量减少对应用系统的影响,这些工作是逐步完成的。在这项DMZ区服务器的切换过程中,有些服务器的应用较复杂,经反复调试后方成功。事先准备的测试未能全面模拟真实环境,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教训.

5、将DNS服务器中的DNS解析配置到位于链路出口的全局负责均衡设备上,停止原DNS服务器。形成设计方案中的互联网出口链路、新DMZ区(临时DMZ区将保留至应用开发项目完成)、制作网、有线综合业务网(未改造的办公网)、无线综合业务网的结构。

6、将办公网中剩余的终端进行安全检查与系统配置工作,使办公网内所有终端达到有线综合业务网的安全要求。

最终经过一年时间,基本完成项目实施,整体时间超过预计目标(原计划9各月左右,因其中包含北京奥运会为期2个月的安全播出保障期)。

最终实现的网络结构如右图:

整体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商务招标谈判、合同签署到项目实施,时间跨度近两年。在这段时间中。应用的要求与IT技术本身都有一定的发展变化,项目建设应对这些外部条件的改变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1、国际台原有的新闻业务系统预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拆解,部分设备利旧到新系统。后考虑到编播部门对新应用系统的适应过程与整体项目的备份,将原有的新闻业务系统缩小规模,保留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系统,适应备份要求。

2、2009年三大运营商分别推出了自己的3G运营模式,结合无线综合业务网的建设目标,对原有无线覆盖的功能进行了加强,实现多种登陆方式、支持3G业务的覆盖。

项目的经验与教训

国际台技术建设工程,整体网络平台项目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困难,在编播部门的全力配合与项目承建公司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最终圆满的完成了项目建设。目前新的网络平台已投入使用,从系统的监控与各方面使用者的反馈来看,达到了项目预期的目标。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些许值得与大家分享的经验。

1、采用有限开放的网络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部分安全性,但提升了整体系统的可用性,给实际的编播工作带来最大程度的便捷;

2、坚持系统网络平台项目是应用开发系统支持平台的设计原则,整体结构充分满足应用系统的要求;

3、建设高速网络,满足包括高码流视频系统在内的所有业务对带宽的需求;

4、建设全冗余的网络,实现广播电视行业要求的高可用性、可靠性;

5、项目设计为国际台未来多媒体业务发展保留较大余地,可随着业务规模的增加平滑扩充;

6、项目实施规划、前期准备充分,步骤合理,克服了复杂系统在不间断条件下改扩建的困难。

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整体项目进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遗憾,不失为后续类似项目建设的教训。

1、目前大楼内的垂直布线光纤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已无法达到万兆的传输速率要求;

2、台内2000多台微机,采购时间跨度较大,硬件配置参差不齐,部分终端在安装安全管理软件后对系统造成较大压力,只能通过增加内存或更新设备来解决此问题;

3、在面对文字、音视频等文件处理时,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常用软件,终端切换前对常用软件的调研、协调沟通不足,给部分应用人员的使用带来不便;

数字化网络平台 第10篇

2009年春天, 最火爆的名词莫过于“山寨春晚”。几个人利用网络的优势, 集结草根文化人, 开始与央视春晚叫板, 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新闻业研究所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的研究报告《We Media》认为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正在给新闻业带来全新挑战和机遇:“我们正在开启一个新闻业的黄金时代, 但是这个新闻业不是我们通常熟知的新闻业。媒体未来学家已经预言, 到2021年, 50%的新闻将由公众提供, 主流新闻媒体不得不逐步采纳和实践这种全新的形式。”人们惊呼, 超媒体时代来临了。

1 超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

什么是超媒体?超媒体不是简单的“多媒体+Internet”。当全球化3.0时代到来时, 超媒体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个体的作用和形象。

1.1 超媒体时代的特征

1.个人媒体化

超媒体时代带有浓厚的“草根英雄主义”色彩。每一个人都可以个体的力量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个人的作用和需求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人认为, 不久的将来在网络上将会出现个人电视台、个人制作公司等等, “山寨春晚”或许是一个雏形。超媒体思维认为每一个人不一定是媒体从业人员, 但必须具备媒体意识。“史上最牛女秘书”——EMC瑞贝卡事件就是一个案例, 在一周内, 该事件通过Email形式在全国所有知名外企内疯狂传播。这起本该在企业内部消化的事件, 却因牵起“老外和中国员工的文化障碍”的敏感话题, 数天之内成为各大外企员工和网络舆论谈论的热点, 而其本人没有料到邮件会被转发出去, 也没有料到因为该事件自己无法找到新的岗位。在被铲平的世界里, 你的一切都将比过往更被关注, 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社会, 你都必须更注重自己的信息导向与公信力, 你必须快速反应, 快速拥抱新的事物, 个人的品牌与影响力对每个人将变得空前重要。

2.受众创造价值

超媒体时代你能够提供怎样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将决定你的市场价值。新浪推出了“博客3.0”, 让用户可以整合自创的或者珍藏的音视频资料, 自由地展示自我, 展现自己的思想、喜好等等;google推出了“iGoogle”, 让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地定制和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 使之成为个性化的门户。商家越来越尊重用户, 越来越尊重个人需求, 强调体验的今天, 商业策略与商业产品将重点体现在对受众的分析和服务上。

3.商业模式的颠覆

超媒体的思维给商业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参与性和互动性对于企业来说, 也同样显得极为重要。让用户参与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过程, 而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产品, 将会为企业和个人同时创造更大的价值。超媒体用户战略要求企业必须超越现有的竞争需求, 站在更高、更广的领域去思考企业盈利的模式, 它不仅是个人对传统媒体意识的颠覆, 更是对商业媒体意识的颠覆, 当然, 也是对传统媒体商业模式的颠覆。

1.2 超媒体对个人以及媒体的影响和挑战

1.超媒体时代个人的品牌和影响力变得尤其重要, 有人说, 未来的博客将是一个可完全互动的——个人网络杂志或个人网络电视台, 每个人都是一个超媒体,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快品牌”。未来的媒体竞争将深入到每一个细微的细节, 每一个人。

2.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 如何在新技术新科技带来的网络虚拟空间以及现实社会空间中, 把握话语权,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引导舆论正确方向, 将是一个新课题。

3.传统媒体的商业形象和商业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以体验和共享为标志的新的经济模式将会创造巨大的市场想象力和消费想象力。在2008年到2009年的金融海啸中, 许多依靠广告生存的海外媒体陷入了危机, 能够生存并将发展壮大的媒体必将是重视内容、重视用户个性、实施传播流程再造的先行者。

作为核心竞争力, 媒体的内容管理和创新如何迎接超媒体时代的挑战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2 媒体内容管理的现状

随着各大传媒对内容管理的重视, 传统媒体的内容管理已经从传统的片库信息管理转化为数字化管理, 从磁带管理转变为内容管理。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2.1 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

传统媒体由于历史积压的内容多, 每日增量也多, 模数转存任务繁重, 内容管理人员面对海量数据, 疲于完成任务, 研究受众不够, 对内容分类以及深加工运作不够。因此, 在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时, 内容储备不够, 专业化个性化分类不够。

2.2 节目版权的梳理阶段

由于过去对知识产权的不重视, 各传统媒体的历史节目版权混乱, 很难界定版权归属;另一方面, 在新节目的生产流程中, 尚未把节目版权的规范化管理纳入到全流程的管理, 导致版权关系复杂, 清理难度大。传统媒体既是最大的侵权者, 也是最大的被侵权者。在超媒体时代到来时, 无法把握知识产权以及法律法规的尺度, 在新的商业模式下难以拓展新的商业战略。

2.3 产业化运作的探索阶段

各传媒大鳄正在寻求和探索产业化运作的模式和规律。例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积极探索制播分离, 确立专业化频道, 并努力探索多元化营销模式, 努力实现多媒体、产业链和跨地域的发展。第一财经的运作, 星尚传媒的成立, 无不彰显出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的战略正由“内容”定位彻底转换为“受众”定位。而适应此变化的内容管理和运作还远远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节奏, 亟待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内容管理与服务产业链, 以适应传播流程的再造和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

3 我们的应对和发展

作为媒体内容的管理部门, 未来的用户将建立在三大部落:一是广播电视专业化播出机构, 包括传统播出频道、频率和新媒体;二是制播分离后的专业化制作公司;三是广大的社会受众群和博客主们。媒体内容的价值和增值效应均将通过这三大用户群体现。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 笔者认为, 在现行的数字化网络平台上, 必须部署以下内容管理策略。

3.1 内容储备:超越载体形式, 实现内容重构

内容储备是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内容储备不能仅仅停留在现有对音视频资料的收集和管理上, 必须利用新技术手段, 超越载体形式, 实现内容重构。

1.规模化信息汇聚, 打造内容高地

数字化网络平台上, 必须大量汇聚整合不同来源的资源信息, 将广播、电视、图书、图片以及用户反馈等都聚合到内容高地上, 利用技术手段, 将网络资源也无缝链接到此平台上。这样, 巨量的信息资源在被分类整理比较后, 会产生巨大的价值。灵感、创意、新的模式将会在此内容高地上汇聚、迸发。例如, 我们可以借鉴google搜索百宝箱的做法, 在内容高地上开发“时光隧道”功能, 提供围绕一个关键词的历史大事记 (图1) ;开发“神奇罗盘”功能, 可视化地展现相关联的内容资源, 带给用户神奇的内容整合检索体验 (图2) 。

2.尊重受众个性, 体现能力导向

不同的用户群会有不同的内容需求。基于用户需求的信息聚合是互联网的趋势和未来, 也是我们内容管理的趋势和未来。在数字化网络平台上内容管理者需要结合用户的特点, 细化内容分类, 将内容推送出去, 以体现能力导向。例如, 针对播出平台, 我们需匹配频道频率定位, 提供符合其宣传方向的内容, 给新闻平台以政策宣传导向的资料, 给生活时尚频道服装元素、人气美食的相关报道等等;针对广大社会受众群和博客主们, 提供细分方向的个性化内容, 也将带来广阔的市场。美国博客搜索公司Technorati的研究表明, 最受欢迎的博客中, 不乏一些受众很窄的主题博客, 如烹调、音响等。这一点和著名的“长尾理论”、“蓝海战略”有着相通之处。

3.变化表达方式, 适应多种渠道

任何内容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传播渠道, 但任何内容在改造后又都可能在所有的传播渠道中传播。一个视频节目, 剪辑成不同长度的片子后可以用于手机、网络、公交站牌, 声音剥离后经过再加工可以用于广播, 解说词可以用于图书出版, 配上动画又变成一个新的节目等等。这些内容表达方式的变化将带来内容的增值。数字化网络平台上必须提供相适应的流程, 以适应内容的动态表达。

3.2 版权储备:超越版权界限, 实施版权代理

2009年音乐家协会提出音乐版权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播出必须收费引起全社会的震动, 对版权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内容管理人员提出, 无版权节目是否需要保存, 版权不清楚怎么办?笔者认为, 内容管理部门首先定位要明确。版权要清理, 但并不意味着无版权的节目没有必要保存。内容管理可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梳理版权范围, 规范版权管理

笔者认为, 有资料价值的无版权节目也需要数字化, 但开展细致的版权评价工作是内容管理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弄清内容的版权状态, 包括版权保护期、版权类型、版权归属、版权取得方式、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力管理信息等等;同时还要掌握授权条件, 评估授权成本, 将版权管理纳入到内容管理的全流程中。

2.储备原创节目, 把握网络话语权

随着超媒体思维的运用, 网络的互动性增强, 来自公众的原创新闻或节目将增多。例如, 汶川地震的实况录像就是由游客用手机拍摄下来。对于原创节目版权的尊重将被提到议事日程。内容管理者必须处理好与在先权利人的版权关系, 对涉及到的不同主体采取不同的版权策略, 积极购买和储备原创节目, 把握网络的话语权。

3.加强与著作权人和出版商的合作, 实施版权代理

未来, 数字化的内容将会在多元化的营销模式中运用, 为适应传播的需要, 内容管理者必须加强与著作权人和出版商合作, 针对不同类型的著作权人, 制定不同的策略, 尽可能实施版权代理, 从而从源头上解决内容资源的建设与使用问题, 奠定多渠道传播和互动共享的基础。

3.3 服务储备:超越服务模式, 实施web3.0

超媒体时代强调的共享和体验, 能够赢得受众青睐的企业, 一定是基于用户行为、习惯和信息的聚合而构建的、人性化服务模式。以google为例, 2008年下半年, 谷歌中国个性化首页iGoogle正式发布。它借鉴了门户 (Portal) 与门户块 (Portlet) 思想, 以个性化主页为核心,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 在同一页面上整合不同应用和鲜明主题, 融文字、视频、音频为一体, 内容涵盖新闻、股票、天气、热门音视频等资讯, 让用户可以为自己创造独具个人特色的首页, 作为Google传统首页以外的一个个性化选择。又如, BBC广播公司新的市场战略中, BBC网站将为受众Blog提供链接, 使其与健康、自然、历史等频道发生互动。Thompson说“观众不想只是坐在那儿傻看, 他们需要参与、讨论、创造、交流、共享”。BBC有一个在线项目叫做《目击》 (Eyewitness) , 将会为过去一百年的每一天制作一份国家档案。任何就某一个特殊的日子有故事要讲的人都会被邀请来做录音, 并与其他人分享记忆。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 超越现行的服务模式, 将“体验与共享”、“随需应变”的web3.0服务模式引入到内容管理和服务中, 将带来资料服务和内容增值的一片蓝海。

3.4 战略储备:打造内容管理产业链, 实施“内容创意产业基地”品牌梦想

在超媒体时代, 不管是对媒体内部服务还是对互联网广大用户服务, 内容管理部门都应该成为“内容创意产业基地”。内容管理部门需要品牌, 而要支撑这个梦想, 我们需要打造内容管理的产业链。从内容的储备到版权的管理, 从内容的定位到受众的定位, 每一个管理和服务的策略和机制都应该围绕着这一产业基地的品牌建设, 未来面向境内外各级媒体, 吸引制作公司以及广大的“博主”们来这个基地实现创意, 服务每一个内容制造者, 将内容管理部门真正打造成为资源服务商、服务提供商和业务运营商。

4 结束语

超媒体将是人类继文字、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最重要的一次飞跃。相信, 未来的媒体内容管理和服务将会迎来无限的商机。

参考文献

[1]王鹏越.超媒体将让世界进一步扁平[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2621d0010002ze.html.

[2]iGoogle-维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书[OL].http://zh.wikipedia.org/wiki/IGoogle.

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的开发与利用 第11篇

[关键词] 学历信息;档案;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36-02

我国很多高校的办学时间较长,积累的原始学历信息资料很多,大部分高校都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但由于很多高校存在办学形式多元化、高校合并、高校拆分、迁址等情况,使得学历信息资料数量大、类别复杂,再加上了解学校历史的人越来越少,更加凸显学历信息资料的重要性。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激增,但管理人员却始终保持人数未变已经成为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学历信息是职称评定、升学、出国留学的重要凭证,查阅学历信息资料和办理各种证明的人越来越多。传统的学历信息管理延续着分年份、资料类别等排序管理,出具证明材料需要管理人员对学生身份进行确认然后手工查询,不仅需要大量人力更加浪费时间,对于异地学生办理相关证明大大提高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一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的开发

(一)学历信息资料的收集归档

学历信息资料的收集归档作为数字化开发的基础,关系到整个数字化平台今后是否能准确地使用。在近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积累下包括录取三联单、入学名册、成绩单、毕业生登记表等大量的学历信息资料,由于时间久远,这些资料保存难度大,因此在收集整理归档相关资料时,有必要邀请相关的专家及以往从事过学籍工作的教师参与。应本着优先抢救年限久远的纸质学历信息资料,并且分批逐步将所有纸质学历信息资料进行扫描转换成电子文件。然后将扫描文件进行索引录入,完成数据对接,每个学生都生成一条索引数据,可根据学生姓名、学号、考生号、电子注册号、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查询。

在具体实施数字化时,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制定电子档案标准,规范电子文件格式,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与现有其他相关电子文件格式的统一及数据的共享,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还要确保转换过程要保证电子文件数据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由于学历信息资料的特殊性,在资料的收集归档过程中,需要重视保密性及安全性。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促进后续各环节良好地运行和协调发展,也是学历信息数字化的重要基础。

(二)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的开发过程

1技术支持,软硬兼顾

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开发针对特定用户,既要兼顾安全性又要利于发展,同时由于高校均有自己的教务管理平台,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的开发还要考虑到未来有可能将两个平台甚至更多平台资源进行整合。为了开发出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数字化平台,在校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择适合的研发团队,以方便学历信息数字化的后续发展建设。平台开发采用java技术的B/S结构设计框架,Java语言具有功能强大和简单易用两个特征,同时兼具安全性、稳健性、平台独立与可移植性、动态性等特点,符合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开发的要求。

学历信息数据量较大、种类较多、部分具有保密性,为此在数据存储时要考虑存储空间的大小以及安全,同时需要配备专门的硬件设备,采用 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以满足数据量不断增容扩充。b/s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无需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电脑能上网就可以使用,管理人员可以在B/S模式下的网络端进行学历信息的审核上传操作,服务器端将满足用户对学历信息的查询、打印、申请协助、统计等工作。

2数据准确,确保质量

学历信息资源作为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开发的基础,关系到今后数字化平台是否能正常使用、准确运行,因此在上传信息前要对其进行校对、审核和检验,以保证今后平台的运行质量。将现有的毕业生姓名、性别、学号、考生号、身份证号码、电子注册号等全部上传平台,确保每个学生的信息都能准确对接。在信息归档及上传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数据不准确、不完整现象,从而影响运行质量。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上传,平台应用时可采取模糊处理方法,但如果信息不准确绝对不可进入下一步骤的操作程序,待信息核实无误后再进行后续操作。

3注意安全,多重保护

学历信息具有高度保密性,关系到学生切身权益和学校名誉,要小心提防不法分子利用有关信息制假贩假。加强设备和信息的安全保护,要安装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采取多重保护措施确保数字化信息即使遭遇攻击破坏也能很快恢复工作。从源头杜绝有安全隐患的信息流入,在信息的上传过程中需要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和可用性,提供隐私保护和信息恢复技术;在信息发布阶段需要进行安全审核;在用户使用阶段,严格执行身份核实准入制度,只有被确认身份的用户才能够在平台进行相关操作。

4多重身份,便于管理

开发中要有管理员、操作员、学生等三层次用户,学生可以使用有效证件登录,等待管理员对其身份进行确认,确认信息后,学生可进行相关信息查询下载打印等操作;操作员负责对信息进行上传、修改、查询等日常管理工作;管理员负责平台的维护以及数据分析工作,管理员需为研发团队的成员,保证后续信息资源更新。

5以人为本,重视实用

任何一个系统、平台、软件的开发都是以用户需求为前提,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开发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根据学生和具体操作员的需求提供有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在数字环境下,学生和具体操作员的需求是信息资源服务的风向标和指南。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多听取包括学生、具体操作员在内的使用者的诉求,加强平台开发人员与学历信息管理人员的沟通。有必要时开发人员可以参与一段时间的学历管理工作,以便能熟悉学历信息管理的基本工作流程。具体操作员结合日常学历信息查询频率、开具相关证明、易出现问题等经验,为平台研发者开发平台提供参考以便在开发过程中做到有错误及时更改。

二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的利用

促进学历信息的充分利用是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好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各项工作并有利于推动学籍工作的发展。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应包括业务咨询、申请受理、进度查询、审核校验等功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查询、申请学历信息等相关资料。

(一)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利用的特点

1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利用的共享性

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将平台上的信息供有需要的人员共享使用,只要有网络的计算机都可同时查询信息,相同的信息资料再也不会出现只能一人独享的局面,而是多人同时分享一份或者更多份信息资料。从根本上跨越地域限制,学生无需来到学校进行学历信息的查询,完全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自主操作,免去了舟车劳顿、奔波之苦。打破时间局限,学生再也不用受到只用工作日才能获取学历信息的时间限制,借助平台可以实现随时查询到自己的学历信息资料。

2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利用的重复性

数字化信息资料具有很好的重复性,重复利用不会使宝贵的学历信息原始材料继续老化、破损。一份数字化信息资料无论多少次被查询、下载、打印都不会使其受到损害而减少信息使用寿命,只能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更多的使用者服务。

3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利用的灵活性

如果学生因信息不完整,不能查询到相关信息,也可在平台上上传毕业证扫描件、身份证扫描件等申请协助查询。操作员在平台上看到协助查询申请信息后进行查询,整个受理过程学生可以在平台进行跟踪,操作员查询结束后会将查询结果反馈给学生。管理员可以定期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平台近期包括查询、打印、下载、申请协助等所有操作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转发给相关人员,为平台的继续升级建设提供有力依据。操作人员可以就统计分析结果提出增加平台功能的要求,管理员根据要求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数字化信息进行编辑,形成特定内容的信息专辑,满足操作人员和学生的各种需求。一份数字化信息不仅仅是一个整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集合,其中的每条信息都可以被操作人员和学生灵活使用。

4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利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学历信息资料在未进行数字化之前,如果学生需要查询学历相关资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翻阅大量的纸质材料,费时费力,对于年限较远的甚至会花几小时的时间,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数字化平台运行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获取想要的信息并且下载打印,对于操作人员来说,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对于学生来说,查询更加方便,使用更加便捷。

(二)加强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利用的措施

1加大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建设力度

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是对所有学历信息资料进行存储、处理、使用和维护的系统平台。建设具有大容量、高速度、安全的数字化平台,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要本着规范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做好传统学历信息数字化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使用。

2加强学历信息数字化平台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学历信息数字化是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要求,信息化、网络化是实现学历信息数字化的发展方向。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因此,为了让使用者更快更便捷的查询到学历信息,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应积极进行网络建设,提高学历信息的传播速度。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立稳定的管理队伍

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服务工作在提供信息、用户需求以及信息服务技术等方面对信息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学历信息管理方面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要兼顾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因此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数字化建设的成败。对现有人员加强培训,引进相关人才,从而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管理队伍,这是这项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薛秋珍.高校档案远程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档案,2015(4).

[2]张忠良.信息化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数字化网络平台 第12篇

关键词:IEC 61850,数字化变电站,全站唯一网络

0 绪论

随着新型互感器、智能设备、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IEC61850标准为我国数字化变电站与电力系统的信息化提供了全面统一的建设规范, 基于IEC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经历了点对点通信模式与过程总线通信模式, 鉴于上述两种通信模式在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信息共享与设备投资方面的局限性, 本文主要对基于全站唯一网络的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组网方案展开相关研究。

1 数字化变电站全站唯一通信网络的组网方案

IEC61850将数字化变电站的功能在逻辑上被分配到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 站内各种功能的实现依靠通信网络。通信网络的结构取决于过程层网络与站控层网络的存在形式, 目前三层两网结构的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已成熟, 由于独立过程层网络和站控层网络都使用MMS作为应用层协议以及采用交换式以太网, 为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连接合并构成全站唯一通信网络 (如图1所示) 提供了理论基础。

1.1 过程层网络的基本组网结构

根据IEC61850基于全站唯一网络的数字化变电站的过程层IED和间隔层IED可以采用4种不同的基本组网方案 (如图1所示) , 可以在数字化变电站不同场合下应用并且能够满足通信可靠性的要求。

(1) 面向间隔原则。

方案①中每个间隔布置自身的总线网络, 同时还要装设1个全站范围下的总线网络用来连接各个间隔的总线网络。优点是网络结构层次清晰、易于管理维护。缺点是需要较多的交换机与路由设备, 设备成本较高。面向间隔组网方案适合于220kv系统及以上, 应用于系统重要间隔组网。此外设备间的互操作性甚至互换性可在IED层获得, 也可在间隔层获得。

(2) 面向位置原则。

方案②中每1个间隔总线网络覆盖多个间隔。当智能设备安装于几个传感器安装位置中心时, 从高压端到智能设备的光纤传输通道最短。此外, 220kv双母线多采用母线PT, 该PT采用面向位置原则组网可以节省PT的安装数量, 多个间隔可共用网络设备。

(3) 单一总线原则。

方案③是一种全站范围内单一总线网络方案, 所有IED都与该总线网络连接。优点是交换机使用数量少, 成本较低。缺点是网络可靠性差且要求较高的总线速率与网络带宽。适合于网络负荷较轻和实时性要求低的中、低压变电站系统。

(4) 面向功能原则。

方案④中的总线网络是按照保护区域范围来设置的, 其突出优点是总线段之间的数据交换量最小。

1.2 站控层网络的基本组网结构

采用IEC61850-5中的D3型配电变电站, 电气主接线如图1-3所示, 其中共有32个间隔:其中L1、L2为进线间隔, T1、T2为主变间隔, Fl-F22为馈线间隔, S2为母联间隔, 间隔Sl、S3为母线分段间隔, 此外还有三个电压等级的三个母线间隔。采用面向间隔组网原则对D3型变电站过程层与间隔层的IED进行组网, 每个间隔根据包含的智能电子设备组成一个独立的子网, 每个子网有其自身的总线段, 同时还装设1个独立的全站范围的总线以连接各间隔的总线段。

2 基于全站唯一网络的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拓扑的选择

双星形结构的不足:站控层设备能直接获得合并单元和智能断路器的过程层数据, 存在安全性隐患问题, 核心交换机的负担很重, 这些对交换机的性能和网络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 全站唯一双星形通信网络结构适用于中低压变电站, 且变电站规模不大。

全站唯一单环光纤以太网采用单模光纤将各间隔交换机两端级联起来构成环形拓扑, 各交换机需具备和启动生成树协议, 通过交换机的生成树协议选择一条有效的主路径与其他IED通信。

全站统一结构双星形比单环网可靠性好, 单环网适用于较小规模变电站。可采用网络冗余协议构造双环网以提高可靠性, 在双环网交换机之间建立环间链接。

3 结论

在基于IEC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中, 通信网络是站内各种智能设备联系的纽带, 成为SAS的核心。提出并分析了程层网络结构的四种基本组网方案的优缺点, 以采用IEC61850-5中的D3型配电变电站为例研究了站控层网络的基本组网结构, 分析了基于全站唯一网络的数字化变电站各种通信网络拓扑。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阶段安全管理状况下一篇:剪叉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