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农机化生产率

2024-07-15

分析农机化生产率(精选10篇)

分析农机化生产率 第1篇

农机化生产率是指每台机组在单位时间里按一定质量标准的作业量。通常以每小时处理的面积、体积或质量来衡量。在农村农机化合作社的田间作业中, 基本上以每小时完成的面积来计算。但是在收获作业时, 因为各地块作物产量和作业状态不同, 也可以每小时收获量来计算。运输机械通常以每班完成物料输送的质量来计算, 脱粒、清选、加工机械和排灌机械等固定作业机组则以每小时完成的质量或体积来表示。

机组的实际生产率一般都在作业结束以后才能计算出来, 它综合反映出了各因素对于机组作业的实际影响, 而实际上机组的性能参数是随着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 实际生产率往往小于理论生产率。

在农村农机化合作社里, 当作业完成以后再讨论机组生产率往往意义不大, 一般都在作业前或者作业中研究机组的生产率, 以便随时调整作业方案, 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 尽管是理论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我们还是要重点研究机组的理论生产率。

机组的理论生产率, 表示在已定条件下最大的或者潜在的生产能力。它与农机具的宽幅、拖拉机某挡的理论速度, 也就是说与拖拉机某挡最大牵引功率成正比, 与单位作业面积的能量消耗或者说农机具的作业比阻成反比。通过实际分析我们认为, 提高机组作业速度、时间利用因数和宽幅利用因数, 是提高农机具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但是, 在提高上述因数时, 要考虑动力机械的最大功率和农机具的承重能力, 任何机械的长期超负荷运转和零部件的超负荷受力, 都会降低农机具的使用寿命, 在作业中一旦由于超负荷而机组出现故障或人身安全事故, 就得不偿失了。所以, 我们既要提高生产率, 又不可盲目追求生产率。在实际生产中, 我们要根据土壤、茬情、作物、气候、坡度等情况, 从反复试验中确定机组编制、作业宽幅、作业速度等指标, 尽量避免“大马拉小车”或者“小马拉大车”等现象。

农机具的田间效率, 是指机组的纯作业时间与消耗在田间的总时间的比值。我们可以依此来表示有效生产率与理论生产率的差别, 根据实验数据, 我们得出了常用农机具的田间效率和作业速度范围。但是不包括驾驶员个人消耗的时间和由于组织不善的停车时间。

下面, 让我们根据实际经验来具体分析一下各种农机具在一定作业速度范围内的田间作业效率:作业速度在6~10 km/h时, 铧式犁为74%~88%;圆盘耙为77%~90%;弹齿耙或钉齿耙为65%~83%;全面中耕机或凿形犁为75%~90%;中耕作物施肥播种机55%~78%;谷物施肥播种机为65%~80%;撒播机为65%~70%;马铃薯种植机为55%~80%;牧草收割压扁机为80%~95%;搂草机为62%~89%;方捆压捆机为65%~80%;往复切割式青饲收割机为50%~76%;铺条割晒机为75%~85%;喷雾机为55%~80%;无水氨施洒机为55%~65%;旋转式茎秆切碎机为65%~85%;撒肥机为60%~90%。作业速度在3~8 km/h时, 行间中耕机为68%~90%;谷物联合收割机为63%~90%;锭式采棉机为65%~90%。

在实际生产中, 由于进行农机化作业的各方面条件不同, 例如耕地的大小和形状、地形情况、土壤成分和表面情况、作物生长与倒伏情况等等, 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农机具自身的情况和驾驶员的操作水平, 根据诸多条件综合考虑, 最后确定田间效率值, 由此计算出生产效率来。如果遇到过小面积的耕地或者石头、树根等障碍物过多的耕地, 就要因情况而定, 不能过于追求农机化生产率了。

分析农机化生产率 第2篇

一、当前烟台市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现状

截止到2008年底,烟台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02.5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25.88万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2455台。其中纳入农机部门管理的已挂牌拖拉机为78025台,持有驾驶证的拖拉机驾驶操作人员35096人,全市拖拉机挂牌率为29.3%、年检率为53.2%,驾驶人持证率为18.9%,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挂牌率为60.7%,检率为53.2%,驾驶人持证率为45.9%;小型和手扶拖拉机为挂牌率为28.9%,检率为48.4%,驾驶人持证率为13%。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已挂牌的为1707台,挂牌率为69.5%、年检率为70%、驾驶人持证率为20%。由此可见,我全市农机“三率”(挂牌率、年检率、持证率)水平总体较低,特别是小型和扶拖拉机“三率”水平更低。大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尚未纳入到农机部门的安全监管范围,缺乏有效安全监管,处于非法行驶状态,农机安全隐患严重。

对此,全市各级农机部门采取了诸多措施,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全市农机挂牌率、年检率、驾驶员持证率等“三率”仍然不够高。造成目前这种状况,既与我市小型、手扶拖拉机多且分布广泛、难以管理的的客观因素有关,又与当前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着直接关系,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市农机安全隐患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机“三率”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提高,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局面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二、当前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备。全市13个县级农机管理部门,由于级别、名称不统一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机安全监管职能。作为农机部门中具体负责农机安全监管职责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目前,我市市、县两级共有农机监理机构10个,其中市级监理机构为市农机局内设科室,没有单独设立。13个县市区中,只有福山区、牟平区、龙口市、莱阳市、莱州市、蓬莱市、招远市、栖霞市、海阳市等9个县市区单独设立了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其余芝罘区、莱山区、开发区、长岛县等4个县市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均没有单设,只安排一至两人从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有的甚至连专职人员都没有。监理机构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乡镇合并、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站下放、撤并和农村一级农机协管员的缺失,使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出现断档,农机安全管理基层工作薄弱,没有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乡镇、村都存在着农机安全管理的死角。

2、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投入不足。市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因属市农机局内设科室,已纳入公务员管理,但办公经费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全面履行全市26.1万多台农业机械安全监管职责的需要。县级9个单独设立的监理机构中,只有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等5个县级监理机构属于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福山、牟平、海阳等3个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栖霞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占单设监理机构的四分之一强。且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监理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属于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监理机构,办公经费更是严重不足,甚至连基本的日常工作开支和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得不到保障。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使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导致他们工作主动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思想比较散漫,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凝聚力减弱,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受到很大的冲击。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导致农机监理机构靠收费养人,形成重收费、轻监理,给农机安全监管造成负面影响。

3、农机安全执法人员严重不足。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累计达26.1万多台,且广泛分布于全市各个乡村农户,呈现量大面广、难以管理的特点。而我市县两级级农机安全监理人员仅201人,其中市级仅3个人。全市人机比(监理人员与农业机械比例)为1:1298,也就是说一个农机安全监理人员要管理1298台广泛分布于各个乡村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有的县市区比例更高,如莱阳市拖拉机保有量为65819台,而在编在岗农机安全监理人员仅29人,人机比高达1:2270。可以想象农机安全管理难度

和强度之大。农机安全执法人员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年龄老化严重、人员结构严重失衡。目前,全市县级198名农机安全监理人员中,50至60岁有52人,占全市总人数的26.3%,40至50岁有87人,占全市总人数的43.9%,30至40岁有59人,占全市总人数的29.8%,30岁以下人员为零。40岁以上人员占到了全市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的一半以上,由此导致我市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平均年龄偏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人员结构出现断层。农机监理队伍的逐渐老化,造成了监理人员工作心态的变化;年龄层次分布的不合理,造成了监理队伍的梯队建设的不合理,致使整个监理队伍活力不够、冲劲不足,缺乏一种昂扬向上的朝气和蓬勃锐气,不利于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农机安全监理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老化,严重制约了到农机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直接导致了农机安全监管在某些区域出现空白,农机安全监管不到位现象时有发生。

4、农机安全执法装备落后。一是执法车辆少。全市共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26.1万多台,且广泛分布于农村千家万户,没有足够的执法车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很难开展。但截止到目前,全市农机安全执法工作用车仅40台,市级监理机构没有专用的执法车辆。全市车机比(农机执法车与农业机械比例)为1:6470,也就是说一辆农机执法车要管理6470台分散于各个农村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机执法车辆不仅数量少,而且车况差,绝大部分是微型面包车,有的甚至是买的二手车,无法适应工作开展的需要。二是网络管理设备欠缺。当今,电脑已十分普及,更是日常办公和管理的必备工具。但目前我市市县两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仅有58台计算机,人均仅0.2台,也就是说5个人平均才有一台电脑,电脑数量的严重不足,致使文件撰写、信息传递、档案管理等工作基本靠人工完成,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随着形势的发展,农业部提出了要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实行电脑联网考试,但由于我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电脑严重不足,连起码的办公电脑都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对驾驶人实行电脑网络考试了。三是缺乏安全技术检测设备和农机事故处理设施。全市13个县市区,仅龙口市和莱州市配备了农机安全检测设备,其他县市区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均没有配备,有的县市区甚至连事故勘查处理设备都没有配备,与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要求相差太远。由于农机监理部门经费欠缺,装备缺乏,农机监理部门在开展农机年度安全检测时,判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性能好坏只能凭经验和“耳听、眼看、手摸”,根本起不到发现问题和消除安全隐患的作用。监理装备的不足和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农机工作效率的提高。

5、报废拖拉机超期使用现象严重。由于国家拖拉机报废政策法规不完善,农机部门没

有强制报废拖拉机的权力,农民主动报废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致使达到报废年限拖拉机超期使用现象严重,应当报废的拖拉机无法报废,导致我市拖拉机处于一种“有生无死”的状态。据统计,我市达到报废年限的拖拉机高达90463台,占我市拖拉机保有量的39%,其中甚至还有使用年限在20年以上的拖拉机近9000台。大量达到报废年限的拖拉机超期使用,既制约着我市农机“三率”水平的提高(达到报废年限的拖拉机由于安全技术状况不符合规定,不能予以挂牌),也导致拖拉机油耗增多、环境污染严重,更导致拖拉机安全隐患突出,严重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威胁着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给我市安全生产带来巨大事故隐患,解决报废拖拉机超期使用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三、对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几点建议

1、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提高农机安全监理能力”要求,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我市孙永春书记今年8月26日也对农机工作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9月份公布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四条也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管理工作的领导,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希望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够从社会大安全、大和谐和农机化大发展的高度,提高对农机安全生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思想上有位置,组织上有班子,工作上有盘子。督促相关部门支持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从政策上、经费上向农机部门倾斜,为更好地开展农机安全工作营造宽松的环境。

2、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年度考核范围。目前我市13个县市区,绝大多数都没有将农机安全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致使县市区政府、乡镇政府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机安全生产由政府行为变成了实际中农机的部门行为,导致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不顺畅。为此,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能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的年度考核,特别是要纳入到对县市区政府和乡镇政府的考核,并占一定分数,以引起县市区政府和乡镇政府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足够的重视。因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好坏,而农村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好坏有直接决定于乡镇、县市区党委、政府重视程度的高低,所以要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和乡镇政府的考核。

3、理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要求各级政府

要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希望政府能依照该规定的要求,建立健全我市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一是顺应当前农机安全监管形势的需要,建议将市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由市农机局内设科室改为单设,并在市农机机局内设农机监督管理科,以便与省级农机管理部门对接,更加全面地履行安全监管职责。二是明确落实县级农机管理部门为行政管理部门,或参照公务员管理,使农机管理部门名正言顺的为行政管理执法部门,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权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三是将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和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纳入参公管理。四是由财政安排资金,在县级建立农机安全协管员制度,以弥补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人员的严重不足,健全完善以县为主体,县、乡、村协调统一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网络。

4、增加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希望各级政府增加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保证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履行行政审批职能和核发证照所需的执法经费、法规宣传费、安全生产检查、事故处理、培训教育、召开会议等工作经费。一是建议将市级监理机构单设,并由财政安排专项预算,由于保障市级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的需要。二是参照公安交警财政预算办法解决市、县两级农机监理机构和监理人员的工作、工资、福利等经费。三是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鉴于农机监理装备落后的实际情况,财政部门应将农机监理规费全部返还农机监理机构,专门用于改善农机监理装备和执法手段。市级监理规费分成也应全部返还,除保障市级农机监理工作开展外,重点用于对县级农机监理机构改善装备的奖励和补助,以加快监理装备改进步伐。四是针对农机驾驶员培训费取消、农机培训机构缺少培训经费这一问题,建议财政部门设立农机驾驶员培训专项经费,用于保障农机培训机构培训工作的开展,确保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工作正常进行。

5、设立拖拉机报废专项资金,开展拖拉机报废工作。针对报废拖拉机超期使用的问题,建议由财政设立拖拉机报废补贴专项资金,也可以结合目前正在实施的农机购机补贴政策,从每年市级购机补贴资金中拿出一部门专门由于拖拉机报废补贴,专门用于拖拉机报废补贴。对主动申请报废的拖拉机所有人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补偿的幅度应当高于机具残值,按农民的话说,“至少要比卖废铁强”。对报废的拖拉机予以回收拆解,以彻底消除事故隐患,杜绝事故发生。报废补贴资金具体由农机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农机部门负责组织管理,财政部负责预算资金的落实与监督管理。

6、建立农机安全联合执法机制。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单靠农机部门一己之力很难做好,希望政府协调各级安监、公安、交通、农机等部门,按照创建“平安畅通县”和深化“五整顿”、“三加强”活动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密切配合,健全农机安全联合管理和行政执

法机制,切实抓好农机道路交通安全。安监部门要加强对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大督查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强农村道路的动态监管,督促无牌无证农业机械及驾驶人到农机部门办牌领证,要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熟悉农村工作的作用,吸收农机部门参加交通安全监管;交通部门要配合乡镇做好危桥危路改造,设立必要的警示标志,维护管理乡村道路,改善农机安全通行条件。

分析农机化生产率 第3篇

关键词:制度创新;合作组织;提高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148-1

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是进行制度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加快农业二次飞跑,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为加快农村建设,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农村发展中为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从2004年起对购买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及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给予补贴。同时国家补贴资金逐年加大,体现了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机械化作业的信心,但是由于农村现行的体制和经营模式,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土地被分割成小块土地,机械作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独户经营受到土地面积和投资模式的限制,国家补贴资金很难更好的发挥作用。大型机械很难施展开,制约了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经过各地实践表明,在农村创立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未来新农村建设中新的选择。因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处于市场竞争不利地位的弱小生产者按照平等原则,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通过个体经营,实现改善自身经济利益或经济地位的成员,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将起到更大的作用。以新形的农机服务组织为龙头,深入开展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直接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引导农民发展、生产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对水稻生产全程农机化技术的分析 第4篇

黑龙江省五常市地处该省南部, 全市面积7 512 km2, 辖24个乡镇、261个行政村, 人口100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71.8万人。地貌呈“六山一水半草二分田”分布。五常市现已成为全国水稻生产重点县 (市)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五强县 (市) 之一, 成为真正意义的水稻主产区。近几年, “五常大米”品牌在国内外异军突起, 声誉蜚然, 已出口到日本、俄罗斯、韩国、港澳台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并多次在国内外大米评比中获奖, 1993年“五优稻一号”品种大米已通过美国绿色营养协会的权威认证。五常市人民政府又在2002年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了“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 并获得专利证明, 成为在全国使用产地证明商标且保护特色农产品资源生产的第一家。

虽然“五常大米”具有较强的市场种植优势, 但是目前农机化生产技术纵向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尽管2010年通过购机补贴, 加大了推广插秧机的力度, 在应用过程中仍需加大科技扶持力度。这种落后的水稻生产方式, 严重制约着五常市水稻机械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使五常市的整体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水稻经济效益提高缓慢。如何加快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 解决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问题

水稻生产季节性强、用工多、劳动强度大, 机械化程度却很低, 尤其是种植和收获两个环节最苦最累, 因此, 农民迫切需要解决水稻生产机械化问题。作为各级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要从以下3个方面提高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认识。

2.1 水稻生产机械化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性需求

从全国来看,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生产机械化是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稻生产不能实现机械化,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是不完整的。目前, 在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中, 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最低。因此, 水稻生产机械化已成为新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主要包括:耕整地机械化技术 (如激光精细平整地技术) 、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半自动机械插秧技术、精确药物及生物植保技术、机械收获技术、米壳秆深加工技术等。

2.2 水稻生产机械化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收益

在三大粮食作物中, 水稻生产最具有特殊性, 因为其薄弱环节多、机械化水平较低, 使得水稻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 一定程度影响了粮食安全, 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例如:机械插秧作业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左右;机械收获比人工收获提高效率40倍以上;水稻生产机械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 减少损失3%左右, 平均增收1 500元/hm2以上。农业机械是先进农艺技术的实施载体, 可以完成人畜力无法胜任的农艺操作。水稻生产机械化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实现小康, 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的发展, 提高综合效益。

2.3 水稻生产机械化能提升稻米品质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优质米的市场也给生产和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 水稻生产机械化能提高水稻抗灾能力, 提高水稻品质, 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提高了大米品质, 这就为标准化稻米生产和无公害有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4 水稻生产机械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迫切需求

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 劳动力大量转移, 需要机械代替人力;土地流转, 劳动力价格升高, 只有靠机械化来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农民迫切需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减轻生产劳动强度, 提高生活质量。

3 研究制定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可行性措施

水稻生产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关系农机技术又关系农艺要求, 且生产环节众多。从五常市目前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状况和趋势看, 这项工作关键是“抓两头、带全程”, 重点抓水稻机插与机收, 进而逐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这就要求科学制定和实施项目规划及技术人才规划。

3.1 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近些年, 五常市引进了许多日本、韩国的机械, 虽然产品性能和作业效率都被认可, 但是与现实农艺不完全适应, 加上操作者技术水平低, 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同时价格偏高, 与稻农的经济实力形成反差。因此, 要提高水稻生产机械的适应性、先进性、经济性, 在扩大开放, 加大国外新技术、新机具引进的同时, 应加快开发国产化的高精新农业机械产品, 降低产品价格, 提高产品质量和机械性能。尽快向农民提供高效、优质、廉价的机械产品, 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改变水稻生产“三弯腰”的传统耕作方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将重点引进推广插秧和收获机械, 进而带动其他生产环节机械化的发展。

3.2 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农机生产技术与农业种植技术有机结合, 相互配套, 农业生产才能协调发展。目前, 水稻生产的重点在规范化插秧、机械插秧和田间管理 (植保) 等生产环节上, 有效研究改进水稻种植模式, 必能有效强化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同时, 从标准化生产的角度完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 制定适应性广、操作性强的法规标准, 用以科学指导生产, 从而进一步提高五常市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机作业水平。

3.3 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用典型示范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技术推广, 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水稻生产机械化栽植、收获技术的示范推广, 尤其要以工厂化育秧和机械插秧为突破点, 对稻农和生产经营组织进行示范和引导, 推进机插和机收的快速发展, 以点带面, 逐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3.4 创新服务机制

以农机推广部门为依托, 以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实体, 实行技术开发、推广、经营、服务一体化机制, 把重点放在扶持乡村两级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建设上, 在水稻生产整地、育秧、插秧、收获等环节上实现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服务, 以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3.5 以优惠的政策加以引导

近些年, 随着党和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特别是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实行购机补贴政策, 给农机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给种田和农机大户以及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了发展机遇, 加快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相关农机部门要根据本地水稻生产农机化发展现状, 预测发展趋势, 科学制定未来几年发展规划, 积极争取政府及财政、计划、金融、信贷等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组织实施好发展规划。但是, 要加大对相关资金的跟踪监管审计力度, 杜绝套取国家资金等以权谋私腐败行为。同时, 要大力宣传党的惠农政策, 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积极性, 鼓励扶持农民自主投资购买配套机械,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从而加快五常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

4 结论

分析农机化生产率 第5篇

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设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围绕着《决定》提出的新要求,**市农机局党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认真地学习和讨论,结合**农机化实际,于11月初召集各镇农机站长、部分机手和农机大户开展了调研活动。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刻查找了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根源。通过学习和调研,大家一致认为,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市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项农机化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截至到2008年6月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50万千瓦,农机总值达到5.6亿元,农用拖拉机达到8.1万台,各种配套机具达9.8万台(套);小麦联合收割机从少到多发展到近千台,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并已向复式、联合等高层次机械化方向发展;花生生产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机播、机收和机械摘果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3.8%、92.6%和70%,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到85.5%;玉米播种机械化水平达到81%,玉米联合收割机从无到有发展近200台,收获机械化水平也逐年提升;植保、脱粒、农田排灌、农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市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82%,位居全省第四,在全省保持了领先地位。

农业机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机作业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几年来,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时机,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农机数量大幅增加,农机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有较大提升,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广大农民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农机产业化的发展,跨区作业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机服务总收入年均3.8亿元。2008年“三夏”期间,针对油料供应紧张、小麦成熟晚、天气阴雨等新情况,农机局党委高度重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加强领导,努力协调,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强化技术服务,密切部门配合,确保油料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业机械作用。全市共组织2300多台小麦联合收获机参加三夏麦收,收获小麦43.8万亩,机收率达到9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做到了适时收获,颗粒归仓,确保了粮食丰产丰收。今年的三夏机收工作好于以往任何一年,广大农民非常满意。

精心组织,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争取力度大、落实效果好,全市农机化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为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加快先进适用新机具的应用,全面提升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成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跑威海进省厅,多方争取支农惠农资金。自2005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共争取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近700万元,补贴购置各类新机具3000多台(套);2008年,围绕着全市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市农机局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契机,多次跑部进厅,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全市共争取省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0万元,是去年的两倍还多,增幅居于威海市三市三区前列;争取省级花生机械化生产项目1个,争取资金10万元;市县两级也加大了配套资金的投入力度。工作力度之大,争取资金数量之多,落实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优化了我市农机结构,全面促进了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的大幅提升。

为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运作,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大了对农机化示范项目的投入力度,并确立了花生机械化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由于工作得力,我市今

年被列为“山东省花生机械化生产”项目单位,从而更加促进了先进适用农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市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以引导农机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机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加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组建农机协会。工作中,坚持和完善了农机服务组织行业备案制度,建立

了工作联系机制,加强了日常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购机补贴工作中作为优先补贴对象,予以扶持和倾斜。目前,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50-100万元的15个,30--50万元的30个,10-30万元的240个。农机大户的发展壮大,不仅为农机经营业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农机三大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农机经销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连锁经营,全市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机协会、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民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保障了农机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多年来,农机事故发案率一直控制在0.1‰以下,未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2008年,我们围绕着“平安农机、和谐农机”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农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文明执法、优质服务活动,安排专门时间对所有的农机执法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执法意识和执法水平。以安全生产百日督查活动为契机,坚持重心下沉,关口前移,把工作重点放在村一级,进村入户,认真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做好牌证管理工作,逐步构建起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为“平安**”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在我市农机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通过调研,共列出了两项当前群众最关注的农机工作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一级“线断网破人散”。近年来,一方面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资产被侵占,人员大幅削减,许多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已名存实亡,目前全市现有的14个农机管理服务站每站管理人员只有1人,平时,他们大部分精力忙于镇上日常政务性工作,很少有精力从事农机管理工作,一些农机行政执法和公益性服务职能也大大削弱。而且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中,大部分是差额拨款,资金来源90%以上依靠自身经营服务收入,直接造成了农机工作在镇村开展困难,落实不到位,实施效果差。另一方面县级农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平均年龄近50岁左右,相当一部分已退居二线,而受编制限制,无法补充新的人员,给农机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广大农民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接受能力差,机收水平低。

1、玉米机械化收获方面。几年来,由于受玉米地块偏小,作业链条过长、种植规格不适应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要求、农民习惯于手工收获等因素的影响,我市玉米机收水平相对不高。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尤其是2005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我们结合购置补贴资金的落实,加强领导,加大政策倾斜,出实招,办实事,加强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推广力度,将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列为优先补贴对象,实行优先报名,优先补贴,有效地推动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2008年达到177台,是2005年的6倍,玉米机收水平逐年提升。尽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玉米联合收获机价格较高,虽然财政补贴一部分,余下部分金额依然高达七、八万,大部分农民很难接受,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2、花生机械化收获方面。由于受土质、种植规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采用花生挖掘机进行收获的技术在我市尚不成熟,老百姓不认可,造成该技术难以大范围推广。下一步要加大对花生机械化的技术攻关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花生机械化收获问题。

三、农机化的发展方向

为切实发挥好农机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体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础地位,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建议:

1、努力做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积极做好新形势下农机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新的农艺配套工作,具体就是对农作物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变小块土地为大块土地,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以此来适应机械化作业和农机发展的新要求。

2、开拓农机服务新领域,促农民增收。我市农用拖拉机总数现已达8万多台,但小四轮以上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不足万台,手扶拖拉机数量占主导地位,农机闲置浪费现象明显,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后劲不足,发展大中型复式联合作业机械迫在眉睫。目前全市小麦收获已全面实现机械化,而玉米、花生生产机械化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实现花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下一步我们要从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入手,把推广应用玉米、花生联合收获机列为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玉米、花生生产机械的推广力度,逐步解决制约三大作物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

3、要积极发展以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协会和农机大户为主体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业的要求,近几年,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我们十分注重将补贴的政策向重点机具和农机大户倾斜,使农机大户的机械从数量和结构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农机合作化协会,把农机大户吸收为会员,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积极与当地镇政府、村委会联系,争取多方支持,把各个会员所在村或连片村的闲散土地和农民承包经营的流转土地,通过有偿转让或租赁的方式承租下来。针对现在农村病残户、进城务工户、老人户的土地撂荒现象严重,种田不投入、土地产出效益差等状况,我们要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引领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开展规模经营,同时要充分利用农机大户的农业机械优势实行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使我们现在80%以上的农机大户5年后成为种粮大户。只有农作物实现区域种植,农业机械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农业实现机械化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一项工程,有了农业的机械化就有了农业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更上新台阶。

4、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跨区作业是农机适应市场的切入点,是配置和盘活农机资源的一种经营服务新模式,也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有效形式,农机局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动跨区作业由三夏向三秋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展,由小麦机收向玉米、花生等其它作物收获延伸。在加强组织管理,保证信息服务,指导安全生产和保证收费价格的前提下,使三夏外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600台,台均收入超过2万元,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以上。依靠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组织有关人员对“三秋”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市场进行考察,制订详尽可行的跨区作业工作计划,在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全市90%以上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参与秋季跨区作业,争取创收超过6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

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分析 第6篇

1 农机技术推广的意义

目前, 我国各省已经逐渐建立了农机技术推广站, 并不断完善和实施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在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的指导和宣传下, 农机技术逐渐被农民接受, 从之前只追求数量的农机使用观念逐渐专注于农机的使用效率。而农机技术推广站不断进行农机技术的研究和试验, 并进行组织示范和宣传对农民的思想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农机技术和当地农业技术相结合, 既适用于农业的生产实际环境, 又促进农业生产取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2 四平市农机技术推广现状

2.1 推广结构不完善, 且进展缓慢

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 四平市近几年的农机事业已经逐渐健全, 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的推广工作也不断创新和改善, 然而机构内部的成员问题却对推广工作的展开有一定的阻碍和影响。经费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市级推广站除了工资外几乎没有任何推广费用, 而推广人员本身的素质问题和能力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异, 乡镇办公的推广站问题更为严重, 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

另外, 因为目前农业生产都缺乏一定的技术要求, 许多农民关注的方向局限于种子化肥以及利益上, 对农机技术的方向根本不在乎, 而部分农机技术的推广者也是形式主义地完成上级领导的任务, 对于一些农机科技信息反馈并没有实现, 因此导致农机科研部门的需求和推广不成正比, 最终导致农机技术的更新速度缓慢, 达不到农机技术推广的目的。

2.2 推广工作有成效, 发展不平衡

四平市农机技术推广站近年来响应国家的号召, 依据四平市的实际情况推广了播种玉米的机械化技术、水稻和玉米的联合和收割机械技术、旱作农业的技术机械化等技术, 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 为粮食增产做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问题也是同样存在的, 四平市的农机推广技术的成效比较可观, 但发展不是很平衡。四平市的很多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都依据本地的实际农作情况, 认真推广和完成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而部分乡镇却总是由于资金问题, 等待上级发放工作机具, 推迟工作的正常进程和开展, 不仅对本地乡镇的农业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也脱离农机技术发展的轨道, 拖了全市农机发展的后腿。

3 做好四平市农机技术推广的策略

3.1 农机技术的推广要体现先进性和适用性

在引进和推广农机新技术的时候, 一定要将农机技术是否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生产需要作为引进和推广的总体目标。比如四平市有部分地块较小的土地, 就不能选择较大型的农机或相关的技术来推广。农机技术的可靠性是引进每项新技术时考虑的基本要素, 对于没有推广价值的不先进的技术根本不能有开始, 否则推广下去不先进的技术对使用者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因此, 推广农机技术是不能只为某种目的和利益, 要重视推广工作的社会效益和技术效益。例如运用机械化技术完成秸秆的综合利用, 重视和突出的就是该技术的社会效益, 虽然其直观的经济效益不太明显。

3.2 认真落实推广, 搞好推广服务的协调性

在推广每一项新技术之前, 需要透彻地了解该技术的性能和各项特点, 因为每项技术的适应条件不一样, 虽然有些技术在别的地方有良好的成功经验, 但是在本地区未必能够适应, 因此可以在引进之前采用对比和在相同条件下的测试来总结可靠的数据, 然后通过宣传的落实、实际的演练和可靠的数据分析来说服农民对农机技术的信任, 增强民众接受农机技术的信心, 为大面积推广做好铺垫。另外, 在进行农机技术推广宣传工作时, 一定要最大限度地从农民出发, 一切为农民考虑, 通过到位的宣传工作铺垫, 树立农机推广技术在农民心中的位置, 同时一定不能纸上谈兵, 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 组织农民到田地间实际学习农机新技术, 并在农机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方式。

4 总结

农机技术的发展对整个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它不仅仅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同时对农民的收入也可以起到加速增长的作用。因此, 农机技术的推广对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农村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敏.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7) .

[2]司志爱.创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探讨[J].中国农资, 2013 (32) .

分析农机化生产率 第7篇

然而, 在理论研究和农田实践中, 农业机械化对于水稻产出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被江西省稻农严重忽略,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在稻农间的主动发展;另一方面,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 特别是水稻生产成本高, 生产环节多, 受自然气候影响大, 导致水稻产出效能较低, 影响了稻农的农业收入, 进一步影响了稻农生产水稻的积极性, 也弱化了水稻生产中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江西省忽略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也阻碍了江西省机械化对于提高水稻产出效能的作用发挥。粮食生产机械化始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 在江西省粮食“十一连丰”的背景下, 结合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的观测分析 (如图1) , 正确估计和评价农业机械化对江西省水稻产出效能的贡献具有重大意义。

1 江西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样本采用的案例及数据来源是结合江西省省委农工部在2014年对江西省各县市的“十社百户”的专题调研。本次调研采取农机专业合作社员与社理事长相结合的调研方式, 调查了分布在4个不同市且具有代表性的2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获得有效问卷42份 (其中理事长21份, 社员21份) , 问卷分布情况 (见表1) 。

1.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基础差距较大

这其中包含社员总数、社员文化素质、社员入社时间、合作社注册总额、拥有机械数量等。农机专业合作具体把分散的稻农与农业生产机械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家庭承包经营与机械化生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优势, 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农机户有机没活干, 无机户有活没人干的现状。目前江西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基础差距大 (见表2) , 在所调查的合作社中, 规模最小的合作社只有5位成员, 而规模最大的有156位成员, 平均数为45人, 在调查的21个社员中, 有11个是农机操作手, 4个是种稻大户兼农机手, 3个种稻大户, 2个管理人员, 江西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主要有农机手和种稻大户牵头组成。其中有19个社员加入合作社较早 (包含最早) , 只有2个社员加入合作社是跟随别人加入或者较晚加入, 合作社社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高中及以下程度19人, 占90.40%, 大专及以上只有2人, 凸显出农机专业合作社缺乏新鲜血液注入, 而社员加入合作社的主要原因是减少农民时节劳动力使用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合作社注册资金也从20万到600万不等, 平均每个合作社的注册资金为211万元, 其资金来源不一, 主要由社员缴纳的股金和银行贷款, 只有少数合作社享受政府拨款, 在合作社的发展的中政府支持力度严重不足, 而合作社筹集的资金最常用于购置农机。

(台)

各合作社拥有农机数量参差不齐 (见表3) , 纵向来看就耕整机而言, 抚州市金溪县左坊镇支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数量最多为25台, 抚州市乐安县公溪村永胜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南昌市安义县东阳镇黄城农机专业合作社分别只有1台, 插秧机和收割机存在相似情况。横向来看, 耕整机、催芽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五种机械数量平均值相差较大, 每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中拥有耕整机数量平均值为9.52台, 而拥有烘干机数量的平均值只有0.19台 (见表3) 。从总体来看, 江西省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机械俱全, 而加工环节农业机械相当缺乏, 只有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烘干机且只有1台, 没有1家合作社参与稻谷加工环节, 在江西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日后发展中应当更加注重水稻产后环节。

合作社规模基础是影响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的重要条件。合作社的规模越大, 社员越多, 注册资金数额越大, 拥有机械数量越多, 合作社机械化服务的平台越高, 为减少劳动力使用和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驱逐, 合作社促进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概率越大, 而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书江西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基础不一, 部分合作社规模小, 综合运营能力弱, 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1.2 合作社的经营基础层次不齐

这其中包管理人员素质、机耕道情况、农机存放情况及合作社的服务范围来衡量。在调查的21个合作社中, 管理人员 (理事长) 素质仍以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为主, 其中大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2个, 高中文化水平10个, 初中及以下水平9个。16个合作社开展育秧、机耕、机插、机收服务, 3个合作社提供水稻烘干服务, 可见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在21个合作社中, 只有1个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局限在本村范围, 有6个合作社跨村服务, 7个合作社跨乡 (镇) 服务, 7个合作社跨县级及以上服务, 有一半以上的合作社理事长认为机耕道不适合所在地的农业生产, 进而阻碍机械作业。而有10个合作社的农机是露天安放, 没有任何的存放场地和维修措施, 只有一个合作社的的农机设备有厂棚足够安放, 可见农机相关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完善。

目前, 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土地托管模式”、“一条龙服务模式”、“菜单式服务模式”, 而在江西省实际调研中发现, 江西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表现为以“菜单式服务模式”为主, 即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部分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服务, 收取机械费用, 日常相对轻松的田间管理由稻农自己承担, 少数合作社呈现“土地托管”模式, 即表现为合作社独立出资租种农民流转的土地, 租赁款以现金或粮食的形式交给农户。江西省合作社组建形式单一, 有95%以上是由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经济人等能人牵头组成, 只有一个合作社由原基层农机管理。

合作社的经营基础是农机合作社运营过程中的关键条件。理事长和社员文化水平越高, 越愿意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生产水稻机械化发展越好;机耕道情况, 机耕道越适合农业生产, 则会推进机械的使用, 进而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农机存放情况用存放场地是否充足来衡量, 合作社有充足的场地存放, 避免了农机露天存放带来的损害, 合作社成员将更愿意购置农机, 进而促进农机的使用;合作社作业范围越广, 跨度越大, 说明机械作业能力强, 有一定的利润, 进而良性循环的使用更多机械生产。

1.3 合作社的效率基础得到认可

社员对合作社的满意程度、加入合作社后收入增加额、水稻播种增加面积来体现。社员对于合作社提供的农机服务满意度平均值为1.67, 说明社员对于合作社提供农机整体满意度较高。在加入合作社后, 社员年收入有了明显增加, 有12个合作社社员的年收入增加了5000元以上, 6个社员增加了2000~5000元, 只有3个社员年收入增加额在500~2000元之间。

将合作社社员入社前与入社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在入社后, 加入合作社大大促进了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社员水稻种植面积平均增加274.40亩 (见表6) 。其中机耕面积平均值由入社前的305.05亩增加到入社后的546.20亩, 增加了241.15亩。数据显示, 当前江西省水稻种植环节中, 机插情况不理想, 即使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中, 机插面积占水稻总播种面积比重小。社员加入合作社后, 机收面积占水稻播种总面积98%, 水稻亩产有提高了13.40%, 农民时节务工人数平均减小了2.25人。加入合作社后, 可以减少农忙时节劳动力使用, 增加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 对于增产增收具有显著作用, 进而促进农户种粮积极性。

合作社的效率基础影响机械化生产的最终表现。社员对合作社越满意, 说明合作社的经营效率好;加入合作社后的增加额越高, 合作社盈余能力强, 越多农户会加入合作社后播种面积增加, 进一步促进使用机械的使用率。

2 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水稻机械化效能分析

2.1 降低稻农生产成本

首先, 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股份合作、联合经营、取土地托管等等多种服务形式, 将分散的农田集中起来, 实行土地连片种植, 并通过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稻农交易成本的节约上。其次, 农机合作社可以通过联合经营、契约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方式, 提高稻农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提高水稻生产的附加值, 从而降低单个稻农谈判是处于弱势地位带来的负面影响, 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造成的交易的不确定性, 降低水稻上市时节的交易成本。再次, 农机合作社一般采用的是高性能、大型的、复工的农业机械, 土地连片种植后可以提高机械利用效率, 从而能够降低机械作业成本。机械对人工的替代可以释放出农业劳动力, 为农户创收提供了新的渠道;农机合作社实行共同设施利用, 统一购买、统一服务、统一维修, 统一置放, 避免了农业机械的重复购买, 可以节约机械购买成本。利用农机合作社这个平台, 将资金、机械、土地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也可以提高机械水平和最优生产能力。

2.2 提升水稻质量安全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水稻生产环节中提供的统一播种、插秧、收割等, 不仅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劳动生产效率, 其他资源利用效率, 而且增加了水稻标准化程度, 提高了水稻质量安全, 充当了水稻生产环节中先进技术应用主力军的作用, 挑起了粮食增加产量和保障质量的重任, 成为保障江西省乃至我国粮食安全关键新型经营组织。服务质量得到提升是缘起于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农机合作社是社员自有的企业, 社员既是所有者也是使用者,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他们会自主地提升报务质量。另一方面, 农机合作社也是企业, 为了实现持续性效益和自身的声誉, 以便吸引更多的社员加入, 合作社自身也会非常重视农机作业队伍建设, 包括农机设备更新、农机手的培训、农机与农艺新技术培训、合作社规章制度学习等。

2.3 推动水稻农业机械及其他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

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户, 社员对于农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技术的使用对于非社员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特别是社员加入合作社后农业收入有所增加, 受利益的驱动, 会辐射周边农户。

2) 合作社可以借助专业的农机推广部门、农机培训部门、专业技术人员, 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 对社员和其他农机户就机械的操作、保养、维修、其他注意事项展开实用性的技术培训。最后, 合作社凭借自身的规模基础, 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 研制适合各地区不同地理特征的农业新机械进行试验和示范, 带动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使用。

3 结论

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江西省2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 目前江西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 整体来看各合作社规模基础差距大、经营规模层次不齐、但合作社经营效率得到认可。针对以上现象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加大技术人员培训力度。针对江西省管理人才、农机能人、专业信息人员严重缺乏和断层现象, 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和实用农机技术培训力度, 江西省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特点, 引进机管理人才和农机能人、专业信息人员等扎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保障农机设备高效管理和作业。

2) 完善农机配套服务。针对机耕道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机械停放场所建设、修理配套服务等任务迫在眉睫, 江西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应采取以政府拨款、社员投入、产品盈余金等多种投入方式, 进而扩大并稳定合作社资金来源, 扩大合作社规模, 努力解决好农机无处“走路”、停机无库、修理无地的困难。。

3) 提高农机示范能力。相对于分散的小户而言, 农机合作社有制度化、产业化、规模化等特点, 作为农机运营的载体能够为农业生产机械化及其他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提供良好平台, 促进新机械、新农药、新品种、新化肥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江西省必须在各县市开展示范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加强水稻生产农机的示范能力, 提升全省整体农机人员技术水平, 辐射周边地区, 带动散户加入合作社, 进而促进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

参考文献

[1]林玉军.农机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0, (5) :23-24+6.

[2]王旭.贫困地区连户产业开发典型案例研究[J].自然资源, 1996, (6) :2-7.

[3]王国占.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分析[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09, (3) :14-16.

[4]吴萍, 曹光乔.农机专业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3, (3) :26-29.

[5]王新利, 赵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4, (6) :31-37.

[6]纪月清, 王亚楠, 钟甫宁.我国农户农机需求及其结构研究—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 2013, (7) :19-26.

[7]张宗毅.2014年我国农机化发展形势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 (1) :1-7.

[8]李显刚.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成功探索[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9) :25-29.

[9]周波, 张旭.农业技术应用中种稻大户风险偏好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1077户农户调查[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4, (6) :584-594.

[10]冯开红, 黄泽颖.我国农机合作社相关政策演变及展望—2004-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J].农机化研究, 2015, (7) :11-17.

[11]马爱国, 王文跃.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机合作社参与—河南焦作农机合作社建设掠影[J].农业机械, 2012, (32) :14-17.

分析农机化生产率 第8篇

高度重视“互联网+”强化农机信息化“国家队”

以上只是作为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以下简称“总站”)创建“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以来,为高效推进农机化生产发挥信息化作用随手摘取的一个案例。

总站成立于1951年,为农业部直属科技与质量监督类事业单位。目前,总站加挂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中国消费者协会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国家拖拉机质检中心(北京)、农机维修管理服务中心等牌子。总站下设15个部门,编制110人,主要从事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质量调查与投诉监督、质量认证管理以及农机化信息服务、标准技术管理、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维修管理服务等相关工作。

多年来,总站积极推进农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主办、总站承办的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已连续1 1年在农业部行业网站点击量排名第一,日点击峰值达到537.62万次。多年来,总站在农业部有关部门支持下,不断加强信息化投入,特别是近3年信息化建设与运维资金投入达到864万元,优化运维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中国农业机械化质量网,开发建设“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所搭建和运维的部级推广鉴定监管系统等10多个全国性农机业务系统良好运行,为农机化信息宣传、电子政务管理、购机补贴信息公开、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平台支撑,也带动了地方农机信息化发展。

打通农机化生产“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

每年春耕、“三夏”“双抢”“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全国都有数十万台各类农业机械跨区作业。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海量的农机作业进度和作业供需信息,引导跨区机具的有序流动,是加强农机化发展宏观调控、促进农机跨区作业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对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情况对于受到洪涝灾害影响的年景更显迫切。对于跨区作业机手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如何快速方便地获取作业市场信息,帮助提高机具的利用率、提升机具投资收益,也是他们的一道难题。而对于急需机具作业的农民来说,在短暂的农忙季节,如果有农机及时来进行作物收割和其他农田作业,则可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在往年,各类媒体经常出现农民在道路上拦截联合收割机到自己所在村庄收割的报道,有的甚至引发纠纷。

面对这种现状,近年来一些省市县农机部门陆续建立了各种类型、不同功能的农机信息化平台,以指导农机化生产、提供相应服务。但这些区域性平台不同程度地存在覆盖面较低、兼容性差、数据共享弱、信息服务能力受限等问题。为此,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2014年下达任务,由总站牵头依托北京久其移动商务科技公司技术支持,建设运维全国统一、开放、共享的“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简称“农机直通车”),用以提高农机化生产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使农机化生产主体和管理部门能够及时、便捷地获取和发布有效的农机作业信息,解决农机作业供需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更好地为农机管理系统、机手和农民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14年平台建成后,连续2年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新疆等7省(区)试点应用,2016年在全国推开。目前,“农机直通车”各项功能日渐完善,包括政务管理、农户服务、合作社应用三大系统。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开发技术,搭建了Web端的“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网站和“农机直通车”手机客户端及微信服务号,实现了电脑端和手机端农机化生产进度信息报送和统计查询、农机作业供需信息发布与智能匹配(农业版“滴滴打车”)、农机合作社信息化管理等功能,使用户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服务。同时基于手机与车载系统的位置信息,实现作业机具的查找和农机调度等功能。

“农机直通车”一开始就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建设思路上,一方面,着眼于建立全国性的农机化生产信息报送系统平台,将各地、各级农机化生产、管理数据打通,为各地农机管理部门提供方便的管理工具,方便其掌握辖区机具分布、在应急状态下合理调度机具,同时也可避免各地重复建设农机化生产管理平台,体现出“绿色、节约”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工具把分散在四面八方的农户、作业市场和机手快速连接,编织成一个高效、便捷的服务网络,为机手、农民提供农业版的“滴滴打车”(滴滴麦收),完成“我去收谁的麦子”和“我的麦子谁来收”这一难题的就近智能化配对。此外,平台还针对农机合作社免费提供模块化的内部信息化管理服务,包括合作社人员管理,资产管理,作业、维修、销售订单管理,供需信息发布等,利用手机定位技术实现作业农机的位置监控和生产调度,可极大提高合作社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平台还设立了24小时服务热线,为用户提供及时的信息化咨询服务。

平台建成后,如何让广大农民、机手和合作社了解和应用,使这一公益性平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此,主办方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推广。一是通过召开多种形式的“农机直通车”培训班、借助“阳光工程”和新农民培训的机会,对全国省级农机管理部门特别是广大基层农机管理部门人员、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进行面对面的平台宣传与使用培训。二是通过“农机化信息网”平台微信公众号提升平台影响力,采取推送消息、留言互动等形式,与用户建立良好沟通。三是与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合作推广,推出优惠的网络套餐,借助运营商线下渠道,带动平台使用推广。四是开展事件性营销促进平台推广。如借助沈阳农业大学开展的在校大学生进驻农机合作社评选“最牛理事长”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实地培训合作社理事长和机手使用“农机直通车”平台,并通过平台提供的信息化服务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水平。五是积极参加大型农机展进行推广。2015年10月精心组织参加了在青岛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成效日益显现,“农机直通车”大力助推现代农业

“农机直通车”平台自2014年上线以来,采取“先试点,后全国”的推广模式,不断修改完善相关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效果,形成“口碑相传,自主使用”氛围。目前,“农机直通车”平台使用范围基本覆盖全国,有力打破了区域农机化生产信息平台的服务壁垒,有效促进了跨区机具的有序流动。截至目前,已有来自33个省(区、市)及农垦、兵团的399469个用户在平台成功注册。

“农机直通车”平台极大地方便了主管部门及时掌握、了解农机化生产进度。现在,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可通过“农机直通车(管理版)”手机客户端,在生产现场随时开展农机化生产信息报送统计工作。服务平台打破了原有只能依靠电脑账号报送相关信息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农机化生产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农业部已可以通过该平台组织开展全国农机化生产进度报送统计工作;今年共有27个省级农机管理部门、183个市级农机管理部门、1077个县级农机管理部门使用该系统进行农机调度125080台次,为保障粮食的颗粒归仓做出了贡献。

为农户服务的核心功能“滴滴麦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今年上半年,平台累计向339203名机手发布各类农机作业相关信息295万条,发布作业信息2.2亿亩,有(下转24页)(上接5页)9536名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完成了作业信息对接。由于该平台在“三夏”生产中的良好应用,被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夏收期间,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栏目以“滴滴麦收”为题进行了专项报道;《农民日报》以《“互联网+跨区机收”国家队首秀叫好》为题进行了整版的专题报道;《人民日报》以《农业“滴滴”,等你来约——今年“三夏”跨区机收,农机直通车信息平台显身手》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利用“农机直通车”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有力促进了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作为平台的三大系统之一,合作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形象展示、内部通信、业务订单管理、账目管理及供需信息发布等5个部分。随着1.3万余家合作社陆续入驻和应用“农机直通车”平台,有效推进了农机合作社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投入,降低了运营成本。

做好农机化生产工作的要点 第9篇

做好农机化生产工作, 首先要提高认识, 增强做好农机化生产的责任感。其次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明确目标、强化工作措施, 积极推进农机化生产。第三要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组织实施。第四要加强领导、搞好宣传, 全面做好农机化生产各项工作。

一、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县各相关部门应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农机化生产作业作为各个时期农机化工作的中心任务, 抓细、抓好、抓实。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变部门工作为政府行为。抓住有利时机, 克服各种不利因素, 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做到思想早发动、物资早准备、任务早落实, 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农机化生产作业任务。

二、突出重点, 统筹安排, 明确目标, 强化工作措施, 积极推进农机化生产

农机化生产有效作业时间较短, 时间紧、任务重, 农机各部门及各相关部门应抢前抓早, 认真组织开展机械化作业, 搞好技术服务。第一, 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督促作业进度, 搞好农机作业质量的监督检查。第二, 深入开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积极指导农民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加快推广机械综合整地、机械精量播种、免耕播种、机械高效植保、机械深松、水稻机收、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帮助农机服务组织和广大农机户解决农机化生产作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第三, 大力推进农机作业市场化。农机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 提供农机作业信息服务, 引导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户开展以水稻、玉米机收和机械深松整地为重点的农机跨区作业, 不断拓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领域, 提高现有机具使用效率和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第四, 抓好农机具检修。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 帮助和指导农民解决农机具检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严格把好机具检修质量关, 保证机具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生产作业中。第五, 认真抓好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结合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采取现场演示、电视讲座、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多种示范培训形式, 突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 不断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技能和经营水平。第六, 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结合不同季节农机化生产作业的特点,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采取宣传教育、安全检查、专项整治、技术服务等措施, 加强农机手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农机手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农民群众的防护意识, 推动农机作业快速、高效、安全开展, 为农机化生产作业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

三、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组织实施

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一项惠农政策, 它的出台促使农机具数量猛增, 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农机化水平迅速提高, 农机化生产进一步扩大。按照补贴政策公正、公开;补贴产品质量合格、售价合理;突出重点、优化装备结构等原则, 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组织实施, 推进薄弱环节生产机械化, 充分发挥补贴政策效应, 进一步做好农机化生产工作。

四、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工作

试论生产发展与农机化关系 第10篇

那么, 生产发展和农机化究竟有什么关系?笔者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再发展。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生产在两个方面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是增产农艺的示范和推广, 二是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

1.农艺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新的增产农艺的示范和推广, 促进了机械化的发展。大豆、玉米精密播种是一项省种、增产的先进农艺技术, 它的示范带动了精播机的研究和开发, 它的推广又推动了精播机械化的发展。水稻插秧是一项既稳产又高产的先进农艺技术, 它的示范带动了各种各样插秧机的研发和引进, 它的推广也促进了插秧机械的发展。

2.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 促进了农机装备的提升

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 促进了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的装备。近些年, 劳动力在逐渐转移和输出, 土地也在不断地流转, 形成200多个具有一定土地规模的种粮大户这些种粮大户为了适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农田作业, 他们必须是高起点、科学地装备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根据近3年的统计, 中型拖拉机每年在200~300台递增, 大型拖拉机每年在10~20台递增。这些种粮大户, 将成为具有现代化装备的小农场, 他们和农机作业合作社、服务型的农机大户一样, 成为我市农机化发展的主体。

二、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生产已经依赖于机械化生产, 农业机械化已经支撑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过去,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 大面积地提高产量, 促进生物技术的实施与发展, 争时间、抢农时, 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改善劳动条件等等。现在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促进规模化生产, 促进标准化生产, 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农机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在调查中了解到, 那些种粮大户都是在发展机械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平乡新田村王显明, 近2年购置了育秧大棚10栋, 插秧机2台, 654拖拉机及配套农具1台套, 水稻联合收割机1台, 2007年承包水田200亩, 2008年承包水田400亩, 2009年还要增加设备, 承包水田1000亩。

2.农机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近几年, 标准化作业提到了议事日程, 有了监督和管理, 农机作业质量得到大范围地提高。据调查统计, 整地、播种、插秧、中耕、收获等标准化作业程度分别达到45%、60%、65%、50%、55%。

3.农机化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白瓜籽是经济效益很高的经济作物。以前因机械化水平低, 种植面积一直很少。现在从种到收实现了机械化, 全市种植面积由原来不足10万亩增加到40多万亩, 种植比例由1/20增加到1/5。

4.农机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

近几年, 由于大中型拖拉机的发展, 加速了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 使一些种粮大户和加工户、销售户联合, 实行种、加、销一体化, 开始向产业化发展。尽管这些产业不够大, 不够规范, 但它毕竟是农业产业化的初型。例如, 红小豆产业、白瓜籽产业、绿色水稻产业、绿色蔬菜产业、绿色养殖产业等等。和平乡东鲜村有一位王海波承包了1000亩水田, 全种的是绿色优质水稻, 匹配了水稻生产机械, 与水稻加工厂联合和销售专业户联合, 组成一个种、加、销联合体, 并与农户订购1万亩绿色水稻, 每年加工2500多吨销售到全国各大城市, 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

上一篇:有效检测下一篇:高一英语教学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