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远程教育教学管理

2024-07-26

数学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精选12篇)

数学远程教育教学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改革,数学实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能力为重,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人才评价方式, 做好学生成长记录,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创新精神,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1. 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些大学, 被称为“数学实验室”, 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结合使用计算机的实验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境界[1]。

1.1 数学实验 (Mathematics Experiment) 是一门新的数学课程。

它是利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平台, 探讨教学问题, 得出科学研究的方法。

1.2 数学实验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它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 充分利用上机、多媒体、数学知识、数学建模、计算机应用等多种手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的必要性

2.1 顺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转变之前重知识、轻实践、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促进其全面发展。

2.2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特点迫切需要新型的教学方式。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主要以成人为对象, 他们大部分身兼家庭、工作、学习三种角色, 承受多重压力, 工学矛盾突出。他们既要完成工作任务, 又要承担家庭责任, 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自学。这些成人参加开放教育学习, 因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对远程开放学习的学习模式并不太适应, 缺乏应付师生分离、自主学习和深层学习的能力, 在实际的学习中更需要教师来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 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同时, 成人学生的基础相当薄弱, 很多学生的初等数学知识掌握都不透彻, 面对更有难度, 更有挑战性的抽象概念, 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 为此, 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3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数学实验的设立, 首先改变了高等数学课程那种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它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在数学试验中得到相当充分的发挥。好的实验会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强烈兴趣并激发他们自己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欲望, 因此数学实验有助于促进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 基于数学实验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实验有三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适用于学生的旨在通过实验得出数学规律的实验;第二种是用于学习数学方法的实验;第三种是用具体案例来学习数学的“案例式”实验教学。我们采用的是“案例式”教学法。

大多数实验都是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 来讨论分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每个问题基本上包括了“问题提出——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研讨——计算机处理——小结或进一步思考”的过程。

教学内容的选取则主要依据 (1) 基础适当, 深入浅出; (2) 题材广泛, 知识丰富; (3) 典型生动, 新颖有趣的原则。而教学方式采用讲授与训练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研讨相结合、理论推导及运算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的教学阶段是:第一阶段, 用3学时的时间让学生熟悉数学软件的内容和操作指令;第二阶段, 教师花2学时介绍实验背景、要求、方法, 并布置相应的任务;第三阶段, 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使其设计出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 并在计算机上操作1学时;第四阶段,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实验情况。

4. 数学实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不同的数学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软件平台, 目前常用的数学软件有:Mathematica、matlab、Maple及mathcad等, 利用这些数学软件解决高等数学的计算问题。这四款软件中, Mathematica具有符号运算更方便、绘图操作简便、数值计算精度高等优点。

4.1 极限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下面结合案例式教学模式以极限概念的讲解过程为例展示数学实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

自变量趋于无穷大时函数的极限有如下的定义:设函数, 当大于某一正数时有定义, 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不论它多么的小) , 总存在着正数X, 使得对于适合不等式>X的一切x, 对应的函数值都能满足不等式, 那么常数A就叫做函数当时的极限, 记或, 当[3]。

如果对此定义按照书本内容单纯进行文字性的讲解, 无疑会让学生感到很枯燥, 很抽象。但如果能配一个函数的真实图形加以说明就会十分的直观, 学生也能更好理解。例如对于函数, 有 。其函数图形可用Mathematica软件绘制, 如下图所示。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在其变量趋于无穷大时, 极限趋于0。

4.2

利用Mathematica绘制三维图形, 指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训练, 学生通过图像直观的了解了及极限的定义、复杂函数的特性等, 使得抽象问题具体化、象形化。便于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 同时又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5. 结束语

用数学实验演绎极限、导数、定积分概念是一种新颖、直观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而且还让学生自己做出猜想, 并逐渐找到支持结论成立的证据, 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屈泳.高等数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15) .

[2]朱伟.将数学实验的思想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08 (6) .

数学远程教育教学管理 第2篇

分层小学数学教学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思维模式、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潜力后,将学生合理科学的分成各个小组形式,并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层式的指导,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这种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其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方法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状态,因此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探索研究。

2数学分层教学措施

2.1对学生的分层

过去部分老师对分层教学的含义理解不清,单纯的认为通过考试把学生筛选出优、中、差几个等级,并进行分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模式能够使优秀学生互相竞争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数学能力,但教师往往忽略了中等生和差等生,中等生一直徘徊在中下位置得不到进步,差等生甚至感觉自己被忽视从而失去学习信心和主动性,出现厌学等问题。分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取得相应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于开发状态,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同一个班上也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在培养优秀学生的拓展能力的同时兼顾成绩差的学生打好基础,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上的成就感。

2.2对学习内容的分层

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区分后,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分层,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还有老师的点拨就能掌握,而一些学生却总是进入思维死角,成绩无法得到提高,加上数学是需要动脑的学科,不是背诵和抄写就能掌握的。因此,在课程学习内容上,教师要明确哪些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哪些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去自己探索的,哪些是能力较差学生不做硬性要求的……例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运用教学道具,让他们直观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状态,了解每一条边的长度,每一个面的面积,从而如何算出表面积和体积。对于已经掌握算法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道具让他们进行自由拼接,找出不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问题。

2.3对课后练习分层

小学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课后练习包括家庭作业是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开拓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和家庭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掌握程度进行难易划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训练。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把重点放在基础巩固上,让学生看懂课本上的练习题,做到理解透彻。对于能力中等学生,则要求他们重点掌握书本上的例题同时,灵活处理变式题型,多写类似题型。对于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来说,除了给他们讲解小学数学书本知识之外,还要扩大他们的视野,对他们展开相应的拓展性习题训练。通过这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分层模式来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

3数学分层教学模式

3.1师生配合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和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高度配合。如果在课堂中只有老师在不停地讲,学生只负责听和记,没有参与度,势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时要注意师生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各种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变化时,教师在讲解了不同图形的特点和之间的联系之后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剪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剪出多边形,或者剪出对称性高的图形,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学会剪出正方形、长方形等简单图形,让他们掌握边与边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在完成之后,进行评比,在不同层次中选出好的图形贴在学习园地上,被选中的学生自然会感到十分有成就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不能忽视,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可以给予小奖品表扬他的认真。如此的师生互动配合,与分层式教学起到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3.2创新观念提高趣味性

创新观念就是要求教师转变固有分层教学的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变通,提高教学趣味性。如在教学案例《认识人民币》中,在教学道具的帮助下讲解人民币的面额,同时通过教学来实现对加减法的学习,例如扮演商店店员,给学生分发不同面额的人民币道具进行模拟购物,高层次的学生可以多练习元和角的加减,低层次的学生练习整数的加减。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应用在分层教学中,增强了分层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也带动了分层教学。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未来科学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许多教学方法需要创新和改良。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更新教学形式,让数学教学更适合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同时,将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上文中主要从分层教学的改进措施和模式上描述了分层教学实践的的实施策略,为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有序开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洪礼胜.初探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03:20-21.

[2]陈燕玲.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60.

数学远程教育教学管理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39-02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给信息闭塞的农村学校带来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将远程教育资源用好、用活、用熟、用灵、用精和用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进一步优化中学数学教学。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数学教学资源

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学校的设备投入,同时配发了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络教育软件等,有效地填补了农村教育资源的空白。这些资源中有教材使用培训、教学研究讨论、优秀课例展示、疑难问题解答、专家辅导讲座、数学竞赛指导等。广大教师,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计教学、改进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水平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逐步跟上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步伐。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增强学科教学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让学生难以产生智慧与灵感。特别是数学知识较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给边远、农村地区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优点,综合表现力强,能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我们应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入境动情,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变苦学、厌学为乐学、爱学。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远程教育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农村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变为探究型教学。将远程教育资源中丰富的flash动画、视频资源、图片等用于教学上,可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学习内容。如“旋转”一课,过去一般都是教师制作教具,用教具在黑板上演示物体的旋转过程,把不同位置的物体图形用粉笔画在黑板上,然后师生一起研究旋转前后图形的性质,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对旋转特征的认识不是很到位。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flash动画课件教学,可以形象逼真地演示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又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对于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教师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而用多媒体演示旭日从海面上冉冉升起的情境,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语言陈述过多,板书内容过多,浪费了很多时间,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大量信息,减少教师和学生很多无效劳动,大大增加教学容量。教师明显感觉到,过去一节课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现在不但能够高效完成,而且有“过剩”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五、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教学,往往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可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结合多媒体,先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动画演示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把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某种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别把圆4等分、8等分、16等分后拼成的图形。再想象把圆32等分、64等分后拼成的图形接近什么图形。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把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能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随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把圆等分16份后能不能拼成我们熟悉的其他简单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能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扩展课堂教学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有时学生对只学一些教材知识不太满足,希望课后还能学到更多的有关内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满足他们的心愿。例如,在学圆周角、切线长定理等课程后,安排学生到网络教室查阅资料,分小组自学。学生在互联网上获知“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且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圆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于是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研究,并把学习收获记下来,最后师生一起进行评价、反馈。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校园网络开通后,数学课外活动不再局限于完成课后作业。教师可以从远程教育资源中下载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的讲座、课件,通过观摩、研讨,并结合本地教学实际,设计、制作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件,发到服务器终端让学生共享,对学生实施课外学习指导。这样,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及深度。学习能力较弱学生,还可以越过怕在公众之下出错、丢脸的心理障碍,进行选择性练习,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远程教育资源的优越与便利已让很多农村教师有了初步的体会,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深入研究如何运用它来辅助备课、服务教学,使中学数学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探究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教育 第4篇

一、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能力在数学运算和数学观点证明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数学学习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推理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可将相似性较强的内容归类, 让学生通过分析, 找到解题的办法, 进而举一反三。

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 教师可以只为学生讲解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相关特征, 让学生通过推理来判断正多边形和扇形的特征。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解答,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 从而获得学习上的自信。

二、选择判断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中涉及到大量的选择判断类习题,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选择判断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在解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具备一定的选择判断能力就能更好地掌握完整的解题思路, 判断正确的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选择判断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首先, 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仍处于发展状态, 判断能力较为薄弱, 教师要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 与之交流谈心, 纠正其思想上的偏差。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数学思维来思考数学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数学习题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 让学生将数学思维运用到数学学习中去。再次,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 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三、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中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能使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 将抽象的问题简化, 提高解题的速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 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在教授完一个章节后, 为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 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关联性, 以便更好地记忆知识点。

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章时, 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为学生归纳总结各种线段和角的特点, 建立知识构成图,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 建立专属的知识构成图, 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这样, 根据学生的总结, 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不足, 并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特点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此外,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章节归纳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数学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多, 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难免会出现知识点遗忘的现象, 教师要定期为学生归纳教学内容。如在学习完《二次函数》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次函数》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忆起旧知识, 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其知识概括的能力。

四、探索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逐渐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设计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画笔、剪刀和硬纸板, 让学生动手设计轴对称图形,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并对制作成果进行评比。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也提高了动手能力, 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 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探索性的任务。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通常通过布置书写作业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而忽略了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布置作业时, 教师可以尝试布置具有探索价值的课题, 让学生通过研究和调查来解决相关问题。如在学习《从三个方向看》一课后, 学生学会了从三个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观察生活中物体”的任务, 让学生画出自己生活中某一物体的三视图。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巩固了所学知识, 培养了探索能力, 对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数学思维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思维,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的正确率。因此,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探索能力,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思维, 解决数学问题, 从而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玉萍.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消费导刊, 2010 (7) .

[2]陈治友, 张琼.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过程的再现[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 .

[3]张武.谈展示数学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3 (S1) .

数学教育教学叙事 第5篇

东蒲学校

王晓芳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小学生,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这一课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记得课刚开始的时候,刚走进教室就看到讲台上整齐的摆放《课外阅读》书。便灵机一动,何不就利用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呢?就拿起其中一本,告诉大家这本书有213页,如果现在有12本这样的书,一共多少页呢?怎样列算式解答? 15本呢?20本呢?并指名学生板书。分别让学生列竖式解答。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前面已经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所以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完全可以运用迁移学习方法,通过自己尝试计算,然后比较交流总结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课堂上,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尽可能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合理答案的教师给与肯定。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教师不必要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做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

三、题组训练,以旧带新,发现规律。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方法的教学,主要是利用题组,运用迁移的方法,总结出积的末尾的0的确定。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并巩固简便的笔算方法。

数学远程教育教学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远程教育;资源;学习兴趣;教师水平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本课程,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方面的普遍应用,远程教育也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标志。远程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核心,能够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实践经验,就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展开了一些探讨,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启发。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传统的数学教学里,大多采用板书加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再加上数学自身的逻辑性,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谈数色变,甚至有的厌恶数学。通过数学课运用远程教育技术,教师可以开拓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能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教师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把各种数学原理、空间结构和生活情境等通过图像或者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使数学课堂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例如,在学习“角的概念”一课时,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小动画,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发射了两条射线,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角的构成。然后又通过射线的旋转,使学生明白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课堂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繁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是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传统的数学课堂里,教师只能依托黑板、教材和口头讲解给学生讲解相关重难点,这样的方式抽象枯燥,极大程度依赖学生自身扎实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而言,就会形成学习障碍。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道理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运用。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一节内容时,我通过互联网,找到一段用天平演示等式概念的动画,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方程式的原理,掌握了课堂知识。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板书书写,这样势必浪费了教师宝贵的讲课时间。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将教师从大量的板书书写中解放出来,教师只需要在电脑上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将相关知识呈现出来,一定程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节约出来的时间,教师就能进行其他知识的拓展,增加了课堂知识密度。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生活经验有限,往往通过事物的外表来进行判断。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中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有限。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可以使相关的数学知识和原理通过图片和动画形象的展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在全方面的感官体验中,发展思维能力。

五、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很大程度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通过远程教育,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学生可以接触更多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一文时,教室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播放对称相关的美丽景色,如,埃菲尔铁塔、北京故宫、巴黎凯旋门等,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也认识了很多世界闻名的建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能通过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途径。

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对于远程优秀教育资源的搜索开发过程即相当于教师的再学习过程,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一般都资深专家和教育学者打造,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借此能丰富自身教学理念。其次也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及时加强学习,一方面可以学习专业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名家课堂教学的视频的观摩,可以从中学习教学方法,开阔自身教学思维。

综上所述,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积极开发探索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观念,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构建新型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高海英.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2]陈琳格.数学课堂因你而精彩: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实践和探索[J].贵州教育,2006.

[3]德西拥措.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

数学远程教育教学管理 第7篇

一、资源引入辅助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中, 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结合资源下载, 将情境进行动态的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就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运用“flash”动画, 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或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创设出新奇的教学情境, 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心理。如在教学九年级《二次函数》 (新人教版) 知识时, 我利用资源网中的图片:运动的篮球的路径、喷泉的喷射情景一一进行展示, 让学生从熟知的事物入手, 感受到陌生的二次函数的学习, 在生活中寻找到它的身影。再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的引入中, 利用资源设计实际生活问题, 制造悬念, 让学生思考。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下, 学生兴趣倍增,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效果提高了许多。

二、资源引入辅助教学, 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

在传授新知识时,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 分散难点, 有效降低教学难度。

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 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 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在教学《二次函数》第一节时, 利用名师的讲解讲授对概念的学习过程。从实际问题的引入解决, 再到概念的归纳均由学生与名师合作完成。学生在新奇的状态下,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能更有效地了解认识所学知识。

有效资源的利用, 也可以化静止为运动。如我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一课时, 本节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对图形变化的认知。而采取常规手段, 让学生在想象中进行教学, 就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在教学前, 我在资源网上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选取了多数带有动态演示的资源应用于教学, 让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 在直观的感知中来进行知识的学习;最后再将学生能力提升, 加大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下来, 学生的学习顺利了, 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资源引入辅助教学, 有利于教师减少时间的浪费

以往教师备课只靠一本参考书, 再加上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行备写教案, 备课时大多是文字“搬家”。想备个形声兼备的动画或图像, 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那只能是纸上谈兵, 不可想象。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解决了这一问题, 面对教学中的任何一个课题, 你都可以在远程教育资源库中查找, 下载适合于自己教学的内容, 经过恰当地分析与设计, 然后添加自己需要的图片、动画等, 删除不需要的内容, 最后运用于教学。这不仅节省了教师大量的备写教案时间与精力, 更让每个数学教师有较多的时间去辅导学困生, 去自学。

创新教育与数学教学 第8篇

一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数学创新的基础

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从幼儿园直至大学都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转, 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久而久之, 形成了思维定势, 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 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探索世界, 更不可能会有创造性。由此可见,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的大课题。创新的第一要求就是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 数学教学应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给予足够的重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平行公理能否证明?”这一问题把人们引入非欧几何的新天地并启迪人们对公理化方法做出深入的探讨;“高次方程有没有求根方式?”这一问题导致了群论的诞生;希尔伯特提出的23个问题推动了20世纪许多数学分支的发展等。可见, 提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 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不要光等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也常常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提出问题的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大胆怀疑, 提出自己的问题, 同时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一旦提出问题, 笔者会先称赞其勇气, 再帮其分析;对于好问但又抓不住重点的学生不讽刺, 不嘲笑, 耐心指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其进一步探索, 大胆创新。

2.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首先, 引导学生钻研课本, 针对课本提出问题。

然后, 引导学生辨析错解, 在辨析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 (m-1) x+6+2m=0有两实根, 且都大于1, 求m的取值范围。

错解:设方程两根为x1, x2, 且x1>1, x2>1, 则△>0, x1+x2>2且x1x2>1, 得-2.5

引导学生发现m=-2时方程两根为x1, x2=3±7, 而3-7显然不合题意, 解法错误。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由x1>1, x2>1可得x1+x2>2且x1x2>1, 但不可逆。因此, 上述m的范围并不是所求得m的范围。

最后,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 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如物价上涨、银行储蓄的利润问题、生产中的成本问题、最佳策略问题、保险问题等。

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数学创新的核心

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解题教学来完成的。因此, 解题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那么, 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引发猜想,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凭直觉所发出的“似真”推测, 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它既是科学发现的先导, 也是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着手解题之前, 引导学生大胆地“猜一猜”, 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是有好处的。在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的猜想呢?

第一, 通过实验引发猜想。人类的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实验, 学生获得感性材料, 再将感性材料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地加工, 从而产生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 做出猜想。

第二, 通过类比引发猜想。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 “所谓类比就是指明类似的关系”, “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也说过, “在数学里, 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可见, 类比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通过类比, 调动大脑中贮存的知识信息进行知识组块, 出现“顿悟”, 从而提出合理的猜想。

第三, 通过归纳引发猜想。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质疑精神是创新精神的核心。当初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就是不轻信现成的定理而大胆质疑, 他的成功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的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纠正了苏教授论文的错误, 从而在数学界崭露头角, 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当然限于学生的水平, 有些疑点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现行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命题大都是由条件寻求结论, 或者给出条件与结论让学生判断、推理、证明, 有些教师照本宣科, 以为这是“忠实”于教材, 但是这会给学生的创新带来一定的限制。

3. 选择和编拟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和条件

爱因斯坦从“假设物体运动速度不断增大达到光速时, 将发生什么情况”进行了研究, 从而得出相对论。中学生虽然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但这样的探究精神是应该可以培养的。

三教师的创新形象——创新教育的保障

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教师, 只有树立教师的创新形象, 才能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 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指导学生过智慧型生活, 不仅是教学的“严师”, 而且还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 成为学生创新的榜样, 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楷模;二是启迪智慧, 开发创造力, 使学生活得精神愉快;三是唤醒学生关心未来, 对未来做广泛深入的思考, 培养学生对未来的创新意识;四是能认识创新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 具有创设促进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能力;五是能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 为促进学生创新做好铺垫。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多给学生以宽容、支持和鼓励, 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 在生活中创新, 在活动中创新。准备着, 创造更美的世界。”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艺术 第9篇

因为数学学习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都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一再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 所以, 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欲望, 就必须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并激发其创新意识与能力, 这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1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 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和数学学科, 就要创设最佳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加深对数学学科的感情。

该研究者在教学中经常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述数学的发展史及美好前景。如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应用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四百多年等, 以激发学生爱国爱数学的情感。如通过介绍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祖冲之的成就;华罗庚的故事等, 激发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目的。

再如在学习《四边形》时, 首先可通过观察墙壁、窗户等, 抽象出《四边形》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创设出一种积极求知、勇于探索的情感状态。

2 善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探究某件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 是求知的起点, 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数学教师成功的关键, 在于能否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是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包括鼓励质疑, 尊重学生、全面评价, 让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等。

二是要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目标。数学是造福人数的伟大智力工程, 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日月之繁,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力量之大、内涵之美, 还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从而变成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

三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场所。如语言信息的载体, 生动有趣的数学语言、妙语联珠的讲解、简明扼要的口诀等, 都会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促进数学学习动机。

四是要善于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质疑。质疑极易引起定向反射, 思维活动也就随之产生。设疑置悬要具有启发性, 由易到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生就会长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3 燃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经常发现: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学生, 学习热情高涨、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踊跃发问, 以至越来越喜欢数学与数学老师;而无兴趣的学生则精力分散、思考懈怠、勉强应付、作业抄袭, 甚至与老师对抗。

首先要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如通过介绍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刻苦求学的事迹;往届毕业生的成功经验、数学家吴文俊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等事例, 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是注重数学语言训练。如学生易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说成“三角形的平分线”, 我都及时纠正, 常此以往, 学生的数学语言都会达到精准的程度。

三是严防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要知道学懂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我刚教一年级几何时, 让学生在“直线AB上画一点C”, 许多学生画走了形, 我就严厉地批评他们, 热烈的课堂气氛一下就冷了下来。我通过冷静地思考, 才明白学生发生错误是不清楚在几何中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责任应该是我把简单问题忽略了, 是我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站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角度, 忽视学生学懂每一个知识点, 都是一个复杂过程的现实, 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如我在讲解“绝对价值”时, 该概念就是难点。为了不让学生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 不是马上让学生处理这一难题, 而是当堂补充了一个例题:

已知:︳a-2∣=5 b+1∣=4, 求a+b的值。

学生也就较容易学懂了这一概念, 长此坚持也就燃起了学生习数学的热情。

4 构建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

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学科, 创造是数学的核心。创造力包含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特的直觉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牛顿对运动“瞬时”状态的洞察, 创造了微积分;高斯的灵感带来了一种秒算;爱因斯坦的超人认识, 重新描述了宇宙。

“学习规定的课本知识, 无创造性可言”、“创造力与学业成绩正相关”、“只有上过大学的人才能创造”, 这是现在社会上的普遍观念, 也就成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思想障碍。对大部分人而言, 创新并非要创造高不可攀的理论, 只要出新不在大小, 只要有新意图、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新产品创造。

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主要把握四个层次:

第一知识教育是基础。数学是实践中的抽象, 科学性是知识的第一属性, 知识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这是数学的网络链条知识结构决定的, 全面的知识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教师与学生要明白这一道理。

第二技术教育是钥匙。技术教育必须坚持问题性原则, 问题产生于现实的困惑和思考。数学教学中一是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以利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二是要重视数学实践与操作, 以利将来的发明;三是要重视数学技术应用, 以利将来的发明商品化;四是具有独创性的技术推广。科学技术是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力, 如二进制的发现、汉字编码的成功, 就开辟了计算机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技术教育, 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将来技术发展的钥匙。

第三人性知识教育是支点。人性教育包含三个方面。既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情感智商知识和智慧知识。做人和做事要诚实、客观、公正, 才能被社会和他人接受, 这是我们现在社会最欠缺的, 也就是需要老师加强的。

第四人才教育是核心。人才包含:再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革命型人才。只有相信科学和真理, 勇于尝试与探索的人, 只有在合作、竞争、双赢的环境中, 人才的良性循环才能形成。

只有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艺术。

摘要:数学学习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复杂心理过程,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都起非常重要作用的原因。所以, 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欲望, 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艺术。首先要创设最佳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加深对数学学科的感情。二是要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长久保持下, 从而创设出一种积极求知、勇于探索的情感状态。三是要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四是要构建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 展开真正地创新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学艺术,兴趣激发,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郑毓信.数学教育的误区与盲点[J].人民教育, 2011 (Z1) .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 第10篇

关键词:结合实际,学习数学兴趣性,组合作

教无定法, 但贵在得法。任何事物都有本质规律, 数学学习更是如此, 根据规律去学习。掌握规律, 利用规律, 才能够将教学工作发挥最大成效。

一、扎实备课环节, 注重课前教材的认真研读, 做到了解全面、分析透彻

常言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强调了备课在教学当中的重要性。数学教师在备课环节上所花时间的多少都会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反复考察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 (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有的放矢。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地达到“善教者学艺而功倍, 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的效果,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

二、结合实际,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 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如何引导学生有兴趣的参与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极为重要。兴趣是导向, 也是学生实际能力的一种展现, 导向能够让这种展现力得到最大发挥, 发挥出超乎想象的能力。学生的实际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 即知识储备。知识储备往往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 知识往往相互联系, 通过已有的自身知识面不断拓展更大的知识面, 实际能力越强对于对于旧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 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度越高, 接受越快。知识的阶梯正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对原有知识的积累, 对新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来的。面对讲解数学中抽象概念时,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教具, 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数学。在一些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观察物体所需的模型, 注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观察物体的实践中来。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 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实际, 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老师是辅导, 兴趣是主导, 旧知识不断加深理解, 新知识不断拓展吸收, 学习是方法, 应用是目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 让学生学得容易, 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由于个体的差异存在, 实际能力的不同, 所以, 学习需求会产生差别, 故而不同层次教学的细微区别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 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三、注重反馈, 加强课后的练习与巩固

所学知识要想牢固掌握, 深入地理解光靠当堂课的学习是不够的, 需要课后的练习与巩固才能检验。课后练习, 一方面, 强化课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实际能力加强, 为了更多新的知识的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面对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浩如烟海的辅导资料铺天盖地而来, 教师有责任认真阅读分析, 筛选题海, 结合实际选出适合学生练习的题目。对于题海中的题目也不能拿采取一味的“拿来主义”需要进行适当的改编。对于题目的练习的主体对象-“学生”也不能搞一刀切, 将学生和习题划分层次, 尽量做到精准匹配, 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布置的作业不求多、杂, 而力求精、细, 要求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 从而保证课后练习的“质”和“量”。

四、分组合作学习, 巩固学习成果, 促进学习氛围, 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

通过分组的开放式练习形式,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四维空间, 让他们在轻松的交流中巩固知识。分组练习中, 学生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与启迪, 正是在这种相互的讨论中, 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正是这样的讨论交流, 才有利于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 枯燥的公式具体化, 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教学课后, 还可以将分组的概念拓展开来, 注重调动多方资源, 以老师, 家长, 学生划分成一个组, 家长起辅助功能, 老师起引导功能, 学生起主导功能, 将课后的这个“分组”作用进一步发挥, 使得“分组”更大的发挥它的作用。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注意分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个性差异毕竟存在, 应避免一刀切的弊端。所以, 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 在课后,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时, 认真研究造成学困生学习的困难的根本原因, 对学困生的辅导, 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 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充满乐趣的, 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 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技能,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通过表扬、鼓励, 让学生体验喜悦, 延长学习的兴趣

坚持抓住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这个点, 学生有了兴趣, 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由于小学生本身特性, 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 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 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对学生来说, 老师的鼓励, 肯定, 表扬, 都是他成功的标志, 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 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 就会浓厚、持久。

七、结语

数学教学呼唤创新教育 第11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学启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充满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围绕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或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例如,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长方形空地改造成为一个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好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是:美观、合理实用,给出设计效果图,并附设计说明和数据。”这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学生必须整合所学知识并融入个人的独特见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二、鼓励质疑求异,诱发创新动机

在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观念,淡化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创见,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对老师大胆提问、质疑。其次是要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式的课堂气氛。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不管学生问得是否正确,那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同时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在巩固练习阶段出示这样一道题:怎样用含有乘法的算式来表示“3+3+3+3+2”,由于有乘法意义的基础,学生一般都能用“3×4+2”来表示,这时一个学生发问:“只有这一种表示的方法吗?”我首先肯定这位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并进一步设问:如果将“2”也考虑进去,会不会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呢?学生进行讨论后,很快得出“3x5-1”、“2×7”等多种表示方法。这样做能鼓励学生层层设问,勤于思考。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注重学法指导,训练创新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的学习就是方法的学习。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法指导,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方面是要注重逆向思维训练,对常规思维模式“反其道而行之”。这种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了思维定式的束缚,符合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原则。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从相反立场、角度、侧面去思考问题。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从189里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另一方面,要加强联想思维训练。在教学中可选取典型教材,进行联想思维训练,使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提高。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研究的思维活动,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散思维训练一般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来实现。

四、加强知识运用,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远程教育教学管理 第12篇

案例1:在数学课本中, “无理数”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八年级教材里, 在讲这个概念时, 许多教师只要求学生记住无理数的概念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和能判断一个实数是否是无理数, 却很少有人去解释为什么叫无理数, 即使有学生问及也闭口不答。其实这是一个传播数学文化的好时机, 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的数学人文精神的好时机, 真不可等闲视之。

后来有人用反证法证明了这一发现是正确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证明) :

设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可表示为m/n, 其中m、n为既约的正整数, 则由勾股定理可得, (m/n) 2=2, 即m2=2n2, 这表示m2是一个偶数, 因而m也是偶数 (否则, 若m为奇数, 设m=2k+1, 则m2=4k2+4k+1也是奇数, 矛盾) 。

设m2=2p (p为整数) , 则 (2p) 2=m2=2 n2, 即n2=2p2是偶数, 故n也是偶数。那么m、n都有公因数2, 这与假设矛盾。

这是一段无理数的历史,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或许知道, 但对于学生来说未必知道, 如果我们把这段历史的回顾穿插在无理数教学中, 那么我们无疑是在宣扬一种数学文化, 在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数学人文精神, 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能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数学的发展充满了坎坷, 但真理必然战胜谬论。这远远比多讲几个例题, 让学生多做几个习题有价值得多。或许这才是完整的数学教育!

案例2:在数学课本上“黄金分割”最早也是出现在八年级的课本里。在讲这一内容时, 许多教师只要求学生记忆黄金分割的比值和利用尺规作图找已知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却很少介绍黄金分割的广泛应用和文化知识。其实这也是一个传播数学文化的好机会, 而且很容易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黄金分割”和“勾股定理”被数学家们称为平面几何的两大宝藏, 前者被称为钻石矿, 后者被称为黄金矿。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他们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这样的言语引入用利于学生对新知识在头脑中的建构, 因为他们能提取小时候故事当中的“黄金”“钻石”和本知识发生联系, 再加上他们熟悉的图片介绍, 就很容易融入到本节课的知识中去。

“黄金分割”就是一个比值, 由此延伸到高中的黄金三角形、黄金矩形、黄金椭圆等等。那么黄金分割的应用很广泛, 女士高跟鞋的选取、我们身处的最佳温度和体温的关系、向日葵种子的排列、太阳系构成图等等。而介绍伟大的数学家斐波纳挈, 他的一个成就就是发现了斐波纳挈数列, 而这一数列1、1、2、3、5、8、13、21、34.......做成如下图的话

这美丽的螺旋线, 而又是那么的接近太阳系的构图, 这在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学和探索的精神。五角星是我们很熟悉的图形, 而且也是许多国家国旗的构成图案之一, 但为什么要用它。也可做一介绍, 最早的历史记载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把五角星画在手掌心称其为“健康”, 作为进入该组织的通行证。

这样一定比多几个练习题, 更能让学生加深对“黄金分割”的理解, 或许这又是一例数学文化融入中学教学的例子。

应当让学生在历史与生活的经验中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发现数学和“再创造”’数学。以文化为主题的数学课程观与教学观是数学素质教育文化性、实质性、过程性与和谐性的基本特征的反映。

摘要:我们教育的实际, 虽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了多年的数学课, 但大多数学生仍然对数学的思想、精神了解得很肤浅, 对数学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较差。数学最后留给我们的不是哪一个知识点, 而是终身受用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也就是数学文化的内容。我们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加入数学文化的教学。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教学,数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朴京美[韩]《数学思维树》中信出版社2006.7[1]朴京美[韩]《数学思维树》中信出版社2006.7

[2]王庚:《数学文化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4.1[2]王庚:《数学文化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4.1

[3]郑毓信等著:《数学文化学》四川:成都教育出版杜2004[3]郑毓信等著:《数学文化学》四川:成都教育出版杜2004

[4]黄秦安:开拓数学文化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读郑毓信教授著《数学文化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1 (2) [4]黄秦安:开拓数学文化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读郑毓信教授著《数学文化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1 (2)

上一篇:技术与产业下一篇:设计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