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和方法及措施

2024-07-26

原则和方法及措施(精选8篇)

原则和方法及措施 第1篇

一、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与建设程序倒置。

有些地方在既没做优势分析、选址论证, 也未作规划设计, 只是搞了些临时基础设施就草草招商引资, 造成今天挖、明天填的被动局面。这样做, 既改善不了投资环境, 又体现不出土地价值, 只会给今后的规划留下新的隐患。

2、盲目设“开发区, ”急于出让土地。

某些领导存有“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的良好愿望, 想做一些上级领导和群众都看得见的政绩工程, 因而急于设立所谓“开发区”、“工业园区”等, 弄得“开发区”遍地开花。为了吸引投资, 不是设法改善环境, 而是盲目提出优惠条件, 其结果必然导致基建战线长、投资分散、项目重复, 不仅没有达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目的, 反而减少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收入。

3、城镇的基础设施与人口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政策的实施, 城镇服务业人口、流动人口剧增, 与城镇公共设施 (上下水、供电等) 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4、规划滞后于市场的发展。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 集市贸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起, 但因无规划而分布不均, 使某些地段商铺过多, 另一些地段一个商店也没有, 给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现大部分市场无专用场地和必要的设施, 大多是沿街摆摊、占道经营, 既有损于市容市貌和街道卫生, 又阻碍了交通, 甚至造成交通事故频发。

5、过度开发新区, 忽略旧城改造。

由于过去的城镇布局不合理, 基础设施不配套和土地利用率低, 因此, 投资者大多选择拆迁量小、效益高的新开发区投资, 加上政府资金有限, 也往往忽略对旧城区的改造, 使旧城区经济与环境效益无法统一。

6、占用耕地现象严重。

许多开发区, 特别是县、镇级开发区侵占大片耕地, 有的土地征而不建, 闲置、浪费耕地现象相当严重, 这应引起各级领导深思。

7、城镇宏观预测缺乏科学性、前瞻性。

在作城镇规划时, 对投资项目缺乏市场预测和分析, 使建成的商业区、步行街中很多店铺闲置, 造成投资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城镇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1、

城镇规划必须具有科学性、前瞻性, 必须既考虑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又遵守当地政府制定的五年、十年远景规划。城镇政府及规划部门在制订规划时, 一定要聘请有专业知识的有关专家参与;规划要在深入细致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 要有多套方案、反复比较分析。要开展“阳光”活动, 城镇规划方案也要交给当地群众讨论, 广泛征求意见, 采纳合理化建议, 做好修正和完善工作, 使城镇规划更科学、合理、适用。

2、规划工作必须抓住要点。

当前, 城镇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建设规模、总体布局、基础设施及道路网络、人均用地指标、民房安置等。

3、规划内容应全面, 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规划不但要考虑商业服务、文化与教育、医疗卫生, 还要形成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网络、旅游等市场体系。

4、规划必须树立经济观念。

规划方案能否做到既有总体构思又能节约基础设施投资, 将成为衡量该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5、基础设施的规划要有超前意识。

基础设施包括技术性设施和社会性设施两部分, 主要是指市政工程、城市交通、电力通讯和服务业、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是保证城镇整体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城镇规划中对旧区改造和新开发区的道路、交通、供电、给排水、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要有超前意识, 要留有余地, 增强应变能力, 促进城镇各项建设协调发展。

6、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合理利用土地。

规划必须做到布局合理, 对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用地, 如市政设施、绿地等必须按国标配置, 不能随意削减。

7、转变观念搞好规划服务。

城镇规划要为市场建设绘制蓝图, 搞好规划管理, 为市场建设做好超前服务, 主动到现场提供服务, 做好协调和跟踪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8、规划必须有原则性、灵活性。

社会不断进步, 城镇不断发展, 城镇规划既要强化它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这是原则, 又要重视它的灵活应变能力, 做到适时地充实、调整、深化、完善城镇规划, 以保证规划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9、树立公众参与规划的意识。

城镇规划必须“以人为本, ”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多方需求, 达到人和物的协调沟通,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要使规划超时空、有先进性、长期适应性, 要有公众参与意识, 要让公众充分地参与分析、论证, 集思广益, 真正把规划做到公众的心里。

1 0、提高专业规划人员素质, 缩短规划时间。

为加速市场建设步伐, 必须提高规划工作效率, 简化审批手续。专业规划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业务学习, 缩短规划周期,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以迎接新的挑战。

三、新体制下的现代城镇规划管理措施

1、

加强宣传《城市规划法》的力度, 杜绝违法行为, 深入贯彻《城市规划法》, 提高全社会依法规划城镇的法制观念。在城镇规划区内申请建设项目的, 必须持国家批准的有关文件, 向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定点, 并核定其用地界限, 核发规划用地许可证书。

2、

规划管理部门应参与规划制定工作, 以了解规划的构思和方案, 同时, 还应熟悉和掌握关于规划方面的相关知识, 以指导规划管理工作。

3合理确定土地级差。要根据投资及开发建设的发展趋势确定土地价格。城镇的用地布局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把用地的区位和使用性质与土地价值高低直接挂钩, 完善土地功能的组合, 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优化城镇用地结构, 实行优地优价,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4、做好对重要基础设施与项目的控制。

对已规划好的新区要加紧做好基础设施 (如道路、电力等) 和重要项目 (如文教卫生、公共福利设施等) 的定位放线, 以免留下隐患。对交通干道、大型建筑和对城镇发展影响大的, 应留有余地, 并加以严格控制。

5、建立管理机构, 健全法规, 不断完善规划管理程序。

常言道:“三分规划, 七分管理, ”没有强有力、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难以使规划落到实处;没有一套健全的管理法规, 就难以制约人们的建设行为。因此, 要建立科学有效管理法规。

6、要坚持原则, 不得迁就不合理的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 当投资者的要求与实际规划原则不符时, 绝不能在某些领导的压力下放弃原则, 否则就会从根本上违背规划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原则。

7、抓紧制定出完整的城镇规划。

市场经济体制带来城镇开发建设的快速发展, 因此, 必须抓紧制定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 以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8、对已出让土地规定建设期限, 逾期不建者应缴纳土地闲置费。

为避免光炒地不建设的现象, 管理部门有权规定建设期限:自土地出让生效之日起两年内, 必须达到百分之几的建设率, 否则应收取土地闲置费;对迟迟不动工的, 闲置费可按规定时段成倍增长;如再不动工, 则收回出 (转) 让权。

9、完善配套设施, 改善投资环境。

在规划的基础上应多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特别是地下管网、道路以及通讯网络等, 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环境, 既可引凤筑巢, 又可提高地价。

1 0、严肃法纪, 加强廉政建设。

原则和方法及措施 第2篇

工程竣工图管理方法:

一、竣工图

建设工程竣工图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绘制的反映工程建设实际面貌和构造的一种“定型”图样,是建筑物、构筑物或管线工程施工结果在图纸上的真实反映。

建设工程竣工图是建设项目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办理结算的依据,是进行工程竣工验收的必要条件,是对工程进行交工验收、维护、改建、扩建的重要依据。

二、竣工图提供

在工程开工前,由工程部提供三套完整施工蓝图给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专门用于竣工图绘制。其中甲方两套,城建档案馆一套。

三、竣工图绘制

1、由施工单位按合同范围及施工内容绘制竣工图,并随工程进度完成。

2、竣工图的编制依据、内容、要求、方法等详见当地城市建设档案馆编制的建设工程竣工图的编制办法。

3、竣工图首页必须将有修改部分的设计变更。技术洽商及相关编号目录汇编成说明,并指明在修改图中的位置及页码。

四、竣工图绘制过程检查

甲方工程部:

竣工图的绘制必须与工程进度同步进行。工程部专业工程师根据

管辖范围的工程进度,结合工程实体基本专业的设计变更(技术洽商),在项目部施工图上进行明确标注,或将设计变更(技术洽商)附在该页施工图上,或将其编号标注在施工图上。

项目监理机构:

项目监理机构的竣工图管理同工程部。工程部专业工程师每月定期检查。

施工单位:

竣工图的绘制必须与本工程进度同步进行。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技术人员负责结合工程实体及设计变更(技术洽商),实施完成后及时在竣工蓝图上进行绘制。项目监理机构监理人员每周定期检查,专业工程师每月定期检查。

装饰装修及安装阶段竣工图绘制在装饰隐蔽及安装完成后由工程部进行检查。

五、竣工图收集、整理

1、竣工图应按照专业整理手册,归并至单位工程档案资料。

2、由总包单位发包给分包单位施工的工程,竣工图由总包单位按专业整理成册,并归入单位工程档案资料。

3、由甲方平行发包的专业竣工图,由施工单位整理成册,由工程部归并至相应单位工程并编号。

4、公建部位二次装修竣工图

4.1公建部位二次装修竣工图,如:网球场、游泳池、壁球室、公共走道、卫生间等,按功能性划分,工程部统一归档管理。

4.2一个功能性用房由几家承包商承建时,应由甲方工程部将各承建单位绘制的竣工图收集编号归到一个功能房。

六、竣工图审查

1、项目监理机构审查竣工图绘制是否真实完全反映了工程实体情况,是否将设计变更(技术洽商)内容反映到竣工图中,如果出现不真实的情况,必须跟踪监督整改至完善后并签认。

2、经监理审查、签认后的竣工图,报甲方工程部专业工程师审查。如竣工图绘制未真是完全反映了工程实体的状况,未将式设计变更(技术洽商)内容反映竣工图中,必须返回施工单位重新绘制,直至完善后才能予以签认。

3、在竣工验收前,所有竣工资料(含竣工图)必须经过城建档案馆的档案专项验收。

七、竣工图移交

1、工程竣工验收后,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专职资料员在甲方工程部组织下,向档案馆移交工程全套竣工资料(含竣工图)。

2、工程竣工验收后,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专职资料员在甲方工程部组织下,向甲方委托的物业公司移交工程全套竣工资料(含竣工图)。

3、工程竣工验收后,为了配合工程部结算工作,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向甲方投资部移交全套工程竣工图。

八、竣工图保存

1、一套竣工图(由施工单位移交),甲方委托的物业公司保存。

2、一套竣工图(有施工单位移交),先由投资部据此办理竣工结算,完成后交公司档案室存档。结算资料审核措施

一、收集详细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

1、收集的具体资料有:

1)工程结算书及其电子文档;2)合同文件;3)工程竣工图纸及其电子文档;4)工程设计变更;5)工程签证;6)招标文件;7)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8)工程量计算书(含钢筋抽料表)及其电子文档;9)图纸会审记录;10)工程洽商记录;11)监理工程师通知或发包人施工指令;12)会议纪要;13)材料、设备单价呈批审核单;14)综合单价呈批审核单及电子版;15)甲供材料证明及发包人供应材料收货验收签收单;16)施工组织设计;17)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水文资料;18)工程开工、竣工验收报告;19)工期逾期情况说明; 20)城建档案;21)合同条款修改说明(若合同条款对招标文件中相应条款进行了修改,影响结算原则时提供);22)承包内容包含第三方检测项目的,需提交相应检测报告;23)其它结算资料。

2、上述资料应做到:

1)工程竣工图纸:按规范整理的竣工图纸,要求有监理单位相关人员签字以及承包人、监理单位及发包人盖章确认;2)工程设计变更:要求有设计人员的签字及设计单位的盖章,同时要求有监理单位和发包人同意按相关的设计变更进行施工的签认意见和监理单位盖章确

认;3)工程签证:要求现场签证单上应有工程数量的计算过程和简图,并有监理单位和发包人的相关人员审批且单位盖章确认;4)图纸会审记录:记录须有各单位参加会审人员签字及参会单位盖章;5)工程洽商记录:要求有监理单位和发包人相关人员的签字;6)会议纪要:指工程质量、安全、技术、经济等现场协调会会议纪要等。要求有参加会议的各方代表签字;7)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提供经发包人或监理单位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8)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水文资料:应有地质勘察单位及提供水文资料的单位盖章;9)工程开工、竣工验收报告:要求有发包人盖章确认;

二、选择综合素质较全面的预结算人员

做好工程结算工作,竣工结算资料的齐备、完整是一项基础要求,除此外,预结算人员的素质是做好工程结算的关键。作为预结算人员应对当前执行的定额、有关规范、合同约定、招投标文件等要明确、清楚、掌握,要熟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范GB50500-2008,掌握.材料价格方面信息,如《地区建设工程材料(设备)厂商价格信息》、《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等,掌握不断更新的各种算量或计价软件,能做到熟练掌握几种软件,了解相关的取费标准等。

在竣工结算计算过程中,应审核施工现场整理的竣工结算资料,对一些突出问题要严格把控,及时指导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调整或完善。

三、防止竣工图纸不规范,不完整,不清晰,导致实际施工的工程在

结算中被核减。

四、及时做好施工现场变更或新增项目的单价确认工作。

例如:医院大楼的周边需要重新铺高混凝土地面,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施工,因为形状不规则。在完工后,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用手工画草图,把施工道路的平面图画出来,每一块不同的形状标明该地块的尺寸与面积的大小,三方都签名。但这种做法,在终审的时候就通不过了。终审单位的意见是可以按签证来证明施工单位所做的工程量,但是,因结算已到了终审的阶段,当时的施工人员及预结算员和甲方都已换人了。结果,在这部分结算造价中,造成施工单位直接损失了1/3的价钱。

如果在结算中才补充一些施工过程中就该完善的资料,比如会议纪要,这些资料一是没有按规范要求的做法来做,二是没有及时在过程中落实。一些设计变更,只有复印件没有原件,甚至一些变更连设计院的公章也没有盖上。这些资料,应该在施工过程中就由资料员负责催促有关人员办好这方面的资料,作料结算的依据。而不是在结算的时候才去输一些漏了或不足的资料。这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损失,通常来讲,受损失最大的都是施工单位。

五、做到规范签证

在清单规范与计价通则中,明确规定签证的正确做法,签证的内容、单价、工程量(包计算式)三要素要完整。例如在某卷烟厂的结算中,施工单位连土方(约7000方)的签证原件与复印件都没有,最终的结果是找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重新签证。在

签证的时候,就只签了挖土的总量,没附上相应的计算过程,与相应的标高。结果,又让终审单位发回重签。这一来一去,花了不短的时间。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些比较规范的施工单位中应该是没有的。一些包工头家族式的没有管理概念的施工单位,通常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他们来说,竣工资料不是他们重视范围与目标,终极的目标是通过工程,可以赚多少钱。但在今天的社会,如果你送审的竣工资料与竣工图纸不符合规范要求,那就会在结算的过程,为整理或补充这些资料浪费时间与金钱,得不偿失。到最后终审的时候,即使实际上施工单位是施工了该部分项目,但如果没资料的,这部分的项目的造价都会被核减下来。

六、其他有效的措施方法

为了使竣工资料、竣工图纸和工程签证能最清晰地反映工程的实际做法,应注意其他几方面的工作。

1、施工单位从中标开始,就应该重视与工程有关的相关资料。

2、重视合同的签订和协议的内容,应该把招标文件与投标文件的电子版或文字版都统一留一份底稿。

3、项目经理是整个工程的总领导,除了管理能力外,还应当有一定的预算知识与财务知识,在遇到有关造价金钱方面的问题,应与预结算人员多进行沟通,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为目标。

4、对于设计变更的做法,要求设计盖设计公章

5、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的成本与盈利,重点是体现在工程结算的最终造价上的。而要做好工程结算造价,就需要结算人员,根据

结算的相关资料进行结算,如果资料欠缺,图纸不规范,签证不规范,那么,在终审的环节上,会被核减造价。结算人员要根据施工单位做的资料进行结算,建议在签证或做其它的资料时,项目经理都可应该与负责该项目的预算员沟通,以期做好有关资料。总结:

原则和方法及措施 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对接和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据笔者学校对合作企业的调查,用人单位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不少毕业生在企业上岗时面对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下不去”;所学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用不上”;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法,“留不住”。

究其原因,不是他们欠缺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职业意志薄弱和职业态度淡漠以及专业素养不够,缺乏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文化交融和接轨,学生很难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的方法及措施

1.在校企合作中强化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

(1)走出去实践,引进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如何使企业文化精髓转化为学生内在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笔者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深入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像研习专业技术一样研习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回校后在教学中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中就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素养。

笔者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第一线,融入企业员工之中,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直接接触企业,感受并体验企业文化。通过让学生亲身体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中人才与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体验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让学生切身感受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清醒认识没有一技之长的中职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现实,从而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2)请进来教学,弘扬企业精神文化。笔者学校诚邀企业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征求企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想法。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学。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掌握企业对员工基本素质、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置身于企业的发展和要求中。聘请企业管理者、行业劳模等到校开办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讲座,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通过就业创业教育、介绍企业文化、行为规范等活动,使学生领略企业文化的内涵,加强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2.在学校管理中重视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

(1)在班级管理中与企业对接,融合企业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结合专业特色,以企业的形式来管理班级。班主任是厂长或经理,下设车间主任和各级班组,以企业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班组,以企业管理形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晨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

(2)在实训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模式,促进校企文化融合。为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引进了企业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熟悉、了解企业管理的特点,逐步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

首先,营造企业生产制造文化氛围。把学校实验、实习(训)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训练环境。使学生踏进实验、实习(训)室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之中,在潜意识中融入企业。

其次,提升专业氛围。让学生把自己看作企业的一员,穿统一工作服,戴安全帽,带工具包,凭工作卡进出车间,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和职业习惯。

第三,营造从严管理的良好氛围。实验、实习(训)中制定严格的劳动纪律管理制度,按企业的要求制定準时考勤制度、早会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责任连带制度等,严格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管理,使学生在学校就感受到企业的严格管理,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

第四,推行“7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在遵循学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借鉴企业的“7S管理模式”标准来要求实验、实习(训)班级。使学生感受和领悟企业文化和管理要求,为将来学生的零距离就业、为培养企业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

3.在环境建设中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

将企业文化的有关元素有机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园内营造浓烈的企业文化氛围。我校在学校围墙、教室、实训场地、楼道、甬路两侧、宿舍、食堂、公共区域等位置,悬挂或张贴创业明星等为内容的宣传画、向企业优秀员工学习的标语等。通过这些布置,宣传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制度、行业质量标准和企业的远景规划等。使校园环境布置体现企业文化特色。让学生对企业文化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和热爱,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是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的重要渠道。我校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专题教育。在介绍企业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学生适应、融合企业文化的方法。例如开设企业文化课程,用海尔“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和“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管理战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教育。任课教师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内容。又如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把海信“敬人、敬业、创新、高效”的企业精神和澳柯玛“自强、自立、爱岗敬业”的企业精神等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企业文化的教育。

5.在课外活动中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以及敬业创业精神等渗透到活动中去,尽可能多地体现企业特色,使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都带有“企业味”,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例如开设专题讲座,邀请企业一线专家、技术骨干、学校优秀毕业生进行职场素质、人文修养、就职技巧、人际交往等方面内容的讲座。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我爱我的专业”征文比赛、专业技能比赛和创业设计比赛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专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原则和方法及措施 第4篇

关键词: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原则,问题,解决对策

我国市场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 经济也迅速发展, 建筑领域也迎来的前所未有的时期, 建筑设计水平为了与新时期的各种要求相适应, 也必要不断提高, 在建筑物形式多样化, 功能多元化的要求下,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越发收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更好的保障建筑物的整体性能, 设计过程中必要依据各种原则进行。原则能够规范的设计者的行为, 为其提供指导和根据, 因此非常重要。

1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建筑设框架结构设计的原则分为四个方面, 分别从平衡结构、降低风险、保全重要结构以及结构整体性方面进行规范。下面将这四个部分详细进行阐述:

(1) 坚持刚柔并济原则, 平衡结构体系。所谓刚柔并济原则就是指在设计的时候既要做到刚度适中, 又要做到柔性合适, 也就是不能够太钢, 也不能太柔, 刚度太高, 结构变心能力差, 容易断裂, 而柔性太高, 又会导致建筑物结构容易受压变形, 在外部突然施加压力的瞬间, 建筑框架结构部件必然会收到损害, 那么为了避免这个问题, 部件切记不可刚度太高。而相对与刚度来说, 柔度也需要合适, 虽然柔度高能够更好的降低外来冲击力, 但是大规模的结构变形也是在所难免的, 最终建筑物也会因为变形严重而倾覆, 所以说, 刚柔并济非常重要。刚柔适中, 才是设计人员应该坚持的原则。

(2) 坚持多道防线原则, 降低结构风险。多层防线, 必然比单层防线更加可靠牢固。进行框架结构设计的时候, 也需要坚持多道防线原则, 在突发情况发生时, 多重结构同时抵御外来的压力, 彼此相互补充, 共同支撑, 必然能够起到很好的稳定效果, 简单的说, 一个重物从高处坠楼, 在经过了多重阻碍之后, 其冲力和作用力必然会消弱很多, 但是一重阻碍都没有, 那么这个作用力非常大, 必然会建筑物结构造成大规模的损害, 后果不堪设想。

(3) 坚持抓大放小原则, 保全重要结构。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 保全重要结构是一个普遍性的做法, 也就是行业内部所说的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等。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 人们的固有思维会觉得, 柱和梁都应该强化才更加稳定, 这是因为在实际的情况中, 所有的结构都太强反而不好, 甚至会导致更大的安全隐患发生。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以及辩证性, 绝对安全的结构是没有的, 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结构都不可能万无一失, 都有可能在莫一种外力来袭的时候出现问题。建筑框架结构具有复杂性, 部件多, 每个部件所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共同为建筑物服务, 那么设计中要从整体考虑, 以部件的主次之分为原则, 也就是根据它们作用的重要性进行设计。在强大外力来临的时候, 如何能够保障建筑的主要部件不被摧毁, 或者是最后才被摧毁, 是设计人员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而抓大防小就是最好的选择, 设计者首先明确部件的主次, 在设计的时候, 针对重要的部件着重进行设计, 设计中切不可让每一个部件受力相同, 这样必然会带来惨重的后果。简单的说, 在一座建筑物中, 如果柱被摧毁了, 梁也必然不复存在, 但是, 如果梁先倒塌了, 但是柱却依然能够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柱的作用高于梁的原因。因此, 结构设计中, 设计人员就需要对柱着重设计, 保障柱能够得以保全, 或者是最后才被摧毁, 薄弱缓解放在梁上, 使其能够承受大部分外来破坏力, 尽可能阻挡对柱的破坏, 使损失降至最低。而如果把梁和柱都设计在主要环节上, 则有可能使梁和柱遭到同样的破坏。

(4) 坚持结构合为一体原则, 保证结构整体性。一座成功的建筑物, 其框架结构必然是一个整体, 这种结构中不存在关节, 也局势能够快而有效的将外力消除, 最大限度的减少外力对建筑物的冲击, 这个原则的有效的实施, 要求设计中要注意消除关节, 保障外力畅通无阻被转移。基于以上三个原则, 设计者能够更好的实现合为一体的原则, 也可以说坚持不懈的贯彻以上三个原则, 就是为了能够达到设计的整体性, 设计人员应该最大限度的保障部件的平衡性以及静态性, 那么在巨大的外力来临时, 结构就能够恢复到原来的静态, 这样就能够保障建筑物的相对稳定性, 也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2 从概念设计上应解决的问题

(1) “强柱弱梁”节点的控制措施。文章所强调的强柱弱梁节点, 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在遭遇重大地震灾害的时候, 能够保障梁端在外力的作用下建立塑性铰, 而柱端不屈服, 这个时候还能够在非弹性的状态下, 节点依旧具有弹性。从以往的经验中, 我们发现,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柱的截面越大, 稳定性也相对会增加, 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之比会大于1, 柱子的轴压比一定要满足规定的规范。在设计中要充分注意节点构造, 尽量让塑性铰要向着梁跨内移。强柱弱梁节点问题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

(2) “强剪弱弯”的实施。保证构件延性, 防止脆性破坏是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 而保障这个环节的主要措施就是“强剪弱弯”的实施。“强剪弱弯”主要是为了在结构部件遭遇强大的罕见地震时, 可以保证脆性剪切不会失效。

3 设计构造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在结构设计中处理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之外, 还要将以上两个措施落实下去, 除此之外, 针对设计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设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 严格控制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配置。设计人员应该严格按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来控制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及体积配箍率, 这方面很多设计者往往会忽略, 特别是不能满足对柱轴压比不大时的要求。对于这一点问题设计者以后应该充分考虑到, 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2) 底层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不能满足。在设计中, 设计人员要留意在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规定:“底层柱, 柱根处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应不小于柱净高的1/3”, 这是一新增加的规范要求, 大多设计者可能都不太了解, 以后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的解决。

(3) 框架梁上部纵筋端部水平锚固长度不能满足。我国相关规定中这样规定:“框架端节点的地方, 一旦框架梁上部纵筋的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的时候, 应该向下弯曲并且伸到柱的外边, 控制好弯折前水平投影的长度一定要等于或者大于0.4La E”, 由此可见, 以上所阐述的问题, 基本都是由于设计不到位造成的, 这要求设计人员坚持设计原则, 做好分析与考察, 将国家的相关规定作为依据, 从而更好的消除设计中的问题, 保障设计可靠性。

4 结束语

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 建筑结构设计也更加被人们所关注, 文章首先从设计原则进行了论述, 然后又将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 希望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建议, 帮助他们更加细致的工作, 在设计中坚持不懈的贯彻文章所阐述的四个原则, 从而达到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确保建筑物结构更加稳定。建筑物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建筑行业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 不断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使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月圆.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原则及注意事项探究[J].科技风, 2013 (02) .

生态文明村建设原则和要求、措施 第5篇

(一)建设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对村居布局、项目选址、建设内容、建设时限等内容,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

二是群众主体。要紧紧依靠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强化群众主体意识,切实增强群众主动创建的责任感。坚持群众投入为主,发挥好政府的帮扶引导作用,提高村民创建的积极性,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村建设品牌。

三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

四是量力而行。在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各村的经济基础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创建工作。

(二)建设要求。

坚持把生态文明和“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理念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农村的各个建设领域,在广大农村中重点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人文,着力构建“产业带动、土地流转、金融支撑、协同共治、生态文明”的农村改革发展体系,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富裕家园、美丽家园、幸福家园。

1、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走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路子,发展效益型的农业、林业、畜牧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集约利用资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让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富裕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农业生产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一村一品”,按照集约、优质、安全的产业方向发展,通过农村、农民、农业等组织的高效协同,土地的有序流转,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撑,引导民间资金加大农村农业的投入,重点发展村级农业合作组织和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清洁化和无害化农业生产。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作为支撑,将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与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公司+理事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好稻米种植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走生态文明发展路子,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资源利用集约化。有效整合农村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大力推广应用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种植养殖技术,发展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使用农村土地资源、水资源,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农民生活小康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所在街道平均水平且位居当地前列,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开展科技进村活动和农民致富实用技术培训,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无青壮年文盲。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完善村的文化和体育设施。城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落实卫生防疫措施,村民普遍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2.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深入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美丽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规划布局科学化。科学合体规划村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设计、集约节约用地”原则,统筹推进农村规划建设,推动村庄住房拆旧建新,达到住房建设楼房化、整齐化,有序美观实用,无乱搭乱占乱建现象,危房改造率达到90%以上。村内道路规划合理,交通道路便利畅通,道路硬底化率达到90%以上,主要村道机动车可通达。

村容村貌整洁化。按照“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分类”的要求,重点抓好“五改”(改水、改厕、改房、改圈、改路)和“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池塘、清理乱堆乱放),达到污水入池、厕所入屋、垃圾入桶、禽畜入栏。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展卫生习惯进村活动,大力创建卫生保洁示范村,建有排水系统、污水管网以及污水简易处理设施,农户改厕率达到9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到达90%以上,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垃圾屋),垃圾收集处理率95%以上。

自然景观优化美。深入开展绿化乡村活动,积极推进道路绿化、农田林网、公共场所绿化和农户庭院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农村绿化美化新模式,保持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3.培育农村生态人文。

在农村中大力弘扬新时期“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和“诚信、包容、实干”的云浮精神,要继续加快推进市委“一个加强和四个坚定不移抓建设”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伦理,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推进农村协同共治,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幸福家园。主要工作要求:

村风俗文明化。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进村,先进文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等多种活动,移风易俗,破除陋习,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支持殡葬改革,大力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无“黄、赌、毒、邪”窝点和公开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注重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村尊老爱幼、助残济困、邻里团结的风气浓郁。

村务管理协同化。充分发挥农村、农业、农民等组织的作用,推进村务管理上新水平,要建立自然村乡贤理事会,且运作正常。制订村规民约,重大事项坚持民主决策,积极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建设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坚持村务、财务公开。

社会秩序和谐化。全村农户参加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户比例超过80%,大力开展法制教育进村活动,村民诚信守法,互信互助,生产农产品不使用违禁农药、添加剂,没有拖欠电费、水费等现象。村辖区内社会和谐稳定,无重大恶性和群体性事件,没有集体越级到市级以上政府上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民事调解成功率不低于90%。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组织机构。街道成立素龙街道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街道主任为第一副组长,专职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分别为副组长或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街道规划建设办合署办公,办公室工作人员从街道规划建设办、农技站、林业站、社会事务办、国土所、文化站、财政所、卫生院、兽医站等单位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全力推进该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干部挂钩到点,责任落实到人。街道领导干部各负责所挂村委的自然村,责任到人,帮助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各村要加强与挂点领导干部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构筑“街道+村+干部+群众”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街道领导干部挂钩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责任安排,由街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并另行反馈给上级部门。

(三)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建设合力。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按照“六个一点”(财政补助一点、单位支持一点、干部筹集一点、社会资助一点、集体投入一点、村民捐献一点)办法,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保障生态文明村建设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指导、部门支持、村企共建、干部参与、群众主体,建立联动机制,推动街道、行政村、自然村三级联动创建,组织协调好各有关部门加强配合,发挥职能部门优势,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集中资源资金和力量投入生态文明村建设。

(四)以奖代补,激发群众参与。要结合幸福村居、信用村、和谐宜居村、名镇名村、示范村、卫生村、自强村等创建活动,积极申报“以奖代补”等财政奖补专项资金,争取社会及有关单位支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生态文明村项目建设。同时,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生态文明村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投入不变”的原则,以奖代补形式将农村项目资金优先投入到生态文明村,充分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

(五)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宣传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报道群众、干部参与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街道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建氛围,推动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原则和方法及措施 第6篇

一、审计报告的撰写原则

(一)面向用户,坚持实用性原则

伴随着全面改革的推进,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和不可替代,审计报告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向用户趋于多样化,因此,报告谋篇布局要考虑不同的阅读对象和使用者。审计报告要发挥切实作用,而不能只存在于形式上,审计人员从审计实践中得到大量宝贵的成果,经过深度分析和总结,得出阅读者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的重要信息和客观论断,只有将其体现在报告中,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得以充分利用,因此报告撰写必须考虑实用性。

(二)针对重点,坚持建设性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摒弃与改进弊端缺陷,完善体制机制。审计报告要分清重点,抓主要矛盾,深入剖析,事实判断和整改建议要具有建设性,方能彰显审计工作的突出价值。尤其在审计全覆盖的目标下,审计工作更要有所侧重,目标明确,呈现给国家和人民建设性的成果。

(三)防范风险,坚持前瞻性原则

审计工作服务于国家治理,要立足国家战略,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当前审计机关以减少国家财政资金损失,优化管理为目的,已将审计监督工作关口提前,在审计报告中同样要关注国有资金管理中的风险,提出具有苗头性、前瞻性的问题和建议。

(四)加速改革,坚持创新性原则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审计监督对象和审计环境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审计机关要适应这种体制机制的改革,同时还要走在改革的前列,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揭示问题、引领发展、辅助决策等重要职能,审计报告必须在格式、体例、内容等要素方面有所突破和完善,以适应改革背景,服务审计工作和社会发展大局。

二、审计报告撰写形式分类

本文依据“五个机理”,将审计报告按用户不同,分为五类:

(一)揭示问题类审计报告

揭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财政资金运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责,同时,通过审计揭示经济社会中的问题,也是国家审计以问题倒逼改革,发挥自身作用推动全面改革的主要路径之一。揭示问题旨在确定存在的问题的性质、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恶劣影响或损失的程度、问题产生的根源及问题所属政策制度的范畴,并以此确定惩戒形式和等级。揭示问题类审计报告的主要“用户”是司法部门或其相关领域的上级主管部门,这类报告宜于交代清楚问题线索、问题量度、法律及政策依据,以期具有足够法律法规说服力,便于相关权力部门进一步查晰和处理。

(二)公众应用类审计报告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审计工作要适应新的经济形态,调整监督领域和监督侧重点,在教育、社保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审计监督范围和力度将扩大和加强,这使得国家审计站在民众立场、服务于公众的职能更要充分发挥。服务大众的审计报告专门作为“公众应用”一类来编写显得尤为必要,公众应用类审计报告单独撰写,既要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使大量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信息和数据供创业者和投资者使用,又便于社会对于审计工作和各类国有资金使用的监督。

(三)决策支持类审计报告

“决策支持类”审计报告的面向“用户”是政府决策部门。审计报告是向决策部门提供重要经济信息、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当前,深化全面改革的新形势下,审计机关服务于国家治理,要协助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做好相关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工作,审计机关以自身实际工作为基础,从微观审计中发现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审计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握大势,着眼大局提出宏观的系统性建议,及时反映,为加强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四)实务指导类审计报告

审计机关重于追求问题的实质,经常要进行延伸审计,触及基层管理的方方面面,可以在微观审计中总结各地各领域有效的做法和经验、错误案例,为基层实务部门提出可操作性的改革制度设计和良好治理的建议。因此,国家审计有必要单列一类审计报告为“实务指导类”审计报告,面向“用户”是相关领域的实务部门。这将对于实务部门在干部管理、合规运营、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具有指导作用。此类报告可以在下述“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具有共性的经验和典型做法的案例集成,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每个季度定期发布。

(五)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

“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面向的“用户”是被审计单位。国家审计要通过具体的审计工作来监督有关部门单位是否有效执行相关改革政策,促进政策落实,以发现政策的效果和缺陷。审计机关撰写审计报告要摆正审计机关自身监督者的位置,发表意见要客观,围绕审计目标进行。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要给予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正确的鉴证和评价,通过交流意见和整改,保证企业和部门规范运作、提高经营或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不同类型审计报告的撰写特点及完善措施

(一)揭示问题类审计报告:阐述准确深入,篇幅精炼规范

这类审计报告宜于采用标准格式,制定写作基本要求,编写审计报告时必须遵循要求,规范引用法律法规。报告必须突出重点,细致筛选反映被审计对象负有经济责任的事实、性质及严重程度等方面的情况,一般性问题不编入报告。报告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能包含任何夸大和缩小的内容。

在行文用语方面,应逻辑严谨、词语简练、概念准确、措辞适当;在内容表达上应证据确凿、阐述问题深入、内容完整、评价客观公正。清晰阐述被审计对象是否存在内控薄弱点,从而取得涉嫌经济犯罪的线索。要充分挖掘第一手资料背后的问题,采用科学分析方法,做深入剖析,提出说服力强和价值较高的观点与问题。

(二)公众应用类审计报告:扩充信息量,弱化专业性,增强易读性

首先,审计报告要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将审计成果充分利用。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应该启动民意调查研究,对社会公众的需求和理解进行深入调查。根据需求,在合理范围内,增大审计报告所承载的信息量,丰富审计报告内容。面对社会公众,增强审计报告的透明度,打破审计过程这个“黑箱”。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期望,不断完善审计报告的信息内容极其必要。一方面可以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缩小审计期望差距,满足社会公众对决策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审计中获取信息的利用率,实现信息共享、再加工再分析,使审计工作更加深入和全面,在公众的监督下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其次,由于报告的阅读者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和专业水平等存在差异,在公众应用类审计报告中,要注意运用数据对比、图文结合等方法来描述审计内容。晦涩的财务和审计专业术语无法确切地与大众顺利沟通,会降低其可理解性和利用效果;公众应用类审计报告必须考虑报告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并且在报告中要突出重点,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具有宏观意义的苗头性问题。此外,还应避免歧义性语言,注意措辞,若扭曲了审计事实,造成煽动不良情绪的后果,将严重影响审计机关的公信力。

(三)决策支持类审计报告:立足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宏观系统性建议

决策支持类审计报告要求客观、真实地反映被审计者对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经营方针、内部管理规定、制度贯彻的情况,经济决策能力、民主集中制执行、经营实绩和廉洁自律的情况。在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中,政府要承担责任、提升服务和增长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度量政策效果和具有透明度货币价值的体系,以便更具体清晰地核定各部门成本,承担公共责任,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增长。对数据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以便专注于更高价值的活动。审计机关应拟定一个简单的框架来描述数据资源,控制数据披露过程,说明数据的局限性,对数据核查,控制隐私和欺诈等风险,提高数据的客观准确性。

此类审计报告要提供对决策者有价值的信息,针对决策部门关注的事项和问题进行阐述。要对问题定性准确,有前瞻性,评价客观,反映情况用语恰如其分;内容要提示重大风险和制度缺陷,让决策层从审计报告中获取从其他渠道无法知晓的重要事件。因此,审计建议要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有效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

(四)实务指导类审计报告:包罗基层事务错误与先进的操作性案例,注重细节层面

实务指导类报告宜于打破以往按照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原因分析、审计建议的布置顺序进行的“流线型”报告模式,代之以“模块式”报告体例,即将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成更细小的工作单元来报告。每个工作单元又包括基本情况、审计发现、改进建议和被审计单位的回应等部分,并制作详细的索引目录,既能让读者迅速的找到目录中标注的篇章,又方便读者就其关心的问题集中阅读,从而提升读者的阅读效果。

撰写者要提炼审计人员实践获得的典型性成果,整理关键要素,抓住共性特点,总结审计精华,分门别类的加以披露,发表审计意见或评价要原则性强,并点到为止,全面客观概括问题的利和弊,若只强调一个方面,会给阅读者带来误导,使之产生负面效果。

(五)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审计结论的形成过程要详细,建议要具体

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要注重审计双方的交流互动,要体现其沟通价值,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澳门审计署在审计报告的整体框架中列有被审计单位的回应以及就被审计单位回应的补充等两部分内容,并在报告后附上了被审计单位回应的原件。被审计单位回应部分不仅包含其对结论的认同及整改情况,同时也包含被审计单位对某些结论存有的质疑,而就被审计单位回应的补充部分又会就这些疑问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如果存有较多异议,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还会在附件中列出更为详细的回应内容。例如:在《持续进修发展计划》中,澳门审计署在其审计报告附件中专门就被审计单位回应部分中的76处疑问进行了逐一解释。

同时,报告中要注意交流描述的方式方法。在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每一部分工作都作出详尽的描述,综合运用文字、图表、照片、示意图等手段,力求在报告中严谨、准确的呈现实际情况。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为完成该项工作已经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绩、审计部门在对该部分工作开展审计时采取的方法等,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可予改进之处,进行尽量准确而详细的描述,以理服人。在报告中可以感觉到审计人员是在与被审计单位一起思考如何更好的改进工作,提供审计增值服务。因此,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也应加强一定的亲和力,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发现问题”。审计的出发点是帮助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持续提高完成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不仅仅是查错纠弊。因此,撰写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定位友善,在审计报告中,需“提供增值服务”,把这种理念融化在报告的字里行间,这不仅体现了一种友善的态度,更反映了审计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二是沟通充分,审计人员应多层次、多角度的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交流,在报告中反映出同被审计单位互动互助的过程,以及被审计单位的解释。三是语气缓和,审计报告在描述问题时,应尽量使用缓和的语气,并且充分考虑到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困难,以及为解决该问题已经做出的努力。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将“死数据”与“活情况”结合阐述,相互印证和补充,增强说服力。四是建议具体,报告中做到每一条审计建议都确保具体可行,而且具有针对性,每条审计建议都切实考虑到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困难,不仅提出问题,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如何改进,更加关注建议的实际意义和将要产生的实际效果。善于抓住关键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进行重点突破,将思路体现在报告中。

原则和方法及措施 第7篇

一、交通疏解

1. 交通疏解总体原则

地铁建设中多个施工点同时开工, 交通影响面较大, 范围较广。因此, 交通疏解作为系统工程, 应宏观把握, 统筹安排, 多方配合, 才能较好的完成地铁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工作。

与国内其他城市地铁建设情况比较, 西安地铁起步较晚, 借鉴全国地铁建设经验, 结合西安地铁建设的实际, 将地铁建设中的交通疏解分为交通大的疏导、优化道路网络、地铁站点周边改造等, 通过一系列的做法, 减小了地铁施工对城市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

2. 交通疏解基本措施

对于交通疏解, 地铁二号线建设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交通大疏导。在交管部门的支持下, 通过设立大量的交通导示牌, 利用西安市已建成的大的路网格局, 合理分配交通流;另一方面通过限制车辆通行, 公交改线等方法, 科学的组织交通。 (2) 优化完善道路网络。为了配合地铁施工, 市政部门通过对道路改造, 有效地分流交通, 增加区域道路网络流量, 从而减轻地铁沿线的交通压力。 (3) 改造地铁站点周边道路。在交通疏解过程中, 会同市政委、交警支队、市容园林局等部门, 一站一策, 通过对站点周边的建筑物拆迁、道路改造、取消局部绿化带、压缩部分人行道等方法, 改造站点周边道路, 增加站点的通行能力。 (4) 加强交通管理。任何交通疏解方案的实施都需要交通管理措施作为保障, 地铁二号线在建设过程中, 交警部门在地铁沿线增加警力, 通过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道路有效运行秩序, 特别是调整主要交叉路口交通组织, 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5) 优化围挡施工, 保证交通畅通。地铁围挡满足工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的需要。二号线设置围挡时通过车站工法的调整, 保证了什字和弯道处的交通;另一方面减小围挡次数, 优化交通疏解方案, 避免重复围挡对交通造成影响;还注意减小围挡面积, 尽量少占用行车道, 在行车范围内将直角围挡改为斜角围挡, 确保了行车视线。 (6) 及时组织树木迁移。交通疏解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树木迁移。为保证绿化迁移的成活率, 工程人员与市容园林局技术人员研究具体的迁移方案和措施, 通过科学安排, 结合地铁建设进度, 每年9月至次年5月之间先迁移影响交通疏解、车站主体施工、管线迁改的树木, 其余树木再陆续迁移, 这样既保证了地铁建设, 又保证了树木的成活率。

二、管线迁改的原则及方法

1. 管线处理总体原则

前期管线迁改是地铁施工期间控制工期, 影响工程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影响工程施工的管线可采取悬吊、迁移、特殊保护等措施。在制定管线迁改方案之前, 要根据勘测单位、管线产权单位提供的管线资料将地下管线的种类、规格、材质、埋深等情况整理清楚, 并根据既有管线和规划管线的情况不断完善方案。管线改迁时, 要准确掌握管线与地铁结构的平、剖面位置关系, 以重力流、热力管道、电缆沟等大型管线为首要, 来制定初步的迁改方案, 尽可能不发生二次临时改移。每条管线迁改还应满足管线产权单位的要求, 也要符合相关规范规定。

2. 管线迁改工作方法

地铁二号线建设中, 管线改迁涉及到自来水、热力、雨水、污水、路灯、天然气、电力、通信、军用线缆等几十家产权单位, 协调难度大, 技术含量高。因此, 结合西安地铁建设实际将管线改迁分为永迁管线和临迁管线。永迁管线, 就是对于城市雨水、污水、自来水等大型管道, 经规划批准, 由市政委、自来水公司等产权单位一次迁移到位, 不再迁回。临迁管线就是对于天然气、热力、电力、电信、军用线缆等小型管线, 在地铁施工围挡后, 由产权单位临时迁出, 待地铁施工完成后迁回原线位。实践证明, 这样做既有利于地铁建设, 又有效的保护了现有管线。

因规划、设计深度不够, 造成管线及周边环境调查不细, 开工后因管线复杂无法迁改, 或因管线迁改期间对施工工期、工程难易程度以及地面交通、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的, 就要考虑改变设计, 科学合理优化施工方法。

管线迁改综合注意事项: (1) 管线迁移首先保证管道的使用功能不受影响, 并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尽量考虑永临结合, 同时紧密结合地铁的施工组织计划。正式开工前进要认真研究设计图纸提供的资料, 积极主动走访产权单位, 尽可能收集有关管线的资料, 并且派专人对施工现场地下管线进行勘测调查, 精确绘出有关管线图纸, 作为施工中管线拆迁或保护的依据。 (2) 要特别注意管线迁改施工安全, 要求项目部建立“保护管线责任制”, 明确各级人员责任, 严格按照经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本方案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施工, 各级管线保护负责人深入施工现场监护地下管线、督促操作 (指挥) 人员遵守操作规程, 严禁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章施工。 (3) 管线迁改时应与施工场地布置和交通疏解紧密结合起来, 所有管线应避免反复迁改, 迁改工作尽量在围挡内完成。因管线布置复杂、数量大而难以避免二次迁改的, 应科学安排, 结合本期交通导改预留好管线二次迁改的铺设条件。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第8篇

一、教师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遵循科学合理的提问原则,掌握灵活提问的方式方法,客观委婉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要以正面评价为主,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积极思考,积极回答,促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普遍性和示范性。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个体差别,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综合班内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注意自己所提问题的难度和教学进度,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要考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启发。对于优秀学生,要适当地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对于学习理解稍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稍微简单的问题,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给其他学生很好的示范和鼓励,促进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层次性和递进性。教师提问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例如,朱自清的《背景》,精彩的白描充分再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但在学习该篇文章时,由于文章用语过于朴素,学生往往不能明白作者的用意。教师可以有层次地启发学生:谁的背影?通过什么事描写的背影?是因为喜欢看父亲的背影所以才写背影的吗?为何写父亲的背影,作者有什么用意?等等,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计划性与和谐性。首先,教师提问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需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其次,和谐性是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师提问时态度要自然亲切,不能“满面霜”或是过于生硬。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影响,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优化教学效果。

(一)抓住文章关键,激活学生思维。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要吃透教材,具备准确无误抓住文章核心的能力,找到关键问题进行提问,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教师可这样设计提问:本文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那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变化中反映出来什么问题?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这样直接切中文章要害,引导学生找到文章关键所在。

(二)分层设计,循序渐进。为了能更好地设计问题,教师需站在整个课堂和整篇文章的角度上,综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教师先提出:最后一课和一般的课堂内容一样吗?再提出:最后一课讲了些什么?然后顺势提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最后一课的?最后深化主题:所谓的最后一课具有什么深刻含义,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分层设计,循序渐进地提问,提问效果会比毫无头绪的提问好很多。

(三)发散性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语文知识,了解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所以教师应注重提问的角度和深度,以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扩大语文知识的应用面,提高实用性。例如,教学《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以及中华民族质朴、坚强、上进的精神。教师可通过提问,诱导学生思考,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公共政策决策失误下一篇:小学教研工作总结